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朱菜肉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朱菜肉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兰亭集序(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8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兰亭集序(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兰亭集会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一、之”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 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2.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 诵读、讲解; 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一、引入:“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这东床快婿是谁呢?---王羲之今天就让我们来走进这位名人,了解千年前由他召集的一次聚会的情况。

二、范读,朗读, 注意字音: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岁在癸guǐ丑  修禊xì   流觞shāng曲水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

1)、《兰亭序》由来(齐读注释一前半部分)

2)、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 “兼撮cuō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行草《兰亭集序》被誉为 “行书第一”。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后世誉之为书圣。

3)、文体“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齐读注释一后半部分)

自序:介绍作品写作经过、主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别序: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赠序:临别赠言。

寿序:祝寿的文字。

四、初步感知作者的感情变化(讨论)乐---痛---悲

五、文章讲析

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生译、纠正、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

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干支纪年和王公年次纪年;现在的公元纪年。

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纪年的方法,从“天干”中的“甲”开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个组合,俗称作“六十花甲”。这种“天干地支”纪年法,六十年为一周期。

如:是戊子年;己丑年;(汉太初元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第一个甲子年正式开始)……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之:助词 的

修禊:修:动词,做、从事某项活动。必修的修,学习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长  高)竹

邹忌修(长  高)八尺有余

况修(【寿命】长)短随化(造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修葺  修缮)岳阳楼,增其旧制 。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季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孔子的得意门生曾点将春禊视为其志,得到孔子的赞赏。“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论语先进》)三国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改为在水边宴饮、赋诗等。禊事:现代专有名词

第二句:与会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都。 咸:都 。(互文)

第三句:兰亭周围地形环境

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修:长、高。修业 映带:映衬,围绕。带:名词动用,像衣带一样围绕

第四句:宴饮之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流觞曲水:也称为“曲水流觞”,春禊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引溪水进入弯曲的水渠,人们坐在水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即取饮。觞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为木制,小而体轻,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因其比木杯重,玩时则放在荷叶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动,使(水)弯曲

次:旁边

一: 一边

一觞(活用动词 喝酒)一咏(活用为动词 作诗 吟诗)(一边一边)

夫人之相与(结交 交往),俯仰(时间短) 一世(整个)

晤言一室之内(数量词)

若合一(数量词 一个 )契(符契)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用为动词  活用为意动用法  以…为一   把…看成是一样的)

所以兴(动词产生发生)怀,其致一也 (一样、相同)

幽情:深藏内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气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第六句:作者的主观感受。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仰观,抬头观望;俯察,低头察看。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表示行为赖以实现的方法和工具手段,不是表结果的连词。

所以(用来)游目骋怀

所以(原因)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

极:穷尽

娱:乐趣,享受。

信:实在,诚

六、朗读第一段

七、分析第一段:交代了兰亭集会bsp;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人物: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八、为何而乐?(讨论归纳):

人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流知音相聚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山清水秀,环境清幽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胸怀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心旷神怡

身为官员,在此“良辰美景”即无丝竹之乱耳,更无案牍之劳形,乐!

九、试背第一段。

十、讲析第二段: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死生)之痛。

第一句:眼前聚会盛况,引起人生感悟。

⑴.与:结交,交往

⑵.俯仰:时间短。

第二句:两种生活态度:“晤言一室”与“放浪形骸”

⑴.或:有的人

⑵.晤言:面对面交谈

⑶.因:就着

⑷.放浪:放纵无拘束

第三句:两种生活感受:“快然自足”与“感慨系之”

⑴.趣:通“趋”,往,追求

⑵.曾:竟,乃

⑶.老之将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子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⑷.之:往,到达

⑸.系:附着

第四句:过渡深化: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⑴.向:以前

⑵.俯仰:时间很短

⑶.犹:尚且

⑷.之:代事,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⑸.况:何况

⑹.修短:寿命长短

⑺.期:至,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结论,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庄子德充符》)

朗读第二段

十一、分析第二段;为何而痛?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匆匆不过百年而已,人生短暂)

两种人的生活方式:当其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乐境易逝)

老之将至:(生命短促)

由生到死:(终期于尽)

十二、讲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编辑兰亭诗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兴感相同这一现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兴感之由)象符契一样相合

⑵.不能喻之于怀: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为何叹息悲伤?)

第二句:批驳“死生一体”的观点,解释“兴感之由”。

⑴.固:本来

⑵.一死生:把死和生看作一体

齐彭殇:把长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庄子齐物论》)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们将永远处于困境之中。

⑴.由:通“犹”,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结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共鸣。

⑴.述:陈述,创作

⑵.所以:……的原因

⑶.致:情趣

朗读第三段

4、深化迁移

十二、、文章思路 (修禊)之乐--(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十三、作者的哲学思想及相关文化背景

⑴.(讨论)作者的死生观: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对生命的热爱。

⑵.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 (《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子》一书中至少出现过24次。他意识到死亡的恐惧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与生的问题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底层。与儒家对死亡的视而不见不同,庄子创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来作为他的人生理想,最终用虚幻的理想境界掩盖了现实人生的苦难,也掩盖了他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庄子说“生死存亡为一体”,他以自然天命作为生死的本体,主张将个体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状态,让人在混沌的世界中听从天命,取消生死差别,这在某种程度上不能不反过来掩盖了他哲学中死亡意识的光芒。

魏晋士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

时至魏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长期分裂动荡时期,社会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整个社会都在生死线上煎熬、挣扎上。浓厚的死亡意识笼罩着这一个时代,魏晋时代的人对死的恐惧和由之引发的对生的焦虑,这种感受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旧的虚幻的群体社会彻底解体了,昔日士大夫们赖以生存的儒家权威思想全面崩溃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付皇天。”(鲍照《拟行路难》)士大夫的内心充满对时光易逝和生命飘忽的无限感慨,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此时,玄学兴起,玄学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图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规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之上。一般是在哲学上讲自然本体论,在政治上调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远、超绝,成为魏晋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贤”为例,三国魏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为当时名士,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据地以埋’”。(《晋书刘伶传

阮籍“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晋书阮籍传》)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与山巨源绝交书》)

无论放浪形骸,还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对“人生苦短”的无奈,尤其是前者,对死亡意识的表现已达极至。总之,魏晋人的死生意识是从个体的生命出发的对死的恐惧及对生的焦虑,是对人的生存困境的观照和思考,是对儒家生死观的`反叛和对道家生死观的深化。它不凭仁义道德,也不凭自然万物来消解人的个体存在,从而消解死亡意识,而是直接面对死亡思考,因此,魏晋时代是文化观念充分开放的时代,不再单纯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泽厚所说,是“人的觉醒”的时代(李泽厚《美的历程》)。正是在人的觉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晋人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悲观的死亡感慨中,深藏着他们对人生、生命强烈执著的追求和留恋,可以说是一种源自于死亡意识的“悲怆的美丽”。

⑶.《兰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识:

第一段:动荡不安的魏晋时期,带给人们严重的不平衡和压抑感,而优美的自然环境却能使人在身体和心理上获得短时的安静和松驰,自然景观一跃成为人的一种内在需要。人们开始了从自然中去超凡脱俗,在观赏自然中体悟人生道理。“仰观,俯察” 宗白华说这是古代哲人、诗人观察世界的两种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视生死,隐含对儒家死生观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轻死,对死亡这一人生终极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能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别解:人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去,时不我待的生命意识。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对须臾人生的两种生活态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两种生活方式无所谓积极与消极,在人生体验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两种必经阶段:“自足”与“感慨”、“得意”与“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世事变迁无常,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何况人的生命长短听任自然安排,最终都要结束,非人力所及,第三段:正视生死,隐含对道家死生观的批判,道家以虚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饰对死的恐惧,在天天面临死亡威胁的魏晋士人也是无法接受的。因此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人们世代要面对这个令人痛苦却无法解决的终极问题,传达出一种永恒的生命意识。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篇2:兰亭集序(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国历史上有“书圣”之称的一位著名书法家,请问是谁?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

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图。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作者简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县)人,住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曾任江州刺史、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等职。他书法精绝,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1、听朗读,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

第一段用中速,体现乐的心境。

第二段以和缓低沉读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重音为“痛”

4、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点叙宴集盛况(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情感: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5、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 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庄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

8、小结: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教师总结: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篇3:兰亭集序(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有关“序跋”

听朗读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讨论明确文章大意

1 第一段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兰亭盛会的?

明确:先总叙时间、地点及集会,再叙人、地、事、乐。

2 作者为何说“信可乐也”?

明确:人众: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地胜: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事趣: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时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兴雅:仰观俯察,游目骋怀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第二段所议论的问题是-------。

死生亦大矣。

作者的'议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作者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好的时光中“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好时光,即留恋于生之乐 。

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好的生活,多让人心痛,至此,作者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默读浏览全文,讨论课后练习二

诗集的由来

句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内容的产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诗集的行成)。

编集的目的

句子:“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

行文的妙处

在说明二者时,作者并不特别予以指出,而是采用交错的手法自然带出。正是由于“群贤”、“少长”至集于宜人的景色之中,“流觞曲水”,才有“畅叙幽情”的“一觞一咏”;正是由生之乐,想到生之“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所以才有“列叙是人,录其所述”之举,并使之传于后世,这样才能达到“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的编集目的。

篇4:《兰亭集序》(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喜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文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文中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重点:

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的思想感情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把握。

第一节

一、导入:

杜甫被誉为“诗圣”,司马迁被誉为“史圣”,有一位名士被人们誉为“书圣”,他是谁呢?他的巅峰之作又是什么?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集序》

被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今天我们从文学的角度来欣赏这篇美文。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兰山),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年轻时有美誉,为人真率,胸怀豁达,为时人所重,目为“国举”(全国推崇的出类拔萃的人物)。曾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他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书法名手。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早年苦练书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美谈。少师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年长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晚年书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后人评书法“字势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谢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黄庭经》等。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新,不尚辞藻而多情致。论者称其书札有远见卓识,但这些成就均被其书法之名所掩。

2、《兰亭集序》的由来: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据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在集会上半醉状态写的,他对《兰亭集序》这篇作品非常满意的,他后来又写了几遍,但都不及这一遍好。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七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 《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从不示人。

后来,辨才认识了一位酷爱书法的书生,因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这位书生藏有许多前朝、当世书法名家的书法作品,不时与辨才欣赏。有一天,书生让辨才欣赏几件宝贝,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一看,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书生忙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笑而不言,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书生看。书生一看,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那位书生便是监察御史萧翼。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太宗死后,《兰亭集序》随葬,五代十国时,太宗墓被盗,从此《兰亭序》彻底失传。今天我们看到的都是太宗时期的临摹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能从中看到它的风姿和神采。

3、“序”有关知识:

名称:

即“序言”简称“序”“叙”“引”,也叫“前言”。

位置: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题跋” “跋尾” “书后”“后

记”。

作用: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分类:

从创作人角度可分为“自序”“他序”。

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4、本文文体特点: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对《兰亭集》的写作因由、过

程、作者等情况的泛泛交待,而是将写景抒情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密切地交融起来,成就了一篇极富艺术美感和思想启迪价值的千古至文。

三、整体感知:

1、生字词:

癸guǐ丑 会kuài稽jī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游目骋chěng怀 形骸hái

感慨系xì之 若合一契qì 嗟jiē悼dào 彭殇shāng

2、听读课文,把握文章节奏、语速和情感,并指出、纠正朗读带的误音。

3、诵读技法指导:

第一、二段:

“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为叙述,中速读;下文集会的描写,以清新明快语调读,特别重读“乐”字,体现快乐心情。

第三段:

本段以议论为主,探索人生哲理,发表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故应以低沉语调读出慨叹语气。重读的词语有“死生亦大矣”中的'“大”“岂不痛哉”中的“痛”

第四段: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句的节奏要读准,要读出批判的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要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气读出。

四、一、二段词句的讲解:

•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 映带左右 列坐其次

•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 游目骋怀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五、分析一、二段:

1、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一二段都写出哪些可“乐”之事?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名士相聚之乐。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环境优美之乐。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聚会活动之乐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气候宜人之乐。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之乐。

人贤、美景、乐事、良辰、赏心五美并具,其乐融融,其乐也无穷!

