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樱井蒸饺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樱井蒸饺”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共12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课程与教学论论文选题

新课程背景下一个物理教学论研究生向中学物理教师角色转变的成长经历与思考

建构主义教学论与高中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在线合作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探究基于叙事研究的英语教学论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个案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研究

高师院校研究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构建化学教师教育学科课程群的研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方法分类研究

论柏林教学论模式与德国汉语教学

基于SNS的高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新课程下的高师物理中教法实验课程改革探究

教学论视阈下高中思想政治课低效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体育教学论内容体系优化与完善

化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转换研究

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知能课程实施的学生学习评价的宏观设计 高师微格课程效能的实证分析

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教学资源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中职专业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

基于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1)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研究

基于知能课程的“小论文写作”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在高师理论教学中的尝试

职前化学教师实验技能评价研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中的情感教育

我国物理教学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状况及发展研究

我国高师物理师范专业教育类教材的调查研究

科学创造的教学论意义与教学对科学创造的素质关怀

物理教学论教材中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的比较研究

初中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建构及应用

中学世界史“融汇”整合教学论析

论语文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课活动课程探索

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中的“专业教学论”研究

篇2:作文教学教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设计者:吴明刚

作文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文教学理念

 2、了解作文教学内容

 3、学习作文教学方法

 4、掌握作文教学过程及作文训练方式

【基本概念】

作文  作文教学  作文的基本理念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过程   作文训练

【重点难点】

1、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2、作文中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3、作文后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4、作文训练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

5课时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 第一节  作文教学理念

一、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理念

 一)什么是作文?作文的基本理念

 二)什么是作文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作文教学的意义是什么?

一) 作文的含义

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

 在中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学习写文章、写短文。

作文的基本理念

 1、开放与自由的表达

 2、个性化与有创意的表达

二)作文教学的含义

作文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基本的适应实际需要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

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

 1、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参与生活和关注社会

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写作

 3、重视学生全过程的指导

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三) 作文教学的意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的过程。

 1、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 2、发展思维、提高认识、深化阅读、规范口语表达;

 3、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第2学时

第二节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作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包括:

1、兴趣的培养

2、习惯的养成

3、作文教学的原则

4、作文教学的要求

5、思维的练习

6、技能的训 练

7、积累的方法

一、  中学生作文的兴趣与习惯

 一)义务教育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 1、激发自信,养成良好习惯

 2、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 3、打好基础,训练写作技能

 二)高中阶段的目的与任务

 1、学习必修课程,培养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 2、学习选修课程,强化写作能力。

 三)中学生作文的兴趣

 1、中学生作文兴趣的一般特点

 ①初一、初二上学生喜欢在作文中说心里话;写作努力的着眼点在在字数上;喜欢模仿作品(课文)写作方法

 ②初二下、初三思想封闭,深思,喜欢写内容深刻的文章,如哲理散文。

 ③高中生写作观念逐渐淡薄,力图用作文表现自己思想情感,力求融合写作知识有所创新

 2、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意义

 ①克服害怕心理

 ②使学生愿意写,热爱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 3、培养中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

 ①初始阶段强调情感因素,鼓励自信愉快的写作

 ②义务教育第一阶段“对写话有兴趣”

 ③第二阶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 “乐于与他人分享作文的快乐”

 ④第三阶段具有写作意识“懂得写作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 ⑤第四阶段自觉写作

 ⑥高中阶段“有写作欲望”

四)中学生的作文习惯

 1、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一般特点

 ①积极性较高的同学作文热情较高,热爱自然,留心生活。盼望教师讲解写作技巧与方法,自觉性强。写作是精力集中,富于创造思维和创造性想象,有创意的表达。

 ②积极性较差的同学作文有的奉命写作缺乏自觉,文体适合自己的味口,才有兴趣;有的害怕作文,纯粹糊里糊涂,完成任务。

 2、培养中学生的作文习惯的方法

 ①端正写作态度

 ②培养独立完成作文的意识和能力

 ③对书写、行款、标点、作文修改等有

 一定的常规要求。

二、写作教学的原则

 总的原则:

 1、作文与阅读联结

 2、作文和生活联结

 3、提倡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 4、能与他人交流习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三、作文教学的要求

 1、激发写作动机

 2、培养读者意识

 3、多给予练习写作的机会

第3学时

第三节  作文教学的过程

一、作文教学的过程

 作文教学的过 程一般指一个单元(一次作文)的过程。分三个阶段:写前和写前指导,写中和写中指导,写后和写后指导。

学生定向——学生写作——学生参与——互相沟通

教师引导——教师帮助——教师批改——交流评改

二、作文前的准备和教师指导

 1、作文准备和作用

 2、作文前指导内容

 ①定题的准备和指导(命题和选题作文)

 ②构思和构思指导(可与立意选材同时进行)

三、作文中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 1、继续就取材、立意、构思和文体指导

 2、指导确立文章题目(选题作文)和用字、遣词、造句、修辞

 3、指导书写格式和学生提出的`问题

 4、指导长文章写短

 5、指导自行修改

 1)自行修改的意义和作用

 2)自行修改的内容

 ①材料无价值或价值太小的;

 ②材料堆砌或不足的地方;

 ③意思不积极、不健康的地方;

 ④层次和脉络上的明显毛病;

 ⑤用词不当、句欠通和累赘的;

 ⑥修辞上毛病;

