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

HorribleandI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HorribleandI”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共10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论文

既然我们不能逃避,我们为何不迎接挑战,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来一个彻底的脱胎换骨,真正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都乐于接受的融洽氛围呢?

面对这样的挑战,在自己的课堂上,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敬请同仁给予指正批评。

一、表演艺术的运用

翻开高中第四册语文课本的目录,我们不难发现前三单元是小说,四、五单元是戏剧。材料这样编排,自有它的目的,那怎么教,就是教师应该考虑的。

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是有一定情节,就相当于一个故事。那么这样的故事单靠教师一人站在讲台上讲,即使再怎么绘声绘色,时间久了,学生也会感到疲惫的。于是,我想不如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再现小说或戏剧的整个情节。此想法一说出,学生一片哗然,都积极参与,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在如此热情之下,我规定他们只能选择课本上的小说或戏剧,目的是先立足课本,了解小说和戏剧的基本情节,对小说和戏剧表现的人物性格有大致理解,而后再向外拓展。为了不使学生流于形式,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看的时候认真思考人物的性格,看完后,任选一个人物写一篇评论文章,加以巩固。

学生理解了我的心意,都卖力地去准备了。一周的时间,他们就把一切安排得井然有序。

记得那是一个星期四,两节课连着。当我走进教室时,桌子已挪开,都朝四周围一字儿排开,中间留出了很大的空地,供同学们表演。刚进门的桌子给我留着,于是我就心安理得地当起了观众。两位主持人(学生)走上讲台:“亲爱的老师,各位同学,我们期盼已久的表演大赛即将开始……第一个节目是《陈奂生上城》。”掌声如雷,于是,陈奂生上场了。

个儿又高,腿儿又长,手里拎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晃荡晃荡,“漏斗户主”陈奂生,悠悠上城来。

“真像!”

不知谁冒出了一句,同学们醒悟过来了,报以热烈的掌声。

“格啦蹦脆,又香又酥,卖油绳啦,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作成的。卖油绳啦……”叫卖声此起彼伏,我们恍然回到了那个时代,旧的`街道,旧的店面,人们都穿着中山装,朴素、勤恳……

突然,雷电交加,一个女孩在前面跑,一个男孩在后面追,追着追着,双双倒地而亡。“惨啊,一朵娇艳的花,一棵美好的心,就这么离去了,就这么消逝了。同学们,让我们回望曹禺先生的《雷雨》。”

于是,我们感到了侍萍的坚强与无奈,了解了周朴圆的冷酷与无情,更深味了周冲和四凤的无辜。 精彩的表演来自精心的准备。我们应该相信学生中人才济济,他们运用各种方式把小说或戏剧的情节以及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舞台上,浸透在每一位观众的心中,让他们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感悟着人物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别里科夫、祥林嫂、葛朗台、孔明、周朴园、陈奂生、罗密欧、玛蒂尔德、王利发、吴太太等等,每一位人物的表演都让我们刻骨铭心。这五彩缤纷的快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学生给我们带来的,看到这些,您还能忽略学生的存在吗?我们教师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音乐艺术的运用

音乐是什么?有人说它是山涧的一泓清泉,有人说它是大地上的一声惊雷,而我要说它是语文课堂中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洗涤了学生的课堂睡眠,扫荡了学生那茫然的神情,带给课堂的是默契或兴奋!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歌曲都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把学生的这种才能发挥出来,而且可以让其往深处发展。

1、谱曲。《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亦是元杂剧的扛鼎之作。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本文的内容了解、熟悉并记住呢?在介绍作者及大体情节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每人在本文中选一两段文字谱曲(自己谱曲或借用别人的),并能唱出来,上课时来一个拉歌比赛。同学们热情都很高,还问长问短,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

我把那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让男女生对唱。要求歌词只能是课文中的,不能更改。男女生可共用一段,即男生如唱了某一段,但女生针对这一段还有更好的曲子,不妨再唱一遍,比比高低,看谁唱得好、曲子配得妙、感情把握得准!经过这一部分学生就基本上把握了整个课文的感情基调,了解了窦娥的情感变化。

