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概念教学论文

syn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yn”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概念教学论文(共13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化学概念教学论文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

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

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

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于是,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

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

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

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

可是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

由此观之,只有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

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

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

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

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

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

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综上所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首先是提供生动、鲜明、真实的实验,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其次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记忆、迁移。

最后设计具有说服力的实验,才能培养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形成正确、清晰、深刻的化学概念。

篇2: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浅谈化学概念教学的论文

化学概念的教学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学,它还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以及训练学生科学的方法。加强概念教学,对学生认识、理解、掌握并深入探究化学、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每一个化学概念,都有特定的名称和定义,是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因需而生的,其形成背景、应用条件、限制范围、变化历程皆有不同。千篇 一律、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是概念教学所忌讳的。应针对不同概念的各自特点,探寻相应合适之法,以获求直观、通俗、简洁、趣味、自然的教学效果。

一、顾名思义法

直接从概念的名称上解读概念的内涵是最简捷的途径,谓顾名思义。如同位素(元素周期表中居于同一方格位置上的元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分子式)异构体、同系(系列)物、酸碱中和滴定、气体摩尔体积、元素周期律、价(化合价)电子、共用电子对、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催化氧化反应、铝热反应、官(管,管理、决定)能(功能,化学特性)团(集团,原子或原子团)等。

有些概念通过名称直接解读尚有困难,可辅加点拨以帮助理解。如原电池,经剖析“原”为原始之意,结合起来即最初始的电池装置。那么,现今的电池与初始的`电池有何联系?教师点拨:(1)原理相同,均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结构相同,均由正、负电极组成,且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学生通过联系日常生活中关于电池的已有认识,对新概念必然由名称上的陌生转为亲近,进而萌发对原电池原理探究的兴趣与欲望……

通过顾名思义法学习概念,主动权交予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起引导、提示的作用,不再浪费口舌和占用课堂时间。学生感到这种方法的妙处,进而享受到概念学习的乐趣,必然激发探究学习的情感。

二、按图索骥法

根据概念定义的内容要求,亲自去做一做(动笔演算或动手实验),让学生在亲历中自然形成概念,要比教师单纯口头讲解效果好。这种教学方法,谓按图索骥。

如在摩尔的教学中,教师先给出 12C的质量数据,试求 0.012kg 12C中的碳原子数。学生通过课堂亲笔运算,得到了 6.02× 1023这个数字,印象亲切又记忆深刻。当指出在科学上规定 1mol物质的粒子数为 0.012kg 12C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而这个数就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学生对阿氏常数必然有了感性上的认同,同时对 6.02× 1023为什么是阿氏常数的“近似值”也明明白白。当然,对摩尔概念的教学也做了自然的过渡。至于阿伏加德罗常数为什么用 0.012kg 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来定义,联系初中定义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也用到了 12C这个微粒和 12这个数字,这便给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机会。类似此例的还有质量数、元素的平均原子质量和近似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等。有些来自于实验或通过实验有助认识的化学概念,可通过实验获取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如盐类的水解、原电池、电解等,教材的处理即是如此。教学时师生同步互动进行实验,有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以及创造才能的激发。其它如萃取、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等皆可尝试。

按图索骥法,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获得知识,符合新课标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要求,并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篇3: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

一、优化创新教育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应当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即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对某一化学现象的理解能力,再遇到该问题时,知道如何动手操作,采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学生的实验现象观察,还是公式计算,抑或是化学反应实验操作,都应当形成一种科学的模式,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

比如,在叙述某物体性质时,习惯性地先叙述其外在物理特点,然后才叙述其内在化学特性。

对于初中生而言,应重点培养他们的化学序列思维意识和能力,这种思维的养成,对今后的解题尤为明显。

因此,新课标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过程中,应当先优化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这是基础和保障。

二、课前精心组织设计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教学中,课前教师应当认真做好教学过程中组织设计工作,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创新、循序渐进。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组织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教学方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激发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加深印象。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提问并对其展开讨论,通过合理的设计提问内容,

来有效激发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使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对话式自主学习模式。

比如,二氧化碳制取教学中,思考问题设置时,可从氧气实验室制法着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二氧化碳的生成为切入点;在学生分析出酸、碳酸盐化学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时,在引导学生思考反应速度如何维持等问题。

