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

怎么还不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怎么还不瘦”参与投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共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江苏省无锡市外国语学校 陈建全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动手动脑学物理》穿插在《科学世界》之前。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是我设计的主要思想。我先通过“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导入,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热爱世界的情感,感受热爱生命的真谛。再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同时我还为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了预备知识一栏,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这样做有利于实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最佳配合,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改变“重结果轻过程”这种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课后学习,把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转向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评价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后学习),都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意探究、敢于创新等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多媒体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景之一: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它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眼睛会流露出你的感情,是心灵的窗户。(关键词:明亮的眼睛,心灵的窗户)

情景之二:请戴眼睛的'同学摘去眼前的眼镜,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关键词:摘去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情景之三:投影“浙江盲校的同学在认真地用手看书”的图片。(关键词:盲人需要帮助,爱心使世界光明)

由此启发,让学生提出问题,并选取其中三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1)眼睛为什么能看清物体?

(2)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

(3)近视眼和远视眼应如何矫正?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会流露出你的感情,被称为               。(填空)

摘去眼前的眼镜,景物变得模糊。

闭上眼睛,体会盲人的痛苦,激发学生的爱心。

我们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想了解什么问题?请提出一个有关眼睛的问题,写在下面:

(过渡: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和学习与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二)子课题1:模拟眼睛成像(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投影眼睛结构图,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

逐一介绍眼球的结构,并与相应的光学仪器相对应(提示学生,我们晶状体的焦距很短,只有1~2cm,因此我们平时看到的物体都在两倍焦距以外;同时让学生观察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的位置,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

简单介绍桌上的器材:充水的透明气球、用手电筒制作的光源、凸透镜两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

&n

[1] [2] 下一页

bsp;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眼睛成一个什么样的像?”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⑴实验器材的装置;⑵实验的步骤;⑶记录信息的方法;⑷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实验一:把凸透镜与充水的透明气球紧帖放置,光源放置在凸透镜前两倍焦距之外并正对凸透镜,把白纸放置在充水的透明气球后接收像,记录成像的位置。

2.眼睛的调节

预备知识: 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较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

请一位同学在教室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人眼睛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实验二:在透镜位置不变时,改变光源的远近,研究所成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在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在光屏上,怎么办?

实验三:利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共同归纳总结: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

观察并了解我们眼睛的结构

眼球的结构:

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相当于光屏,物体在它上面成像(填空)

明确玻璃体用充水的透明气球演示;晶状体用凸透镜演示;视网膜用白纸演示。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物体经过眼睛成倒立、缩小、实像。

思考并讨论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

共同归纳总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对比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近视眼的成因是什么?”进行合理猜想,教师对猜想进行归纳和汇总。

组织学生讨论:(1)如何在上一个课题的基础上选用器材;(2)进行对比实验的步骤;(3)实验数据的记录方法;(4)应注意的问题。并对讨论结果完善补充。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实验四:在前面三个实验的基础上,更换一个焦距比较短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成像的位置与实验一相比较。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四)子课题3:近视和远视的校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1.实验五:近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较小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2. 实验六:远视眼的矫正

取一个较大的焦距(当作正常眼)凸透镜,调节白纸(光屏),光源成清晰的像在光屏上。换上一个更大的焦距凸透镜(当作近视眼),白纸(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一个凸透镜(或老花眼镜),观察白纸(光屏)上像的情况。

多媒体演示加深印象。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进行用眼卫生教育。

学生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个人猜想、记录

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小组实验操作、观察并记录有效的信息并与实验一的成像的位置相比较,得出结论:眼睛近视是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光线在视网膜前发生会聚。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做到用眼卫生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五)小结,布置课后学习

由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并完成课后学习(内容见附)。

附:课后学习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可以回答你上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了吗?把你的结论写在下面。如果还不能解决,课后与同学讨论或与老师探讨。

2.按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知识,测出你的近点。你的近点是多少?和其他同学或家庭人员比较一下,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的近点相同吗?探究一下,其中有什么规律?你能完成你的探究报告吗?

