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硬糖少女朱赞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硬糖少女朱赞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共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您。

篇1: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音乐图谱教学路径探索论文

不同的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基调各不相同,或宁静安详或凄凉沧桑的图片能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上的差异,直观地呈现音乐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起初可以由音乐教师引入图片,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感悟,表述出聆听音乐之后的感想。渐渐可以发展成由学生提供图片,通过欣赏音乐,自由大胆地将内心的音乐感知描绘出来。慢慢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图谱教学为学生营造了绚丽多彩又富有童趣的学习环境,寓教于乐,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师不必再担心学生上课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等传统课堂中的常见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像是为学生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让他们在音乐的天空中大胆思考,尽情翱翔。

怎样巧妙运用图谱

小学生是培养思维逻辑的基础阶段,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逻辑推理能力还很薄弱。所以,作为音乐教师必须由学生这一身心成长特点出发,结合图谱帮助学生体验音乐内涵。在图谱的设计方面,既要做到内容形象生动,又要保证形式上紧密贴合音乐内容。

1.图谱与音乐长短相结合

这主要指图谱与音乐节奏、节拍的巧妙结合。运用图谱,能形象直接地把难以捉摸的'抽象节奏变为通俗易懂的图符,比如“●”表示着重发音,“―――”表示拉长发音等。强化表现音乐旋律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会了学生如何注意节拍力度,减少了在教唱时的难度。

2.图谱与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相结合

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配上相应的图谱可让学生们在聆听音乐时边听边唱,通过动手和聆听相结合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欣赏曲目《嘀哩嘀哩》时,要求学生跟随音乐旋律比划图符,线性图符恰当地表现了小溪潺潺流淌的情景。多重复几遍,学生的脑海中便会自然而然的浮现出春天来到,万物复苏,河面的冰雪融化,小溪涓涓流淌的生动景色。音乐与图画相互作用,全面地展现出作者的创作内涵。学生在深刻地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也得到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3.两种图谱综合运用

在音乐教学中常用的图谱有两种:节奏图谱和旋律图谱。旋律图谱又可以划分为粗线条图谱―――通过一条有方向性的曲线图形表示旋律走向;细线条图谱―――根据原有图谱,比较精确地表现出旋律走向以及节拍、间奏等特点。节奏图谱由节奏歌词、节奏音型、节奏格子和伴奏图谱几部分组成。熟练掌握它们格子的特点和作用可以辅助教师更灵活恰当地利用图谱传授音乐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4.巧用乐器图谱,培养创新力

音乐教育中某些规律型的内容需要传授于学生,但是音乐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音乐素养来完成。教学时通过图谱,从简到繁,由浅入深,把相对难以掌握的节奏旋律设计成一种音乐架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乐器在图谱的相应位置发挥的不同作用,然后启发他们改变乐器位置,演奏出来的效果就完全不一样,鼓励学生利用图谱进行创新。

音乐图谱设计中的注意事项

音乐图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教师在绘制图谱时应注意运用恰当,始终围绕为音乐本身服务的中心,不能喧宾夺主,让图谱真正实现优化教学质量的效果,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提高音乐教学效率。

1.不能牵强附会

在欣赏歌曲、教唱歌曲时,很多歌曲的旋律走向,节奏节拍明显,可以采取图谱教学的方式。但是对于一些旋律特征不明显,趋势结构单一的歌曲,图谱教学并不适宜。倘若教师一味地采用图谱教学,生拉硬套,不仅难以达到理想效果,容易让学生产生歧义,白白浪费时间。因此一定要根据实际,灵活运用。

2.鼓励学生参与设计

这一点本文在之前关于图谱的作用的阐述时也有所涉及。教师在引入这一新颖的教学手法的过程中可以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设计,在运用图谱辅助学生领会音乐思想感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为学生传授图谱设计的简单步骤和方法。在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兴趣基础以后,教师可以把这个充满童真童趣,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任务放手让学生来自主完成,为学生创造更为自由独立的思维环境。

3.重视体验,凸显音乐教育特征

图谱只是多种音乐教育活动方式的其中一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图谱教学为思想主线,举一反三,延伸出更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举例来说,在教唱《欢乐颂》时,教师可根据歌曲小结依次加入合唱人员,在越来越大的音量中,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欢乐气氛和人民获得自由解放之后难以抑制的激动兴奋之情。还有教师对于《梦幻曲》的欣赏别出心裁采用了“用手轻轻托起泡沫”的律动。把“旋律之行,音乐之境”完美地表达出来。这种身心参与的活动形式也与图谱教学“重体验”的宗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结语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巧妙地将图谱教育加以应用,不失为值得深入探究的一种教学手段。不过归根结底,无论采用何种方式,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听懂音乐,感悟音乐之美。在欣赏悠扬旋律的同时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洗涤心灵。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基础。(本文作者:项盼君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实验小学)

篇2: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探索论文

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探索论文

一、舞蹈课教学探索

舞蹈是欣赏音乐,感悟主题,以有韵律节奏的动作为表现手段。它借助音乐的想象,也借助其他的各种道具,舞蹈本身就具有多元的因素,其综合性和情感性特点也非常突出。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是不会对舞蹈有深刻的理解的,因此丰富学生的舞蹈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要让学生了解舞蹈的种类和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和舞蹈的形神等,这些理论能够让学生理解舞蹈的实境和虚境。舞蹈是需要基本功的,由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基本功相对师范院校较差一些,但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来说,我们不是要培养专业的舞蹈教师或表演家,幼儿舞蹈的学习和编排应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幼儿舞蹈以丰富幼儿的生活、协调幼儿的动作、培养幼儿的审美力、发展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为出发点,引导幼儿在舞蹈的感染下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强体质、启迪智慧为目的。因此,在舞蹈课的学习中要适时引导学生揣摩幼儿的动作、神态、韵律,同时要积极换位思考为幼儿展开想象和实践的空间,学生不仅要掌握简单的各种幼儿舞蹈,还要结合实际进行改编和创新,也就是针对某一主体进行幼儿舞蹈的编排。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也有了更多新的表现形式,并备受现代学生的喜爱,比如,街舞、韵律健身舞、拉丁舞等。教师应启发学生将这些流行现代元素融入我们的各种舞蹈中,在舞蹈创编教学,要凸显个性,既要遵循艺术创作的共性,用理论和实践进行创新,同时在教学中要利用一切实践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锻炼技巧,提升舞蹈的创编知识,发挥舞蹈陶冶情操、锻炼和开发智力的作用。在设计舞蹈时,要在观察生活,提炼生活中的情绪,设计有特点的动作,通过对音乐的反复聆听、分析、感悟,寻找艺术的灵感。确立主题、构思、设计形象、舞蹈队形的'变化等真正在的感悟美,在舞蹈学习中要多欣赏经典的视频,不断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同时要在舞蹈中突出把握节奏这一重要的元素,将旋律、乐句、乐段的展示和编排进行整体设计。在舞蹈的学习和编排中,我们还可以借用歌唱、乐理中的基本音乐元素,还可以借用乐器的表演加入等进行设计和思考。

二、音乐欣赏课教学探索

音乐欣赏教学是学前教育的综合素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要与学生积极交流,多方位体验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促使学生具有独特和良好的审美习惯。音乐欣赏能使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而且能够通过娱乐性、认识性、感染性因素对乐曲进行再创作。音乐作品是作曲家主观感受的产物,主观性是很强的,而听者也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最终达到欣赏的目的。音乐欣赏跟其它艺术不同,进一步地充分展开联想,发挥想象,投入到音乐作品的多度创作中去,这样,才能达到音乐欣赏的学习目的。如何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育及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是一直备受关注、不断深化的研究方向。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欣赏者要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知识和感情去感知、体验所听到的音乐音响,在听赏中,调动个人内心的情愫,学生生活阅历浅,感情积累少,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当前音乐欣赏课中应注意的普遍问题之一。怎样才能使学生们在获得享受的同时,能领悟和收获更多呢,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音乐元素或与音乐交融的边缘学科,结合适合中职学生的方法,唤起学生对美感的共鸣,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升华内心的世界。在欣赏音乐时,我们还要懂得一点心理的常识,对于注意力、关注度、记忆的规律等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如对于旋律的理解、分析与记忆,要结合当前学生感兴趣的时尚问题进行共同学习探讨;如节奏元素的重要,我们要通过各种实践体验,亲身参与,才能感受其重要的作用。每一位作曲家在创作时选用的各种元素和各种表现手法等等都是有自己的初衷的,就像画家在绘画时选用色彩一样。如何挖掘,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分析,同时借鉴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从感觉、视觉、听觉和心灵上真正的产生每个人的共鸣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情感得以伸展,欣赏作品是音乐化、性格化、感情化了的音乐,而不单单是听听看看了事。欣赏能够为乐理、视唱、教法、乐器、钢琴、舞蹈提供音乐源泉,同时这些学科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能够为欣赏教学所用。欣赏的作品中旋律、体裁、节奏、曲式、调式、速度、力度以及和声等音乐要素的融合能够使人产生共鸣,正因为欣赏能够为学前学生带来不可估计的潜在的能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也不能忽视。

篇3: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路径论文

高中音乐教学创新路径论文

【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围绕营造课堂氛围、提升教学现代性、应用多媒体资源、采用差异化教学方式四个角度,重点研究了基于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音乐教学;流行音乐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逐步落实,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使得音乐教育成为了高中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我们有必要对基于新课程改革形势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途径进行分析研究。

一、当前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素

第一,教学目标的设置问题。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高质量实现的重要前提,对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进程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高中音乐教师应秉持器“以生为本”的理念,将强化学生的音乐修养、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作为课堂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但从当前来看,很大一部分教师并未端正自身的教学工作态度,将音乐学科是“无用的副科”,进而盲目、笼统地设计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发展。第二,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经笔者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中音乐教师出于传统教学观念或懈怠的工作态度,只会“照本宣科”,把教学内容圈定在薄薄的音乐课本当中,并未进行有效的知识拓展。久而久之,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逐渐丧失对音乐课堂的兴趣,对音乐教学课堂的作用发挥造成了阻碍。第三,教学方式的应用问题。现阶段,一些高中音乐教师的教学方式以“灌输”为主,喜欢在课堂上讲解大量的理论知识,导致课堂时间极为紧张,学生无暇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消化。同时,音乐本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大多数高中音乐教师却没有对学生的演唱技巧、情感表达等实践技能进行足够的重视和指导,造成了学生“能唱不会唱”的负面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创新的可行路径

(一)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提升音乐教学互动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必须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并对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做出了明确要求。由此,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将音乐课堂教学当作是一项趣味性、广泛性的社交活动,并积极拉近学生与自身的情感距离,营造出互动性的良好课堂氛围。具体来讲:首先,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和教学情绪,做到“爱学生”,即采取温和化、生活化的教学交流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进而消除学生心中的约束感甚至畏惧感,引导学生形成友好、积极、放松的听课状态。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做到“爱音乐”,即积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音乐素养,对音乐作品做出深层解读,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做出表率。其次,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带领学生积极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实践。例如,某校音乐教师X在教授《我和我的祖国》时,摒弃了传统中自弹自唱的主动输出式教学方法,要求全体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自主演唱,而自己只负责用手风琴完成音乐的伴奏部分。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自己存在的节奏不稳定、跑调等问题,并有意识地做出自我调整,从而提高自己实际的音乐演唱水平。

(二)重视课程内容的拓展,提升音乐教学现代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绝大多数高中教师都会选择民歌作品(如《弥度山歌》《宗巴朗松》等)、古典音乐作品(如《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幻想交响曲》等)或戏曲作品(《霸王别姬》《智取威虎山》等)等作为课堂音乐鉴赏教学的内容。总的来说,这些音乐作品虽然在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情感内涵等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但其与高中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并喜爱的音乐作品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无法与高中生达成高水平的精神情感联结,不利于课堂音乐学习氛围的营造构建。据此,高中音乐教师应秉持起创新理念与生本理念,将学生们推崇的、熟悉的流行歌曲纳入到高中课堂音乐鉴赏活动之中,并深入化、拓展化地挖掘流行歌曲中可用的音乐知识。这样以来,便可在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思维活性的前提下,实现音乐知识的有效输出。例如,在讲授我国戏曲音乐的相关知识时,音乐教师为学生们放映了流行歌曲《典狱司》的MV视频,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调动了起来。其后,教师结合歌曲中“你说江南烟胧雨/塞北孤天祭/荒冢新坟谁留意/史官已提笔”一段的唱腔,向学生们讲解了京剧这一被中华民族誉为“国粹”的戏剧形式,并简单介绍了“四大徽班”“戏曲三鼎甲”等知识,以及京剧与昆曲、秦腔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以来,教师的音乐教学活动即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流行音乐学习需求,又普及了大量丰富的音乐知识,实现了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重视多媒体资源的应用,提升音乐教学表现力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音乐本就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时尚型和先进性,教师若采取“千篇 一律”的传统教学方式,单纯依靠黑板、粉笔等设施进行音乐知识输出,将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无法营造出体验式的教学氛围。此时,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具象化、动态化的视频形式为学生们展现音乐作品。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音乐教师可为学生们播放由卡拉扬指挥的《欢乐颂》交响乐演奏影像,使学生获得眼、耳、脑等多感官的音乐体验,从而使学生快速融入到音乐情境当中,感受交响乐独特的震撼力和协调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采用差异性的教学方式,提升音乐教学生本性

以声乐为例,由于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和发声方式各有差别,若单凭高中音乐教师单方面、笼统性的技巧普及,很难实现学生声乐水平的有效提升。据此,在实际的音乐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到学生的差异性,并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从而了解不同学生当前的声音状态和知识储备,进而采取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例如,在发声练习时,由于男女生理结构不同,其呼吸方式也有错差别,使得女学生与男学生相比在腹式呼吸方法的掌握上较为吃力。教师应重视到这一点,在教授女同学时对呼吸部位、呼吸感觉等方面做出详细指导。通过此类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增强不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能力,继而提升主动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要想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切实发展,高中音乐教师就必须要做好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分析可知,通过构建互动性的音乐课堂氛围,引入信息化的课堂教学资源,能有效转变传统音乐课堂教学的枯燥、沉闷状态,引导学生积极、热情地参与到音乐学习当中,与高中音乐教师进行近距离的课堂交流,最终实现学生音乐素质和审美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霍京虹.新课程改革形势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究[A].《教育科学》编委会.11月全国教育科学学术科研成果汇编[C].《教育科学》编委会:,:1.

