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打工新生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打工新生”参与投稿,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共17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改革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凸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前年启动了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建设,主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 密切联系专业,实施多平台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理论。从专业需求来看,高等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类专业的调查分析,按照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既尊重传统又实现创新的前提下,使用多平台方式上课(即:机械类平台,土建类平台,财经管理类平台,计算机类平台,语言艺术类平台);根据各平台专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平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我们研究了国外同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为核心。辅之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旨在拓宽和巩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分别在五大类教学平台上将内容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一致性。通用基础模块,即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最基本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专业应用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分别选用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作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虽然是传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即教学内容按专业加以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找准高等数学和专业的结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专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价值,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好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再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为“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到相应的五大类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通过磋商确定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二 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1 改变教材模式,实行“三书结合”

我们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发给学生统一的教材,而是实行“三书结合”教学。首先提前一周时间把本周用到的“课前指导书”发到学生手中。课前指导书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与本次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前指导书上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评价,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其次是当堂课发放“课堂任务书”。课堂任务书合理选取组织本次课内容,结合专业和实际生活相关问题设置案例,部分内容留白。每个例题后又有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主动预习的基础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并进行小组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再次是“课后作业书”,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难度适当,题量合适,具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课后作业书是在本次课结束以后,同学们要及时完成并在完成以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作业以后评定分数,这也是我们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避免抄袭现象,老师经常不定时的抽查各个小组的成员到办公室做作业,以检查他们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三书教学的模式真正的使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很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全面评价学生,实现动态化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最后临阵磨枪的习惯,我们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评价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注重过程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期末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突出期末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任务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包括每次课堂任务书、课后作业书完成的成绩;创新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学习感受,小论文,小建模成绩;期末考试占百分之四十,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本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既保持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严谨课堂讲解、严密板演逻辑推导等特色,又尝试创新教材和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比较艰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

[2]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4)

[3]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15)

[4]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篇2: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初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等数学改革

论文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是近几年来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模式改革的探索,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当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能够保质保量地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教育要达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应具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同时在当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还应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高职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为凸现高等数学的基础性、教育性和服务于专业技术教学的课程功能,我们经过近几年的尝试,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前年启动了我院《高等数学》课程的新一轮改革与建设,主要在改革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 密切联系专业,实施多平台教学

高等数学教学目标必须服从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对高职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应用数学原理和方法,而不是研究数学理论。从专业需求来看,高等数学课程的许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直接应用的并不多,需要从胜任岗位工作及具备发展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数学素质教育。通过对各类专业的调查分析,按照高职院校专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我们在既尊重传统又实现创新的前提下,使用多平台方式上课(即:机械类平台,土建类平台,财经管理类平台,计算机类平台,语言艺术类平台);根据各平台专业的不同要求,不同的平台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使用不同的模块教学。我们研究了国外同类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基于以上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前提,以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整体优化改革为核心。辅之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旨在拓宽和巩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我们分别在五大类教学平台上将内容体系分为通用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具有高度综合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应用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的综合方面;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一致性,课程结构与工作结构的一致性。通用基础模块,即高等数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最基本的内容如函数、极限、连续、导数、微分、积分等;专业应用模块,即根据各专业的需求不同,分别选用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内容。基础模块教学内容的设定是为保证满足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作依据,它是高等数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内容。虽然是传统的数学理论知识,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专业应用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侧重,即教学内容按专业加以分类,制定不同的教学标准。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专业中常用的数学工具和基本的数学思想。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应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满足后继课程对数学的需要。同时,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努力突破原有课程的界限,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选用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找准高等数学和专业的结合点,实现数学与相关专业的有机结合。数学知识与专业需要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的价值,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以学生打好基础为前提,同时学好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知识,掌握好职业生涯发展中所需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其次为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学习专业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再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细致的职业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为“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思想,到相应的五大类专业教研室进行调研,了解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市场定位、就业去向、专业特色、知识构成、通过磋商确定各专业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等内容,确定教学内容。

二 打破传统。创新教学模式

1 改变教材模式,实行“三书结合”

我们突破传统的教材模式,不发给学生统一的教材,而是实行“三书结合”教学。首先提前一周时间把本周用到的“课前指导书”发到学生手中。课前指导书是让学生明确本次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设置与本次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通过各种途径主动查阅资料。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前指导书上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评价,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其次是当堂课发放“课堂任务书”。课堂任务书合理选取组织本次课内容,结合专业和实际生活相关问题设置案例,部分内容留白。每个例题后又有相应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主动预习的基础上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当堂完成,并进行小组评价,从而达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再次是“课后作业书”,根据学习内容选取难度适当,题量合适,具有一定思考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达到课后复习的效果。课后作业书是在本次课结束以后,同学们要及时完成并在完成以后上交给老师,老师批改完作业以后评定分数,这也是我们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为避免抄袭现象,老师经常不定时的抽查各个小组的成员到办公室做作业,以检查他们的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三书教学的模式真正的使学生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很多的`问题由小组讨论,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2 全面评价学生,实现动态化考核

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最后临阵磨枪的习惯,我们改变以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考核模式,采用评价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注重过程化的动态考核方式,将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期末考核纳入考核体系,在突出期末考核的同时,注重过程考核。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考核评价标准如下:平时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表现等;任务成绩占百分之四十,包括每次课堂任务书、课后作业书完成的成绩;创新成绩占百分之十,包括学习感受,小论文,小建模成绩;期末考试占百分之四十,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分析问题能力。这样做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本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中,我们既保持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严谨课堂讲解、严密板演逻辑推导等特色,又尝试创新教材和考核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总之,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是否有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应该是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比较艰巨、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参考文献:

[1]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

[2]何耀民,高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

[3]杨继德,沈艳琳,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15)

[4]周元明,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6(3)

篇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摘要:就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育的现状,从构建新的教学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这几个方面对未来教学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尚职数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地扩大,高职院校向社会各层输送越来越多的“服务蛩”,“技能型”人才。以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目标使得传统的数学教育正在向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转变,如何改革现有的数学教学模式是我们所有数学老师所面临的问题。

1 目前我国高职数学教学现状

教学课时相对不足。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把教学重点都放在专业课的教学和各项实训上,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基础理论课的课时,这不仅没有考虑到高职数学教学的需要,更没有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出路的多样性,如专科转本科,专科升本科。

1.1 现行教材偏重逻辑性,应用性不强

现行教材偏重逻辑性,应用性不强。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而实际教学中,偏重的只是传授。强调结构严谨,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等不够重视。

1.2 教学方式落后

灌输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通过反复机械的练习掌握一些固定题型的解法,而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手机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讨论文

2.1 建设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数学教学体系

高职数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专业教育的依附性。数学教师必须按专业的要求开展教学,讲授什么全凭专业需要决定,这使我们的教学很被动。加上对专业知识结构特点的不熟悉,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难顾及专业的需求。另外,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必然要突出专业要求,尽管考虑到了对数学知识的需求,但不熟悉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规律,提出的要求难免会给数学教师的教学带来不便。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数学教学与专业的脱轨现象,它会导致彼此不自觉地强调本学科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而忽略对方,使双方本应有机地结合的良好愿望难以实现,并因此影响到学生的有效学习。

高职数学的教学改革应在尽量不破坏数学自身系统性的前提下,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和时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服务,把培养学生数学素质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根本目标。因此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把过去整齐划一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造,按照专业课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专业按需要选择微分方程,级数,积分变换,矩阵,概率等内容,直接选取专业课程相关内容,实现数学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在教学深度的把握上,以够用为原则。强调知识应用性和使用价值,尽量避开定理的逻辑推理过程,侧重讲解其使用意义。

2.2 教学方法改革

(1)帮助学生了解学说的背景和思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在讲授新课的时候可以首先通过实际背景和具体应用的实例了解,例如通过研究增长率,膨胀率,效率。速度,加速度等引入导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经历平均变化率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知道导数实际就是瞬时变化率。通过感受导数在研究函数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导数的背景和思想。再比如傅立叶级数,我们可以从矩形脉冲信号,钟型脉冲信号等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分析为例,强调其在非周期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无处不在。

(2)以数学实验辅助教学。

高等数学的很多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直观的几何图片体现一些抽象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Mathematica辏件绘制空间曲面,演示傅立叶级数的生成等等。通过数学实验,不仅能给学生一种金新的感觉,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展数学实验课。不仅仅是一种演示,更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学生也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的探索知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能体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降低理论深度,精简理论推导。

高职数学主要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必对理论推导。证明要求过高,应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降低理论深度,对于过分繁琐抽象的.理论和推导证明要进行精简,对于定义的描述可降低严密定义的要求,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强调定理的条件,结论,借助几何图形或者数量关系等手段加以说明。

3 高职数学考核形式的研究与探索

我们传统的考核方式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标准,这种考核形式使得学生反复机械地做大量的练习,这钟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了更加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考核方式。

数学评价机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考试观”,我们既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考”的方式问题,在考核的内容方面,不仅要体现阶段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考试的方式,形式上可以是灵活多变的,如开卷,口试,论文与答辩等形式,我们也可以借鉴数学建模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由组队,让学生体会实践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过程后,将实际问职用数学方式表达,将各种知识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桉的体制等各方面不断地进行完善,我们的数学教育才能真正实现以培养学生数学素质为宗旨的能力教育。

篇5: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论文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培养具有高级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环节自然成为了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高等教育的关键点。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文章从分析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着手,提出了建立科学合理的国贸实践教学模式的若干建议。

论文关键词:国际贾易 实践教学模式 “双师型”教师

一、引言

随着我国适应WTO规则的程度日益加深,国内外向型企业对于具有较强外贸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向上为了迎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正在逐步改变以往那种“理论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开始走向“以理论引导为基础,以突出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性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际贸易教学体系中,教师应以课堂理论教学为基础,以课堂实践教学为导向,同时结合企业实习实训,达到“教、学、用”一体化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基础与实践环节双薄弱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国际贸易专业基本都涵盖了以下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关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国际商务英语、报检实务、国际贸易地理等。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地理是属于理论知识偏多的课程,而报关、报检、单证和商务英语则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所有这些课程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然后才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实际运用能力,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学好理论课程,二年级和三年级时再加强实践性课程的学习。然而,高职院校本身人学门槛低、学生理论基础差,再加上职校教育“轻理论”的传统,导致学生的理论基础更加薄弱,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和一些基本概念都不甚清楚。另一方面,尽管职校一直强调“重实践”,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实质上也只是通过一些课堂案例教学和教师经验传授等“理论上”的实践教学,无法让学生真正进人企业、接触到实际的一线操作。

(二)实践场景模拟教学条件有瓶颈

国际贸易是一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工作,职业分类细、专业化要求高。例如,对于外销员,他们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语基础,还需要通晓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工作,从发盘洽谈到商检索赔的整个国际贸易流程,都需要用到外销员的专业知识;对于报关员,他们需要掌握国家及海关的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报关所需单证的种类、内容、缮制原则,掌握各类进出口货物报关单的填制规范,掌握报关流程,能顺利地完成海关通关业务等。国贸专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上述工作的基本能力,那么要达到这些能力的要求就必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作的场景。因此,越来越多的软件公司致力于开发国际贸易实训模拟软件。然而,这些软件一是价格太高,动则几万、十几万,目前学校还不具备为每门实训课购买软件的能力;二是这些模拟教学软件,让学生按预定好的程序、步骤、方法进行操作。这种模拟操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其实与真正的企业运作相差甚远,对于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意外状况的解决缺乏指导。

