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

哒哒比巴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哒哒比巴卜”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共1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

摘要:实验教学是化学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在中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严格的、科学的、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对原有的化学实验考核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有利于落实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在教学方面也在不断的改革与探索,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位置越发重要,高校对如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通过改革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但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不能以理论教学的评价方式进行实验教学评价,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需要更新,如果没有新的评价机制,化学实验教学将难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篇2: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

化学实验的总成绩构成由平时实验(40分)+课堂提问(20分)+设计实验(20分)+实验考试(20分)四部分构成。

(1)平时实验(40分):在原有考核方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进行平时成绩的评定时,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加入其中,比如出勤率、实验报告、实验操作熟练程度、纪律、值日等,每一个实验是10分,如果中级化学实验开设16个实验,满分为160分,将平时成绩的40分纳入总成绩,占总分的40%。

(2)课堂提问(20分):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实验问题的设计,可以将问题设置20个左右,随着课堂的深入进行问题提问,在课堂上抽取15~20分钟的时间,一个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能够有两次的提问机会,学生答题的情况作为一项平时的成绩,占取总成绩的20%,以此强调预习报告的重要性。

(3)设计实验(20分):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实验技术以及独立设计方面的综合能力,中级化学实验面对的是大四的学生,经过大学三年的实验训练,学生们完全有能力自行进行资料的查阅以及实验的设计,教师将实验内容布置下去之后学生自行进行实验操作,将实验的结果以小论文的形式展现,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或者通过分组答辩的形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反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给出实验成绩,该部分占总成绩的20%。同时,为了避免模仿抄袭,体现出实验的公平性,实验的题目可以采取自由抽签的方式,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

(4)实验考试环节(20分):实验考试环节是中级化学实验最后的环节,在实验课程全部结束后进行实验考核,任课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与要求,从课程中选出重点的内容进行考核,并将这些实验项目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下进行充分的准备,最终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学生的考试项目,该部分占总成绩的20%。

5结语

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在整个中级实验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与精神,提高实验技能,规范实验流程,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莹,王华杰,和明莉,等.浅谈《中级无机化学》教学方法[J].广州化工,,39(10):178-179.

[2]孙汉文.新建本科院校《中级无机化学》课程的开设与改革[J].图书情报导刊,,19(26):167-168.

[3]张道军,张仁春.《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初探与思考[J].高教学刊,,(10):141-142.

[4]陈汝芬.中级无机化学课程改革初探[C]//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2011.

篇3: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需要重新定义实验课的地位目标,改变实验课依附理论课的教育思想,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化学实验的发展趋势。中级化学实验课程作为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开设的重点课程,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有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操作、化学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等方面的知识,中级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熟悉化学中相关的实验仪器操作规范,掌握各种化学合成方法,学会使用主要的分析测试工具,,在数据测量与处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中级化学实验与理论课分离后摆脱了从属关系,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所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至关重要。通过对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实现中级化学实验考核内容的多样化,实现全面、科学、公平的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

2中级化学实验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2.1考核方式过于简单

实验课程考核重视理论忽略实践,重视成绩不是操作,有些学校在最后一节的实验课安排一次笔试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有的学校以最后一次实验课上的表现作为最终的考核成绩,根据学生在一次课堂上的实验表现进行打分,将此作为最终的实验成绩。有的学校甚至不进行考试,直接将学生平时的表现与实验报告的成绩作为最终的考核。

2.2评价体系不科学

传统的化学实验成绩大多数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设定,但是仅仅凭借学生日常的实验报告就断定学生的实验水平,这种方式显然是有失公平的,通过实验报告不能了解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练,也许有些学生只是语言表述能力不强,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有的学校以最后一次的实验课作为考核项目,存在的弊端就是指导教师不能全面的观察到学生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明显的操作进行扣分和评价,对学生而言也是不公平的。

2.3学生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

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就是认为实验课不是主要的课程,只是理论课程的辅助,对实验课不重视,甚至有的学生连实验指导书都不知道是什么;甚至在实验课之前不预习,直接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进行,很难达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再加上传统的化学实验成绩的给定方式,学生只重视写实验报告,不重视自身的实验素质,甚至对实验课产生厌烦与应付的心理。要解决这些实验教学传统评价体系中的弊端,需要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完成实验后能够真正锻炼了实验技能。

篇4:中级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模式改革思路论文

(1)完善实验成绩评定标准:对传统的实验考核进行创新,改变只根据实验报告评定成绩的评价模式,从日常的实验表现、实验技能、实验报告、实验创新以及实验记录等方面进行考核。(2)强化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化学实验属于一种实验技能课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将来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3)重视实验纪律与行为:将实验纪律与课堂表现也归纳到考评的范围中,能够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4)增加创新实验评价:让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在化学实验上进行多方面的创新实验,挖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趋势要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样化以及客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的评价与考核,有利于培养一流的人才。

篇5: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1传统教学方法中化学实验考核存在的弊端

高校实验课一直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重视度不够且存在种种弊端。①考核方式单一。考核方式主要为书面方式,成绩主要由实验报告成绩组成,这样的评定方式比较单一,难以反映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思考、创新能力,不能对学生掌握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情况给予综合客观评价。一些学生,应付了事,把精力用在撰写实验报告上,有学生为了得到好成绩而随意篡改实验结果,更有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或实验报告的,这就造成某些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差,使考核缺乏公平客观性,学生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不利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养成。②考核标准不具体、不统一。教师缺乏具体而统一的客观评分标准,印象分较重,评分随意性较大,不同教师的评分相差较大,导致同一教师不同实验的评分及不同教师对同一实验的评分有较大差距。③考核方法操作性差。虽然我院多次修订实验考核办法,但还是简单模仿或抄袭其它院校的办法,没有充分考虑我院实际,没有考虑其可操作性,设计过于全面、细致和均衡,导致考核操作复杂,工作量大,加上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这些原因造成有些考核不能完全落实,可操作性差,成为实验考核改革中的突出矛盾。④考核结果不透明、不及时考核几乎都不是现场打分和现场公布,学生不知道考核的具体细则,会导致学生对于考核结果感到疑惑,不知自己水平如何及错误之处,因此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学生的实验水平得不到提高,导致考核成绩缺乏公平和说服力,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丧失了考核的意义。

