《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石化蛇鸡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石化蛇鸡”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及赏析(共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于中好·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及赏析

于中好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①如梦水东流。人间②所事堪惆怅,莫向③横塘问旧游。

①“秾华”:繁盛的花朵。语出《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诗中以兴的手法赞美王姬的美色。这句取其衍深意,谓繁华如梦,流年似水的意思。

②“所事”:所有的事,事事。

③ “横塘”:地名。江南多有横塘,所指不一。词中泛指江南,且以横塘代指记忆中曾一起走过,拥有过美好回忆的地方。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词的上阕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3)词的下阕写诗人登高感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4.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5.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凄美萧瑟的秋日黄昏图景。(2分)

(2)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残阳、小楼、白雁、黄花是诗人眼前所看之景;偏幽的玉笛是诗人听到的;②远近结合。一行白雁是远景;几点黄花是近景。通过这些凄美中带着淡淡感伤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每点2分)

(3)①季节代谢,人生浮沉,美好的事情如梦般容易破灭,如水流般不可逆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浮沉、美好易逝的无限伤感。②人生有许多事情令人愁叹,怕勾起心中回忆,还是不要想那些如烟般的往事了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己的劝勉。(每点2分)

4. (5分)作者秋日登楼因眼前秋景而惊讶于节序变换、时光流逝;感叹身世浮沉,繁华不再;忆起旧日游乐而心生惆怅。

5.(6分)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的小词。短短一阕词,表现手法多样,有视觉:残阳小楼;有听觉:玉笛偏幽;有远景:一行白雁;有近景:几点黄花;有心理活动:惊节序,叹沉浮;也有秉怀直呼:人间所事堪惆怅,作者将所见所感交错纷呈,身世之感与眼前景致互融,收放自如,很是清丽婉曲。

赏析:

“独背斜阳上小楼”,一开场先摆动作,画面里,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独上小楼,背后是红红的斜阳,很有气氛,接下来是用音乐进一步烘托气氛:“谁家玉笛韵偏幽”,不知道哪里传来的背景音乐,是笛子曲,韵律幽幽。

八卦一下:纳兰性德(纳兰容若)独上小楼,听到“谁家玉笛”,也就是说,他并没有看见那个吹笛子的人,那么,他是怎么单靠耳朵听出来人家吹的.是玉笛而不是竹笛或金笛呢?

答案是这种耳音别说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就连笛子专家家也很难做到,像“玉笛”这种词语,仅仅是源远流长的一种诗人语言——比如,同样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来的笛子声,如果你想表达君子情怀,那就说“玉笛”;如果你想表达乡野之情,那就说“竹笛”;如果你想表达豪客沧桑,那就说是”铁笛”;如果你写武夫小说,那就写成“金笛少年”。

只有笛子是真的,那些玉、竹、金、铁一般都只是诗人为塑造意境而主观加上的修饰,不可当真。就诗人们而言,这些修饰都是意象符号,是一种传统的诗歌语言。

接下来,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已经在笛声的渲染下登上小楼了,在诗歌里边,主人公只要一登高I无论是高台还是高楼l,往往就要感怀了。由登高而感怀,这也是一个相当有传统的诗歌套路。

登高之后,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先写了一下登高之所见,即“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天上一句,地上一句。天上是暮色沉沉,一行白雁在飞;地上是秋景萧瑟,几点黄花堆积。

白雁,比大雁体形略小,据说是纯白色的。白色的雁虽然我们很难想象,但唐诗里有“东溪一白雁,毛羽何皎洁”,宋词里咏白雁也有“冰魂问归何处,明月影中藏”,看来还真是白色的。

地上,几点黄花而已,并不是满地黄花,但纳兰性德(纳兰容若)却说”几点黄花满地秋”,这比“满地黄花堆积”更显得凄凉萧瑟,后者就好比一个人已经躺在血泊中喘息最后的几口气,前者却如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敌人的屠刀正在朝自己砍过来。

