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梓翼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梓翼”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共17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缺乏专业针对性、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单一,已不能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以期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参考文献:

[1]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4(3):48-50.

[2]韩桂华,王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6:185-186.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6:15.

[4]崔英妙,范中和,郑丽丽.生命科学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4(4):38-39.

[5]卢永.工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31:17.

篇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遵循教育部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参照民办院校的办学实际环境,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以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对当前物理课程的教学深入反思,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教学手段、实现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主动学习;翻转课堂;智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000-0129/K(2015)02-0065-04

一、背景现状

高等教育将物理学作为理工、农、医等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通识)课,该课程对学生逻辑思维训练,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熏陶和培养的作用都不可小觑,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这其中,将“着力提高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摆在了重中之重[1]。而目前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现状令人担忧,笔者在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物理讲授的时候,也观察到学生在接触大学物理课程时,一般都兴趣低落,除了对大学物理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不能体会之外,学生也觉得大学物理相对于自己的专业课不仅“难”,而且没趣,似乎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很自然产生消极对待的情绪,故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2]。在科技新常态时期,中国需要加速发展科学和技术,一直大力地提倡学科交叉,促进技术的创新融合[3]。大学物理课程由于其悠久的历史,被众多学生定性为一门“古董”课程,在很多二本院校中,若非要通过考试,都已被逐渐的遗忘在角落里。为更细致全面地了解工科专业本科大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现状,笔者对本校工科3个本科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类、电子信息工程)2012—2014级150名学生主要就学习基础、兴趣、态度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46份。根据调查结果,做出部分统计如下:1.在前期基础方面:感觉自身中学物理基础差的学生所占比例为52.2%;2.在学习兴趣方面:44.6%的学生认为学习大学物理基本没有用或有点用,47.7%学生是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有14.7%的学生从没思考过物理课程的作用;3.在学习感受方面:认为难或很难的分别占到了36.7%和22.4%;4.在学习态度方面:从不记笔记占到63.6%,作业独立完成占20.4%,总是抄袭和从不做作业的分别占33.3%和2.1%;5.自认为在教学中充当角色方面:35.8%积极参与者,60.4%的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象,3.8%为旁观者;6.在对大学物理考试的态度方面:重视、比较重视和不重视的分别为69.7%、25.8%和4.5%。

二、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数据,类推目前二本院校可分析出,90%以上学生重视考试,有50%左右学生不具备很好的物理课程基础,在超过60%学生在认为学习物理对自己基本没有用的思想认识下,不记笔记,不做作业,不迎接困难挑战,处在应付考试的被动学习的状态。和各方面客观条件远不如现在的建国初期相比,现行教育很难培养出像建国初期钱学森、邓稼先之类的非常杰出自然科学人才,笔者认为真正原因就是当前被动学习物理(科学)的人群比例急剧增加,主动学习的人群真正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内心驱动力不足够强大,更多的是迫于考试和学习大环境的压力去吸取科学知识,在这种心理行为下很难有专业上的质的突破。导致产生高被动学习人群比例的原因诸多:首先,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艰苦的生存环境,越容易激发出人的最大潜能,而当前在优越生活环境、父母的长期监督下学习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学习、行动上的懒惰习惯(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社会节奏的加快,学习个体周边充斥各种没底蕴的快餐式的信息,学习大环境使学生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大量滋生,引导着学生看不见或忽略了物理课程在长时间内在对个人思维能力上的提高(社会教育大环境)。其次,大学物理课程涵盖力、热、电、磁、光、量子及相对论物理等板块,课程本身有着完美的学科交叉[4],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融合创新的思维基础,在适合人群方面自然地缩小了人群范围,同时部分学生高中物理基础就较差,对物理课程有恐惧心理,造成学习时成就感缺失,动力随之减小。再次,在学校教学实施方面,作为公共基础课或通识课,物理课一般都是大班上课,教师的教学目的、选取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等方面都不能很好地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水平、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同时物理的课程体系、知识框架与中学物理相似,学生在接触时由于不是第一次,新鲜感缺失,自然显得比较老套,再加上不少教师仍用照本宣科满堂灌方式教学,使课堂气氛很沉闷;有院系大大缩减大学物理课时,导致教学内容不容易系统化,促使教师教学加快进度,学生学习过程中跟不上教师节奏;现行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方式在学生考试成绩与主动学习程度相挂钩方面也存在众多问题。以上种种因素形成合力造成了如今物理课程教学的困境,使物理课程教学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三、改革实践经验

遵循学校教学改革指导方针,针对调查的结果,结合近些年课堂教学的实践,笔者对今后大学物理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类比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物理思想,把重心花在刺激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加强学物理的内在驱动力上,首先重视课前教育工作,教师在课程学习之前要努力营造好的物理课程学习大环境的准备工作:开课之前,可列举物理学贡献和杰出成就,近现代物理学史做介绍,当前物理课程学习的功能与作用,物理世界内部的乐趣,物理思想对人的思维影响等都要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然这部分工作若能有学校、家庭和社会一起配合营造会有更好的效果。

(二)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教育部高等学校非物理类专业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制定不同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注重课程内容连贯融合,根据专业的特点选取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加强学科前沿、动态知识渗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注意与高中物理知识衔接[5]。

(三)根据学生实际能力、情感需求以及现阶段学生的群体特点,改革当前大学物理教学过程组织,建议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工作:

1.首先教师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人格魅力、专业素养、师范技能,改变教学理念、转变教育中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认真备好每节课,增强教育感染性、体现教学内容生动性、注意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2.加强课程思想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大学物理课的讲授不仅要给学生输入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思想、培养理性思维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大学物理在人的思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教会学生理解事物,掌握规律的方法,指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教材、收集好的课外素材,使得学生能在以后没老师教学的环境下也能很好的学习和成长。

3.教学内容方面:构建合理课程体系非常重要,传统学科的教育若要保持持续活力,不仅要深挖其中专业基础教育的内涵,还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知识外延拓展:首先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其次较大量插入近现代物理在科技生产应用方面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学科发展的前沿,了解科技发展趋势,掌握未来变化规律,不仅使学生了解所学枯燥的基础知识在现实科技中应用,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性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及科技意识;再次改革完善学生实验的学习体系,建立科技创新鼓励机制:实验教学在物理课程中地位毋庸置疑,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是每个学生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加入近代物理实验中综合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对提高学生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环境,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科学素质。最后借助现代网络力量,可极大的扩展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提高学生寻找所需资源的能力,同时扩充了教学内容,实现开放式教学,将物理教学变为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的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模式[6]。

4.教学手段方面: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改革和创新课堂教学,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表现形式;探索课堂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课题式讨论学习,培养提高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目标管理、翻转课堂、智慧教育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师须进行有意识、系统的探究反思,不断汇总教育智慧、总结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面对新时代学生教育的要求;通过引导学生互动进行教学问题研究,探索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方法和策略,引导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实践过程中发现借用平板电脑、手机百度搜索等工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实时解决教师提出来的拓展创新、开放型物理问题,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其对问题理解深度,同时还解决了目前许多教师很头疼的学生在上课拿手机做别的事而不听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课外作业,作业除了课后习题,布置更多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物理知识,结合实际,借用互联网等开放性的工具,了解、理解物理规律在当前各个领域中应用: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学完一个课题,由教师拟定或学生自拟2个题目,参照很多现代企业培训的方法,以小组形式组织竞争式学习,学习成果集体考核并评比,并纳入该组学生的课程考核最终成绩,这样不仅要求学生会做题,还学会了研究、设计、分析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查阅文献,广泛搜集资料、运用资料,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习惯,培养了总结概括、分析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考核+考试”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静态为动态考核。平时考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单元总结、教师指定课题、课外相关兴趣自命题课题和学生期末课程设计等方式开展,同时将平时考勤记入课程总成绩;在考试内容方面,为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养成,减少考查记忆性内容,删除概念性、照套公式试题,精选具有物理背景实际问题,增加开放性、主观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试题,重视考查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灵活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结语

结合经验和问卷调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大学物理课程乃至绝大部分通识课的学习情况都不容乐观,整体有待加强改革完善。当前大学物理教师须要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学物理教学始终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教学中要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大学物理的地位和作用,着力于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端正其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加强学风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灵活考核,严格考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内在驱动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学物理也不应该逐渐演变成“古董”课,而应该紧紧扣住时代脉搏,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针对当前的教育对象在教育、教学、教法方面不断实践并改革前行,成为新时代,新常态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培养优秀人才的坚硬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何丽娟,卢鑫.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02).

