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设问的论文

一个人前来买瓜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一个人前来买瓜”参与投稿,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设问的论文(共10篇),供大家阅读。

篇1: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设问的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有效设问的论文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开展,往往是以设问开始的,向学生提供有现实背景的问题,并以脚手架式的问题链指导学生的自主探究,所以说“设问”是教师“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重要体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诗云: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他把“设问”的艺术给予了总结,赋予了生动有趣的概括,同时也给新时期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艺术?

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一般是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开,是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模式或是教学模式,也就是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问题就是学习的起点,PBL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前的方案设计,教师往往重视“问题”本身内容而忽视何时去问,如何去问,问什么,忽视提问的艺术性。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设问”这一教学细节的漠视,主要是教师没有明确有效设问的作用,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设问有哪些作用呢?

1、课堂有效设问是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培养数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例如,我在上《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的导入:首先设问“喜欢打篮球吗?”“平时看NBA吗?”“知道姚明吗?”“你们认为他打球好吗?”这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上课一言不发的“后排男孩”,他们这时有了发言权,班级里七嘴八舌,气氛宽松,大部分学生回答说“姚明篮球打的很好”,也有部分学生唱反调;这时我就及时设问“你们能证明自己的观点吗?”“你打算如何来证明?”在让学生阐述了一些理由后,我就给出了姚明在03—04赛季25场比赛的得分与篮板球的数据,同时也给出了奥尼尔、加索儿这两个顶级中锋的相应数据,提问:“你们能够用这些数据来说明你们的观点吗?”。通过这样的一系列设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特别是那些“后排男孩”立刻开展了讨论并主动地动笔计算平均数,甚至他们提到了“得分的稳定性”———为以后学习“方差”埋下了伏笔。

2、课堂有效设问能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的开展,有效控制教学进程。

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基于“设问”进行组织和构建。如常见的任务驱动法、诱思教学法,问题情境法等等,所以“设问”是教师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设问是脚手架,是无形的“轨道”,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更好地推进教学进程,检查学生学习效果。教师如果成功地设计了“何时设问”、“何处设问”、“如何设问”、“如何释疑”,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有效执行,那么就等于把握了教学的脉络,把握了探究数学知识的主线索。一般情况下,我在备课时,会首先理出教学主线索作为“主干”,根据需要确立“问题”,并把“设问”作为“节支”,明确每个“节支”在“主干”上的“生长点”,另外把一些关键性的“设问”逐字逐句的写下来,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强调严谨性;同时课前要设计多种设问方案,以便于课堂上及时调整,还要仔细研究解答是否唯一,有无其他方法等等。通过长期坚持,不断重视“设问”的教学设计,感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老师能够问在点子上,学生也能够根据问题开展思维活动,能够较为有效地引导教学的开展。 如在学习完《同类项》,在课后小结时,我没有按照常规问“今天我们学到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而是先举了一个例子“上一节我们学习了降幂排列,如果说降幂排列就好比是同学们按照个子高低去排队,那么今天学习的同类项可以好比什么哪?”,学生们立即开展了讨论,小结的发言异常踊跃,“好比是按照男生、女生来排队”,“好比是卖水果,橘子归一类,香蕉归一类,苹果归一类”等等,学生们充分发挥着他们的想象力,我又马上追问“那么同类项的分类应该注意些什么哪?”,我想学生们一定会对同类项的.分类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避免了小结时常见的教师自问自答。

3、课堂有效设问能更好地创建和谐课堂,进行师生信息、情感的交流。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主要体现在一问一答中,巧妙、有效的“问”,能使交流反馈更加及时、顺畅;通过学生的“答”,能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每一次问答机会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给学生以鼓励和帮助,融洽师生关系,创建和谐课堂。例如,在《中心对称》的教学中,我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是7个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图案,试用一条直线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1)(2)(3)(4)(5)

在学生合作交流中,答案马上出来了:把图形分割成两个中心对称图形,找到两个对称中心,通过这两个点的直线就可以将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如图2、3、4)。可是在课堂小组讨论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发生了争执,组内其他学生一致认为吴俊同学的方法是错误的,在大家的反对中吴俊也不再坚持。可是当我走近他们小组时,他还是一直在研究他的画法,并轻声说:“我好象对的吧”。我粗粗看了一下,觉得有“戏”,就让他说一下他的想法。其实他是把图形的面积7除于2得3。5,再去构造面积为3。5图形,他的画法如下:找到一个方格一边的三等份点,并如图(5)连接。听懂了他得说法,班级同学终于认可了他,并觉得他非常聪明,吴俊同学非常高兴。所以,通过问答,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避免教师想当然、误解学生,同时通过及时调整,让学生大胆发言,可以使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并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

