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rushi99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rushi99”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论文(共14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探讨论文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探讨论文

小学高年级是初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转变,具有了主观思考的能力及强烈的求知心理,因而要加强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创新意识,以鼓励为主,倡导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想象,为将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

小学高年级学生大脑已经发育成熟,考虑问题的方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已经具有初步的判断力,能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够掌握基本的抽象概念,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辩证思维也初步形成。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也就意味着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进入青春期,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青春期的躁动。小学高年级学生在自我意识逐渐加强的同时,对事物的观念也就发生了变化,他们往往抱着批判的想法去对待事物,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心智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缺乏自我约束力,难免会产生一些叛逆的思想。总之,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特征表现出思维的初步形成及尚未成型等特征。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数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根据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素材。由于小学生尚未形成完整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对抽象的事物理解能力不够,对事物的感知还停留在初步认识阶段,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对生动形象的事物把握得比较清楚。为了使小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课堂知识,数学教学的内容应以实际生活为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同时与相应的数学知识点相结合,使抽象的数学概念更加贴近生活。小学数学教学还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师通常会通过画图、事物展示、动手制作学具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目。比如,“一家建筑公司要修筑一座大桥,当修筑完成了工程的3/4以后,距离大桥的中点有15米,请问大桥的总长度是多少?”在讲解这类题目的时候,仅仅通过语言的解释,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画图的方式,直接用一条直线代表一座大桥,已知大桥的3/4处与1/2处相距为15米,从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点之间的间隔是3/4―1/2个大桥的长度,也就是1/4,所以最终大桥的长度为:15÷1/4=60(米)。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就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相应的教法。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传统的教育观念大多以强行灌输为主,教师将概念、知识点硬塞给学生,督促他们花大量的精力去记忆,学生每天记笔记、记知识点……长此以往,只会磨灭小学生学习的激情,导致他们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和长久的发展。小学高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的初始阶段,也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期,要想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从小抓起。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证明了只有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蒸汽机的发明,传统的手工生产被蒸汽生产取代,从而引发了社会的变革;正是由于内燃机的发明,减少了运输商运输所消耗的成本,内燃机得以广泛利用,促进了社会变革;正是由于互联网的产生,才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需要的是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使他们成为一个敢于质疑,富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是促进社会转型的有效手段。创造性思维是做出创新型作品的基石,只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式

(一)引导小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爱因斯坦曾强调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如果遵循教师讲、学生听,师生之间缺乏交流的教学模式,那么课堂就会变成了灌输知识的场所,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以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给学生渗透一种思想,标准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很多题目往往是多解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有一道例题是这样的:“六年级三班有30名女生,男生的人数是女生的2/3,请问,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提供的答案解法是:30×2/3+30=50(名)。那么是不是还有其他的解法?有学生就会问能不能这样做:30×(1+2/3)=50(名)。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那么一道题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且都正确的解答方法。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还形成了提出疑问,大胆创新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创7月新思维的培养。提出疑问固然重要,但解决问题也不可忽视。在引导学生提问的同时,教师要掌握自己的课堂节奏,不要被学生带着走,使整节课都变成了提问,这样不仅会耽误教学计划的执行,无法完成授课目标,还会降低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

(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要想引导小学高年级学生多提问,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如果一个班级的数学教师过于严肃,课堂氛围紧张,就使得学生大气都不敢喘,即使学生产生了疑问,也会由于畏惧教师的威严而放弃提问。尽管教师管教严厉有利于维持课堂的秩序,但这样严肃的氛围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遏制学生更好地成长。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阶段,他们的身心特点都有着变化,尤其是心理变化。如果教师总是以一种批评的态度去教育学生,往往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对学生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教师以幽默的、轻松的教学方式上课,有助于带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该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呢?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保持愉悦的心情,从而感染自己的学生。其次,改变自己的语言风格,根据小学生的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幽默风格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到百分率问题时,关于鸡的存活率的时候,要是直接提问养殖场有多少鸡存活下来,就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妨换个方式,可以讲一段故事,如“我家养了一只肥肥的老母鸡,有一天它孵出了一群毛茸茸的小鸡宝宝,但是可怕的是,隔壁住着一只黄鼠狼,有一天黄鼠狼突然闯进了鸡舍,带走了很多只小鸡,那么存活小鸡的百分率就是剩下的小鸡占总只数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个通用的公式,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三)丰富课堂内容,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多彩的课堂内容不仅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趣味小知识,比如,阿拉伯数字竟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的,而是印度人发明的,我们背的乘法口诀表也被称为“九九歌”之类。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正如孔子所说:“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教师要抛弃那种以师为尊的观念,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起着引导学生的作用,不妨换个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是如何传授知识,解决问题的。让教师换个角度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感受,同时也让学生转换思维,让其体会知识和概念的创造、传播过程,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学生为了讲好一堂课往往会去翻阅大量的资料或者去请教他人,这样就会提高学生课外学习的效率,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要以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只有掌握了足够多的知识才能学以致用,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升华,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成果。师生互换角色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

