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df00852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f008528”参与投稿,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精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生命科学以其巨大的活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物技术领域正成为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随着相关学科的渗入,生物化学领域也不断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以往在教学中着重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面对生物化学知识更新周期缩短,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一轮教学无法为学生准备好一切。因此,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生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还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一 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在感性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它源于感性认识,以一定的有实感的形象储备为基础。没有形象储备,就没有合乎逻辑的思维,想象也无从深化。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思维就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空间想象和思维的这种密切结合的关系是本课程教学中突出的特点。

在生物化学静态部分中,具有生物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酶等均具有立体构想,即空间几何构型,借助于次级键的结合、缔合成一定的空间立体构象的生物大分子,才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行使各自的功能。通过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等结构的学习,对其初级结构有了很清晰的认识,但对其各自独特的三维结构,如蛋白质分子长长的多肽链是怎样盘绕、折叠卷取形成一定构象的?主链走向如何?侧链及所连肽段是借助什么键和怎样靠近、怎样排斥的?寡聚蛋白的各个亚基之间的空间是怎样排布的?作为遗传信息载体的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酸链组成,二链之间借助于氢键形成双螺旋的二级结构,并在细胞内形成超螺旋和核小体的三级结构。对此学生往往觉得很抽象,不能很透彻的理解,因此空间想象力的培养显得有为重要,并在教学中加以奠定、巩固、发展和深化。

1 创造必要的直观环境,给学生创造形象储备的条件

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须有直观的支柱,才能容易被大脑接受。刚开始学习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时,学生对在黑板上用平面图形表示空间结构很不适应,也不能充分理解。因此在静态部分的教学中我们配合多媒体等手段,并适当地应用直观教具和模型,这样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深奥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学生从长期所处的“二维平面”思维领域引入到“三维世界”,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印象。同时又注意及时地摆脱对直观教具的依赖,避免其影响和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设置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并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思维由问题而引起,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使之积极思考,而且要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活跃求异思维。如有生物膜的选择透性引出生物膜的组成——流动镶嵌模型,由膜的性质推测到其具有怎样的结构,引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生物氧化是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形式,是有别于体外氧化但化学本质又相同的过程。为什么体外氢氧结合会骤然释放大量光和热,而生物体却能保持恒温而不被其损伤?设置问题后再引出呼吸链的概念,循序渐进的理解代谢物脱氢是如何到达氧、如何生成水的,在传氢的过程中能量是怎样分步产生、释放和利用的。脂肪酸的β一氧化机制的结论是二碳单位乙酰辅酶A的逐轮代谢,此时在结论获得前首先提出问题,以几碳为单位进行氧化才能获得偶数碳原子的苯乙酸和奇数碳原子的苯甲酸的分解代谢结果?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深化了脱氢—加水—再脱氢—硫解 β一氧化机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对信息资料的整理与综合能力受到了锻炼,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了研究意识、问题意识,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去解决问题。

二 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1 观察力是有目的的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课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要善于摆脱理论和固有思维的束缚,通过“意外”现象看本质,引发学生的思考,达尔文认为:“我超过常人的地方在于我能够察觉到那些很容易被忽略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的观察”。教学过程中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及时介绍给学生使之放宽视野,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细观多思的良好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够不仅仅在生物化学领域而是在整个生命科学这样t大视野中思考和探索。

2 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常规实验,学生可以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然而这些实验往往是在固定的程式下进行的,学生在实验中缺少自己的思维,缺少主动参与性,而在实际的工作中,要求学生具有创新能力,为此,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增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加强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监督和指导,这样使学生在完成实验后,既获得了学科内容的知识,又使科研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 讲解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尤其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讲解及表达能力。

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大学中的课堂教学中一个很大的不同是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尤其是当回答错误时,气氛往往变得尴尬、紧张。鉴于此,在理论课教学中我每堂课走上课堂都面带微笑,以一种轻松舒缓的状态来创造温馨的教学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回答问题时,专注地倾听,对正确的回答给予赞赏和肯定;对于不完善的回答,掌握“无批评”原则,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其给予鼓励。在这样一种教师提出问题是为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并非是想教训学生的轻松学习氛围中,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和信心,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表达能力的机会。

