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本土趣味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论文

一枝青桠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枝青桠下”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浅谈本土趣味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论文(共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浅谈本土趣味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论文

浅谈本土趣味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论文

一、前言

木土的趣味游戏形式多样,娱乐性和趣味性强,捉迷藏、丢沙包、老鹰抓小鸡等等我们熟知的游戏都属于木土的传统趣味游戏这些游戏经久不衰,为各个年代的儿童所喜欢,人人所熟知,可见其普及程度和受欢迎程度之高这些传统的趣味游戏除了给孩子们带来许多童年的欢乐,还对孩子们各方面的成长有重要作用:趣味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的表达、沟通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幼儿的情感和良好性格,帮助其形成社会认知、积累社会经验,不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二、木土趣味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

木土趣味游戏既有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底蕴,又是幼儿发展必不可少的游戏,也常常被学前教育广泛使用,因此,其对幼儿的身心、情感和能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处于启蒙认识阶段,对社会万事万物处于初级的认知阶段,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幼儿喜欢咬玩具、拆玩具,在游戏中喜欢问很多为什么,就是孩子表露好奇心和发挥想象力的表现例如搭积术这个趣味游戏,幼儿通过把玩各种形状的积术,发挥想象力将不同形状的积术想象成搭建房子或者各种建筑物的材料,然后通过观察图纸,照葫芦画瓢,或者通过模仿能力搭造出类似的形状,又或者通过发挥创造力,搭建出自己喜欢的形状或物体。简简单单的趣味游戏,既耐玩,又可以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这个阶段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培养幼儿的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

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和表达自我,与人沟通和交往的初始阶段,事实表明,经常和小伙伴或者家长一起参与传统趣味游戏的孩子,经常与人沟通交流的孩子,与那些从小就玩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而缺乏集体游戏的孩子相比,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协作能力更强,也更有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过家家是孩子们很喜欢的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孩子们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演绎不同的生活场景和主题,其实就是把他们对现实社会以及成人世界或者口常生活的情景通过自身的理解、模仿和想象表现出来。孩子们通常会选好玩伴,并根据玩伴的特征分配不同的角色,例如,年纪稍人的男生会扮演爸爸,女生扮演妈妈,年纪较小的扮演孩子等,通过一些玩具、泥沙、树叶等物体,发挥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加上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将故事演绎出来,从中获得体验的乐趣。这些木土的、传统的游戏,增进了孩子之问的沟通和合作,增进了他们的友谊,也增强了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的情感、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习惯要从小培养,一个人的幼儿时期是其情感体验、性格、个性以及生活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益智的趣味游戏对于幼儿情感、性格及生活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塑造作用,幼儿在进行石头剪刀布、弹珠等趣味游戏时,经常会面对游戏的输赢,在游戏中输了,将会给幼儿带来挫折感和失败心理;倘若赢了,则能带来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这些情感体验对于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幼儿通过这些失败和成功的体验,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形成乐观健康的性格。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相互协作,互帮互助,正确面对成败和得失,实在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趣味游戏还能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勤动脑、勤动手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在角色扮演这类游戏中,可以让孩子动手去干一些简单但是能体现其自身价值的事情,以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而在孩子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和提出在这个游戏过程中孩子存在的问题,让孩子做得更好,表扬的这个过程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动手所带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提高孩子的自身存在感,让其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自信和阳光。

(四)形成社会认知,积累社会经验

本土的趣味游戏人多是现实生活的缩影和演绎,幼儿游戏的过程往往就是对社会认知的过程,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加入到游戏中,并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来。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就是模仿、学习和积累经验,重复以往经验的过程,幼儿通过游戏的再现和重复性,不断地巩固生活的点滴,对于积累初步的社会经验十分重要。例如,幼儿在进行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扮演游戏时,教师可以提前假设场景,告诉孩子假设:我们现在是在幼儿园或学前班,我们要有人扮演教师与同学,要进行日常对话,或者上课等等,然后指定由年龄人一些的孩子轮流去担任教师,其他人分别扮演学生中的班长、小队长、队员等角色,然后让孩子们自发地回想以前在校时自身所扮演的角色的所作所为,尽量让孩子们能够融入到情境当中去。这样在整个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教师的.难处,更能开心地、没有压力地和自己的“小老师”进行互动,相互帮忙完成各自的角色扮演这个游戏是幼儿很喜欢的游戏之一,通过小黑板等工具,还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对于孩子形成社会认知和积累社会经验具有重要作用。

(五)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最后,民间本土游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以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营养的饮食加上适当的运动对于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及动作的协调性都有很人的帮助木土游戏多以户外游戏为主,例如踢毽子、跳皮筋、老鹰抓小鸡、捉迷藏和丢沙包等趣味游戏都是在户外举行,孩子们能充分享受阳光和运动,并且在游戏时放松身心,尽情奔跑,这些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跑步、跳跃、平衡等身体素质的发展,有利于幼儿的心脑血管、肌肉韧带、骨骼的正常发育以及眼、手、脚的协作能力发展。与此同时,游戏对于孩子内心的健康发展也很重要,孩子们通过亲子游戏、小伙伴之问的嬉戏,有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交流和信任感。经常参加游戏的幼儿,往往内心更善良,心胸更开阔,性格更开朗,不易形成自我为中心或者自闭等不良行为。

三、结语

总而言之,木土民问游戏相比电子游戏等有其优越性和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幼儿成长、幼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科技电子设备和电子游戏普遍发展的今天,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家长、教师乃至社会都要充分认识到传统的趣味游戏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不断为孩子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篇2: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体育游戏是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想了解幼儿的体育活动必须先从幼儿游戏入手去探索发现体育游戏的现状和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进行幼儿体育研究综述, 可以让幼教人员及幼教研究人员更加了解幼儿的体育游戏, 让人们和社会更加重视体育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从而更好的促进幼儿身心全面的发展。

一、幼儿园体育游戏的现状及分析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园每天体育游戏活动的时间1~1。5小时, 每周幼儿体育游戏课的次数2次, 这些都说明幼儿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没有较好的开展, [1]活动的强度和密度都达不到, 不能满足幼儿体育游戏活动的需要, 这样会影响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 幼儿园学历多为专科, [1]还有些老师的经验虽然足够丰富, 但是文化素养却不高。幼儿园教师的性别比例差距较大, 因为从事幼儿教师的多为女性, 但是由于体育游戏涉及的更多体育运动技巧, 这会更适合男教师。

幼儿园体育游戏活动不够新颖, 在幼儿园中, 多为一些跳格子、丢沙包等传统的体育游戏为主体, 虽然这些体育游戏能对幼儿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缺乏创新。

幼儿园体育器材设施等条件对幼儿体育游戏有着重要作用。[2]我国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在发达地区幼儿的体育器材等设施都比较完善, 在落后的地区器材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另外, 由于一些器材的价格昂贵, 很多幼儿园都买不起或者用其他的器材来代替。幼儿体育游戏是离不开一定的基础设施, 而大多数幼儿园却达不到相应要求, 幼儿体育游戏便不能更好的开展。

二、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健康的影响

幼儿的身体机能还未完全发展, 为了幼儿健康成长, 运动锻炼是幼儿生长的重要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3]”体育游戏有助于幼儿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 通过进行科学、适当的体育游戏可以促进身高和体重的健康的发展, 强健身体, 增强体质, 从而为更好的适应环境。体育游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平衡、协调能力, 通体育游戏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身体动作与大脑的配合, 从而使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和谐的发展。体育游戏还有助于幼儿反应力的发展, 为智力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体育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 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健康的身体, 良好的平衡、协调能力以及反应力, 都可以使幼儿的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在体育游戏中, 有很多时候都有竞赛类的游戏, 在这过程中会有赢有输, 这便可以潜移默化的教会幼儿如何看待输赢的事, 以有良好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的生活。