篇6: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探析论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真态度,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建立一套新的科学合理的实验考核方案,使考核结果能客观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成绩,是现代实验教学改革致力于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该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和专业方向,在基础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中制定和实施了新的考核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考核方法是实验课总成绩100分制,平时成绩80分,期末20分。平时成绩考核方法。每个实验平时成绩分值设定为10分。包括实验的预习1分;实验操作4分(操作规范3分,纪律卫生1分);原始记录2分;结果与讨论2分,思考题1分,即为10分,8个实验80分。期末笔试10分;期末实验操作10分,共计100分。实验中教师要对学生实验结果进行记录,批改报告时要与学生实验报告上的结果进行对照,若刻意修改和造假现象该次实验以0分处理。如有特殊情况教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结果写在报告的讨论中。实验成绩评价时采取学生自评。第三方评价和教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学生自评是对课前的实验预习、课堂表现及记录等自己给出分数;第三方评价是其他组同学根据对面实验组同学的实验态度和实验情况给客观分数;教师评价是教师对每个实验人员的整体合作能力、态度、实验结果等综合把握,再综合给出每个人每项成绩。期末成绩考核。期末考核包括实验笔试考核10分和技能操作考核10分。笔试成绩是对所有做过实验的原理、操作、注意事项等重点内容进行笔试考察。实验操作考核是学生抽签的形式决定所操作和考察的实验内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全程都有教师监督并给出分数。

3学生成绩对比

该教学方法在检验、预防、药学专业的基础化学实验课和有机化学实验中进行实施,设置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对成绩进行分析和比较。

3.1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时成绩分析

对实施该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班级为实验组,应用传统考核方法的班级为对照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时成绩进行分析,结果见图1、图2、图3、图4。由结果可知,对照组学生优秀和良好的人数更多一些。这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学生只要完成教师讲解的实验内容,写好报告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这种方法无法体现学生真实操作能力和理论水平,这是传统实验教学的最大弊端。而实验组成绩呈现正态分布的,成绩能够彼此区分,这是因为实施该套考核方案,使学生实验分数更客观、更真实的反应出学生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的好坏,没有滥竽充数的学生,这样也能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兴趣。

3.2实验组和对照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分析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实验技能考试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见图5、图6、图7、图8。由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技能考试成绩比较分析可知,实验组实施此考核方法后,期末抽签考试时能够很好掌握实验内容和规范实验操作,没有不及格的情况。对照组由于考核简单,分数易得,实验没有压力和竞争意识,所以实验抽签考核即使是做过的实验,也不能正确操作或干脆就是不会。由此可知本考核方法能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竞争意识,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总结

针对药学专业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制定了完整的考核方案,并在实验教学中实施和完善本考核方法,结果证明该考核方法公正、公平、透明,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方法也成为其他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会有很好的研究空间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何深知,徐艳霞,段薇,等.基础化学实验考核评价方式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9(11):179-181.

[2]李向清,康诗钊,穆劲,等.大学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5):24-25.

篇7: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CNKI中国知网网络服务平台,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同时,通过购买、查阅相关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获得大量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资料。对其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借鉴其精华,为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法

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相关专家,针对实验课程中较易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考核明细目及赋分标准;印制成表,便于监考人员当场客观、公正评价。

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高校基础实验考核过程进行逻辑分析。

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设计

要设计一门适合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考核,首先要选定两个基础实验班为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实验教学优化是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难点,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要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更要以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以来没有改变过。因此,开展适合我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非主观、不片面且易于操作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通过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以期培养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我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的设计

建立由实验基本考核、实验过程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三大部分组成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及其权重比值,过程考核即每次实验任意指定4~5个学生为重点考察对象,以问答形式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实验装置的装配,实验基本操作的步骤,观察实验现象,读取、记录实验数据,结束实验时对实验器具的清洁与复位等。教师要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及时客观地给予评定并体现在细目表上,一般每生有3~4次考察记录。

2.基础化学实验课成绩评价

基础化学实验I、II期期末考核分别设定为操作考核、口试考核,百分制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总成绩比例的30%、40%。做试验次数不够的要补做,实验报告书面总成绩未达60分的需重做。根据I学期期末总的分数,按十分制转换为A、B、C、D和E五个档次,A档最佳,E档为不合格。综合平时表现记录再适当调整,最后给出学生每学期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成绩并存档,且每班每学年固定不到5%的学生不及格,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开设的这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发现在实验教与学的过程中,尽管实验能力与个性品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但在上述的实验考核模式和赋分方法中,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实验现象,养成动手做实验的习惯,使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走上行之有效的道路。该实验考核模式让学生越来越重视做实验,从被动做实验变成了主动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该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由始而终,全面客观地存在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末,各环节紧密相扣,让学生关注每一次考核成绩。该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学院考核方式较难实施,教师与学生配合力度不够等缺点。在今后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着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者,教师则为其引导者。针对该考核模式,教师应及时对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体系。以便将该评价体系推广至全校乃至全国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及其他相关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中,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根据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特点,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成绩评定体系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有机化学实验在基础化学实验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其核心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分析鉴定。

通过有机实验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实验技能。

目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培养模式单一、成绩评定中随意性大、缺乏科学性等问题[2,3]。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实验目的、原理、装置、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随后学生按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写出实验报告。

在教学内容中缺少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发挥自己的思维及创造能力,对做过的实验没留下较深的印象,学生独立思考及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普遍较差,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的要求相差甚远。

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的改革势在必行[4-8]。

我校是吉林省唯一进入“211工程”的省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这几年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211工程”建设任务和创建省示范教学中心的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标,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有机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等三个方面进行一些改革探索,积累一些经验。

