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争画》教学设计

Joy朴秀荣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oy朴秀荣”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争画》教学设计(共1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六年级《争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领袖深切的赞叹之情。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篇2:六年级语文上册《争画》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争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领袖深切的赞叹之情。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

文章内容的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设计: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你能讲讲有关毛泽东的一些故事吗?

哪些语句表达对领袖的赞美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视若珍宝”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争画

篇3:语文 -争画

语文 -争画

教学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谁和谁争画?他们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毛泽东、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从毛泽东、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读。但本课是一篇人文内涵丰富,学生较难读懂、较难理解的课文。因此教师注意读前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对毛主席、齐白石和郭沫若有所了解。初读时通过读课文了解三位名人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把读不懂的地方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感悟,实在不懂的通过互助讨论解决。再读时,通过思考讨论“三人争画的理由,争画的结果怎样?”进一步理解课文。最后通过谈感受,讲个人见解,从而理解领袖名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还注意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培养他们随时积累的习惯。

探究活动

开展读长征故事,讲长征故事的活动。

活动主题:《读长征、讲长征、颂英魂》故事会

活动过程:

1、开展读长征故事活动,向大家推荐长征书籍。

2、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推荐、自荐。

3、组建评审小组,设计评选条件及评选奖项。

4、定期开展活动。

语文教案-争画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小学六年级语文《争画》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通过读文,了解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3、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这三位杰出的人物吗?请你们介绍有关他们的资料。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争画》,亲自体验发生在这三个人物之间的一件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4、学生质疑:这三个人为什么?争的是什么画?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初步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

1、扫清文字障碍。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课文中遇到的生字词语。

宣纸:安徽省宣城、泾县生产的一种纸张,用于写毛笔字或画国画。

中南海: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泽东就住在这里。

浅斟慢酌:斟,在这里指往杯子里倒酒;酌,在这里指喝酒。

其乐融融:形容气氛和谐,非常高兴。

怔:发愣。

金绫:黄色的像缎子,但比缎子薄的丝织品。

别具一格:具有独特的风格。

失敬:客套话,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匠心独运:巧妙的心思独特的运用。

墨宝:指珍贵的字画。也用来尊称别人写的字或画的画。

良久:很久。

怡然自得:愉快自在的心情。

敝人:对人谦称自己。

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回事似的。

以壮行色:本课指齐白石希望毛、郭的题字为这幅画增添光彩。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大家:这里指的专家。

非白石莫属:意思是此画只能归我齐白石了。

示人:给别人看。

2、再次朗读课文,巩固字音。

3、围绕着“”,你能试着给课文分段吗?

第一段:(第一、二小节)齐白石亲自为主席刻了两枚印章用宣纸包好,以示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之情。主席在家设宴答谢,并请郭沫若作陪。

第二段:(第三小节——“三人对视,又是一阵会心的大笑。”)席间,三人争抢“废画”,表现出主席极高的艺术造诣,郭老扎实的文学功底和齐白石老先生谦逊的风格。

第三段:(最后一节)齐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经常拿出来,深深沉思。

4、再试着给课文第二段分层,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从“酒席间,三人浅斟慢酌”——“毛主席竟然把它装裱得如此精美”)毛主席把齐白石老人用来包刻章的“废画”装裱得异常精美。

第二层:(从“老人有些不好意思了”——“我可要下手抢了!”)听了主席的赞扬,白石老人坐立不安,一定要重画一张。

第三层:(从“郭沫若见状”——“把它带走了”)郭沫若看了画作,因与“尚武”音近,所以想把画带走。

第四层:(从“且慢”——“又带进了北京”)主席陈述了画作属于自己的理由。

第五层:(从“郭沫若这一番说明”——“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齐白石请郭沫若、毛主席为画作题字,两人欣然应允。

第六层:(从“这时,白石老人喜出望外”——“又一阵会心的大笑”)拿着题好字的画轴,白石老人由衷地赞叹毛泽东与郭沫若的艺术造诣。

三、再次感知课文的内容,分析人物的特点。

(一)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郭沫若与齐白石老人争着要齐白石的一幅被毛主席装裱过的“废画”的事。)