第二部分:选男女和唱得好的,把精彩的曲词当堂教给大家。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片歌声,大家快快乐乐地记住了“歌词”(课文),快快乐乐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部分:分析精彩曲词。〔滚绣球〕是本文非常重要的一段曲词,我让学生给它配上不同的曲子,不断地去演唱它、体会它,在老师的引导下又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它,最终把它完全弄清消化了。

2、配乐。在教《长亭送别》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阳关三叠》,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当感伤的情绪感染了每一位学生时,我们可让学生齐背柳永的《雨霖铃》,感受离别的难舍难分!这样,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品读《长亭送别》这篇文章,困难指数就会降低,有时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就是人的课堂,就是情感的交流场所,不能平平淡淡、死气沉沉地度过,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规律。

篇2:论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教育论文

论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教育论文

一、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原因

1.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如果说备课是一个总揽全局的过程,那么课堂教学则是在其指导下具体实施目标的重要环节。如何不折不扣、高效地完成备课中确立的目标,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各种考评制度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影响,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不良现象。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样一来,学生的聪明才智被湮没,个性得不到张扬,主体性、独特性得不到体现,学生失去了“完整的人,独特的人”的特征,完全变异为木偶,任随教师的摆布,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见解,面对千奇百态的世界,如置迷阵,丧失自我。

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是要让学生能单独面对问题,独自解决问题,而不是守株待兔等待一成不变的事物、现象自投自己知识的窠臼;是要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不是因循守旧,顽固不化。

2.现今的社会已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它的基本特征是:知识更新速度快,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对人才的要求更加苛刻。仅靠单纯接受、存储、传承前人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文盲”一词的概念已不仅仅指没有知识文化,不会写字的人,而是指不能继续学习的人。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能单独正确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富有创造创新的能力。这也就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靠修修补补“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扭转课堂沉闷、枯燥、低效的局面已经于事无补,徒劳无益。而应彻底地改变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可以说,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得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摸索、探求新的有用教法,这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性的.呼唤。创造新的教法已经如箭在弦,势在必行。

二、语文课堂教法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顺应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真正“个体”完整的人,许多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了这场革旧布新的浪潮之中,新的教法如雨后春笋。如今的课堂已发生了极大的改观,守旧教师很少可见,“布新”课堂日益增多,课堂气氛热烈活跃,师生双边活动频繁,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呈现,“以教论学”的思想已慢慢深入人心,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是可喜的现象。

无庸置疑,这些新的教法是经过一番周密的构想、思索和长期揣摩运用才最终出阁登场的,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扭转低效、死寂的课堂教学起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推广运用这些新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a.“碎问碎答”,肢解课文;b.教师自身素质存在缺陷;c.不同教师运用相同教法所取效果大相径庭;d.热闹的课堂,积极的互动,茫然的学生。因此我们只有保持冷静的头脑,用理智的态度来不断地反思、总结,才能使新的教法不断趋于完善。

三 语文课堂教法创新应着力协调的几组关系

1.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问题”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归根结蒂是由师生共同生发问题构成的。不管是教师循循善诱地指导学生正确、全面的分析、理解课文,还是学生自觉主动地去阅读文章,都与“问题”休戚相关。因此无论教法如何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对问题的研究上。为什么在教法创新过程中,会出现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茫然少获的现象呢?就是因为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不足。高明的老师往往能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牵动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而有的老师却流于热闹的形式,没有深入研究问题,形成碎问碎答、肢解文章的低效课堂。因此,设置问题和提问是课堂教法创新的前提,根本。只有问题恰到好处的设置,才能改变以讲析为主的课堂结构,形成以艺术调控,艺术指导,艺术点拔为主,学生占有大量时间自己学习的主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从而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怎样的问题才最具高效呢?