篇2:浅谈课堂设问的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课堂怎样才能较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就课堂设问而言,不仅是为了引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充分显示其自主性和创造性。结合课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课堂设问的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解认识。

一、 提供学生思考、探究的平台,领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学习方法,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多角度理解数学知识。

【课例】《比的基本性质》教学:

师:我们已学习了比的意义,知道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哪位同学愿意说说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

生:………。(回答略)

师:除法中有什么性质?分数中又有什么性质?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请大家回忆一下。

生:……...。(回答略)

师: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猜猜:在比中可能有什么规律?大家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

师:谁能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的告诉大家?

学生回答后,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如果按照教材提供的推导过程进行教学设问,学生不知道对比值相等的几个比的探究有什么作用,对新知识的理解就会显得生硬,造成学习上的被动,更对知识间的前后联系脱节,不利于学生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因此,通过有效地设问策略,把比的基本性质的得出过程抛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探究、多角度的理解数学知识,从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

二、 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课堂动态生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活动水平。

【课例】《已知圆的周长求面积》:

师:市水泥厂有一根圆形的大烟囱(课件出示图片)。要想知道这根烟囱占地多少平方米,有哪些方法?

生1:测量它的半径。因为烟囱底面积是圆形的,要求烟囱占地面积,也就是求圆的面积。我们知道要求圆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圆的半径。

生2:半径没法量出来。你看看,烟囱那么高,况且上下粗细不一样,所以测量半径的方法不行。

师:同学们想得真不错,那到底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测量它的底面周长。烟囱底面是个圆形,我们用绳子绕一圈就可以测量出它的底面周长,根据圆的周长可以算出它的半径,那么圆的面积就解决了。

师:你的办法真好,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生:我还有一个办法。用两根长木条夹住烟囱底部,让木条平行,测量出木条间的距离,也就是圆的直径,根据圆的直径也可以算出圆的面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依托这些资源,学生可以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探究知识,

课堂实践告诉我们:有效地课堂设问,可以使学生时时处于“解决问题”的状态中,积极主动投入到问题情境探究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只有在这样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提升学生思维活动水平。

篇3: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

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论文

【摘要】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自己针对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组织展开及课后反思方面,结合教学的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初中数学课堂讨论。

【关键词】数学学生课堂讨论有效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围绕一定的问题,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的。课堂讨论组织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施讨论呢?下面就个人的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和做法。

一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

每个数学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不一样,对课堂的关注点不一样。就算同一堂课,所设计的讨论问题肯定也不一样。

1.主题紧扣

课堂讨论问题的设计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明确的研究任务,使讨论有方向,有价值,切忌讨论问题太大、太空、太简单。

叶圣陶先生说过,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使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掌握重点,弄清难点,达成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例如,一轮船在港口A测得小岛S在北偏东75°方向,向正东航行至灯塔B,在B处发现小岛S在东北方向,若港口A距离小岛S为200海里,求港口A与灯塔B的距离。

在教学这道例题时,问题一出,学生纷纷根据方向角画图,画完图,却不知该如何解问题,此题的解决方法由于有悖于以前常用的方法,学生感到有难度,此时笔者抓住时机出了下面4个小问题让他们讨论,再全班学生进一步交流:

(1)图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三角形?

(2)解斜三角形的通法是什么?

(3)在这个斜三角形中总共可作几条高?

(4)作哪条高构造的直角三角形可顺利准确地求出AB的长?

