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彼得潘早餐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彼得潘早餐”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新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芦花荡》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展开想象,体味人物心理及故事的传奇色彩。

3、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4、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的传奇色彩是怎样造成的,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芦花荡景,激趣引读

1、芦花荡景:

学生一边欣赏芦花荡优美景色,一边听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冀中平原上的故事。

2、激趣引读:

同学们,在那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些传奇人物吧。

二、配乐诵读,走进芦花荡

1、配乐诵读:

学生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并将感受用“这是一片 的芦花荡”说出来。

2、走进芦花荡: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三、合作探究,感受人和情

1、设置问题情景一: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2、设置问题情景二:

合作阅读,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和意义。

可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的句式说话(先由学生归纳,再教师总结)。

3、设置问题情景三: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设置问题情景四:

人物描写艺术探究: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四、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

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还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2、体验拓展:

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

第二课时

一、故事复述,再现芦花荡

复述故事情节,再现老头子的英雄事迹。

(主要复述故事了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二、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1、从文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自读品析,想象体验,揣摩体会。例: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产生了怎样的心理。

(体味老头子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2、在品读中展开想象,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多角度想象二菱的心理活动,提高体验性阅读的能力。)

三、景物描写,揣摩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领悟这种描写的'高妙之处。

从课文中摘抄你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试仿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写写学校周围或家乡的景物。

四、语言品味,升华情感

感受、体验文章的语言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语言美。

例:

1、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

2、“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比喻手法,体现出老头子的英勇、干练。

3、“鲜敕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语言清新隽永,柔婉秀美,富有诗情画意。

4、“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拟人手法,把白洋淀人民那种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生存的姿态烘托了出来,充满了意志和力量。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作者笔下的老头子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还用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使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人景,寄寓作者深沉的情怀。

2、课外延伸:

⑴完成课后研读与练习。

⑵课外阅读《荷花淀》,更多地了解孙犁,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篇2: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观潮的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 山崩地裂 人声鼎沸 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2.理清文脉。

(1)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同桌交流。

(3)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

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观潮的反思:

《观潮》是一篇写景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教学设计中应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八月十五是最佳观潮时间。其实,钱塘江涌潮变化是有规律的,潮汐的大小受天文、地理、河床高程、径流的大小、主槽(航道)的走向和气候等许多因素制约。其实阴历每月的月半、月初均是看潮佳期,不必一定选在八月半。但是秋潮要比春潮大,因为钱塘江流域降雨主要集中在3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的梅雨和台风季节;10月至次年2月降雨量相对较少。 这些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全部灌输给学生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是学生在课前自己收集、整理,教学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活、知识面更广。所以,课前适当的给学生布置一些收集资料的作业对于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学生收集的资料毕竟不会很全面,所以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带着问题和兴趣去学习,这样才能够学出效果。

课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来举办一些小报展览等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他们的知识面。

篇3:人教版《天净沙秋思》教案_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 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 学生展示其作品 大家评

八 小结

1“ 秋思之祖-”--------元 周德清

2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

3 不是一览无遗,而是留有余味-------冯友兰

4 有意味的形式-------贝尔

5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宋玉

九 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 人家 温暖

凄凉 ( 深秋色彩 ) ( 普通景色 )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篇4:八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组歌预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热(chi4)

祷词(dao3)

执拗(niu4)

俊俏(qiao4)

衷情(zhong1)馈赠(kui4)

憔悴(cui4)

真谛(di4)

夫穹(qiong2)

璀璨(cui3can4)

镶嵌(xiang1

qian4)

翱翔(ao2)

丧吁短叹(xu1)

千山万壑(he4)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酷肖:酷似。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

篇5:八年级人教版下册语文组歌预习教学设计

二、导人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和雨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

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初步体会两首诗表现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2.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理解海浪的形象。

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

(二)学习《雨之歌》。

1.朗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明确:

风情雨态是难以描摹的,更何况所写的并非是在特定情景中的某一场雨。作者在短短的篇幅中描绘了种种的雨:轻轻洒下的,如金线泻地,珍珠抛落;伴同雷电而来的,瓢泼而下,疗救饥渴的大地;叮咚作响的,轻叩着人们的心扉。

篇6:新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够运用联系生活实际、课文内容以及对比辨析、近义互解等方法理解文中“道别、叮咛、歌韵、歌吟”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中描述的秋天的声音,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声韵美、景色美,激发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特色,表达对秋天的喜爱。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诗歌中的新词,边读边想象,感受秋天的美。

教法:情境诵读法、迁移引导法。

学法:对比练习法、阅读想象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自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绵绵几场雨下过,我们已经走进了秋天。有人说,秋天是个值得全身心去感受的季节。你是用什么方式去感受秋天的?

