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肯德基好吃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肯德基好吃”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共11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中职语文课改管窥论文

关键词:就业导向:中职语文:课改要素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担负着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有多种能力的技术型、操作型人才的任务,职业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然而,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并不能体现这一职教特色。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法、扩展教学内容三方面对中职语文教学课程改革进行论述,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语文作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重要的基础课程多年来备受冷落。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基础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道德素质的功能在不断下降.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轻视了职教语文在学生就业中应起的作用。以上种种情况表明: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这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

转变教学观念,融入职教特点

目前.大多数职校语文教学模式与普通高中类似.沿袭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重智育,轻德育,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这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与当今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距甚远因而.转变教学观念是语文课改的前提。

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中职学校的传统语文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即以传授知识为教学的最终目的.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智能型操作人员.显然以知识为本位已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为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主要就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

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发表的《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的潜力》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懂得如何学习.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可见.21世纪的人才是掌握一定学习方法.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人才。为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使学生获取获得知识的方法此外.也应让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掌握这些方法。

树立德育渗透的教学理念语文教育本身就担负着德育功能.中职语文教育的德育功能尤其要强化进入中职校的学生道德素养普遍不高.自控能力较差.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因而.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借助语文教学内容和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是必须的如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要介绍朱自清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在讲《敬业与乐业》一文时,应结合学生将来的`择业、就业情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革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虽然语文是中职生的必修课程.在其全面发展中.语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使得本来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中职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要改变中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局面.必须跳出语文是纯基础性课程的旧框框.在遵循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体现中职生的特点,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一)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组织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后大都要回到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现代企业要求技术人才能适应现代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注重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学生的自我发现、自主探索来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质疑问难,创设研究氛围开展研究型学习.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换到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质疑解疑中,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深挖教材,设计研究话题“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重要的是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要提炼出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感兴趣的话题.把教材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地探索研究。

拓宽视野.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究性学习.重要的不在于得出研究结果,而在于熟悉研究过程、学习研究方法,通过课堂内外的研究实践,要让学生消除对研究性学习的神秘感。体会到研究无所不在.人人皆可进行研究。

精选课题,突出职教特色中职教育以职前教育为主.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做好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准备。各门学科的教学必须服务于这个大局。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也应紧扣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选择研究课题。   (二)运用分层教学法实施教学

近年来,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促进了普高的扩招.导致职业学校生源短缺。生源综合素质急剧下降,同时。各专业之间、各班级内部的学生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带来诸多困难.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难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无法兼顾成绩较好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进一步掌握知识,没有学会知识。不但影响了素质的全面提高.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继续深造和毕业后就业的竞争能力。从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开设制定的方案来看.语文往往从昔日普通高中的“老大哥”降为一门基础文化课.教学更多是为了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按同一标准、同一个模式组织语文教学.学生往往无法跟上课程进度,容易产生“学不会,不想学”的念头;也达不到为专业服务的目的,难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应制定切合实际的适应不同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开展语文学科因材施教活动。

制定切合各层次、各专业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制定的恰肖与否.是能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存确定教学目标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制定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以我校为例.由于专业的多样性.每位语文教师都承担了至少个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如果对每个专业学乍都提出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不利于多方面人才的培养.而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就能极大地改善“吃不饱”与“吃不了”并存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科学分层.合理设计教学环节第一.注意采用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上课时.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各层次的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互相讨论、评价.从而发掘出他们在思维和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使教师能对症下药。第二.提问有层次第二.分层次设计课内和课外的活动训练训练目标和训练内容要有层次第四.评价有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用一种标准去评价.那低层次的学生就很难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冈此.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视不同层次有区别地进行。

扩展教学内容,服务学生就业

职中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职业渗透,对教学内容进行“选用”与“扩展”.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服务。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生与社会接触.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左右他们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说比写更重要、更难冈此.口语表达训练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强化训练:(1)开设普通话课程.全面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说准、说好普通话,平时用普通话交流(2)开设演讲课,着重强化学生演讲思路、演讲思维、演讲艺术、演讲气质及演讲效果的学习和训练。(3)开展实用口才训练,让学生掌握在不同场合说话的要求和技巧.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要求展开针对性训练。

提高文字书写能力一手好字就像是一个人的名片中职生走人社会的第一项考验就是他们的说话和书写能力然而.大多数中职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太差.字写得不仅不规范、不美观,令人无法辨识,而且写字速度也很慢,错字、别字多。因此,中职语文课程应该开设写字、书法等课程,让每个学生都练成一手好字.这既可为他们走向工作岗位准备一张有分量的名片.又可为他们在工作中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是中职生必备的能力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从专业课程的角度出发.开设相近的应用文体写作课程.如文秘专业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商务专业开设商务文书写作课程等等.以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篇2:就业导向下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论文

就业导向下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论文

一、明确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上用人单位需要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当前,我国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直接对学生传授计算机专业知识,从而无法体现出中职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依据一项统计,今后五年中,我国用人单位对于实用型计算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为45万人之多,而真正符合当前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只有10万人。同时,社会上对于网络服务的人才需求量达到了100万人,但是,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只有20万人,导致人才需求和人才供应之间具有相当大的缺口。在目前的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当中,教育主要被分为四大模块,即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知识、网络知识和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依据社会对于实用型计算机人才之需求,中职计算机教育的重点应当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知识和多媒体知识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具备一技之长。中职学校涉及计算机行业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有文秘工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平面设计等。为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形成选修课模式,让中职生们可依据自身兴趣来选修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比如,希望学习习近平面设计与三维动画的学生,不仅要认真学习与熟练掌握Photoshop、Auto-CAD以及Flash等常用软件之外,还要对中职生们的审美能力以及创作能力提出要求。所以,选修模式要能让学生们依据自身兴趣选择自身试图学习的内容,并且将兴趣融合于学习之中,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从而完成和企业对于技术型人才需求之间实现更加紧密的`对接。

二、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改革

目前,陈旧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以理论知识学习为重点,十分强调计算机知识所具有的理论性。该教学模式当前已经不再适合于社会对于计算机实用型人才之需求。中职学校计算机课要以培养中职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主体,从而形成专业基础课加上专业技能课再加实践知识的教学模式,从而做到以专业基础,为计算机实践操作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持。与此同时,要运用操作与实践来切实巩固中职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所具有的认识。比如,在教学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内容时,计算机课程要设置成审美与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课,再加Photoshop软件等相关的图片处理软件方面的课程。其后,要让中职生们运用自主设计与自主性操作来完成设计作品,并且上交作业。审美学习与设计基础课学习主要是为中职生们的自主性设计提供足够的理论基础,并且帮助中职生们形成新型审美观。同时,计算机软件课程则主要是教育中职生们怎样把自身思想运用软件加以表现。与此同时,要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让中职生们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设计作品。与此同时,熟练掌握课堂中所教的软件,通过理论课加上技能课,再加上实践课设计,这是我国中职教育中十分接近于企业需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各所中职学校要进行积极应用。

