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品质论文

二四六七八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二四六七八”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品质论文(共1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品质论文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品质论文

【摘要】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品质,是我们不断探讨的主要方向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五个层面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很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活动创新品质探讨

幼儿年龄小,思维较大胆、活跃,但由于自身知识储备少,思维容易受外界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期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培养对新事物的探究欲望,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很重要。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从幼儿天生具有的思维能力入手,开展一系列科技活动,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与现象的兴趣,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大胆尝试,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一选择适宜的内容,优化创新思维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只有孩子感兴趣的活动,才能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通过深入孩子当中、做孩子的朋友、和他们谈心,我们发现,孩子们关注的活动非常多,如:恐龙、白色污染、沙尘暴、我从哪里来,还有我们成人想也没有想过的“身体里的声音”等等。于是我们摒弃原有离孩子的生活经验遥远、陈旧的内容,选择并设计幼儿感兴趣、更能激发创新思维火花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时,也大胆创新,把一个活动设计成了若干个活动,如“我的朋友——笔”、“旋转的世界”等。孩子们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激发了创新情感,优化了创新思维。

二创设合理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

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幼儿园科技活动中教师只有为幼儿创设能使他们感到安全的、可信任的、能够进行探索与创造的环境,才能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情感。我们在创设科技活动环境时,首先考虑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为小班的幼儿提供的是鲜明突出的“给小纸片安个家”,中班是“我给天空洗个脸”,大班就是能表示事物与观察之间的简单联系的“我是环保小卫士”。其次,为幼儿创设科学准确、通俗易懂、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科学环境。

如月亮、地球、太阳的转动,孩子们很难搞清楚,我们就创设一个立体的、动态的环境,在满足幼儿好奇、好动、好问的同时,放手让幼儿操作探索,让孩子自己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在环境的创设中,要注重幼儿的参与,为幼儿提供一些能操作的、安全的材料,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激发创新思维。在整个环境的创设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一种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对幼儿和蔼可亲,积极鼓励,但不容许提出过高的要求及太多的禁令……对幼儿的求异思维给予肯定并赏识,并鼓励幼儿在原有知识经验上再创造。通过教师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保护了幼儿的创新火花,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开拓创新思维的源泉

观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源泉,我们需要对幼儿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观察的内容分为动植物观察和气象观察两大类。我们利用班上的自然角进行观察,让幼儿记录花的观察过程(包括颜色、叶子、形状等),记录黄豆、小麦、蚕豆、土豆的生长过程,利用饲养角观察并记录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等。气象观察则定时定点,及时记录每天天气情况以及风、霜、雨、雪等现象出现的时间。通过观察为幼儿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他们思维更活跃,更富有新意。

四利用多种资源,积累创新思维的素材

我们充分利用家庭、社区等资源,以丰富创新思维的内容。我们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带幼儿去农场,去公园,去社区参观,拓宽孩子的科技领域;我们还邀请中学的植物老师、化学老师给我们上指导课,丰富教师的科技底蕴。我们还非常重视幼儿家长的资源,请家长带着一些小发明经常来园上课活动,调动孩子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室也是我们科技组活动的有力保障。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机渗透创新思维方法

1.利用废物搞发明

发明也是创新,利用废旧物品搞发明,对环境保护有利,对节约材料、节省费用有利,对培养创新思维也有利。我们曾开展利用蛋壳、雪碧瓶、牙签、泡沫板、一次性纸杯、牙膏盒、毛笋壳、乒乓球、冰淇淋盒、花生壳等废旧物品进行创新、加工,活动开展得非常成功,幼儿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所设计的作品也非常新颖、独特。

2.多种活动,样样出新

我们把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各个领域、各个活动中有机渗透和整合,注重在每个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重点在印染、橡皮篆刻、剪贴三个兴趣小组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更敢于大胆表现内心的创新思维,所设计的作品大胆、有新意、有活力。幼儿的多幅作品参加江苏省新闻协会、《环境导报》编辑部举办的“第二届省绿色学校学生美术书法比赛”,有36幅获奖,其中一等奖有7幅,二等奖有7幅,三等奖有5幅,参展奖有17幅。评委们也为孩子们一幅幅极富创意的作品所惊叹。

3.组织幼儿大胆幻想创作,激发创新思维灵感

我们还经常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海尔兄弟》,观看科幻影视《十万个为什么》,给幼儿讲述科幻故事,引导幼儿科幻绘画,学生的积极性高,大多数幼儿参加了这一活动,大胆地创作了《摩天大厦》、《大力士》、《地球床》等创意作品。

幼儿正处在创造和发展的初期,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那么新奇,他们会对周围环境中突然发生的一些科学现象、事物及有趣的情景产生好奇和关注,并有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了解孩子,从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产生积极的态度,点燃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2:科学教育活动下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论文

关于科学教育活动下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的论文

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积极的感情态度以及良好的行为倾向,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为今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幼儿园应重视科学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将其作用,促进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一、注重幼儿在实际科学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感情态度及好的行为倾向

积极感情态度的核心为:具有好奇心以及探索热情,同时具有初步的科学精神和态度。幼儿都具有比较强烈的好奇心,乐于尝试陌生的事物,在探索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以及了解世界,同时累积经验,建立认知框架。

知识经验的核心为:得到周围相关事物的具体认识和经验,同时有实际应用这些经验的倾向。科学方法的核心为:得到探究解决问题有效措施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要通过观察以及比较的方式来获得答案,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的时候,应注重幼儿的感情态度,培养其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要改变以前那种始终以掌握知识为重的教学方式,应该主要关心幼儿掌握的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品质等。比如在进行主题为《春天来了》的观察活动时,设定具体的活动目标:一是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积极感情以及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懂得和乐于分享、交流;二是引导幼儿学习各种科学探索方法;三是帮助幼儿得到与周围环境相关的知识经验。可见,注重幼儿感情态度的'培养,同时强调处理问题的过程以及采取的方法,远远比获得知识本身更重要。在活动中,应该让幼儿感到身心愉悦,兴趣得到尊重。

二、对幼儿好奇心以及学习兴趣进行尊重和保护,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教师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当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进行科学思维,首先进行的是感官观察,利用感官来感知周围事物,从而开阔视野以及获得知识。幼儿周围环境里面的生命事物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应从关注周围动植物这一方面开始引导,因为好奇心,幼儿会对其所感兴趣的事物投放很多精力和热情。主要表现特征为:一是情绪非常兴奋以及专注;二是自言自语;三是和同伴进行积极的交流讨论;四是向老师求助。

幼儿成长阶段是感情体验快速发展的阶段。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条件下,社会性要求以及同伴交流和教师对幼儿的亲近、尊重与理解,都是幼儿心理渴望的,会让其具有安全感,对其自信心的树立非常有利。对幼儿来说,无意性以及情绪性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新奇有趣的东西才可以吸引其注意力,让幼儿有兴趣参与到其中。所以,在对科学教育活动进行设计或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时候,应当注重活动的教育性以及可操作性,同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让活动与幼儿的心理特点相符。选择合理的活动内容,还可以培养幼儿坚强的意志以及团结合作的品质。

三、营造宽松、探索的环境,同时重视教育过程

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是幼儿进行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当从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开始,在谈话、倾听以及认真观察中了解幼儿的心理,让幼儿在碰到问题时,可以做到敢想敢说。然后,将物质环境所具有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给幼儿营造一种能够自由选择以及主动探索的活动环境,让幼儿在与物质的互动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得到经验。

教师合理地设计科学教育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教师要将幼儿的创造力以及想象力充分发挥出来,和幼儿进行谈论,一起创设一个活动环境。比如建立科学小园地,给幼儿留下多余的墙面或者是展柜,在某一主体设计展活动中,让幼儿把和家人一起设计的作品放置在展柜上,或者贴在墙上,幼儿就会在相互学习以及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中得到进步。而在种植观察以及饲养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以及耐心,同时明白植物以及小动物需要生活在友爱的环境里面,从而培养其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感情。

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对幼儿的学习品质进行培养,可以体会到科学教育真正的具体的核心价值——能够让幼儿有兴趣学习以及懂得怎样学习,同时让幼儿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并且知道怎样获得知识。总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应当重视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同时将其最大潜能以及在成长中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出来,让幼儿的身心可以健康和谐地发展。

篇3: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浅谈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论文

摘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思维,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求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亮点,可喜的是科学探究竟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在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同时,精心设计了在科学探究组成的诸要素中培养创新思维的策略,希望会在教学实践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思维 科学探究 整合思维 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

创造和创新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因为创造性结果主要是创新思维的产物,因此培养创新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但是,我国长期以来从小学以致大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过于机械模式化和书本格式化,严重影响了对人的思维的培养,尤其是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与挖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科学探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新教育打开了一个突破口,那么究竟如何充分发挥科学探究的优势来培养创新思维呢?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科学探究及其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内容,而且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个创设的学习环境中,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针对某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让学生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结果。这一过程中可以把科学知识与观察、推理和思维结合起来,从而可以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科学探究的手段、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有了亲身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听到或记住有关的知识或结论。可以逐步形成好观察、好提问、好探究的心理倾向;进而形成善于质疑,勤于思考,乐于表达思想、交流成果,并且乐于尝试创造创新活动,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终形成较持久的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较强的实践、探索、创新的欲望和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的构成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新知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融入这些要素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创新思维及其组成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2]。

创新思维是一种很复杂的思维形式,其基本操作因素是整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整合思维是指在思维的过程中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重新组织过去所得的若干观念并找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创新思维中求同的形式,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前提。发散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针对问题将我们所得到的若干观念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找到多个可能的答案、解决方案、结论或假说的思维形式,它是创新思维中求异的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本质或基础。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直觉思维,就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一眼看出或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思维的“概括化”、“简缩化”、“语言化”或“内化”,想象性思维等[3]。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它主要包括:①流畅性思维,能够出现若干可能的构想和答案;②变通性思维,以不同的分类或方式去思考,能够从某一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或者以另一种不同的新方式去看某一个问题;③独创性思维,即思维的过程、方法或思维的产品具有新颖性、独特性;④精致性思维,在原来的构想或基本观念上添加新的观念,增加有趣的细节和组成相关概念群。