(四)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解释时要有所保留,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要一股脑儿地将所有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只会导致学生过于依赖他人。留一些自主思考的空间给他们,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巧问一些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结果,我们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我们需要的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创造过程,结论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才能保证学习的质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比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首先抛出一个问题:“7/8这个分数,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会产生什么结果?”引发学生的思考,他们通常会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商仍然不变。那么接着继续进行提问:“7/8分子分母同时扩大5倍结果是什么样的?5/6分子分母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结果会是什么?”同时还注意把什么除外,通过他们自己的验证他们就会发现结果都是不变,这一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这一结论是如何产生的,强化了学生的记忆,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记住了结论。同时,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方面来说,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五)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性,他们之间的交流往往比师生之间的沟通更有成效。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学习心得的交流,使他们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有了比较才会有进步,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这种方式不同于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小组中占据了更多的主动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集思广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合作学习小组之间通过相互比较产生一定的竞争,在压力下,学生往往能够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能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为培养小学生创新性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下,很多教育工作者以试卷的评分来判断一个学生的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在小学高年级这个创新意识初步形成的时期,教师应做到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尝试,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养成创新的习惯。数学这门严谨的学科,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辩证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引导、鼓励为主,激励学生活跃思维,大胆创新,渐渐形成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万春蕾,肖依。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8):45―46。

[2]曹文营。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78―79。

[3]杨祥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2):76―77。

[4]徐灿。觉则思,思则创:小学科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师,(3):12―13。

[5]李微微。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上),2017(1):45―46。

[6]杨冬云。浅谈小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14―15。

篇2: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 要:新时期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 小学义务教育成为公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数学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基础学科, 想要发挥其育人价值和教育功能, 教师需要以新课改为核心, 积极转变教学手段、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本文主要针对课改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究, 希望给予我国相关教育同仁以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全面实行,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 其与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具有密切关系。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基础知识,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综合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以课改为核心, 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 不断探究全新且高效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

1. 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改背景下, 要求教师突出和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将课堂还给学生, 促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中, 要摒弃以往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 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数学思维, 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1]。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在讲述相关概念后, 要将课堂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寻找课堂中的轴对称图形, 引导学生加强对周围事物的观察, 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

2. 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相对枯燥乏味, 很多小学生对数学学科缺乏足够的兴趣, 因此, 教师要积极在课堂中引入情境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情景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在拟真的情境下体验真实, 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索, 实现实践应用和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2]。

例如在学习“应用题”这一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农民种地的情境, 即:一台拖拉机每天可以耕10公顷的地, 请问, 3台拖拉机十天可以耕多少公顷的地呢?这一问题比较简单, 对于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农民耕地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然后将其引入情境中解决问题, 在学生给予答案后, 教师可以提升问题的难度:一台拖拉机每天可以耕10公顷的地, 3台拖拉机连续耕种5天后, 其中一台拖拉机突然坏掉, 剩下的两台拖拉机继续耕种4天, 请问, 一共耕种了多少公顷的土地?这一问题具备一定的难度, 适合在学生充满兴趣的情况进行自主探究。

3. 注重合作交流

教学的本质是知识传递和思想交流的过程, 课堂也是由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所组成, 想要切实提升数学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教师需要注重加强合作交流。首先, 小学生年龄较小, 更喜欢在课堂中展示和表现自我, 获得同学和教师的认同以及关注, 因此, 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 多与学生加强交流, 并且表扬和鼓励学生, 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其次,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模式, 遵循一定的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和交流能力;最后, 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观察学生, 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参与到问题讨论中。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在讲述基础知识后, 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组织小组以探究的方式, 量一量、折一折以及画一画, 体验圆形的基本特征, 掌握半径和直径的概念。在学生掌握圆形相关知识后,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探究性任务:请学生利用课堂中的实物, 亲手制作一个圆形。各个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 利用硬币、瓶盖做出了很多圆形。

4. 加强生活联系

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的教学目的也是为学生未来的生活提供便利和服务, 新课改要求小学数学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因此, 教师在开展教学中, 需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经常遇见的问题, 进而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和实用性[3]。

例如在学习“应用题”这一知识点后, 教师可以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 加强数学内容和生活的联系, 即:妈妈给你买了5支铅笔, 一共花费了2元钱, 请问一支铅笔需要多少钱?通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 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进而养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好习惯。

5. 结语

总而言之, 在课改背景下, 数学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将启迪学生思维、提升综合能力作为主要教学任务,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和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宋国仕.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方法[J].西部素质教育, 2017 (08) :144-145.

[2]寇学昭.浅谈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 (32) :125-126.

[3]何辉亮.新课改下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50) :233-234.

篇3: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陶 荣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东湾小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国家逐渐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学任务中的重点,作为人文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需要从小学开始。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出发,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语文素养;培养策略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把促进学生取得高分作为教学的重点,而一度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体现的内在品质。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用五个方面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促进学生良好审美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接受新事物以及与运用的综合能力,以实现释放学生的智慧潜力,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为目的。小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全面健康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现状

1.升学压力导致语文素养培养被忽视

学生随着进入小学高年级学习,升学压力也随之而来,而学校为了提升升学率,满足学生和家长考高分的愿望,语文教师在授课中以课本知识点为主,将促进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忽视了语文课本上关于人文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知识点的传授,这给学生丰富文化知识、扩展知识视野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2.教材内容的固定限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虽然每过几年都会进行一次课程改革,但是教材内容的更新很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逐渐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在固定的教学内容中,会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基本不会创新,而且大部分教师也很难将教材内容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都不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1.将游戏教学渗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中,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游戏,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从游戏中学到知识。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古文《学弈》时,这篇古文的现实意义是学习不能三心二意,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好。可能单纯地将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很多学生表示认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做不到。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老师本人和两组学生进行一场实地演练,老师再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让一组学生在下面做作业或干自己的事,另一组学生认真听课,老师讲完之后,布置几道练习题,测测两组学生学习的效果,结果显而易见。学生通过这个游戏更实际、更直观地体会到学习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通过实践,更能引起学生对一些道理的重视,学生只有重视了才会运用于生活中。游戏可将枯燥的课文知识变得有趣,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加深印象,并应用于现实生活。