2 轮流讲解,共同评议

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实验的设计思想(原理、步骤、计算方法等),每个问题由学生到实验室讲台前讲解,这样不仅检验了大家对实验课的预习情况,有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又增强了其他同学的注意力,也可以为从事教育的学生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讲解,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这样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学习,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成就感。达到了课堂教学的要求,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学习能力是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各项能力的结合点,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中心环节。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急剧缩短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

1 启发式教学,适当组织课堂讨论

启发式教学是将生化知识与生命现象之间紧密联系,将饮食、健康、营养、生理、病理等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设问、反问等多种形式以相关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导出知识点,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如由糖尿病人血糖高引出血糖的分子形式、血糖的来源、血糖的去路、糖在我们体内的分解代谢路径、肌糖原为什么不能补充血糖;糖、脂代谢之间的'相互联系,生活方式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探究、思考、进而找寻问题答案这样一种状态。这种形式生动活泼,能够开阔学生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学生通过独立的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培养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讨论的题目有一定的启发性、探索性,并具有适当的难度。在引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尽量采用诱导、点拨、等方式,督促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这样可使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促进。

2 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为加大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在讲授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自己看书钻研的良好习惯。如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对酶的固定、大分子的制备等生化分离分析技术的问题,采用讲授和自学相结合。针对生物大分子的性质,采用哪种方法、依据什么原理、注意哪些问题、控制什么条件、关键点在哪里,自学中给学生必要的提示,使学生有思考的路径,也加深了对大纲中所要求的知识的掌握。

3 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学习起点和不同需求的同学采用分层次教学。由于部分学生有机化学基础薄弱,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学习过物理化学,这样对蛋白质、核酸、糖类及脂类的化学结构尤其是空间立体结构、对生物能学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在教授新知时,温习旧知,在新知与旧知之间搭建认知桥梁,利用课下时间详解知识重点和难点,并通过习题、小测等形式反馈学习情况。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可以加强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在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会有少数学生达不到学习要求,如课程不及时看书,或不按时完成作业,对于这样的学生,采取留出一定的时间,然后多提问,让他们积极思考,使之感到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有压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敢松懈。对于有精力想考研的学生,推荐一些反映学科动态的书籍和杂志,鼓励其多读书,加大知识面,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框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物化学是有关于生命现象的化学,生物大分子是立体的,如何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探究其化学本质,就要把培养学生能力当作己任,有意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力及自学能力进行培养,同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解决既掌握知识,又发展能力的问题,努力达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篇2: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生物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不仅研究生物的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作用和变化(物质代谢),还要研究能量变化(能量代谢),乃至信息变化。旨在探索生长、发育、遗传、学习、记忆与思维等复杂生命现象的本质,以期改造自然、改善自己、增强生命力、造福于子孙万代。因此,新时期生物化学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应该向着专业化、深入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必须提高他们的实际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实现理想。以生物化学专业教学为例,浅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探究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0104-02

前言

生物化学属于生命科目,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学习的基础课程。所以,其逻辑性和抽象性是非常强的,知识的应用性也是很强的。因此,教学的重点自然就要放在原理探索和问题探究上面,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效果。所以,要想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从兴趣激发、能力积累和经验总结三个方面入手,笔者围绕主题进行以下详细的介绍。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可能

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探究性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自愿、自主的学习氛围下才能发挥自身潜力,提高自身能力,达到教学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教学手段中也要注意凸显这一点。生物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是一门很容易吸引学生兴趣的科目。因此,老师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现象,给学生设置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地解决。如,在“维生素”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100多年前,远洋航海的很多船员都得上了一种奇怪的病,多数人牙龈经常出血,疲惫无力,有些人牙龈溃烂,出鼻血,严重者甚至出现发热、痢疾、水肿甚至肠坏疽而导致死亡。这种病的诱因是什么呢,船员们为什么会得这种怪病呢?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听课,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好奇心,理解维生素C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更多类似的例子和问题。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积极地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未知,更加有动力地学习和进步。另外,对于学生来说,专业性的操作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在兴趣激发的过程中也不要忘了强调他们的专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粗中有细、细中有精,让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一些新的想法,秉着科学探究的态度,在生物化学的学习中不断前行。