 ⑦文字符号和书写格式错误。

 3)指导修改的方法

 ①重读自己的文章,标记有误,然后修改;

 ②同学中交换修改;

 ③先自行修改,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共同修改,最后自己修改。

四、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

 1、作文后的活动和教师指导的作用

 2、作文批改

 ①作文批改要求:提示学生批改;多就少改、多批少改;围绕一个中心批改;书面批改与当面批改。

 ②批改的内容: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批的目的内容和方式。

 ③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教师指导学生该;师生共同改。

 3、作文讲评

 ①作文讲评特点和要求

 ②作文讲评的类型和方式:典型讲评;对比讲评;分类讲评。

第4学时

第四节  各类文体的写作教学

一、作文训练的方式

单项作文训练       命题作文训练

供材料作文训练     想象作文训练

话题作文训练       研究性作文训练

自由作文训练

二、常用文体的写作训练

 一)记叙文

 二)议论文

 三)说明文

 四)应用文

一)记叙文写作训练

 叙述能力

 描写能力

 抒情能力

二)说明文写作训练

 区分说明与记叙

 抓住特点说明

 说明的顺序

 说明的方法

三)议论文写作训练

 学会分析

 谋好结构

 准确表达

四)应用文写作训练

 文体特点与要求

 演讲稿的写作

第5学时

第五节    考试作文训练

一、目标要求

二、试题特点

三、指导策略

四、案例分析:

 “高考作文 ——

            首尾两段的写作”

 1、有关首尾两段的论述

  明谢榛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  元人乔梦符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指开头小巧玲珑,俊秀漂亮;“猪肚”指文章的主干饱满充实;“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结实有力,色彩斑斓,卒章显志,启人深思。

 开头--小巧而俊秀

 [1]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或揭示全文内容,或交代写作动机,或切入正题,使全文纲举目张,便于下文条分缕析。

  如:

      世界千变万化,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2]运用修辞格(如引用、比喻、排比等)开篇,营造一种氛围,引人入胜,然后急转直下,切入正题。引用指引用名言、警句、诗文或与文章有密切关系的话语 。

如:

心灵的选择是一组生命的方程式。在无限的空间求解着有限的未知,在茫然的心灵中找寻着最终归宿,在付出与收获的天平上衡量是非与对错。

《心灵飞扬》湖北考生

[3]抒情开篇,拨动读者心弦,烘托渲染气氛,引出所叙说的人和事。

如:

黄山!这就是以奇秀俊美而闻名于世的黄山!有道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可要好好记下这里的世外美景!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4]设置疑问,引起读者注意,急于卒读。

湛蓝长空上云彩是什么形状?似鲲鹏,像蛟龙,如骏马,没有一个固定的形状。鲜花怒放的苗圃里哪种花最迷人?牡丹高贵,秋菊雍荣,玫瑰艳丽……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湖北考生

结尾--华美而有力

[1]照应开头,结构圆合。这种方法因为前呼后应,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开头:“坐在窗边细细地品着一盏龙井,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打报刊,感觉生活是如此美丽。无意间翻到一篇令人触目惊心的报道:一名中学生跳楼自杀未遂,高位截瘫……”

结尾:“轮椅上的孩子,愿你已经找到了你生命的出口,找到了一个关于生命满意的答案,愿你生命能够更精彩!”

[2]篇末点题,画龙点睛。这种结尾大都以议论总结,把文章推向高潮,使意境得以升华。如:

世上无难事!朋友们:只要你我都能够拥有坚忍不屈的品格,再大的困难也只是一时的“纸老虎”。让我们共同记住奥斯丁的这句话吧:坚强不屈的品格是每个人都应当去奋力追求的。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3]抒发情怀,余味无穷。这种结尾法,因为感情激越,常使读者久久难以忘怀。

……妈妈,我不知道如何安慰您啊,为什么您一想起外公就满脸泪花。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我的记忆里不仅有欢声笑语,还有感动和幸福。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抹去您眼中的泪花,让您重现昔日的芳华!

《妈妈,把我的记忆移植给您吧》

[4]蕴含哲理(包括引用名言警句),发人深思。如: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然而,没有付出,绝没有回报。伸出援助的手,挽起来,是一个天,撑起来,就是高大的“人”字!

篇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A卷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 、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 、、和 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

的 、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 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

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 、、、等内容。

6. 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 )、( )、( ),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 ,

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

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

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

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

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 )

A 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 容易组织和管理

C 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 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

8.《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 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9 .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 )

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10. 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 )

A 现代汉语修养 B 古代汉语修养

C 文章和文学修养 D 语文教育史修养

三、判断 (10小题,每题1分)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 )

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 )

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

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 )

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

四 简答题(4小题,每题3分,共12分)

1. 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2.语文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3.语文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4.语文教学的原则有哪些?

五 论述(3小题,每题6分 ,共18分)

1.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些理念和这次课程改革?

2.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3.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看法?