三、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科学探究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

(一)整合思维的培养

整合思维所追求的目标是: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决策,并力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科学探究需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根据探究的目的和已有条件,选择正确的方案,并且整合已有的知识概念来选择需要的装置和器材,这正是一个整合思维的过程。在“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对搜集的诸多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且要求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等进行高效率的整合思维,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排除干扰因素求取唯一正确的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发现的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吸取经验,从经历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并用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不断改进找到最佳的途径,这些都是在整合思维中进行的。例如设计试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首先要根据实验目的,制定试验计划、研究试验步骤,设计出电路图,决定选用的元件和仪器,包括灯泡的型号、电源功率等,都需要依据相关知识来做出合适选择。对于所得电压,电流要进行数据处理,要尽量减小误差,最后得出初步结论。在“评估”时,对实验的操作过程进行检验、修正、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就是训练整合思维的过程。

(二)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包括流畅性思维、变通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精致性思维等。在“提出问题”过程中,尽可能多的发现问题可以培养流畅性思维;从不同于一般的角度来发现问题可以培养变通性思维;选择一个比较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就可以使独创性思维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培养。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假设,并且要尽快地提出猜想和假设,这样就会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流畅性思维;而且如果假设和猜想的角度很新颖,预测的方式很独到则有利于独创性思维的培养。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根据目的和现实条件,尽可能多和快地提供活动方案,来培养流畅性思维;当一种方案不符合条件和目的时,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寻找出新的方案,则可以使思维的变通性得到培养;如果设计的实验或者方案方法与众不同,角度更加新颖,独辟蹊径,则就会使独创性思维受到锻炼培养。当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为了培养流畅性思维可以尽量多的而且以最快的速度来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当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实验方式或者收集到的数据不适合整个过程的需要,这就需要迅速的转变思路,转向其它的思路,这样是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实际的实验或者证据的收集,会使活动者的见识拓宽,知识增长,高效率的补充丰富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有利于精致性思维能力的增长。“分析与论证”过程中当尝试着得出的某个结论荒谬不符合实际时,要及时转换思路,去试着得出其它符合实际的结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变通性思维的锻炼;对分析论证的认识,会使原有的认识得到充分的补充,引申对事物的`看法,这样正有利于精致性思维的培养。在“评估”的过程中,注意探究中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尽可能的发现一些新问题,并且尽可能迅速的提出新方案,这样就培养了思维的流畅性;而当发现原来的实验方案效率不高时,要尽快的提出新方案,不要总是对旧的方案迷惑不解,这样就同时培养了变通性思维和独创性思维;在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就是对已有的认识体系的补充,这是培养精致性思维的最佳环节。在“交流与合作”中,要敢于提出新的看法,观点,要敢于突破常规的思路来看待问题,这可是培养独创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三)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判断或抉择,猜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在“提出问题”过程中,使发现问题的时间尽量缩短;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迅速做出判断,并且能根据客观条件迅速而且大胆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这些刻意采取的措施都是对直觉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研究物理学中“电磁感应现象”中,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电能生磁”的知识基础大胆猜想“磁能生电”的结论,然后再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四)想象思维的培养

想象性思维是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猜想与假设”过程中,可以根据现有的条件或者现象,对实验或者问题的答案进行想象,想象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来做出预测。在“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过程中,要在大脑中时刻想象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或者需要注意的问题,还要想象到相关因素的参与干扰,以便使计划和实验设计更加严密,以及尽量的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在“分析与论证”中,对造成实验或者活动结果的原因进行想象,以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和更加准确的描述。这些都有利于想象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束语

科学探究是一种创新活动,是推动创新思维的一种强烈和稳定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新教育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运用科学探究的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内容,学会发现新问题,发现新思路,形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1]徐方瞿.创新与创造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阎金铎,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篇4: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学科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学科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在实现幼儿园培养目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科学教育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存在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各个空间,教师可因势利导,抓住契机,灵活进行科学教育,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增强幼儿的科学意识,形成幼儿对人、事物的正确态度。幼儿在科学活动中需要调动各种认知功能,积极参与,观察、比较、分类、操作、思维等,从而使幼儿的认知能力在活动中得到相应的培养与提高。科学教育的一些内容与其他教育内容有着潜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比如语言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体育活动《走平衡木》、各种建构游戏等都包容着一定的科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科学教育帮助幼儿对知识、技能的掌握。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科学教育的开展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定目标,选择、设计合适的科学教育内容。

目标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导向,我们在实施科学教育前可先根据幼儿实际认知水平和科学发展目标,结合时代特征,明确在这一阶段要认知什么,达到什么水平,培养哪些能力等。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选择和设计科学教育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开展科学教育。我们的目标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容易实现的。 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神奇有趣。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幼儿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科学”的.乐趣,培养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情感与认知能力。

二、创设良好环境,为幼儿学科学创造条件。

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幼儿在正规的科技活动中表现积极,而且对非正规的和偶发的科学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和生活经验有关的、周围能经常看到的事物,幼儿可以说是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可见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不是教师强加给他的,而是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潜移默化的结果。为此在开展科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环境的创设。

三、善于观察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

在平时实验的过程中,幼儿的操作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幼儿也会出现重复现象,老师要不断的发现,并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例如:在“米中取物”这节教育活动中,幼儿看到一个孩子用磁铁取米中的小铁珠,余下的幼儿也相应的去模仿,这时候老师发现后及时进行了指导。“你们都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说明这是最好的方法,恭喜你们,那下一步要看看谁的方法更有创意。孩子们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很高兴,在新的任务中又开始了新的实验……科学活动正是存在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它与幼儿的日常生活、周围物质世界紧密联系,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可能发生。

要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教师要锻炼自己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向,结合幼儿的一日活动,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要做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敏锐地察觉到幼儿随时出现的探究兴趣和关注的事物,生成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索活动。

篇5: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在教学中,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生活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加强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高素质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使学生以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必须精心备课,对所设置的教学问题必须具有趣味性、新奇性、生活性、开放性和适宜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提出一些问题,透过圆形金鱼缸看鱼,鱼会变大,筷子斜插入水中,侧面会看到筷子在分界处弯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会产生兴趣,达到一定的效果。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首先在教学中要狠抓“双基”的落实,让学生学透知识,练实知识,用活知识。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次要克服定向思维,培养发散性思维和思维的变通能力,对于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注重解决问题的唯一性。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际中的许多问题,往往是开放的,多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在习题教学中要加强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同解等形式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例如,有这样一道开放题:现有一杯纯净水和一杯食盐水,仪器不限,用那些方法可以鉴别它们,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和交流,利用密度、浮力、蒸发结晶、凝固点、导电性等知识,同学们得出了10多种方法,并用实验加以证明,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例如有一重为10斤的一个瓶子,用手拿着不动。手与瓶子的摩擦力为多少?当手握瓶子的力增大,此时,瓶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是否增大。一般的学生会认为摩擦力会随着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这是一种定向思维。如果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瓶子的状态未变。即静止(受平衡力的作用)f=G,就不难理解。通过这些思维方式的训练和解题的指导,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从实验和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科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每个科学实验都有其明确的实验目标。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对每个实验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观察和观察什么?使学生掌握观察的具体内容。例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教师提出让学生观察水在沸腾前后实验现象。实验后有的学生就观察到沸腾前气泡上升中变小,消失,沸腾后气泡会变大,破裂,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又如,在研究液体内部压强时,指导学生观察:当金属盒中的橡皮膜在不同深度,不同液体,不同方向时,分别观察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差是否发生变化,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使学生掌握实验观察的具体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全面与重点观察法,归纳观察法等。

在平时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提问题,也提不出问题,不管是实验还是作业都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完成。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课本知识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出一些问题。

三、注重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的实验大多数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用人为控制的实验条件去验证这些结论,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索性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探索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让学生按照探究的过程进行,在实验中强化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在这个实验中,最难的是电路的设计,教师可采用让学生独立设计——小组讨论合作——各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补充。整合完成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评估与交流,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加强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开始时,可先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2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并且闭合任一只开关都能使灯泡发光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采取少给器材,设置故障电路,把仪器调乱,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等。又如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除按教材上的方法外,教师可提出问题,用一只已知阻值的电阻代替电压表,其他器材不变,设计实验,然后教师再深入引导学生。如果在这个实验中,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灯泡的额定电压时,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通过这样的引导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与创造能力

第二课堂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广阔天地,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为此,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这里学生可以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自制教具等。例如自制密度计,用电磁继电器控制的防盗指示灯等。每个学期,对学生的这些作品进行评比和展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篇6:创新教育中英语听力的培养论文

创新教育中英语听力的培养论文

关键字:英语听力

听、说、读、写是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在现代化的语言交际中,听说显得尤其重要。根据里弗斯和坦珀利的统计,听占45%,占有极大的比重,说占30%,读占16%,写占9%。比较而言,听力始终处于基础地位,是学习,吸收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比较难掌握的技能。因而我们必须对听予以足够重视。以往的英语教学由于受语法翻译法的影响,对听说不够重视。“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语言”。如从开始就忽视听力的训练,会给学生进一步学习带来困难。忽视听,势必影响说,其结果会使学生不仅不能在口头上和对方交流思想,而且也必然影响他们读写能力的提高。

要想培养学生较好的听的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要了解听的心理过程

听的心理过程是:先对听的词语、句子和话语片段进行感知,形成声象,表象,然后根据以前的语言学习经历对词、句子和话语片段进行解码,形成短时记忆。

2、要了解听的特点

听不同于说、读、写。在说和写的时候,本人可以控制所使用的词、短语和句型,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有把握的正确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思想,而且速度也由自己控制。读虽然不能由我们自己控制巨型词汇,但对于不熟悉的词语可以查字典,速度也由自己来控制,对某句话不完全理解或没有把握是否得正确,可以重读,听则完全不同,听的人既不能控制说话的人的速度,也不能控制对方所使用的语言,对听的内容也不能预先估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听是四种能力中最难掌握的`一种。