①问题的总括性

所谓总括性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的,它是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经过教师认真思考、精心设计的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应是高层建领瓴,独成体系板块的。师生每解决一个问题,都能有所收获,通过对不同总括问题的探讨,最终能形成对文章或所学内容的整体理解。教师在其中的任务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各自独立解决问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思考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诸如资料背景等有关线索。这样的问题不仅可节约课堂时间,还能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零敲碎打,无序等种种弊端,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

②问题的可论性。

问题的可论性即指提出的问题应该有讨论的价值,而不是简单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要想问题具有可论性,教师应抛向学生“论题”而非“论点”,因为只有论题才能激发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产生成功后的喜悦和再探索的勇气,才能让学生在今后学习中遇到类似的内容能举一反三,真正掌握阅读文章的本领、技巧。

教师在设置可论性问题时,不能故弄玄虚,故作神秘,追求感官上的刺激,要秉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认真研习课文,找寻文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出来。当然这样的问题应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并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不能一眼望穿。教师还应该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亲其师”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展开讨论,形成自己的判断,然后通过小组、班级的讨论、交流、修正,加深每一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达到对学习内容比较一致和具有确定性的认识。

③问题的分层性。

这关涉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不同水平,知识结构的学生应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不能用一根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所以教师在设问的时候,要深悉班上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然后根据文章内容确定由浅到深的层次进行提问,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激起他们集体参与的意识,惟其如此,才能使教学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到小有小进,大有大获。第二,教学不能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重复,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应存在差异,但距离过大也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差异应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努力能够消除的。因此,教师在呈现一定的问题情境后,应将学生引入概念框架的某个节点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基础,也就是根据文章内容设置具有梯度的问题,由一个主干牵引出若干支流,又由支流共同支撑起主干,最终形成整体理解。这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会让学生面对问题时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寻源与找支的分层问题能使课堂教学形成鲜明的思路,形成学生主体性参与的教学局面。

④问题的开放性。

问题的开放性是指所设问题不是死胡同,只有一条思路可循,答案也不拘泥于某种固定、单一的理解,更不能为教参所束缚。应具有“横看秦岭侧成峰”的多样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多种观点并存的情况教师首先应充分肯定他们的善于发现,思考,然后用唯物辩证的观点来进行指引,既不能当“好好先生”、“不错先生”,更不能一棒子打死。开放性的问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并富有创造的锻炼,往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学工具、手段的关系。

现今许多语文教师把先进的教学工具、手段的运用理解成课堂教法的创新,认为要想使课堂教法有新意,就必须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技术,于是课堂就成了展览机器、物品的场所。其实他们混淆了教学工具、手段和课堂教法的概念。教学工具、手段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而教学方法是粗象的指导规则和程序。教学工具、手段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方法而采用的配套部件。合理地利用教学工具或手段来开展课堂教学是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提高的重要保证。但是盲目、不加选择地乱用就是舍本求末了。例如,有的教师大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忽视了板书。实际上,教师的板书过程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教师的导和学生的思,如果你用屏幕打出预先设计好的结论,不就等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当成了自己吗?这样的课岂不成了拷贝课、复制课吗?“新”在何处呢?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好教学工具、手段与课堂教法创新的关系,摒弃那种运用了新的教学工具、手段就是教法创新的体现的观念,应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既要挖掘和发挥出各种教学工具、手段的优点,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创新的教法,同时又要认识到它们的局限性和使用范围、慎用它们,切莫贪多求全。

3.语文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的关系。

课堂教法创新与教师素质是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的关系。课堂教法的创新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更应具有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尤其要精通教育学、心理学,掌握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它还要求教师是一个善于继续学习,能不断接受新知的人,不能容忍新瓶装陈酒,年年卖老药型的教师。另一方面教师素质的提高又反作用于课堂教学。面对学生获取信息渠道的广泛,为了帮助他们形成独自取舍,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师运用不断更新的知识来完善课堂结构,运用具有智慧的头脑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从而使教法不断更新。

篇3:创新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论文

创新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论文

据调查了解,当前的中学语文已成为大部分学生最厌烦的一门学科。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一些教师上课不善于创设教育情境、创新教育形式,教法陈旧、呆板,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致使语文课堂索然无味,学生上课恹恹欲睡,听者寥寥。那么,该怎样通过创新教育形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知识做载体

