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

qwas12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qwas123”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共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

蝶恋花·密州上元①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这又加重了他的寂寞。

篇2: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3、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3分)

4、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3、“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3分,“写出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4、①惜春之情。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

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情。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深情,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

[4分,点明一种情感1分,对应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写“宦海浮沉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对韶光流逝的惋惜”也可。]

篇3:《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1)“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3分,“写出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惜春之情。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

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情。春天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深情,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

[4分,点明一种情感1分,对应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写“宦海浮沉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对韶光流逝的惋惜”也可。]

篇4: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②。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下。

[注]①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②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一:

(1)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写钱塘上元的繁华热闹,反衬(衬托)出密州上元的清冷寂寞,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繁华景象的怀念。

(2)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

【答案】环境凄清:密州粗犷的箫鼓、稀疏的灯火、昏暗的雪云;(2分)忧伤社稷:密州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举行社祭祈求丰年。(2分)(答出“慨叹时光易逝”可得1分,意思对即可)

【考查方向】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评价)。

【解析】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这又加重了他的寂寞。

二:

【注】①上元:即正月十五元宵节。  ②三五夜:阴历每月十五夜。  ③尘随马: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此处反用其意。 ④山城:指密州。 ⑤社:农村节日祭神之所。当时的密州,因连年蝗旱,民不聊生,村民常举行社祭,祈求丰年。

(1)和陆游《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类似的两句是:(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2分)

(3)细读全词,思考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1分)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写全给分)

(2)(2分) 密州的元宵节十分清冷,不仅没有笙箫,连灯火也没有(1分),只有云垂旷野,雪意浓浓(1分)。(能抓住景物,描绘密州元宵节的清冷,语句连贯即可)

(3)(3分)对比手法(1分),表达作者在密州的.孤独寂寞之情(1分),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1分)。(意对即可)

译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画。帐底吹笙,燃香的香气好似麝香,更无一点尘土随着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里人们都老了,人们沿街击鼓吹箫而行,最后却转到农桑社祭祀土地神。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赏析:

全词用粗笔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气候、地理、风俗等《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意画《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意画方面各自的特点,描绘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节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对杭州的思念和初来密州时的寂寞心情。

这首词题记为“密州上元”,词却从钱塘的上元夜写起。钱塘也就是杭州,苏轼曾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元宵的特点,就是“灯火”。东坡用一句“灯火钱塘三五夜”,点出灯夕的盛况。“明月如霜”,写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圆,灯月交辉,引来满城男女游赏,元宵节是宋代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街人游人如织,男子歌啸而行,好盛装而出。难怪东坡要写月光“照见人如画”了。这还是街市的游人。至于富贵人家庆赏元宵,又另有一种排场。作者一句“帐底吹笙香吐麝”写尽杭州城官宦人家过节的繁奢情景。“更无一点尘随马”,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句,进一步从动态写游人。说“无一点尘”,更显江南气候之清润。

上阕描写杭州元宵景致,作者此时是刚来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节,在街上看灯,观月时的情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感想。词句虽不多,却也“有声有色”。写灯、写月、写人,声色交错,充分展现了杭州元宵节的热闹、繁荣景象。

下阕描写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过片,使情调陡然一转,用“寂寞”二字,将前面“钱塘三五夜”那一片热闹景象全部移来,为密州上元作反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无须多着一字,便觉清冷萧索。结句“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则不但写出了密州气候的寒冷,而且也让人感觉到环境的空旷苍凉。

作者“曾经沧海难为水”,见过了杭州上元的热闹,再来看密州上元自觉凄清。更何况他这一次由杭州调知密州,环境和条件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贫穷,劳顿又粗陋,再无江南之诗情。而更让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乐的是这里连年蝗旱,民不聊生。作为一个爱民之官,他又怎能快乐开怀呢?这位刚到任年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叹。他这上元之夜,随意闲行,听到箫鼓之声,走去一看,原来是村民正举行社祭,祈求丰年。这里农民祈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作者久久不能离去。直到夜深“火冷灯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昏昏雪意云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凄惨,却是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种“瑞雪兆丰年”的喜悦之情。

苏轼这首《蝶恋花》,确是“有境界”之作,写出了对“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实感受,抒发了对国计民生的忧患之情。内容、笔墨不囿于成规,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笔亦随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词运用了转折、反衬等章法技巧,体现出了他当时的境遇和心情。

篇5:《蝶恋花春景》苏轼阅读及答案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注释

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

③“子”,毛本误作“小”。“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

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问题:

(1)本词的首句中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的妙处。(3分)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2)①惜春之情。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的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

