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的短文阅读答案

fsagc0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fsagc06”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蚂蚁的短文阅读答案(共11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蚂蚁的短文阅读答案

蚂蚁的短文阅读答案

蚂蚁的短文阅读答案

蚂蚁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象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 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 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 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 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 阅读练习题:

1、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 蚁团却不见缩小 ,请说说这是为什么?(2分)

2、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一句中, 区区 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4分)

4、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蚂蚁 阅读答案:

2、区区 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4、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篇2:蚂蚁王国的阅读短文和答案

蚂蚁王国的阅读短文和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小山脚下,有一个蚂(mǎ)蚁(yǐ)王国。在王国中,蚂蚁们各有分工,又很团结,生活得非常快乐。

一天,蚂蚁王国“侦(zhēn)察兵”发现了一条又粗又长的大青虫。他想把大青虫搬回去给大家作粮食。于是他就使劲地拉呀,推呀,可是怎么也搬不动。

这时,“通信兵”来了。他俩用力拉呀,推呀,还是搬不动。“通信兵”赶快回去报信。

不一会儿,一支蚂蚁大军开了过来,把大青虫团团围住。大家团结一心,齐心合力,推的推,拉的拉,终于把大青虫搬回了家。

1.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

2.读了短文你又认识了哪几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描写蚂蚁搬大青虫动作的词有很多,你能写出几个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____________发现了大青虫,____________回去报的信,____________开过来,终于把大青虫搬回了家。

5.蚂蚁为什么能把大青虫搬回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

2.蚂、蚁、侦(答案不唯一)

3.搬、推(答案不唯一)

4.“侦察兵”;“通信兵”;蚂蚁大军

5.因为它们齐心合力,团结一心。(意思对即可)

6.“略”

篇3:短文阅读及答案

短文阅读及答案

短文,回答问题。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小题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烂熳:____________________

模胡:____________________

精通时事: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小题3】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小题4】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开头写“清国留学生”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

【小题1】颜色鲜明而美丽。

文中指马虎、不讲究。

文中是讽刺的说法,实指关心散播那些无聊的事。

【小题1】本句运用了比喻和讽刺的手法,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小题1】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小题1】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小题1】写清国留学生,既是作者去仙台的直接原因(对这些留学生的厌恶),又是在暗示作者的与众不同,是一个寻求救国良策的爱国青年。

解析【小题1】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等工具书。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语言,读出其言外之意。

【小题3】仔细阅读描写藤野先生出场的描写,具体分析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小题4】考虑作用一般是从做铺垫方面考虑。还有反衬作用。

篇4:阅读《短文》阅读答案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问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粗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②月色入户(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之:山川之美 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 寻病终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_____,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____。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篇5:阅读《短文》阅读答案

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

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

4.①描写 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 仙

篇6:蚂蚁阅读答案

一位朋友向我讲述了在南美洲一片森林边缘发生的故事。那一天,由于游客的不慎,使临河的一片草丛起火了,顺着风势游走的火舌活象一挂红色的项链,开始围向一个小小的丘陵。这时,明眼的巴西向导向我们叫道:“一群蚂蚁被火包围了!”我们顺着他指点的方向看去,可不是,被大火缩小着的包围圈里已经变成了黑压压的一片。“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于火海里了。”我心里惋惜地想着,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向河岸的方向滚去。蚁团在火舌舔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被烘焦后身体爆裂的声响,但是蚂蚁团却不见缩小。显然,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丝毫,肝胆俱裂也不离开自己的岗位。一会儿,蚁团冲进了河流,随着向对岸滚动,河面上升腾起一小层薄薄的烟雾。

我听着这则蚁国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像听着一曲最悲壮的生命之歌。小小的蚂蚁,其重不足百毫克,然而,在人类往往也要遭到重大伤亡的火灾面前,竟然能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以求得种族的生存,其斗争的韧性,其脱险方式的机智,又是如此感人,怎能不发人深思,油然而生出敬慕的情感来?

蚂蚁阅读练习题:

1、第一段中说外层蚂蚁被烧焦后“蚁团却不见缩小”,请说说这是为什么?(2分)

2、“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一句中,“区区”是什么意思?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3、第一段和第二段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两段的主要内容各是什么?(4分)

4、读了上述文段,你觉得蚂蚁有哪几方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4分)

篇7:《蚂蚁》阅读答案

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刘易期·托马期曾经这样描述蚂蚁:“蚂蚁太像人了…… 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做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用化学喷剂惊扰和迷惑敌人并捕捉奴隶;织巢蚁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他太夸张了吗?没有!其实蚂蚁的本事远不止于此。早在人类诞生之前,它就会修筑“公路”。亚马逊雨林中的蚁类,为躲避狂风暴雨,在树皮上啃出一条条凹槽,或在平地用沙砾修筑成沟槽,作为它们的公路;蚂蚁是列队行进的,为解决相对而行或十字路口的交通阻塞,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