2.倡导课堂中的合作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例如,六年级上册有一个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对这个综合性学习,可以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诗歌,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所收集的诗歌,并共同合作将这些诗歌按照诗歌的分类原则进行归类整理。小组整理完毕,老师将每组的成果通过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来,之后让学生从中找出出现的问题,如归类不当,并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与说明。最后选择一两首有代表性的诗歌,请一两位学生朗诵,朗诵完后,请全班学生进行自由点评,老师做适当补充。在收集、交流、合作整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提高收集、整理的能力,并且丰富了学生诗歌方面的知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朗诵和点评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总之,倡导课堂中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总而言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教学基地的学校必须担负起重任,语文教学是人文学科之一,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学生在小学就拥有了较好的语文素养,就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必须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点的同时,注意从课本内容中跳出来进入现实生活小学生对课本中反映的生活处于无知状态,理解起来也有困难,老师将课本展现的生活联系实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目标设计一些游戏,加强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刘娇梅。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策略分析[J].小学语文教学研究,(06):92.

篇4: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论文

一、分析新时期高年级体育教学的目的以及作用

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不仅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了帮助,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提供了帮助,更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帮助。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有团队协作意识,例如一次篮球课或者足球课这就需要团队共同合作才可以完成。在这节体育课上,就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要了解团队中的每个人,从而有效地提升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水平;有时候需要对手竞争意识,例如在乒乓球课,要学会观察对方的弱点,注意对手的打法,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在以后的优胜劣汰中也可以取得成功。所以,加强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二、对新时期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模式的存在的意义进行分析

(一)激发了高年级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

加强了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于体育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成功个源泉”,当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后,他就会喜欢上体育课,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体育知识,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对这门的课程的喜爱度直接影响到掌握这门课程的程度,当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也就会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可以学习到体育知识。

(二)提升了学生在体育课程的自主能力

在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这项体育知识,更是要学会去自主学习这项体育技能,在新时期的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的进入到学习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某项体育技能,使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体育能力,从而加快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进度。

(三)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了鼓励打气的作用,学生在受到教师的激励鼓舞后,更加用心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对教师处于崇拜的阶段,更加期待老师的表扬或者赞许,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提升了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使教师和学生像朋友一样,有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会有助于学生在轻松中学到体育知识,从而对小学高年级的体育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对我国新时期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的发展现状以及解决策略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

我国的小学高年级体育发展比较落后。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发展现状令人担忧。一些地区的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忽视了体育教育,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有些地区甚至都没有开设体育课。对于一些偏远地区的小学,最基本的体育设施都没有安装,也没有配置有经验的体育教师,这就导致了我国体育教育严重停滞不前的后果,阻碍了我国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的发展脚步。

(二)教学策略

1.必须要普及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的必要性,让全国各个地区的教育机构都要意识到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全国各地区要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学老师,培训关于小学体育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提高了小学体育老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也就提升了小学高年级体育老师的专业水平,使体育教师融入到自己的岗位中,更加用心的做体育教育工作,从而促进新时期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的快速发展。

2.各个地区的教育机构应该给每个小学配备相应的体育设施。尤其是乒乓球、足球、篮球这样的硬件设备,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性,拥有了足够的硬件设备和专业的体育老师指导可以使小学体育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在新时期的小学高年级体育教学中,学校应该制定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计划,配备与小学高年级相配备的硬件体育设施,体育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身体心理素质,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体育运动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伴随每个人一生的组成部分。所以,应该积极学习体育知识,推动小学高年级体育教育的进展,进而有效的提升全民的综合素质。

篇5: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问题分析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性知识的能力不强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无论在哪个行业的竞争力都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竞争也是很激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也是这样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也要认识到自己来自社会上的压力,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水平,也要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让自己的教学模式停留在传统的教育上,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学生们对数学的兴趣,才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于数学的潜能。同时作为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就是关爱同学,严于律己,只有将自己的行为都规范好,才能够更好的去教学生们。

2.数学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大都是教师拿着书本在讲台上讲课,学生们安安静静的在坐位上听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并没有给同学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而是让他们觉得数学的枯燥和乏味。所以,在数学的课堂上,我们要创新数学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教学,让学生们感受到课堂的欢乐。

3.没有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由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来的,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自身素质,以及认知水平,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来发挥学生们的长处,弥补学生们的不足,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促进学生们的全面的发展。在现代的数学课堂上,许多教师并没有对学生们进行因材施教,只是将大众的方法运用到整体班级当中,这样,学生们的长处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会大大降低了班级整体的数学成绩。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法

1.激发学生们的潜在能力,提升数学兴趣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这门学科并不陌生,他们也会每天都学习数学,对数学没有了初学使的兴趣和激情。所以,教师要想重新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要创新自己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数学的内在潜能。教师不再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走向讲台,让学生们走上讲台,为其他同学们讲课,要想当好小老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不懂的问题可以向老师请教,让学生们走上讲台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思维,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站在教师的立场看问题,体会教师的感受。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走上讲台,能够吸引了同学们的上课的目光,也会吸取学生们讲课时好的方面的东西,并运用到自身,这样,也就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潜在能力,锻炼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情景教学的模式树立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就是教师在讲台上为同学们讲解课本的知识,并从习题中得到知识的巩固和发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的方法,将课本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们更明显的了解课本的知识。所谓数学中的情境教学,比如,在图形的教学中一定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数字与形状都画出来,或者做成图形,让学生们更能清楚的看到,哪个边,哪个角,一眼就能看懂。