3.谁不希望自己拥有一双明澈的眼睛?“爱护眼睛,远离近视”,是我们健康用眼的主题。写一句爱护眼睛的话,记在下面,并要求自己努力做到: 。

4.调查一下我们及周边学校中学生用眼情况,统计出近视率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仔细。

来源:人教网

上一页  [1] [2]

篇2:“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课 型

新授课

授课人

杨玉波

教学方式

讲授、

实验探究

学习方式

创新、合作

单位

一汽九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

2.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3.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对比发展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关心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矫正视力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眼睛保健教育

3.使学生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

近视、远视的矫正

难点

近视、远视矫正的探究过程。

手段

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

教具

透镜组(若干)、光具座(若干)、蜡烛(或电灯)、白纸板(做成光屏状)和近视眼镜

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眼睛是怎样看见

物体的

微机显示眼睛结构的图片,提出问题: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介绍眼睛的晶状体与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观察

结合眼睛的构造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理解眼睛看见物体的原理

眼睛的调节作用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的距离会不同,而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

认真听、仔细思考

用讲述的方法引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眼睛的.调节作用看似矛盾,其实有必然的联系,为眼睛是一个可变焦距的系统作好铺垫

介绍正常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的调节并在黑板上画图

观察、思考、理解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意识

介绍近视眼并画图,引导学生模拟矫正近视的实验,要求学生说出心得、体会

思考矫正近视的方法并积极回答观察积极发言

培养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能力

介绍远视眼并画图,要求学生自己实验矫正远视

小组讨论设计并演示进行实验组内总结

培养实验能力和实践能力

眼镜的度数

要求学生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同学之间比较不同度数的眼镜镜片的不同

学生阅读后小组互相交流

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的精神

德育

如何保护眼睛

1.不要边走边读

2.不要躺在床上阅读

3.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线下阅读

4.不要长时间玩游戏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创新

给你一个老花镜,要求测出它的两个镜片的度数,请说出所需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图。

小结

学生归纳

作业

课后上网查阅有关弱视、散光的资料

板书

篇3:《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

“眼睛与眼镜”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内容。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把眼睛作为一种像照相机那样的光学仪器,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矫正方法,主动养成科学用眼的习惯。使学生获得一些实际知识,了解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

眼睛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的拓展,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光学仪器,让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感受“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课程在学习中要用到实验、分析、推理等多种方法。 【教学设计思想】

教学设计的基本是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教学目标上,通过物理知识在眼睛上的应用,力求达到学生能自觉地、科学地保护自己的眼睛的目的。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培养人的科学素养。

由于眼睛和眼镜学生很熟悉,所以从歌曲引入尽量简洁,直接过渡到对眼睛的学习,通过观看牛眼照相机的视频,为分析出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教师用自制的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的演示,知道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体会人眼是相当精密的器官,进而指出眼睛是一架精密的可自动调节焦距的照相机;通过学生对近视眼、远视眼的研究和矫正方法的探究,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使学生增强探索知识的能力。因考虑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物理,科学探究能力较差,所以在设计中尽量减小探究难度,本节课以评估与交流环节为重点,达到探究目的。

物理来源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教学中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自己交流不良用眼习惯是造成近视的原因等,力求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不正确用眼的行为,使学生学会正确用眼,在学习生活中将爱眼成为一种习惯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任务共分为: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正常的眼睛调节、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和保护眼睛四个部分。对于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和正常眼的调节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理解上有困难,教学中多采用模拟的方法使学生在头脑中获得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是本节课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把科学探究的学习作为教学的重要形式,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观察、归纳的方法,找到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科学用眼、保护视力这一部分应作为本节课的`最终目的,学生学习完本节课后能主动将爱眼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对眼睛和眼镜较熟悉,生物课上已经对眼球的结构、近视眼和良好用眼习惯有所介绍,所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已有良好的基础。从物理的角度了解眼睛,了解正常眼睛的调节对于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生来说理解上有较大难度。由于学生刚接触物理,对于科学探究能力较差,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待培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 科学用眼习惯的养成

