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学习理论对网络教育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

得寸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得寸”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认知学习理论对网络教育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共7篇),欢迎阅读借鉴。

篇1:认知学习理论对网络教育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

认知学习理论对网络教育环境设计的指导作用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当今教育与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用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做指导,结合网络教育的`特点,介绍了网络教育环境设计的一些看法和构想.

作 者:金桂春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刊 名:甘肃科技 英文刊名: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5(5) 分类号:G434 关键词:认知学习理论   网络教育环境   设计  

篇2: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及网络教育环境设计

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及网络教育环境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紧扣现代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与网络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依据认知学习理论的有关要求及网络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于如何实现网络教育的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素质,网络教育的协同学习如何能达到良好效果等问题的有效解决,笔者认为依赖于良好的网络教育环境设计,进而就网络教育环境设计提出了构想。

关键词:学习风格 元认知自我调节 知识构建团体 网络学习环境设计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构建自己的知识经验过程,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趋势,基于这一立场的研究恰是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的重点。网络教育本身的特点,就是以个体主动学习为出发点的,表现出明显的建构式学习特点。因此,探讨两者的共同和相关性,以认知心理学研究学习者有效学习的条件为依据,设计网络学习环境,使其更有利于学习者高效、快速的学习,就成为必然的课题。本文主要讨论三个问题:网络教育如何实现个性化;网络教育如何实现学习者能力、素质的提高;网络教育协同学习如何达到最佳效果。

一、学习风格与网络教育个性化

人们对于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用于个别化教学,尤其是在网络教育环境中实现,确已寄予厚望。达到这一目标的.思路是,利用网络设置及相关软件,向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途径和不同顺序的学习经验,为学习者传送不同种类的学习经验提供便利。但现实中却并非如人们所预料的,学习者在网络中学习尽管其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增强,与人(机)交流的机会增多,但这些并不能证明学习者因此而能更好、更快的学习,因为学习环境的统一性――教育软件的限定,并不能吻合学习者自己特有的学习倾向,从而不能达到学习者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进入学习的“随心所欲”状态。

尽管对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以往人们所关注的是学习者智力和已有知识的差异(认知),成就动机及其相应的个性特征(情感),很少研究影响学习者意志行动方面的因素――学习风格。所谓学习风格,即指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学习倾向,由于它经常被个体所使用或表现出来,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而构成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注重学习者学习风格,并在教学中直接应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有利于我们在网络教育环境设计中,更好的诊断学习者的学习倾向性,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习者更好发挥自身的潜能,使学习者乐学、易学、快学、学好。

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是知、情、意行的共同参与,这三方面是以意志行动为核心相互交叉,形成学习风格的五个部分三个层面。一是学习风格的认知要素部分:知觉风格、信息加工风格(同时加工与继时加工)、记忆风格(趋同与趋异)、思维风格(分析与综合、发散与集中)、解决问题风格(深思与冲动)。二是学习风格的情感要素部分:理性水平、成就与动机、焦虑等。三是学习风格的意志行动要素:学习坚持性、积极性、动脑与动手、保守与创新等。这三部分组成学习风格的心理层面。四是学习风格的生理性要素:对学习时间的选择、对视、听、动感的偏爱、学习外部环境的安静与否等。这部分

[1] [2] [3] [4]

篇3:哲学对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哲学对科技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从理论和定量两方面分析了学习哲学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起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科技工作者在科学领域里攀登科学高峰.

