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夏日萄萄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夏日萄萄”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共17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培养探讨论文

【关键词】培养,探讨,能力,反思,数学教学,中学生,初中,

著名数学大师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现在新课改后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反思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数学自身的抽象性、推理严谨性、语言学术性以及证明的探索性,从本质上决定了初中生在思维上的局限性,因此,必须经过多次推敲、深入研究,才能准确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一、反思能力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有着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很多中学的数学教师一味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但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初中学生通常无法一次性就能掌握所学的新知识,这时必要的反思,重新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在这个重新审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巩固知识、强化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见,反思是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学习习惯,是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升华。

反思有助于构建全面的学习结构。反思是一个对知识再审查的过程;反思有助于探索蕴藏在基本的表层理论知识下的更加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有助于优化思维能力。反思是对自身学习、综合思维能力进行完善的有效途径。在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问题的全方面思考,会让思路更加开阔。

二、影响初中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影响学生反思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可分为两类: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影响因素通常包括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外在影响因素则是指学习环境、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学校教学环境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形成的因素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指导方法。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时,对基本理论、概念类的内容讲解都很详细,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并不注重问题的解题思路,过于强调解题的“简便方法”,很少给学生演示多种解题思路,让学生没有反思学习的机会,导致学生无法在反思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延伸。

2.教材对理论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科书和辅导类资料的编写者考虑到学习者的接受能力,通常会以最直接、最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表述,略去了大部分的知识推导、证明过程,因此,学生看不到理论形成的过程,就无法模仿学习、反思到新的方法和技巧。

3.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数学成绩提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与考题的难易度有直接的关系。但许多学校过于强调升学率,对教师、学生的评价都是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标准,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的在考试后对试题、对自身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反思。

三、提高学生反思能力的有效措施

1.利用提纲课前预习,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对课程进行预习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初步学习的有效办法,尤其是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重难点、基本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有哪些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反思训练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构造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反思意识。趣味教学一直都被视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针对枯燥的数学公式,教师可设定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反思行为,这样他们在反思与总结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立自主性的解题意识。

3.注重习题剖析,可进行解题思路、结论倒推、题设延伸三个方面进行反思能力培养的引导。培养学生审题时抓住主要条件,同时注意发掘隐含条件,确定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反思解题可以让学生勤动脑,在反思中掌握多种解题方法。

4.师生间加强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通常的课堂提问是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若学生回答不出老师提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在思维碰撞中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

综上所述,初中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教师的正确指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要注重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指导反思的技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结合国内的素质教育的开展情况,严格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要求,培养出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发展、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仁胜.运用解题反思 优化数学思维能力[J].数学通报,(9).

[2]涂荣豹.试论反思性数学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4).

[3]莘建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篇2: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的主要重点是创新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作为数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另外教师应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本人多年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重视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养成,并且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下面谈谈我的浅见。

关键词:

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成为了主要方向,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显得更加重要。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就是数学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一)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创新教育的方向

第一,中学创新教育的主要培养重点是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第二,有些人以为创新就是超越前人,其实不然创新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解决或产生现有的问题或看法,我们可以将知识进行再次组合,形成新的知识这样才叫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第三,在人的特性中创新意识不是生来就具备的,是由于后期的培养而具备的,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从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宽松的教学气氛,让师生之间平等相处,从而构建创造性思维。

宽松的课题气氛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相处,把平等自由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目标,教师从旁作为引导,从而让学生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融入现代的教学思维,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在枯燥的数学课堂上营造出有趣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一定在课堂上大胆的思维、大胆的提问,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的精神,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讨论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初中阶段最为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时期。学生在初中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探索性和自主性,从而让学生的人格与创新意识都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在初中阶段教师必须把握一下几点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第一,我们在每个环节和知识点的引入都要设计好。在数学教学必须把握好以下环节,如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导、定理的证明、方法思考、问题发现、规律的揭示等等环节,还要设计出新概念的引入,它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兴趣的必备条件。第二,我们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新颖。例如:动手操作活动能够有效的开发学生的思维,动画演示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提高学习兴趣,分组进行研讨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些都是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最有效方法。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数学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巧妙的设计、合理的安排,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求知欲,让学生成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开拓者。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创新意识。

悬念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去听教师讲课,这样做能够让学生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入一下有趣的事物,让教学过程紧张而有趣,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二)数学的演示必须做到直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做到更细致的了解,特别是在数学中一些抽象的概念,需要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熟悉的事物、亲身体验,从想象到发现再到猜想。进一步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形成,教师在最后给出验证方法,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

人在9-22岁时期属于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时期,而初中的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关键的时期,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一)提高学生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方面教学内容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根据自己理解在头脑中结合,形成规律性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因此,利用启发式教学,能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打下结实基础。