一出现上面四个问题,学生兴奋异常,思维活跃,画的画,算的算,议的议,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讨论、交流,教师作为参与者,也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最后学生终于惊喜地发现:过点B向AS作高和过点S向AB所在的直线作高,都因为无法准确地求解而宣告失败,只有过点A向SB所在的直线作高才能顺利求解,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2.难易适当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处于学生之两区(最近发展区和现有发展水平)以外时,教学难以有效进行;当教学之内容处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区)之内时,教学是没有效益的;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不仅可行而且有效。因而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学生群体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群体在教师启发或合作的氛围里能解决的,是在学生群体能思考的最近发展区域内。问题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太易,三言两语就可解决,便失去了讨论价值,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讨论的问题应注意难易适中,采取“跳一跳摘得到”的原则,这既有助于唤起学生讨论的欲望,也有助于鼓励学生奇思妙想,促使学生不断地将“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3.取材新颖

新颖的内容能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会产生钻研的动力。有意义的课堂讨论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

二课堂讨论的组织展开

1.组织讨论的形式

合理的组织形式是课堂讨论成功的前提。

(1)形式要构建搭配合理。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参与。

课堂讨论主要有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两种形式。集体讨论比较适合于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的讨论。它具有人多面广的特点,有利于集思广益,并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小组讨论要根据所讨论的实际情况,有时集体讨论与小组讨论交替进行。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都应该考虑是否能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思维互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否能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任务要分工落实明确。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受教育者一旦对学习有了较明确的目标,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也会明显提高。据此,我们在组织讨论前应给学生以明确的分工,给每个小组下发课堂讨论记录表,由组长负责记录,其中组长是由组员轮换负责。然后由各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在此基础上自由讨论,攻克难点,组长要认真倾听,清楚地记录每位组

内成员的观点,并最终整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讨论前除了有明确的分工外,还必须落实相应的讨论要求。如要求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发言,并善于做一个虚心的倾听者,在倾听中认真思考、分析他人的长处与不足。良好的讨论参与者不仅要积极发言,而且必须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善于接纳他人的正确意见,宽容对待他人的不同意见。

(3)关系要调节处理融洽。“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自然会积极配合教师开展课堂讨论。伟大的教育家罗杰斯是这样给教师定位的:“教师是可供学生合理利用的灵活的学习资源,一位真诚善良的帮助者,一位潜能开发的促进者,一位学生作出独立思索和自主决策的咨询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讨论气氛活跃起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课堂讨论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2.掌握讨论的时机

能否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机,直接影响着讨论的质量和效果。

(1)控制讨论的时间和次数。课堂讨论是思维相互碰撞的行为。各种思想、观点和看法相互碰撞,才能实行“能量转换”,迸发出更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看法。而足够的讨论时间是学生思维充分展开的保证。

进行课堂讨论不能只留于形式,追求讨论的次数,而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分析、讨论、说说思考的过程和依据,还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各抒己见,真正起到课堂讨论应有的突破重点、难点,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所以课堂讨论一般以每节课2~3次,5分钟左右为宜。有些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较为充分的讨论时间,学生言犹未尽,便草草“鸣金收兵”,效果可想而知。

例如,在执教《有理数的加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必须掌握一些有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方法,教师如果教条式地将方法搬给学生,学生当时记住了,以后却不能灵活应用。如何引导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教师:计算①31+(-28)+28+69。

教师:如何解决这道题,能发现什么简便的方法吗?请大家小组交流,总结有怎样的规律。

学生1:将28与-28先相加和为0;31和69相加和为100。

学生2:谁与谁相加和为1。

通过讨论,相互描述解题方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了一些规律。在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时,可以将具备以下条件的数结合在一起相加比较简便。

学生3:①相加得0的数;②几个数相加得整数;③同分母或容易化为同分母的分数;④符号相同的数。

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再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进而得出结论。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些自己探讨出来的简便方法,提高了运算的效率;同时也使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得到了很好地培养。 (2)选择讨论的切入点。把握好课堂讨论引入的最佳时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讨论的时机应选择: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形成深刻的体会,使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认识更深刻;②扩展深化时。某些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接受能力予以扩展和深化,拓宽视野,发展思维;③巩固总结时。若对课堂讲授内容及时展开讨论,让学生一起回顾总结,互相交流体会,则可有效地使知识变成学生思维的产物;④教师的提问出现“卡壳”时。由于智力、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常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提问一时难以回答的情况,这时教师不应立即解答,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用集体智慧、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3.恰当讨论的总结

在教师的角色中,教师的总结者角色是其重要角色之一。教师对课堂讨论的总结,有助于学生科学判断标准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1)适度引导。课堂讨论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教师应及时了解课堂讨论的进展情况,要适度参与和引导,离开了教师的调控与引导,课堂讨论将会变得杂乱无序,教师应当处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做一位课堂讨论的顾问和参谋,把握好课堂讨论的走向。

例如:梯形面积等分

问题1:如何作一条线段将△ABC的面积一分为二?(适当过渡)

生1:作中线!