三、积极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

在中职学校中开展计算机教学的教师都知道,要想找到一本真正适合于我国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计算机教材非常难。一旦依据目前的教材一章一章地上,那就根本无法调动起中职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鉴于此,积极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十分必要。但是,要想开发计算机校本教材,说起来容易做到,但实际上却并不简单。怎样让所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能够适合于职业学校学生们的学习,并且能够真正地提升中职生群体的实际就业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先是在教研组当中划分不同的备课组,分别实施各门不同计算机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工作。总体而言,是由教授同一门课程内容的数位教师讨论、分工来共同加以完成;其后再让计算机教师进入到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中进行调查,从而努力做到让教材的内容和社会现实相互结合,让中职生们在学了之后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能实实在在地使用。最后,在计算机课程实践当中进行反复实践,并且持续加以健全完善,尽可能地提升中职生们能力的提升。

四、创新中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方式

笔者觉得,引入企业岗位测试法,对于创新中职计算机教育考核方式来说显得十分重要。这一考核法是让中职生们走出本校的考场,进入到企业当中参加计算机课程的考核,也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某一具体岗位上工作,从而测试其是不是具备了本岗位所需之职业能力。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当中,可以让中职生们到网络企业中去实习,从而参与到企业的布线、组网以及网络调试等;在教学Photoshop软件时,要让中职生们到广告企业或者摄影楼中进行照片处理的学习,并在学成之后在本企业中进行考核,并由所读学校计算机教师和实习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实施考核,重点在于考察中职生是不是符合本课程所需之职业能力,从而为该学生的就业创设出良好的条件。综上所述,我国用人单位对于中职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缺口相当大。我国中职计算机教育必须把握当前信息化之优势,深入实施改革,运用改革来改变当前并不合理的教学现状,不断提升中职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培养出能够满足切实当前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队伍。

篇3: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研究论文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崛起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之下,社会急需一批具有高水准、高能力、高素质的新时期英语专业人才,以辅助我国各项以对外为基础的商业、政治、文化等事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可以说新时期在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人们更为关注的是英语人才的实用性,注重在实际工作中,英语人才是否能够将所学进行充分的运用,是否能够对各项工作问题做出有效的处理,是否能够将自身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这也对做为英语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在注重英语理论、技能教育的同时,关注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动向,以就业为导向来对英语教学内容、方式、手段等做出及时的调整,以使其所培养的英语人才能够符合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而在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理想的顺利实现。但就当前高校的英语教学而言,由于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且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虽然经历了数次的教学改革,但仍然难以彻底摆脱传统英语教育的束缚,“闭门造车”现象在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中仍为常见,这严重影响了高校英语教育与学生就业的脱节,不仅不利于高校英语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难以满足企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是一种人才资源浪费的行为。

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概述

1.就业导向解析。所谓的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选定、教学模式等在内的高校英语教育,必须能够很好的适应快速发展且千变万化的岗位职业需求。能够根据市场对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有增、有减的对英语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面对那些新兴的社会英语岗位亦或是社会需求量逐渐锐减的岗位,高校在进行英语课程设计以及招生数量制定时,也必须将市场因素充分考虑在内。为此,从此种意义上而言,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英语教学,就是高校在学生就业发展这一核心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能够通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充分分析,来进行英语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就业导向教学理念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树立,极大的促进了英语各项岗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提升英语教学内容实用性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在学校中就能够提前感受到实际就业感,从而起到对学生的英语实践运用能力进行培育的目的。2.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要求我们在高校英语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融入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以此来在职业导向下对高校英语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有计划、有目的的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实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具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基本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生英语基础能力训练,将包括听、说、读、写在内的英语基本技巧,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以促进学生英语基础能力的扎实、稳定,为其英语各项能力的发挥提供基础支持。(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多角度的开展英语学习。而教师也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课程设计,有针对性的对其开展英语教学。(3)基于岗位需求,有效整合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针对岗位需求素养、能力、知识来制定教学计划,培养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提高英语人才的实用性,使学生拥有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知识来对实际岗位问题进行解决的综合素质。(4)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水平,从知识、能力、情感全方位来对学生进行培育。在关注学生硬性英语知识培育的同时,关注英语文化、素养对学生的培养,使其具有一定的英语沟通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能够在在正确价值观、世界观的辅助下,来正确处理各项国际交际事务。

二、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学生和教师作为教学的两个主要构成要素,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当前的英语教学,各项英语教学成果、问题也都集中表现在师生身上,以特有的行为、特征显现出来。为此对于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也应当从师生两方面来进行。1.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英语教学就在不断的改革发展中前进,虽然其中也取得了许多傲人的'成绩,但随着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许多新的问题不断衍生出来,对改革中的英语教学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社会对英语学习需求的扩大化也导致了当时英语教学人才稀缺化的现象。而为了保障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得以有序开展,高校开始降低对英语教学人才的要求,许多非英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开始进入道英语教学岗位工作中去。这不仅从根源上降低了高校英语教学目标和水平,同时也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对后续的英语教学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好的影响。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述问题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学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了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教师只会死板的依照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思维和教学完全局限在教材上,在教学创新、教研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教学思想、模式陈旧,无法掌握好英语理论、实践以及素质教学之间的平衡点等等都是当今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存在局限性的主要表现。2.大学生英语学习欠缺灵活性。我们通过对当前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探究,发现当今的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欠缺一定的灵活性,其学习思路较为呆板。具体表现为,学习思想传统,这主要是受到了来自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压力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固有思想模式。在老师、家长的期许下,为取得理想的成绩,学生无论在日常课堂学习还是课下的预习中都会有选择的选取一些考试真题、考试复习要点、考试答题技巧等来进行学习,英文课外阅读等书籍基本不存在与学生的英语学习范围之中;学习策略运用不当。在英语学习中学习策略运用的合理、灵活与否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不仅不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对于学习技巧的掌握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多数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反复对所学知识点、段落、代表性的英文语句、词组等进行背诵,而不知道对于记忆策略而言,树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信心和兴趣,制定周详的英语学习计划等学习策略同等重要。

