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素养与创新思维论文

蹄儿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蹄儿”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提高语文素养与创新思维论文(共11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提高语文素养与创新思维论文

提高语文素养与创新思维论文

摘 要: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此进行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从设疑置问,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展开想象,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打破思维定式,开辟创新思维的蹊径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

关键词:语文素养;创新思维;想象;思维定式;发散思维

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不难发现,其中有十三处用不同的笔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这充分表明,语文教育目标是“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促进语文素养协调发展和提高,除了熏陶感染、语文实践、多读多写等途径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的支持,语文素养也难以提高。因此,启迪创新思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重要途径。何谓创新思维呢?创新思维不属于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相并列的一种思维类型,而是就思维的结果有无创新而言的,无论是通过形象思维或者是抽象思维,只要其结果有创新,就可谓创新思维。我们常说“心想事成”,如果没有“心想”的意念,自然不会产生“事成”的结果。同样,如果没有创新的念头,也不会有创新的结果。由此可见,只要拥有创新的念头,整天想着去发现,创新的思路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并将创新更好地付诸行动。既然创新思维是一种意念,那么创新思维就可以培养。如何增强消化功能,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这是新课改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要探讨的课题。探讨这个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在此总结出自己的做法与体会,以期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设疑置问,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人类创新史告诉我们,所有的创新都源于问题。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创新意识。问题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朱慕菊主编的《走进新课程》中指出:“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从而表明,问题是启迪思维的动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语文新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确指出:“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因此,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或探索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点燃创新火花的关键。所谓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设疑置问,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悬念和困惑,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创新、去探索。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笔者为突破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这个重难点,创设了问题情境,在诵读、美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春”的?

3.文章又是从哪几个画面来描绘春天的?请分别给每幅画面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4.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什么?

从上述设计的问题看,前两个问题学生认真阅读,细心体会,不难回答,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启动思维,点燃创新火花。第3题有创意,学生可从景物特征、写法和语言等角度来总结。第4题则是个开放题,难度适宜,具有探索性,学生有不同的阅读经历,不同的理解程度,可能有不同的感悟,但只要学生能基本说出自己的体会,就应给予肯定,勿强求统一的答案,这也是创新思维的体现。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置问,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起他们思维活动的波澜,引发他们在前浪推后浪中思考问题,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在逐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

二、展开想象,放飞创新思维的翅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足见想象的重要性。想象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与电脑相比,想象力是人脑的优势。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脑将储存的表象改造或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不仅能构想出未曾知觉过的形象,而且还能创造出未曾存在的事物形象。想象力具有自由、开放、浪漫、跳跃、形象、夸张等特点,它能使思维逍遥神驰,一泻千里,超越时空。没有想象力,一般思维就难以升华为创新思维,也就不可能做出创新的成果。老舍说:“创作永远离不开想象。”法国文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就不能成为诗人。”可以说,一切借助于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文学艺术都需要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若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就难以提高。因此,激发想象力,让一般思维升华为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语文教材,选文文质兼美,文学艺术作品比重较大;文学作品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意境于模糊的观念中。模糊的观念比清晰的观念更富表现力。这主要体现于不同的读者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来完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人在一定的意境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呢?常用的想象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再造性想象,另一种是创造性想象。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凭借课文中生动的描述、精美的插画,通过阅读或观察,进而感悟、体验,渐入意境,脑海就会显现出活灵活现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仿佛身临其境思索着,任凭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这是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的好方法。例如,学习《安塞腰鼓》一课时,作者通过描写西北汉子擂腰鼓的场面,如“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通过精读,那腰鼓舞壮阔、豪放、火烈的场面再现在脑海里,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教会学生抓住表现力强的语句进行想象,再现文中的画面,在想象中体会精彩语句的作用,受到感染熏陶,从而获得语文素养。

所谓创造性想象,是指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来新形象的过程。如,童话故事中的美人鱼、《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等形象,都是创造性想象的产物。语文学科具有模糊性、综合性、间接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感知、探究、体验,从而去理解课文的“言外之意”“文外之画”“字中之情”,这就给学生以创造性想象的广阔空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作者故意留下的“空白”和未知结局,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所谓“空白”是指作品中没有直接说出来,需要读者根据生活经验、审美情趣等进行感悟,回味想象和补充的地方。例如,学习《孔乙己》一课时,结尾有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孔乙己的死描述得很模糊,说“大约”又说“的确”,不敢确定。但从他末次出场的样子肯定是活不了,会死在什么地方?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模样?直接的死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加以补充,进行创造性想象。经过讨论交流,有的想象他用双手爬向自己的墓地;有的想象以他知识分子的清高,绝不会选择暴尸街头;有的想象他虽穷困潦倒,以他死要面子的性格,死也要死得有尊严……只要想象合理,都要予以肯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扩写、续写、改写等方法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引导学生进入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生动的.画面;另一方面要挖掘作品中故意留下的空白,让学生进行补充,展开创造性想象。学生通过想象,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从而就能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打破思维定式,开辟创新思维的蹊径

思维定式是创新思维的天敌。所谓思维定式,是指根据自己的经验或习惯形成认识的固定倾向,影响后继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形成“思维栓塞”。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来说,思维定式是比较可怕的,创新思维的缺乏也往往是由于自我设限造成的。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先打破在头脑中构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方式方法,另辟蹊径,就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既然创新思维是看结果,那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横向思维等都可以打破思维的定式,从全新的思路来分析面对的问题,使要解决的问题有所突破,产生新异的效果。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个特征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始终。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有一种常用的形式,就是指面对一个问题让学生能够有多种解决的答案。然而,有些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往往只会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一个问题。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思维僵化、死记硬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流畅,灵活变通,更具创新性。例如,在丰富学生语汇方面,可以让学生按一定的要求写出尽可能多的词语。如,写出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写出形容人的神态的形容词,写出描写景物的词语……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词汇量必能大幅增加,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方面,教师可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进行思维发散。例如,学习《口技》一课,在通读、诵读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写法上的成功之处。笔者提出问题:“作者的笔法妙在何处呢?”学生立即研读课文、讨论交流。许多学生能用发散思维回答这个问题:妙在首尾呼应,妙在侧面烘托,妙在摹声传神,妙在变换时间词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坚持经常用发散思维启迪,开发学生潜能,相信定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也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提高。

逆向思维是“反其道而思之”,它是采用反向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亦是打破思维定式的一种创新途径。逆向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有较广泛的运用。如,成语中的“乐极生悲”“南辕北辙”,诗句中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置之死地而后生”,修辞方法中的对比、反衬,写作中的倒叙等,都是逆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横向思维是跳出圆圈、触类旁通的思维方法。运用横向思维有助于打破定式的想法,冲破旧观念的束缚,产生新观点,推动对问题创新性的解决。如,在议论文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怎样从其他的角度提出观点,论证问题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打破思维定式的各种思维方法,并进行训练。长此以往,定能使学生的思维有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很强调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堪比消化功能的创新思维,能把知识转化为人所需要的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强消化功能,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协调提高。语文教师可以从设疑置问、展开想象、打破思维定式等途径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具备创新思维的学生,他的各种素养也高,将来才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篇2:培养创新思维有效提高语文素养

“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这是著名教育家赫钦斯的话。在这里他也指出了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这一问题,在今天,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教育界一直关注、探讨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如何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到最高点,这也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以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应时刻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在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以下几点是不容忽视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旧有的教学思想观念,在新课程标准下应以改变。笔者认真学习过新课程标准后,认为如今的语文课,不光要求教师备好课,上好课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何谓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在没有外加压力的情况下,学生能自己地找出自我薄弱点,进行目的性明确的学习。

在这一问题上,许多教师会觉得很困难,特别是一些老教师难以适应。教了几十年的书,用了几十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可以不看教案,只带本书就可以把课文内容传授完,一些重点、考点也无一落下地输给学生。而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学生……什么都是新面孔,心里就没了底,翻开课本不知道如何教才好,也就是抓不住新课程的要点。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以往旧有的老套的教学观念。