(三)课程开设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化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类课程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都是与普通高等院校一样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板书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和做习题为辅。这种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地采用“填鸭式”,甚至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全程讲授,而学生没有发挥其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要求实践能力很强的国际贸易课程仍然采用单一的作和考试方法来检测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显然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书面的考核方式很难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作出客观的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内容实践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要突出特色就要从加强教学实践内容开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基本技能训练。通过课程章节配套练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操作的基本技能。第二,专业技能训练。通过以业务过程为导向的模拟实训,即设立实训周,通过计算机软件和企业实训基地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外贸单证、报关、报检相关的课程中,涉及很多进出口贸易使用的单据,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收集本地企业常用的单据类型提供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填写,使学生得到实践。第三,综合应用技能训练。通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报关员、单证员、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等考试。第四,顶岗实习。在第六学期鼓励或安排学生到专业对口的公司进行实习。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

(二)师资力量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实践型教师团队的关键是切实抓好“双师型”队伍建设。职校对于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采用下列多种方式:

1一体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综合化,将一门或数门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打破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且将两者分割开的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课程所需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并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方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学校以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选送教师到不同企业的相应岗位顶岗实习,让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理论运用于专业实践,从而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3.鼓励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资格认证和职业资格培训师、考评员等考试。

4.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技能培训,组建报关员、跟单员、外销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教学团队。

5.鼓励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培养方式。实践教学基地包括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实训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紧跟社会生产的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改造。因此,它是“双师型”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的场所,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双师素质”。

(三)校企合作实践体系的构建

建立由学校、企业、行业领导、教授、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下一步拟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内容、学时安排等)。

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实习基地,把教室搬到企业,模拟企业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和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为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四、国际贸易专业新型考核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

考试命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课程所涉及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分析细化,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确定教和学的方法,最后确定课程效果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大纲。命题时,除考查学生的基本知识外,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应用、专业能力的考核,题型根据课程特点进行设置。考试题库应随各种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更新。

(二)丰富考核形式

打破传统单一考试模式的垄断局面,深人、确切地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t)闭卷考试;(2)开卷考试;(3)口试;(4)网上考试;(5)案例分析;(6)专题报告或调研报告;(7)课程小论文;(8)小组讨论;(9)操作考试。在具体运用时,要考虑具体的考核内容及测试取向。闭卷考试侧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和理解知识的程度;开卷考试侧重理解、运用、总结知识等综合能力的考评;案例考核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操作考核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职业能力、岗位素质要求和考核评价体系引人到实践教学中。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以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加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重视创新能力的考核为改革方向,探索科学、合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笔试、口试、面试、技能测试、应用专题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法,做到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学校考试与企业考核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试相结合。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方案的设计,职业教育能够真正为社会、企业培养出一批批实践动手能力强、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知识的优秀高职学生,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篇6: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改革的结构和基本原则等是改革的基本依据。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可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准确地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与基本特征,改革的结构和基本原则,对探索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同一类型的人才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但具体到某一种模式则必然有其独特的架构。从培养模式对微观人才培养过程意义的角度出发,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和教学条件组合形式,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表面上不明显但实际上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条件、同样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培养模式所造就的人才,在质量规格上会有较大差异。闭还有观点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的总称。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范畴,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若干要素的有机组合,但是,它又只是对人才培养过程,特别是其中管理过程的某种“提炼”,而不涉及具体教学过程。

研究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最终要落实到提升教育对象的发展潜力上面。因此,不管如何界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始终应是同培养目标紧密关联的专业设置方式、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管理制度三项内容,其中课程体系结构是核心。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制约作用。任何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为达到某种目标及规格而建立的。其他因素只是为实现该目标而采用的方式及手段,只有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才起作用。

依据一定的人才培养理论、原则和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为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活动系统和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一种人才培养方案或计划,然后经过实践多次验证和修正,最后形成一种比较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目标规格体系,涉及培养目标和规格;内容方式体系,涉及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实践条件和教学评价。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系统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多样性和实践性。旧系统性指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些要素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断地作用于模式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从而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稳定性指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模块所构成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主体框架是稳定的,不容随意改变;示范性指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规律长期探索和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形成就具有示范性作用,对形成办学特色及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具有最要的实践意义;时代性指人才培养模式具有时代性,要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充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样性指没有哪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院校和所有专业,因此,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选择、探索和构建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实践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人才培养实践,并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而且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模式,才具有生命力和推广价值。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结构

(一)宏观结构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既要求对内部质量特征进行自我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其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所以。基于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以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另一方面必须遵循高职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途径,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根据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不同类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客观需求,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学校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根据培养曰标没计培养规格;根据培养目标与培规格制订培养方案;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接受社会的评价,即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的毕业生群体是否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接受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即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群体质量是否符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而且,高职人才培养结果必须用高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予以评价。当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所反映来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甚至滞后于社会发展时,高职院校必须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二)微观结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微观结构包括个层次:全校性的、专业性的和培养途径的改革。

高校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它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合并后的专业重新定位培养目标、设计培养规格、制订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反馈给社会,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与高职教育发展趋势的时候,高职院校应当以社会对本号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渊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

专业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用原培养目标进行评价时,若人才培养质量不能很好地符合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时,应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

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突出特色、准确定位

以形成办学特色为指导思想和定位,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准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来实现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订切合实际的发展目标及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就业导向、能力本位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充分体现出人才的职业性和高等性。要根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构建课程体系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三)工学结合、突出实践