(2) 有利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在体育游戏中, 幼儿与幼儿之间, 幼儿与教师之间都会有沟通和交流, 以更好的合作, 从而促进了社会交往能力和团体意识的发展, 而且在游戏中会有很多的规则, 这便需要幼儿规范自己的行为, 建立规则意识。要想可以进行成功的合作这就需要幼儿们之间自己进行沟通交流, 在活动中幼儿发生争执矛盾时这也需要幼儿自己协调改善。这在无形之中就可以锻炼幼儿社会交往和团体意识。

四、体育游戏对幼儿重要的意义

通过体育游戏, 能使幼儿的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能给幼儿带来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 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和优良品德。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 使之形成良好的个性, 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体育活动中的动作美、姿态美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 塑造健美体格, 陶冶美的情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 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体现了体育游戏对幼儿的重要影响。体育游戏促进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使幼儿反应更加灵敏, 促进想象力和思维的发展。体育游戏促进同伴关系和我师幼关系的发展, 提高幼儿良好的合作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4]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身体健康有良好的影响。有助于幼儿肌肉骨骼生长发育有助于幼儿平衡力发展, 有助于协调能力的发展, 有助反应力的发展。

(2) 幼儿体育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有助于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和规则意识的陪养。

(二) 建议

在幼儿园, 幼儿的体育游戏时间过少了需要科学、适当的增加;师资力量也薄弱不但需要提高教师素质还需要适当增加男性教师的比例;体育游戏活动也不够新颖, 需要大胆的创新;幼儿园的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有限, 需要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体育游戏对幼儿有诸多有利的影响, 但是只在从幼儿园方面就已经存在了较多的问题, 希望家长、社会、国家, 都应该重视, 为幼儿更好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永峰, 蔡珂馨。基于课堂观察的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 32 (11) :1—6。

[2] 姚健。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民间游戏和活动器械的运用及要求[J]。甘肃教育, (6) :62。

[3] 张翠兰。新形势下幼儿园安全教育管理问题及对策[J]。课外阅读:中下, (18) :377。

[4] 朱成英。幼儿园音乐教学如何结合专家的教学要点[J]。作文成功之路 (中) , (2) :31。

篇3: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论文

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影响论文

摘要:

随着电视机大量普及,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电视文化已悄然形成,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电视文化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电视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也日益突出,对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如何更好地认识电视文化的影响,确立正确的电视文化导向,为青年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是教育作者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当今社会,电视已经代替父母与伙伴成了许多孩子的主要伴侣。电视的出现,早已困扰着我们的儿童教育,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均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不断地进行着各类调查研究。然而,各位专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尤其在电视作为教育媒介对于幼儿的影响方面,更是莫衷一是、争论不休。

一、幼儿认知特点与电视文化的关系

幼儿对电视具有某种特殊感情,其原因是与幼儿自身的认知特点、电视的特殊功能以及家庭因素分不开的。

(一)幼儿认知特点与注意倾向

皮亚杰曾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的认知与成人有着质的不同,而且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也各具特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初具个性倾向等三个一般特点,但也存在幼儿初、中、晚各个时期的不同。其中“无意性”最为显著,其各种心理活动都表现出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像等典型特征。

发展心理学认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因素有三:客观事物的特征(刺激强度、活动变化、新异性、生动性等)、刺激物与主体兴趣爱好的关系以及主体的情绪与需要状态。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但又很容易受更加强烈的新异刺激物的影响而转移。幼儿能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记住多次重复的信息和场景,同时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这种无意识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行为,是幼儿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

(二)电视适应于幼儿的独特“刺激”功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儿童业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其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电视作为最直观、最早闯入幼儿视野的娱乐媒介,起到了激发、形成其心理机能的特殊作用,理所当然地与幼儿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研究已经证实,婴儿一生下来就有了视、听、嗅、味等各种感知能力,并且逐渐有了颜色知觉、深度知觉等复杂的知觉能力。研究者同时认为,3-6的幼儿获得外界刺激的主要渠道是视听觉,学习时主要依赖大量生动有趣的视听形象提供的信息来获取较为肤浅的概念和直接的经验。幼儿易于接受的刺激信号,必须是适合其认知特点的。“一个刺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刺激,只能限于这个刺激是具有意义的,而它之所以能有意义也只限

于存在着一个允许其同化的结构。”电视首先以娱乐传递者的身份掌握了幼儿的心理,避免了父母言教可能使其产生的某些抵触情绪,成了幼儿乐于接受的、有意义的刺激信号来源。换言之,幼儿的认知结构很容易被电视提供的刺激信号所“同化”,因为电视节目保证了他乐于理解、容易理解的信息和场景。电视声音、图像、色彩、动作俱全,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娱乐性,能使同一信息和场景反复呈现,这对注意力易分散、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差尤其是还不识字的幼儿来说,极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和兴趣。

研究还指出,婴幼儿两三个月时会无意地扫一两眼电视,稍大开始注意画面,一岁左右看到有趣画面会笑或手舞足蹈,一岁半会自己开电视,二岁时有了连续注意,二三岁时可以自己辨认熟悉或感兴趣的事物,“由此形成了最初步的选择能力”。电视作为教育媒介,对婴幼儿语言学习、词汇扩充及认识事物和社会角色方面有很大帮助,在移情训练、亲社会行为训练方面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和老师。这进一步说明,电视对于幼儿具有特别的吸引力和作用。

(三)家庭因素促使幼儿与电视的结合

国内有人曾对某乡镇中心幼儿园近500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拥有电视机的家庭占98.5%,4-5岁幼儿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2-2.5小时,多数幼儿晚上及星期天的主要活动便是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就是说在婴幼儿所接触的家庭媒介中,电视成了最主要的。客观地说,现在父母或社会最担心的还不是婴幼儿对电视的偏好,而是其童年后期甚至整个青少年期对电视或其他媒体如电脑的沉溺。往往存在这样的事实:在某些家庭中父母会为幼儿经常能“陪”他们看电视感到高兴;又或者由于一些原因,有些父母有时只好拿电视充当看管孩子的“保姆”。生活在农村的人可能对此深有感触。婴幼儿从出生到走进幼儿园之前的三四年中,活动范围仅限于“家”,自然无法避免与电视的高频率接触,除非不打开电视或没有电视,而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又是不可能的。条件略差的地方,一直到7岁左右上小学前,孩子都处于这种自然沉浸于电视中的状态。

二、电视文化对幼儿发展有着双重的影响

(一)电视文化信息传播的多渠道对幼儿能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电视文化所容纳的知识类型多样、视野开阔、视角新颖,创造了一个现代文化活动方式,开阔了幼儿学习的文化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

其一,电视文化集纳广泛,对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有着直接的作用。电视具有百科全书式集纳广泛的特点,在形式上从文艺、娱乐、宣传、教育、科技等无所不包,在内容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无所不有。这样就使得幼儿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和经验。

其二,有利于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幼儿的言语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通过言语实践逐步发展起来的。语言交往实践的多少,对幼儿言语的发展有很大作用。研究表明,从小受到较多言语刺激的幼儿,其言语发展也较快。电视文化的特殊声音艺术,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言语刺激,幼儿在这种良好的刺激中,能逐步掌握正确的.发音、发声技巧和规范的语法,还能丰富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

