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遇莫言中考阅读答案

阳颉奎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阳颉奎”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奇遇莫言中考阅读答案(共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奇遇莫言中考阅读答案

奇遇莫言中考阅读答案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 写作时色胆包天 阅读答案山东高考作文题:给莫言挑错别字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阅读答案能说会道也莫言 阅读答案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答案马语 阅读答案莫言访谈录 阅读答案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阅读答案高校自主招生的考题莫言作品可能出现莫言《母亲》阅读答案张良奇遇 阅读答案及译文《木偶奇遇记》读后感500字《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1.小说第二段对高密特有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2.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3分)

13.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4分)

14.小说构造了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说说这一手法的妙处。(4分)

15.对于文中的奇遇,有人认为寄寓了作者的一种批判和愿望。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5分)

参考答案

11.⑴写出了家乡月夜的宁静幽美,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⑵以声衬静,写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渲染了阴森的气氛(3)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害怕作铺垫。(4分)

12.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3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 写作时色胆包天 阅读答案2013山东高考作文题:给莫言挑错别字葛浩文,帮莫言得奖的功臣 阅读答案能说会道也莫言 阅读答案文化大国的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 阅读答案马语 阅读答案莫言访谈录 阅读答案莫言—不倦的探索者 阅读答案20高校自主招生的考题莫言作品可能出现莫言《母亲》阅读答案张良奇遇 阅读答案及译文《木偶奇遇记》读后感500字《木偶奇遇记》读后感

13.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4分)任答4点即可.

14.这是一种对现实社会的观照,就像我们现在看西游记,所解释出来有后台的被接走,没后台的被打死一样。用神话的手段,将当代的一切现实跃然纸上。更加有效地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4分)

15.(1)通过赵三大爷死后还债这一情节,赞扬了赵三大爷的高尚品德,让人悟出天地间尚存着一种真情与至性。(2)作者采用了或者说模仿了《聊斋志异》中的构思与写法。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的人得批判;寄寓了作者希望人人都能与人为善的愿望。(3)联系现实:(侧重于对现实社会中违背道德行为的批判)(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 阅读答案莫言自述:我平时是孙子 写作时色胆包天

篇2:莫言《奇遇》阅读答案

莫言《奇遇》阅读答案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有删节)

1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小说通过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绘,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12、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13、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14、“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请找出暗示性的内容。(4分)

参考答案

11、B E(5分)(只选对一个给3分)

12(4)、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浓郁的环境特征。(1分)一方面写出了家乡月夜的宁静幽美,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1分)另一方面以声衬静,写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1分)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害怕作铺垫。(1分)

13(4分)、细腻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害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2分)照应前后文,同时还为下文赵三大爷的出现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烘托。(2分)

14(4分)、前文伏笔暗示主要体现在:

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写到其中任意4点就给4分)

篇3:《奇遇 莫言》阅读答案

《奇遇 莫言》阅读答案

1982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儿里走上那条废弃数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

你是共产党员吗?

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

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

有鬼吗?

有邪吗?

没有!

有野兽吗?

没有!

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

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

……

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

……

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

向前向前向前

——

——”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不得了。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父亲惊讶地问:

“你说谁?”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的“奇遇”是走夜路时遇见了鬼,不过,这是一位好鬼。因此,“我”发现“鬼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B.第二自然段中的环境描写突出了高密乡村的自然特征,渲染了清冷沉寂的气氛,为“我”一个人走夜路时带来各种恐惧的联想做了铺垫。

C.“我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是通过触觉感受效果来衬托人物心理,写出了“我”此时此刻的恐惧。

D.“我”儿时听过许许多多的鬼故事,此时“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使“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这些心理和动作描写为三大爷的出场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E.沉寂恐怖的环境中没有遇到鬼,日出后,一片宁静之时却遇到了鬼。此次经历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鬼不只是出现在阴森寂静的环境里。(2)已成为鬼的赵家三大爷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6分)

(3)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情节在前文早已埋下伏笔,请找出相应的内容,结合文章进行简要说明。(6分)

(4)结尾处,作者说“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结合文本和现实,具体说说你的理由。(8分)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参考答案:

