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贾黄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juanj521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uanj521”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宋史·贾黄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共10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宋史·贾黄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贾黄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唐相耽四世孙。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展书卷比之 比:等 B.远人便之 便:方便

C.仍设法弭盗 弭:平息 D.黄中顿首谢 谢:道歉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因悉解去 因留为枢密直学士 B.课其诵读 上闻其素贫

C.俟业成,乃得食肉 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 D.则亡国之宝 则失大臣之体

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3分)

①还奏利害数十事 ②黄中出己奉造糜粥 ③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⑤而未尝言,人莫之知 ⑥上言母老乞留京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③⑤⑥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黄中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贾黄中五岁的时候,他父亲每天要他早起学习,督促他诵读,并告诉他学业未成,只有粗茶淡饭。

B.贾黄中担任宣州知州的时候,遇上饥荒,很多老百姓都去当盗贼,贾黄中上奏了数十条利弊,还拿出自己的俸钱买米煮成粥,保全数千名百姓的性命。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七十余岁未觉年老,每次与她交谈,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

9.翻译下面句子。(10分)

①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3分)

②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3分)

③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4分)

【参考答案】

5.【答案】C A.比:比较(或比划长短) B便:感到舒适 D.谢:感谢

6.【解答】C A.都是连词,“于是,就”;B.都是代词,指贾黄中;C.副词,“才”/副词,“是”;D.都是助词“的”。

7.【答案】A(3)是写贾黄中处理政事得法;(5)是先贾黄中推荐贤士,不为人所知

(6)是写贾黄中孝敬母亲。

8.【解答】B上奏利弊不是他担任宣州知州时的`事情

附【参考译文】

贾黄中字娲民,是沧州南皮人,唐朝宰相贾耽的四世孙。父亲贾玭,性格严厉坚毅,善于教子,士大夫的子弟前来求见,他必定谆谆教诲。

贾黄中年幼时就很聪明,刚刚五岁,贾玭就每天早晨让他端正地站着,然后展开书卷,量取与他的身高一样长的篇幅,称这是“等身书”,督促他在一天之内诵读完。(贾黄中)六岁参加童子科考试,七岁能写文章,遇到事物就能赋诗吟咏。父亲常让他只以蔬菜为食,说:“等你以后学业有成,才能吃肉。” (贾黄中)十五岁考中了进士,被授为校书郎和集贤校理,又提升为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 南地区平定以后,朝廷任命黄中做采访使,贾黄中廉洁正直,处事公平,待人宽恕,使边远地区的人民感到安适。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 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表,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饥荒之年,百姓有很多人沦为盗贼,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买米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 有上千人,他还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

太 宗即位,(贾黄中)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任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宋朝,贾黄中治理政务简便易行,所辖区域内治理得很好。一天,(贾黄中)巡 视府署之中,见有一间屋子锁闭得很牢固,他就命人打开屋子查,得到金宝几十柜,计算一下,价值几百万两白银,是南唐李氏宫中的遗物,他立即写好表章告诉皇 上这件事。皇上看了表章后对侍臣说:“如果不是贾黄中廉洁恭谨,那么南唐的这些亡国之宝,就将玷污法律并且害人犯罪了。”赏赐他钱三十万。

贾 黄中一向看重吕端的为人,恰好吕端要出京镇守襄阳,贾黄中向皇上极力推荐(吕端),于是吕端留在朝中担任枢密直学士,后任参知政事。当世有能文有德的贤 士,多是贾黄中推荐的,然而他未曾说过,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事。但是(贾黄中)为人太过小心谨慎,中书省的政事常拖延得不得解决。

二: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玭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②。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②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升州。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知宣州——知:主持,掌管

B.命发视之——发:打开

C.部内甚治——治:惩治

D.乃得食肉——乃:才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 ]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4.把文言文阅读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

(2)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参考答案

1.C

2.B

3.C

4.(1)(他)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南,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

(2)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一面继续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

参考译文

岭南地区平定以后,任命黄中做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处事公平,待人宽恕,使边远地区的人民感到安适。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南,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饥荒之年,百姓有很多人沦为盗贼,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一面继续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太平兴国二年,任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宋朝,贾黄中治理政务简便易行,所辖区域内治理得很好。一天,巡视府署之中,见有一间屋子锁闭得很牢固,他就命人打开屋子看一看,得到金宝几十柜,计算一下,价值几百万两白银,是南唐李氏宫中的遗物,他立即写好表章把这些金宝进献给皇上。皇上看了表章后对侍臣说:“如果不是贾黄中廉洁恭谨,那么南唐的这些亡国之宝,就将玷污法律并且害人犯罪了。”