1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效率

为了优化实验内容,把过去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化合物的合成及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等3个层次的实验的教学内容,改为基础训练、基本合成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验3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这些实验内容中既包括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又兼顾到各种基本操作的训练,同时增加合成实验数量(约占总学时的65%~75%),将单一基本操作训练实验更新为有关的综合性实验,单一化合物的合成验证性实验更新为具有应用性的多步合成实验,把基本操作内容融合在每次制备实验中,在各种制备实验中反复训练基本操作技能,掉验证性的性质实验。

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学到更多的实验知识,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

实验内容的安排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难度大的实验对学生操作技能要求高,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体积、压力、状态、颜色和气味等物理化学变化,对有机反应有了感性认识,再经过多次操作训练后,将单个合成串成系列,形成一个多步合成实验,使学生掌握各官能团的相互转化,反应机理,全面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内在关系,提高独立实验的能力和综合实验能力。

如以环已烯和氯仿为原料在相转移催化下合成7,7一二氯二环[4.1.0]庚烷的合成。

该实验涉及新颖的相转移催化方法,同时涉及中间体二氯卡宾的制备以及回流、萃取、干燥、蒸馏、减压蒸馏、折光率的测定等基本操作。

又如在化合物的分离的基本操作训练课中安排了重结晶与热过滤,蒸馏与分馏,水蒸气蒸馏,薄层色谱和柱色谱等。

在有机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和药品大多是易燃和具有毒性,为减少三废排放量将大部分常量实验改为半微量有机实验。

同时为了防止浪费药品现象,严格控制原料试剂的给予量,每个实验小组一次实验只能领取一次药品,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实验失败时,不允许重做。

这样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中间产物的转移过程,以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需要特别仔细、认真及熟练地操作,否则就观察不到正确的实验现象,得不到合理的实验结果。

篇9: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医学现象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目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探究式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实验课程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之一[1]。

生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教学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促进他们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2]。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作用日益重突出[3]。

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究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以中医药教育为主的医学高等学校,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面不仅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存在一定差距,也与当前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存在一定差距,不能适应当前医学教育的要求。

本文针对目前我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对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了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教学的优点,从而为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目前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通过对所执教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就学生对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发现,92.3%的学生对生物化学实验具有的兴趣,认为该课程可以提高自己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对今后的发展非常有益。

85.6%的学生愿意参与自主设计性实验,并与团队其他同学一起进行合作,开展探究式实验;80.1%的学生愿意在课余时间参与生物化学实验。

作者根据以上问卷调查结果,结合近年来从事中医学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经验,认为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当前医学的发展不适应

我校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一直沿用教学大纲,课程内容陈旧,实验技术落后,特别是在学生研究能力培养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制定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和现代医学教育发展趋势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对于实验课程的兴趣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模式一直采用教师讲授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进行模仿操作验证性教学模式,必须按照教材规定的步骤完成,不能进行丝毫的改进和创新。

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效果较差。

(三)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

以往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基本上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确定的。

一般没有详细的评分细则,教师只是根据主观判断,给出一个比较笼统的分数。

只要学生写好实验报告,不管具体实验过程如何,就可获得较高的成绩,存在不合理性。

二、中医药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改革实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课程内容的质量决定着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能动性。

中医药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内容较多,为了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

中医药学专业探究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掌握基本的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基础上,对一些中医药学的现象从生物化学的角度进行解释、学会重要的一些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及反应,同时要适应现代医学的要求,掌握最新的生化分析技术。

因此,实验内容必须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是基本操作训练和验证基本原理的实验。

改革后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核酸的提取和性质、脂类的结构和性质、分子生物学技术四个方面的实验,共约10个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使学生巩固理论教学中的知识,实验技能得到较全面的训练。

2.增加探究性实验研究内容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科研素质的有效环节。

例如,将核酸的提取和检测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与教材不同的实验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根据新的实验方案完成了提取和检测,少数同学的实验结果不理想,但通过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了实验技能,提高了他们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改进实验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不应局限于使学生验证基本理论,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究未知生命现象。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上述任务。

因此,对当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的主客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老师先通过讲解和演示,再由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学生在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基本步骤和结果已经有了了解;学生是观看演出的观众,被动地接收知识。

这种模式不但抑制了学生的兴趣,也扼杀了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要改变这种教学观念,就要求教师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演员”转变为“导演”,使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

在改革后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根据实验目的,了解提前预习实验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步骤设计,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发现者,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

当然,如果学生对实验内容理解的不完全正确或实验步骤有明显不合理时,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2.推行探究性实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究式实验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生物化学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始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归结于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

主要措施是学生根据实验目的提出问题和假设;然后查阅文献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案,以验证提出的问题和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等,最后将问题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得到很大发展。

3.抓好实验教学环节,着眼创新能力培养

在探索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了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铅,学生要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提出问题;同时,允许学生合理的修改实验方案、改进实验内容。

教师除要掌握有关原理等理论、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和难点、疑点外,还要指导学生巧妙地设计实验过程,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创新点。

在讨论实验结果时,学生要分析清楚实验成败的原因,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便进一步地改进实验,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法,综合公平的评定学生成绩

实验成绩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

规范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教学改革主要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以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实验,锻炼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基本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的更新与重组将经典与现代有机融合、既保证了实验课程的基础性,又体现了实验课程的时代性,课程内容新颖,较好地处理了课程内容基础性。

那么,如何才能公平、合理的评定学生的成绩呢?

(四)讨论

我们从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

经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首先,通过教学改革,增强了师生互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其次,探究式实验的开展增强学生了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形成相对持久的探究兴趣和创造兴趣,为以后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探究式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最后,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在以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优化和总结,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发展和国际教育发展的潮流,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常慧,宁满侠.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高素质人才培育[J].实验室科学,(2):48-50.

[2]于媛.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与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7(19):3034-3035.

[3]冯典兴.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1,5(13):49-50.