校企合作、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建立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制度,调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以此为依据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聘请企业领导或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改革,建立稳定的顶岗实习基地,将就业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

(四)特殊针对性与普遍适应性相统一

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有普遍的适应性,普遍适应于学校专业群的整体实际;又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不同专业的个体差异。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教学环节及课程的设置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群),同时还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就业弹性与持续学习能力。

篇7: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0前言

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是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作为工具学科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高等数学学习直接影响到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态度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将针对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重点剖析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的意义,旨在改善当下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HPM的含义

将数学史融入到数学教育是由HPM最早提出的,该研究组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早在1972年于英国埃克赛特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是InternationalStudyGroupontheRelationsbetweenHistoryandPedagogyofMathematics的缩写,旨在通过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育来提高数学教育水平[1].HPM所关注的主要内容是:数学史与历史发生原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数学文化对于学生的作用、数学史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数学史与学生学习的困难、数学历史资料对于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世界各国数学家在不同时期都相继认可了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史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作用.在19世纪末的美国,便有人将数学史作为教学工具引用到数学教学中.而且美国著名数学史家,也是历史上的第一位数学史教授卡约黎在他的著作《数学史》中曾强调了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重大作用:“如果学习微积分的学生能够知道一些牛顿、莱布尼兹、拉格朗日等在创造这门学科中所起的作用,那么学生一定会对他们倾慕不已”.

篇8: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2.1学生现状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的便是高职院校的扩大招生,进而导致生源情况参差不齐.而且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大都相对薄弱,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高等数学的教学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

2.2学习动机

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以学习某门技术为学习目的的,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高等数学几乎不被重视,学生更愿意在专业课程方面多花时间和精力,对于抽象性与逻辑性非常强的高等数学基本都是敬而远之.而且学生在刚入学时便学习高等数学,尽管任课教师会强调数学课程的重要,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怎样的作用,但学生更愿意相信如果数学有用,到需要时再学也是来得及的,没必要浪费时间.

2.3教学现状

尽管高职院校对于高等数学课程的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淡化理论,注重应用,联系实际,深化概念,重视创新和提高素质”.但现行的教学中绝大部分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以教师为主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本身就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等数学课程本身逻辑性强,前后内容承上启下,例如微分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后续的积分、多元函数、级数等内容的学习情况.所以一旦在初学时产生厌学、怕学情绪,那将使学生完全放弃学习,从而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3HPM视角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3.1促进教师掌握完整的数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HPM视角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要求任课教师须掌握课程所涉及到的数学史内容,且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从教师角度而言,这势必增加一定的工作量,但是也促进了教师对数学史的再学习,一旦教师对数学史内容准确掌握,不但提高了教师本身的数学素养,更利于增加教师对高等数学不同知识点的内涵和背景的全面了解,以便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适时引入相应数学史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2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态度

数学教学中引入相应数学史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教学非常新颖,而且作为知识的扩充,不要求学生对数学史的内容完全记住,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况下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久而久之,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量,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的,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作为学生,能把自己认为较抽象的数学学好,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必然会使内心受到极大鼓舞,从而彻底转变学习态度.

4具体改革措施

4.1课堂上营造人文氛围

高等数学作为公共基础课,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讲授数学知识,也要有的放矢地融入人文思想.关键在于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这点须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教学情境来决定.在课堂上教师若能对于某一数学概念提供给学生准确完整的历史材料,包括这一概念的起因、论据及最终产生的过程,这无疑将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增强真实感,更体现出数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的思想、数学的文化、数学的方法,久而久之使学生愿意去学习,愿意与老师交流,主动去思考问题,那么课堂教学将会更好地的开展.

4.2教师应扩充数学史知识

现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一部分是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在大学期间是学过数学史这门课程的,也有一部分教师是其他学校的数学专业毕业生,这部分教师可能对数学史的内容没有作为一门课程学习过.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没有完整系统的学习或研究过数学史.因此,任课教师非常有必要对数学史的内容加以学习、研究,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准确地将数学史的相关内容引入数学教学中,将其还原在当今数学教学真实的数学情境中.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最本真、最原始的数学发展历程,体会知识本身在发展形成过程中所面对的困难,并能总结教训,吸收经验,利于学生真正了解数学的本质.如伊夫斯的《数学史通论》、李文林的《数学史概论》、《数学发展大事记》等书都很完整地梳理了数学发展的过程.

4.3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这是基于HPM视角下的高等数学教学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难度较大的一步.这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准确地融入其历史发展过程,增加关于相应数学家和数学史的介绍,让学生知道每个数学概念、性质、定理、公式的产生过程,了解数学家在发现、总结出结论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数列极限的定义时,众所周知极限的ε-N(δ)定义抽象,学生在初学高等数学时很难理解.这时教师可以介绍庄子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极限思想,还可加入刘徽的“割圆术”,可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极限的内在含义,这样不仅可以突破教学难点,还可增加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4.4作业中融入数学史

在布置作业时,教师除了布置本节课的习题外也要布置关于数学史方面的作业,例如在讲微分中值定理时,课堂上教师已对拉格朗日、柯西等数学家进行介绍,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材料、网络,了解他们还有哪些成就,或者了解费马和罗尔相关介绍.

5结语

基于HPM视角下的高等数学教学不仅改善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更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夯实了基础,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在改革中有所收获.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融入数学史教学是为了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破学习难点,切不可以讲授数学史为主,本末倒置地将高等数学的内容删减.