2、所以“信可乐也”在一、二段中起到什么作用?

“信可乐也”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情感的主旋律——乐。

3、作者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抒发心中之“乐”的?

王国维曾曰:“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课堂背诵。

第一段记叙了先交代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第二段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5、“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一句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暮春之初”交代的聚会的时间,“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正是对“暮春之初”天气的具体描写。还有,上文所写的人们的聚会,如果缺少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样好的天气,便不会尽显欢快的气氛。

启下:正因为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天气,才有下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效果。

6、本段末句“信可乐也”能否改成“信可乐矣”?请阐述理由。

“信可乐也”不可改为“信可乐矣”。因为用“也”语气平缓,笔势

沉稳;而用“矣”语气激越,笔端情感外露。仔细揣摩第1段中描述景物只

在山、水、林、竹,而舍鲜花吐芳;就是写林写竹,只言“茂”“修”,而

弃其绿、碧、翠,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兰亭集会本是赏心乐事,但

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显露,这是他气节高爽、性格沉稳的表现。

第二节

一、讲解三、四段重要词句: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

及其所之既倦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分析三、四段:

1、人们常说“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第一、二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痛”。

2、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哪两种态度?

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即把倾吐自己的胸怀抱负,与友人在室内交谈;其二是“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即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放纵、无拘无束地生活。

3、面对世俗生活,人们的爱好和取舍千差万别,但人生的忧患是相同的,作者认为,无外乎有两种,又是哪两种?

一种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当他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一时间很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另一种“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即等到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已经厌倦,感情就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随之产生。

4、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为“痛”的?即是怎样转到生死问题的议论?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另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

5、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

而“向之所欣”指的应该是兰亭集会这件事,这样前后文就自然联系起来

了。

6、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明确作者究竟“痛”的是什么?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不知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之痛。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这就是说,人的生命本体都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和世事无常之痛。(当人们“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但转眼之间,“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外在的世界流转不定,往事不再之痛。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盛宴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之痛。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生命最终要归于毁灭,这可说是与生俱来的人生之大患啊!

7、在第四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并说说这是怎样的人生观?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不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

8、作者这一人生观是针对什么人生观提出的?为什么这种人生观在当时盛行?

“一死生”“齐彭殇”。

两晋时期,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相互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当时的这种政治气氛,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他么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9、在第四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悲”

10、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一悲古人生死感慨,“我”深有同感。说明古人今人对生死的感悟相同。

二悲今人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

三悲后人叩问今人。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的陈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可谓千古一悲!

11、最后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主旨?

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12、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第一、二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二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三、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四、练习:

1、词类活用

映带左右(名作动,围绕、环绕,)

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使……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死生亦大矣 (形容词作名词,大事)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作使动,使……游,使……骋)

固知一死生(数量词意动,看作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

一觞一咏(名作动,喝酒)

足以极视听之娱(动词作名词)

以之兴怀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产生)

2、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古义:它的旁边 今义: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思想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夫人之相与 古义:“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

“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俯仰一世 古义: 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3、特殊句式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兰亭(介宾后置句)

当其欣于所遇(介宾后置句)

亦将有感于斯文(介宾后置句)

晤言(于)一室之内(省略介词“于”)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省略介词宾语“之”)

死生亦大矣(判断句)

篇5:《邻居们》(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邻居们》(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 导入、展示

1问题导入:你对北京人有怎样的印象?(学生结合经历谈感受,教师予以肯定并适时引导。)

衔接语:北京是首都,是皇宫所在,有皇家之气,因而北京人传统、大气;而另一方面北京曾沦为废都,一些糟粕思想也影响着北京人,尤其是老北京市民,因而精华与糟粕并存成了北京市民阶层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邻居们》便为我们生动展示了老北京市民阶层的生活。(多媒体) (引导学生思考,并以此作为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动力。)

.板书课题:《邻居们》

2学生展示:为了更好学习文本,学生以“大家”为栏目,配合自制幻灯片介绍老舍及其创作情况。

衔接语: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从小生活在四合院,习惯观察北京市民,倾尽毕生力量着力表现他们的生活,站在一定高度,关注、批判这个群体,并对它寄予自己的理想。这便是老舍。(多媒体)

《大家》:老舍生平、作品风格、主要作品 (多媒体) (配乐)

(知人论文为探究文本做好准备。)

(二)品味、鉴赏

1走进文本,整体感受

①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板书情节)

②学生复述 主要事件的情节。

③主要事件前后写了什么内容?(板书情节)

(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为理解人物性格特征做准备。)

2制作卡片,心理分析

①找两组学生分角色朗读明太太与杨太太争吵一节。(朗读感知人物性格)

②分组合作,找出明太太和明先生身上令人讨厌的.地方,并制作心里卡片。

例如:(多媒体)(板书人物性格根源)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归纳文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等。

4讨论:明先生“身里有个黑点”指什么?

(鼓励学生个性理解,培养学生发散思考能力,解答课前阅读中的疑难问题。)

小结:作为一个家庭的两级,明家夫妇有着不同的角色,性格做派也相去甚远,但细细体味也有其共同性,他们身里都有个“黑点”,在自卑与自大中挣扎着、痛苦着,又快乐着、期盼着。(板书“黑点”及其实质)

(三)辩论、拓展

1辩论:明杨两家的矛盾最终解决了吗?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体会小说昭示出的现实意义。)

小结:小说结尾写到“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仿佛”、“似乎”里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暗示我们小说的主旨: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很难消除。

2拓展;你认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真的很难消除吗?

(鼓励学生个性思考,勇于批判和质疑)

总结:欣赏一组图片(配乐)让学生感悟,从中获得启示。

世上最远也是最近的便是心灵的距离,每跨出一小步,虽然很艰难,但却是一次飞跃。

(四) 布置作业

1请以“和谐”为主题,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要求: 运用多种描写手法。

300-600字左右。

2请以“猜猜看”为题目,运用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选择班里的一名同学为对象,刻画其形象。

要求:文中不要出现描写对象的姓名、绰号等提示性词语。

300-600字左右。

篇6: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一)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第二单元

单元规划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另外,后人多评价本文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如宋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品读文章的语言、欣赏脱俗的美景,更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心境。

《赤壁赋》是苏轼的传世名作。是作者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作者触景    生  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在这篇作品里,景色描写、主人和客人的心情、哲学意味的对话,胜意迭出,辞句美妙。在教学时既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描绘美景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又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对生命的认识。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一封写给老朋友的表达邀约同游的信。信中既叙朋友情谊,又写自然景物,流利酣畅、挥洒自如。教授这一课的重点,一是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技巧,二是学习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文章以议论为主,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简明,议论深刻,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地揭示文章主旨,说明了学人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和“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这便是本文所焕发出的思想光辉,正像梁启超所说:“荆公则学人之文也。”不只是求学,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坚持,才会最后取得成功。这篇文章从这方面也给予我们许多启发。

根据课文的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2.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3.仔细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鼓励学生多背诵;

4.准备“亲近自然”的表达交流活动,在用心感受自然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课时安排:(共计8个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赤壁赋》 两课时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一课时

《游褒禅山记》 两课时表达与交流一课时

《兰亭集序》 两课时

5  兰亭集序

从容说课

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单元的主题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本课在语言和感情方面的内蕴正是“亲近自然,抒写情怀”最好的范本。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拟定两课时。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释题,简介作者,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引导学生利用注释自读课文,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语境或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个别没有加注释句的意义。

教学设想:

第二课时:在朗读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找出感情线索,争取在课堂上完成背诵。帮助学生总结梳理文言知识点,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3.背诵全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维目标

1.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2.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次”等词的多义性。

3.合作学习,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和思想魅力。

4.探究与活动,在朗读中体悟文章的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6.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  相信大家都喜欢旅游吧?

生  喜欢!

师  为什么喜欢呢?

生  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

生  见见世面,老在一个地方,很闷!

生  欣赏美景啊!

师  看来,同学们对自然美景都向往已久了。今天开始,我们就开始一次旅游,一次特殊的旅游。让我国古代的几位文学大家给我们做导游,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让我们的心灵和思想充分地释放。请同学们打开第二单元。今天我们先跟东晋的文学和书法大师王羲之到兰亭去参加一个盛大而高雅的聚会。

师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兰亭集序》的摹本】

师  怎么样?

师  后人曾对这幅字评价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并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而王羲之本人则被尊为--

生  (齐声)书圣!

师  看来,已经有同学看过课下注释了。这个习惯很好,我们学习文言文就是需要大家学会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在学习过程中联系以往的知识。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这位书圣的情况呢?

【多媒体课件显示】

作者简介:王羲之,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青年时期有美誉,朝廷召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爱好自然山水,喜爱服食养性,因会稽山水秀丽,便和一些名士筑室住在那里,他关心政事和民生疾苦,当时“东土饥荒,羲之开仓赈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每上书争之,事多见从”。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师  看来,我们的导游可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啊!谁又来说说,我们今天参加的这次盛会召开的原因和与会的嘉宾呢?

生  这天是阴历三月初,他们来兰亭是一起参加祭礼,之后可以一起饮酒赋诗,不亦乐乎。嘉宾嘛,除了王羲之,还有社会名流谢安、孙绰等41人,好不热闹。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李丽同学不但看书认真,而且善于从众多注释中摘取有效的信息,回答简练、准确,值得大家学习。下面,我们一起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大家在欣赏美文的同时,注意难读的字或生字的读音。

【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录音】

师  好的,下面检测一下大家听读的准确程度,请一位同学来注音。

会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  悟言一室之内(通“晤”)

师  很好。看来,同学们除了注意到注释中的注音之外,在听读的时候也准确地抓住了重点字词。现在,请大家朗读课文,注意感情。

师  同学们朗读得很不错,但还不够流畅。没关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探讨中,我们不仅可以流畅地朗读课文,还能深切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对吗?

师  既然大家那么有信心,我们马上开始共同学习。给大家10分钟时间,完成两项任务:第一,依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如果遇到课下注释没有,而自己又无法理解的词句请标出。第二,理清文章的思路。

知识拓展、问题探究

师  10分钟真短啊,大家都完成任务了吗?

师  看来,还有一些同学没完成啊。好吧,既然是合作学习,我们就要共同进退,再给2分钟时间。没完成的同学努力,完成的同学重点看自己标出的疑难点,也可以与其他同学交流。

【有的学生读书,有的学生交流】

师  从大家的反应,已经知道大家的收获不小啊。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疑难,总结思路。

师  同学们的讨论很热烈啊,有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吗?

生  老师,我们组的同学对“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翻译有些拿不准。

师  哦?课下不是有注释吗?

生  可是不全嘛。

师  哪一组来试试呢?

生  我来试试。抬头观看宇宙的大,低头察看地上万物的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极尽视听的乐趣。

师  王军同学,你们组对马林同学的翻译还满意吗?

生  好像还是不够通顺。

师  是啊,有时直接照搬课下注释,准确是准确了,通顺优美就可能不足。我来改改:抬头观望宇宙的广大无穷,低头细察地上万物的繁多,纵目远眺,舒展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欢娱。王军同学,你觉得怎样?

生  真的好多了,老师就是老师。我提议为老师鼓掌。

师  谢谢大家的信任!

师  还有难点吗?

生  老师,“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和“所以兴怀”的“所以”意思一样吗?

师  你认为呢?

生  我觉得不一样,可说不太清。

师  梁丽同学的问题提得很好,这两处的“所以”正是它在文言文中常见的两种用法:“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所以,课下注释把它翻译成“借以”。“所以兴怀”的“所以”表示原因,翻译成“……的原因”,这句话就翻译成“所以兴叹抒怀的原因”。掌握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并加以积累,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师  刚才,两组同学都提出了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生  老师,“俯仰一世”的“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还有“其致一也”的“一”,意思一样吗?

师  好,又有一词多义啦。谁来帮助他?

生  我觉得“俯仰一世”的“一”是指我们常用的数字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的“一”是指把……看做一样;“其致一也”的“一”指一样。

师  刘力同学回答得很准确。还有其他疑问吗?

师  看来,文章的大意,大家都弄明白了。那么,我们再朗读一遍课文吧。看看,效果会不会好一些。

师  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  (齐声)好多了!