[2]查有梁.物理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刘奕新,郭进.物理学史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广西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S1).

[4]朱龙祥.物理教学思维方式[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5]周立友.对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承德师范学院学报,2006(02).

[6]潘正权.中外大学物理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0,(10)

篇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提出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最终达到提升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篇4: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前言

21世纪由于人类知识总量的爆炸式增长,各国更加注重人才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能力素质主导下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面,创造性、适应性强的能力型复合人才自然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学员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实验课程,也是后续实验课程的基础,在培养学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4]。针对新世纪、新阶段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也在不断地尝试改革,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但同时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认清学院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以提高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教材编写体系框架合理,单个实验项目有待改善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已经趋于合理完善,形成以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为线索的阶梯形分布。这种教材框架体系设置适应了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学员实验能力的渐进式培养和提高,但同时对于具体的单个实验项目从内容设计上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现行的实验教材由于基本上是按照固定不变的老模式平铺直叙式讲授展开,它更像是一本烹调书,一步一步介绍给学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这种教材编排方式在学员学习的初级阶段,针对基础性实验来说还算是适用,但是随着学员学习水平的提高,如果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还是这种编排方式,无疑对学员思维是一种限定,不利于学员进行自主学习、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模式多元化,但需进一步深化、系统化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室各位教员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比如开展了“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等,但目前这些基本上都是教员个人的自发行为,很多教学改革并不彻底,理论理解不深入、不系统,具体表现为学员的课堂主体地位不明显,改革流于形式,实验仍然停留在“教员教、学员学”的层面,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学质量评估水平整体不理想等。教学评价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完善在对学员的综合评价环节,为了能够全面合理考核学员,实现“以评促学”,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学员成绩除了参考上交的实验报告,去年还将学员的平时表现纳入评价体系,包括学员的预习情况、具体操作、问题处理等实验的各个环节,但如何进一步规范参数、完善指标,还有待于进一步进行实践论证。结合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现状,教学中以学员为中心,促进其能力和素质发展,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深化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措施和意见

大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员科学素养、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等的重要手段,在高等院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其综合能力和素质,需考虑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更新实验教材教材编写方面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德国就比较重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其自主学习、探索精神的培养。对于单个实验项目,在教材编写设计时,很多内容都是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美国大学的实验教材内容也可以通过其自编的实验教材来体现,教材中的实验步骤被有意识地粗略化,同时留给学生很多结合实验的思考题,而目的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思考和创作[5-7]。这都体现了发达国家教材编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的基本理念。针对军械工程学院物理实验教材现状,结合学员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应该适时更新教材以适应改革需求。在教材编写设计时,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好的理念和做法,同时兼顾学员学习特点和规律。比如:对于基础性实验,考虑到学员基础,还是建议采用传统的编排方式;随着学员学习的深入,实验能力的提高,对于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就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改变传统实验教材中平铺直叙的编写方式,以具体问题或是项目引导学员课下主动学习、探索,课上认真实验、积极思考,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其实验能力和素质。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深化教学方法、模式改革结合军械工程学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推进教学方法、模式改革。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深化对各种教学方法的认识,找出各自的适用范围,把握其应用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做到灵活运用,建立探究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问题引导式教学等教学新模式下的示范课堂,解决前期改革中学员参与度不高、方法理论不够彻底、应用不够有效等问题,大幅提升学员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建立以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模式;另一方面,以教学实践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对现有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相关理论研究,形成适合军械工程学院特点的实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理论体系。以学员为中心,以能力和素质为导向,完善实验考评机制实验成绩考核是实验教学中关键的一环,考核的目的在于能够正确反映学员掌握知识,进行实验的综合能力和素质[8-9]。为了能够更加合理、全面考核学员实际水平,考核时就应该更加注重“过程”考核,为此应该把学员平时成绩也纳入该体系中。平时成绩主要反映的是学员的平时表现,包括了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回答问题、实际动手操作、遇到问题、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及课下的实验报告撰写等环节,这部分成绩最后是按照30%的比例来进行折合的,而考试成绩占70%。考试成绩又分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相对来说难度较小,主要考虑从基础性实验中选取,考查学员的平时实验情况,占总成绩的20%。而期末考试要对学员一年的实验情况和实验水平进行综合评定,所以实验难度较大,考核也较为全面,占据了学员总成绩的50%。实验多为设计性实验内容,教员提前给出实验项目,从方案制订、仪器选择、步骤设计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到实验考试的真正操作,再到当堂课撰写实验报告,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由学员自己来完成的,整个过程对学员是一个综合实验能力和素质的考核。从最近的评估效果来看,这种评价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但量化的指标和参数,比如说各个具体环节的分值量化以及在总成绩中占据的百分比多少是最为合理的,还得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接受检验,以期更加合理地评价学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4结语

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改革也永远在路上。只有树立改革决心,立足院校教学现状,跟进教学理念,适时更新教材,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模式,完善实验考评机制,以此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姚列明.结构化大学物理实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陈中钧,俞眉孙.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31(4):186-188.

[3]刘军山,邢红宏,苏学军,等.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大学物理实验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4):189-191.

[4]曾伦武,陈桂云,戴存礼,等.大学物理实验[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0.

[5]段家怟,曹慧贤,王煜.美国高校物理实验教学和管理情况考察报告[J].大学物理,,23(3):42-45.

[6]沈元华.美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考察报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9-92.

[7]苏卫锋,姚红英,高渊,等.欧洲物理实验教学考察报告[J].物理,2014,43(4):266-271.

[8]原安娟,丁晓红.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评价[J].大学物理实验,,22(1):117-119.

[9]韩也,张颖,沈延群,等.物理实验成绩考核办法的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13(5):72-73.

篇5: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通过对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不足的分析,结合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实践,提出物理实验教学在教材、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方案,以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作 者:沙金巧 范君柳 朱爱敏  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刊 名:硅谷 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 年,卷(期):2009 “”(24) 分类号:G64 关键词:物理实验   教学改革   创新研究   素质教育  

篇6: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大学物理;选修课;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过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使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本文对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有利于高等院校非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教学的实施。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类已步入知识爆炸、高科技和信息时代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的繁荣,高等教育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这一问题,首先是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过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潜意识的观念,现在已经基本得到澄清,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大学本科要立足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专家,本科教育主要是打好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发展的能力。[1]

物理学是各门自然科学的基础,其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适用于一切科学研究。正如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所言:学习物理学,就是要学习怎样由未知进到已知的科学求知方法,就是要学习如何尝试和纠错,就是要学习一种普遍的自由探索的创造精神。大学物理课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传统的理工科物理必修课为了培养研究和应用型人才,是为理工科学生后续课程学习打基础,所以很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应用性”,并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采用统一闭卷考试。受此制约,物理学教育的育人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因此有必要针对非理工科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来弥补普通物理教育的不足。大学物理选修课对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特别对提高非理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大学物理选修课教学目标

大学物理选修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是理工科物理教学内容的缩减,不能把大学物理选修课程体系当作理工科物理体系的缩影。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力图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即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探求知识的探索精神;提供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现代观念和思维方式;开拓视野,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前沿;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物理基础;了解物理学与社会、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关系,物理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有什么贡献与影响;了解科学家创造性的工作特点和研究方法,获得科学方法论的教益与启迪。

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针对这一目标,大学物理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应通过身边的物理、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工程技术中的物理直到最新科学动向(如高温超导、纳米材料、反物质世界等)导入物理基础知识,应强调:

1、定性与半定量,对计算能力要求不高[2]