[2]谢宏莹.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措施[J].中国职工教育,,(24):213.

篇4: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现当代文学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由于历史政治因素,以往研究现当代文学的理论很单一,意识形态的色彩浓重,当下则五花八门,简直是琳琅满目。这虽然活跃了思维,但也削减了知识的稳定性。尤其是对西方文学理论和文艺批评方法的引入,导致了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评价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事实上,这是一个严肃的学术规范性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改革的步伐逐渐深入,目前已经从经济领域慢慢地扩展到了教育领域。其中,素质教育的提出对大学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影响下,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然而,在一片改革声中,大学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目标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反而出现了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对于和社会需求脱节比较严重的中文专业,文秘专业的出现似乎可行,但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与社会需求脱节就必然导致就业压力的加大,就业压力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是一个关键原因。

一、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途径探索

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直接回答了文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是开展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完善文史结构框架,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要想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革完善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文史知识框架。当前应用最为普遍的现当代文学知识框架是把现当代文学史按年代划分为六个阶段,然后把每个阶段分成四大系统。然而,在还没有作家作品的积累的情况下,一开头就接触文学思潮、文学运动,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讲完文学思潮,再讲作家作品,学生又不能宏观地把握,于是在学生眼中文学史便成了作家作品的罗列,没有丰厚的实质内容。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应该尝试采用“天、地、人”的结构,天即时间性,地即地域性,人即审美主体和客体,这种文学史结构形式坚持了文学的生命整体意识,体现了现当代文学的多元性和整体性,更为重要的是还能完成中国内地、台港澳地区的文学史整合。

2.教学方法的改革。讲授法是传统教学使用的方法,由于使用不当,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降低了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具体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原著导读法:由于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很少甚至不读经典,学生的文化底蕴相对降低。在本科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名著导读,开列必读书目,介绍阅读方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风格、语言。同时,教师通过相关作品的比较,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作品,扩大视野,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问题教学法:这里所说的“问题”产生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疑点、难点。在讲授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看法。通过提问,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也可活跃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提问,并先由学生相互回答,然后教师再通过提示和总结,使学生获得知识。专题报告教学法:教育要注重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有效地指导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专题报告教学法”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教师可将教学内容分解,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申报发言主题。影视剧教学法:借助影视资料,用直观的画面、音响效果,为教学注入活力。但要注意影视资料与原著之间的差距,尽量挑选改编成功的经典之作。用这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来吸引学生对原作的阅读。

3.教育模式的改革。大学教育多元化要求现当代文学课要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专科层次偏重实践,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侧重基础能力的训练;本科层次偏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在能力训练的要求上比专科高,目标是培养会用历史眼光来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科研能力;研究生层次则是更高一层的学术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与创新思维能力。[2]

二、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离开科学的评价方法,改革将流于形式和空谈。目前,高校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考试。学生固定于应试教育形成的思维,学习围绕考试转,功利性思想泛滥。因此,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一定要选择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例如,针对原著导读法,可对其理解情况、整体性把握程度、阅读笔记等方面做出评价;针对问题教学法,可对学生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有创新等做出评价;针对专题报告法,可对学生准备的资料、发言针对性等做出评价。这样的评价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对教学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正视时代变革,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新评价体系,最终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篇5:探索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路径论文

探索加强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路径论文

一、加强学校建设,完善管理制度

(1)对于教师自身。应做到认真研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定位,树立正确的教学理论思想。与此同时,加强新教学理念和新教学方法的学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

(2)对于学校管理职能部门。首先,总结、分析教师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编辑并颁发管理文件白皮书。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教学督导活动,坚决落实教师“凭资上岗”要求,避免随意停课、调课等现象发生,规范教师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切实做好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基础工作。其次,应确立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要地位,并依据学校资源和相关管理制度适当提高教师的待遇,以加强信息技术教师的存在感,提高教师的教育积极性。最后,组织开展区域性的教研活动,例如教师研讨会、教育专家座谈会、企业实用报告会等,通过扩大交流,及时地更新教师的理论知识体系,完成教师的再教育培训,缩小行业差距。二是“硬件”建设方面。“硬件”包括教室、计算机、多媒体等学校具体实用资源配置,其建设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校方应认真评估学校生源数量、资金状况等,并制订合理的发展计划,全面加强学校建设。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学校“硬件”建设标准,加强监管力度,以指导并促进学校形成完善的“硬件”环境。

二、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教学理念则是指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同教育主体对教育问题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和看法,体现教育主体的价值追求。明确教学目标,创新教学理念,以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内容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研究表明,学生只对感兴趣的内容,才能集中思想,活化思维,延伸思想,做到准确、快速把握,持久记忆。兴趣的形成与教师教学、环境影响和自我意识培养有关。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关注社会时事,了解学生的热点话题,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做好课程编排,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将兴趣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在欢乐中掌握所学,从而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

2.作品精致性

作品制作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精致性直接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保证作品的精致性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注意作品的完整性。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提前完成教学作品制作,注意保证制作作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的完整性,使学生在多角度欣赏到完整的作品。另一方面,注意制作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操作标准,规范操作行为,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操作范例,并对学生予以指导和错误纠正。作品完成后,与学生分享、总结作品的制作要领。

3.活动参与性

目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已然成为新课标下衡量高中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新型教育体系的建立以“人本教育”为指导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了尊敬人、理解人、发展人的要求,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活动平台,是现阶段广大教师团体所面临的核心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组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例如学生自制作品展示、计算机技术竞赛、作品品鉴与探讨等,以培养学生操作、反思、审美等各方面的能力,形成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同时,在完善相关准备工作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成效方面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教学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趋势的转变,高中教学进入了深层次的改革,教学方法也不断创新。满足新课改教学需求,建立符合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体系,加强新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改进,并尝试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去,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成效的必要途径。

1.深入学习、研究教学方法

依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版块的不同,其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主题模式教学、项目模式教学、STS模式教学、网络模式教学等。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实践经验,并作出深入研究,以此为基础,依据学校资源配置和学生群体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掌控好备课、授课、课后教学三阶段。

2.创建教学体系架构,使用信息化认识工具辅助教学

教学体系架构创建的思想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既将教学过程层次化,分为预备教学、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方面,并辅以概念图、维恩图、流程图、比较矩阵等信息化认识工具,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清晰、快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篇6:探索高职英语语音教学路径的论文

关于探索高职英语语音教学路径的论文

从测试结果看,学生在连读,语调和语篇朗读等超音段方面非常薄弱,总体在英语语音知识和技能上都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语音意识的逐步建立和培养,语音实践的力度要切实加大并落实。分析此次测试,学生语音知识主要欠缺在以下方面:1)对44个音素(元音和辅音)概念模糊,对发音规则一无所知,凭感觉,靠以往的学习经历和习惯来发音。其中,元音发音错误典型集中在这10个音素上,在这些问题上,学生通常会把以上的音素用近似的中文拼音来代替,显然,他们对于中文和英文的发音特点和方法没有清晰准确的概念。2)对连读,语调和节奏知之甚少,英语朗读基本限于单词的逐个叠加,朗读过程体现为单纯的逐字逐词地机械式朗读,缺乏英语语感和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的运用和体现。对于单词重音,连读和语调的变化驾驭能力十分弱,英语单词的识记能力较强,但英语发音实际运用能力令人惋惜和担忧。此次语音课前测试十分顺利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学生语音情况有了较客观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由于各种现实和主观原因,学生整体的英语语音基础和水平较低,英语语音教任重而道远。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新生英语语音问题存在的原因

1.高职学生英语功底不扎实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而我国农村学校英语教师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对英语语音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教师的语音水平相当有限,绝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科学系统的语音训练和教育,教师自身语音存在不少问题,现实的'教育环境在客观上严重影响了英语语音启蒙和教学,因此,很多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习惯和问题非常顽固,难以改善。

2.母语的负迁移现象比较严重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方言是干扰并形成负迁移的主要因素。我国是多方言国家,尤其是少数民族和长江以南地区,方言种类丰富,差异性相当大,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异同和联系对英语语音学习有着直接影响。我校学生来自浙江省各个地区,大部分使用的方言属于吴语,而吴语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尤其在语音方面,学习普通话难度较大,语言迁移现象非常突出,如上虞方言中“花”发音为“发”,“舒服”发“虚服”,h发成f,sh用xu代替,这样的发音会惯性地影响英语音素的发音,因此,英语语音学习很容易受到方言影响,英语语音常常带有明显的家乡味。

3.对英语语音缺乏足够、科学的认识我国应试教育体制和模式下,学生接受的英语教学大部分忽略了语音发音学习,其精力主要投入到词汇语法等以考试为导向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从来并长期都以做语法练习和应付考试的为中心,很少关注英语语言本身和作为语言自然属性的语音,自然很难兼顾英语形、音、义的协调统一。

4.英语语音学习方法不科学,缺乏学习兴趣英语语音基础知识相对复杂枯燥,学习方法不当,很难激发学习兴趣;英语语音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练习,大部分学生开始学习时兴趣盎然,随着练习力度和难度的增大,语音学习的耐性就急剧减弱,很多学生选择放弃或忽视。

解决高职英语语音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从课前测试的结果分析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音学习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学校、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努力协作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如下:

(一)学校方面

切实提高英语语音师资水平,加强英语语音教师的培养,全面提升英语语音教师的语音素质。具备优秀英语语音素养的教师才能胜任英语语音教学;语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英语语音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英语语音实践教学的操作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语音教师面临更大挑战和困难,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安排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培训,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与兄弟院校进行语音教学观摩和经验交流,关注语音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优化课程设置,重视语音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提高语音教学效果,必须重视语音教学课程设置,首先,开设一学期的语音,教学效果甚微,学生在一年学习后刚刚建立起语音学习意识,需要更多的语音课时来督促和强化语音学习长效性。其次,大班教学弊大于利,大部分学生没有课堂练习机会,学习效果不理想,容易产生被忽视的消极心态。采用小班化教学或分组合作式教学,让每位学生得到重视和实际练习的机会,增强学习的成就感。在语音学习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和检测方式,评价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的科学有机结合。把语音知识、技能的学习与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在检测英语语音水平的同时融入商务英语素质的考核,如在英语连读的操练和检测中,选取以商务英语为背景,商务英语活动为载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语音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全面了解和检查。

(二)教师方面

注重教师自身语音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教学中提升专业素养。“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语音教师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英语语音理论知识的更新,英语语音教学发展动态,教学研究理论的热点,教学改革模式的新思路,拓展语音教学的内涵,不断完善语音教师自身的语音素质才能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更大空间。加强语音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性是英语语音课最突出的特点,其基础理论相对比较简单,关键在于模仿和练习,将基础理论规则应用到实践中是语音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将语音知识进行模块化讲解,关注汉语及方言的迁移现象,以示范和纠错为基本手段,根据语音教学内容进行相应实践练习,努力实现语音操练的多样化,语音实践是长期的练习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超凡的耐心和毅力,语音课的实践是课内和开外的有机整体,课内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强化课外练习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教师要科学布置任务并适时跟踪检查,将课外操练作为形成性评价的重要部分。增强语音课的趣味性。趣味性的提升可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使学习兴趣和动力最大化。语音课的基础理论相对比较枯燥,反复的练习和模仿很容易消磨学习热情,教师的纠错往往会挫伤部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如,利用学习英语歌曲来练习重音和节奏,学生的积极性很容易被激发,实践练习的愉乐和趣味得到自然体现。因此,保持学习动力,激发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把英语语音学习拓展到英语语言学习的大环境中,丰富语言材料,贴近生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自我学习的管理者。运用绕口令,英语电影配音模仿等主动性强的形式来激活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结语

通过此次课前预测,我校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音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教师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语音能力的培养是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内容,学生除了自身的努力,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和教育更为重要,因此,英语语音课程应引起关注,教师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本文作者:夏维青 单位:绍兴文理学院)