师  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  看来要朗读好一篇古文得先要掌握它的意思。

师  没错,古人说“熟读成诵”还是很有道理的。我想大家也注意到课后练习一的要求“背诵全文”,我们还要多读啊。为了帮助大家再多读的基础上背诵,我们还得弄清全文的思路。哪个小组来?

生  我们来。我们觉得文章应该分成三部分。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写出了兰亭的美景和聚会的盛况;第三段是第二部分,属于抒发人生感慨的部分;最后一段是第三部分,交代写作的目的。

师  大家觉得张亮小组分析得对吗?

生  (齐声)对!

师  那么,三部分的感情一致吗?

生  不同,第一部分“乐”,文章里有“信可乐也”;第二部分“痛”,原文写道“岂不痛哉”;第三部分则是“悲”,文章里有“悲夫”。

师  黄斯韵同学真是“火眼金睛”啊,重点词抓得很准。没错,这篇文章的感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么,我们三读课文,这次应该会更好了。

师  流畅多了,感情还稍欠缺一些。下面,女生读一、二段,男生读后两段。比一比,看一看,男生、女生谁更棒!

师  我看,女生把作者的赏景和聚会之乐读得很准确,女生读得好--

师  当然,男生的声音也很适合读痛与悲,男生也很好。

师  下面是自由朗读时间,大家在读熟的基础上背诵。

师  好的,现在,我给大家播放配乐,大家跟着音乐的节奏,再读课文。

师  经过五读课文,我想大家即便是还背不出全部课文,至少也记住了不少名句了。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你记住的句子。

师  看来,古人说的“熟读成诵”果然是经验所得啊。

课堂小结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传世之作。文章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今天,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和思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朗读文言文的方法。大家的表现很好。

布置作业

不过,背诵依然是我们的一项重点任务。今天的作业是:完成课后练习二;熟读课文,争取背诵;思考课后练习一、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师  昨天给大家布置的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师  看来,情况不大好啊,我先检查一下背诵,谁来?

师  没关系,试试无妨。

生  我试试吧。

生  老师,我只背到第三段。

师  好的,为你前两段的流利也值得鼓掌。

师  能说说,为什么前两段背得好吗?

生前两段写景优美,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啊,还有,我有自己的方法。

师  是吗?你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生  好啊。第一段是按照时间、地点、事由、人物、景物的顺序来写的,我就按这个顺序把课文分解,然后再组合。第二段是在此基础上抒情,比较短,所以好背。

师  好的,我们应该感谢李立同学,他教给我们一种很有效的背诵古文的方法,大家可以借鉴的,谢谢李立同学!

推进新课

创设氛围,合作学习

师  我们就跟王羲之一起重温美景吧。写景的句子是--

生  (齐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  非常准确,谁来分析一下?

生  作者用简洁雅净的语言,写出了聚会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真想去看看啊!

师  分析得很好,还有文采!大家又有学习的榜样啦。接下来呢?写了什么?

生  参加聚会的嘉宾。

师  他们的活动呢?

生  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们流觞曲水,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师  很好,下面我们欣赏,想象一下那时的盛况吧。

【多媒体课件展示“流觞曲水”图片】

师  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转,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  欣赏了美景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生  作者乘着快意,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他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

师  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他乐的只是美景吗?

生  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更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师  没错,曹操说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能跟知己畅饮美酒,同赏美景,这更是人生难得的乐事。

师  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下面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来加强第一、二段的背诵。

师  检验的时间到了,先大家一起背。

师  下面选两位同学来背。

师  看来,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再加上李立同学的方法,大家还害怕背诵古文吗?

生  (齐声)不怕啦!

知识拓展、提升

师  那么,我们再接再厉吧!

师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心情陡然转变。用一个字来总结就是--

生  (齐声)痛!

师  没错,那么,这是什么“痛”呢?痛苦?痛心?痛惜?悲痛?

【学生纷纷回答,但答案不一致】

师  大家的意见不一致啊。那就先不忙作答,先想想作者是因何而痛。

生  因为快乐不长久。

生  因为作者想到了“死”。

师  难道作者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大家再认真读原文,找答案。

师  怎么样?有结论了吗?为什么作者会在“乐”之后,突然想到“痛”,想到“死”呢?

生  我觉得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的确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生  我也同意她的观点。

师  是啊,越是在最美丽、最快乐的时候,人们就越是觉得“人生苦短”啊。王林同学分析得太好了。回过头来,再看这个“痛”,大家认为应该是什么“痛”,或“痛”什么呢?

生  是痛惜。

师  痛惜什么呢?

生  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师  大家同意吗?

生  (齐声)同意!

师  好的,我这里还要为大家补充一些材料,我想大家看了这些材料,就会更了解作者的心情了。

【多媒体课件显示】

师  好了,有了以上基础,再看最后一段就容易了。我们知道,这段的关键字是“悲”,那么作者又为什么“悲”,“悲”什么呢?

生  他“悲”古人,因为他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相似的。

生  作者也“悲”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

师  那么,这里的“悲”与上一段的“痛”一样吗?

生  不一样。

师  不同在哪里?

生  这里的“悲”,是对个人之痛的思考,应该是对上一段“痛”的深化。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师  分析得好。那么,作者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了?

生  有点儿,从老师展示的写作背景看。

生  我不同意。

师  为什么?

生  作者应该是批判当时士大夫的做法的。

师  何以见得?

生  文章里不是说“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后他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师  大家同意吗?

师  我为大家的分析感到欣慰,王羲之也会为我们的理解而感到欣慰。当时的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师  好了,由“乐”而“痛”,再由“痛”而“悲”,作者的感情的跌宕起伏,似乎比美景更具有可观性啊。给大家5分钟时间,加强背诵第三、四段。

师  还是大家一起背一遍吧。

师  很好,全文背诵可以吗?

生  (齐声)可以!

师  那我就洗耳恭听啦!

师  为你们自己喝彩吧!

师  我们来看下一项任务:课后练习二。这个练习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除了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思路之外,还需要--

生  (齐声)积累词语。

师  没错。我请4位同学给大家解释这些词语。

师  4位同学做得不错,请大家做好笔记。

课堂小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文章,大家又有什么收获呢?简单写200到400字的体会,可以是有关文章本身的,也可以是有关如何学习文言文的,题目自拟。课后练习四,是选做的,可以帮大家更了解王羲之。

板书设计

示范教案(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

癸(guǐ)丑 修楔(xì) 流觞(shāng) 游目骋(chěng)怀 趣(qū)舍万殊 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本文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总结

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李  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①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②。况阳春召我以烟景③,大块④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⑤俊秀,皆为惠连⑥;吾人咏歌,独惭康乐⑦。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⑧。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注:①旅舍。②古人(白天还玩不够),夜间持着烛灯游玩,是很有缘由的。③烟景,水气朦胧的春景。④大块:大地。⑤季:弟。⑥惠连:人名,谢灵运的族弟,很有才华。作者借用谢惠连赞誉其诸弟的才华。⑦康乐即谢灵运。此句言外之意是自己才华比不上诸弟。⑧在花丛中间摆开华贵的筵宴,飞快地传递着雀鸟状的酒杯,醉于月下。

鉴赏提示:本文可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兰》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本文则“会桃花之芳园”;《兰》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本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兰》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本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兰》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兰》文笔调清新和媚,本文用笔恣肆旷达。

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志趣相投者在一起传杯喝酒吟诗的快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本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兰》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

积累运用

一、知识储备

1.有关字词的音、形的识记和辨析

岁在癸丑(guǐ) 修禊事也(xì) 感慨系之矣(xì)

流觞曲水(shāng) 趣舍万殊(qū) 游目骋怀(chěng)

悟言一室之内(wù) 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

2.通假字

趣舍万殊 通“趋”,往,取

3.一词多义

(1)修

(2)期

(3)致

(4)临

(5)次

4.词类活用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

贤:贤士 少:少年人 长:老年人

(2)一觞一咏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3)所以游目骋怀  使动用法:使……游,使……骋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5)齐彭殇为妄作  形容词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5.特殊句式

(1)倒装句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状语后置

当其欣于所遇 状语后置

(2)省略句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省略代词“之”

悟言(于)一室之内 省略介词“于”

6.重点实词、虚词

信可乐也 信:确实

夫人之相与夫:句首发语词,引出议论,无实义

悟言一室之内 晤言:对面谈话

若合一契 契:符契

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致:情趣

二、有关文化常识

流觞曲水: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修禊:古代的一种风俗。于三月第一个巳日(上巳日)欢聚水滨,歌舞娱神,祈祷幸福,消除“妖邪”。到了王羲之生活的时代,许多文人名士借此机会,歌舞欢宴,游春享乐。禊,祭祀的礼节。

彭殇:指生命的长短。彭,彭祖,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活了八百岁。殇,未成年而死。

会稽:郡名,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东南部一代地方。

课后巩固

检查我的基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癸丑(    )          (2)禊事(    )        (3)激湍(   )

(4)流觞(    )          (5)彭殇(    )        (6)趣舍万殊(    )

答案:(1)uǐ (2)xì (3)tuān (4)shān (5)shān (6)qǔ

2.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B.清流激湍         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         畅叙幽情                D.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解析:B项,天朗气晴-天朗气清。

答案:B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暮春之初(    )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3)所以游目骋怀(    )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

(5)足以极视听之娱(    )

(6)或取诸怀抱(    )

答案:(1)指春季最后一月 (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3)用来 (4)情致,情趣 (5)尽,尽情享受 (6)兼词,相当于“之于”

4.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解析:例句与A、C、D三项中的“之”均为助词,“的”;B项中的“之”为代词,“它”。

答案:B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答案: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 游目骋怀 放浪形骸 情随事迁 流觞曲水

6.依据课文,把下面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________________,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__,信可乐也。

(2)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答案:(1)俯察品类之盛 足以极视听之娱

(2)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7.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从文学和书法上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其文不但在思想、语言上具有独特价值,其帖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件瑰宝。

B.丝竹管弦,是中国的传统乐器,故有时人们也就用“丝竹管弦”代指音乐。如“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C.“齐彭殇为妄作”中的“彭”即彭祖。相传彭祖高寿,在中国文化里彭祖也就成了长寿的代名词。

D.“流觞曲水”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一种高雅的游艺项目,积淀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人文化。它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为“暮春之初,癸丑之日”。

解析:D项,“流觞曲水”“规定活动的具体时间”不确定。

答案:D

8.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惠风和畅”

剖析精彩文段

阅读《兰亭集序》第一、二段,完成9-13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9.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 ②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A.

B.

C.

D.