下片“惊节序,叹沉浮”,开始登高感怀了,季节代谢,人生沉浮,总是惹人伤感,“秾华如梦水东流”,好事情总是才一来到就马上消失了,像梦一样容易破灭,像河水东流一样不可逆转。

“水东流”在诗歌意象里一般有这样几种含义:一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二是不可逆转。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很无助,人的一生无法摆脱命运,就像电影里的人物无法摆脱剧本。

我们看电影的时候,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喜怒哀乐,而揪心着急,其实冷静下来一想,我们也知道这些故事早就在电影胶片里被固定好了。李煜和纳兰性德(纳兰容若)他们有时候就像电影里的人物突然有片刻的灵光一闪:哎,我不会只是一个电影人物吧?

“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化自曹唐诗“人间何事堪惆怅,海色西风十二楼”,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换“何事”为“所事”,比较难解,有注本说“所事”即事事,很多事,钟继先有“所事堪宜,件件可咱家意”,看来这个词大概是从元曲里来的俗语。

横塘,较难解。若当地名讲,南京和苏州都有横塘;若当泛指讲,诗人语言里和这个词有关的一般都涉及男女情事。有注本说这首词是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怀念南方友人,也讲得通。以横塘代指江南,也说得过去。如果这是怀人之作,那么“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意思就是南方的老朋友啊,人生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发愁,我还是省点心别去惦记你好了。

当然,这是在说反话,实质上的意思是:南方的老朋友啊,你看,我有这么多的事情需要发愁,可我还是很惦记你呀。

作者: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后世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土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篇2:《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

《鹧鸪天独背残阳上小楼》阅读答案

鹧鸪天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如梦水东流。人间所事堪惆怅,莫向横塘问旧游。

(1)请赏析本词上阕的主要艺术手法。(4分)

(2)请分条简答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①绘形绘声绘色(或视听结合,或调动多种感官感受):描写残阳西挂、白雁成行、黄花委地,点染白、黄、残阳暮色等色调,氤氲玉笛幽怨之音;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写登高见闻,描绘秋天黄昏萧瑟伤感景象,传达孤独落寞、萧索感伤之情。

②视角推移:仰观遥望天际雁,俯察近观地上花。

③情景交融(融情入景、以景写情):分析略。(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给4分)

(2)①惊叹节序变化、时光易逝;②感慨命运浮沉变幻;③感伤青春、繁华、美好如梦;④咏叹人生有如一梦的惆怅悲凉;⑤孤独和对友人的怀念。(每点1分,任意答出四点给4分)

二:

(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2分)

(2)词的上阕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3)词的下阕写诗人登高感怀,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一幅凄美萧瑟的'秋日黄昏图景。(2分)

(2)①视觉与听觉相结合。残阳、小楼、白雁、黄花是诗人眼前所看之景;偏幽的玉笛是诗人听到的;②远近结合。一行白雁是远景;几点黄花是近景。通过这些凄美中带着淡淡感伤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感。(每点2分)

(3)①季节代谢,人生浮沉,美好的事情如梦般容易破灭,如水流般不可逆转,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浮沉、美好易逝的无限伤感。②人生有许多事情令人愁叹,怕勾起心中回忆,还是不要想那些如烟般的往事了吧。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自己的劝勉。(每点2分)

篇3: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

[清]纳兰性德

一半残阳下小楼,珠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1.这首词上片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4分)

2.这首词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夕阳西下,小楼染上晚霞,珠帘斜挂在门窗,柔软的金钩弯曲下垂。词人倚在栏杆上,心绪无聊,无法控制心中的忧愁。

2.上片感情基调是低沉的,无论是夕阳还是小楼,既无情绪也控制不了忧愁,这是抑。下片,美少女忽然出现,是那么潇洒,那么风流,使原来低沉的气氛一扫而光,这是扬。通过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塑造了少女的娇羞美丽形象。

【注释】

①斜控:斜斜地垂挂。控,下垂、弯曲貌。

②倚阑句:意谓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

③盈盈:谓仪态美好。此处代指仪态美好之人。盈,与“赢”同,容貌之意。《玉台新咏·日出东南隅行》:“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译文】