其三,有利于幼儿的注意能力的发展。幼儿的注意通常是无意识注意占优势地位。鲜明、直观、具体、形象、生动的刺激物以及刺激物突然的、显著的变化,最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电视正具有引发幼儿无意注意的这些“元素”。因此,幼儿在观看符合“口味”的电视节目时,能长时间集中自己的注意,这样对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另外,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也能促使幼儿注意的合理分配。

其四,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幼儿期是想象发展比较迅速的时期,而幼儿想象的产生往往是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的,外界的刺激越丰富,就越有利于幼儿想象能力的发展。电视播放的动画片、艺术表演、音乐欣赏、儿歌朗诵……为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刺激。另外,电视文化对幼儿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及审美能力等等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

其五,电视文化的教育功能,对幼儿良好心理品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会产生积极作用。人类的正义感、是非感、审美感、羞耻感等诸如此类的心理以及道德与良心、伟大与崇高、鄙俗与渺小等所谓人格的形成与产生,都离不开大众文化的教化。幼儿道德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和与坏习惯作斗争等方式获得的,而电视为幼儿重复和模仿提供了具体的“榜样”。“孔融让梨”的电视片可培养幼儿先人后己、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龟兔赛跑”则教育幼儿不要骄傲自满,而要象乌龟一样勤勤恳恳,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狼来了”则教育幼儿要做诚实的好孩子……

(二)电视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美国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说过:“所有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由于电视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在对幼儿发展发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

其一,电视文化的不可规定性,容易导致幼儿榜样选择的偏差,而使行为失范。幼儿的是非判别能力差,对电视呈现出的各种信息无法做出正确选择,只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加以接受,因而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模仿。《中国教育报》1993年1月20日“电视的忧虑”载,某幼儿园的一个男孩子强行抱住女孩接吻,在教师批评他时,却振振有词地申辩“电视里就这样”。

其二,电视文化中一些低品味的节目对幼儿知识的掌握、审美的取向产生了误导。近年来,一些电视片为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片面追求娱乐、新奇,传播一些艺术性差、审美层次低、缺乏历史真实性、违背科学规律的内容,影响了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正确概念的形成。以致于3岁幼儿也开始学着某“歌星”的样子,拿腔拿调,历尽沧桑似的:“我拿青春赌明天……”。

其三,幼儿在电视机前的时间激增,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幼儿过多地观看电视,势必会减少与同辈友伴和亲子之间的交往时间,削弱了家庭生活中形成人格所需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丧失较多的进行社会比较和社会适应的机会。人际直接交往的减少,造成幼儿社会心理的分离而变得孤癖、抑郁。

其四,电视文化中大量的“舶来品”,不利于幼儿民族自信心的确立。“猫和老鼠”、“机器猫”、“米老鼠和唐老鸭”……等等一大批“儿童片”均来自外国。广告片同样不甘示弱,日本电器、巴黎时装、美国可乐……过多的外来片,容易诱发幼儿媚外的心理,形成“外国月亮比中国圆”的错误心理定势,这便出现了幼儿的吃、穿、玩均以“外国货”为荣的现象,以致于到了“只有开水是中国产”的危险地步。另外,过多地观看电视对幼儿视觉,听觉及人体其它各部分的正常发育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三、加强对电视文化的规范,扬长避短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电视文化对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从幼儿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作为家长与教师的我们应该正确的对待电视文化所带来的问题,处理好电视与幼儿的关系,趋利避害利用电视文化的正面影响,避免负面影响以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做到这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增强“传播者”的教育意识。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精心制作出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优秀节目,为幼儿发展提供丰富的、有价值的精神食粮。从幼儿的生活特点出发,科学地安排电视节目的播放时间和顺序,保证幼儿能接受到积极的、有效的教育。

其次,父母要肩负起“守门者”的职责。

(一)注意控制幼儿的收视时间

(二)为幼儿选择好的电视节目

(三)教育幼儿对电视中出现的事物不可以全部相信

(四)将幼儿的注意力调离电视

做到这一点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应用,下面简单的介绍几种:

1.陪伴幼儿收看电视

2.多与孩子一起游戏

3.教师要加强对孩子的教育与引导

随着人类向文明社会的不断迈进,电视文化对幼儿的影响也将日益显著。只有全社会都来关心幼儿,并共同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使电视文化融知识的真、教育的善、娱乐的美于一体,才能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篇4:浅谈动画片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

浅谈动画片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论文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画片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其思维是“泛灵”式的,情节的演进也遵循着儿童的逻辑。动画片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语言和思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快的发展,动画片的制作日益精良。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把看动画片作为课外娱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动画片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它对儿童的许多方面都有着影响。

一、动画片对孩子语言发展的影响。

《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动画片不仅能扩散幼儿的词汇量,为孩子提供形象化的语言,训练孩子的倾听技能.孩子们通过看动画片,然后进行交流;又在交流中整理片段,他们都能与同伴讲述故事内容,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能大胆地说,集中精力,毫无拘束的和自己的同伴将有趣的画面内容与大家分享。但是孩子学习语言的途径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单纯地学说并不能让幼儿乐说,对孩子语言能力发展的促进也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不单让孩子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举一反三,会依照原有的语言范例,填换故事情节的内容,可以激发他表达新的意思,从而乐说。家长鼓励孩子当个小作家,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或自编,还可将身边的事加入创作中,这样特别能激起孩子说的兴趣。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运用了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能力,而这些是孩子语言的基础。不仅能使幼儿学习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创新能力。

二、动画片对于幼儿思维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从动画片的内容、形象等方面来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对孩子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1、从内容上来看,动画片就准确的抓住了这一点,主题比较鲜明,围绕一个中心展开故事,动故事一般都充满了奇思妙想,对儿童想像力的开发非常自然,又为儿童所乐于接受,还可以帮助儿童离开现实状况,忘记不愉快的经验。而动画片大都有一个共同点:总有一场大小、强烈之战,结果也总是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儿童作为弱势生命体,很容易对此发生兴趣。他们热衷于幻想的世界,那些与现实生活不一样的故事,比真实的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故事中所蕴涵的道理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这就比较符合孩子的思维发展,在无意识中完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这对于儿童思维结构的建构、逻辑框架的确立是非常有益的。

而动画片所涉及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从宇宙、到科技、军事,再到人伦、艺术,无所不涉,各领域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都以一种动画的形式走入儿童的心里。例如:《蓝猫淘气三千问》它就以让孩子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掌握了大量的

知识,满足了孩子的求知欲。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他们的视野越来越宽广,对人和物的好奇心和兴趣也越来越大。他们喜欢问为什么,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儿童能找到很多问题的答案,而且回答得非常形象生动,易为儿童接受,印象深刻。

2、从形象的角度来看,动画片的主角比较固定,性格特点比较典型,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连续性,它往往是以生活中的某种事物为原型,但又不受到原型的限制,通过删改减、变形、夸张而重新塑造出来的全新的形象。而有的卡通形象则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符合幼儿的特征,孩子们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孩子的思维在初期的时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孩子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在孩子们的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样子。而卡通正好迎合了孩子们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动画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

3、从感官刺激上来看,孩子对色彩和声音有着天生的敏感,集鲜艳色彩、夸张形象、动听音乐于一体的动画片,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最爱

孩子们处于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孩子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条件,也是其思维发展的原始材料积累。视觉和听觉的成熟水平和敏锐程度密切关系到人的思维能力高低。在儿童时期接受良好的感官训练是日后智力发展的基础。今天的动画片在艺术形式上确实能融视、听、动觉于一体,在较短的时间内以浓缩的方式给儿童的感官以有效的刺激。并以其儿童化的画面、音乐、言语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可以说,卡通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处处散发着天真可爱的浪漫气息,不仅顺理成章地被孩子接受,就是对于成人,它也有不可阻挡的魅力。当儿童的眼睛着迷地停驻于卡通的那一刹那,我们可以看见两者的童真完满地契合。

