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蔚蓝7100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蔚蓝7100”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共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 豁然( ) 俨然( ) 阡陌( ) 怡然( )

② 垂髫( ) 郡下( ) 遣人( ) 诣太守( )

2、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②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③ 便舍船,从口入( )

④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⑤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⑦ 见渔人,乃大惊( )

⑧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 )

⑨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⑩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 )( )

⑾ 及郡下,诣太守( )

⑿ 后遂无问津者(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义:

①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②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③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④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⑤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______今义:______

5、下列句子中翻译时不需增加成分的一项是(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C、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7、翻译下列句子:

①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① 《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名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_______。

② 描写桃花源田园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答:

①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出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句话中,“皆叹惋”什么?请结合历史知识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 huò yǎn qiān mò yí

② tiáo jún qiǎn yì

2、①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② 豁然开朗:形容由昏暗、窄小一变而为明亮、宽敞。

③ 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索尝试或问候。

3、① 沿着 ② 繁多的样子 ③ 舍弃 ④ 宽阔 ⑤ 类 ⑥ 都,全 ⑦竟 ⑧ 通“邀”,邀请 摆 ⑨ 感叹惊讶 ⑩ 已经 沿、顺着 从前的、旧的 ⑾ 到 ⑿ 渡口

4、① 鲜艳美丽 食物味道好 ②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③ 妻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与人世隔绝的境地 没有出路的.地步 ④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的连词 ⑤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

5、B

6、D

7、①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②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作了回答。

③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 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8、① 《陶渊明集》 陶渊明 潜 元亮 东晋 诗人

②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9、① 渔人的答语分别是:“今是晋”;在源中人接问“秦之后即晋乎”后,再答“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② 发现桃源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以及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

③ 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篇2:《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关于《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练习题目】

9、《桃花源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文中借虚构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在括号中填写省略的内容。(5分)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便要还家( )

无论魏晋( )处处志之( )

12、成语“无人问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的常用义是 ____________ 。(3分)

13、给桃花源外的图景取个名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说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句子。(2分)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6.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个世界有哪些令人向往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答案】

9《陶渊明集》 陶渊明 社会理想

10、村中人 、渔人 、渔人、村中人、渔人

11、交错相通 邀请 不用说 做标记

12、“后遂无问津者” 豁然开朗 略

13、桃花溪水行舟图

14、大意:外面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民不聊生

15、老人和小孩一并都很愉快。

16、

一、无阶级、无压迫、无剥削;

二、民风淳朴;

三、人人都得到关爱等

【欣赏】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陶渊明作诗,擅长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也具有这种艺术风格。它虽是虚构的世外仙境,但由于采用写实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实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渔人行踪为线索,像小说一样描述了溪行捕鱼、桃源仙境、重寻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及至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最后写桃源人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它所暗示于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篇3: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答案版一、解释加点的的字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答案:才:仅;悉:全;并:一起;乃:竟;具:详细、全部;咸:全;妻子:妻子和孩子;焉:于此,从这里;延:邀请;语:告诉;足:值得;道:说;既:已经;志(之):做标记;(所)志:标记注:课本上有的,在此不做解释。二、背诵全文。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答案:(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竹之属。(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往来种作”和“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或:村中闻有人,咸来问讯。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5)豁然开朗。(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落英缤纷。三、熟记课文的中心思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生活富足。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现实不满,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作者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生活的社会理想。

以上内容为应届毕业生网分享给大家的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篇4: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答案

《桃花源记》按照渔人行踪的顺序,记叙他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条理清楚;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想象丰富,用语朴素、简炼、生动。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篇5:《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穷:(2)便要还家要:

(3)处处志之志:(4)欣然规往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填序号)(2分)

俨yǎn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每学完一个单元的时候,就要多做一些同步练习。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巩固自己学过的知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八年级语文阿长与山海经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同步练习,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指出下列各句的表达方式

1、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

2、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

3、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 )

4、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二、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练习

(一)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里,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画》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30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第二段第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对叔祖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他几个方面的特点。略写了他性格,他爱,爱,详写了他.

3、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

4、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5、对阿长的描写采用了欲先的手法。

(二)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②既出,得其船: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2)便要还家()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要:同“邀”,邀请。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篇6: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9—23题。(共计12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如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

[注]囷:这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削。樵:柴。薪:柴禾。

18。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①落英缤纷 ▲ ②阡陌交通 ▲

③深入忘反 ▲ ④可试如水中 ▲

19。翻译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

(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

译文: ▲

20。“开明朗然”与《桃花源记》中的 ▲ 一词相仿。(1分)

21。“深山中有人迹”,根据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1分)

22。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虚构桃源美景的真实用意?(2分)

参考答案:

18.①繁多的样子 ②交错相通 ③同“返”,返回 ④到、往。

19。(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2)深山中有人存在的迹象,他们觉得很惊奇。

20。豁然开朗

21。逐流出,有新斫木片逐流下

22。 桃花源的生活环境优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而且社会风尚淳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真实用意在于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桃花源这个美好的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

篇7: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练习题附答案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研讨与练习

一、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注意诗中起修饰作用的相关词语,看看哪些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哪些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说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同步训练

达标训练

1、《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我国现代诗人 的诗作。诗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中, 广大的土地象征 ,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灰jn( ) 河堤( ) 憔悴( )

蓬 hāo( ) 荇( )藻

3、理解下面诗句的含义

(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2)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4、找出诗中押韵的字,简要归纳本诗押韵的特点。

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节选诗句,回答问题(从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至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1、诗中写自己的家乡,写了家乡春天的哪些景象?是怎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诗人如同身临其境的?