难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晶状体的形状对观察景物的影响”的演示,培养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眼睛。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法】启发提问、分析归纳和实验探究相结合。

【学法】实验法、推理法与合作学习法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激光演示仪、自制水透镜、凸透镜、光屏、蜡烛、眼球固定板各一个

学生用(2人一组):凸透镜、光屏、蜡烛、眼球固定板、火柴各一;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各两个

【教学课时】

1课时

篇4: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眼睛与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眼睛与眼镜”系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内容。本节课的设计,在教学目标上,不仅关注学生获得的有关眼睛和眼镜的知识,而且更加注重科学探究过程、探究方法的学习,不仅关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而且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材处理上,突破现有教材对有关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平铺直叙,力图“体现教师不应是课程的传递者和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生者”、“教材只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的新课程理念;在课堂结构上,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建构课堂程序,即: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引入新课,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分析问题,即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眼睛是如何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和“近视和远视成因”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解决问题,即通过“近视和远视矫正”的探究和“眼健康保健知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眼保健知识,学会正确用眼和护眼,体现物理教学的人本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球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3)了解用眼护眼常识。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培养学生信息收集、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的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的探究,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用眼护眼教育,强化眼保健意识,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4)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渗透物理学无处不在的和谐美。

【教学重点】

1、眼睛是怎样看清远处和近处物体的。

2、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教学难点】

探究“近视和远视的成因”。

【教学器材】

多媒体课件、蜡烛、火柴、水、自制水透镜、眼球模型、注射器、凸透镜、凹透镜若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潘多拉盒子,里面有非常6+1副魔具,戴上它,你就近视了,谁来试试?(教师向学生分发魔具,并让学生戴上)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

师生一起观看九寨沟的风景视频。

师:好,非常6+1的同学告诉我,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甲(戴上魔具的学生):没看清。

生乙(戴上魔具的学生):看得很模糊。

生丙(没戴魔具的学生):九寨沟的风景真是太美了,有机会我想也去看一看!

师:非常遗憾!这么美的景色,近视的同学却看不清。那么近视了,为什么看不清物体了呢?关于近视你们想知道些什么问题呢?

生丁:我想知道近视是怎样形成的?

生戊:近视对我们有什么危害?

生己:我想知道怎样预防近视?

生庚:近视能矫正吗?

教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近视有关的知识──“眼睛和眼镜”。

点评:用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的体验,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由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出话题。

篇5:《眼睛和眼镜》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物理(八上)》第68-71页,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课型:新授课

二、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眼睛和眼镜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眼睛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观察世界的窗口。《眼睛和眼镜》这一节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

1.模拟眼睛成像,随后,由模拟眼球成像实验与真正的眼睛的区别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从长时间的近观导致眼睛的病变引入课题。

2.近视眼和远视的成因,让学生在上一个实验的基础上选用器材,进行对比实验,验证猜想。

3.近视和远视的矫正。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突出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把知识的产生过程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已学到的知识,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 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残疾人和热爱世界的情感;

●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四、教学要点

1.重点: 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五、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六、教具

凸透镜3只(焦距不同)、白纸两张、凹透镜一只、光具座,蜡烛,打火机 多媒体教学课件,湿抹布。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研究研究课题

(二)子课题1探究“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

(三)子课题2: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对比探究)

(四)子课题3:远视的成因和矫正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汇总。

(七)轻松一刻:呼吁大家爱眼护眼!