太平兴国八年,贾黄中与宋白、吕蒙正等共同主管科举,又提升为司封郎中,充任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主管科举,不久又掌管吏部对官吏的选拔。贾黄中前后两次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十分恰当。淳化二年秋天,与李沆一起官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宋太宗召见他的母亲王氏,让她坐下,对她说:“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您真可以和孟子的母亲相比了。”并且作了诗送给她,赏赐的财物也很丰厚。

篇2:《宋史·贾黄中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贾黄中传》的阅读练习及答案

宋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答案,完成10~13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设法弭盗 弭:消除

B.案行府署中 案:巡视

C.凡再典贡部 典:主管

D.属端出镇襄阳 属:嘱托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将污法而害人矣 ②夫列子御风而行

B.①因留为枢密直学士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C.①人莫之知也 ②不知老之将至

D.①访以时政得失 ②教以慎于接物

12.对文中画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B.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C.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D.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天资聪颖,幼年即能诗善文,其父经常让他吃粗茶淡饭,以此来激励他致力于学业。

B.岭南平定后,贾黄中担任采访使,他回朝上奏的几十个事项,都符合皇上的心意。

C.贾黄中非常廉洁,他发现了旧朝遗留的.大量财宝,悉数上交,受到皇帝嘉奖,赐钱三十万。

D.贾黄中特别看重吕端的人品,极力向皇上推荐,让镇守襄阳的吕端担任了枢密直学士。

答案

10.D(属:适逢)

11.D(介词,拿,用。A项,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修饰。B项,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机 。C项,①代词,他;②助词,主谓之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2.C

13.D(“镇守襄阳的吕端”的表述错误)

【参考译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贾黄中。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篇3:《宋史李师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李师中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父纬为泾原都监,夏人十余万犯镇戎,纬帅兵出战,而帅司所遣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诸将以众寡不敌,不敢复出,纬坐责降。师中诣宰相辩父无罪,时吕夷简为相,诘问不屈,夷简怒,以为非布衣所宜言。对曰:“师中所言,父事也。”由是知名。

举进士,鄜延庞籍辟知洛川县。民有罪,妨其农时者必遣归,令农隙自诣吏。令当下者榜于民,或召父老谕之。租税皆先期而集。民负官茶直十万缗,追系甚众,师中为脱桎梏,语之曰:“公钱无不偿之理,宽与汝期,可乎?”皆感泣听命。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夏人以岁赐缓,移书边曰:“愿勿逾岁暮。”诏吏报许,师中更牒曰:“如故事。”枢密院劾为擅改制书,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

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西夏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诏赐以《班超传》,师中亦以持重总大体自处。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令诸城曰:“即寇至,坚壁固守;须其去,出战士尾袭之。”约束既熟,常以取胜。

师中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

(节选自《宋史?李师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令农隙自诣吏 隙:空 闲。

B.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 籍:户籍。

C.师中简善守者列塞上 简:选择、选拔。

D.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 课:考核。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李师中对百姓“不贵威罚”的一组是( )(3分)

①妨其农时者必遣归 ②租税皆先期而集

③师中为脱桎梏 ④许日输所负

⑤比终岁,逋者尽足 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

A.①②⑥ B.②④⑤ D.①③④ C.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师中有胆识。15岁时,就敢于上密封奏书论说当时政事,在他父亲李纬因将领畏敌不前而被贬官一事上,他也敢于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

B.李师中敢于坚持己见。夏国上奏想延缓对朝廷的进奉日期,便移文到边界上提出要求,皇上下诏给官吏说可以,李师中却主张按照旧例执行。

C.李师中很有战略眼光。针对西夏的进犯,李师中选择把善于守御的人布置在边塞上,而让善于作战的人处于中间地带,他的抗敌策略实行后,常常获胜。

D.李师中志向高远,但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原因是他喜欢说有关大事的言论。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中曰:“所改者郡牒耳,非诏也。”朝廷是之,薄其过。(5分)

(2)前此多屯重兵于境,寇至则战,婴其锐锋,而内无以遏其入。(5分)

【参考译文】

李师中,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里,李纬率兵出击,帅府所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此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税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有道理,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泰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置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篇4:《宋史贾黄中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贾黄中传》原文及译文

宋史

【原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迁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黄中多识典故,每详定礼文,损益得中,号为称职。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赐钱三十万。有荐黄中文学高第,召试中书,拜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史馆修撰。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至道初黄中构疾诏令归阙会建储宫择大臣有德望者为宾友黄中在选中以久疾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黄中亦特拜礼部侍郎。黄中素嗜文籍,既居内阁,甚以为慰。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节选自《宋史·贾黄中传》)