师:对!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CAD和△CDB等底同高,所以面积相等,这样的线段有三条。

问题2:如何作一条线段将梯形ABCD的面积一分为二?学生画图,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讨论,形成方案。

生1:只需要作出梯形上、下底中点的连线即可(此为方案一)。

师:为什么呢?

生2(补充):分成的两个梯形等底同高。

生3:我还有一个方法,取DC的中点G,连接AG并延长,交BC的延长线于点E,则S梯形ABCD=S△ABE。取BE的中点H,AH即为所求(此为方案二)。

师:好!这名同学运用梯形的常见辅助线,把梯形的面积平分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平分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生4:我发现在方案一中取EF的中点H,过点H任作一条直线与AD、BC相交即可(此为方案三)。

师:很好!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4(补充):以前做过的证明题中有这样的辅助线作法,可以得到△MHE和△NHF全等。

生5:我发现点H就是梯形ABCD的中点四边形的对称中心,方案一和方案二都是方案三的特殊情况。

师:你的发现很好,看到了此问题的本质。课后同学们可以再深入研究,看看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在讲解梯形面积等分问题中,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能集思广益,方法多样。

(2)及时评价。有效的课堂讨论需要评价手段的支持。教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讨论,总结、反馈讨论的内容,使他们从教师的反馈中获取信息、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教师的反馈要准确到位,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使他们在以后的讨论中能减少错误、提高效率。同时,要区别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在强调准确性的环节可以适当多纠错,一般情况下让学生多开口、少纠错。此外,教师在进行反馈、评价时,不仅要关注讨论的结果,更要关注评价的过程,尤其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三课堂讨论的课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诺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1.课堂讨论记录表

课堂讨论记录表是课堂讨论的最真实反映。所以教师通过在课后对这份表格的观察,能够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如何。不仅可以做出对学生在课堂讨论的一个中肯评价,还能够让老师反思课堂讨论的问题设计及组织展开。帮助教师纠偏补过,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盲目性,增强有效性,使教学相长。

2.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的布置要针对课堂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这也恰恰是课堂讨论的核心内容。作业反馈的好与坏,就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课堂讨论的效果如何。

反思,通过信息反馈得到思考,以上两种反思都能比较客观地说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课堂讨论的新思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彩多姿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苏〕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黄翔.数学教育的价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崔允漷.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中小学教材教学,(2)

[4]俞正强.教学应该发生在恰当的地方[J].人民教育,(11)

[5]黄莲花.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J].福建教育,2005(1)

篇4: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的建立需要在以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不断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当代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根据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现状,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充分备课,提前准备

备课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备课,老师可以提前组织教学内容,充分研究课本,考虑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以便提前做出准备。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备课教学定义得太过死板,没有灵活性。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是充分讲解数学理论知识,全面完善教学体系,让优秀的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所以说,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下,很多老师太过于应付备课工作的完成,把备课当成了一项任务在完成,而不是查漏补缺不断改进的过程。

二、调动学生积极性,构建有效课堂

有效课堂的构建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小学生的配合。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扮演着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不仅需要老师对课堂注入更多的精力,还需要学生注入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要对教学方法做出一些改善。以往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解,学生听讲。新课程教学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要求小学数学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不断转换教学方法。比如,当学生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受一些外界影响的时候,老师需要先停下讲课,先让学生的心情平复下来,然后再继续,否则就算赶着讲课,学生的效率和积极性也是不高的。再比如,当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上课总是出现开小差、打盹的情况,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去警示学生,比如讲个笑话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让某位思想不集中的.学生将题目读一遍。老师还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征,将他们分为几个实力相当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小学生保持对数学探索和学习的持久热情。在小组合作中,一些平时不积极参与课堂的学生也会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从而积极参与课堂,这样一来,小学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都会得到提高。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小学生普遍对老师存在着一定的敬畏心理,很多时候不敢跟老师亲近,也不敢对老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就表现为被动消极。小学生普遍是活泼的,积极的,但是很多时候由于“爱屋及乌”的原因,因为对数学老师的喜爱与否从而体现为对这门学科的喜爱和讨厌。因此,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还要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与老师沟通交流,在课堂上不要太过拘谨,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上要给予学生帮助,在生活上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些,都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总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努力,还需要广大学生的配合和努力,从而共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让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迸发出活力。