六 实际运用(20分)

1.请为《 背影》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答案

一填空

1.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3.“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课堂六步教法”、“情境教学法”

4.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数

5.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6.反馈、评定、激励、

7.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8.《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9.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10 .能力结构、品德结构

三、选择

题:(每题2分,共12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 B 6

B 7.ACD 8.ABC 9.AC 10.ABCD

三、判断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9 ( √ )10 ( × )

四简答

答案:

1.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1)讲授法(2)通读法(3)讨论法(4)练习法

3.(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儿童学习母语重在感性把握(4)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4.(1)语文教学的共性原则:a.主动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 b.实践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 c.基本素养与情感态度相结合的原则 d.身心发展与学习规律相结合的原则

(2) 语文教学的个性原则:a.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b.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协调发展的原则 c.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d.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原则。

五 论述

1. 目标取向: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过程取向:受实践理性所支配,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主体取向:受解放理性所支配,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2.要点:专业素质:职业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知识更新、理念更新、终身学习、教研结合。

3.要点:

语文教师教学语文,不仅仅是教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的能力,挖掘出文本中一些美好的东西,使学生对这些美好的事物产生无限的向往和憧憬,结合具体的课文举例说明。

六 运用题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篇4: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教学实践论文

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是有效地整合其它课程跟信息技术,激励信息技术在其它课程教育的普遍应用。而在信息化的教学背景下,有效地整合语文课程的教育与信息技术,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语文课程的教育,从而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的仿真模拟特性非常强,能够以视频、音乐、图片等方式演示乏味的语言文字,从而保证教学知识的直观化与形象化。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从而有助于良好教学气氛的创设,最终大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2.有助于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作为人文课程的小学语文来讲,其具备的人文信息的丰富性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上,教材与辅导资料是学生累积信息的来源,而这种信息质量与累积量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引入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信息获取平台的扩大化,由基础的纸质文本向大数据库转移,信息培养可以将高质量、最新的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也可以实时地获取要求的知识素材,还能够探究到教材上未曾牵涉到的内容。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对策

1.网络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结合网络技术的特性,能够由下面几点整合信息技术跟语文课程:即共享资源、自主学习、远程教育。2.自主学习。语文课程跟网络技术的整合,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网络技术不仅仅属于一种教学的方式,而且属于一种教学平台,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学习的知识无不涵盖其中。开放性的网络冲破了空间与时间的束缚,学生能够实时地学习。尤为关键的是,网络将大量教学课堂上难以涉及到的内容提供给学生。3.共享资源。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是长期性的,并非短时间可以实现。在长期累积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要求学习很多的课外内容,这就要求具备丰富的信息资源库,而网络具备丰富的信息量。为此,互联网能够将很多的资源信息提供给语文课程的教育。4.远程教育。作为信息技术一个关键方面的远程教育包括非常多的事项,其涵盖网络在线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等。基于不断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会受到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从而能够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进行。整个城市或者是相同区域的学校,甚至是国内的所有小学学校等都能够建设一致性的“基站”,从而统一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课程,要么是定期地安排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某个范围学校的学生开展远程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5.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鉴于多媒体技术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跟多媒体技术的整合需要立足于下面几点:一是将必要和便捷的资源提供给语文教育的听说读写等环节上。二是应用有效和简捷的方式营造教学情境。三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从而活跃教学的气氛。电子阅读设备的应用:电子阅读设备的特点是重复应用、携带方便、容量大、节约用纸等,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倡导节约型的低碳社会形势下,电子读物的应用有助于无纸化教学与办公的开展。尽管电子读物难以真正地代替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文本,可是其能够实现“文本”再应用率的大大提升,并且便于制作,从而吸引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重视。手写板的应用:当前,作为一种耳熟能详的“手写板”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其属于计算机手写绘图输入设备,一般不想用中文输入法或者是键盘的人群都可以应用手写板。除此之外,手写板还能够应用于输入数据、文本、绘画等方面。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能够通过书写板规范地进行书写。电子白板的应用:又被叫做“交互白板”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属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一种新教学方式。其是立足于计算机技术,融合资源系统、硬件系统为一个整体的平台,结合投影在交互白板大屏幕上投影计算机显示器的教学知识,且借助定位感应笔取代鼠标,十分方便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环境当中。并且,交互式电子白板具备的一系列优点从技术上保障了互动式、全面性教学环境的建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丰富,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为了有效地推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应当体现课程教学在信息技术的辅助性功能,从而奠定小学语文教学的良好基础。卢云江,山东昌邑市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篇5: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语文课程教学教育改革论文

一、教学目标

1.语文知识与能力目标

语文课堂教学要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也是多年来语文单独设科的根本原因。语文新《课标》继承了以往语文教育的实践经验,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每一位教师都不能忽略这个基本目标。

2.过程与方法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但要重视学习的结果,而且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过程与方法比结果更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将对学生的人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教学内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因为在资讯发达、知识爆炸的时代,仅仅读几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学会收集整理信息,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积极发掘教材的内涵,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神奇与奥秘,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对学习内容会有深刻的记忆。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打破学科界限,从不同学科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创新;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提倡主动的、建构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的语文课程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内容陈旧、固定、呆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使语文课程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来源于生活,最终回归到生活,语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指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新的语文课程体系要突破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障碍,在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了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了让语文教学变得加开放、更有活力的目的。

三、教学方式

新《课标》重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合作是指教师确定一个主题,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学习,得出结论。探究是指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更深更广的范围,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把探究结果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教师作点评。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地位,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监督者和评判者。而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有效地组织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手脑并用,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思考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以平等的态度参与讨论,更多的发挥组织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自由地发表意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悟,参与对话讨论,但不能放任不管,注意纠正明显的错误。

四、教学效果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要全面,不能只看成绩,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过程。从教学环境角度,看师生关系是否平等、民主,学生与学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教师是否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认识过程。从学习方式角度,看教师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是否体现自主探究、合作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从能力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能否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看教师是否因材施教。看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优势,是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爱每一个学生。