篇10: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基于医学院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亟需对制药工程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来建立一种新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来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现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提高现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世界药物研发行业的高速发展,药物研发单位不仅对制药工程以及相关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同时对毕业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所以近几年来很多高校为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在实验教学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一定改革,从而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药学和工程学相结合的工科类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研发、工艺研究以及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的人才为目标。

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实验教学是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是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实验课,而医学院校临床专业有机实验课程仅包含基本操作实验和简单有机合成。

制药工程专业之所以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专业基础实验课,是因为后面的药物合成、制药工艺学、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课程都以它为基础。

因此临床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已满足不了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的要求,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亟需改革,从而达到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

篇11:化学实验改革实践论文

摘要:引入绿色低碳理念,把绿色低碳融入到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

以绿色低碳理念为指导,从更新实验内容、更新实验方法等角度探索当前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绿色低碳;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从开始,联合国环境署连续4年将“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与此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

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低碳经济正成为21世纪世界各国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选择[1-2]。

在大学教育当中,必然要把绿色低碳理念传授给每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环境保护”等观念深入人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综合性人才,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4]。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而有机化学实验又是各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实验课程之一。

有机化学实验中的药品试剂,大多数以煤、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人工方法深加工制得,而且实验过程中又会产生废气、废液和废渣等化学污染物。

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注定与“绿色低碳”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贯彻到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培养绿色低碳理念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

而教育事业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同时,要把“绿色低碳”、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思想渗透到有机实验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废弃物的产生及处理、资源化利用的方法,增强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更新实验内容

2.1实验内容的调整

有机化学实验当中需要的试剂和药品很多都是强酸、强碱、有毒、易挥发、易腐蚀,而且反应的过程不仅有危险而且产生废弃物,处理不当就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和环境保护造成危害。

因此在有机实验的安排中,应淘汰高危险、高污染的实验项目,补充污染小和环保型的实验。

例如,在做减压蒸馏的实验当中,用的试剂是苯乙酮,苯乙酮不仅对身体有害而且还会污染环境,此实验完全可以用自来水代理,既学会了基本的操作又不会污染环境;传统的“乙酰苯胺的制备”实验,所用的酰化试剂是乙酸酐,此实验可用毒性更低、价格更便宜的乙酸代替;用“1-溴丁烷的制备”实验来代替“溴苯的制备”,回避了苯和液溴的污染性和危险性,而改用溴化钠来制备溴化氢气体,并且学会了有害气体的吸收装置。

2.2实验规模的调整

有机实验所用的药品试剂大多有毒有害,减小实验规模后,所用的试剂量为常规用量的几分之一到几十分之一。

这样不仅减少了试剂用量,节省了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小了有机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但是,减小实验规模也有它的缺点,尤其是对有机实验操作还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减少试剂用量,如果操作不慎,一不留心,就很有可能得不到产品,会对学生的实验积极性造成打击,因而通常采用常量实验。

虽然缩小实验规模的半微量化实验是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趋势,但是对于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重要的基础性实验,要仍然采用常量实验,待学生的实验操作熟练之后,对于有危险性、污染性的实验可以采用减小实验规模的方法。

通过常量和半微量的实验操作结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利于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3更新实验方法

3.1微波、超声波等新实验技术的引进

微波技术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科学技术之一。

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借助微波技术进行有机反应,不仅反应速度较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十甚至上千倍,而且具有操作简便、产率高及产品易纯化、安全卫生等特点[5]。

在有机实验中应用超声波技术,不但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和选择性,而且还可以改变反应的方向和途径,使一些在通常条件下不能进行的反应得以实现[6]。

因此,在有机实验的教学当中,如果引进微波和超声波技术,将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而且反应需要的试剂量少,既节约能源,又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让学生学习微波技术。

引入微波和超声波技术,是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

3.2新教学模式的引进

“慕课”是英文MOOC的音译词,为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的缩写,是近年来开放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课程模式,其本意是“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7]。

目前的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实验项目的危险性小且难度不大,但是有机实验还包括贵重药品、剧毒、高温、高压、无水无氧等。

对于这些实验,很多实验室难以实现,且对老师和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

而慕课的载体为微视频,老师可以为这些实验制作视频,真实展示条件要求苛刻的有机实验的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危险的处理方法。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实验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药品,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3.3不同学科实验的对接

虽然目前大学不同学科设置的实验课程较多,但是实验都相对独立,不同学科实验没有衔接。

学校可以将有机化学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对接起来,用学生在课上合成出来的样品进行分析检测实验。

比如有机实验中合成出来的苯甲酸可以拿去做熔点的测定实验和红外光谱实验,1-溴丁烷可以去做折光率、核磁共振等分析测定实验。

这样既分析了实验样品的纯度又让学生学习了图谱的分析方法。

3.4废物循环利用

有机化学反应的一大弊端就是会产生很多的废液和废渣,如果将废渣堆积,或者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还会淡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比如“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实验中提取的咖啡因可以做分析测定的实验,而回收的乙醇既可以成为下一批学生的溶剂,又可以用做“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中的试剂。

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对于能够处理的废液和废渣,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预处理,对不能够处理的要集中收集存放,与相关处理厂家联系进行统一回收。

4结束语

总之,在有机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低碳理念,对于从事化学教学的老师来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环境友好试剂的选用、慕课等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等,更要让学生时刻树立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的责任心,为国家培养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人才。

贯彻绿色低碳理念是新世纪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化学相关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彭近新.全球绿色低碳发展与中国发展方式转型[J].环境科学与技术,,35(1):1-12.

[2]程宇航.我国产业升级的绿色低碳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9):77-82.

[3]肖莹,刘珊,周玉海.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3(4):111-115.

[4]宋桂苓.绿色有机化学实验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5(8):898-991.

[5]李芳良,李月珍,农兰平.微波技术在化学中的应用新进展[J].广西科学,,11(2):121-126.

[6]闪俊杰,杜振雷,李青,等.超声波在化学工业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6(2):127-130.

[7]殷丙山,李玉.慕课发展及其对开放大学的启示[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5):29-34.