4、从表达方式来看,滑稽、幽默的表达方式也是儿童动画片的基本要素之一,孩子受动画片的耳濡目染,就算学不会创造幽默,至少也可以学会欣赏幽默。

午餐之后,我们偶尔会让孩子看一会儿动画片。说来也怪,只要一打开动画片,他们马上就会安静下来. 由此可见动画片是最受孩子们喜欢的电视(电影)节目. 观看动画片可以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勿庸置疑的。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

但是,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动画片实在太多了,有些是适合幼儿看的,值的让幼儿看看,但也有些则不是适合幼儿看的,于是我们就面临着怎么做抉择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限制孩子观看含有暴力内容的动画片。比如,含有残酷场面、惊险动作、战争、结伙凶杀、拳击等内容的动画片,应尽量限制儿童观看。

2、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通过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并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解释,可以调节或减缓暴力内容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如告诉孩子,现实生活中的暴力并不像动画片中表现得那样普遍,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通常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暴力并不是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等等。

3、有选择的观看一些优秀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例如《小虎还乡》、《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米奇妙妙屋》等

4、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离开了动画片的日子,孩子依然可以快乐生活,这绝不是否认动画片对儿童成长的积极意义,只要家长不要将动画片作为孩子的唯一玩伴,否则无论选择多么精细、科学,它给儿童成长的心灵营养也是有限的,不全面的。

结论:综上所述,动画片对孩子的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家长应对其给予正确指导,有效利用动画片的积极方面,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篇5:幼儿游戏与发展论文

最新幼儿游戏与发展论文1500字

【内容摘要】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游戏是一种以主动、自愿、愉快为特征的“自由”活动,它是在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符合每一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游戏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可以说,有幼儿的地方,就有游戏的存在,就有幼儿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游戏是幼儿生活、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中,游戏是其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形成的最有效的方式,具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

【关键词】游戏 发展 幼儿 基本活动 幼儿园

在幼儿教育领域,游戏是一个有特殊地位的重要问题,是幼儿教育区别于小学的一个显著标志。幼儿园如何协调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为幼儿创造出既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又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园生活,是现代幼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幼儿园把游戏作为基本教育活动,意味着幼儿园要把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要为幼儿创造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的幼儿园生活,让幼儿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充分认识游戏的特征和价值,并把游戏融入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幼儿成长与发展有着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玩)中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在学习中游戏(玩),用游戏来整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在整合中凸现教育的价值。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强壮体魄,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具有自身所固有的基本特征。

(一)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

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自主性是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游戏是适应儿童内部的需要而产生的。游戏从心理方面而言,是一种较松散的活动,能适应儿童的需要,由儿童的直接需要而产生,由内部动机而产生,不是由外面强加的。因此,儿童在游戏中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具有极强的积极主动性。

(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

游戏具有社会性。游戏的内容、种类与玩法,受社会历史的、地理的、习俗的、文化的、道德的影响。因此,儿童的游戏是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但是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的不是周围生活的翻版,他们不是机械模仿,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用新的动作方式去重演别人的活动。

(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

人的工作或劳动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生产有社会实用价值的财富,并且按照客观实际,严格地遵守操作方式。而游戏恰恰相反,游戏没有社会的使用价值的目的,游戏不在于外部目的而在于本身的过程。游戏没有强烈的完成任务的需要,没有外部的控制。儿童的兴趣在于游戏的过程,游戏之外的任何结果都不重要。

(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游戏适应儿童的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因此使儿童感到满足和愉快。在游戏中,儿童能控制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儿童在游戏中由于能积极活动而产生了极大快乐。因此游戏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儿童愉悦的情绪。

一般而言,游戏在总体上具有以上四个方面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联系,并实际地表现在各种游戏活动中。当然,从一个具体的游戏来分析,并不一定全部具备上述特征,而且表现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这些游戏的特征却指明在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时要重视儿童的游戏,重视游戏者的主体性,使游戏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篇6:浅析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论文

浅析幼儿园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的论文

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自主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知识,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还有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但是在自主游戏的实施中,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游戏安全问题、游戏的适用性问题、游戏的灵活性等问题。为了使自主游戏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为幼儿提供一个充分的游戏时间,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为幼儿创设一个均等的游戏机会,平衡每个幼儿参与的权利;为幼儿提供一个融入社会的条件,保护每个幼儿游戏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热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完整而真切的体验本身,它具有无目的而又含目的的特点。教育的目的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孩子步入生机勃勃的自然文化世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在有效开展集体教学活动和规则性游戏的同时,逐步把研究点聚焦在幼儿自主游戏上。自主游戏是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发交流的幼儿活动过程。教师没有过多的手段干扰,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身心投入其中,从而实现自我满足的需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一、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有助于开发幼儿的能力

在自主游戏时间里,幼儿在教师创设或幼儿自我发现的环境中开展内容丰富的游戏活动。而不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内容,都需要幼儿去积极的思考玩法,想象游戏的情节,积极地完成工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幼儿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动作发展能力等。例如我们机关二幼开展的户外自主运动《咕噜咕噜》,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带轮子的事物,幼儿自主选择玩具,观察轮子的工作状态,骑上有轮子的儿童车在操场上飞驰,将自己想象成快递小哥在派送货,在这个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力、想象力、运动能力等都在得到开发。

2、有助于丰富幼儿的知识

幼儿的游戏过程也是幼儿认知世界的过程。在自主游戏中,幼儿能主动获取各种不同的信息与知识,有些信息与知识甚至是成人所未知的。传统规则游戏《跳房子》,幼儿打破传统思维,先后运用纸条、丝带、麻绳、色块、沙子等材料设计跳房子的线路,在房子形状上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开发出各种奇形怪状形状的房子,美其名曰“花朵房子”“云彩房子”“小蝌蚪房子”等富有想象的房子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自然界中的各种材质的物品,有对事物的形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丰富了感知经验与知识。

3、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培养良好习惯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适宜的引领下,游戏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如有些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在建构游戏《我们的城市》过程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丰富的建构材料,原来孩子在玩的时候不亦乐乎,但玩好后不知道整理,建构区里总是乱糟糟。但后来老师在游戏后应将整理玩具当做评价游戏水平的重要内容,表扬善于整理分类的孩子,孩子在榜样影响与鼓励中慢慢得地养成了及时整理的习惯。

4、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园,我们发现有些孩子比较孤僻、不合群。但是自主游戏正好弥补了这些幼儿的弱势。因为,自主游戏是为社会性交往提供很多的活动机会,它需要个人的特色发挥和集体参与,这样以来,幼儿们在游戏中就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很多时候幼儿互相合作去完成,给幼儿创设了互助和分享机会,幼儿会在借助显示自己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慢慢地在游戏中过程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逐渐消除孤僻、自私、霸道等不良个性,自然地形了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的注意事项

1、注意游戏的安全性

学前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动作协调性比较差,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所以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应注意安全问题。比如,小班段美工区里,孩子要进行自主手工活动,一些尖锐的剪刀或刀片等工具,就不适合投放其中;户外运动区,我们主张给孩子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项目,但如果有超过幼儿能力范围、威胁幼儿身体安全的设置就不可取。一旦有幼儿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状况,不仅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阻力,还会打击幼儿参加自主游戏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开展自主游戏时要谨慎,做好主配班的分工,视线要关注每位孩子的活动情况。