三、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策略

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而大学生接受高校教育的初衷也是为了更好的择业就业。因此,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是实现学校与学生价值的重要基石。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就业导向下的高校英语教学优化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1.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为就业导向下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基础人才保障。高校教育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且直接手段,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只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教育人员才能更好更多的培养出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优化师资力量提高英语教学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在高校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高校管理者可以聘用转型的企业英语工作者担任英语教学工作。企业英语工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的工作经验进行教学,并因地制宜,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另外,高校管理者可以利用培训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具体可以要求公共英语教师经过系统化的学习过渡到专业英语教学,并安排所有英语教育工作者定期培训,鼓励教育工作者参加其领域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或专业竞赛等。高校管理者还可以将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及教学水平与绩效考核挂钩,提高教师的竞争机制。如对高素质的教育者提高课时补助、进行优秀教师评选并给予适当奖励,提供进修机会学习机会等,吸引更多教师自发的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优化自身教学质量。另外,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也应积极参加实际操作获取实战经验,提高自身实际操作能力,便于正确引导学生。进而通过以上“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的相关措施来有效改善当前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局限的现状,在提升高校英语教师自身教学综合水平的同时,促进职业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实现就业导向下实用型综合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2.重点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完善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在就业导向下,针对学生自身对其英语学习有效性的影响,我们必须加大对学生英语就业能力的培育的强度,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完善。具体而言:1.督促学生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根据自身的英语学习情况,制定科学的学习规划,对自身未来的就业生涯做到心中有数。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对自身未来的职业规划过程中认识到英语学习的实际效用,以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英语学习目标和方向,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信心;2.促进学生英语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选取一些较为实用的英语文体来对学生开展教学,如英文合同、商务函电、应用文、广告等的编写等,来拉近学生英语学习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联系;3.完善学生英语学习评价机制,突破以考试结果、考级证书为准的单一化的评价机制。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机制。如,将企业出具的学生岗位实践报告、学生社会英语实践活动参与情况等全部纳入考评范围,从而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对学生的综合考评;4.针对学习方法,要加强对学生的传授。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结合学习计划法、兴趣培养法、背诵法等对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不是只有背诵法,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明确学习目标、良好学习心态的辅助下来共同开展。

四、小结

总体而言,就业导向下的教学在当今已经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其不仅在素质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是我国极具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必然之举。只有使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学有所用,真正符合社会岗位的切实需求,才能够通过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对当今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来不断探究就业导向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我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对就业导向教育关注、支持程度的加深,我国的高校英语人才培养也必将迎来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孟子艳,庄会彬.就业导向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剑桥商务英语(BEC)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04):28-31.

[2]党瑞红,王秀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研究——旅游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有机融合策略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8.

[3]余秀琴.“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06):128-131.

[4]陈素花.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高职英语教学体系的构想[J].教育与职业,,(32):84-85.

篇4:基于就业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基于就业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期,如何完善中职教育体系已经迫在眉睫了,尤其是在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要随着市场与企业的要求而不断变化。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实践操作;过程评价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与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而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但这对中职学校的专业开发、课程设置、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我们学校基于就业导向下

的专业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下面以车工工艺课程改革为例,从四个方面论述如何以就业为目标,培养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的。

一、校企合作论证调研

从开始,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专业的论证调

查,每年都会深入企业调研,撰写出详细的论证报告,还召开机电专业群建设论证研讨会,邀请区教育局姜蕙副局长、广东工业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肖小亭教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张伦珍教授、中等职业学校国重评估专家组资深专家郑伟光先生、广东圣都模具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刘文红经理等出席了会议,进一步推进专业改革与建设的步伐。12月26日,我校隆重召开了“顺德陈村职教校企联盟”成立暨“20技能节”成果展示会,参加本次盛会的有来自广东省行业、企业及兄弟学校的180多名代表,校企联盟成立后,将搭建起行业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平台,全面实施“八个共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师资;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学生评价),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学校、企业、行业多方共赢。本人也参加了中职教师企业实践项目为期6个月的活动,通过这一阶段的实践,我熟悉了学生未来就职后的工作环境和企业范围,可以有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和水平,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重要的是我们要了解市场现在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因为企业在不断地进行技术革新,而学生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和技术往往是“过去时”,所以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学生打下一个职业能力的基础,再通过不断和企业接触进行弥补。

二、适度进行项目开发

根据调查报告、岗位需要、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反馈建议,按照理论知识适用、够用,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原则,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进行专业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习质量。20开始,教研组引入了德国先进的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分工合作,完成整个项目。我们先后确定了《斜口钳》《手电筒》《螺旋压力机》等项目,主要包括的基本技能有:车平面、阶台、切槽、滚花、锥度、钻孔、扩孔以及内外螺纹等。

开发出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实用项目,在教学中势必会事倍功半。通过企业实践,与工人师傅了解,教学中改进项目会向工装夹具方面尝试,例如气动齿条翻转装置,可以实现多课程的融合,这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

三、加强践行实际操作

项目确立后,在教学实施中,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整而有顺地完成车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我校在近两年教学中尝试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块式,让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实行小班制授课,采用并行排课的方式,即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同时进行。通过项目介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最终总结出相关理论,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显乏味。所有的理论、实践均以此为核心展开,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平稳过渡。要求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每人完成一件作品,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均符合技术要求。具体实施:首先学生学习基础内容,如识图与公差以及车床的基本操作、简单车削等。这些内容是基本功,只有掌握了才能上手进行生产训练。其次,根据项目加工内容将教学分成模块,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每个学生完成每一模块并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下一个模块。这一过程根据生产工艺追溯卡,从车削端面到外圆、从钻孔到攻螺纹、从控制总长到车削螺纹,逐步提高技能水平。最后,将技能较好且愿意考取车工证书的学生,集中培训,使其达到中级水平,也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中级过级率几乎100%,并选拔出高水平的选手进行重点培训参加区、省技能大赛的角逐。近两年我校车工、铣工项目均有选手参加广东省中职技能大赛的竞技,成绩很理想,詹泽建同学更是代表广东省参加了全国技能大赛,获得第八名。

四、注重过程评价提升

在整个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建立一个对学生的动态的评价体系,其目的.就是对每一个学生在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掌握的程度,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这样可以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也体现出一切为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边学理论,边进行技能训练,互相支撑,交替进行。模块中每个任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均进行考核,注重过程运用表现性评价。而课程的最终性评价以项目加工的精度为技能评分标准,以完成项目报告相关内容为理论评分标准。达到合格要求的学生给予学分,录入学校学分制系统。

总之,通过以上方式,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双证率达100%,三证率也能达到60%以上,而其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率均达到85%以上,在本地企业中,圣都、浦项、申凌、科达等大型企业我校学生表现均得到认可。由于市场与企业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中职生的就业也必然会有新的挑战。作为一名青年专业教师,其专业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摸索前行,希望能够与职教同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真正将职业教育的功用发挥出来,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方展画。切实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2]杨孚春。中职数控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学园,-05.