由于非理工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因此为了让此类学生对表现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有明确直认识,应采取定性、半定量及适度的定量方法来阐述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规律。注重教学内容中的语言描述,降低物理学科中的定量要求,给出清晰的和较宽阔的物理图像、科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并注意将研究方法、思维方法渗透其中,以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领会了方法。[1]

2、增加物理学史的讲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概念

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定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都少不了物理学家的科学思想的逻辑发展和历史行程。回顾这些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的逐渐建立的历史过程,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正确运用物理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3、从哲学角度考察物理学的思想根基古代物理学的理论形态实质上是自然哲学,它是未分化的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把自然界当做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认识它。从16世纪起,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物理学开始了它的近代发展时期。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上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的,它从不把自身的理论当做一部不变结论的汇集,而看做是同样必然地要不断发展变化的斗争。这样的思想贯穿在物理学里,如:物理规律是普适的、场是运动变化着的、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能流是有方向的等等。

4、物理学方法论

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无数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在建立物理概念、揭示物理规律的同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研究物理学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产生了物理学方法论的科学。物理学的'方法论是介于哲学原理和物理学理论之间,对物理学探索和物理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起指导作用的普适原理。课程中应向学生介绍研究物理学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科学的抽象、理想实验的方法、类比的方法、假说和模型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方法、数学公理化的方法等等,培养学生多维化、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5、内容广而新

覆盖面要广,除了介绍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产生、发展、应用,更要阐明物理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物理学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发展和物理规律在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和科技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量扩大,知识更新速度快。物理学在近代发生了重大革命,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科学,并在实践中获得了重要应用。因此课程要充分体现近代物理学的内容以及当今某些物理前沿内容及其重大应用,以便学生对最新的物理学理论、应用及科技发展动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大学物理选修课不是进行系统的物理学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而是从欣赏的角度,以科普的形式,力求轻松、有趣,侧重身边物理、生活中的物理及趣味物理,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这样学生渐入状态,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在教学安排上,可以不强求系统性,不严格遵循物理学发展的顺序,而是根据一些起源于物理学、现在已渗透到各学科甚至人文学科的概念、方法和技术开设若干专题讲座,如航天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地球系统、环境科学等。[3]

大学物理选修课的主要对象是非理工科学生,不需要讲授繁琐的理论推导过程,故传统的“边板书、边讲授”的方法不适用,而应尽量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4]。教师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和阅读文献,收集和制作课件、图片、flash动画、音像影视资料,做到音像图文并茂、生动直观、引人入胜地传递教学信息,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考核方式

与强调“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的理工科物理不同,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不采用解题、统一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可以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查找文献撰写专题论文;撰写读书报告、课程心得体会;由学生独立完成演示实验或自我设计探索性实验;甚至分组研讨某些物理问题或口试答辩等等[5]。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最普遍规律的科学和最成熟的自然科学。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这要求课程结构要趋向综合化,文理要相互渗透。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可以弥补普通理工科物理教育的不足,对非理工科学生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知识结构具有启迪思维、萌生感悟、提供思想方法、树立创新精神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婕,詹士昌,杨建宋。加强文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2):180—184。

[2]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89—92。

[3]何晓燕,陈小凤,李侠。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4(4):95—97。

[4]薛建国,黄黎红,郑志霞。物理通选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5):70—71。

[5]高志华,卢常芳。开设大学物理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7(3):101。

篇7: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紧密结合多年来从事大学物理教学实践,主要就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将其研究成果有机地运用于我院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物理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是通往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桥梁。该课程不仅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学思想精华,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和锻造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且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大学物理课程特点是:知识面广、内容繁多,理论性较强,不易理解,学生普遍感到难学。这就需要必须有足够的教学课时量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是要工作在一线的技术工作岗位上。因而独立学院应特别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尤其是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的课时安排非常有限。不少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上课时“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司空见惯,教学进度普遍较快,而且对内容的讲解也是广而不精,无法对新知识的应用进行有效地拓展,这就使得独立学院的大学物理教学与其学院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很不相适应。加之,独立学院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较差,底子比较薄,不善于思考,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上课易走神,一旦遇到听不懂的问题,就懒得再去听,这节课听不懂,下节课有的干脆就不听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悄悄地玩手机。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教学效果却一直在低水平状态下徘徊。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大学物理到底有何用?所以,他们对学习大学物理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独立大学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一定要兼顾学生特点,注重讲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切实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就要从优化大学物理教学内容入手,对大学物理课程实行分专业教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效果。

二、独立学院实行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的重要意义

第一,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我们可以对大学物理的内容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对那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教师要重点进行精讲,对于那些与专业联系较少的内容可以略讲,而对于那些和专业基本不相关的内容则可以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学。现以电气工程专业为例,电气专业的后续课程以及工作环境都离不开电磁学,所以我们就以电磁学部分的物理知识作为了精讲内容,利用一学期的时间来进行学习;而对于力学、波动和光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利用一学期时间简单进行介绍;而对于热学部分则以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学生课下进行自主学习。第二,大学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为所有工科专业服务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搞“一刀切”,对所有专业一视同仁,安排同样的课时,讲授同样的内容。同时为了满足学院各专业的需求,要求大学物理内容必须全面,覆盖面要广。但是作为基础课,学院安排的'课时是有限的,这就产生了矛盾,内容多课时少。而分专业教学是针对各专业进行分别授课,对一些不密切相关或不相关的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和优化,这样做不仅节约了课时,也较好地解决了大学物理授课时间少的问题。第三,目前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就是因为不分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教学才出现了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赶进度、抢时间,无暇对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学生对学习物理普遍感到困惑,加之有些内容与其所学专业缺乏直接联系,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尽失。这就使得大学物理教学陷入了困境。而大学物理实行分专业教学,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整合,这样做无形中就节省了课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所学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优化和取舍,对重点内容进行详细重点的讲解,一些内容重点可以与专业课有机联系进行拓展讲解,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些知识将来会用到哪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使学生感到学习大学物理可以学以致用,进而培养和锻造学生学习大学物理的兴趣。第四,在传统模式的大学物理教学中,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学基本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很少有学生参与教学互动。因为教师的授课节奏快,学生的思路跟不上教师的授课节奏,所以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无法与老师产生思维上的共鸣。因此,即使老师启发学生互动,学生也很难与老师互动起来。而分专业教学有了充足的授课时间,教师可以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对重点内容精讲、细讲,还可以对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在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学生和老师的思路同步了,能听懂学会了,自然而然地学生也就主动与老师互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随之得到了提高。

三、对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们学院的教学班有: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工科专业。在学院现有的条件下,我们对各专业的课程进行了认真调查和归类。各专业课程对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的主要需求见表1。根据各专业课程对大学物理课教学内容的需求,我们将学院工科各专业分为两大类:即电气类(主要包括: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土木类(主要包括: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由于电气类各个专业课都离不开电和磁,故而把它们归为一类,以电磁学作为任课教师精讲内容进行重点讲解,而对于其他大学物理课的内容比如:热学、光学知识等进行简要介绍。而土木类专业力学知识是其共同的知识需求,故而归为一类,教师应将力学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内容;但各专业还略有差异,比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对热学部分需求较多,而测绘专业对电磁学知识有所需求。所以,任课教师应将大学物理课分为:大学物理(A)和大学物理(B)。土木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学物理(A),教师要重点讲解力学部分,而对于热学、电磁学和振动波动的知识根据专业再进行灵活选讲。电气类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大学物理(B),教师要重点讲解电磁学部分,对于振动波动和光学知识作简单讲解,而对于力学部分只介绍一些质点力学的基本知识。总的指导思想是:对于独立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大学物理课应以满足专业学习需求为宜。在这一改革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学院相关专业的大学物理教学大纲、培养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通过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独立学院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的效果分析

