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视域下农村数学教育策略论文

cxl2007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xl2007”参与投稿,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有效教学视域下农村数学教育策略论文(共12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有效教学视域下农村数学教育策略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的数学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农村数学课堂教学方面也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教学形式单一化等问题。本文主要根据仔细研究相关的资料、数据以及深入探究农村数学的发展状况,提出两点有效教学视角下农村数学教学的问题,以及在有效教学视角下怎样开展农村数学教学。

关键词:有效教学;农村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也不断的份上变化,这时就要求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做好导向作用,利用生活情境设立情境式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

篇2:有效教学视域下农村数学教育策略论文

2.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当今时代的教育是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这就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进行改革。教学课堂的改革中心是推行素质教育,将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课堂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老师对学生的进行引导的教学课堂。要求老师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促进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例如:在讲解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老师作为教学课堂的引导者,应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老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对自己所认为的重难点进行标注,对疑点和问题进行思考,并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采取小组讨论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使教学方式变得有质、有效。

2.2设立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在农村的数学教学中,教学资源较为缺乏,数学知识又较为抽象,很多知识学生都难以理解,但数学学科又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农村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将生活情景融入到教学课堂中来,从而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之前,应该深度剖析数学教材,并巧妙的与实际生活情景结合起来,设立教学小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通过设立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加以充分的利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小学六年级《圆柱与圆锥》这章内容时,设立小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圆柱、圆锥等图形,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点等,并要求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圆锥、圆柱,说出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形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了数学知识,从而达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教学方面的问题会得到逐步的完善,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一位教育者的努力和付出。在农村数学教学中,老师应当积极参加教师培训,及时掌握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我国农村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兰.有效教学视角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问题研究[J].教育观察,(16).

[2]黎钊.生活情境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融入[J].新课程(小学),2016(07):154.

篇3:有效教学视域下农村数学教育策略论文

1.1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新意

在我国目前的农村学校校园中,师资结构有些不合理。一方面,在偏远山区的一部分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专业素质偏低,还不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方面也还是使用传统的老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另一方面,虽然在农村数学教学中老师有十分充足的教学经验,但是老师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能满足当今时代教育事业的需求,一定程度上还会阻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改变农村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农村的教学中引入新理念非常的有必要,通过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能力。

1.2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学校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资源都较为落后,教学形式也过于单一化,大多都只是通过书本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数学科目的教学内容都较为抽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难讲解一些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生活情景来设立课堂小情境,给学生建立有新意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此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科学合理的运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将一切资源都利用起来,使教学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篇4: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教育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教育学论文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被广大农村教师所认同, 并开始外显于课堂教学之中。因为大家知道,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实施的主要途径, 但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数学课堂变得异常丰富多彩, 由于我们的农村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活跃, 不加分析地过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不少数学课看似热闹, 却冲淡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因此, 在理念更新的同时, 农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引起了我们的担忧和关注, 下面就农村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课程理念; 教学策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究学习。

一、提供学习活动的材料

在开展自主研究活动之前,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或让学生自己准备充分的感知材料, 如实物、学具、图片、文具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常识性知识或经验, 转化成一种可操作、讨论、思考的学习材料。例如, 在教学“认识线段”时, 我告诉每名学生准备一根毛线, 让学生通过把毛线拉直感知线段的特征:“线段是直直的, 有两个端点。”接着让学生经历变式操作, 把毛线竖着拉直、斜着拉直等, 充分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一根毛线让学生经历了“感知表象”, 从而有效地完成了线段这一概念的学习过程。

二、创设充分的实践时空和凸显自主探究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 既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与发展的空间,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又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让他们能够多维度、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 以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 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如, 在教学“认识角”时, 我安排学生找生活中的角。活动前, 教师和学生商定找角的规则:音乐声起, 走下座位, 寻找生活中的角;一边用手指, 一边轻轻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音乐声停, 回座位坐好。用一段音乐来掌控学生实践的时间,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学得开心, 学得有效。