二、丰富教学手段,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途径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如何达到高效性的探究学习,这是整个探究性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步骤中的关键一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学方法也有很多种,只要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达到探究性教学的目的。比如,鼓励“先学后教”的`学习方法,先让学生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能够提出自己的问题,老师再进行详细的讲解,或者是直接让学生在课堂上先“试讲”一遍,老师的责任就是挑出学生的不足,还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人多力量大,一个人不能够考虑全面的问题,在小组讨论中就会逐渐显露出来。另外,实验教学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代表性的探究性教学方式,例如,关于“酶的概念”的讲解,老师除了让学生思考之外,更要用一些有意思的实验来证明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原理。淀粉遇碘变蓝是常见的实验,也是学生亲自动手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生物酶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在淀粉溶液中加入几滴人的唾液,然后,滴加碘液时就不呈蓝色了,这就是酶的分解作用,由此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的学习和演练,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悟到更多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老师帮助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当然是探究性教学的关键,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能力,把全部精神投入到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三、生活化导入,为探究能力提高提供动力

不可否认,生物化学学科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学生来讲,理解上具有一定难度。然而,生物化学又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智慧去开启这扇大门,根据教学实情精心地设计,那么,就会使这门学科大放异彩。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应用生活性案例进行导入,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动力,使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索取知识,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胆色素代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个15岁黄疸患者的临床症状案例引入教学,结合病例进行教学,让学生以专业人士的身份融入病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以胆色素代谢的相关知识探究发病的原因以及病理机理,从而使单调乏味的生物化学课堂生动活跃起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活动更加具有趣味性和针对性,以利于学生的临床实践分析学习。笔者认为,生活化教学应该在生物化学教学上更为广泛的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根深蒂固,要改变陈旧观念,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提高。

四、总结探究,为探究性能力的提高助力

问题探究结束之后,老师还要给学生总结的机会,具体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知识总结,一部分是思维总结。知识性总结不需要强调,思维总结部分需要说明一二。其内容必须包括本次探究过程的心得,自己在探究方面的思维优势以及思维劣势,在此次探究过程中自己哪些能力得到了锻炼,还有哪些有待提高。因此,对学生的课堂笔记的要求,除了在上课将内容整理完整之外,还要附加上课下的思考。从老师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的收获,或者是从同学的交流中得到的启发,又或者是反思自己的分析过程和实验过程而得到的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很宝贵的学习财富,学生需要记录在自己的笔记上,或者是单独的笔记本。然后定期进行整理,每一周都要给自己提一个要求,周末时进行总结,哪里做到了,哪里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老师可以做一下评价,给学生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评价,给学生更加中肯的意见。“吾日三省吾身”,只有经过这样高质量的反思,才能让每次探究过程都为自己的探究能力提升助力。在兴趣激发的教学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过度教学,一旦学生出现思维疲劳就要及时休息,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是生物化学小笑话等来活跃一下课堂的氛围。否则容易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造成学生的对生物化学的厌恶心理,这样就适得其反了。总之,渴望了解自然、了解生物化学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老师在教学时最本质的理由。因此要注意在教学中展示生物化学的魅力,通过生活的相互联系,让学生发现求知的美好,发现探究的快乐。在玩耍和休息中亦能学习,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有更多的启发。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要以探究为根本,从精神和内容方面给予学生帮助,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罗辉,周三牛,郭红英,等.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

2:刘彤,金小花,姚芹,等.高职院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2).

3:高凤丽,罗辉,周三牛.以临床问题为中心教学法在中专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井冈山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1(26):119-120.

4:郭红英,王毓平,刘文演.中专生物教学中环境和健康教育的研究:以金华商业学校为例J:.学科教学(生物),,11(42):190-191.

篇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然是不仅需要研究型、教学型、开发型的白领人才,也迫切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灰领、蓝领人才.学校必须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数学课的教学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培养能力的实用型为主要目的.

作 者:杨建荣  作者单位:天津滨海职业学院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35) 分类号:H19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培养   能力  

篇4: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在有机化学教学中从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发挥学生在教与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 者:许志锋 邝代治 张复兴 王剑秋 XU Zhi-feng KUANG Dai-zhi ZHANG Fu-xing WANG Jian-qiu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 刊 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年,卷(期): 30(3) 分类号:G642.4 关键词:有机化学   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  

篇5: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篇6: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论文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说话能力尤为重要。说话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听、读、写能力的发展;说话能力低下,会滞后听、读、写能力的提高。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呢?