我们将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改革思路在级、级学生中随机各抽取了两个班作为实验班,进行了教学改革试验,即在学院同专业的班级中抽取了四个小班,以两个小班作为一个教学班,两个教学班由同一任课教师为其上课,一个教学班实施传统教学模式(参照班),一个教学班实施分专业教学(实验班)。授完一学年的教学课程后,将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我们在2014级的土木工程专业(1401)和2015级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510)分别实施。考察一个班级对知识掌握的整体程度,主要是看班级的不及格率,两个年级学生的分专业教学实验结果见表2、3。由上表我们不难看出,实施分专业教学的实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及格率要比参照班明显提高。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分专业教学是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院两个年级两个学年四个教学班的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其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大学物理分专业教学不仅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节约了授课时间,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效果。但这项改革目前还处于初级试验和改革阶段,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将采取以点带面的改革方法,逐步增加试验班级数量,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使大学物理课真正变成学生所喜闻乐见、易于理解和学以致用的课程。为达此目的我们将继续进行认真探索和实践。

篇8: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研究课程教学改革古代文学论文

一、《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对于考核,主要集中在是否该有考核以及具体形式等问题。针对是否喜欢闭卷考试这个问题,36人选择了不喜欢,占比64%,而20人选择了喜欢,占比36%。这表明很多学生不喜欢闭卷考试这种形式,这种选择也许因为闭卷考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另一角度也表明《古代文学》的考核形式相对较为单一,可以作更多形式的尝试。对于考试内容,50人选择了基础知识和能力分析相结合,占比89%。这说明在学习古代文学的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愿意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上述问卷分析,我们发现,《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意识的边缘化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就业压力和功利思想影响下,许多学生都对古代文学课程持学习无用论。上述调查分析中,有61%的学生认为古代文学课程作为一门文学专业的基础课,其重要程度仅仅是一般甚至是不重要的。这说明,在文学日益边缘化的今天,古代文学已经不再是强势课程,它的重要性最多只停留在中文专业的教学大纲或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育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古代文学》的课程意识大大地边缘化。

(二)教学目标过于功利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大多数同学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环境、文学特点以及发展概况。这种认识较为狭隘,或者过于功利。抱着这个目的去学习古代文学,学习积极性必然不高。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了古代文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忽略了向学生阐述教学目标,或者在阐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并没有将教学目标高度化,而仅仅停留在向学生简单传输知识的基础上。这对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使现在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仍以灌输式的培养模式为主。教学过分强调单方面的传授和知识的完整性,学生一直是被动地接收呆板、固化的知识。教学也很少注重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以及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转化等问题。在对学生的调查中,71%的同学不喜欢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上课形式,更喜欢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授课。因循守旧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确实存在很大的不足和缺陷。而且由于教学思维模式的固定化,大多数教师未意识到这一点,教学理念趋于保守,大多不能与时俱进。

(四)考核评价机制单一

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一般都在期末以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评定学生成绩,现在虽然引入了平时作业等其它式样的考核方式,但多流于形式。考核评价机制过于单一,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者真正起到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目的。过分单一的闭卷考核方式只会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对所学知识只是死记硬背。更麻烦的是,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在考试的内容选取上主要是以基础知识的识记为主,缺乏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考核,不利于学生自主创造性的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古代文学》课程历史长、基础厚、学术氛围相对凝固。新时期的《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把教学立足于当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并树立起新的师生观。除知识传授外,《古代文学》教学还应交给学生什么,这应成为教师上课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树立文学作品的典范意识,明白文学经典的意义,并强调博古通今、古为今用的意识,这样就破解了“古代文学无用论”的观点。其次从古代优秀作品和人物所体现出的高尚品德对学生进行德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古代文学正是中国文化血脉所在的意义。教学中教师还应建立起实践观念,让已远去的文学形式重新散发出鲜活的时代魅力,学生的模拟和创作可以去掉学生与古代文学之间的隔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改变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古代文学》博大精深,讲授时间跨度长达三至四个学期,涉及知识面广,领域宽。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向学生讲授清楚《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我们认为,之所以很多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与《古代文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关系。传统《古代文学》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线”“点”“面”结合的视野和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最大可能地实现了几千年庞杂知识的梳理和传授,但是却存在一个最大弊病,即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时代的需求,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错误的想法,认为《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仅就是了解、接受几千年来的文学知识,而这种接受是非常机械、固化的。因此,为了明确《古代文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对《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教学过程中转变以往以史讲授为主的方式,而将教学重点放在具体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认知和把握上。因为作品才是构成文学史最真实、最本始的东西,以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也是对文学史本来面目的还原。而对作品的直接拥抱,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学史的直观和感性认识,转向素质教育。即在不同朝代、不同题材选择合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作品解析中,折射概括出朝代文学特点及文体特征,以感性的理解代替空泛的史的知识。或者以文体流变为主线,贯穿时代讲解知识,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形成文学史的认识。这些教学方式也更有利于古代文学知识的现代性转化。

(三)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

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形成古代文学新的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调查结果表明,68%的同学希望一节课应该由教师的教授与学生讨论组合而成。因此,应该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意识。课前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教学具体内容,在课前布置相关思考题目,或将教学内容解析成一个一个的问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在观点争鸣中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和看法。或者让学生一起解析作品,自己梳理文学史知识。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学习内容,而且可以拓展学生思路,增强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但这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引导和监督。

2.作品学习与人文修养相结合

作品的学习不仅是掌握古代文学的教学知识点,更应该将古代文学作品的表达经验和基本的人文精神挖掘和传达出来。教师有责任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真正体味到经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的古代文学精典之美。如研究诗歌的教师,在学习诗歌时,教学重点更在于与学生一起体会蕴含于诗中的情之美、文之美等。传授的教学知识是生硬的,但教师教学是灵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学与艺术的表达方式结合起来,如古诗的演唱、吟诵,作品的书法演绎,人物及作品的戏剧、小品演出,作品的改编,乐器的演奏等等。文学艺术本来相通,这些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与几千年前的作者和作品形成理解并产生共鸣,让生硬的知识变成生动的再现。但是这种教学方式对老师提出了极大的考验,或参与表演,不能参于表演的老师也要有着艺术的感知和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3.知识传授与学术培养相结合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笔者发现,50%的同学希望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教师的研究成果,将教师的研究成果与知识学习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加强了解和交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代最新的学术成果和学术动向,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意识,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学习,深化所学知识。

(四)完善评价考核机制

实现考核多元化考核机制单一化一直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一大弊端,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的一个原因。因此,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实现考核多元化是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

1.调整闭卷考试内容

传统的古代文学考试主要以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为主,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这种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因此应该将基础知识的掌握与能力分析的考核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对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如增加材料分析题、作品解析题、观点辨析题等考试内容。

2.丰富考试模式

可以将创新表演记入期末成绩的考核要点之一,完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和学习兴趣。甚至可以将学生模拟古代文学形式创作的古典诗文词曲等作品作为学生通过文学史考试的标准。建议成立一个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学生提交的自创作品进行评估。当然考试形式的改革不是一个任课老师所能做到的,它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学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传统核心课程,在当今社会,任课教师应该结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课程赋予自身传承中国文化传统的使命,怀着改革的勇气,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进行课程改革,这样这门传统课程才能不脱离于朝代而日久弥新。

篇9:《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小论文

写小论文是学生在熟练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如:现在大家关注的环境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物分析等。通过写小论文,可以达到以下目的:首先,学生只有在对课本上的内容比较熟悉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此之前,学生必需好好地学好书本上的知识。其次,学生又必须把书本的知识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有自己的想法。

二、教学改革的第二种方式———课堂讨论

在教学中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上台讲课,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另外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分析化学在讲完了酸碱滴定,下面的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部分,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组,每组准备一部分,教师上课时请学生上台讲解,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高,参与性强,记忆深刻。

三、教学改革的第三种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知识经济的产物,它是信息社会的标志之一,在教学中,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原本难理解的仪器结构、原理变得较好理解,原来看不到摸不到的仪器变为可以看的,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如对于电位分析法中的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的原理,如果我们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很好地说明电极浸泡后由干玻璃层变为水化层,膜电位与溶液中被测离子的'关系,从而得出其电位与被测离子的关系。假如没有,学生便很难理解。