2、注意游戏的适用性

在创设自主游戏环境、投放游戏材料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兴趣,收集幼儿关注的内容。只有充分的了解游戏主体,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不能给所有的孩子们都安排同样内容的游戏,这样往往会让孩子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在游戏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我们就可以为他创设一个材料丰富的游戏环境,激发他的游戏兴趣,发挥他的优势,增强他的自信心。

3、注意游戏的灵活性

对于幼儿们来讲,他们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总是想问老师“一万个问什么”,针对幼儿们这样的特点,我们在让幼儿园开展自主游戏时,不能太教条,要给幼儿足够的游戏空间和时间。只有在相对轻松、稳定的环境中,幼儿们才能更好的将自己的好奇心付诸行动与实践。所以,在自主游戏中,我们的教师要尽量放开手,闭上嘴,睁大眼,多给幼儿选择权,才能促进自主游戏的有效开展。

三、开展自主游戏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策略

1、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

充足的游戏时间是开展自主游戏的重要保障,保证游戏时间才能更好的提高游戏的质量。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持续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开展自主游戏时我们的教师要掌握好时间的尺度。时间太短不能很好的投入游戏,而时间过长又容易使幼儿们陷入疲惫的状态中,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从而高效的进行游戏。比如,幼儿在玩“盒子游戏”时只进行了20分钟左右,是因为这场游戏很简单,而且它的趣味性不够,孩子在第一轮的游戏后就对整个游戏有了整体的概念,再让其他孩子来参加,他们的兴致就不如从前高了。不过,如果想让游戏内容变得更丰富精彩的话,应更多地听取孩子的思想,他们自己的游戏设想是最能激发游戏兴趣的。

2、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游戏环境情境,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游戏环境是开展自主游戏的基础条件,幼儿只有在游戏的环境情境中才能自由选择,发展自己的个性。例如有个班级室内划分成了6个活动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内容和主题,其中“建筑工地”区域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这个区域内幼儿自主游戏,可以用给定的积木建设成自己喜欢的房子、动物、实物等。“小舞台”这个区域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才能能力。在“小舞台”里幼儿们可以为大家讲故事、唱儿歌、跳舞等。像“小医院”、“理发店”、“奶茶铺”等主题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这样的设计不仅满足了幼儿的个性化需要,还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游戏是每个幼儿都喜欢的内容,不同的游戏更满足了他们的需要,所以,在平时的自主游戏中,我们的教师要根据孩子游戏的需要创设出不同的可供选择的环境情境,投放丰富的游戏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幼儿个性,提高游戏的质量。

3、为幼儿创设一个均等的游戏机会,平衡每个幼儿参与的权利

《儿童权利公约》明确的指出,儿童有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自主性游戏就是为了让幼儿们拥有选择游戏的权利和可能。要想为幼儿创设一个均等的游戏机会,平衡每个幼儿参与的权利就要不能勉强幼儿参加游戏。有的幼儿可能比较腼腆在游戏中放不开自己,这时候我们的教师要适时介入,积极引导,但不能强制让他们参与。还有,要想为幼儿创设一个均等的游戏机会,平衡每个幼儿参与的权利就要挖掘幼儿的潜能。像在“搭建积木”的游戏中挖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在“小舞台”中挖掘孩子的表演才能,只有让每个孩子感受到自主游戏的快乐,才能更好的让每个孩子均等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4、为幼儿提供一个融入社会的条件,保护每个幼儿交流的兴趣

每一种学习或者是游戏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学前教育的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的教师就要设置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游戏,这样的游戏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可谓一举两得。在“小医院”这个游戏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情境:假如老师生病了,如果你是医生你会怎么办?当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提出来以后,孩子们都争着当医生。有的会拿凉毛巾敷在老师脑门上,有的倒水喂老师吃药,还有的孩子要送老师去真正的医院。这样的游戏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融入了实际生活,孩子们在交流的时候也兴趣大增。所以在游戏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他们自由、自愿、自主地参加游戏,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篇7:浅谈体育游戏对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实施策略的论文

浅谈体育游戏对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影响及实施策略的论文

一、引言

在人的整个身心发展阶段,幼儿期作为非常关键的时期。幼儿指的是年龄在三岁至六岁间的儿童,就其身体发展特点而言,他们正处于生命起步、开始发展的阶段,身体器官及机能尚未发育完全,作为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也是建立物质基础的关键时期,实现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及开发智能作为此时的首要任务。体育游戏作为幼儿园体育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可有效促进其身体及智力发展,同时对幼儿的情感及自我概念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有很多幼儿园教师在组织体育游戏时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目标不够清楚;不能遵循幼儿身心特点;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状况及时调整教育行为;不重视对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等,所以,进一步加强幼儿园体育游戏的设计与组织等方面的研究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多元智能的研究发现:智能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表现,同时发现幼儿的智能结构至少包括两种较强的智能组合。充分利用幼儿的强项智能,发挥其主体作用,并促进其弱项智能的共同发展。本研究将多元智能理论作为指导,以体育游戏为手段,探讨幼儿进行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为理念,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幼儿体育游戏,从而为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做出努力尝试。

二、认识多元智能理论

1.内涵:多元智能理论(简称MI理论),作为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风靡世界的国际教育理念。最初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及教育学家加德纳博士,于1983年在《智力的结构》中首先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作为一种在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难题或创造某种产品所需的能力。每一项智能在人类认识及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均发挥出巨大作用,具有同等重要性。

2.构成:加德纳提出八大智能,具体如下:

2.1语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沟通、交流及文案书写等方面的能力。就职业而言,作家、演说家及主持人等均可以表现出高度的语言文字智能。

2.2逻辑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通过计算、量化及相关假设,进行数学运算及逻辑推理能力。数学家、会计师、侦探及科学家等均显现出超强的逻辑数学能力。

2.3视觉空间智能(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可以采用三维空间的方式准确感知空间图像及辨别空间方向的能力。航海家、飞行员及画家均能表现促较强的视觉空间智能。

2.4身体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指的是可以灵活操控物体及自如控制肢体动作的能力。运动员、舞蹈家、演奏家和手艺人等此方面的能力非常突显。

2.5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指的是可敏锐地感知音调、音色及节奏的能力。演唱家、作曲家及调音师等均具有该方面的能力。

2.6人际关系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能够了解他人性格、爱好并与之交往的能力。优秀的教师、成功的管理者就是最好的例子。

2.7自我认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指的是自我认识、体验及自我控制的能力。哲学家、心理学家等是拥有高度自我认识智能的典范。

2.8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 intelligence):指的是可利用自身感官能力来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形态,并对事物实施分类,洞察人造系统的能力,如猎人、植物学家何动物学家等均具有较强的自然观察智能。

三、幼儿园体育游戏组织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游戏模式过于程式化:目前的幼儿园体育游戏依然沿用传统“三部曲”体育教学方法,即将体育游戏划分为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该模式虽然具有系统性及完整性等特点,但是对于幼儿来说,其注意力难以高度集中,同时对规则的理解与认知还相对有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对幼儿的差异性缺乏必要的关注:幼儿正值快速生长期,年龄相差几个月在身体及心理方面均会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会因不同的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而产生较大的个体差异性。而幼儿园教师在设计、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过于注重游戏的可行性,却忽视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差异性,致使幼儿发展不够均衡。

3.不注重多元智能的培养:幼儿园教师对体育游戏的教育价值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对体育游戏的应用评价过于片面,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交际能力、生活习惯和个性发展等等,却忽视了对其视觉空间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及自省智能等同样重要智能的开发。