解析:注意“以为”“流觞”“曲水”“毕”“咸”等词的意义。

答案:C

10.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游抒怀之作,本段描写兰亭景物抓住特征,用粗线条勾勒,格调淡雅。

B.本段写盛会的时间、地点、缘由、与会人物、周围环境和流觞情景。

C.本段写天气好,人心乐,盛会难得,段尾突出一个“乐”字。

D.本段叙事写景后落在“乐”字上,是为后文述说世事流逝的感慨、转出“痛”字,联系古今事,引出了“悲”字作铺垫。

解析:D项不应是“铺垫”。

答案:D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兰亭集会周围环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两个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登高,在亭上集会);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2.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侧重叙述活动的情景。

13.翻译下列句子。

(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参考答案:(1)(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举行修禊活动。

(2)这样来纵展视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看和听的乐趣。

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8题。

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赵郡公琛镇定州,辟为开府谘议。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暹亲遇日隆,好荐人士。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说,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此痴人也。”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及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太师咸阳王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极笔,并免官。其余死黜者甚众。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崔暹昔事家弟为定州长史,后吾儿开府谘议,及迁左丞吏部郎,吾未知其能也。始居宪台,乃尔纠劾。咸阳王、司马令并是吾对门布衣之旧,尊贵亲昵,无过二人,同时获罪,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高祖握暹手而劳之曰:“往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莫肯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高欢父子,无以相报。”赐暹良马,使骑之以从,且行且语。暹下拜,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戮变常,言谈进止,或有亏失,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北齐书》)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留暹佐琛知后事

知:知晓。

B.凡百后事,一以相属

属:托付。

C.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

征:征召。

D.高祖如京师,群官迎于紫陌

如:到。

解析:A项,知:主持,管理。

答案:A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不能救,诸君其慎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高祖书与邺下诸贵曰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C.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若属皆且为所虏

D.暹忧国如家,以天下为己任

欲以客往赴秦军状

解析:A项,希望、期望。B项,给;亲附,结交。C项,替;表被动。D项,拿、把;率领、带领。

答案:A

16.下列表现崔暹被北齐高欢父子信任倚重的一项是(    )

①辟为开府谘议 ②留暹佐琛知后事 ③觞再行,便辞退 ④高欢父子,无以相报 ⑤马惊走,高祖为拥之而授辔 ⑥暹每厉色极言,世宗亦为之止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③⑥

解析:①“辟为开府谘议”是赵郡公琛的做法;③“觞再行,便辞退”是崔暹的举动。

答案:C

17.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崔暹受到北齐高欢父子两代皇帝的信任,高祖在认识崔暹不久就委以重任,让他辅佐弟弟高琛在后方留守。

B.崔暹喜欢推荐人才,被荐的邢邵在高祖面前专说他的短处,他却不计较,认为邢邵说的是事实。

C.崔暹严明执法,处置了一大批高官贵戚,对此,高祖不仅默许而且在给邺下诸贵人的信中也告诫他们要自律谨慎。

D.崔暹以天下为己任,不但对大臣严明执法,对皇帝的过错也不放过。他常对世宗严肃而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解析:B项,不是“高祖”而是“世宗”。

答案:B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随琛往晋阳,高祖与语说之,以兼丞相长史。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琛知后事。谓之曰:“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戎事重,留守任切,家弟年少,未闲事宜,凡百后事,一以相属。”握手殷勤,至于三四。

参考答案: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赵郡公高琛镇守定州,征召他做开府谘议。他跟随高琛前往晋阳,高祖和他谈话对他很欣赏,任命他兼丞相长史。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琛主持后方的事情,对他说:“大丈夫相知,岂在新旧。军事固然重大,留守责任也不轻,家弟年轻,办事不娴熟,后方的所有工作,统统托付给你了。”和崔暹恳切地握手,握了三四次。

崔暹越来越被信任厚待,他喜欢推荐人才。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世宗就征用了邢邵,很亲信器重。可言谈之际,邢邵却说崔暹的不是。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卿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说卿的短处,你真是痴人啊。”崔暹说:“子才说暹的短处,暹说子才的长处,都是事实,没有什么意见。”世宗想提高崔暹的威势,有一次诸公在坐,世宗让崔暹眼向上看慢步走来,两个人替他拽着衣裾。世宗和崔暹分庭抗礼,崔暹不让座就坐了下来,行了两遍酒,崔暹便辞退。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尚书元羡、雍州刺史慕容献,又弹劾太师咸阳王元坦、并州刺史可朱浑道元,罪状写得极为详尽,他们都被免去官职。此外被处死贬黜的还有很多。高祖给邺下诸贵人写信说:“崔暹当初在家弟为定州刺史任上办事,后来又做了我儿的开府谘议,到迁任左丞、吏部郎,我还不知道他的才能。如今刚居宪台,就能如此纠劾。咸阳王、司马令都是我作平民时门对门的老朋友,如果讲尊贵亲近,谁也不会超过这二人,可他们却同时获罪,我也不能救,你们众人还是小心为好。”高祖到京城去,群官到紫陌去迎接。高祖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以前朝廷岂无法官,而天下贪婪,没有人肯去纠劾。中尉尽心为国,不怕豪强,就使远近肃清,诸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要严谨,如今才见到。高欢父子,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报答。”赏赐崔暹好马,让他骑上跟着走,边走边说话。崔暹下马拜谢,马受惊要跑,高祖为他拦住马并亲自把缰绳递给他。

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重任。崔暹操心国事犹如家事,以天下为己任。世宗车服过度,诛杀无常,言谈举止,也时有过失,崔暹常常严肃地无保留地指责,世宗也因此改正。

追踪练习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坐其次(它的旁边,指水边)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借指音乐)

C.夫人之相与(交往)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导致)

答案:D

2.归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答案:A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答案:A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两小儿笑曰:“孰谓汝多知乎?”

答案:D

5.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一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答案:C

6.熟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并注意其用法。

(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_____________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

(3)所以游目骋怀:_______________

(4)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______________

(5)足以极视听之娱:_______________

(6)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__

答案:(1)副词,皆,全,都。(2)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3)“所以”,因此。(4)“致”,情趣。(5)尽,尽情享受。(6)兼词,相当于“之于”。

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癸丑( ) 禊事( ) 流觞( ) 会稽( )

答案:略

8.选出字形有误的一项( )

A.崇山峻岭茂林修竹B.清流急湍天朗气晴

C.游目骋怀畅叙幽情D.放浪形骸情随事迁

答案:B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映带:映照围绕,指景物互相衬托。

B.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相与:相互结交。

C.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管弦:竹管琴弦。

D.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癸丑:古人以天干地支纪年,永和九年正值癸丑。

答案:C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议)

B.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完毕)

C.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者,也许)

D.向之所欣(从前)

答案:D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停顿有误的句子是( )

A.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此地/有/崇山峻岭

C.曾不知/老之将至

D.足以/极视听之娱

答案:A

13.与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A.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B.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答案:B

14.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A.(我)不能不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却)不能理解这是什么缘故。

B.(我)未尝不面对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C.(我)曾经边写文章边叹息感伤,(可是)心里(却)不明白是什么原因。

D.(我)曾经对着文章叹息感伤,(可是却)无法表达出来。

答案:B

15.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6.从原文找出两句话来说明“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参考答案:“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后人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7.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然后填空。

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

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

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1)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

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

答案:(1)“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2)“俯察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3)“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

18.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四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答案:略

雷志宏

篇7:《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兰亭集序》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

1、安排两课时。

2、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十分精妙的文言文。此文324字,字字珠玑,脍炙人口,广为后人传道,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又一优美的华章。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

二、作者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与之相比者,故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2、王羲之其事  王羲之的“轶事”:

(1)、墨池的来历。形容王羲之的勤奋,他经常在家旁边的池塘清洗毛笔,次数太多,时间太长,整个池子的水都变成了墨黑色。

(2)、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个懂书法的说,这是王羲之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啊,这就是如木三分的来历。

(3)一字千金 西安碑林内有块《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件隔代合写一碑的奇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竟然写了2后的唐朝文章!不少行家验看了碑上的每一字,确是王羲之的手笔;诵念碑文内容,也确是唐太宗为玄奘和尚撰写的《圣教序》。 怪事自有根由,这座《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是玄奘和尚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由他精心译成后,请唐太宗作序文,再加上太子李治作述记及玄奘的谢表,通称《三藏圣教序碑》。此碑立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当时朝廷要把它用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字体来刻碑。长安洪福寺高僧怀仁知道此事后,感到是佛教界的光荣,因此,下决心承担此任。经过怀仁和尚到处寻觅,终于按序文把王羲之的字一个一个地搜集起来,成了这块王羲之字体的《圣教序碑》。 传说怀仁在集字过程中,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不得已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急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这就是“一字千金”的来由,也是文坛上的佳话。后人把此碑的拓本称作《千金贴》。

(4)、坦腹东床 晋代太尉郗鉴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丞相王导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于是派一个门客到王家去选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他们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

3、王羲之其文(《兰亭集序》(重点把握)其实这篇文章最开始的出名还是以书法艺术见高,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喻。只可惜世上再无人能目睹其尊容了,因为据传,这篇原稿被唐太宗埋入昭陵陪葬去了,从此,这一艺术精品不传人世。之所以叫《兰亭集序》,顾名思义,就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下面,我们重点来欣赏这篇文章: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者乐山水。人类就生活在山水之间。山水之博大奥妙,不仅在于它是人类生活的摇篮,还在于它是艺术的泉源。我们放眼一看,人间所有的艺术,均不能与山水绝缘,《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蜀道难》、《赤壁赋》等绝美华章即为山水灵趣之产物。同学们注意,《兰亭集序》是这样产生的:“曲水流觞”(觞,是古代喝酒用的器物。)名叫兰亭。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这儿真是美极啦。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

三、探讨课文

(一)齐读课文(教师一起读)

(二)齐读课文第一段,分析

这一段作者记叙了兰亭盛会,同学们找找看,这一段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与会者等。并有写景、叙事和抒情

进一步明确写景、叙事和抒情的语句(略)

再明确层次(明确层次不必过细,只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已)

归纳第一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乐

再读课文第一段,要求读准句读、读出语气。师略作点评。

(三)个别朗读课文第二段

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二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痛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观点?(死生亦大矣)

师点评:在享受了难得的聚会和快乐后,作者深切地感受到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再坚强的生命终要走向灭亡。面对这铁一般冰冷的自然规律,作者不由得感叹“死生亦大矣”

(四)个别朗读第三段,分析内容

学生归纳第三段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悲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生讨论,师归纳:承上文“死生亦大矣”之“痛”而来,古人、今人、后者三者都对这同一话题有同样的感慨,都逃避不了生命终将殒灭这一规律,所以王羲之感到悲,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山阴县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一时间众多的贤士都到了,老老少少聚在一起。这里有高峻的`山岭,茂盛的树木和高挺的翠竹,又有清澈的溪水湍急流淌,掩映挟带左右,被用来作为漂流酒杯的曲折水道。大家依次坐在它的边上,虽然没有乐器吹奏出美妙的音乐,那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畅述内心的衷情。

这天天气清朗,和风舒畅。抬头仰望宇宙空间的无限阔大,低首俯视万物品类的兴盛繁茂,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耳闻目及的无穷乐趣,实在是很快活的。

人们彼此相处,府仰之间就过了一世。有的发掘内心的感慨,陪在一室内促膝倾谈;有的凭借外物的寄托,不拘形迹地外出游观。虽然取舍千差万别,沉静浮躁各不相同,当他们为自己遇到的事物而高兴,暂有所得,就欣喜万分自我满足,却不知人生的暮年将来到。到了对他们的所得感到厌倦,情怀就会随着事物的变迁而变化,无限的感慨便会随之而生了。过去的欢乐,在倾刻之间,已成了过往的遗迹,对此尚且不能不深有感触;又何况人生的长短命由天定,最终都不免有穷尽之期。古人说:“死生也是人生大事啊。”这难道不悲痛吗?