篇5: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论文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本文提出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做法: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习兴趣、自主合作探究、及时合理评价、精心设计练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能动的组织、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 新课标 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规定“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值得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有效教学”,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不可以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旨在优化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力求激起并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力求使数学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平时的实际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精选活动素材,优化教学设计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做好系统的 “教学设计”。设计好,组织好,精心选择好活动素材是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选择活动素材一般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一)选择活动素材要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尽可能让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在活动中人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在研究梯形常用辅助线的教学中,本人并不是单靠分析和引导,而是从学生知识经验出发,设计了以图形分割为内容的活动素材,提出了问题:(1)如果在梯形纸片中剪一刀,同时剪出一个矩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能做到吗?(2)能同时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吗?(3)在这两种情形中,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几个问题,容易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并且最终将知识经验生成新知。

(二)选择活动素材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有效的课堂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现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可创造性的融入一些生活素材,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景,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ASA”判定公理之后,可以设计实际应用方面的活动素材,具体内容是:小明不小心地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成了三块碎片,现要去划一块同样的玻璃,最省事的办法是应带哪一块碎片去?

这样提供的活动素材针对性强,目的是引导学生让数学走进生活,并且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去认识、去思考,并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创设应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创设富有兴趣的故事情景的问题应用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点燃探索的欲望,自然而然就会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授“轴对称”时,老师可以先提出问题:“要在河边修建水泵站,分别向张村、李庄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学们对这个实际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积极思考,互相商讨并尝试解决。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这一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从而顺利地引入了新课。通过这样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又如: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章前,老师可这样问:“你能够用一个测角仪测出学校外的移动公司的发射塔的高度吗?只要我们认真学好三角函数这一章,就能轻而易举地做到。”这样,容易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开放活动空间,自主合作探究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教学。教师要改变以例题、讲解、示范为主的教学方式,要以开放、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着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让学生从课堂中去体会数学的魅力和活力。

教师要以活动的板块来设计教案,建立活动。把原来的教学重点改为探索的重点,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形成一种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全程参与的局面,提供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空间。

如: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不直接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归纳出来,而是让学生先通过折纸(给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裁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猜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学生一旦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热情。然后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各组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见解,合理的补充、调整自己的观点,最后把各组的结论汇总到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修改、选择、补充,并一一加以验证,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关注学习过程,及时合理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已知的真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不可能的。学生在民主的课堂中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去发现数学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思考研究,而且要让学生更多地去反思、去探究发现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合理的评价,能及时恰当的调控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动力。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你如何利用一根直尺去测出学校操场中的国旗旗杆的高度?在这个问题中,教师评价学生时,首先要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其次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和方法。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在构建数学模型后,是否有意识地对所构建模型--相似三角形加以表达、应用,是否清晰有条理地与同学交流,并从交流中获益,是否有意识地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以上问题,教师都要在课堂上给予鼓励与引导,并随时观察记录。

五、设计分层练习,促进和谐发展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堂练习,能使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思维活动过程;也是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时反思改进下阶段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巩固练习不但要注重目的性,更要注重层次性。也就是教师既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以及学生的认知的有序性选择练习题,做到由易到难、以简驭繁,既有坡度又有跨度;更要对练习题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即要使中下生“吃得消”,又要使优秀生“吃得饱”。同时,教师要根据当堂练习的反馈及时给与激励性的评价,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予以纠正。

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中可设计如下问题:

某班有23位同学去郊游,他们有两种租车方式:出租车和人力三轮车,已知,出租车每辆最多乘4人,三轮车最多坐2人。出租车每辆每次10元,三轮车每辆每次7元。

(1)如果租出租车5辆,还需租多少辆三轮车?租车费用是多少元?

(2)请你设计他们的可行的租车方案,并算出相应的租车费用(5种以上)。

(3)请你设计最节省的租车方案。

基础生(后进生)做完第1题,中等生做完第2题,优生做完第3题。这样每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总之,在数学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及时审视自己的教学,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20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赵国忠。教师最需要的心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3、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6:初中数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分析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的深入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成为了初中学生的必修课。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素养,是一门立足于综合实践、开拓创新、科学与人文相互融合的课程,对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普通初级中学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课程教学低效、教学流于形式等等,因此如何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新新的课题。目前,初级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管理问题,成为困扰初级中学数学教师的普遍性问题。由于无法管理、不会管理、管理效果甚微,数学课教学成为教师及学生的苦差事。在初级中学数学教学管理中,由于没有明确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生基础差、教学没能很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缺乏规范的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教学过程过管理缺乏创新、缺乏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原因,初中数学教学管理存在教学目标的单一性、学生学习方法陈旧、教师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过程管理手段滞后、教学质量评价唯一性等问题。针对目前初级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构建民主型数学课堂、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发挥教学管理的情感效应、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管理等解决策略。