篇6: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

语文教学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语文课本给美育提供了丰富的教材。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美的篇章,而且自身也是美的化身。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美丽的篇章中唤起情感共鸣,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下面我就来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寻找语文美:

1在朗读中寻找美

语文课书声琅琅是我的喜爱。上课时我会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发挥大胆的想像,在朗读中进行情感的体验。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读书中受到感染和美的享受。例如我在讲《吆喝》时,首先让学生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然后再请同学们欣赏老北京特色的吆喝声,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这样更能体会到老北京传统的吆喝艺术,在朗读中寻找老北京吆喝艺术的美。

2在挖掘语言过程中寻找美

文学是靠语言来表现作家的审美情感的,文章的语言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观点。美的语言具有感染力,给人以咀嚼寻味和想象的天地。所以语文教学要通过深入挖掘语言文字,从中寻找美,感受美。如《散步》中第四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起着水泡……”,在这段对初春田野的描写中充分透露着春的气息,尤其是“咕咕”这个拟声词的运用,我们仿佛听到了春天富有勃勃生机的生命的跳动。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春天的美,生命的'美!

3在挖掘文章的内在情感中寻找美

文章贵在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文本情境之中,通过合理的导入,恰当的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在情感上获得共鸣,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情感美,产生美的愉悦。如《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两个“悄悄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母亲心疼我,爱我。母亲知道“我”因为生病而烦躁不安,因此连动作都变得小心翼翼,可她又不放心我,只能悄悄地躲出去听“我”的动静。因为她怕自己的点小动作就会刺激到“我”,怕我会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所以她尽力地压抑着自己的难过,处处小心翼翼。字里行间浓浓的母爱尽现。

4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文章利用语言塑造形象,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全涌于笔端。在教学语文课时,可能通过绘画寻找语文教学中的美,使抽象的语言美具体化,使语文教学更富有画面美。文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美。如在《春》中,作者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这五幅图画。在如诗如画的语言文字中寻找美,在春天的气息中描绘美。让学生拿起笔,发挥大胆的想象动手描绘,动脑感受几,体验作品带给我们的春的洗礼。文章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篇篇生动立体的图画中洋溢出来。这样学生透彻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深深地感受到文中所描绘的自然美。

5把音乐引入语文教学寻找美

不同的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给人们不同的艺术感受。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能在优美的音乐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可以配乐朗读,也可以听音乐想象课文描写的意境,还可以把文字变成音乐,将学生带入美的境界。如教学《安塞腰鼓》时,我把学生带入陕北腰鼓的震撼场面中。通过课件把《安塞腰鼓》的打鼓视频播放一遍,学生听读课文,再一次播放关于安塞腰鼓的乐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音乐与文字之间寻找美。这样的课堂愉快而不紧张,轻松而不疲劳,有趣而不枯燥。

6激发学生想象寻找美

学生会创造美才是美育的最终目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典型课例,激发学生欣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时,我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山路被白雪覆盖曲曲折折的小路上已看不见人影,而雪地上只留下一串串马蹄印儿。在白茫茫的群山雪地中,好友离开不见踪影,依然望向远方。此景唯美,此情深深!在诗句的留白中大胆想象寻找美。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寻找美,渗透美育,不但培育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提高了他们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篇7:语文课程教学小论文

【内容摘要】在我国教育体系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丰富学生文学涵养、提高学生道德情操等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前提和基础。因而,高职语文教学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微课具有独特的功能优势,其运用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主潮流,有效提升了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本文基于对微课运用优势的分析,就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微课教学;高职语文;教学运用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汉语作为母语,承载着中华文明及文化,是构筑心灵世界和继承民族精神的必要条件。高职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肩负着祖国建设、民族发展的重任,学好语文学科知识尤为重要。然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生态形成,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重视母语习得,提笔忘字、词不达意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根本在于语文学习兴趣不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丰富的信息承载、短小精悍的内容设计等优势,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一、微课的运用优势

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出现了微课、微视频等一系列新生事物,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国内知名学者姚正东认为,微课其实并不是指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或微型课程,而是指基于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的实际教学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并从不同维度进行了表述。综合来看,无论对微课如何表述,其基本特点一致,即以视频为载体,且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具体而言,基于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微课运用,主题鲜明,资源类型丰富,承载信息量较小,便于学生知识理解及掌握。另外,学生对微课内容的选择也是相当灵活的,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或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亦可对重难点部分进行自由反复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体现。如此,不仅减轻了教师负担,同时还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得学生自主学习更加便捷。新时期,微课的运用优势毋庸置疑,并主导了新一轮的教学创新改革。

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标识之一,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优势显著,得到了师生广泛青睐,理应予以充分支持。本文结合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扎实支撑环境

严格来讲,微课不仅仅传输了一种教学理念,同时还是一种基于现代技术的教学方式,对高职配套设施环境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急剧增长,导致资源乏力现象突出,包括师资资源、软硬件资源等。对此,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战略规划意识,了解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集整既有资源,适度加大微课教学支撑环境建设投入力度,积极引入先进软件及设备,尽量满足语文教学需求。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定期开展培训实践活动,明确教育信息化导向,确立微课应用重点,及时传递先进思想理念,如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等,丰富教师学识涵养,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及职业素养,以向学生输出更加完善的教学服务。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微课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综合素质表现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实效。因此,教师自身也需明确职能定位,分析微课运用要求,通过网络、培训等多样化平台,丰富信息化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水平,强化创新改革意识,推动语文教学发展。