3、要培养听的兴趣

学生对听不感新区通常有下列几种原因:(1)由于不理解听的目的,所以他不能专注地听。遇到这种情况教师所讲的英语的时候,他们学习兴趣就会愈来愈浓。随着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教师要给学生听一些课堂用语以外的材料:小故事,谜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等。听完之后,要即使做是非判断联系,多项选择联系或问答题等,教师要立即公布答案,以便师生即使获得反馈信息,并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听的兴趣。

4、要培养良好的同的习惯

很多学生感到听英语有困难,主要原因是在于他们跟不上讲话人的语速,他们不会从语流中去理解意思,而试图听懂讲话人所讲的每一个不熟悉的词,或者听到词语的连续、弱化和简略说法的时候,不是继续往下听,而是反复思考刚听到的这个词语的意思,这样就对后面的内容顾不上听了。在训练挺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低年级就要训练学生跟上讲话人的速度。如果在听的时候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要照常听下去,学会通过上下文猜测词的意义。有些教师怕初学英语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慢语速,甚至一个词、一个词地说或读,这样做,对培养听力是很不利的。这是因为,说或者读得太慢,就会破坏语言的语音、语调。其结果,学生反而听不懂用自然的语音、语调和正常的语速讲的话了。

要达《到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要求,必须从一开始就按正常语速进行听力训练。小学所学过的句子短,多音节词也少,按正常语速听,学生是不会感到困难的,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和语言结构的逐渐复杂,听力材料也要相应的难些,但必须低于教材的难度,语速也要略快些。

5、要培养学生积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

英语阅读理解需要逻辑思维,听力更需要逻辑思维,许多学生感到听器来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是没有根据上下文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三、培养听的能力的方法

1、有关语音方面的听力训练

要培养听力首先要人学生熟悉音。由于听不准音,往往会造成语义上的误解。可以运用下面几种方法去培养入门阶段的听音辩音的能力。

(1)培养辩音能力

培养英语辩音能力最普通和有效的方法是用那些只有一个音不同的成对音组进行语音训练。把这些词语按照读音分成两组,把他们些在纸上或小黑板上。

教师读一个词,要求学生听了以后,立即写出这个词是哪一组的,听完这几个词后,给出答案,让学生即使反馈听的结果。这类练习要经常做。

(2)辨别词在句中 的重读,连续及元音弱化的读音

很多学生听不懂口语,但是、如果把口语的内容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他们能够完全正确的理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分辨词在句中重读连续与元音弱化。

2、有关句子方面的听力训练

(1)按照教师的话去做。比如对学生A说:“ Show me your exercise book,please.”A就要把他的练习本拿给教师。教师还可以给每个学生一幅路线图,要求学生边听教师给的提示,边画去某地的路线。

(2)听句子然后做多种选择练习。发给每个学生一份练习,上面有许多组句子(每组四句),然后听录音(每听完彝族提出一个)学生要从每组的四个句子中挑出与录音最接近的那句。

3、有关整段或整篇短问的听力训练

给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听一些有趣的小故事,高年级的学生则除了听短小的故事外,还可以听一些简短的新闻或者短评之类的材料。听完一,或者做是非判断练习,或者做多项选择练习,如果要与写配合,也可以是回答问题的练习。

要使学生在班上能够积极地、主动的参与应的活动,教师就要在听之前告诉学生有关听力材料的内容范围,如材料中有关文化知识背景的知识。由于学生一般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他们试图听懂每个词,因而在听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以至影响听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在给学生听力材料之前,应当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在听的时候抓住重点情节。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英语教学上的应用日趋完善,高科技电子技术和英语教学有机结合,使英语教学内容通俗易懂。磁带、录象、语音室、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模仿到纯正的语音,提高学生听力,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小学开始学英语就应让学生多听多模仿纯正的外国小朋友的录音带;进如初中除多听课本录音带外,应逐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小学生、初中生学习生活的小电影;多听原汁原味的趣味小故事;到了高中阶段,可指导学生收听外语广播,有英语电视新闻原及版对话内容较多的简单录象或电影,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克服平时听不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切实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听懂外藉人士的讲话。

5、在有信息的语境中进行听力教学

听力教学往往比较枯燥无味,有时难免有较多机械的模仿和跟读训练,学习效果也往往事倍功半。近年来有些学者,提倡将听力教学放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进行,通过语境提高辨别语音、语调,通过连锁性操练、讲故事和朗读等有信息、有意义的活动来进行听力教学,这些形式的听力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学生的听力,提高学生听的水平,既要循序渐进,又要持之以恒,要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意方式、方法,那么,英语听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体育活动中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南通市机关第二幼儿园 黄螈

在学前教育领域,“学习品质”已成为幼儿教师和家长所关注的热点。大家认识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对幼儿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品质是反映幼儿自己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的倾向、态度、习惯、风格等,它不是指幼儿所要获得的那些技能,而是幼儿怎样使自己去获得各种各样的技能。一般包括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情绪、学习自信心、学习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理想的学习品质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一次笔者有机会观摩上海名师的体育教学活动,上课的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活动时说:“我们开展体育活动不是为了让幼儿跑得有多快,跳得有多高多远,而是培养他们对运动的兴趣,让他们爱运动、会运动、能运动,把运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开展体育活动也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而是要关注体育精神的塑造。所谓体育精神,包括不服输、不怕困难、敢于尝试、敢于挑战、累也不怕、受伤也不怕、团队精神、荣誉感等……”名师的一席话让我感触良多,其实他所讲的不正是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吗?不就是在体育活动中激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引起强烈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意志力、增加必要的学习自信心吗?仔细揣摩他的体育活动教学,的确是在努力实践着他的教育理念。

一、关注幼儿学习兴趣的激发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活动的前提,对于幼儿来说,更是如此。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往往会产生自发性的学习和探索行为。同时教师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幼儿生性好动,平时总喜欢跑和跳,这是我们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有利条件。幼儿参加活动的直接动机是愉快、好玩,凡是愉快、好玩的活动,兴趣就高;任何被动、强制性的活动,都将扼杀幼儿对活动的兴趣。显然,培养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是提高幼儿体育活动质量的关键。

教学片段:中班“有趣的布袋”

活动开始部分:

教师将布袋一个个抛给幼儿,幼儿像接球一样将布袋接住。

师:把小布袋摊在地上,注意分开一点。

幼儿将折叠得方方正正的布袋打开来放在地板上。

教师巡回检查,同时帮助幼儿调整相互之间的距离。

师:像床一样地把它打开,然后舒服地躺在上面。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活动前的准备动作。

师:躺在床上,眼睛闭上睡觉,做梦了,在梦中举起双手拍四下。

幼儿有节奏地拍四下手。

师:举起双脚拍四下。

幼儿随老师的口令拍四下。

师:手和脚一起拍四下。

幼儿四脚朝天兴奋地拍四下。

师:在梦里用手抓抓头。

幼儿像猴子挠痒一样轻轻地抓抓头。

师:在梦里用脚抓抓头。

幼儿发出“啊”的惊讶声,然后尝试着用脚抓抓头。

师:有人抓到了,有男孩有女孩,动动脑筋就抓到了。

师:用手摸摸耳朵。

幼儿没有声音,听口令摸了摸耳朵。

师:用脚摸摸耳朵。

幼儿叫起来:“太难了。”同时想多种方法用脚摸耳朵。

师:没有完成没关系,可以再试试看。

师:用手摸摸鼻子。

师:选一只脚摸摸鼻子。

幼儿又兴奋地叫起来,并尝试完成老师的任务。

师:在梦里翻了个身,屁股朝上,试一个新动作:两脚抬起来,试试用两手抓两脚。

幼儿尝试新动作。教师巡回查看,当发现幼儿能做起来时,就用双手抓住他的双手双脚轻轻地拎起来。被拎的孩子开心地笑起来。活动现场传来一阵阵哈哈的欢笑声。每当一个孩子完成任务就被老师拎起,兴奋地大笑,开心极了。

师:现在从小床上起来。这个小布袋不仅可以做小床,还可以变化出很多好玩好玩的花样。你们想一想,有什么方法,注意是可以锻炼我们身体的方法。而且想出一种方法再想第二种,想出第二种再想第几种?(幼儿回答第三种)看谁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分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因此,幼儿园的体育教学必须从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出发,着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本次活动老师的准备运动采用了游戏情景练习法。老师设计将小布袋变成一张小床,让幼儿在床上做梦。平时幼儿已习惯用手去触摸五官,而在这个活动中,老师让幼儿尝试用脚去触摸五官,幼儿感受到不同身体动作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动作对幼儿的柔韧度、动作的协调性有很大的发展,同时幼儿又感到非常的有趣。

二、关注幼儿学习动机的调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教学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大班“玩椅子”

活动的基本部分

师:给椅子排排队,排成一座小桥。摆好的幼儿拍到队伍最后。

幼儿每人将自己的椅子按顺序排成一排,老师调整为:

师:这是一座不是很笔直的小桥。我们要从小桥上很平稳地走过去,不能掉下来。走过小桥后排到队伍后面。

两名幼儿顺利地走过小桥。

师:这很简单,关键是要走得漂亮,抬头挺胸。

对于胆小的幼儿,教师轻轻握住他的手臂。一轮结束后老师改变椅子的摆放位置。

有个别幼儿不太敢参与活动,老师轻轻拍幼儿的屁股给予鼓励,并语言提示。

师:手臂往上甩。走得稳一点,走得漂亮一点。

一轮后老师改变最后两张椅子的造型。(一变)

老师边保护幼儿在椅子上运动,边说。

师:一二三走,过关。

再变最后两张椅子。(二变)

师:你们敢闯关吗?

