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墨妙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sunshinemyth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unshinemyth”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墨妙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共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文言文墨妙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墨妙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题。(9分)

墨妙亭记

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①,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于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足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以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旁午:交错。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特:只是

B.上田皆不登 登:(谷物)成熟

C.躬自抚循劳来 来:回来的灾民

D.乃为差久 差:略微,颇

2.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 ②故为之文以志

③所活至不可胜计 ④纵一苇之所如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ks5u

A.蚓无爪牙之利 B.句读之不知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相与枕藉乎舟中

4. 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知 其 然而 君 子 之养 身 也 凡 可 以 久 生 而 缓 死 者 无不 用 其 治 国 也 凡 可 以 存 存而 救 亡者 无 不 为至 于 无可 奈 何 而 后 已 此 之 谓知 命。

参考答案:

1.A(特:特别)

2.C (①把,②用来,③和④都是所字结构)

3.D(例句与D项都是状语后置句,A定语后置,B宾语前置,C被动句)

4.虽知其然/ 而君子之养身也/ 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 其治国也/ 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 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 此之谓知命。

【译文】

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江苏高邮的孙莘老(孙觉)从广德军任上迁任湖州知州(相当于古代的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建了一座墨妙亭位于他的府第北面、逍遥堂东边,搜集湖州境内东汉以来的古代诗词文章刻石用以充实亭中。

浙江吴兴自从东晋以来就是首善之地,号称是山水清秀。当地百姓凭借着打鱼、种植水稻、收获莲子蒲草生活富足,很少贪欲而又与世无争。宾客不是有急事非得到此,一般的不到这里来。所以凡是到这里来的吴兴郡太守,大都是悠然逍遥,平时把题诗作赋、在投壶中游乐饮酒当成正事。

自从孙莘老来到这里,正值当年发大水,连上等良田也没有收成,湖州老百姓饥饿严重,许多人争相逃亡他乡。孙辛老开仓赈济灾民,劝说有余粮的人家把粮食分给没粮的百姓,亲自巡视灾情,慰问、安顿回来的灾民,其真情至真至诚。于是,富裕人家,都争相贡献出自己家的余粮以支持官府,使得灾民免于死亡的不计其数。正当这时,朝廷推行王安石变法,朝廷派来的使者交错频繁,世人都认为孙莘老肯定会日夜书写文书,到了进见朝廷使臣的时候,也不可能还像以前那样仍然保持雍容自得的神态。而孙莘老却更加喜欢前来的宾客,诗饮酒以为欢乐,又利用剩余时间,大力搜集以往的古代诗文,得到前人的诗赋题咏数百篇,汇集成《吴兴新集》,对于古代刻石字画凡是还存在或者是倾倒残破被抛弃在荒坡野草当中的,又都搜集到这座亭子当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为办公事来到湖州,巡视一周,为之惊叹,而孙莘老又请我为他写一篇记述文章。

有人对我说:凡是事物必有毁灭的时候,而凭借物质形态看似坚固的事物尤其不能长久。虽然青铜器和历代刻石看起来坚固,但不久也会变坏,至于人们追求的功名文章,传播给后世,还算比较长久的。如果把可以长久传世的功名文章借助不多久就变坏的碑刻来保存,实际上是把本来可以长久保存的东西反而借助于速坏的形态,这是过去人们的一种困惑,而孙莘老又修筑深檐大房子用以严密保存这些金石碑刻,推测他的意思,好像他不知道事物的这种命运。我认为真正知道事物命运的`人,必定会采取措施,竭尽全力,然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可遗憾的了。事物有生成就必然会有坏的时候,正像人生有生就必然有死,国家有兴旺也就必然会有灭亡。虽然知道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有贤德的人修身养性,对于一切有助于长生而延缓衰老的方法无不利用;治理国家,凡是能够使得国家长久昌盛而能够挽救灭亡的方法也无不使用,直到实在没有一点办法时才不得不罢休。这就是所谓的知道命运。这个亭子的建造过程,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而其中的道理不能不辨析一番。所以列举了这些说法,而列举亭子当中所搜藏的文物于左侧

篇2:《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武昌九曲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②,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遭陷害被贬黄州。②陂陁(pō tuó)蔓延:山势高低起伏,连绵不断。③褰裳:提起衣服。

19.写出下列加点的词在剧中的意思:(4分)

(1)子瞻杖策载酒 (2)酌酒相劳 (3)然将适西山 (4)西山之胜始具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2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B.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C.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D.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2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6分)

(1)穷山之深,力极而息。

(2)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

22.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武昌诸山中的西山和寒溪,风景秀美,吸引苏轼屡次前往。