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媒介和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大量关于事实资料的陈述性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关于思路和方法的程序性知识,同时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一些创新的思路和技法。例如《孔乙己》,教师A围绕小说中对孔乙己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接二连三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一步步板书出孔乙己多方面的性格特点。教师B却别开生面,先请两位同学亮出两种不同的观点,及时引导学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唇枪舌剑,据理力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发言也很有深度,很有创造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整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既对教材知识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又跳出教材知识思考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创新能力得以培养。

二、妙用学生做主体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时,先作者,后背景,再作品,教学思维的定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创造性。比如《童趣》,教师A循规蹈矩,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味同嚼蜡。

教师B却别出心裁,从学生已学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少年鲁迅的“童心童趣”出发,借用“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进行导入,让学生将鲁迅与沈复二人跨越时空的“童心童趣”做对比,思考《童趣》中有关“泥墙根一带”的乐趣。学生不觉兴味大增,自然找到了本文的“黄金切入口”。一场师生互动学习之后,教师B又推陈出新,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巩固、消化、吸收,通过竞赛问答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一问一答。比起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效果不言而喻。而超乎教师B意料的却是,不少学生就所学知识提出的问题颇具新意,一堂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课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鼓励学生做“异体”

我们知道,丰富的想象力是构成创造能力的重要成分,富有创造精神的想象可以使文章放出夺目的光辉。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通过幻想来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每擦燃一根火柴,眼前就出现一种幻觉――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作者借想象表达了对那个社会的深沉控诉。青少年时期本来就应该是敢于幻想、善于遐想、擅长联想的,因此,应打破任何束缚学生思维活动的桎梏,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去做“异体”。教师对“异体”不应泼冷水。试想,如果没有“异体”,何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样的神品妙句?哪有《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的奇思妙想?教师应对学生中的“异体”给予鼓励、引导、帮助,这才是最好的对策。只有让学生永远保持对科学、对知识、对生活、对未来不尽的热情和持续的探索,才能使创新之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四、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丁如许先生大力倡导的语文课前两分钟的演讲活动,倾心打造45-2>45的课堂效益,是一个非常深刻且颇具创新性的见解。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就是在每一堂语文课前都拿出两分钟来,开设一句话新闻、教一个成语、送一首古诗(词)、欣赏一条名句、做一次简单的主题演讲等活动。它是语文教师创设出的一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环境,也是为学生们搭建的一个展示风采的平台。留下这短短两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挖掘自身无限的潜质,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45-2>45的课堂效益。因此,语文课前两分钟演讲活动,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加油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创新之举。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创设教育情境,优化教学环节,加强学法指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唯有这样,语文课堂的活水才会因为创新而源源不断,语文教学的天空才会因为创新而更加湛蓝。

篇4: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育论文

摘要: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应试教育局限了学生的视野,最根本的是妨碍了兴趣的发展。一般来讲,许多人谈创新总是从系统论、控制论等方面说,对学生来说,不妨从最简单的入手,兴趣正是纷繁芜杂的大理论下所掩盖的创新的基本要素。语文课本应是最具魅力的课堂,学生学起来热门、有趣、投入。只有先调动了学生兴趣,然后才能谈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语文课讲得妙趣横生,满堂皆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胃口,然后根据每节课的特点,设计成有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使得每堂课都是内容尽而趣未尽,课结束而味幽远,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向往语文课的状态。

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就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有利于民主教学思想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课堂上语文课的学习,大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语文教师只需要起到引领作用,合理分配时间,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对于那些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要坚决予以杜绝,空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根据问题层层深入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教摘 要 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学中,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主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教师要抑制自我中心意识,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既学到知识,又能挖掘出创新潜能。开展活动的形式很多,如课前几分钟演讲、诗歌朗诵、开辩论会等,还可以编演课本剧。

这些活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等能力。另外搞好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语文课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方法也多种多样,既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举行演讲和辩论,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实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深度。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创新理念的培养。大量书籍的阅读,拓宽思维的领域,进行大胆的想象,可以让学生冲破精神的枷锁,突破思维的定势,垒筑思维的支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以及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学应走向生活,语文教学如果远离了学生鲜活的生活世界,就无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走向实践,语文惟有运用于学生的实践中,融合到学生的血液里,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永恒的精神财富;应走向综合,课堂所获得的各项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只有在综合实践中整合起来,并加以积淀,才能成为一种综合素养。走向智慧,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得聪明一点、灵气一点。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开放式的教学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与创造性。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有关的实践活动上,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供给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语文思想和方法,获得深切的活动体验。