轻轻地拉住幼儿的一只手,幼儿跳过后摸摸幼儿的头给予鼓励。(三变)

(箭头所指示的是幼儿跳跃的方向)

师:谁来挑战一下?

师:你来试试,可以帮助你的。

师:慢慢练,你们一定可以的。

【分析】学习动机的激发是要调动幼儿的需要,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学习动机是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只有把它调动起来,才能发挥它的有效作用。老师在活动中首先通过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一张张小椅子有什么好玩的?小椅子变成了一座小桥,并且要从小桥上平稳地走过去。这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太简单了。幼儿感觉没有难度。一遍结束后,小桥摇身一变,变成了起伏不定的山路,有时很平坦,有时又“重峦叠嶂”,最后要从容地跳过关口。小椅子的变化,一下子就激起幼儿的兴趣,挑战困难,也挑战自己。关口的设计是由易到难,这符合幼儿的心理,希望能很快达到老师的要求。开始幼儿独自跳过一张椅子显得很轻松,成功的体验充分调动了幼儿继续学习的兴趣。在活动中,老师又注意适当地鼓励幼儿,当幼儿胆小不敢做或面临挫折的时候,教师轻轻拍一拍幼儿的肩膀,或用信任与鼓励的目光面对幼儿,告诉幼儿“相信你一定能行的”“试试看,你会成功的”,这样会使幼儿忘记胆怯,直面失败。当幼儿成功了,教师或轻轻拍拍屁股、柔柔地摸摸头,或是用一句满怀鼓励的话语,如“我为你感到高兴”“你真棒,继续加油哟”等,这些都会使幼儿保持更浓厚的兴趣继续进行游戏。

三、关注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是在后天经过长期、多次重复或练习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自动化了的心理行为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孩子一生宝贵的财富。因为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已开始发展,肢体动作趋向随意、准确、灵活,所以学前期是幼儿学习各种技能、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期。

教学片段:中班“有趣的布袋”

结束部分

师:我们现在变成一位魔术师,拿好你的道具――布袋。

幼儿开心地迅速拿起一个小布袋。

师:准备好了吗?把布袋放在舞台上,然后围着布袋走一圈,边走边说变――变――变,然后对着布袋吹口气说“胖子变瘦子”。

幼儿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有模有样地表演着,将布袋进行了对折,布袋变成一半大小。

师:我们继续变魔术,绕着它边走边说变――变――变,然后对布袋吹口气说“高个子变矮个子”。

幼儿兴奋地按照提示做着相应的动作,布袋变成四分之一大小。

师:再来变――变――变,吹口气,矮个子变成小个子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将大布袋变成了整齐的小方形。

师:把变好的魔术整整齐齐地放到这里。

教师手里拿一个布袋,幼儿将自己的布袋一个一个整齐地放进老师的布袋。学具收拾整理结束。

【分析】在幼儿的公开课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活动结束后,老师会积极主动地将幼儿的学具迅速的收拾整理完,幼儿晃着双手离开活动场地。而这位老师采用角色扮演的办法,一个个变成魔术师,在老师的语言提示下,“胖子变瘦子;高个子变矮个子;矮个子变小个子”,一步一步将自己上课用的布袋,整齐地收拾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非常开心,也很欣赏自己的成就。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要有一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要求得由低到高,逐步积累,逐渐定型。

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积极有效地师幼互动,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主动性、坚持性,鼓励孩子自我创造、自我反思,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关注与深入研究,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篇9: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正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年代,而科学人才正是需要有自主探究的精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自主探究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大胆,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经常标新立异,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新观念,要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动地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用理智知识和技术来抑制幼儿创造的灵性,活动形式集中化、同步化,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幼儿变得顺从和习惯模仿,从而失去宝贵的探究与创造天赋,自主探究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根据幼儿探究行为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表现,以下将简要的概述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的培养。

一、把握幼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是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班级内外的公共空间,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与自然界的,在活动室的自然角内,鼓励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植物盆栽与一些小动物,下课之后很多孩子都在探讨这些植物与动物的饲养与喂养的方法,这阶段他们对这些就特别感兴趣。例如我们一起照料的一只小金鱼突然死亡,就激发起孩子的探究欲望,老师提出:“我们一直换水、喂食,照顾的很周到,金鱼为什么会死掉呢?”这就引起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探究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老师要通过积极的语言来不断的肯定、鼓励、接纳来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后由孩子们提出:是不是因为小金鱼想家了?或是小金鱼是爱对我们换的水不适应啊?因为老师适时的把握好了孩子的敏感期与关键期,小朋友都能够自发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帮小金鱼换水喂食,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空间,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不断的探讨与交流,增强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一个问题的发生与一个问题的结果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探讨再得出结论。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或者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失去语言的思维是苍白无力的。美国人也说过:“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是一种味道,而两个人品尝一个苹果就是两种味道。” 所以,科学的实验与结果是需要不断的碰撞出火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就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在园时与同伴之间不断的探讨交流,回家后再与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交流的延续。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有时候的问题争论,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验证的过程,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孩子们探究的一个契机,从而让孩子持之以恒的得出结论。例如在《有趣的管子》这个活动中,分别为幼儿提供了四种东西(线、筷子、打气筒的气、手电筒的光),先让幼儿预测这些东西是否可以穿越直的管道和弯的管道,并说说原因,预测完了再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发现预测的与实验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实验后的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幼儿说线不可以通过弯的管道,有一部分幼儿持相反意见,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激烈讨论,()再次实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发现线的硬度不一样,导致了有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在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实验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我们应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我们通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我来问一问”、“十万个为什么”等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等探索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的表达出来。例如:班级里的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仓鼠,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下课就围在小仓鼠的周围说东说西,我看他们那么感兴趣,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解答,让幼儿更加的了解仓鼠的一些知识等等。通过提出仓鼠喜欢吃什么食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想了仓鼠喜欢吃的食物,他们的答案有有:水果、饼干、米饭、瓜子、花生、萝卜等。我就帮幼儿把猜测的记录下来,第二天,许多孩子都带来食物,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探索、记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知道了仓鼠爱吃的食物。这些事通过幼儿的自己探索而得来的答案,我还让孩子们回家跟父母进行关于仓鼠生活习性的查阅,并将查阅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所有的孩子进行分享,通过查阅与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孩子们知道了仓鼠应该怎么样,分布在哪个地区国家等等。

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它是幼儿发现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否实现上述科学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注意启发引导,鼓励支持,热情关爱,宽容谅解,注重开展各类游戏,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初探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摘要:

科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探究进程中行为类型的分析,确定幼儿发展需要,为幼儿提供相应的帮助、支持、建议和指导。让幼儿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科学认识的同时,掌握科学的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关键词:

科学活动   自主探究   能力    培养

正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是注重科学人才培养的年代,而科学人才正是需要有自主探究的精神。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自主探究要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大量研究表明,3-6岁的幼儿正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大胆,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经常标新立异,是个体创造力发展最具有潜力的时期。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发展的研究旨在牢固确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新观念,要把幼儿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能动地参与过程,在学习和参与过程中培养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展。

新《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相比,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科学教育以丰富幼儿科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从小培养幼儿科学探索精神为出发点,从而促进幼儿认知、情感、个性等健康、自主学习行为和谐发展,因此科学教育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习惯用理智知识和技术来抑制幼儿创造的灵性,活动形式集中化、同步化,常常忽视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的培养,使幼儿变得顺从和习惯模仿,从而失去宝贵的探究与创造天赋,自主探究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构建过程。根据幼儿探究行为与创新能力由低向高的纵向发展表现,以下将简要的概述下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自主探究的培养。

一、把握幼儿的敏感期与关键期,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幼儿与生俱来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凡是新异的事物,奇特的东西都会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就是去观察、去探索的它的原因。在班级内外的公共空间,为幼儿提供了许多材料与自然界的,在活动室的自然角内,鼓励孩子们带来了许多的植物盆栽与一些小动物,下课之后很多孩子都在探讨这些植物与动物的饲养与喂养的方法,这阶段他们对这些就特别感兴趣。例如我们一起照料的一只小金鱼突然死亡,就激发起孩子的探究欲望,老师提出:“我们一直换水、喂食,照顾的很周到,金鱼为什么会死掉呢?”这就引起了孩子强烈的探究欲望,但是探究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断鼓励与支持,老师要通过积极的语言来不断的肯定、鼓励、接纳来激起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后由孩子们提出:是不是因为小金鱼想家了?或是小金鱼是爱对我们换的水不适应啊?因为老师适时的把握好了孩子的敏感期与关键期,小朋友都能够自发的提出了一些问题,并付诸实际行动,孩子们开始自己动手帮小金鱼换水喂食,通过孩子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观察空间,从而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幼儿不断的探讨与交流,增强幼儿自主探究的意识

一个问题的发生与一个问题的结果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去探讨再得出结论。因此,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应重视组织幼儿与同伴或者幼儿与家长之间交流自己的操作过程和发现。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失去语言的思维是苍白无力的。美国人也说过:“一个人吃一个苹果是一种味道,而两个人品尝一个苹果就是两种味道。” 所以,科学的实验与结果是需要不断的碰撞出火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老师就要不断的鼓励幼儿在园时与同伴之间不断的探讨交流,回家后再与家长进行一个探讨交流的延续。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有时候的问题争论,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究、验证的过程,教师与家长要把握好孩子们探究的一个契机,从而让孩子持之以恒的得出结论。例如在《有趣的管子》这个活动中,分别为幼儿提供了四种东西(线、筷子、打气筒的气、手电筒的光),先让幼儿预测这些东西是否可以穿越直的管道和弯的管道,并说说原因,预测完了再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发现预测的与实验的结果有不一样的地方,也有实验后的结果也不一样,例如有些幼儿说线不可以通过弯的管道,有一部分幼儿持相反意见,通过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激烈讨论,()再次实验,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发现线的硬度不一样,导致了有不一样的结果。通过在一次次的争论一次次的实验中孩子们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探索和发现,“倾听”让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也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为我们及时调整教育行为提供依据,也为更好的发展幼儿的探索能力提供了保证。

