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

jxyqh88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xyqh888”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登泰山观日出阅读理解及答案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dān(担 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 biàn (辩 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 piāo (飘 漂) 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xuán(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zhǎng zhàng)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qì(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1、在文中拼音后的括号中填写或圈出正确的字。3%

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2%

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4%

4、第四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用棉絮、绸带、浪花来比云雾,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变幻莫测和姿态万千来形容(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形态多样)。

5、仿造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话(不少于50个字)3%

略(用上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6、画“~~~~”的句子,把到南天门的路比作瀑布,这样比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陡峭、险峻、巍峨。2%

7、从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是哪些山?3%

答:我感受到泰山的特点: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其他几岳分别是: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篇2:登泰山观日出的阅读答案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dān(担 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 biàn (辩 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 piāo (飘 漂) 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xuán(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zhǎng zhàng)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qì(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

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

篇3:登泰山观日出的阅读答案

1、在文中拼音后的括号中填写或圈出正确的字。3%

2、这段选文写作顺序上很有特点,是按照时间推移和地点转换两条主线来叙述登泰山的过程的。2%

3、用“ ”在第二自然段中画出一句比喻句;这句子把泰山比作高大的墙;“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作者的这种感觉:高耸入云。4%

4、第四自然段画“ ”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用棉絮、绸带、浪花来比云雾,你觉得作者笔下的云雾可以用词语变幻莫测和姿态万千来形容(一个表示变化,一个表示形态多样)。

5、仿造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写一段话(不少于50个字)3%

略(用上排比、比喻修辞手法)

6、画“~~~~”的句子,把到南天门的路比作瀑布,这样比是为了说明泰山山峰的陡峭、险峻、巍峨。2%

7、从作者登泰山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东岳泰山有什么样的特点?除了东岳泰山,你还知道其他几岳分别是哪些山?3%

答:我感受到泰山的特点:泰山之高、云海之美、山路之险峻。

其他几岳分别是: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篇4:登泰山观日出读后心得

凌晨四点多,我独自一人跑到了益寿山上观日出,由于不喜欢让大人随着,我独自来的,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打着看日出的名义来到了山上,但是,我实际是来锻炼的。

由于不到五点,天昏沉沉的,仿佛要塌下来砸死我似的,山上人也少,我不免有些害怕了,我甚至有些后悔来到益寿山了!但是,很快,天边亮起了一道银光,我被吸引住了!

天边的这道银光忽闪忽闪的,我并没有在意,但仍然关注着它,很快,它并没有令我失看,我更出神地看着它了,我明白,太阳正从东方升起,这道银光尽管忽闪忽闪,确实闪一次,就变得更亮一次,假如不留意的话很难发现太阳在升高,太阳如大病初愈,缓缓地,缓缓地,只露出了一点亮边,这个亮边不断扩大,山上也渐渐地亮了起来,我完全被吸引住了,就连我来山上是为了锻炼都忘记了,仿佛这世间只有我和太阳,我凝看着太阳,太阳也似乎愿意让我看,更是使劲地升了,太阳如一个刚出门的新媳妇,羞答答地露出大半个脸来,接着,太阳使劲闪了一下,猛地跳了出来,挂在了天空上,它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胀的通红的脸庞,红日像一炉沸腾的铁水,喷薄而出,金光刺眼……

太阳早已升上往了,可我却呆呆地看着天边,不知为什么,就这样看着,看着。

篇5:登泰山观日出读后心得

其中,“登泰山”部分作者以时间、地点的变化介绍了登泰山时在中天门、对松亭、南天门、日观峰的所见所感;“观日出”部分详细介绍了日出的美丽与壮观景象。

这两部分中,作者多处采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清晰的思路将美景的特点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对于这样写景的文章,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应该没多大的困难,但文中多处出现的比喻句却引起了我的注意。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讲,语文学习更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写作技巧的积累。

在认真钻研了教材后,我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在了“登山”部分,教学目标为:(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2)学习“登泰山”的内容,知道作者是通过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换来描述景物的,体会泰山的雄伟壮丽;(3)读读、品品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比喻的;学习比喻句的写作技巧。

一、听写训练,情导入 课前2分钟,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练习:“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壮观的奇景之一。

”这样既迅速地调整了学生的情绪,让他们能及时进入学习状态,又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听、写的练习,可谓一举多得。

待学生准备就绪,我开始用多媒体出示多幅美丽壮观的泰山风景图,并用包含激情的话语导入新课:“泰山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历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它仰慕备至。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成千古绝唱。

而泰山日出这一美丽壮观的奇景,又为它添上了绚丽的一笔,每年吸引着无数游客为之前往。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去那儿走一走,看一看。

”学生的思维很快就被那一幅幅绮丽的画面所吸引,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二、细细品读,比较体会 在初步感知了游记的写作特点和理清文章的结构后,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比喻句。

细看“登山”部分的内容,4句比喻句恰好全都是登山途中的景物描写。

为了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进行比喻的,教学时,我按照“找一找——品一品——比一比”的顺序逐步展开。

第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提问“作者在登山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他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

”同时要求学生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在仔细读文后,就很快找出:“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这四句重点句。

在指导学生朗读后便进入了第二个教学环节。

我让学生看着数张泰山雄伟壮丽、云雾缭绕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由于这些句子并不难,加上平时对比喻句的练习训练接触较多,学生们的答案精彩纷呈:“泰山真雄伟啊,在山脚下往上看,它就像一堵顶天而立的墙”;“泰山真高哇,我从‘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知道了它几乎就要跟天一样高了”;“泰山真陡啊,抬头望去,山路就像一张直落而下的瀑布”;“泰山山势有的像马鞍俯卧,有的像驼峰耸立,作者抓住了它们的特点,写出了山势的高低不平”;“泰山的云雾千变万化,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让人陶醉其中”……看着学生认真答题时的表情,听着他们精妙的答案,我心中异常高兴:学生观察得真仔细