[3]王伟伟。数控专业实训课程评价方法的改革探索。科技信息,2011(11)。

篇5:就业导向下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论文

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零距离”上岗和随着未来社会发展应有的转岗、转业与敢于自主择业、创业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应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四个方面。

21世纪需要的是更具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技术人文主义者”,即“未来职业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不能简单地视为培养“技术劳动者”,不能简单地视为以培养“单能型”就业人才为办学目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能力更多的是由能够从一个岗位流动到另一个岗位、一个企业流动到另一个企业的能力来决定的,而不仅仅是某个特定岗位的技能,应当是“知识要切实,技能要精熟,人格要完整”的“心、脑、手”的统一。以就业为导向,更应该关注未来职业人的生命价值,加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培养各方面和谐发展的人。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到能力的发展。因此,要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成为具有“各方面和谐发展”能力的人,应该且必须培养学生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职业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四大要素中每一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其中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基础、前提和内部依据,思想道德素质是统帅、方向和保证,科学文化是工具,职业素质是主体和核心。它们彼此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学生的行为。

一、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在政治倾向、理想信仰、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道德清操等方面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品质。具体包括判断政治是非、分析各种事物,把握行为规范的水平和能力,以及为实践一个目标所应具有的坚强意志和毅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重要内涵,决定着人的尊严、价值和成就。这是因为它对人的其他素质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成长成才的基础,不仅是每一个人成长的精神支柱,而且是完成职业生涯和成就人生事业的支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有生力量,在掌握看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即哲学观点及其衍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思想的同时,不仅要具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信念追求,而且必须具备“对所习之职业具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具有优美和快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的“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

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指一个人具有的科学知识水平、文化涵养、创造水平和科学审美水平以及运用科学文化的能力,包括正确的学习习惯、丰富的知识基础和完善的智能结构。科学文化素质是人自身发展、创造新事物能力的一种标志,它是个体适应现代社会的工具,也是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需的`能力。未来的文盲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要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仅要拥有从事职业岗位所“够用”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运用所占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利用现有知识去学习新的材料,摄取新的知识,学会并掌握原来不懂而又要用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也就是要善于学习。

三、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比较稳定的身特征,它既非先天素质生长而成,也非纯外在的教育影响所致,而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社会生活影响,特别是教育内化后的“合金”。健康的身体,是个体健康成长和适应社会要求的物质基础。心理素质决定综合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才成长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素质作为一种精神载体,在人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中介和基础的作用,不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品德的形成,无一不以认识、情感等基本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为基础。所以,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注意发展和培养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的同时,这必须注意他们的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理想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培养。心理素质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各要素中,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它不仅可以在主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中,对外部影响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对内部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整合作用。面临自主的市场经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他们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在拥有健康的身体基础上,都必须具有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合作竞争的技能,开拓创新的精神,艰苦踏实的作风,科学严谨的态度,应变调控能力。

四、职业素质

职业素质是人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培训的迅速发展,职业岗位及其内涵的变动非常频繁,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只适合在一定狭窄的职业领域里工作,他们应该有较强的就业弹性。”这种弹性素质的主要特征为:普通性、变通性、融通性和潜通性。因此,职业素质它既包括专业技术知识、专业技术操作能力等技术性的职业素质,也包括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竞争能力等非技术的职业素质。所以,职业素质是人素质的主体和核心,它囊括了素质的各个类型,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向,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形成“零距离”上岗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

篇6:浅论就业导向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浅论就业导向下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应围绕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内与校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及手工操作与上机操作的结合,精心提高高职学生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向社会输送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笔者在此以《基础会计》课程为例,谈谈在实践教学中应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基础会计》课堂教学实践的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会计的入门课程.在核算上重点向学生介绍会计核算的方法及其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的具体方法需要在具体业务中得到运用,也就是要在以后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得到更详尽、更具体的应用。所以对《基础会计》,无论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应重点掌握的是基本环节下会计核算的账务处理程序.这也是这门课程与其他后续课程有显著区别的知识点会计实践的内容要选择基本、简单的典型经济业务.这是由于《基础会计》的实践是学生接受会计实践的第一步,实践的效果直接影响以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会计实践.学生才能对会计专业产生兴趣和信心。笔者认为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的会计实践可以分成以下两个层次:

1.1分项实践

分项实践指为了阐述某种会计理论而进行的操作这种实践可以采用学生个体实物操作的方式,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集体操作的方式来完成。例如讲解会计凭证的内容、试算平衡的理论依据、账簿的分类等内容时可以由教师引导集体完成,而在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等这些章节时则可以由学生自己操作,结合经济业务核算中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熟悉所学内容,在操作中掌握理论概念,在操作中养成灵活运用的习惯,从而对这些实物能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该实践属于基本实践.虽然也是由一系列前后联系的经济业务形成的,但是因为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的时间较长(视课时安排的长短而定),所以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授、课后作业等方式来完成。当这一项目完成后,学生对日常会计核算的工作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也比较容易产生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

分项实践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初步培养学生会计核算的能力.培养学生敬业、务实、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进行专业会计模拟实习奠定基础。

1.2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通常具有多因素、多层次、多环节的特点。《基础会计》课程的综合实践主要是在分项实践的基础上,再设计一整套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用原始凭证的方式展现给学生,然后分别选定某种会计核算程序,让学生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自制原始凭证的填制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总账、错账更正、编制余额调节表、科目汇总表、汇总记账凭证等,直至编制会计报表,完成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程序.从而既熟练掌握某一会计核算程序,又对企业的日常会计核算流程有进一步的了解,最后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出实践报告,得出实践结论,从而使分项实践的零散操作变成一个系统的整体过程。该实践一般通过专门集中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所以可以安排在《基础会计》课程全部讲授结束以后进行,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整理本课程的思路。这个过程的完成能够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快速进人工作角色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分项实践还是综合实践,都要精心选择较好的模拟实习教材,实践用材料包括凭证、账表等必须与实际相同,以增强实践的真实感.使学生容易进入角色。由学生充当企业财会人员,按照会计实务处理的原则进行仿真操作演练。综合会计实践与《基础会计》中账务处理程序实践相比,学生接触到的不是抽象化的一般业务,而是一个真实企业复杂的具体实际业务;与单项实践比较.学生不是仅仅对企业经济业务的一个部分进行处理,而是对企业方方面面的全部业务进行处理。

2.应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在实践性教学中应尽量按照现代企业对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专门设置出纳、会计核算、审计、税务会计等职业岗位,让学生分别担任出纳、会计、审计和企业办税,进行职业岗位模拟实践操作,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应注意的各种问题,消除学生对这些工作岗位的模糊认识,熟练掌握这些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进一步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强调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性,注重操作的规范性,同时让学生相互检查、监督,共同促进。 3.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

由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学生仅仅熟悉手工会计模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手工会计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相互结合。电算化会计账务处理系统的.“一次输人,数据共享”的特点,决定了各类账簿和报表的数据都来源于键盘输入的会计信息,并且不存在账户间的核对功能,各账表都是同一会计信息输出打印的结果。鉴于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系统的上述特点.学生进行会计实践的主要工作是将会计原始信息依据电算化所特有的内控程序正确地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因此.实践时可要求学生将手工会计实践的原始资料、数据等录入计算机.在计算机运行中得到验证,从而使得手工记账、编制报表与计算机记账、生成报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4.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现代社会信息渠道开放,我们还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在某些内容教学中注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即有意识地将会计领域中一些理论和方法移作实践内容.让学生采用社会实践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探索,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知识结构,找出一定的联系,得出一定的规律或结论。例如在讲述会计核算程序时,对于汇总记账凭证和科目汇总表两种核算程序,让学生自己去企业调查、进行网络调查.清楚这两种核算方法的实质区别。该实践学生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分散的时间来实现,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施,最终每组学生可以论文或者小结的形式完成实践报告。

