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

一颗溏心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颗溏心蛋”参与投稿,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共20篇),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文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文学创作、交流等方面展示出的思想内涵以及语言水平。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一部分,理应培养学生在文学学习、文学鉴赏、文学表达方面的能力,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去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最终使学生获得文学素养以人格修养上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文学素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吸收”,需要大量的读书、读好书才能逐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另一个方面是表达,或者说写作,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真正把学习到的内容转换成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写作可以提升对文字的把控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不仅仅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基础知识,更对阅读理解与作文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

1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拓展阅读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甄别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必须读而哪些书又不必读。在向同学推荐阅读篇目的过程中,要以教材为基础,推荐同类文章。中国的文学历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古文、古诗还是近代的散文、小说都有着不同派别的划分,以诗词为例,中国自从《诗经》开始的三千多年的诗词历史可以分为,送别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山水诗、咏物诗、记行诗、咏史诗、咏怀诗等不同类型,每一个文学流派都曾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放异彩,教材中每一首诗词都有着风格相近的,通过这点进行拓展阅读。例如九年级上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为豪放词的代表,我们便可以组织学生阅读张孝祥《六州歌头》、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等豪放词,增加学生的文学阅历。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作家很多都留下了几百上千幅作品,但是教材一般只会选择几篇,这时可以在学生了解作者背景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继续阅读该作者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阅读量。例如七年级上《春》这篇文章的作者老舍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文章,例如《趵突泉》、《我家的猫》、《大明湖之春》,学生通过学习《春》已经了解了老舍的语言特点以及创作风格,在此基础上对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节选作品全文,增加阅读量,提高文学素养。由于教材的篇幅限制,很多文章只节选了部分内容,这时候可以推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将文章读完,进而更广泛、全面的了解文章主旨。例如《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如果学生能通读《三国演义》全文,便能更好的了解全文,了解曹操的性格以及文中细节。例如,本来曹操杀了杨修后,为何“佯怒夏侯,亦欲斩之”,为何称为“佯”,读过《三国演义》全文后便会了解曹操与夏侯的关系,这里自然是假装的。通过这样的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名著方面的文学素养。

2通过写作练习提高文学素养

读书是一个吸收知识,学习文化的`过程,通过读书可以了解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但是一个阅读广的人未必懂得如何表达,因此需要有一个“输出”过程,同时也是读书的最终目的:表达。对于初中语文来说,这体现在写作上,文学素养的提高需要通过写作才能得到证实,才能体现。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如果学生不能充分表达其文学素养,那么他的文学素养便可以说是虚假的,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多阅读后认为自己具备了较高的文学素养,但实际上却不具备,一个人的文学内涵、文学素养,只有表达出来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说明阅读行为确实提高了其文学素养,否则,一个无法展现的文学素养是没有意义的。这要求我们及时检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提高。写作首先要有内容可写,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摄取很多知识,但是怎么样把庞大的信息凝练出简短的文字,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例如,学生在读过《三国演义》之后,写一篇读后感,能真正写出新的体会,才确实在文学素养上得到了提升。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提出不同观点的时候,只要不违反人类基本的价值观,都需要给予鼓励,例如读了丘吉尔《我的早年生活》这篇文章后,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每位同学所思考的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提出了务实、不攀比的学习态度;有的学生提出了丘吉尔成功的原因;有的学生提出了“幸运”这一话题,这都是可以的,甚至有的学生提出了丘吉尔的父亲是下议院院长和财政大臣,作为“官二代”的丘吉尔官运亨通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样的文章虽然有些消极思想,但也不失为一种创新的佳作。通过广泛的阅读与写作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有着重大意义,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什么,明白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意义。如果通过语文教学做到了这些,那么教师便可以负责人的说:我不强求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多么得高,但培养的学生都是明事理的人,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科目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对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给予关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良好性格的培养,促进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统一,以期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

其实,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那些文章的作者通过对生动地艺术形象的塑造,达到感染人,净化人类精神世界的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把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地挖掘出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社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人文素养以及优秀的个性品格。

(一)通过设置问题、课堂讨论等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中的课文,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教师讲到《多一些宽容》这一篇课文时,通过设置问题什么是宽容?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积极引导学生应在生活中对待别人时应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二)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

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强化,因为,我国很多传统文化的文化内涵都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初中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教师应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去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二、以情感来塑造学生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语文教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文教材中那些有着丰富的个人情感以及主观的情绪的教学内容,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解读,就会对这些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以情感来塑造学生,不断的影响和感化学生。众所周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特点,因此,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阅读训练,让学生能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对学生能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帮助学生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教学中去,从而加深他们对作品的体验,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进行良好的熏陶。比如,教师在讲到《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先播放《父亲》这首歌,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为父亲的不易,同时,还使得这篇课文的内容得到深化,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伟大,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教师也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化,将教材中的人文精神进行充分地挖掘,比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把教材内容和历史知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了解关于周瑜的故事,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这样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地提升。

四、使学习和生活进行紧密地相连

作品创作的源泉来源于生活,可以说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是作家对生活感悟的直接体现。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作品,让学生对作者的感情进行更深刻的体悟,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