(指名学生发言,从视觉、听觉、感觉等不同角度去了解秋天。)

是啊,有人喜欢看秋天,看它的五彩斑斓。今天,让我们来听秋天,听秋的声音。

(板书课题)

谁来读读?(指导朗读,读出停顿,读出静心,读出陶醉,读出号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诗,读好它就是最美的语文课。

二、学习新课:

1.自己读一读,注意带拼音的生字,做到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每人一节,检查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

3.检测朗读:

(1)指名分节朗读。

(2)词语认读检测。

4.分节朗读,读出节奏:

出示第一、二节:

老师也想来读,请你仔细听,这样读好吗?

(老师范读第一节,学生点评,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读出秋天的幽静。学生练读第二节。)

知道老师为什么把这两节放在一起读吗?

(引导学生发现诗节语句结构的相似性,第一节写秋风吹树叶,第二节写蟋蟀鸣叫。)

当你找到了规律,就可以把它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在诗中找一找,还有类似的语句吗?

(引导学生发现第三节、第五节、第六节中的近似语句,指导读出节奏和情感。)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指导读好“暖暖的叮咛”“掠过”“歌吟”。)

(2)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指导读出排比句的起伏变化。)

(3)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指导读好“远方”“匆匆”。)

还有一节,谁能来试着读读?其他同学听听他是怎么读的。

再出示: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你好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

5.想象朗读,读出趣味:

听着大家的朗读,我仿佛也走进了作者眼中的秋天里。

(1)出示第一、二节:老师读,学生闭上眼睛听听,你能看到那幅画吗?

(引导学生想象秋风吹黄叶、蟋蟀擦翅的场景,补充语言训练:黄叶会说什么?蟋蟀会唱什么?)

(2)我们把诗歌变成了图画,你能把图画变成诗歌吗?

(出示秋雨图和诗歌架构,让学生尝试填空式表达。)

(3)出示第三小节,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你能用这样的句子再来说说吗?

(尝试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听到的雨声。)

(4)试着自己读读,还能读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来?和同桌说一说。

(5)组织全班交流,让秋天的美丽个性化呈现。

6.一咏三叹,读好结尾: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声音渐小,秋去秋来。)

三、小结:

听听,秋的声音——看看,秋的风景

篇7:新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要求: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作者简介: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家,1939年8月生于上海,天津市静海县人,长期从事少儿报刊编辑工作,曾任《少年报社》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创作集童话、诗歌、散文于一体的文学作品,作品抒情、幽默,篇幅短小,富有儿童情趣和内涵,颇受小读者喜爱。本课就选自张秋生的童话集《小巴掌童话》。

4.法国梧桐:大量传入我国约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主要由法国人种植于上海的租界内,故称为“法国梧桐”,简称“法桐”或“法梧”。叶子有5个叶尖,少有3个或7个,叶子长宽差不多。正式的名称叫“三球悬铃木”,属落叶乔木,是世界的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有“行道树”之称。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

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简单问题当堂解决,解决不了留待进一步读书解决。)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借助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一物当作另一物来写。如,本文中“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我穿着一双棕红色的小雨靴。你瞧,这多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使人一目了然,形象生动。

5.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

6.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

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五、拓展练习。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2)梧桐树的落叶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3)棕红色的小雨靴像两只棕红色的小鸟。