11.C(3分)B(2分)A(1分)

(A,“因此---”结论不准确,D,“真实可靠”有误;E,“让我改变看法----环境里”没有根据)他讲诚信(做鬼也不赖账,为还账特意等我)?他和蔼可亲(做鬼也不吓唬人)?他善良(催促我赶快回家,担心我爹娘等我等着急了)(每处2分)

(三).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

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答出三处即可,每处2分)

(四)提示:态度(1分)(作者采用了或者说模仿了《聊斋志异》中的构思与写法。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的人得批判;)联系文本内容(2分)联系现实:(侧重于对现实社会中违背道德行为的批判)(3分)表达(2分)

篇4:莫言《奇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言《奇遇》阅读练习及答案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 概述内容,补全情节。(3分)

决定星夜回家——( )——途中忆“鬼”—— ( )到家谈鬼——( )

2. 联系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

(1) 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2分)

(2)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2分)

3.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4分)

【链接】文化频道10月11日快讯 据诺贝尔奖网站报道,北京时间今晚19时,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评委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

(1) 结合链接,对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你可能有太多的感慨。请在莫言的空间留下你最想说的几句话。(不少于20字)(2分)

(2) 结合小说结尾,思考:作家通过这个近似荒诞的故事,想要表达怎样的愿望或理想?(2分)

参考答案:

1.夜景令人恐惧 清晨遇鬼 事后悟“鬼”(意对即可)

2. (1)多,接二连三。表现我星夜赶路时因为害怕而产生的各种关于鬼故事画面的`联想,形象地表现我的惊惧心理。

(2)拿不定主意。形象地表现出父亲想接(怕儿子害怕)又不敢接(自己害怕)的矛盾心理。

3.以农村特有的景物渲染农村夏夜的寂静,而高大的农作物,蝈蝈的叫声,又为我一人走夜路时带各种恐惧的联想作了铺垫。

4. (1) 示例1:祝贺您的获奖!这是中国作家的成功,更是学、本以及您个人学特质的成功!祝贺您以纯学性的作品获得了诺贝尔学奖!示例2:您真是一位有历史担当的作家!感谢您能够获得诺贝尔学奖,这是对中华民族学艺术的肯定。13亿中国人都为您高兴,自豪! (2)感悟1:人鬼之间,孰善孰恶,孰亲孰疏,并无定规。为人者,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为鬼者,与人为善,人能与之共生死同命运。感悟2:作者是高明的,如同古代的蒲松龄一样,他们觉得,采用这种近似荒诞的故事结构,似乎更能表现出世世代代中国普通人的愿望与理想,似乎更能把握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从而让更多的人悟出天地间尚存着一种真情与至性。(言之有理即可)

篇5:阅读莫言《奇遇》附答案

阅读莫言《奇遇》附答案

奇   遇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蝈蝈的叫声使月夜显得特别沉寂。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8.小说标题“奇遇”,“奇”在哪里?

19.批注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请仿照示例,给文段中的画线句子作批注。

原文文段 批注

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 示例: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环境特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

20.小说中赵三大爷具有               的性格特点;作品旨在突出                的主题。

21.赵家三大爷已死这一结局前文中已有暗示,请任找两处。

18 . 示例:“奇”在遇到了已经去世的赵家三大爷。

19.示例:心理活动描写,表现出“我”内心的恐惧。用月光的突然“朦胧”渲染恐怖气氛,烘托“我”的恐惧心理。(意思相近即可)

20.示例:诚实守信,纯朴善良;做人当诚实守信。(或: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或 :鬼并不像传说中那般可怕)

21.示例:①我的钱不能用。②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③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④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⑤我接过三大爷 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任答两处即可)

篇6:莫言的小说《奇遇》阅读题及答案

莫言的小说《奇遇》阅读题及答案

奇遇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通过秋夜“我”一个人穿行在庄稼地里的趣味性的描绘,处处彰显出一种文学的品味、速写和张力。

B.“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是想着重交代“我”当时无惧无畏的心理,所谓“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C.赵三大爷死了也要还债这一情节,使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一位长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前面路上没碰到鬼,进村的时候反而碰到赵三大爷,“奇遇”传达了这么一个信息,“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