(一)让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相连。

可以说,社会生活是一部鲜活的学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平台。学生的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语言积累,运用和提升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周围的人和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帮助他们形成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并对教材进行深入地解读,使学生的生活体验能够和文中情感体验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促进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注重对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所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因此,教师应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创新工作理念,迎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尊重理解和关爱学生,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地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养,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并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发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对传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快速的发展。

篇3: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讨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通过教育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挖掘教材人文素材、联系生活等方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改尤其注重对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能够潜移默化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文本、理解文本的桥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文本,最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最喜欢哪种花,以及喜欢的原因,其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睡莲》,从而引出新课《爱莲说》,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为学生讲解描绘莲花高贵品质的词句,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莲花高贵纯洁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深入分析教材,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用以引导、熏陶学生,引发学生对自己、社会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适当的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初中教材中的重点课文《背影》,从浅层次分析,《背影》是记述朱自清先生去外地工作时,父亲来送行的故事,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通过文章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三、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文学作品均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和人文精神,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感悟。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作品和学生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培养人文素养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肖观秀.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6):84-84.

[2]香兰.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92):37-37.

篇4: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探讨

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通过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不仅可以让学生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而且还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起到重要的作用。

初中语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不断给学生渗透人文素养,成功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学生

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往往过于追求升学率,从而忽略了对初中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再加上语文课堂的枯燥单调和一些教师教学方式的欠缺,这就比较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

而对于养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的良好发展来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教师应重视对初中学生的人文教育,合理利用教材中的人文教材,从而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全、良好的人格特点。

由于教育是提升人类精神空间的重要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重视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一、剖析语文教材,渗透人文文化

教师在合理应用语文教材的同时也要做到适当延伸,要善于剖析教材中的道德和人文因素,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人文教育,将人文文化渗透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我们开展教育的根本依据,语文课程的一大特点就是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因为中国的文化丰富多彩,中国的汉字更是博大精深,所以在我们日常的识字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从文字出发,让学生从文字中了解到人文精神。

例如,在学习《纪念白求恩》一课时,通过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白求恩的生平事迹,通过让学生仔细解读此篇文章后从文字中领悟到白求恩的高贵品质、学习白求恩的崇高精神,追求白求恩的道德修养。

通过剖析语文教材,来引导并发掘学生的优良品德,慢慢地渗透给学生“人以德为重”的价值观。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其他活动,来充分挖掘人文内涵,比如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参观名人的墨迹,领悟汉字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

二、围绕教材内容,深化人文素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

教师可以通过相关文章让学生从中感悟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例如,在讲到杨绛的《老王》一课时,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出了车夫艰难困苦的和善良厚道的高尚品格。

通过《老王》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内容将文本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以碰撞和感悟。

要培养学生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通过身边形形色色的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

”通过这种办法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从中受到正确启发,从而延伸自己的思维,深化人文素养。

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将优良的'人文精神深刻地移植到学生的心中。

三、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拓展人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

特别是随着新课标的提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焦点。

为学生创造语文的学习海洋,做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教学,对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意义远大而深重。

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外阅读的前期,首先要加强班级的文化建设,创造出优越的读书空间,打造出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

其次,教师可以定期推荐给学生一些好的课外阅读文章,初期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积极上进的长篇小说,这类书不但有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着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它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从中学到对人的洞察力,还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人生的重要意义。

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后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综合性的书籍。

例如,《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就是非常适合初中生的历史读物,这本书不但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的智慧与勤劳,更多的是学生可以在他们的身上学习到很多的优良传统美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

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之中,更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之中。

篇5: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一、语文与人文素养

1.什么是语文

简而言之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比较随便随意,而书面语言比较规范准确。

同时,语文也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这也要求我们能将语文课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什么是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为对象、以人为中学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那么,素养就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

3.两者之间的联系

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养

首先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师很多都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学生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何来人文性?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的交流学习。

2.教师的人格感召力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一定要发挥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可以从思想、道德、行为、气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教师的人格越高尚,就会对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越强。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人,教师的磁场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对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且深远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奋进,拥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

3.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说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或者书写这些优美的篇章。

当然,我们不能说祖先留下来的都是好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古代文化的筛选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古代文学中学习到优秀的文化知识。

4.走进生活,感受人文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自私。

主要就是因为现在基本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上,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毛病。

所以只有让学生走进亲人,感受浓浓的亲情,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很多学生不乐意这样做,感觉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的所有要求父母也应该全部达到,却不懂得感恩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

只有让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合格的子女,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亲情,才能享受、珍惜这份亲情。

5.语文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古诗,品味诗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比赛,比如书法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人文科学讲座,让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对古代、近代名著的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川,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感受祖国的美好。

6.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在不同的墙壁上设置一些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人性的美,才能使他们不断学习,做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素养的人。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如痴如醉的情境。

通过多种方法,如朗诵古诗、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新一代有才华、有思想、有文化底蕴、有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小学这个刚对世界有认知的阶段,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留下来的文化是不可磨灭的。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种民族精神要从小培养,并且要一直传承下去。

篇6: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人文素养是人最重要的思想品质,体现了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有重大帮助。

一、对语文本色的诠释

文明的出现伴随着文字的诞生,文字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我们如今学习的汉字。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的文章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书五经;唐宋时期,有唐宋八大家,诗仙诗圣,此时是我国诗词歌赋发展的巅峰时期;元朝,又出现了大量的曲牌;近现代,更是涌现出了大批的文学名匠。