那么如何转变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靠固有的浅薄的文化知识进行讲座式的教学。新课程标准很明确的告诉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是在培养学的生语文素养,换个角度来说,就是在更深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

新人而努力。如果片面的认为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而像以前那样大搞题海战术,那么在新世纪的教育理念下是无立足之地的,也就是会被教师队伍所淘汰。新课程标准上也明确了“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新世纪的教师不是旧社会的教员,也不是教书匠,而是要经常汲取新鲜的及时的信息,多学习先进的文化理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层面,不但懂得如何终生学习,而且会不断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人民教师。

二、激活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发言

关于课堂气氛这一问题,以前就有人提出过独到的见解。是让学生循规蹈矩的在下面努力地接收教师所传达的知识;还是让课堂变得沸沸扬扬,让学生畅所欲言?这上面第一点能让学生全面的吸收教师所讲课的内容,课堂纪律也显得比较有秩序,但无法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长期以往,会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逐渐对学习毫无积极性;另一点恰好与上面一点相反,这样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发言,不断地开拓了思维,但很多时候教师无法把持住课堂的纪律,因为在一个班里不可能人人都能遵守课堂纪律,很多时候会导致正常的授课无法进行下去。

笔者学习过新课程标准后,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是值得广大教师所关注的。新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开放”与“创新”两词足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的特点,同时笔者也发现了新课程留给我们教师、学生的开发和选择的空间很大,这也是符合新世纪的学生拓展空间的需要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既体现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呢?

其一,课堂不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言论。经我在班中实践后发现,许多

学生的思维是符合我们教学的常规,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很多时候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产生涟漪般的思考方法……这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其二,教师的话不全是真理,学生也有指正的权利。在课堂上,教师所讲的内容有可能是不全面的、偏颇的甚至错误的,学生如能在课堂上当堂给教师补充或指正,这不仅能让更多的学生学到更可靠、更全面、更新鲜的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临场发挥能力,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值得欣赏的。但更多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端正座姿,不许随便插话,这很多时候是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学生能自主发言,这不仅激活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发展思维、口语交际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临其境

在课堂上能良好的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从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不仅能减轻许多理论的抽象的概念,这也让学生学得自在。有调查表明,当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的对它进行探索研究。法国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如果能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对学习的热情,这无疑是一件乐观的事情。

那么如何才能正确创设情境呢?创设情境是在课堂上展示与课题有关的信息、插图及文中出现的事物的外延物等,这也就要求师生要长期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资料。如今网络在校园的普及使得师生能从多渠道、多方向、多角度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例如在准备七年级上册的《十三岁的际遇》时,可以在网上找到有关北京大学校园景色的图片,把这些图片下载整理后,在上课时按照文中所出现的情景,让学生随着作者的步伐一起游览北大。这不仅在课堂上学到了课本知识,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了北大的布景、北大的历史、北大的人文……再如,在教七年级上册中的《水调歌头》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歌手

王菲对此文作的优美唱腔,同时欣赏从网络上找来的与文意相符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这些资料,也可以教师做一个相关的课件),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愈加快速、深入、全面了,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有趣。

情境可以使学生对课文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教师若能经常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深感课文的丰富性、生动性、实在性,学生在课外也会同样去探求一种课外学习的新方法。

四、设立疑难辩论,让学生自解其难

在短短的课堂系统的学习后,还需要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后学习与探索,这就不难会产生一些学生个人难以解决的疑难,如何化解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定期收集这些学生的课外疑难,再定期的在课堂上展开一次小规模的疑难辩论。

说是辩论,其实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学习、互相探讨,寻求解决问题或探讨多种答案的方法。若是出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可由教师来一一解答。在辩论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发现问题的方法,寻求正确答案或多种答案的途径。在辩论前后,学生思维都在不停地思索,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疑难辩论不仅让学生解决了学生自己的问题,还增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度,更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的精神。这与新课程标准上提出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共向的。

从以上几点可以得出,新课程标准对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更全面、周到了,不仅让学生学到了课本知识,也让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一点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对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开山凿路的作用。

篇3: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

摘 要: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古诗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悠久历史里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人文教育和语言文字学习的丰富资源。传承这一灿烂的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因此,小学课本中选编了数十首古诗词,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对古诗词的重视程度。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充分重视古诗词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词的新思路。如何让这一文化瑰宝绽放流光溢彩,笔者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一首韵律极美的歌,而儿童从不排斥音乐,我找到了这一契机,先从朗诵入手,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韵律美。我先创设情境,用古筝做背景音乐,创设了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接着我朗诵了一首辛弃疾的《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论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听着,被悠扬悦耳的古筝的声音所迷醉,被我所读的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所迷醉。看他们这样已经被诗歌的音乐美所感染,我并没有急于讲诗歌的意思,

篇4: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

如何通过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论文

一、倡导综合学习,丰富人文内涵

三年级下册分别在第二组“环境保护”和第五组“人间真情”两个专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的调查和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两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与课文阅读、口语交际、习作训练密切相关,把学生从课内学习有条不紊地引向课外,实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实践的结合。这样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环境保护”和“人间真情”两项综合性学习活动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两项活动的内容看起来似乎相差甚远,但基本精神却都体现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两项活动可以培育学生保护环境、关爱人类和奉献爱心、关心他人的朴素情感。学生走出课堂,了解周边环境,对环境污染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爱护人类共同家园地球、关心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不断认识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同时懂得伸出援手,给予别人真诚的帮助,献出一份爱心。这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小学生为了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积极地去走访群众,在与老百姓的沟通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定西。讲话的语气、交流的方式,都是学生成功进行社会调查的保障。学生在社会调查中,可以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为学生的习作训练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么做,那么“自主”和“积极的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的效果也就打了折扣。所以,激发学习兴趣、开拓活动思路是开展好两项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我们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

1.充分利用文本,为学生的综合性学习铺路搭桥学习文本第二组的“保护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读导语开始,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接着概括提示全组课文的内容,并初步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让学生对周围环境注意观察,对保护环境注意思考。《一个村庄的故事》触目惊心,小村庄的悲剧发人深思──人类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至此,时机成熟了,文本布置了综合性学习──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文本一连串提出四个问题,分别针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环保意识,然后提出活动的内容,并对活动形式提出建议。这样,我们就能引导小学生把握要点,做到活动前心中有数,活动中有条不紊。第五组教材“人间真情”的学习套路也是如此。

2.精心谋划,为学生创设综合性学习的情境我们在布置“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活动时,除了利用文本提供的导语外,还可以自己精心设计导语,饱含深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可是近年来,地球母亲已不像当年那样生机勃发,青春无限,而是百病缠身,伤痕累累了。你看,森林不断减少,水土大量流失,土壤严重沙化,海洋污染加剧,物种濒临灭绝……让我们做一名环保小卫士,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来保护地球母亲吧!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知道哪些鸟是益鸟吗?你知道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么?针对“人间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提问,父母过生日的时候,你是否想过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呢?你周围有需要帮助的人吗?你曾经给予过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么?如此等等,都有利于综合性学习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三、拓宽活动渠道,开发课程资源

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教师的启发引导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前提。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领会文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确定活动主题,拟定活动计划和展示方式,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应当以学习伙伴的身份、以和同学生商量的口吻,作一些必要的提示,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例如:

(1)活动内容:阅读环保书报、收集环保资料,收集废旧电池,检拾废旧塑料袋,清理学校附近的草坪,清理河湖池塘中的垃圾,收藏保护鸟类等环保邮票,宣传爱鸟知识,举办环保知识竞赛。

(2)活动形式:查阅书报,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讨论、采访。

(3)呈现方式:倡议书、建议信、环保手抄报、壁报、实物展览等。可以举办环保主题班会或少先队队会,还可以模拟环保展览会讲解员、无公害蔬菜推销员、编演环保小品、编写绿色产品广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活动,要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践活动应当同文本的阅读紧密结合,在学生进行活动情况交流、口语交际和习作时,我们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语文综合性学习更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是文本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有益补充。我们要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要义所在。

