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文言文阅读答案

逢场作戏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逢场作戏”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德裕文言文阅读答案(共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德裕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德裕文言文阅读答案

李德裕,字文饶。穆宗即位,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德裕建言:“旧制,驸马都尉与要官禁不往来,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请白事宰相者,无辄诣第。”帝然之。未几,授御史中丞。牛僧孺入相,出德裕为浙西观察使。文宗召拜兵部侍郎。裴度荐德裕材堪宰相,而李宗闵以中人助,先秉政,且得君,出德裕为郑滑节度使。凡德裕所善,悉逐之。逾年,徙剑南西川。初,蜀自南诏入寇,民失职,无聊生。德裕至,乃建筹边楼,请甲人于安定,弓人于河中,弩人于浙西,由是蜀之器械皆犀锐。率户二百取一人,使习战,贷勿事,缓则农,急则战,谓之“雄边子弟”,凡十一军。又筑城以厄吐蕃,复关以夺蛮险。岁运内粟分饷诸戍,远民乃安。于是二边浸惧,南诏请还所俘掠四千人,吐蕃以城宾服。武宗会昌二年,泽潞节度刘从谏死,其从子稹擅留事,以邀节度。德裕建遣讨之。会横水戍兵叛,入太原,逐其帅,奉裨将杨弁主留事。方是时,稹未下,朝廷益为忧。德裕即奏:“弁贱伍,不可赦。如力不足,请舍稹而诛弁。”其后弁见斩,献首京师。诸道兵出境,皆仰给度支,德裕忧多迁延以困国力。因请敕诸将,令直取州,勿攻县。未几,郭谊持稹首降。帝问:“何以处谊?”德裕曰:“贷之无以惩恶。”尽取尝为稹用者,悉诛之。策功拜太尉,进封卫国公。德裕性孤峭,明辩有风采,善为文章,虽至大位,犹不去书,常以经纶天下自为,武宗知而能任之,言从计行,是时王室几中兴。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新唐书李德裕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

B.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

C.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

D.凡号令/大典册皆更其手/数召见/赉奖优华/帝怠荒于政/故戚里多所请丐/挟宦人诇禁中/语关托大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宗”为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的名号。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

B.“敕”,古代帝王所发布的命令、法令或立法的名称之一。在本文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C.“公”,爵位之一。爵位用来确定皇亲功臣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主要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卒”,“死”的名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死。”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德裕有治政之才。他善于写文章,以治理天下为己任,能起草制定治国法令条文,历经穆宗、文宗、武宗时,皆得皇帝赏识。

B.李德裕有党争之嫌。牛僧孺担任宰相和李宗闵主持政事时,李德裕都被调出京城,凡是李德裕起草制定的法令条文,全被废除。

C.李德裕有安边之能。他招募军士,整治武器,筑关建楼,攻夺蛮险,从内地运来粮食以壮兵马,使西南二边臣服,边陲百姓安定。

D.李德裕有戡乱之智。针对兵变,提出集中力量攻打杨弁的建议;为使朝廷财政免于困窘,提出“直取州”策略;对主要反叛者主张除“恶”务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乃公至宰相及大臣私第,请白事宰相者,无辄诣第。(5分)

(2)帝问:“何以处谊?”德裕曰:“贷之无以惩恶。”尽取尝为稹用者,悉诛之。(5分)

答案:

1. A(根据句意和结构特点推断)

2. D(“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民曰死”)

3. B(错在“凡是李德裕起草制定的法令条文,全被废除”,应是“凡是与李德裕交好的人,全被贬出朝廷”)

4.(1)现在竟公然到宰相和大臣的私宅中去,要求那些有事禀告宰相的人,不要总是到宰相府中去。(“公”“白”“诣”各1分,句意2分)

(2)武宗皇帝问:“怎样处置郭谊?”李德裕曰:“宽赦他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惩罚反叛之人。”把曾经被刘稹任用的人都抓来,把他们全部诛杀。(“贷”“无以”“为稹用者”各1分,句意2分)