(4)我还知道: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

2.照样子写词语。

(湿漉漉)的水泥道 (亮晶晶)的水洼

(绿油油)的麦苗 (青灵灵)的树叶

篇8: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泉水》教案

严惠彬

教材分析:这是篇很美的课文,无论是文字还是内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洒下一路爱心。读课文时,声音轻快些,让我们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断地涌起像清泉那样去无私奉献、帮助别人的渴望。教学本课,重在强调自读自悟。在朗读时让学生充分自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边读边欣赏插图,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1、联系生活的目的是调遣学生知识库存中已有相关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运用课件直观介绍泉水是为下文想象说话铺路。2、识字正音是读通课文的基础,又是低段的重点。本环节的预设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真正体现主导与主体的关系。3、教师不放过每一位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帮助、指导,引领学生把书读通,读好。关注读通课文这一环节等于关注学生的知识缺陷与理解的错位,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4、整体感知是重点品味的基础。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放下书本仍能记得内容,为第二课时的精彩而蓄积力量。其二是搭建语言实践平台,理解简单与具体的语言概念,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5、“来到”与文中的“流进、流过、流到”的区别,用视频形象地展示了“流进水池”、“穿过山谷”的动态画面,让学生由此领悟作者用词准确。从预设一中学生学会细心,明白用词严谨,讲究方法;从预设二中学生学会欣赏,领悟不同词语表达同一个意图,文章就更加生动。6、让每个学生读后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尽相同。于是在读中感悟词语,在品赏中积累词语,在想象中激活思维,在理解中积淀情感,丰满了泉水乐于奉献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7、写字教学是2年级教学的重点。在此环节教师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评价方法,采用多元激励评价。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愉悦地学会了3个漂亮的字,又欣赏了同伴的字。在评价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鉴赏美。8、师生共同对着板书总结课堂学习,是非常好的一个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总结方法,明确任务。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创设中激发学习兴趣

1.激趣谈话:小朋友,生活中谁见过泉?(学生自由说话。)

2.简介“泉水”:老师这里有几组“泉水”的生活照(播放《泉水丁冬》音乐)。教师随滚动的课件介绍泉水的照片。学生边听边思考用一个词来形容看到的泉水。

3.揭题并读好课题。

4.学习“泉”字。

二、在整体感知中积累语感

(一)初读(大声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读,画出自己遇到的生字。看看你自己能解决几个生字。教师预设了A、B、C,当学生学有困难之时随时调用。

2.交流,反馈。

(1)交流自学的生字新词。预设A:用媒体展现文本第一段情景,巩固3个生字(“哦、股、缝”)。预设B:用图片识字。图片一为水罐、天然水塔,认识“罐、塔”;图片二为杜鹃,引出画眉鸟等;预设C:理解“清脆”一词。(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景。)

(二)二读(自由读通)全文,触摸语感

师:学词原来会这样有意思,那么我们把这些生字宝宝送回到句子中,会更有味道,赶快找到一段或几段读给同桌听,试试看,你肯定行!

1.检查课文。指名合作读好课文,教师相机点拨,正音。(推荐朗读最好与需要帮助的学生来参与初读这一环节。如果学生都能读通顺那就跳过这环节。)

预设一:第五段中读“漏”字的句子:“画眉鸟在尽情地歌唱”中的“在”字,让学生比较“在”字的作用。

预设二:第六段中读“多”字的情况:他们互相约定:“大海里见!”“再见”与“见”两个词的区别!

(三)三读(默读)课文,揣摩文路

1.小朋友们,默读时候不发出声,也就是在心底里读读,想想泉水到过几个地方?找到课文中句子并拿笔圈出来。想想:泉水来到这些地方干什么?

交流:师用课件出示句子:泉水来到_________。

学生讲,教师板书。(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课件展示4句完整的句子,教师多次变换形式引读这些句子。

2.练说:读好一句话与四句话。

(1)上述四个句子,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吗?(学生开火车练说。在练说中感悟“和”字的用法:泉水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2)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等关联词说说课文的大意。(学生大面积地练说,帮助学生在说中明白说话是有一定顺序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四)再读课文,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师: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文中并不是用“来到”一个词,赶快读读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泉水到的地方的?跟谁说话?

①泉水流进山腰的水池。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②泉水流过山间的平静。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③泉水流到山坡的果园。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④泉水穿过静静的山谷。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三、在潜心品读中体验快乐之情

1.观看课件:请同学们边欣赏课件边读课文第一段话。请你说说你想到什么?(教师视学生的感悟情况作出相应的点拨。)

2.交流,反馈。

3.朗读指导。一问一答,读出预设中学生体验到的情感。

四、在观察与评价中共享写字情趣

1.课件展示“脆”、“股”、“鹃”3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

①这3个字有什么共同点?(月字旁。)