(二)丰富课程内容

语文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基础,其设定是为了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文学素养。在此过程中,丰富的课程内容设计为实现高职语文教学功能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桎梏,全方位考虑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微课优势,集整信息资源,开拓学生知识视界的同时,发挥他们的思维活性,引领学生走入文学的殿堂,使之思想情感得到熏陶。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搜索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图片、影像、视频等,活跃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形象地展示知识内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微课支持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着需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因此,教师需把有限的课堂时间更多地交给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均有参与机会,引导他们思考、互动。基于此,教师应以微课为导线,引入设定情景,由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思维活力及创新能力等。如此,还有助于构建学生良好交际关系,使之得到全面发展。

(三)创新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是教学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及发挥至关重要。单就教学形式而言,高职语文教学以提升文学素养为导向,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汉语表达能力两方面培养,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语文本身就附着着十分丰富的精神涵养,细腻的文字,表达着对人事物的情感,充满了思考和寻味。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将进一步增添其趣味性,从而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多种要素的集合展现,如图片、声音、音像等,以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微课技术运用,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情绪。同时,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线上线下一体化。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如微信的公众号、微博等,最大限度地分享语文课程资源,延展学生学习空间,使之在课余时间依然可以同老师探讨,继而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微课资源分享的高职语文教学系统建设,应重视学生学习自主能力培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四)完善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总结,对于微课运用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试卷考试是核心,并由此决定学生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偶然性、局限性,同时也很难调动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强调以生为本理念的灌入,要求评价机制重新作出调整和完善。具体而言,在素质教育理念的主导下,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逐步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尊重和理解学生个性差异,设立多元化标准及参与主体,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真实,并以此指导语文教学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教学课堂,认真总结学生的行为表现,并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学生个性差异及既有水平,做好相关记录工作,以一定比例纳入到考核成绩中。基于此,教师既要善于发现学生所长,又要善于总结学生所短,认真观察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表现良好的学生适度奖励,及时指导学生自我更正,从而构筑师生良好交际关系,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年代至关重要。未来随着信息化科技发展,微课的优势将得到进一步体现,其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效力将再一次得到提升。因此,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微课运用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出更多运用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萌.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0(6):69~70

[2]吴兰.探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6,36:72,74

[3]赵倩.浅析“微课”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劳动保障,2016,1:48~49

[4]刘铁英.浅谈微课在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18:163,165.

篇8:语文课程教学职教方面论文

语文课程教学职教方面论文

一、如何解决职教语文教学中的困难

1.开展“每日一说”

每堂语文课前,花1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展“每日一说”,每天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发言,全部实习轮流制,发言的内容可以是发言人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讲一个故事,总之只要是脱稿发言即可,发言的时间为3~5分钟,一位学生发完言后,再请其他学生来点评,点评可以是学生听完发言后的感想,也可以是对发言人的评价。开展“每日一说”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表达想法的平台,还可以锻炼学生在众人面前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听力,并且起到丰富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2.参加演讲比赛

演讲比赛是一种较常见的'活动形式,演讲比赛要求演讲者在脱稿的情况下,以口语为主加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在观众面前绘声绘色地讲说。演讲能够极大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在众多不熟识的面孔前,大部分学生都会紧张、怯场,不敢大声说话,而经常性地参加演讲比赛能够帮助学生逐步习惯这种大场面,克服内心的紧张和胆怯。这样对于职校学生未来就业面试也有很大的帮助,在一般的就业面试中,一些毕业生由于很少在陌生人和众人面前开口讲话,在回答面试官提问的时候,容易紧张,讲话支支吾吾、吞吞吐吐、含糊不清,给面试官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平时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对于职校学生来说受益无穷。

3.开展语文知识竞赛

知识竞赛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有益活动。在职校语文课堂开展语文知识竞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学知识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文学知识提供良好的环境。学生为了在知识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文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也会得到提升。

4.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一种能够考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比赛。在平时的职校语文教学中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辩论赛,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辩论赛,语文教师在选择话题的时候,应该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话题,例如“读职业学校是否有用”“职校开设语文课程是否有必要”“毕业是否意味着失业”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都会让学生有话可说。

5.编写小话剧并出演

枯燥无味的写作课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的效果并不明显。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热情,可以换一种写作方式,例如,让学生编写小话剧,大都数学生肯定都喜欢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等,而我们知道,电视剧和电影都是演员依照剧本演出来的,那么如果让喜爱电视剧、电影的学生自己当编剧又会写出怎样的剧本呢?当然,为了降低难度,学生可以试着编写一些小型的话剧,对于写得比较好的剧本还可以让学生排练演出,让学生在演出中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编写小话剧,有利于提高写生的创作热情和写作水平,出演小话剧,有利于学生体味自己的创作成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6.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

为了提高职校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学校应该重视语文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设一些专业性语文课程,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例如,开设公文写作课程、口语训练班,提高学生的公文写作水平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结语

总之,职校语文课程是职校学生必须重视并认真对待的基础课程,语文课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职校语文教学中面临的困难诸多,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面对、共同努力,正视这些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寻求合适的方法解决。在这方面,职校学生要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职校语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耐心教学,丰富课堂内容,因材施教;职业学校在稳抓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文化课程学习,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素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篇9:论文: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论文:论语文课程的言语性