3.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处于小学的高年级,同学们面临着要升学的压力,心理有时会对自己的成绩不如意而苦恼,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为同学们减轻学习的压力,多表扬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信心,只有自信,只有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数学教师可以在周末的时候适当的给同学们少留一些作业,可以让学生们将闲暇的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觉得有意义的事情,但是要保证数学成绩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在课堂上,教师也要形成多表扬学生的习惯,学生们收到教师的表扬,会很高兴,也会喜欢教师,喜欢上数学这门学科,并对自己有信心。能够在数学的学习中锻炼自己学习的能力,发挥自己无限的潜能,才能够有所作为,有所发展。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也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中,知识对我们的作用十分强大,数学知识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们作为数学教师,要想提升学生们的数学成绩,就要转变自己的观点,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更加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在数学的课堂上上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当然,提升成绩也不仅仅要靠教师的力量,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作用,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够成为有用的人。

篇6: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探究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探究

四川省岳池县齐福小学 魏远宏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学生学习语文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需要有激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愿望,为了满足这种愿望,就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语文,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数千年文明历史产生的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代表,是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不可分割的重大成果。语言是语文的精华,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象征。它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同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外衣,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俗话说:“语文头,数学尾,物理化学排成队”,“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我根据自学汉语言的经历和教学经验得出了“语文”是气体,“数学、物理”是固体,“音乐、美术、体育”是液体的结论。气体生活在人们的身边,它与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说任何学科、任何人的成功都与其相应的语文水平相辅相成,所以说,语文是人们做人处事、生活交流、知识积累的化身……不难看出语文的重要性和学习语文的'必要性。那么,又如何上好语文课呢?

一、遵循《课标》,了解语文的性质

语文不仅是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且是人们自身的语言、行为及社会环境、现象融合在一起的统一体系。语文的学习规律不易被认识和把握,完全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任务是通过阅读和写作训练,让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字的规律,培训正确运用祖国语文文字的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和正确区别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能力,并能阅读、分析课本中各种文体的文章。语文是人与人交流思想、传播知识、信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二、把握课改目标,弄清学习语文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应树立一种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的理念。激励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掌握字、词、句、段的含意,写作的基本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论提高自己正确地表情达意的能力及其规律,同时通过字、词、句的运用,构段、谋篇,写成不同体裁的作文,便于与同学交流,不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另外,还要做到用词准确,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要生动、形象,合乎逻辑,富有感情色彩。这样,才能达到知识、能力、创新三者统一的语文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撞击出兴趣的火花。

三、重视语文教学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学好语文必须勤于思考。思考、理解、表达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动作、神情,使学生跃跃欲试,轻松愉快的进入学习情境,促进提高字、词、句的运用和写作能力。语文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写作,它是以文字为工具,创造精神产品的具体活动。因而学好语文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首要条件。另一方面,学好语文要与多读、多思、多练相结合。多读,唐朝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可以从书本上学习古代的、现代的、外国的一切有生命力的、新鲜的美词佳句,激发文思,陶冶情操,提高综合写作能力。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说要在泛读的基础上深读、精读,抓住问题的关键,深入思考,再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整理、积累,学为己用,获得新的知识。多练,就是多做语言练习,多记录美词佳句,多写作文。谚语云:“读十篇不如做一篇”,俗语说:“眼动不如手动”。说明多练才能技巧圆熟,才能不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价值。再说,学好语文还要与观察、思考、感悟生活相结合,才能透过世相将感受到的东西化为理性认识,探究生活本质。宋人《观书有感》一首小诗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章源于生活,生活触发灵感,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总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感悟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感悟到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感情,感悟到其中所深含的哲理,感悟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篇7:如何进行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如何进行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论文

作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一直是教学中的难题。现阶段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不喜欢作文、怕写作文、讨厌作文。大部分学生写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无材料可写”。即使写出了,也是篇幅短小、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的“文章”。他们视作文为负担、包袱,甚至怕上作文课。经过这几年作文教学的实践, 我个人认为作文教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习作兴趣

没有兴趣地去学习,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而且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如果能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习作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二、积累词汇

1、通过写日记积累

学生作文的源泉是生活,要在生活中体验、观察、感受。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写作文才会有话说,才会有内容。这就要学生多积累。积累素材的好方法莫过于写日记。每日一记至关重要,把平时的点点滴滴记入日记。需要用时,就不愁没有素材了。日记内容不一定非要写自己想到、听到、看到、做过的事,可以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精彩段落等。只要孩子愿意去记,写作文时就会有很多可写的。

2、从课文内容中积累

“重视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在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并从摘抄中积累材料。学生通过平时的积累为写作打下铺垫,在写作时就不至于“无话可说,无从下笔”。

三、分层次给学生定文章段落

学生的资质不同,写出的作文也参差不齐。有的整篇只有一段话;有的一个段落一两句话,一篇文章有七八段,甚至于有的十几段。结构不清晰。那么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给他们定文章段落,每篇文章可分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来写。每次习作严格要求学生必须按规定的段落去进行习作。可分为三种情况要求:学困生,要求他们最少写三段话,开头、中间、结尾各写一段话;开头、结尾各一两句话,中间多写;句子要写通顺,内容要表达清楚。中等生,三至四段话;开头、结尾各写一段话,中间一至二段话;能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描写;优等生,段落不给他固定,开头一段点明中心;结尾一段可以总结与开头照应,也可以写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中间围绕一个主线按一定顺序展开具体生动描写,采用一些修辞手法、描写方法、引用名人名言等。通过相应时间的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地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写出的文章段落结构就很清晰。