(二)通过诱导质疑充分的挖掘学生创新能力

在定理方面的教学过程中千万避免的照本宣科,教师揭示定理发生以及思路证明的过程一定要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思维,为学生讲解独特而绝妙的证法与解法。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思考、探索、尝试方面必须多多培养,让学生形成问题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从而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问题做到大胆提问,培养学生具备独特见解,课后教师要有意识的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帮助学生养成与同学之间商讨问题的习惯,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三)教学模式的试试更新,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首先,开放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解题,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进行教学,用计算机揭示常规数学中不能解决的动态数学问题意义数学规律,能有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更加直观将数学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最后,开展数学实验课与活动课,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真正的学习学数学和在生活中使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作为导向,把握好全局,协调好数学课堂教学中种种因素,建立和谐的课题教学氛围,把握好每位学生的心理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张建国 单位:辽宁省营口市第二十九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宇;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上);,09.

[2]施建伟;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4.

篇3: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初中数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阐述和探讨,力求尽可能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进而从根本上加强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和中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也是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1.创造自主学习情境

首先,教师要真正做到更新理念,做到角色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指导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引导者。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境,不仅需要学生的自发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框架中,充分发挥自身创新潜能。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发投入学习,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创造激发兴趣、激发创新潜能的学习空间,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疑问,进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1]。

2.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教师需要改变自己严肃的教学风格,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积极解答。愉悦的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能够实际体会到的例子,形象生动地解释教科书中的晦涩字眼。

3.塑造学生成就感

与教师的交流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关键因素,当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自发自主学习时,主要的受教育途径就是自学和交流,而又以交流为主要途径,教师需要不断从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提问、自发表达中塑造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两方面,即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自学之外,要主动积极参与课堂训练,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才能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其次是学习方法的问题。要提倡学生交流借鉴,不断完善学习方法。坚决摒弃封闭式的学习方法,只有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学生才能发现自己学习方法的缺陷在哪里,进而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培养参与创新的热情

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要激发求知欲望,进而达到锻炼创新思维的目的。

2.重视学生的创新实践

要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参与意识培养的实践,就是促使学多种感官并用,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生发出全面的认知过程。

3.创造参与创新的机会

由于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参与创新的机会并不多,为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练习题中找到知识的“源”、“流”,体验“现买现卖”的乐趣,提高了学生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1.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师要因材施教地指导学生安排、利用好学习实践,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吸收,可以将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划分,分别提供不同的时间安排模式,不仅强调课前预习,更要强调认真听课、后续复习。

2.养成良好的学习规律

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规律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在课后要及时回顾,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不仅要复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重要内容,还要复习那些自己感到模糊的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规律,坚持定期复习笔记和课本,并做相关的习题,这对形成创新方法和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2]。

3.优化学习方法

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但是还必须注重劳逸结合,在学习过程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寻求创新,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知识积累和方法保证。

四、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

1.重视协作

重视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待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2.引导协作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进行协作需要教师引导并提供机会,引导他们进行写作,让他们了解到协作的重要性,为协作提供机会是很重要的,主要是通过思想的传达和引导。

3.指导协作

教师虽然不能参与到小组内部,但是对小组内部成员之间产生的问题还是需要教师予以指导,对于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考察内容划分不同的小组,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让他们在共同的目标下擦出创新的火花[3]。

结语

实际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协作精神会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积极交流,在交流中不断理解所学内容,并且在和同学的交流中达到有所创新、有所进步。总而言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学习过程,教给学生创新的方法;锻炼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就一定能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作者:刘玉花 单位:昆山陆家中学

参考文献:

[1]周秀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14:36.

[2]杨叶海.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读与写,,5(4):84-85.

篇4: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

在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时候,观察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学生掌握了这个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数学现象的时候,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的理解数学中的未知数、数字以及符号的关系,将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本文详细探析了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希望给相关人员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观察能力

在初中生的学习过程中,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能力。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该能力的重要性,并要想方设法的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它。只有具备观察能力的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每个知识点理解到位。因此,改变教学思想,大力增加数学教学的创新力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十分有利于营造效率极高的初中数学教学氛围。

一、激发数学兴趣

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去主动学习各种数学知识,自觉参加各类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观察能力培养的垫脚石。首先,教师要用数学美丽的一面去吸引学生。很多人认为很枯燥无味,就是数字与文字的单一组合,这才导致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因为他们没有发现数学的美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独一无二的艺术。数学本身是具有美感的,只是学生没有发现或者没有兴趣去探索,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在数学的美丽世界中畅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观察能力一步步灌输给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中,数字的统一美和数学图形的对称美都是数学美的表现,不过这需要教师的细心引导。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些事物,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对学生的看法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去观察数学图形的外在美,这样学生就会茅塞顿开,也会迫不及待的去体会更多。立体几何图形具有形状美,不断独立地去观察这些美好事物,就会逐渐培养观察能力。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为了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所以,观察是一切学习行为的前提,这也是需要让学生必须明白的一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了观察能力并用它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解决数学问题,就可以使得学生将观察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在学习“三视图”这一节的知识时,学生只有在掌握观察能力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图形,并在大脑中形成三维模型,才能快速的、准确的画出某个图形的三视图。通过运用观察能力成功解决问题,一股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也就可以反过来增加他们对观察行为的重视程度,花更多的时间在观察能力的培养上。