每次观看前人兴怀抒感的缘由,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文辞感叹悲伤的,心里却很难说清原因。我本知把死和生当作一回事是虚伪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视同无别是矫妄做作。后人的看待今天,也正像今人的看待过去,真是可

悲啊!所以把这次与会者一一记下,登录他们所作的诗篇。虽然时代不同,世事变化不一,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大致是相同的。后代的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叹

王桂平

篇8:陈情表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陈情表最新学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编写人  刘永生

晨读广场

名句积累

自强

宁愿做一朵篱下的野花,不愿做一朵受恩惠的蔷薇。(莎士比亚《无事生非》)

给我幸福,我不拒绝,但要我去祈求,那我不干!--高尔基《母亲》

痛苦是免不了的;可是我必须用尽我一切的力量,把自己从一种自我折磨中挽救出来;我决不能认为我的生命受到了什么人的忽视,便失去了它的价值。--泰戈尔《家庭与世界》

在激动的时候,一种盲目的自尊心蒙蔽了我们的头脑,可是当行动果实一个一个成熟的时候,我们忍受这些行动后果的力量却消失了。--泰戈尔《戈拉》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灵魂深处树立一根标杆,从而把自己个性中与众人不同的东西汇集在它的周围,显出自己鲜明的特点。--高尔基《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一个不能他自己负责的人,那就是说,他害怕他自己,那说是说,他一文不值。--高尔基《福马高尔杰耶夫》

我必须创造自己,让我自己的忧愁变得甜蜜,我把自己的痛苦化为幸福,我带着这忧愁和痛苦表现自己。--《家庭中的泰戈尔》

一片用努力换来的面包皮比一桌承继来的酒席好吃得多。--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

在我和你的海岸之间,隔着喧哗的海洋,这便是我渴望要横渡的,我这汹涌澎湃的自我--泰戈尔《流萤集》

自我的包袱,自嘲时便减轻了--泰戈尔《流萤集》

强者,活动的发酵素,生活的酵母。--《罗曼罗兰传》

【抚摸经典】

霁雪

戎昱

风卷寒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

檐前数片无人扫,又得书窗一夜明。

【品评】

此诗又题《韩舍人书窗残雪》。

全诗紧扣“残雪”。首句点出残雪产生的背景。

“风卷寒云”既是雪后天晴的征兆,又是次句“江烟洗尽柳条轻”的基础。大风卷走寒云,也将江面上的云烟雾气一扫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积雪,使柳枝轻摆。雪晴在天“暮”之时,为结句“一夜明”作了极好的铺垫。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后天晴,烟云荡尽,江天高朗明净,江边柳条轻盈,随风婀娜摆动。“洗”字,“轻”字,用得极为准确。原来江面上霰雪纷纷,白雾蒸腾;现在一下廓清,纤尘不染,仿佛洗过的一般。原来柳枝低垂,没精打彩,不胜积雪之重压;如今一旦卸下重负,感到特别轻松,显得特别轻盈。如此一来,雪的世界当然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些残余的踪迹了。这么纷繁的意象,仅用了七个字,真是精炼至极。

三句转笔蓄势。目光由远处转向近处,范围从整个江郊转向韩舍人的檐前,景象从壮阔转向细微。“数片”说明雪之残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无人扫”突出环境之幽雅清静,故能映雪夜读。如此蓄足笔势,结句的出现便如顺水之舟了。

结句“又得书窗一夜明”仍紧扣住“残雪”写想象中之虚景。说明雪还没有融尽,檐前还保留一点洁白的残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书窗上,显得环境格外清幽,可以象晋代孙康那样映雪夜读。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残雪一化,雪的踪迹全无,就不能再有这种享受了。表达对残雪充满无限喜悦留恋的心情。据《尚友录》载:“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此句暗用其事,还兼有赞美韩舍人刻苦好读之意。如此用典,咸淡自知,却了无痕迹,真是进入了化境!

【青春阅读】

帐  篷

作者:张  炜

我从养蜂人那里得到了启示,觉得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东西。有一段时间,不管在哪里,只要遇到养蜂人,我就要停下来耽搁一会儿,了解我所感兴趣的一切。他们的职业在一般人看来是辛苦的,到处游转,远途运输和奔波,夜宿野外,等等。可是他们的生活听来又极具色彩,如追赶花期,如倚山背水而眠,如走遍大地。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想以某种方式,真的尝试去做一个养蜂人。之所以说要以“某种方式”,那是因为身有公职,有一种固定的工作,并非可以一走了之。今天生活中的人,有几个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凭自己的一时兴起和阶段性的好恶去寻找一种日月呢?所以说变换日常生活要有章法,有途径,不得不去遵循“法度”。

如果以挂职的方式去一个蜂场里工作,就有机会随放蜂人在大江南北流转了。但兴起而行,困难重重,尽管奔波考察了一番,结果还是没能成功。不过这期间我买了许多养蜂的专业书籍,于是得知了神奇的蜜蜂有多少本领,它们独特的习性,以及养蜂人的日常工作。还有一些花的常识,各种可供采蜜的花,它们的开放周期等知识。

实际上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其他,而是一顶帐篷下的生活。

它是流动的房屋,是随遇而安的家,是可以跟随肉身和灵魂一起移动的居所。它为我们遮风挡雨,还与我们一起摆脱尘土、闹市、烦琐和嘈杂。人的一生都要恐惧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生活,需要安居之乐。可是居安即要思危,牵挂繁多,忧心不已。最主要的还有,人的移居成了大问题,就是说一个人不管愿意与否,必得长期在一个固定的`居所里呆守。

弄一顶帐篷,这一度成了我的理想。最好是大帆布帐篷,军用品,耐风雨且又宽畅。可是它太重了,非要几个人一起抬到一个地方扎盘不可。尽管如此我还是设法搞了一个。但由于种种原因,真正使用起来的机会并不是很多。首先是日常的琐屑缠住了我,使我不能安然离开,去入住可爱的居所。再就是这个居所一旦立起,就不能省却人的照料。想一想它在山上,在河畔,如果没人照管,会有怎样的麻烦。

后来我选了一个简易的轻便帐篷。这一下好了,它可以随意收取。可是它远远比不上以前的大帐篷,显得如此飘忽、逼仄,只是聊胜于无而已。在大风大雨之中,它根本就靠不住。更为烦恼的是,今天的野外生活,特别是一人独处,已经是令人惧怕的一件事了。我的极少的一点生活用具,如烧水的锅和杯子之类,不止一次丢失。

尽管如此,帐篷里的时光还是弥足珍贵。它生出了一种极为新鲜的、与四周丝丝相连的、又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这与我们已经习惯的一切是那么不同。午夜,我遥视着一天星光时,恍若进入了某种梦境。是的,这是与生俱来的一个梦想,人一旦接通了这梦想,心底深处就会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喜乐。干净利落的生活,被天籁围簇的生活,对于现代人来说可真是一种奢侈啊。这其实也是极为简单的生活,可就为了追求这简单,我们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一座城市留在了身后,那里有诸多所谓的责任,正等待我们去履行。现代人当然不可以一走了之。

可是梦中的帐篷呢?它真的最终不再属于我们,或者说已经没有了失而复得的那一天?

我无法回答。

毅力

指坚强持久的意志。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排除万难,坚定不移,成功属于意志坚定者。

1、张海迪砺志成才张海迪自幼就患有严重的高位截瘫,几次濒临死亡的边缘,身体可算弱小,可是20多年来,她学会了4门外语,翻译了16万多字的外国著作,获得了哲学硕士学位,并自学了针灸技术,为群众治病1万多人次,作出了巨大贡献,与张海迪相比,我们这些身体健壮的人又当做些什么呢?

2、成就与汗水

①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写字,用尽18缸水,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②李时珍花了31年功夫,读了800多种书籍,写了上千万字笔记,游历了7个省,收集了成千上万个单方,为了了解一些草药的解毒效果,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

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

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

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6、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不怕嘲笑,力纠口吃;李白遇老妇,“铁杵磨成针”;司马迁的事例。

预习导航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以情动人的文笔,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准确反映笔者思想境界。

2.思想教育目标:苦情、亲情、忠情--真实情感的展示。

3.能力培养目标:指导学生体味其用词的精练准确和生动形象。

学习重点:本课主要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苦情、亲情、忠情的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乞终养的目的。

一、知识串珠

1.文体介绍:文言文中的文体

“表”,意义同“疏”,是古代大臣给皇帝的奏章。

下列加点的词语,用法和意义均相同的两项是(    )

A  山河表里潼关路       B  出师一表真名世      C  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     D  或援誓以表心

E  刻石表功兮炜煌煌       F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2. 李密和他的《陈情表》: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太子侍从官)。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宏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理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身系蜀汉,无心出官,写奏章推脱。本文就是此时所写。

3.给加点字注音:

险衅(     )祚薄(     )茕茕孑立(        )床蓐(     )拔擢(    )

优渥(     )猥劣(     )陨首(     )希冀(     )逋慢(     )

3.给下列句子断句:

①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④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三、通读课文,了解内容。

1.第一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从纵的方面写本人从出生到‘成立’的历史、兼用总提分承的方式。“夙遭闵凶”一句是总提.以下依次写父、母、祖母,最后说到本人。写父死母嫁.是为了说明祖母“躬亲抚养”的原因,写本人“多疾病”是为了说明“抚养”之不易,都是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这句话张本。

“零丁孤苦”是关键语.下面有多处与之相照应。

(2)后一层从横的方面叙述家庭人丁衰微的状况。其中反复强调的是一个“无(鲜)”字;至于“儿息”,则虽“有”而“晚”,又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极写其孤单凄苦的心情.使人读而生悲。在这种状况下.身边有一个疾病缠身的老祖母.怎能离家远行呢?不言而喻,如此层 叙述的目的.就在“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这八个字上。这一层 是为下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一句张本。

“未曾废离”也是关键语。下文”供养无主””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愿乞终养”等都是跟它相照应。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闽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2.第二段指导要点

(l)前一层叙朝廷 “召之殷”.是按时间 顺序记叙的.故有”前、后、寻”等字眼。征召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先郡,次州.最后是朝廷。这一层的叙述十分得体:[1].开头称颂朝廷的清明教化。

[2].“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不是官职,用“辞不赶命”;“郎中”、“洗马”是官职,用“辞不就职”。

[3].表达了感恩心情。

本层是为下层作铺垫的,又为第三段中“过蒙拔擢,宠命优渥”一句张本。

(2)后一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先写朝廷、地方的催运。后后写自己的苦衷情词悲侧.动人心扉。

“刘病日笃”承上文”风婴疾病”,又为下文”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一句张本。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3.第三段指导要点

(1)本段须作一气读.但文势有三转:首先转入“以孝治大下”的大理.说自己应当得到同情;其次转到自陈宦历、称颂君恩上来.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得皇帝的谅解;最后转入正意.暗写孝宇.说明这是辞职的唯一理由。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伏推、且、但。

(2)自陈宦历一节写得委婉动人,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作结.表达了至为恳切 感情。说刘病一节,语语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3)“孤苦”一词同承首段.又为下段“臣之辛苦”一句张本。“不能废远”承前段,又为下段“愿艺终养”一句张本。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4.第四段指导要点

(1)本段亦须作一气读:先以“愿乞终养”点明这篇表文的主旨.后以“听臣徽志”请求皇帝恩准语意直贯而下。

(2)贯穿全段的是“尽节、报养”二语。开头说“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结尾说刘“卒保余年”之后,当“陨首、结草”以报,都是就忠、孝二字而言,说得入情入理。

(3)末句“臣不胜……以闻”是当时表文结束时使用的套语。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

四,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李密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情感?

答: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 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3.作者自己对朝廷恩遇抱着怎样的感情?

答:感激不尽,而又身系祖母疾病,进退狼狈。

4. 作者怎样巧妙推脱任职?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即有卧床不起的祖母,博得武帝的同情。

5.文中作者间接地阐释了自己的治国纲领,其内容是什么?

答:以孝治天下。

6.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答:目的是引入到自己对祖母的孝心上去,从而向晋武帝表明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7.本文是任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从写作特点来看,他是凭着什么方式去劝说晋武帝的?