提倡质疑问难,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宝贵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种。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思考。打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个性特长,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注重开发学生智力,采用多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开辟多种训练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这样才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教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5:创新教育论文

谈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不断向前推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提升显得尤为迫切。

本文论述了英语教师与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路径

选择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由此可见,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理念,“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具有国际视野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

英语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通晓国际规则的国际化人才”的关键。

如何在国际化视野下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通过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程度和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英语教师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关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10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一次关于教师地位的各国政府间特别会议,通过了文件《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世界性教育改革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将提高师资质量作为提高教育质量和解决现代学校教育各种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发展应该与国际教师的发展接轨,做好顶层设计,从国际化视野来定位高职英语教师的发展,使高职英语教师素质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的国际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英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英语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和水平,也为部分高职学生将来去国外大学深造奠定基础。

英语教师如果缺乏国际化视野,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开展教学,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所彰显的“国际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提升学生国际化素质。

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现状分析

(一)缺乏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很多高职院校由以前的中专升格而成,发展时间较短,且发展初期比较注重规模扩张。

经历了最初“野蛮式”的发展之后,最近几年才开始加强内涵建设。

作为内涵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资队伍建设逐渐走上正轨,例如组织教师参加省培、国培、国外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等,但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训不多,特别是对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发展还没有被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尚未形成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培养机制。

(二)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不强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张,高职院校开始由外延式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建设,加大对师资的培训,积极推动教学改革,试图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

就英语教学来说,尽管高职院校做了一些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但目前英语教师创新教学意识普遍不强。

在不少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旧起主导作用,“一言堂”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倡了很多年,可是很多英语课堂教学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在现行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教师过分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通过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国际化意识。

(三)英语教师进行创新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工作后,除了完成必需的教学工作以外,没有积极地加强英语知识的更新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的学习,英语能力不断退化。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由于长期不使用英语交流,缺乏自信,甚至畏于与外国人沟通,或者沟通时不是很流畅。

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必备条件。

英语教师除了需要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英语知识之外,还需要加强新的英语教学方法及理念的学习,特别是学习国际上二语习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教学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四)缺乏开展创新教学的自主权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往往需要英语教师拥有一定的教学自主权,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都由教务部门负责,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与原有的教学安排相冲突,需要学校管理层的支持和配合。

例如,英语教师使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时,需要在上课时使用手机,但是在很多学校明文规定上课时学生和老师不可以使用手机,教师如果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使用手机,有可能被认定为严重的教学事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缺乏自主权扼杀了教师的创新意识。

此外,英语课程一般都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和指定的教材,英语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大纲、授课计划及教材开展英语教学,学校会定期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授课计划开展教学,

但是,英语教材的更新总是会“慢半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英语教师又缺乏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的自主权。

(五)缺乏科研创新意识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点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很多教师也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英语教师也不例外。

很多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缺乏科研创新意识,缺乏对本学科及教学理论的研究,固步自封,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由素质教育转向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教师自身需要进行科研创新,深入研究本专业前沿理论知识、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三、国际化视野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创新教育能力提升路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国际化教学能力

国际化教学能力是英语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

“知识无国界”,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首先要具有活力,对学生的培养、教育注重学生的知性、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提升,接轨国际教育理论,使学生的就业胜任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营造国际化的、开放的英语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中学习。

创新教育能力强的教师会有强烈的教学质量观,一套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教学体系,能够保障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经验的国际化。

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能力,担负起培养教育学生成为国际化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

英语教师可以借鉴国外英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研究课程设置,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跟上国际认证的课程方案,达到国际化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在不同国家区域文化背景下受到熏陶,创造性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市场需求。

(二)鼓励英语教师学习国际先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重点,虽然理论研究比较多,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此,应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特别是要把国际上先进的、新的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篇6: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