二、传授正确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学生培养观察能力的关键,只有把握正确的方向,学生才能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高效观察数学现象,让观察带来的便利贯穿整个学习过程。首先,教师在教导学生观察数学事物时,要教育他们使用合理的顺序。观察和其他行为一样,都十分重视先后顺序。初中数学中常用的观察顺序有两种,分别是从局部到整体和从整体到局部,坚持这两种顺序的观察训练,就会促进正确数学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两组线型,分别是相交线和平行线,让学生从局部入手,观察这两组线后发表对于两组线的不同点的看法,然后再从整体入手,点明平行线的基本性质:不可能相交。这种教学结合了对比观察法和从局部到整体观察法,能够让学生自己就能发现知识。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教授丰富的观察方法。初中生常用的数学观察方法有两种:分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不同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认可观察方法,并积极利用。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块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内容,分别从概念、表达方式等方面对两种知识进行对比观察,通过观察来发现两者的差别,串联两者的联系,不仅能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还能加深对现学知识的记忆。

三、培养优秀品质

观察不是说简单的去看一个事物的表象。真正的观察过程是学生思考的过程。任何观察行为都应该是带着一定的目的,伴随思维运动的。观察品质的培养是高质量观察质量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怀着科学的观察目的。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很多学生都盲目的、随意的去观察。老师说大家观察这个,学生就跟着去观察这个,丝毫不知道自己观察的目的何在。教师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要努力让学生明确自己观察的原因。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之前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会非常迷茫,对着直角三角形观察半天都不会有什么理解,这时候教师就应该先布置任务“这些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关系”,这就让学生有了观察的方向,然后给学生时间去观察,这个时候学生的观察就是有目的性的,因为他们要通过观察来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规律,然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就能直接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边长的平方和等于斜边边长的平方”这个定理。其次,增强学生对于观察全面性的理解。观察某个事物要面面俱到,而不是只看到其中一面。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去全面观察各类事物,把握事物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这章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圆柱体,学生不应该只关注圆柱体本身,而应该将圆柱体看成数学模型,从模型中推导数学性质,这样可以提高观察行为的高效性。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观察能力的重要性,熟练的观察能力可以使我们避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而真正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变化的趋势。现代的初中教师应该格外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不同的思想和方法耐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得数学教学更加的灵活。

作者:张金玲 单位:济宁市兖州区矿山学校

参考文献:

[1]张成恩.数学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12:466-462.

[2]李庚延.数学教学中关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22:116.

[3]闫艾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学周刊,2014,29:165.

[4]裴大昆.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8:81.

看过“ 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论文”的还看了:

篇5: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摘要]

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需要平时多训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充足的发展。要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篇6: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培养论文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中学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教学,更要重视数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那么,到底什么是能力呢?能力是人们完成某种任务的身体和心理活动的本领,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数学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预习能力较差,自觉性不强,主要表现为不会读书、记笔记、查资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1.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数学的文字特点进行阅读,把每课时的知识点划出来,疑难问题记在本子上。这样做会促进学生思考,提醒学生哪些问题应重点理解。

2.让学生把听课过程和预习的思路不断进行比较、归纳,以便他们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关键点。

3.抓不同程度的预习效果,及时交流,及时推广好的预习经验,纠正不良的预习方法。

4.教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收集与学习有关的信息,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有关知识,丰富课本内容,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因为学生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课堂。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前提和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

例:验证下列各等式

对于任意的正整数n,都有

观察以上等式,等式右边是两个分数差的1/3倍,显然A不正确。再观察括号里面的两个分数,第一个分数的分子是1,第二个分数的分子是2,于是D排除,再观察两个分数的分母是1与5,2与7,3与9,4与11。再者n为正整数,当n=1时,n-1=0,因此两个分数的分母分别是n与2n+3,故答案为C。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意义。

例:图1是一个立体图形的侧面展开图,求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先让学生判断图1中是什么立体图形的展开图。通过学生动手折叠,从两个扇形可以看出与圆柱有关,展开空间想象可知图2是一个圆柱的四分之一,则容易求出它的全面积和体积。

四、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探究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思维的主体——悟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解题悟性。当有些人见到数时,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联想,经过综合分析获取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就是数感。

