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pegge98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pegge98”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低年级数学教育教学论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学数学课堂中的潜在要素对课堂教学影响深远,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隐性文化对教学的影响。本文探讨参与课堂的各种潜在因素中,教师的素质,教学方式,课堂规则等一系列文化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潜在文化教师文化规则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载体,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课堂文化是一种提倡建立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认识,去探究,从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来促使其生命发展的文化形式。而数学课堂又有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相对独特的任务,如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使得数学课堂拥有其自己的文化特色。

当然,它一定是由众多要素组成,并且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像数学教材带给学生的是一种显性存在的知识,而还有一种像教师自身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师生关系,课堂制度等对教学的影响,这些潜在的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的:“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隐性观念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所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文化,以下几点潜在要素是不容忽视的。

一、善于反思、向专业化发展的教师文化

教师是以一种潜在课程的形式存在于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和教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也是我认为的最重要的潜在因素。就是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曾经有学者说过:“安静的老师教出安静的学生。”这也正是在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由于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在现如今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外部的客观要求是促使教师专业化的一个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从教师自身出发,主观上积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所以,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以适应现代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

首先,作为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是否仍有“教育热情”。当我们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的时候,我们会心怀着梦想与坚定,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作为一种虔诚的信仰。但当我们慢慢的走着走着,伴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这也迫使我们偏离的最初的方向,少了一份“教育热情”。但是像叶澜先生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里说的那样:“……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学校教学工作,就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

因此,十分重要的是使每一位教师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课堂教学对他们而言,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的任务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1]做一个反思型的教师,把投放给教育的热情作为生命价值的体现,这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想到的。

这份热情被带到你的课堂中,一定感染给你的每一位学生,这样的用教师的热情点燃的课堂一定是有魅力的课堂。有研究表明,人脑先有情绪中枢,再慢慢发展出思维中枢,情绪具有干扰思维的强大功能,所以思维往往难以抗衡情绪。也就是说,由于数学一直被很多学生理解成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首先需要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热情,才会有对教育教学活动投入。只有对教师产生尊敬、好感等正面的情绪,才能接受教师所传递的`教育影响。[2]

其次,丰富、完善并能灵活应用的专业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把利剑。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而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正是解开这一症结的金钥匙。教师只有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才可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惬意,才可能居高临下的把知识玩儿活。比如一题多解,公式灵活变形,换角度思考问题等,都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当他们有了“智力投入”,则很容易产生“智力情感”,学生的情感被唤起来,则又会产生相应的思维活动。一位学者曾经说过,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觉得知识好玩儿,让思维的变换带领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玩儿转数学”,这也正是学生们向往的。

再次,良好的教学风格是课堂文化的重要因素。所谓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和表现。[3]良好的教风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都有促进作用。[4]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摸索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自我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教材的设计等的途径,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教学方式,比如有研究指出,女教师倾向于结构化的教学风格,而男教师倾向于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想法、话题和有挑战性的想法。如此说来,我们可以根据性别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女教师可以发挥女性的特质,为学生展现一种逻辑紧密,思维细致的解题形式;男教师则可以用灵活的解题技巧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所以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独特的教学特色,是课堂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合作、互动的教学文化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是帮助学生学习,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旧的课堂文化里,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的观众,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被剥夺的已趋近于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伴随着年级的增长呈递减趋势。学生在大多情况下是愿意参与课堂的,但是如果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被动的记的状态,一定会产生无力感,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是在所难免的。课堂只有以师生共同体的形式存在,产生师生间、生生间的主体间性,才可能是最优化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文化,会更有利的促进学生构建自己、完善自己。

从学科本身出发,数学学习更容易形成合作、互动的教学文化。因为数学学科的客观性,能方便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可以不用立即给予评价,而是把话题解释权抛给学生,让学生们质疑、提问,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来解答。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强化了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

三、民主、和谐的课堂规则文化

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呼吁下,师生共同制定课堂规则,而不再是学生按照教师制定的去执行。这样民主、和谐的课堂规则,可以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们自己制定了课堂规则,则明确知道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发学生内在自主的要求,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动机,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突出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1]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

[2] 应湘 向祖强。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成长。 济南大学出版。

[3] 张天宝。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与条件。湖南教育, ,(2)。

[4] 李文红。潜在课程与课堂教学。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5] 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华东师大出版社。

篇2: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初探教育论文

低年级数学有效生成策略初探教育论文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那么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使学生生成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使所有的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一、有效生成需要精心预设

平时我们所说的备课,就是对教与学的预设。一是对教材的预设,就是准确把握教材,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重组和设计,使之更贴近学生;二是对学生的预设,就是全面了解学生,尽可能多地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乱。这样的预设不是侧重于教师的教,而更多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时,上课一开始,我按照教学预设出示摩天轮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师: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不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生:我提的问题是:玩摩天轮的有多少人?算式是:4+4+4+4+4=20。

学生的答案跟我的预设一样,我赞许地看了他一眼,点点头让他坐下。

师: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陷入了沉思。)

生:我看到一个吊篮里有4人,那么几个吊篮就是把几个4加起来。

我心里暗自高兴:他不经意间把乘法表示几个几相加的意义也说出来了。

师:那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我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起了手。

生:我写的算式是4×5=20。

几位学生马上附和:对的,我也是4×5=20。我肯定了他们的回答。那些写了加法算式的小朋友都看着我,一副不明白的样子。我笑了。

师:你们不明白,是吗?那就请这些同学来告诉你们。

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

有的问:“这道题这样列式是什么意思?”有的问:“4、5、20分别表示什么?”还有的问:“乘号怎么写?这个算式该怎么读?”…… 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学生一开始回答得并不好,但在其他学生的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下,乘法的意义逐渐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清晰起来。