B.苏轼到齐安后,徜徉山水,结交朋友,保持着他一贯的豁达洒脱。

C.苏轼营建九曲亭的初衷是为了让上山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小憩的场所。

D.苏轼在原来废亭遗址上伐树辟地,九曲亭因此得以完工。

23.请比较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18.同意浦起龙的观点。从内容上看,诗篇描绘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临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心存天下、志在社稷的人生态度。从诗歌的表现手法上看,情景交融,单是“齐鲁青未了”一句,便写出泰山雄踞齐鲁,高耸入云的'气势。作者的年轻时壮志豪情与泰山的雄伟壮阔浑成一体,用语简洁劲健,造就了诗篇宏大的气魄。(4分。学生也可以反对浦起龙的观点,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即可。)

五、19.(4分)(1)拄着竹杖;(2)问候,慰问;(3)到……去;(4)美景。

20.C(2分)

21.(1)他们一直走到深山的尽头,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休息。(3分,评分要点:穷、山之深、力极。)

(2)在那里有一座废弃的亭子,它的遗址很狭小,不足以容纳众多游客。(3分,评分要点:焉、废、席。)

22.B(2分)

23.本文与《前赤壁赋》主旨相同处在于都表现了一种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不同处:《前赤壁赋》是将短暂的人生置于浩渺宇宙与历史长河之中,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寄情自然的超然态度;同时还在对宇宙人生的思考中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主旨的背景宏阔深远。而本文除表现一种旷达的人生态度之外,也隐含了对苏轼于逆境中依然保有兴废利众,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的赞许。(4分。对两篇文章的不同处,学生的回答不求面面俱到,能答到其中一点即可。)

篇3:文言文登泰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登泰山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也。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 历:经过

B.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C.崖限当道者 当:挡住

D.其远古刻尽漫失 漫:弥漫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②余之力尚足以入

B.①古谓之天门溪水 ②蚓无爪牙之利

C.①其级七千有余 ②其孰能讥之乎

D.①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

B.文章第三段,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展示出一幅泰山日出变化迅速的画面。

C.本文的侧面描写很巧妙。如写泰山的高峻,先用其级七千有余暗暗点出,再借山顶俯视时半山居雾和在日观亭时足下皆云漫的图景从侧面加以烘托。

D.本文是姚鼐的代表作,也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之一。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4.将上面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分)

答:

⑵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4分)

答:

⑶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3分)

答:

参考答案:

1、D (磨灭。)

2、D(D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对象等,不译。A介词,在;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修饰。B 代词,代东谷;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C 代词,代南麓山道;语气词,表反问,难道。)

3、B。(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这三个时间段的景色。)

4、

⑴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再顺着西边的山谷,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循解释为顺着,至解释为到达,各1 分;句意1分。)

⑵等到已经登山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及 解释为等到,负 解释为背负或覆盖,烛 解释为照亮,各1分;句意1分。)

⑶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回视 解释为回头看,或解释为有的,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长城。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中溪)。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去,不到一半路,翻过中岭(黄岘xiàn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峰)。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泰山,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颖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天边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日光,有的照不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好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女儿)庙.皇帝的行宫(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写了这篇记。

篇4:《墨妙亭记》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9分)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②,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②旁午:交错;纷繁。

1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B.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适:适合

C.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朝廷方更化立法 更化:改革

18.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B.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C.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    凌万顷之茫然

D.故具载其说 其皆出于此乎

19.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文中借他人之言立为反论,然后引出己论,阐明了自己关于知命的观点。 C.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D.文章第三段以议论的方法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20.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把下面选自课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

答案:

17. B 适:恰逢,刚好

18. A (A.“而”均表并列 B.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代词,……的人。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定语后置的标志。 D.代词,这些/语气词,表推测,大概)

19.D(第三段,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

20. 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21. (1)我认为凡是永州特异的山水,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还有个奇异独特的西山。

(2) 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篇5:《墨妙亭记》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从广德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墨妙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不是有特别的事情,很少有宾客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抵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为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土质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的人缺粮非常严重,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亲自抚恤慰劳前来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前往约期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文章,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遗留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破碑刻,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叹息,孙莘老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述的文章。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物体,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就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托于金石,是久存的东西反而求助于速坏的东西。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是不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我认为知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理当如此也就没有遗憾。事物之有成形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有死亡,国有兴盛一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生缓死的东西没有不用的,那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亡的措施没有不使用的,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罢了。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我把这些情况全部记载下来,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种文物记录如下。

篇6:黄州快哉亭记阅读训练及答案

苏 辙

盖①亭之所见②,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③。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④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⑤,不可久视。今乃⑥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父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⑦。