1紧密结合语文教材,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必须贯穿在语文教学之中,应和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结合的方法是:

1.1运用词语练习说话。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用词语练习说话的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实现从理解词语说话的能力,让学生首先会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上中高年级后,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所给的词语说一句完整的话,而且还要把这句话说具体。在进行此项练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检查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了,能否正确运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1.2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话训练。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主要依托。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注意挖掘教材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的因素,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在授课时,老师可边讲课文边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用说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讲《狐狸和乌鸦》这一课时,老师帮助学生理解了“乌鸦的羽毛真的漂亮吗?嗓子真的好听吗?狐狸的话切合实际吗?”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学生说说狐狸为什么这样说。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后,心里是怎样的?

1.3利用文中插图练习说话。小学生现在用的新编语文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教学课文的过程中,既可以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借助插图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利用插图练习说话时,老师要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教给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画面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学生能够透过画面的静景想象动景,从人物的神态、表情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用一段通顺连贯的话将插图的内容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如教学《妈妈的账单》时,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彼得母子的表情,想像一下,她们会说些什么。这样,一方面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1.4通过复述,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老教材中有一些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的课文,学过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在复述过程中,强调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允许学生有某些发展与创造,可以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作适当的取舍,通过自己的口,把课文的精神实质,作者的爱憎褒贬等生动地复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大有进步。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活动,进行说话训练

为了培养学生说话训练的兴趣,老师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例如:“小小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把自己听到的、见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事讲给大家听。“故事会”不仅让学生讲故事,而且讲完后让大家评论讲的怎么样。“课文表演”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己选择角色,设计人物的动作和对话。“专题讨论会”让学生按照规定的题目和要求,在会议上口头发表意见。由于语文课外活动满足了学生爱动的欲望,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学生说话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或搜肠刮肚,或词不达意。究其原因,除少数学生是由于缺乏认识事物的能力,表达不清楚以外,更多的则是腹中空空,语言贫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中国文化中的成语和名言警句,语短意深,信息量十分丰富,启人想象,发人深思,还有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语,生动的句子,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让学生理解了,感动了,信服了还不够,特别是那丰富的语言材料,得让学生吸收,化为自己的营养,吸收语言营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背,以便做到随时取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如果有几百篇优秀文章烂熟于胸,学生定能出口不凡。

4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说话能力的训练

要想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仅仅靠上语文课的四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与学生课外相处的时候,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随时纠正学生语意不明,用词不当,使用方言土语,句子不完整等语病,把说话训练贯穿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随时注意语言教育,能不能够抓住语言教育的时机,是能不能提高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老师与学生相处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是说话训练的课堂。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的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精于思想、寓于情感、工于表达。只有在孩子们的童年时代把说话训练渗透到方方面面,他们的说话能力才能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篇7: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在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论文

摘 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三是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四是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五是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 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培养。从搞好预习到独立思考,从积极质疑到主动进取,可从不同角度给予指导。地理教材中的中国和世界区域部分,难度不是很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全可以自学得懂、自学得会。学生掌握了方法,对于中国部分的各个分区、世界部分的各个国家的知识就可以“自学得知”了。

二、通过动手习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有关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读图和析图的技能。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培养读图技能上,应培养学生能根据图例、比例尺、经纬网知识等说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阅读一些常见的地图,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学习意大利时,我首先在黑板上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如伊朗像一顶草帽,智利像一根海带飘在太平洋的东岸、南大陆的西岸,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2、地理计算技能。利用地理知识进行计算也是培养地理技能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通过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最经常、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生回答问题的逻辑性、系统性甚至于措辞等方面都应全面要求,特别是要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如“降水量”不能说成“下雨量”等。

四、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就是能用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分析理解新情境下新问题的能力。如学习了中国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东北三省东南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三省的其他地区?学生首先想到要从降水的基本原理等寻求答案,接着观察“中国七月”和“中国地形图”,得出“来自海洋的夏季风遇到长白山的抬升形成地形雨”这一正确答案。这就是读图迁移能力。