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放手让学生操作、猜想、讨论, 自主获取知识, 掌握方法。例如, 在教学“乘法意义的形成过程”时, 我让学生摆小棒做游戏: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 观察摆一个图案需用几根小棒?学生摆了几个图案?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解答?于是学生创造性地列出了许多同数连加的算式, 并且很快发现了“它们的加数都是一样的”。教师及时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以前我们学的只是三个数相加, 今天大家能把许多数相加, 创造了这么长的算式。如果老师给你足够的小棒让你继续摆100个小作品, 列的算式又会怎样呢?”学生感受到算式太长, 本子上恐怕写不下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想办法把很长的算式变得简短些。至此, 学生强烈地产生了如何将算式变短的需求, 反馈中大部分学生用的是合并加数的方法。教师及时表扬并告诉学生数学家们遇到这样的问题, 也像他们一样想出用合并加数的方法来表示很长的.连加算式, 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比较和合作交流中经历了一个创造和发现“乘法意义”的过程, 真正理解了乘法的意义。

三、注重激励评价的运用

新课标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

1。 注重知识技能目标评价与情感目标评价相结合。

在数学学科中,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 我们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又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度, 又要关注学生态度、情感目标的达成度。

2。 注重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

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多主体参与。学生、同伴、教师、家长都是参与者, 体现了家校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沟通、选择和协商, 使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有机结合。在评价中, 要强化自我评价意识, 把评价看作不断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教育的动态过程。如, 我们举行的“数学日记评价”“数学手抄报评价”等, 既发挥了教师、学生、家长的作用, 又注重了自我评价,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 注重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每学期进行1~2次的质量终结性评价对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对学生作业的情况、对学生课情的分析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数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动机、习惯等各种非智力因素更适合采用过程性评价。比如, “单元回头看”“成长记录袋”“教学评价记录卡”等评价形式, 就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总之, 农村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地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姚永妃。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

篇5: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教育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下农村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从课前预习、课堂授课以及课后练习三个方面对生活化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小学数学 生活化授课

小学阶段是数学知识打基础的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奠基阶段。在这个关键性的学习阶段,需要教师认真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有效提高课堂质量,使他们能够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在农村教育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教育本身软硬件的不足,更要求教师能够开动脑筋,开发学生智力,挖掘潜力,将数学这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课程以生活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这来回往复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他们体验到了课堂上原本抽象的东西能应用到实践中去,能够更好地改变生活,从而更加热爱数学,热爱学习。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将一直以来农村教师沿袭的只根据课本内容一丝不漏地讲给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模式转变为富有生活情趣、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生动化教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包涵两方面的意思,一是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中,创设生活化的案例场景,变抽象为形象;二是将学到的具体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一 课前预习,以生活化的例子将学生兴趣引导到新内容上

课前预习是学习新课程的重要步骤。做好预习功课,事先接触即将要学习的内容,掌握对新课程的理解情况,可以大大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负担,形成有缓有急、有主有次的听课节奏。对于数学课而言,因其自身与别的学科相比,需要有较为缜密的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因此,没有预习直接听讲,便极有可能因某一处的理解失误或思维停滞导致不能与随后的内容有效链接,从而影响听课效果。因此,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是教师需要重视的工作之一。

课前预习往往不是在课堂中进行,经常是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自行进行,由此教师便很难掌握学生的预习状况,不知道他们是否进行了课前预习,预习的效果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中,要求“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进入到课前预习的情境中去。例如,在学习“体积与容积”一节时,要求学生在放学回家后,观察一下吃饭用的碗与妈妈洗菜用的盆哪个装水更多,然后动手试一下,要用几碗水才能装满一盆;坐在同样的沙发上看电视,如果只坐小朋友,能坐几个人?如果大人能同时坐几个等。通过这样的.体会,使他们形成体积与容积的初步认识,上课的时候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因而很容易将新知识在活泼热烈的气氛中引入。

二 课堂授课,以生活化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由于农村环境的闭塞,教学的软硬件设施落后,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不如城市,因此,不能生搬硬套某些经典教学案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路子,将农村生活情景活生生地再现于课堂,才能让一成不变的课程内容焕发生机,令农村孩子们将日常的生活经验与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利润与折扣的知识点时,笔者举例:小明家的苹果丰收了两万斤,平均每斤卖价3元钱,苹果袋、农药等生产资料共花费了约3000元钱,请人帮忙花费人工费6800元钱,请问小明家今年的纯利润是多少?个头较小的苹果以每斤2.2元钱的价格卖给饮料厂,小苹果是苹果平均价的几分之几?换算成折扣,相当于小明家给饮料厂打了几折?