作者:王萍 单位: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9: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论文

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课程设置有待合理,师资队伍有待交流,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各环节有待提前着手。本着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课程设置分段原则,建议搭建中高职三二分段平台,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及时有效开展活动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三二分段;现代教育体系

“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指由高职院校牵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选取对应专业,制定中职学段(三年)和高职学段(二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段开展的一种教学活动。为了满足企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近几年,在教育厅的指导下,广东省中高职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中高职三二分段工作。但是,在改革的道路上发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高职三二分段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有待完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衔接不良主要体现在课程衔接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但是,高职的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仅少部分来自中职。所以,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主要以高中毕业生为参考,即假定高职新生全部来自高中,没有专业背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课程分段不明确,导致高职阶段教学内容与中职阶段教学内容、技能培养重复的现象。

2.师资队伍有待共享。专业教师主要面向学生,能从上课过程中直接获取到学生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水平。无论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选取还是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方面都需要经常交流探讨。在师资共享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对接院校的师资优势,整合中高职院校对接专业的师资资源。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承担中职学校的师资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途径,为中职学校培养和培训一大批优秀的相关专业师资。另外,对接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聘请进行兼课。

3.专项经费有待加强。对于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建议省级以项目的形式给予“三二分段”专项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材衔接、师资交流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加强学院政策与资金支持力度,多方面形成合力把“三二分段”工作做得更好。

二、中高职三二分段实施原则

1.人才培养方案一贯制原则。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与实施,确定中高职三二对接专业后,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段方面,重点解决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分段,形成中高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高职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方案可由高职院校负责牵头组织中职学校共同制订。中职学校按照统一连贯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实施前三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学生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证书考试,确保教学质量,主要从事职业基础教育,包括文化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实践基础。高职院校负责实施后两年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是在中职阶段学识、技能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包括文化基础的提高,养成良好职业素质,专业理论的加深和专业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克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课程分段质量,凸显职业教学的特色,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2.课程设置分段原则。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体化主要通过课程设置的分段来实现。在统一和分段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下,使学生在中高职间按照相互分段的知识、能力梯度进行系统化学习,使学生在高职阶段的知识、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系统化提升,设置合理的中高职分段的课程标准,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设置目标上,基于中高职专业定位和知识层次,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分段上,要根据中高职相近专业大类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一体化的课程标准,确定合理科学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分段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技能培养的连贯性。

三、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的思考

1.多形式搭建平台。中高职三二分段工作是需要中高职院校协同开展进行的一项工作,这就需要搭建起畅通便利的交流平台。通过成立职业教育集团,也可通过建立与对接中职学校的QQ、微信工作群,邀请对接学校教务处、招办以及对接专业的专任教师加入,随时交流探讨各种工作情况。2.安排专人负责。中高职三二分段对接工作是一项常规工作,需要专人跟进这项工作。负责制定学院“三二分段”试点专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时间表,做好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师资以及招生等各方面分段准备,做好三二分段工作的实地调研,吸取兄弟院校有益的经验,积极及时与试点中职学校进行沟通,组织专业教师编写转段专业理论考试试卷、实操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高职院校派教务人员和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进行理论和实操考核。3.及时开展活动。中高职对接学校可以根据工作进展情况,不定期开展研讨会,密切加强与中职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中职学校及对接专业的开展情况、学生的需求情况等。高职院校及时总结三二分段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验以及改进措施。中高职院校开展三二分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丰富了现代教育体系,有利于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在改革的道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及时总结经验,及时完善。

篇10: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浅谈论文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些似乎并未引起大学生的重视,究其原因,一是教学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没有将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大学生十分关心国际国内形势,但单纯说教式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很难让他们接受。因此,调整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成为解决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效性的当务之急。

一、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激发爱国热情和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因此,在课程内容上要把握方向,始终坚持不游离经济建设的中心,不游离改革发展的大局,不游离稳定工作,不游离学生健康成长的轨迹,为提高学生政治素质服务。

(一)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关心时事政治,思维活跃,有着他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强调内容上的针对性。只有抓住了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大学生“青年文化”结合处入手,选择大学生始终关注的具有时效性的“焦点”问题,用符合大学生文化特征的演绎方式满足大学生“青年群体”的需求,寻找到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联结点。

(二)将宏观形势教育与微观形势教育相结合。

宏观形势指的是国内外形势,微观形势指的是市情、校情。

大学生既需要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也需要正确把握身边发生的事情。从学生关注的社会重大问题开展教学,穿插市情、校情介绍。正确认识小范围与大环境形势,实事求是地考虑自身与国家,自身与社会,自身与世界的相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三)将政策宣传与热点关注相结合。

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在热点问题的'选择上,要特别注重抓住学生最关心,要求最迫切,反应最强烈,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中还应将这些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对有正面效应的热点问题进行热处理,对可能产生负面效应的热点问题进行冷处理,使同学们能够冷静理智、合法有序地处理生活中面临的各方面问题。

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法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针对性、效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落实其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以课堂为依托开展专题教育。

结合实际,请学院各级党政领导或党委负责人,一批理论水平高、形势与政策敏感的教师组成形势与政策巡回报告团,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用专题方式可以对专门的问题进行“聚焦”,一次课主要探讨一个问题,分析现象,说清原委,透视本质,道明真谛,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请专家学者、企业领导、行业技术标兵、大学生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等到学院作形势与政策报告,使学生感受到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新成果,激发学习积极性。另外,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和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调查、社会考察,充分利用假期开展“青年志愿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共鸣,形成知识的内化和价值认同。本文载自论文库