四、利用前沿学科研究,采用渗透模式,加深本课程的学习

将分析化学的内容渗透到相关的学科之中,如生命化学是当今国际上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我们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DNA鉴定、指纹图谱获得等,使学生产生了解方法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仪器分析课程学习的欲望;另外还有药物化学中药物的鉴定,环境化学中环境的检测等:学生为了解相关知识自然会有学习的冲动,从而加深本课程的学习。五、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了解与分析化学有关的环境、能源等问题,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绿色化学的思想。这些都要分析化学教师从一点一滴做起。如节约药品,废液处理,药品回收,节约用水等。通过以上的教学改革实践和探索,我们感到:提高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使该课程变为人人想学,人人愿意学,大部分人都能学好的一门基础课,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篇10: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经济转型背景和全新的市场环境下,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结构性的“人才慌”和“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市场营销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亟需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满足企业日益多样化、差异化、职业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市场营销课程;企业培训模式;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深入转型的背景下,随着数字科技和网络技术的深入迅猛发展,我国市场的总体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环境从信息的不对称性转变为信息的共享化,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局面和市场力量的失衡状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信息的透明化和注意力分散让客户更加难以沟通,购买的决定权越来越集中于客户手中.我国市场开始从大众市场转变为个性化市场,市场营销从“替产品寻找客户”转变为“替客户寻找产品”,传统的“一对多营销”逐渐转变为“一对一营销”,从先产后销转变为“先感应后回应”,大规模产销逐渐转变为小规模、个性化产销,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需求满足日益有效地得到统一.在全新的经济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对各类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需求不但规模和质量在不断上升,而且也在逐渐发生转型,要求日趋多样化、差异化、职业化,很多企业反映并不能招募到合适的、需要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结构性的“人才慌”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还在增加,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情况不容乐观,难以找到感兴趣的、与自己职业性格和专业方向相匹配的工作,往往频繁跳槽,形成“跳槽热”,结构性的“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作者立足于我国大型现代企业的人才培训及其模式,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的人才培训经验,树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现代工商管理教育质量观,坚持“时代化、信息化、职业化、匹配化”的原则,力图构建一套全新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与企业需求全面衔接,性格和能力与职位高度匹配,以“职位分析—能力素质—培训开发—职位验证—绩效评估”为核心流程,以“学生—教师—企业”三位一体为框架,以“模拟实训—多元实践—企业实习”为平台,为解决我国经济领域普遍存在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路.

2研究思路

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在研究和实验的过程中,每一个循环(一学期)和每一轮(一学年)的教改试验都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职位分析(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能力素质界定(包括职位和工作界定、性格和能力界定)———培训开发(包括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态度性培训)———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绩效评估(包括知识胜任度、能力胜任度).

3研究目标

3.1整合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资源

与企业比较,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资源并不是十分丰富,针对性和个性化不强,往往在与职位匹配的能力素质方面达不到企业的初始要求.本研究通过利用企业丰富的员工培训资源和工具,充分整合进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实训平台和课程系统.

3.2增强高校市场营销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地方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突出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转型的互动性,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转型趋势、企业培训教育发展趋势,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转型的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特色培养,使学生在就业中具有多维优势.

3.3加快高校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化进程

市场营销等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阶段是企业员工职业化前期阶段,这一阶段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企业各职位员工的职业生涯总体规划.本课题设计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通过把职业化正式阶段的职位分析和能力素质匹配前移到大学课堂,让学生提前进入了职业化正式阶段,充分的感知职业进程中的角色、任务和责任,大大加速了职业化进程和质量.

3.4促进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教学水平全面提升

在全球化、信息化、转型化时代,环境变化迅速而剧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企业转型升级如火如荼,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市场营销课程教师亟需信息更新、理论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本研究设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体系通过设置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让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参与企业职位分析与设计及管理工作,实践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企业导师由营销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或主管构成,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理论素质得到较大提升,实践有了较好的理论依托.

3.5提升企业市场营销人才招募的效率和利用的水平

企业“人才慌”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使得企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在人才招募上,但当面对大量的求职学生时,企业人才招募的效果并不明显,效率也不高.本课题通过设计一个整合了地方高校和企业的平台,通过双导师的亲自实施,能够极大地解决企业“人才慌”与学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企业人才招募的效果和效率.

4研究内容

4.1企业培训及其模式研究

本教改课题是从企业培训及其模式的视角来进行的,因此,首先要对我国大型现代企业和国内外优秀企业的培训及其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培训模式在培训目标和培训规格、针对性课程体系设计和培训内容、丰富的培训手段和方法、多元的培训专家师资、严格的培训管理过程、科学的培训管理制度、系统的培训绩效全方位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

4.2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及内容体系研究

根据大型现代企业成熟的培训模式,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体系拟设计两个维度:知识和能力,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面:通用的和专业的,因此形成通用知识、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四个方面模块.四个模块中,在既有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通用知识模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都体现出职业适应性和匹配性差的特点.因此,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与学生最适合职位(族)的最匹配、最适应的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研究,尤其是每个职位(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如何体现出差异性和针对性.

4.3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研究

本课题重点放在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的科学化、程序化与制度化上.具体研究职位分析、匹配能力素质形成、师资力量引导、职位验证、绩效评估等方面的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一是职位分析(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二是匹配能力素质形成过程与具体步骤:四大模块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培养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三是师资力量引导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师资计划设置为两类,即课程导师和职位导师,课程导师由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职位导师由企业营销相关职位操作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而不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是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五是绩效评估流程与具体实施步骤:学生和教师的成绩认定过程和绩效评估结果形成过程.

4.4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手段研究

企业培训手段资源综合利用程度高、针对目标群体不一样,本课题主要研究其在移植到本课题设计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中的时候,怎样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适应性改进?课程导师怎样在资源受限条件下开发新的培训手段?怎样在新的信息网络环境下开发新的培训手段?怎样整合地方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建构高效的市场营销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手段?

4.5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管理制度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一是职位分析管理制度(包括职业性格测试、职位描述规范).二是能力素质形成匹配管理制度:四大模块中,重点放在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三个模块的管理制度.三是师资力量引导管理制度:师资计划设置为两类,即课程导师和职位导师,课程导师由高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职位导师由企业营销相关职位操作人员或基层管理人员担任,而不是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四是职位验证(包括知识匹配性、技能匹配性)管理制度.五是绩效评估管理制度:学生和教师的成绩认定过程、认定方式和绩效评估结果的管理制度.

4.6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绩效评估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基于企业培训模式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绩效评估研究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匹配性和胜任度评估(包括知识匹配性评估,能力匹配性评估);另一方面是师资力量的匹配性和胜任度评估(包括课程导师和企业导师).在这两方面评估的.基础上,本教改课题计划开发一种控制和警示系统,能够随时全面控制学生和教师所处状态的系统,并在必要的时候提出警示.

5拟采取的方法和主要措施

本教改课题研究结合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学生校内培养和企业培训的各种方法,博采众长,密切联系高校与企业、教师和学生、教学和实践、课堂与社会、课内与课外等全方位、多维度要素.具体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拓展训练方法、职位分析方法、企业模拟经营方法、情景模拟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实验验证法、数理模型、调查问卷法、观察法等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这些方法,拟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选定乐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本科学生进行试验,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定位每个学生基于性格最适合的职位族和具体职位.

(2)设置双导师,即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由市场营销课程教师担任;企业导师由营销相关职位工作人员或主管担任,而不是高级管理人员.双导师进行职位分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工作,并向学生发布.

(3)学生结合性格、兴趣、风格选定营销类工作具体职位,集合选择同类职位学生,形成科学规模的职位族.确定和设计每个职位(族)需要掌握的两个维度即通用和专业维度,四个方面即通用知识、专业知识、通用技能、专业技能的能力素质的范围和重点.

(4)通用知识是传统市场营销课程教育的重点,各种培养体系也比较完善.在通用知识的基础上,由校内导师带领,进行主要针对通用技能的能力素质强化模拟实践训练.

(5)由企业导师带领,进行主要针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能力素质匹配性实践训练,在企业营销相关职位上的实习验证和提升.

(6)由评估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鉴定学生的知识和素质能力与职位的匹配程度和胜任程度.双导师和学生一起,根据评估结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开启下一个循环.