四、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体育游戏的实施策略

1.设定明确且易于调整的目标:幼儿体育游戏的目标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预先设定及规范的作用,同时也是衡量体育成效的评价尺度,所以,在幼儿体育游戏的实施实践中,需根据幼儿的身体机能状况及幼儿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及时调整所设定的游戏目标,从而促使体育游戏适合幼儿发展的实际需要。

2.进一步丰富游戏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模仿,若仅采取呆板的游戏形式,很难激发出幼儿参与的热情。所以,在创编及组织体育游戏的过程中,要认真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游戏情节的构思,促使体育游戏的情节不仅可以满足身体锻炼需求,同时符合幼儿兴趣及认知背景,从而为其留下丰富的想像及创造空间。

3.重视探究结果的反馈与刺激: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需充分满足幼儿的创造能力,展示出幼儿所探究出来的结果,作为教师则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也就是需将结果纳入到游戏之中进行认真讲解和分析。具体操作为:先要认可幼儿的探究结果,教师再参与游戏过程,并从理论中指出不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若能说出游戏的新玩法,即便不切实际,教师也需予以表扬,点评幼儿的不足方面时需要充分的理由,待幼儿改正后,再次点评,同时多留意幼儿进步的地方。综上所述:在幼儿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需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扮演观察者、合作者及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幼儿运用经验,寻求新的游戏方法,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的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幼儿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

篇8:浅谈幼儿游戏开展对孩子成长影响论文

浅谈幼儿游戏开展对孩子成长影响论文

学期初,彩虹班的孩子们通过讨论提出了本学期的游戏主题:“侏罗纪世界”。在主题活动的推进中,结合孩子们提出的想法,用投票的形式选出了“丛林大冒险”、“3D影院”、“纪念品商店”、“侏罗纪摄影”等游戏主题。我们的“侏罗纪公园”就这样诞生了。

一、游戏“诞生记”

(一)我是空间设计师

空间的规划,孩子们考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比如光线、场地问题等。最终每个游戏点在他们的讨论中都找到了合适的地点。特别是丛林大冒险的孩子们,最初他们将“丛林大冒险”这个游戏主题选在了室内,发现场地太小,且容易受到其他区域的干扰,有的孩子就说:“我们以前玩过的真人CS都是在户外,从来没有看到过室内的。”经讨论后,孩子们将“丛林大冒险”设置在了教室外的走廊上。

孩子们根据真人CS的经验来进行场地的布置:有的找来纸箱作为掩体、有的将金色沙曼作为岩浆、有的将鸡蛋盒作为地刺,将红色的跳绳搭在走廊栏杆上作为红外线、将牛奶盒变成纵身一跃等。孩子们巧妙的利用了三维立体空间,将空旷的走廊打造成了一个神秘的探险基地。

(二)主题标识

除了场地的布置,孩子们还找来建构区的积木、积插玩具等搭成了一个大门,就这样,我们的“丛林大冒险”就开张了。

(三)我是规则设计师

游戏初期,孩子们发现“小客人们在‘森林’里乱跑!”“时间太长,前面的客人不出来,后面的客人总是要等很久。”“还有的客人在游戏时总是把场地里的建筑物碰倒,工作人员也非常忙碌,没总是没有办法达到最好的效果……”问题提出以后,工作人员聚到一起,一起商量着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帅帅提出给客人制定游戏规则,于是,在激烈的讨论中,孩子们将“丛林大冒险”的游戏规则确定了下来,包括游戏人数、游戏时间、奖励与处罚等。

规则确定好以后,我们发现好像真的起了作用,孩子们在游戏时又新增了一个规则介绍员,在每组游戏开始前,向客人介绍。但时间长了以后,孩子们就发现这样非常麻烦,于是大家又再一次的讨论起来,新的问题出现了,怎样才能快速的让小客人清楚游戏规则呢?后来大家决定制作一个规则牌,并将规则牌放在“大冒险”入口,再配以工作人员的简单介绍。

(四)我是关卡设计师

游戏就这样顺利的开展下去了,几个星期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生意越来越冷清,孩子们就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于是他们就去采访小客人,小客人们就提出游戏规则不刺激,而且必须要凑齐五个人才能玩,每次都要等很久,一点也不好玩了。这时,Amy突然说“对了!我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一种节目,叫‘智勇大冲关’,要不我们也把‘大冒险’变成冲关模式怎么样?小朋友们肯定很喜欢。”孩子们一下就欢呼雀跃起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说道:“我们可以把我们现有的障碍变成关卡。”说完,大家就开始动起手来。他们先把笨重的'木头梅花桩换成了易拉罐做的简易梅花桩;原来的红外线变成了翻越无人谷,原因是红外线太容易将客人绊倒;又将太容易钻过的纸箱变成了像迷宫一样的疯狂隧道。通过孩子们的努力最终九大关卡出炉了:第一关:时光隧道;第二关:电击梅花桩;第三关:火热跳杆;第四关:拍球射手;第五关:快速飞镖;第六关:疯狂隧道;第七关:火星爬行;第八关:翻阅无人谷;第九关:王者拼图。

这样调整以后,我和班上的老师都认为效果已经非常好了,小朋友们也特别喜欢。在几次游戏后就发现,虽然游戏材料很丰富,但是布置场地的时间又变得很长了,有时才开张没多久,就听到游戏结束的音乐了。孩子们又再一次的投入到讨论当中,大家商量着怎样才能更快的布置场地呢?有的孩子提出可以邀请小客人帮忙,布置好以后给小客人付工资;有的小朋友提出在拿小盒子的时候可以利用有轮子的收纳箱,这样也就可以搬很多;还有的小朋友提出要进行分工合作,当自己负责的区域忙完的时候,就可以去帮助其他的工作人员进行搭建。除了怎样加快布置速度,有的工作人员还说:“我们不是一个游戏吗,小客人把最后一关拼完拼图后我们还可以提供奖品哦!”似乎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的游戏情节也在环境的改变中无声地推进着。在游戏中还有非常多的问题,我相信善于观察的孩子们会想出更多的方法去解决。

在游戏设置中,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认真勾画图纸,或进行激烈的讨论,他们不断地调整游戏空间,设置游戏关卡,从峭壁行走到电击梅花桩;从穿越封锁线到翻越无人谷;从纵身一跃到火热跳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讨论、尝试、调整,他们时而考虑关卡难易程度的设定、时而考虑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时而考虑怎样才能更受欢迎。最后,我们将孩子们每次讨论的过程及解决方法呈现在了墙面上,让孩子们学会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问题做好准备。

二、孩子在收获,我们也在成长

透过这样的游戏,我们常常会感动于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自发的进行场地的规划、规则的制定、关卡的讨论,有时会发生争执,但经过协商,大家又重新站在一起。在就九大关卡的设置中,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人。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很多的创意、很多的点都是我们成人想不到的。

通过游戏的开展我们也在思考,老师的角色究竟是什么,应该如何去看待儿童的游戏。在之前的游戏中,我们可能比较习惯于帮助幼儿创设好环境,再教孩子“怎么玩”游戏,但后来我发现这样一成不变的游戏环境真的适合孩子吗?孩子喜欢吗?进一步来讲这样的设计也没有办法继续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通过这一次“丛林大冒险”的尝试,我们就发现,当我们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的时候,他们可以衍生出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意。

幼儿的游戏不是一蹴而就的,游戏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近期的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的游戏兴趣好像不像以前那么高了,我们也在思考,是不是我们的游戏情节、游戏材料是否太单一?我们可以给予什么样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继续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我们也会根据幼儿的游戏现状来进行一些调整与改变。