篇7: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革新路径探索论文

学校教学单位重效益、重规模、轻质量,学生重学历文凭、轻水平能力,教师施教精力投入不足,考试浮于形式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校成人高等教育纺织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国家提出的振兴纺织工业计划为纺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纺织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增加,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科技和职工素质则成为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在这种背景下,纺织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由于新引进人才数量有限并且流动性较大,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倾向委派在岗员工到学校学习深造。近年来我校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的学生人数有所增加,其中企业委派前来进修学习的学生成为该专业学生的主体,他们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岗位针对性强,毕业后均在纺织企业的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4]。因此,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的课题。这就要求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现实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探索、改革与实践,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学校根据自身教育资源的环境与条件,瞄准纺织行业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教育背景与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科学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首先,准确定位成人纺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根据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实际水平,对应人才类型需求的“研究(学术)型最少、知识型较少、应用型较多、技能型最多”的结构形态分布,并充分考虑纺织企业人才需求的行业特性,科学定位成人纺织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本科层次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兼顾职业型;专科层次以高技能型为主,强调职业型,培养重点是学生的基本技能、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其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本科层次培养具备纺织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等部门一线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更新、企业计算机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业务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再次,定位专业的业务规格要求: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与培养目标,毕业生应掌握纺织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企业管理经营方面的基本知识、纺织品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纺织品设计和纺织工艺设计的基本技能,熟悉纺织原料及纺织品性能与检测技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和信息查询方法,了解纺织行业发展动态,完成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纺织企业生产车间技术员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成人教育纺织工程专业新型课程体系,坚持系统改革与整体建设、探索与实践、点面结合与有序推进。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载体,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关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高度融合,形成理论够用为度、专业面富有弹性、实践操作性强,以提高“能力与素质”为目标的新型课程体系。搭建“3+1+1”教育平台,其中“3”为人文管理教育平台、专业与工程教育平台、专业技术教育平台;第一个“1”为专业拓展教育平台,所配套课程系列模块仅作为选修课,供学生拓展专业面而自我选择学习(选与否,不影响毕业,合格者只记载课程成绩);第二个“1”为专业业务技能教育平台,分为棉纺织技术、毛纺织技术、针织技术、纺织品营销4个不同专业方向,以满足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需要。依据本科、专升本、专科以及业余和函授不同教育形式,对这5大平台对应开设课程系列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与配套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修订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修订本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的原则,精简内容,调整比重,对专业课程教学强化针对性、实用性[5]。加强实践性教学内容的比重,以满足本地区纺织行业和纺织企业具体岗位要求,形成特色。此次修订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公共基础课中增加了计算机类课程。(2)加强纺织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增加“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针织学”等授课学时。(3)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中增加了“纺织材料实验”等内容。(4)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将教学计划中专业方向限选课“纺织品经营”修改为“纺织品商检学”,另外增加了“纺织厂设计”,使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培养目标要求。(5)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加了“专业课程设计与上机”环节。(6)修订了“纺纱学”“机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质量控制”“纺织品后整理”等多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等教学文件。优化后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部分组成。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计划合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良好,专业教育中的实践环节得到充实和加强,教学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教学内容的更新

由于纺织工程专业还没有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专用教材,因此我们选用了最新国家级或部委级规划教材,或组织专家编写相关课程讲义。教学内容要体现基础理论“够用”,专业课内容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专业课教学要紧跟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删除陈旧内容,新增与专业发展密切的内容。例如,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各种新型纺织技术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应重点讲授各种新型纺织原理、设备及工艺、新产品设计等内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适时融入自身的相关科研经历,将一些研究方法、体会和经典案例与学生分享;与学生探讨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办法的革新

为了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改革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特点,在利用有限时间精讲内容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杜绝照本宣科或满堂灌。同时,尝试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等,充分利用其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个别性的特点,逐步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导学、自学、答疑等阶段充分运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工学矛盾”,使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发生了重大变革,使教学更加灵活、有序和充满活力,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弥补了传统成人教育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为成人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内容有:(1)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实验指导、实验大纲、作业习题等资料全部上网并及时更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进度以及自身学习基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实时上网查询调阅,便于对校内外教学点学生进行辅导。(2)提供非实时教学。学校按照教学计划的进度和要求,将优秀主讲教师的课堂教学资料放在学校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调阅学习。(3)提供专用教学讨论区。通过开辟专用教学讨论区,供师生参加网上讨论,进行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解决平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是突出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实践环节的考核中,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

建设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要确保教学改革获得成功,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我校由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牵头,与校内纺织学院等相关本科二级学院进行充分沟通,选配组建了一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能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包括部分退休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座谈会,组织学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件精神,加深教师对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生特点的理解和认识,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分批选派教师深入企业锻炼,进行产学研合作;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相关方面的学术会议与培训交流,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受益。同时加大与省内外纺织企业的交流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建立了一支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协调合作的师资队伍。

纺织工程专业在我校办学多年,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有很好的软、硬件基础。本文所探讨的纺织工程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就是针对纺织企业的现状及需求以及当前纺织专业成人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的,强调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实用性和市场性都非常强。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受到了学生、授课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本文作者:陈莉、刘玉森、张智荣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篇8:新型城镇化环境保护路径探索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作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城镇化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改变了我国的城乡结构,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较大的提升,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引发了很多的问题,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环境问题。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有了健康的环境,才会有好的人居环境、工作环境,这才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因此,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化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这些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能够快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也消耗的'大量的资源,还引发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此,我国应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我国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对现有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加大对科技研究领域的投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依靠科学技术对传统的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结合,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出和效率,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第三,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第四,加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

我国在实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城镇化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必须遵循相关的规律,切忌不可单纯的以造城为目的,盲目的进行城镇化,应该走一条新型的城镇化建设道路,在实现统筹城乡一体化这个大目标的同时,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建设宜居型城镇,协调城乡土地开发、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之间的关系。各地方政府在实施城镇化建设之前,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制定严格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认真落实;重视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发展,并将其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抓起来;要针对新型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制定专项规划,如节能规划、水资源节约规划、再生资源回收计划等,确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环保目标和工作重点,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在城镇这个生态环境系统中,人是主体,人不仅能够设计和建设城镇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实施管理,因此,人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城镇的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很多城镇的居民、设计者、管理者等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引发很多的环境问题。为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利用广播、电视以及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让新型城镇的居民以及管理者等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保护城镇的生态环境;当地的社会团体、主要文化部门也可以针对环境保护问题,开展专门的宣传活动,普及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方针、政策,以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城镇内企业和个人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破坏环境问题的产生;结合当地的资源开发形式,加大对节约资源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增强人们循环经济的认识,推动循环经济在新型城镇中的发展。

四、加快生态环境制度体系建设

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必须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制度体系,这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应该将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纳入市场运行机制进行规制和管理,并针对生态环境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体系,构建新的制度框架,强化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同时要以新的生态环境制度为依据对新型城镇内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约束,如有企业违规排放污染物、破坏生态环境的,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给与一定的处罚;对于新型城镇周边的环境情况,要进行定期监察和数据收集,尤其是饮用水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并将取得的环境质量数据信息定期向公众发布,让公众能够及时了解城镇的环境状况,督促城镇居民、企业等保护好周边的环境;以生态环境制度体系为依据,提高城镇企业的准入标准,并对辖区内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整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之,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环境保护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最大限度的协调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宏 黄月红 黄美玲 单位:临安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路日亮.试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1).

[2]卢文阳.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策略研究[J].宏观经济,(7).

篇9:小学音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探索论文

一、小学音乐教材中声乐教学的音乐探析

声乐教学是一门讲究系统性、实践性强大的学科。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学中针对声乐知识根基的铺垫打造和培养,是整个声乐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重点。注重声乐技艺的熏陶,专注于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始终秉承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基本功原则,围绕着“根基从娃娃抓起”“声乐从小培养”的信条。科学的纠正及调整小学生在整个声乐教材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够从基础教材开始就能够养成正确发声、掌握正确发声方法的习惯开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目前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声乐教学探索实践的重要课题。培养小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丰富小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增加小学生针对声乐知识的积累和音乐造诣的升华,都是对声乐学习的积淀和感知。另外声乐是感受的分解体,韵律感、节奏感、和声感、音乐分辨感、都是声乐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挖掘小学生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力、用不同的方法激发小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力,丰富与武装声乐对于小学生的熏陶和影响。把不同小学生的天资及对声乐的灵气激发到最大化,在教学中灵活地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这也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对于声乐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之一。一方面鼓励和增强学习者的信心和兴趣,另一方面激发小学生针对声乐的创造力,从小培养创作灵感。这些都是声乐教学从小抓起的重要实践过程。

二、声乐教学中的音乐积淀和熏陶

声乐是来源于生活的,而正因为这样,声乐的审美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想象、天马行空和回放。它具有一定的色彩性和画面感受,也正是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和衔接,声乐的乐感、韵律、画面等等细节才能够储存在大脑中与以往的记忆产生共鸣,从而形成学生独特的音乐理解力和声乐理解力。分组课和大班课相结合的多样化声乐教学模式和方法论。由单一的小学音乐教材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及教学体系。由原有的单独班级集体授课模式转变为单个授课、轮流辅导、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目前所有教材中于声乐学习的重点。更值得一提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天生具有对声乐的敏感和天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掌握每位学生的声音条件、发声器官的构造和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个性特点、心理素质、家庭教育修养,都是对小学音乐教材中针对声乐教材的实践和探索。例如提倡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问题意识,批评意识,破除传统模式和定性模式,改革单一的声乐教学模式,提倡个别课、小组由原本的灌输思维、输入式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启发性教学。使学生既能够在学习中得到提升也能够在学习中捕捉到乐趣。而原本以教师为主题的授课模式也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原本的传授知识切换为增长知识点,激发兴趣点,放大天赋点,而不再局限于传统。另外,在小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还有一个因材施教激发创新思维的重点。

三、声乐教学的基本功实践法则

声乐教学中,在训练学生掌握发声技巧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也是教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注重学生的音乐表现力也是相当重要的。由于声乐艺术是艺术与音乐的双重结合,因此就要运用多种模式,实践创新教育,技艺结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声乐学习和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了解小学生对于声乐的感兴趣程度及是否对声乐具有天生的乐感和韵律,积极的'挖掘及探索学生的声乐表现形式和个人特点,一边使其发挥所长一边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对于声乐的理解发挥形成积极的双向对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和教材中。使声乐教学中的独有特点和规律,成为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学态度和精神。另外注重基本功的训练,在声乐教学之中是比较重要的基本功环节之一。所以想要让声乐教学在小学生教材中获得探索实践。必须建立正确的基础学习方法,特别是帮助学生打造好中声区的基础,建立起正确的喉形等基础知识,都是声乐探索实践中的重点。打好基础,累计专业知识,通过声乐专业知识的不断累计来积淀声乐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和造诣。稳定学习者的心态,确定声乐教学必须从娃娃抓起,慢慢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建立起对声乐的自信心,这是声乐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成功的重要前提。

四、结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音乐教材中关于声乐教学的探索实践因为基于声乐教学自身的特性,经常采取一对一训练模式,施教的矛盾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所以合理地处理好教与学,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挥声乐学习探索中的长处,规避掉相应的短处,加入创新思维,成为声乐学习探索中的一个新课题和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双瑶.高师声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文艺,2010(6):180.