例:感觉“勾股数”。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C=90°,AB=3,BC=4,AD=13,CD=12.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分析:连结AC,由已知条件AB=3,BC=4,得知AC=AB2+BC2。如果对5、12、13这三个数不敏感的话,问题就无法解决,若能感觉这是一组勾股数52+122=132,即AC2+CD2=AD2.可得∠ACD=90°,于是就得到一个新的直角三角形。所以S四边形ABCD=S△ABC+S△ACD=1/2AB×BC+1/2AC×CD=36

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抓住关键性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善于引起学生争议,教会学生质疑,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往的教学中,师生都习惯于由已知条件到单一(确定性)结论的思维方式。为了适应时代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应特别注意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使他们对问题的本质掌握得更清楚。

例:若三个方程X2+4X+3-4a=0;X2+(2a-1)X+a2+1=0;X2-2X-a+1=0中至少有一个方程有实数根,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果我们从正面考虑,则有一个、二个或三个方程有实数根共七种可能;如从反面考虑,即三个方程都无实数根,则只有一种可能。

解:设三个方程都无实数根,则由判别式得关于a的不等式组:

16-4(3-4a)<0;中国论文联盟

(2a-1)2-4(a2+1)<0;

4-4(-a+1)<0

解得-3/4<a<-1/4

故当且仅当-3/4<a<-1/4时,三个方程都没有实数根,因此当且仅当a≦-3/4或a≧-1/4时,三个方程至少有一个实数根。

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它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先认真审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欢欢和迎迎进行一场有趣的比赛,每人跑500米之后必须再画一幅画:欢欢和迎迎同时起跑,最后又同时画完图画。但欢欢画画时间是迎迎跑500米时间的5倍,而迎迎画画时间是欢欢跑500米时间的6倍。问谁跑500米快?谁画画快?

分析:设欢欢跑500米用了x秒,迎迎跑500米用了y秒,则欢欢画画时间为5y秒,迎迎画画时间为6x秒。由所用总时间相等,有x+5y=y+6x,得4y=5x,由于x、y均大于0,所以y>x,欢欢跑得快,迎迎画画快。

篇7: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当下职高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阻力

高职数学教学同普通中学教学在形式上大体相同,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知识学生就学什么知识,而且每堂课都是以相同的形式教学,按部就班地将书本上显而易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其实那些知识靠学生自学也是可以理解吸收的。教师将学生原本可以自学学会的知识当作课堂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很容易滋长学生的依赖性,导致他们只接受来自教师教过的知识,教一点学一点,好比驴推磨,抽一鞭走一步,从根本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这种类似于在树下捡果实的学习方式太过于墨守成规,不利于自主学习的意识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一种主动摘取果实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吃到既新鲜又饱满的“果实”,即自主学习到适合自身理解方式的知识。

二、在职高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也是职高数学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减少单一的教学方式,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可以把以教师讲为主的教学形式转变为以学生问或学生讲为主的形式。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避免机械式地讲解以及自问自答。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工作,让学生自己学会抓住章节重点知识,在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中,可以向教师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没有想明白的疑难问题。这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让学生不再过分依赖教师的教学,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教师一定要认清自己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进行换位思考,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学生一旦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数学的学习中,就会尝试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更加的多样化,从而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单一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只能解决一些固有的问题,而对灵活地解决数学问题并没有太大帮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参考书籍,以使学生汲取到更多、更全面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深刻。通过对相关参考书籍的阅读,还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习到课堂以外的相关知识,这对学好数学这门课程会有很大帮助。

三、在职高数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意义

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一旦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会产生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效率变高

许多职高学生数学学不好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学习效率过于低下,他们把很多精力都投入在了数学的学习当中,可是却收获甚微。这是因为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导致知识面太窄,学习成效过低。一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就能够自主地去探求知识,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学习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二)解题速度变快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在解题时很容易局限于教师所教导的固有的那几种方法,不会用自己的思维去解题,如此一来学生每遇到一道题就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思考解题方法,有时还徒劳无功。但是当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就会具备一定的自主解题能力,能够在解题时用上自己的方法,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解题速度,还能够做到一题多解。在解题的同时,学生还能发挥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所做的题型进行归纳总结,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技巧,这对今后的解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习能力变强

学生在以教师的“教”为主的学习氛围下,学习能力的提高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容易产生一种所有知识都应该靠教师来教的思维定式,产生一种惰性心理,而忽视了自身原本所具有的学习能力。当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之后,便会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提前学会教师即将传授的知识,并且还能对该部分的知识进行拓展。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所有知识都能依靠自身的思维,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能力就能日渐加强。

四、结语

在职高数学的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成长空间,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便会自主地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而不是等着教师来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看待学习这一问题上能有很大的改观;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后,学生会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里的知识学习得还不够完善,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要学习的是什么,而不是将教师传授的知识照单全收。

篇8: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设计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参与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严密性和系统性,我们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善于设计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总是精心设计问题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引导他们顺利登上知识的殿堂。例如,在学习“相交与平行线”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2)三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共有几对对顶角?(3)n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又有几对对顶角呢?在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已知3x-y=6,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y,那么,y=。(2)方程3x-y=6有几个解?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在渴求新知的促动下,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二、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学生参与