(二)读了这个故事,你最敬佩谁?为什么?请你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中,并记录自己的感受。

1、分析齐白石

学生可能会找到的句子:

(1)秘书遵命将画轴打开,只见这是一幅金绫装裱的纵幅国画,上面画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李子树,树上落着几只形态各异的小鸟,树下伫立着一头摇头摆尾的老牛。那老牛正侧着头,望着树上的小鸟出神。这幅画构思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表现了这幅画构思巧妙,别具一格,栩栩如生,颇有意境,可见齐白石不愧为艺术大师。)

(2)都怪我疏忽大意,用这“废画”做了包装,这画说什么也不能给您,如果您喜欢这种笔墨,我可以回去,再给您重画。(可见齐白石老先生精益求精的艺术作风。)

(3)说罢,他双手捧起画轴,对毛泽东和郭沫若说:“那么,就请二位再在上面赏赐几个字,以壮行色,如何?”(可见齐白石大师谦逊的为人。)

(4)白石老人得到这件珍品后,喜不自胜,视若瑰宝,轻易不肯示人。只是自己不时地拿出来,默默凝视,深深沉思……(齐白石大师由衷地敬佩主席、郭沫若先生的艺术造诣以及对艺术的尊重。)

2、分析毛泽东

(1)这时毛泽东指着画有对郭老说:“此画颇有气势,出笔不凡。你看,这一笔,从牛头至牛背再到牛尾,一笔勾出,匠心独运,天衣无缝,足见画家功力过人啊!”(不难看出主席对国画艺术有极高的鉴赏力。)

(2)“且慢!”毛泽东大手一挥,扯着画轴的另一边,也微微一笑,说:“诗人不要夺人所爱,请你再仔细看看。那上面明明标的是本人的名字,怎么能说是你的呢?快请放下吧!(主席从画面中的内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可见主席有极强的想象力、洞察力。)

(3)郭老一定要毛主席先写,毛泽东便不再推迟,接过郭老递上的毛笔,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丹青意造本无法”七个大字一挥而就。(主席的深厚的文学底蕴在这里显示无遗,证实了主席才思敏捷、出手不凡的气度。)

3、分析郭沫若

(1)“树上画了五只鸟,这不就是我的名字吗?”郭沫若说到“上”和“五”两个字的时候,特意加重了语气。(可见郭沫若想象力异常丰富。)

(2)郭老是一位才华横溢而又含蓄的作家。他的含蓄表现在他轻易不说话,而在的关键时刻却“据理力争”。他的才华出众表现在与毛泽东对诗这一段。“对仗极为工整,可谓一丝不苟,巧夺天工!”足以表现他的才华。

四、总结课文。谈出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呢?

懂得应该珍惜朋友间的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尊重,尊重他人从尊重他人的物品做起。

2、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

篇5:小学六年级语文《争画》精选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斟、酌、怔、敝、宗”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了解三位名人是怎样争画的,从中感悟毛泽东、郭沫若和齐白石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疑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从三个人争画中,你觉得他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三个人之间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板书课题,读了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谁和谁争画?他们为什么争画?争的是什么画?争画的结果如何?)

2.简单交流上述问题。

二、学前准备

根据自己了解的材料,讲一讲对毛泽东、齐白石和郭沫若的了解。为读懂课文做一个铺垫。

三、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看谁和谁争画?课文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2.把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尽量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感悟。

3.解决不了的问题,留待讨论时与同学、老师研究。

四、再读课文

1.思考:三人争画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2.组织学生讨论,解疑。达到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五、小结

1.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

老师小结:从毛泽东、郭沫若、齐白石争画这篇文章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三位大家的知识渊博,才思敏捷,不愧当代的伟大人物。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之间的默契,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独到理解。

2.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诵读。

六、作业

摘抄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附:板书设计

篇6:《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课时安排 :

2课时

第一课时

总54电4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二、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难点是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幅画。(出示挂图)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这幅画画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古诗

1、谈话:古代有位诗人就以《画》为题,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把“山、水、花、鸟”四个字都用上了,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整首诗)

2、熟读诗句

A、自由读,找出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B、出示生字卡片,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

C、指名认读,同桌对读。

D、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做上记号。

E、学生自由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A、小朋友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对诗句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自己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为什么“近听水无声”?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在?……)

B、小朋友的问题,我们看看黑板上的画就都能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教师引读全诗。

C、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D、图和诗对照着读后,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创设情境,配上动作边表演边朗读。

A、小朋友,这么美的一幅画,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表演给爸爸妈妈看?那我们一起来吧!