作 者:郭玲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湖北省,武汉市,430073 刊 名:邢台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TAI UNIVERSITY 年,卷(期): 18(1) 分类号:B-49 关键词:哲学   科学   科技工作者   指导  

篇4:对小学教育的专业认知

对小学教育的专业认知

引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开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余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学习,也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训练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为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浅薄,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一些高校多把培育的重点放在思想理论的提升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相对浅薄,学生也未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获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顺利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由原教育学系或院系开办的专业,教育师资水平和力度薄弱,曾一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提升上,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我们老师所说的一种现象,和我们本科同专业的专科生毕业后就业率远远高于小学教育本科生,大多数用人单位批评本科教育比不上专科,专科毕业的小学教育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充分说明了本科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教师这个行业就业形势严峻,一般的本科毕业生想要进入一所普通的小学门槛都非常高,更何况一线的学校。所以,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上大学前,我以为小学教育专业只需要学习简单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课程安排十分齐全,各种科目都有,老师说,这是要把我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在心里偷偷捏了一把汗。纵观当前本科小学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一般多设“通识类课程”,又称教养课程,包括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公共课差不多;学科类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执教科目的课程,即解决未来小学老师“教什么”的课程,多按不同课程模式予以设置;教育类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是培养小学老师专门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研究的课程,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等专题性课程,就是缺乏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少数高校开设了这类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大多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到实处。针对我们学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也是理论课程较多。虽然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这门课程,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够等种种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除此之外,虽然现在提倡全面发展,老师也声称要把我们培养成全才,到了小学不管哪门课程都能信手拈来。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全才有,但是稀有。我们的课程虽然每个方面都有涉及,但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博而不精。小学所需要的全才是门门都精通的,而不是像我们这种什么都略知一二,但是什么都不深入的“全才”。要想深入学习一门课程都很难,更何况要门门精通?说起来什么都了解,做起来什么都不会,这很可怕。而且,现在小学生都是古灵精怪,什么都懂,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课程,对有些东西的了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倘若一个小学生问我们关于某个问题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不会,怎么办?

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实践力度和专业化的管理

俗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的职业技能也是如此。如果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名教师,除了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外,还得经过不断的实践训练.现在大学里面虽然也在强调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可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教师指导以及专门化的管理,导致好多学生都是敷衍了事,应付一下,走过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是一个系统庞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和合理的场地,还需要合理安排训练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系统。由于这一系统涉及部门广,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与统一管理,所以实施起来较为麻烦,经常流于形式。大一下学期开始我们院就高度重视小教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每学期老师都会组织学生去小学观摩听课,学习借鉴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改进,每个学期末进行微格试讲,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总体上效果可以。但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些改进的地方。虽然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了,但其中不乏有些同学敷衍了事,像完成任务一样应付过去。而且听课的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者学弟学妹,心里上就觉得轻松很多,反正没有老师在看自己讲课,讲完了就好了。每个同学讲完后都是同学之间相互提出意见或建议,这样相互学习固然好,但必须承认的是,我们毕竟是学生,还不具备专业的知识,不能从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讲课,提出的意见也不一定是合理的。如果有老师在下面听我们讲课的话,老师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我们提出意见,科学化指导。

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技能训练的对策

学校及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教师职业技能,增强教师技能训练意识

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对于师范生的重要性,健全技能训练的保障机制,包括课程的设置、训练场所的安排、教师的师资力量等一系列保障,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顺利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前提,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使推动训练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稳定的训练场所是保证训练时间的重要因素。另外,学校还应与周边的小学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定期参与教育实践。这个学期,虽然老师时常会组织我们去小学听课观摩,但是如果我们自身先去学校听课或者参与一些实践活动的话,根本没有途径,一般的学校都不让我们进去,必须要有学校老师的帮助。如果能跟固定的小学建立长效合作的机制,只要是我们学校的'学生,都可以去小学,那就增加了我们的实践机会,有利于我们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高校和小学本着“互惠互利、双方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合作,为师生的发展共同搭建宽松、愉悦的发展平台,切实为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服务。完善的保障机制和稳定的实习基地的结合,使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有序进行。