篇6:眼睛和眼镜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如下: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图3-34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怎样爱护眼睛:

播放课件:生活中的错误用眼方法:

请几位戴眼镜的同学说说戴上眼镜之后在生活中和学习中的不方便之处。思考怎样注意用眼卫生?同学们举例说明。

教师补充:形成近视眼的原因,一般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遗传因素,二是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形成学生近视眼的主要因素。

儿童、青少年眼睛中的晶状体弹性强,睫状体的调节能力大,但是如果看书写字的姿势不正确,书本放得离眼太近,或采光、照明条件不好,或持续用眼的时间过长,都会使睫状体内的肌肉持续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大,久而久之,一旦看远方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就不能放松。变凸的晶状体也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造成了假性近视。

发生假性近视以后,如仍不注意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就会造成变凸的晶状体不能恢复正常,就会变成真性近视。

播放课件:你的眼睛累了吗?专家教你做放松眼睛的眼部体操,学生一起跟着做。

三、课堂总结:

学生分组概括本节的内容。

设问:你还有那些想知道的问题可利用留言板和老师。同学继续交流。

四、课后拓展:

阅读科学世界“眼镜的度数”,回答提出的二个问题。

五、板书设计:

一、眼睛

(1)结构:

(2)成像原理

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凹透镜

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用凸透镜

眼睛和眼镜初二物理教学设计

篇7:眼睛和眼镜

眼睛和眼镜

东莞市长安镇上角小学 四(2)班 张婕

崔老师近视了,可配了一副眼镜之后改作业快多了,而眼睛却不高兴了.

这天,眼睛正在休息,眼睛对眼镜说:“真倒霉,都是你把我漂亮的身体遮住了,哼!”

“眼睛姐,你这话可说错了,要是没有我,你看东西会那么清晰,工作会那么轻松吗 主人可是一刻也离不开我的呀!”

“算了吧!主人一刻也里不开的应该是我.看,我睁开她才会看见一切,我的功劳比你大得多!”眼睛嘟起嘴巴不服气地说道.

“什么 你……”眼镜气得说不出话来.

就这样,眼睛和眼镜闹起了别扭.

有一天,崔老师的女儿不小心打碎了眼镜.开始时,眼睛洋洋得意,满不在乎,后来渐渐地觉得不对头了.没有眼镜的帮助,远处的东西都看起来是那么模糊.崔老师批改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学生做错了,可她没看出来,最后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这令崔老师很恼火,尤其到了天黑的时候,眼睛什么也看不清楚,它苦恼极了,它现在是多么想念它的眼镜兄弟呀!

崔老师第二天马上去把眼镜修好了.眼睛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决定与眼镜兄弟和好,共同为主人服务.

指导老师:宋蕾

篇8:眼睛及其眼镜

眼睛及其眼镜

一、内容及其分析

1、内容:眼睛的结构、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2、分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眼睛及其眼镜,指的是眼睛的结构、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其核心是认识眼睛的成像原理、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学生已经学过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本节课的内容眼睛的成像原理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是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实际应用,所以在本章中具有基础作用。教学的重点是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利用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来理解眼睛的成像原理。

二、目标及其分析

1、目标定位:

(1)初步认识眼睛的结构及其特点。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2、目标分析:

初步认识眼睛的结构及其特点,就是指能够通过认识眼睛的结构找出和发现眼睛跟照相机的相似之处;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就是指通过眼睛的结构来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并且能够通过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来找出矫正的方法。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这一过程不易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知识的衔接点比较多。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结合新知识来分析问题,其中关键是教师的有效引导。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眼睛及其眼镜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多媒体。因为使用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眼睛的结构以及眼睛的成像原理。

师生活动:

要认识眼睛到底是怎样成像的,应该首先知道眼睛的`结构,请同学们看书第86页的图6-18,了解一下眼睛的结构。

教师根据课件讲解眼睛的结构:瞳孔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光线很亮时,它会自动缩小;光线较暗时它会自动扩大。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在它的上面有许多神经细胞。它的中央叫黄斑,对光线的感觉最灵敏。视网膜通过几十万根神经束把它感受到的信号通知给大脑,于是,就看见了东西

问题2近视眼和远视眼看物体有什么不同,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师生活动:

(1)近视眼及其矫正:

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从无穷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远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平行光的会聚点在视网膜后,用凸透镜矫正。

六、本课小结

1.眼睛的结构:瞳孔、角膜、晶状体、视神经、视网膜、玻璃体。

2.眼睛的成像过程: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主要由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角膜及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组成。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1)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2)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篇9:《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

在这节教材中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人眼是一架特殊的照相机,通过让学生们看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思考我们的眼睛是怎样调节的?引起学生对自己眼睛的关注,从而很快进入正题,这种引入新课的效果比较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也更方便过渡知识。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理解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在设计中在黑板上先利用口径相同的两个凸透镜,要学生找它们的薄厚、焦距、折光能力等有什么不同,而是利用他们自身的感受引导学生自学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同时拓展一下让学生思考人眼和照相机的区别和联系,为近视和远视的讲解做铺垫,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本节课我在设计中的最大特点是尽可能将一些内容利用实验的手段显现出来,使学生既有理性的思维,又有感性的认识。

篇10:《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探究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使本节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整个课堂设计完整、层层递进、结构紧凑、逻辑严密。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

1. 教师积极开发自制教具,大胆创新,展示教学能力

将PVC管两端蒙上橡皮膜,并在PVC管上开两个小孔分别通以橡皮管,其中一个橡皮管上接有注射器,另一个小孔方便通气。用注射器向蒙有橡皮膜的PVC管中注入水,这样就制成了水透镜。

自制水透镜可以通过注射器的注水和抽水来改变其表面的厚薄程度,可以非常形象的模拟眼球中晶状体的薄厚变化,对研究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起到了很好的模拟作用。

丰富的教具,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变得有趣、形象。辅以多媒体演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 从生活走向物理,导入新课

利用前面已经学过的与人眼成像原理相同的照相机导入新课。将七年级生物中已经学过的人眼与照相机作类比的方式,正是从生活中获得教学资源。使学生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物理是于生活,用之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生物中已经学过人眼结构及作用,所以教师在这一知识点处理上没有做更多的赘述,简单利落的与照相机对比。这样学生接受新知会水道渠成,也为下面的探究做了较好的铺垫。

3.创造性挖掘和使用教材

教材中没有安排学生的探究实验。传统的授课方式是利用讲授的方式揭示人眼视物、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但教师能够利用自制的可调焦的水透镜较好的模拟了眼球中的晶状体。通过三个实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过程。这三个实验中“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较好的利用了“人眼看远处和近处物体”的知识来解释,所以两个实验相辅相成。“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又是“近视眼、远视眼成因及外在表现”的延续。所以三个实验之间前后衔接紧密,层层递进。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实验,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分组交流合作将学生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潮,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了“探究的科学过程”和“探究的科学方法”,教给学生的不只是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他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这是这堂课学生最大的收获,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4. 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

学生在完成探究活动“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后本节并未结束,教师又一次提出“只有佩戴度数合适的眼镜才能较好的矫正视力”较好的`过渡到眼镜度数的了解。体现了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一理念,超越了学科的本位理念,将课堂向生活延伸,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找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懂得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有探索的道理。从而拓展学生思维和运用知识的空间,也就是让物理走近学生、走向社会。

最后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健康用眼保护视力。这些活动教好的实现了情感价值目标,并实施了健康教育,注重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要爱护自己,关心他人,从而可以好好学习,报效国家。

教学建议:

1.教师在学生评价方式上教单一

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的,但本节课中仅仅体现了教师的语言评价,较单一。

2.板书未贯穿整个课堂

本节课中只在最后做了总结性的板书,虽形式新颖但整个授课过程的板书略显苍白。

篇11:《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新课导入情景设置较好

新课导入是从身边实例引出物理知识的运用,还有情感的激励,过渡自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本节课我引用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一段散文作为情景,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教育。

