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广州房地产律师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广州房地产律师”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共12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河中石兽》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字 , (朝代)_____家。

2、给下列字注音:

棹( ) 曳( ) 湮( ) 啮( ) 溯( ) 臆( )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临河干( )(2)二石兽并沉焉 ( )( )(3)阅十余岁( )( )

(4)竟不可得( )(5)棹数小舟,曳铁钯( )( )(6)设帐( )

(7)不能究物理( )(8)是非木杮( )(9)湮于沙上( )

(10)沿河求之( )(11)不亦颠乎?( )(12)众服为确论( )

(13)闻之笑曰( )(14)盖石性坚重( )(15)啮沙为坎穴( )( )

(16)转转不已( )(17)遂反溯流逆上矣( )( )(18)固颠( )

(19)如其言( )(20)然则天下之事( )(21)可据理臆断与( )

4、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并沉焉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_

(2)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 ;今义: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4)盖石性坚重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是非木杮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6)阅十余岁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7)转转不已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8)固颠

古义:_______;今义:_________

5、一词多义

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2)众服为确论( )

(3)啮沙为坎穴( )

之:(1)一老河兵闻之( )

(2)其反激之力( )

(3)沿河求之( )

7、翻译下列句子。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_;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老水兵则判断其在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9、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本文节选自《礼记·学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二、读音

嘉肴(yá o) 弗食(fú ) 旨(zhǐ) 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zh?ng) 兑命(yuè ) 学学半(xiào)

三、为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 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 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四、词语解释

①虽有佳肴 虽:即使。佳: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

②弗食 弗:不。食:吃,品尝。

③不知其旨也 旨:甘美。

④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不知其善也 善:好处。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因此,所以。

⑦教然后知困 困:不通,理解不了。

⑧然后能自反也 反:反省。

⑨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

⑩教学相长也 长:促进。

⑾兑命 兑:通“说” ,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è) 。

⑿学学半 学:教。

⒀其此之谓乎 其:表推测,恐怕,大概。

五、句子翻译

①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即使有美味佳肴,如果不去品尝,就不能知道它的味道甘美。

②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就不能知道它好在哪里。

③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了之后,就能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教别人之后,就能知道自己 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

④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⑤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知识上有迷惑不解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加强学习。

⑥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相互促进。”

⑦《兑命》曰:“学学半。” ——《兑命》中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⑧其此之谓乎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六、内容理解

1、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想一想: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从“虽有佳肴” 写起?

答: 从“佳肴”写起,是为了由“佳肴”、“至道”作类比,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 系的论述,使论证浅显易懂。这种论证方法叫做“类比论证”。

2、作者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

答: 首先,由“嘉肴” “至道”从反面类比,强调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接着,

从正面 推论出“学”和“教”的实践作用(可以知不足和知困) ,再进一步论证其效果(能 自反和自强) ,最后得出论点“教学相长” ,并且引用《兑命》中的话,印证“教学 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3、这篇短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答:教学相长,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教和学的实践中都能够增长 自己的学问。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 己,这样才能教别人知识。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 我勉励,加强学习。

4、结合学习的经验,谈谈你对“教学相长”的看法。

答: “教学相长”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教和学是互相影响和促进的。在教别 人的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高,自己也会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在 学习中,会慢慢发现自己一些不足,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教给别人 知识。 资料 《礼记》中的名言: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择师不可不慎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学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尚往来也。

篇2:《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河中石兽》练习题附答案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曳铁钯()为暴涨携之去()

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

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___________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______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引: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终:___________亡:___________

9.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数人饮之不足B.引酒且饮之

C.子安能为之足D.一人饮之有余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双基测评

1.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1)靠近岸(2)倒塌

(3)经历年(4)推究,推理

3.(1)这样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3)只但是

4.D

5.(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1)拿,端将要(2)本来(3)最终失去

9.C

10.(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画蛇添足

12.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略

篇3:《河中石兽》九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河中石兽》九年级语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 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练习试题及答案一: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⑴山门圮于河 圮 ( )

⑵湮于沙上 湮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 ( )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之 (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2分)

译:

1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2分)

答:

1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答:

参考答案:

11.⑴圮 (倒塌 ) ⑵湮 (埋没)

12.⑴于(介词,在 ) ⑵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1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1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练习试题及答案二:

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8.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9.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

(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

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傎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11、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参考答案

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8、⑴指讲学家所说的话⑵代石兽

9、CB

10、C

11、D

篇4:河中石兽练习题

河中石兽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不亦傎乎

2.解释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一寺临河干

⑵阅十余岁

⑶众服为确论。

⑷盖石性坚重

⑸如是再啮

⑹然则天下之事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⑴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如是再啮

⑶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⑷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船桨)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⑵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6.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阅读理解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不更颠乎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沿河求之

C. 求之地中

D. 至石之半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河中石兽答案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④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四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河干:河边。 ②圮(讲):倒塌。 ③阅:经历。 ④设帐:设立讲坛。 ⑤柿:木片。 ⑥河兵:水手。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二石兽并沉焉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⑨盖石性坚重 ④求之下流,固颠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士卒多为用者

C.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11、翻译下列句子。(2分)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2分)

参考答案:

9、(4分)①一起,都②事物的道理⑧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④本来 。

10、(2分)B(本题要认真审题,注意意义和用法两项都要相同,只有B符合。)

11、(2分)(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关键词为:已、遂、溯)

12、(2分)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篇6: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题

河中石兽同步练习题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答案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四、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篇7:《河中石兽》的练习题

《河中石兽》的练习题

《河中石兽》的练习题

一、双基测评

1.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溯流逆上(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812题。

楚有祠者,赐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8.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

(1)引酒且饮之 引:___________ 且: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 固:___________