四、模仿课文进行练笔

我们可以教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标题、题材等等。

作文章就像造房子,如果只是积累了材料,备齐了砖瓦木石是不够的,还得勾勒蓝图,搭好架了,才能盖起房子。

我们小学语文书中有很多课文可以作为事例来进行作文教学,让学生学会模仿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法、写作顺序、修辞手法等等。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语言文字好的范本,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地、有针对性地模仿范文中的精美语句,是提高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可引导学生模仿文章的'结构,最好是模仿语文课本中范文的结构。因为范文的结构既全面又科学、规范。模仿结构,可以学习全篇结构安排的特点,还可以模仿范文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例如:教学《桂林山水》时,让学生用总分总的结构,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写一处风景。教学《颐和园》时,就学习作者的游览顺序: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让学生模仿游览顺序写《游石仙山》:来到山脚――爬到半山腰――斗牛场――牌坊――寺庙――三姊妹峰――永安泉。按这样的顺序来描写石仙山上的美景,学生就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作者一样写出好文章,就不会害怕作文。

五、评价修改

1、多做多批,略批为主,尽量少改

我们知道,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恐怕是对作文的批改了。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负责。这种观念是不对的。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或对作文的批改不应是整个作文教学最后一道工序,而应是学生再次作文的加油站,是为学生二次作文,重新地更好地写作服务的。过多的纠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和写作欲望。为此,对于多布置、快速完成的习作,可以略批为主,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以保持在快速成文的多做多批背景下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当堂点评,分层批改,尽量面批

学生开始评价时可能有些不自然,然而坚持下去,写作视野必然会大大开阔,即使有时学生评的时候有失偏颇,教师也可适时引导,那被评的同学和评的同学都肯定会受益匪浅的。另外,对于快速完成的文章,尽量要采取分层批改,尽量面批,而且要及时对作文中差生给予鼓励,在分层面批中,应及时肯定中差生作文中存在的可取之处,要毫不吝惜把“优”奖给作文中有亮点的中差生,同时对于基础较好同学,对于他们作文要严格要求。

3、批语个性、讲评全面、提倡自改

在快速成文的作文中,教师的批语(大作文和部分小作文、小练笔)要针对每一位学生,要鼓励学生的每一滴的进步,并且要指出个别学生的不足,真正做到“一个钥匙开一把锁”。而在讲评时要面向全体同学,指出共同的进步,并用商量的态度指出共同存在的缺撼,以督促学生自己去改正,而在教师少改的前提下,应尽量鼓励学生间的互改、自改。

篇8: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常显现出许多弊端,如漠视学生的能动意识,不为学生创设活动时空条件等。这些显然与《课标》所提倡理念、精神相违背。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应该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

“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是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下面就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并且教师还要善待学生,当学生出错时,老师不训斥,不惩罚,要耐心指导,当学生取得点滴进步时,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他们。如:我在教学时,将自己也列为学习的一员,与学生们一起操作,一起讨论。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来表扬他们,对学困生不厌恶、不指责。更是耐心地指导他们、鼓励他们。常鼓励他们说“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来”等。使他们感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动脑,一起学习。这样就慢慢地打消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和隔阂的心理,于是在轻松愉快地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学生只要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促使各种感官,共同引起对学习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活动提供了最佳的心理准备。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如我在教学生朗读《可爱的草塘》课文时,让学生先看看课文,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读哪个自然段。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挑逗起来了。朗读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或表扬、或指导、或听范读后再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向前迈进了一步。

三、提供参与机会,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导引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的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总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了自由轻松的学习心境。自然就有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9: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多样化作业如何设计

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忘掉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意味着我们的数学教学要从知识本位转向学生本位。课堂教学如此,作为反馈课堂教学效果之一的作业也应如此。但平日那种周而复始、形式单一的作业已使学生成为一个“机械工”,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造性受到压制。为此,作为一线教师在不断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改变原有的作业观,认识到作业也应顺应课改要求,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这就要求教师能用新课标理念指导作业改革,从注重人的未来发展、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角度去考虑,来提升数学作业的设计理念。认识到作业不仅是做习题,而且要做与习题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感悟,在模拟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创造。使作业成为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和了解科学的载体,使作业成为学生开发潜能、体现个性和培养能力的场所,作业才能真正发挥最佳效果。因此,笔者认为在新课堂观下与之匹配的新作业观呈现给学生的应是开放的、整体的和多元的。即以多元的形式,展示开放的内容,采用有效的策略,促进知识的整体优化。那么多样化作业设计如何切入呢?

一、操作性作业——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小学数学中几何知识的内容主要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板块。研究图形的位置、特征、公式计算等内容时常常需要做一些教具、学具来帮助学生理解。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让学生亲手制作,通过亲身体验搭建起知识结构物化与内化的桥梁来促进知识的理解,并在课堂上对其作品进行展示。这不仅是知识的运用,更是能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这类作业又可细分为手工类、美工类和拼图类作业。

1.手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应适当地给学生一些有启发性的提示语,比如可选用哪些较方便的制作材料,大体的制作要求等。如:在学习《角的认识》前,让学生动手制作角的模型,材料可以是牙签、小棒或硬纸条等,通过动手制作来体验角的特性

2.美工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大小自定。并提醒画图时注意确定比例。在正确画图的基础上还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由发挥。例如,学习了方向和位置后,家庭作业就是:自行设计一张公园导游图,画出主要景点和景点间的线路。结果,学生在上交的图中除完成老师规定的要求外还画上了便利店、洗手间等人性化设施。由此,在完成过程中真实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3.拼图类的作业

完成此类题目时,要求先动手拼一拼,再把拼后的作品粘贴在纸上或结合拼的过程在纸上用数学语言或符号描述出来,让过程性的知识留下痕迹。例如,学习了图形的拼组后,家庭作业就是:请你按要求剪一剪,拼一拼,并把结果贴在纸上,写出发现的结论。学生通过尝试,很清楚明了地发现了图形之间的关系。