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情。春天即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深情,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

赏析

本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我慰自勉。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么寄托。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这两句又描绘了一幅美丽而生动的春天画面,但缺少了花树的点缀,仍显美中不足。“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大意是:树上的柳絮在风的吹拂下越来越少,春天行将结束,难道天下之大,竞找不到一处怡人的景色吗?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屈原《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上阕描写了一组暮春的景色,虽也有些许亮色,但由于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败和萧索,这正如作者此时的心境。作者被贬谪在外,仕途失意又远离家人,所以他感到孤独惆怅,想寻找一些美好的景物来排解心中的郁闷,谁知佳景难觅,心情更糟。上阕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墙外是一条道路,行人从路中经过,只听见墙里有荡秋千的声音,一阵阵悦耳的笑声不时从里面传出,原来是名女子在荡秋千。这一场景顿扫上阕之萧索,充满了青春的欢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赏和聆听着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欢声笑语。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让人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他听到女子甜美的笑声,却一直无法看到女子的模样;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并不知道墙外有个男子正为她苦恼。男子多情,女子无情。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人回味、想象。

下阕写人,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佳人”即代表上阕作者所追求的“芳草”,“行人”则是词人的化身。词人通过这样一组意象的刻画,表现了其抑郁终不得的排解心绪。

综观全词,词人写了春天的景,春天的人,而后者也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词人意欲奋发有为,但终究未能如愿。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意境朦胧,令人回味无穷。

篇6:苏轼《蝶恋花》阅读题及答案

苏轼《蝶恋花》阅读题及答案

蝶恋花

苏轼

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 绿水人家绕 中的 绕 字,有的版本写作 晓 。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3分)

(2)俞陛云在《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① 绕 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 晓 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 绕 字好或 晓 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 绕 和 晓 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 花褪残红青杏小 ,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 天涯 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 絮飞花落 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 又 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 芳草 在古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 天涯何处无芳草 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 絮飞花落 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 同意 或 不同意 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篇7:《蝶恋花·春景》苏轼阅读答案

(1)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3分)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篇8:《蝶恋花·春景》苏轼阅读答案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注:本词写于苏轼被贬途中。

篇9:苏轼《蝶恋花·春景》阅读答案

【前言】

《蝶恋花 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注释】

① 蝶恋花 春景 ,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 花褪残红 :褪,脱去,小:毛本作 子 。

③ 子 ,毛本误作 小 。 飞 ,《二妙集》、毛本注 一作来。

④ 绕 ,元本注 一作晓。

⑤ 柳绵 :即柳絮。《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 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 何处无芳草 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⑦ 墙里秋千 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 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 又卷一: 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 ,反被。唐 胡曾《汉宫》诗: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译文】

春日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

【鉴赏】

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称赞道: 枝上柳绵 ,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作 大江东去 耶? 这个评价是中肯的。苏轼除写豪放风格的词以外,还写了大量的婉约词。可是却总被 无情 所恼。这正说明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不忘情于现实世界。他在这首词中所流露出的伤感,正是基于对现实人生的热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 ,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 青杏 ,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 一句中的 绕 字,曾有人以为应是 晓 。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 绕 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 ,即柳絮。柳絮纷飞,****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 天涯 一句,语本《离骚》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 行人 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 墙里 、墙外 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 多情 与 无情 常被当爱情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 有情 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 无情 。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 无情 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思索和领悟 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篇10:苏轼《蝶恋花·春景》阅读答案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和“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5分)

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在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每种答案,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语言通顺,给满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二:

(1)本词首句的“褪”字流露出浓郁的情感,请赏析其妙处。(3分)

(2)本词蕴含丰富的情感,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褪”既写花的掉落,也写花的颜色的消退,写出了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曾经的灿烂炫目已逝去,抒发了作者惜春伤春之情。

[3分,“写出花儿凋零的情景”“点明时在暮春”“抒发惜春伤春之情”各1分。意思答对即可。]

(2)①惜春之情。作者在上阕描摹了杏花凋零、柳絮飘飞的暮春之景,寄寓了面对春归的伤逝之情。

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之情。将逝,但美景未必难觅,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寄托了作者追寻美好事物的旷达之情。

③多情不被理解的惆怅。下阕的“佳人”不知“墙外行人”谛听自己笑声的深情,行人的“多情”却遇到佳人的“无情”,这正反映了作者不被理解的惆怅。

[4分,点明一种情感1分,对应分析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写“宦海浮沉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对韶光流逝的惋惜”也可。]

翻译:

蝶恋花·春景

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之上已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

不时还有燕子掠过天空,这里的清澈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但是请不要担心)