篇12:幼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建设及教学思路改革论文

幼师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建设及教学思路改革论文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学科,化学教学当中的实验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其作用还是无法被其他形式所取代的。针对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建设以及针对实验思路进行创新在化学实验教学当中显得尤为重要。对合格的幼儿教师进行培养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主要目标,因此在开展幼师化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服务于这一目标。

1、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建设内容

1.1保证与现代生活相贴近的实验内容

在开展幼师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保证与现代生活相贴近的实验内容,也就是实验教学当中的内容必须要充分地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够让幼师学生在对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的时候用到所学的知识。因此,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应该是幼师实验教学的重点内容。比如,在针对“蛋白质”进行实验教学的时候应该将蛋白质的变性以及盐析作为重点,这样学生就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针对蛋白质进行处理的各种现象以及做法具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同时学生还能够了解怎样对蛋白质变性起到阻止或者促进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1.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环保思想

在针对化学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在幼师化学教学中渗透一些诸如绿色食品以及绿色化学等新材料以及新知识,这样就能够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强化,并且还可以以此为契机对祖国的新一代进行教育和影响。化学教师应该对实验教学进行充分利用,从而能够使学生在保护环境的实践当中真正地参与进来。首先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实验习惯进行培养,比如在针对有毒气体操作的时候必须要在通风橱中进行,并且及时地吸收反应之后尾气,避免其在空气中扩散;不能够在水池当中随意的乱倒废渣以及废液等,而是要对其进行分类回收,从而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立足于环保的角度针对实验药品进行选取,针对实验方案进行挑选、改进以及设计,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尽可能地选择一些可循环利用、可回收以及无污染的实验药品,选择能耗低污染少以及无毒无害的实验方案,最终可以实现对学生环保意识进行培养的目的。

1.3针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培养

开展化学实验基础教学的关键,就是将实验做好而且针对学生的科学的实验习惯进行有效地培养。现在,将知识点拔高而将培养基础能力忽视的问题在幼师化学实验教学当中非常的普遍。比如,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不会对气密性进行检查;不会对天平进行准确地使用;没有清楚地了解如何将液体加到容量瓶当中,导致很多化学液体流到外面。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现代的化学实验教学当中学生不扎实的操作技能、较差的动手能力以及非常薄弱的实验基础。

因此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础,不断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进行强化,从而能够使学生对实验的规范性操作具有充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二氧化碳以及氧气等气体性质的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学生气密性的检验进行提示和强调;为了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探索精神以及操作技能进行培养,在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启发,使其将催化剂的概念回忆起来。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催化剂的多样性认识进行有效的拓展以及加强,并且还可以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能力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实验演示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对操作的规范性以及示范性予以加强,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对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具有充分的认识。

1.4针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大多数的实验在化学及实验教学过程中都属于演示性的试验,基本上都是采用试管作为反应器来将实验的操作过程完成。因为班级往往较大,所以学生往往很难真正地观察到其中的现象。为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可以选择不同的仪器来进行不同的反应,并且对幻灯投影等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选择培养皿做反应器进行苯酚的性质实验,然后通过投影仪保证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在进行稀硝酸与铜片的反应实验当中,因为环境会受到NO气体的污染,可以采用注射器取代传统的反应装置,这样不仅具有非常明显的实验现象,同时还具备非常简单的操作步骤。学生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不仅能够将生成以及氧化NO的过程清楚观察到,同时还能够看到如何处理NO。教师通过对这些操作方式的运用,除了使实验教学得到优化,同时还可以使化学实验的新颖性以及趣味性得以大大增加,这样学生就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以及反应的原理。

与此同时,为了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开拓,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的实验。比如,在对酒精的性质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在存放着70%的酒精烧杯当中将一块棉手帕浸泡进去,直到棉手帕均匀湿透之后,将其取出来并展开,用镊子夹住手帕的两角,然后在火焰上将手帕点燃,就会出现手帕在火焰熄灭之后仍然完好无损的现象,然后让学生对其进行观察和讨论。采用这种实验方式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化学实验教学思路的创新

2.1实验方法的创新

对学生动手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方法就是实验,因此如果只是对教材上的实验方法进行照搬,就很难达到对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目的。为了能够将学生的智力开发出来,使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教师必须要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对学生进行启发,使之能够将实验设备的代用品寻找出来,同时还能够对新的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这些实验代用品必须要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寻找得到。比如对水与钠反应会将氢气放出来的装置进行改进;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改进等,几乎全部的实验都有能够改进的内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要求,使其积极地改进做过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还可以将学生求异思维的大门打开。

除此之外,在寻找实验仪器代替品的时候必须要有效地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这是由幼儿园当中不会出现化学实验仪器而较多的是一些塑料玩具的现状决定的。所以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诸如纸片、瓶盖、塑料袋以及饮料瓶等一些常见的用品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针对一些幼儿科技活动方案等小实验进行设计,这样就能够使幼儿通过小实验对空气、水以及火等基本的化学性质具有一定的了解。

比如在两个注射器当中分别进行Cu与浓、稀HNO3的反应实验,因为这种方法属于全新的实验方法,而且与书本上的实验操作方法具有较大的区别,采用这种方式具有污染减小、现象明显以及操作简便等特点。所以不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会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触动,这样学生就不会迷信教材,而且学生也会意识到教材当中的方法也不是进行实验的独一无二的方法,从而能够进一步将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激发出来。很多学生在实验结束之后,都产生了自己动手设计各种实验、自己去对实验进行改进的想法。

2.2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具体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将课堂当中教师的垄断地位改变掉,要将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主体地位充分地体现出来。在学生面前,教师应该扮演好一个引导者、点播者和辅导者的角色,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

第一,要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活动当中进行化学实验的学习,从而不会对学生的思维起到禁锢的作用。

第二,让学生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的选择,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而教师要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第三,在进行化学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地去针对结果和规律进行总结,教师则应该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避免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钳制的作用。

第四,教师要允许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应该将教学的民主性体现出来,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当中自娱自乐地进行自主探究,使学生能够对成功的愉悦和探究的乐趣有所体验。

第五,教师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留有余地的原则,将一些空白留给学生,也就是在针对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讲得太实、太细、太透以及太满,必须要以实际的情况为根据,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最终将化学实验教学的任务和教学目标完成。