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才会思想活跃、兴趣盎然,才会乐学、爱学。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出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带着喜悦、愉快的心情出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恰当的手势、自然的表情,演绎精彩的数学教学艺术。对那些“捣蛋鬼”“调皮”学生也会耐心教导,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轴对称”“整式的除法”“变量与函数”等章节时,我都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三、采用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参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于质疑的精神,还应该积极倡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讨论的风气,也就是说,既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与合作学习精神。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靠单纯的记忆与模仿,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群体,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进行民主探索与平等合作,形成一个主动学习、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例如,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章节时,我把全班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个组长,当遇到有难度的问题时,小组成员共同交流、合作,这样每个成员就会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四、采用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怎样合理科学地进行评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地了解学生学习历程,在教学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因此,在学习新课标版初中数学教材时,我常常从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态度、意识与能力等方面展开评价,让所有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提高,让他们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描述”等章节时,我采用了发展性与激励性评价方式,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注重表扬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欢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正如一位诗人所说:赞美就像一道阳光,这道阳光运用得当,就会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

五、结语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与探索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赏心乐学的阵地。

篇9: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重视直观教学,建立概念表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语言要生动,从你的言谈举止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要善于运用学具,作出线条优美,表意明确,对照鲜明的图案,让学生一目了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屏幕上感受数学知识。如学习习近平行线的概念时,先让学生感知实物,如练习本上的两条横线,双杠的两根直杠,供火车在道上行驶的两根铁轨等。在些基础上,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然后分析其本质特征:都是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可以向两旁无限永不相交。

二、重视推理教学,树立发展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懂得,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而变化又是有条件的,它要符合一定的推理过程,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在解析简单方程时,要使学生知道,根据题目要求,我们反复地从中寻求已知条件,有的是显性的,一般是隐性的,然后根据推理公式要求,加一些辅助的成分,即借助于某一外物,层层深入,步步导入,这样即可从“柳暗”到“花明”。

三、重视一题多解,提倡殊途同归,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使学生透彻地理解数学概念,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必要时给学生一定的暗示和帮助。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在课堂上发现学生的发散思维要给以一定的鼓励和表彰。尤其是在练习题中,要大力提倡一题多解,一解多式,一式多法,即让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重视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更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在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机关报图形任意拼成一个学过的几何图形,再让小组同学讨论原梯形与拼成的四边形、三角形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让学生根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自己总结也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通过外在的动引发其内在的动,其创新思维在想象和探究中得以逐步培养,同时也展现了数学教学的无穷魅力。

篇10: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能力的培养不同于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是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并且把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这一过程中[1].“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常是将基本概念直接抛给学生,其实每个概念背后都有丰富的的知识背景,而这种做法往往丢掉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最好的时机,要经常性的加强定理发现的过程教学,让学生学会发现定理的规律,例如一些图形的性质定理就是根据已有的数学概念得到的,性质定理逆定理一般就是图形判定定理.由于数学概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做出符合一定事实与经验的推测性想象.例如,在讲三角形时,经过画图研究明白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个点在三角形的内部,而在学习三角形的高和中线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推理,让学生再动手实践从而证明推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三角板模具、细线等材料,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究与协作分析,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能够深刻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二、教会数学合理推理思维的方式

推理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找准培养数学推理能力突破口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在学习过程中加强观察分析、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2].数学最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它能够引导人们进行微妙的推理.熟悉的教学应该注重合理推理思维的培养,通常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分析、类比和综合等的方法.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先让学生动手剪下一个三角形,再把剪下来的三角形拼接到一起,得到一个平角,进一步让学生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为180°”的猜想,同时还学到了辅助线的做法猜想.此外,还要加强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和逆向应用公式,提高逆向思维能力;还可以通过漏解和错题的分析,提高识别推理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提高发散推理思维能力.

三、调动学生推理思维能力自主培养的积极性

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调动推理能力的参与性,教师要巧设问题,尽量使每节课都生动形象,并且有意地创造一些情景或者设计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各种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分享乐趣的同时也学到了东西;还可以通过分散一些数学概念的难点来锻炼学生合理推理思维的持久性,对于很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适当分解,创造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培养意识;最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养成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不同的方法,促进学生推理思维能力的广阔发展.

四、在学生熟悉的环境中培养合理推理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只以书本的内容为素材去培养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无可否认这的确可以促进学生合理推理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培养局限性很大,是很狭隘的,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的合理推理能力培养的素材是要来源于生活.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需要做出判断和推理,包括很多小游戏也隐含推理的要求.因此,要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合理推理能力,就要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有推理,让他们养成善于观察、分析和归纳的好习惯.