合理安排课程,确立详细的训练项目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是简单的一个方面,而是由多个方面组成的。我们可以将其详细划分为几个方面,分别逐步训练,而不是现在的笼统式一窝蜂。有的学校将教师职业技能划分为十大类:讲普通话技能;口语表达技能;书写及书面表达技能;教学设计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技能;课堂教学实施技能;说课评课技能;组织和指导综合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如果学校有足够的师资与精力的话,可以为每个课程设置一名专业的老师,从大一就开始给学生合理安排充足的训练,深入了解并掌握每门课程,到一定阶段后进行检查与验收,这样效果肯定显著。

加大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

要想全面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不断的训练是关键。学校每年都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师技能比赛,各个院系班级也会自己举办,但是由于力量单薄,各种条件限制,总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场所的限制,学校举办的大多数是在教师进行,听课的观众多数是在校大学生,没有那种真实的情境。如果能深入到小学课堂,将小学生当成授课对象,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是指导老师的稀缺。我们教科院的老师数量本来就不多,而且大多数老师都身兼数职,每天都忙的不可开交,根本没有精力来给我来进行全面的指导。最后,微格教室资源的匮乏。微格教学是一种“讲课-观摩-分析-评价”的训练方式,通过现代媒体记录下来的视频等资源,使师范生的教学行为变得可观察、分析和评价,使受训者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借助现代媒体记录课堂细节,再通过教师、学生一起分析评价优缺点,提出改进的意见。大一下学期开始微格试讲,每学期一次,有时候一个教室会有五六个同学要讲课,但是时间限制,还有各种机器故障的原因,根本无法满足每个人讲课内容的需求,有的同学到最后都是草草结尾,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的现象。如果能够增加微格课时,在平时开放微格教室,让每个同学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完整地讲完自己设计的教学内容,讲完后立即进行分析评价,效果可能会不一样。

建立严密的考核制度

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效果不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与考核制度有关。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技能训练顺利开展的政策支持与保证,更为训练实践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开展提供教学管理上的法律依据。每个学期的技能训练都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导致每学期末不能对它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要建立以学生自练自查为主、教师检查指导为辅的“双轨”制度,督促训练进程、优化训练效果。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需要教师孜孜不倦地学习。我们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必须紧跟基础教育改革步伐响应国家号召,扎实掌握教师职业技能,使自己毕业后能顺利实现由学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篇5:认知网络路由技术

本文主要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了认知网络路由技术,并且介绍了路由算法框架,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等方面的问题,相信看完此文会对你有所帮助,

未来网络具有如下特征:网络规模将越来越大,多种网络并存,网络承载业务的服务质量(QoS)参数变化范围较大。在这个典型的动态复杂网络中,如何实现频谱资源、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保障业务的QoS,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针对该问题,认知网络应运而生。认知网络中的部分节点具有学习和推理能力,通过测量或预测网络的环境参数,实现动态决策与网元设备重构,达到适应网络环境、优化端到端性能的目标。

1 认知网络路由的起源

Mitola于提出了认知无线电(CR)的概念及认知环架构,认知无线电系统通过感知,获取周围环境的频谱使用信息,依据优化目标,确定CR的重构方案,达到适应频谱环境变化的目标。CR具有学习和推理能力,能够智能地调整重构方案,达到高效使用频谱资源的目标。Gelenbe提出了认知分组网络(CPN)的概念。该网络设定了一类特殊功能的分组―智能分组,它们负责收集网络信息,并携带了可执行代码。当智能分组到达网络中的某个节点时,与节点交互网络环境信息,并进行路由的更新与路由算法的学习,实现路由的优化。Ramming将认知环应用于网络,提出认知网络(CN)的概念。Thomas进一步明确了认知网络的定义,即执行认知过程的网络为认知网络。Thomas分析了适于认知网络的学习与推理机制,给出了认知网络的架构及其组成单元的功能描述。目前在IEEE标准化协会中正在讨论异构无线接入网络融合架构的标准化,采用了认知网络的概念。