诸如此类的作业,能让学生在操作中明事理,更好地了解形体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数感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涉及量与计量的内容。小学数学中量与计量的主要内容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和体积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进率不完全相同,且有些量的认识又比较抽象,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比较贫乏,造成学生对量的观念的正确建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光凭口头说教或大量练习并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体会。因此,我们需创造实践条件、提供实践途径,通过切身感受,来加强观念的认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自己应对这些量的观念有正确、清晰、完整的认识。学生在学习此类知识时应做到人人练习、多多练习,加强实践,增加感受。例如,学习了《克与千克》后,家庭作业就是:“掂一掂不同的实物,估一估,称一称等,感受1千克和1克的质量。”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让学生绕着400米的操场走两圈半。通过亲身实践,学生自然而然地对知识有所体验,促进理解。

诸如此类的作业,旨在以各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帮助理解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调查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和练习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及其他内容中的一些小调查。小学数学中统计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的统计观念与随机意识。 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能了解知识形成的来胧去脉,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在设计此类题时,教师应对相关的统计专业知识有正确的认识,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应事先考虑到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干扰因素,进行必要的提示,排除影响对正确知识习得的无关因素。如: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后,家庭作业就是:让学生调查爸爸妈妈的身高和体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成年男子和成年女子的标准体重。并算出爸爸和妈妈的体重,与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

诸如此类的练习,训练了学生找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联想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主体精神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同时,在参与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也得到提高,从而实现知识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四、查阅性作业——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例题之后的“你知道吗”,人教版中在很多例题结束后都有一块这样的内容。这些材料有介绍数学知识方面的内容,有介绍社会常识、生活常识、自然知识方面的内容,有数学史话,或专门介绍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发展过程;有跨学科介绍最新研究成果的……但在教材上一般介绍得比较简单。

因此,可抓住这块内容进一步研究。通过上网查找或翻阅有关书籍,使学生更详细地认识了解和补充完善知识,从而实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同时,此类知识往往是数学家经过长时间研究后得到的辛苦成果,蕴含了人类的千年智慧,体现了数学家们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和数学的文化价值,增加对数学史的了解,达到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相互渗透、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设计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事先进行查找,对知识有全面正确的了解,使自己的专业功底广博深厚,并留心发现学生在查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学生能较顺畅地完成任务提供保障。

五、整理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可让学生先回顾所学知识,再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总之,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类型,设计多元的有效的练习是个长期的课题。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课标精神,细心挖掘教材内容,设计开发出最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做”作业资源。拉大作业的“长度”与“宽度”,让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既能掌握学习和生活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要学会创造,还要放远目光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享受多元作业的乐趣中发展自我!

篇10: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健康的心理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以人为本、育人育心,对小学生进行健康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学习心理状态,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每位教师的责任。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下面笔者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创设愉悦情境,进行心情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苦囗婆心地讲解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现象。这是因为师生的心向不一致,师生之间没有产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效应。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心理效应”这根调控杠杆,来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形成乐观愉悦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课堂教育教学效率。

1.调控情绪。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课有条有理,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热烈而紧张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多动口、多动手、多动脑,在学习活动中主动与他人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如“三角形冉呛汀币豢蔚牡既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高涨,笔者用了猜一猜“三角形冉呛褪嵌嗌俣龋俊闭庖蛔钗直接、最有效办法引入新课。它既能极快地唤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力,又使学生产生兴趣,进入生机盎然的学习境地。(1)让学生相互竞猜。教师手上分别出示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让全体学生竞猜这三个三角形冉呛透魇嵌嗌俣龋空庖簧杓剖亲プ⌒⊙生好奇、好问的心理特点,有意让学生竞猜: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冉呛筒灰谎(多数学生误为钝角三角形冉呛妥畲螅,以此激发学生不甘失败的好胜心理,同时引起对新课内容的注意。(2)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上场竞猜失利后不甘心,促使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学生产生疑问: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智力活动异常活跃。于是,老师就在学生这种“愤悱”心理状态下进一步验证以上三种三角形的冉呛褪欠褚谎。总之,教师应极力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

2.挖掘教材。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素材,教师们应积极认真去挖掘。如笔者在教学“倍数与因数”的课堂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写出6的所有因数1、2、3、6后发现,1+2+3=6,又回到6本身。

二、预设客观情境,进行自评教育

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与分折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主要用以下形式。

1.在发问后自评。在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学生的发问比答问更值得教师和同学们的鼓励评价。发问后还应让学生分析比较,及时反思,从而对学习方法和心态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减少不良心理因素的干扰。如教学“生活中的比”的第一课时,课前笔者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大屏幕上的中国国旗(尺寸大小不一样的三面),这时大多学生发问:“老师,虽然这三面国旗的大小不一,但看上去比例很协调、很美丽的。”有个别学生质问:这三面大小不一样的五星红旗究竟哪里相同呀?笔者抓住这一极好的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的评价,同时也让大家进行自我客观的评价。接着,笔者用方格把这三面国旗全覆盖,让学生分别数一数三面国旗的长边与短边各是几格?长边与短边的比都是多少?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新知识。

2.在创新后自评。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后,笔者用“李大妈按年利率5.85%存了3000元钱,到期共取回了3877.5元,李大妈这笔款存了几年?”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笔者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板书并及时地给予评价,接着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中获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心态,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三、巧设障碍情境,进行挫折教育

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败的心理挫折,此后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受挫的心态,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取不同的方式,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后获得重新尝试成功的勇气和力量。