②这3个字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时播放《泉水丁冬》的音乐。

4.作业展示: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并授之方法。

五、课堂总结

小朋友,刚才我们随着音乐学会了8个字和一些词及词组,了解了课文中泉水来到水池、平地、果园、山谷,跟姐姐、杜鹃、果树、画眉鸟说说话,还学会了3个要求会写的字。

[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

篇9:人教版语文《灯光》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这篇课本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课文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先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借着火柴微弱的亮光在看一本书的插图,图上画着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读书,这幅插图使郝副营长陷入对未来的憧憬之中。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用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结果暴露了自己。战斗胜利了,郝副营长却牺牲了。本文采用倒叙的手法,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写起,叙述过去的事情,结尾又回到写灯光。首尾照应,结构紧凑,文脉相通,含义深刻。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师可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课文中的一些细节。如果学生的自读自悟效果不好,教师可以就重点部分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去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多好啊”在文章中出现了三次,是整篇课文的“文眼”,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3.从郝副营长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了解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灯光,为黑夜增添色彩,为人们带来光明。灯光,不仅驱散了黑暗,而且为身处困境的人们指明了方向。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王愿坚笔下的《灯光》,看看他眼中的灯光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看到这个课文题目,你想了解些什么?

示例:我想知道课文中的灯光是什么样子的;我想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想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王愿坚(1929—1991) 当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44年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次年参加八路军。在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他的作品有《闪闪的红星》《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

2.通读课文,认识生词,遇到重要的或难懂的词语做个标记。

3.学生推荐要注意的词语,给大家一些温馨的提醒。

[豫皖苏]豫,河南省的简称。皖,安徽省的简称。苏,江苏省的简称。

[围歼战]包围起来歼灭敌人的战斗。

[交通沟]阵地内连接战壕、工事,供交通联络的壕沟。也叫交通壕。

[胸墙]为了便于射击和减少敌人火力可能造成的损失,在战壕边沿用土堆砌起来的矮墙。

[千钧一发]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课指天安门广场上灯光耀眼。

4.寻找灯光:在文中画出带有“灯”或“灯光”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轮读,依据这些语句,学生能大概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学生边读边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文章的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即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这是一种倒叙的叙述方式。)

(2)学生自读“往事”这部分内容,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预设:学生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几个学生在全班说一说,然后组织学生评议。

2.自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课件出示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__,借着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_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__,在这__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__学习,可郝副营长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__。

预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照亮了那本书,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自读课文,弄清三个“多好啊”之间的关系。

(1)学生从文中找出三个“多好啊”,标上序号,再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了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出示引导文字)“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____次是_____(谁)在_______这一情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可能会想_____________。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第一次说“多好啊”的人是在欣赏天安门广场上美丽的景色时发出的由衷赞叹,正是这一声赞叹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战争时期,条件极其艰苦,很多人从未见过电灯,郝副营长也没有见到过,他对书本上插图中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仍然是郝副营长,他相信战争胜利以后,孩子们能在灯光底下学习,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教师可总结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多好啊”是“果”,第二个、第三个“多好啊”是“因”。因为以郝副营长为代表的革命先烈们看到了“孩子们能够在灯下读书”,因为他们对“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的憧憬、理想,并且他们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而奋斗、不畏牺牲,才有了现在天安门广场上璀璨的灯光,使人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4.自主学习,理解课文重点语句。

(1)出示语句,教师点拨思考方向。

①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抓住神态)

②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体会这句话与前面情节的呼应,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③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可从写法和情感上来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小组交流,自主发言。

交流示例:

生1:第一句话写了郝副营长在激战前向往光明和幸福前景时的神态。我觉得“陷”这个字用得非常好,生动地写出了郝副营长完全进入了他憧憬的世界,正是这种憧憬和理想成为他英勇战斗的伟大动力。

生2补充:在这句话中,我还留意到了“漆黑的夜空”,这描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景象,在这里正好衬托了郝副营长对光明的向往。

生3:我来说说我对第三句话的理解。这是本文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的结构非常紧凑。

生4补充:我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寄托的哀思和愿望,那就是无论过去多少时间,我们都不应忘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不要忘记那些革命先烈。

5.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课堂回顾,升华主题。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学完了这篇课文,我想,当我们再次看到带给我们温暖和光明的灯光时,心里一定有了不同的感受。是啊,如果没有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战,我们怎么能有今天这样和平安定的生活呢?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相信大家对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和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大家能把那份革命先烈的精神永藏心中,并让它们指引我们前行,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强大!今天的这篇略读课文,我们抓住文眼、线索和重点词句进行了学习,同学们自主学习、积极交流,表现都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想象说话。(puxueWang.com)