E.小说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2)分析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3)分析小说第五段写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有什么作用。(6分)

(4)“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请试作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B E

(2)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反映了高密故乡特有的浓郁的环境特征。(2分)一方面写出了家乡月夜的宁静幽美,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1分)另一方面以声衬静,写出了月夜的沉寂,冷清,(2分)为下文写“我”的恐惧害怕作铺垫。(1分)

(3)细腻形象的写出了“我”当时内心的恐惧害怕,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3分)照应前后文,同时还为下文赵三大爷的出现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烘托。(3分)

(4)这是典型的“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笔法,(2分)在小说结尾时突转,使文章精彩巧妙,出奇制胜,于平静处掀起波澜,引人深思,(2分)前文伏笔暗示主要体现在:

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

②“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

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

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

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

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写到其中任意4点就给4分)

篇7:莫言《大风》阅读及答案

莫言《大风》阅读及答案

大风

莫言

我家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胶河、沿着高高的河堤向东北方向走七里左右路,就到了一片方圆数千亩的荒草甸子。每年夏天,爷爷都击那儿割草,我爷爷的镰刀磨得快,割草技术 高,割下来的草干净,不拖泥带水。最早跟爷爷去荒草甸子剖草,是刚过了七岁生日不久的一天。堤顶是一条灰白的小路, 路的两边长满野草,行人的脚压适迫得它们很瑟缩,但依然是生气勃勃的。爷爷的步子轻悄悄的,走得不紧不慢,听不到脚步声。

田野里丝线流苏般的玉米缨儿,刀剑般的玉米叶儿,刚秀出的高粱穗儿,很结实的谷子尾巴,都在雾中时隐时现。河堤上的绿草叶儿上挂着亮晶晶的露水珠儿,微微颤抖着,对我打着招呼。 田野里根寂静,爷爷漫不经心地哼起歌子来: 一匹马踏破了铁甲连环 一杆枪杀败了天下好汉 一碗酒消解了三代的冤情 一文钱难住了盖世的英雄…… 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听着歌声,我感到陡然间长大了不少,童年似乎就消逝在这条灰白的镶着野草的河堤上。 他带着我善找老茅草,老茅草含水少,干得陡,牲口也爱吃。爷爷提着一把大镰刀,我捉着一柄小镰刀,在一片茅草前蹲下来。

“看我怎么割。”爷爷示范给我看。

他并不认真教我,比画了几下干就低头割他的草去了。他割草的姿势很美,动作富有节奏。我试着割了几下,很累,厌烦了,扔下镰刀,追鸟捉蚂蚱去了。 不知何时,无上布满了大块的黑云 我帮着爷爷把草装上车,小车像座小山包一样。大堤弯弯曲曲,刚走出里把路,黑云就把太阳完全遮住了。天地之间没有了界限,我竟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恐惧。回头看爷爷,爷爷的脸木木的,一点表情也没有。河堤下的庄稼叶子忽然动了起来,但没有声音。河里也有平滑的波浪涌起,同样没有声音。很高很远的地方似乎传来了世上没有的声音,天地之间变成紫色,还有扑鼻的干草气息、野蒿子的苦味和野菊花幽幽的香气。在我们的前方,出现了一个黑色的,顶天立地的圆柱,圆柱飞速旋转着,向我们逼过来,紧接着传来沉闷如雷鸣的呼噜声。

“爷爷,那是什什么?”