远远地看画中的山,配上“远看”的动作DD远看山有色;贴近画侧耳听DD近听水无声;想像春天过去了,夏天、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DD春去花还在;到画前驱赶鸟儿DD人来鸟不惊。

B、小朋友自己找伙伴合作表演一下这首古诗吧!

C、课件把古诗的“山、水、花、鸟”四个字留下,其它隐去。小朋友,现在上面又出现了这四个字,谁能把没有了的字背回来呢?(可结合挂图来背)

D、这首诗讲的就是这幅山小画,画美诗也美,让我们一起面对着这幅画再来背背吧!

6、布置课外实践

回家找谜语,开展猜谜语活动。

五、作业布置: 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山、水、花、鸟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总55电4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

难点是了解诗意。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惊、无、近、来、还、人”。

2、指名背诵课文。

(二)、学习句中的几对反义词

1、理解“远”和“近”。

A、示“远”和“近”两个词,请第一桌和最后一桌的一位小朋友站起来,问:谁离老师远,谁离老师近?

B、用“远”和“近”口头造句。如:谁家离学校远,谁家离学校近?等。

2、告诉学生“远”和“近”的意思相反,叫反义词。诗中还有几组反义词,看谁找得又对又快。

3、把写有六对反义词的头饰分给学生戴上,做“找朋友”的游戏。

(三)、学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开火车读、做游戏的形式复习要认的生字。

记忆字形,小组讨论: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这些字该怎么记?

2、这节课我们来写“人、火、文、六”,你能写好这几个字吗?写好这几个字的关键在哪里?(重点练习“点”)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作具体指导。

五、课外实践

从自己认识的字中找一找反义词,看谁找得多,记得多。

六、作业布置:用“远”和“近”口头造句。

七、板书设计:人、火、文、六

篇7:《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与第七课成为一个色彩知识单元。本课在学生了解色彩调和知识的基础上,了解邻近色相关知识,学习运用邻近色进行创作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什么是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技能: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3、情感:感受运用邻近色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邻近色的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

教学难点: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水粉用具等。

教学活动:

一、学习邻近色的知识。

1、用色彩表达感受。

今天,天气虽然有些寒冷,但有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的美术学习以指导帮助,老师的心里感到很温暖,谁能用颜色来表达老师此时的心情,请你快速地涂在这张纸片上。

2、这些颜色都是不同的,为什么都可以表达老师此时的感受呢?

3、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蓝、蓝与紫、紫与红等。 邻近色,会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色彩世界是奇妙的世界,而自然是最伟大的色彩家。

二、欣赏,感受邻近色的美,揭示课题。10’

1、欣赏自然图片:这是大自然中邻近色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

――自然是美丽的,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是美丽的。不同的邻近色带给我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2、欣赏画家作品:

●欣赏《红土地》

有一位著名的版画家,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自己生活的土地的热爱,我们一起来走近他:

(1)《红土地》,著名版画家李成忠创作,获“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银奖。作品中运用了哪些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2)李成忠的版画作品,都是想从人和宇宙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对应。他通过对人的思考、对自己所生存的这块土地的思考,深深悟出了人和高山白云间的关系。《红土地》就是最好的例证――画面色彩明亮且空间广阔,显示了他对滇东红土地真诚热爱之情,所以这张画为版画中的精品。

●欣赏《顾盼》:

(1)画中描绘了什么内容?

――画面的大部分是一层覆一层的大叶片,有如荷叶般大小,由于光线原因,每片叶片都绿得不一。在画面的左下角,密密覆盖的树叶片下现出一个大空隙,有一根粗壮的枝干伸出,枝干上还伸出一条条小枝,小枝上挂满了野果,仿佛饱满得要压着枝干下垂的样势。有两只娇小、可人的鸟儿分别停栖在大叶片的茎与杆干上伸出的小枝条上,它们歪着头相互对视着。

(2)画面以绿为主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寂静、深幽)

3、揭示课题: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出示课题。

三、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的方法。

1、谈话:邻近色并不是相临的两个颜色,而是不同深浅的颜色组的颜色。和谐的邻近色不仅可以描绘自然的真实美,还可以表达情感或意境,如果是你,想用这个邻近色画一幅怎样的画?