过渡:战斗结束后,战友们把郝副营长埋在了茂密的沙柳丛里。战友们脱下帽子,向这位英雄致敬,眼中溢满了泪水。他们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心中却涌动着无数的话语想对亲爱的郝副营长说。你听见了吗?想象一下,说一说。

(2)说一说你知道的故事。

过渡: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请说一说。

3.教师推荐书籍或影片,学生课下观看。

(1)推荐书籍:《红岩》《英雄人物的故事》

(2)推荐影片:《长征》《太行山上》

预设:此处设计让同学们与郝副营长做最后的告别,给学生一个情感的宣泄口。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人物,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书籍,观看影片,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篇10:八年级语文上册新编教案

《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2.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感知文章大意。

3.感受语言之美,学习寓情于景的手法。

4.体会作者寄情于奇山异水的高雅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细心品味,感悟文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赏析骈文特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创意:以读代讲通“文意”,自主学习明“文技”;熟练背诵蕴“文气”,合作探究悟“文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

本单元我们跟随郦道元欣赏了三峡的迤逦风光,在陶弘景的笔下,我们感受到了山川之美,与大文豪苏轼,享受了月夜的空明澄澈,今天让我们再回到15前,同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起走进富春江,去感受那里的奇山异水,去体察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板书课题)

二、课前准备,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三、以读代讲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老师可做朗读指导与示范。

2.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积累常用实词:俱:全,都。许:余。绝:极顶。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激:冲击,冲刷。犹:犹如,如同。

(2)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弄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

(3)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把朗读贯穿课堂始终,引导学生感知文意,感受音韵美。疏通文意不再逐字解释,而应该放手给学生,自己读顺,对于疑难问题,老师适时指导点拨,学生做知识总结积累。)

四、自主学习明“文技”

此环节采用的方法是引领学生回忆《三峡》,然后利用板书引导学生自我阅读并填补图示,完成课文结构的学习。

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思考:

1.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致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写)

2.本文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异水”和“奇山”(分写)

由此感受本文整齐、严谨的结构,品味结构美。

3.作者是如何表现富春江之美的?

①学习第二段。从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异。

②学习第三段。从形、声、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

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③齐读课文体会本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千丈见底水之(清) (异)水 猛浪若奔水之(急)

负势轩邈山之(形) (奇)山

泉鸟蝉猿山之(音) 横柯疏条 山之(色)

提问:为何先写水再写山?

明确:由近到远,此刻作者是坐在船上欣赏富春江的景色。

提问:这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尝试用如下句式概括。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水啊,你看____________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好一处不同寻常的山啊,你看____________

用文中的句子先填空,例如: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好一处不寻常的水啊,你看极端神剑,猛浪若奔

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吴均笔下的山水,不仅有形有色,还有声。看似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却是一种幽静美妙、和谐悦耳的天籁。山间自然音响,既反衬山间的静寂,又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生命的欢乐律动。

提问:文章用了哪些写作技巧,小组合作探究,请代表起来发言。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设计意图: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此环节就是强调自主学习,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熟练背诵蕴“文气”

篇11:《新编新作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学校门口有位擦皮鞋的妇女。每天上学放学,她总是提着一把破旧的椅子,扛着一把木质的工具箱站在那里。

我最怕看到她的脸了。学美术的同学说:“她简直就是一尊天然的雕塑。”听同学说,她才三十出头,可实际看起来,她却有了五十岁的光景。

她有个女儿,才十岁,伶俐乖巧。有人问她家事。她说:“我妈妈下岗了,擦皮鞋供我上学,这几天妈妈比平时更卖力,因为她要为我买新衣服。”我们不由唏嘘。“那你爸爸呢?”又有人问。“我爸爸不在了,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说这些的时候,她的眼里没有一丝苦恼。

听了小女孩的话,我心中一片暗然,经常拉一帮同学到她那里擦皮鞋。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我到她那里擦皮鞋。人很多,需要排队。轮到我的时候,我笑着说:“您今天生意不错吧!”“嗯,都是老天爷帮忙,今天比平时生意好,呵呵”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一阵心酸。临走,我微笑着说:“您的皮鞋擦的很亮。”她很高心,仿佛受了莫大的鼓励,笑着让我常来。