三、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形式,激发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为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激情,我们应开展多种适合幼儿探索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使幼儿能积极主动的去探索。

我们通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幼儿探索的能力,因此,我们开展了“我来问一问”、“十万个为什么”等活动促使幼儿对社会和自然事物能注意观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幼儿提出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公布答案,而是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答案,或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回家和父母共同查找各种资料等探索活动。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细节、结果或查到的答案大胆的表达出来。例如:班级里的一位小朋友带来了一只小仓鼠,孩子们异常兴奋,一下课就围在小仓鼠的周围说东说西,我看他们那么感兴趣,就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孩子们去解答,让幼儿更加的了解仓鼠的一些知识等等。通过提出仓鼠喜欢吃什么食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你一言我一语的猜想了仓鼠喜欢吃的食物,他们的答案有有:水果、饼干、米饭、瓜子、花生、萝卜等。我就帮幼儿把猜测的记录下来,第二天,许多孩子都带来食物,于是孩子们进行了大量的观察、探索、记录。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观察,知道了仓鼠爱吃的食物。这些事通过幼儿的自己探索而得来的答案,我还让孩子们回家跟父母进行关于仓鼠生活习性的查阅,并将查阅的资料带到幼儿园与所有的孩子进行分享,通过查阅与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孩子们知道了仓鼠应该怎么样,分布在哪个地区国家等等。

科学活动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有机会亲自探究自然奥秘,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把幼儿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它是幼儿发现和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注意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是能否实现上述科学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因此,在幼儿园的科学活动中,只要教师注意启发引导,鼓励支持,热情关爱,宽容谅解,注重开展各类游戏,通过各种途径,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论文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的论文

幼儿园科学是让幼儿感受到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活动兴趣,掌握一些科学技能。小班要感官观察的多一些,一定要把科学活动变成游戏。小班科学活动一定要创设得非常好玩,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生成。在观察中产生一种对比,要有简单的记录,培养幼儿从小就养成观察、记录习惯。

选择科学教育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方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活动兴趣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幼儿细致观察,鼓励幼儿提问

日常科学活动可以结合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激发探索兴趣。小游戏要有趣味性,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如“变手影”、“吹泡泡”、“照镜子”、“踩影子”等,在游戏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索其中科学知识和现象。如组织幼儿开展“看看周围有什么”活动,引导幼儿认识踩影,突然发现影子没有了,孩子们会问:影子哪里去了呢?于是一个新的科学游戏生成了,孩子们在园内四处找影子。他们找到了小花、小草的影子,他们都为自己的发现激动不已。当孩子们发现影子的形状不同、高矮不等时疑惑了:为啥影子不一样?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及时帮助幼儿从光学成像原理加以解释。孩子们会发现:科学对他们来说,竟如此神往。这样在探索科学活动中孩子们都能提出许多问题,这不仅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而且培养了小班孩子的科学兴趣。

在幼儿常接触的生活日用品中,寻找利于幼儿探索的因素,并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中说说、做做、学学。如小班在夏天的主题系列活动时,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扇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想想、找找,还有什么物品也是夏季用来降温的。

通过回家询问,知道了空调等。有的孩子还找来了带风扇的帽子和拿在手上的风扇等,孩子们通过比较了解到什么降温最快,什么方便实用。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生活中的用品,同时探索性得到了提高,创造性也得到了发挥。幼儿在操作中神态专注、欣喜、惊讶、兴致勃勃,孩子们在操作中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幼儿园科技教育必须充分研究幼儿的教学实践经验,用以确定安的水平、类型和有限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活动的形式和方法。

二、创造良好游戏环境,形成宽松的科学活动氛围

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小班幼儿也不例外。我们在活动中要充分地把幼儿的潜能挖掘出来,为他们创造宽松、自由的环境。必须指出,宽松的心理环境也是幼儿无拘无束的科学活动的前提。孩子们的好奇、好问得到了鼓励,孩子们的探索和发展就得到了支持,孩子们的错误和失败就得到了宽容和理解。在这样轻松活泼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就得到了良好培养。

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提出质疑,充分感受交谈的乐趣,教师以平等的地位参与或鼓励,为幼儿愉快地逐步引进科学的殿堂。我们要培养好小朋友的科学兴趣,通过参观种植园和自然角,培养了小班幼儿科学观察技能,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积极参与的技能、使他们对科学活动感兴趣。

根据季节变化,可以开展《天气冷了怎么办》、《冷冷的冰》、《冬天的树》等活动,借助幼儿身边事物的变化帮助幼儿从中习得科学知识,正因为身边事物,所以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在活动中逐渐培养起科学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小班幼儿动手操作的愿望,我们还需为幼儿在教室一角设立科学角,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如让幼儿用玻璃小棒弄弄自己的`头发、衣服,看看能不能吸住幼小的碎片,通过此举让幼儿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使他们感知,不断尝试,认识知识。

三、及时给幼儿鼓励,提高自主操作能力

小班幼儿由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评价自己和他人。所以说成人的评价对幼儿科学意识的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教师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经常夸奖、鼓励他们、超过别人,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逐渐培养孩子敢说、善于表达心中想法和习惯。对于能力差的要及时给予引导、鼓励,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是柔弱的,一旦受到压制或不恰当的教育,则会失去对科学的兴趣。所以,应当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

指导幼儿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一定难度的科学活动等。这样,幼儿的自信心就会不断增强。经常以同伴身份参与孩子们的讨论,与孩子们一起“闲聊”。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们很乐意来问我们,我们也及时帮助他们共同寻找答案,培养幼儿不怕说错、做错,无所顾忌地展开科学思维活动,让幼儿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四、注重幼儿与同伴间的表达与交流

《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究实验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因此,要为幼儿提供表达的机会。幼儿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会有一种表达的潜力和欲望,他们急于将自己的新发现向老师或同伴讲述,想把自己的疑惑向其他人说说。在表达与交流、听取同伴意见的过程中,他们知道了可以有多种办法解决问题,也能从同伴的讲述中得到灵感激发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更加注重性格较内向的幼儿,给他们多一些表达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萌发创造意识。

活动中教师做适当的引导,让幼儿在玩中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发现与了解。在边玩、边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实践寻找答案,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探索兴趣,习得相关科学知识。

通过游戏,幼儿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感受到科学兴趣带来的快乐。小班幼儿通过在游戏中科学兴趣的培养不仅能获得最浅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能让幼儿在自主活动学习中探索与尝试,培养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终生学习积累更多科学知识和经验,形成较规范、严谨的科学理论而打下扎实基础。

篇12:怎样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

如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

1 组织各种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想象力最有效的方法

在幼儿教育中,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引起他们注意、让他们产生兴趣、激起他们思考的人物、事件、情景等主题,经常性组织他们参加各种科学活动,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想象活动中,把内在的创造冲动释放出来。比如:老师在组织小朋友活动前,准备好磁铁、回形针、电池、小灯泡、导线、纸片、放大镜、橡皮泥、海绵、水、小木块、凹凸镜等材料。在活动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各种材料,老师一边指导孩子做各种简单的科学活动,一边启发孩子发现问题。活动结束后,再问小朋友发现什么问题没有,结果孩子们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吸住铁做的东西?为什么灯泡会发光?为什么海绵会吸水?为什么放大镜看字会放大?为什么纸飞机会飞?等等。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玩一玩、想一想,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好奇心强了,对科学活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能较长时间地、专心致志地进行科学探索。因此,让他们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活动,不仅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幼儿想象力另一方法是“看图讲事”。具体做法是让孩子们认真观看图片,然后以图片内容出发点,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讲故事。虽然图片记录的只是事物的瞬间,但这些图片本身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使孩子们容易产生联想,图片里面的故事和情景,以及与图片能产生联系的其他事与物,留给孩子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想象思维。因此,看图讲事,既可使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收到增长知识的教学效果;活动本身又为孩子们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使每个孩子们有较多进行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2 创设容易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心理环境

幼儿的体质和心理素质都比较脆弱,对环境特别敏感,对老师特别依赖,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会直接影响幼儿情绪和心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和蔼可亲的态度,会使幼儿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会让他们产生想表达、想交流的想法,会主动接近老师,会对事物表现出比较好奇。反之,若教师不苟言笑或语言干涩,缺少幽默和情感渲染,则使幼儿产生一种压抑感、甚至产生恐惧,使幼儿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对事物会表现出比较冷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创设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心理环境主要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态度:首先教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孩子们说出来的都应该认为是符合情理的,不应该有对错之分,教师不可以武断的态度,轻易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其次是该创设民主气氛,尊重孩子们的看法,以鼓励、亲切的态度,小心呵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孩子们尝试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激发孩子们敢想敢说的欲望;再次是认识到由于每个孩子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看法自然也就不尽相同,并且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个别引导、分层教学;最后是要客观看待个别孩子不合乎情理、逻辑,甚至荒谬的讲话,不应立即加以指责,应站在孩子们引导者的立场去与孩子沟通,与其指责孩子的过错,不如鼓励孩子进行新的尝试。

3 创设容易引起幼儿产生联想的文化环境

幼儿园环境创设是幼儿课程的一部分,良好的文化环境能诱导幼儿主动去观察、去思考、去想象,使幼儿在与环境的和谐互动中获得智力的开发。创设文化环境,应该从幼儿园总体环境设计和班级环境设计两方面着手。总体环境设计着重温馨和谐、健康向上的格调,同时突出具有阅读特色,浓郁、开放的阅读环境中,让幼儿园充满阳光、洋溢智慧,让孩子们感到阅读无处不在,使孩子们在环境的熏陶下爱上阅读、享受快乐。在班级环境的设计上,应注重教育与审美的结合,力求美而不杂、美而不乱、美而不俗,力求丰富形象,尽可能情景化,具体来说不同年龄段的班级应该有不同的个性特色:小班小朋友的学习要求是“在生活中学习”,特色是“生活常识图画故事”;中班小朋友的学习要求是“在知识中畅游”,特色是“科学知识图画故事”;大班小朋友的学习要求是“在道德中感悟”,特色是“道德启蒙图画故事”。