2、哪几句诗写的是解放区的景象?作者在选取形象和选用词语上有什么特点?

3、诗人是怎样将解放区和沦陷区对比着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诗人往往把自己抽象的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其具有可感性。请借鉴这种写法,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

参考答案:达标训练

1、戴望舒 祖国 2、烬 dī cu 蒿 xng 3、(1)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暗示敌占区人民的苦闷忧伤。(2)这里以太阳和春喻解放区,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坚信她能给中国大地带来光明和苏生,对祖国未来寄予了热切的希望。4、例如从第5行开始,押韵的字依次是乡幛芳凉骨出草蒿悴水山暗抚乳掌望活国。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这样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能力提高

1、作者写到了家乡春天的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使人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2、写解放区的景象的句子是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婴孩手中乳。作者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 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是一向为人称道的两个比喻,使人们对解放区倍感亲切。在作者对解放区的抒情性描述中,选用的美好、富有生机的景象,选用词语多为积极的、暖色调的,强烈地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说,写沦陷区的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写解放区的是积极的、暖色调的。前后从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选取的形象上说,写沦陷区,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等,一片凄凉景象。写解放区用的是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反映出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的景象,前后再次形成对比。

这些对比手法的运用,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更好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爱和恨

4、提示:只要是借鉴这首诗通过描写具体事物来抒写思想感情的写法即可,写成诗或散文均克。

篇8: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停一处)

⑴忘 路 之 远近

⑵太 守 即 遣 人 随 其 往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阡陌交通,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闻之,欣然规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⑴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桃花源的美景。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5.村中人为什么要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忘/路之远近;⑵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2.⑴不要说,(更)不必说;⑵交错相通;⑶与人世隔绝的.地方;⑷计划,规划。

3.(村中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4.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直属。”

⑵“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5.害怕外人知道后会来扰乱这里宁静祥和的生活。

篇9:《桃花源记》课后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属: 要: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2分)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3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4分)

(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 寻向所志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 《桃花源记》节选)

【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5.理解文言文词义,常常借助工具书。下框中的文字出自《古代汉语词典》。

文中“屋舍俨然”中的“俨”字应选择的正确义项是【 】(填序号)(2分)

俨 yǎn ①庄重。《诗经??陈风??泽陂》:“有美一人,硕大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雅跽而相对。”②整齐。王勃《滕王阁序》:“~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①便要还家: ②既出,得其船: ③醒能述以文者: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

8.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用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4分)

9.从《桃花源记》和《饮酒》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4分)

五、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一、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12——15题。(共7分)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二、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17分)

8.(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4分,每句2分)

9.第一问:渔人的行踪。(1分) 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分)

10.(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3)避秦时乱 (3分,每小题1分)

11.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1分) 第二问:(1)源中生活安宁,(2)能安居乐业,(3)和睦相处。(共2分,答出一条评1分,答出两条即可评全分)

12.表达诗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3分)

三、阅读《桃花源记》片段,回答下列问题:(9分)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阅读下面两段诗文,完成5-9题。(17分)

5.②

6.要:邀请 其:他的、自己的(代渔人) 以:用

7.(1)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评分标准:关键词“黄发垂髫”、“并”、“怡然”,每个0.5分。)(2)(渔人)就沿着原先的走过的路,处处都做好标记。(评分标准:补充主语(渔人)0.5分、关键词“扶、向、志”各0.5分。)

8.在整齐的篱笆旁,我亲手采摘金黄的菊花,周围顿时香气弥漫;在悠闲恬适间,突间望见高大的庐山,云雾缭绕。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评分标准:有合理想象2分,有景物的描写给1分,准确地修饰语给1分;根据表达效果,酌情给分。)

9.理想境界是:没有战乱,安定团结;相处和谐;生活富足;环境优美。(评分标准:答对其中的两点即给2分;)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属于开放性答题,只要能从以上四点中的任意两个方面去答题。认识到位,表达流畅即给2分。

(甲)(10分)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篇10: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共13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题1: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每句用“∕”画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2:解释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往来无白丁 ④无案牍之劳形

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题4:有人认为无论是甲文中虚构出的“世外桃源”还是乙文中作者的隐居自娱其实都反映出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无∕丝竹之乱耳

小题1:⑴交错相通 ⑵通“邀”,邀请 ⑶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⑷使……劳累。

小题1:⑴老人小孩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小孩,都休闲愉快,自得其乐。)

⑵这是简陋的居室,只是因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小题1:不同意。【甲】文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乙】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小题1:试题分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这句话的含义是“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诉了他们”,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谁,做了什么”,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无丝竹之乱耳”的含义是“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没有什么”,即“无∕丝竹之乱耳”。

点评:给文言句子划分节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正确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二是分析语法结构。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或补语,再考虑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小题1:试题分析:(1)“交通”古今异义词,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交错相通。(2)“要”,通假字,通“邀”,邀请。(3)“白丁”,一词多义,此处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4)“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黄发”(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闲的样子)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斯”(这)、“惟”(只是)、“馨”(品德高尚)等翻译准确。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1:试题分析:【甲】文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联系文章内容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相关专题 桃花源记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