一节课不知不觉过去了,看得出学生学得很开心,意犹未尽。可见,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哪来精彩的生成!我们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展现学生预设性“生成”的火花。

二、有效生成源自积极思维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书中体育活动的情景图,替代成“用录像机把本班同学活动的场面偷拍下来”的生活情境。在进行到“你从图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这一环节中,我预设到学生可能根据男女性别、不同的小组分类来提出问题。没想到,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丢手绢游戏中,戴眼镜的同学有2人,不戴眼镜的有8个人,一共有多少人?”顿时,教室里一阵哄笑。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被老师忽略、被同学们忽视的问题不正是我们新课标中所提倡的从不同角度来发现问题吗?我及时捕捉到这一智慧火花的闪现,肯定了这个同学的想法,并鼓励其他学生也换个角度观察。不多时,课堂沸腾起来:“捉鱼游戏中扎辫子的有7人,不扎辫子的'有8人,一共有多少人?”“踢球的有17人,守门的有两人,踢球的有多少人?”……真是五花八门。正是抓住了这一课堂生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有效生成要求展开联想

比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请说说你喜欢的数。为什么喜欢?

学生纷纷表示:我喜欢56,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我喜欢100,因为我想考满分;我喜欢12,我知道有12个生肖;我喜欢88,这个数字吉利;我喜欢66,因为六六大顺;我喜欢50,我有50张邮票;我喜欢35,因为妈妈今年35岁;我喜欢300,我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900,我有900元的压岁钱……

教师板书:56,100,12,88,66,7,2,35,6,50,300,900,……

师:我们今天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哪些数不属于我们今天要讨论的?

生:300和900都超过了100。(擦去。)

这里预设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来提供学习材料,由于学生展开了联想,使这些学习材料的背后赋予了一个个鲜活具体的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联想,发现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链接,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改造、重新组合构建出新的认知结构。

为了有效地促进和把握生成,教师要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以保证教学的正确方向。

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问题的余地、生成的时间和自主建构的空间,这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新起点。

篇3: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教育论文

小学低年级有效识字教学教育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等。为了达到减轻小学中高年级的识字负担,使学生有大量时间可以用于阅读和作文这一目的,就要求低年级的识字量达到1800个左右,并且要求会写其中的1000个。长期以来,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一直存在着学生难认、难记、难写,学生遗忘较快,老师费力、收效较小等高耗低效的现象。如何帮助低年级学生在短短两年时间内顺利达到这个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教给学生多样的识字方法去主动识字,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这样才能有效地达到识字的目的。

识字教学中有一个认字与写字关系的问题,“只认不写,先认后写。多认少写,识写分流”的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涵。然而,构建科学高效的识字教学体系,探究适合学生“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的识字教学模式却是首要任务。

一、形音义紧密结合是打开高效识字教学的通途

一般来说,在识字教学的最初阶段,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是字形。因为绝大多数生字是常用的实词,学生对部分字词的音、义是熟悉的,但独立分析字形的能力还比较低,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识字教学以字形识字为主。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儿童掌握字音、字形的能力提高了,但由于虚词和含义较深的字词不断增多,字义理解就逐渐成为学生识字的主要障碍。这里涉及一个教学材料的弹性、针对性、持续性和整合性的问题,教学材料和教学方式的取舍,都是紧紧围绕字的形音义进行教学的。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汉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及规律,使学生具备分析字形、自主识字的能力。仔细研究低年级教材中的识字部分不难发现,教材本身更尊重学生的识字规律,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为引导学生“多识字,快识字,识好字”、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应当建立在对汉字本身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上,识字教学要从字的音、形、义出发,从儿童的认知规律着手。例如,教学形声字时,以形声的方法来分析字形;教学形近字时,以类比、迁移和内化的方法进行分析。此外,教材还为识字教学预留了充分的再创造空间,例如,在教学形声字“马、妈、吗、蚂”时,可先让学生掌握“马”的韵母是a、表声,然后在教学“妈、吗、蚂”时,指导学生分清字的哪一部分是表形,哪一部分是表声,再指导学生用换部首的方法识记生字。

“妈”是跟女子有关,所以部首是“女”字旁;“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是助词,用“口”字旁;“蚂”跟虫类有关,所以部首是“虫”字旁。这样的识字教学方法教一字,识一串,使学生牢牢地建立起自己的“字库”,强化了识字教学的容量性、整体性、系统性和有效性,丰富了识字教学的内涵,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果。

二、创设语境,在发现中识字是识字教学高效的动力

识字教学离不开具体的语言学习情境,有效的识字教学关键在于语言情境的创设。字形的分析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讲解字义离不开一定的字理情境。识字教学“要准确把握两种识字要求,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在本课里认识,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写、不考。要求学会的字,由以往强调‘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现在调整为会读、会写,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如果一味地强调识记生字,非但记不好字形,字音也容易忘记,字义就更难理解深刻了。把生字放到具体的语言情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义”的识字教学,有利于学生联系上下文认清字形、理解字义,熟悉对汉字的运用。例如,在教学形近字“渴-喝”时,涉及一个教学层次的问题:第一,利用课文提供的语境识字;第二,引导学生再造识字语境;第三,改换“渴-喝”出现的语境来测评学生的识字情况。在具体的'语境中,只有引导和发动学生找出两个字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所以,识字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能认识出现在固定课文中的字,而必须使学生做到当这个字出现在其他语境时也能正确认读,理解字义并能独立运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巩固和升华。