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本文通过研究西南联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得出西南联大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西南联大;创新教育;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西南联大(包括之前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成立于1937年8月,到1946年秋季返平津复校,共9年时间。在艰苦卓越的9年时间里,弦歌不缀,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党政领导干部。”

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6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约3800人。在他们中间,有1000多人先后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就。截止到6月,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80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有5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对西南联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一、西南联大的成功教育模式

西南联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与联大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继承和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从三校沿革来看,三校校长都强调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原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实质上常委会的工作一直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在一些办学的重大措施上,他注意听取有威望的教授的意见,确立了“教授治校”的制度。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联大岁月一直得到坚持和发展。“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落实到联大教学环节中去。西南联大的教授、副教授多是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人文和科学素养极高。自然科学方面有吴有训、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等;社会科学方面有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陈寅格、冯友兰等著名学者。他们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师承流派,教学风格各异。但由于学校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他们都能发挥各自专长,开出多种选修课。这不仅调动了教师的任课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科研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抗战时期物质条件极差,西南联大教授们并未因此放松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包括清华两个研究所在内,在联大时期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共108篇。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是十分难得的。在教学中,尽管教授们授课风格各异,但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讲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由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缺乏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但许多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西南地方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际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设施的不足。

(三)注重文理兼修,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联大在教育目标上,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联大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和1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地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数学、微积分)。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文法学院对上述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门,理工学生对上述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3门,工学院则可以不修中国通史。西南联大选修课门类众多,而且专业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表选本学期的各门选修课,如果学分不足规定数,可以选本系或外系的课程,或从本人研究方向或兴趣出发选择有关课程。

(四)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联大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并举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注重文理交叉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选修课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勤奋治学,永不停步。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非常严格。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学校配备的基础课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也有知名教授参加任课。理工科,特别是工科,课程负担重,每周都有考试,甚至周末也有考试,暑假也安排课程。考试评分极为严格,不及格率很高。因此,能够顺利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进入高年级学习是很不容易的。理工学院除了在理论课程方面要求严格外,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化学系的定量分析实验,实验数据得不到一定的`精度,教师拒绝签字,必须重做。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要求,使学生受到了扎实的科学训练,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和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

二、对当今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一)专博并济,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沿袭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专业门类划分过细,致使学生就业面窄,专业发展受限,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过程是左右脑配合才是完成的,要提高创造力,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统一的能力。结合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和人脑四象限模型,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通识教育,培养专博并济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服务地方经济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两项重要任务。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知识经济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高校从教,如果没有科研的实践,完全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就很难形成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教师科研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的环境,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创新教育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培养的环境与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专家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到高层次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进修。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氛围,形成创造激励机制和建立创造评价制度。联大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从抗战开始前后学成归国的学者中新聘了一部分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而且重视对已有教师的学术提高,联大规定:教师在联大任职满五年,而学校又有意续聘的,教师提出申请并经过教授会同意,可以带薪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休假。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创造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基础理论方面与实践能力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广泛自由选择的机会,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择业意向和实际,并促进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及时改革、更新、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发展新成就的即时信息,以及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有关知识,扩大教材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在注重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而且要及时了解大量的科技新发展的即时信息,以掌握时代脉搏,跟上讯息万变的科学技术步伐。

参考文献: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2]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7.

[3]高雪莲.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4]杨绍军.西南联大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

[5]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

篇7:谈语文课堂创新

一、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变启发为发现,让讲授变成自主交流

变启发为发现,让讲授变成自主交流,由单线的师生对话变成学生间自主合作式交流。教师设置问题后,先给学生自主思考,使学生形成于笔端,有一定的基础后,小组交流,并选派代表展示交流成果。教师依据学生展示,适时适度做出评价。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第一次发言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灵活关注课堂生成。纽曼认为,一个理想的学生应该主动、积极地学习,通过学习知识训练智力。而自主交流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质疑和探索。并且分小组交流、展示思考成果,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集思广益,多角度思考。你会发现学生思维活跃且有创造性。