篇5: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论文

一、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世界是在变化中发展的,语文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所以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一)语文教师要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一方面,我们要纵览古今、放眼世界,分析总结过去,明确应试教育的利与弊;另一方面,我们应明确高中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为了考试,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正确认识语文,承担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

目前,很大一部分教师都单纯地把语文看成一门工具学科,实行功利主义应试教学,以练代讲,以考代练,大搞题海战术,学生因此变成了应试的机器。其实,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是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积累,健全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修养,把育人成人放在第一位。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关爱学生,以情动人,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压迫、威吓学生,这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还应主动完成由知识权威向对话伙伴的角色转变,积极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在与学生平等对话和合作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情感相通、心理相融,学生才会亲近老师,才会喜欢语文。

二、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西方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更有资料显示,以每年6%到10%的速度更新知识、更新思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人才学的`“蓄电池理论”也说,一块高能电池的蓄电量是有限的,只有不断进行周期性充电,才可能持续地释放能量。而在一个知识更新越来越快、陌生领域越来越多、对创新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这一说法仍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本领恐慌”正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生活的常态。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连续6 年持续走低,国民阅读率低于50%,每年每人平均阅读图书不过4.5 本。一位阿里巴巴的销售人员透露说,中国人从学校出来以后,平均每年读书不超过三本。很多教师也没有时间静下来读书学习,学校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给教师提供的培训机会也很少,致使教师的知识储备很难满足工作的需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创造机会,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视野去引导教育学生。

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以教师课堂讲解为主、以学生被动接受为辅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及人格的全面发展,以至于许多高中生对语文学习态度冷漠,认为可学可不学。但从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来看,高中生应该重视语文学科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愉悦的氛围中提高语文成绩。

(一)教师要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教师是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不会高,要想让学生爱上语文学习,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喜欢自己。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精心选择教法,激活自己的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激情导入、分角色朗读、巧设疑问、多媒体教学、课本剧编演、辩论讨论、声情并茂的讲解、联系现实生活的引申探究、作文竞赛等不同的教法,使语文课堂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多样、有序的,所以教师应不断优化教法,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教材和学情选择适当的教法

语文教材选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教材特点不同、目标不同,教师的教法也应不同。另外,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施教时应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对于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如果他们是因为基础差而成绩差,教师就应给这类学生系统地补充基础知识,并结合练习达到巩固知识、提高成绩的目的;如果他们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成绩差,教师就应时时关注、积极引导并对他们的作业进行跟踪,然后个别辅导,以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其实教师的人格魅力包含很多因素,它也许来自饱经风霜的沧桑经历,也许出于对事业的执著,是对工作的投入,对人生的乐观、淡定和从容,这些都对学生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动并吸引学生,使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喜欢你教的学科。

篇6:高考作文:提高语文素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学素养是每个人的精神体现。随着时间的流逝,语文素养却有了高低之分。那么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样去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课外文学知识的汲取。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对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有了书籍,才能有无数次与文人交流的机会。正如周国平曾说:读书就是与伟人进行精神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无疑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必须法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人眼里,书籍便是高于黄金的东西。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要走进文字,去感受一本书里最细腻的感情,最深刻的思想。将自己融于书中人物,体味百态。通过对文字的领悟,来提高自己所思所想的东西。

其次,课堂上的专注听讲,独立思考,自我感悟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的循循善诱与生动教导,也为我们的语文素养创造了很大的提升机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如是说到。老师的教导,无疑为我们在面对语文时开创了思路与灵感,也为我们的答题与写作提供方法和模式。我们要做的,就是自我感悟文字,独立思考想法,提高自己内在的文学素养。

最后,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所需的。我们处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瞬息万变带来的难免有文字的错误。我们要善于感知信息,要对信息中的文字给出自己的见解。要懂得趋利避害,感受好的文字,得到文学素养的好的提升。切勿去选择错误的文学与信息。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读好书,好读书”是其一。“掌握知识,活学活用”也是关键。

语文素养的提高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吧。

篇7:高考作文:提高语文素养

我们天天叫孩子们写作文,我们在台上讲的头头是道,可是我们的作文水平会怎么样呢?我们都在努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素质,可是教师本身如何提高其作文水平和语文素质呢?这个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好像没有想过吧。

我小时候的一位教师,语文水平特棒,写过不少的诗和小说。我们都很佩服他,所以学习语文的兴趣特浓。记得他在当时的《安徽青年报》上发表了好多的文章。我们都爱读,上作文课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在他的影响下,我们爱上了写作,水平不断提高,有好多的同学在报刊上发表过习作。要知道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他特爱读书,常和我们一起选择健康的书读。他说读书是提高语文,特别是作文水平的一个好方法。在他的感召下,我们好多人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我当教师时也学习他,爱写,学生都爱听我写的童话。写童话的过程沟通了与学生的关系,也锻炼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写,在报社的那几年,我写的更多了。好多孩子受到我的影响也爱上了作文。他们一篇篇稚嫩的作品常见诸报刊。这办法很好,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不但事半功倍而且有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现在提倡的新理念不是要终身学习吗?我们也应该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对于语文教师要不要提高自身的作文水平,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看法:

一位同事用他的经历提出不同的观点,说,他爱上写作是在初中二年级时,那时的`语文课分为基础课和作文课,分别由不同的老师担任,这样就让大家感到语文的基础知识和作文是两回事,不爱上枯燥的基础课,但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作文课,因为在作文课上可以畅所欲言,还可以显示自己的“大作”,但说实话,作文老师水平并不高。不过他很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办一些小报、开诗歌原创朗诵会等,就这样同学们都不同程度的爱上了写作。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位同事说,他上中学时,特爱写作文。原因很简单:每一次他的作文都会被作为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有时还会在门口的展示板上停留一段时间。这大大激发了他的作文兴趣。为了写好作文,他迷上了看书,以搜集更多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在写作文时用上他们,努力让作文成为范文。他特别感谢他的老师。是她让他爱上了读书。

一位教师说:“哎呀!我们的作文水平也不高呀!虽然我们还指导学生写作文。惭愧!惭愧!惭愧!”能感到惭愧是可贵的。现在有好多的教师自己写不出几个字儿来,可是天天生搬硬照着书本上的法儿逼孩子们写他们不愿写的文。可是、他们却不感到惭愧。甚至在职称论文、经验总结上东抄西摘,这是悲哀啊。最近,有不少地方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老师们都在找门路发表论文,因为职评开始了,好多地方报纸原来一周一期的教育版,一下子变成了一天一期了。细看这些论文,有的几乎是全抄,这样的论文如若在职评中起作用,那么势必在教师聘任工作造成许多不公。现在的教育怎么好啊?学术腐败已在这块圣洁的土地上蔓延了,令人痛心啊。

说这些,并不是贬低教师,这是站在对中国教育发展有利的方面发表我的看法的,不针对哪一个人,只是就事论事。小学语文课本的编辑同志们在语文教学上肯定是有权威的。但是他们在写作创作上有没有一定的成就呢?我想应该是有的,写作教学和写作总是有必然的联系的。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说白了,语文教师不会写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的方式不正常,才使不正常的事成了正常。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领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却可以不写给学生看。于是,不会写文章的人大可以去做一个说不定蛮称职的语文教师。 我认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与其他学科教师一样能总结教学经验,撰写教学论文,还应该能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凡是要求学生写的文章体裁、文学样式,教师都应该先写。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啊。现在不是提倡反思吗?语文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能力进行反思。

然而,教师写作文这可能不是广大教师都喜欢的话题。教师总是会这样认为“我们教师只是负责教,不负责写”加上现在大多中小学校长对此不是十分重视,忙碌于创收了,搞好人际关系了等等,真正的学校文化还没有被重视,导致对教师写作文的一种冷淡和信心的丧失。同时老师们现在的眼睛是雪亮的,能坚信教育理想的教师可能是越来越少了。他们也可能会十分注重自己的生存,他们也可能会随波逐流,他们也可能有一种惰性,他们也可能是因为工作量大、教育这些未成年人烦事多多等因素而无暇顾及到自己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总之,教师不会写,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一定是教师的过错,但值得引越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

篇8:高考作文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高考作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1、写说不写“说”

请比较以下三句话。

张三说:“……”;

张三无可奈何地说:“……”;

张三摊了摊手,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显然,让人物说话有多种方式,写语言可以不用出现“说”字,而是在语言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通过一定的训练掌握这样的技巧,以后你的作文一定不会仅有干巴巴的 “某某说”。

2、写想不写“想”

遇到描写心理活动时,这样的句子已经被同学们写滥:“我脑子里跳出两个小人,一个小人……另一个小人……”不用这个句子又该怎么写?最常用的就是“我心想”。如某学生写:“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我心想:天哪!这该怎么办呢?”