(三)大力倡导参与式教学。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从其性质而言,要求学生参与性较高,教师应多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和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活跃课堂气氛。如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次课堂教学中前5—10分钟由其中一组学生进行一周新闻热点扫描或热点解析,课前拟定正反议题,看录像短片畅谈观点,抓重大节日、纪念日、事件发生时机开座谈会、研讨会等。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但能否在课堂上灵活驾驭它,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当中,按照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着力推进本课程的改革。在对每一个专题讲座内容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制作大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而且还应该针对文、理科学生,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差异,进行了针对性的教学,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主要的是使学生在知识结构上得以平衡。

(五)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通过课外教育弥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课时不足,实现多模式教学有效方式。一是针对形势与政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特点,充分认识开展网络教育的重要性,积极运用网络技术,丰富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创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体网站和栏目,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设置动静结合的频道和栏目,设立专家网络邮箱,适时引导学生在线交流,开展在线答疑,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性的需求;二是可以通过校园内的报栏、橱窗、黑板报、宣传园地、广播等进行宣传,另外,以学生公寓电视教育为渠道,加强学生收视电视新闻环节的管理,以丰富和加深学生感性认识,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效果。

篇11: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剖析与改革论文

自国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迅速上升,已成为全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摇篮。行政管理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与灵魂,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效能与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已成为现实且迫切的问题,意义重大。

一、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意义与价值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迎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行政管理是高职院校的核心与灵魂,起到“大脑”与“发动机”的作用,尤其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下,行政管理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行政管理发挥出良好的决策、指挥与协调能力,有利于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办学、提升竞争力,获得全面发展。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采取的教学模式大多以应用技术专业为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校期间与企业、社会接触紧密。一个良好的行政管理模式,不仅协调内部关系,更能够有力协调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减少摩擦与隔阂,让学生毕业后能够与企业、社会直接对接,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走好职业生涯之路。

二、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剖析

1.呈现出行政权力泛化的状况,挤压甚至取代学术权力。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实施行政化管理,过度依附于政府决策,行政权力泛化现象严重,导致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日渐呈现出失衡的状况。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重大障碍。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受政府干预、制约,决定其依附于政府,内部管理呈现出以行政权力为主导、依据政府决策行使权力。由此,导致行政管理更多的是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责,“官本位”严重,服务职能逐步边缘化,挤压甚至取代学术权力,一线教学人员参与管理的权力非常有限。高职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机构,教学、科研失去主导地位,势必影响人才培育的质量。2.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质量不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中行政管理人员冗杂的现象较为突出,有因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而从教学岗转来的,有不具管理经验的留校生、新引进的本科生,也有分配、调动而来的,人事任免往往由上级主管单位负责,给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一定的负担。同时,高职院校在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往往更注重一线教学人员的科研、素质提升,忽视了组织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学历提升、经验交流等,长此以往,行政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服务效能不优。3.行政组织结构不合理,机构臃肿。我国高职院校的行政组织结构多为“金字塔”形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纵向层次较多,“机关化”色彩深厚,导致信息传达、反馈困难。二是横向部门林立,门类繁多,如办公室、政教、教务、教研、人事、后勤等,在具体的管理中存在着多头管理或是相互推诿的现象,管理效率较低。三是权力集中于高层,自上而下层层节制,官僚现象严重,往往通过发布行政命令实施管理,缺乏民主。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是行政权力长期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

三、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改革路径

1.改革教育体制,增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自主权。十八大提出了简政放权,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管理也应由控制职能逐步向监管职能转变,给予一定的自主办学空间,减少行政干预。在倡导特色办学、特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与高职院校可以优势互补、合理监督,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更能促进高职院校科学、高效、全面地发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服务。高职院校内部要形成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相互分离,减少甚至杜绝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预,逐步形成涉及科研的以学术权力为主导、涉及管理的以行政权力为主导的和谐局面,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共谋发展思路。2.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升服务意识。加强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国外名校的联系,组织行政管理人员集中培训、交流学习等,促进其学习先进管理经验、获得专业化成长。支持并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在职提升学历,尤其是选择与高校管理相近的专业,提升人员整体素质,树立服务型行政管理的理念。同时,高职院校在其发展中要注重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性化推进,形成人性化与制度化并行的体制,加强教学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内部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水平。3.构建“扁平化”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推进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适当减少层级、合并部门,解决管理真空、管理重复问题,促进信息的有效沟通、决策的准确传达。树立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地位,打破现行部门界限,减少中间层级,促进高职院校行政组织的创新能力。同时,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根据部门的特点、岗位的不同,细化考核指标,可以效仿企业界逐步推行360°绩效考核,增加教师、学生、部门间、同事间的考核,在保证公平性的前提下尽量避免片面性,通过考核促进行政管理部门服务意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少婴.创新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42-45.

[2]区扬.探讨高职院校行政管理的创新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8):229-230.

[3]邱情瑜.高职院校行政管理问题剖析与改革[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6,12:51-53.

[4]曾文思.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S1):178-179.

篇12: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刍议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针对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设想,探索了适应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模式,达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等数学课程

教学改革高职数学是高职大学生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最基本的工具,它关系到后继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科学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等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在“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下,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部分教师及学生眼中,似乎可有可无,仅将数学局限于工具的作用,数学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被再三压缩,甚至一些专业就不开高等数学这门课。

(2)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新意。重基础,轻应用。重内容,轻背景。内容的处理不能很好地解决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联系实际的领域不够宽阔,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单调。“一本教材、一个教案、一支粉笔”教“一辈子”的教师大有人在。注入式、满堂灌的现象也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中心,讲得过精过细,没有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缺乏学生的参与讨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没有充分利用。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应有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教学要求统一,缺少层次,重视学生共性,忽视学生个性,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很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要,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4)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教材不规范,具有科学体系的高职教材尚未形成。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在高考成绩达到第四批录取分数的学生及“三校”(职高、中专、技校)生中录取的,因此普遍存在着学生的数学基础差、数学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接触较为抽象的高等数学,容易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情绪。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高考入学难,毕业容易,及格万岁的思想。在大学中存在混张文凭等不思进取的想法,对教学极为不利。这些因素给高职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面对这些困难,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设想