“风。” 爷爷淡波地说,“使劲拉车吧,孩子。”

说着,他弯下了腰。 我们钻进了风里,听不到什么声音,只感到有两个大巴掌在使劲扇着耳门子,鼓膜嗡嗡地响。堤下的庄稼像接到命令的士兵,一齐倒伏下去。 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像钉子一样钉在堤上,腿上的肌肉像树根一样条条棱棱地凸起来。风把车上半干不湿的茅草揪出来,扬起来,小车城哆嗦。爷爷的双腿开始颤抖了,汗水从他背上流下来。 夕阳不动声色地露出来,河里通红通红,像流动着冷冷的铁水。庄稼慢慢地直起腰。爷侏一尊青铜塑像一样保持着用力的姿势。

我高呼着:“爷爷,风过去了。”

他慢慢地放下车子,费劲地直赶腰,我看到他的手指都蜷曲着不能伸直了。 风把我们车上的草全卷走了,不、还有一棵草夹在车粱的榫缝里.我把那棵草举着给爷爷看,一根普通的老茅草,也不知是红色还是绿色。

“爷爷,就剩下一棵草了。”

我有点懊丧地说“天黑了,走吧。”爷爷说着,弯腰推起了小车。

我举着那棵草,跟着爷爷走了一会儿,就把它随手扔在堤下淡黄色的暮色中了。 (选自《萌芽》 第1期,有删改)

18、莫言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1)“坦荡荡的旷野上缓慢地爬行着爷爷悲壮苍凉的歌声” 甸中,“爬行”一词表达上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我们钻进了风里”一句中“钻”的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8、(3分)爷爷和“我”—起去割草;遭遇大风;与大风搏斗。 答出三点意思即可。

19、(4分)(1)形象写出了爷爷的歌声低沉有力、节奏缓慢。(2分) “低沉有力”、“节奏缓慢”各1分。

(2)写出了风之大,表现了祖孙俩敢于面对大风的勇气。(2分,每点1分)

篇8:魅力莫言阅读答案

①没有想到莫言的故居是这样的简陋寒酸。当我穿过一条乡村的小街,拐过街角,一排红瓦土墙的房子就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家,我的家也是这样的砖瓦房。

只是莫言故居门上的对联让我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也是我经常吟咏的对联,但因书法拿不出手一直没有把它写在我的老屋的门上。

②对莫言的痴迷来自于《红高粱》的电影。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生命总是在一种

灰色中穿行。当时上演这个电影的时候正是高三,正是向高考冲刺的最后时刻,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还是禁不住电影的`诱惑,在班主任撤离晚自习之后,我们三个一溜小跑就到了电影院。此时电影刚刚开演,一片红红的高粱、红红的酒,红红的情感让我骨髓中的激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在忘情得意之余,邻座的朋友悄悄地捅了捅我,我一看,原来班主任一家人正坐在我的前排,我只好默不作声,任心中情感昂扬却大气也不敢出地看完了电影。

从此以后,那一片红一直搅动在我的生命里,沉淀成了一种醉人的情结,就是现在我也不为失去一晚上宝贵的自习而后悔。

③现在有了一次到山东开会的机会,我当然不会忘记到莫言的故居去看一看,我随着一位热心的老乡在五间房子中转了转,很多房子里堆满了纸盒等杂物,和我家的老屋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这院子里的青菜和萝卜,依然那样清翠。莫言故居给我的感觉就是朴素得近乎于寒酸。

④“听说政府要出大价钱给管家重修这个房子了!”老乡不无羡慕地向我说。

⑤“不知莫言是什么想法?”我跟着问了一句。

⑥“谁,莫言?你说的是管谟业呀,他不同意,就是他90岁的老爹管贻范也是一样,

老管头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诺贝尔奖同样不会同意,老管头说,做人要低调。”

⑦“哦,莫言还真有一位明白的老父亲。”我幽幽地说。

⑧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莫言给自己取这个笔名的意思是少说话,

同样,钱钟书字默存,也是警醒自己安心学问,切忌浮华夸张、不着边际。

⑨我站在莫言家简陋的院子里,仿佛看到一个淳朴的农村青年,在解决温饱问题以至出人头地的简单想法驱使下,投身了文学,是文学唤醒了他心灵中的那一片红色的热情。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只有这里才能生长出满天的红高梁,

弥漫着遍野的蛙鸣,充满着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

⑩莫言更是多次在演讲中坦言,他要揭开人性中的丑、人性中的恶,并且希望自己保持

自己那份从小而来的饥饿感,远离人世间的吵闹,安静的沉思,找寻人类的终极意义。我想,不理解莫言的文学理想,只试图给他的故居镶银贴金,赚取商业价值,反而会给人们以荒诞之感,试想,当参观者走进豪华的莫言故居,发现管家并不如书中那样,而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这岂不是一部荒诞版的《红楼梦》?