4 创设能够开启幼儿想象力的语言环境

教师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日常工作。不管是教学活动、还是游戏或自由活动,教师每时每刻都必须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语言交流有利于了解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但是,老师与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切忌随心所欲、放任自流,具体来说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4.1 以“天真无邪”的心态与孩子接触

4.2 营造轻松的氛围

鼓励和支持他们去探索、思考,为他们提供条件,去验证自己的想法,不管其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老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用自认为是正确的观点去干扰他们的想象力。

4.3 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

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和记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大部分孩子而言,每一次活动或每一节课之后,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去理解、感知和思考,才能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全部内容。

4.4 放慢说话速度让孩子们适应

5 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如果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谈不上想象力的培养。只有让幼儿不断的摸索实践,幼儿才能产生创造灵感。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也各不相同,形成了幼儿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认知发展上的个性差异。比方说在学习速度上,有的幼儿领会得快,经过老师的讲解基本就能掌握;有的幼儿仅靠老师讲解还不能领会,必须亲自示范或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要注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对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幼儿必须进行耐心引导,使每个幼儿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探索,让每个幼儿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才是幼儿教育最重要的。

幼儿想象力培养的重要性

1、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新的事物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需要,还能对头脑里保留的事物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某种没有经历过的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比如在幼儿园绘画《未来的汽车》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各种新型的汽车图画,有的幼儿会把轮船、飞机、火箭还有看过动画片中的内容联合在一起画出来的汽车,这种汽车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是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加工改造画出来的,这就属于想象。

2、想象和发明创造紧密相联在人类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曾称:想象力为“十分强烈地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无一不是想象的结晶,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因此我们更应该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3、想想在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游戏、绘画、听故事等方面都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比如幼儿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会把自己当成爸爸或妈妈,布娃娃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孩子饿了他们会给孩子喂饭,生病了会给孩子喂药和打针。幼儿把自己想象成了游戏中的重要角色,这就是幼儿的想象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关系到幼儿创造性的发展、关系到幼儿新知识的学习。我们应特别强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多接触生活不断积累经验,使幼儿的头脑中储备丰富的形象为幼儿的想象提供条件。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

1.阅读激发灵感

阅读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想象力。选择那些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图片的书籍,对孩子来说文字内容并不重要,尽可能让孩子根据图片自己编故事。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一起创造情节,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增加趣味性和参与感。

2.创造自己的故事

有时候,一个关于自己的小故事也能非常吸引人。你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出发创造一个小故事,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甚至可以让孩子变成故事里的超级英雄。最终,他也会给你讲他的故事,故事里他自己就是主角。

3.唱歌、敲打、吹口哨

结构化的音乐类型确实不错,但是给孩子准备玩具乐器,让他随着音乐跳舞,和他一起唱歌,甚至鼓励他即兴演奏等过程,都是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能够无限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4.限制屏幕时间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很多家长喜欢给孩子玩手机或IPAD,玩游戏或看视频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可减轻家长带孩子的压力。但专家建议家长应尽量减少孩子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美国儿科协会建议,不要给2岁以下的婴幼儿玩手机、IPAD或其它电子产品,2岁以上的幼儿每天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应限制在30分钟以内。

5.玩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不仅是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更能让孩子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会如何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角色扮演能帮助孩子发展语言和社交能力,甚至能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如悲伤或害怕。

家长可以帮孩子多准备角色扮演所需要的道具,如一些特殊角色的服装、用品等,让孩子在扮演角色时更有代入感。

6.接受孩子的小怪癖

有时候孩子的行为让我们难以理解,也许你的孩子某一天想穿着他的小披风去幼儿园。你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但孩子们却不这样想。当你想要反对时,先静下来想一想,他这样做会有人受伤害吗?不会,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呢?

篇13:浅谈怎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教育论文

浅谈怎么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教育论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不断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儿童的智慧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幼儿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得到培养的,在这种过程中,幼儿的思维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展。3岁幼儿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的,他们对自己感觉器官所接触到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对幼儿进行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幼儿智力开发大有裨益。在幼儿园教育中,为幼儿提供各种动手操作的机会,可以满足他们的动手兴趣,又能不断促进其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幼儿三、四岁时就开始对绘画、折纸、剪纸、泥塑等发生兴趣,因此我们在幼儿园小班适时开展幼儿美术操作活动,及时引导和培养幼儿的兴趣,耐心教导他们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手工制作技巧,以增强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非常有利于幼儿成人后对生活的能力的信心和对生活情趣的发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应该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恰当应用,创造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情景,在孩子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不应给予理性的知识,而是要真正解放孩子的小手,放开孩子的想象力。

1.创造和谐环境,激发幼儿动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成功的最基本的保证,幼儿美术教学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艺术氛围的熏陶,好的、美的优秀作品,能够给孩子美的享受和启迪,同时,幼儿通过参观别人的作品,激发幼儿创作欲望。小班幼儿入园后,带领他们参观美术活动室,通过让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大哥哥大姐姐的美术作品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欲望。孩子们看后,都迫不及待问:“老师这些玩意儿是谁做的?他们怎么做的这样好看?”这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作品是大班的小朋友自己制作的。你们想不想看看大班的哥哥、姐姐做手工?”接着,我就带领幼儿到大班实地进行观摩,让幼儿有了一个真实的感受,那些漂亮的作品,我们也能做。这样就解除了盲目的给幼儿一些作品让幼儿直接操作,给他们造成心理的压力,自然而然的幼儿都有了动手操作的欲望。

2.借由绘画,让幼儿自由发展动手能力

在幼儿美术活动中,幼儿需要手、眼、脑并用,把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手段表现出来。幼儿大都喜欢画画,画自己心中所想。画笔是儿童感知外界事物的最明显也最直观的工具,通过跳跃的笔头,我们可以看见幼儿活泼的思维,美好的心灵。在幼儿阶段,先是会乱画一些线条等奇怪的.东西,后来就慢慢画出个简单物体出来,再后来就能为物体象征性地再造一个粗略轮廓的形象,一直到最后,就可以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主观地对画进行重组、变形、加工等等。教师需要根据小班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自觉自主地投入其中,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多种绘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使幼儿能大胆地运用线条、色彩、构图,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在指导幼儿绘画时,要求幼儿有正确的姿势,要求手和身体的动作要相协调,充分尊重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独立创造能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沟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动手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

3.引导幼儿参与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动手能力

手工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将脑海中的抽象思维投射到现实的材料上,进行积极的创造。通过折纸、剪纸、泥塑、粘贴等多种形式的手工制作,锻炼了幼儿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动作的协调和灵巧。它是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启发幼儿创造性思考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幼儿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对各种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可视性的、可以感知到的艺术形象。

3.1 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材料是幼儿手工制作的前提,在接触过程中幼儿们会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你,做出一些选择,然后再逐渐形成制作意图。”纸质材料是幼儿接触较多的操作材料,用折纸的形式可以把抽象的事物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折纸对幼儿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项手工活动,它涉及脑海中对于形象中的建构,手对脑中形象的再现,收的配合等多方面的内涵,因此教师在进行折纸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只让幼儿照猫画虎地折,而应该让他们先想后折,折出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折小动物,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愿望进行不同的色彩搭配,从而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动物,这是他们的“宝贝”,是他们想象和动手能力结合的结果。教师应因势利导,给幼儿提供与材料充分接触的机会,辅以玩耍与欣赏的形式,积极鼓励,引导幼儿参与折纸活动,在此过程中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2 耐心引导幼儿正确的持剪方法。陈鹤琴老先生曾说:“小孩子应有剪纸的机会。”它认为剪纸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可以培养独自消遣的好习惯,二是可以练习手筋。”而实际的教学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剪纸可以锻炼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使幼儿安静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使幼儿的双手变得更加灵活。基于这些好处,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手工活动中穿插剪纸的内容。由于小班幼儿大多属于在家未使用过剪刀,不懂得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他们就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教师播撒幸福的种子。我们都知道,孩子最喜欢玩游戏,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把手工操作寓于游戏中,是我的主要教学方法,为此,我还编出一段顺口溜,帮助幼儿尽快掌握拿剪刀的方法“小剪刀,手中拿,大拇指住一间,其余四指住一间,对准纸,张开口,喀嚓一声,剪开啦”。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早已跃跃一试,想实践一下他们的剪纸技能。

3.3 在泥塑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在幼儿手工活动中,泥塑由于其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取材便利、易于操作,也受到幼儿的极大欢迎。在泥塑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视觉、触觉和动觉之间的配合。在小班的泥塑教学中,要采取有趣的情景导入,引起幼儿的想象,并进而迸发动手的激情。活动中的主要材料是橡皮泥,通过捏、压、揉等基本技法,动动幼儿的小手,让幼儿尽情的享受自己所塑造形象的成功感。

4.以大带小,适当评价,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总目标即“培养幼儿初步的感知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由于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差别,辅导教师不能一一对每个幼儿进行辅导。可以采取让大班小朋友指导小班幼儿开展手工活动,通过孩子们一对一的指导和交流,大班小朋友告诉小班小朋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易后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几次实践活动,小班幼儿很快掌握了手工活动的技能技巧,都能展现出自己拿手的作品。教师在组织评价幼儿作品时,应该把自己放在与幼儿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幼儿的个人见解,不能笼统用“好不好”来代替,而需要让幼儿相互观摩后说出,你认为哪一幅作品你最喜欢,然后,幼儿可相互问一问,你是如何做的。这样,让幼儿相互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差距,让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双手,还孩子一双自由的手”。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心灵手巧的小朋友关键还是在老师。我们要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就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操作材料,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这样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小肌肉群,而且操作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巧手出智慧”。