按照“写想不用想”的技巧,去掉:“我心想”三个字,修改如下:“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难题要带回家写的。天哪!这该怎么办呢?”是不是更简洁精练?

3、就不用成语

作文为什么写不长?都是成语惹的祸!此言一出震惊四座。不是说多用成语才显得有文采吗?

其实不然,当作文中只会按照套路使用成语时,文章细节就没了,还不如老老实实把自己看到的感受都写出来。像天高云淡、风和日丽、桃红柳绿、炯炯有神、心旷神怡……这些被用滥的成语还是少出现为妙。

比如,写春天别用“风和日丽”,而是这样写:“风儿拂过林梢,原本平静的湖面漾起了圈圈涟漪,湖边的柳树轻摇着身姿,我也忍不住张开双臂,任风抚过我的每一寸肌肤,暖暖的,痒痒的。”

想办法用具体的句子替换掉别人用滥的成语,解决作文写不长写不细就不再是个难题了。

4、遇到“想”和“非常”想一想

对于文章写不长的同学,可以训练的另一个技巧是:遇到“很”和“非常”想一想。平时大家的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就是“很,非常”,以后遇到要写这几个字时,大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非要出现这些字眼?

比如写热,别出现“很热”两个字,学会用其他的描写来体现热:骄阳似火,没有一丝风,树叶低垂毫无生气……如此文章自然就能写长了。

高考作文1:路在何方

堪称“死亡之海”——撒哈拉大沙漠

吹着阴刺的寒风,风中撩起阵阵黄沙在飞舞。一座座沙丘尘颗随风跳跃着。呼啸中,传荡着死亡的哀鸣。嗅息里有一种亡冥的窒息感,在这荒漠中,一群人,在这地带里穿梭。每走一个地段,便有一具白骨孤零零地躺在这荒沙中。队长带领大家掩埋了他们,竖立了无名简陋的墓碑,让勇敢的探险家们找到灵魂的归宿,回归土层中,“我们是来考古的,不是来收尸的。”一个队员在混沙中抱怨道。“每一堆白骨都可能是我么的同行,怎能忍心让他们沉尸荒野呢?”队长沧桑二雄浑的声音答道。毕竟是死亡之海,不失它的威名,突然的风暴,卷起漫漫黄沙,遮蒙了他们的双眼,连唯一的指南针也失灵了。这一存亡的危难时刻,构筑的一座座墓碑引导他们走出了死亡之路,得之以生的希望……转一念轮回,若当初考古队,没有为那些孤魂残骨“安家”,那么此刻的他们足以又是这荒漠中的“孤魂野鬼”。付出与他人,便给自己一个希望之路。

噢,路在何方?在一个不经意的善举里。

天际——穿行的孤鸟

天空蓝得碧透,几许飘荡的斑云,增添了别样的景致感,两则相辉映得和谐异彩。阳光依旧灿烂,直插的云间里,丝丝金线布满天际,蓝与白与金的结合,铸造这般美的画面感!再加上几只盘旋舞动的鸟儿,也就更加显得灵动、诙谐。突然,这变化多端的天气,谁又能预料,黑云压制,光印逐渐消逝,一种闷热之气骤然笼罩,鸟儿在慌窜。混乱中几只煽动翅膀的鸟儿朝着光的天际飞去……一瞬,豆大般的雨滴从天而降,抽打着万物的身躯。与此同时,在雨的喧嚣中,耳畔响起了一声声孤寂而苍凉的惨叫。抬头、仰望,一直无助的孤鸟在雨的冲刷中,努力挥动着沉重的翅膀好似在寻找避雨的港湾。呵呵,无遮蔽的天空,哪来避雨之处?它,为何不停下振动的翅膀,借助大地的臂膀来阻挡这滂沱的大雨。为何选择高飞?所有疑惑,或许我无处可知。下一幕,另一只鸟朝它飞了过去,那只鸟剧烈地振动翅膀,叫声多了兴奋与喜悦,它们在空中盘旋了几圈,朝远方飞去了。哦,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也许,那只孤鸟在等一个约定;也许,那只孤鸟坚信:同伴不会丢下它!不变是它飞行的方向,是它心之归宿。

噢,路在何方?在失群鸟儿的信念里。

征程的迷途者——该往何方

我行进在迷雾里,我一次次想拨开眼前的缭缭白雾,我想清晰看见前方的那条路,亦或大道,亦或崎岖的山路;却不给我机会去摸透它的路径。我便成了迷途者,在迷茫中前进,不知道它将通向何方?不知道它该有多远?我只能在某个夜晚,用笔体写下关于它的通向,却写不出它的行程。我只能在乌苏个白头日,埋葬在试卷堆里,遨游在题海中,寻找关于它的踪迹。我只能在闲暇时,静心阅一本书,希望可以寻到它!多少春秋,多少日夜,我在恍惚中行走。不知走了多久?不知行了多远?在某个瞬间,在一个雨后的日子里,我看到了天空那道七彩的艳桥,是她告诉我的,我走的一条叫做“人生之路”。这路上有许多的坎坷与艰辛,也有美妙而刺激的事发生。她还告诉我,这条路的目的地,是我的“人生高点”。我想问:目的地在哪?该怎么去?她闪着最后微弱的光,消失了……答案不得而知。低下头,看着脚下落败枯黄的草,我陷入了沉思,嘴里轻语念叨着“人生之路”,满满的疑惑不解。我迷糊地跨着小碎步行走着。来到一条清透的小河边,我看见了两岸碧绿清幽的小草,在与阳光挑逗。这一幕,把我这颗紧绷的心,就此斩断了绳索,疏通了;血液里的暖流,遍布冰凉的身体。一瞬,我明白了,所谓“人生之路”,那一刻草的枯草,这一刻草的碧绿。哦,草的“人生之路”便是枯黄与碧绿的交界。那么我的呢?它就在一次次考试的失利中,它就在一次次心灵的创伤中,它就在一次次的抱怨中,它就在一次次的喜悦中,它就在我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当刺眼的数字映入眼帘,不光彩的数字总能灼伤明亮的双眼,刺痛那颗平静的内心。此刻的我,可以选择一条一味消沉,自甘堕落的狭道,亦可以选择坦然面对,找一个新的支点继续走向宽广的大道。当我获得荣誉时,我可以尽情徜徉在光彩的辉煌里,骄傲自负;亦可以把它视为一种能力的的肯定,故而激励自己奔向另一个高度。无数次的经历,无数次的探索,我定然选择了后者,这条路的目的地必然是我心之所向。迷途者归向,在于如何选择。

噢,路在何方?在我坚持的足下。

随风而飘的蒲公英,可以说它漂浮不定,却不知风便是它的路标,每一寸土便是它的归宿。大海中航行的船舶,可以说它随波逐流,却不知远方的灯塔市它的路标,流水是它前进的动力。撒哈拉大沙漠的考古者一个无意的善举,却意外成了他们得以重生的路标;风雨中的鸟儿,宁可被雨鞭策,也要坚守心中的方向,同伴的指明。世界万物皆有所去的方向,皆有明确的路标指向他们所处的意义。而我,而我们,却不知路在何方?一切皆在外面的足下,一切皆在我们的一念之差,一切皆在我们心底那道未启的路标中……

路在何方?用心去感知!