三、习惯与兴趣为识字教学插上高效的翅膀

从表面上看,学生学习识字、写字是为了掌握交际工具,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从深层次来看,汉字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列为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随着学习的深入,汉字数量逐渐增多,教师要引导学生摸索出汉字的结构规律,形成一定的识字习惯。识字习惯有很多,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发掘、整理,形成规范,并使这些识字习惯从学生无意识地不自觉地识字逐渐成为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识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识字兴趣和习惯,对低年级学生尤其要采用适合儿童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处于优势,学习知识大抵从兴趣出发,为此,我们可以教给学生许多喜闻乐见的识记方法,如“读儿歌”“演情景剧”“编顺口溜”等,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让识字教学处处透着新奇,透着活泼,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识字教学出发点是“趣”,难点在于巩固识字,侧重点是识字语境,关键点是形音义的紧密结合,归宿点是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习惯,让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并在识字教学的天空中愉快地翱翔。

篇4: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对教学现状的分析

对于现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主要从数学教学的角度加以分析。首先,学习目标不确定性。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够集中精力专心听讲,作业完成的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整体数学成绩落后等。其次,数学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至深,也有些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的精神,在教学时,仍然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着重讲授一些考试中的重点,把大量的教学内容一股脑的都抛给了学生,让他们在短期内被动的消化,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够提高教学的质量,还有可能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积极性。再者就是学生的依赖性很强,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导致数学整体成绩不够理想,无形中,也就形成了他们被动的接受数学知识,对于学习缺乏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对于教师和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上课时,也不能够专心的听课,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出来的问题始终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感觉和自己没有关系,不肯主动的去开动脑筋去想,对于一些作业或者是练习等也不愿去做。在课后,也不及时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以此来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印象。此外,也有一些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也是马虎了事,这样的学习态度肯定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教学过程中的对策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灵活的运用各类教材。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将教材上的例题给学生们讲解完了就没事儿了,教师还要创造性的使用各类教材和辅导材料,对于这些教材也不能拿来就用,需要对材料适当的进行加工,结合实际生活,再融入自己专业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设计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内容又丰富的课堂教案来,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要“授之以渔”,教学生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的学习更加的科学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信心。其次,联系实际,注重实践。在数学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引入到数学课堂当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他们生活的相关性。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一些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探究“图形的旋转”这节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现实生活中和旋转定义有关的各种现象和例子,比如汽车方向盘的转动、钟表指针的转动等等,这样也能使得学生初步认识到了旋转,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是在生活中存在的,激发他们对学习本节知识点的热情,为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提供了可能性。

三、总结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需要每一位数学教师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并且在实操中及时的发现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再找出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时的总结经验,明确教学目标,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时改之,使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更加的生动多彩,让“有效”之效成为一种长效。

篇5: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把握教学内容,适当展示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坚持过程,不能只局限于初中阶段,需要贯穿到整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但是,这并不是要求教师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讲解。在适当的时候,把握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意识培养。例如,在和学生探究“函数”这一节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者是课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导,或者是让学生查阅相关的数学史料,让学生都能够对函数概念的形成以及函数的相关应用知识有一些最初的认识。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顺利地推动这节知识点的教学进程。

二、符号化思想和化归思想的培养

符号化也是初中代数中比较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思想对于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也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引进字母的意义。举个例子,以有理数为例,可以借助两个不同意义的数说明“+”与“-”所表示出来的意思是两种相反的量的含义。其次,教学时,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符号化的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平方差公式等乘法公式”,将符号化的鲜明特点呈现给学生们,让学生对符号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符号化思想。化归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指的是把数学问题化解和归纳为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数学教师在培养同学们的化归思想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纵向化归与横向化归的思路。纵向化归思路主要指的是把问题看成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小问题,然后再根据各个问题之间的联系,逐个破解。横向化归思路主要指的是把问题转变为相互独立的小问题,然后再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知识点时,数学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们的化归思想。所以说,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培养学生们的化归思想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发散性

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数学符号的学习加大了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难度,但是数学学科的魅力就在于“条条大路通罗马”。很多数学问题则可以用多种思维方式加以解决,而且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数学的独有魅力所在。比如说,对于同一个定理,则可以从多个角度出题来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再达到让学生充分掌握这个定理的最终目的。例如,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35°,根据已知条件,我们需要求的是这个多边形的边数?当学生把这一边数解答出来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变式1:已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080°,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多少?接下来还可以尝试变式2:已知一个正多边形的外角是45°,现在需要求的是这个正多边形的内角和,等等。结合问题条件,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问题,还有利于让学生用不同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这样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们的发散思维,对于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四、总结

总的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地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地设问,有意识地引导,然后多创造和发掘时机,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得到发展、锻炼,这对于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是很有帮助的。

篇6: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粉笔和黑板完成教学活动,教师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致使学生感到教学方式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初中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就是把现代教学思想、日常教学活动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统一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不断创新,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多媒体技术集数字、图形、视频、声音和教学背景于一体,通过教师的综合处理,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易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便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初中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尤其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更受到教师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检验教学成果的作用。在应试教育下,教学以教师的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教学方式单一枯燥,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虽然付出了辛勤劳动,但教学效果不佳,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应用多媒体教学,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动态地展现给学生,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基础知识和数学问题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例如,学习一次函数y=kx+b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随着k值的变化,图像的变化情况。在传统的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看到图像的变化,教师就要在黑板上画多个图形,这样不但作图难度大,而且还占用了大量课堂时间。而利用多媒体课件制作一个能交互操作的图片,这样通过改变k值让学生直观动态地看到图形的变化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k值的改变对图像的影响。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便于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作为初中阶段的主要学科,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但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思考和大量的计算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学习起来比较枯燥,致使很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而通过多媒体课件中图片、声音、动画的效果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延伸和扩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教师在课前先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创意的图形,在讲解新内容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这样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认识和了解几何图形,再加上教师的讲解更加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三、初中数学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师缺乏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