大部分家中有果园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这些问题,耳濡目染,很容易理解,经过教师的讲解,明白了利润的含义和折扣的实质。这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提炼出来,上升为数学定义后的,只有将其还原,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数学意识。在通过通俗化的生活案例引导理解后,很容易将日积月累的数学经验转化为可供思考、操作、交流的学习资料,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亲切感,刺激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三 课后练习,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强化知识体验

课堂知识教授完毕,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生活趣味的题目交给学生完成。目的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并能通过课后的实践操作体验来巩固强化课堂知识。比如,学习了“浓度”之后,要求学生回家根据家人的喜好程度亲手给他们泡一杯糖水,喜欢甜东西的放两勺糖,不太喜欢的放一勺糖,爷爷奶奶身体不允许吃大量糖的放一点点或者不放,分别尝一下每杯水的甜度,根据自己所放糖的多少与水的比例算一下浓度。类似的课后作业十分受学生喜爱,甚至不用监督都能圆满完成。

总之,在新课改的目标下,要达到小学数学寓教于乐,教师快乐教学,学生快乐学习的目的。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富有实际意义且非常有趣味的教学方式,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生活化教学一定要坚持下去并不断革新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J].考试周刊,(38)

[2]王娟萍.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实效课堂[J].新西部,(10)

篇6: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思考教育论文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与思考教育论文

课程改革既要改变教师的教,也要改变学生的学,同时也改变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方式。由于过去数学教学大纲存在的局限和弊端,以及传统教学因其单一性、封闭性、依附性过强,探索性、开放性、发展性不足而受到了批判和质疑。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但是,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存在不少问题,以下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第一,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在农村小学学生家庭中,父母离异、长期外出打工、县城经商等,留下未成年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生活或寄养于亲戚朋友家。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就形成了一个“隔代”管理或监护管理的怪圈,爷爷奶奶、亲戚朋友管不了、不好管或不敢管。常以“不是我的孩子”为托辞,这样的孩子在如此的生活环境中,又怎能不“与众不同”呢?

第二,来自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观念的转变。农村地区教育基础差,经济底子薄,加之,教师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习惯了“应试教育”的教材、教法,而对课程改革的要求、观念,以及新课程内容的教法思之甚少,做之更少。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现状不如人意,能实实在在体现新理念的课堂不多,部分仍然是面貌依旧,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课堂教学模式没能得到有效构建,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得不到提高。

1.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全面落实

目前,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新的目标观没能真正确立,在数学课堂中对目标把握不全,一进课堂,就开始把目标紧紧锁定在课本中的几个知识点上,他们手里拿着的是新教材,用的是老一套,守的'是旧观念,完成的是老目标——知识与技能。他们有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深入探究的愿望,却总不愿也不敢花时间等待,认为这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却不知自己的目标是一种片面的目标。这在小学不同年龄的教师课堂中都有表现。

2.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

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依然热忱于粉笔、教本加嘴巴,讲解、练习加作业。还有的教师不习惯使用现代化的教育媒体,不习惯使用相配套的教育资源,自己又想不出更好的方法,所以课堂上教师只是讲得多、演得多,看的是结果是否正确,听的是是否有大呼隆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有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师包办包揽中失去了应有的光泽。