【译文】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贾黄中。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时,太宗召见,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篇5: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宋史苏轼传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

原文:

熙宁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曰: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史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因今之法,臣以为有余。使君相不知人,朝廷不责实,则公卿侍从常患无人,而况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夫时有可否,物有废兴,方其所安,虽暴君不能废,及其既厌,虽圣人不能复。故风俗之变,法制随之,譬如江河之徙移,强而复之,则难为力。

庆历固尝立学矣,至于今日,惟有空名仅存。今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食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狱讼听于是,军旅谋于是,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若乃无大更革,而望有益于时,则与庆历之际何异?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陛下视祖宗之世,贡举之法,与今为孰精?言语文章,与今为孰优?所得人才,与今为孰多?天下之事,与今为孰办?较此四者之长短,其议决矣。

今所欲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词,或曰专取策论而罢诗赋,或欲兼采誉望而罢封弥,或欲经生不帖墨而考大义,此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臣又切有私忧过计者。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而今之学者,耻不言性命,读其文,浩然无当而不可穷;观其貌,超然无着而不可挹,此岂真能然哉!盖中人之性,安于放而乐于诞耳。陛下亦安用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治:修建

B.又简不率教者屏之远方率:遵循

C.区区之法何预焉预:预备

D.安于放而乐于诞耳诞:怪诞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苏轼反对改革学校和科举的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得人之道,在于知人②百里之内,置官立师

③故臣谓今之学校,特可因仍旧制④使先王之旧物,不废于吾世足矣

⑤愿陛下留意于远者、大者,区区之法何预焉⑥夫性命之说,自子贡不得闻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②⑥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这封奏议中,苏轼认为,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注重实际地了解人,如果朝廷能够了解人,有注重实际的政策,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也能获得人才。

B.苏轼认为庆历立学,到现在也仅存空名,可当时却耗费民力、民财,结果只是制造纷乱,使天下人陷于愁苦之中。

C.苏轼认为国家的治乱盛衰,根本不由实行了一百多年的科举的办法来决定,只要因循旧制,使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

D.苏轼认为现在关于变科举,兴学校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对于长远重大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作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3分)

参考答案

1.A

2.D

3.B

4.(1)赵国曾五次对秦作战,二败而三胜。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秦国的进攻。

(2)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译文】

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说:

获得人才的途径,在于了解人;了解人的方法,在于注重实际。假使君主和宰相有了解人的英明,朝廷有注重实际的政策,那么就是小吏衙役中也未尝没有人才,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沿用现在的办法,我以为人才还有余。如果君主和宰相没有知人之明,朝廷不求实,那么就是在公卿和侍从之臣中也会常常忧虑没有人才,又何况学校和科举呢?即使恢复古代的制度,我以为还是不够。至于时代有可行与不可行,政事有随时废兴的不同,正是合适的时候,即使是暴君也无法废除,等到不再适用时,即使时圣人也无法恢复。所以风俗的变化,法律制度就跟着改变,好像江河的改道,强求复旧,就难以奏效了。

庆历年间开始设立学校,到了今天,仅存空名。现在要改变当今的礼制,更改当今的风俗,又要发动百姓来修建官府,收取百姓的财物来养活游学的士人。在方圆百里之内,设官员立教师,刑狱之事在这里审判,军事问题在这里讨论,又要选汰不服从教化的人驱逐到远方去,那恐怕只是制造纷乱,来使天下人陷于愁苦吧?至于不作大的更改,而希望对现在有所裨益,那和庆历时代有何不同?所以我认为今天的学校,但可因循旧制,沿用先王的旧制度,不在我们这代废去就够了。至于科举的办法,实行了一百年,国家的治乱和盛衰,根本不由此决定。陛下看祖宗的时候,科举的办法,和今天的比起来哪一个更精?言语和文章,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好?所得到的人才,和今天比哪一个更多?天下的事,和今天比哪一个处理得更好?把这四点的优劣一比较,那争论就可以解决了。

现在想要改变的不过是这几点:有的说乡试选拔人才注重德行而忽略文词,有的说专取策论而免试诗赋,有的想兼取名望而免去密封试卷,有的想使应试者免考帖去部分经文默写字句而考大义,这些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请陛下留意在长远的、重大的事情上,这些区区的方法又何相干。我又实在有过于忧虑的方面。那些关于人性天命的说法,从子贡开始就没再听说,而现在治学的人,以不说人性天命为耻,读他们的文章,大而无当不可追根问底;看这些人的相貌,更是高超却没有显著的特征加以斟酌,这难道真能如此吗?大抵中等人的性情,安于放纵而喜为怪诞而已。陛下又要怎样使用他们呢?