答:(1).融情于事的方法。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2)。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四、研习课文,讨论探究。

1、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2、思考讨论: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3、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4、讨论探究: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同步训练

1. 表是______,初中我们学过______的______即是。

2.判断:李密,字令伯,唐朝人,为人刚正,有文名和辩才。

3.选择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

A.太子洗马(x)  险衅(xìn)        B.茕茕孑立(jié)  闵凶(mn)

C.期功之亲(qī)    祚薄(zuò)        D.责臣逋慢(pū)  拔擢(zhuó)

4.加粗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

C.欲苟私情,则告诉不许(报告、诉说)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之心)

5.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  ]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A.此后又过了四年,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B.此后又过了四年,母亲改了嫁。

C.我到四岁的时候,舅舅夺去了母亲守节的志向。

D.我到四岁的时候,母亲改了嫁。

2.下列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终鲜兄弟:终于没有兄弟               ②行年四岁:经历了四年

③供养无主:没有主人供养               ④辞不赴命:辞谢不接受任命

⑤日笃:一天一天沉重 ⑥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

⑦伏帷:伏帷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⑧死当结草:死后再算帐。

A.①②③④  B.③⑤⑥⑧   C.①④⑥⑦  D.②④⑥⑧

5.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B.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  D.过蒙拔擢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李)衡字叔平,襄阳兵家子,汉末入吴为武昌渡长。时校书郎吕壹*弄权柄,大臣畏之,莫有敢言者。……荐为郎,太祖①引见喜之,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后数月,壹事发坐诛,衡大见显用。……时帝为琅邪王②在郡,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妻习氏常谏不可,衡不从。寻而帝立,衡忧惧,谓妻曰:“不用卿言至此,今奔魏何如?”妻曰:“不可。君本庶人,先帝赏拔过量,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逃叛求活北归,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衡从其言。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聚则祸生。”衡遂不言。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临死,敕儿曰:“汝母每恶吾治家,故穷如此。然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当足用耳。”衡亡后,儿以白母。母曰:“此当是种甘橘也,汝父每欲积财,吾常以为患,不许。七八年来失十户客,不言所之,当是汝父有此故也。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江陵千树橘,亦当比封侯。’吾答云:‘人患无德,不患不富贵,若贵而能贫,方好耳,用此何为!’今无乃是耶!”子访得之。

注:①太祖:即孙权,三国吴开国皇帝。②琅邪王:即孙休,三国吴第三个帝王。

6.下列两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词义是[  ]

①莫有敢言者               ②奸短数千言

A.①没,没有  ②过错          B.①没,没有  ②坏话

C.①没有谁    ②坏话          D.①没有谁  ②过错

7.文末“子访得之”中“访”字的词义是(2分)[  ]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8.下列例句中加粗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①衡数以法绳之            ②妻习氏常谏不可

③妻辄不听                ④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

A.① B.②④          C.③ D.②③

9.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3分)[  ]

①壹事发坐诛 ②不用卿言至此

A.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B.①吕壹因起事谋反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C.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以致到这样的地步

D.①吕壹因事情暴露而被诛杀        ②没听你的话却跑到这里来了

10.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2分)[  ]

A.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B.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预先猜疑

C.已经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D.既然作了无礼的事情,却又叛逆猜疑

11.不责汝衣食,岁上绢壹匹(2分)[  ]

A.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B.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C.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只要上交绢一匹   D.不会索取你的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

12.以下各句话中,构成李衡思“奔魏”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

①不用卿言至此                              ②既作无礼,而复逆自猜嫌

③衡乃口陈吕壹奸短数千言,太祖有愧色         ④家人淫放,衡数以法绳之

⑤复何面目见士大夫乎                         ⑥寻而帝立,衡忧惧

A.③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3.文中自“衡欲为子孙储业”至“今无乃是耶”的内容,以下所作说明正确的是 [  ]

A.李衡想为子孙储业,但其妻看重德行,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因而坚决反对积财,以致家境渐渐贫困。

B.虽然李衡用沉默不言来表示自己心里同意妻子不应积财的观点,但他还是暗地里添置产业,默默地为子孙后代储业。

C.李衡为人有其虚伪的一面,他不像某些贪官那样公然聚敛财富,而是称引太史公言作为借口,种橘千树以添置产业。

D.尽管李衡经常说到种千树橘可以相当于封侯,但其妻却认为既应该善处显贵,又应该耐得贫穷,无须为子孙添置产业。

参考答案1.封建社会臣子写给皇帝的书信 诸葛亮《出师表》

2.× 3.B   4.B5. D 6.A7. C8.B 9.C 10.B11.B 12.B 13.D

2.C(其中②③⑧是错误的)

3.①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②无以至今日;无以终余年          ③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4.①祖母刘氏怜悯我孤苦弱小,亲自将我抚养。我小的时候经常生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走路,危弱孤苦,直到长大。

②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我尽节于陛下的日子长,而报答刘氏的日子短,乌鸦有反哺之情,我乞求奉养祖母到终。

5.A(其他三项均为任免官职的专称)

篇9:《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必修)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⒉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 ⒈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⒉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⒊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⒋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了解作者及“序”的有关知识。

2.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思路。

3.讲读第一节。

一、导入新课

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百世,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就让我们共同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吧!

二、解题,介绍作者

(1)《兰亭集序》又称《兰亭序》、《兰亭宴集序》。序,文体的一种,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文字。书序一般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这里用以记事。

兰亭,地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县西南兰渚,此地有亭,故称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举行盛大的文人宴会,临流赋诗,抒发情怀后将这些诗汇集成册,由王羲之作序,写成本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目的。

王羲之,东晋琅邪临沂人,出身于士族名门。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杰出的书法家。青年时有美誉,朝廷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都辞谢不就,后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为王右军。

他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二:一是记叙兰亭景致和宴会盛况;二是借这篇序言表达自己的观感。全文既写出了作者与名士的宴饮之乐,又写出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的感慨,是一莴流传千古的名篇。

三、整体感知

⒈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音节,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⒉教师指导朗读:

正音: 会(ku„i)稽 修禊(xì) 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ěng)怀

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要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⒊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⒋了解“序”的体裁特点。

提问、讨论: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指出本文中能体现“序”的特点的内容。

[点拨]: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的经过、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作为书序,本书介绍了作诗的缘由(由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作诗的精彩(“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本书意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意义。这便是本文不同于一般书序之处。

⒌请大家以小组学习的方式,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疏通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下标记,一会我们共同解决。

⒍提问:大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作者的情感是在变化着的,好请大家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

(2)明确:“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作者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⒎给文章划分段落,概括要点。

[明确]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四、赏析课文

⒈ 学习第第一部分,理解文意。

(1) 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毕、咸:全、都。 修:长、高。 引:招致、招引。 其次:其间。次,旁边。 惠风:和风。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这里是“用来”的意思。 极:尽。 娱:乐。 信:确实。

(2)请两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3)教师提问:第二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明确: 一是名士相聚之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二是环境优美之乐:“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三是气候宜从之乐:“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四是相聚狂欢之乐:“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是以畅叙幽情。”

(赏心、乐事、良辰、美景——四美并具。)

⒉指导学生背诵第一部分。

理清背诵思路:第一部分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周围的环境、场面,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五、总结

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珠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同时这为下文的议论和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六、布置作业

1.翻译第一部分文字。

⒉ 结合课文,展开联想,写一段文字,描写兰亭的美景,2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两部分并背诵。 2.总结全文,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第一节

二、讲析第二部分:

⒈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作者心境的变化。

⒉指名学生翻译重点语句(教师提示重点字、词)。

①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或,悟,因)

②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

③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之、系)

④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化”、“期”的翻译)

⒊学生齐读课文

⒋讨论分析:

⑴提问:本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

明确:作者承接上文“乐”,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⑵ 由第一自然段的“乐”转入本节的“忧”的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⑶本节的议论与前一段的叙事是如何联系的?

明确: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是承上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趣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⒌学生试背第二部分

三、讲析第三部分

( 1)学生齐读第四段

(2)指名学生口译第四段

重点字词提示: ①若合一契②临文嗟悼③一死生,齐彭殇④其致一也

(3)讨论、分析:

①作者在这段中抒发了哪些感慨?

明确:一是“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二是“后之视今,亦犹今视昔”。

②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认为死就是死、生就是生,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的意味。在对老庄哲学虚无主义世界观的批判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的眷恋和热爱;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因为作者认识的局限性,更多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③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舌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学生试背第三节。

四、总结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明确:第一自然段中从作者对此次宴集环境的描述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是快乐的,“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道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深沉的慨叹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从而与第一自然段的乐生之旨相一致。第三自然段,作者在尽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

(2)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体现在哪里方面呢?

明确:本文仅325字,文中先记兰亭之会的概况,而后就死生问题发表议论;虽是书序,却以抒情笔调出之,淋漓满纸,美不胜收;加以文笔洗练,自然有致,更足以发人深思。略举数例如下:

1.写景。以“崇山峻岭,茂森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的16个字就将兰亭四周的景色写尽,渲染了清幽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

2.叙事。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记的是亭中游宴的情形,所用皆普通词汇,极少形容语,却将宴会进行中所有重要的细节都写了出来,也表现了与会人士的高雅情趣。

3.抒情。如“情随事迁,感慨系之”,这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它说出了古往今来人们的普遍感受:在回忆往事时,尽管感情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仍免不了产生这样那样的感慨。又如“临文嗟悼”,也写出了许多人读古人文章时的共同体验,即在感情上跟作者发生共鸣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二。

2.背诵全文。

六、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第一部分:叙宴集盛况。(乐)

第二部分:发人生感慨。(痛)

第三部分:明作序目的。(悲)

篇10:纳谏与止谤(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纳谏与止谤(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臧克家

执教者:吴雪琴

学科:语文

课型:新授课

班级:锡五071建筑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结构。

2.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

3.培养学生正确地接受批评意见。

三、教学重点:

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主旨。

四、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议论角度和观点,以及借古论今的写作方法。

五、课前准备: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1.由标题“纳谏”一词的出处,让学生复述《邹忌讽齐王纳谏》。

2.教师补充《召公谏厉王止谤》。

3.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从这两篇文言文入题的。课文是一篇以读后感的形式写的议论文。

二、出示目标:

1.概括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2.学习层进式与对照式结构。

3.学习借古论今的写作方法。

三、作者介绍:

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省诸城县人,19生。1923年开始写诗,以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等名噪诗坛。抗日战争期间奔波于前线,写了大量歌颂抗战的诗篇,后主编《文讯月刊》,出版了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宝贝儿》《冬天》《生命的零度》等。解放后历任诗刊的主编和顾问,并参加文联和作协的领导工作,出版了许多诗集和散文集。他的大部分著作,收在《臧克家散文小说选》和六卷本《臧克家文集》里。他的诗多以农村题材的主,语言朴实,文字严谨。他的文章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四、理清思路,分析结构。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这是一篇读后感,由“读”和“感”组成。“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请学生找出“读”和“感”这两部分。

②作者“读”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③就这篇课文,“读”和“感”这两部分有什么联系?

2.师生讨论后,明确:略。

3.思路与方法:

提问:从全文结构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论述层次的?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文章由“重读”引起古今对照,由对照引出感想;由感想而提出忠告,层层深入;在层进论证中又采用对比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教师补充:

大家都读《邹忌过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为什么臧克家就有如此深地感受呢?作者写这篇读后感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略

五、研读课文,展开讨论。

㈠研读第二、三、四、五自然段。

1.学生齐读。

2.概括主要内容。

3.针对每段内容,谈谈感想。

㈡拓展讨论

1、大家上学以来肯定受到过老师的批评和表扬,谈谈你难忘的一次批评。

2、作为学生,你比较乐于接受老师怎样的批评的方式?

3、我们学生如何来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

六、总结全文:略。

七、课堂作业

八、板书设计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纳谏》有感

《邹忌讽齐王纳谏》                      现实

读                          古今对比    感   明君     提出忠告

《召公谏厉王止谤》 方法

层层推进

借古讽今

篇11:《一厘米》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母亲为儿女的成长所做的努力。

2、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诚实有责任感的人。

3、学习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体会比喻的妙处。

[教学步骤]

1、导入

上堂课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一个与“一厘米”有关的感人故事,这件事在生活中可谓是非常小的一件事,可在一位母亲的眼里它却成了一件毫不能含糊的大事,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

2、这篇文章说了几个时间段的故事?中心矛盾冲突是什么?

明确:(1)坐车多买票(2)被误解逃票(3)投诉讨回公道。中心矛盾冲突是该不该买票,小说的情节发展分别对应着三个时间段的故事。第一是开端;第二是发展;第三是高潮和结局。

3、故事中,你认为陶影为什么在被误解后坚决要讨回公道呢?

明确:这关系着一位母亲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是否完美,这件事关系到教育子女的导向,她希望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有教养的人,她深爱小也,正是这种爱,使她具有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她要给小也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

4、除了陶影“被误解后坚决讨回公道,写信投诉”这个情节以外,小说在第一、二部分里,还有哪些情节都表现了她为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所做的努力呢?

明确:①她为儿子快乐,让儿子有小小男子汉的尊严,在儿子身高不够的情况下,爽快地掏出二毛钱买了不必要的票。

②为了不在孩子面前撒谎,她放弃了用票根报销的计划。

③为了培养有大家风度的孩子,她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把西瓜啃得太苦。

④倒班陪儿子逛寺院。

⑤在儿子面前,她强忍怒火,不与小青年争吵,不想让让孩子看她面目狰狞的一面。

⑥为了融化孩子眼里的寒冰,向儿子证明自己没错,求人帮忙写信向上级反映情况。

这些细节足以表现这是位对完美有着执著,全力以赴追求的伟大母亲

5、怎么理解这位母亲独立坐车不买票的行为呢?是否就因为如此,她不能成为伟大的母亲形象?