(1)明确高等数学的重要性。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说,培养职业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是要培养具有高级技术的“蓝领”,光有职业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工具;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严谨踏实的科学精神和意志,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优化教学内容和体系,加强应用性。从各专业后继课程的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来考虑和确定教学内容和体系。课程设置要合理,打破传统模式,要体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避免重复和隔离。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减与优化,高职数学只要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就可,但实施起来却不尽相同。仅就高职教材而言,目前许多高职数学教材基本上是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对基础部分(一元函数微积分、微分方程、多元函数积分包括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需要针对专业作一定的取舍,最后确定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压缩一些经典但不常用的内容,删除一些繁杂的推导和证明,增加一些体现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新内容。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设置不同档次,不同内容的课程供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选学,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体优势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教学方法及手段。改变满堂灌、注入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用启发式、直观式教学法。直观式教学法就是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和语言来叙述和解释科学的概念、公式、原理,以一些直观的图形或是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先对概念有感性的认识,再配合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再通过数学学习得到最终的解释或答案,这样能让学生理解有关的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力求突出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重要应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重要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本质。

(4)开设数学实验课程,进行数学建模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的普及,数学的实应用如虎添翼。常用数学软件是高职生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习用Mathematic或Matlab来求解。实践表明,数学软件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在机房学习的状态明显好于在教室的理论课学习,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软件既好学又好用。

(5)改革考试方式。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考试不同于高中的数学考试,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采用的还是平时成绩和限时闭卷笔试相结合来评定最终成绩,笔试试卷几乎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考试容易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公式来解决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重在培养能力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方法改革还必须有考试方法的相应改革来配合。

(6)建设数学网站。可由教师个人或学院基础部组织创建,可交课堂教学的电子教案、典型习题解答、单元自测练习、知识难点解析,以及往年试卷、教学大纲等全部放到网站上,让学习自主学习。可开设与数学有关的特色专栏,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开办交流板块,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学生对教学方面的一些建议都可在此及时得到回应,增强师生交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三、结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师所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作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者,学生的引路人,高职教师更应该转变教学思想,开拓进取,积极学习和实践,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建设人才而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EJ2.中国成人教育..5

[2]穆伟明.试论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I-J3.中国成人教育,2006.6

[3]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J].数学教育学报..2

篇13: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教育论文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析教育论文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等学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开设高等数学是一个亟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的现状和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在高职院校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它不仅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方法,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高等数学知识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教学以及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那么,怎样使高等数学更好地为后续课程服务,以及在课堂上怎样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当前国内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高等数学课程体系以及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和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需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其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不明确

目前,对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认识有失偏颇,片面地理解对数学的“但求适度、够用”要求的意义,只是简单地压缩教学课时,删减教学内容,不清楚学习数学对于培养“实用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更把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的作用丢弃一边。学生也困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认真学习数学的大多也是“兴致所至”。

(二)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冲突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谨。这不仅不能适应当今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而且造成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各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作了相应的调整,提高了对数学水平的要求但同时缩减了数学教学的`课时,进一步加剧了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职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同时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许多高职学校都在大刀阔斧地减少基础理论课的课时,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也未能幸免。最终,学生数学基础越来越差,而高职学校教学时数却越来越少,这对本就步履维艰的数学教学更是雪上加霜。

(三)教学手段、方法落后

“高等数学”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是“黑板加粉笔”,教学模式也基本上是班级集中式授课,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与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高职院校更注重专业技术教学,愿意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去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和机床,却很少花钱配备数学教学用品与设备,导致数学教学方法单一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非常落后,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严重影响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而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指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教育。因此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必须为这一总的培养目标服务。而且,高等数学是为其他专业服务的高职课程中的一门公共课,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内容多而课时少,因此要遵循“必须,够用,适度”的原则。使学生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尽可能多的、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最后,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只有与其它类型、层次数学教育作比较才能表现出来的,其特点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高职高等数学教育与基础数学(小学、初中、普通高中数学教育教育)同属学校教育,在教学上有共同之处。但前者较后者内容多,课时少,要求较后者低。因此,高职数学教育决不能套用基础数学教育的做法,必须有自己的特点。

2.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应遵循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其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但在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上的要求不同,教育对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年龄差异较大。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中专数学教育的“提高版”教育而应各有自己的教学特点。

3. 虽然高职高等数学教育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共同的教育教学规律,具备本科高等数学教育的一般教学特点,但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的理论性,完整性要低于本科数学教育,并且其为专业服务的实践性要强于本科高等数学教育。因此,不能把高职高等数学教育看成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育的“压缩版”。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院校大多专业学生的一门应修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一元及多元函数的微积分学、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无穷级数、概率统计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数学基础。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面对数学等基础课程的授课学时大幅压缩现实,要求我们针对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课程进行必要的教学改革,紧密地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而有选择性地教授最实用的数学知识。

(二)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形式单一、呆板,主要采取教师讲学生听一问一答式。改革后的高等数学教育教学可以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引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数学素质差异教大,如果继续沿用固定不变的教学方式、教学要求显然有悖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可采用“分层教学”,将内容分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基本要求是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而提高要求则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听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最适合自己学习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提高。

(三)变革教学内容

课程编排敢于打破教材的限制,不照本宣科,由浅及深诱导学生勤于思考。要让他们能回答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胜心、成就感。对于学了十几年的数学来说,再差的学生也应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当学生对老师的问题束手无策时,教师可逐渐增加提示条件已降低问题的难度,直到学生可以出色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以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出相应知识点之间在本质上的通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去认识、理解同类现象。比如:一元函数求导与二元函数求导之间内在本质的相同;一元函数与二元函数的连续及性质;一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值问题;微分与偏微分、全微分之间实际应用;函数极限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可以通过与收敛数列的性质和柯西收敛准则进行类比;广义积分则可以通过与数项级数进行类比,引出它的全部敛散理论。

四、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模式,其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针对高等数学的不同内容,如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使高职数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是我们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就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对广大高职院校数学教育工作者一些建议和帮助。

【参考文献】

[1]袁华春.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12).