篇6:《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文天祥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 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 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 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 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

德祐初,江 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 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 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 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 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 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 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 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 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 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策集英殿

对策:对付的策略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C.吾深恨于此

深恨:非常遗憾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③尽以家赀为军费④左右命之拜,不拜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4分)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4分)

(3)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4分)

参考答案

10、A(对策:对答皇帝有关政治、经济的策问)

11、D(A因:于是,副词/凭借,介词。B其: 可要,句中语气词,表示期望/假如,连词。C 以:凭……的身份,介词/因为,介词。D与: 跟、和,均为介词)

12、B(①表现文天祥忧思国难;③表现文天祥 舍家为国的`义举;⑤表现文天祥“险象环生”的处境)

13、(1)期望(希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 动的忠臣义士。(注意:①词语——庶;②句式——定语后置句。)

(2)(张弘范)的近侍(身边的人)命令文天祥下 拜,(文天祥)不下拜,张弘范于是就以礼相待(用 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注意:①两处省略;② 古今异义词“左右”;③虚词“遂”和“以”。)

参考译文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二十岁中进士,在集英殿对答皇上的策问,被皇上亲自选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被提拔为湖南提刑,顺便拜见原丞相江万里。江万里一 向认为文天祥有极高的意志节操,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改变容色说:”我已经老了,综观天时将有变化,我见过的人才很多,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 概就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可要竭尽全力。”咸淳十年,改任赣州知府。

德佑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捧着诏书大哭,郡中豪杰群起响应,有众万人,朝廷知道后,让文天祥凭江西提刑安抚使的身份领兵入卫。他的好友劝阻他,文天祥说:”既然国家抚养臣民三百多年,一旦国家遇到紧急情况,向天下征集兵员,竟然没有一人一马响应入关,我对此非常遗憾,所以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行动来对众宣示,期望天下有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的忠臣义士。”于是倾尽家财为军费。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不久又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朝廷派他到元营请求和好,跟元丞相伯颜在皋亭山谈判时据理力争。元丞相伯颜气愤地扣押了他,文天祥随元军到了镇江。后来趁夜色逃到真州,辗转到了高邮,渡海到了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逃到南岭。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抵达,文天祥仓皇出逃,千户王惟义上前抓住了他。

文天祥被押解到潮阳,带去见张弘范,张弘范的近侍命令文天祥下拜,文天祥不拜,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

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

篇7:《贾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生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贾生名开宗,商丘人也。少落拓不羁,十四岁从其师学。师故儒者,喜绳墨。贾生慕司马相如之为人,学击剑鼓琴,嗜远游。师以弗类己,诮之。贾生固谓:“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即日除弟子籍,更去与里中少年伍。间读书为文词,于谒当世,举茂才第一;是时贾生年二十余,益负才。

陈腾凤来校士,寓意郡太守,欲贾生充饩县官,贾生曰:“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却不就。共郡人张渭等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白昼射箭,中夜击鼓。宋俗上元夜张灯饮酒。贾生率其徒,疾驰百余里,漏下三鼓抵睢阳。司马氏者,睢阳巨族也。张银瓢,容酒数斗,约能胜饮者持瓢去。群少皆醉卧,窘甚。贾生忽叱咤登阶,举瓢一饮,即掷瓢付奴持之,不通姓名,坐宾骇散。

久之,贾生贫益甚,盛夏,服短褐不完,过市,儿童随笑之,贾生浩歌不辍。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为计赀财,复田舍。

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尽焚其素所读书,闭户揣摩十余年,驰骛于先达师说十余年,最后而冥坐穷思,与侯方域、徐作肃往复辨论又几十年,卒轨于正,天下以“纯儒”称之。

既老,更追忆少游京洛,集所闻见述《帝都》《君德》《相术》三篇。已,买舟金陵,泛吴越。与侯方镇、方域为忘形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曰:“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①善变,然每变必趋上者耶?抑依隐曼世,所称大人先生②者欤?少年类邯郸侠,而后乃大雅卓尔。鸣乎,彼终身守一,众矣。倘非其与道屈伸,亦焉能知之哉?”

(选自侯方域《贾生传》,有删改)

【注】①羊质:典出扬雄《法言》“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谓徒具外表而无其质。②大人先生:阮籍有《大人先生传》,通过虚构人物“大人先生”,抨击虚伪礼法。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师以弗类己,诮之 诮:担忧

B.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D.彼终身守一,众矣 众:多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师故儒者,喜绳墨 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①久之,贾生贫益甚 ②天下以“纯儒”称之

C.①凡七应举不第,因大悟 ②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

D.①以余观贾生,所谓羊质善变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贾生因为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就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会太原孙传庭调商丘令,知贾生,下车引见,日往谒。(4分)

参考答案:

4.A(诮:责备)

5.C(A.①表提示、停顿②定语后置标志B.①音节助词②代词C.①②于是D.①从②用)

6.C(文中的“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错)

7.