五、通过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3、培养良好的记忆方法,使之善于记忆。要建立概念系统,学生掌握了概念系统,就记住了地理知识的基本脉络,把零散的知识构成知识链,编成知识网,这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关系。如要想让学生记住祖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就要逐步在分区各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启发学生从省区的特征进行辨认。一是从省区轮廓酷似的形象辨认。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能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山东省好似卧着的骆驼,黑龙江省好似小天鹅,青海省像兔子,云南省好似孔雀,湖北省好似警察叔叔的大沿帽,湖南江西像姐妹等。二是从省区的大、小上来辨认。如较大的省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较小的省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台湾省、海南省等。三是动手拼图、反复辨认。学生经常看祖国政区图,往往不能把全国34个省区记住,如果让学生利用辅助教材“中国政区拼图”,反复练习,并举行拼图比赛,不需多久,学生就能记住各省区的形状。这样把需要记住的材料变成学生活动和思考的直接对象,让多种感官参加识记,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4、充分联想,把握特征。我国的塔里木盆地、准葛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分布犹如正立的“品”字,可通过联想使学生牢固记忆这些地理特征。

篇8:生物化学教学中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 要:现代大学生教育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学生自主学习现状令人堪忧。

本文以生物化学课程为载体,分析了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识别自我、制定计划、研讨课程、评价成果等策略以达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篇9: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论文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一要求拓展了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维度,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为此,我们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注重教给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宽观察视野,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为学生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把科学探究的思想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拓展知识;特别是在化学实验课的教学中,突出通过化学实验获取知识和探究方法的重要作用,把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来,以提升自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使之成为一种必需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呢?

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创造生动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思考,并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深刻含义。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入以激活兴趣为出发点,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尽可能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联系,把教材知识讲透讲活;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兴趣,把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引导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启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比如,在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时,学生通过思考就会提出问题,诸如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教师就要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的机会顺势启发:必定会生成新的物质,那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一些列问题的提出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由学生设计方案,并提供实验条件让大家来验证。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的听讲引申到学生的思考,由思考延伸到探究,由探究拓展到了展示。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抓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以提高,探究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其次,教师要拓宽思维,通过多层次的设置,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制造探究契机。任何一堂成功的化学课都不是用一种方式打到底,成功的化学教师必然会通过自身思维的拓展,博采众家之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这个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起来”而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创设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质疑思考的探究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多问会问善问,问得恰当,问到知识关键,因为问的过程无疑就是教师给学生创造的思考和探究的契机。这样的教学提问促使学生面对教学环境中的多层面问题,不断联想,对比思考,从而形成不断探索的开放性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善于设置问题,却不善于引导、拓展,有的教师缺乏总结、评价、拓展、提升能力。尽管教师讲得精彩,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拓展、延伸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浅尝辄止,难以激活其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所以,教师要珍惜机会,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并把评价作为延伸探究的良好契机,步步为营,激其情,奋其志,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不断提高。

第三,教师应该高屋建瓴,把握整体性,注重阶段性提升巩固总结,使学生循序渐进,真正提高学习能力。任何学科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常常会有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得高,看得远,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重视阶段性的总结、巩固和提升,把前一个知识的总结作为下一个知识的开始,把后一个知识点作为前一个知识点的探究对象,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凑完整,同时可以不断刺激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这样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延伸拓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不断完善思维方式,强化探究精神,逐步形成自我探究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设定可行的梯级教学目标,强化对课堂知识的总结、巩固和提升,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合作讨论探究的方式,分点成面,步步加深。教师更要重视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及时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强化其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

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不仅仅高考必考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思维的一个学科。探究能力无疑就是化学学科需要着力培养的基本能力,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入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打破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接受模式和练习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中

解脱出来,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与技能,把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10: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论文

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一种工具,数学阅读是通过阅读获得数学信息,再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加工等,从而获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反过来更好地运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数学的方法去探索世界。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其它能力的起点、基础。因此,研究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摆在每个数学教师面前的课题,也成了数学界的热门话题。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要研究的问题很多,诸如数学阅读与他科阅读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数学阅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如何恰巧地应用那些心理理论、教育理论和认知理论,使数学阅读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等。笔者仅从在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谈一谈个人的收获与体会。