2 认知网络路由算法框架

未来的网络将是异构网络并存的大规模网络,这样的网络环境为端到端之间的路径提供了更多的链路组合模式,即多种路由模式。在接入网络中,用户拥有了更多的接入选择方案;在网络侧,分组可以跨越多个网络,获得更为优化的端到端服务,为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条件。同时,异构网络环境也给路由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挑战。首先链路性能的差异较大。其次,异构网络环境的动态变化范围较大。链路能够承载的流量与其已承载的业务流量有关。随着网络规模和用户的增加,链路能够承载流量的变化范围加大。链路的可靠性差异较大,易导致网络拓扑的变化。第三,在重叠覆盖的网络环境中,无线链路的频谱干扰较难预测与控制,导致链路承载能力的变化,

此外,终端用户接入多种网络的能力、对网络选择的喜好、业务QoS需求及位置的变化也将影响端到端路由的构建。

针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如何适应环境,充分利用链路资源、网络资源、用户资源,获得端到端的优化目标是路由算法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认知网络的定义,我们给出了基于策略的认知网络的路由算法框架,如图1所示。该框架包括如下几个功能模块。

(1)环境感知模块负责获取网络环境信息,并将业务需求映射为网络端到端的QoS需求,作为路由构建的优化目标。

(2)路由决策模块负责路由的构建、更新与补救。它依据测量信息和优化目标,选择路由策略,如协同路由、多输入多输出(MIMO)路由、跨层路由等。

(3)重构模块负责路由的配置。如采用跨层路由协议,还须配置运输层、链路层和物理层。

(4)自学习模块负责策略评估、修正与生成,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

3 认知网络路由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3.1 环境感知模块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认知网络依据环境感知信息完成决策与自学习功能。感知信息的涵盖范围、及时性、一致性、精确性、可靠性等将影响认知网络的性能。而感知信息的获取与分发又直接影响网络的负载,进而影响网络的性能。

在大规模网络中,端到端之间路由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链路的参数(带宽、时延、干扰、切换时延等)、网络当前承载的业务、端到端之间可用的网络等。如果网络环境的部分信息缺失,会影响路由的选择结果。例如,在异构网络环境中,当切换时延未知时,仅依据链路时延和最短时延准则构建的路由不一定是最短路由。

在认知网络中,节点通过多种方式交互各自所获取的感知信息,当网络规模较大,尤其是在异构网络环境中,很难同步地进行感知信息的更新,不同认知节点对网络状态的认识有可能不同,进而导致路由算法的震荡。节点信息的不一致性还会干扰自学习模块对路由决策模块的评估结果,进而影响决策模块的更新,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路由算法的震荡。

此外,网络信息的采集通常采取3种方式,主动获取、被动获取以及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采集方式。信息采集方式、周期、地域范围均将影响路由算法的性能与网络负载的大小。因此,感知信息采集方式与参数的设定也需依据网络环境变化的速度进行调整,环境感知模块参数的调整也将构成一个认知环。

篇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述教育论文

摘要: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它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构主义哲学心理学学习观教学观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庞杂的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的深人研究而产生的,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川。而传统的教学理论则认为,教师的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承担着知识传递的功能,人类的知识积累是通过教师对知识的复制和输出传递下来的。这决定了教师对知识是否正确有绝对的“权威性”,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缺乏学习的主动精神,更压制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它的产生既有哲学的渊源,又有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现实的原因。

1哲学基础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思想,一种新的学习哲学,有人认为最早的建构主义者是苏格拉底。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应该算是建构主义教学的成功范例。到18世纪,哲学家维柯被奉为建构主义的先驱。德国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也具有明显的建构主义色彩。进人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然科学哲学家库恩、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理论、科学社会学理论,后现代提出了关于科学的观点,尤其是库恩强调知识是个人的理解,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之后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思潮影响下,建构主义就从认知主义中繁衍而出,它是在综合二者的核心概念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教育思想的必然发展趋向,是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学习理论中的一种体现。