【译文】

李德裕,字文饶。穆宗即位,凡是用来号令的法律条文都经过他亲手书写,皇帝多次召见他,对他的奖励很优厚。皇帝在政事方面懈怠荒废,所以皇亲国戚大多有所请求,挟制宦官刺探宫中话语,让大臣代人陈说请托做某些事。李德裕进言说:“按以前法令规定,驸马都尉与重要官员禁止互相交往。现在竟公然到宰相和大臣的私宅中去,要求那些有事禀告宰相的人,不要总是到宰相府中去。”皇帝认为他说得对。不久,授予他御史中丞的官职。牛僧孺担任宰相,把李德裕调出京城任浙西观察使。文宗即位,召见李德裕并授予他兵部侍郎的官职。裴度推荐李德裕,认为他的才能可以胜任宰相,可李宗闵凭借宦官的帮助,此前先主持政事,并且很受皇帝赏识宠信,把李德裕调出京城任郑滑节度使。凡是与李德裕交好的人,全被贬出朝廷。过了一年,把李德裕调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此以前,南诏入侵蜀地,蜀地百姓失去常业,生活没什么依靠。李德裕到了之后,于是筹划建造边卡戍楼,从安定请来铠甲精兵,从河中请来弓箭手,从浙西请来弓弩手,从此蜀地武器坚固锐利。大致从二百户人家选拔一人,让他们训练战事,给钱他们,让他们不做其他的事,形势宽缓就从事农业,形势危急就进行战斗,称他们为“雄边子弟”,总共十一军。又建筑城池来扼制吐蕃,修复关塞来夺取南蛮险要之地。每年从内地运输粮食分发各戍守士兵,边陲百姓于是安定了。从此南诏和吐蕃逐渐恐惧,南诏请求归还所俘虏掠夺的汉人四千人,吐蕃用割让城池来臣服。武宗会昌二年,泽潞节度使刘从谏死了,他的侄子刘稹独揽留事大权(留事:官名,指节度留后;也可指积压的公务),来谋取节度使的官职。李德裕建议派兵讨伐他。恰逢横水戍守的兵士叛乱,攻入太原,逐离他们的主帅,拥立副将杨弁主持节度留后事。当这个时候,刘稹还没有平定,朝廷更加忧虑。李德裕就上奏说:“杨弁扰乱军队,不可赦免。假如我们兵力不够,请允许把刘稹放一边而先诛杀杨弁。”此后杨弁被斩杀,把他的头献给了朝廷。各路军马远出自己所管辖的地方,都依靠朝廷财政支出,李德裕忧虑牵制拖延太久而使国力困窘。于是请求朝廷号令诸将,命令军队直接攻取州府,不要攻打县城。没过多久,郭谊献上刘稹首级投降。武宗皇帝问:“怎样处置郭谊?”李德裕曰:“宽赦他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惩罚反叛之人。”把曾经被刘稹任用的人都抓来,把他们全部诛杀。因功劳册封授予太尉官职,爵位进封卫国公。李德裕性格孤傲,明智善辩而有风采,善于写文章,虽然到达高位,还是不断读书。他常常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武宗知人善用,对他言听计从,当时王室几乎达到了中兴的局面。六十三岁去世。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需注意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方式多记、多读、多练、多积累。 关键词 训练语言 阅读理解 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语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题目,且所占分值比较高,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题型,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素质。

所以,要提高中考语文成绩,就必须对学生加强阅读训练,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才能在中考中应答自如,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是一个综合的内化过程,其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行为习惯对阅读效果至关重要。该阅读是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商友敬先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三点经验:阅读能力的培养靠“读”,文章靠“写”,还应“背诵”。

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常用的有8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排比的作用在于能突出文章的中心,表达强烈奔放的情感,增强语言的气势;是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环节.还有叠词、短句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还有一种修辞用的比较多的就是引用,有时阅读理解中会有引用的诗句、名人故事、还有名人语言或名人著作中的有关内容,问题会有“文章中引用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这种题目回答时要注意答到这样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衬托了记述对象的品质,突出了主人公的某种精神”.

篇2: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言文,完成19—22题。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

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B.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C.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 拜谒/

D.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学,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诗》《书》《礼》《易》《乐》《春秋》,是公认的儒学经典。

B.布衣,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C.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至明、清两朝,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二千石,指称郡守。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真二千石再次,后一级就是两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能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为孝廉,他却不愿赴命,后来被任命为侍御史。

B.当时顺帝委任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为国家命运担心,出言不逊,皇帝虽知其言语耿直,最终不愿重用他。

C.广陵寇乱十多年,朝廷派张纲平息寇乱。他不像前任那样多求兵马,而是只身到贼营,分析利弊,晓以情理,结果张婴等万人归降。

D.王夫之认为,张纲独自赴贼营,劝张婴归降,可谓大智大勇,但后来张婴再次造反,证明张纲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不值得效法。

参考答案:

19.D(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

20.C(“孝廉”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

21.D (王夫之并未认为张纲大智大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布衣的节操,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被司徒任命为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恐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奸邪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那些像狐狸一样奸佞狼狈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郡守,在扬州、徐州一带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讨伐征服他们。于是,派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多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劝导他说:“前任郡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郡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以文德劝服反叛之人,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震怒,派遣大军聚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性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重要因素,希望你能够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召而来之。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皇上给予了好评,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无法计数。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操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去到叛贼营垒,劝喻张婴并降伏了他,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作为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使东南的盗贼止息啊!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缓解一时的灾祸,却不能用他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

篇3: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两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送东阳马生序》

(乙)董遇者,字季直,性质讷[注]而好学,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国志·王肃传·注引》

10.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遗

②性质讷而好学,善治《老子》 治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2.甲、乙两段文字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2分)

13.结合选文,为下面给出的上联对出下联。(2分)

上联:求学当精须用心专一

下联:

参考答案:

10.答案:① 遗:给予,赠送。②治:研究,钻研。 评分:共2分。

11.答案:①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②冬天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是白天的空余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的空余时间。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答案示例:甲文:希望后辈诸生珍惜读书的好条件,努力学习,专心学习。乙文:读书应该熟读,还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 评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读书择时宜忙中偷闲 评分:共2分。答案合理即可。

篇4: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两则阅读及答案

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县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小题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题2】.解释下面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类:(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 )

③一士人善画 善:(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旦:( )

【小题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帮帮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漫”常用的义项有:①水涨,淹;②遍;③无边无际;④随便。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乙〕文中画作的精美具体表现在哪里。(2分)

答案

【小题1】核舟船头三人的神情、动 作 逼 真 (2分)

【小题2】①类似,像 ②弯曲 ③善于,擅长 ④早晨 (4分)

【小题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在手卷下边的'衣褶中。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惜,随便把它悬挂在墙壁上。 (6分)

【小题4】示例:通过写猫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画作的精美。如:限令把画卷拿起来,猫就蹦跳着追赶它,可见画卷上的老鼠栩栩如生,惟妙惟肖。(2分)

篇5: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答案参考

秦巨伯

瑯琊①秦巨伯,年六十,尝夜行饮酒,道经蓬山庙。忽见其两孙迎之,扶持百余步,便捉伯颈著地,骂:老奴,汝某日捶我,我今当杀汝。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伯乃佯死,乃置伯去。伯归家,欲治两孙。两孙惊惋,叩头言: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伯意悟。

数日,乃诈醉,行此庙间。复见两孙来,扶持伯。伯乃急持,鬼动作不得。达家,乃是两人也。伯著火炙之,腹背俱焦坼②。出著庭中,夜皆亡去。伯恨不得杀之。

后月余,又佯酒醉夜行,怀刃以去,家不知也。极夜不还。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乃俱往迎伯,伯竟刺杀之。

(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

注释:①瑯琊:古郡名,治所在今山东省胶南县。②坼:裂开。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A.伯思惟某时信捶此孙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B.乃置伯去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C.伯意悟目似瞑,意暇甚

D.夜皆亡去广故数言欲亡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怀刃以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B.其孙恐又为此鬼所困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C.乃是两人也陈涉乃立为王

D.伯恨不得杀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巨伯的孙子虽挨过爷爷的打,但并没有因此而怀恨,反而在深夜出去迎接他,可见他们是很懂事的孩子。

B.秦巨伯曾经识破鬼的骗术,并捉住它们把它们放在火上烤得腹背俱焦,但最终还是误杀了两孙子。

C.选文中鬼共三次假扮秦巨伯的孙子,因为秦巨伯好酒常醉,共有两次被鬼所骗。

D.这篇文章说的是人妖易混,若辨别不清,就会干出错杀无辜,放纵鬼魅的事情来。

4.翻译下列句子.

为子孙,宁可有此?恐是鬼魅,乞更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1.C

2.A

3.C

4.翻译。(6分,每小题3分)

译文:(我们)做子孙的,难道能这样做吗?恐怕是鬼魅作怪,求你再去试试看。译出宁、更得1分,整个句子通畅2分)

篇6:文言文阅读答案

《管宁割席》节选

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予非吾友也。”

[注释]席:坐具、坐垫。轩冕:轩,大马车;冕,大礼帽。

篇7: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晋文公伐原①,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②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1.与文中“与士期七日”中“期”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造钦辄尽,期在必醉(《五柳先生传》)

B.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陈涉世家》)

C.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晋文公“攻原得卫”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月}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3.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须补充出“晋文公”,翻译意思对,语句连贯即可)

4.请求诚信,赢得人和。(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篇8:文言文阅读答案

伯父墓表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章献太后姻家,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公可用。公喻郡邸吏,屏其奏而藏其私书。未几,蒙正败,士以此多公。