他们的文字要么是对历史的总结,要么是阐述个人的观点,要么是描述发生的时事,要么是抒发内心的情感,都极具教育意义。

经过对这些文章长时间的挑选和整理,编纂成为了现如今的语文教材。

可以说,语文汇聚了前人思想的精华,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荟萃。

语文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学习书面上的文字,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能够通过文字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每个文章中都刻画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生动的描写让他们跃然纸上,仿佛就在学生眼前。

学生的情绪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由于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所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方法。

学生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灵性思维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从而实现语文本色的回归。

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现状

1.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小学生刚刚接受系统的教育,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文字仅仅处于认识阶段,不能灵活的运用,在学习时面临很大的困难。

而培养人文素养首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作为依托,这些都是小学生不具备的,而一味的灌输教育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2.有同情心和爱心,同时也有很多负面情绪

小学生都喜欢热闹的环境,愿意跟其他同学一起玩耍,而且富有同情心和爱心,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也乐于照顾小动物。

这些与老师和家长平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

在课文中也有很多助人为乐的例子,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遇到比自己学习好的同学,同时还得到了教师的表扬,此时小学生会流露出强烈的嫉妒情绪;当教师批评自己时,又会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这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一切出于本能反应,无法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也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

这些负面情绪有碍于人文素养的培养。

3.语文教学过于形式化

教师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活跃了课堂气氛,说些学生喜欢听的故事,而没有深入剖析故事的内涵。

篇7: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研究论文

摘要:目前,在新的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人文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就要紧随教育发展的方向,主动思考,积极行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思想积极健康,综合素质高的优质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必修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身价值,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为日后的高中阶段学习打下基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人为素养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现状,许多国家都提出了教育上的人性化和人道化主张,人为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课题。我国的教育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促进初步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为素养的形成。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校要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关键,加强学生的责任教育、礼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为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追求的必然选择[1]。初中阶段,语文学科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要注重工具性和人为性的统一。所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能力,学会人际交往。还要不断重视对学生的人身完善和追求,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地人生观等培养。从根本上来讲,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完善,也在很多层面对教育事业产生了影响,必须强化学生人为素养的培养,教育也要向全面化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的优秀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人为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建立充满活力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学习都是追随于教师,全都在教师的监管之下。缺乏自己独立的想法,更缺乏自己独立的学习空间,没有积极地学习心态,教师永远都是一副严厉的态度面对学生。当学生受到严厉恐惧的制约时,很难融入轻松地教学氛围中[2]。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信服教师的所作所为,喜欢上语文学习。教师还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学习,让学生全身心的融入轻松愉悦的学习范围中,学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学习中。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还要在课堂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与学生多多交流、沟通,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个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授课,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足够的独立空间,就会依赖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的编写是由教育界的专家经过精心编写而成,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资源,将课本上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经典的.古诗词、经典的中外名著、小说节选,都有利于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课本中也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成果,受着艺术的熏陶和启迪,教师要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教师可以主动在课堂中引入人文教育资源,结合所学知识,促进学生对生活、人生、社会、事物有全面系统的看法和认知,形成正确的处世观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所以教师就要在教材中为学生挖掘源源不断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的每一堂语文课都沉浸在人文教育当中,在探索精神的驱使下,学生才会乐此不疲的学习语文。

(三)倡导学生增加知识的积累,强化情感的体验

语文的学习,就是一个语言、文字、文法不断积累的过程。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学习起来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读书就可以丰富阅历,增加知识的积累。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中外名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阅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提问,通过这种学习方式来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如果默读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提倡学生进行朗读,朗读可以通过声音的调动,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和理解书本的知识和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加深印象和记忆,对书本上的知识全面的了解和感知,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精髓和思想情感。通过反复不断地朗读,学生就会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犹如身临其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彻底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思想。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进一步的拉近了与人文教育的距离,学生就会在学习中慢慢消化,更加细致的对知识进行吸收和理解。当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就会加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重点的强调情感体验的带入,让学生有一个充足的思考空间,形成正确的人文观念。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加深情感的体验,仔细揣摩每一位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自身深刻的体会,加深对人物的情感了解[3]。

三、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传统的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无法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到学习语文的精髓,所以教师要立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方法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利用充足的空间充实自己,通过广泛地阅读,结合语文学习,自觉地进行人文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张琼.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11):36-37.

[2]叶艳兰.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6,(15):266-266.

[3]吕向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课外语文(下),,(2):89-89.