有的教师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鲜事物较慢,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胜任教学,没有必要花费时间研究新的方法,不愿意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2.没有理解多媒体技术的真正意义。

有的教师虽然表面上应用了多媒体技术,但是却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优势,只是把要讲解的内容简单地表现在屏幕上,跟传统的板书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学生不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优势。

3.多媒体在教学中占据了主导作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能够全面、具体地展示教学内容,大大节省了讲课时间,因此有些教师便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同时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形式过多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反而影响了数学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由于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并且新课改也在提倡对多媒体的应用,因此许多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制作和应用课件上,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演示课件,忽略了日常的备课,忽视了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学生在尝试了多媒体教学的新鲜之后便不再有更多的兴趣,这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

四、总结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步,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化。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要合理使用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以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运用多媒体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对多媒体技术产生依赖性则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既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又要消除不合理应用产生的弊端,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7: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

模式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模式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当前许多幼儿教师对模式及模式教学的认识和理解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模式教育活动,明确模式教育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丰富体验,提高能力;只有将基础打牢固,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模式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关键词

篇8: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探讨论文

模式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模式能力是幼儿数学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模式只是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教师对模式的内涵,模式能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模式能力对儿童整体数学能力发展的影响等等相关方面都缺乏充分的认识。有相关研究发现,教师大多很满意他们自己对模式过程的理解,然而,通过对这些教师上课情况的观察表明,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模式的内涵,这种理解上的不完全限制了儿童模式能力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幼儿的模式学习大多是在不断追求难度上的提升。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幼儿不停地进行模式排列题的练习。然而,这种单纯练习式的模式学习很容易演变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幼儿能够完成多因素模式排列,但无法将模式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当中。本文将对模式的特点、模式发展的特点、模式学习的本质以及如何开展模式教学进行阐述,以期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1、认识模式

模式是指有规则性的图案、花样、声音或事件等的重复出现,也可以是呈现于感官的一个重复性刺激。模式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模式有两个根本特点:重复性和可预测性。多种元素按规律循环排列,只要符合这一原则,都可以称之为模式。模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红—绿—黄”交通灯的循环转换,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服装的图案设计,乐曲的创作,建筑的装饰处处都透着模式的思维。小小的模式隐藏着大大的道理,模式透出了生活之美,世界之秩序。对于教师来说,必须了解模式与生活的关系,必须了解模式的抽象认识源自生活的方方面面。

2、认识模式发展的特点

皮亚杰对儿童的模式学习发展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在婴儿期就开始感知模式。最初他们感知的是空间上的,如房间里有规则摆放的家具,同时他们也可以感知一些习惯性的行为动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模式概念逐渐发展起来。皮亚杰将儿童模式概念的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但在一次模式活动中,各阶段的内容可以同时或交叉出现。从皮亚杰的研究中,我们得知:

(1)儿童模式认知的发生和初步发展起始于儿童早期;

(2)儿童模式认知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3)模式与序列发展同步,但又比序列复杂。

国内研究者也对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儿童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5—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

(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

(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

(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3、探索模式学习的本质

模式的规则是从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相似排列特点的事物中总结出来的,是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我们应该认识到模式本身固然是抽象的,但幼儿对于这种抽象的学习,却是从具体中学来的。也只有在具体中学习,才能使这种学习不只是一种机械的操练,不只是几种无意义的记忆,而变成一种具有领悟潜能的过程体验。儿童的模式学习更重要的'在于儿童的体验,在操作和探索的基础上去体验、去感受。因此,通过模式学习,主要不是让幼儿掌握多么高难度、多么复杂的知识概念,而是要让幼儿体验丰富多样的模式排列,发现这种排列之美,从而学会运用模式去创造美。

4、探索如何教授模式

首先,要正确认识模式教育活动,明确模式教育活动的真正目标是丰富体验,提高能力。教师要认识到幼儿模式的学习重点应集中在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和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上。我们生活的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的模式构成的,把模式活动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更有助于幼儿以模式的思维方式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模式的方式建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正是模式教育的最终目标。

在“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是否能在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我们要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阶段,引导幼儿更多地去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模式特点的事物,丰富幼儿对模式的体验,引导幼儿开展内隐学习,让模式的经验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他们积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础。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日积月累积淀出的感觉,模式的学习也需要这样的感觉。这种积淀式的学习可以为幼儿将来理解模式的本质特点及进一步运用模式奠定基础,更加适合儿童的发展特点,更有利于幼儿长远的数学学习。其次,要认识到只有将基础打牢固,才能真正发展幼儿的模式能力。幼儿的模式教育,不应该将关注点集中在解决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的模式题目上,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帮助幼儿理解模式的基本单位与结构上。只有将模式的基础知识学扎实了,才能真正发展模式能力,将模式能力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如今,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过于急切地想要拔高模式题目的难度,而忽视了幼儿对模式基础的掌握。幼儿在学习重复模式时,如果没有完全理解每个单位模式所受的限制,就会阻碍其发展出更复杂的模式,如成长模式。然而通常情况下,教师教授重复模式时,模式的结构很容易被忽视或误解。幼儿虽然在一遍两遍的练习下,会做重复模式的题目,但其实并没有真正掌握模式的单位和结构。在模式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拔苗助长,而是应该努力让小苗长得又粗又壮,把基础打结实。