3.教学方式注重形式实效低

新理念所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落实情况表现以下两种:A、在一些教师的课堂上,由于受“灌输式”教法影响,学生已养成等、要、装的依赖思想,课堂上不习惯发言,不会发言,不习惯表达意见,不会表达看法,不习惯互动,不会互动,不习惯质疑,也不会质疑,这一类很让人担忧。B、更多的一些课堂,在学生们学习中已出现新的学习方式,从形式上看,教师在课堂中能创设情境,课堂中不时出现探究学习影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然而因内容空泛,缺少启发性,仍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多是形式而已,哪能谈得上深度与质量。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提高家长素质,转变观念

孩子是否能成人、成才,家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正确方法,使家长重视关心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提高家长素质,提高家长的认识水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学习,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认识

教师长期拼搏于“应试教育”中,对实施课程改革的实践,还有诸多难以适应的地方。比如“应试教育”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重考试科目,轻非考试科目。要使数学新课程能在农村小学顺利有效实施,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们的认识问题,因此要抓好教师对数学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提高两方面认识。其一,目前与新课程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尚不成熟,分数至上观念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转变,但许多在新课程方面率先实践的同行们深切体会到:实施新课程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不矛盾,新课程也需要成绩,只是更需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二,要明确数学教师角色。新时期,在课堂中数学教师也是一个组织者,一个引导者,一个合作者,而不是传授者,课堂不是教师的演讲场所、表演场所,凡是学生能表达、能动手、能完成的内容,要坚决让学生独立完成,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要学会课堂等待技巧。

2.开展活动,促进教师发展

目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驾驭新课程课堂、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不高,致使部分教师在践行新课程过程中失去了信心,迷茫了方向,有的走回了封闭、传统的课堂教学路子;有的停滞不前。一要加强培训活动,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培训是必要的,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吸收新知识,提高综合工作能力;二要加强竞技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品课、教学设计比赛等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把教师对课堂教学钻研推向深层次。

总之,课程改革要在农村小学发挥其作用,社会、家庭和各级主管部门都应齐抓共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要主动适应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积极投身于改革的潮流之中。

篇7: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数学教学原则与策略教育论文

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数学教学原则与策略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 教学原则 策略

论文摘要:本文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分析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数学教学原则和策略,对于充分认识建构主义学习、教学理论,对促进数学教学改革,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简言之,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1数学教学原则

Vonglasersfeld(1991)曾针对如何应用建构主义于教学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建议.笔者将其精华部分归纳并结合目前院校数学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出了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如下:

(1)了解学生有什么

如果我们认同建构主义,假设学生必须建构自己的知识,我们就不能再假定学生是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根据皮亚杰的说法,即使是婴儿也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他们用来建构更多知识的唯一基础.所以对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学生有些什么知识和经验.

(2)认真聆听和应对学生的回答

对一个问题,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对学生而言都有其意义.因此,学生的答案对老师而言不论有多离谱,多奇怪或“多错误”,教师都应认真解读和应对.

(3)了解学生怎么想

教师若想改进学生的概念及其概念的结构,需要先试着去建构这个学生的思考模式.学生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一般化的,但在假设该学生适合某种模式之前必须县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一假设.不能任意假设学生的想法是简单或显而易见的.

(4)制造适当的氛围让学生对解题有食髓知味的经验

通常学生一开始对解题不会有太大的兴趣.若要培养学生对解题有深入探究的.兴趣或动机,教师就要去创造局势或氛围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或经历与解题有关的乐趣.如果学生对问题本身没有兴趣而教师只是简单的去应付,这种教学对学生的概念发展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5)问得很建构

问学生是如何得到他们的答案是一个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好方法.所以教师要多问学生为什么,如何得到,有何用意,能否举例等,而少问学生会不会,懂不懂,对不对. (6)奖励耕耘甚于收获

成功的思考比“正确的”答案更重要.成功的思考即使是基于无法接受的前提也应给与奖励.

为了去工解和欣赏学生的思考,教师要有几乎是无限弹性的心理准备·因为学生有时会从教师无法接受的前提开始.

(7)了解与熟练并重

区分训练与教学并非表示没有训练的空间,训练总是有用的,但训练本知并不导致了解.一个人除非他已经自动化了一些基本运算,否则他不可能成为数学家.但是如果他只有把一些基本的运算自动化而没有抓住背后的概念他也不能成为数学家.训练与教学要齐头并进.