比如在对“氨气”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并没有以教材安排的顺序为根据进行教学,而是首先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喷泉实验,然后告诉学生这种气体就是氨气,让学生对为什么能够形成喷泉进行思考,从而将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及好奇心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查找资料,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且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出来,把最终将形成喷泉的几个要素寻找出来,并且对氨气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的解释。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你能变一变喷泉的颜色吗?”通过这种引导和点拨,可以使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还进行了有效的培养。

3、结语

在建设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过程中需要保证与现代生活相贴近的实验内容、重视环保思想、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培养、对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在化学实验教学思路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实验的方法进行改进,积极寻找实验设备的替代品。通过这些方法有助于对合格幼师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幼师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渭熊。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观[J]。生物学教学,2013(8)。

[2]曾汉发,邓上泉。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10)。

[3]王振庭。教学仪器和实验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浅谈[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0(X1)。

[4]姬文平,周文举。开展实验优质课讲评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实验教学与仪器,(10)。

篇13:研究性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

研究性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论文

1研究性实验的必要性及研究进展

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为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内容步骤标准化、模式化,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按方抓药,无须动脑思考、分析。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是保证了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熟悉实验仪器的操作,但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效果甚微。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且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使得实验课程“弱化”,而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了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记忆知识上,忽略了实验课程在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学生到大四毕业论文环节,则充分暴露了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实验技能较差、实验意识薄弱、科学研究精神欠缺等缺点。很多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传统实验课程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提出了很多的教学改革方法,其中包括了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课程让学生参与了实验配方设计、实验的实施,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完成实验课程,提高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现有文献虽然充分论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点和作用,但尚没有文献从备课到实施、总结、详细论述研究性实验的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法。张玉琦等提出了在实验课程中增设研究性实验,并结合聚合物微球乳液实验项目提出了新的实验内容,但没有详细地叙述如何设计并实施该实验。张晓云提出了将研究性实验替代基础验证性实验,并简单的介绍了《丙烯酰胺的水溶液聚合》实验的做法,也没有详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介绍各环节的实施方法与注意事项。胡先海等详细介绍了在高分子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需要采用的几种研究方式,并详细解读了各种研究方式的优点。但这些研究方式可能无法在一个实验中全部应用。不同的实验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同。但文献未结合某个实验详细介绍研究性实验设计及实施方案。本文根据作者理念和文献报道的关于研究性实验的理论,结合具体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玻璃的制备》,详细论述了该高分子化学实验如何设计成研究性实验,介绍各环节需要做的工作及其作用。

2研究性实验设计和实施

2.1实验准备

根据对研究性实验的理念和理解,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目标出发,教师从软件和硬件上准备实验。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教师需要根据四大聚合方法之一的本体聚合理论知识,分析该实验方案中各实验参数是否可变?可变范围为多少?变化后对实验过程其他参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是否有影响。各实验参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例如其它条件一致,反应温度降低,反应时间则会延长,或引发剂用量越低,反应时间越长。在设计实验时,需要注意到各参数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根据实验参数是否可变,修改指导书内容,将可变的实验参数空白。在上课之前,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初步确定自己的实验参数。在动手做实验之间,教师和学生讨论相关参数的可行性,学生需说明采用这个数据的理由和依据。通过上述准备工作,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制定,对于学生定的不合理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预测。有利于在课程中,顺利完成实验参数的探讨和设计环节。学生通过参与上述实验参数的设计,对该实验的理论知识进一步进行了复习,对实验原理把握更加准确,充分理解各原料作用和各实验参数内在含义。同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独立研究能力和查阅文献等科学研究基础功底,为后续该实验的顺利开展、大四本科毕业环节的顺利进行,以及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实验预演

为了使教师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需要对不同参数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把握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并进行理论指导。但是,由于高分子化学的特殊性,实验条件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加上可变的实验参数较多,因此,可设计出的配方数较多。在预演环节,教师不可能对所有参数的实验进行预演,为了对实验进行具有一个清晰、整体的把握,对预期的上下限参数实验进行预演,并根据实验能否进行、实验现象是否明显、实验所需时间是否在课时内,实验是否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等,调整各参数的上下限范围,防止实验的不可进行和危险性实验的发生。在《有机玻璃制备》实验中,从理论分析来说,反应温度越低,引发剂用量越低,聚合反应速率越慢,当低至一定程度时,反应有可能无法进行,因此需要对低温、低引发剂条件下的实验进行预演,掌握该条件下,各步反应所需的时间和实验现象。相反,当反应温度较高,引发剂用量较多时,反应速率越快。由于该实验为放热反应,反应速率过快,会导致爆聚现象的发生,因此需要对高温、高引发剂含量的实验条件进行预演。为了对不同条件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参数有良好的把握,需要对中等条件的实验进行预演,比较低温、低引发剂,高温、高引发剂和中温、中等含量引发剂的实验进程和实验现象有何不同。根据实验预演结果、实验课时的安排、硬件条件等客观因素,修改实验参数范围,以便于更好的指导学生实验参数的设定。经过实验预演步骤,教师对各实验参数下的实验进程和实验步骤做到了心中有数,对整个实验进行能够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2.3学生预习

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对整个实验内容进行预习,联系理论知识,对整个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并罗列操作和理论问题,方便在课堂上解决,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的一切努力,只为学生能够掌握知识,提高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教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努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学生预习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为后续实验课程的开展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该实验的基本原理;

(2)实验的操作过程;

(3)操作和理论上存在的问题;

(4)根据理论知识和查阅文献,初步确定本组实验参数。这一步需要小组学生团结协作,共同确定。经过预习,学生复习了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了实验的操作。并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互通有无,共同提高。

2.4实验实施

实验的实施是整个实验课程的中心环节。优秀的实验方案设计,需要良好的实验实施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时对每个环节进行细致的安排,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根据前期的实验设计、准备、预演,实验的实施可按照以下步骤开展:

(1)教师介绍本次实验的内容,以及该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

(2)从基础理论知识引出实验参数的设定,小组汇报本组实验参数及其设定理由,由同学讨论是否合适,教师引导,并最终确定参数;