最后,要认识到模式的学习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假如我们把模式当作一种脱离生活的规律去发现,让儿童直接走进抽象,那么儿童就很难再回到现实。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自己去探索并发现和创造模式,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的探索与发现。生活中模式活动的材料取之不尽,幼儿身着不同颜色的衣服,这就是模式的材料;男孩、女孩的性别差异也是模式的好材料;长头发、短头发也可以作为模式活动的材料,儿童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去探索模式、学习模式。在模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创意,不但要以鼓励的态度多加保护,而且要认真分析,进行有益的引导,但这些闪光点并不是随时可见的,需要教师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去发现。

幼儿园区角的串珠材料,是孩子们很喜欢玩的材料。它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教师并未像其他数学活动一样下达任务指标,而是让幼儿自己玩,自己探索。当区角的串珠材料摆放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发现,有些幼儿串的串珠已经开始出现简单的模式了,有的幼儿甚至偶尔会串出ABC模式。这是幼儿自己体验、摸索的结果,他们为了把项链串得更漂亮,会不断地尝试、探索、模仿、学习,在这样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学习着模式的知识。其实更重要的不是了解了多少模式的知识,而是将模式与美,与生活很自然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做的应该是为幼儿展示多种形式的模式,给幼儿体验多种形式的模式之美,从宽度上不断拓展,让幼儿发现模式在生活中其实无处不在。教师要尽可能地丰富幼儿的模式体验,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积淀模式的感受,这种积淀,需要幼儿从更多的角度去体验,需要幼儿去感受更多的模式形式,需要幼儿发挥更多的创造。当这一切条件都已积淀完成时,提升模式的复杂程度就成了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用去着急地推着孩子向前走。不要让孩子们行色匆匆,漏掉生活中真正值得去体会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史亚娟.论模式能力及其对儿童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7-8).

[2]林泳海,周葱葱.3.5-6.5岁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1).

[3]林泳海,曾一飞.幼儿序列和式样的特点和教学[J].山东教育,(6).

[4]高燕.运用日常生活情境促进小班幼儿模式认知能力的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7).

[5]史亚娟,庞丽娟,陶沙,陈瑶.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

[6]周淑慧.幼儿数学新论——教材教法[M].台北:心理出版社,

篇9: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茶的今天,教师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找到更好的数学教学方法?%A 一、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A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认识钟表”一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用的钟表。

讨论如何确定整点、半点、整点刚过和快到整点,使学生感受到亲切、有趣。

又如:“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教材中就利用了学生熟悉的人民币,创设了“购物”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认识了人民币。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研究数学的材料、题材,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尽可能地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和数据编制开放性、实践性练习,以生活化方式呈现数学内容。

从生活人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A 二、以探究的方式体验数学知识%A 儿童天生就有一种希望自己是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的渴求,孩子们多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发现。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的教学第一层次是理解面积的概念,首先在多媒体课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张阿姨油漆两个房间

的地板,你能从图中看出哪个房间用的油漆多吗?为什么?借助这一生活情境,学生理解了面积的概念,知道了面积有大小之分。

第二层次体会面积单位的意义和作用。

第—个房间比第二个房间的面积大,大多少,需要一个衡量标准,引出平方分米这一概念后,组织学生剪出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用这1平方分米的大小的硬纸片丈量练习册、椅子面、橡皮、指甲、写字本的方格等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后三者的丈量困难的出现很显然需要产生一个比平方分米小的面单位,此时出现平方厘米真有种急学生所急之感。

而后布置了一道别有用心的回家作业,从而将广阔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我布置的回家作业是这样的:用1平方分米或1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丈量家中一块窗玻璃、一扇门、自己睡的床以及客厅的面积。

第二天的数学课,我问孩子们昨天有何收获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手一个比一个举得高,“老师我有发现,老师我有发现。

生1:“我在量客厅面积的时候,我发现客厅一块地砖的面积是50平方分米,然后就数出来客厅里共有地砖50块还多半块。

半块的面积就是50平方分米除以2,我就知道了我家客厅的面积是2525平方分米。

这位同学多么有创意啊,在实际操作当中,他们居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面积单位,这创新源自于学生内在需要,没有任何的一点牵强,多么的可贵。

就在我为这两个同学赞赏,还没来得及点评时,同学2已急不可待地叫道:“老师,我这里有更好的发现。

生2:“我是在量我家门的时候发现的,其实知道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只要用尺子量出要量的长方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分米,再把长和宽乘起来是几,那它的面积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我问过我爸爸了,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同学所说的不就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就在同学们疑惑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该同学所说的正确吗?”开始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

整节课在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验证各自的发现中度过,让学生在探究及做题相结合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重点,关注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以个性化的方式引导数学学习%A 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

如: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设计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

要求得出一种或几种思路,而优秀生则要求得出多种开放思路。

还可让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在出题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孩子的个性。

总之,新课改、新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新挑战,我们每个教师首先要挑战自己的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评价观。

四、以活动化的形式尝试数学应用%A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总体目标”中指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学完多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给学校主席台铺地毯的活动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合作,自己量一量长、宽各是多少?求出要铺她毯的面积。

学生合作、测量、记录、计算各有分工,在情趣盎然中完成,既巩固了知识,又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真正了解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真谛。