[2]裴亚枫.谈高职教育中高等数学课的定位[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3).

[3]周明中.高职数学改革的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

[4]王金武.高等院校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2).

[5]田智,王喜斌.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体会和设想[J].中国成人教育,2006,(5).

篇14: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

目前我国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目标定位不准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职营销策划专业发展,学生顺利就业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构建“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回报社会,服务全民。

关键词:

篇15: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有更丰富的市场实践经验。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更是再次强调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但多数学生工作适应能力不强、专业技能不适用、职业拓展能力差等问题却未得到有效解决。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如何跟上当前社会需求的发展,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素养和能力,进一步优化营销策划专业的培养模式,使其适应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呙职营销策划专业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准确

目前企业正处于对应用型营销人才的高需求时期,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十分紧缺。然而很多高职的营销专业毕业生却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困境。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没有满足社会需求,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高职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存在着错误的定位:求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不合理,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专业特色不突出

我国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体系构建依据是学科体系,所以多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不结合行业或企业特点形成营销策划专业的特色,就会干校一面,如出一辙。高职营销策划专业的学生在三年中不可能掌握所有的行业知识并适应各种行业和企业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该从职业需求出发研究高职学生所需知识结构和基本能力,依据学校所在的区域经济背景和基础,从本校实际出发,精心选择适当的行业和岗位群,针对具体行业或企业的营销特点,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而不是什幺都学,什幺都不精,毫无特色。

(三)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人的基本素质由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和情商素质构成,但大多数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只强调了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智力素质,却忽视了职业道德素质和情商素质的培养。即便有也只是放在总要求中提一提,缺少具体的培养举措。但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在招聘职工或评价学生时,却恰恰更看重学生的诚信、责任心、价值观等职业道德素养和情绪控制、协调、毅力等情绪智力素养。营销策划是一个和人打交道的职业,缺乏基本职业道德或情商素质比较低的学生,即使专业知识和能力再强,工作也很难胜任。

二、高职院校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把学生培养成真正胜任营销策划工作的职业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知识能力和情商素质。在专业教学中,寓职业道德教育和情商素质提升于专业知识能力的教学之中。首先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践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以发展智力为主导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结合专业特点,重点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市场判断能力、工作执行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以及坚韧不拔、诚信负责等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构建“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层级递升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学生认知规律和营销策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轨迹,在系统分析营销策划专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的能力要求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核心课程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通过将工学结合实训项目分成认知实训、卖场实践、主管岗位助理实训、策划能力实训和顶岗实训五个阶段循渐进地实施。笔者在分析营销策划专业所面向的行业及企业类型和就业岗位群,遵循核心职业能力层级递进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当前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的层级,梳理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体系的安排时,又充分考虑到这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贯彻,以能力培养为指导,安排相应课程和实训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能力培养的目标。

(三)营销策划与行业岗位挂钩,凝练专业特色。不同企业的营销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应该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各种类型的企业,形成多种市场营销模式,满足不同企业的市场营销需要,真正成为工业化或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服务业。

总之,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只有不断完善高职营销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提升营销策划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赢”的目标。

篇16: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模式的论文

随着国家关于现代学徒制试点政策从酝酿到出台,现代学徒制的研究已成为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现代学徒制在实践中也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创新点,它能够为我国高职教育增添活力,突破现阶段的发展瓶颈问题,促进高职教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同时也被视为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的新举措。基于此,本文就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讨。

一 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学徒)的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

篇17: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模式的论文

1.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职业教育和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可以有效克服目前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校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严重脱节的弊端,解决当前存在的就业结构性矛盾,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2.节约教育资源,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通过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充分调动高职院校和企业开展合作的积极性,明确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责权利关系,将劳动雇佣关系和教育关系紧密结合,学生享有实习工资或由企业分担部分教育费用,节约了教育资源;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可以缩短适应岗位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企业用于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的费用,优化企业人力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

3.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探寻我国教育和劳动制度的最佳结合点,推动校企深度融合,企业根据岗位需求参与到学校课程开发、教学内容设计、培训标准制定、教学方式改进以及师资力量培养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三 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政策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工作的机会逐步增加,然而由于学生的身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员工”,因此在获取劳动报酬的数量和形式上出现了与现行劳动制度相冲突的情况。

2.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深化校企合作,然而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许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宣传时声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实际上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缺乏和企业的有效沟通和协调,主要体现在:企业未真正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没有相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仅仅安排学生在第六个学期进入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而且以承担流水线的岗位居多。

第二,学校无法提供合适的师资保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高职院校有一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2003年教育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以来,大规模引进的新教师大部分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或者本科生,这些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普遍缺乏工作经验,实践动手教学能力较差。

3.企业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由于学生离真正的“员工”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企业普遍积极性不高,造成了“校热企冷”的现象。

4.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由于学校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媒体对一些负面新闻的报道,造成部分学生和家长对半工半读、现代学徒制缺乏深刻理解,大部分学生也认为现代学徒制就是去企业当学徒卖苦力,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不愿意到企业中进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