[2]马煜皎.高师声乐教学模式探索[J].黄河之声,2016

篇10:探索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论文

音乐表演的种类有很多,其中包括声乐、器乐、舞蹈、钢琴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多元化教学是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教学,在音乐表演中,如舞台演出、教学实践、举办音乐会、参加录音录像,包括欣赏、观看录音录像等,都属于多元化教学范畴。当然舞台的演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器乐演奏形式为例,就有很多种,如独奏、重奏、合奏、伴奏等,这些都属于多元化教学中的一部分,都可以称之为多元化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在以传统教学为主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对学生有计划地、弹性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具有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学生普遍感到受益匪浅。笔者认为科学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多元化教学的几种形式

1、舞台演出

这是音乐表演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舞台的演出形式繁多,这里重点例举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器乐演奏的舞台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伴奏。

(1)独奏

只要具备演奏基础,有一定的基本功训练,具备一定数量的演奏曲目,老师就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上舞台进行表演,让学生多参加独奏的演出。独奏也需要经验的积累和心理素质的调试、培养。首先要把上台前的准备工作做好,例如,检查一下乐器的状态如何,音准调试得是否准确等。调整放松自己的心情,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舞台上才能充分发挥并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一般音乐表演的考试大都以此种形式出现。笔者抓住考试前的机会,给学生上公开点评课,也就是每个学生上舞台演奏准备要参加的考试曲目,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同时寻找不足,当场改进。能解决的问题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下去反复练习,下次必须解决。通过公开点评课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而且在考试过程中,每个学生的进步幅度都非常明显,收效极佳。

(2)重奏

重奏不同于独奏。它讲究相互配合。因此双方的互相配合十分关键,二者是一体,在演奏自己声部的同时,也能倾听到或感受到对方的演奏声部的进行,要使两个声部有条不紊地结合,这样才能够配合好。要倾听和声的整体效果,积极主动、和谐合作、默契配合。在短学期教学期间,笔者采用多元化教学,给学生布置两首器乐重奏作品,要他们亲自演奏,体会音乐感觉。虽然刚开始对于没有过合奏经历的学生来讲,挺有难度,但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热情很高,都主动找老师给他们安排重奏训练。

(3)合奏

合奏是器乐演奏最常见的一种演奏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平时要多积累这方面的经验,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很多人就缺少合奏意识及合奏经验,最终无法胜任合奏。除了依靠学院的合奏课,还要寻找各种机会多参加合奏训练,及时总结,不断积累经验。

(4)伴奏

伴奏是音乐表演中的另一种形式,如独奏伴奏、独唱伴奏、舞蹈伴奏等,是大家非常熟悉多见的一种形式。伴奏所处的地位不同,它处于辅助地位,起配合和烘托、衬托的作用。伴奏时要突出主旋律,要做好陪衬和铺垫工作。学生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克服困难,多参加伴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2、录音

录音和平时演奏不同,一说到录音学生就都会有一种紧张感,不过这样他们会更加认真对待,必要的紧张还是要有的,但不能失控。在没有录像的条件下,笔者就组织学生录音,每次的考试都要录下来,反复听,帮助学生查找不足之处。这对学生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录音时演奏者本身所用的力度和平时也有所区别,因为麦克风的灵敏度极高,它所处的位置、角度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包括演奏者的松弛度和紧张度等,都会对录音产生影响。所以在录音时,要多讲究音色和音质。这样对录音的效果有益。在录音时,往往不用平时舞台演出时的力度,则会有更好的音响效果。否则,麦克风的灵敏度大,用平时的力度来演奏带来的噪音大,效果极差。录音时,应该多在演奏技巧上下工夫,例如,在进行琵琶演奏时左手要多加些“吟”弦的技巧,这会使声音更加有润性,音色柔美好听,获得很好的效果。

有时笔者把学生带进录音棚,进行多元化教学,表面上看给人比较松散的感觉,其实更接近于现实。实际上更接近实际,这就是实践,是学生在一对一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知识,也是超前实现目标的良好途径。如果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以上经验的积累。

就像学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基础,没有社会实践是不完美的。年轻时应抓住大好时光,勇于创造,拼搏进取,我们就会有收获,就会有成绩。如果在学校时就积累经验,等到走上社会后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采用多元化教学,能解决这一难题。

3、录像

录制音乐要讲究声情并茂,这是表演的进一步升华,必须自然松弛,美观大方。这是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完美结合,不可紧张或松懈。有的演奏员,一录制作品就很假,很做作,或录制不好反复地接录,这些都会对录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要定时安排录像,可以在学期的期末考试时给学生录制。先讲录制的要求,然后再由有经验的老师进行点评,找出每个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总结,不断积累提高录制效率。这也是多元化教学的体现。

4、举办演奏会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演奏会,对积累舞台经验大有好处。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弹奏几首曲子就没劲了,弹不动了,基本功匮乏。这样的同学就要求多练习基本功,练习力度、速度、耐力等,这些提高后,方可上台演奏。有的学生怯场,无法控制自己紧张的情绪,导致不能正常发挥和演奏。所以要多为他们创造演出机会,多锻炼从而缓解紧张度。对于特别爱紧张的同学,刚开始可以安排和其他同学一起演奏,经过锻炼逐渐适应后,再让他自己进行表演。这样就逐渐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心理,让他们更加松弛,从而达到自由发挥的境地。

5、参加教学实践

要有计划地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学实践。在短学期教学工作期间,笔者安排了两名大一年级的学生,来给两名小学生授课。课的内容是一首短小的琵琶复调二重奏作品,这些内容笔者事先并没有教过他们。对他们来说都是刚刚接触的新作品,笔者在旁边现场指导,学生们换位了,现在他们不是学生,是老师。老师在教学时,就要有迅速试奏的能力,科学安排指序、把位,还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是绝对的高度集中,这时他们的试谱、安排指序指法等就显得更加积极主动了。

当遇到问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他们解决起来有难度时,就会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起分析解决。这样他们在小学生面前既不失去自尊,又可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发现他们的演奏姿势懈怠时,笔者就在旁边提醒他们,注意自己的演奏形态,学生会学你们的。小同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小同学,积极主动配合老师的思维,主动试奏,很快可以学会。有的小同学试奏本来就不快,也不主动配合老师,就等着老师一句一句地教,这就考验老师的耐力和耐心了。等到笔者送两位同学离开课堂的时候,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老师,其实你当老师也挺不容易啊!”笔者开心地笑了。通过实践,首先,让他们懂得了老师的辛苦和用心。这样回到他们自己的课堂,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其次,他们得到了教学上的训练,也为将来教学积累了经验,为他们逐渐适应社会做准备。

这就是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益处。所以,有计划地采用多元化教学,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多看、多听大师及演奏家的演奏和表演,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声情并茂,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如何采用多元化教学

要做好多元化教学,教与学是相互的。无论是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还是对学生的本身素质要求都是较高的。

1、多元化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备较好的基础和音乐素质。人人知道,无论做什么,基本功都是最重要的。然而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一些学生的弱项。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苦练基本功,提高学生练功的积极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采取了集体练功的形式,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方法,一起练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他们听到同学在练功,马上放下手里的工作,主动要求参加到练功的行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吃苦耐劳,任劳任怨。基本功训练往往很枯燥,还需要一定的体力、毅力。有的传统乐曲很长,不好背谱。这需要有能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劳任怨,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才能达到要求。

(3)德艺双馨。学生不但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严禁谦虚的学风,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要培养人情、人格、人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要以此为积淀培养合格的人才。

2、多元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中主要应实现以下方面的内容。

(1)引导启发。音乐表演本身就是对音乐作品的艺术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创新,有自己的构思和想法,教师不要过多干涉其思路,关键在于引导。在不违背音乐规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允许学生尽情发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

(2)归纳重点。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计划地学习、复习学过的乐曲,预习不同时代的新作品,分析它们的结构和特点。老师可以归纳重点,鼓励学生改编创作。通过实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由浅入深。音乐表演是综合性的艺术,教师要把握难度和进度,做到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了老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积极配合,多元化教学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应采用多元化教学的培养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合格人才。

三、实行多元化教学带来的社会效益

1、自食其力,信心倍增。笔者在多年的音乐表演的实际教学中,尝试着采用多元化教学的方式。有的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实践,逐渐积累经验,自食其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锻炼学习,学生增强了学习热情和自信心。多元化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在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期间,对学生采用多元化教学,可使教学更加灵活、切合实际。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

3、积累经验,符合社会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不断地摸索和积累实践经验,将来他们就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不断地探索并采用多元化教学,学生能够迅速成长,这是技术能力的培养,符合市场要求,学生从中受益匪浅。

总之,音乐表演的多元化教学,灵活多样,积极有效。它补充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是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的完美结合体。多元化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的密切配合,使学生迅速有效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这点是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要有文化,更要有能力。

篇11:基于Moodle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基于Moodle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路径探索论文

1 引言(Introduction)

从互联网搜索的招聘职位来看,像手机游戏开发、Java工程师、网站建设等系列软件技术行业的人才需求是很大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软件专业的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很困难。这就说明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的人才不相符。解决这个矛盾,势必要更改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将社会需求与课堂、课后教学相结合起来,合理设置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严格遵循“以就业为导向”,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力提高学生的必备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软件技术发展是飞快的。很多知识刚掌握,就陈旧了,甚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如我们常用的微软的操作系统。只有不断学习、自主学习、终生学习,才能追逐软件技术的发展。因此,必须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即构建基于Moodle的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宽松的、自主的网络学习环境。

2 基于Moodle平台进行软件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The advantage for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Moodle platform)

Moodle,即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之一。它在的“Top 100 Tools for Learning from Jane Hart”调查中,排在了11位,也是排在了11位[1]。Moodle平台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在教学实施中既要以学生为主体,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监控的主导作用,有效的将两者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改善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主动性,增加了学生交流合作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利用Moodle进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以下优势[2,3]:

(1)先进的教学理念

Moodle是遵循“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建立的。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处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这个平台中,学生因为需要完成某个特定的任务而相互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的交流、主动地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这就要求课程的设计者一定要将学习任务设置好,在Moodle平台中教学设计的基本单位学习活动,一切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学习活动的设计而展开。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关注教授知识,而是重点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学习环境的设计。工作的核心任务是设计合理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评价和监控规则,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既宽松的而又有纪律的学习环境,就像马路上汽车可以从南向北开,也可以从东往西开,可以是60速,也可以是40速,但这些必须是在交法的规定下的自由行使。

(2)完善的教学平台

Moodle平台包括了资源、课程管理、测试、作业、聊天、论坛、wiki、投票和问卷调查等模块。作为一个成熟的课程管理系统,为学校教学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平台;为教师信息化课程建设提供了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虚拟课堂的学习环境。可以全程记录教学活动,例如拿些学生访问了这门课程,在线时间,进行了wiki贡献,这样方便教师的教学控制和分析。另外,Moodle平台是开源代码,在Moodle平台社区中有很多可用的插件,可以免费下载,按需扩充平台的功能。

3 基于Moodle平台进行软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案(Th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the software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Moodle platform)

3.1 构建基于Moodle的软件技术课程的核心

在Moodle平台上,学习活动组成了教学活动。一门课程设计的好与差,关键是学习活动的设计。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所以基于Moodle网络平台的软件技术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首先要分析课程的特点,然后分析社会的需求,接着确定课程目标,设计活动任务、实施活动任务、评价学习效果。在活动的实施过成中,利用Moodle资源、活动工具,设置多种任务驱动,例如案例驱动、任务驱动、情境驱动和角色驱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Moodle平台元素,提供像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为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优越的网络环境。根据软件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案例驱动、任务驱动、情境驱动的任务。强调学生的设计和编写程序的培养,强调沟通和协调能力,以实现自主学习目标。

3.2 基于Moodle 的软件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的设计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首先,教师要特别关注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了解国内外、省内外甚至是市级区域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制定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定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然后,针对某一门课程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最后,利用Moodle平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课程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将教师的课程组织内容放入平台中,如课程标准、参考课件、相关视频、参考文章、相关资源站点等。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根据具体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是情境驱动型的,也可以是案例驱动型、或者是任务驱动型的。例如想介绍分支语句,传统的教法直接给出if…的语法结构,然后例子,“如果a>3,那么b=5”。这样的例子没有任何的情境,也没有任何的意思。教师给以设定一定场景下,例如,“小王刚发完工资,看见工资条上有一项是“应缴纳的税收”,这项是如何计算的呢。”这种设置在现实生活的特定的活动,会让学生觉得这项内容在现实中是需要的,而不是仅仅的抽象的知识。在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下,学生会积极主动的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锻炼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在做需求分析设计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包括用户、项目组长、成员借助Wiki工具、博客或其他的交流工具,小组成员自行设计系统功能。在角色活动中,学生能够体验交流与沟通的魅力及其困难,锻炼沟通协作能力。还有很多其他的案例,这些不同类型的任务不仅可以让学生横向思维,更可以激发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方便差别化学习与教学。

3.3 通过Moodle实施课程的教学

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跟谁教师学习,还可以在课后进行自学。教师通过Moodle的教学监控功能,随时查看参与自己课程学习的学生的基本状况。不仅包括具体教学模块的被访问的次数、时间和场所,例如,学生下载了多少次教师的教案,在什么时间查看了多少次教学计划等;还包括监控教学模块学生参与情况,例如,学号为111111的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发了几次言,以及发言的内容、他的作业的提交数量等。由此可见,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体现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也发挥了教师引导监督的作用,很好地处理了教师教学和网络学习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任务与奖励的,激发学生对软件技术课程学习的自信心与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基于Moodle实施软件技术专业课教学的优越性。

在过去的一年中,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中有《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asp.net程序设计》进行了基于Moodle的网络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范围广泛,教学效果也很好。然而,Moodle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例如Moodle的外观比较简单,如果改进适应现代孩子的视觉效果,吸引他们的眼球;如何更好的设置活动,创建什么样的情境能使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如同社区间的无障碍的进行交流等。

4 结论(Conclusion)

基于Moodle平台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师生可以在社区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借助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为自主学习创建了环境,同时也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Centre for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C4LPT).Top 100 Tools for learning(2013).http://c4lpt.co.uk/top100tools/.

[2] 钟平.基于Moodle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8):42-44.

[3] 王红玲,郑刚.基于Moodle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10):76-78.