明确:第2段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她的一种自我安慰,以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愧疚的,所以我们不能从第2段就直接得出她是个爱占小便宜的人,其余各段的心理描写也能证明这一点。

6、如果让你谈谈你觉得陶影是什么样的人,以“我觉得,陶影是一个-----”这种句式来表述自己的看法,你会怎么说?

明确:陶影是一个既普通又不普通的人;一个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母亲的人;一个不完美,有缺点,但却真实感人的`母亲;一个善良自尊,有责任感,大度的人。这个小说人物形象也是符合小说人物典型性的要求的。

7、学习这篇小说,你们内心有哪些感悟或启迪?

明确:1、我们应学会体谅热爱父母。

2、我们努力做一个善良正直、有责任感的人。

3、警示为人父母者,在子女面前要诚实守信,率先垂范,言传身教胜于一切。

8、同学们,你们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中,你平时都用心感受了吗?有没有同学说一说自己父母、亲人对自己关爱的小事例呢?你想对关心你的人说写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

9、小结:

本课我们分析了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也深受小说情节的感染,今后需要的是我们更多地在深受教育的同时,切实付诸行动,去回报父母,有机会的话,同学们可去欣赏另一部小说-张洁的《世界上做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10、布置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题

②欣赏张洁的那部小说

篇12:》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小燕子形象的意义,领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学习本文咏物抒情(状物)的表现手法。

3、品味语言,通过朗读来体会并再现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理解作者深刻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状物类散文(记叙文),其思想和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在教学中,以朗读和默读来带动教学,先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然后探究其写法和语言特点,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并通过写作练习来巩固。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听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并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篇描写植物的状物记叙文《石榴》,热烈的石榴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篇描写动物的状物记叙文《海燕》,看看作者笔下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郭源新,福建长乐人。

本文写于1927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航行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朗读录音,弄清文中部分字词的读音,并明确文中描写的是哪两种小燕子。

字词正音:轻t(sī)   隽(juàn)妙  隽(jùn)逸  圆晕(yùn)  憩(qì)息  融融泄(yì)泄  忧戚(qī)  蹇(jiǎn)劣  皎(jiǎo)洁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写的分别是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

(二)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边听边圈点勾画出两种小燕子的活动背景以及它们各自的外形、飞翔和憩息状态的词句。

这道题相对较为容易,可由学生自行回答,其他同学指正,教师作最后归纳。

参考答案:(1)故乡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隽妙无比的春景;②外形:乌黑的羽毛、剪刀似的尾巴、劲俊轻快的翅膀;③飞翔:斜飞、隽逸地横掠;④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2)海上的小燕子:①活动背景:绝美的海天;②外形:乌黑的小水禽;③飞翔:隽逸从容地斜掠;④憩息:展开双翼、身子一落。

(三)讨论概括两种小燕子有何异同点。

从上面的学习可以看出,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有许多相似点,乌黑的羽毛,隽逸的飞行姿态,尽管它们活动的具体环境不同,一个是在作者故乡的田园湖面,一个是在辽阔无垠的海天之间,但都处在美丽的背景之上,这种相似引发了作者无限的'遐思。

参考答案:①相同点:都是“乌黑的”,姿势轻盈的小燕子。②不同点:品种、外形、栖息地等。

(四)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把海上的小燕子误认为是故乡的小燕子。

学生可以互相讨论,最后给出一个较为完整的答案。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明确:除了两者之间有相似之处以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被迫航行出国,在海上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很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可以肯定,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但情思无从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小燕子”就是作者“乡愁”的象征。

三、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活动背景 外  形 飞  翔 憩  息

故乡的小燕子 隽妙无比

的春景 乌黑的羽毛

剪刀似的尾巴

劲俊轻快的翅膀 斜飞

隽逸地横掠 粗而有致

的小黑点

海上的小燕子 绝美的海天 乌黑的小水禽 隽逸从容

地斜掠 展开双翅

身子一落

△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乡深刻的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探究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点;通过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巩固练习(课外练笔)。

教学过程:

一、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

(一)课文分别描写了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的小燕子,据此,全文可以分为哪两部分?

教师明确: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7段):主要是回想故乡的小燕子在春天里活动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8~14段):主要写现实中的小燕子在大海上活动的情景。

(二)默读第1~7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春景图?②是怎样具体描写小燕子的?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问题难度不大,可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

参考答案: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②对小燕子的描写从四方面着笔:一是写小燕子的外形:“可爱的活泼的”;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斜飞”“快”;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图画”;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融融泄泄”。其外形与憩息属于静态描写;飞翔属于动态描写。③在“误认”和不断地反问中,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三)默读第8~14段,思考:①作者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海天图?②是着重从哪两方面来写海燕的?③在感情上,与第一部分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①同描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这一部分先描写了海燕的活动背景:蔚蓝色的海水、蔚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②着重从飞翔的动态和憩息的静态来描写海燕。③同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抒发了作者思乡恋国的感情;不同的是,作者写海上的小燕子时着力刻画了一个“海上小英雄”的形象。

(四)这两部分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对学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和点拨。

教师最后归纳:这两部分都是先描写景物再抒发感情,都是先展示小燕子的活动背景,分别描写其外形、飞翔、憩息等特点,而最终都落到“轻烟似的”“乡愁”上。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作者是由海上的小燕子而联想到故乡的小燕子,所以从记叙顺序来看,前一部分是倒叙,后一部分是顺叙。

二、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一)齐读第1段和第8段,仔细品味其中优美、生动的语句,并想象这些语句所描绘的画面。(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在齐读中,可以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讨论,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答案教学设计略)

(二)除了这两段之外,文中还有许多优美、生动的语句,自选感受最深的一句,把它读出来,并简要评析。

本题为开放性题目,教师多作引导和点拨,学生能理解句意言之成理即可。

(三)背诵第1段和第8段。(课外进行)

三、教师小结:

(1)课文通过对小燕子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乡愁,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课文在写法上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生动、细腻、传神的描写;二是真挚、深沉的感情;三是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具体内容参见《教师用书》。

四、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高尔基的《海燕》进行比较阅读,从海燕的特点、生活环境、作者的思想感情、写作方法等方面来比较两篇文章的不同点。(在学生订阅的《中学生学习报语文周刊》七年级1月4日第27期上刊有高尔基《海燕》的片段节选和训练题)

本题主要是比较在同一个题目下不同作者的不同写法。原文、题目及答案见《语文周刊》第28期,教学设计略。

五、布置作业:

1、回忆此前学习过的第六单元的诗词中描写“乡愁”的诗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课外搜集有关“乡愁”的诗句,作为资料积累起来。

2、在《石榴》一文中,作者通过热烈的石榴表达了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在本文中,作者通过伶俐的燕子抒发了思乡恋国之情。在生活中,一定也有你喜爱的事物(动物或植物),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成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课外完成,并在第3课《白鹅》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上交流。)

附:板书设计:

海    燕

郑振铎

一、(1~7段)忆故乡的家燕

隽妙无比的春景(背景)                线索

外形(静)

小燕子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倒叙)

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忆燕思乡                                乡

二、(8~14段)看眼前的海燕                          思乡恋国

绝美的海天(背景)                      愁

海燕   飞翔(动)   结合

憩息(静)           (顺叙)

海上小英雄形象

看燕恋国

篇13: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春(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资源】《春》7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请同学们听一听《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并收看多媒体中关于春天的画面。

2看了这些画面,你能想到哪些关于春天的诗?

《春晓》(白居易);《丰乐亭游春》(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请学生交流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4图片展示朱自清的资料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其散文富于诗意,善于通过仔细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其散文代表作有《背影》《春》《绿》《荷塘月色》等。

5生字词预习

水涨zhǎng起来       散sǎn在草丛      鸟巢cháo

撑chēng伞        应yìng和hè        酝yùn酿nià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薄báo烟     黄晕yùn

抖擞sǒu     嘹liáo亮      赶趟tàng儿     宛wǎn转

6文章整体感知

一 盼春  (第1段)

二 绘春(第 2-- 6  段)

先总写春回大地(第 2 段)

春草图(第 3 段)

春花图(第 4 段)

再具体描绘

春风图(第 5 段)

春雨图(第 6 段)

三 迎春(第 7 段)

四 颂春(第 8--10 段)

7根据以上思路,再次读文章思考:

A.本文围绕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的思想感情。)

B.从头到尾都在赞美春天吗?

(是的。文章第一部分中的“盼望”、“来”、“近”等词表达了诗人喜悦而迫切的心情,第二部分直接描绘春天,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第三、四部分更是直接抒情,表达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8对于文中提到的四幅春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9作业:写出你最喜欢的两幅图,并陈述理由。(提示:用“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格式回答。)

一 春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3学习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学习作者在景物描写中寄寓强烈的情感的表现方法;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形式

师生互动式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体会了作者对春天的感情,这节课我们来重点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四幅图写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什么特点?

春草图:春草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草的特点?

嫩嫩的,绿绿的.   --   新

坐、躺、打滚、  踢球、赛跑、捉迷藏--  带给小孩子欢乐(侧面)

春花图:春花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花的特点?

花色艳(红、粉、白);   花味甜;     花朵多(赶趟儿、杂样儿、散);

--正面描写

蜜蜂闹     蝴蝶飞--侧面描写

修辞:拟人、比喻、排比

有实写,有虚写(由春花联想到秋实)

春风图: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温暖柔和(不寒、抚摸)(触觉)

清香扑鼻(泥草花香)(嗅觉)

色彩明丽(繁花嫩叶)(视觉)

和谐悦耳(鸟鸣、笛声、轻风流水)(听觉)

春雨图:春雨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春雨的特点

(多    细    密    柔    亮)

牛毛、花针、细丝、(正面)

薄烟 、树叶儿、小草儿灯光、行人、农民、房屋--安静和平的雨中夜雨图

(侧面)

3春天是如此的迷人,人们不得不喜迎新春。作者更是赞美春天:

像娃娃--新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给人以希望)

像小姑娘--美

(百花争艳,景色美丽,令人喜爱)

像青年--力

(充满活力,给人以力量和自信)

三个比喻强烈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

4作业:

1请你模仿春景图的写法,写一幅春水图或春山图或春树图。

2背诵四幅图中的任意一段。

篇14: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朗读(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章 节 题 目:  口语交际一、朗读

课 时      2

教学目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重       点: 学习重音、停连、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

说好普通话,注意纠正方音对普通话声、韵、调的不良影响。

难       点: 掌握不同文体的朗读方法,进行语言的再创作

教学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具 课时

分配

讲授与实训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三、小结四、作业

10分

60分

7分

3分

教学方法 教    学    内    容 教具 课时分配

讲授与  实训

一、什么是朗读:

朗读就是依据提供的书面的文字材料,用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进行的一种口头表达活动。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读则是一种再创造。

二、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朗读和说话不同,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回读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音的规范。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由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级成的较常用的字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语,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音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50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并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上、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间、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三、把握作品的基调

1、阅读理解 就是首先要熟悉作品,从理性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的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才能准确地掌握作品的情调与节奏,正确地表现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一,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和作品的时代背景。

第二,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这是深刻理解作品的关键。

第三,根据不同体裁作品的特点,熟悉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对于抒情性作品,应着重熟悉其抒情线索和感情格调。对于叙事作品,应着重熟悉作品的情节与人物性格。对于论述文,需要通过逐段分析理解,抓住中心论点和各分论点,明确文章的论据和论述方法,或者抓住文章的说明次序和说明方法。总之,只有掌握了不同作品的特点,熟悉了作品的具体内容,才能准确地把握不同的朗读方法。

2、设计方案 就是在深刻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如何通过语音的具体形象把原作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第一,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以及不同听众对象等因素,来确定朗读的基调。

第二,对整个作品的朗读方案应有总体考虑。例如作品中写景的地方怎么读?作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怎么安排快慢、高低、重音和停顿等。

四、朗读的技巧

1、呼吸

学会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发出来的音坚实有力,音质优美,而且传送得较远。有的人在朗读时呼吸显得急促,甚至上气不接下气,这是因为他使用的是胸式呼吸,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呼吸。朗读需要有较充足的气流,一般采用的是胸腹式呼吸法。它的特点是胸腔、腹腔都配合着呼吸进行收缩或扩张,尤其要注意横膈膜的运动。我们可以进行缓慢而均匀的呼吸训练,从中体会用腹肌控制呼吸的方法。