(3)教师根据各组参数设定情况,有目的的引导各组学生参数的分布。尽量使各组实验参数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具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

(4)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对于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则着重说明;

(5)学生操作实验;

(6)在实验实施过程中,由学生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问题。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在预聚过程中,锥形瓶为什么需要晃动?晃动频率不同,对结果是否有差异?措施:可以让一组学生尝试不晃动锥形瓶,观察现象。现象:出现爆聚。学生观察有机玻璃制备过程中的爆聚现象。解释: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是一个放热反应,晃动锥形瓶主要是为了将反应热释放,并让单体流动,各处单体均匀聚合。晃动频率不同,主要影响散热及不同位置单体聚合程度的差异。晃动过慢也会出现爆聚。

(2)达到预聚的时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解释:主要取决于引发剂的用量及预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较多、聚合温度越高,完成预聚时间就越短。反之,时间越长。

(3)在灌模时,产生气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气泡产生?解释:由于模具三面封闭,一端开口,里面存有空气。如果竖直模具直接倒入液体,液体充满开口端,里面的空气无法排出,则容易产生气泡。措施:将模具倾斜,从模具的较低处缓慢注入,将模具里的空气从无液体的开口处缓慢赶出,液体充满模具,则无气泡。

(4)灌模后,为什么还是需要低温聚合后,再高温聚合?措施:将一组样品直接置于高温下聚合过夜,观察现象。现象:模具中的预聚体也会出现爆聚的现象,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溢出模具。解释:预聚后体系中聚合物分子量较小,如果直接高温聚合,仍会产生爆聚。通过实验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对不同参数带来的影响也有了感观的认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动手能力,并养成了研究比较的良好科研精神,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提前做好训练。

2.5总结报告

总结报告是实验课程的成果总结,反应了学生对实验操作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教师考察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于研究性实验,其报告需要充分体现研究性。实验的总结报告需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全班实验参数和实验数据汇总;

(2)根据各小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差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探讨差异存在的原因;

(3)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总结报告。锻炼学生科研写作能力,为后续的本科毕业论文和工作奠定基础。对于《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下:

(1)预聚程度的控制。温度越低,引发剂越少,预聚合的时间越长;

(2)预聚程度的把握。预聚程度对后续的操作和实验具有一定的影响,预聚程度过低,倒进模具时容易漏液,预聚程度过高,太粘稠,不易倒入模具,且容易爆聚;

(3)产品出现气泡。产品出现气泡的原因可能有:a.倒入模具时未赶出气泡;b.预聚程度过低,小分子单体残留过多,小分子挥发导致气泡;

(4)产品透明度。气泡、表面光洁度对有机玻璃的透明性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上述总结,学生学会了有机玻璃的制备,并掌握了其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并深刻理解如何控制有机玻璃产品质量,学到了理论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深化了理论知识,锻炼了科学研究能力。

3小结

针对传统的高分子化学实验《有机玻璃制备》,在无须增加硬件,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研究性实验的系统改革。结合该具体实例,对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的必要性,如何设计研究性高分子化学实验,每一步实施方案的实施方法、注意事项及其作用,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通过上述研究,形成了研究性高分子实验改革通用的系统方案,研究性的《有机玻璃制备》实验可按照论述方案实施,其它高分子化学实验可按照上述方法进行设计并实施。通过上述实验的实施,在锻炼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系统研究能力。从文献查阅、参数设定及问题的提出,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知识的理解。课堂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小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气氛,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最后,研究性实验报告的撰写,训练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并对本次实验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了总结。

作者:施燕琴 陈思 马猛 吴波震 王旭 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篇14: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经济法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经济法课程的开展是对高校当中人才培养的一种公选课程,也是对经济管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类课程,是对于培养懂经济、懂管理的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影响,经济法的考核形式与之相差无几,最终使得经济法的考核与检验标准不能发挥其自身良好的作用,所以我们根据此考核问题和标准做出几点分析,同时研究出解决其分析的方式。

一、目前我国经济法课程中存在的考核问题探究

(一)经法法课程考核内容中存在性质认知偏差和重视程度不足问题

由于当前学生所学的专业要去和学习的课程特点安排限制,经济法的课程在教学体系当中只能对其安排成为公选课程或者是选修课程,而课程的性质也就被定位成了对学生的考察课程,所以在此课程当中学生和教师对于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着不少的偏差,认为这种属于考查课是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这种认知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进行学习都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心理。从而进一步的影响到了经济法课程的自身教学效果以及教学质量[1]。

(二)考核方法单一缺失规范性

对于传统的考核模式,经济法考核也不例外,无外乎开卷、闭卷和综合结业论文的形式,虽然这种考试制度也有一定的弊端,具体体现是一场考试卷决定了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无论是闭卷还是开卷考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整体的效果,开卷考试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应付考试,而闭卷考试通常是学生胡乱的进行抄写,没有体会到其中考试真正的含义,这对整体的经济法教学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2]。

(三)考核内容理论性偏重技巧缺失

在经济法的考试当中,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就与经济法教学相一致,大致的都是从简单的概念以及理论出发,对于其考核题型来说更是简单,很少会有真正的实践技能考核,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对于经济法的知识以及理论掌握的到位,但是却对于实际运用当中一窍不通,这样的考核标准以及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对于实际学习问题缺少主观意识。进而导致了学生掌握程度不足。

(四)教育和考核内容缺失划分成绩规范困难

在教育教学当中,学生的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两个比较关键的部分,对于学生的考试是对教学成绩检验和评价的唯一标准。但是,虽然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当中都实行教考不分离的教育模式,所以就导致了学生自身的成绩缺少真正的公平客观性,由于考题是教师所出,成绩也是教师所进行判定的,所以在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很不公平的事情,而同时对学校来说这也是影响教育水平的一大客观事件,因为在教育当中学生整体的成绩都是由教师定夺的,这都导致了教学考核的科学合理性。