2、老师这里有一张还没来得及涂色的画,请你们根据要求任选一个讨论一下,用怎样的邻近色比较好。

要求:

(1)表达节日的喜庆

(2)追求安静的环境

3、示范。

四、学生实践创作。

1、我们先来看一下同学们画的色彩和谐的画。

2、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教师巡回辅导。

五、作品展评。

1、说说自己的作品,

2、说说今天的学习感受。

六、拓展。

我们不仅要让我们的作品给人带来和谐的感受,我们也要让建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最后,让我们在一组和谐的居室环境中结束本课的学习。下一次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怎样用好邻近色。

篇8:《画》教学设计

一、问题导入,识字认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远、色、近、听、无、声、春、还、人、来、惊”

①根据实际情况,用各种方法诱导读,指导读。

②分类读,重点指导读准前后鼻韵母和前后鼻音的生字。如“色”的声母是平舌音,“声”“春”的声母是翘舌音,“近”“春”“人”的韵母是前鼻音,“听”“声”“惊”的韵母是后鼻音。(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③记字形,尽量启发学生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如“元”加上“辶”是“远”,“斤”加上“辶”是“近”,“不”加上“辶”是“还”。让学生自己认记“春”“惊”的字形。此外,指导学生比较区别“人、八、入”和“无、天”的音形义。

2、打乱顺序,出示“远、近、有、无、来、去”。

①指名多人读。

②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师把握语言的规范性完整性。

③问题归总,提取主要发现:三对意思相反的词和“远、近”共有的偏旁“辶”。

④充分了解词义,可用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为下面的有效学习做准备。

⑤引导学生说说已知的意思相反的词,让学生感觉到意思相反的词有很多很多,找一找特别有趣

⑥出示文中的“我会说”,再找反义词。

二、揭示课题,观图说话。

1、引出一幅画并出示。过渡语(略)

①明确这是一幅画,揭示课题。

②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画上都有些什么。(板书:山、水、花、鸟)

③出示“远”和“近”,让学生选择看整座山和听水声的距离,并说明理由。

(板书:远看、近听)

④把画中山水与实景山水比较,找区别,再次明确这是“画”,引出板书:有色、无声,强调画中山水的特点。

⑤观察“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问:发现了什么?

(1、两句字数相同2、有两对意思相反的词3、写的是画中山水的特点)

2、指导朗读和背诵

①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三、学习后两句诗。

1、观察、说话

①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用完整的话反驳老师的话,明白画上画的是桃花,季节是春天。

师:如果我说画中画的是秋天,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②板书:春去花还在,点明画与实景的区别。

2、学生又一次观察区别,引导学生说出画中的鸟儿不会动不会飞走,引出:人来鸟不惊。

3、重点感悟“惊”。

①当人走进鸟儿的时候,感受鸟儿的心情:“害怕”。心里害怕所以用竖心旁。

②鸟儿害怕的反映是马上快速飞走,可以说惊走。左边一个北京的“京”,左义右声,这样的字,被称为什么字?(形声字)。

③比较用“惊”好还是用“飞”好,给惊找朋友。

4、说话:这首古诗是什么?(谜语)你是怎么猜出来的?观察古诗的特点,学生能发现多少是多少。

5、朗读、背诵

①学生理解诗意后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注意掌握好停顿和重音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可以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还可以教师引读,如“远看――,近听――,春去――,人来――”。还可以打手势,手势移动长,语调加长,手势起伏加大,语调快。

②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根据板书“山、水、花、鸟”,回忆诗句的顺序和内容,自己先小声试背,再齐背,最后指名背。

篇9:《画》教学设计

课业类别:

绘画创作课。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了解美术学习与语文知识的关系,了解日记画的特点。2。引导学生多侧面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表现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3。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平衡发展。

教学重点:

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表现方法;色彩、黑白关系的处理与空间层次的体现。

教学难点:

画面与文字的相互关系,画面的表现形式。

教具准备:

了解学生写作水平和日记的实际情况,收集学生的优秀日记画习作。

学具准备:

选择一篇自己认为较好的日记,彩色水笔、钢笔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行为规范,稳定课堂学习秩序。

二、导入新课

1。复习语文知识:

日记。(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语文知识回答问题。)

2。出示日记画范样、板书课题。(教师配合动作与板书,用语言进行衔接,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讲授新课

1。引导欣赏。

①这幅日记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日记有什么不同?(有形象、色彩、文字。)

②画面与文字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主要内容一致、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图文一体。)

③作者选择了生活中的什么事例进行表现?

(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或较为特殊的事例。)

2。赏析课中图例。

请学生把课本翻至第14页。

①图例表现方法分析。

有黑白、白底有色、有底色有色彩三种表现形式。

②图例是如何选择表现内容的?

《钓鱼》,小作者选择了星期日与父亲在湖边钓鱼的活动内容,仅用下饵的瞬间,概括了活动过程。

《帮妈妈做家务》,选择了整理家务中的扫地一事,小帮手手中的道具、屋里陈设反映了扫地的结果。

3。日记画的特点。

以画为主,文字叙述为辅,文画一体,相映成趣。

4。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方法:

①选择利于自己表现的事和物;②合理分配画面与文字叙述的位置;③铅笔起稿;④草拟与画面相符的文字;⑤着色。

要求:

①注意文与画的整体关系;②画要形象鲜明、主次分明,能反映出事情发生的特定环境;③文字叙述言简意赅,与画面相呼应。

(教师可结合上述方法和要求,作步骤演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日记画的方法与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

根据自己的日记,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特点的形式完成一幅日记画(彩色、黑白均可)。要求事例典型,环境独特,语言冼练,构图饱满,主次分明,对比中有协调。

辅导要点:

①合理分配位置(根据学生日记的特点进行辅导);

②主体形象的刻划(出示学生能够接受的人物画资料,供学生借鉴、参考);

③环境气氛的渲染(强调对比关系的运用);

④草拟文字(注意语句的连贯、通顺及与画面的关系);

⑤黑白对比方法(点、线、面的合理运用);

⑥色彩关系的运用;

⑦文字书写(要求规范,注明时间、作者、年龄)。

五、小结

优秀日记画讲评。

篇10:《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兴趣,乐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3,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认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重点:

能讲清楚自己画了什么和作画时的想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说话大方,听话人真的习惯,会使用文明用语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看彩图,了解图画内容。(看看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干什么?)

二、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1、教师介绍自己的画,引导学生向教师提问,对教师的画进行评价,为学生做出交际,互动做示范。(贴,画了什么?为什么画?)

2、指名几个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画,引导其他学生向台上的学生提问题,对她的画进行评价,提出问题、看法。(现在谁大胆上来给大家介绍,你画了什么?为什么画?其他小画家要认真听,他讲清楚自己画什么吗?评评他讲得怎样?)

三、促说,多相互动

四人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画,并选派代表上台介绍,(引导学生大胆介绍自己的画)。

四、表扬激励,课后延伸,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扮演一个商店游戏:三个营业员,其他是顾客。(把画摆整齐跨组购买画)

2、要求学生在购买画时用文明礼貌进行交际。

五、开个画展,让老师欣赏

你们既是小画家又是会评的小画家,我们开个画展让老师们也欣赏。

课后自评:

口语交际课使“听话、说话的发展”,于以前的听、说训练不同,“口语交际”是双向互动的,不仅要求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求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因此,我制定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三个目标,为这次“口语交际”真正能互动起来,这节课,我主要安排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氛围,激趣导入。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他们更喜欢丰富有趣的活动。我根据这一特点,运用语文书上的彩图,吸引学生,采用激励是评价,让学生充满信心进入下一个环节即学习怎样进行口语交际。

2、以图激趣明确要求。

我首先作为这次口语交际的⒂谡摺⒑献髡撸大方地介绍了自己的画,让学生有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进一步互动式的口语交际,我请三位小画家上台介绍自己的画,为下面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打下较好时为基础。