当今,新课标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每位教师在课堂上怎样实施,教法是多种多样的,模式是五花八门的,还有待于我们广大教育工作深入、大胆地研究与探索。

篇10: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最初打开一年级的数学教材,给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

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1、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

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生活中的数》时,我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

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

2、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同的游戏、故事。

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 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 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

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再如:上《小猫钓鱼》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猫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态,再让学生戴上小猫的头饰,进行模拟表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让他们自编、自演故事,真正使学生在“玩”中获得了知识。

3、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

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

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我讲《跳绳》这一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列算式为:2+6 (2个摇绳的,6个跳绳的),这时,有个小女孩却胆怯怯的举起了小手,她列

的算式是:4+4 我故作惊讶地问:“你为什么要列成4+4呢?”她说:“有4个小男孩,4个小女孩,共有8个小朋友在玩跳绳。

我当时特别高兴,就借机说:“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棒极了!”并奖给她一个“智慧果”。

篇11: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1、幼儿园数学课学习内容的分解

对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了明确的规定:第一,教授给幼儿数学知识以浅显基础为主;第二,将以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第三,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第四,从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照以上四点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科学合理开展教学。我们的分析思路是:充分考虑幼儿的在生理上限制的基础上,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出发,不仅仅是简单地教授幼儿进行一些数学运算知识,还要让幼儿热爱这门学科,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具备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出发,兼备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能力以及面对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从小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因此,我院各班就具体制定了以下课程体系。

1)图文并茂,认识数字1到10,并学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目;

2)会比较事物的快慢,对事物的粗细、厚薄、高矮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较数的大小;

3)能将一些实物数量数出来,并说出总数,能适应不同方式的数数,比如从3数到16、从7数到18等等;

4)掌握简单的分类方法;

5)会运用序的概念对5个有差别细微的物体排序,以等差数目排序为标准,体验数的差别。运用序的概念排出10以内的顺序关系;

6)对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圆形等平面图形要有一定的认识,知道它们的不同之处;

7)了解早上、中午、晚上的时间观念;

8)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并识别数字,初步理解跟数字既联系又简单的概念,比如数量、颜色、距离、重量、方位以及时间。

2、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改革

2.1幼儿园数学教育是按照教学目标去开展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教育之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法的实施受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限制。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相关规定,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情感、态度等方面和谐、全面的发展。许多教师长期以来在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片面性,教师都认为幼儿数学教育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是只要学会知识就行了。针对这个现象,幼教教师应加深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认识,在教学中全面把握教学目标,从小培养孩子学习知识的能力,我们需要培养的是知道如何去学习的学生,这才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真正价值。从培养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态度、智力技能出发,幼儿在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很多事物能感受到许多与数学相关的知识,加深了对数学的认识,幼教老师的教学应当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能反映生活。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是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数学教育,与此同时幼儿数学教育满足了儿童生活上的需要,也满足他们认识事物的要求。幼儿园数学教育应当从幼儿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出发,在结合教育内容的同时,明确幼儿发展目标,使各教育活动围绕实现目标开展下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质量。

2.2创新教学方式,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思想上比较保守单调。表现在课堂中,习惯从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出发,单一地强调了数学教育的直观性,在教学活动中重点采用教具进行演示,由此引入数学概念,主观的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幼儿身上。比如说,单以铅笔和水果为教具,教师就上完一节课。下课以后教师也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不太理想,并没有达到教学目标任务。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陈旧保守,单调枯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只有打破这种传统保守的教学模式,才能提供我们的教学质量。不但要在课堂之中为幼儿讲授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数学在生活中的适用性。比如说,让小朋友回家后,去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还有在自己家里桌子有几个位置,放了几张椅子等,在生活中去教育孩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传统教学中的实物教学法为主和以采取情境设置法为辅。教师设置适宜的场景,比如说“喜洋洋和灰太狼”,在这样的情境下,让小朋友为喜洋洋和灰太狼准备衣服,城堡等等。用小朋友生活中所熟悉的故事来设置场景,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只要情境设置的合适,不但巩固幼儿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为将来幼儿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地基础。

2.3关注幼儿个性,实施差异教学

每个幼儿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在环境与资质上各有差异,从而导致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上存在着区别,因此幼儿的数学教育要注重关注幼儿的个体性发展。每个幼儿在教师眼中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促进所有的幼儿健康发展,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但是在实际上,大多数的幼教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只看到了幼儿教育的一般性,没有看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特别体现在忽视儿童的个体差异上,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分层次地去对待每一个都个性不同的幼儿。我们创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以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为参考依据,实施差异教学。实施差异教学让每个孩子的智能都各具特色。教师应在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的过程中,去重视幼儿具有的多元智能,并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客观充分尊重幼儿存在的个别差异。幼儿园数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都备受关注,包括重视动作、技能、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从个体上来讲,幼儿的思维发展和一般发展之间又是存在差异性和特殊性的。因此,探索多样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3、探究式的教学策略提升数学能力

3.1开展情境教学,利用适宜的问题生成一个个情景

这样是运用最少的时间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主动的以较好的状态投入教学过程中去。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如故事、谜语、游戏、图画等,让幼儿触景生情,有所思,有所问。在情景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幼儿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幼儿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小班数学活动《认知数字5》的教学目标是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我们可以利用5个人、5张椅子、五个碗等图片创设一个温馨的家庭。让幼儿以自己的家为具体情景,在介绍自己的家人、自己家里的布置的时候感知数字5的实际意义。找一个合宜的时间,引导幼儿想一想自己周围的事物哪些东西也有5个?从游戏中活跃气氛,幼儿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3.2自主探究教学方式