篇14:浅谈计算机辅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浅谈计算机辅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论文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它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工作方式。二十一世纪的社会是一个充满生机,挑战的社会,要使我国在二十一世纪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领域,把计算机教育技术融入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是时代的必然趋势。而运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也是幼儿园改革的需要。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的教育技术,是通过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象、动画、声音等多种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管理和控制,将各要素有机集成并通过交互界面完成一系列随机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它能使学生在交互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实现因材施教,能创造和谐有趣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效率和效果。

在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科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是: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科学的重要和有趣,而计算机所具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准备了良好的载体,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一、 算机辅助幼儿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1、 大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激起了幼儿的求知欲。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掌握任何知识的最主要的动力,是推动幼儿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在科学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这必要激活和加速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使用CAL课件,画面丰富,生动有趣,能够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幼儿复习认识各种图形的,制作课件《有趣的图形》在活动右播放,先半各种图形组成合成一幅完整的农家小院图画,有小屋、花、小鸡等,吸引幼儿集中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幼儿复习认识各种图形时,制作课件《有趣的图形》在活动中播放,先将各种图形组合在一幅完整的农家小院图画,有小屋、花、小鸡等,吸引幼儿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充分利用幼儿的视觉感知,再将各种事物分开,分解成单个图形,进下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之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最后结合操作材料,幼儿自己动手,利用各种图形拼出自己想像的事物,这样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提高了,教学活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的现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幼儿园幼儿理解和掌握。

由于幼儿年龄小、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比较深奥的知识难以接受,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幼儿园幼儿更加难以理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就能改变这一现状,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动态演示等一些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功能,形象地呈现事物现象,具体地表达事物发展的过程,生动地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使抽象知识转化为一定的物质形态,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能有效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帮幼儿突破知识中的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的重、给点用课件形象地展示,有助于幼儿理解和掌握。如:在科学活动《蚕的生活》中,幼儿对于什么时期的蚕是蛹?蚕如何变成蛹,再破茧而出成蝶的过程会比较难以理解,因而在活动中将蚕的这一生产变化过程制作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请蚕宝宝用第一人称的手法来交待自己的生长,突出变化中的“成蛹”,变“蝶”的过程,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幼儿一下子理解了蚕的生长过程中的难点,将幼儿难以理解的知识,以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幼儿欣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很快的理解知识,并记忆深刻。

3、 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体现幼儿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特别强调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地位,将教学活动与计算机操作相结合,激发幼儿大胆参与的兴趣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运用计算机将所学的内容制成简单的游戏,让幼儿上机操作参与游戏中,更加直接地学习知识。

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人机的交互性,在这样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意愿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练习的内容,整个学习过程幼儿主动参与,从而突出作为与活动相整合的主要因素的人的地位。如:在数学活动中一一对应时,设计许多相关的课件:“小兔拔罗卜”、“小猫钓鱼”、“小狗啃骨头”等,要求幼儿将两个数相所得的实物给小动物,对于操作并在屏幕上出现小红花奖励幼儿; 之则鼓励幼儿再来一次,这样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轻松,自由地学习环境,让幼儿与计算机对话,老师从旁辅导幼儿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幼儿愉快、自然、主动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市面上有许多幼儿学习软件,以益智类小说游戏居多,将这些游戏引入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自由地选择所要练习的内容,给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游戏的机会,充分全现幼儿幼儿的主体地位。

4、 计算机网络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可以扩宽幼儿的视野,增加知识面中所包含的知识是人脑所无法比拟的,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从更宽的角度去进行教学活动,引导幼儿从更宽阔的空间中去思考,扩大幼儿的知识面。

在学习了解“1、2、3”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时,幼儿的思维不活跃,想像的思维空间狭窄,回答的内容单一、重复,都是:“一支铅笔、两只鸭子、三个小朋友”等,没有一点新意,幼儿出游乐意学习,教师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广阔的天空、辽阔的大地,浩瀚的大海,欢乐激手场等展现在幼儿面前时,幼儿的眼睛一亮,情绪也振奋了,思路也开阔了。1架飞机、2艘军舰、3个秋千……”孩子们我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利用互联网络知识制作的课件让幼儿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不仅使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像力得到了较好的训练,而且还培养了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

二、 在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1、 用计算机辅助幼儿科学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认识事物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一特点,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画面要设计得优美,形象要生动逼真,声音要优美幼儿动听。把声音、动画、图象、实物等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认识事物,将抽象知识转变为形象的事物,逐步引导幼儿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让幼儿通过直接参与认识,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等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

2、 在制作课件时,应遵循“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原则

在运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时,要求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能紧密联系,课件的名字之间能够灵活地切换,所有的链接都要求简单,使操作者能够轻松地操作,教学各环节紧密,一环扣一环,要使教师在使用课件时,不必为课件中繁琐的符号,标记所困扰,而耽误时间,让幼儿一味地等待,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3、 多为幼儿提俱人机交互,对话的机会

幼儿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喜欢自己动手,动脑参与活动,因而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迎合幼儿的这一特点,多为幼儿幼儿提供人机对话的机会,能够自己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自己操作鼠标、键盘,在操作中不断地获得满足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是必然,作为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充实知识,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方法,让我们的幼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篇15: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浅谈数学活动中幼儿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常州金坛市实验幼儿园 王 莉

苏联革命家、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因其自身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具有发展思维能力的作用。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品质是区分一个人思维乃至智力层次、水平高低的指标,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抓手。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呢?有什么好的培养策略呢?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转变观念,启发式激励,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1.培养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正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幼儿期是形成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的最初时期。早期的数学学习经历往往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很多对数学有莫名畏惧感的成人,都是在幼儿早期遭遇过学习数学的痛苦和挫败。因此,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数学时,教师就要转变观念,要小心呵护幼儿那颗极易受伤害的心灵,无论幼儿的学习能力如何,教师都要坚持保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好奇心。

2.增强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有一位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每个儿童都能达到高水平的学习。”这说明,每个幼儿都有学好数学的潜能。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教师,自己首先需要树立这样的信念,并且要以这样的信念去影响所教的幼儿,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在数学学习能力上的肯定。对于数学能力一般的幼儿,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建立起数学学习兴趣就被某些成人贴上“没有数学天赋”标签的幼儿,教师更要做到有耐心。因为焦急对于学习数学无济于事,在幼儿学习遇到困难和出错时,教师的宽容可以化解幼儿内心对数学的排斥,而允许幼儿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进行数学思考,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游戏形式,生活化环境,培养幼儿思维的主动性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指出:“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兴趣能促使幼儿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领幼儿积极思考。在实践中,我们的体会是,要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选择生活化的内容和材料,运用生动有趣的学习形式,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1.内容和材料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创设生活化情景

幼儿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生活,幼儿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们去探讨、比较、判断的问题,因此,把数学教育内容与教育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小班一次点心时,分给每一组6碗稀饭,那天刚好一个小朋友没来,孩子们就在议论,有的小朋友说多了一碗,而有的小朋友却说少了一碗。我留心观察了他们的举动,于是抓住时机,及时加以引导:“小朋友们,现在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孩子们这下可兴奋了,说出了答案并讲出理由。就这样,我紧紧抓住了生活中这个教育契机,不落痕迹地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量的多少,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做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他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的需要。

2.采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思维的主动性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置身于有趣和好奇的游戏情境中,才能激发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积极思考的愿望,使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如在小班分类活动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过年时喜欢新年礼物的特点,设计了“新年礼物”的游戏情境,为幼儿提供各种日用品的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各种日用品的不同特征及用途。(教学论文 )幼儿非常积极地投入了分类活动,他们将薯片、饼干、果冻等归成一类(吃的),将小汽车、积木、布娃娃归成一类(玩的),把衣服、裤子、手套、袜子归在一起(穿的),并分别给这三类物品贴上标记,提高了幼儿的分类能力。再如教师创设的“开商店”游戏,幼儿要将物品按种类等进行分类,确定它们的价格,售出时要数一数物品和收回“钱”的数量,甚至收钱和找钱时还需进行加减运算等。在这个数学活动中融入了生活情趣,幼儿通过角色扮演,既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又激发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

三、问题情境,多角度操作,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幼儿在面临数学问题时思维转换的灵活程度,通俗地说就是“脑子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因,幼儿的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就要经常把幼儿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去,通过引导其“换个角度思考”来促进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因此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为幼儿设置的问题情境,可以用多种方式予以解决,尽量多提供丰富的探究材料,使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观察、分类和辨别,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感受数学的多样和乐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1.在排序活动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让幼儿学习排序的过程中,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排序的材料:大小不同的纽扣、植物的种子、贝壳、小颗粒积木等。教师可提出问题:“怎样根据不同材料进行有规律地排列?”从而引导幼儿尝试不同间隔的排序方法。最后幼儿会发现,排列出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每个幼儿采用的排列方法又是各种各样的。教师还可以提供幼儿做正排序、逆排序等需要逆向思维的活动机会,来打破幼儿的思维定势。

2.在组成和加减教学中,设置有多种解决方式的数学问题

在大班的组成和加减的教学中,我们创设了有趣的问题情境,并且改变以往只给幼儿具有同一特征的操作材料的方式,而是提供给幼儿具有多种特征的操作材料,用“分类”的方法复习数的组成,让幼儿转换角度进行分类,引导幼儿从非“常态”的角度进行多角度思考,寻求多种解决方法。为激发学习生活中涉及数学加减的兴趣,我还结合大班幼儿快要上小学的特点,设计了参观小学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看图编应用题列算式,学习9的加减。在出示9个小学生的锻炼图后,我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这9个小学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你可以编出几道应用题?有的幼儿从小学生的穿着分:1人穿裙子,8人穿裤子;有的从衣服颜色分,2人穿红色的衣服,7人穿黄色的衣服;有的从有没有系红领巾分,3人系,6人没系;有的从锻炼的方式分,跳绳4人,踢毽子5人;有的从性别分,5名女孩,4名男孩,由此编出了多道应用题,列出了多道算式,从而培养了幼儿多角度多方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四、比较推理,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对幼儿学习数学来说,思维的逻辑性就是指幼儿思维具有的合理性和条理性。幼儿的逻辑思维虽然刚刚萌芽,但在是数学教育中,培养幼儿沿着一条思路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有根有据地回答问题,并养成注重逻辑的习惯,对幼儿学习数学是有很大帮助的。