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你的愁,很芳香。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赏析】

纳兰词总的来说都过于伤情悲切。当然,也有些明快的篇章,虽然为数极少,却是难得的亮色。比如这阕清新可人的《浣溪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不由叫人想到金庸《笑傲??湖》中那位美貌少女任盈盈,以及《笑傲江湖?后记》中金庸对她的.评价:“这个姑娘非常怕羞腼腆”。“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那这样一个袅娜娉婷的小女子出去游玩会发生什么样的趣事呢?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 好一个“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令人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篇4:于中好的阅读答案

纳兰性德

独背残阳上小楼,谁家玉笛韵偏幽。一行白雁遥天暮,几点黄花满地秋。

惊节序,叹沉浮,秾华①如梦水东流。人间②所事堪惆怅,莫向③横塘问旧游。

①“秾华”:繁盛的花朵。语出《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唐棣之华”。诗中以兴的手法赞美王姬的美色。这句取其衍深意,谓繁华如梦,流年似水的意思。

②“所事”:所有的事,事事。

③“横塘”:地名。江南多有横塘,所指不一。词中泛指江南,且以横塘代指记忆中曾一起走过,拥有过美好回忆的.地方。

8.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9.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赏析。(6分)

参考答案:

8. (5分)作者秋日登楼因眼前秋景而惊讶于节序变换、时光流逝;感叹身世浮沉,繁华不再;忆起旧日游乐而心生惆怅。

9.(6分)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的小词。 短短一阕词,表现手法多样,有视觉:残阳小楼;有听觉:玉笛偏幽;有远景:一行白雁;有近景:几点黄花;有心理活动:惊节序,叹沉浮;也有秉怀直呼:人间所事堪惆怅,作者将所见所感交错纷呈,身世之感与眼前景致互融,收放自如,很是清丽婉曲。

篇5:《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①穷秋:夏历九月,晚秋

淡烟流水:指画屏上的一幅《淡烟流水图》。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的? (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 (4分)

答案:

(1)第一问:淡淡的忧愁。(1分)第二问: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的。(1分)

(2)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本不相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2分)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3.梁启超曾将下阕中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赞为“新奇的比喻”请简要分析“比喻”的“新奇”之处

【答案】 词人将“飞花”和“梦”、“丝雨”和“愁”这两组本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依据它们之间分别具有的“轻”和“细”的相似点,构成了两个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另外,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亦很新奇

4、词的开篇两句有什么作用?(4分)

答:漠漠轻寒、晓阴、秋点明了写景时间,小楼则点名抒情的时间、地点。(2分)这两句奠定了全词的凄清、哀伤抒情基调。(2分)

二:

(1)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3分)

(2)词学家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无边丝雨细如愁”称为“奇喻”,说说它“奇”在何处?(4分)

(3)请简要赏析结句中“闲”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评分建议:共3分。闲居慵懒、满怀愁绪及闺中女子各1分。

(2)①“丝雨”和“愁”本不相似,词人却抓取共同点“多”和“细”构成比喻,突出愁多愁密。②比喻多以具体事物形容抽象事物,但此处却相反,显得新奇。

评分建议:共4分。每层2分。

(3)用“闲”字修饰“挂”,写女子随意挂起帘幕,写出女子的慵懒神态,表现她满怀闲愁。

评分建议:共3分。随意悬挂、慵懒神态、满怀闲愁各1分。

1.“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概括分析词中刻画的主人公形象。(5分)

2.对“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句,梁启超曾称赞为“奇语”。这一句“奇”在哪里?请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①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奠定了全词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2分)②全词刻画了一位闲居慵懒而又满怀愁绪的闺中女子的形象。 (共3分)

2.①比喻奇,“飞花”和“梦”,“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但作者却发现了它们之间的“轻”和“细”的共同点,将四样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成了新奇的比喻。(3分)