一、“言语性”的提出

言语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在二十世纪初就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作过专门论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大讨论;而言语概念运用于语文教学论领域,则是在八九十年代,由此,人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在九十年代的语文课程性质大讨论中许多人将“言语”概念的引入作为武器,对“工具性”提出挑战,其中代表人物有王尚文、李海林等,只是王尚文得出的结论是“人文性”,李海林则只破不立,并未明确地界定语文的性质。不过,李海林提出语文教学论要由“以‘语言’为主体的本体论”变为“以‘言语’为主体的本体论”,①对“言语性”的提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式提出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的是福建师大的潘新和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第5期的一篇题为《语文课程性质当是“言语性”》的文章,只是到目前响应者寥寥无几,而质疑者则指出“言语就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而且,显然外语课也具有言语性。”②由此,笔者深感“言语性”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还未获得应有的理解和重视,故撰此文,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正于方家。

二、“言语性”有丰富的理论内涵

1.区分语言和言语是语文课程“言语性”的立论依据

现代语言学将语言分解成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概念,“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言语则不同,它或指人运用语言的行为(即所谓‘言语行为’),或指人运用语言的结果(即所谓‘言语作品’)。”③“言语是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两个方面。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言语则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言语则是交际的过程。”④区分言语和语言两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搞清语文内涵的真相。

2.言语是“语文”的真正内涵

关于语文的含义,人们多是望文而生义: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折中后便说“三位一体”。其实“语文”一词是1949年由叶圣陶主持编写语文课本时提出的(这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圣陶是这样解释“语文”的含义的:“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⑤叶老这里使用的语言的概念应为现代语言学的“言语”。对此,李海林作过专门的论述:

口头语与书面语根本就不是语言的分类。所谓口头语就是口头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所谓书面语,就是书面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凭借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换一句话说,口头语和书面语,是根据使用语言的不同凭借和方式进行的一种语言功能分类。口头语是口头的语言运用,书面语是书面的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属概念是“语言运用”,口头语和书面语是在这一属概念下根据“语言运用”的不同凭借方式区分开来的种概念。(《言语教学论》)

以上关于言语的解说表明,这种语用意义上的“语言”就是言语。也就是说叶老这里所讲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语言”都是言语。既然“语”是言语,“文”也是言语,语文的内涵便当然是言语。

3.提高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于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大纲上最具核心意义的一句话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这是我们探讨语文课程性质以及所有语文教学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就是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

4.言语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

高中语文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课文,前三项是言语行为,后一项是言语作品。关于“教学内容和要求”的具体阐述有18条,其中只有4条不是直接指向言语和言语能力的。余应源先生认为:“在学校的各门课程当中,语文课是唯一(外语课除外)以言语形式作为教学内容的课程,而其他课程都是以言语内容为教学目的。”⑥这是很有道理的。

5.言语学习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

其实言语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它也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其它课程(外语除外)是借助言语去学习言语的内容。此外,语文学习对言语活动的形式多样性以及质量要求也比其它课程要高。

我们主张语文课程的“言语性”,是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基本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手段。“言语性”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并非像余彤辉先生所言的“言语”仅仅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说语文的本质属性是‘言语性’似乎等于什么也没说”。

三、“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我们探讨语文课程的性质,是指向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即体现语文内涵同时又使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语文所特有的属性。作为本质属性,它首先不能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因为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事物的本质属性只能是一个方面的,那种若干属性综合的说法是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观点,必然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中的错位。我们在本文论及其它有关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时,是不涉及它们的。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不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论的基本论题是:语文是教语言的,语言是工具,所以工具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此论没有区分语言和言语,是大前提错误,自不必说。工具论的另一命题是:语文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那么,数学、物理、英语等哪一个又不是人们从事社会生活的工具?“工具性”不能揭示语文的基本内涵,也不是使语文区别于其它课程的本质属性。“工具性”当然不必对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负责,但“工具性”和“语言知识中心论”是血亲关系(因为“工具性”的立论基础是“语言是工具”,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其知识结构表现为静态的、描述性的知识体系),应该对曾经盛行的以语言知识教学为核心的语文教学负责,这不算过分吧。

语文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也不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人文论者用马克思的话“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论据证明语言有人文性,进而推导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有人文性应当是不错的,但有人文性的并非语文一门课程,也难讲语文的人文性比历史、政治等人文课程更突出。说语文具有人文性是成立的;说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在学理上是站不住脚的。单纯地强调人文性,必将忽视语文基本能力的落实,并消损语文的个性。比如最新的语文实验课本(分别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出版社出版,将在推广使用)“在倾心于张扬‘人文性’的时候,对所谓‘工具性’关注得不够”,⑦“语文的基础训练及语文的基础知识教学有些削弱”⑧,便是这种认识的必然结果。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看,人文化的语文教学的确令人神往,但它又是那样难以把握,且不说抛开了“言语教学”的人文境界将以何为依托,单从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来看,真正人文化的教学离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试问,道德文章俱佳的“风范足式”的语文教师有多少?让语文教师都成为人文素养高出其他学科教师一截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并且本身就是“非人文”的。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课程有人文性,但它必须按照语文的方式去体现,必须在反映语文教学特质的言语活动中实现;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这都不是得出语文课程“人文性”结论的充分条件。

语文具有知识性、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民族性,这些也都是对的,但这些都不是语文课程所独有的、体现课程的特质的语文的本质属性。

“言语性”是语文的本质属性,不仅因为言语是语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言语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主要方式,还因为“言语性”是使语文区别于其他课程的关键。也有人认为外语也具有言语性,并以此来否定语文课程的“言语性”,这是不对的。语文因言语的整体属性而区别于非语言课程的其他课程,语文因言语的内在个别属性(民族性)而区别于外语。语文和外语的共同性要大于语文和其他课程,语文和外语的性质当然有相似之处,否则倒不正常了;语文和外语的区别也只能靠“言语性”来体现,如果不这样,难道我们要用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来界定语文和外语的分野吗?