(3)终亡其酒 终: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

9.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数人饮之不足 B. 引酒且饮之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0. 翻译下面的句子。

(1)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由这个故事得出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这个故事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运用

13.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下面的广告语有没有毛病?试作分析。

(1)今年我家不收礼,收礼就收脑白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琳洗面奶特别适合任何皮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对同一个现象,产生不同的认识,这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请你举一个例子,并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

(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本文选自 ,作者 是 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 )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 曳: )

⑶湮于沙上(湮: )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 )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 )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⑵众服为确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测评·反思·交流]

一、双基测评

1. pǐ zhào yè zhǎng yān niè zhì shuò yì

2. (1)靠近岸 (2)倒塌

(3)经历 年 (4)推究,推理

3. (1)这样 判断动词

(2)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3)只 但是

4. D

5. (1)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6. 三种:一是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7. 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二、能力迁移

8. (1)拿,端 将要 (2)本来 (3)最终 失去

9. C

10. (1)请在地上画蛇,先画成蛇的人饮酒。

(2)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

11. 画蛇添足

12. 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

三、创新运用

13. (1)前后互相矛盾,既说不收礼,又说收脑白金。

(2)特别是指某种情况,任何指所有情况,两者互相矛盾。

14. 略

四、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清 2、略 3、河水的下游;顺流而下;埋没在河沙下;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的上游;石性坚重,沙性松浮遂反溯流逆上矣。(意近即可) 4、⑴经历⑵船桨,这里意为划、摇;拖着⑶埋没⑷本义是咬,这里是冲击的意思⑸只 5、略 6、B 7、略

篇8:《河中石兽》知识练习题

1、本文选自______,作者______是______人。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棹小舟( ) 曳铁钯( ) 湮( ) 啮( ) 溯流( ) 臆断( )

3、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__________ ,依据是____________ ;讲学家判断其在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 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______)

⑵棹数小舟,曳铁钯(棹:______ 曳:______ )

⑶湮于沙上(湮:______)

⑷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______)

⑸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但:______)

5、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______)

⑵众服为确论(______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

6、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翻译下列句子。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⑶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篇9:河中石兽中考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中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3题。(12分)

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 山门圮于河( ) (2) 湮于沙上( )

(3) 如是再啮( )

20. 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2分)

(1) 一老河兵闻之( )

(2) 当求之于上流( )

21.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1分)

众服为确论。

2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3分)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

23. 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 “其二”的具体内容。(3分)

答:

答案:

19. (3分)(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0. (2分)(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

21. (1分)众/服为确论。

22. (3分)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

23. (3分)“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1分)“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 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2分)(照抄 原文,理解正确,可酌情给1分)

写作评分时应注意:①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下列四项有—项突出者应评为一类卷: A.立意新颖;B.构思巧妙; C.感情真挚动人:D.语言富有个性②切忌打保险分(及格分)、印象分,要敢于拉开档次,敢于打髙分。③书写分3分。其中,文字规范1分, 端正1分,整洁1分。

篇10:河中石兽 阅读答案

河中石兽 阅读答案

1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 ) ⑵山门圮于河( )

⑶阅十余岁( ) ⑷但知其一( )

1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 今义:( )

1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6、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2、⑴靠近⑵倒塌 ⑶经历 ⑷只

13、⑴这样 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 物理学

14、D

15、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16、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言之成理即可)

篇11:《河中石兽》阅读及答案参考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求之下流,固颠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一寺临河干 临表涕零

C.当求之于上流 策之不以其道

D.果得于数里外 扶苏以数谏故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选出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寺僧判断石兽在下游,“顺流下矣”,但到下游寻找了“十余里,无迹”。

B.讲学家判断石兽应在原处,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C.老水兵则判断石兽在 “上流”,是因为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D.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懂得用书本知识分析问题有时比实际经验更可靠。

参考答案

9. (3分) C (A.固然,巩固;B.靠近,面对;C.它;D.几,屡次。)

10.(4分)

(1)这不是木片,难道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吗?(木杮:木片;岂:难道;为:被)(2分)

(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的人很多,难道可以根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但:只;臆断:主观地推断或主观臆断)(2分)

11. (3分) D(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篇12:《河中石兽》习题及答案

一、《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二、字词分析:

1、注音: 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 yú

圮 曳 棹 杮 湮 溯 欤

2、重点字词:

临:靠近; 河:指黄河;干:岸边。 余:多 湮:埋没.

圮:倒塌。 阅:经过,过了 岁:年

是: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并:一起 。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洞坑。

臆断:主观地推断

已:停止 如:按照

设帐:讲学,教书。

竟:终于、到底。 棹:划船 曳:拖着 但:只,仅仅。

倒掷:倾倒,摔倒。

盖:原来(是)发语词放在句首。

暴涨:指洪水。暴,突然。

尔辈:你们这些人。 求:寻找

以为:认为 溯流:逆流。

固:本来 究:推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遂:于是

3、通假字: 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颠:通假字,通“癫”,疯狂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果得于数里外 如是再啮 如其言

(1)介词 在 (2)介词,像 (3)介词 按照

5、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6、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 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 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 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 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 的

至石之半 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 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 的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被 )

⑵众服为确论 (认为 )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

5. 古今异义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c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3、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也不见其踪影。

4、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有个讲学者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5、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7、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8、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原因是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9、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10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11、求之下流, 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1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四、问题探究:

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 在下游” ,依据是“顺流下矣” ;讲学家判断其在_湮于沙下,渐沉渐深”,理由是“_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四种:

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

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

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

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一、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角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 (角度:可据理臆断欤)

三、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角度:老河兵正确)

7、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盲目的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8、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相关专题 练习题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