2.心理学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讲,最早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并将其应用于课堂和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是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杜威提出了经验性学习理论,强调经验的生成和改造。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被认为是当代建构主义的先导。他对建构主义的出现发生影响基于他的关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即活动内化论,认为学习最基本原理就在于发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国杰出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研究为当代建构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3.现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构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传统教学在科技的冲击下,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发展。与传统教学相比,建构主义所关注的核心是如何缩小学校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学习和教学作出了新的解释,以这种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系列设想,对改革传统教学有重大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教学思想

1.学习观

建构主义指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成的;另一方面,从记忆系统中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视具体情况的变异进行重新建构,而不是原封不动地被提取。建构主义还倡导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的情境性、学习的社会性、学习的反思性,学习的创新性。

2.教学观

建构主义者从他们独有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教学过程有着独到的'见解。建构主义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合理性[31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在教学观念、教学目的、对教学环境的认识上都有所不同。在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观念上首先强调教学的理解性,其次是重视教学的情境建构,第三是重视活动与主体的交往,第四是在师生观上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必须树立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善于建构知识,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具有发挥主体性的潜力,应学会自我管理,培养自我控制学习过程的技能和习惯;而教师的职责与任务是提供给学生现实世界复杂的真实问题,在于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辅导,在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其角色从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或高级合作者。同时在教学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学习过程中的“做一反思一学习一应用”等四个环节的内容,通过设计一定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3.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建构主义对学生与教师的作用的认识发生了改革,提出了新的观点。教师应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和引导者。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评价

1.从认识论上来说,建构主义阐释了认识的建构性原则,有力地揭示了认识的能动性。它反对机械反映论,对认识个体的主体性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为科学地处理认识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对客观主义经验论的种种弊端给予了不遗余力的攻击。但与此同时,建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部分)走向了与客观主义相对立的另一个极端:相对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不要去追求“真理”,另外,它过于强调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性,甚至完全否认本质、否认规律、否认一般,有一定的相对主义色彩。

2.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许多观点和主张具有合理性。它提出了新的知识观,影响了我们对知识观念的重新建构;它提出的教学观,使人们从强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观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使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它提出的学习观,切中了传统学习的要害,提出了更符合人的学习规律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促使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的最大限度的激发;它提出的学生观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些主张和观点的提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符合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因而对教育改革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3.建构主义理论的优点在当今已为许多人所熟知,是无可争议,有目共睹的。但是它仍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有:

(1)建构主义理论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和对知识的意义建构。由此而导致往往忽视实际知识内容的教学和那些常识性的、系统性的知识的传授,这样学习者通过自身意义建构学到的东西很大程度上会带有一定的片断性、不连贯性,甚至出现知识断层现象。这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适应能力和生活能力。

(2)建构主义过于强调发现学习法。建构主义理论适用于指导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教学课件的设计和开发。但即使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现学习法并不是绝对有效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去意义建构、去发现学习;而且,发现学习法对学习者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适合于高级学习,很多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这种学习有效地建构知识;还有就是它占用的时间较长,并不一定适合于实际教学。因而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过分强调它在具体教学中的地位。

(3)建构主义对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对师生角色互换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教师来说,要协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课下要做的事情更多。这可能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过高。在现实中,教师并不一定具备建构主义所要求的所有能力,或者能力的大小有区别,是不是有如此多的时间去设计教学,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4)虽然建构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设计没有具体的可操作因素,不易于实施操作,充满了不可把握和不可知的因素,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而不是对个人的学习结果。

篇7:《实践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实践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作者对<实践论>的主要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结合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典型事例,从认识的发展过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二个方面,阐述了<实践论>对自然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

作 者:杨思燕 许克毅 YANG Si-yan XU Ke-yi  作者单位:杨思燕,YANG Si-yan(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许克毅,XU Ke-yi(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71)

刊 名: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HUA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3(5) 分类号:B027 关键词:<实践论>的知识脉络' >  自然科学研究   指导作用  

相关专题 环境设计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