一、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型数学课堂

大多时候我们都讲传统教学模式成为单向接受式的教学模式,也就是指数学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讲台下进行被动式接受,这一种教学模式使初中生容易形成自身被动式的学习意识,他们会认为:课堂是老师自己的事情,教学是老师自己的任务,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下面听讲。这样也就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和现状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是背道而驰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数学教学的主体就是学生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引导,并且要通过这一合理的引导将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进行培养。如果我们想要达到新课程理念中这一根本目标,我们就必须要将过去那种数学课堂教师独裁现状进行彻底改变,从而构建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们必须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信任,并且将他们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进行协调和调动,最终实现初中数学有效教学。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诱发主动学习

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是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学习热情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会最大限度的去表现和发挥。师者不可高高在上,视学生为不懂事的“小不点儿”,从而与之疏远,则课堂必然会趋向紧张,造成师生之间拉开距离,产生陌生感,学生也因此不敢大胆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实,学生很乐于与老师亲近,教师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因此,在课堂上要努力尽量对学生微笑,以友好赏识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一个微笑,一句笑话,一个轻触摸,一个游戏,一下子就会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情绪。建立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三、用心管理,发挥教学管理的情感效应

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不能忽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在日常的学习中,班主任必须帮助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情感效应充分的发挥出来。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把自己最好的心态呈现给学生,不断地挖掘出中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把关心、理解、微笑、热情带给学生,在平时加强与学生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流。在日常的生活中,能够与学生做朋友,走进学生的心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对于班级里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应该给予耐心的指导和帮助,分析其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同时,要让他们在学习中不孤单,让他们感到温暖。此外,由于初中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会犯错误,教师应该对这类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教育的手段不能过于强硬,应该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让他们自己说出自己犯错误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真正的成长起来,对他们将来的人生发展创造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刚柔并济,强化课堂有效教学管理

有效合理的课程教学管理是提升数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初中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的重要时期,其性格发展趋于理性化,抽象思维正由“经验型”转化成“理论性”。同时由于其创造力、想象力、记忆力的不断成熟,他们已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加之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脆弱、依赖、孤独、焦虑等心理障碍。因此在课程教学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并根据数学学科特色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数学学科的高效课堂教学管理模式。

1.纪律管理—刚柔并济

有效教学应该是在民主的课堂纪律的基础上,纪律指学生和教师保持一致的倾向。允许学生积极投入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所谓民主的课堂纪律包括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自主管理。(1)刚性管理—立规矩,注重习惯养成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决定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同于其它学科,数学课比较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制定课堂管理公约。明确规定课程教学中学生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并采取适当的奖惩办法。这其中需要注意几点问题:一是执行的长效性,立规矩就要执行,否则会成为一纸空谈起不了效果。二是执行的人性化,执行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冷酷强压会造成负面影响。三是注重规则的更新和修订,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应多和学生交流来制定合理的课堂管理公约。总之,立规矩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也保证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2)柔性管理—多交流,培养自主管理多交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是课堂管理的出发点。教师应该以学生为本,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和他们一起探讨课堂管理的规范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想法与用心,明白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还可以总结出一套全班学生都能接受的管理规范。自主化。教师在课程教学管理上的角色应该是引导者,目的是激发培养学生自我约束管理的潜能。我认为实行“轮换班长制”的课堂管理模式就很有效果。“轮换班长制”顾名思义就是每一节课一名轮换班长管理本节课的课堂秩序。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一名领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可以有进行班级管理的机会和权利。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熟知课堂管理的规范,同时也锻炼了管理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形成了很强的自我管理的能力。

2.组织管理—教学兼修

(1)教师管理—重学习,提升教师素养课堂管理的艺术,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艺术。作为数学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提升和完善自己,用高尚的修养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和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信服。使得学生主动配合和学习信息技术,学生爱学了,课堂管理也就不用太费精力了。(2)教学管理—重方法,教学融入管理运用适合的数学课程教学策略让学生身心都能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使他们能积极的参与和认真学习,这样会一定程度杜绝课程教学的不良行为。正所谓无为而治,但实际上已经将课堂管理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了。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不但要重视沟通交流的艺术,还要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做到刚柔并济、教学兼修,将数学课堂打造成有序、民主、有朝气的地方。从而,在班级里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班级的竞争力和凝聚力,让班级管理有条不紊的进行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华.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之“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2-3.