课前的精心组织设计,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加的合理化、更具有目的性,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客观要求。

三、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高效教学课堂构建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

学生的大脑就像一泓平静之水,针对性的教学情境如同投入其中的一粒砂石,瞬间可激起思维的浪花,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其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而且精力也比较集中,这是创造教学情境的好时机。

问:是何种物质使烧杯A中液体变成红色的?经讨论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是蒸馏水将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第二种认为大烧杯上有某种物质将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第三种则认为B烧杯中的物质挥发后进入烧杯A中,从而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此时揭晓答案,然后引导学生去验证,通过该种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化学教学理念和方法都发生了改变,

高效课堂的构建要求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初中化学教学创新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篇4: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实现

一、充分准备教材知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此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7篇”充分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体现在教案中,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篇5: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 学生在学习初中物理概念时,对于一些本质不同,但表面相似的概念很容易混淆,造成这种认识不精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有教师教学的原因,也有学生学习的原因。

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混概念形成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对于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物理;教学;概念混淆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

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认识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

要认识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认识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认识。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

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

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认识。

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

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容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

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常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认识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

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容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

例如:压力和重力。

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

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

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

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

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

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特别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

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

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

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

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常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

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

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

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分别放在不同或相同的知识网络结构中,比较它们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不同功能以及与其他知识的不同关系,更能清楚地区分易混概念。

例如,惯性和惯性定律。

①小车上直立一木块,当突然拉动小车时,怎样解释木块向后倒的现象?②教室里悬挂着的电灯处于静止状态,假如它受到所有的力突然全部消失,电灯的运动状态将会怎样?上述两例是用惯性还是惯性定律解释呢?在实例分析中就能明确。

例①木块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而向后倒;例②电灯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不变。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惯性”是一切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的物理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一种运动规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基础,让学生清晰、准确地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和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实现物理教学目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前提。

篇6:函数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生活和学习联系紧密。

教师在组织高中学生学习函数内容时,一要帮助学生梳理函数概念,二要进行目标解析,三要帮学生诊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但到了高中,函数概念发生了变化。

此时,数学教师要帮学生理清概念,解析问题。

一、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函数概念,建立的函数概念是: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与y,并且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

其中x称为自变量。

这个定义从运动变化的观点出发,把函数看成是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

从历史上看,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最初的函数概念几乎等同于解析式。

进入高中,学生需要建立的函数概念是: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

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这个概念与初中概念相比更具有一般性。

其实,高中的函数概念与初中的函数概念本质上是一致的。

不同点是表述方式不同──高中明确了集合、对应的方法;初中虽然没有明确定义域、值域这些集合,但这是客观存在的,也已经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

且高中引入了抽象的符号f(x),f(x)指集合B中与x对应的那个数,当x确定时,f(x)也唯一确定。

另外,初中并没有明确函数值域这个概念。

函数概念的核心是“对应”,理解函数概念要注意:1.两个数集间有一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即对于数集A中每一个x,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和它对应。

2.涉及两个数集A、B,而且这两个数集都非空;这里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唯一确定”。

也就是,对于集合A中的数,不能有的在集合B中有数与之对应,有的没有。

而且,在集合B中只能有一个与之对应,不存在两个或者两个。

3.函数概念中涉及的集合A、B,对应关系f是一个整体,是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应该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函数。

二、目标解析

1.通过丰富实例,建立函数概念的背景,使学生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

能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了解构成函数的三个要素。

2.会判断两个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通过从实例中抽象概括函数概念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的重点是,在研究已有函数实例(学生举出的例子)的过程中,感受在两个数集A、B之间所存在的对应关系f,进而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刻画这一关系,获得函数概念。

然后再进一步理解它。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对函数概念中的“每一个”“唯一确定”等关键词关注不够,领会不深。

教学中,可以通过反例让学生加以认识。

如有学生的考试情况是这样的:集合A={1,2,3,4,5,6},B={90,93,98,92},f:每次考试成绩。

这里就不能表示一个函数。

因为对于集合A中的元素“4”,在集合B中就没有元素与它对应。

2.忽视“数集”二字,把一般的映射关系理解为函数。

如:高一(2)班的同学组成集合A,教室里的座椅组成集合B,每个学生都有唯一的一个座椅,班上还有空椅子。

这能否算作一个函数的例子,为什么?