2.探究实验设计的很新颖。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尽方法创设教学情境,采用形象、具体、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教学中最精制之处就是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教学环节,我所使用的是上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具,以近视眼的成因为例来说明一下,在光具座上从左至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并向学生说明凸透镜相当于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光屏就相当于眼睛的视网膜。将点燃的蜡烛放于二信焦距之外,此时在凸透镜前面紧贴着凸透镜放一个凹透镜,相当于近视眼镜,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缩小的蜡烛像为止。再移走凹透镜,此时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了,向学生说明现在的成像情况就相当于近视眼的情况,此时要让学生探究怎样移动光屏,才能使上面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就是成像的位置。探究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就自然出来了。这样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获得能力,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3.小组合作的效果很好。

这节课小组合作的也很到位,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的很放松,彻底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探究状态下学习”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1/3模式的精神。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课堂语言有待规范,教师评价不够及时,评价性的语言不够新颖,当学生表现很优秀的时候要注意适当的表扬,表现不够好的时候,要适当的鼓励。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请多多指教。

篇12:《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课堂实效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好的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节课我通过“渴望知识的眼睛”的图片,让学生说印象最深的地方,同学们说的很好,直接点到了眼睛,并对图片有自己的评价,然后通过我简单叙述眼睛的重要性后提问:围绕眼睛这一主题你还想知道什么?由于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学过有关眼睛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接近主题。如:“我想知道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我想知道近视眼是怎么形成的?”,学生的思维一下开阔,兴趣高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绪基础。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优点:

1、使用flash动画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生动化。

在教学人眼如何看到物体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由于语言叙述较抽象,所以在学生说完后,再观看flash动画,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教材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课堂实效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有效的40分钟内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学生的表述不够具体或表述其它同学没听明白时,可以通过幻灯片或flash动画呈现出内容,这样避免了教师板书浪费时间,而且也能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幻灯片还向学生介绍了几种特殊的眼镜,这是课本以外的知识,通过这个内容的呈现活跃了课堂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3、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教学完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以后,我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不良的用眼习惯,然后再说说如何保护我们的视力,由于这个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学生们很踊跃,经归纳后出示眼保健知识须知,通过这个情感教育纠正了学生不良的用眼习惯,利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4、课堂练习的设计,注重人文化,置问题于情境中,使学生认识学习物理的价值,培养了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5、通过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在练习反馈时,就练习1。如何区分老花镜和近视镜的问题,学生们说出了不同的方法,如:“把镜片放在阳光下,看哪一个聚光就是凸透镜,另一个是凹透镜。”“用手(垫眼睛布)摸中间厚,边缘簿的是凸透镜,也就是老花镜”,“找个近视眼试戴等”,在老师充分肯定和鼓励下,学生们的思维开阔,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将课堂教学推到一个高潮

篇13:眼睛和眼镜的教学

眼睛和眼镜的教学

关于“眼睛和眼镜”的教学     湖北宜都市教研室 赵承忠 湖北宜都市松木坪中学 刘以华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是如何矫正的。

2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近视眼和远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探究,提高利用物理方法认识和解决人体生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可变焦水透镜的成像模拟实验,尝试应用控制变量、对比、替代等一些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强化眼保健意识。

(2)体验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海伦・凯勒的简介,体会残疾人的痛苦和对生活的热爱。

点评:课堂教学是由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要素构成的。本课依据课程标准“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一教学目标,以人体的器官──眼睛为研究对象,以眼睛的成像原理,眼疾的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和器具为主要内容载体,生发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度六条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全面具体,教育要素的挖掘充分,教学目标的表述准确、切实。

【新课教学】

1 新课引入

教师:生活中有一种说法,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说明眼睛是我们最值得信赖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有的人一生都生活在黑暗中,感受是怎样的?其实大家只要有生活在漆黑的夜里的经验,就不难体会一个失明的人对光明的渴望。下面请大家听一篇散文。

(播放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背景音乐:“二泉映月”)

教师:听完了这篇散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眼睛对于我们非常的重要。我们应该爱护自己的眼睛。