1.巧设障碍。教学中可巧设一些似是而非的、有意让学生一时陷于学习困难的失败情境,其实就是教师故意为难他们,目的在于教育他们懂得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失败,从而帮助他们调整自视过高的不良心理。如笔者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课前巧设一场师生判断比赛(指名数学科代表上台在黑板上任意写出一个最简分数,让全班同学与老师判断这些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正副班长做公证员用计算器验算)。在学生没有发现规律前总是将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判断结果总比老师慢。这样设计是有意让学生比赛失利受到挫折,并让学生在学习挫折中产生质疑。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暴露错误思维过程的机会,又是为学生对自已的学习能力评判有个正确的心理暗示。

2.迎战挫败。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迷茫挫败的感觉会成为他们前进的障碍,使他们产生郁闷急躁、自暴自弃等不良情绪,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开始厌学。这时教师要巧设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信任、期待”的情感去影响他们,教师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期望的眼神,把师爱的阳光和雨露洒向每一位挫败者,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寻找教训并激励他们迎战挫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虽然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是无迹可循。只要我们真心专研、精心挖掘、用心去做,一样能从公式、定理、性质、规律、概念、例题等这些抽象的、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中“挖掘”出我们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素材来。

篇11: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久前屠呦呦女士获诺贝尔奖更是向世界证明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也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研究能力的不断加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世界强国,可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被诟病为应试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和国外的学生天差地别。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而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学生的幼少年则显得至关重要,作为数学教师,创新教学的有效落实不仅需要教师与时俱进,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更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当今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至今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引起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和注意,现笔者就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观点。

一、创新教学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过去的课堂中,教师拿着课本,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占据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也是说一不二,学生奉教师之言若圣旨,可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总体素质的增高,新时代也要求教学方式做出新改变,过去的教学方法对于各样的学生而言已是供不应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综合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这里举出一个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这对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具有很好的引导和形象感知效果。只有学生好奇心被调动了起来,学习动力足了,自主学习之下会比强行灌输更有效果。在教授物体体积时,我拿出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体,篮球、黑板擦、文具盒。最后在这个实验的引导下,学生对体积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物体不仅要占空间而且有大小之别,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体积的概念。学生在实际观察感知当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此时学生的活动要比教师灌输给他们的印象要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主人。数学思想指导着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直接省略必要的引导和案例讲解,直接给出公式和方法,让学生反复练习,记忆掌握。这无疑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故而在后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课本上知识的传授,更要通过课程初期的引导和情境创设,让学生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思想方法的指导。

二、创新师生关系

数学相比于其他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内容比较杂多。很多教师一堂课上完,都是慢慢的数学公式和题目,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也被挤占,教师的形象也变得严肃呆板,数学也变得枯燥乏味了起来。要建立创新的师生关系,一定要改变这种状态,转化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放下身段,和学生做朋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像以前我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学生,他在课堂中指出了我书写的一个错误,事后这个学生反而给我道歉,说让老师课堂上尴尬不好意思了。第二节课我就在课堂上公开表扬了这名同学,也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和老师交流,这对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人格培养都是尤其重要的。同时这里引用一个“相机诱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就象呼吸一样自然,好为人师的我们往往会做出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弗雷登塔尔说: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那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罪恶,而“相机诱导”也并不是一时半刻就会的,需要我们有深厚的功底。对于课的处理,离不开教师个人的见识,而要形成见识,则要靠数学的功底,更要靠教师的使命感、职业意识和责任心。我们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让学生在对概念与原理的深刻理解中学习技能,而不是单纯的记忆与模仿。

三、创新评价模式

数学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重要方式,同时对于教师感知自身教学效果有个更客观的认识,在应试教育阶段,考试可以说是唯一的教学效果评价,这种片面的学习评估实则不能完整的反应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更应该结合考试和课堂表现综合考量一个学生。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应该是立体成体系,客观多方面的评价模式。我在数学教学中曾经引用过2―2―6的评价体系,就是学生课堂表现占二成、平时课堂作业完成占二成、阶段性考试测验占六成。这对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无疑更加全面客观。学习效果评估作为教学质量的检验手段,具有对师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既能让学生感知薄弱的知识环节,激发学习动机,强化竞争意识。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鼓励性评价,从尊重、爱护、平等的原则出发,对学生实施积极的、适度的和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内驱力,体现出教师评价的创新。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学生,要以宽容、谅解、和谒的态度对待他们,允许他们再想一想,既使是重复别人正确答案,也应给予肯定,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篇12: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的教学风潮。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对学生及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解读,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也在此过程中被强化,师生之间的关系固定却又灵活。本文将对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现状上加以分析,以指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必须要坚持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从而发挥出教师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双向作用。

【关键词】以学习为中心;小学数学;教学过程

我国的应试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受考试文化以及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由此产生的课堂教学问题也成为了阻碍新课改推行的重要原因。从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结果轻能力,重教学轻引导,重答案轻思维提升等弊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确立,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致使课堂教学就是生硬的知识点灌输。为了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兴起,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显示出优势地位。

1.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我国小学数学教育因教师队伍素质不高,教学环境有限,教学方法较为落后等,所以,在教学活动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此种教学方法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探索能力以及思维发散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学教师队伍素质上看,大多数教师对现代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数学教学,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所选取的多媒体资源对完成教学目标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十分的明显,在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乡镇小学,在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环境等方面更是显示出了不足,这对于推行新课改,强化教学效果等都有一定的困难,对此,采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地探索新知识,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实际体现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能够良好地进行下去。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认清自己在课堂上所起到的引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创造条件,同时学生也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景,对知识点加以梳理,确立教学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对于学习,一直将兴趣作为学生重要的启蒙老师,只有学生对学生产生了兴趣,他们才愿意去探究知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问题就成为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恒量变。问题的提出是需要思考的,并且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会有一个强烈的解答渴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创新,通过巧妙地安排和制造问题,以激发学生的主观探究动力,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来,完成教学目标。