高考作文2:记忆里的那条路

夕阳酿出一片酡红欲醉。

这样的暮色多年未变,仿佛时间从彼岸走来,带来时间的胶囊,带来了那深埋心底的记忆。

傍晚,刚下过雨的空气中少了那份夏日的炎热却多了份凉爽,走在田野边,绿色的麦浪一波接一波的向我涌来,我可以闻到流动的风中的花的芳香和浓郁的土地气息。

走在回家的路上,抬头,玫瑰红的夕阳挂在半空中,染红了半边天空,不时有几只麻雀从头顶飞过,叽叽喳喳的,仿佛在说回家晚了会被骂的。

不远处的路边,几个农民肩扛农具碰到一起,彼此之间说着什么,不是传来洪亮的笑声,那笑声仿佛有魔力,如此轻易的驱散了我心头的乌云。

夕阳如轮,渐渐落下天幕,我也加快脚步向家的方向前进,家家户户的烟囱都飘出炊烟,偶尔还伴随着孩童如铃铛般清脆的笑声,我想这时所有人家都很开心的欢聚在一起吧,农忙回来的父亲,做饭的母亲和上学归来的孩子聚在一起,一起说着笑着,这也是平凡中的幸福吧

到家里,爷爷奶奶身上家的味道让我很是温馨,这便是家,一个为你遮风挡雨,让你在路上不后悔,有着退路。家是每个人最后的心宁静土。

夜晚周围安静下来了,浓重的夜色恰到好处的遮盖了村庄的喧嚣声,月光将屋前的走廊照的很亮,稀释了过于浓稠的夜色,我享受着这久违的家的氛围,名为心灵的湖面波澜不惊。

夜渐渐深了,窗户里透出的光也一盏盏的熄灭,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叫也因距离而有些听不真切。村子在浓稠的夜色下睡去了,浓重的夜色极好的掩盖了村里人的鼾声与梦呓。至此,我也沉沉的睡着了。

那条回家的路已经成为记忆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不仅因为那条路的宁静更因为那条路的尽头,是家。

高考作文3:我读懂了亲情

我颠倒了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是谁先许下的诺言,说要相伴一直走?

——题记

又是一个周末,不出意外的,又是一个人也没有。我拿出早已压在门外的钥匙,慢慢的走进家门。背着沉重的书包,习惯了没人等待。望着偌大的房间,收拾的很干净,却丝毫没有家的感觉。“她又不在家。”我独自囔囔道。已经连续好几个周末,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爸爸去外地打工了,而妈妈,总是像计划好的一样,每次都是在我回家的这两天就有连续几天的事情要做。每次都留我一个人在家,想到其他人回家都是高高兴兴的,而我却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在家,心中真的有苦涩的味道。

轻揉我的眼,把心思放到作业上,时间慢慢的流淌。天渐渐暗了下来,我停下手中的笔,看看手表,已经七点了,可我丝毫没感到饥饿,可我还是停止做作业,起身,拿钱到附近的店铺买了一桶泡面。因为是冬天,才7点街上就几乎看不到行人,谁愿意在寒冷的冬天里四处闲逛呢?冷冷的风吹着我的脸,似乎把晕沉的脑袋吹醒了。我看着手中毫无营养的泡面苦笑着,似乎很心酸,很苍凉。

吃完泡面后,我随手翻了翻新摆在桌子上的日历,我看了看今天的日期12月12日,自言自语道:“12日,明天13,好像是南京大屠杀的纪念日。”我又看了看公历下的农历,惊呼道:“明天居然是我生日!”可是想到没人陪我过,就像烟花一样,喜悦散了,“连生日都和屠杀在同一天,真悲哀。他们都忘了我的生日了吧,他们那么忙,哪会关心我。”我嘲笑着。可是我心还是期望着他们能够想起,能够打个电话给我,我一遍又一遍的翻看手机,只为看到一个未接来电,可是我等了好久好久,什么也没有,他们真的忘了,我也失望了。泪水一滴滴滑落,落到我心上,很沉很沉。

黎明咬破夜的唇,新的一天开始了,我怀着最后的期待,拿起手机,随即叹息,果然是这样。好后悔,明明知道结果,还非得亲眼看一看,让自己更伤心,何必呢?我静静地躺在床上,突然,我听到了开门声,是谁?我心一慌,这时候不可能有人来呀,不会是有坏人吧。我拿起床旁边的大剪刀,看着门慢慢的被打开,是妈妈!妈妈看着我手中的剪刀,问我做什么,我尴尬地笑了笑,没什么。我问她:“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有很多事要忙吗?”我发现我的言语中充满了粉刺,她摇了摇手中的两个大袋子,笑着说:“今天是你生日呀,我特地回来陪你的,中午做饭给你吃。”我楞了楞,说“你不是忘了吗?”“谁说我忘了,我一直记着呢。”“我还以为你忘了呢。”言语中带着一点点的委屈。还好她还记得,她没有忘了我。

这个周末,妈妈一直在家里陪我,久违的幸福感回来了。其实天很蓝,阴云总要散;其实海不宽,彼岸连此岸;其实爱很深,她会永远在。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我读懂了亲情。

篇9:高考作文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高考作文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1、首尾亮起来

开篇立论的好彩头,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是高考作文赢得高分的关键。而结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样是拿分的一大重点。

开头结尾都要精彩,开头和结尾的写作大有讲究。

一般来说,文章开头力求做到一简二美三有哲理。简,就是开篇语言简洁,直奔主题,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美,就是开头的语言能给人以美感,或文采斐然,或意境深远,或情趣盎然,那么,必会打动阅卷教师的心;哲理,是一种深度,一种高度,如果都做到了,那效果肯定错不了。

高考作文由于受时间和字数的限制,开头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快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也可以采用“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人物;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为叙事的开端。好的开头,新颖生动,引人入胜。

结尾的方法也很多: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造语含蓄,使读者掩卷而思仍遐想不已。

2、行文如流水

在语言运用上,除平时要求外,还应特别注意要善于调动各种修辞手段,如比喻形象、对偶华美、排比蓄势、对照鲜明、反复强调、设问抑扬、反语讽刺、暗示等等。此外,长句短句错综搭配,雅句俗语相得益彰,也可使文章生色。

3、字迹要清楚

高考语文试卷是网上阅卷,潦草的字迹、不洁的卷面有可能给阅卷人带来的不愉悦所产生的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字迹不清,丢失的可就不只是几分了。

作文是决胜高考语文的关键所在,把握作文拿分的技巧,是考生关心的问题。我们将考场作文经验归纳为:“心中有自信,笔下出好字;手头有材料,胸中有成式;不变应万变,妙手著文章”,同学们只要扎扎实实地按照这几步来做,作文得高分并不是一件难事。

高考作文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咔哒。”随着钥匙与锁芯的契合声,屋内饭菜的香气再也阻挡不住,倾泻而出,我站在门口用力吸了吸鼻子,真是久违了的温馨气息啊。

本来陷在沙发里打瞌睡的爸爸被关门的声音惊醒,看到我提着大包小包站在门口,他立刻从沙发上弹起来,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门口,接过我手里的包。“怎么这么晚才回来?”爸爸的声音里含着责备和担心,却没再多说什么。我追着饭菜的香气来到餐厅,透过玻璃窗看到妈妈正在厨房忙碌,昏黄的灯光洒下,与饭菜的香味交织在一起,将厨房填满、再溢出,让整个家都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还冒着热气的一盘盘菜被端上桌来,我们一家三口围桌而坐,家中的小狗似乎还不适应我的突然归来,它紧紧地靠在我的脚边。我夹起一根土豆丝,夹到一半它却断了,软绵绵地躺在桌子上,爸爸笑着为我解释道:“知道你今天下午要回来,你妈一高兴从老早就开始炒菜,等啊等啊你也不回来,她想让你一回来就吃上热乎的,凉了又炒,炒了又凉,折腾来折腾去,把好好的一盘土豆丝给弄成这样。”妈妈也笑了,有些局促地在围裙上搓了搓手,问我道:“要不你再等等,先吃别的,妈妈再去炒一盘?”我摇了摇头,夹了一大口土豆丝放到嘴里咀嚼,“不用再炒了,好吃着呢!”皱纹随着笑容的绽放在妈妈脸上显现,“那就好。”妈妈像是安慰自己似的,喃喃的说着,点了点头。绵软的土豆丝给舌尖带来了温馨的触感。

饭后,还沾着点点油星的盘子相互依偎在水池中,我正想刷碗,妈妈却走过来制止了我,把橡胶手套从我手上拽了下来,把我往厨房外推:“你还是去学习吧,水挺凉的,我刷吧我刷吧。”我往外走去,妈妈拧开水龙头的声音,水流冲刷盘子的声音和清洗球摩擦盘子的声音,流入我的耳朵,振动着我的耳膜,形成一支温馨的交响曲。

晚上,我躺在床上,被温馨的气息环绕,被温馨的触感包围。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高考作文2:家乡的枣树

童年,对于成人来说,已是不可挽回的天真岁月。我们却还刚从中走出来,童年美好,谁说不是呢?