为幼儿解决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整个探究教学的中心环节。如何自主探究教学方式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2.1对传统教学内容输入新鲜的血液

使幼儿了解到数学的适用性,让幼儿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在教材上增加以钟表与时间、旅行线路、价格与购物、生活用品的面积、体积等为内容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另外,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所有数学活动中的核心部分。解决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问题解决,使幼儿体验到数学实用价值。在大班数学活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我们创设了小商店这样一个情境,提供了玩具汽车、各类学具、故事书等作为商品,并分别标上1元、2元、5元不等的价格。为每位幼儿准备了1元、2元、5元的钱币,引导幼儿学习加法:花5元钱买商品,你可以怎样买?每样商品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会让幼儿采用尝试的策略,通过实际操作,发现不同的组合方式,如:1+1+1+1+1+1=1+1+1+2=5、1+2+2=5。幼儿在提问、思考、讨论和探索中成功地解决问题,使他们获得自信,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

3.2.2提供适宜的探究材料

幼儿总是通过动手触摸等手段来达到满足好奇心的目的。探究型幼儿数学教育活动需要适宜的材料。为此,我们要注重选择能引发幼儿兴趣的具有多方面联系的材料,以便幼儿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探究,亲历探究过程并发现规律。大班数学活动《学习测量》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我们为幼儿提供了长短不一的绳子、玩具棒、竹竿、直尺、三角尺等工具让幼儿自选,自定测量对象:课桌、门、窗、柜子、小朋友的身高等,将测量结果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通过分析比较,最终获得结论。

3.2.3多样化的探究方法

我们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归纳为ABC三种形式:A.问题―操作―发现、结论。B.问题―猜想―论证―结论―评估与交流。C.提供旧知―联想迁移―验证结论。我们以大班数学活动《交集分类》为例,在此活动中,我们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方法A。由于“交集分类”是很抽象的概念,学习重点在于理解两个集合相交部分的含义。我们从男孩女孩最喜欢的玩具作为载体,请幼儿分别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图片放入两个不同颜色的圆圈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男孩女孩会有一些共同喜欢的玩具,如何为这些共有的玩具造一个新家,而这个新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既是男孩喜欢的玩具的家,又是女孩喜欢的玩具的家。

3.3加强交流,深入反思

数学教学中的交流,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有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第一,将小朋友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问:你如何评价他人的探究成果?这样的问题方式,不但丰富教师开展幼儿活动的经验,加深对教学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理解,而且促进了幼儿学会欣赏、接纳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二,自我反思。幼儿可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思考:我是如何进行探究的?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还有哪些疑惑?通过这样的反省,有利于幼儿深刻认识自己所经历的各个过程和步骤,提高以后再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探究式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幼儿的推理和解题的能力,并不是单纯让幼儿获得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对幼儿用多种方法证明他们的答案、思考过程以及推测的结果的这种行为进行鼓励,树立幼儿独立思考的信心,从而培养幼儿的综合思维能力,有效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12:数学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改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就成为一个特别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期树立“我要学”、“我想学”的正确学习观。如果数学老师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最大程度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就可以将枯燥的初中数学转化为一种有趣的求知。

二、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

(一)注重引导开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对此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引导式教学。学生学习数学,只有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并转化为内心体验后,才可能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作用。譬如,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定理、公式的推导,如果引导学生找出一些例子,然后从例子中归纳总结相应的定理、公式,这样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推导出来的公式,必然印象更深刻,理解也更充分。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况,学生不至于手足无措,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推理而非生搬硬套公式,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变简单地灌输数学符号、图形、公式为主动建构新知识结构。

(二)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1.数学的学习讲究一定的方法,只有遵循一定的规律和程式,才能更好的学习。首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督促学生课前预习所学的内容,在预习阶段提出问题、了解难点,这样听课就会更有针对性。其次,数学教师应当对学生如何听课提供指导和帮助,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例如,在授课过程中要及时提醒学生那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去推理,如何练习巩固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自然养成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练习巩固的良性互动机制。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提问,这样有利于数学学习中发散性思维的培育。当然,对于学生的问题和回答,教师应当认真、耐心的听取,对学生的回答给与及时的点评。

2.素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解题方法的培养。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第一,归纳法,将已有的例题集中在一起分析,总结它们的共同点和规律,这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模式;

第二,演绎法,就是将得出的规律和方法运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通常学生在理解了相应的定理、公式之后,然后再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解题过程中,这是一种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模式;

第三,类比法即将多个事物结合在一起,进行调查研究,得出此类事物之间的异同。一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有使学生对相似的问题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法时,才能触类旁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毋庸置疑,这些方法对于数学的学习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应当积极领会不同解题方法的真谛,积极拓展学习思维。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下几点:

1.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品质。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例举一些常见的事例,不仅可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2.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能力水平各有高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情况都应予以关注。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创新和求异,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教学设计方案应当符合思维的正常规律,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如何推进思维、如何拓展思维,都应当遵循一定的规律。

三、应当完善学校的教学设施,积极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教学工具的提升和普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板书模式的弊端。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问,需要将其转化为具体化、形象化的知识才能加以理解和运用。在转化过程中,多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注意力。同时,网络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充分利用好

网络教育资源,及时收集资料、获取相关信息。

总之,要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的愿景,必须注重教师与学生各自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理念的认知与理解程度,以及如何践行、如何开发新的理路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此外,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形成互动交流式的数学学习模式。