5.利用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仅仅立足于指导学生在学校的会计模拟室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应给学生提供较好的校外实习条件。学校可以有选择地与当地企业签订委托培养协议,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委派一批业务素质较高、有吃苦耐劳精神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企业,为企业进行财务诊断,提供管理建议和决策方案等,使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同时学校可以把合作单位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在开始《基础会计》教学时的第一节课,安排学生进行专业认知学习,可以去实习基地参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而在学完这门课程后,再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这些实践锻炼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

另外,由于目前会计学及其相关专业学生众多。受各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所限,学校很难为所有学生提供较好的实习条件,因此,为了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除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外,还应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时间通过各种渠道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参与社会实践。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充分展示自我的能力,为培养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会计人才奠定基础。

6.建立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学生,打造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无疑是必要的。专业教师应加强自己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力争成为“双师型”教师。学校可以设法安排教师到工厂企业去做兼职或脱产会计,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急需。此外,从企事业单位选聘一些会计实践经验丰富、业务素质高的理财高手或具备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中高级会计人才来校承担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这也是缓解会计实践教师不足的一个重要措施。并可同时安排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去听课、观摩,对他们进行现场培训,这样不仅能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还能促进专业教师专业知识交流。

总之,会计实践课程在高职会计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使用多种媒体让学生对会计有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财务室与教室的场地合二为一、学生与学徒身份的合二为一、教师与师傅角色的合二为一、理论与实践的合二为一,进一步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践力度,使理论能更好地转化到实践中,切实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促进会计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

篇7:就业导向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职教育的招生人数也在近几年来迅速发展,数目已经在普通院校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成为我国学生大军中的中流砥柱,如今大量的毕业生毕业之后存在无法就业的问题,而还有很多岗位空缺,无人从事,这就是当前社会存在的重要问题,如果在就业导向之下进行高职教育,肯定会对未来的就业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针对就业导向指引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决策

1.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当前各大高校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也影响到高校就业率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各大学校所关注的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最大潜力,如何对学校的教学体制加以改革提升学生的教学措施都是当前的教学重点。而围绕着这一想法,高职学校进行了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教学体验,高职学校作为一个为国家生产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摇篮,只有加强校园管理以及加强校园建设,突出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才。就业为导向点亮了大家的就业迷航,让大家在正确的航线上前行,学校也可以与相关企业联手,定期带领同学进行实习活动。

2.职业教育的宗旨

在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应该明确职业教育的宗旨,作为教师以及职业教育的工作人员也应该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最本质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教育出更多的实用性人才。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为了使得受教育人员得到一定的技能,使其在社会上拥有一技之长,最终得以为社会服务。而且作为职业教育而言必须要进行适当的实践环节,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得到最佳的工作能力锻炼,合格的上岗。职业技术所涵盖的工作范畴非常之广,而且作为一个职业技术人员是当前社会当中非常急需的人才,作为同学而言需要做好充足的学习以及实践,很多高职同学对于学习环节通常都是非常的消极,导致最终的学习成绩非常不乐观,很多家长对于高职教育的学习也是很为不关注,认为只需要学习好技术就可以了,但是这些技术是在一些理论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充足的理论基础最终在实践中也会只知其一,最终一定会出现问题。

3.技术优势

职业教育主要为大家提供很多的技术性人才,所以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可以将很多技术人员派送到国外进行相关的技术支持,可以将我国的技术人员作为一种优势进行发展,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伴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每个行业都需要提升各自的工作人员的素质,职业教育的地位就更为凸显,可以将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提升职业教育的功能。

二、就业导向的关键功能性

1.迎合市场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主要提供的人才是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按劳分配,根据当前的社会就业导向,根据我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相对应的职业教育是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的,也非常有利于高职教学的宗旨。面对当前的经济结构与产业体系,如何调整当前的不和谐的工作方向,就需要培养更多专项工作人员,并且派遣这些同学在校期间就到相应的工作单位进行定期的实习活动,以此培养个人的能力发展。使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最终能够完善个人能力。此种举动也会降低失业率,更加具有目标性,也避免了很多同学的'迷茫以及家长的迷茫,同学可以在选取学校专业的同时就明确自己未来的工作动向,而教师也要为同学们明确地指出自己未来的具体工作行业,这样从一开始就带着目标进行学习最终的学习效果定会非常显著。

2.就业导向是健康的发展方向

就业导向能够准确地掌控当前的社会需求,能够为学校带来最佳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也能够让同学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前景有所认知,找准自己的定位与发展的动向,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加强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同学们的发展带来非常好的锻炼空间,企业可在自愿的原则下,向高职院校注入资金,并派出人员参与学校管理和重大事项决策,与学校共同把握办学方向;可向学校提出人才需求的规模与条件,进行订单式培养,参与制订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与学校共建实习基地,向学校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作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学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使学生学到真本事。因为如果只是在学校进行闭塞式的教学,最终只会让同学们更加迷茫,由于当前很多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非常低,每天只是在家长的呵护下所以什么都不懂,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也是常有的事情,更别提社会实践能力了,而情商也是当前学校需要对学生们加以教育的,由于家长们通常都是无暇顾及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学习生活导致同学们对于人情世故根本不懂,只有将同学们带入到一个环境当中加以熏陶,并且不断教育才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3.教学计划的安排

既然已经以就业导向为基准,那么教学计划也应该加以改进,以就业为导向,有利于推动教学的成功机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同学们采取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对于已经选择专业的同学可以进行二次选择,最终以兴趣为基准,确定自己最终的工作导向,只有在足够的兴趣之下才能够对所学习的技术进行创新,所谓创新必定要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前提,而技术和理论前提何来,只有在兴趣的牵引下才能够带来最佳的创新效果。

4.就业导向是推进职业的催化剂

就业导向作为一个整体框架,随之进行课程改革以及师资改进、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改进,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真正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且要以此体系进行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为最终的教学改进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诸如学生的就业率,再此项重大的教学改进之下,同学们的就业率是否有所改变。最终学生的就业单位,学生自身是否满意等,都可以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估。最终以培养出一批能够真正有实际功能的有用之才,而且针对教师方面也要加以改进,不断开拓进取,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针对当前的不合理的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改善,最终为教育事业发散出该有的光芒,最终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

三、以就业导向改进专业设置

1.重置专业

很多学校的专业已经伴随很多年头,许多专业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就业需求,这就需要高职学校将自己学校的专业设计成与当前就业需求相对口的专业。专业设计是对于社会需求的认知的一种体现,很多学校的专业有很大的重复性,导致最终的就业时候产生很尴尬的情景。出现了僧多肉少的形势,导致最终很多同学因为没有选上适合的工作而对于其他工作却又不感兴趣而导致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如果能够以当前的就业作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并且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安排课程就会让最终的就业出现更加完美的结局。