篇8: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语文教学中不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形成对应的人文素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通过对文章的解读以及相关实例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鼓励学生根据正确的价值观来约束自己,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初中是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引导学生分辨是非对错的时期,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人文素养的培养方法来实现对学生的引导是现阶段需要重点考虑的。本文将结合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情况来进行对应分析。

关键词:人文素养;培养方法;初中语文;价值观建立

语文教学是现阶段教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部分,不仅引导学生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建立有效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相关语文读写知识,同时也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加强对人与社会的认知,形成积极的处世态度,从而形成人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形成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始,更加全面有效地进行引导,而由于人文素养的定义和概念较为抽象,在引导时教师需要对人文素养内涵有更为深层的认识,将课本中有关人文素养的内容进行挖掘,通过浅显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并形成一种综合意识,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价值观的建立。

1人文素养培养对初中教学的意义

1.1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语文教学主要通过文字向学生传递相关信息,而汉语中对内容的表达有时较为含蓄,需要学生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对应的分析,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汉字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分析,形成对文字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环境,了解和认识文字背后的内涵,从而接收文字所传递的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初中语文课本内所选择的文章内涵较浅,但是由于学生接触语文知识的时间较短,而在这一时期进行的学习不仅是识字读字这个层次,而是结合语言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系统整合。在这一时期学生接触的文章形式也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如小说、诗歌以及散文等多种类型的文章,不同文章所侧重的内容也各有不同,人文素养的形成可以引导学生在不同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运用。

1.2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初中语文教学从课本以及对文章的分析中,可以传递给学生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这一阶段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涉及的内容是通过阅读文字或文章来对文字背后的内涵进行挖掘,老师在这一阶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学生可以形成如敬老爱老的意识,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影响,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文章内容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了解相关行为背后的对与错,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由于语文教学中所涉及的许多文章都可以作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这些文章中蕴含了作者对于某些人、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或认知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深入的挖掘,同时通过引导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对应意识,帮助学生将这些内容落实到自己日常的生活当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与把握作者的观点,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形成自己的一些价值观念。

2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2.1着眼于语文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及人文情感

对于任何一门课程而言,教材都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如此。所以,要培养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将关注点放在语文教材上。在初中的语文教材中不乏富有人文精神与人文情感的课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地挖掘这些有关人文的元素。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课文中相关人物的人文精神,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自身的社会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思考,将学生的思想高度提升到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材的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另外,每一个初中生都是特别的,他们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等都有所差异,基于这些不同,每个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中所表达出的人文情感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价值观建立的.部分,通过对这些文字的认识和深入地挖掘,引导学生加强对这部分的认识,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乐观的处事方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进行强化,根据文章内容以及现阶段的社会形势,进行对应的整合,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章内容所包含的情感,于情感解读过程中来体会文章的内涵。

2.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初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没有很好的建立,而在这一时期有一名良师的引导十分重要。初中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黄金时期,通过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进而更好地建立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文章和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这一时期需要加强初中师资力量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由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较为感性,主要通过叙事等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解读也决定了对文章内涵的认识。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感悟,教师在这一时期进行的情感引导需要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学生需要有效理解和认识这种情感,通过教师对情感的解读帮助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从而通过对情感的感悟来理解其背后的道理,实现真正的人文素质教学。文字可以与读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章的理解,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这种共鸣也十分重要。由于初中生涉世未深,对知识以及情感的认识不深刻,对知识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生疏。因此在这一时期教师也需要结合学生的情况,将文章中所包含的情感和道理进行处理,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进行表达,鼓励学生去挖掘情感背后的内涵,而通过耐心引导的方式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理解的习惯,对学生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2.3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

文字或语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而通过初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也可以建立对应的共鸣,加强对生活内涵的认识。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时,可以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鼓励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将文章内容与生活进行联系,来加强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教师也需要结合这一内容进行对应的引导,鼓励学生更好地将生活与课本内容进行联系,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的知识,加深对文章内容的认识,进而有效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不仅立足于课本内的知识解读,同时也侧重于对学生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小事进行分析,更好地发现身边人的情感变化,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以及情感的认识。

2.4着眼于语文教学本身,而非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查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督促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然而在一些初中语文教学中,某些教师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本身应有的情感体验与生活感悟,这样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就更加无从谈起了。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语文教学本身的重视,力求在授课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善和充实,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兴趣,全方面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以及内容的理解,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效果,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切身体会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结语

初中语文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了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形成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技能,通过与生活实际进行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学的内涵,全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仅侧重于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同时也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全面提高和加深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提高学生对于情感的解读,促进学生更好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促进和加强对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建立,提高现阶段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全面提高和改善现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情况,鼓励和加强队师资力量的建设,通过鼓励和引导的方式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念。

参考文献

[1]黄婷,魏小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课程重建与教学策略——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之四[J].中学语文旬刊,2017(16):12-16.

[2]王永付.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语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7(56).

[3]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17(4):26-30.

[4]徐文彬.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探索[J].师资建设,2017(3):64-65.

[5]杨超.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6]韩卫.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篇9: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四、独立性训练这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的基础上的训练。根据师生教与学的需要,可灵活设计训练方式,主要考虑自学的目标、要求、任务,不管过程,学生只要完成任务即可。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丢掉拐杖、独立思考”。例如,在初中第五册《自学的好帮手――工具书》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商议提出自读的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了解《辞海》、《辞源》以及一些人名辞典、地名辞典、历史年表、百科年表等工具书。

3.阅读后,就工具书的不同类型和用途制成一张表,使人一目了然。

4.说说课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

5.谈谈读后感。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借助参考书得出答案,谈出感想,便达到了训练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文字通俗易懂的文章,最好叫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译,当小老师。翻译不是太难的事,可上讲台讲译,这就增加了难度。学生为达到教师讲译的要求,会在课外加强自学,查找资料,然后第二天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释译。这样,不但训练了自学的能力,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还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篇10: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是爱恨交织,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