(7)在经过两个学年的实验和验证与完善后,把改革对象扩展到省内外同类高校开设市场营销课程的本科学生进行试验,开始新的循环,建立起完善的、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创新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玉华.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7).

[2]宋艳萍.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

[3]任文举.基于企业模拟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4]张炳信,宋良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房地产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01).

[5]任文举,邵文霞,夏玉林.市场营销学实训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01).

[6]王慧茹,李晓华.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探索[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05).

[7]任文举.基于企业模拟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平台建设研究[J].河北企业,2016,(06).

[8]赵夏明,王建荣.浅述以能力为核心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4,(03).

篇11: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相继引入到大学物理的教学中来,对于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学生的思维也互联网化了,如何集中他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物理思想的建立并在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予以强化和渗透,是信息化时代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结合平时教学实践,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

关键词: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12.044

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基本结构、运动形式、相互作用和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研究基础。大学物理课程作为传授物理学知识和培养物理学思想的载体,是理工类大学的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物理学思想并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在网络无处不在的信息时代,如何在大学物理的教学工作中,充分合理地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甚至乐在其中,是教育工作者者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1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引入

从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互联网带给人类经济、文化、社会、政治、人性等各个方面的深层变革。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代表着透明、开放、共享、公平和公正。从商业运营的角度出发,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得电商以顾客为中心不断优化商业生态环境和运营规则。而对教学工作而言,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计算机联网,更是人类知识的联网,它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形成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得学习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快捷,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教学相长。例如,一方面通过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音频、视频课件,查阅电子教案等教学内容,完成在线自测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QQ、微信、微博等通讯软件,用建群加组的方式,于课前课后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从教学运行的角度而言,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意味着物理教学的方式向着“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等方向发展。

2互联网思维在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

在单位提供的丰富教学平台资源的基础上,笔者结合平时的工作实践,努力践行物理教育的“平台化”、“交互化”、“多元化”和“群组化”。“平台化”包括物理系已有的教学资源平台和学生个人的展现平台。通过指导学生使用集校内外优秀教学课件为一体的资源平台,使他们能够不拘泥于单一课本和单个老师的约束,博采众长。同时,平台后端提供的在线提问环节和交流BBS作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平台,为他们提供展现自身独特学习方法和理解方式的渠道,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激活他们的内生力量。“交互化”包括“课堂交互化”和“线上线下交互化”。“课堂交互化”是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讨论,让课堂的主体从老师变为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线上线下交互化”是指我们通过建立互联网PC端与移动端的学员、老师互动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氛围,让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熟悉并常用的`微博、微信、二维码等网络微时代的产物,“多元化”传递物理知识和理念。由于在虚拟环境里,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有平等的话语权,而平等的话语权能够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出真实的想法,使潜力得到激发。举例来说,在讲授定轴转动刚体的角动量定理和角动量守恒定律时,课前我首先在微博上放一个短小的视频,是大家在电视中常见的花样滑冰和跳水比赛的镜头,然后留言请大家思考滑冰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瞬间快速旋转,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在空中迅速翻转?同学们对此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反应,有的很好奇,在网上搜寻答案;有的自己提前预习书本,思考用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公式去推导证明;有的甚至还举一反三,列出其他一些类似的例子。尽管视频引起的共鸣程度有高低,但毋庸置疑的是它很好地吸引了同学们的眼球,激发了他们主动思考的兴趣,当正式上课讲授这一段内容时,大家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深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课后,再在微信上制作一个10分钟的微视频作为深化总结,向大家讲述:其实小到原子内部,大到宇宙天体,都严格遵守着角动量守恒定律。在天文学中容易理解的角动量守恒事例是星球的自转周期恒定。对于那些固体的星球,其形状大体不变,在不受外力矩的情况下角动量守恒就意味着它们的角速度守恒,自转周期恒定。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就是24小时。事实上也正是通过对星体自转周期的观察和测定,人类在20世纪60年代证明了中子星的存在。科学家通过接收中子星自转时发出的射电脉冲精确测定它的时间周期性,人类发现的第一颗中子星的脉冲周期只有1秒多一点的时间,你能想象偌大一个星球,转一圈只需要一秒钟的时间吗?用我们今天学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就可以很好地解释。课后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宇宙中大大小小各种层次的天体系统都是朝着同一个方向旋转的盘形结构?这样一来,有效地吸引了学生课前主动思考,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结合起来,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促进物理思想在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渗透和强化。“群组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理论群、实践群来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智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氛围,推动团队精神。有些同学的动手能力很强,但理论基础不够;有些同学可能擅长纸上谈兵而怯于动手,通过不同特色群组的建立,可以让大家各自发挥特长,各尽其能。同时开展不同群组之间的比赛与竞争,看哪个组能更快更好地完成物理问题的论证。最后再通过比较,看看是否实践数据验证了理论推导,而理论知识又有效指导了实践的方向。虽然结论是肯定的,但是学生们通过亲身参与和对比,其对知识点的印象之深、理解之透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

3结论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知识点本身较为抽象化且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纯粹依靠课堂上板书或PPT的传统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网络作为90后大学生娱乐、学习、搜索资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构成了他们大学生活的重要部分。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从互联网中抽取出来,并巧妙地将互联网资源为我所用,寓教于网,是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老师应当研究和探索的重要教改课题。物理教学中有许多艰涩难懂的公式,日常教学中是通过实验、讲解等被动形式传递给学生。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利用微博、微信和网络资源平台等多功能软件工具,能够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的缺陷,以平等的姿态、以群聊、图片、flash动画等形式将物理知识转化成更好理解的形式传递给学生,具有融入物理教学的天然优势。互联网时代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迎接这种挑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视角观察和发现新问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并借助互联网手段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不断开拓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慧琴,胡秋波.多媒体技术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95-96.

[2]秦羽丰,曹学成,姜贵君.浅谈大学物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方面的几点体会[J].科教文汇(下旬刊),(4).

[3]张三慧.大学物理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篇12: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笔者深入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将JiTT理念引入课堂教学,着重研究利用网络在课堂内外建立有效的教学反馈,从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实践证明,运用该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大学物理;JiTT;同伴教学法

《大学物理》是一门高校理工科各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基础课程,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时空观和物质观,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由于该课程的涵盖面广,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高等数学知识,包含了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理论推导,学生普遍感觉《大学物理》比较难学。在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了比较传统的教学的相关模式来进行教学,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教学的最终的效果也不好。因此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课程的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研究了JiTT教学理念,对JiTT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前缺少预习

课前预习是大学物理课程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质量的高低,影响学习效果的好坏。但是由于这门课内容丰富、理论性强,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但学生学习时喜欢生搬硬套公式,对于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学习内容变得枯燥无味,难以产生兴趣,对课程的总体框架缺乏理解。再加上现在的大学课程较多,学习时间紧张,课前预习的时间很少甚至没有。

(二)课堂互动交流少

大学物理课程涵盖面广,内容多,学时紧张,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而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在下面看书,由于没有预习,无法在课堂上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跟不上教师的思路,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更不要说与教师进行师生互动了。

(三)学生信息反馈慢

在课堂上,教师教了多少,并不代表学生就学了多少,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一般只能通过课下答疑,课后作业,来获取学生的信息,反馈滞后,不能够依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整和控制。另外,传统教学中,大学教师一般与学生接触时间少,教师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只是依据教材或经验。

二、“JiTT”的相关教学理念

“JiTT”,即:Just-in-TimeTeaching,此项教学理念被称之为:“及时性教学”或“适时性教学”,这是建立于“基于网络的学习性任务”及“学习者的主动的学习课堂”这两者交互作用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比较新型教与学的相关策略[1],是非常充分的利用课外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于课堂教学相互结合的典范。JiTT比较充分地体现出:BlendingLearning的本质性的特点,即:把传统的学习方式的优势以及于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两者的各自的优势相结合起来。既是要发挥出教师的引导教学、启发教学、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性的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于创造性等。当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同认识是:只有将这两者相互结合于一起,使两者的优势互补,才能够获得最佳的学习性的效果[2]。

三、基于“JiTT”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JiTT理念对《大学物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重视课堂外与课堂内的反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基于网络的课前预习反馈