她的生意越做越好,不久便在学校旁边租了一间房子,挂上了牌子:亮亮擦鞋店。每当顾客上门,她总是很热情的迎接。

她用双手擦亮了生活,也擦亮了女儿的未来。

篇12:《新编新作文》八年级下册语文

兔子自从上次和乌龟赛跑失败后,非常后悔。一天兔子坐在家门前的小板凳上想:为什么上次我输了?不叫因为我在半路上睡着了吗!如果我上次不骄傲的话,第一名就是我的了。这次我一定要找乌龟,他和我再次举行长跑比赛。不过,这次比赛我一定要赢。想着想着,兔子就跑出了家门,在外面的那块大草地上先练了练跑步,活动了一下腿脚弹跳几下。最后,兔子活动的浑身都来了力气,找有劲了,便高兴地往乌龟家跑去。兔子一路跑到乌龟家,见乌龟懒洋洋的躺在草地上,沐浴着火辣的阳光做日光浴呢。乌龟:“上次跑步的途中我睡着了所以没有取胜,这对我来说是很不应该的。这次,我还要和你举行一次长跑比赛。”兔子好像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信心十足地对乌龟说。乌龟慢慢睁开惺忪的睡眼,看见是兔子,傲慢的说:“兔子,你已经输了还比什么呀!算了吧,再跟你比一回吧。不过起点在哪?里终点在哪里?”“好吧。”于是,兔子和乌龟做了做热身运动,让我高高兴兴的出发了。

兔子和乌龟开始赛跑了,许多前来观看他俩比赛的动物大部分都给乌龟加油,有少部分的兔子和小鸟为兔子加油。乌龟用了自己最大的经使劲向前冲,想超越兔子,还是被兔子落下一大截。喂大象伯伯笑眯眯的站在秤和公园的东大门口,甩着长鼻子看着乌龟和兔子慢慢地跑近。

兔子拼命地向前跑,跑过一个好大好大的池塘。忽然,兔子听见一个声音:“救命啊!救命啊!谁来救救我!”兔子扭头一看,原来是小麻雀不小心碰到了树枝,从空中掉进了池糖里。兔子想: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应该帮助别人,这是我们应有的品德。于是,兔子勇敢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救小麻雀。这时,懂水性的乌龟跑来了,兔子连忙叫道:“乌龟,快来帮我救小麻雀,你懂水性,快来帮我救救小麻雀吧。”乌龟听了,心想:如果我去救了小麻雀,那我就得不了冠军了,我才不这样干呢。于是乌龟头也不回的跑了。肚子呛了好几口水?好不容易才有到小麻雀身边,把小麻雀救了起来,在游回岸边,把小麻雀放上岸,然后爬上岸继续跑。

兔子跑到终点时大象伯伯已经给乌龟挂上金牌了。乌龟得意的转过头来,把头一扬,非常骄傲地对兔子说:“怎么样,又赢了吧?”这时,只听空中传来了一阵清脆悦耳的声音:“不对,金牌应该属于兔子。”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小麻雀,小麻雀见大家很惊讶,把兔子救自己的事情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大家。动物们听后,七嘴八舌的喊起来:“金牌应该属于兔子,金牌应该属于兔子!”大象伯伯听见着惊天动地的喊声,变丑乌龟的脖子上取下金牌,到兔子的脖子上,还说助人为乐是最好的品质,我们大家都应该向兔子学习!

篇13:《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高媛媛

教学内容:新沂市特教中心语文校本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二课

教学理念:

1、以“课前积累-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合作理解-探究拓展”为主要环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残疾学生进行感官统合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补偿,有目的的进行美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结构美;

2、学习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语言美;

3、挖掘课文所蕴涵的环境资源因素,体味人文景观的深厚博大;

4、加强口语和语文的交际功能训练,拓展聋校语文内涵,实现多元化发展。

教学重点:

1、如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2、严谨的结构,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知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园林的知识

教学步骤:

【课前积累】

利用书籍或网络等课程资源,了解苏州园林概况,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预习生字词,根据《中国手语》自学手语。

一、  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风景。

2、谈话:欣赏了如此美丽的风景,你能说说你对江南的初步印象吗?

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 “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请问你了解哪些关于苏州的诗词或文章?