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是学生的叹息,也是语文教师的鸡肋。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探索,试图寻找突破口。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淡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的情况。其次,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另外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最后,就是表述不清晰。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老槐树。

三、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不息”.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给学生一则热点新闻,让他们写一、二百字的点评;给他们一个故事,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给他们一位名人、明星或偶像,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给他们一个画面,可以让他们配上一段说明;给他们一段歌词,可以让他们品评鉴赏……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将各种短小的情景积累起来就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一定哲理的。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前提下,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下来便于日后写作的积累。(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想法都化为了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

3.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并用。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4.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可谓是“保留节目”.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查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报刊上的仿写题编的是有疏漏的),更要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教师精选出一些结构整齐完整并且语言优美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或者是开头结尾非常好的作文。先读,让学生赏析、评品,说出作文的优缺点,取其长处,摒弃缺点,进行仿写。或者仿结构、或者仿开头结尾、或者仿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文化底蕴,修改加工,最后成文。以期达到模仿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其写作能力。

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师与生间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给予学生信心,他们的写作水平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渐提高。

篇11:初中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

XX省XX县XX中学 XXX

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作文是爱恨交织,心中有千言万语,下笔却只言片语。“作文作文,好似捉魂”是学生的叹息,也是语文教师的鸡肋。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教学中探索,试图寻找突破口。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淡一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性

写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它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检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一个人综合能力最真、最好、最全面的体现。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也能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普遍存在畏惧作文,感觉无事可写,无从下笔的情况。其次,层次不清晰,思路混乱。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往往是信息感不强,逻辑性差,很少有主题句,偶尔有了主题句,下面的支持细节也不能很好地说明主题句。另外文章整体内容缺乏一致性、连贯性,内容安排上也无主次之分,所以读完之后有时甚至全然不知所云。 最后,就是表述不清晰。学生可能明白作文题目的寓意,但就是肚子里有千言万语却无法表达出来。本来丰富有趣的素材或寓意深刻的题目,提笔写完后如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味,更有甚者就是换了一种口味。原本一望无垠的碧绿苍茫的草原,经自己笔下描写后变成了枯萎、毫无生气的老槐树。

三、培养初中学生写作能力的路径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感受生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活泼流不息”。生活处处皆文章,可以给学生一则热点新闻,让他们写一、二百字的点评;给他们一个故事,可以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想;给他们一位名人、明星或偶像,可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看法;给他们一个画面,可以让他们配上一段说明;给他们一段歌词,可以让他们品评鉴赏……生活中有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写,将各种短小的情景积累起来就可以为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从中不断得到生活材料的积累、思维的历练、情感的触发、灵感的萌动,从而达到信手拈来、随心成文的境界。

2.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1)通过阅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之谈,是有一定哲理的。从阅读入手学习写作,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捷径。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思想,也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素材。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揣摩原文的语言特点、用词造句、习惯用法和固定搭配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找出主题句,分析扩展句,总结概括文章大意,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注重课堂阅读的前提下,如遇到精彩的句子或段落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下来便于日后写作的积累。(2)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亲近了文本,在不知不觉中一切内容与想法都化为了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宝贵的一种境界。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教师可以运用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当然,语文教师要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如果教师都把课文读得干瘪吃力,怎么能使学生对语文朗读有兴趣呢?所以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备好朗读课,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自己的课堂营造一种氛围。

3.培养口头作文能力,以说促写并用。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写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条理清楚。

4.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练习仿写。在作文教学训练的实践中,可以采取“模仿”的形式。仿写是一种综合体现语言运用要求的语言训练形式。作为一种考查形式,它在各式各样的考试中可谓是“保留节目”。而仿写的要求,几乎涉及语言运用的全部要求――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当然也涵盖了这些要求内部的全部子项要求。在练习仿写时,既要考查仿写对象是否符合语用的诸多具体要求(事实证明许多语文报刊上的仿写题编的是有疏漏的),更要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合乎语用的各项要求。教师精选出一些结构整齐完整并且语言优美有文采的优秀作文(作文选中的满分作文),或者是开头结尾非常好的作文。先读,让学生赏析、评品,说出作文的优缺点,取其长处,摒弃缺点,进行仿写。或者仿结构、或者仿开头结尾、或者仿精彩片段,加上自己的经历和文化底蕴,修改加工,最后成文。以期达到模仿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一部分同学克服语言呆板、不够生动,谋篇布局杂乱无序的毛病,提高其写作能力。

写作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写作水平的提高也绝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师与生间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灵感捕捉,给予学生信心,他们的写作水平会在老师的正确指导下逐渐提高。

unjs.com

篇12: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掖市党寨中学

[内容]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自我管理能力,是当前学校管理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是这个问题在学科教学中的内化。自学能力往往反映了学生素质中的诸多因素,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质量和学生未来的发展。这里谈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四个步骤。

一、明确自学能力训练的目标及层次根据农村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纲和教材降低难度、由易到难、逐步培养的思想,我确定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三个层次。首先,在第一学期要求学生:①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解决生字、新词的音、形、义的问题。②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了解文章写作时间、背景和作者的有关问题。③能借助参考书和自读提示初步读懂文章大意,划分估落层次,在老师的下概括段落大意。④能说出中心思想。⑤对课文有一些思想,能提出一些问题。⑥能复述课文。其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三、四学期要求学生:①比较准确地了解文章大意,把握较浅显的文章的结构层次。②能写出反映文章主要内容的内容提要或故事梗概。③能有根据地说明教材特点。④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⑤能出题互测。最后,在达到第一、二层次目标及要求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第五、六学期能够:①初步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画出结构提纲。②有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初识文章的特点。③借助参考书自译文言文。④提出有一定深度的问题。⑤联系现实生活谈出自己的感想。