一、概读、体验情景

不同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实际背景。概读中如果安排学生体验一下该问题的情景环节,体验往往与联想、想象交织在一起,如读后要学生想象一下:该问题是怎样一幅情节生动的人物故事画,或是怎样一幅俊秀的山水写意图,或是怎样一首动人心肠的优美诗句。经过这样的体验、欣赏,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立志、发愤解决问题的信心和意志。这一环节要把握好度,防止过度,影响学生数学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此时的体验欣赏并不是文学的`欣赏,不是目的,只是为解决问题所做的一个情感准备,是一种助推器。如例一:公元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其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均为历史罕见。震后国家防震局准备在汶川再建一个地震观测站C,地址C是在一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N上,在这个三角形区域的一条马路OM和另一条马路MN上原有一个地震观测站A和地震研究所B。为了节约人力、物力,尽量让两站一所资源共享,准备新建的观测站C应建在ON的什么位置。

(1)A、B到C的距离相等。

(2)A、B到C的距离之差最大。

(3)A、B、C三地的距离之和最短 ?

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要安排学生阅读后体验联想一下汶川地震发生的悲惨情景,国际国内志愿着救灾的感人故事和此刻中国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崇高品质等。这样的铺陈,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细读建立数学模型

细读这一过程要在老师的指导和参与下阅读,要将读与思结合,经历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这里“伪”“粗”指问题的背景,问题的载体。不同的数学模型有不同的背景,就是同一数学模型也有不同的载体,不同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真”“精”指的是该问题涉及的数学过程,数学术语,数量关系等,这些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材料,研究的核心。然后确立可建立的数学模型是统计模型,概率模型,函数模型,方程不等式模型或是某类几何模型。然后回忆该类数学模型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做好了物质准备。

三、析读明晰数量关系

析读这一阶段,教师先要简介一些呈现数量关系的方式:有显性方式。如材料中的“和”“差”“倍”“份”等关键字眼,也有隐性方式。这一阶段的教学除了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很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合作交流的效能,防止老师过快给出结论,要给学生给足动手、动脑、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在他们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自己遇到的困惑,分享个人与他人的成果,在这一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服、迁移、内化、叹服直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新境界,这一过程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不仅学生数学能力会得到质的提升,甚至对促进学生人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尤其不要悲叹,启而不发,还要允许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迷路、挫折,甚至是失败,这些都是学生生存、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失败也是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可能是对他们终生受益的东西,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

四、研读探究解法

这一阶段是在解读明晰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解答的过程,也就是将数学模型具体化形式化的过程。因此,这一阶段要在前阶段交流成果的基础独立完成解答过程,在解答过程出现问题、疑惑时,再进行阅读,寻找病因和解答方法,即动手做数学的过程。

五、复读得到迁移升华

当所研究的问题获得解决后,学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外溢,这时教师可顺势提出,冷静回顾探索的过程能否寻求更大的满足,让学生思考交流。这一过程不是同学的重读,而是从该问题中跳出来,从高处回看,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思维定势,使解决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要提升这一阶段的质量,教师的确要真正做个有心人,勤于思索、勤于总结、勤于与学生交流,才会打开学生的发动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其它环节中数学问题能力的最高体现,这一阶段中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则会直接导致学生其它数学能力的突飞猛进。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个人觉得要力争做好五个结合,即读与体验结合,在读中体验,在体验中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精神动力;读与思结合,读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读则殆。在读中思索如何建立模型,在建模中审慎阅读。为解决问题提供物质储备;读与交流结合,在读后交流,交流中阅读,在交流中探求数量关系,为解决问题架设桥梁;读与做结合,在阅读后赏识如何做题,在做题中重新阅读,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读与反思结合,在问题解决后反思,在反思后重新阅读,以求得自身数学素养的大幅度提升,使数学学习进入到“柳暗花明”的境界。