注:①盖:大概。有提示缘由的作用。②亭之所见:在亭上能看到的。③一舍:三十里。④鱼龙:泛指水中动物。⑤动心骇目:使心振动,使视觉惊奇。⑥乃:竟然。⑦称快世俗:使世间普通人称为快事。

15.比较解释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

16.把文中描写“快哉亭”下江中景物变化的句子抄写在下面。

17.用简短的语句概括文中写“快哉亭”命名的两方面缘由。

参考答案:

15.①三十里为“一舍” 房舍 ②抬 全

16.涛澜汹涌,风云开合。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17.在此亭上可以欣赏远近、昼夜变化倏忽的景物;可以凭吊往古流风遗迹。

篇7: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o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4.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风

6.“于是,……无所加焉”

篇8:甘霖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甘霖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荆公守惠之明年,岁在壬戌,自夏五至秋七月不雨,田畴龟坼,郡之人戚曰:“不有播,其曷有获?”一月不雨谓之干,再月不雨谓之亢,一时不雨谓之槁,槁则无岁,无岁是无民也。太守荆公容有蹙曰:“天于民务殖之也,非天弃民,太守其不勤民,实弃守也!”

于是罪躬简事,禁酷徙市,损膳恶服。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其衷疚,其词伤,其足疻,其形容憔悴。如是者日行之,不雨;旬行之,不雨。行之不辍,尔乃润风墨云密布并发,淹淹祁祁,自原野达于畎亩,无不优渥霑足者。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郡人平越守张孟奇为甘霖之歌,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无何,荆公以内计中考功令,郡之人戚曰:“民无岁,赖公以有岁,国人望公如望岁焉,奈何夺我公?”群走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为公留行。业裹三月粮,叩阍乞还我良守,不许。荆公去之日,日集万众,积公车不得发,两岸攀号至百里外。时余偕诸荐绅饯公州中,挥涕而别。诗云:“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人乃鸠工程物,作甘霖亭于江之浒。亭成,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曰:“伐石为亭以记太守之泽,不日成之矣。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余曰:“公之雨我民也,渗漉于闾阎,沦渍于心髓,其为雨也非一日矣,乃公精诚所结,叩于天而天答之,泽于民而民戴之。”父老徘徊亭下,旦夕必祝。

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进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再月不雨谓之亢 再:二,两个

B.无岁是无民也 岁:岁月

C.行之不辍 辍:停止

D.父老数十辈造韩子之庭请焉 造:前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 绅衿之能言者和之。

B.荆公守惠之明年 不日成之矣

C.太守其不勤民 其形容憔悴。

D.自原野达于畎亩 渗漉于闾阎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B.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C.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D.撤盖谢乘/暴赤日中自宫/徂郊日行/数十里遍吁于群神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甘霖亭是太守荆之琦为求雨所建,亭子建成十多天后雨就落下,十分灵验。

B.求雨得雨,平越太守张孟奇写诗赞美,当地的士绅都说写得好。

C.在惠州老百姓的盛情挽留和向朝廷申诉下,荆太守终于暂时留了下来。

D.亭子建成,人们在一块石碑上刻下了韩日缵对荆太守的歌颂之辞。

5.(10分)(1)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3分)三农慰望,百谷仰荣,咸欢然谓太守格于天而惠于民。

②(4分)我辈登兹亭也,如瞻顾复焉,愿得子之言以勒诸石。

(2)请指出百姓尊敬爱戴荆太守的两个事例(可摘录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3分)

答案:

1.(3分)B.【年成,收成。】

2.(3分)D.【“到”。(A.表提顿/定语后置的标志。B.结构助词,的/代亭子。C.表测度/他的。)】

3.(3分)C.

4.(3分)D.【根据倒数第二段可以分析推断出。(A.甘霖亭是为纪念荆公求雨所建。B.当地的士绅唱和张孟奇写的歌,不是“都说写得好”。C.没有“暂时留下来”。)】

5.(10分)【(1)(7分)①(3分)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关注点:“三农”“仰荣”“格于天”、句子大意。②(4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关注点:“兹”“复”“勒诸石”、句子大意。

(2)(3分)①荆公求雨得雨,百姓欢欣感激,平越守作歌,士绅唱和。②荆公要调任,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③荆公离开之日,百姓齐聚挥泪送别。④荆公走后,百姓建造甘霖亭纪念。(答出1点得1分,2点得3分)】

阅读理解文言文考试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语文阅读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题型答题方法

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

(1)渲染气氛。

(1)烘托人物形象。

(3)推动情节发展。

(4)暗示社会环境。

(5)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2.社会环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对比、烘托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相关专题 文墨文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