2数学教学策略

有了原则之后,数学教学何时开始,何处开始,怎样开始等问题是教师接着要考虑的问题基本上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外在环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及数学课程的特性、各个单元的重点等等来选择适当的策略.这里介绍了一些可行的策略以供参考:

(1)重点式

把传统教不好或不好教的部分拿来“死马当活马医”.即使实验效果不好也不会比传统的,方法差,当然效果好就更好了.

(2)渐进式

先从自己觉得最有把握或最有信心的部分下手.慢慢积累经验是一种稳扎稳打的渐进策略.

(3)革命式

不管是怎样的班级、单元内容都全面的采用革命式的建构教学.这种方式挑战性高压力大但相对的进步也比较神速.

转变广大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努力形成广大教师具有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科观”.具体说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二,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性的独立思维方式.

第三,提供多样化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四,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第五,让现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六,要让学生实现“会学数学”和“喜欢数学”.

第七,重视并努力使用计算机科技,等等

篇8:试论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策略教育论文

试论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与策略教育论文

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实施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成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益显示出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然而,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小学仍存在着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误区。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的整合,从而促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发展。

一、信息技术下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误区

1、消极认识信息技术教育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已基本建成了多媒体,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设施。开通了远程教学资源。然而,面对日益完善的电教设施,一些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并未真正落实,以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老师说,学生听”的教学现状依然存在,多媒体教室是计算机老师的“专业”,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远程教育“远”而“不成”。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延续的是落后的传统模式,语文教师怕教,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传统误区。

2、片面理解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育教学的优化。但一些农村中小学的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教育手段先进了,教育思想就先进,借助信息手段外衣,进行着传统填鸭式教学,把信息技术下的“多媒体”课理解为成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的组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另外,片面强调备课必须制作课件。在备课中,教师过多地通过网络下载资料,进行着文字、声音、图象等多种信息简单叠加处理。虽然这样的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视听感官需求,激发学生对多媒体信息负载的兴趣,但可能引致学生读的时间被音频替代了;思考的时间成了等待答案显示;创新的思维被教师设计的“标准”答案锁住了;上黑板写、练的机会被屏幕上的自动文字代替了。这样的语文教学,背离了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的读、说、想象思维能力。忽视语文的基础训练,只能使一些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陷入更大的误区。

二、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下的误区

1、教师要转变消极落后观念,培养信息素养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和开展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关系着我们民族的兴衰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成败,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应有教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培训,不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加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从而培养良好的语文教师信息素养。

2、将信息技术恰当引入语文课堂,让教学信息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整合的目的是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相辅相成,达到教学的优化。语文课的学科特点,使它较容易和信息技术结合,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弥补农村中小学学生因地域因素造成的信息缺失,知识面狭窄现状。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恰当地选择最能表现相应教学内容的媒体。媒体制作中,或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或打破时空界限,拓展课堂的时空,调动学习思维,激发学生联想、想象;或设计音频,以指导学生对比朗读;或超级链接知识,引导学生创新、探究;或设置话题,激励学生讨论、质疑。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把它同自己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如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上《月亮上的足迹》一课时,她用多媒体首先把人类登月的历程,人类对太空探索的过程通过画面展示在学生眼前,伴随着音频朗读,教师的生动讲解,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一下子被激发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教授初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时,一位老师巧妙地插入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美国黑人政治经济生活状况,美国南北战争影普资料。媒体打破课堂时空局限,为学生理解美国黑人的自由斗争提供了生动、广阔的背景,引起了学生共鸣,很好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如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利用媒体截取了一段暴风雨的声音,让学生听声音写场面,进行写作训练。有的同学想像了山洪暴发的场面;有的同学通过想像描写了庆功会的场面;还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了战斗英雄,详细地描写了自己驾驶战斗机在长空冲锋的场面……可见,学生的想像力是无穷的,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的想像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农村中小学教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传统教学观,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误区,正确理解,运用信息技术,让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服务教学,让农村中小学语文教育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1。