②构思奇,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喻抽象,但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却说飞花如梦,丝雨如愁,这样从抒情主人公的感受出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孤寂和忧愁。(3分)(如有其它答案,如答通感等,也可酌情给分)

(1)这首词的上片在营造意境方面颇具特色,试加以分析。(4分)

(2)这首词塑造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结合词句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通过“漠漠清寒”“似秋晓阴”等意象渲染出室外环境的清冷;再以“淡烟流水”“幽静画屏”烘托室内环境的清幽;(2分)整体营造出一种凄冷、幽静的环境氛围。(2分)

(2)全词通过“上小楼”“观画屏”“挂银钩”等动作描写,以及凄冷环境和飞花、细雨等景物的烘托,(2分)塑造了一位寂寞无聊、满怀愁绪的女主人公形象。(2分)

【参考译文】

漫漫的春寒弥漫小楼,拂晓阴冷好似深秋,画屏上烟霭淡淡流水悠悠景色清幽。

自由自在的飞絮轻如梦幻,无边无际的细雨似缕缕哀愁,珍珠宝帘悄然挂上小小银钩。

【赏析】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北宋秦观词作,曾被誉为《淮海词》中小令的压卷之作。这是一首伤春之作。上阕写阴冷的春天早晨,独上小楼,空房内画屏竖立,显得格外清幽。下阕所写眼前景物,待慢慢挂起窗帘,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令人触目伤情,描写隽永传神,创造出全词最佳境界。“飞花”、“细雨”,为实写物态;“梦”、“愁”,虚写心境,合而喻之,虚实相生,已臻灵秀之境。作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实写人的愁怨。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一个年轻女子在初春时节滋生淡淡愁绪,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忧思。

上片写天气与室内环境的凄清,通过写景渲染萧瑟的气氛,不言愁而愁自见。起首一句“漠漠轻寒上小楼”,笔意轻灵,如微风拂面,让人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为全词奠定了一种清冷的基调。随后一句还是写天气,强调“轻寒”。初春之寒,昏晓最甚。更何况阴云遮日,寒意自然更深一步,难怪会让人误以为是深秋时节。“无赖”二字暗指女主人公因为天气变化而生出丝丝愁绪。“淡烟”一句视角从室外转到室内,画屏之上,淡烟流水,亦是一片凄清模样,让人不禁生出一丝淡淡的哀愁。

下片以抽象的梦和愁来比喻飞花与细雨,写出愁的绵长,也极新颖贴切。用“自在”二字,反衬室中人物的不自在或不自由,意在言外。“飞花轻似梦”,意为梦似飞花那样轻,画龙点睛。次句,“丝雨”用“无边”二字形容,更显得春雨使人烦闷,而室中人的“愁”则简直无可摆脱。这都是不寻常的笔墨。绵绵细雨,明明是密密的,却又轻轻地,如同飞花,使一切都陷入迷蒙之中,恍然梦境。这不就是词人心绪的真实写照吗?一样的惆怅,一样的无边无际,一样的细碎,交织在一起,说不清道不明。以雨丝那种连绵、无边、细密、纠缠的意象比喻“愁”,是本词的一大亮点。

全词虽然没有明显描绘主人公愁苦的句子,我们却分明可以清楚地看见隐藏在她内心的悲伤。“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二句,历来备受赞赏,被誉为“奇语”。全词情溢言外,含蓄不尽。语言清丽优美,语淡情浓韵无穷,把婉约词的艺术特色完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此外,结构上,词的上、下片对称工整,精巧别致,令人回味。

篇6:《于中好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于中好七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纳兰性德 清

尘满疏帘①素带飘,真成暗度可怜宵。几回偷拭青衫泪,忽傍②犀奁见翠翘。

惟有恨,转无聊。五更依旧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③。

【注释】

①疏帘:编织稀疏的竹制的窗帘。

②忽傍句:犀奁,以犀角制做饰物的妆奁。翠翘,即翡翠翘头。

③画桥:饰有彩绘的桥。

1.请指出”青衫泪“此典故出处。(2分)