基于网络的反馈是JiTT教学模式中的核心组成要素。在教学实施中,教师按照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预习的题目,并利用Blackboard等网络教学平台公布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与课程相关的论文、专著、课件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可随时查看。学生在预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预习题目,并通过网络进行提交,还可以在上课之前将自己在预习中的出现的问题用电子邮件反馈给相关的任课教师。教师通过网络材料,在上课之前能够比较及时地去查看学生的反馈的材料,了解学生自学的水平以及常见的错误,从而根据预习情况设计和调整课堂教学的相关的内容,使课堂教学效率最优化。

(二)利用同伴讨论的课堂教学反馈

JiTT要求教师利用课堂上开展各类的讨论以及辩论―――包括教师及学生两者间的、学生及学生两者间的、全班性的或小组的讨论及辩论等。其主要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对于知识以及技能的深入理解性及掌握点,最重要的是力图营造出“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提高每一位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等问题。为了适应不同教学班的需要,在大学物理课堂上,结合同伴教学法来开展本阶段的教学。同伴教学法(PeerInstrution,PI)是一种交互式的教学方法,它变传统单一的讲授为: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以及与每个学生之间的'合作性探究问题。基于学生的预习效果,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后达到的程度为起点组织教学,教师不再介绍教材上已有的定义、推导和例题,而是只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将一节课时间分成几个小的单元,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着一个比较关键性的概念设计,教师在讲授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后,给出一个比较概念性的测试题,学员自主得出答案,并伴随着课上讨论。只有当举手显示的正确比例占绝大多数,教员才会进入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在与同伴的讨论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常比教师直接向学生解释更为有效。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来,倾听、提问学生,了解学生们对自己的答案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在课堂上直接得到学生对概念理解程度的反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使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信息反馈滞后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更有效。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的改革必然伴随评价方式的改革,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较传统的、单一的笔试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来衡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的程度。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好的发挥JiTT教学法的作用,采用了比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最终的成绩:预习反馈:占比(10%),课堂表现:占比(20%),作业:占比(10%),期末测试:占比(60%)。

1.预习反馈: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交的预习题目方面,观察到学生是否真正认真完成了预习的教学任务,并且作出相应的记录工作,对预习时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给予分数奖励。

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之上是否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同伴互动中来,是否能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等,这项是评测的重要性的指标之一。

3.作业情况:一般是考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

4.期末测试:课程结束后进行统一测试,避免主观因素干扰,由此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语

基于“JiTT”理念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大大改变了原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以及网络的优势,大大地突破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相关限制,是一种既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该项教学模式的授课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模式,JiTT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

参考文献:

[1]田莉.及时教学的特点及对我国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1):39-43.

[2]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3):5-10.

[3]何克抗,刘春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12):9-13.

[4]张萍,EricMazur.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新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篇13: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在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缺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借助互联网资源,将互联网与教学方式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探索,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方式;改革

“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作为创新要素来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业态。“+”代表互联网对其它各行各业的催化、融合,当“互联网+”遇上教育,意味着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更加均衡化,教学更加个性化,管理更加精准化,决策更加科学化。李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3]。国际市场营销作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活动,教学中涉及到金融、IT等多行业知识[4-6],如何把这种新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本研究以“互联网+”为背景,将互联网与教育相加,对国际市场营销课程进行改革,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的特点

1.1开放性

国际市场营销涉及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习俗,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等多方面内容。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市场需求千差万别。只有充分了解各国市场影响因素,才能使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取得有利的地位。因此,教学内容具有极大开放性[7-8]。

1.2复杂性

构成国际营销系统的参与者既有来自本国的,又有来自东道国,还有来自第三国的,它们比国内营销更为复杂。企业面对这些复杂的营销环境。必须准确的找准自己的定位目标,与竞争伙伴之间一定要合作发展,才能达到双赢局面,这也反应出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及其复杂。

1.3灵活性

当代的国际市场营销,均采用市场化运作,其过程存在一定变数,营销中要随时调整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要。因此,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

篇14: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3.1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多样而开放,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不能适应当代国际市场营销的需要,在大数据库时代,教师应多利用互联网共享现代化教学源,将知识更为直接的展现给学生,从多种感官通道吸引学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时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解决相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将全世界最优秀的市场营销课程资源运用的教学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提供更为便捷的学习途径和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市场营销理念,为学就业提供保证。

3.2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

传统教学方式存在一定弊端,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互联网+”引入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将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为线上学习,第二为线下教学,首先让学生在线自学基础知识,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讨论解答,共性问题作为线下学习的讨论讲解内容。这种启发式教学,学生拥有充分的表达机会和空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记忆,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需求。

3.3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有时很难全部完成,甚至要压缩完成,完善网络平台功能,注重在线学习与交流,这样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平台资源解决,如相关资料不能解决,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或直接与教师沟通,这样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进度,激发学生创新及应用能力。网络教学平台还具有一定的分析、监督功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里,通过签到、选人、提问等功能实现对教学参与的监督,同时也可以对学习进度、状况通进行统计分析。

3.4构建新型教学评价方式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评价应充分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考虑评价的多元性,注重过程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性评价,随时监控学习过程,调整学习方法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掌握并能熟练讲解、运用教学内容。考核标准应该多元化,如线上学习以利用出勤时间,学习总时长,问题回答准确度等评价,线下学习可以利用小组评比、课堂汇报、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标准进行评价,实现课堂上的双向互动,这种翻转课堂的方式,符合现代教育潮流,可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5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里,教师课讲的精彩、内容深入浅出就可以评价这名教师讲课水平高,在“互联网+”的时代,教师讲课水平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评价的标准之一,而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掌握程度、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在逐渐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这里要求做到如下几点,第一,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掌握能力;第二,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教学方式改革,提高专业教学法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第三,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结论

国际市场营销是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国际化营销视野的培养,没有真正发挥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通过“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实行慕课、翻转课堂相合,打破原有的教学方式,教学中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按照学生的掌握情况安排在线学习进度和线下讨论内容,着重解决实际问题,给予学生更多参与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玮.“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65-68.

[2]杨兴华,李刚.“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228-229.

[3]李凌.“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J].对外经贸,2015(11):143-145.

[4]金龙布.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J].大众科技,(2):184-186.

[5]胡玉霞.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山东纺织经济,(5):100-101.

[6]刘亚杰.关于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5):59-63.

[7]葛志琼.国际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J].黑龙江教育,2012(3):10-12.

[8]毕素梅,盖玉洁.《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112-114.

篇15: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1教学方法改革成果不显著

目前,对市场营销课程进行过教学改革,采用了启发式、汇报式的教学方式,但还是以讲授式的教学为主,多数时间在讲授基础知识。课堂中的相关案例分析,也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分析,虽然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但是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

2.2教师市场化思维缺乏

国际市场营销课程需要任课教师具有市场化的视野、宽广的.知识结构,要对现代管理有深刻的认识,对营销理论和实践有深刻的把握。而现实却是从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多数经历从学校到学校的成长轨迹,缺乏市场化思维。

2.3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较慢

目前教学中可选用的教材版本较多,但是,各版本教材的差别并不大,内容体系比较相似,教材偏重理论,虽然具有一定案例,但多数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缺少对案例的分析讲解,而且,案例的更新也相对之后,如三星note7召回事件,是当年国际市场营销的大事件,如果教师不在课堂上单独列举,学生并不一定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并进行分析。

2.4现代信息技术使用不足

多媒体技术属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优势是直观、生动、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尽量变得具体,是辅助教学开展的重要工具,但是教学中教师仅是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的形式简单展示,虽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但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对网络以及其它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更是少之又少。

篇16: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公共行政学作为当前管理学专业和政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对象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该课程的理论发展速度很快,而理论建设、教材设施和教学方式都跟不上理论的速度。面对这些变化,对学科建设和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甘肃农业大学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公共行政学教学的合理范式。

[关键词]