有了这样一个层次设计,每个层次具体的目标及要求在规定的学段内完成,训练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了。

二、模仿性训练主要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和步骤,通常的做法是:在讲一个新单元或一类课文前先出示这类课文的学法,即自学的步骤。例如:在第一层次古诗单元可以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五步学诗法:了解作者,搞清背景,弄懂诗题的意思;抓诗眼,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大意;语诗意,体会并描述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然后,对照出示的方法,讲析文章。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一般步骤,而后放手让学生模仿自学古诗。这样,既教给了学生自学的方法步骤,同时对照讲析又起到了示例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模仿的范例。

三、相对独立性训练主要是按一定的程序和思路,引导自学的思维方向,强化有意注意和自学能力。可以根据相应的目标与层次设计自学表,由师生商议填写自读目标、自读要求,对自学课文从标题、作者,到字、词、句、段、篇进行全面的(或有侧重的)覆盖,然后由学生完成目标。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自读课文,可以解决文章的一些主要问题,经受锻炼并初步具备“丢掉拐杖、自己走路”的能力。

[1] [2]

篇13: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四川省美姑县教育研究室 马文富

人们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简单地说,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具有直接性、整体性、敏捷性和不确定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也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语感是进行语文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是语文教学中的支点和中心任务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

一、生活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生活是培养语感的摇篮,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语感的培养是息息相关的,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的各种活动,更能积累语感。如带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观察家禽小动物时,只要说到鸡,学生会说出不同颜色、不同外形的鸡的特点,有好斗的公鸡等特点。这些都是来自学生生活经验中美好的记忆。在大量的活动中,建立语言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敏锐的语感就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朗读中感受语感

在朗读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里,体会言语中所蕴涵的东西,积累语感。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论文范文 )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就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他们情感的共鸣,从而使其语感、审美能力等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训练学生。

三、背诵中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选自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没有背诵之功,我们就无法实现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背诵的方法有多种,尤其要重视“感知与试背结合法”。这种方法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品读上几遍后就尝试回忆,然后再品读,品读后再尝试回忆,循环往复,直到把材料回忆起来为止。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章唤起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头脑中展现百草园景象。接着再细细品读,品读中理解这段文字使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 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略写百草园的整体,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详写百草园的一个局部,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写到植物,表明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复几次,学生就能轻松地将所背内容记住。课后练习中以这段文字为例写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些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有所拓展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背诵,而要让学生在“品”中积淀语感。 四、理解教学内容中领悟语感

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这一中心环节。教材中那些典范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作者精雕细刻,是妙不可言的。教师只有切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语感的培养才有保证。特别要在作品中抓住那些重点的、精美的词句作为语感培养点,进行比较、揣摩、欣赏,进行透彻理解,使学生对它们不仅仅是有所感觉,而是有更深的领悟。如《荷花》一文有这样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引导学生用其它词换“冒”。学生有的换成“长”,有的换成“钻”字等,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用“冒”好。因为荷叶多,“挨挨挤挤”,所以荷花只能从中冒出来。“冒”不仅写出荷叶数量之多,还写出了荷花生命力旺盛。“冒”出来给人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就抓准了关键文字,咀嚼出了精妙词语的个性特征,品味出了它的神韵。

五、想象中培养语感

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对语言进行感受和理解。因此,在语感培养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在教学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的感觉来。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语感的培养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开出更加艳丽的花朵。

篇14: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性质之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它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语文教育的特点说明了语文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优越性。

但是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学生会通过语文来丰富人文素养,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很多的大学生人文饲养普遍较低。

要想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学语文需要肩负起这一重任。

语文教育改革深化的成果,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该教育范畴内得以广泛渗透,语文教学既要担负起作为交际工具的重担,即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其听说读写的水平,也起到陶冶情操、塑造人格、传递文化、唤醒灵魂,不断促使学生个体成长和心灵成熟的作用。

语文教学在唤起学生内心深处对美好的向往、对人生憧憬和规划、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成就良好的习惯和品性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何时能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人文常识的缺乏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自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但长期以来,我们都按照传统的模式和评价标准,进行着实际以智力为主导的教育,成绩的好坏,名次的前后,也似乎成了今天评价学生的定性准则。

因此,在这样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中,让学生们自觉去接受文化的洗礼和文学的熏陶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在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受到所学专业的限制,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大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

对于一些纯理科性质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想接触到文学类的学科知识的机会就减少了,再加上很多学生由于缺乏积累人文常识的意识,最终导致了绝大部分学生在人文领域方面知识的缺失,甚至是丧失了基木的文学写作能力,进而造成了人文素养的弱化现象。

篇15: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 语文 人文素养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对人文精神由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

人文素养可以这样理解:学习者通过长期学习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而获得的精神上、思想上的修养积淀。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是通过学习各种人文学科而获得的文学修养、艺术审美修养、哲学理论修养等,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较强的语文能力、崇高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合作的团队意识、健全的人格魅力等。