篇11: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历史是一门社会学科,它能帮助人们建立起一种正确的社会观念。历史教学的重心不仅在于澄清历史本身的事事非非,还要通过对历史的分析和评价,帮助学生建立起评价生活、认识社会的标准,培养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历史”应有两层含义:作为本体,指人类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它是过去的,既定的;作为认识,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它是现在的,不定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对历史本体的特殊认识活动,它应当是现在而非过去的,是现在的人为着现在而认识历史,它会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化。惟有在现实中不断更新,对历史做出创新性的分析与理解,才能铸造新人,完成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那么,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彻底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传统教学突出表现为单向的信息传递渠道,即由教师主讲,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满堂灌”、“一言堂”,真正的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当作“知识容器”,只能是听话听话再听话,被动地接受知识,服从地听讲,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缺乏活力,一节课下来,教师满以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却晕晕乎乎,似懂非懂,甚至不知所云。这种状况,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受到束缚,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多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讲”上动脑筋,精心布置,把学生引入到发生疑问-实验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互相合作,在互动中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获得知识,迈向成功的快乐。这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了创新的条件。

2.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创新环境怎样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让师生成为知心朋友。要做到这一点,课堂上教师要始终以亲切、友善的教学态度对待他们,以“爱生乐教”为座右铭,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帮助每个同学树立起成功的信心,让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到爱的力量,继而转换成学生的内部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要赏识学生,多鼓励学生。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会自信。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希望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一个教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托尔斯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因此,教师要用经常的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如要经常说:“回答得真好!”“你真棒!”“说得好极了!”“你真聪明!”,杜绝“这样简单的问题你都不会!”“你真蠢!”等说法。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不要急风暴雨似的要学生立刻做出反映,要尽量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启发学生思考。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向教师提问,假设和陈述,其中包括虽不成熟,却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火花的一得之见;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活动,并能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兴趣;不要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从而形成师生相互交流,共享教学中民主、平等的气氛。让鼓励和赞美成为学生创新的动力。

3.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积极的学习情感,以及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努力进取的学习精神,这是一份自觉的、主动的、活跃的'学习动机。在历史教学中采取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新教材中的“自由阅读卡”,“活动与探究”等栏目,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阅读兴趣,能推动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可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其中一项就是“发展休闲的兴趣”,现代教育理念也立足于“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精美的图片,蕴涵人文关怀和生动化的编排设计,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本体的个性追求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是毫无生气的“死寂”的历史,无生气的历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而历史的鲜活性特征是由其个性化特征决定的。

4.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创新情感在心理学中,创新情感指创造的动机、探索的兴趣、严谨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等情感因素对创造潜能开发所起的促进作用。作为历史教师,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情感。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呢?首先,在历史课程教学中,历史老师应利用历史内在的兴趣、情感及德育因素,向学生展示历史美,使学生获得对历史道德感、美感等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情感的培养。另外,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充满情趣和美感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探索、发现,体验创造的欢乐,从而使创新情感得以培养。其次,教师的积极鼓励增强了学生成功的愉悦感,心理压力减小,课堂气氛轻松和谐,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情感进一步得到培养。

5.培养学生的创新灵感思维灵感是指人们头脑里突然出现新思想的顿悟现象。灵感思维是一种人们自己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现象。历史灵感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就直接迅速地对历史事物作出理解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历史创新能力的表现。在历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灵感思维呢?这要求学生们掌握和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在新课程教学中,不但要改变教师的授课方式,更重要的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以往历史学习中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要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学习中不断得到发展。学生参与到历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枯燥、沉闷的认知、记忆中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与智慧,在历史学习的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在历史学习中既得到知识,也得到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经。这样的学习不但有助于学生获得课堂和课本中的历史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学到获取各种历史知识的不同方法。因而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为培养灵感思维打下基础。

6.运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体验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它是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在历史教材中,有很多探研性的问题,教师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首先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调查、查阅历史资料、收集历史资料、整理资料,然后相互探讨、交流、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从而达到不断培养和提高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12: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传统的中学美术教育模式已延续了多年的历史,这种以经验为基础、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根本的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育课程改革,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时代,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应试教育”的影响因其学科教学模式本身的缺点,其负面作用也日渐突出,尤其是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教育等方面。因此在中学阶段,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应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已成为新世纪教育的重任。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具优势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学生创造力的提高首先应重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处于最佳发展阶段,因此在初中阶段应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在当前的初中美术教学中,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注重学生基本绘画技能,而对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则很少受到重视。这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正常思维的发展,而且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艺术上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素质。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初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老师单纯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情感,不曾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致使他们缺乏上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针对这种现实,亟需教师丰富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方式方法,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就是其中之一,将之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二、为学生创建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学习知识必要条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意愿、需要和价值观,形成关系融洽、情感自然的学习情景。最重要的是,课堂上应充分发扬民主,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氛围中大胆探索,敢于突破,提高能力。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能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偏离常规的思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轻松愉快地自学探究、自主创造。