五、结语

综上所述,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渗透,采取有效地措施,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兴趣,全面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合理推理思维能力.对于教师而言,应切实顺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篇11: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说”

在数学课上,平时“能说会道”的总是那么一小部分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即使会说、想说,但却不敢说。我们常常埋怨学生表达能力不强,为什么有的班级,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没有几句话,而学生能够“畅所欲言”;而有的班级,老师“夸夸其谈”,而学生“沉默寡言”。我觉得问题在教师,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做学生真正的“朋友”,教师对学生充满信任感,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大胆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学生赢得了教师的信任,就有了被尊重感和安全感,这样,学生才“敢说”。为此,笔者关注了以下几点:一是平等对话;二是信任学生。三是赏识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用欣赏的眼光去支持,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这样,学生在每次尝试中感受“说话”的乐趣和成功的愉悦。为鼓励学生“敢说”,在平时课堂教学中,我们允许补充、修正、重说。这样就消除了学生说话时的紧张心理,使学生“敢说”了。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想说”

在教学中,哪个班级都会有一小部分同学既“敢说”又“会说”,但就是“不想说”。这部分同学往往成绩很好,很自我;还有一部分学生正好相反,是既不“敢说”,又不“会说”,还不“想说”。这部分学生往往成绩很差。在课堂上,他们就像是个旁观者。针对这两类学生,我主要采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使同一内容,同学之间采取的学习方法、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也存在着差异,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获得自身价值的肯定,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意见,可以使每个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扩展学习过程,帮助自己的学法在“求异”中“求佳”。

三、扩大学生主体表达空间,使学生“会说”

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笔者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学生最大化的创设表达空间:一是索新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二是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解题方法;三是在学习活动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在解疑中创新。使学生“质”的有理“、解”的精彩;四是在课程结束时让学生说收获。这个过程训练学生高度的语言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

四、结语

总之,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孩子们能快乐地学数学、说数学。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说”出口才“,说”出胆量“,说”出本领,更“说”出智慧!

篇12: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必要性

与其他阶段的数学相比,高中阶段的数学有其自身的特点:知识点繁多,分布得也较广,且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列举出大量的习题.尽管如此,高中数学学习中的解题也不是没有规律可言.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更新和对新时代高中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对高中生加强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只有加强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高中数学各个知识点的特点,组建出整个数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思想.所以说,加强数学教学中的学生解题能力,符合新时代对我国高中生教育的需求,有利于高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1.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审题是正确快速解题的前提,准确理解题意是审题的关键.仔细审题,准备理解题意,全面正确理解已知条件和解题要求,是问题得以解决的先前条件.审题能力的高低,是直接影响问题能否正确解决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只要仔细审题,弄清题意,对于问题的解决是较容易的.然而对于一些要求运用综合知识的题型或者需要开创性思维来解答的题目,对审题的要求相对来说就高多了.这类题目的最大特点是条件比较复杂且隐含性较强.这就要求学生在审题时,具备高水平的审题能力,能够准确无误地对题设条件进行理解和分析.可见,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重要性.

2.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并能够灵活的运用

正确理解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学好数学定理、法则和公式的基础,是掌握数学解题方法和提高解题技巧的关键.因此,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概念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把数学概念死生生地塞给学生,而是在学生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使其对数学概念能够理解并且掌握,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以便使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3.重视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的知识层面和思想能力基础上,面对同一信息源,使思维朝着四面八方展开,从多渠道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许多途径都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题目,同种求变的题型,即通过问题的转化和改造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使数学材料形式化,即从数学内容中把形式抽象出来,是数学能力组成的一部分.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到题设中具体形式或内容的影响,不能把抽象的模式具体化,是造成学生解题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说,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变式练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加强对错题的研究,学会归纳总结

许多同学进入高中阶段以后,由于不能适应数学学习,导致成绩一落千丈,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和自身学习方法,不能及时作出调整等因素造成的.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错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最能直接反映学生在数学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和易错点.通过对错题的分析和总结,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针对自己的薄弱知识点多加练习,这样就能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如下:让学生建一个错题本,把试卷或作业中自己做错的题在错题本上重新抄写一遍,并把正确答案也写在一边,并用不同颜色的笔把自己的错误之处勾勒出来,进行分析,总结做错的原因,以后要注意和多加学习.这样的错题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题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三、总结