一、珍视新教材,挖掘教材人文素养的内涵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精神,新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将视角广泛地投向家庭、社会,关注亲情、友情等真情,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感悟种种人生哲理。面对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主动去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由原来的“课堂指导者”变为“课堂促进者”,让语文课成为“大语文”的舞台,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以初中语文七年级为例,七年级的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均属于叙事文章,文章中蕴涵着很多深刻的人生哲理。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是告诉学生:要有目标、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最后一定可以看见“大海”。这一课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更是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小生活在山里的他们,也特别向往着走出山沟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这对于鼓舞他们认真学习起着重大的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则告诉了孩子们:不要看着远处的目标感到畏惧,我们要着眼于眼前,克服现在的困难,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走,最后成功永远属于我们,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熏陶。相信只要肯去挖掘教材,认真分析,就能很好地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

二、深入学习,简单考试

深入的学习,简单的考试,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既指教师的教,又指学生的.学。中学语文,老师有本事深教,学生有能力深学,考试却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煞有介事地模仿数理化学科搞标准化语文深考。恰恰相反,这时正要看你语文老师有没有胆略敢不敢浅考。语文近期学什么就考什么,很深广的内容,教师分阶段明确限定范围,学生即可就感到浅显了。对一些较难的综合性语文考卷,未尝不可以开卷考试,再深的试题,一开卷相对也就浅显了。就机智就鲜活就有趣就收获了,依然就可持续发展了。显然这不仅是有无胆略敢不敢浅考的观念问题,而是关涉到有无能耐会不会浅考的技能问题。或以比较浅显的方式考了较深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较深的内容或以比较浅显的内容考了较高的技能,学生具有了较强的运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老师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得,依赖于学生的自我领会,还有一些老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发挥;老师放弃了应有的言传,而安于散漫性、随意性的教学现状,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方法的方法指导,对语文教改中出现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新形式不屑一顾。这是老师思维僵化的表现。

三、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正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如何将这些材料中的人文素养加以深化,除了阅读理解之外,借助其他艺术手段也可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色彩。毕竟,文学作品的艺术享受如果只凭口舌传达,未免太过抽象,但如果借助音乐(录音)、网络图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艺术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功能就会有更好的效果。如《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表现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小提琴名曲《化蝶》又是多么相近。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形式本来就是相通的。语文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充实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的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加深学生对教材中人文素养的理解和吸收。

四、精心塑造人文素养品行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为学生树立好榜样,当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既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又要要求学生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既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也要要求学生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同时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讲道德,重信誉,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言传身教,那么,在传统文化精神的潜移默化中,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学离不开培养人这个目标,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注意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把语言知识训练和人文素养教育和谐统一起来,这样的教学才能鲜活,才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瑞明,辛成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语文教育,,(10).

[2]吴友智.教育:彰显学生“解放的智慧”[J].教书育人,,(6).

[3]李广,姜英杰.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J].现代中小学教育,,(4).

[4]李镇西.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

篇16: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抓起,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人文素养因其特殊性成为了公民素养这一大类中较为重要但也比较难以全面提高的一种公民素养。

作为教师,应当意识到这一点,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使得其在今后的自我提升道路上有例可循、有法可依。

【关键词】初中语文;公民素养;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追求,这种新的追求也反映到了教育中去。

学生除了成绩会受到教师的重视之外,其公民素养也成为了教师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

公民素养是指当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拥有必须的生活技巧、素质和能力,遵从法律法规和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拥有基本的文化素质知识并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这一方面的知识。

根据公民素养的定义,也可以将公民素养分为公民道德素养、公民生活能力素养、公民法律素养、公民人文素养等多个方面。

本文认为公民分人文素养最需要在公民学生阶段获得教师的重视。

这当然与人文素养的含义和特质是分不开的。

所以,本文将以初中语文为切入点,谈一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公民的人文素养,希望能够给后来者一些启发。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素养的核心含义就是人文精神,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重视人的内在品质和修养,主要表现为一个人在心理上肯定自身作为人的价值,追求幸福和尊严,行为上以非功利的价值取向为导向,言行得体,积极认真。

人文素养是人良好的外在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其内在品质的积淀,是人在后天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各种人文学科知识包括文学意识、史学哲学等在精神和心理以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

从客观方面来说,人文素质也是目前现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这个社会的教育太过功利,是以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学习考试,在其他方面的能力、竞争力极低,更不用期待他们能够化理论为实际应用。

所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文素养是一个不断累积学习过程下的产物,正是这种要时间去累积并且在累积过程中不能有重大偏差的.公民素质,非常需要教师在一旁进行引导督促,防止学生不进行或者错误地进行人文素质的积累。

二、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公民的人文素质

1、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应先被重视起来,所谓为人师表者,正是这个道理。

教师应当在不断补充教育方面知识的同时,也要涉及尽可能多的种类的社会文化知识。

特别是作为语文老师,阅读面的广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考量。

而且,教师在阅读结束之后,要多加思考,力求得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将其积累下来,组成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一部分。

在处理大量阅读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有判别是非的能力,但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此。

教师看待事物的眼光应当上升到比单纯地对与错更高地境界,要去探寻事件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社会情态。