2.请分析此词的抒情方式及其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白居易 《琵琶行》

2一:直接抒情,“惟有恨,转无聊。” (分析略)

二:间接抒情,A 用典抒怀 B 借景抒情(以乐衬悲“可怜宵” “画桥”;

以悲衬悲”落花朝””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 分析略)

诗歌大意:

尘土满面白帘斜垂,如悼亡飘着的`布条;可爱的夜晚再也无法与君两情相欢了。多少回用衣袖拭着相思的泪水,悠忽间看见了你往日的梳妆盒和翠色的发衩,更增无尽的痛楚和思念。只有悔恨不已,这种愁绪渐渐成为寂寥无依。半夜里落花依然落地有声。衰败的杨柳落光了叶子,那柳丝却如我的心绪难以落尽。而此时,冷雨凄风正打着那雕廊的画桥。

【简析】

这是一首悼亡之作。作年未详。词序云:“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可知十月初五日是为其亡妻卢氏之生日。自然这又引发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怀念,遂赋此以寄哀思。全词亦景亦情,交织浑融。上片写室内,写亡妻逝去后的尘帘飘带、妆奁翠翘等遗痕遗物,由此触发了对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泪偷弹。下片又扩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进一步烘托出难耐的愁情。室外景象依然,同样的“落花朝”,同样的“画桥”,但却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长恨复长恨,痛苦难消,百无聊赖。

篇7:《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的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⑴中夜:半夜。值:碰上……的时候。

⑵觉(jué):睡醒。繁露:浓重的露水。

⑶临:面对。西园:指诗人住房西面的菜圃。

⑷东岭:指住处东面的山岭。

⑸泠泠(ling 灵):形容声音清越。

⑹逾(yú 余):更加。

⑺时一喧(xuān 宣):不时叫一声。

⑻倚(y? 乙):斜靠着。楹(yíng 营):房屋的柱子。旦:天明、天亮。

⑼言:说。

试题及阅读答案

① 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答:营造凄清寂寞的意境

② 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以动写静,反衬

③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答: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4)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坠” “泉响”“鸟喧”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案:诗人以动写静,或反衬(2分)用露、泉和鸟的声响来反衬环境的幽静,营造出幽静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从而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寂的愁苦(1分)

(5)诗中哪个词最能明显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其有如此情感的原因(4分)

答案:“寂寞”(1分)

原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答对两点即给3分)

6简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3分)

答案: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1分)营造了一种幽清、冷寂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谪居中的郁悒(孤寂、伤感)之情。(1分)

7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联系本诗意境加以分析。(3分)

答案:反衬手法,以动衬静,(1分)“泉响”反衬四野的空旷、冷寂,“鸟喧”,反衬夜的静谧。(2分)

8结合全诗看,这首诗是如何写出诗人的“寂寞”的?(4分)

答案:即事成咏,诗人夜不能寐,起望西园,倚楹至旦,体现其“寂寞”;即景寓情,描写空旷幽寂的环境,衬托诗人的“寂寞”;末句直抒“寂寞”之胸臆。(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二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9.请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5分)

10.试分析“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两句写法上的特点。(6分)

答: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6分).

11)颔联中“泠泠”两字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泠泠”是清凉、清冷之意。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照进稀疏的竹林,洒在竹林的地面,给人清冷之感。(2分)“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2分)

(“泠泠”形容水声清越。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涨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与第三句中的“寒”字照应,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12)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4分)

答:寂寞之因:谪居僻远之地(环境凄清),(1分)被贬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1分)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以动写静,反衬出夜的寂静,从而衬托出他的寂寞情怀。(2分)

13、颈联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答:①以动写静或反衬(1分)。

②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园。远处传来的泉水声,还有那一时的鸟儿喧哗声,打破了这沉寂的夜晚(1分)。作者以动写静,反衬出这中夜的寂静(1分)。从而表达出作者当时谪居僻远之地的孤独、愁苦、无人理解之情(1分)。

14、有人说,这首诗的落脚点在“寂寞”二字上,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4分)