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学目标的需求,也是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必要条件.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性,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和锻炼,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篇13: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教师应该有效地应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思考,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满堂灌”,传统的教学目的则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所以,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人教版数学四年级课本第二单元《直线、射线和角》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学生:“请同学们利用教室中器材作比喻,说说教室里的物品有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同学们经过仔细的观察后,回答:“将门边看成一条直线”“将地面看成一条直线”“地面和门边都是直线,形成的角就是直角”“我认为……”……这样从现实中给学生找到最直观的教学例子,能够给学生以视觉上的刺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其成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时效性,达到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应该只针对某一些学生,而应该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要求老师必须通过更好的课程教学安排来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根据学生以及授课内容的需要,因材施教地进行科学教学设计,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所学的知识点,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思考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数学《测量》的时候,主要学习毫米的认识、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等。一些小学生对这些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在授课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假如学生对现在学习的知识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了,就不需要再对他们进行细致的讲解了,而是让他们学习难度更加深刻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很好地锻炼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把更多的时间留给不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学生,给他们仔细地讲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结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善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规范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然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观念,规范教学模式,让小学生获得更优质、更合理、更高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规范的课堂环境中更好地接受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篇14: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这一学习方式更体现了该课题的优势,新的教学实践具有自主性、探索性、现实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学生可按爱好选择和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自己喜欢研究的个人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采用学生个人探索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必要的组织,引导、探索、交流和归纳来进行,由于新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学生凭借已有知识和生活积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小组合作能登上新知识的台阶,而且可去研究自己喜欢的物体和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探索,所以学生情绪非常高涨,小组研究气氛十分活跃。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用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在统一的指令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这样的教学看上去学生动手操作了,探索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实际上只是学生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虽然表面上热闹的,但学生的思维其实是被动的,没有自主性的,而在新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这一环节时却别具一格,有的小组量黑板,有的小组量凳面,有的小组自带了牙膏盒面……还有的小组用自制的长方形纸片折一折……小组里分工十分明确,每位同学都非常投入,有的的小组中两人拉尺,一人看尺寸,一人记录,有的小组三人数一数,量一量,一个把前三个概括和特征填写在实验报告中……实验、讨论、归纳、补充、争辩、认同,十多分钟的研究,各小组都已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每个小组都去教室各处研究表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不同物体,反映了学生的自主性,有量一量、折一折,数一数和剪一剪等不同的探索方法,闪烁着学生的思维火花,更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新的知识点在学生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索中被突破了,学生们特别兴奋,一个个意犹未尽,数学太有趣了,学生们期待着向全体同学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引导想象,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方法,不断创新,灵活多变地采用各种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王大伯家有大奶牛16头,小奶牛9头,小奶牛比大奶牛少7头。”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条件,提出问题,画出线段图,由学生编题,最后列示解答。反过来用式题,如:16-9去画线段图,凭想象去编各种应用题,这样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遇到应用题会画线段图,列示解答。遇到式题会画线段图,会编应用题。较好地突破了难点,丰富了想象,根据教材的潜在因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精选例题,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善于点拨,学生兴趣盎然,思想活跃,而且教师在诱发学生想象时能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进行联想、观察、对比,从而达到了引导想象,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观察,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有些式题、文字题、应用题,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表面上相同,但实际上完全不同,如果不仔细观察,不认真比较,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分析,通过独立观察,同桌讨论,小组争论一直得出正确结论为止。通过上述过程达到深刻理解概念,熟练掌握条件和问题,弄清数量关系,找到异同处,完全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对于表面不同实质相同的题目的观察,学生发现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困难,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辨别能力低,对这类题目同样要注重观察与比较。如:1.有6户农户养大猪12头,小猪24头。一共养猪多少头?2.王大妈养小猪24头,大猪12头,一共养猪多少头?第1题中给出了6户这个多余条件,低年级学生往往把三个数连加。通过观察比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市一切能力的核心,而发展思维能力又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思维的发展,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求规律,在发现过程中产生对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因素,激活思维,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循序渐进,由单一思维到多角度思维,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的进行和发展有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使每个学生不掉队,这样的教学就激活了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正是当今小学数学的主要特点和改革方向,在以后的教学我们会倍加努力,力求在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中把这项实验搞得更具特点,更加成功。

篇15:数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很大程度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假如教师有个正确的“育人观”,就会在数学的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教师自身也应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的想象力、创造力。当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时候,我们应带着一种宽容、豁达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便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创造性思维。心理学家曾经说到:处于压力下的思维是带有强迫性的,这种思维很难产生创造灵感。创造性能力的产生需要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老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去引导学生,使学生持有一种愉快的心情,这将会使“教与学”更加和谐。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有助有调适学生心理,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到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观察能力

首先,我们要从习惯入手,在观察中我们要做到,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乐于观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强力的好奇心,这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对好奇的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例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知”,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事物的形态和特征,找出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并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观察的好习惯。其次,学生的观察要有目的性。所谓目的性就是要有目的地去体检、去观察,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获得认可。反之,如果是漫无目的的体验、观察,将会无法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有目的性的观察,也就是最有效的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思考、去观察。最后,学生要养成仔细、认真的观察。学生认真的态度有利于仔细、认真的观察。如果回圈吞枣,匆匆一览,就很难发现事物内部一些细微的东西。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仔细而认真地观察,培养学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知的细微现象,我们通过以上的观察,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费赖登塔尔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精神”。由于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偏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普遍较弱。因此,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利用己有图形或物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把操作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注重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对己有知识和技能掌握后,如何对新知学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己有知识的“例子”作用,引导学生对类似学习内容、类似学习方法以及类似解题技能的知识进行分析,凭借知识方法的共同点,可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迁移,于同中见异,刻意求新。