3.对为什么集合B不是函数的值域不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有时,为了研究方便或者确定一个函数的值域暂时有困难,使得B={f(x)|x∈A} 更加合理。

4.当函数关系具有解析式表示时,f(x)当然可以用x的解析式表示出来。

学生会因此而误以为对应关系f都可以用解析式表示。

可以通过所举实例的类型,引导学生,明确表示对应关系f并非解析表达式不可。

但这不是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下一节课“函数的表示”中解决。

只要注意所列举的例子不光是有解析式的即可。

5.本课的难点是:对抽象符号y= f(x)的理解。

可以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理解抽象的f(x)。

比如函数f(x)=x2,A=x|-2≤x<2 .f(-1)=1,f(1.5)=2.25,f(-2)=4,

f(2)无定义。

f(x)=x2,x∈A。

最终,让学生明白,f(x)是集合B中的一个数,是与集合A中的x对应的那个数.当x取具体数字时,f(x)也是一个具体的数。

篇7:函数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函数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是高中和职业类教材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许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图像多,方法灵活多样。

以致部分学生对函数知识产生恐惧感。

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应和自己的反思,浅淡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函数;对应;映射;数形结合

1要把握函数的实质

篇8: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关键词:概念;引入;分析;理解;应运

物理概念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大厦的基石,是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关键环节。

目前,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仅停留在背定义、记公式上,忽视了对建立概念的事实依据和形成概念的抽象概括方法的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所以,让学生掌握好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成败的关键。

因而物理概念的教学尤其显得重要。

下面笔者谈谈在物理概念教学方面的经验和体会。

一、恰当地引入物理概念

篇9: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摘要:在日常教学中,结合对学生容易发生差错的一些问题的分析,探讨提高物理概念教学效率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建立起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关键词:高中物理 概念 方法 能力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物理定律、公式和理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正确建立物理概念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是物理教学的任务,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物理概念来源于物理实践、物理事实,它是由实践得来的感性认识而上升成的理论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用来指导实践,并予以检验和深化。若学生只知道物理事实,而不能上升到物理概念,就不能说学到了物理知识;若学生对物理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片面,就谈不上对物理概念的认识掌握;若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不透、混淆不清,就难以进行判断、推理等抽象活动,更不能正确地应用定理、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一、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物理学家寻觅直接经验,后者是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亲身经历、事事实验。这就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无法通过实验,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类比方法: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

2、比较思维:如比较电场与重力场,从而讲清电场概念。

3、演绎推理:如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导出洛仑兹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势降落的陡度比喻电势降落的陡度,使“电势降落的陡度”这一概念一目了然。

5、理想化思维: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抛开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因素,割断事物的某些联系,保留实际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和主要条件,加以概括,这种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称为理想化思维。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学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一个物理模型胜过无数个事实。

二、帮助学生深化物理概念

学生掌握了物理概念后,在用它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概念的理解将会更深刻,内容也会更丰富,且易于巩固。

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自然学科,物理概念都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只有把物理概念应用于实践,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出物理概念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知识不在抽象、难懂。

三、作概念图,建构网络

根据人的记忆规律,如果把所学的概念纳入一个网络,就不容易遗忘,而且在解决问题时也更容易快速检索出所需的概念。在概念网络中激活任意一个网点,都将引出相关的联想。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概念图包括概念、分支和层次、概念间的连接线和连接语、例子等几部分。概念图的制作可以用纸和笔,还可用专门的绘图软件。

虽然概念图的制作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但要制作一个较完整的概念图,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选取一个熟悉的知识领域,罗列出尽可能多的概念; 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 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 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促进新旧概念的整合,形成概念网络;随着知识的积累,网络的编织将更加完整。

另外,概念图的形成是学生经历一次头脑风暴的过程。这既是原有思维的呈现,更是创造性思维的激发过程。当用概念图把知识展示出来时,知识结构会变得更加清晰,这时很容易产生新想法。概念图中的交叉连接需要横向思维,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的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