天涯海角到处都有芳草。

围墙之内,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着秋千,她发出动听的笑声。

围墙之外的行人听到那动听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

慢慢的,墙里笑声不再,行人惘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赏析: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词一开篇即呈现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接着,作者将目光从一花一枝上移开,绿水人家绕”一句中的“绕”字,曾有人以为应是“晓”。通读全词,并没有突出的景物表明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显得没有着落。而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着一“绕”字,则非常真切。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柳绵”,即柳絮。柳絮纷飞,春色将尽,固然让人伤感;而芳草青绿,又自是一番境界。苏轼的旷达于此可见。“天涯”一句,语本“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是卜者灵氛劝屈原的`话,其思想与苏轼在《定**》中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致。最后竟被远谪到万里之遥的岭南。此时,他已人到晚年,遥望故乡,几近天涯。这境遇和随风飘飞的柳絮何其相似!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墙里有人荡秋千,墙外有条小道。墙外小道上走着行人,墙里飘来佳人清脆的欢笑。

作者在艺术处理上十分讲究藏与露的关系。这里,他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在想象中产生无穷意味。小词最忌词语重复,但这三句总共十六字,“墙里”、“墙外”分别重复,竟占去一半。而读来错落有致,耐人寻味。墙内是家,墙外是路;墙内有欢快的生活,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生命;墙外是赶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态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过,在这无语之中,我们已感受到一种冷落寂寞。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来解释,有感怀身世之情,有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的确可谓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真可以说是“无情”。

作者发出如此深长的感慨,那“无情”之人究竟会撩拨起他什么样的思绪呢?也许是勾起他对美好年华的向往,也许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和联想,也许倍增华年不再的感慨,也许是对人生的一种思索和领悟……作者并未言明,却留下了丰富的空白,让读者去回味,去想象。

创作背景

《蝶恋花·春景》,是由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文学家苏轼所写的一首词作。其作于何时,各方莫衷一是,有苏轼密州、黄州、定州、惠州时期等诸多说法,在此词中,作者通过对残红退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的描写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的描绘,借惜春伤情之名,表达出作者对韶光流逝的惋惜、宦海沉浮的悲叹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

篇11:苏轼《蝶恋花·暮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苏轼《蝶恋花·暮春》赏析及阅读答案

蝶恋花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①。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 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创作背景

词人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元丰二年调往湖州任知州,此词即为为流放期间所写。此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1)词的上片哪些景物表现了暮春的特点?(3分)

(2)这篇是词人送别友人之作。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词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的?(4分)

(3)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4分)

答案:

(1)堕花;老柳;开过花的樱桃

(2)虚写(或“想像”)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2分);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2分)

(3)“点”或“破”(2分);突出了青山的高峻(2分,言之成理即可)

赏析:

《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作品。此词是写给东坡老友李公择的送别词,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该词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此词题记为“暮春别李公择”,李公择是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更笃。这是一首送别词。

“簌簌无风花自亸”,写暮春花谢,点送公择的时节。暮春落花是古诗词常写之景,但东坡却又翻出新意: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好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接着写“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点出园林寂寞,人亦寂寞。

白居易戏答和其《别柳枝》绝句诗,有“柳老春深日又斜”一句,这里借用“柳老”写柳絮快要落尽的时节,所谓“柳老”就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正巧今送李公择亦逢此时。东坡这期间另有《送笋芍药与公择》诗说道:“今日忽不乐,折尽园中花。园中亦何有,芍药袅残葩。”芍药,樱桃,同时皆尽,而这个时候老朋友又将远行了。花木荣枯与朋侪聚散,都是很自然的事,但一时俱至,却还是让人难以接受。“落日多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时,却见落日照坐之有情,青山横云之变态。此时彼此都是满怀心事,可是又不忍打破这份静默。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

“路尽河回千转舵”:“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河回”二字居中,相关前后。船一转舵,不复望见;“路尽”岸上人亦送到河曲处为止。岸上之路至此尽头了,是送行送到这里就算送到尽头了。“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这句是词人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这两句,便见词人对行人神驰心系之情。“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上句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表达希望朝廷召他回去的愿望。东坡与公择因反对新法离开京城出守外郡,情怀郁闷,已历数年,每思还朝,有所作为,但局面转变,未见朕兆,他们四方流荡,似无了期,所以有“飞魂”之叹。“飞魂”与“楚些”是倒装,求其语反而意奇。“我思君处君思我”,采用回文,有恳切浓至的情思,也是对前面“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的深情想象的一个照应。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情相怜,友情深厚。

相关专题 苏轼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