四、“言语性”对语文课程的.其他一般属性具有理论上的包容性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但工具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工具不被运用,工具的价值为零;语言不被运用,语言的价值为零。不从言语的角度(语用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审视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理直气壮地告别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旧模式。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但人文性要依赖言语性来实现。语言是一个语言学概念,它一经创造便具有了独立性,它可以脱离个体的人而存在;言语是一个心理语言学概念,它和言语的主体以及主体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等人的因素是不可分离的。语言是工具,是思想文化的载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人文性,但语言的人文性要小于言语的人文性,因为工具就是工具,载体就是载体,它的人文性要在工具和载体的运用中(即在言语中)实现。抛开了言语性,语文的人文性将大大削弱,离开了言语理解和言语运用,语文的人文性将淹没在工具和载体之中,淹没在符号的外在形式之中,难以浮出海面。

语文课程具有知识性,但语文课程的知识并不应该是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由语音、词汇、语法等构成的一种静态的知识体系),而应是关于语言运用的实践知识,是一个由语言运用者、语言运用环境和语言运用作品构成的动态体系。语文课程的知识就总体上讲,要么应该是为言语服务的,要么本身就应该是言语知识。

语文课程具有基础性,但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并不专指语言文字的基础性、语言文学的基础性、语言文化的基础性,它的核心是言语的基础性。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即大纲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而培养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文化品位等则是从属于这一根本目的的派生性目的。

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为言语的综合性,然后才是其他语文元素(如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知识、能力等)的综合性;其他语文元素的综合只是语文的表象,言语的综合才是语文的本质。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语文实践的核心是言语实践,语文参与社会生活必须以言语实践作为基本方式,否则就不是语文的实践。

以上足以说明“言语性”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这是“言语性”丰富内涵的又一种表现。

五、提倡“言语性”的意义

“言语性”的内涵既丰富又明确单纯(其明确性表现为指向可见可感的“言语”,其单纯性表现为仅仅指向“言语性”而不是两种甚至三四种性质的综合),在它的指导下,既可以构建语文课程的宏观框架,又有利于语文教师贯彻实施。提倡“言语性”,对语文教学的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时而工具第一,时而思想至上;时而文学第一,时而文章至上。专家们论战不休,老师们无所适从,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造成这种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认识不清,没有从语文本身的内涵和语文教学的目的出发去研究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语文的认识偏离了语文本身的特质;要么搞折衷主义的所谓综合,结果油是油,水是水,难以有效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而语文的“言语性”则使我们明确了语文的内涵、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实施方式,为我们构建出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框架。同时,“言语性”所指导的语文教学是可以操作和可以实现的,它对语文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也更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言语性”的语文课程性质观能在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中形成共识,语文教学一定能少一些理论上的混乱和实践上的错位,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① 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版。

② 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10.

③ 王尚文《语文学科的性质之谜》,载《语文学习》.11

④ 龚向明《讨论语文学科性质的立足点》,载《语文学习》.4

⑤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⑥ 转引于余彤辉《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之鉴”栏目的“主持人的话”,载《中学语文教学》2001.10

⑦ 刘占泉《汉语文教育的战略转移》,载《中学语文教学》.2

⑧ 唐建新《烙上了世纪初的印记》,载《中学语文教学》2002.2

篇10:体育学论文题目与选题参考

1、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2、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3、论体育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4、论体育教学艺术

5、论体育游戏的游戏性

6、论体育伤害侵权中的自甘冒险

7、论体育科学学术社团的改革与发展

8、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有偿社会实践

9、论体育价值观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0、论体育报道中的民族主义情结

11、论体育文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

12、延边地区朝鲜族体育价值观的调査报告

13、论体育营销与品牌国际化

14、论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15、聚焦生命—论体育与青少年挫折教育

16、论体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17、论体育舞蹈的审美教育功能

18、论体育课程环境

19、论体育新闻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20、论体育舞蹈竞技与艺术双重取向的特征

21、长春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22、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23、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综览

24、北京体育大学增设体育商学院的可行性研究

25、包头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研究

26、职业团队体育运动电视转播权集中销售的竞争法分析

27、上海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研究

28、甘肃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29、贵州省体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30、广西高校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分析

31、江苏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2、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成本与效益研究

3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改革及其发展对策的调查研究

34、CBA联赛的场馆经营和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35、对我国体育院系运动训练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研究

36、体育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问题探究

37、基于J2EE的体育物流企业物资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

38、素质拓展培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基于苏区体育精神的视角

39、BT项目的运作管理模式及合同管理研究--以A市体育中心项目为例

40、体育物流企业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研究

41、我国体育产业上市公司绩效的研究--基于战略管理视角

42、大型体育赛事物流资源的协同管理

4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体育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