实践证明,制作概念图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为学生主动建构概念开启了一扇门。

四、重视物理概念比较法教学,提高学生概念应用能力

物理概念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矢量和标量,状态量和过程量,特性量和属性量等。掌握了概念的种类后,学生对概念就会有更深的理解。概念的种类是概念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如果讲得不清、不透彻就会影响学生解决相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讲授加速度概念时,首先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人们为了研究运动规律的需要,通过对运动现象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再引导学生将加速度和速度两个概念用比较法进行分析。此外,提醒学生要明确加速度跟速度、速度增量的联系与区别:加速度的方向决定于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速度增量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跟速度的方向一致;负加速度不一定就是匀减速运动,反之亦然。

综上所述,物理概念教学是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物理规律和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10: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心得

有关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心得

在国陪计划课程学习之余,我研读了有关化学概念原理教学有关书目,对化学概念原理教学有我自己的两点认识,现在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一、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化学概念原理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布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其中在上册有关章节覆盖的比较多,但是还是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始终。课程的概念原理教学具有主题覆盖面较广、教学要求较浅等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化学教材,处理好集中教学与分散概念原理教学的关系,把握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很好地实施教学。例如:在第四单元概念原理较为集中且抽象,在其它单元则不怎么明显,这要求老师把我概念的全线贯穿和重点强化引导。在概念知识较为集中的第四单元,教师要分散教学,把概念原理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习题设计,课堂内容称述及学生自主练习等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一下子掌握,要逐渐渗透。在学生自主练习中给学生反复的阐述自己的思路,把概念原理教学融进去,例如学了化合价知识,要通过多做练习,多反复来达到记忆的目的,在作业联系的设计上,对于相同类型的题目,要多设多做。在平时教学中遇到这方面的问题要不厌其烦的'给同学们从头开始细细的讲解,至始至终,在往后的整个教学中予以贯述,切不可操之过急,让同学们慢慢内化。因学生差异略做调整。

二、加强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的程序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提出考虑新问题的新视角—形成假设—验证假设—结论—整合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历经:原有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例如 “化学式的意义”一节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复习化学式的概念,然后指明化学式所表示的几点含义,通过课本上的例子进行简单讲解,然后让同学们自我总结,老师然后再补充说明,提出化学式的四点含义,表示这种物质,表示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示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物质中分子的微观构成。接下来给学生一道相似题目进行联系,然后订正,接下来改变题目难度,让同学们再练习,提出不同化学式含义的微小区别,接下来再回顾概念,再练习,当然这样的教学一堂课对初中生完全掌握这个概念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一段时间的遗忘也是绊脚石,所以要下来后,加大练习,直至巩固。最终是学生对概念有一个清晰地认知。

因此我的概念原理教学多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把难点分散到平时教学的各个环节,主要是要加大对概念原理的练习与评讲,在此过程中达到概念原理的掌握。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的问题创设多方面功不可少。在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基础,知识落实是关键。关于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设计。

篇11:高职化学教学论文

高职化学教学论文推荐

1对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

1.1化学实验大多数是服务于理论教学

其实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独特性,它并不从属和依附于其它教学内容,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设计能力、思维能力是其它教学过程不可替代的。

1.2化学实验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较少

如实验的原理、步骤、现象、结论在教材中均已写明。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告知”的被动、消极的学习地位,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严重束傅和压抑,显然这种实验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即使学生实验,一切都是“照方抓药”,学生实验时,只须单纯地进行观察或模仿。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通过实验教学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就成了空话。