教师:看来,眼睛对于我们真的很重要,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探究与眼睛和眼镜有关的知识、问题。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激发探究眼疾成因,预防近视和失明的强烈欲望。

2 新课教学

教师:眼睛作为人的一个重要器官,有一个最基本的功能:看东西。那好,我们首先就来探究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1)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教师:关于眼睛的结构和基本的成像原理,我们在七年级的生物课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学生:①人的眼睛由晶状体、角膜、视网膜等结构组成,其中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②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③眼睛会患近视和远视病。

④眼镜有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其中近视眼镜是一个凹透镜,而远视眼镜是一个凸透镜。

那么眼睛的成像原理和我们曾经学过的一种什么光学器材很相似?(照相机),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照相机能够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都能在胶片上成一个清晰的像,靠什么来调节?

学生:镜头和胶片的距离。

(Flash课件展示:照相机的调节作用)

教师:眼睛也能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也是这样调节的吗?

学生:不是,因为眼睛的.晶状体和角膜之间的距离是无法调节的。

教师:那么眼睛调节什么才可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原来,眼睛的晶状体是一个特殊的凸透镜,特殊在什么地方呢?它的厚度可以调节,可以通过睫状肌实现自动调节。

(F1ash课件展示:晶状体的厚度调节)

教师:下面我们来模拟眼睛的调节作用,大家通过实验观察,看是否能得到一些启示。

*自制实验器材:用自制水凸透镜(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注射器改变其厚度)模拟晶状体,蜡烛模拟眼前的物体,光屏模拟视网膜。(教师简单介绍实验器材,并演示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

学生总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能力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能力变弱。

点评:基本知识内容及物理事实的教学,可以采用传统的讲授、演示、讨论的方法,本课仍采用了这些方法,但恰到好处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特别是可变焦水透镜教学模具的制作和演示应用,使“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这一问题的教学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落实。在非探究性内容的教学中仍渗透了探究的思想方法,特别是实验手段的创新,给了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专门的操练式创新教育对学生的作用可能会更大些。

教师:如此看来,眼睛还是一架非常高级的变焦照相机。眼睛有出问题的时候吗?会出什么问题?

学生:红眼病、角膜炎、沙眼、近视眼、远视眼等。

教师:下面我们就重点来探究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问题。

(2)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教师:我想先来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多少同学患近视眼?(大致统计)

教师:队伍还不小,看来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来探究有关近视眼的问题,下面我想请一位患近视眼的同学来配合我做一个小实验。

实验:让一患近视眼的学生摘掉眼镜朗读一首诗,不断向远处移动白纸。

教师:大家通过刚才的小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近视眼患者看近处的物体清晰,而看远处的物体模糊。近视眼镜(凹透镜)可以矫正近视眼。

教师:“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这是患上了近视眼最典型的症状,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觉得可能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患了近视眼就看不清物体了。还有可能是字太远了,像变小了,所以看不清楚了。有可能是晶状体的自动调节功能失调所造成的。

教师:这是刚才同学们对近视眼成因的猜想,下面我们一起来对同学的猜想作出分析

[1] [2] 下一页

评价。

学生:第一个猜想不对,我觉得不是视网膜出了问题,因为如果是视网膜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看近处的物体时也会看不清楚。

学生:也不是因为字太小了,因为我和我的同桌同学离黑板一样远,我患了近视眼看不清楚,而他却看得清楚。

教师:看来同学说的还很有道理,你们同意吗?

学生:同意。

教师:那么请大家接着思考:如果近视眼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不能自动变薄,那么物体通过晶状体所成的像在什么地方呢?

学生:在视网膜的前方,因为晶状体越厚,其折光能力越强。

教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

学生:应该用凹透镜,因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教师:非常好,刚才我们猜想出了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但这毕竟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我们还必须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下面我们想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套实验器材,大家先来认识一下。(实验器材跟演示实验器材一样,简单介绍器材及作用)

教师: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怎样完成实验可以检验我们刚才的猜想。(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方案)

教师:除了近视眼之外,还有一种眼病:远视眼,大家有谁知道患上了远视眼的感受?