别看蚂蚁的神经系统并不发达,就那么几个小小的神经元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有头脑和思想,然而它们一旦成为一个整体量,居然能够 、 、 ,成为一部活计算机。它们无需图纸,也没有指挥和监理,但竟能齐心合力地设计并建造成五花八门、奇形怪状的蚁丘。蚁丘的内部布局合理,空气畅通,温度恒定,各种设施齐备,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有时上百个蚁丘相通,可长达数十米;有的如“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最高可达6米,按其身高的比例,相当于人类300层的摩天大厦。蚂蚁王国的这类工程往往需要十余年的艰辛劳作,而工蚁的寿命不过两年,也就是说,需要几代蚂蚁的努力方可大功告成。天知道,它们是怎样保持一致的'!

据考证,蚂蚁早在5000万年前就完成了类似人类的从“狩猎”到“农耕”的转变。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类真菌的本领。它们不仅懂得施肥、收割,还懂得利用树叶发酵产生的热量来保持真菌的恒定的温度和湿度;甚至当它们居然还“酗酒”:它们将蝶的幼虫拖入蚁穴中,然后舔食其分必的甜汁,一个个醉态毕露如醉鬼一般。

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但蚂蚁不怕,甚至可以灭火!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蚁穴顶上,开始它们似乎有点惊慌,但很快就镇定下来,只见无数只蚂蚁前赴后断扑向火焰,用分泌出的蚁酸来灭火,经过66秒,一些蚂蚁牺牲了,但终于扑灭了火焰。当再次重复这个实验时,它们只用了40秒就将火扑灭,而且无一伤亡。

蚂蚁,这类有着8000万年历史的“资深”的地球居民,真值得我们学习!

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酗酒( ) 发酵( ) 凹槽( )

9.第二段中空缺处应填写的三个词语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思考、谋算、筹划 B、筹划、思考、谋算

C、谋算、思考、筹划 D、思考、筹划、谋算

10.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它们竟‘设计’出了类似立交桥的环形交叉路口”中的“竟”表示“出乎意料”。

B、“现在地球上约有200余种蚂蚁都有种植蘑菇真菌的本领”中的“约”表示“大概”、“估计”。

C、“地球上除了人以外,其他动物几乎都怕火”中的“几乎”表示“所有的”。

D、“它们只用了40秒钟就将火扑灭”中的“就”表示“扑火所用的时间较短”。

11.文章开头引用美国著名生物学家刘易斯·托马期的话,目的是什么?(4分)

12.第二段画线句子主要使用的是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13.本文是一篇( )(A、科学小品文 B、一般性说明文);全文在结构上采用了(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的方式。(3分)

14.第二段文字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这种形象化的语言在说明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15.本文的结尾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篇8:蚂蚁阅读答案

2、“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4、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篇9:《蚂蚁》阅读答案

8. 酗酒(xǜ) 发酵(jiào) 凹槽(āo)

9.A

10.C

11.目的是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什么。

12.类比,其作用是说明蚁丘工程之浩大令人惊叹。

13.A B

14.比喻 拟人 拉近了读者与被介绍物之间的距离,也增加了人们的阅读兴趣。

15.议论 告诉我们要从蚂蚁的生活中学习一些生活的经验。

篇10:蚂蚁阅读答案

2、“区区”表示数量少或渺小的意思,不能删去,用在这里是为了跟下文写蚂蚁的伟大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中心。

3、第一段是记叙,记叙蚂蚁群为保护种族自救的故事;第二段是议论,赞扬蚂蚁的精神,揭示故事留给人们的启示。

4、值得我们学习的蚂蚁精神: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不惜牺牲自己,斗争的韧性,机警的脱险方式。启示我们:要有团结、奉献、不懈斗争的精神,遇事要多动脑筋。

【附】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抓关键词语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二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2.抓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3.抓句式特点

常见的句式特点有:长短句结合、句子对仗工整、双重否定句.排比句、反问句、倒装句等。

4.抓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抓结构作用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6.抓思想内容

准确把握内容及思想情感每个句子本身都可提炼出一定的内容,也有的饱含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在赏析句子的答案中,内容及思想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篇11:阿西莫夫短文阅读及答案

阿西莫夫短文阅读及答案

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乌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要重要得多。不适应寒冷气候的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但人们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爬行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到65I)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和其他恐龙时代繁盛的动植物。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大约经历了l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板块漂移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要重要得多。

这个发现:

(2)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泛大陆:

2.用自己的话说说“板块”运动与“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的关系。

3.根据你的理解,将最后一段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板块漂移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答案

1(1)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

(2)板块的漂移,使地球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

2.要点:

①最后一次泛大陆遍布恐龙

②板块漂移把恐龙带到世界各地

③恐龙灭绝后,其化石遍布世界各地

3.恐龙化石在南极洲的发现

相关专题 短文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