篇9:游戏对幼儿情商发展作用探微 论文

摘要:“情商”, 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是衡量情绪能力强弱的指标。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 还要有高“情商”。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 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因此, 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 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 更是儿童展现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从本质上讲, 游戏是一种主体性活动, 具有自发性、自主性、虚幻性、体验性与非功利性。游戏对于促进幼儿情商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 情商 发展

情绪和情商的含义

情绪是个体对所接触到的世界和人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是个体心理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具有建立、维持和改变个体与外界关系的功能。情绪对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意义重大。情绪愉悦的幼儿, 身体健康, 充满活力,能更冷静更客观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并寻找办法战胜它们。而情绪低落的孩子, 其前进的动力、决心和成功的欲望更容易受到压抑和摧毁, 这将阻碍他们发展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可以说, 积极的情绪虽然不能保证孩子将来一定成功, 但至少能奠定成功的基础。大量研究表明, 幼儿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进行情绪交流和维持积极的同伴交往。因此, 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一直是社会情绪发展领域关注的焦点。 年,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高曼将“情绪智商”这个概念引进智力教育, 给我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带来一次很大的冲击。情商是衡量情绪能力强弱的指标, 现代社会要求孩子不仅要有高“智商”, 还要有高“情商”, 即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丹尼尔?高曼认为情商和智商一样重要, 好像飞机的两翼, 偏废任何一方都不能保证飞机步入正常轨道。具有高情商的人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的心态; 能够敏锐地觉察别人的情绪, 具有同情心;能够与人愉快地合作, 人际关系融洽。婴幼儿阶段是情绪培养的关键期, 关系到以后智力、意识和整个人格的发展。这一时期, 孩子的情绪不稳定, 智力活动和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因此, 关注孩子的情绪发展, 培养孩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至关重要。研究表明, 1 个月大的婴儿就出现社会性微笑, 表明他已开始与周围环境进行情感交流。可见, 情绪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而如何促进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 是我们所关注的。

2.游戏的本质及基本特征 关于游戏的本质这一问题, 早已引起了众多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等的极大兴趣与思考,不同的游戏理论也都试图做出自己的经典阐释。但由于游戏本身的复杂性, 人们理解角度及背景的多样性, 给游戏下一种可行的、公允的定义是困难的, 甚至是不可能的, 但是, 我们可以用一些相互联系的意向因素来说明游戏的特性。概括起来, 游戏具有以下 5 个基本特征。

2.1 自发性 从游戏的动机分析, 儿童参加游戏活动是出自内在的动机, 是完全主动自愿的。也就是说,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 游戏既不为饮食内驱力所控制, 也不为顺从社会要求的外在动机所控制。这几乎毫无异议地被公认为是游戏的最内在本质的体现, 是游戏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首要标志,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游戏了。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 “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 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摹仿”。

2.2 自主性 从游戏的过程分析,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确定游戏内容, 布置游戏场景, 选择游戏伙伴、游戏材料, 决定对待和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或通过与伙伴的协商, 改变原有游戏的操作程序, 制订新的游戏规则,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控制游戏进程。也就是说, 怎么玩, 和谁玩, 玩什么, 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 儿童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因此可以说, 游戏是儿童自由、自主的活动。

2.3 虚幻性 从游戏的内容分析, 儿童的游戏是虚构性的,是充满想象的。在游戏中, 一切都是“好像是”、“假装是”, 儿童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以诗一般的逻辑构画自己的活动空间。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可能的, 一切都是允许的, 似乎没有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从游戏情景的虚设、游戏角色的确定到游戏玩具的假想, 再到日常活动和生活中对自己和周围事物的认定, 儿童的幻想随时都可以发生。

2.4 体验性 从游戏的氛围分析, 作为自发、自主的活动主体, 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即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和构成要素, 也是判定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的重要标志之一。西克森特米赫利普用英文单词“flow” ( 流畅、涌出等) 一词来形容游戏中的情感体验, 在游戏中, “在那一刻, 自我、现实――一切的一切似乎都远远地遁去了, 全副身心都被当前活动占据了?“灵感迸发, 思如泉涌”。这样, 游戏的过程也就成了游戏者兴趣感、自主性、成就感等生成的过程, 是游戏者在游戏中实实在在的“收获”, 这也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2.5 非功利性 从游戏的目的分析, 游戏者关注的是游戏的过程而非游戏的最终结果或目的。在游戏中, 不创造任何有实效的社会财富, 不承负任何社会义务, 活动的目的不追求功效, 只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由, 获得个体性情的愉悦和满足, 游戏的目的与意义就存在于游戏中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正如米舌莱所言: “游戏显然是一种无偿的活动, 除了它本身带来的娱乐外, 没有其他目的。”

从上述游戏的 5 个特征, 我们可以说,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自主控制的、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有操作材料的活动。在这里所谈到的其 3 个本质特点中,由幼儿自主控制是游戏的最内在的本质。

3.游戏在促进幼儿情商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儿童成长理论家皮亚杰通过试验证明,“游戏的种类和质量对儿童智力、体质和情感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 因此, 不同种类的游戏会对幼儿的各种情绪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3.1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表达能力 许多研究证实儿童具有先天的情绪机制, 也就是说, 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喜欢与厌恶; 3 个月~4 个月时他们已懂得表达愤怒; 而 5 个月~7 个月时, 他们开始能够表露出悲伤和恐惧, 随后是羞耻和害羞。发展到 1 岁后,他们就能够表达内疚和蔑视等复杂的情绪了。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在进化中获得的, 并在外部世界的各种刺激诱发下发生、展现。早期父母和婴幼儿之间的一些亲子游戏, 可以促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父母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孩子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他才形成对周围人和事物的信任, 才会积极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幼儿的情绪表达得到肯定, 他们的情绪表达能力才会进一步发展。如果父母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态度, 孩子的情绪表达得不到父母的关注, 他就会认为自己是不被重视的, 这个世界是冷漠的, 从而丧失了探索外部环境的热情, 他的情绪表达能力得不到发展甚至会慢慢退化。

3.2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 研究表明, 幼儿的情绪识别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2 岁~3 岁幼儿已具备最初的认识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 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猜测他人的需要和感受, 表现出一定的移情能力, 但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4 岁~6 岁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逐渐提高, 能够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情绪, 并做出相应的行为反应。但此时幼儿在认知和情感上都较自我中心, 容易以自己的想法去推断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认识他人情绪、管理他人情绪方面的能力较弱。游戏可引导幼儿以适当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 并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如当幼儿呼啦一下把搭好的积木推翻时,父母可以说:“你不高兴,是吗? 不高兴我们可以玩别的玩具, 但不能朝积木发火。”游戏还可引导幼儿认识自己、认识他人。如让幼儿扮演病人,成人扮演医生, 让幼儿告诉成人他哪里不舒服,是否很痛、很害怕等等, 让幼儿在这种假装游戏中体会他人的心理感受, 学习如何应对和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3.3 游戏促进幼儿的情绪学习能力 情绪学习能力, 即他们和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一个情绪学习的过程。他们从经常接触的人那里学习他们对各种事物所表达的情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评价,“游戏在儿童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有与成人的活动、工作、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儿童在游戏中什么样, 当儿童长大的时候, 他在许多方面的工作中也会什么样。”游戏是幼儿主要的社会活动形式,他们通过游戏开始探究周围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从而使他们的情感社会化。因此,我们要鼓励幼儿游戏,特别是幼儿群体游戏,家长也应高兴地接受孩子发出的参与游戏的邀请,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社会化的情感, 培养幼儿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同伴及父母好的情绪反应的特点, 并最终形成自己对社会事物的各种有利的情绪反应变化。