公共行政学;教学改革;甘肃农业大学

一、公共行政学的发展由来

(一)发展过程

18世纪末美国学者W。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一文的发表,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诞生。在这百余年时间里,公共行政学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过程,呈现出多范式的理论模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行政学特别是以“行政”作为研究对象的政府管理研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学科起源讲,公共行政学属于“舶来品”。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学整个学科体系的理论建构和研究方法,几乎完全来自于西方公共行政学成熟并且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系统,这是由客观历史原因所造成的。改革开放以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各大院校才得以陆续恢复行政学专业,开展相关领域研究。经过了20多年的学科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与西方的学科建设相比,还存在很多的差距。

时至今日,相当多的中国公共行政学学者仍然将研究重点放在西方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上,对公共行政学的中国化关注太少。“中国行政学就整个而言,还处在引进、消化和吸收阶段,在思维逻辑和理论体系上还没有完全跳出西方行政学的窠臼”。应时代的需要,中国公共行政学界迫切地需要开辟出一条行政学中国化的道路,也就是公共行政学“中国化”的问题。尤其我国目前正在进行广泛而深远的行政改革,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政府间关系、政府生产力的提高、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公职制度改革……,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行政学研究者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也需要理论上的创新做指导。要充分研究当前中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取得的各方面经验与教训,寻找蕴藏于我国社会和各个省市的普适性和特殊性,进而发现和阐释规律,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问题。

(二)课程定位及意义

公共行政学是管理学、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因为应用面广,目前国内文科类的许多相关学科专业也都广泛开设了这门课程,因此,它是一门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的独特学科,在其一百余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四个方面的突出特征:第一,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系统科学,它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特有的研究对象;第二,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综合科学,它有效借鉴和运用了各个时期的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第三,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实践科学,它从论证现实行政问题发端,并始终强调理论研究与现实行政相结合;第四,它是关于公共行政管理的创新科学,在它不同的发展阶段上,都不断有新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问世。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目前自成立以来设有文秘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汉语言文学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文秘教育、公共事业管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均开设公共行政学,是此三门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行政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以讲述为主,形式单一

从我校现阶段公共行政学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学环节安排过于简单,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基本以课堂讲授以主要教学形式,属于“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以课堂和书本为中心,过分强调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近年来学校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公共行政学理论庞杂,知识体系庞大,涉及的实践问题多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要教师对理论和社会问题有功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能力,因此大多教师讲解也基本从现成的概念和原理出发进行演绎和推理,对从复杂现象中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就缺乏进一步深入,从而导致教学活动流于理论上的抽象说教,使学生学习起来如隔靴搔痒,不能有效地取得分析公共事务、解决公共问题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

(二)实践教学水平较低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水平低的现象,这与当前高校产―学―研难以实现的资金和社会问题有关,也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对理论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相对程度的忽视有关,在类似于甘肃农业大学这样的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被“边缘化”的气氛,学习的环境也会导致他们积极性的挫伤。我国当下的公共行政学课程案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过去的案例多、现在的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中国案例少的“三多三少”现象,影响了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做到深层次分析案例,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浅层次论述上,更缺乏对理论的运用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当前国内高校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大多没有在公共组织从业的经历,公共组织的管理经验匮乏,再加上教学经费有限的制约和学校支持力度的有限,使其调查、收集和整理第一手资料的能力相对缺乏;二是近年来高等学校不同程度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相应的考评机制导致大部分教师将更多地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而不愿投入案例教学及其研究上,这种价值观的取向明显地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性格特征等因素也影响到他们在案例教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有些学生即使对讨论的问题有想法也羞于表达或缺乏表达能力,这也影响了案例教学作用的发挥。

(三)内容较多、理论深,对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较高

公共行政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内容是丰富的、交叉性的、广泛的。同时,公共行政学又是一门实用性学科。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均为行政实践中出现的具体的、常规的问题,否则行政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此外,行政学还对行政现实进行结果的研究,进而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这一解决问题过程本身是要能够通过教学来演绎推理的,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又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实用性与效用性是行政学的生命力所在,是行政学存在的价值所在,而相当多的学生难以在教学中体会到这一价值,反而认为这门学科枯燥而无味,没有实用性,只是在讲政策。除此之外,公共行政学还是一门系统性学科。公共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对各种行政现象与事实进行系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所获得的系统知识。它的知识并非是零碎的,而是具有一定科学性、完整性、统一性的理论与知识体系。因此,该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分析能力与知识的系统性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高校年龄较轻,本科教学工作大多以年纪较轻(35岁以下)的讲师来承担,缺乏浑厚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阅历,甘肃农业大学承担管理课程的教师便是本校的新生力量,活力有余而深度不足,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浅尝辄止。

(四)学生对社会时政缺乏兴趣,课堂气氛僵硬,课堂交流较少

当前学生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忠诚感,人际关系应对力和心理承受力相对薄弱,对身边的社会问题关注较少,热情也不高。而在网络时代形成的速食文化的影响下,学生对传统的以图文阅读方式获取知识的途径表现出急躁和乏味,在社会的快节奏的生活下,追求快、新、奇的生活方式,这更加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而甘肃农业大学是农科类院校,在学校的学术氛围和图书资料方面都比文科性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薄弱,进而使学生的知识采纳能力降低,在课堂教学中也表现得漠不关心,缺乏动力,对课堂的竞赛活动和专题讨论都表现出一种漠视。

三、对公共行政学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

(一)丰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

除了课堂讲述,应制作高水平教学课件,以素材较多的案例和图形来弥补口头讲述的不足。如今社会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它从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尤其是人文社科教育尤其不能回避这种趋势,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如何利用和掌握网络资源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多媒体教学目前已在全国各大高校推广使用,它的多样性和丰富色彩是传统的黑板教学无法比拟的,任课教师应多方面提高计算机水平,制作优美精致、图文并茂的课件来吸引学生,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与学生通络网络互动来加深学生的参与度,如开通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论坛进行专题讨论,使用各种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等。

(二)深化案例教学路径

1、教师应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案例讨论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仲裁者。教师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主要素材,以自己的学识和强烈的`热情影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带学生一起进行时政的分析和研讨,实现教师、学生和案例三者的积极互动。要更加科学地把握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积极启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它们能够自觉地去涉猎知识,关注社会,能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关注社会,从而也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案例教学的开展。

2、精心选择案例,激发参与意识,优化教学过程。

选择公共行政学课程教学案例要充分考虑个案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案例选取要紧跟时代步伐,尽可能贴近我国现实、省情和农业院校的特色,使学生感到与自身的生活休戚相关,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既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又开阔认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视野的目标。建立好案例库,对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讨论,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答辩形式进行,以此加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此外,要注重案例富有启发性的总结,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步骤,而不仅仅是为了找问题的“解”,以避免学生“眼高手低”的常见问题。这有助于训练和提升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具体操作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应有教学效果。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教师要广泛涉猎除公共行政学以外的相关学科知识,如: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具备跨学科悖论研究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表达能力,密切关注时政动态,能理论结合实际,毕竟教师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良好风趣的语言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提高本学科教师的学习能力,既包括学习本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又包括学习学生的新思想和新动态。除此之外,“教学相长”是教师教学永恒的主题,一名真正的教师应该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谦虚接受学生的建议。这不仅需要教师观念的转变,更需要一种勇气。只有兼收并蓄,教师的能力才能与日俱增。

(四)通过目的性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相关的历史趣味性的课外读物让学生阅读,再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当前的本科生群体以具有“90后”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想更好地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首先要了解他们的需求。“90后”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价值观的务实性,他们更关注知识的社会价值而不是它的理论价值。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出他们的学习目的,从而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围绕学习目的而展开的教学模式,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实现学生的学习目的,从而达到“共赢”的一种教学。比如在教学中穿插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升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这种目的性教学最适合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

总之,能让学生意识到公共行政学不仅仅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条款灌输,更是一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学科。

篇17:中专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以及信息在不断的快速发展中,国际经济环境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中专院校以传统的教学中始终存在着与现实社会发展脱节并且教学的手段较为落后的现象,中专财务院校应对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实行有效的改革以及实践探究,在进一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技能。基于这一背景下,财务会计课程教学的有效改革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关键词:

相关专题 教学改革课程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