想一想读过的文章,其中描写童年的大多是老久以前了,那时小孩子玩得最欢;没有东西玩可以变着花样儿玩;现在不一样了,我生在这个不是农村又不像城市的地方,像是夹生的,到底童年是像农村孩子一样野的,还是像城里孩子一样玩的精巧而华丽的呢?在我钻进题海之前,我都干了些什么呢?

来回味童年吧!

在记忆中仔细寻找,我忽的看见一只肥手,正扬着向那枝头的青枣伸去。

“妈妈,我要吃枣!”毫不讲理地。

哦,是小时候,在老家。老家的顶层有一道墙,矮矮的,大人可以直接过去的,小孩就要借助一下旁边的罐子了。那堵墙现在已砌得高高的,那时却极易翻越。翻过那道墙,直接就到隔壁家去了,听家里人说,那房其实也是本家的,我也不大在意;只要可以吃到自己亲手摘的枣,那是比什么都好的。

“啊啊!有虫子!”语气充满惊奇。

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树枝上圆滚滚的大青枣仿佛在对我笑。刚想将它包进肥手中,手边就多出了一个毛毛的东西。

毛毛虫也在看着我笑。

从来没有见过这东西呢,身上毛茸茸的,可以摸吗?不不不,好像漂亮的东西有毒啊。孩童的目光不断在毛球和青枣间游走。不拿掉就吃不到了啊。

终于决定要伸出手了,却突然被另一只手打掉:“让我来!”是表弟。

结果他的手就肿了起来,看着生疼的。我拿了枣,为了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双手一摊:“都给你吧!”

春去秋来枣树上的枣被我们摘了又结,结了又摘。现在回想起来,许久没回去了;就算回去,也被高墙遮了视线。高大的枣树也看不见了。

成长过后,儿时的童趣,只得埋藏在心里,待它发出嫩芽,我是否又可回到春暖花开之季呢?

高考作文3:请微笑,先生

有时候我会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我是个不聪明的人,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但自从我开始想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之后,脑容量好像变的更小了。每当我回过神来,我的哥哥总是皱着眉看着我。

种感觉就好像,灵魂在短时间内飞到别的地方去了一般。

我告诉自己,这只是平常的春困现象而已。不过遗憾的是,它持续了将近一年,是的,即使是我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也依旧感觉脑袋一片空白。

不知道这些文字是不是能传达出我的想法……或者是我的问题?

这种奇怪的现象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嗯,让我好好想想。

好像是从我收到一张照片起,我开始发呆,大脑停止运作。庆幸的是小脑还没僵掉,要不然现在的我就只能躺在床上对着天花板发呆了。

我记得我点开了那张照片,然后。

然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这很奇怪,是的。一切都不符合常理,肯定出了什么问题,但我就是想不起来。

你能指望一个脑子迟钝地和旧社会的马车一样的人想起什么呢?

我想摆脱这种令人发狂的病症。

我打开电脑,将文件翻了个底朝天——我在寻找那张可疑的照片,直觉告诉我一定和那张照片有关。

但我找不到它……它像是被删除了一般。这没有可能,家里没有人知道开机密码。它一定是被我遗留在哪个角落。

篇10:浅谈语文素养论文

浅谈语文素养论文

浅谈语文素养论文【1】

基础教育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程?我们一直认同并赞赏历次课标(教学大纲)的这一表述: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母语的读写听说能力。

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宗旨所在,其实,它也是语文素养最为简洁明了的概括。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也自然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这一宗旨是不会变也是不能变、不应变的。

但现在我们发现,它并不是我们对语文教学宗旨一一语文素养的终极认识,古人常说天不变,道亦尝不变,其实天在变,道也在变。

语文教学之道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这变并不是简单的否定、粗暴的排斥,而是合理的扬弃、必然的超越。

一、语文素养必须适应社会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

学是为了用,不能为知识而知识,为能力而能力。

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为了适应现实生活交往、对话的需要。

以现实生活的需要来衡量,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无抽象、凌空之嫌。

从这个意义上讲,听说读写中的读,就不仅仅是正确理解文本的语言文字的问题,更是正确理解文本为何如此而非如彼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意思的问题,更是意图的问题。

而且只有解决了后一问题,前面所说的正确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况且任何人读任何一个文本,实际上都有一个动机或目的,尽管有时不太自觉和明确(即使仅仅为了消遣,那也是一种动机、目的) ;同时,读者也就会对作者写作文本的目的、意图有一个预设。

是否要读这一文本,阅读行为是否有必要或能够持续下去,就有一个作者文本的目的、意图和读者的目的、意图相匹配、磨合的问题。

因此,只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就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

我们并不是说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重要、不必学,恰恰相反,正是为了它能落到现实生活的实处,正是为了它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不能从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孤立出来。

读写听说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本质是交往、对话,因此,也不能把读写听说行为从现实具体情境的交往、对话中孤立出来。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回到现实生活,而不至于浮在半空之中,甚至在九天之上。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 也就是说,人总是在社会关系中体现自己作为人的本质的。

众所周知,婴孩、儿童一旦落入狼群、猴群之中而且脱离了与人的交往,即使能够活着,也只能成为狼 孩、猴童,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和人交往、对话可以说是人之为人的一种本性,一种最原始、最本质、最强烈的先天倾向、冲动、欲望和行为模式。

我在《语感论》中曾经指出,这种本性也是荣格心理学所说的原型之一,它被组织、统一于荣格称为自我的核心原型系列之中,有如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我把它命名为水仙花原型。

(2)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要媒介,人们因有语言才得以参与社会交往,因此杜威认为参与性是语言的根本性质。

他说:语言是至少在两个人之间交往作用的一个方式,一个言者和一个听者;它要预先承认一个组织起来的群体,而这两个人是属于这个群体之内的,而且他们两人是从这个群体中获得他们的言语习惯的。

所以语言是一种关系。

(3)语言文字产生于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需要,形成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且这种需要、这种关系就实现于语言文字本身。

离开这种需要、这种关系,我们就几乎无需运用语言文字,也无法理解语言文字。

《语感论》第八章曾用相当篇幅说明语言不仅仅是人的工具,它其实就是人本身这一道理,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社会人;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语言人;人在属人的关系中生成为人,人是在语言中生成为人的。

必须从人的交往需要、从人与人的关系角度去理解语言文字,正如巴赫金指出的:说者的话语里总带有诉诸听者的因素,总以听者的回应为旨归,任{可理解或多或少都蕴涵着回应。

4)也就是说,如果离开了关系,仅仅着眼于说者一方,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话语,也不可能生成任何话语。

的确,语言是一种关系!话语不是主体的现象,而是一种主体间的现象。

在话语中不是只有一个说话者,而是有两个相互交往者一一对话者。

表达,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说者的某一意思,为什么要表达、向谁表达、这个谁又怎样影响着表达,实在是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中绝对重要而且必须正视的问题。

语文素养的本质是关于语言中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素养,不过,杜威似乎有点偏激,在他看来,语言的要点并不是对于某些原先存在的事物的表达,更不是关于某些原先就有的思想的表达,它就是沟通。

(5)强调沟通固然正确,但不能否认语言的表达作用,因为无表达即无沟通。

然而,对语文教学来说,关于语言文字,表达讲得 实在是够多了,而对关系、沟通却几乎无人问津,这比起杜威似乎是另一种更大的片面性。

现在是到了纠正这种片面性的时候了!