4、过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苏州园林》,感受林园艺术那博大精深的美。

二、自主感悟

作者及写作背景: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教育家”之称。原籍苏州,对园林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即: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苏州古典园林)。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

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有趣的语言。

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文字,向同学介绍,并养成好词好句积累习惯。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小组讨论:苏州园林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叶老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苏州园林的影响。分析“标本”: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样本。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先后多次提到“图画”,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与课文插图结合,体会苏州园林所蕴涵的美。

谈话: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的美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分小组进行讨论,哪几句是写整体的,哪几句是写局部的,哪几句是写细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是美的,可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播放视频,请学生当做小记者,带领大家欣赏: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这些句段进行品读。

3、作者在这里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课文中四个“讲究”,也是对以下章节的概括。

具体讲解: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思考:用什么方法突出本节中心的?--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思考:文中哪一部分与这一句话相对应?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指生回答,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趣。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学生自学,本节是紧扣哪几个字来描述的,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本节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例如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应用?

D、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叙述层次的远近。

过渡: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引导:建筑、门和窗的雕刻、建筑的颜色。

自读课文,找出7、8、9节的中心句,及介绍的中心。

小组讨论:本文是规范的说明文,你能根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中所介绍的说明方法,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

4、指导朗读:朗读全文,在脑海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自然之趣,用语言表达对苏州园林的美的感叹,对园林设计者智慧的感叹。

5、引申:用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美,美在                               句式练习说话。

思想教育:苏州园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杰作,虽然你们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说,但是同样有对美的感受,同样可以创造出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比如陈聪艳的美术、周亚伟的书法,只要用心,持之以恒,你们也一定可以成功!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发放练习纸)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修建 一直 期望 B.修建 一致 唯愿

C.修建 一致 为使 D.修建 一直 唯愿

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  )

A.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  )

A.概括苏州园林的概貌

B.概括苏州园林的修建情况

C.概括苏州园林的分布情况

D.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作比较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五、课外练习

苏州园林美吗?不仅是园林的建筑美,叙述者的语言也美,用《苏州园林》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介绍一下你的校园。

六、课终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彰显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希望大家既能引以为豪,也要引以为鉴,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克服残疾障碍,你们的人生也定会有所成就!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惜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4:《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瓯北五中 谷雪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     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  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  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  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     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2.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  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  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     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教学反思:

《行路难》描述的是诗人被“赐金放还”之后,京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时的场景。廿年颠沛,赢得天下诗名,终于得近天颜;理想近在咫尺时,却因不甘献媚于权贵而黯然被逐,其间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渊!面对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食不甘味,酒难入喉,这是他此时忧闷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现。理想破碎的痛苦幻灭和内心深处的孤傲自许纠结、挣扎,刹那间心灵的丝丝颤动,体贴入微的捕捉和解读,正是走近诗人的不二捷径。

教学过程中,故设疑问、巧妙追问、还原解读,各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捕捉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一步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绝望中依旧昂扬的浪漫主义形象。还原本真,从字里行间寻求诗人的心灵颤动,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这,才是读诗的正道啊。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如何去轻叩诗歌们,让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灵呢?其秘诀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浅斟低唱中进入了诗歌的氛围与美好的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和展示是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读的指导亦是随机应变,巧妙多样。或通过学生自评理解,或通过朗读展示直观体会,或通过字词赏析细细落实,或通过聆听教师范读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导却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来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以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诵读不是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里机械地抒情,而是要让诗歌成为引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源泉, “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朱光潜语)。

李洪波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5:《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四个背影,四次眼泪的模式来教这篇文章,学生不仅不能全面把握文章,连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都不能很好的代入并感同身受。因此,设计了一个主题讨论:讨论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企图能够强化并帮助他们梳理阅读经历。]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并能够借助文本照映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正要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少女对于父亲的爱的抒情动机。同时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设计意图:在教学环节三中学生能够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强化并明确自己的阅读过程以获得一定阅读体验和情感基础,在教学环节四中通过重点分析儿子内心对于父亲的情感变化,将前一步的阅读体验作为基础引发更强烈的内心共鸣,唤起学生内在的对于父亲角色的抒情冲动。同事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结语: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侯晓旭

[《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6:《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惟  吾  德  馨

安             高

贫     陋?    洁

乐    不陋!   傲

道             岸

潘德超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7: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篇1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人教版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