“接着,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能不能通过比较的方法来比比这些句子

”说着,我便出示了练习,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

比较句子:(要求学生分别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

”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便举起了手:“相同点是它们都是写山的”;“它们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不同点是第一句作者把泰山比喻成高大的顶天而立的墙,而第二句是把泰山山势比作马鞍俯卧和驼峰耸立”。

我点头加以肯定。

没有人举手了,我追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教室里静了一会儿,于是我提示道:“同样是描写山的,为什么作者能把泰山做不同的比喻呢

”这下学生得到了启发,马上就有人发言:“因为作者看山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仰视,后者是俯视。

”“说得真好

”我马上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被表扬的学生喜滋滋地坐下了。

这时我发现学生们的眼中闪烁着亮光,他们的脸上有着许些兴奋,我知道正是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紧接着我又出示了第二个练习:这两句描写山的句子与“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作比较。

读句后,学生很快找出了它们的相同点,可不同点都没找准找全面:“老师,不同点是不是看山看云雾的角度不同

”“老师,是不是第三句还用了排比的手法,而前两句都没用

”……我微笑着摇头又点头。

顿时,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我开始用鼠标在有关的词语下面暗示。

少顷,有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 ,我知道了,描写山的句子采用了静态描写,而云雾则是动态描写。

”“啊,真聪明,你看得真仔细

”我高兴地大声说道:“那你是怎样发现的呢

”“因为作者写到‘云雾是不断地扩展、飘动、升腾着’的,而且采用的比喻也是动态的修辞。

”听了他的解释,学生们豁然开朗,更有甚者还为他鼓起了掌,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学生在比较中,在思考中,深刻理解了句子含义,体会到了作者比喻写作的方法。

三、读写整合,拓展积累 新课程开宗明义地要求教师充分开掘课文写作资源,通过读写结合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文本,设计了写作指导与训练。

通过“云雾”片段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变化特征”通过动态的描写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

在学生深入比较句子后,我出示几副比较有特点的泰山云雾风景图,问学生变幻莫测的泰山云雾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

试着学着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以积累写作技巧。

通过巡视,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已领会了作者的比喻技巧,写得相当不错:“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条巨龙盘旋在山腰间,有的像巨大的屏障隔在山峰中间,有的像一望无垠的大海悬在空中”;“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一根洁白的绸带系在山腰间,有的像澎湃的波涛击打着岸边的崖石,有的像巨大的瀑布从山顶直落而下”……当然也有少部分同学没有深刻领悟例句的写作方法,练习时没能写出云雾动态的美,我就请了学生进行点评指导,帮助他们积累方法。

这样,学生从观察中学会了写作,从写作中领会了方法,从而提高了表达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这堂课结束后,我进行了反思。

虽然通过学习,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欣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提高,也知道了可以从多角度去读懂体会比喻句的妙用,但由于是借班上课,觉得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还不够,教学环节不够紧密,教学节奏也有待进一步掌控。

篇6: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杜甫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大师人,他写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念一念其中的这两句。(出示)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意思就是说,登上了那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杜甫所写的这座山就是泰山(板书:泰山),从杜甫的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它把旁边的山都给比下去了。

师:是啊,泰山被推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的步伐登上这座高山去观看那里的日出。(板书完整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篇7:登泰山观日出教学设计

二、初读课文,感知写作顺序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师:看来,泰山和泰山日出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呢?找到作者的行踪了吗?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三、研读课文,欣赏美景,感悟写法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师:发现作者用上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大的特点,再找找,句中还有哪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的这个特点?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师:是啊,三个比喻组成了一个排比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边读边再好好感受一下,对松亭的云海究竟有哪些特点?

生:(齐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篇8:登泰山观日出课文原文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起头的路不算陡,我走得很快。一路上很寂静,除了夜风偶尔带来的松涛声之外,什么声音也没有。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天还是黑黑的,我怕耽误看日出,不敢停留,仍继续往前走。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从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我一步三喘地往上爬。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山路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我扶住路边的铁栏杆,沿着窄窄的石板砌成的台阶,艰难地向上攀登着。爬了几十级台阶,我实在累得不行,就坐下来休息。这时,几位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身旁。其中一位白胡须老大爷笑着对我说:“小伙子,累了吧?”我被老大爷的精神所鼓舞,说了一声不累就站起来,跟在他们后面继续向上攀登。队伍中,一位老人边走边吟诵起来:“漫游处处起云根,面对雾山自出神。且谅老夫艰步履,俊髦齐跻南天门。”大伙儿相互看了看,都笑了起来,一鼓作气登上了南天门。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正燃烧着大火,而且在蔓延扩大。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而且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篇9:登泰山观日出课文原文

【课前预习】

1、快速默读课文,查阅理解不懂的词义。

2、找找课文哪些小节是写“登泰山”的,哪些小节是写“观日出”的。找出比喻句读一读。

3、完成小练习

一、比一比,组词

弧( ) 帷( ) 峦( ) 幕( )

孤( ) 维( ) 恋( ) 慕( )

二、写出表示“看”的词语

1、从文中找出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己再写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描写了日出时由淡到深的各种红色,摘录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练习】

1、背诵课文第四小节,抄写词语。

2、积累句子

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路险峻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山势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泰山云雾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太阳上升时的形状变化和动态填在括号里。

形状:(一条弧形的边)——( )——( )

动态:(努力上升)——( )——( )

4、仿照课文,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试着写一段话。

考试结束了,教室里像开了锅的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专题 泰山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