2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模式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以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身份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实验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把现成的原理和规律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实验基础上进行较多的思考和讨论。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识特点提出课题,从设计方法上给予一定的指导,或由学生提出课题,自行设计方案,通过实验、观察、阅读、分析、讨论、课外实践等多种活动,“发现”化学规律,完成教学任务。强调教学的探究性,是针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而言的,传统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讲授知识,大量地灌输“权威性”的事实,脱离学生实际构筑“知识结构”,通过验证性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从而达到理解和印证知识之目的。探究性实验教学按其适用的场合和活动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新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师生协同,边讲边实验为主;二是以学生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第一类探究性实验可依据教学内容,对演示实验进行整合或更新,其基本模式为:引发问题→提出假说→实验探究→总结规律→迁移创新这类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未知的问题气氛中,依循“问题—假设—实验—观察—再假设—再实验—分析、综合—结论”的思路贯策始终,教师根据教学重点设计实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把课堂搬到实验室,把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有机结合起来。例:往滴有酚酞的水中投入一定量Na2O2,观察到先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红,过一会儿,溶液又变为无色。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溶液出现褪色?Na2O2与H2O反应的原理是什么呢?引导分析:有色物褪色有以下几类:(a)强氧化性物质氧化有色物而褪色;(b)化合成无色物而褪色;(c)物理吸附而褪色;(d)萃取而褪色等。Na2O2本身有强氧化性,与H2O反应产生O2和NaOH,NaOH使酚酞变红。变红后又褪色,对于这一现象,提出两种猜测。猜测1:O2为常见氧化剂,可能是O2把有色物氧化了。猜测2:Na2O2在组成形式上与H2O2相似,Na2O2与H2O反应可能生成H2O2的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褪色。假设和推理:⑴假设猜测1正确,则往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通O2,溶液应褪色。⑵假设猜测2正确,则往滴有酚酞的NaOH的溶液中加H2O2,溶液应褪色,或者在Na2O2与H2O反应后的溶液中先加MnO2固体让H2O2分解,然后再滴酚酞,溶液应现红色。验证假设:学生分组设计以下实验验证:实验发现,A溶液不褪色,B中溶液褪色,C中溶液显红色。结论:Na2O2与H2O反应应有H2O2产生,Na2O2与H2O反应的原理有:2Na2O2+2H2O=4NaOH+O2↑(主)Na2O2+2H2O=2NaOH+H2O2(次)第二类探究性实验融合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表现出一定的新颖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可作为优生课外活动的素材,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启发学生按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去探究。其基本模式为:明确探究课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提出假设———总结实验成果———提炼方法规律。例如:研究Al与CuCl2溶液的.反应过程。在小烧杯中配制1mol/LCuCl2溶液插入铝片(过量)。⑴铝片表面析出红色的固体,反应激烈,放大量的热,烧杯内溶液温度上升。结论:2Al+3CuCl2=2AlCl3+3Cu(主)⑵在Al片上的Cu周围有很多气泡生成,收集气体点燃,有尖锐的爆鸣声,说明该气体为H2。⑶烧杯底部生成夹有白色沉淀的淡蓝色沉淀。推测:Cu2++2OH-=Cu(OH)2↓(蓝),Al3++6H2O=2Al(OH)3(白)↓+6H+分析:查阅资料表明,在较高温度下,促进了Al3+的水解,生成了白色的Al(OH)3沉淀。⑷随着反应的持续进行,在Al冒出气体的速度加快,淡蓝色沉淀逐渐溶解。分析:生成的Al3+不断水解,溶液的酸度提高,Cu(OH)2跟酸反应,生成了可溶性的铜盐。2Al+6H+=2Al3++3H2↑(副)Cu(OH)2+2H+=Cu2++2H2O2Al+3CuCl2=2AlCl3+3Cu结论:Al片插入CuCl2溶液并非发生简单的置换反应,还有其它许多副反应,如水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对特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须根据实验现象作具体的分析和推理。

3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须遵循的几条原则

⑴民主性原则。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地位和首创精神,教师不要草率地运用自己的观察或课本上的叙述给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下定论,不用实验结论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当积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提倡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设计、操作、现象、结果提出各自的看法,允许学生对各种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提出异议。⑵探索性原则。科学知识强调的是确定性,而科学精神强调的却是不确定性,强调科学精神就是强调怀疑的、批判的和创新的精神,就是要善于在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问题,在没有现成答案的地方寻找答案。对实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多设疑质,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和思考,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性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上让他们通过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和归纳得出结论,达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和“探索”者,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⑶创造性原则。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老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鼓励学生在实验时大胆设想,大胆选择,大胆创新,使其不拘泥于一种实验方法和步骤,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自由,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争论、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即使学生提出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也要对其精神加以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思考的能力。