[2]于敏,董玉轩.有效课堂的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34):193-194.

[3]罗大培.有效教学原则初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22-23.

[4]蔡宝来,车伟艳.课堂有效教学: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J].教育科学研究,2013,(1):12-17.

篇7:如何打造更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的论文

如何打造更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的论文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抓住了课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就把握住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进程与质量。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现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学生如果对老师有不喜欢或敌对情绪,他就不会听你所说,甚至还会与你作对。因此,平时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熟悉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教师不要让学生感觉你高高在上,应该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与学生交朋友,真诚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对你产生亲近感。让学生明白你的真诚,当学生把你当作朋友以后,那么你的教育观念,你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亲切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高,反应迅速,思维活跃,有利于他们心智的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联系学生实际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育教学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教师充分了解本班学生原有的数学基础,准确把握好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好每节课的重点与难点。我们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接受能力、知识基础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悉数学教材,对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要求、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都要了如指掌。另外,还要明确各单元、各章节的知识在整册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做到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融会贯通地教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时,根据本班学生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为: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通过拼图活动探索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拼图探索勾股定理,没有按照教学大纲把证明勾股定理作为教学的重点。

三、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情境”,就是激发人们主动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的一种氛围。如何让学生易学、乐学,在单位时间和有限精力投入下获得较大限度的发展呢?知识只是简单的符号,如果离开了特定的背景,离开知识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只是个干巴巴的抽象的符号,那学习变得非常晦涩,是一个很艰难枯燥的过程,教学效率如何,可想而知。教学情境可再现现实生活赋予知识生动活泼的意义,使学习变得象说话、行走一样轻松自然,易于接受。“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

1、借助问题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兴趣是决定学生能否主动学习的关键,问题情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借助活动创设情境。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

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应有这样深切的感受:听来的记不住,看到的记不牢,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就是让他们去动手操作。

四、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1、主动驾驭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材的固定不变的做法,取而代之以能够根据学生生活实际主动地去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例如“工程问题应用题”的教学:一项工程,甲独做6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若甲、乙两人先合做3天,剩下的工作由乙单独完成,问乙还需几天完成?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方法,这类应用题和小学学过的应用题有相同的基本数量关系,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关键在于这类应用题的工作总量要用单位“1”表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没有直接出现,但学生如果能联系已学的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就用不着按部就班地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尝试。由上述的实例可以看出,对于教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处理,让教材为学生的学服务,而不是被其束缚。因此,教师应该有新的教材观,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主旨出发,可以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裁剪,可以增添新的内容,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开发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双主体地位。

2、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单一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这方面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运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两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能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他们长期的注意力,让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来,从而达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等都不一样,因此,仅靠教师的整体教学效果并不明显,通过摸索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即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各小组内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各小组之间互相竞争,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优化教学过程,体现主导与主体的辩证统一。

优化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终点。教师在这过程中要起好主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过程一是课堂引入,二是抓住教学内容的关键,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推理出结果,三是在讲解例题中点评学生得出的结果,给出正确概念,四是学生的课堂练习,让所学知识得以及时应用,加深理解和知识点的巩固,五是课堂小结。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实施素质教育这一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设计,间接的认知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教与学、讲与练、教学主导与学生主体、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以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篇8: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论文

摘要: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关键词:高效教学;学习能力;创新意识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学术实践活动,其开展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才,培养基础数学的人才。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能力的基础和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面临着中考的检验,是学生能否进入普通高中接受教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对于教学的要求要更高一些。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高效教学是每一名老师都在奋力追求的教学境界。

1初中数学高效教学的标志

高效教学就是高效率的教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提高都有明显标注。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形成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并能形成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教学中能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为人才的形成打好基础。

2初中数学教学高效性的实施

高效教学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是落实在实践中的。实施高效教学有几种途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是影响高效教学的关键。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而确定,应该是最适合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比如我们常选择的任务驱动法、学案导学法等,都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我们更应该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新时期的人才标准将创新作为首要条件,因为创新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以高效课堂应该将创新意识培养作为首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要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方面上入手。将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始终。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在教材内容的确定上、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学模式的应用上下功夫,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这也是我们任课教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吗,为学生的发展努力,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祥.关于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J].成功(教育).2013(11)