(五)考核制度管理缺失人情化过重

由于经济法的课程属于考查课,这也就导致了教学与学生都不重视此课程,特别是许多学校当中只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毕业工作走向问题,甚至是将学生的毕业率与教师相互关联,这就导致了学生为了得到更好地荣誉而在考试过程当中顶风作案。虽然各高校对于学生作弊现象处理手段都比较严肃,但为了考出好的成绩学生在考试过程当中时有发生作弊现象,同时在教师给分过程当中也过于放松,不正当的教学模式和考试风气导致了学生不良风气的成长[3]。

(六)忽视考核评价内容反馈工作不足

在现阶段的考试当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的注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整体教学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成绩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不足,在对于学生提出的意见关注度较少,使得学生在对于教师评价过程当中不敢真实的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同时教师也由于多种原因在教育过程当中不敢过分的管理学生,这都在一定的基础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经济法课程考核完善对策

(一)重视课程考核内容提升认识程度

学校当中设置的.课程考核是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检查,也是对学生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核能够及时的了解教师在授课当中和学生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这对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起着和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经济法的考核和管理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有重视课程标准,严格要求考核制度才能够准确的了解其真实的教育水平[4]。

(二)推行教育和考核分立制度规范考核管理程序

考核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质的工程,在前期的出题。中间的考试监督、后期的考卷审批都是其工程的一部分,也是其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读整体的教育考核规章制度节能型转变,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教考分离的标准,就连组后的考试试卷的审查也应当进行分开处理,这样才能够更加直观也是更加客观的评价教学成果的依据。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实施教育改革。

(三)完善考核方式构建健全的体系

现阶段为了全面检验经济法教学课程成果,我们可以根据专业的要求进行不同的考核模式,通过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而作为考核标准,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程度来进行评价,对于学生的成绩不能从单一的试卷成绩进行定论,可以分为多种课堂表现了综合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新的教学优点。

(四)优化考核内容突出细节内容

对于经济法教学课程所包含的范围广,同时教学课程过少,我们可以根据其自身的考试要求和教学特点进行统一的整改,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育模式,对经济法的教学成果纪要满足当前社会所需,又要达到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经济法当中所存在的法律常识以及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变成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对于经济法核心的内容和理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特别是学生对于经济法的实际运用能力一定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整体的综合素质与应对社会的能力[5]。

(五)规范考核流程严肃处理考核制度

为了保证经济法课程考核整体的公平公正性,在考核过程当中必须规范其考核流程和考场纪律,对于考试题目以及考试过后的卷面审查方面都要加强管理,防止漏题事件的发生,在考试过程当中要以监考人员为基准,对考试的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再其考试过程当中发生抄袭现象,对于作弊的学生一定要严肃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作弊现象,维护考场尊严和考试真实性。

三、结论

对于经济法的课程考核是整体经济法教学当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前提。所以只有将经济课程的管理专业以及教师相结合起来,研究其最适用也最实用的课程教学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试制度,通过在考核当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与讨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整体的教学效果,也是对实现经济法教学统一管理的战略性目的。

参考文献:

[1]李之琳.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经管类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黄山学院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06:111-114.

[2]梁静.以培养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民办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再思考[J].知识经济,,22:119-120.

[3]刘艳.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J].时代金融,,30:219+221.

[4]孙峤.基于“能力测试”导向的建筑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09:261-263.

[5]高文铭.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课程考核模式的实践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7:128.

篇15: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模块化改革初探论文

【摘要】文章研究以基础化学实验为切入点,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提出模块化实验方法,探讨应用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旨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化学实验技术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关键词】大学化学 模块化 实验教学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化工和近化学化工类专业主干基础实验课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是围绕着传统的四大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 的理论教学展开的,其实验教学的管理职责分属于相应的教研室。

这种以化学二级学科为基础、四大化学实验为支柱发展起来的实验教学体系,在系统的严谨性、内容的成熟度以及与化学原理的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上表现出突出的优点。实验课程教学具有跨学科、跨专业、面广量大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建立了“模块化、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按照实验教学“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对大学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一体化设计,将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在一级学科层面上进行整合,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通过强化基础训练,优化基本实验内容,适当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实验设计、方案实施、结果分析、报告总结等过程了解化学学科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规范程度提高,对教师目前从事的科研也十分感兴趣,大部分学生加入导师的科研工作,就是新生在假期也留校跟随导师开始最基本的科研训练了。与此同时,导师对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实验能力也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新的模块化实验体系对促进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科研 ,能力,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等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1 大学基础化学实验的现实情况

(1)实验内容上安排不合理,不能反映出时代要求。以四大化学为平台开设的实验中,一些基础实验和基本操作分散在各门实验课中,造成同类型的实验内容的重复现象。而对于教学所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训练的实验数目又不足。在这种体系下的实验教学内容大多依附于课堂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和经典实验,而能够反映学科前沿性的内容以及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

(2)实验课程自身的教学作用得不到发挥。由于实验课程是依照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 在具体安排上需要尽量保证与理论课程设置的一致性, 因此实验课程变得成为了课堂教学的补充成分, 而其本身的规律和特点没有被关注,也就很难充分发挥化学实验自身的教学作用。

(3)实验教学方法单一,培养的是“照方抓药”的药剂师型化学人才。实验教学中多采用“抱着走” 的教学方法,实验讲义和实验用品讲解得越来越详尽, 学生“照方抓药”进行操作, 造成学习主动性被抹煞,创新思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得不到培养。

(4)实验教学管理体制问题重重。这种由教研室分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各自都要求体系的完整,忽视了当前化学和其他学科之间或化学学科内部各二级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 也无法从化学学科发展的总趋势对教学实验的改革作通盘考虑。同时实验管理上自成一体, 造成了过多的课时浪费在了不同实验课的技能训练的低层次循环上。

随着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中心环节,也正在与其它领域发生相互渗透和交叉,这促使化学实验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上必须进行大的变革,以跟上时代不断发展的步伐。现在的化学实验已逐渐从原来所依附的理论课程中独立出来, 和化学理论共同成为现代化学教学的两大支柱。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作用,并与当今时代发展的特点相结合,研究化学实验教学面向21世纪新的教学模式,研究新模式下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相关专题 化学实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