二、语文课堂问题设置大胆创新:教师设置创新型、有价值的问题

1.教师设置创新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真正引导课堂教学,突出本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备好课,钻研考纲、教材,大胆取舍,高屋建瓴地设置有效问题,去激发学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每堂课选取一两个有难度,围绕课题中心展开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限时讨论交流。例如,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会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主旨:《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文点明主旨的是哪句?为什么?明确:登山游洞的感受―――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仆碑的感受―――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不让学生死板记答案,不是教师不停说,学生不停记笔记,而是让学生去发现,发现不懂处,重要处。

2.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一些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特别是有的阅读理解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通过热烈地讨论甚至激烈地争论,可使答案渐趋明朗化,也使学生阅读理解、评价、质疑思辨能力和审题能力得到提高。首先是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整节课主要的事情都让学生自己做,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突显出来,教师只是在必要的地方或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其次是上课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合作探究,进行交流探讨时气氛浓烈,参与面广;再次,师生间、生生间的双向互动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正确信息的反馈丰富、及时。

三、创造性的选取阅读材料和写作训练

高中阶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具有正面意义的中外古今人物传记从阅读还是写作上都具有鲜活的意义。让阅读跟实际联系起来,把阅读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影响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把每个学生领进正能量的世界,使书籍传记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指明灯,这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从十年苦读终得洛阳纸贵的左思,到从怀疑生命走向积极思索人生意义的史铁生,到创立苹果帝国的乔布斯,一篇励志奋斗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课堂上有益的一泓清泉,滋润学生成长的心田。高中作文训练中的素材积累就水到渠成。

四、创造性的进行美育熏陶

美育,是对学生认知美、感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语文课堂具有丰富的内涵,重在感悟和体验。开放、多元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仍要关注文本的结构美、内容美,能与人物的高尚品德产生共鸣,这不仅陶冶了学生自身的情感,而且在点滴学习中,达到读懂语文的艺术魅力的目的。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创新语文课堂

教师认真研究高中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习运用电教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生命发展,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在教学中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法。而多媒体、幻灯片,除了容量大、效率高之外,集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功能于一体,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幻灯片的运用还可以集中大量的知识点,节约板书时间,方便快捷。

1.教师可以综合利用网络资源,课前准备,创新式授课。

2.新课导入后总,凭借图片、音频和视频片段,将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尤其适用情境式导入。

3.复习课中,大量的知识点通过梳理展示既清晰又条理。网络信息已经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本身就带给了课堂很大的冲击力。因此,利用新鲜有价值的资源,既可以联系生活又能触动学生的兴趣点。例如,选用汪峰歌词中高频词汇,创造汪氏风格的歌词、语段,既激发了学生对选词和炼句的兴趣,又能达到提高课堂质量。课堂本身加入了创新分子,让学生乐于接受知识,爱上创新,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

篇8:谈语文课堂创新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个性的时代新人是当前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作为直接的施教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有意识地去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这必然是当今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当下小学语文教育缺乏创新的原因

小学语文是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学科,人教版教材中更是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资源,若能有效运用,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当前我们的小学语文教育中课程创新还受制于一些客观因素,没能完全发挥作用。具体原因:一是部分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师资力量薄弱,直接影响着课程创新的真正落实;二是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由于教师性格的原因,导致在教育教学中缺乏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创新教育成为一纸空文;三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导致课堂教学沉闷,让创新无从谈起;四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保守,没能树立以学生为出发点的教学观。在具体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识性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化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怎样营造课堂创新环境

1.允许插话

课堂教学中,在教师对学生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学生插话,或学生对教师的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沃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发展的可喜特征。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当然,这里的怀疑,不是怀疑一切,而且怀疑须有根据。作为教师,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学生,实事求是地对待学生的正确意见;对不够正确的意见也要表扬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而不是训斥、打击、挖苦。诚然,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但只要我们营造了宽松民主的环境,并加以培养,久而久之,学生就敢于在课堂上大胆质疑了。