2.引导同学认清自身潜力

很多同学对于自身的能力并不是很明确,在选择专业或是对于最终的工作选择上普遍呈现迷茫的状态。所以需要教师加以帮助,在一个正确的推理下对同学们的专业进行选择,发现同学们的潜力。还有一点就是需要对于未来的前景进行预测,很多行业是会有变动的,不是所有行业的发展都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越来越好,也可能根据国家的形势安排进行改革。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科学的判断下进行预测,使得同学们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并且不拘泥于单独的一个行业,可以在很多的领域上发挥出自光芒。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职能就是为社会提供具有一定职业素养的专业性人才,学校的职责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技术型人才,并且为这些人才进行“深加工”并且逐渐将这些半成品教育成成品,并输送到社会各行各业当中。而当前的高职教育也应该以创新为基础,谋求在不断改进与完善中不断开拓自我。而且也要开发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并要开发同学们的情商,使得同学们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让同学们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树立一个正确的个人目标而为之努力。而学校以及教师则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并且完成一个引导的功能。

3.敏感的洞察力

作为学校的领导而言,必须具备高瞻远瞩的思想,只有这样,学校的整体发展才会更加明朗。适度根据当前的社会需求进行专业的安排,可以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平台。作为校方领导也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提高个人的能力与素质,与全体教师一起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同学们带来更多的发展。时刻关注国内外的实时新闻与发展动向,了解当前各种行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如此才能够在最终的就业指导上为同学们更加明确的指出今后的就业前景。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也需要加以改进,由于没有形成一定的导向型课程理论体系,高职课程也有很多是高职同学们根本用不上的课程,所以应该有所删减,真正做到适用于高职同学,为高职同学服务。而在课程的设计上也应该不单纯的固定的只能够为这一职业而开展,应该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职业而是这一个范围内的很多职业,这样就可以在应聘的时候有很多的选择空间,但是又不失技术性。

4.创造力的开发

当前的社会仍旧是一个需要以创新为基础的社会,如何能够在众人当中脱颖而出,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有一个会创新的思维。面对这种现状,此类思维需要个人的先天基础以及后天教师的开发,在单位中如果想要有所发展也需要同学们在进入单位中,虚心的跟老员工进行学习,不断的在学习中完善个人能力,最终进行创新。很多同学对于为人处世之道还是非常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不断提升同学们的个人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还可以进行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诸如进行“活模块”的教学形式,“活模块”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和技能,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通过综合化,冲破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约束,充分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应用环境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直接指向职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模块中的知识筛选与关联,对相关的专业能力以及个人能力以及社会能力有一个新型的训练。以工作过程的实际为依据,体现现实性和先进性,增强灵活性和适应着眼于从业能力的强化,并通过“多取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而学生选择模块的多少、内容可以不同,学习的时间也可自由选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它既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实际,又兼顾其终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当前这个看人能力的社会,如何能够成为更加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就需要不断地为自己充能。每一次当大家谈到高职教育,我们常会想起著名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的名句:“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指明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高职教育让人民满意的根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的体现。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对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进行调整,企业介入的方式(即根据企业需要,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课程整合的方法等。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资金支持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发展前景良好。但毋庸讳言,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仍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来自于体制和机制,有些来自于认识和观念,有的是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制约,也有许多是我们高职教育内部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才可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超.基于市场机制的高职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

[2]何景师.基于职业就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3]孙海英,田智.从当前高职就业问题谈如何开展就业指导[J].知识经济,2012

[4]王兴凤.基于从企业需求的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篇8:专业导向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三大措施论文

专业导向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三大措施论文

伴随着普高的扩招,现在的职业学校招收的大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真可谓是“昔日百里挑一,今朝来者不拒”,职业学校的生源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弱,数学成绩尤为明显,成了各科中的“重灾区”,如何在教学体现以人为本,促进每个学生的持续发展,就成了摆在每位职校数学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内容,灵活使用教材

由于中职专业门类的多样化,各专业对于数学知识需求的侧重点并不相同,导致了数学课与专业课程在衔接上存在如下两个矛盾:一是数学教材内容安排的顺序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存在脱节;二是有些专业必须用的数学知识恰是中职教材删减的。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在保持数学教学主体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对数学教材结合各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灵活的调整,使调整后的教学内容可以与专业课程很好地衔接。

(1)机械类、建筑类专业

在学习完第一章集合后,就可以直接进入“立体几何”的学习,在新大纲的教材中立体几何是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学习的。但是为了配合专业课程的学习,笔者建议提前安排立体几何的教学,这样可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识图制图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2)电子类专业

建议将“三角函数”等内容适当提前,特别是本章中的函数的图像(考虑到本知识点难度较大,其他专业可酌情删减)应做重点讲解,这种函数在物理学和电子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辅助理解数学的抽象概念,比如在讲解“充要条件”一节时,针对电子类(或机电类)学生的专业课程可以引用下面的例子:

【案例1】:下图所示的电路图,视“开关A的闭合”为条件A,“灯泡B亮”为结论B,可用以加深学生对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也可用于概念的引入。

(3)计算机类专业

本专业可以适当补充“逻辑代数”、“算法和框图”等相关知识,为学生学好计算机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4)财经类专业

为了体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特点,对教材内容可做一些调整。先学习集合和逻辑用语,为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打下基础。然后学习函数,在学习完二次函数的基础上,讲解几个初等函数: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及三角函数,接着学习数列等相关知识,最后学习概率和统计知识。对于一些本专业可能涉及到的重点知识(如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应用,数列的应用等)做重点讲解。

二、转变教学观念,增强课堂吸引力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快乐和成功

由于数学本身的特点使得这门课程比较抽象和枯燥乏味,加上职业学校学生基础较差,知识面窄,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往往采取消极态度,如何才能重新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每位职校数学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从学生对数学教师的教学风格期望来看,学生们都普遍喜欢讲课幽默、风趣,教学态度严谨,要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待学生要有耐心,要将理论知识和中专的实际。所以笔者认为,不管学生的学习程度如何,教师都应倾注自己的满腔热情,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

笔者在讲授“立体几何”一章时,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对教学内容做了适当的处理。我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有关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用硬纸片制作了柱体、

锥体等模型,我还从我校机械专业课教师那里借了一些多面体模型,然后按学生四人一组对这些实物或模型进行分类,并说出他们各自的特点,最后选派一些代表作总结发言,教师点评,对做的较好的同学作出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渗透分层教学的思想,实施差异教学

分层教学思想的出现源于教学活动中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分层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教育资源,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自主的发展,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案例2】:笔者在讲授“函数的单调性”一节内容的时候,就采取了分层问答的策略,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如下:

问题A:观察函数f(x)=x2的图像,指出函数从左向右是怎样变化的。

问题B: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说明函数的自变量x的值增大时函数值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C:请你用数学语言来准确地表述这种函数值的变化趋势?