[2]沈建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变[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33—34。

[3]王洪梅。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M]。北京:语文出版社,。8。

篇9: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一、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

在生态学中,花盆效应又被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从这一名词的字面就可以看出,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发展中的花盆效应指的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是由校园组织文化所造成的。

首先,校园中存在的个人主义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并没有联系,在这种发展环境中,教师只能在狭小的时空中将自身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事务以及教学事务当中。这种组织文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为教师之间欠缺沟通,不会对自身所面临的教学困境进行交流,也不会对他人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问题作出反思与探讨,因此教师解决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对于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强化教师之间的关系,重视在教师之间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如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座谈会、报告会等,要求教师将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困境、难题表达出来,并在教师的共同研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其次,“物种”单一性也会导致花盆效应的出现。无论是在教师队伍建设、管理还是培训工作中,一些学校都忽略了不同教师所具有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差异,对生命多样性的忽视导致了“物种”单一性的出现,而这种“物种”单一性的现象又会不可避免地让教师队伍建设出现花盆现象。

如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统一的.培训内容、标准化的培训评价体系只能够培养出标准化的教师,在这种教师发展文化氛围中,教师容易失去个性走向大众化。针对这一问题,学校要重视对教师多元化个性以及需求做出调查,同时有必要对陈旧的教师培训模式做出改革,丰富培训内容,从而适应不同教师的不同成长需求和心理特点。

另外,教师的培训工作不能被封闭在教育系统中,而应当重视与教学实践和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避免坐而论道情况的出现,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并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教学时空环境的超耐度失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物的生存需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如果综合环境中的某一因子具有过多的量或者出现不足,则会导致物种的生存环境出现恶化甚至导致生物的灭绝。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教师作为社会个体在生存和发展方面所具有的生态耐受度与承受力也是十分有限的,如果教师所承受的压力超过限值或者没有达到限值,则会导致教师工作倦怠以及难以形成有效激励的问题出现。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师耐受度与承受力的主要因素体现为教学时间和班级规模。虽然我国的教育行政部门对班级人数做出了明确限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班级规模较大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会增加教师的工作负荷。较大的班级规模会增加师生心理压力,在产生烦躁情绪的基础上也容易导致班级冲突,这不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会导致教师产生教学低效感。

另外,教学时间也是教学时空环境中重要的构成要素,这种要素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顺序安排以及开展进程,同时也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心理。不同的学生学习需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都具有差异,而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同时,教师还需要负责组织班级课外活动以及学生辅导。虽然教师的工作时间较长,但是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事务性的工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创造力的提升,从而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制约。

三、总结

综上所述,从教育生态学角度来看,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校长作风、学校管理风格、学校组织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时空环境承受能力,在对这些影响因素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各级学校应当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对传统的学校决策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校园组织文化以及教学时空安排等做出优化,从而确保教师具备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篇10: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论文

1 概述

在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以及一系列社交媒体中介的飞速发展背景之下,信息化教学指利用此类信息技术手段,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教育者教与学习者学的效率。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浪潮之下,教育界涌现出诸如网络资源共享课、微课、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私播课(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等新鲜名词,社会各大教育教学机构也竞相开展教学信息化改革,基于教学信息化的网络课程如雨后春笋,百花争艳。

针对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随之而来,百家争鸣。笔者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相关课程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之上,较少有研究者针对信息化教学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并且相关研究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支撑,难免流入经验之谈。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学情,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对学习兴趣不大,传统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后自主学习能力低下。手机与网络的频繁使用和滥用占用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利用高职学生对手机与网络的依赖心理,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相继采用了信息化教学。本研究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下,探究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相应改进意见。

2 教育生态学

“教育生态学”概念由美国学者劳伦斯・克雷明(Cremin,L.A.)在1976年率先提出,中国的教育生态学的探究热潮始于著名的教育学家方炳林。在方炳林所著的《生态环境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生态,这在国内尚属首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研究。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吴鼎福和诸文蔚翻译的《教育生态学》与范国睿著《教育生态学》其研究对象为教育及其周围包括自然、社会、身心等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机理。教育生态学依据生态学相关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作进化等原理与机制,探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