44、体育服装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

45、体育用品制造业现金流管理研究

46、体育彩票公益金绩效评价管理优化探讨

47、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管理研究

48、体育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49、基于PPP视角的重庆市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管理途径研究

50、中高职融通下的体育教学模式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

51、体育赞助营销的风险识别与管理分析

52、探析体育教学纳入中职物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对策

53、从体育用品企业高库存困局谈起--浅议库存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创新

54、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国际化进程与经营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

55、将物业管理引入社区体育设施管理体系的探析

56、浅议体育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

57、论体育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58、论体育广告文化及中国特色体育广告文化发展方向

59、论体育中竞技运动的伤残保障法律制度研究

60、论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法律保护

61、论体育运动中的自甘冒险

62、论体育外交在和谐世界构建中的价值

63、论体育软实力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64、论体育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65、中国体育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问题的探讨——兼论体育产业的相关概念

66、论体育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

67、论体育赛事电视转播权的国际保护

68、论体育教育的审美心理建构

69、聚焦生命—论体育与青少年挫折教育

70、论体育纪律处罚权及其规制

篇11:旅游论文题目与选题

1、以适应开放的服务业市场为导向探索旅游英语教学

2、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中民俗翻译问题探析

3、微课对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的启示

4、体裁分析视阈下旅游外宣语篇对比研究--以贵州省和香港旅游英语官网为例

5、对我国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

6、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旅游英语专业“校企双主体”教学组织形式构建

7、从中西茶文化差异看旅游英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8、基于情境认知的主题任务型旅游英语微课设计

9、基于词汇习得的旅游英语阅读材料选编研究

10、网络环境下旅游英语主题式教学模式研究

11、高职旅游英语网络情景教学模式研究

12、高职旅游类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研究

13、基于微信平台的旅游英语自主学习研究

14、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旅游英语教学意义浅析

15、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6、“双导向”视角下旅游英语课程群建设

17、旅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8、旅游英语翻译与文化传播实证研究

19、承德区域内旅游英语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0、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待旅游英语翻译

21、基于CBI教学模式的高职旅游英语教学探究

22、高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共享平台建设

23、中职旅游酒店英语教学中的心理效应

24、旅游英语口语的知识内化研究

25、微信支持下的旅游英语教学优化探析

26、互动模式基础上高职旅游英语的教学初探

27、职业高中旅游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探究

28、旅游英语翻译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9、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和处理

30、关于旅游英语的特点及翻译的路径选择研究思考

31、高职院校旅游英语教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

32、旅游英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33、以旅游英语为例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34、从“旅游英语网络一体化教材开发”探究数字化教材盈利模式

35、旅游管理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育

36、本土文化融入旅游专业英语教学的探讨

37、京津冀协同发展视角下的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刍议

38、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探究

39、论中职旅游英语情境化教学的课堂评价模式

40、旅游英语翻译中的创造性探析

41、跨文化意识在旅游景点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42、海南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衔接调查

43、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

44、旅游英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45、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中的修辞和中西方文化差异

46、中、高职旅游专业英语课衔接研究

47、中职旅游专业英语课程特点及教学对策研究

48、以就业为导向的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9、语言输入输出理论对高职旅游英语口语教学的作用

50、湖州旅游景点英语标示翻译不规范现状调查与对策

篇12:旅游论文题目与选题

1、出国领队的业务流程及训练策略

2、从餐具的摆设看中美文化差异

3、从会话合作原则看饮料广告的定位策略和创意策略

4、从文化角度看旅游翻译

5、从文化角度看绍兴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

6、导游词的特点及其英译技巧

7、导游词的特点与英译技巧

8、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9、导游应变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

10、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1、广告英语中委婉语的应用分析

12、国际酒店成功的经营模式对我国涉外酒店的启示与借鉴

13、国外网络旅游广告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14、黄山…旅游业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

15、徽州民俗文化特点初探

16、景点导游词的特点与英译技巧

17、景点模拟导游的策略研究

18、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9、论旅行社集团化经营管理

20、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21、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22、论中国旅游传统文化词汇的特色与翻译

23、论中国旅游文化词汇的特色

24、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25、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28、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29、旅游交际礼仪的功能及培训策略

30、旅游交际礼仪的功能与训练策略

31、旅游景点的文化翻译

32、旅游景点介绍的特点与英译技巧

33、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初探

34、旅游景点名称的翻译技巧初探

35、旅游景点文化翻译--以绍兴(杭州、宁波)为例

36、旅游景观中公示语翻译的特点

37、旅游目的地研究

38、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39、旅游商标英汉互译的方法探究

40、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民俗文化解读

41、旅游英语口译的特点及训练策略

42、旅游英语口译的特点与训练策略

43、旅游英语模拟导游实训的方法初探

44、旅游英语应用性人才的培养途径及策略

45、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46、美国英国…民俗与礼仪简述

47、培养优秀英语导游的策略初探

48、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49、浅谈旅游景区形象的管理

50、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51、浅谈旅游英语翻译与民族审美差异

52、浅谈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

53、浅谈涉外旅游服务中的语言艺术

54、浅谈自助游的利与弊

55、浅析旅游广告翻译中交际语义翻译法的应用

56、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57、商标英汉互译的方法探究

58、绍兴对外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

59、绍兴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60、绍兴涉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与对策

相关专题 语文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