整个参观不足半日,也许这是我最快的一次参观,但我觉得我的确领略了莫言的魅力。

1、“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从本文看,莫言的质朴具体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4分)

2、下面句子传达了作者对莫言怎样的认识?你是怎么读出来的?(4分)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只有这里才能生长出漫天的红高梁,弥漫着遍野的蛙鸣,充满着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

3、文题为“魅力莫言”,你认为莫言的魅力源自哪里?(4分)

4、读完本文,你赞成重修莫言故居吗?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他的故居朴素得近乎寒酸,而他却不同意政府花大价钱重修;(2分)为自己取名莫言,远离人世间的吵闹,安静地沉思,找寻人类的终极意义。(2分)

2、作者认为故乡朴素的生活是莫言写作的源泉。(1分)“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罗列了莫言故居的景物,在后一句中以“这里”来指代;(1分)而“漫天的红高粱”、“遍野的蛙鸣”、“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指的是莫言作品内容;(1分)“只有……才能……生长出……弥漫着……充满着……”强调了故乡生活与莫言作品间的关系,指出故乡生活是莫言作品的唯一源泉。(1分)

3、①父亲的教诲②“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家风③淳朴的故乡生活④找寻人类的终极意义,弘扬人性真善美的文学理想。(每条1分)

4、不赞成。(1分)莫言是个质朴的人,他不赞成重修,应尊重本人意愿;(1分)重修意在表示对作家的重视,真正的尊重应体现在作家文学理想的理解上,而不是获奖后的一味追捧,更不能以作家为赚钱的工具;(2分)文章作者参观莫言故居,加深了对莫言的认识。重修有可能不利于读者理解莫言及其作品。(2分)

篇9:莫言得奖阅读答案

莫言得奖阅读答案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就作品境界的开创、世界观的拓展方面,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获奖,反倒提示我们:作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文学力量,我们离世界文学高塔还有多远?无论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还是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当代文学的成就尚无法超越鲁迅等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

莫言通过展示“吃”、“性”等本能欲望,张扬一种原始的生命冲动和激情,建构了一个非常丰富的世界,和外国报刊上报道的中国不太一样,给人许多陌生的东西,会让人看到中国成长进程中的复杂性。莫言不是一味写中国美好的一面,他的作品会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莫言以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这种形象已被世界所接受。当下文化自觉成为热门话题,但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到民族文化上来,是说要有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和自主的地位。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于西方,而是与西方世界互看,相互激发,相互丰富。不能采取本质主义的立场理解当代中国的意义;不能从纯粹的僵化的“中国性”出发,而应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更真切地书写中国的文学内容。换言之,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正如莫言说,“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属于人的文学,是描写人的感情、描写人的命运的。它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莫言的得奖,反倒愈加显现出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被遮蔽的一些闸题:境界的粗俗、奇观的渲染、内容的空洞、价值观的混乱、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文体缺乏魅力,文字缺乏美感,这些都导致了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中国的文学、文化要想赢得世界的尊重,就要追求价值高尚、精神高贵,而不是低俗和自我人格矮化。

(选自《人民论坛》第31期,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对“莫言得奖”“不必太在意”的原因的一项是( )

A.与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中国作家很多,对于这样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而言,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而已。

B.莫言获奖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的提振作用也有限。

C.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也不能说明中国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D.莫言的获奖,使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境界粗俗、内容空洞、价值观混乱等等原来被遮蔽的问题更加显现出来。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从莫言得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人手,指出和莫言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

B.第二段从辩证的角度分析,尽管莫言的作品有特色且很成功,但是他的作品在境界的开创和世界观的拓展方面,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

C.第三段从莫言作品内容的角度予以分析,其作品展示了一个不同于惯常认知视阈中的“中国形象”,让读者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有更深的理解。

D.全文从客观的角度予以冷静分析,指出只要中国文学和文化不将自我人格矮化,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一定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学的境界、思想的高度以及汉语言书写的创造性上,我们依旧没有超越汉语白话文写作的开拓者们的成就,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