1.经历思维过程,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

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借助数学本身包含的“类”“序”“对应”等数学思维的主要元素,让幼儿在领会和掌握这些内容的过程中,经历各种思维过程,从而获得逻辑性的思维品质。如:幼儿进行小、中、大皮球的比较,幼儿对小、中皮球进行比较,再对中、大皮球进行比较,最后再以中皮球为中心与小皮球和大皮球比较,在比较中得出中皮球比小皮球大、比大皮球小的相对性关系。而教师也可让幼儿在小、中和中、大之间比较后,不进行大和小皮球之间的比较,而让幼儿直接推理大皮球比小皮球大的传递关系。再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给每人提供一盘纽扣,让幼儿操作纽扣,自己尝试去探索“4”的组成。幼儿发现“3”和“1”,“1”和“3”合起来都是“4”。幼儿明白了数的交换关系。教师再次提出问题“除了这两种分法,还能再分吗?”唤起幼儿再思考再探索。幼儿在反复操作中惊喜地发现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分成“2”和“2”,接下来,老师引导幼儿比较并总结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从中找出有序分解的方法。教师再启发幼儿将已掌握的数的组成规律,迁移到较大的一些数或较小的一些数的组成,推理出一个新数的各种组成形式。在这样的认识过程中,幼儿有效地获得组成分合式的排列、比较、概括、迁移等各种能力,既培养幼儿的推理能力,又促进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2.进行知识迁移,利用思维的逻辑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幼儿认识了基本概念和规律之后,我们要让幼儿把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是说,要把静态的、平面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动态的、立体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的认知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一方面,把一类数学问题迁移到另一类数学问题,如比较皮球、乒乓球、玻璃球之间存在传递关系,皮球大于乒乓球,乒乓球大于玻璃球,那么,皮球一定大于玻璃球,如果迁移到数之间的关系中,3大于2,2大于1,那么3大于1。另一方面,可把数学问题迁移到生活中的问题:妞妞家比力力家离幼儿园远,力力家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那么妞妞家一定比玲玲家离幼儿园远。

五、探索发现,鼓励想象求异,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主要表现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当然,在数学学习中,幼儿只有在真正理解一个概念而不是记住一个概念后才能独立地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这种思考对每个幼儿也都具有创造性意义。

1.激发想象

英国物理学家铎尔说过:“有了精确的实验和观察作为研究的依据,想象就成为自然科学理论的设计师。”这句话说明了想象与科学创造的关系。一切创造性活动离开了想象就无法实现。因此,在活动中唤起幼儿的想象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创造性活动“图形娃娃变魔术”,让幼儿以图形的形状为依据进行想象添画,并将每个图形添画成不一样的物品:有的幼儿将圆形添画成娃娃的脸、汽车轮子、眼睛等;把正方形添画成电视机、房子、手帕等;把三角形添画成雨伞、树、灯、围巾等。在实践探索中,幼儿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进行创造性活动,既加深了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又促进了幼儿想象及创新求异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多提供变式材料

操作材料对于幼儿学习数学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幼儿动作的发展影响并决定着思维的发展,动作方式越多样,思维的内容就越丰富。因此教师应供给他们多变的操作材料,促使幼儿在操作中进行多变的探索。如:在数学区,摆放许多颜色、大小、形状、厚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幼儿摆出多种有规律的几何图形接龙。有的按大小规律去摆,有的按颜色规律去摆,有的按数量规律去摆,有的按图形顺序去摆。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的思维更加活跃、敏捷,更富有创造性。

3.鼓励幼儿设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真正的进步。”创造性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创造性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过程。而置疑就是发现问题的起点,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置疑,就无问题可提。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和平中见奇,能从一般人不易觉察的地方看问题。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积极鼓励他们敢于置疑和设问,培养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自我发现

“发现”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让学习者自身去“探讨”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创造的态度和培养创造的能力。探索的过程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数学的创造性活动中,我们积极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提供发现的机会,促使幼儿在探索中通过“发现”进行学习。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它们一样多吗”。我们在分组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粗细不同的饮料瓶,里面放入等量的水。在活动中,幼儿没有固定的行为模式,不受规范、习惯的约束,思维空间较大,他们可以真实、自由、无修饰地表现自己的创造力。有的幼儿仅通过目测就盲目地说出结果。有的幼儿找来两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两瓶水分别倒进去比较,发现它们一样多。有的幼儿仅找来一个与其中一个完全一样的瓶子,将另一瓶子里的水倒进去,比一比它们的液面是不是一样高。还有的幼儿找来了一个一次性杯子作为量杯,先把粗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在杯子壁上画好液面高度,然后把水倒回粗瓶子里,再将细的饮料瓶里的水倒进这个一次性杯子中,看看是否与刚才的液面一样高。在探索中幼儿发现:不能只看哪个瓶子里的水高,就说哪个瓶子水多,也不能只看哪个瓶子粗,就说这个瓶子里的水多,要把水放进两个一样的瓶子或找一个量杯进行比较才能比较出它们的多少。这个活动不仅使幼儿理解了液体守恒的概念,还能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既满足了幼儿好奇的欲望,又使幼儿在自我发现的创造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总之,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于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通过数学的学习而获得了优良的思维品质,他将终身受益。

篇16:在爱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计划

在爱的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计划

我们经过小班、中班两年的自信心的培养,孩子们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交往能力增强了,动手操作能力增强了,自信心也逐步的树立了,在大班一年里,我们将在爱的教育活动中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具体计划是这样;

一、趋向

1、爱家系列

(1)“我爱我家”、活动,从而培养在家庭生活中孝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道德习惯。

(2)结合探究性课程,通过小小调研中心开展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调查活动,使孩子体会到建立一个平等、和谐的家庭,是要靠每一位家庭成员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同时也使孩子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和重要性。以及整个世界都要充满爱。

(3)结合“重阳节”开展“我想对父母说……”系列活动,并组织孩子通过主题集会进行交流,从而加深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和感情。

(4)学习“如何合理使用压岁钱,”制订一份“压岁钱消费计划书”,从而倡导爱心消费,培养现代金融意识,体会父母赚钱养家的不易,学好当家理财的本领。以及献爱心活动。

2、爱家乡系列

(1)开展“请你为家乡打分”的活动,通过孩子的观察、以孩子的视角了解句容的昨天、今天、明天,体会句容改革开放后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日新月异,切身感受党的正确领导,做一个自豪的句容人。

(2)开展“小小看句容,捕捉美丽瞬间”的摄影活动,请家长用相机摄下一幅幅反映句容发展、人民生活变化的照片,直接感受句容的迅速发展。

(3)利用家乡的土特产,名胜古迹,进行向幼儿宣传家乡、认识家乡,萌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实施步骤:

1、策划、筹备阶段

(1)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有关爱的教育的相关故事,歌曲,图片

(2)打印宣传资料等;

(3)制定好活动计划、时间、地点,负责人落实到位;

(4)确立宣传口号:

“学会关爱,学会做人,塑造幸福人生!”

“回报他人,回报社会,共创和谐世界!”

2、准备阶段

(1)、欣赏有关爱教育的图片。

(2)、向每位学生家长发一份《告家长书》,向他们宣传我们幼儿园的爱心教育活动,从而加强家长与孩子互相的沟通。(负责人:)

(3)班级录音机定时地播放《感恩的心》、《妈妈的吻》。(负责人:)

(4)在班级内拉一条“与爱同行,学会关爱”的横幅。(负责人:)

3、启动阶段

(1)赠书《爱的教育》。

(2)“让爱飞扬”师幼艺活动。

通过活动激励孩子“爱”从自身做起,“爱”从身边传递。

爱的传递:

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悄悄的告诉老师;请将写给老师的话献给老师。

爱的畅述:共同朗诵诗歌——《师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爱班爱师爱家”竞答活动。各组派一名代表到台前抽签答题,依次回答。

4、活动推进阶段(寻找身边需要感恩的事或人)

(1)开展以“寻找了不起的……”为题的活动

要求:每位孩子与家长必须完成,然后在班内初评的基础上,每班至少交两篇征文。征文要求打印稿,16k纸,题目宋体三号,加粗;下面注明姓名,宋体小4号;正文宋体小4号,行距1.5倍。征文字数为600左右,幼儿要会描述。

(2)开展进行“……让我如此感动”为主题的演讲比赛

要求:每位孩子必须参加,且精神饱满,感情自然流露。

比赛时间:月日

(3)开展一次“爱的帐本”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调查

要求每个孩子在三月份中,对整个月的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家庭的经济状况,切身体会父母工作的辛劳和父母养育子女的不易。

(4)压岁钱要求:以“学会关爱,快乐做人”为主题做好献爱心活动。

(5)制作“爱心”卡

要求: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等.

负责人:

(6)开展征集活动

要求:各班推荐5条以“爱”为主题的格言警句,

负责人:

(7)学唱“爱心”歌曲

要求家长老师在学期中段教孩子会唱。

5、实践阶段

(1)开展“我与小树同成长”植树活动

要求每一个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自愿者。

(2)父亲节、母亲节举行“感谢父亲、母亲”系列活动,开展六个“一”:

为父母亲做一道菜

为父母亲洗一次脚

为父母亲献一次花

献给父母亲一句祝福的话

为父母制作一张贺卡

(3)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可让他(她)感动的事

(4)开展主题队活动

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缅怀革命烈士,感恩幸福生活”为主题活动。

(5)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6)开展“落叶私语——树叶粘贴画活动”

用片片落叶拼出对幼儿园的热爱,对父母、朋友的思念,对老师、同学的感谢。

相关专题 幼儿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