2.允许失败

创新教育强调失败和错误也对人有益,拨开失败和错误的迷雾,真理就会光芒四射。课堂上,学生不活跃,不敢大胆发言,原因之一就是怕说错,怕失败,既丢面子,又可能招致同学笑话,甚至老师的批评。这样,课堂气氛必定死气沉沉,学生的智慧必被埋没,创造力、创新精神必遭扼杀。因此,要鼓励大胆创新的精神,要使学生认同爱迪生对失败的看法。有人认为他寻找灯丝失败了500多次,而他却认为自己成功地知道了500多种材料不可以作灯丝。高度的心理自由是爱迪生创造潜能极大显现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新的见解,就要允许失败。学生的回答尽管是错的,也要赞扬他敢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在此基础上再启发诱导,通过读书、思索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

3.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4.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发挥语文学科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放在首位,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创新能力的开发要求,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教材中有些课文的创造性思维因素比较明显,有些课文的创新思维因素较为隐蔽,这就要求师生努力去挖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程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这项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课程创新的思维方式,鼓励质疑,优化设计,改变旧的思维模式,精心组织教学,并进行科学指导,大胆创新尝试,唯有如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课程创新上才能迈上新台阶。

篇9:语文课堂论文

关于语文课堂论文

课堂是拉近师生关系的一架奇妙的桥梁,它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潜力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把这一空间无限扩展并装点得有情有趣、多姿多彩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够找准定位,是否能够把握好语文课堂中的几组辨证关系:

所谓“预设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前针对施教对象(学生)所展开的一系列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预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教师只有在先清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的水平的前提下,才能更有序地组织教学内容并开展教学活动。我们不能等走进课堂时,才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许多与预设不相符的地方,所以在教学实践之前,我们就要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加以思考:学生学习的起点在什么地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对什么更感兴趣?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多大?教师需要给学生怎样的暗示?这些暗示会不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在预设时应该多多思考、加强关注。而通过这一过程,会使教师更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更讲究有意味地形式,更能够完美地去把握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使师生之间在生成教学的过程中,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创一个良好的合作式的学习环境。

在课堂实践中,教师的语言如同沐浴大地的春风细雨,能勃发出遍野的红花绿草,教师的语言,如同熊熊燃烧的火把,能点燃学生的激情,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此,教师语言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有些教师上课爱用一些优美、诗化的词语,这固然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无穷魅力,但我们也应该考虑到整体学生的接受水平,如“雄深雅健、沉郁顿挫、奇鬼怪诞”等拗口不常见的'词语,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讲就如同听“天书”一样,飘飘然昏昏然,不知教师讲的所以然。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感的表达,把握好象征与符号的关系,尽量使语言趋向于口语化、通俗化,使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欣然接受,并掌握运用。

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把握好节奏与进程的控制,那么,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疑问便成了课堂的核心与灵魂。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思维,更能够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把问题个性化、探究化、独立化、多角度化以及创意化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全新的听觉、视觉的新鲜,让他们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而与此同时教师最应该重视的就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反应。学生是一个独立个体,有着与教师不同的感觉,他们往往会产生许多表面看并不十分合理的疑问。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思、多问,不要因为学生的问题幼稚、荒唐、离经叛道而皱眉头,甚至不愿解答。韩愈有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为教师就应该把课堂变成一个开放的舞台要关注,认同甚至去欣赏学生的参与活动,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张扬,学会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集诗人的智慧、演员的功力、主持人的风度于一身,更要有哲学家的辨证思想,只要把握好课程中的辨证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更优秀的辨证化语文课堂。

篇10: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与创新论文

口头想象作文是书面想象作文的基础,经常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使得书面作文的思路更加的清晰,想象力更为丰富。教师给学生布置命题作文,学生根据要求全面展开想象力,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自己有条理的组织语句,逻辑清晰的将命题作文完成。

3.结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在新课标要求的前提下摒弃旧的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应适当的加以改革,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理念,不断的创新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教育中应当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新的教学方式要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在讲解课堂新知识的同时要与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学生与老师间要达到融合,教师因材施教,学生积极努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浓厚,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保持不断的提高,从根本上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杜娟.中学语文翻转式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D].西南大学,2016

[2]周远兴.中学语文课堂导入教学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6

[3]梁旭.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王有芝.中学语文课程人文教育内容开发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

相关专题 浅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