2、发音

发音的关键是嗓子的运用。朗读者的嗓音应该是柔和、动听和富于表现力的。为此,首先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嗓子,不要长期高声喊叫,也不要由于饮食高温或过于辛辣而刺激嗓子。其次要注意提高自己对嗓音的控制和调节能力。声音的高低是由声带的松紧决定的,音量的大小则由发音时振动用力的大小来决定的,朗读时不要自始至终高声大叫。再者,还要注意调节共鸣,这是使音色柔和、响亮、动听的重要技巧。人们发声的时候,气流通过声门,振动声带发出音波,经过口腔或鼻腔的共鸣,形成不同的音色。改变口腔或鼻腔的条件,音色就会大不相同。例如舌位靠前,共鸣腔浅,可使声音清脆;舌位靠后,共鸣腔深,可使声音洪亮刚强。

3、吐字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饱满。要吐字清楚,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朗读时,要熟悉每个音节声母、韵母、声调,按照它们的标准音来发音。其次,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吐词不清的毛病,一是在声母的成阻阶段比较马虎,不大注意发音器官的准确部位,二是在韵母阶段不大注意口形和舌位,三是发音吐字速度太快,没有足够的时值。朗读跟平时说话不同,要使每个音节都让听众或考官听清楚,发音就要有一定力度和时值,每个音素都要到位。平时多练习绕口令就是为了练好吐字的基本功。

4、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心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5、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6、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读者论坛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决定朗读的速度,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的情境相适应,根据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②、根据体裁掌握语速。《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7、语调

语调指句子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子里使用,或者是在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②、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③、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且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④、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实训练习:P199-209 课堂训练

尾      页

教学内容小结:7分

1、什么是朗读

1、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作       业:3分

1、熟记朗读的技巧与方法

2、进行书后朗读练习

3、进行绕口令练习

后 记 (执 行 情 况):

备 课 时 间:2月10日

篇15:《诗词》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让学生反复2、诵读五篇作品,3、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师:同2、 学们都能背诵哪些诗歌呢?诗歌是一种纯文学的代表,3、 也是张力很强,4、 容量很大的体裁。这课有五首作品,5、 有古诗,6、 有乐府诗,7、 有七言绝句,8、 也有词和曲。内容涉及叙事、写景抒情、讽刺等很多方面,9、 下面我们就进入具体的学习。 10、 转入《采薇》的学习,11、 先范读,12、 再指13、 导学生朗读,14、 要求解决:《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诗集。 15、 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思想内容。注意: (1、)对诗句含义适当讲解,不宜做繁琐分析。(2、)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不懂处提问解决。(3、)思考:将“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有何意义? 1、背诵自己能想起的诗歌,对课文产生兴趣。 2、文注释,认真阅读《采薇》,读诗的整体印象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复读课文,做到当堂背诵, 16、 理解诗的意境,17、 和诗的形式上的美感及古诗特点。 明确:对于家乡的怀念和对长年在外戍守的无奈。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意,6、 体会作者感情。 7、 组织课堂讨论:作者巧妙地借咏喇叭讽刺了哪些现象? 1、 仔细听,2、 了解相关知识,3、 作好记录。 4、 诵读课文,5、 理清文意,6、 领会作者巧妙的讽刺技巧和形象的语言,7、 并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感情。 8、 积极进行讨论,9、 并品味这种讽刺产生的艺术效果。

3、小结:《清平乐》用纯粹的白描手法,4、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把着家老小的不同5、面貌和情态描写的3惟妙惟肖,6、活灵活现,7、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实安逸的农村生活。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8、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9、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朝天子 咏喇叭》是一曲讽刺散曲,10、全曲用近乎口语化的语气,11、借托对喇叭的嘲讽,12、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控诉。

13、练习设计

1、随堂练习设计 :背诵这几首诗词

2、个性练习设计:进行比较式学习,归纳总结诗词的特征。

篇16:《石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石榴》教案(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1、《石榴》

授课人:李颖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

了解作者

揣摩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表达作用。

学习本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通过听记熟悉了解石榴同学的介绍,来了解石榴的特点。

通过阅读其它作品或作品片段,来促进学生对课文文体的理解。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品位课文中描写石榴枝干、叶片、花、果实和子粒特征的句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揣摩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重点

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欣赏石榴的美,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教学难点

品味精美的语言,培养敏锐丰富的语感。  正确领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教学设想

1. 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感悟。

2. 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作者笔下石榴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 搜集图片,有关郭沫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展示石榴图片或实物)

猜谜活动 “大红面,麻加里。”(打一水果)

二、作者简介 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主要作品有:《女神》、《曲原》、《蔡文姬》等。《石榴》写于1942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投降屈从的反动论调,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 作者以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歌颂真善美,赞扬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烈的追求。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 (放背景音乐)

要求学生:勾点圈画

1、 听准字音。(大屏幕显示)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 ué) 枯瘠(jí) 犀(xī)利

琢(zhuó) 安普剌(lá) 金(léi) 盎(àng)然

皓(hào)齿 丰腴(yú)

思考:本文写了石榴那些方面?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学生大声读,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根据实情教师给以点拨)

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句子如:石榴树便是这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总领句)最可爱的是它的花。因而我更喜欢夏天的心脏。

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石榴的可爱之处作了生动的描绘。并交代“我”喜欢石榴的原因和对石榴的向往。

四、默读课文,归纳主题。

学生组成小组讨论。通过问题设置给以启发。作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描写石榴的特征吗?他对石榴有什么样的感情?他爱石榴的原因仅仅是它的外型独特美丽?

小组派代表发言。大家达成共识。

明确:作者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著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

五、赏读课文,品析感悟。

问:本文之所以成为一篇美文,你认为它的成功之处有那些?

同学互相交流。准备发言。可从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去思考。教师根据情况给以补充总结。

六、结束语

石榴的美表现在它的枝叶、花朵、果实,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石榴奇崛清新的外形,也逐渐感知到石榴花浓烈的热情,更让我们领悟到日渐翻红的骨朵也是生命的奇迹,也许你已经不自禁地随作者一起深爱了这夏季的宠儿吧,也许你还在期待石榴更摄人心魄的美丽吧,大家且把这份愉悦与希冀存在心中,下一课再来分享果实的甜蜜。

七、布置作业

1、复习生字新词,领会它们在文中的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反复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3、从下列事物中选一个写一段借物抒怀的话。准备下节课交流。

篇17:口技(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口技(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全文

(二)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三)感受和领会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妙神奇

二、学习过程

(一)学生阅读课后(口技漫话)了解口技的渊源典故。

(二)学习了解作者作品

(三)朗读课文

(1)小组为单位试读

(2)自读课文教师予以正音: 吠     叱       间        曳

(3)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四)翻译课文

1、自译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学生借助注释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指出不足

2、学生质疑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统一意见

注意以下字词的意思

但           哗           乳         是         走

3、请一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五)复述故事

要求反复熟读课文 同桌互相复述课文故事

(六)整体感知

1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时用浪线画出口技人表演时发出声音的`句子

(七)分析理解正面描写部分

A:讨论(1)第二段中模仿四口之家被大声吵醒的过程中声音变化的顺序是什么?

(2) 表示救火纷乱的词语有哪些?

B:讨论文中按时间推移展现了哪三个场面?

(八)分析理解侧面描写部分

讨论:表演者是通过哪些道具表演出繁杂声响的呢?听众的反应有哪些?

(九)学生朗读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三

篇18:《笑》(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笑》(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3、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4、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内容;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与说明的思路;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索、合作的精神;

3、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

教学重点:

1、  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  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教学难点:

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析题,简介作者。

1、导入。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会心一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笑,是内心感情的流露,而且是无需花钱的良药,使人心情舒畅……。笑的好处是说不完的。生活中的我们要抛却忧愁,展露欢颜,就要让笑容之花常开不败。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就是让物们明白笑的涵义与功能,愿我们的生活处处洒满欢笑,愿我们都能以青春的心态去笑对人生,让困难险阻的大山在笑声中坍塌。

2、简介作者: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3、析题: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笑的不少学问。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有关的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出本文的段落。

明确:全文共3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笑。

第二部分:(3-23)生动说明笑有益于健康和工作。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24-3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继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整理(逻辑)顺序。依据你自己的理解,本文应该是什么顺序?

三、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勾画出你以前尚不理解的有关笑的一些内容。然后再说说这些在说明这些内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文章内容的说明起了什么作用。

这部分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辩论,在讨论与发言中获得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四、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的希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这部分的课堂结构可以让学生们就所知所学,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就当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论题。如“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作出“我们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悲惨的世界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视野从生活的小圈子跳出来,放眼全球。

五、应用本文所学的知识,重温老课文,谈谈新体会。结合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在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在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把马牵给老田头夫妇时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众酒客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些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的课堂结构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不忘复习所学的旧知识。

六、 这篇说明文,也是散文,而且富有诗情。段落虽小,排比整齐,文笔精妙。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并能加以运用。请同学就你认为的这篇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赏读,并能以一个相关的话题,仿写一段话。

如文章的第24-27节,是这样写的:

笑,你是嘴边的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显得更加甜蜜。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可以根据这段话,以“哭”与“笑”加以对比,写一段话,也采用排比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字数不作要求;也可以用“理解”或“友谊”作为说明的对象来写一段话,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的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全文。

八、布置作业。

1、书后思考与练习。

2、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笑”的一些常识,把你对“笑”的的理解与看法写成一篇说明文,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并要注意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文艺色彩和感情色彩。

附备课资料:

一、板书设计

二、关于作者:

高士其(1905-1988)原名高仕Z,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青年时代深受“五四”精神--“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影响,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赴美深造。1928年,在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博士时,他不幸在一次实验中,感染脑炎病毒,造成终身无法治愈的残疾。但高士其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医学博士课程,并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学会。学成回国后,高士其曾在南京中央医院任职。他痛恨医院与 国民党官场赃官相互勾结的腐败现象,毅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高士其”,庄严声称:“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同时忿然辞职来到上海,受新文体“科学小品”的启发,从此开始科普创作,找到一条把科学献给大众的途径。

1937年,高士其孤身一人,历尽艰险,投奔革命圣地延安。1949年9月,高士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开始了新生活的里程。自1954年起,高士其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高士其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78年高士其与科普界人士发起筹备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这一建议迅速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和支持并于1979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顾问、中国科普作协名誉主席。

从23岁到83岁,高士其在60年残疾生涯里著述数百万字。他说,他愿化作知识海洋中的一片微波、一朵浪花、一丝春风,和大家一起扬起科学的风帆,同舟共济,全速前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自1949年后,他写了大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创作了数达2800余行的科学诗,著书18本。其 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文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

高士其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科普文献,使我们从中领略到科学家的科学风范,是宝贵的科学遗产。

三、关于“笑”:

1、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笑的作用。俄罗斯谚语说:笑是力量的亲兄弟。马克思说: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美国科学家新近提出:笑容可能是最好的药物。现在,甚至对幸福的期望也被证实同样具有神奇的有助健康的作用。

2、对于笑,《辞海》释义:笑因感情喜悦而开颜。它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心理活动。笑,又是一种有益的体育活动,而且它的作用又是其它任何体育项目所不能代替的。一次尽情的欢笑,相当于一次适度的体育锻炼,它能使腹部、胸部、和肩部的肌肉,甚至全身的肌肉、关节都得到有益的活动,对人体各个系统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如笑对神经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紧迫感,使肌肉放松、驱散忧愁、忘却种种烦恼和不悦。近来,在美国兴起一门新的学科--笑学,以研究笑对人体所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变化。据报道,在欧美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对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各种研究笑的机构应运而生。

笑的内心体现就是快乐。1993年,福建人民出版社为107岁的陈椿老人出版了新著,书中谈到老人的长寿秘决,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乐生、乐业、乐善、乐天。他说,这“四乐”,既是他为人的准则,又是他健康高寿的秘决。

3、同题文章《谈笑》(周汝昌)(文略)

教学后记:

相关专题 兰亭集序高一

精选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