篇12:探索山区林业的开发路径论文

探索山区林业的开发路径论文

同时探索并形成了“三化一转变”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模式。生态项目产业化: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德援等重点项目,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核桃、油橄榄、板栗、梨树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形成高效产业,充分发挥生态工程的综合效益。基地建设园区化:高标准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的林业产业核心示范园区和标准化生产园区,建成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核桃示范园、油橄榄品种试验园、森林蔬菜产业示范园等41个林业、农业产业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成片发展产业基地。资源利用品牌化:集中全市各地的油橄榄、核桃、木耳、茶叶等产业资源,统筹打造市场竞争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的优势品牌,提升资源开发增值效应。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通过实施分类经营、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业主经营,大力推进林业发展集约化,不断提升林业产业的综合效益。

做好整合文章,凝聚发展合力

(1)整合管理职能。率先在全省完成市县林业和城市园林管理职能整合,形成了城乡一体的林业园林管理新体制,为实现园林下乡、山区的'林木资源顺畅进城、促进资源增殖和农民增收提供了体制保障。整合项目资金。(2)整合项目资金。退耕还林、德援项目等林业工程资金,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整合农业、水利、交通、以工代赈、扶贫、旅游等涉农项目资金,大力实施山、水、地、林、路、通讯综合治理,加快产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3)整合品牌资源。利用“青川黑木耳”“朝天核桃”“米仓山茶叶”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广元橄榄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影响力,依托20余家林产加工龙头企业,在统一生产标准的基础上,将全市黑木耳、核桃、油橄榄等统筹整合,形成了产品规模,扩大了市场影响力。

强固生态基础,引领低碳发展

512地震灾后重建以来,广元在全省率先提出走低碳重建、低碳发展之路。我们将林业产业作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林业的基础和引领作用,加快建设中国西部低碳发展示范城市。一是强化低碳发展基础。依托德援项目,在工程区建设节能灶1.1万个,每年可节约薪柴3万t,有效减少了森林资源消耗。围绕“夯实生态屏障、维护生态安全”目标,把灾后生态恢复重建与生态广元建设、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等有机结合,完成投资20余亿元,突出抓好极重灾区生态修复,使严重滑坡地、水源涵养地等重点领域生态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治理,为全市低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二是壮大低碳经济总量。突出林业产业低碳属性,每年以增加6666.67hm2(10万亩)以上的速度建设工业原料林、森林蔬菜原料林和优质核桃基地,为壮大低碳经济总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推进林业资源高效转化。将过去山区老百姓作为烧柴原料的青冈林,转变成利用青冈树的根部发展灵芝菌、主干生产椴木密植黑木耳、枝桠及椴木木屑生产代料木耳或香菇、废弃耳棒和代料生产工业炭和农用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成倍增长。三是大力倡导生态文化。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载体,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和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建设,使之成为弘扬生态文明、宣传低碳理念的主阵地。结合全民义务植树、湿地保护日等重要节日,增强全民生态意识,形成热爱自然、低碳生活的良好风尚。

广元市将继续坚持生态立市理念不动摇,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山区林业综合开发为抓手,立足山资源,做好林文章,统筹推进城乡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力争到,全市木本油料基地突破13.33万hm2,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农民人均从木本油料产业上获得的收入突破1万元,贡献财政税收25亿元,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00亿元,在发展现代林业、增强富民实效上再创佳绩,为加快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和“美丽广元、幸福家园”而不懈努力。

篇1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及路径探索论文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及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渗透,其一是渗透于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其二是渗透于学生的社团组织和日常活动中。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结构;绩效评价

一、前言

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条件稍好的学校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校行政的领导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事项主要由专职教师负责。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开展活动的形式也千差万别。然而,效果到底怎么样,很多人心中没有数。为此,笔者觉得,如何构建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组织结构

第一,专门化。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所以必须由专业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从目前的情况看,虽然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都配备了一个心理老师,但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待加强。

第二,部门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部门。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政教处或学生处,部门成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多数学校由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和若干兼职的老师组成。

第三,指挥系统。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关,问题孩子往往由政教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有些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接受教务和政教的双重任务。

第四,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

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给学生知识的地方,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走向了极端,以至于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这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道理,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专业队伍的建设。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关注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尽可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疾病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要起到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心理都是一个世界,丰富而又多变。而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怎么样,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有必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和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有设备和场地。

这样,才能从组织制度上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专业的队伍可以从相对专业的角度开展心理辅导。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老师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内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系的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有较高自治性质的社团组织,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组织结构

尽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但是,由于各地区情况不尽相同,每一所学校也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必须按照学校自己的情况,建立具有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

如图1所示的组织结构就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保障问题。尽管如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能建立和学生家庭及社区互动的外围体系。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仅是与学校教育有关,家庭、社会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建立专业队伍

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是必须得到充分的保障。对于已经有一定规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对于还没有一定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学校,应该根据情况适量引进具有资格的教师。

(三)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必须有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软硬件达标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学生和老师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目标不清晰,目标不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在高等教育即将普及的背景下,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升学将不是学生前进路上的巨大障碍,也不是教师业绩考评的唯一标尺。那么,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建立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就具有了时代的可行性。基于此,建立不唯一以学科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评价体系就有了现实的基础。

过去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看教师所教班级的成绩和升学率,而心理健康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绩效评价体系必须科学而合理。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针对教师的,一个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评价体系为基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以操作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3号

[2]班华.《与中小学心理老师谈心理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07).

篇14: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各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图书馆利用自身占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和国家信息战略的大力支持,迎来了图书馆数字化的变革,成为数字化大浪潮中的突出者。文章通过分析图书馆在数字化传播时可能遇到的或出现的侵权风险,提出了有关如何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著作权;识别

图书馆职责所在就是收集、整理与加工、保存与传播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数字化图书馆是在多媒体和Internet网上以数字的形式处理信息,且通过互联网给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随时提供信息服务的系统。然而随着网络侵权的不断发生,数字化图书馆经营当中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不论是在文化知识与科学遗产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加工还是传播过程中,都无法规避著作权问题。不论其中那一个环节上侵权问题的出现,都将可能会引发民事纠纷,承担相应的法律风险。所以怎样有效的防范法律风险是数字化图书馆需严肃对待的问题。

1著作权的定义

著作权又叫知识产权,是指“法人对作品在科学技术领域、文化艺术领域内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据法律规定享有的专有权”。著作权的法律效力。保护著作权还是离不开法律的支持,法律保护的目的是对创作者享有的经济权益的保护,促进创作者和创作成果的有效传播及应用。

篇15: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路径探索论文

2.1法律

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重要业务就是图书馆的网站建设,如果没有自己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及网站,那么数字化图书馆的所有资源服务都无法实现。想要通过图书馆网站将各类数字资料提供给客户使用,需要在显眼位置公布抗辩申明用以规避侵权风险。网站不仅仅作为数字资源服务的平台及传播媒介,还需要更多的其它内容来充实,例如图书馆服务资源的简介的文字、图片及字体的设计,板块的设计等等都存在着知识产权的内容。然而有的网站建设人员随意参考借鉴别人网站的内容。但是从著作权方面来讲,网站内容设计也属于知识产权不允许复制及抄袭。由于图书馆的网站建设中的内容及运营服务涉及到的资源许多有著作权的.,可以说网站建设的主要问题就是著作权。操作不当会导致侵权风险。

2.2服务

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主要涉及的就是资源的下载及上传活动。有两种情况:(1)用户通过图书馆的网络服务上传及下载数字资源。(2)就是图书馆管理人员自己在网站上上传数字资源。对于图书馆自己操作来讲,如果法律没有规定免责条款的,后果都是图书馆自己承担的。对用户通过图书馆网站服务上传的资源,如果图书馆收到侵权通知需立即撤销相关资源,就不需要为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任何的法律责任。虽然图书馆不用为用户的行为承担相应责任,但还是要加强侵权防范意识,严格区分公开网络、图书馆局域网的界限,明确告知用户网络传播合理使用,尽量避免侵权纠纷。

2.3用户

用户对著作权的意识薄弱,再加上图书馆对用户著作权风险教育不够,因此从用户方导致的数字化背景下著作权风险比较多,需采取合理的措施降低著作权风险的发生概率。

2.3.1用户上传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为给用户提供更为方便的信息上传通道,多数图书馆开通了论坛、博客等信息平台。使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上传资源、发表看法,图书馆很有必要进行监督,但是由于用户众多导致信息数量大、内容复杂,图书馆不能做到每条信息都进行判断。导致有些用户上传的资源或信息可能存在侵权的风险,如果图书馆尽到平台服务的职责,就可以免于承担侵权责任。

2.3.2用户下载

资源的下载利用和信息的交流是图书馆提供给用户的共享方式,但是用户在下载后获得资源后的行为不受图书馆的制约,另外大多用户对侵权的后果认识有待提高,导致复制他人资源信息的行为的出现,导致侵权行为,阻挠了著作权保护工作的实施。

2.3.3私自传播信息

从《著作权法》来看,为了个人学习或进行教学,复制从图书馆下载的资源可认为是合法行为,但需要把握好这个度。如果复制后轻微做修改然后自己使用,这样的行为被定义为剽窃就是侵权。但是这种行为不受图书馆的约束,只能利用大量的宣传及教育的途径,使用户明白这一行为的严重性,促使用户减少此类行为。

3如何有效规避著作权风险

3.1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著作权的素养

不仅要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著作权知识的培训及教育,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著作权法》的认识,加强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遵守法律意识。还要废除与著作权制度相冲突的工作方法,将保护著作权意识有效的贯穿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每个环节当中。

3.2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及制约

为有效防止用户不正当的利用作品而导致的侵权纠纷,建议数字化图书馆推行用户的实名注册登记制度。将用户的真实姓名、身份证等信息,统计在数字化图书馆用户系统中。图书馆应引导用户合法利用数字化的作品,降低侵权风险。并及时在图书馆网站上提醒用户要保护著作权,告知用户侵权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发现侵权现象,及时履行通知用户和删除侵权资源的义务。

3.3完善图书馆著作权制度

数字化背景下图书馆的建设的情景下对图书馆著作权的保护有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应该将著作权管理作为日常的工作需求,图书馆针对各个岗位及业务。对数字化资源利用的特点,制定严格的制度,明确规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随时对著作权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检查监督,使著作权管理制度能够很好的运行。建立健全的补救措施,在侵权行为发生后,及时履行通知用户和删除侵权资源的义务。建立沟通机制,保持与版权人之间的联系,以提高数字化图书馆版权保护的透明度。

4结语

将来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就是数字化图书馆,但是数字化的资源会引起社会对著作权的重视。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很多环节都会有导致侵权的风险,首先是要识别著作权的风险,才能有效的规避风险。数字化图书馆作为对社会服务提供数字信息资料的机构,主要的日常工作就是与知识产物发生各种各样业务上的关系,与著作权有着密切的关联。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个人著作权与用户信息资源需求利益中平衡体,需要承担的著作权风险最大。在出现著作权纠纷时,由于法律的介入,会给数字化图书馆带来巨大的冲击,影响着图书馆工作的正常进行,严重的会影响到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壮大。所以,提前开展著作权风险管理,有利于数字化图书馆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远慧.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著作权风险识别[J].高校图书馆工作,(03):32~35.

[2]郑洪兰.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研究[J].兰台世界,(02):78~79.

[3]程应红.数字图书馆如何防范法律风险[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09):96~98.

篇16:农机成果转换新路径探索论文

农机成果转换新路径探索论文

1我国农机成果转化现状

农业机械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机成果)是科技成果中的一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机成果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但目前我国80%的科技成果未转化,其中农机成果也不例外。以某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单位提取的数据为例分析,该单位从1990~15a期间,共承担了各级政府下达的科研项目53项(开题数),其中通过鉴定或验收形成农机成果的有35项,占开题数的66%,而转化出去的成果有6项(指每项成果推广在5台(套)以上的),占农机成果的17%。在没有转化出去的87%中不乏非常有推广前景的成果,都在20世纪90年代就闲置在档案室里,正如经济问题专家指出,这是科技人才和资本的双重浪费,非常令人痛心。究竟是一堵什么样的“围墙”使成果转化的有效性低?传统的农技成果转化的老办法、老经验出了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新途径才能有效提高新形势下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每一位农业科技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2.1开题项目没有形成强劲需求一个科研项目在开题时就呈现出弱势状态,因为没有准确地把握农村市场跳动的脉搏,开题时仅在理论状态下分析应该有转化前景,仅在只有零星用户或者在具备了一定科研基础之后,就匆匆上报项目。开题项目的弱势特征表现在:

2.1.1项目单一。既没有前期扎实的市场调查基础,项目完成之后往哪转化,科技人员心里没有底;也没有制定后期的研究方向,无法形成完整的项目链,用户接收单一项目无法使用。

2.1.2项目脱节。研究的科技内容、解决的技术问题、可能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或者问题很小没有涉及到关键,缺乏用户共鸣,无法达到预期需求。

2.1.3项目零散。一个较小的研究单位一年内上的项目达10多项,包括的领域也很广,人力、财力及实验手段都无法跟上,项目的完成很勉强,更无力去深入推广转化了。

2.2农机成果推广渠道不通畅如果说取得农机成果是源头,那么用户使用就是源尾。其间渠道一路畅通与否是影响转化能力的重要因素。在省及地区的实际情况是,科技成果转化到1~2个用户是完全有把握的,但是再继续多家转化就很难了。而这种障碍主要体现在:

2.2.1信息不灵。凭宏观的信息认为该成果会有很高的转化率,但微观信息即具体是哪些用户需求却没有掌握。

2.2.2成果熟化度差。用户最大的担忧是农机装备的'性能、质量可靠度、操作方便性及是否有及时良好的售后服务。

2.2.3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缺乏经费,研制的样机没有进行生产试验和耐久性试验等就匆匆投入市场,造成农机的成熟度和可靠度不够,农机经常搁浅在田间、车间等。

2.3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片面性对科技人员评价机制的片面性,制约了农机成果的转化率。转化率要高,就要强化推广职能,形成媒、研、产、供、销、服、馈等一条龙的链式管理,而各个链节都是科技人员组成形成合力;但是在评价科技人员成就时,只是6个链节中的“研”,因为是研究人员才能取得成果奖励证书,才能晋升职称或奖励等,而其他都是辅助人员,不属于成就评价之列。因此属于链节“研”中的人员,都不愿意改行“屈就”于其他链节,唯恐影响前程。目前缺乏有效地促进科技人员从事农机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环境氛围,削弱了其他转化链节的功能。

2.4用户使用先进技术装备的技能不强我国农民知识水平整体不高,特别是目前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经营非农产业生产或者外出打工,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劳动力,他们对复杂的机械,特别是成套技术装备的操作使用吃力,因而对使用农机产生了抗拒心理,或者难以接受先进技术装备,或者导致装备使用寿命短。农民自身的素质不高,采用科学技术积极性不高,这是农机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现代农业机械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必然要求农业劳动力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

2.5农机成果没有完全融入大农业这一点在省级及以下地区表现犹为突出。长期以来,农、林、牧、渔等各行业互相之间来往甚少、独立运作,对当地的农村形势、对农业机械的需求,没有沟通交流、没有衔接通报,各行业各行其是,以至于没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导致了信息闭塞、成果重复、转化吃力,农业产业链缺损,最终是增加了成果转化的经费成本、时间成本及运行成本,降低了转化率。

3农机成果转化新途径

3.1转变科研项目立项程序设立科技项目一定要有的放矢,先有企业接收,才有项目申报,必须放弃在项目立项之后再找企业、找着与否都无所谓的状况。这需要各级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完善的转化环境。具体的实施方法是坚决执行“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以四川省为例,省科技厅颁发的《四川省科技计划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就是要从科研选题、立项、经费分配等原有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从源头上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3.2转变对科技人员的评价机制传统方式下出现先立项后找企业的状况,就是因为对科技人员成就的评价机制出现了偏差:第一,没有把成果的转化量放在首要评价标准上;第二,科技人员完成科研项目数量的多少成为了重要的评价标准;第三,科技进步奖只是对项目进行研究的人员才有荣获资格,其他推广转化的科技人员没有纳入评奖范围等,由此才造成了科技项目重完成轻转化。因此,应该扩充评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是链式管理方式,对于信息、科研管理、研发、营销、售后服务等人员,也应有相应的评判功绩。

3.3转变闭塞的农口行业之间的联系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农、林、牧、副、渔等农口行业之间往来甚少的局面,大农业需要大合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放大到全局、全省的利益加大联合力度,而不是局部利益或本位利益。农业机械是实施和推广先进农业科技的载体,是现代农业重要的基础设施,转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各个农业科研机构应联系合作、互通情报、共同交流、共谋建设,避免农机成果转化形成“孤军奋战”。

3.4转变农机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农机是特殊的商品,销售市场在广阔的农村,用户是农民。因此,成果转化针对性很强,农机成果转化应具备信息发布、供需部门双方对接、按市场规律定价交易、后期跟踪服务和解决出现的纠纷,提供购机补贴和资金借贷以及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等条件。要做到这些,首先,应尽快摆脱主要依靠政府指导行政推广的模式,尽快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农机市场;其次,完善农业机械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中介机构应该形式多样,为农机成果发布信息;第三,要加快各种农业机械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并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和管理,使园区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外产生辐射,成为农业科学技术传播扩散的载体,推动农机成果的转化。

3.5转变农民的知识结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式地培养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先进技术装备使用的技能,按照科技部《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的通知精神,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优化农村科技人才队伍,才能使转化的科技成果有接收对象。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作用,农机成果已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各级农业机械研究部门都应该将农机科技成果的转化列入重要的工作计划中,以使农机成果为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篇17: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探索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探索论文

摘要:当前,中国工业国外遭受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烈冲击,国内则受制于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体制滞后等因素,工业发展瓶颈日益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此,收入结构和需求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理顺初次分配关系和消费投资关系是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消费投资关系;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劳动生产率;资本产业效率;融资结构;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使得我国经济总体上实现了巨变,已然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断积累了体制和机制上的矛盾,也使得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艰难的转型阵痛期,经济下行压力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迫切需要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做出调整。考虑到中国复杂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任何单纯围绕产业结构展开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可能都无法全面解决中国产业结构的实际问题,必须有耐心地探析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学逻辑,才是治标之策。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结构逻辑关系分析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分析

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首先要理解为何要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实质上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体现,之所以一再强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动机无外乎两个,一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表现出经济发展上的供求严重失衡问题,不严重失衡是很难从宏观上直观察觉出的,出于治理经济发展症结问题的考虑,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结构,向供求平衡趋近;二是主观性的积极推动,急于向发达国家靠拢赶超,急于实现现代工业化的目标。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快速走完工业化,实现富强、民主、文明的强国战略目标是每个国家、每个理性经济人都求之不得的事情,关键在于步子不宜迈得过大、过快,我们应该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逻辑规律,经济制度和市场体制、劳动者素质水平都要跟得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否则必然出现结构失衡问题,阻滞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

短期内能快速推动GDP增长的无非是投资和出口驱动。理论上讲,投资在短期内确实属于支出的构成部分,可以提高总需求水平,但长期中它又是供给的主要来源,投资的这一双重属性,使得它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旦操作不慎会加剧供求失衡的程度,既不能投资过度,也不能投资不足,消费也是如此。正确处理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处理供求平衡的问题,也是正确处理产业结构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从宏观经济运行的流程来看,经济体系有家庭、厂商、政府和国外四大职能部门。要正确处理消费与投资的比例关系,要清楚消费与投资的来源,消费源自于居民家庭和政府,投资源自于企业和政府购买,理论上政府作为非盈利机构,没有投资的属性特征,但其在现实中确实对投资活动起着重要影响,在分析实际问题时应予以充分重视。用于消费的收入源自于收入分配,按照GDP的收入法核算原理,主要包括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与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分别可看作居民、企业、政府的分配收入来源,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结构决定着消费与投资的需求结构。由于消费面对的是最终产品,其结构相对较为简单;但投资结构较为复杂,由于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行业部门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效率互不相同,同样的货币,融资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产出的规模,决定了不同产业的供求结构。概括来讲,收入分配结构、融资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消费与投资的需求结构是否合理,也决定了产业结构是否合理。要解决产业结构问题,必须从收入分配结构、融资结构和需求结构分析入手。

(三)经济结构的关联关系

经济结构的关联关系主要围绕资金分配结构(收入融资结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三大方面展开。概括来讲,一方面,货币资金的分配结构决定了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比例结构,同时,需求结构又决定了产业结构水平;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又可以直接反馈经济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同时需求结构也可以直接反馈出资金分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总之,三大结构关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逻辑关系,资金的分配结构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需求结构,最终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我们可以从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反馈信息中挖掘资金分配结构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分配结构问题,最终解决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问题。

二、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变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从最高值的15.1%持续下降到的10.0%,且近几年一直维持在10%左右的水平;第二产业(包括工业)的比重体现出超级稳定的态势,20以后一直维持在46%左右,最高值为的47.9%,最低值为的43.9%;第三产业比重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从年的39.0%持续上升到20的46.1%。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次产业呈现第二产业比重超级稳定、第一产业比例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例持续上升,表面看来似乎是第一产业下降的比例转移到第三产业增加的比例上,体现出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质量并不理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生产性服务业并未快速发展,整体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并未跟上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使得第三产业的发展并未表现出工业化技术路线具备的正常水平。当然,可能存在统计核算方法的缺陷,当前中国的市场成熟度还不高,生产性服务业并未完全剥离出工业制造业,第三产业比例可能存在严重低估的可能。但必须指出,2000年以来的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可以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基本无效。

(二)国际比较分析

为了便于掌握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程度,这里对比分析世界上高、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的相关三次产业结构数据,以期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见表2)。按照当前中国的收入水平,应该属于中等偏上收入水平,20世界三次产业比例平均水平为7.4%∶35.9%∶56.7%。鉴于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第一产业比例10.0%的水平是比较合理的;第二、第三产业比例46.6%∶43.3%,对于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来说也算是较为合理的结果。总体来看,中国的产业结构与韩国相似;与印度相比,中国工业较为发达但服务业相对落后;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制造业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与美国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若能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出10个百分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就比较接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由此看来,中国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必须完善市场,提升制造业的需求空间,快速发展和提高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水平,这也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三、产业结构调整无效悖论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体现出超稳态势,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效果甚微。投资驱动、消费驱动决定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表面原因在于消费率持续下降,投资驱动不足以弥补或支撑消费不足延滞的产业升级,消费不足使得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迟缓,技术创新不足使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瓶颈,整个第三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与劳动生产率总体水平偏低。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依靠劳动密集性比较优势以及投资驱动带来的数字驱动的GDP质量并不是循序渐进式的发展,而是赶超式的跨越发展,各种市场体制与制度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血拼式发展带来的第二大国总体经济发展质量并不高,投资与消费失衡越来越严重,严重偏离了均衡发展轨道。长期的消费不足严重阻滞了我国的潜在经济发展速度,直接引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面临较大的瓶颈,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并未随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迅猛发展。原因在于我国的工业发展总体质量尤其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劳动力素质或人力资本不足以支撑我国快速走向工业强国的需要,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需求结构分析

从最终消费性支出构成中可以看出(见表3),居民消费比例和政府消费比例在2000年以后基本稳定,居民消费率仅下降了1.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消费占比逐年下降,2000年以后年均下调约0.8个百分点,协调于城镇化进程的速度;最终消费率则从2000年的62.3%直降至的48.2%,相应的资本形成率则从35.3%攀升至48.1%,体现了2000年以后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战略。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优先发展的经济增长战略符合快速工业化进程的技术路线特征,但体制和市场机制的阻滞使得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发生较大比例失调,直接引致产业结构为主的经济结构陷入瓶颈,调整步履维艰。那么,高储蓄、低消费、高投资的效果如何,这里主要从投资的行业结构来分析一下行业融资结构。从表4中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在行业构成中,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占比明显较高,二者之和超过所有行业的半壁江山,接近60%,房地产业占比逐年提升,年攀升到了26.62%,而近几年制造业占比变化不大,约占1/3左右,2013年的制造业占比为33.10%;在其他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位列第三,差不多占1/10,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略低一些,占第四位,占比不到8%,但2013年占比达到8.44%,超过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居第三位;其他行业占比就明显较低了,基本逐渐提高的有农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基本逐渐下降的'有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绝大多数行业都是提高的,第二产业行业基本下降,总体方向是利好的,体现了反垄断进程和市场化融资节奏的加快,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占比却明显下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投资这块大蛋糕怎么分,对于产业结构优化非常关键,从行业投资结构来看,制造业占比是合理的,但房地产业严重压缩了其他行业的变化空间,设想从房地产业占比中拿出10个百分点用于第三产业各行业,结果会怎样,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除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大行业,第三产业其他所有行业占比也就10%左右。从投资行业结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相当程度上在于房地产业的重塑调整,充分释放第三产业各行业的提升空间。

(二)收入分配结构分析

从表5可以看出,劳动报酬比例在―略有下降,当前维持在46%左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过低;固定资产折旧又称资本消费,占比逐年小幅提升,20达到峰值15.89%;营业盈余大致体现了企业资本积累的程度,占比呈现逐年提升再下降的变化过程,年达到25.66%,高出4.47个百分点,时竟高达31.29%;生产税净额比重体现了政府分配的收入占比,2003―20逐年下降,下降了约3个百分点,而后两年基本稳定在12.9%的水平。总体来看,中国近年的收入分配结构体现了加速资本消耗和资本积累的速度,满足了快速工业化的需要,压缩了劳动报酬的占比和最终消费的空间,提升了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从长远来看,消费驱动经济发展的能力严重不足,必将压缩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空间,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报酬比例、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占比势在必行。对于企业来说,不是劳动者报酬提高后,企业生存空间变小的问题,合理分配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结构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实际上,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长期供过于求,使得劳动者在利益博弈中始终占据被动地位,劳动者报酬占比始终较低。对于企业来说,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才是关键所在,不能一味地通过降低劳动者报酬来维持自身的生存。

四、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我国经济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增长,已经从总量上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总体上基本完成了工业化中期的发展历程,东部部分地区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完成了实现工业大国的战略目标。我国要想成为工业强国,需要从经济发展的逻辑出发,逐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一是要充分意识到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此时必须充分重视经济发展的内涵,正视经济发展的逻辑,切忌重复数字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回归到有利于长期发展的消费驱动内涵式经济发展轨道;二是要理解实现消费驱动经济发展模式难度是较大的,要耐得住性子,充分理解新发展阶段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坚定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切忌再次出现政府职能越位,要认识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要素市场结构和需求结构调整的结果,不能本末倒置;三是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要素市场的规范上,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市场机制的调整功能;四是切实充分重视民生工作,理顺货币资金的分配结构,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的比重,提升居民消费比重,促进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逐步提高最终消费率,真正实现消费驱动的良性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轨道,最终实现产业结构实实在在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徐朝阳,林毅夫.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J].中国社会科学,,(3):94-108.