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辏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暌曰袷私。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晔酥邻梢榇蠓颍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乡书手张宗久为奸利,畏公,托疾满百日去,而引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不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已而中贵人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公谓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上称善,命内侍省推之。盖宗以赂请于温成之族,不复穷治,杖矫命者,逐之,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状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不时记录,久益散灭,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不中程不止。出游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无惰容。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辙惧子弟之日怠也,故记其所闻以警焉。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 (3分)( )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

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

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

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辨析文句意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时间上是“为官”时期,品质上是“公正”。①句讲的是苏涣少时交往者的情况,还未为官;②句是说苏涣鄙视王蒙正怙势骄横,体现的是苏涣的为人性格,不能体现“为官公正”;④句说的是苏涣爱惜人才,与“为官公正”没有关系。这三句都要排除。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试题解读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C项中“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与原文不符。杖责的原因不是张宗的儿子不合乎要求,而是“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即张宗平常侍奉权贵,府里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 答案:C

参考译文

苏公名涣,起初字公群,晚年字文父。他年少时聪明有悟性,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上了岁数而又品德高尚的人。天圣元年,他才参加乡试,第二年考取进士,担任凤翔宝鸡主簿。

不久,调任凤州司法。当时王蒙正担任凤州太守,因为他和章献太后家是姻亲关系,依仗章献太后的势力骄横跋扈。(王蒙正)了解苏涣的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苏涣虽然因为下属的身份侍奉王蒙正,但却鄙视王的为人。王蒙正曾经在朝廷上举荐他,又给权贵写信,认为苏公可以任用。苏公告诉郡中驻京办事机构的官吏,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收藏王蒙正写给权贵的推荐信。不久,王蒙正的事败露了,当时的读书人因此称赞苏公。

苏公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后被朝廷起用担任开封士曹。雍丘县有个百姓死在狱中,县令害怕承担责任,报告说是因病死的。府中派遣官吏处理这件事,经过好几个人审理也没能查出真相。等到苏公前往,就使那人的冤屈得到昭雪。夏人侵犯边关,官府买市民的马匹来扩充骑兵。府尹把这件事推托给苏公,最终马匹全被征用,但百姓却没有发生骚乱。后来他担任阆州通判。虽然处理政务非常宽松,但使用法令一定很恰当,官吏百姓非常敬畏,社会安定。阆人鲜于辏年少好学且纯正踏实,苏公待他非常优厚,把他作为地方选拔的人才,鲜于暌蚨得以进入仕途。鲜于旮湛始担任小吏,苏公又期许他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官吏,鲜于旯僦邻梢榇蠓颍号称名臣。

后来苏涣被选任祥符知县。乡中协助里正办理文书的张宗长久做坏事谋利,害怕苏公,假托有病100多天后辞职,并推荐他的儿子取代自己。苏公说:“书手依照法令应任用第三等人(注:当时把入道之人按才学、人品分为上、中、下三等),你和你的儿子属于第二等人,不能担任。”张宗平常侍奉权贵,为此就向府衙申诉。府衙发文书到祥符县责成苏涣处理,苏公就杖责了张宗。不久皇帝的一个近侍来到府衙,传达皇上的旨意,任用张宗为书手,苏公根据法令不执行诏令。又一个近侍来到府衙,说:“一定要在法令之外任用他。”苏公对府尹李绚说:“一个普通百姓能如此扰乱法纪,府衙都不能处理,您为什么不用县里不答应的缘故争辩这件事?”李绚听了苏公的话很惭愧,第二天上朝说了这件事。皇上称苏公做得好,下令内侍省查究这件事。(此事)大概因为张宗贿赂温成等人而起,于是不再彻底追查下去,只杖责了假托皇上命令的人,将他贬斥。一府的人都很震惊。孝肃公包拯见到苏公,感叹说:“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提拔他担任提点利州路刑狱。苏公到任一年多,弹劾城固县令一人胡乱杀人,一道的人都很震惊惶恐,于是不再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苏公去世27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把它交给我说:“先父死了之后,只有我们小辈人了,不及时记下这些事,时间长了会散失掉,那就是大不孝啊!”我年幼时侍奉伯父,曾听他说过:“我少年时读书,稍大些后写文章,每天有规定的数量,不完成任务不休息。出游在路上,言行讲究规矩。回到家中,没有懈怠的神色。所以当时,没有听到我有错误的行为。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我担心子侄辈一天天懈怠下去,所以记录了我听说的这些,来警示他们。

篇9: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最新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常常犯错误 ②割断

2.①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3.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意思对即可)

相关专题 文言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