以上三个问题中A代表基础性问题,一般难度不大,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通过思考作答;B代表综合性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C代表提高性问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及归纳总结能力。三类问题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会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艰辛和喜悦。通过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各层次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发挥提问在分层教学中的作用。

三、改革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按照国家教育部3月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现在我国中职学校共有19个专业门类,专业总数达到了321个,中职教育呈现出了专业多样性的特点。各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并不一致,而我们学生的数学基础又普遍薄弱,笔者认为,当前的数学考试方法有两个不适应。

(1)与专业多样性不适应

中等职业学校各个专业类别对于数学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有的数学教材的编写者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各地学校的生源情况、师资队伍、教学计划的安排都不尽相同,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的就业班级到了二年级就很少开设数学课,加上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数学考试仍然采取统一的考试内容、考试要求和“一刀切”的考试方法,必然导致各专业的数学教学以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教学,显然于专业多样性的特点不一致,不利于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不利于落实教学大纲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2)与中职学生实际不适应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弱,而且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等方面差异较大,而我们很多中职学校仍然采取的是同一年级一份试卷的考试方法,在这种考试模式下,基础薄弱的考生屡次考试都达不到考试要求,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这种考试显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

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依据教学大纲要求,针对中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弱,两极分化较为严重等特点,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要让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有机地结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初的评价,课堂的观察评价,课后作业的评价等。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困难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生在学习中也能不断体验成功和进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从而促使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广全,李尚志.中等职业教育新课程教材.数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涂荣豹,季素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

[3]刘育香.数学课程改革与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学数学教与学,,(1)

[4]喻平.数学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5)

篇9: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关于中职语文课改实践的几点体会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模块;能力

论文摘要:中职语文课程如何积极构建与实施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课程模式,与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相适应。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课改尝试。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在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偏差,造成就、问题突出。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直接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课程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目前中职语文教学未完全摆脱以文本讲授为主要内容的普通教育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但其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有的甚至脱节。如何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行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探究的重要课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可以从模块教学、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巾职语文课改进行思索和实践。

模块教学

1.模块教学的理论支撑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体优化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变静止的、分割的、单一的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2.模块教学的分类

根据“以能力为本位,按照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这课程设计理念。把课程模块分为三大类: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这种集群式模块课程既满足学校多工种多层次培养目标的要求,又符合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它以语文课本为教学内容,是学生必修的一个模块。

专业模块是为适应不同专业培养目标对语文课程的需求而设置的内容,可以根据专业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设计若干子模块。如“财经应用文”这一课程原本由专业课教师讲授,往往会忽略其语言运用能力,现在就可将该课程放到语文课程中的专业模块,由语文教师来教学。

选修模块是由若干门选修课组成,它是为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要而设置的内容。它具有选修科目多、学生选择余地大、课程时间安排灵活、教学形式多样等特点。

这三个模块构建了灵活、开放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体现了“目标多元,指导分类,教学分层”的职业教育特点。

3.贯穿于模块教学中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

语文模块教学还对“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出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以及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这种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可借鉴,教师们感到困惑。对此,我们存实践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1)构建活动框架。

从“亲近自然、发展自我、关注生活、服务社区”四大板块构建设计活动内容,以一个个鲜明的主题构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框架。

(2)对学生进行指导。

活动前,让学生明白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活动中,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怎样收集、整理、积累有关资料,如何写作,介绍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最后,围绕一个主题,学生把自已的成果通过小报、网页或报告等形式呈现出来。

(3)抓评价,激励学生创新。

评价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一环,通过评价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学习兴趣,调适自己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语评价。评语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自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根据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和表现状况,对其优点、学习态度和今后的发展情况用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评定、激励。 分值评价。将语文学科试卷中的10%~20%分值内容纳入综合实践活动的`考核。

能力培养

近年来,我们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横向联系,就毕业生语文能力需求,如何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等问题,广泛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从实践看,中职生语文能力培养应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而。

1.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

如何使语文学科中的内容与专业结合得更紧密,是中职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和方向。我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走上财经岗位,或多或少要接触财经应用文体,而学生对应用文不熟悉,对专业性较强的财经应用文更是无从下手。针对上述特点,我们选择了说明书、广告、经济合同、经济论文、市场调查、计划与总结等学生工作中常用文种进行教学。

针对毕业生,我们在教会学生设计广告的同时,就如何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布置学生制作自我介绍的幻灯片,为即将进行的求职做准备,学生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制作出很多想象力丰富,很有创意的个性广告。

2.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的听说能力特别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聊天,也不是单一的普通话培训。口语交际训练应从以下几点人手。

首先,应强化课堂教学双向互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并不仅限于口语交际课巾,在只常课堂上,要克服“教帅满堂灌,学生当哑巴”,要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当主角的教学格局,让每个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他(她)是课堂的主人翁。教师要有意识的设计和组织口语交际双向互动,主动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语言的组织应用能力。

其次,创设课堂交际情境。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要善于将学生从课堂引入生活,再从生活回归到课堂。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再次,注重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学生个体的语言表现也是口语交际能力素质的展现,如:讲故事,即兴演讲,情境复述,应聘口语等。针对毕业生面临着与用人单位见面的情况,我们利用语文课开设模拟应聘场面,从如何从容应对面试现场,如何机智有礼的回答等方面训练学生的而试口语,给学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我校的毕业生大多从事窗口行业,社会对他们的普通话要求相对较高。我们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了普通话培训课,集中两周时间进行普通话专项训练,并组织学生进行普通话考级。

3.培养专业常用字为主的汉字书写能力

根据近几年毕、生的反馈信息发现,财会学生写就一手规范漂亮的硬笔书法对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们对中职生必须掌握的常用字进行了适当增删和调整,在一二年级开设了书法课,要求学生以练习楷书、行书为主,书写力求规范、美观,对_书写情况适时组织评比。

学习语文不仅是掌握知识,更多的是提高技能。职教语文更是如此,我们要从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尽可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多样化需求,这样,职教语文就一定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将成为课改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10:就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计算机教育教学实践论文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建立计算机教学体系,密切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间的联系,促进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的有效衔接,是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本文基于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计算机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育的提出背景,然后从教学课程、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实践活动。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课程

计算机是一门专业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教学中要兼顾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能力培养两个方面,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掌握与应用能力培养,唯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此,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眼于岗位实际,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计算机教学,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岗位能力,进入社会后更好、更快的使适应工作岗位。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育的提出

目前,计算机网络已经深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其重要性日益明显,且慢慢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应用型的计算机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等院校计算机教育面临着较大挑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就业形势的需求,亟待进一步调整与改革。而且,计算机网络专业实用性强,可从事信息维护、计算机系统维护、信息处理等相关岗位,有着良好的就业前景。为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提出的工作需求,计算机教学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密切课堂教学与岗位实践间的联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岗位素养和工作能力。但是从现阶段的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看,教学内容与岗位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比较严重,实训课程教学,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岗位能力发展需要。为此,高等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实践分析