篇12: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型化学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提出了三维化学教学目标要求,我们的化学实验教学也应该从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维度进行思考,最终实现三者的统一.在三者统一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的几个转变

对应着上述指导思想,笔者认为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我们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1.从重复教材实验到设计实验的转变

回顾传统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课改前的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按着教材中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和步骤准备仪器和药品,学生对照着实验报告册上的具体步骤,结合教师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实验没有失败,没有惊喜,

仅仅是重复了教材中的做法,整个过程只是感官上的刺激,没有深入到思维层面.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实验要求:“能在教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根据所要探究的具体问题设计实验方案”相违背.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

我们应该怎么转变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把设计实验的过程归还给学生,不仅教材中的探究类、设计类实验课题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究,还应该以这些实验为基础,进一步开发设计性、探究类实验的素材,让学生的思维更积极,视野更开阔,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就是给学生提供了富足的实验仪器和药品,让学生首先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先不急着做实验,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到讲台上面来展示自己的设计,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猜想自己的实验将看到怎样的现象,让实验设计有了实在的期待,让学生踊跃展示实验方案的过程是对学生实验进程的一种宏观控制,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实验设计的重要性.其次,有些学习小组如果在实验方案设计上不是很完美,

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便于接下来的实验探究顺利进行.此外,这个过程对实验现象进行了猜想,这对于接下来的实验关注点和思考点是一种暗示与强化.

2.增加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和生活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课本身就比文字解读来的有意思,如果我们的实验现象更有趣一点,那么学生的学习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现象的理解会更为深刻.尤其是和学生上的第一堂化学课,与其说化学有多么重要,有多么好玩,

还不如直接给学生呈现几个具有趣味性的实验,如“自制牛奶”、“隐形小猫现形”、“白酒变红葡萄酒”等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奇与有趣.当然如果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性那就更完美了,

所以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化学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有趣的同时,感觉到化学的有用,如此一来在一开始就给学生对化学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爱上这门课程.

3.从课堂走到课外

生活即教育,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化学实验的激情,让学生更具创造力,那么狭小的课堂和短暂的45分钟是不够的,我们除了要开发课堂实验资源外,还应该注重课外小实验的开发,

布置一些学生课后能够完成的,不具危险性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实验无处不在,借此可以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实践经验表明,给学生布置课后实验探究的任务,在设计出实验记录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实验并记录,不仅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的探究变得更有条理性,

同时学生养成了实验记录和分析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课堂上讨论时,学生有了实践的基础,讨论会更为激烈,相互补充,共同提升.总体而言,我们的课堂转变目的在于积极地引导学生投入到化学实验学习活动中来,

要改变传统化学教学模式下学生“不清楚探究什么”,“不知道该怎样做”、“必须依赖于老师和教材”的化学教学陋习,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并且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探究活动,亲历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到科学探究的意义.

篇13: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论文

一、认真完成化学实验预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化学实验有效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化学实验。

教师设计化学实验时,必须合理安排化学实验教学时间及操作时间,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验掌握程度,布置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实验预习任务。

强化实验预习时,教师应该尤其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实验预习,唯有如此才确保学生完成实验预习,充分掌握实验中的重要原理及方法,并对实验方法与目的有明确的认知;其次,充分开放化学实验室,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于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和试剂的认知,同时使他们掌握化学设备与药品的合理用法,并进一步明确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如此一来,便能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教学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实验过程中,从而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情况,有效克服过去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盲目依靠化学实验报告带来的诸多问题,营造出相对活跃的化学教学气氛。

二、进一步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与配合

强化师生间的交流与配合是深入开展化学自主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师生间合作的化学实验教学应该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

必要时还可以协助学生理清思路,锻炼他们敢于提出疑问的精神。

其次,营造开放的实验交流气氛。

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与学生除了分析、讨论实验之外,还应该强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从而体现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最后,总结化学实验时,应该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鼓励,然后认真总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接着教师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予以补充,顺利完成化学实验教学任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不可或缺,对学生化学兴趣激发及自主实验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实验手段,一定要时刻把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实验,不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并将其作为化学教学重要目标。

此外,化学实验中还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求知的意识,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专题 教学论文概念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