哈贝马斯的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语言行为,因而非常重视相互理解这一使用语言的目的。

为此,他提出了作为语言交往有效性基础的四条原则:1.表达的可理解'性;2.陈述的真实性;3.表达的真诚性;4.言说的正当性。

这四条原则都是建立在交往、对话的基础上的,都着眼于人之为人的主体间性,因为交往行为是两个以上主体之间产生的涉及人与人关系的行为,是一个主体与其他主体发.生.关.系时通过语言进行的思想交往。

当然,这种所谓合理化的交往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来说是过于理想化了,但我们讨论的是基础教育中的母语教育,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应当走向理想。

我们不能因为对现实生活中不合理交往的迁就而降低标准,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实际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是太理想化了,而是太现实化、功利化了,甚至变为教考语文,沦为分数的奴仆。

语文教学不能没有理想之光的照耀。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将语文素养的内涵描述如下:

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帖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二、语文素养与语感。

上面对语文素养内涵描述的修正,不仅仅是表述上的变化,而且是内涵上的变化。

说话(包括理解说话)不仅是语言本身的事情,还是人的事情,不仅是一个人与语言的事情,还是一个人和他人的事情。

说到底,说话是表达意图、实现意图的手段,理解是理解他人意图、回应他人意图的行为。

因此,正确理解就是通过话语准确把握说话者的说话意图,正确运用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组织、有设计地说话。

意图是语文素养的关键词。

意图既可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予以呈现,也可以在感性层面直觉把握,这就是意图感,它是语感的核心。

《语感论》中所说的意义感、意味感其实也就是意图感的具体表现。

对话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意图把握的准确性、敏捷性。

在这一点上,意图的直觉把握常常比理性分析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语感论》曾明确地认定语感之语是言语,较之将其定位于语言,确是有了进步,但尚未真正到位。

今天看来,语感之语应为话语、对语。

《语感论》曾这样通俗地说明语感的功能:一听就清、一说就明、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准、写得美。

尽管《语感论》认为意向结构是语感的最深层次,但更多还是着眼于言语的意思,着眼于意思的表达。

现在我们把眼光从言语转向话语、对语,话语意图及意图的实现,就上升到了比意思及其表达更加重要的地位。

简单地讲,语感就是意图感,就是当下把握住话语意图的能力。

从话语表达层面看,这样的语感又可分为正误感、美丑感、体式感和情调感。

正误感就是表达意图的话语 在语言一—言语层面是否正确的问题。

美丑感是意图的善良性和表达的精巧性的结合,这主要是就表达而言的。

体式感就是体式的把握能力,因为任何话语都存在于一定的体式当中,我们对话语的理解常常借助于体式的理解,当我们要说话时会首先选择一定的体式,比如是亲切的还是严正的,是议论的还是说明的,等等;同样的语句在不同的体式中会有不同的意义。

情调感是话语最生动的特征,它直接蕴涵了意图。

比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第一次向别人叙述儿子被狼吃的故事与后来见人就说相比较,虽然事实一样,语句一样,但情调应该不同,读者只有感受到此中的不同,才能感受到她的变化,从一个感情丰富细腻者变为一个麻木者。

由于对语感内涵的重新描述,语文教学在一些具体做法上要有较大的改变。

以往我们可能着重于文句本身的分析,比如对于文章我们指导学生认识怎么写,今后我们则要换个思路,着重于为什么这么写,而且这为什么主要指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只有这样,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的人物、事件、地点等,才可以得到有说服力的分析。

为什么这里要用倒叙、为什么这里要用数据论证,等等,都从作者的写作意图得到解释, 甚至一句话的顺序、一个词的选用都是如此。

浅析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

【摘要】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新形势下新课程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改,培养全面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分别从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加阅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几大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素养、兴趣培养、阅读、学习习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在此形势下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的问题。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综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和贯彻新课标的要求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认为首要的要做到老师角色的转变,伴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

为此,要求教师本人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以往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学力和学习方式、忽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等等,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理念了,所以要求教师深刻学习语文教育的新理念,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应试教育等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摒弃了,教师的角色也应该彻底的改变,从所谓的师道尊严转变成学生的好伙伴。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和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完成我们共同的任务。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和指导者,而绝不是课堂中的命令者。

教师只有真正转变了观念,给自己的角色准确定了位,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和充满感情的话语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比如同样的三句话,“你必须怎么样”、“你要应该怎么样”、“你应该这样”。

学生听了对于每个同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不一样的感觉中学生的学习情趣是不同的,那么课堂效果也是不同的。

所以新形势下要求教师要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努力学习,提高技能,课堂上能胜任组织者、引导者。

在课外做学生的知心人、好朋友。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完美的课堂,才能完成我的目标和任务。

二、激发、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宋代陈颐说:“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没有兴趣的学习只是一种徒劳,随之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那么兴趣还是要靠我们老师去培养,靠老师去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怎么去培养兴趣呢?首先,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语言上的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已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师要尽快做到角色的转变。

在教学中巧用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技巧,大胆的探索创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在毫无感到拘谨的情况下轻松的学到自己应该学到的东西。

反之,何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其次,感情和心灵上的沟通,对于学生,情感有时成为学习的动力,有时却成为阻力。

在教学中,情感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并存的。

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

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爱,那种爱一旦被学生感受到,那么对于学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

那么课堂效果以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三、培养阅读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姬说:“阅读在孩子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童年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

”阅读能拓宽知识面,能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而广泛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不光时局限于课堂上的阅读,还要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涉及到本科内容的课外读物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课外进行阅读。

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一篇优秀的作品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启迪,学生能徜徉在其情节和优美的语言中体会到愉悦的心情,慢慢能达到与作者的共鸣,慢慢地达到忘我的境地,仿佛如临其中。

一些优秀的小说,名著,诗歌、散文、戏剧、名言警句之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连环画,漫画也要涉及其中。

学生完成阅读后ㄊ实币导学生背诵优美片段,抄写优美词语,并试着去写。

在引导学生学会怎么选择积累内容后ň头攀秩醚生自主选择值得积累的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积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读完之后要求同学们写写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当然每位同学对于文章的感悟和理解是大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师指导的同时要给予其鼓励很赞许的目光,并且长期坚持下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只要多阅读,广阅读,学生才能心中有物,才能逐步提高我们学生的写作素养。

四、良好习惯的养成培根说过:“习惯真正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其实,语文学习的习惯包括的内容很多,从大的方面看也就是最基本的听、说,读、写。

比如字要认真的写,文章要有表情的朗读,并认真品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文要好好的做。

就拿写作来说,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如经常收集信息及趣闻的习惯,经常搜集名言、格言、谚语的习惯,阅读其他文章有写随笔的习惯,熟记优美词语的习惯,先写题纲后作文并有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等等。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中认真听讲,课后复习。

经常参加小组辩论或者演讲比赛,经常讲完一篇课文之后,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来表达下课文情节,主动与别人交流,以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性活动,借助节假日去光荣院去探望老人或者外出踏青,回来描述下其中的过程,以及所见所闻写一篇小短文,或者描写下沿途的景色等等,这些良好习惯养成都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总之,对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涉及到的有诸多因素,只有靠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长期发展,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11: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论文

语文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和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也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文教师,只有通过持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才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语文教育使命。

关键词: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语文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和延续民族精神文化的桥梁,因而语文教育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国家基础教育的基石,也是民族素质教育的基石,同时还是每一个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教育的成效,关键在于语文教师。作为语文教师,其工作成果无疑贯穿于学生的一生,并在家庭、学校、社会各个领域都有所反映。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是一个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要通过持续地学习,有意识地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人格魅力、科研意识、情感艺术、风格特色等专业素养,这样才能出色完成肩负的教育使命。

一、通过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来提升专业素养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确立正确、科学、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是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提高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起点。语文教师只有用新的教学理念诠释新课程,才不会yan割课程改革的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深刻把握语文教育的实质,确立明确的专业理想,并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自我。