篇11: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论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提高信息化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构建,在各区域跨行业推动共建共享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方方面面的全覆盖,加快建设先进的信息化管理使用平台,通过针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并将此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为高职院校大规模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肥沃土壤与适宜的成长环境。

信息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习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对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信息化教学强调情境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协作学习起关键作用,利用学习环境的设计以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化教学情境与教育生态学中的教育生态环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协作学习亦与生态学的协作进化理论不谋而合。笔者认为运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具有可行性。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活动应按照被教育者的生理节律进行,体现教育主体与教育活动的主客观统一,有利于教学与教育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习题与测验能够促使学习者合理安排学习计划,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不得不提前预习、按时学习、并及时复习,提高学习效率。与生物群聚性一样,在教育生态过程中也有各式各样的社会群聚性。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者自发组织学习小组,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与沟通机会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构建学习小组的规模依据学科性质、教育内容和手段而定。

4 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

4.1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过度封闭的信息化教学体系导致“花盆效应”

生态学中的花盆效应亦称之为局部生境效应,教育处在一个封闭、半封闭的类似花盆的小生态环境时,在空间上存在局限性。一旦个体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薄弱与进入大学之前所受应试教育息息相关。各大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信息化教学课程相对狭隘的受众导致课程缺乏与校外网络课程的竞争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设计质量。学生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缺乏与校外相关课程的竞争机制,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校内学习者之间,学习者知识与社会严重脱节。长此以往,学生的思想与创造力受到限制,以自我为中心,学习者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自制力,遇见难点无法独立思考,缺乏自制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2)对群体动力关系的违背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各成员间相互作用和影响。同一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对象可被视为一个教育生态群体,群体成员数量多少应随着群体的性质类型以及客观生态环境的要求而变化。学习者在参加信息化教学的互动讨论环节时不能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学习活动,总是倾向于个体学习行为,影响了学习效率。极易过分迷信教师权威,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抑制了创新思维发展。

3)对整体效应的违背

教育过程中一个环节的变化会引起整个系统其他环节的.变化。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但是学生进入高校前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少探索精神。有些学习者在理解了知识点之后却无法将其应用于实践,最终影响技能习得。

4.2 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1)对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的违背

教育的个体生态,其承受力和耐受度是很明显的。达不到或超过“度”,就会产生不利的或相反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扩招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习者学习能力不足,相关信息化课程设计内容应考虑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再空出时间研究信息化教学压力极大。加之建设经费不足,团队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教学内容设计效果并不理想。

2)对边缘效应的违背

生态学边缘效应指一个科研单位要有所发明、创造,必须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通过学术交流,知识更新形成边缘动态才可造就一流人才。有限的经费与短暂的建设周期,外加有些高职院校学科划分太细、专业太窄,为信息化教学服务的相关课程建设不具备边缘效应协和作用的条件。相关课程设计由各任课教师负责,并各自寻找技术支持。从设计到运行,各负责人来自校内外不同部门,学校并没有选拔专门团队对信息化教学课程进行管理。管理缺乏科学系统化,课程设定立项审批缺乏统一标准,忽视了学习者对课程的学习反馈数据收集。由于缺乏教学效果和社会认可度调查,课程的更新完善相对滞后,难免有虎头蛇尾之嫌。所以,课程设计与内容相对模式化,缺乏新意,对学习者而言缺乏吸引力。

4.3 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完善策略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利用教育生态规律改进高职慕课课程的设计与运行,具有深远意义。基于以上对高职高专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学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核心地位,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强化国家与学校在慕课课程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教务处、教育信息技术中心等相关部门协同参与,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有效支持;积极建设数字校园,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解决信息化教学建设资金,将经费分批次按照建设进程发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家和学校资源,在避免资源浪费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信息化教学建设团队积极性;在尊重学习者教育背景差异的基础之上,利用教育生态学相关规律设计课程内容,科学引导学习者的学习行为。