三、教师应把以往的教学“灌输”转变为“交流”

过去有些人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书非常“认真”,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陈规,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即变“灌输”为“交流”,让学生去交流、去探求、去发现。所谓交流,意味着交流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学生可以与心灵交流,可以与作品交流,可以与他人交流。当学生有学习需要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教师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也不是知识的占有者,学生不必等着教师的传授、灌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四、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总之,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造型的教师。教师应做到“创造性施教”,学生尝试创造性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美术教师应在美术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教育功能,使每节美术课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13: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论文

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论文

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大类。在自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2.培养学生的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中每一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在应用这种推理方法时,应当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的情况一一作出判定,决不能遗漏;同时,前提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先认识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又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归纳推理:所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由此可以推断出:

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3.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请记住我站域名/<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 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30℃ 慢

50℃ 较快

80℃ 很快

由此可以推断:温度越高,高锰酸钾溶解得越快。这样边实验边引导推理,既能培养学生的对比实验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篇14: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

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探索,积极研究,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本文从体育教育观念转变、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

体育教学;创新能力

1体育创新能力的概念

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当时主要是经济学家从技术应用的这一角度提出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扩展和深化。创新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和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要求,体育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性地运用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领,是体育能力的高级表现形式。体育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转变体育教育观念

2.1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对21世纪的体育教学影响极大。从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首先要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给予了教师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不要固守竞技体育的范畴,应该求新、求异、求变。教育教学中,要对传统的体育教学采取“扬弃”的态度,用现代体育教育理念,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材内容,体育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培养勇于探索,敢于竞争,善于协作并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有创造性思维

第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要展开“幻想”的翅膀。

第二,培养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以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第三,发展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可千万别怠慢了它们。第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五,培养强烈的求知欲,青年人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加以有意识地转移到发展智力,追求到科学上去,就会自然萎缩。

篇15: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3.1要善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

①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

②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要让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

③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

3.2重视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在发展学生观察力时:

第一,做好观察前的准备。在要求学生观察前,教师首先通过讲解、示范或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一般了解,并注意让学生明确观察前的目的和任务。

第二,要让学生有计划、有选择、有重点的观察。教师在让学生观察示范动作前要提醒学生,按照动作的先后顺序、节奏、运动轨迹等;重点观察什么动作、什么部位,特别是要求学生注意某个部位动作时更应如此。

第三,观察时要教会学生选择合理的位置。观察时如果选择的位置和角度有所不同,观察的效果也就不同。总之,观察所选择的位置,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动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和重点环节。

3.3注重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

创新意识最基本的态度就是质疑。陶行知先生说“:动手不动脑,早晚被打倒,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这就说明思考的重要性。不会提问就意味着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

3.4构建有利于师生参与创新的课程环境

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活动,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展现情景,以图画、录音、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述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情趣,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5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科学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富有创新精神,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具有创新思维,且想象力丰富的人,他能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学习掌握新的教学模式与组织形式,确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科学体系。其次教师应拥有广博的和前沿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社科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触类旁通。结合自己的专业需要,在提高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

总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基础。在体育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条件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拓展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对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因材施教,多渠道多层次的启发学生的思想,塑造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潜能,使他们的创新能力逐步得以培养。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持之以恒地探究体育教育的规律和创新教材教法,才能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76-179.

[2]曹声平.论体育教育中创造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Z].2000(5).

[3]范军平.创新教育与体育教学[J].体育函授通讯,2002(1):91-92.

[4]曾琴.论学生创新的能力的培养.中华教育与教学实践2000,(下).

[5]许德顺.体育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2,(6):100-101.

[6]陈小蓉.体育创新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