诚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没有知识的补充和积累,就会落后于时代。选择了教师,也就选择了终身学习的任务。“从现代教师论的发展看,当今国际教育界的共同认识是:其一,强调教师同医师、律师一样,也是一种专门职业,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而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术的、他者无可替代的职业。其二,强调教师就职前的教育与就职后进修的连贯性。尤其强调在职进修比就职前教育更为

重要。其三,强调大学阶段的教育不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完成教育,而是旨在为日后的在职进修,提供的基础教育。”[1] 当今社会的发展,新知识、新理念、新理论层出不穷,教师几乎天天都面临着一个新的世界,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的教师角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型转向研究探求型,由道德的灌输者变为人格完善者和心理保健者,由对学生的塑造者转向引导者,由教育教学工艺的操作者变为教育科学成果的创作者和开发者。因而,作为新一代教师,肩上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是:民族素质的奠基者,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民主法制建设的促进者,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从而完全胜任这样一个全新的角色。

二、通过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来发展专业素养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理由很明显,从宏观上说,它可以使教师原有的旧观念、旧方法、旧技术得到更新,进而使教师开阔视野,激发思路,增长见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首先,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语文教师教学科研的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有些语文教师轻视对教材的研究,认为这方面的文章无异于写一般的教案。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好的教材方面的研究文章,应该是源于对教材准确无误地把握和理解,就其精彩内容、精深思想、高超的写作技巧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其中不仅表现出作者对教材的感悟能力和知识结构,更渗透了作者处理教材的知识水平和创造能力。其中内容往往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理论、伦理学甚至自然科学方面的相关知识,可以说,写作教材研究方面的文章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是进行科研的重要基础。没有这个过硬的研究教材的基本功,就不能成为一个研究性的语文教师。

其次,对语文教学思想和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是语文教师进行科研的起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提升的重要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走向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再次,对语文教学进行专题研究是研究性教师取得成绩的关键。语文教师必须始终不渝地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艺术。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包括教育思想、语文教学思想、语文教材建设、语文课程设置、教材教法、作文教学、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内容。没有对这些方面厚实的基础研究,很难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这个基础上再作一些专题性研究,是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应该说,基础研究和专题性研究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三、通过不断强化人格力度来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在认知方面的能力,主要决定着他能否有效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而教师的人格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强化语文教师的人格力度就成为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国内外对于好教师的个性修养,都做过很多的研究和统计分析。譬如,上海师范大学卢家楣等人通过调查,认为优秀教师的性格特点是:在事业上有强烈的成就欲,希望自己在教育方面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坚信自己工作的收获和价值;非常热爱教育事业;非常喜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对学生满怀一片爱心;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同时又能够虚心求教,精益求精;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能沉着果断地妥善处理教育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能自始自终地认真执行已经指定的教育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有独立见解,不会轻易受别人的暗示而改变自己的观点,且具有自我调节、应付挫折的能力,注意从知识、兴趣和个性方面不断提高自己。

完善教师人格修养的主渠道是教育教学实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养成理解别人,与别人和谐相处,且能够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要理解别人,就需要有豁达的心胸。这就要求能够不报任何偏见地容纳同行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思想和情绪,以及价值观念;能够关切身体、智力、社交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的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深刻地理解和积极地同情学生的需要、情绪反映、情感冲突和各种困难。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就需要待人以诚,不以个人的权威和职业地位对待学生,同时也不伪饰自己的弱点。了解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了解自己的优点、长处与短处、缺点,要充分注意扬长避短;要不断地增强自信,积极进取,体验成功。应该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和提高修养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因为,语文教师的职业范围内有更多机会和先贤大师对话,语言直接将其引领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去,文学又给其打开了一个具有心理时空的情绪化的艺术世界。在这样一些独特的领域中遨游,语文教师就有可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理解他人,就会有更多机会获得来自古今中外的丰厚的精神营养,用以完善自己的人格。

总之,在当今教育现代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对现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的人格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崇高的献身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真诚的民主意识、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严格的依法执教意识。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不断地教育自己,教师在不断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不断得到爱的回报。“最有成效的教师是那些不仅增长了他所教学科的知识的人,也是增长了对课堂内外的生活了解的人,对于有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车辙,年复一年地腐蚀越来越深;但对另外一些教师来说,课堂是一个迷人的生活实验室,在其中他们对所教的学科、他们的.儿童和他们如何

学习,以及关于他们自己,无论是作为教师和个人,都增长了更多的理解能力。”

四、通过不断培养情感艺术来强化专业素养

“文以载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包含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师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欣赏,与作品相沟通,深刻地理解作家的情感。要达到学生与文本情路的通畅,教师要能投入和驾驭自己的情感,用充满美感和激情的信息流,导引学生情感的迸发。这样的学习就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进行心灵的接触。情感淡漠的语文教师是不完全称职的教师。

对于语文教师情感艺术的培养,一般来说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即热爱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看成神圣的职责。有了这种爱,自然就有钻研业务的热情、探索教学方法的热情,就会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教师的热情必然感染学生,从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情感交流必然顺畅。其次,教师要锻炼自己过硬的“说、读”能力。语文教师必须有好的口才,能说会道。而能够做到“口若悬河”的前提则是知识渊博、思维敏捷,用词准确,幽默风趣。语文教师要擅长朗读和抒情,读的功夫不过关,情感就不能充分释放,学生又怎么能受到感动,情感交流的渠道自然受阻。从一定程度上说,语文教师情感艺术发挥的水平是语文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通过不断打造风格特色来加强专业素养

教师的风格品牌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艰苦打造的过程。打造风格品牌,就是有目标的追求、有步骤的实践、有标准的锤炼、有规范的量度,这些就是风格品牌形成的要素。

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教师要对自己既往的教学经历、发展水平、教学方式、认知特点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有意识地积累和提炼自己的教学特点,注意典型事例的积累,如对教材的新认识、启发学生的新手段、教学环节的新链接。然后,按照自己理想的风格形态对自己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和比对,进而进行有辨别力的调整,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变成了一种有目标的追求。

形成风格的重要步骤是进行理论概括,要通过经常性的概括使经验的操作逐步上升为理论的阐说,也就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把它分类、归纳,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东西,从而使自己的实践活动变得系统化、理论化。这样,自己的教学活动自然就有了风格的影子,经过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乃至品牌。

在形成风格品牌的过程中,对教师创新潜质的挖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师的劳动天然地带有创造性,一个教师完全有可能,也完全应该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个人风格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研究成果,已经说明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创造新知识的人。树立创新意识,要敢字当头,敢想、敢说、敢试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呼吁广大教师,为了教育的今天和明天,语文教师应该向轻车熟路告别,踏上新的征途。这种“告别”就是创新。语文教育改革的今天和明天,需要更多的教师具有接受新观念的敏感性和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努力发现并发展自己的创造力,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这是素质教育赋予语文教师的历史重任。当然,光有敢字还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学习、巧于实践。一位哲人说:“空无一物的袋子是难以站得笔直的”。

语文教师没有渊博的知识,不注意补充新知,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当今社会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学科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日益明显,这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上来。语文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要不停地把时代新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因此,教师的充电就不仅为教学提供原材料,而且能够启发教师创造的灵感,使课堂教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当前全球掀起的“学习革命”,给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用生命学习”、“每时每刻都处于学习状态”、“学习空间无限拓展了”,这些新颖的学习理论对肩负工具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具有特别的意义。

当前进行的继续教育,正是让广大教师了解最新教育动态、充实自我的一个好形式。语文教师更应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优化知识结构,做到闻道在先,术业精湛。“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作为语文教师,只有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才能拥有高品质的文化素质,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才能与现代教育接轨,才能真正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掌握开启创造之门的钥匙。

总之,语文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创造性劳动。学生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建立,都离不开语文教师的辛勤培育。从事这样一种艰巨的工作,若不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是难以胜任的。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刘杰.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美)林格伦著、章志光译.课堂教育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3.

相关专题 素养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