2.2学生主动学习,积累新的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对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良好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整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课堂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并且正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要加以鼓励,并指出此种做法的实际效果。例如,比较分数大小,通常做法是通分,在分母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分子的大小,而有的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其他的尝试,通过得出小数的方式,分析出分数的大小,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创造性的伟大。综述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主观学习意识,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为此,要积极地推广和使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以使小学教学克服传统教学弊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1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碰撞,产生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导致教学的犹豫与模糊。有很多老师会把“有效”简单地理解为“大题量训练”,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也有一些老师会忽视教学的本质,形式大于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实际上会伤害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一、有效性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采取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真正理解的知识内容的一个过程。而对数学教学来讲,要能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当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于教学有效性观念较差。很多时候,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会利用课余时间来解决。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课堂上学不会、做不完的,课后老师会补,产生了惰性。2.教学手段单一。在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灌输式或者填鸭式教学不绝于耳。尤其是学期考试之前,让学生大量做题目,重视当前的成绩,而不顾学生以后的培养和发展。3.教师必须参加的活动太多,打乱了教学计划。为了教学任务,教师可能会利用学生活动的时间进行“补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很不情愿,可能会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厌学的情绪。而且这样的教学效率很低,教师只管教,却不管学生的学。4.教师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包括提问都是事先设计好的,不能随机应变,让数学从思考变成欣赏,从“做”变成了“听”,却忽略了数学本身就需要想象和逻辑,需要动脑动手。

三、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立足课堂,转变理念,向40分钟要质量。(1)培养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引导,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可开展“以生帮生”的活动,营造学习的氛围,突出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差生与教师间的“对立矛盾”,减少直至消灭孩子们厌学和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2.立足课堂,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可以采用动画、图片、声音等形式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课堂增色很多,容易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但不能喧宾夺主;多媒体的使用要有合适的内容。例如:有一个边长为6宽为3的长方体,6个面都涂有红色,问如果切割成长为2宽为1的小长方体以后,这些小长方体中有1面有颜色、2面有颜色、3面有颜色的个数分别是多少?这种需要学生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的题目,可以采用多媒体让学生直观观察,进而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式,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巧妙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3.立足课堂,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变“听数学”为“做数学”。俗话说:眼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做的过程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动眼的能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能让学生知道为什么“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个道理,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用小棒摆出三角形后,只能余1根或2根,不可能余3根。通过学生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确保了学习的有效性。这样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也直接培养了学生积极尝试、探索的数学学习精神。(2)教师语言应简洁,教学内容要简约,联系实际生活,以便学以致用。首先,教师的引导、提问、讲解及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其次,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地处理教材,去粗取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挖掘有价值的实习作业,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如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节时,基于学生的经验可以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完成生活中有关的简单的计算题目。可模拟超市买东西的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也让学生体会了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新形势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要以积极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方法,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使数学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让数学课堂“教之有效”。

篇14: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我们大家知道,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活泼好动,但是,他们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枯燥单调,如果我们教师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陈旧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知识经验之上,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究中掌握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自己的课堂生动起来,有趣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参与数学教学活动。下面我就针对怎样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仅与大家共勉:

一、营造民主和谐课堂氛围,让课堂变得轻松愉悦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快乐学习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双方互动,能够分享师生之间的思想、知识和情感。我们大家知道,当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上学习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是愉悦的,学生接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因此,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积极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民主氛围中讨论交流。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数》一课时,我用真诚的笑容、鼓励的话语、信任的眼神与学生交往,这样学生就觉得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心他们的,学生就会在心灵深处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在我的课堂上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就会热情十足,从而课堂也就变得生动有趣了。

二、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是做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与智慧。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如果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放在一个快乐、生动、活泼的情景中让学生学习,一定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教学情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曲的“序幕”,有着集中学生注意力,酝酿学生情绪的作用,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一开始就能够把学生紧紧吸引住。因此,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比一比》一节时,我将教材中的图画用投影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做仔细观察,然后这样问学生:“这些人在干什么?他们的脚下踩着东西,是不是为了比高低?如果画面中的人物是你,你会这样比吗?”再如在学习《年、月、日》时,我这样创设教学情景:“有个小朋友今年9岁了,可是他只过了三个生日,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这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陡增,他们的思维打开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

三、运用游戏教学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小孩子好动活泼,他们喜欢参与游戏活动,如果能让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当中,让学生情趣满满的游戏中活动中收获数学知识,定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儿童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容易被那些刺激新奇的东西所吸引,如果我们长期运用一种教学方式定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采用游戏教学方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一节时,我事先准备好一个小箱子,里面放上各种各样的图形,上课时,我这样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礼物,谁能说出这份礼物的名字,老师就送给他。”然后叫一名学生上讲台,随手拿出一个图形,这个学生轻松地说出正方形,于是,我把“礼物”送给他,孩子们一看,纷纷要求上讲台“拿”礼物。正是着有趣的游戏,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得高涨起来。四、运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时代的教学,不能停留于过去的“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数学课程新标准》中指出:利用幻灯机、电视机、录像片和计算机进行数学教学,不仅生动直观,还有利于理解数学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就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因为,多媒体具有多样性、形象性、趣味性、直观性等特点,它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时,我常常运用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辨别方向》。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小朋友迷路的情景,同学们被生动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要想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起来,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新颖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我相信,在我们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定会越来越生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一定会越来越有趣。

相关专题 教学论文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