一个有着多元化思维、丰富的阅读与人生经历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即使不是刻意而为,多少都会表现在行为之上,学生潜移默化也会受到影响,开始重视补充课本以外的其他知识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同时,教师也要在行为和态度上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较高的文学修养会带来良好的风度和举止,但是内在高尚的情操和师德、积极乐观、平易近人的态度更能让人倍增好感。

特别是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亲切感会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乐于与教师交流。

教师也因此能够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根源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用适合他们的方式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2、在课堂上多加引导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场合应当是课堂,所以教师要利用课堂的时间,多加引导学生。

七年级上册《冰心诗四首》这一节中,教师应当在教授学生这些诗的过程中,顺势引导他们。

比如,在学习《母亲》《纸船》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文学上的类比、意象等常识,还是让学生明白该诗内在所包含的情感,以带动学生对自己母亲情感的流露。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也试着写一写与自己母亲相关的短诗,这就是一种人文情感方面的积累了。

在学习《成功的花》《嫩绿的芽》这两首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成功的定义、成功所具备的要素等话题进行探讨,尽力引导学生多视角地看待问题。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深入分析,还能够让他们生出对高尚人格的向往。

当然,教师在课上还应该让学生知道多阅读的好处,并鼓励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将阅读的心得体会写下来,由此积累为学生自身素养的一部分。

而且,笔记能够时常翻阅,学生也不易遗忘。

三、结语

公民人文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学生抓起,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把握人文素养的特质,从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出发。

其次,要在课堂上对学生多加引导,鼓励学生多做有效的阅读。

篇17: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能够将教材分析透彻,现在的教师很多都不认真备课,认为小学的教学并没有什么难处,然后就胡乱讲一通,其实这样对教学效果的达到是很不利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是最不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篇18: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其中所具有的人文特色魅力,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注重语文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雯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并进一探讨了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且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学生人文素养不高,而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提升有很直接的关系。

因此,高职院校不断完善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提升文化基础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1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因素

1.1语文教学内容偏重理论

随着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高职院校为了突出教学特色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不断增加实训教学课程以及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然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这势必造成高职院校会对基础课程教育进行大幅度的消减删除。

导致语文课的时间得到了缩减,但是教师为了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只能对原有教学内容进行删改,有些完整的文学作品被处理成一些零散的重点知识内容,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文学素养不高,在教学中偏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从而使本该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转变为逻辑思维较强的知识讲授课程,与其他文化学科课程基本没有任何差异,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使语文教学达不到理想效果。

1.2价值导向偏向功利化

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声望以及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价值观念导向偏向功利化,并把这种意识不断融入语文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比如说: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的就业率,过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提升,不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让全校师生认为语文课程是可以可无的课程,专业课程更加重要,导致教师不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仅把重点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不注重把文学的特有的艺术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只是一种死记硬背的过程,从而忽略了课外阅读,进而导致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加强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2.1更新观念,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以及其他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不仅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思想道素质等综合素质,而且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善思维的方式等,对促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具有很大助推力。

因此,高职院校更要注重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培养。

高职院校要改变自身的功利教育观念,根据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定制培养目标,适当调整语文课程教学的占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从而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推动高职院校的特色化发展。

2.2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德育水平

受应试教育思想以及功利观念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语文教师没有重视自身的教育,仅是把教学当成一项任务来做,而不注重把语文特有的艺术魅力融入课堂教学中,

从而导语文教学课堂索然无味,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因此高职院校要引导坚实转变自身的观念,自觉提升对语文教学的重视程度,把艺术魅力引入教学课堂,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另外,高职院校有些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以及文学素养不高等情况,导致语文教师审美能力有限,不能挖掘出文学作品深层的情感意蕴,在语文教学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这需要引起高职院校足够的重视,

高校对于这类教师可以采取培训的方式,从而使语文教师不断巩固语文专业基础,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能把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情趣融入的语文教学课堂上,增强语文教育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以及对文学作品的于都兴趣,发挥出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

2.3改善教学环境,促进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活活动无法提升质量与效果的根本原因受由于没有良好的教学环境,因此,高职院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调整自身教学方法,建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促使生生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不仅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如的进行表述,而且民主的课堂气氛能够更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沟通交流。

学生身处于浓郁的学习气氛之下,会更加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提升。

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够真心的接近文学,走入文学,真正的感受到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魅力,从而深深地文学作品吸引,进而爱上语文教学课堂,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不仅如此,教师不能把对学生的语文教学,仅限制于课堂之上,还要不断拓展语文学习途径,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以及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的文学视野得到有效的拓展,促使人文素养的提升。

3总结

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能够有效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对学生成为高素质应用人才发挥出很大作用,因此,高校要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当然更不能忽视作为高职院校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的语文教学,高职院校要为语文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加速语文教师观念的转变,遵循以为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的认为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玉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之浅见[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11).

[2]庄爱花.语文教学以美其身——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60).

篇19: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深入,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人文情怀。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篇20: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初探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精神培养初探

指出并分析了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四大问题,进一步提出了创新精神培养的'三点浅见,以期对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学有所启示和借鉴,推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

作 者:邓辉钳  作者单位:河源市龙川县车田中学,广东・河源,51732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3.3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教学   创新精神   培养  

相关专题 素养初中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