4. 小结 现代社会中, 高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0~6 岁是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在这一时期, 家长和老师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正确引导, 将会对幼儿具备的三大情绪能力: 情绪表达能力、情绪识别能力、情绪学习能力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幼儿的情商发展可以得到促进和提高。

篇10: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论文

浅谈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作用论文

文摘要: 针对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和要达到的目的有着相似性和统一性,使游戏成为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有效方式。

关键词: 游戏;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认知、语言、动作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期儿童的身体和思维都还处于人发展的初级阶段,其认知思维和语言能力都还处于一种不完善的状态,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认为游戏能有效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游戏既给学前儿童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宽松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又能让他们体验到自主快乐,激发其自信心、幸福感、成就感,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积极健康的心理。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引发的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它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对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人自身所固有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并运用这些积极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孟万金教授整合借鉴西方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思想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它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消极、被动、补救向积极、主动、预防和发展的方向转型,应该重视全体学生,并全面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不是象以往只注重个别学生及其心理问题。除了以积极视角、主动态度之外,还要用积极的途径、思想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积极心灵,最终实现积极健康心理教育目标。

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给学前儿童播下了积极心理的种子

学前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是人的思维、语言、动作、身体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在重视儿童智力和身体发展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去观察,儿童其实也是有烦恼、有忧愁的,也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的,而且童年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心理健康教育要积极、主动、预防,所以对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重要。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在学前期得到重视,如果在学前期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理念的指导下给学前儿童播下积极心理的种子、注入健康心理的疫苗,将会对个体的整个人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游戏中开展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3.1 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

注意力方面,虽然幼儿神经系统在学前末期已经发展到接近成人水平,其大脑皮质机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与发展到完全成熟相比,他们的皮质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而是不宜对幼儿提出过高的抑制要求的。认知方面,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性只是初步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使得儿童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时主要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即表象来进行的,很少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因此要幼儿凭借概念、判断或推理来认识、把握事物是很有难度的。学前儿童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地集中在枯燥抽象的事物上,而其认知思维是具体形象性占主导。这些心理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对幼儿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宜用积极心理健康知识去简单传授。能有效开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就游戏,幼儿好奇、充满想象和想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周围环境去实现某种意愿的冲动等等都让幼儿对游戏特别青睐,而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体验又能帮助他们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健康人格。

3.2 学前儿童青睐的游戏

作为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智力、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许多教育家就曾肯定游戏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作用:夸美纽斯指出游戏可以使儿童自寻其乐,并可锻炼身体的健康、精神的活泼和各种肢体的敏捷;罗素也曾经提出要使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陈鹤琴认为小孩子是好游戏的,幼儿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

学前期幼儿的运动和言语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已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能做各种运动,还能说一些连贯的较准确的言语。但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和完善,虽然渴望参加一些成人活动,却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束缚,而游戏恰好为幼儿的这种渴望创造出一个不受约束的可以供其体验的世界。体验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对待世界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幼儿正是在游戏中用体验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在游戏中,幼儿体验着自由性、体验着愉悦性、体验着创造性,感受到兴奋、幸福、无拘无束。

3.3 游戏与学前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弗洛伊德就认为游戏是幼儿发泄情感,避免损伤的出口。游戏能使幼儿摆脱现实环境及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愿望不能实现时,缓解他们的心理紧张,避免造成心理矛盾和冲突,并帮助他们在主观上实现欲望、避免抑郁。而埃里克森从新精神的角度分析游戏的作用,也认为游戏是幼儿情感发泄和思想表现的健康方式。在游戏中,儿童可以“复活”他们的快乐经验,也能修复他们的精神创伤。学前儿童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选用游戏的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方法的选择要求,孟万金教授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中就指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更加强调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游戏正是一种有着情景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它不是教师的知识灌输,而是儿童的自我参与,是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间的互动,其中的喜、怒、哀、乐幼儿都是以一种愉快、乐意的心态去体验、去感受的。

幼儿在游戏中有着“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体验着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乐观希望,等等”。游戏是令幼儿体验到自由、愉悦、创造与自我力量的活动:在游戏的王国里,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完全忘却了外在的强制与压力,融自己的全部身心于游戏之中,在游戏中自由表现,自如发挥;他们在游戏中无论是兴奋、激动还是严肃、愤怒,都毫无例外地感受到愉悦;摆弄游戏材料控制所处的环境,与伙伴的积极活动及相互的影响,都使幼儿体会到了自身的力量,获得了创造的体验。健康、积极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儿童语言、动作、表达、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还能培养幼儿积极、乐观、进取等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使幼儿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

[3] 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11: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论文

游戏对幼儿教育影响论文

一、幼儿游戏的内涵特征

1.目的性

教育是有目的的,因此设计任何一个幼儿游戏都不可能是无目的的。游戏的目的就在于运用游戏这一种教学手段提高或加强幼儿的某种知识技能,以达到教育目的。游戏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包括图片、声音、动作、情境都是围绕着这一目的而设计展开的。只有拥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够抓住幼儿的心理,并高效的进行游戏让幼儿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

2.互动性

互动性不仅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幼儿之间,也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交流合作。要知道,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外界陌生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会依葫芦画瓢,因此,教师的一切言谈举止对于幼儿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而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情况与幼儿进行互动,从而让幼儿更加的积极的参与到游戏中来,但是这也要求运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之间进行语言和动作的交流,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模式增强幼儿的社会化程度以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操作难度适中性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未被开发出来,因此在进行游戏设计的时候应该要考虑其操作性及对幼儿能力的开发性,因为难度系数过大的游戏,不但不能够让幼儿从中学到知识,还会让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因此即使游戏再生动有趣,也将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于游戏的体验程度,游戏对于幼儿的教育影响也会大打折扣。如若游戏难易程度低于幼儿发展阶段,幼儿也必然会感到索然寡味。因此,在设计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难度要适中,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游戏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二、游戏对幼儿教育的影响分析

1.有助于幼儿认知全面发展

由于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还尚处于开发期,爱玩且自我把控能力不足,对于外界的认知也相对比较简单,因此对幼儿各方面能力进行开发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的规律,不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在游戏教育中,让幼儿对常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同时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习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游戏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能够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同时在游戏中幼儿还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和天性,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2.有助于调整幼儿厌学情绪

一般情况下,幼儿入园都会表现出烦躁的情绪,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和恐惧的上学心理阴影。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寓教于乐,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幼儿对于认知的兴趣,缓解幼儿的厌学情绪,提高上学的积极主动性,消除对于学校的恐惧感。

3.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身体方面,幼儿受到父母和隔代的专宠,家长因为担心孩子摔跤或磕磕绊绊,往往很少会让孩子进行户外运动,不利于幼儿身体健康成长。而在游戏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肢体的运动,增强幼儿的身体素质,在游戏中健康成长。在心理方面,幼儿缺乏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孤僻、自我、封闭的性格。这样的生长环境是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幼儿园中,教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得幼儿有机会多与同伴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交流合作,养成团结、感恩、懂得分享与尊重的好品质,形成良好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在幼儿阶段,人的社会性得到初步发展,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在幼儿的各类游戏中都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通过合适的游戏也可以有目的地让幼儿学习并掌握一些社会行为准则;同时,通过大家轮流操作、学习与他人交流合作、了解别人的想法,也能够使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总结

游戏是幼儿时期主要的教学活动,其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渗透到幼儿的智力发展、行为习惯、各方面的素质、以后的发展等方面,因此可知,游戏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游戏,提高教学的游戏意识,让幼儿在快乐的氛围中健康的成长。

相关专题 浅谈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