五、倡导学生的求异能力

教学中求异是创新的基础,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答一题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见解。例如,解答梯形面积公式,教材提示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旋转平移两个完全一致的梯形,得出面积公式。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这样做麻烦,提出只要连接梯形上底任一顶点与对角的顶点,将梯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运用己学到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就可以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学生求异时,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见解,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科目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在主动、迁移、求异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应积极地采用鼓励性评价,表扬后学生会感到如沐春风,之后课堂上会敢讲敢做。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学生的活力、才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也会充满活力。这样学生积极性就提高了,就有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苦学”转换到“乐学”,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总之,在数学的教学中,应从生活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激励解答一鼓励表扬,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学科成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的海洋”。

篇16: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论文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如果学会举一反三,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就能够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谈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学习的动力.有些初中学生,就是因为缺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而没有继续学习的动力与信心.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放在优先的位置,重视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生活.比如,一些立体图形以及平面图形,还有相关的对称、旋转等数学知识.如果加以辅导,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教室就是想象的长方体,魔方就是正方体,故宫就是典型的生活中的对称.如果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以及一些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就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就会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主动学习,不断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不懂得如何学习、怎样去学习,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会做很多的无用功.新课程改革以后,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学习的指引者.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主要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掌握有关知识点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不会的题目与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学习.在讲解一些题目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给学生传授每种题型的注意事项以及做题方法.在不断循环后,学生就会在做题、学习、教师的讲解中不断地了解数学做题的思路以及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中游刃有余.这对于初中学生的进一步探究,节约了成本与时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简单,也更加充满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能够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自信,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引导学生不断创新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也是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候,如果学生在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教师的指导,那么他们就会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是自己本身没有一些新奇的或者先进的想法,而是在大部分的时候,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些激励或者空间,有可能扼杀了学生的想法.有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有了自己的灵感,但是教师没有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就会造成学生本来有的一些想法或者问题,没有合适的机会或者渠道表达.这样,学生就不再理会或者专门提起自己的一些相关的说法.尤其是对于初中数学来说,更需要学生有逻辑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在遇到一些数学题目的时候,教师不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先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不断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得到提升.

四、鼓励学生合作交流

学生的学习不可能永远只在自己的世界中,任何的成功都离不开合作.对于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来说,可能在听课或者做题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有时教师由于自身的时间问题或者精力问题,不可能为每个学生都解答自己遇到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者学习情况,将学生分成相应的小组.这样,在平时遇到一些难题时,学生就可以和自己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因此,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也是让学生不断发掘思维的过程.只有有了这样的过程,初中学生才能在合作中深入学习数学,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从而逐渐提升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对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新世纪的初中数学教学,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具有多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灵活掌握数学知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学生提供相互探讨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去探究,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篇17: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论文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刘铁汉 长葛市第十六初级中学,河南 长葛 461500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的一种思维活动,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部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设法唤起学生学习的愉快情绪,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开拓学生思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品质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点看法: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的主要思路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的开展分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在培养对象上从面向少数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要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对数学教育发展要尊重个体发展与整体发展的一个协调性指导。所以,实际教学中,我们必须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应该面向学生差异,从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出发实施并开展数学教学,这也是对新课改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积极响应。

2.丰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新课改提出要“灵活教学,让课堂多样化”。所以,教师应结合信息技术、先进的教具、多样化的课堂活动充分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魅力,才能有兴趣去学习,自发产生内在学习的驱动力。比如将数学课堂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具之中,其效果要远好于枯燥的板书讲解。

3.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初中“新课改”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教”,更在于指导学生“学”,不应满足于“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地揣摩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教学方式,再有就是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比如讲一元二次方程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一元二次方程的发展历史,再配合讲讲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楔形文字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逆向思维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计互逆式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甚至无从下手时,可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这时往往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数学教学论文 )若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逆向思维的兴趣。

3.引导学生学会逆向思考,促进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为进一步打破学生禁锢于正向思维的定势,培养起逆向思维的良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加以启发引导,适时点拨,提高学生互逆思维转换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素材,进行逆向思维训练。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则要求学生必须回过头去验算其解法是否正确,如学生证出一道几何题后,则要求学生把原题的结论改为已知,把原来的一个已知改为结论加以证明。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找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多渠道达到思维目标。因此具有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要多进行探索创新的尝试。数学探索性问题,能全面地考察学生的数学知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探索新问题,创设新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基础上通过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学生从想象出的几种解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向创新方向发展,以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相关专题 中学生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