5 结语

教育生态学是将教育及其生态环境相联系,并以其相互关系及其机理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在教育生态学相关理论指导之下,高职院校以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办学各具特色。在深入调研本院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调状况及原因基础之上,在国家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大力支持之下,各院校合理安排教育资源,实现贴合各院校办学特色的高职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

篇12:教育新策下高效历史教学的思考论文

教育新策下高效历史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有效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教育界的共识,历史课堂的高效在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切实、教育机智的使用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对历史课堂上的有效教学的探讨,重在让学生体会学中有乐,教师教中有趣。

【关键词】有效课堂 历史情景 合理使用 教学资源

在当前新课改的政策下,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在不断的深化,如何进行有效教学行为的设计和实施,我工作以来我就一直在思考、尝试着高效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吸收更多。什么样的历史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当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人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在长期的历史教学中,不断思考我的教育教学行为,怎样做才能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已的看法,期与同仁们探讨:

一、转变教育理念,培养时代所需人才

以往教师的职责理念韩愈给了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随着教育改革后,历史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的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也规划了历史教师所具有的传承文化功能,对社会文明发展、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性方面独特的作用。

教师“备课时要注重备历史教材、教法,备学生,要不断有新的教法去获得学生的认知,要考虑学生如何学、怎样学才能达成目标。考虑学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初始状态(学习能力、学生的知识储备、临时出现的问题等)和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不要变成自我表演,以知识探究代替知识传授。历史公开课通常表现出这样的现状,为了整节课“自主”“互动”“探究”“合作”,所提或设计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方面,问题设置简单又过多,问题没有启发性,思维力度不够。难度大的问题提出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不出来立刻换人回答,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同时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新课改下,我们要真正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由教师“教”到学生“究”。

新课程最大亮点之一是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个性。新课程在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不主张由教师完全掌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完成必要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当然,“自主学习”不等于“自由学习”,在学习之前,教师必须明确学习的要求。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形成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课后与学生对话,了解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认知效果。教师在课后一定要自我反思,针对教学反馈的`信息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不足,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以学定教”由口号变成行动。

二、展现历史魅力,活化历史

历史学科做为人文教育学科,有她独有的特征,她更倡导理性,更注重人文与社会文明的演变,如何传达历史呢,如何让逝去的千万年史实灵动地展现在课堂上呢?在教师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合理创设历史情景,让原本死的历史知识活化为现实,如历史情景剧的展示;要合理展示历史背景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让学生自已去感悟、追寻、还原那逝去的事实。其实在历史教学中,更应该体现师生、生生的说史、话史,不断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探究、追问,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历史学习所要展示的“鉴往知来”,真正体会到学习历史快乐,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塑造了人性。

三、营造和谐课堂,激发兴趣

新课改强调教学是合作、自主探究的过程,提出老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会“导”,所以教师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者,这就要求新型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要重心下移,问答式、讨论合作式代替填鸭式。如:我们讲到《国家统一》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讨论:统一问题的由来?国家统一的有利因素?学生接到信息后,就会查资料、讨论。教师倾听、辨析、启发;学生要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发表自已的看法时,教师即要给予准确的点拨,又要恰当提出鼓励,让他们感到历史课堂的探究如此有意义,最后经过点评,学生给出答案。师生间的这种平等交流使学生对历史即能生出兴趣,又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合理使用教学资源,丰富历史在课堂教学上

多媒体兼有信息量大、传输快、音像直观特点,可以处理以往教学不能处理的教学难题,多数历史教师都在采用这种现代化手段教学,但有不少教师在利用此资源时存在误区,往往以多媒体课件为依托,不认真备教材、教参,变相的满堂灌;多媒体信息量大,传输过快也不利于学生参与进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冲淡了。我认为,不是使用现代教学资源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教学效果才能提高。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初使状态”,教师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尽可能注意使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创造性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帮助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培养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多媒体课件再好,仅是辅助手段,不能冲淡教学的主题,绝不能过分依赖。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老师不断地精雕细琢。高中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机遇,只有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关专题 视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