[2]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2,(5):5-17.

[3]金碚.现阶段我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J].求是,2013,(4):56-58.

篇18:探索钢琴教学论文

探索钢琴教学论文

几年来,笔者有幸在俄罗斯国家(格涅辛)音乐学院合唱指挥系学习,尽管主修方向是合唱指挥,但将钢琴选为次专业,并跟随音乐学院副院长格里格拉德・伊利娜学习了三年。同时,旁听了钢琴教学法、钢琴文献等课程及音乐学院多位资深钢琴教授的教学,如特若普、冈巴亮(利赫特尔的学生)等,几年的留学生涯使笔者受益匪浅。

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对弹奏“技巧”的训练非常重要,但那是“硬件”,可以通过“时间+苦练”得以实现,而作为“软件”的“音乐能力”培养则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笔者这里的“音乐能力”是指客观、准确地驾驭、把握、表达作曲家音乐思想的能力。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涅高兹说:“……超凡技艺天分,技术装备程度并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表达作曲家音乐构思。”①可以说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钢琴教学成败的关键及标志。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音乐专业知识、非专业知识,还需要教师有解构作曲家音乐思想的能力。一般来说,作曲家的思想主要是通过作品的曲式与风格来体现。如果要准确把握作曲家的思想,客观地演绎作品,那么对作品的曲式、风格的分析以及对构建曲式、风格的材料进行剖析显得尤为必要。当然还有音乐作品的体裁问题,以及隐藏在音乐史学内的、与作品有关的信息等等影响作品客观演绎的其他因素。下面笔者就以上一些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行商榷。

内容通过形式来反映。那么作曲家的内心思想这一内容需要通过外在的某种形式来表述,这“某种形式”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音乐作品形式――曲式。曲式(拉丁语“forma”)意味着作品的结构方法。从外在形态来说,曲式是曲作者艺术思想和内容的外在呈现方式,也是曲作者用音乐这种语言来表达的方法。作曲家的人文、美学、哲理思想只有通过音乐形式(曲式)来表现与反映。因此,音乐作品的曲式观念、曲式构架很大程度上与作曲家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曲式观念将超越曲式自身的内部结构而成为曲式的本质问题。从内在结构来说,曲式是构建音乐作品成为整体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越具有多样性,曲式就越具有丰富性;对这种多样性的统一、调和能力越强,曲式的完美性就越高。通常构建曲式的'音乐材料有:旋律、和声、节奏、结构关系、织体、力度、速度等。

在钢琴教学中,对作品曲式特征的准确定位实际上取决于对构建作品曲式材料的分析。例如,乐段的准确划分、调性的准确判断、音乐织体的形态分析、节奏形态分析等等。在弹奏过程中,这些分析结果主要通过“对比”来完成。音乐作品演绎时内部结构的“对比”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清晰地体现出作品的曲式特征,使作品的曲式结构轮廓得以准确显现,以达到对曲作者思想的准确再现。比如音乐织体的对比、力度强弱的对比、乐章之间速度的对比、调性色彩的对比等等。因此,严格地指导学生做出音乐“对比”是钢琴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作曲家对构建、形成音乐作品曲式的各种音乐材料的不同组合与个性化使用就会形成音乐作品的风格。“艺术风格和形式、结构一直以来是欧洲艺术学中关注的焦点,并在欧洲艺术史中占有统治地位。在许多艺术学理论课程中,研究艺术风格的发展与变化是一条基本主线。”作品风格是作曲家所在的社会时代背景、人文精神的一种痕迹体现,也是不同作曲家作品的标签。这一内容的研究将有利于音乐表演中对作品特征的把握。对作品风格的熟悉将极大地提高作品演绎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同时,这也是挖掘作曲家艺术思想的有效途径。

第一,作品的风格与创作者的个性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种看法,风格可以定义为――艺术家自身那种由于成熟性或天才性因素而形成、产生的独特或非独特思想的自然反应。创作者这种独特与非独特的思想深受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人文精神的影响。作品风格的存在使作曲家的特殊性(创作思维)成为了与众不同的“个体”。例如,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塔尼耶夫、拉赫玛尼诺夫三位大师,尽管他们是师生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导师),在某些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但是三人之间的风格区别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强烈的、饱满的”甚至“外溢的”情感表达上。作品中那种“迫不及待”的情感宣泄和“热情洋溢式”的“冲动”,常常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并深受感染。笔者猜想,柴可夫斯基的这种急需别人了解的欲望和外溢特征与他个人情感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他的钢琴奏鸣曲、钢琴协奏曲等。从作品中可以深刻感受到作曲家“音乐表现手段绝对服从情感表达”的创作思想。

塔尼耶夫作品的风格特征是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和激动的感情放在了音乐作品“冷静”的行进速度中,音乐的魅力通过音乐自身的动力行进体现得完美无缺,如Op。27等。在这部作品的第二首《傍晚》中,Andante的速度是四分附点音符等于72拍,这样的速度是不多见的,可以看出作曲家希望通过这样的速度以达到内心深处的诗意化情感表达。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作曲家“在时间的运动中理性平稳地变化、发展情感”的创作思想。

拉赫玛尼诺夫在情感的饱满上丝毫不亚于柴可夫斯基和塔尼耶夫,但他既不像前者那样的“热情洋溢、迫不及待”,也不像后者那样的“过于冷静、深藏”,而是把自己饱满、汹涌的情感有节制地、大方地装载在了宽厚、丰满的和声织体行进中,以实现思想的完满表达。从作曲家的钢琴协奏曲、前奏曲等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在音乐织体与时间行进的融合中发展情感”的创作思想。

作品的风格特征作为一种创作思想通常通过卓越的音乐形式(曲式)体现出来。比如,莫扎特在室内乐领域写作的音乐形式(奏鸣曲形式),与非莫扎特时代作曲家的奏鸣曲式相比在才能与个性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就是作品风格与社会背景、创作者自身修养、人文精神密切有关的反映。因此,对作品曲式的正视有利于作品风格的进一步正确把握。

第二,作品风格与作曲家的创作语言(作曲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风格的形成依赖于作曲家自身的那种特殊(个性化)音乐语言的运用。因此,不同时代、不同作曲家会形成不同的作品风格特征。比如,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音乐,

作曲家在作品中也非常喜爱运用浪漫主义时期的“半音化”体系,但与把“半音化体系”推向成熟风格的肖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把半音化思维运用到了调性的变化、发展中。例如,在作曲家的第二奏鸣曲(Op。14)的27―57小节中间由d小调转向bD大调,第三奏鸣曲(Op。28)的29―52小节,其中有b小调转向#c小调,并且作曲家把半音线条思维运用到了全曲的和声思维中,在第七八奏鸣曲中还出现了“半音调性同一性”。②此外,在普氏的钢琴作品中,还出现了异常刚毅、锋利的节奏特征,“他(普罗科菲耶夫)的节奏像花岗岩那样坚实,像钢铁一般的坚不可摧”。③这些音乐语言的个性化使用形成了普氏音乐作品色彩新颖、效果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经常会在和声的作用下出现出人意料之外的效果。而肖邦的“半音化”体系更多地运用在旋律的发展中,加上其在功能和声之间插入附属和弦,以至延伸功能和声的变换频率,使音乐更具有柔美、哀怨、长气息的倾诉风格。

如果狭义地理解“风格”问题的话,可以认为风格是作曲家常用的、反映自己思想的创作手法的综合。这种创作手法的综合所形成的风格异样,源自于音乐作品形式(曲式)中的各种材料的个性化使用。除此之外,音乐作品的风格与体裁同样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体裁不同,风格也不同。如夜曲、幻想曲、进行曲、奏鸣曲、前奏曲等相互之间在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区别。

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不仅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还要弄明白作品的风格。这是实现准确演绎作品的重要保障。

为了准确、客观地挖掘作曲家的思想,除乐谱表面上的各种音乐术语及文字表述以外,还需注意乐谱以外的、隐藏在音乐史学内的其他诸多与作品有关的客观性因素。例如,笔者在留学期间,在一次“巴哈的赋格”钢琴课上,导师伊利娜告诉笔者:在1735年巴哈见到由德国音乐教师斯僚戴尔发明设计的新式钢琴时,他正热衷于羽键琴作品的创作,巴哈对这种新式钢琴并不认可,他认为羽键琴的声音更具深刻性和原始性。另外,巴哈深信各类大小调式都能表达各种性格特征,反对当时音乐理论界对大小调性格特征的狭义定论(大调只能表达宏伟、博大的气概,小调只能描绘细腻与温柔等等)。因此,他的第一首C大调前奏曲、赋格会写得如此的优美和富有歌唱性,而第二首c小调前奏曲,却写得那样的气势磅礴……而且48首平均律是为当时他钟爱的羽键琴所创作,因此,音域范围从来没有超过四个八度(C―c3)……之后,教授要求笔者在带有八个踏板的羽键琴上进行弹奏,以体验这古老乐器的各种性能和触键感觉等。至今对其纤细、柔和音色和富有弹性的触键还有着深刻的印象。笔者最不能忘记的是从羽键琴教室回到钢琴教室的走廊里伊利娜说的话:“……尽管羽键琴的音色柔弱、又有颗粒性,但是你在演奏时,耳朵需要听见教堂圣咏中各声部横向极其优美连贯的歌唱性……。”这更让笔者明白了弹奏巴哈《平均律》的技术要求和人文要求。同时,使笔者明白了翔实、丰富的史料学习、研究给钢琴教学所带来的极大帮助。

钢琴教学中的本质是探寻作品演绎的客观性、准确性、原创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深层解读音乐历史是基础,定位作品曲式、风格是手段,探索作曲家创作思想是根本。最后,笔者用俄罗斯钢琴演奏家、教育家涅高兹说过的话来结束全文:“在作曲家演奏自己的作品时,听众可以听到艺术的真谛并感到这种真谛那不可逆转的吸引力,因为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是生来就喜欢真正的事物,而绝不喜欢任何虚假作风和伪造品。”④

注释:

①(俄)海 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 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第240―241页。

②孙维权 巢志珏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序言,,上海音乐出版社。

③(俄)海 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 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65页。

④(俄)海 涅高兹著《涅高兹谈艺录》,焦董建 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第266页。

参考文献:

[1](俄)海。涅高兹 著《涅高兹谈艺录》,焦东建 董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

[5]孙维权 巢志珏编《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上海音乐出版社,20。

篇19:初中语文教学探索论文

吴豫

7 月 17 日

Ⅰ-1拟定论文题目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索√□应用基础研究 ;

Ⅱ-1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的学段目标提出,7-9年级学生应“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实施建议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语文老师所认识和接受,新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也不断涌现,旧有的阅读教学观念正在逐步改变。然而我们也十分清楚地看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却缺少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的训练;学生达成了课堂学习目标,却缺少讨论交流,没有形自己读懂文章的思维能力;教师费时费力于一篇文章,却没有多篇的对比、整合阅读训练;精读训练多,速读、略读等其它现代社会急需阅读方式训练少。课外阅读流于形式,缺少课内外阅读的互相关照,缺乏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我构建和集体构建的训练。阅读教学现实与课标要求有一定距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生活实践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获取信息、分辨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吸收信息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无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阅读能力。仍然局限于单篇课文的内容分析,以大声朗读和词句理解为主要教学手段。重课文内容解析,轻摄取要点速读,重教师感受倾诉,轻学生兴趣激发,重课内文本精读,轻广泛吸取多读;重单篇文章讲读,轻全书整体自读的现象普遍存在。读的少,不爱读,没有阅读习惯,没有阅读能力是当前初中学生的普遍状态。我们的初中阅读教学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群文阅读则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而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构建,最终达到共识。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既有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章,开阔视野,学会思辨,提升阅读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模式,正是解决初中生阅读面狭窄,课内外阅读脱节,阅读方法阅读策略教学欠缺等问题的好办法,是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它为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阅读公民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群文阅读”自从专家提出后,全国有十几个省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了推介,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大有普及之势。然而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还处在发轫阶段,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有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了解得并不深刻。人们对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议题与文本,议题与学生、议题、文本的层级性,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等问题的研究还比较浅表,对群文阅读与学生阅读心理的关系缺乏研究。这些领域都有探讨的必要。

本课题在研究群文阅读相关理论,阅读有关群文阅读经验文章和收看相关课堂实录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初中群文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初中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何结合中学生特点选择议题与文本,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等问题进行研究,力图填补初中群文阅读教学空白。为群文阅读教学更好的在初中阶段推广做出贡献。