答:①同意(1分)。②诗人用“露”、“月”、“泉”、“鸟”这一组意象营造出凄清、冷寞的意境(1分)。诗人在中夜时分起望西园,寒月下的夜景使诗人触景生情,一种谪居偏僻之地的孤独之情袭上心头(2分)。(允许有不同的意见,言之有理即可。)

二:

(1)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4分)

(2)第三联写景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简要分析。(2分)

(3)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回答。(2分)

答案:

(1)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2分,答对3个得1分)通过这些意象,生动地勾画出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2分)

(2)采用了以动写静,动静相衬的写法,渲染了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2分)

(3)谪居偏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2分,意对即可)

1.这首诗的诗眼是 。(2分)

2.分析这首诗颔联的意境。(4分)

3.联系本诗意境,分析“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这首诗的诗眼是 寂寞 。

2.意境:颔联通过“寒月”“疏竹”,营造了一种冷寂、清凉的意境,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因被贬而感到的'寂寞伤感之情。

3.反衬手法。用“泉响”“鸟喧”,衬托出环境的寂静。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结合全诗赏析诗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诗通过繁露、寒月、疏竹、石泉、山鸟等意象,(2分)生动地勾画出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1分)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1分)

2.以动衬静。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声音,用越远越清晰的泉水声和偶尔一喧的鸟鸣等,反衬出夜的寂静,环境的清远和空旷。从而衬托出他在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寂寞情怀。(4分。答出“以动写静”或“反衬”给1分,简单分析得1分;感情理解准确,答到关键词“孤独、愁苦、寂寞、郁悒、无人理解”等给2分。另:如果答出借景抒情,以空旷寂寞之景,衬托作者谪居中孤寂的情怀得2分)

【参考译文】

夜半醒来听到了浓重的露珠滴落声,

打开门来面对愚溪西边依稀的菜园。

一轮清冷的月亮正在东边的岭上升起,

清越的声音是水流冲刷着稀疏的竹根。

泉水从岩石上飞泻而下越远越觉响亮,

山中的鸟儿不时地叫一声实在惊人心魂。

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

心中寂寞到这般还有什么话可言。

赏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韦之超脱。

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公元810年(元和五年),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个年头,他终于在潇水西冉溪畔购得一地,经过疏泉穿池,构亭筑屋,终于与农圃为邻住了下来,还自己经营了菜园,“甘为永州民”。并与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生了女儿。《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当写于在这期间。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这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永州的深秋本来气候宜人,但身处异乡的柳宗元却感到寒气阵阵。是夜梦醒时分,正是夜半,四野万籁无声,窗外亮如白昼,适才的梦境仍历历在目。诗人辗转反侧,再也无法入眠,百无聊赖中,连露水滴落的细微声音也听到了,环境非常寂静。露水下降,本来是不易觉察到的,这里用“闻”,是有意把细腻的感觉显示出来。于是他干脆起床,“开户临西园”。

来到西园,只见:一轮寒月从东岭升起,清凉月色,照射疏竹,仿佛听到一泓流水穿过竹根,发出泠泠的声响。“泠泠”两字用得极妙。“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在这极为静谧的中夜,再侧耳细听,听得远处传来从石上流出的泉水声,似乎这泉声愈远而愈响,山上的鸟儿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

“石泉远逾响”,看来难以理解,然而这个“逾”字,却更能显出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时而一鸣,固然也反衬出夜的静谧,同时也表明月色的皎洁,竟使山鸟误以为天明而鸣叫。“泉响”,“鸟喧”采用可通感的手法,从听觉角度来表达。“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面对这幅空旷寂寞的景象,诗人斜倚着柱子,观看,谛听,一直到天明。诗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闷形象,发人深思。他在这样清绝的景色中沉思直至天边破晓。“寂寞将何言”一句,可谓此时无言胜有言。“寂寞”两字透出了心迹,他感到自己复杂的情怀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这首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即事成咏,随景寓情。从表面看来,似有自得之趣,而终难如陶渊明、韦应物之超脱。

相关专题 残阳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