(1)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1分,“奈何”1分,“责”1分)

(2)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不日”1分,“谋”1分,“升斗”1分)

(3)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会”1分,“下车”1分,“日”1分,“谒”1分)

二: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师以弗 类己,诮之   诮:担忧

B. 陈腾凤来校士

校:考评

C. 尽焚其素所读书

素:平时

D. 卒轨于正

轨:遵循,依照

9.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贾生“不羁”的一组是(3分)(  )

① 学击剑鼓琴,嗜远游 ② 干谒当世,举茂才第一 ③ 更去与里中少年伍 ④ 仿阮嗣宗纵饮六十日 ⑤ 贾生浩歌不辍 ⑥ 闭户揣摩十余年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贾生年轻时就放浪形骸,十四岁从师学习,与老师循规蹈矩的性格不合,于是离开自己的老师,与村里的年轻人为伍。

B. 贾生酒量过人,还因此赢得过一个银瓢。他还在盛夏之时,穿着破旧的衣服,路过集市放声歌唱,全然不顾儿童的嘲笑。

C. 贾生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结果,于是大彻大悟,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潜心研究儒学十余年,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儒者。

D. 作者认为贾生年轻时有侠客之风,后来却成了学识渊博之士,与不知变通的人相比,是一个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

11.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我非儒,奈何以儒者责我?(3分)

(2) 我当不日为卿相,何至谋升斗!(3分)

(3) 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教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4分)

参考答案

8. A (诮:责备)

9. B (②写贾生求取功名。⑥是说贾生在家潜心钻研学问)

10. C (“遵循当初老师的教导”表述错误)

11 (1) 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非”“奈何”“责”各1分)

(2) 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不日”“谋”“升斗”各1分)

(3) 士人无论有无才能,他(魏公子)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无”,补主语,“以”“骄”各1分)

【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开宗,是河南商丘人。年轻时,行为放浪,不受拘束,十四岁跟从老师学习。老师原本是个儒生,做事喜欢循规蹈矩。贾生仰慕司马相如的为人,学习击剑弹琴,喜欢远游。老师认为贾生不像自己,就责备他。贾生就说:“我不是儒生,为何要用儒生的标准来要求我?”当天就除去学籍,离开后反而与闾里的年轻人力伍。闲暇时读书写文章,贾生求托当权之人,考秀才收获了第一名;这时贾生才二十多岁,越发自负其才。

陈腾凤来考评儒士,关照郡县的太守,要让贾生充任县官。贾生说:“我不久就要做卿相,何至于谋取微薄的俸禄呢?”推辞不去。贾生和同郡的张渭等人仿效阮籍豪饮六十天,白天射箭,半夜击鼓。根据宋代的风俗,元宵节要张灯结彩纵情喝酒。贾生带领他的`一帮子人,疾驰一百多里,半夜三更到达睢阳。有个姓司马的人,是睢阳的大族,他准备了一个银瓢,里面可盛几斗酒,约定能将银瓢里的酒喝完的人可以将银瓢拿走。许多年轻人都喝醉了躺在地上,窘态百出。贾生忽然大喝着踏上台阶,拿起银瓢将酒喝干净,就将银瓢扔给仆人拿了就走,连自己的姓名也没有留下,在座的宾客惊讶地散去了。

过了很久,贾生越发贫困,盛夏之时,穿的短衣都不完整,路过集市,儿童跟在后面嘲笑他,贾生却不停地放声歌唱。恰逢太原的孙传庭调任商丘令,了解贾生,到任就引见贾生,每天前往拜谒。替他筹措钱财,帮他恢复了农田屋舍。

贾生总共参加了七次科考都没有考中,于是大彻大悟,把平素所读的书都烧掉,闭门思索了十余年,研习前贤老师的学问十多年,最后闭目而坐深入思考,与侯方域、徐作肃来回辩论又达特近十年,最终遵循正道,天下之人称赞他是纯粹的儒者。

贾生年老之后,越发追忆年轻时游历京洛的过程,汇集所见所闻创作了《帝都》、《君德》、《相术》三篇文章。随后,雇船到金陵,泛游于吴越一代。贾生与侯方镇、侯方域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又自称为“野鹿居士”。

侯方域说:“从我的角度来观察贾生,是所谓的“羊质善变”,但每次变化必定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呢?还是与社会若即若离,轻蔑世事,是人们所称的“大人先生”呢?贾生年轻时像邯郸的侠客,后来却成为学识渊博超群出众的人才。唉,世上那些终身拘于一隅、不知变通的人是很多的。假如不是那些依道行事,善于变化的人,又怎么能了解贾生呢?”