Ⅱ-2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群文”这个概念,最早是我国台湾地区赵镜中教授提出来的“在儿童阅读运动的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量开始增加,虽然教师还是习惯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但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国际儿童阅读研究领军人物吴敏而在《多文本阅读的教学》中论述了群文阅读的方法。“课外阅读要能发挥最大功效,学生必须整合众多文本里的细小讯息,建构出较巨观的图像。进行学科领域的课外阅读时,学生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讯息。在连结的过程中,他们在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并运用此意义来支持、辅助其他的学习历程;学生建构的意义成为进行新学习的一项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澄清先前学科知识里的错误概念,或发展有关社会议题的批判思考,或发展阅读策略本身。因此,进行文本之间的连结是从阅读中学习的关键能力”。

西南大学教授于泽元在《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大纲》中较为详尽的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系统理论。他认为群文阅读教学有三个重要的理论来源:阅读的广泛性;阅读对于心智模式的转换;多文本阅读及其教学。群文阅读教学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创造性的体现。该文阐述了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就选文内容展开集体建构,最终对选文理解达成共识的过程。该文还对“选文”、“议题”、“集体建构”和“共识”等几个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概念做了解释。

蒋军晶是小学群文阅读的实践家,在全国不少地方讲群文阅读观摩课,他在《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一书中说明让孩子进行“群文阅读”的原因,一是让孩子在课堂上多读,二是让阅读变得更“真实”,培养学生真实的阅读能力,三是依靠大量生活化阅读,建构实用的阅读策略,如预测、连结、重读、视觉化等。蒋军晶在《阅读教学的跨越式变革群文阅读》把“群文阅读”的特征表述为: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 群文阅读的教学就是三条:用显性的方式教“阅读,用显性的方式教“文学”, 用显性的方式教“思考”。

河北保定师范附属学校吴丙辰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尝试与思考》一文中认为,群文阅读是指把一组文本,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它一改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在单元主题教学的框架下,在精读引领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课内外材料的统整、比较和延伸,因而对学生发散思维习惯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展都大有裨益。

石宏芳在《学子》<教育教学>第8期上发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指出,实施群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精选文本,按题材、体裁、表达形式、语言风格、作者合理统整,给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和巨大的思考空间,也带来了许多疑惑,需要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厘清概念,发展技能,获得阅读快感。

袁正波在《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分析了群文阅读与课内阅读、课外阅读之间的关系,认为群文阅读全新阅读教学模式的要义是立足于课内精读,做好方法引领,使学生的阅读实现向课外多向度的有效迁移、拓展、整合,从而达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有目的的获取并概括信息能力,涵养人文情怀的目的。

四川龙孔中学张玉钱在《群文阅读教学反思》中指出,群文阅读要关注核心目标。当数量较多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化与浮躁化。因此,应在课中让学生查找设置悬念的地方,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说说这些语段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204月在成都七中高新校区举行四川省初中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范式研讨及观摩活动,围绕初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和范式探索、确立,就初中群文阅读的性质、功用、教学资源开发及利用和课堂教学规律研究课交流了看法。进行不同范式的初中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展示。

Ⅲ.选题材料收集

[1]斯坦利.费什《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2]佐藤子著《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李秀湄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第1版

[3]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沙永玲、麦倩宜、麦奇美等译 南海出版社; 7月1日第1版

[4]《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第1版

[5]曾祥芹《阅读学新论》 语文出版社 年9月版

[6]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陶远华、袁耀东等据剑桥大学1981年版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

[7] 佐藤子《学校的挑战:创造学习共同体》钟启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月第1版

[8]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月1日第1版

[9]程汉杰《语文高效阅读教学法》中国林业出版社3月第1版

[10]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漓江出版社 1992年年7月第1版

[11] 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月1日第1版

[12]韩兴娥《让孩子踏上阅读快车道》湖北教育出版社207月第1版

[13]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浙江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

[14]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长春出版社201月第1版

[15]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教育科学出版社 年1月第1版

[16] 李家栋 曹志祥 付宜红《教师拓展阅读指导》西藏人民出版社月第1版

[17] 赵镜中《提昇閱讀力的教與學--趙鏡中先生語文教學論集》吳敏而主编 萬卷樓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11月出版

[18]王耀芬《有关开放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年33期

[19]刘守立《“大而化之”阅读教学观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85年9期10期

[20]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9-25

[2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摘自豆丁网www.docin.com/p-723056722.html(原载《电化教育研究》1997.9.20、12.20、.2.28三期)

[22] 吴敏而(台湾)《多文本阅读的教学》(本文为台湾小语会理事长吴敏而博士在2011年四川南充“台湾—内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所做的报告,本文由吴敏而博士提供)

摘自琴Dream的博客blog.sina.com.cn/u/3177202770

[23] 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自www.pep.com.cn/xiaoyu/jiaoshi/xueshu/kcyj/zjsd/201008/t20100824_719425.htm下载,原载-10-17 《小学语文》2008第4期

[24]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月1日第3版

[25]马笑霞《阅读教学心理学》 河北教育出版社 12月版

[26] 王耀芬《有关开放性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2012年33期

[27]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月

Ⅳ.研究写作设想

绪论 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主流教学模式调查。

(二)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应试的附庸

1、教法单调,流程固化

2、阅读量小,费时、低效

3、教学思维公式化,文本理解泯灭个性

4、关注标准答案,忽视方法、策略的教学

5、假话遮挡了真心,形式冲淡了内容

(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探析

(一)群文阅读概念诠释

(二)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

(三)群文阅读的理论基础

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初中学生阅读心理探究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不同之处

(三)初中群文阅读教学原则探究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初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以课本为依托把群文阅读教学视作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3、议题的选择要有深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4、关注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1、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阅读教学

2、大课制。

(五)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课前热身,教师引领

2、谈论问题,引出议题

3、围绕议题,单篇示范

4、阅读其它文本

5、展开对话分享观点

四、实施群文阅读教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文本和议题哪里来

(二)从学课文到学阅读的转变

(三)扩大视野和应对考试的统一

(四)学习双基和实践策略之间的关系

(五)短时群文也要优质高效

(六)学生个性阅读与教师恰当引导的关系

五、结论

Ⅴ.本选题创新之处

说明研究内容、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中有哪些创新之处。

本选题主要研究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模式出现时间短、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实践也不够丰富,更无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选题结合本人教学实践借鉴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一些成功经验,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智力和阅读心理特点研究群文阅读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策略,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归纳群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教学原则,具体教学环节,并对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以期对群文阅读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成长和完善做一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为正在进行群文阅读实验的同行们提供一些讨论的话题和理论上的参考。

Ⅵ.研究写作进度安排

理论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推导,数值计算,理论分析,撰写论文等;

应用研究:应包括文献调研,理论分析,实验设计,仪器设备的研制和调试,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撰写论文等。

年5月-7月参加相关培训,收集阅读文献资料。

2015年7月分析研究相关资料,进行理论沉淀,理清思路,撰写开题报告。

2015年9月-1月进行本选题的教学实验和理论研究,邀请导师进行考察。

202月-年3月进行教学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初稿(请导师第二次考察实验研究写作)。

2016年3月-4月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改提升(请导师第三次考察实验研究写作)。

2016年5月修改定稿。

Ⅶ.研究写作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

本人有六年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经历,在阅读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三次主持地、县级教学课题研究,主持的县级教学研究课题《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奖。参加“河南省中小学群文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推荐为群文阅读种子教师。

本人研究成果如下:

年 论文《怎样做一个魅力教师》获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教学研究论文二等奖

20 论文《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研究》获荥阳市教研论文一等奖

2011年 主持县级《初中语文早读辅导技巧探索》课题研究,获荥阳市教育专题研究一等奖

2012年 论文《语文实践课实施策略浅谈》获城关中学教研论文一等奖

2013年 主持县级《初中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研究》课题研究,获三等奖

年 主持郑州市级《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对策研究》,正在评审。

2015年 参加河南省基础教研室《群文阅读实践研究》子课题《群文阅读议题设计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为种子教师。

2.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尚缺少的实验条件和解决的途径。

⑴已经具备的条件:

①本人在语文教学第一线工作,可以在所教班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实验;

②作为群文阅读课题研究种子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关于群文阅读研究的信息;

③有教育学、心理学、阅读学知识,可做理论指导

⑵尚缺少的实验条件

①本人只担任一个年级的课程,无法在其它年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实验观测;

②所在地区群文阅读研究起步晚,关于群文阅读的实验材料贫乏。

⑶解决的途径。

⑴ 与教研组组成课题组进行综合研究;

⑵ 建立与《新语文在线》网站的联系,参加群文阅读QQ群。

篇20:信息化教学探索论文

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学校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且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高职院校必须要顺应教育信息化的潮流,投入充足的教学资源,大力推广信息化教学。

专业课教师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与所授课程有机结合,合理、有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不断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 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意义

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和信息资源,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信息化教学的本质是充分且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及手段,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的新型教学形态。

信息化教学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在国内高职院校,管理学的授课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参与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式,但由于课时和次数有限,不能起到长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作用。

这种传统教学方式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全过程。

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愈发明显,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任务只是消化、理解和存储课堂内容,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始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知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者,而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

教师要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习材料,引导和激发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探索和思考,从而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理解课堂内容,进而持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另外,信息化教学也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时空限制,学习无处、无时不在,课程也变得数字化和立体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更个性化,电脑、手机可以随时成为学习的工具。

2 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方法

高职教师应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便于自己更好地“教”和学生更好地“学”,实现课堂教学的“双向整合”。

管理学的信息化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

2.1 利用手机APP软件,辅助管理学课堂教学

目前,高校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低头沉溺于把玩手机、无法专心听讲。

很多高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因多数学生反对,最后也不了了之。

高校可以试着转变思路,与其“堵”不如“疏”,让手机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运用与课程有关的手机APP进行辅助教学。

与管理学课程有关的APP应用有管理公开课、哈佛商业评论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APP中学习相应内容。

且这些APP取材范围广、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性非常高。

学生还可以下载教育游戏类APP,并运用到管理学课程的角色扮演活动中,通过游戏的方式扮演假定角色,参与社交互动,并做出相应决策与行为,这还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决策和言行。

2.2 利用公众交流平台,开展管理学案例教学

公众交流平台包括BBS留言板、QQ群、微信、博客等即时通讯软件技术,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渠道。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培養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因为时间有限,师生之间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多数同学无法表达他们的观点。

信息化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公众交流平台搭建一个简易的课堂互动系统来拓展教学时空。

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案例材料发送给学生,这就节省了在课堂上让学生预习的时间。

在课后,学生可以对案例问题进一步发表见解。

教师可以对多数学生都存疑的问题,统一用文字或语音回复,这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又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相互学习。

2.3 利用数据库技术建设课程网站,进行管理学远程教学

远程教育是随着通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网络应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调取网上的信息、检索资料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再进行实践尝试。

教师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建设以Web页为表现形式的管理学网络课程,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管理知识、基本原理、实践等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导航结构及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异步自主式学习环境。

管理学网络课程应包括案例库、习题库、网上课件、信息资料库等教学资源库,课程界面应清晰和谐、内容充实,突出管理学的特点。

学生通过登录课程网站,可进行自学、自测和自评,还可参与讨论、答疑和查阅资料等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升学习兴趣。

2.4 设计制作CAI课件,实现管理学多媒体教学

CAI课件是一种基于Word、PPT、投影仪、录音机以及SWF动画等手段而制作的计算机辅助系统教学课件。

教师应根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搜集媒体素材,应包括文本、图形、动画、声音等,最后将各种媒体素材编辑起来,制作成交互性强、操作简便、视听效果好的CAI课件。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CAI课件的制作还要经过多次调试、修改,以趋于成熟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放映管理学的CAI课件并进行教学。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能机械地传授知识,还应充分发挥多媒体人机交互的特点,运用CAI课件中的实验或动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更直观地进行学习。

3 实施管理学信息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巨大教育优势,教师在进行管理学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把握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首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处于辅助地位,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再重要了,教师其实还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的灵魂人物,因为需要事先进行情境安排,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借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引领与协助学生。

所以切不可走极端,完全让学生自主学习,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信息技术只可巧用,不宜滥用,学生的智力活动不能用信息技术来替代,非智力过程才可交由计算机处理。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使用教学媒体手段,不可盲目追求技术的`信息化,为技术所奴役,否则就是浪费资源和时间。

比如在管理学案例教学中,如果课堂上有时间,就应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讨论,不必放在网上进行。

3.2 建立管理学教学结构

管理学教师还必须设计出整合信息科技与教学内涵的管理学教学结构。

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整合前沿热点问题,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管理观念,让学生体验管理思想的形成过程。

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降低课程某些实践教学环节的复杂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针对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信息化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科学的网络评价工具,教师可以将此工具与原有评价工具相结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进步。

3.3 提高师生的信息素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教师不具有驾驭各种信息技术的能力,就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课堂上的局面。

学院应该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尤其是网络技能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教师能够跟上信息技术的潮流。

其采用的培训形式可以是不脱离于网络的学习。

当然,学生也必须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水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创造信息,进行主动性学习。

高校可开设信息素质课程,除了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伦理意识。

4 結 语

近年来,随着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再加上网络逐渐遍布每个角落,使学生面对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高校或者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传达与呈现方式的垄断地位,引入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与模式,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关专题 图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