学生:我爷爷是远视眼,他看书的时候总是把书离眼睛很远,所以我想患上了远视眼,应该是看近处的物体模糊,而看远处的物体比较清晰。

教师:他观察得很仔细啊,那么请大家按照逆向思维,猜想一下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学生:远视眼也是由于晶状体的自动调节系统出了问题,当看近处的物体时,不能自动变厚而导致像在视网膜的后面造成的,应该用凸透镜来矫正,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教师:那么我们按照刚才验证近视眼相反的方法就可以得到实验方法,现在请大家利用我们刚才介绍的实验器材,对近视眼及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的猜想进行验证。(学生实验)

教师:实验完成的组请举手,我想请两个组的同学来展示一下他们刚才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哪个组的同学愿意上来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大家通过实验验证了猜想,得到了近视眼和远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那么你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发现?

点评:探究性学习也需要一定的基本知识铺垫,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本课中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参与合作和引领作用。学生利用教师制作的实验器材,主动积极探究“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情感体验充分,思维活跃,在释疑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控制变量、观察测量、对比分析等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学生:我刚才在对近视眼进行矫正的时候发现,用桌子上的镜片进行矫正时,效果很好,而用我自己的眼镜来矫正时,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你的发现很好,那你有没有想过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我还没想好,但我想可能是由于我的眼镜和桌子上的镜片的度数不一样吧?

教师:很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课外进行探究,就是为什么你的镜片矫正时,像不是很清晰,而用桌子上的镜片矫正时,像会很清晰。

教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教师:(在学生谈到保护眼睛的时候,给大家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保护眼睛的资料。(投影:保护眼睛的方法)

教师:关于保护眼睛的方法,你们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书刊等途径获得更多保护眼睛的方法,在课外的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讨论活动。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就到这里,下课。

总评:本节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物理知识探究生活中物理现象的一个典型课例。此课从准备到实施凸现了三大亮点:一是自制“可变焦水凸透镜”,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使人眼复杂的晶状体调光过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了改造工具认识自然这一科学探究的关键;二是教师合理地利用故事、多媒体动画、学生随身物品等多种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眼的结构、成像原理和近视眼、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三是教师充满关切、富有情感和启发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内心体验,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积极探究,学习氛围浓、效果好。这是一节参加全国比赛的课,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初中组一等奖,但留下了精心雕琢、打磨,追求完善的痕迹,存在对探究主题:“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这一教学重点内容突出不够的缺点。

上一页  [1] [2]

篇14: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在生物课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不过仍然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以我们将本课的重点定位在:①眼睛看近处物体与远处物体时晶状体的调节;②近视眼与远视眼的矫正及原理。另外本课中,我们就用学校所发的基础训练册作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眼镜度数的计算存在一些困难,虽然这个知识点不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另外,本课中,我们还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了保护眼睛,热爱生活的思想教育,因为我们的学生是近视眼高发时期,教学时,我们还介绍了假性近视与真性近视,以及如何使假性近视眼恢复的办法。

篇15:眼睛和眼镜教学反思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看到外界美丽景象的窗口。是人体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天然光学仪器。

本节教材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视眼、远视眼的原因及矫治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用眼卫生和保护视力。体现新课标的以人为本、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把握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设计提问、课件引导,力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会知识的目的。首先,我通过复习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入手,为眼睛的成像知识作铺垫;然后把眼睛成像和照相机成像作比较,调动了学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关问题,从而很快进入正题。对关于人眼看远处、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是由于晶状体的厚薄在发生变化来调节的这个问题,我主要是通过课件展示来帮助学生理解的。让学生明白凸透镜的薄厚不同,它们的焦距、折光能力等都有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人眼看远近物体都能看清的原因是晶状体在调节。另外,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治,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光路图,利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寻找解决的办法,另一方面,通过课件模拟对以上两种眼病的矫治,使学生印象更深刻。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