篇8:《宋史刘综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刘综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还,对便殿①,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②。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③,官自货鬻。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综继领其职,号为详练。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

注:①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②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③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4.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参考答案

4. C

5. D

6.A

7.(1)皇上就命令刘综安排食盐的买卖事务。刘综上奏折分条陈述利害关系,极力说明这样做不有利于国家,最终废止了这件事。(“条”“便””卒”“罢”各1分,句意准确连贯1分)

(2)当时节度使王显生病回京,(朝廷)任命刘综暂时管理孟州事务。不久(被)召回,又离开京城担任并州知州。(“被疾”“权”“知”被动句各1分,句意准确连贯1分)

参考译文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考中进士,初入仕任邛州军事推官,升任为大理评事。被征调回到京城,在便殿回答皇帝的问题时,乘机进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的长官人选,希望慎重选择。”皇上赞许他,改任太子中允。不久,李顺果然作乱,皇上又召见他,当面赏赐他绯鱼。不久担任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为父亲守丧去职,后被起用掌管建安军。这之前,天长军和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刘综奏请皇上改设天长军为县,隶属扬州,让六合县隶属于建安军,从此民力都得到调剂。当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管运输大事,谋划大多迂腐滞后。刘综因此向皇上进言请求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至道三年,刘综升迁为太常丞,职任上的事务全都井井有条,很多人称赞举荐他。夏人侵扰西部边境,环庆驻扎许多兵马。皇上下诏调任刘综为陕西转运副使。当时梁鼎进言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由政府自己买卖。皇上就命令刘综安排食盐的买卖事务。刘综上奏折分条陈述利害关系,极力说明这样做不便利,最终废止了这件事。当时灵州孤立无援,处境危险,有人献计请求放弃它。刘综上言说:“国家财力雄厚,士卒精锐,却不能除去凶恶的`敌人,这确实是因为赏罚制度没有推行,而且所任用的人不恰当。现在如果随意听从众人的建议,放弃灵州,这就中了敌人的奸计了。况且灵州民风淳朴,土地肥沃,是西部边境的重要屏障,所以应该固守。”六年,升迁起居舍人,第二次担任河北转运使。当时两河一带正在用兵,边事繁杂而紧急,转运的事,特别需要依靠他办理。刘综继任这一职务,被称赞为周到熟习。至此皇上对他更加厚待,情况紧急时,就把事情交给他处理。契丹请和后,就派遣近臣告知他提拔使用的心意。景德三年,召回任命他为户部员外郎。刘综说:“御史人员数量太少,每次接受朝廷任务,核查办理案件,大多用其他官员承担,很容易扰乱朝廷体制。希望下诏两制以上部门各推举才能胜任御史工作的人补充,三院共设置十人。如果出使查办案件,所经过的州郡,官吏能干与否,管理百姓政策的好与坏,审理案件的枉滥,全部能够考察了解。”四年,皇帝巡察西部,取道经过河阳境上。当时节度使王显生病回京,朝廷就任命刘综暂时管理孟州事务。不久召回,又离开京城担任并州知州。因有政绩闻名,州中百姓请求挽留,皇上下诏书嘉奖。回到朝廷,管理审官院,改任吏部郎中。刘综强悍聪敏,有管理才能,所到之处打击豪强大族,振兴文化法制,当时被称为干强有力的管理。然而尚气好胜,不为众议所赞许。

篇9:《宋史沈括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沈括传》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①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县依沭水,乃职方氏所书“浸曰沂、沭”者,故迹漫为污泽,括疏水为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②迁集贤校理。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①池盐给之。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③尝白事丞相府,吴充问曰:“自免役令下,民之诋訾者今未衰也,是果于民何如?”括曰:“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独微户本无力役,而亦使出钱,则为可念。若悉弛之,使一无所预,则善矣。”充然其说,表行之。

④出知延州,至镇,悉以别赐钱为酒,命廛市良家子驰射角胜,有轶群之能者,自起酌酒以劳之,边人欢激,执弓傅矢,唯恐不得进。越岁,得彻札超乘者千余,皆补中军义从,威声雄他府。朝廷出宿卫之师来戍,赏赉至再而不及镇兵。括以为卫兵虽重,而无岁不战者,镇兵也。今不均若是,且召乱。乃藏敕书,而矫制赐缗钱数万,以驿闻。诏报之曰:“此右府颁行之失,非卿察事机,必扰军政。”自是,事不暇请者,皆得专之。