B.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要从现实的中国出发,展示本土的文化力量,即要从独特的`“中国性”中显现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

C.莫言获奖证明了文学作品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D.在文学创作中,如果作家缺乏担当意识和反思能力,缺乏诗意和人性的高度,那么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答案】

1.D 2.C 3.B

【解析】1. 这是“莫言得奖”的积极意义,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答非所问。

2. A.“莫言的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已被世界接受,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已经‘走出去’”错,原文只是说莫言的获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B.“与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尚有差距”错,原文为“离中国新文学的经典尚有不少的距离”,莫言的作品本身就属于当代文学的范畴。D.条件关系过于绝对,应是假设关系,即“如果中国文学和文化将自我人格矮化,不去追求高尚的价值和高贵的精神,那么,中国文学和文化就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

3. A.“他们依然走在世界的前列”错,属于无中生有。C.“莫言获奖证明了……”的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文学要关心、关怀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情感状态,有人性的亮色,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一句意在证明前面引述的莫言的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普世的价值”,并非是莫言获奖证明了这句话。D.“文学必将不会走入读者的内心世界”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导致了文学难以走入读者的内心”。

篇10:《母亲》阅读答案莫言

《母亲》阅读答案莫言

母亲

莫言

①我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一个偏僻落后的乡村。5岁的时候,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我用耳朵、鼻子、眼睛、身体来把握生活,来感受事物。储存在我脑海里的记忆,都是这样的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活生生的综合性形象。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我小说的面貌和特质。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是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这一细节,直到今天,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

③我母亲没读过书,不认识文字,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④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⑤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⑥我曾经从电视上看到过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画面:以色列重炮轰击贝鲁特后,滚滚的硝烟尚未散去,一个面容憔悴、身上沾满泥土的老太太便从屋子里搬出一个小箱子,箱子里盛着几根碧绿的黄瓜和几根碧绿的芹菜。她站在路边叫卖蔬菜。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高高地举起拳头,嗓音嘶哑但异常坚定地说: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即使吃这里的沙土,我们也能活下去!老太太的话让我感到惊心动魄,女人、母亲、土地、生命,这些伟大的概念在我脑海中翻腾着,使我感到了一种不可消灭的精神力量,这种即使吃着沙土也要活下去的信念,正是人类历尽劫难而生生不息的根本保证。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⑦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⑧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他们的教育,尽管我当时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但也使我获得了一种面临重大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价值标准。

⑨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许多年后,当我拿起笔来写作的时候,这些体验,就成了我的宝贵资源,我的小说里之所以有那么多严酷的现实描写和对人性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剖析,是与过去的生活经验密不可分的。当然,在揭示社会黑暗和剖析人性残忍时,我也没有忘记人性中高贵的有尊严的一面,因为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

1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四件事。(2分)

13.在第①节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场景的?为什么说这场景是他文学道路的起点?(4分)

14.理解划线词语和句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2)人性最低的标准。

15.第④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中有何作用?(4分)

16.本文题目为“母亲”,为什么还写到贝鲁特老太太及“我”的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6分)

参考答案:

12、①母亲捶菜而歌②寻觅母亲的隐忧③贝鲁特老太太的抗争④父亲与爷爷的训斥(2分,意思对即可)

13、从视觉、嗅觉、听觉、感觉等方面描写了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2分)。这样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有形状的立体记忆,(或这种感受生活和记忆事物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作者小说的面貌和特质。(2分)

14.(1)我会面对苦难坚强的活下去的,这是作为母亲的责任,你不要担心。

(2)是从母亲和父亲、爷爷那儿懂得的标准,即面对饥饿灾难,要忍受,有活下去的勇气、信念;要不屈不挠,有尊严、有骨气地活着。

15、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16、①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能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2分)②从主旨上,母亲教育我要在困难面前勇敢地活下去,贝鲁特老太太深化了这一精神,父亲和爷爷又告诫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2分)③从人物形象上,这些人物相互映衬补充,都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使我体察到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2分)

相关专题 奇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