篇13:数学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14:数学教育教学经验论文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讲求实在、讲求有效。有效即有效益、效率高、效果好。学生既能学到并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又能达到教学目的,这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设计一个新颖的有趣的情景怎样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提起来?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都在思考也是不断在实践着的事情。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这点就更为重要。好说好动,精力分散是一年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因此,一个好的开头往往就能把小孩子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你的课堂中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总是想方设法去寻找、挖掘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题材,比如:现有的课件,教学参考以及任教过的老师的教学反思等,尽可能的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达到有效。

我记得印象很深的是教学 “10的认识”,其实学生都认识10 ,可我们书本上还是有这个知识点,怎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饶有兴趣地听课从而使得我能很好地开展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开头:我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我自己配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 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 学生一个个瞪大眼睛看着我操作,这时我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 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效果出奇的好。

二、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谈有效。

记得在教一年级的时候,很多孩子已经熟练掌握了10 以内的加减法甚至20 以内的进退位的加减,有的还能做100以内的呢。刚开学的时候遇到有些家长他们会很自豪的告诉我他的孩子学数学应该没问题的,因为孩子算题目很快。可是一段时间下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的,那些以为算的很快的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出现错误,考试成绩也不怎么理想的。家长觉得很不能理解的,其实原因很简单,是他们误解了数学。数学并不是能做几道加减法就可以的,通过数学学习目的是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能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课堂中更应注重的是学习方法的传授,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点优为重要,我们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以准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怎样听课,怎样参与课堂,通过“提问、合作、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课堂的实现还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因为喜欢你,他们就会在你的课上表现的特别的积极,不管你让他们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很好的去完成,师生间有了默契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益。

2、教师与教材的关系:

我们每个教师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认真备好课,上好课。可是真的是说说容易做做难,往往是一节课上完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遗憾,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把握住教材的编写意图,特别是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是在摸索,有时还会犯穿新鞋走老路的毛病,记得我在初讲两位数计算这节课的时候,看完参考我觉得这个内容和以前的老教材没啥区别的,只是把以前的表格式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改成了情景,由学生看完情景自己说条件然后根据条件提问题列式解答。于是我就按照原来教学的那套方式来进行,结果班级我发现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也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去说条件问题,效果不灵,下课后我就反思了,怎么回事?上第二节课的时候我改变方式,不再提条件和问题了,每道题都让学生看文字闭着眼睛想情景然后根据眼前想象的情景来提问题,忽然我就发现课堂气氛活跃了,举手的学生也多了,效果比第一节课好得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把握教材,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理出一个更为合理更加贴近学生和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学生和教材的关系

让教材更加贴近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要“以人为本”。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就应该把握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忘了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他们都是有思想的,作为老师别老是高高在上的,有时需要我们放下架子,要装着不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是主人。

四、从练习谈有效。

练习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还是复习课都离不开它,同时也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巧技能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的课堂练习的设计尽量做到:1、少而精。2、具备典型性。3、能集中体现教学内容的精华。4、题量适当、恰到好处。 5、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作业分层布置,尽可能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有不同的作业要求,提升作业布置的有效性。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学期的课堂实践有收获也有缺憾,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思考不断进取。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反思,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再学习,相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进步的。

看过“ 数学教育教学经验论文”的还看了:

1.小学数学教学经验论文

2.数学教育教学研究论文

3.初一数学教育教学经验文章

4.浅谈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5.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篇15:幼儿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幼儿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如何处理幼儿数学教育中的操作材料问题

邓淑藻

动手操作是幼儿数学课堂活动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数学活动中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能够促进幼儿主动活动,将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幼儿更好地感知数学,并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为将来进入小学、中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处理和使用好操作材料,我通过多年幼儿数学活动实践,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材料应体现数学概念属性的主要特征

幼儿数学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要从教育目标和内容出发,要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和要求融进材料之中,提供材料时应选择那些与数学概念属性特点有关的物体,如认识几何图形的教学,提供几何图形板、钉子板、火柴棍、画剪工具材料等。生活中数字符号,字母符号等的应用,指导幼儿多观察。笔者认为,重视幼儿数学表征能力的培养能使幼儿积累符号经验,对其进入小学后“符号感”的.进一步建立乃至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材料应遵循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

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适合每一阶段表征特点的材料,即实物――图片―符号标记。如学习“3”的组成,开始提供实物,如小动物模型片、果核、小棍等。在幼儿摆放实物中进行实物分解,3可以分成2和1,1和2;2和1合起来是3,1和2合起来是3。再用图画表示出物体分、合结果。数学活动中,按照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规律,指导幼儿摸实物、看图片、识符号、写数字,幼儿学得快,记得牢。

三。材料要适应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特点

培养幼儿学习兴趣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求知兴趣对幼儿智能活动有着重大的能动作用,在提供材料时 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数学教育中提倡玩中学,提供材料要把玩具、材 料一体化,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寓教于乐。提供材料时要考虑幼儿学习的特点。小班幼儿好模仿,学习目的性差,任务意识淡薄,他们对活动的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动作感兴趣。到了大班他们学习目的性增强了,能为完成学习任务做出努力,重视学习结果和评价。

四。材料应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操作需要

幼儿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允许他们从不同起点按不同水平、不同速度发展和学习。经过帮助使幼儿有所提高,逐渐达到目标要求。在提供材料中改变过去全体幼儿人手一份,统一学具的作法,应该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材料,照顾幼儿智力差异,给幼儿量力而行的可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从而增强自信心和独立性。

(作者通联:444324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幼儿园)

相关专题 教学论文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