⑤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 ①解:解州,地名。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势须列候加警 ( ) (2)明日,二事俱寝( )

(3)而矫制赐缗钱数万( ) (4)载朝廷故实( )

17。 下列句中与“以父任为沭阳主簿”,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我以捕蛇独存 B。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C.悉以别赐钱为酒 D。 自起酌酒以劳之

1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

A.沈括在沭阳主簿任时疏通河道,挖渠围堰,得良田七千顷。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

C.沈括用朝廷额外赐给的钱买酒,慰劳在骑马射箭比赛中有超群出众才能的清白人家的子弟。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19。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以为不便者,特士大夫与邑居之人习于复除者尔,无足恤也。

20。 根据④⑤两段概括沈括的形象特点。(3分)

参考答案

16(1)候:侦察兵,哨兵(2)停止,搁置

(3)矫:假借,假托 (4)典故,掌故

17。 A

18。 B

19。(1)再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的私盐没法禁止,想全部填埋私盐的井池,用车运来解州池盐供给他们。(患,不禁,实各1分,句意1分)

(2)认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市中习惯于免除服役的人,这不必顾虑。(特,复,恤,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0。善选人才,淡泊金钱,行事果断(果决),博学善文(意近即可)

二: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①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

(取材于《宋史·沈括传》)

[注] ①解:解州,地名。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大籍民车 籍:征用

B。 人未谕县官意 谕:告诉

C。 二事俱寝 寝:停止

D。 契丹知不可夺 夺:改变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 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 组是( )

A.治废田,以救水患

以威用其民

B.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

括得地讼之籍数十

C.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今所争盖三十里远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

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 失。

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

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

11。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

(2)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

参考答案:

8。 B (谕,明白)

9。 B(均为结构助词“的”。A分别为表目的的连词“来”,介词“凭借”。 C分别为用于代词后,“的”;时间词后,表停顿。D助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土地”;名词,处所,地方)

10。 B (理解与文意反,详见译文)

【参考译文】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

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 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 道征用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 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

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

篇10:《宋史吴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宋史吴猎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吴猎,字德夫,潭州醴陵人。登进士第,初主浔州平南簿。时张栻经略广西,檄摄静江府教授。刘焯代栻,栻以猎荐,辟本司准备差遣。

光宗以疾久不觐重华宫,猎上疏曰:“今慈福有八十之大母,重华有垂白之二亲,陛下宜于此时问安上寿,恪共子职。”辞甚切。又白宰相留正,乞召朱熹、杨万里。时陈傅良以言过宫事不行求去,猎责之曰:“今安危之机,判然可见,未闻有牵裾折槛之士。公不于此时有所奋发,为士大夫倡,第洁身而去,于国奚益!”傅良为改容谢之。

宁宗即位,迁校书郎,除监察御史。上趣修大内,将移御,猎言:“寿皇破汉、魏以来之薄俗,服高宗三年之丧,陛下万一轻去丧次,将无以慰在天之灵。”又言:“陛下即位,未见上皇,宜笃厉精诚,以俟上皇和豫而祗见焉。”会伪学禁兴,猎言:“陛下临御未数月,今日出一纸去宰相,明日出一纸去谏臣,昨又闻侍讲朱熹遽以御札畀祠,中外惶骇,谓事不出于中书,是谓乱政。”猎既驳史浩谥,又请以张浚配享阜陵,议皆不合。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寻劾罢。

久之,党的禁驰,起为广西转运判官,除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韩侂胄议开边,猎贻书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边场,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且谓:“金人惩绍兴末年之败,今其来必出荆、襄逾湖。”乃输湖南米于襄阳,凡五十万石;又以湖北漕司和籴米三十万石分输荆、郢、安、信四郡;蓄银帛百万计以备进讨;拔董逵、孟宗政、柴发等分列要郡,厥后皆为名将。

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以王大才、彭辂任西事,仍分兵抗均、房诸险,漕粟归、峡以待王师。及曦诛,除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朝廷命旌别淑慝。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定六年召还,卒,家无余资。蜀人思其政,画像祠之。

猎初从张栻学,乾道初,朱熹会栻于潭,猎又亲炙,湖湘之学一出于正,猎实表率之。有《畏斋文集》、奏议六十卷。谥文定。

(选自《宋史·吴猎传》有删节)

【注】畀bì,给予。畀祠,给予祠禄。祠禄本是宋代一种优待官僚士大夫的政策,只领俸禄而不需要做事。后来成为当权者处理政治敏感人物的一种手段,成为一种不公正待遇,朱熹、杨万里都曾经遭受这种待遇。