1.改革教学课程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指导下,计算机教学课程应打破原有的结构,以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来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在以往教学中,计算机课程体系基本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重传授、轻实践,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为适应新时期的就业形势,计算机教学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设置教学课程体系,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多使用电教化教学工具,把实践操作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起来。

2.优化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教学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为目标,以现代化教学为手段,调整与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从当前的教学实践看,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教师应多多组织设计此模式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岗位素质。以项目教学模式为例,在网页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计或由学生自主提出项目,结合项目展开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完成项目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然后根据所学和经验自主解决问题,能明显增强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协作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岗位能力的有效方式,高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备条件和师资力量构建一个健全的实训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动手动脑,发展实践能力和岗位能力。当前,高校普遍拥有自己的网络实验室和校园网,这为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借助计算机现场亲自操作演示,然后指导学生操作实践。此外,也可以利用校园网建立一个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在平台上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课件,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能,达到多学多练的效果。此外,日常教学中多为学生设计一些贴近实际的问题,如网络不通怎样办、淘宝网页如何设计等,这些问题既与教学内容相关,也与工作实际有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等解决问题,促进自我能力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计算机岗位能力,以适应实际岗位需要。

4.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岗位能力上有着突出表现。在校企合作中,可以把课程教学的部分课时从实验室中转移到网络公司等企业的办公场所或者网络工程施工现场上,通过真实而具体的岗位实践达到培养学生岗位能力的效果。鉴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应加强与网络公司、信息公司等社会组织的合作,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对口公司内建立实训基地。同时,在双方合作下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形成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实践,是“学本位”到“能力本位”教学思想转变的一个切实体现,是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做出的一个调整。为适应新时期的就业形势、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为目标,对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进行创新性的调整与改革,同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切实满足社会需求。

篇11:就业导向下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论文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课程体系;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论文摘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建议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整,并与社会需求挂钩,使之符合就业的需要。

泰勒认为不同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教育目的,如果要做出一种明智的教育目的,就要考虑到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且课程的设置都应从学科价值观、人的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

从学生的就业现状来看,当前幼教师资市场对高学历、高素质的新型师资非常渴求。幼儿教师专科化甚至本科化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高师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战场。本科学前教育师资的职业培养要突显幼教专业的特色,培养技能型的专业人才,使之进入职业生涯就能很快适应工作,这就需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符合这一时期的社会需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本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了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渠道不畅,其受欢迎程度不如专科生和职高生。同时,刚到一线工作的本科生往往需要较长的锻炼和实践才能顺利胜任幼儿园教师的岗位。

(一)课程培养与就业去向不符

从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来看,大多数毕业生进入幼儿园从事保教工作。但目前我国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这里只是对培养什么样的儿童工作人员做出了规定,并且目标广泛而笼统,没有具体的针对性,忽略了现在本科学前教育学生的职业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就业脱节

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设计相对完美的教案,但到幼儿园工作时,却常与幼儿的生活实际相脱离,不知道怎么和幼儿交流。这是由于他们在大学课堂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相互脱节,过于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与深度,脱离了幼儿园实际。同时,在教学方法上,课程改革的速度较慢,仍以单纯的老师讲授为主,实验、实践学时占课程的比例较小,改革并无实质性的变化,学生的主体性依然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要求不适应

由于“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不够重视。同时,理论课程比重偏大,课内实践环节少;技能类课程比重虽有所增加,但实际所学与幼儿园教学技能要求有一定差距;选修课程比重小且内容零散不成体系,使学生就业面狭窄;教言见习、实习时间少,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缓慢。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时代发展和学前教育改革对幼儿教师素质与幼儿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符合学前教育改革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就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把握社会需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课程教学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具体指向教育的社会功能,要求学校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结合,培养的学生有“可雇佣性”。“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是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挂钩,与市场挂钩,根据就业市场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优化,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需求,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既有宽厚的理论基础,又有应用型技能的人才,使学生具备广泛就业的能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职业化

课程目标是教育理想、教育目的的体现,是培养目标在特定课程门类或科目中的具体化、操作化表述,并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课程内容。目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一线幼儿园教师,因此应把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目标的设置和新形式下幼儿教师的职业要求结合起来,紧跟一线课改要求,在课程组织、教学实施等方面更加注意与职业要求相联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实际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职业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涉及概念、原理的“陈述性知识”,一类是涉及经验与策略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来增强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理论的时候将幼儿的某些行为与其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幼儿的行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应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同步、配套进行。应采取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并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在职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与专业能力。学校的具体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而进行相应变革。这样,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岗位,认知社会并掌握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专业课程设置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理论知识类课程、技能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为使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应从这三方面进行改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幼儿园一线工作。

1.理论知识类课程职业化

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改变过去过分强调基础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做法,使课程体系具有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综合化、多样化、开放化的特点。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应根据岗位就业目标设定课程内容,把幼儿教师职业资格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人相关课程教学大纲中,并将其标准引入课程体系,来制定课程的内容。

2.技能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中艺术素养类课程的设置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与专科课程建设过程中一直在探讨的问题,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专业技能既是幼儿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用人单位最感兴趣的求职“名片”。因此要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创造学生接受技能训练的机会,让训练不走过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加大课程设置中技能类课程的比重,从时间上保证此类课程的学习;其次要增添时代发展需要的新技能与要求,如幼儿电脑绘画、课件制作、幼儿英语口语、朗诵、教育教学研究等;最后赋予传统技能新内涵,提出技能考核的新要求,如设置技能考核等级,实施进行素质证书的认定等。

3.实践类课程职业化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而且教育对象较特殊的专业,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更要注重实践的积累。首先要增加专业理论课中实践学时的比重。从实践中的思考起步,对所学理论进行观察和思考,学会思考问题,并能有意识地依据理论知识对自身和他人的教育行为和教育技能进行观察、比较和判断、评价,同时有意识地多思考问题,训练有意识反省的习惯和能力;其次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见习、观摩,教会学生记录和分析现场保育和教育工作的方法;最后抓住实习支教契机,完善实习体制。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实习支教一般为一学期,支教地方教师相对缺乏,支教学生有独当一面的机会,从而能够获得大量的实践机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支教的幼儿园往往能较快当上带班老师,对一个班的幼儿全方位负责,无论从幼儿的保育到教学活动的组织,还是从处理同事关系到处理家园关系都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

4.打造专业选修课模块,扩大就业范围

在较为广博的专业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的模块设置拓宽专业的覆盖面,使其服务面加宽,市场适应性加强,就业范围扩大。在选修课中适时增设早期教育、学前特色教育(双语、音乐、美术等)、婴儿教养、营养配餐等多个方向,并以此为职业功能模块,加强学生的职业训练,使之成为“术业有专攻”的高素质幼儿园一线教师。

相关专题 课改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