[2]冯国玉.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03)

篇9: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论文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论文

1、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是主动者,学生是被动者。教师一般都是在课堂上慷慨激昂地讲,学生在下面模模糊糊地听,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新人教版教材要求教师与学生多一些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使教师对每位学生有大致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偏文的科目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跟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容易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数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无法做到这一点。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可以建立一种轻松愉悦的上课气氛,学生注意力集中了,学习效率就会提高。教师应该对每位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了解每个学生的优缺点,放下教师的架子,多关心、帮助学生,跟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这样,学生既能轻轻松松地学数学,又使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大大的提高。

2、培养学的创新能力,对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至关重要

如今,创新教育在全国学校中得到普及推广,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不同的情景创设,鼓励学生打破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敢于挑战、敢于尝试的学习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是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在学习思想上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学生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自身特点的不同,导致在数学学习态度、成绩等方面产生差异,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进行差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这对推动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为高效的数学课堂创造有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这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每位学生能够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再视数学为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配合教师,认识到在课堂上自己才是主体,不管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中,多跟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总之,建立高效的数学课堂,需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相信在我们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指日可待。

篇10: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数学课堂设问要注重实效性

张义华

数学课堂往往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课堂上有效的设问,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的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教师的课堂设问要讲求一定的方法。

一、要紧扣设问的核心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经常看到以下几种设问方式:

1. 问题设计过于简单。例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等。往往教师设问后,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这类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不能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 提问毫无无目的性。上课时,有的教师不管教学目标,也不分主次和重难点,随心所欲地提问。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而且还会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下,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数学课堂上的设问必须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备问题的设计,要仔细思考一下这几个问题:“何时设问”、“何处设问”、“如何设问”、“如何释疑”。确保问题能够抓住要害,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顺利地开展,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流畅。

二、要选准设问的角度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的提出问题,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我们在学校中听一位教师讲课,有这样一个题目:

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设问时,必须研究学生的困惑、难点在哪里。学生从哪个角度来思考更有效。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的设置有最佳的角度和切入点,问题更有启发性,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十分自然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促进问题的解决,提高课堂效率。

三、要注意设问的层次性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然而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设问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设置应该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有这样一节课,课堂上教师独具匠心地这样设问:

1.某商品销售的利润为72 元,进价为120 元,则售价为元。

2.某商品进价为100元,售价120元。利润率为。

教师接着问:从以上两题中可以看出“进价、利润、售价”和“利润、进价、利润率”各有什么关系,学生弄清后,接着设问:

3.一件商品进价为50 元,商家欲获得20%的利润,则此商品售价应为元。

4.某商店在一段时间内,以每件60 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出这两件衣服以后,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还是不亏不盈?

教师接着总结,对于盈亏问题,关键抓住“进价、利润、售价”和“利润、进价、利润率”的关系展开分析,下面看综合性问题:

5.甲、乙两件衣服的成本价500元,商店老板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决定将甲服装按50%的利润进行定价,而将乙服装按40%的利润进行定价,在实际出售时,应顾客的'要求,对两件衣服都按九折出售,这样商家共获得了157元的利润,求甲、乙两件服装的成本价各是多少?

这节课中教师能够抓住“进价+ 利润= 售价”和“利润÷进价= 利润率”这一根主线,串联一系列的题目,让这类题目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在设问的层次性方面也颇有讲究。注意了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逐渐接近问题的本质。试想一下,如果直接给出第四题,就显得很唐突。学生必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也会觉得难度较大。所以,这里面设计第一、二、三题,可以说是一些辅垫性的问题,搭“桥”铺“路”,帮助学生起跳,让学生逐步地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直至完全理解掌握。

四、要抓住设问的时机

设问的时机也很关键。当学生正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当学生受旧知识的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的时候;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振奋,学习热情高涨的时候;当讲到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的时候;当讲到知识的规律处的时候;当讲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处时,都可以及时质疑发问,可牵一而动全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对象是鲜活的个体,他们个个有自己的思想,有不同生活经历、教育背景和个性心理特征。学习素材有自身固有的规律,有相应的逻辑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会有多种不同的心理状态。教师必须重视这些因素,课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巧妙地设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三里桥中学)

相关专题 设问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