8.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宜于此时问安上寿,恪共子职 恪:恭敬

B.时陈傅良以言过宫事不行求去 行:成功

C.上趣修大内,将移御 趣:喜好

D.西事方殷,猎为讨叛计,请于朝 殷:紧急

9.下列各句之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上皇和豫而祗见焉 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B.昨又闻侍讲朱熹遽以御札畀祠 臣具以表闻

C.今其来必出荆、襄逾湖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D.乃输湖南米于襄阳,凡五十万石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公不于此时有所奋发,为士大夫倡,第洁身而去,于国奚益!(4分)

(2)猎贻书当路,请号召义士以保边场,杜越境诱窃以谨边隙。(5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吴猎为人为官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C (“趣”通“促”,催促)

9.B (介词,用。A.代词,他 / 句末语气词;C.代词,他们,指金人 / 代词,那;D.连词,于是,就 / 竟然)

10.(9分)(1)您不在这个时候奋发有所作为,做士大夫的表率,(而)只管洁身自好地离开,对国家有什么好处?(1个分句1分,4分)

(2)吴猎写信(送)给当政的人,请求号召义士来保卫边界,杜绝过境引诱盗窃现象来谨防边境的漏洞。(5分)

11.(5分)以国事为己任;敢于直谏;有战略眼光;有识人之才;为官清廉。

(每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参考译文:

吴猎,字德夫,潭州醴陵人。进士及弟,起初为浔州平南县主簿。当时张栻治理广西,发公文派他代理静江府教授。刘焯接替张栻,张栻把吴猎推荐给他,征召为本州准备差遣。

光宗因病很久不去觐见重华宫,吴猎上奏疏说:“现在慈福宫有八十岁的祖母,重华宫有年老的双亲,陛下应当在这个时候问安祝寿,恭敬地尽到儿子的职责。”言语非常恳切。又告诉宰相留正,请求召回朱熹、杨万里。当时陈傅良因为进言过宫觐见的事不成功请求离职,吴猎责备他说:“现在安危的关键,清晰可见,没有听说有敢牵着衣襟,攀折殿槛进谏的人。你不在这个时候奋发有为,做士大夫的`表率,(而)只管洁身自好地离开,对国家有什么补益?”陈傅良因此改变神情向他谢罪。

宁宗即位,迁升为校书郎,授任监察御史。皇上催促整修皇宫,将要迁移车驾,吴猎上言说:“寿皇打破汉、魏以来的刻薄风俗,为高宗服三年的丧礼,陛下万一轻易离开丧祭的位置,恐怕无法慰藉在天上的神灵。”又说:“陛下即位,还没有朝见上皇,应当信守勉励精诚之情,等待上皇身体好转时去觐见他。”适逢伪学之禁兴起,吴猎上言说:“陛下统治没有几个月,今天传出一张纸废弃宰相,明天传出一张纸驱逐谏官,昨天又听说侍讲朱熹骤然被用御札的形式给予祠禄,朝廷内外惶恐惊骇,认为政事不通过中书省,这就叫做乱政。”吴猎驳斥给史浩谥号后,又请求用张浚配享孝宗阜陵,意见全都不合皇上旨意。出朝任江西转运判官,不久因被弹劾而免官。

过了很久,禁松驰,吴猎被起用为广西转运判官,授任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的财政赋税。韩侂胄建议开拓边疆(抗金收复失地),吴猎写信(送)给当政的人,请求号召义士来保卫边界,杜绝过境引诱盗窃现象来谨防边境的漏洞。并且说:“金国人鉴于绍兴末年的失败,现在他们来侵必然要从荆州、襄阳越过洞廷湖。”于是从湖南运米到襄阳,共五十万石。又把湖北漕司和买进的米三十万石分别运往荆、郢、安、信四个郡。储备了以百万计的金钱物品来准备进攻讨伐;提拔董逵、孟宗政、柴发等人分别驻守关键的州郡,此后这些人都成为了名将。

西方战事正当紧急的时候,吴猎为讨伐叛乱考虑,向朝廷请求,派王大才、彭辂负责西路军事,又分兵抗击均、房各州险情,运漕米到归州、峡州来等待朝廷部队。等到吴曦被杀,授任刑部侍郎,担任四川宣谕使。朝廷命令他辨别忠臣奸臣,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抚制置使的身份兼任成都知府。嘉定六年召还,去逝,家中没有剩余的钱财。蜀地人思念他的善政,画像祭祀他。

吴猎早年跟从张栻求学,乾道初年,朱熹在潭州会张栻,吴猎又受到亲身指教,湖湘之学全部出于正统,吴猎确实是其中的表率。著有《畏斋文集》、奏议六十卷。谥号文定。

相关专题 宋史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