3、促说,双向互动。

以小组内互相讲、互相评的环节,让每个学生都能互动起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画介绍小组的伙伴们。同时,如果别人有不明白的地方,你要一一解答。

4、课后延伸,扮商店游戏,开个画展等大胆交际,让他们的自足性更强。

总之我感觉教学效果好。

篇11:《画》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直以来美术活动都是幼儿很喜欢的活动之一,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到和最常用的,一双小小的手,它不仅能做许多事,还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大班幼儿对自己手的了解更理性一些,愿意了解每个手指的名称,体会自己手的本领,同时愿意尝试各种和手有关的创意活动。因此,我设计了本次美术活动《有趣的手指印画》。在活动中,我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现阶段发展水平,通过欣赏、启发等形式,将活动层层推进,提高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了活动难度。让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手指的作用及指纹。2、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3、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大胆参与尝试手指印画,能在单个手指印画的基础上,进行多个手印的组合印画。难点:能发挥想象力利用不同手印的外形特点,添画出各种不同生动有趣的形象。

四、活动准备:

1、教师范例画(单个的手指印画和手指组合印画)2、幼儿用纸、颜料、油画棒、抹布、水彩笔。

五、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出示“手指印画”的范例。教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漂亮的画,大家仔细观察,都有什么?(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教师:它们是用什么画的?(引导幼儿说出手指。)

教师:你知道这幅漂亮的画是怎么做的吗?(引导幼儿了解组合画。)

(二)基本部分:

1、了解手指的作用和指纹。知道手指指纹还可以作画。

2、介绍作画所需要的材料。

3、示范与讲解制作过程。教师向幼儿示范手指印画的步骤、方法及注意事项。步骤:

(1)用任意一指蘸颜料,在合适的位置用力按。

(注意手指蘸的颜料要覆盖整个指肚。若颜料太稀,注意在颜料盒旁边刮一下;若颜料太干,注意尽量让颜料覆盖整个指肚;可以尝试分别用五个手指进行印画,注意一个手指尽量蘸一种颜色的颜料。)(2)待颜料干后,用铅笔在按出的形状上进行添画、创意。(鼓励幼儿尝试用多个手印进行组合创意。)

(三)结束部分:

教师鼓励幼儿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和方法来做自己作画!

《有趣的指印画》教学反思

一、优点:1、活动流程较流畅,能基本按照计划实行。

2、所选取内容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及兴趣需要。

3、能让幼儿基本掌握用手指印画的技巧。

4、能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作。

二、缺点:1、活动中太重视原计划,缺少变通。没有很好处理预成和生成。

2、语言不够生动活泼,没能十分吸引幼儿。

3、在指导幼儿印画技巧时没能十分清晰地教授。

篇12:《画》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 最近老师整理办公室的时候,发现最烦的就是报纸了。报纸看完之后就没有用了,扔在办公桌上像山一样重。扔扔都觉得重,想想这些花钱买的报纸就这样扔了好像很可惜也很不环保。同学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想想可以怎么处理这些旧报纸,给这些报纸第二次春天。

《报纸撕贴画》

二.新课教学

1、报纸撕贴画可以怎么来贴?老师这里有一些三年级同学做的彩纸拼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 看了这些作品你觉得拼贴画是怎么做出来的?

3、 是的,总结:撕成自己想要的形状,画好图形,然后根据颜色拼贴。

4、那么我们都可以拼成什么呢?

5、 对,可以拼成很多很多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下屏幕,看看都可以拼成什么。(ppt出示分类作品)

三、课堂作业

很好,现在就请你们给你们组里的废报纸第二次生命,让这么废纸成为艺术品。小组讨论确定主题,并由组合分工完成一幅报纸拼贴画。最后选一个代表介绍一下自己组的作品。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创造的艺术品最有特点,讲解的最贴切。

四、展示评价

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同心协力的作品。有请第一组的解说员来介绍下自己组的作品。

嗯,说的.真好。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报纸撕贴画,通过撕贴,这样简单的制作,给废旧报纸第二次生命,创作了精美的艺术品,希望课后同学们去观察尝试生活其他的废旧物是否也可以创造新的生命,体现更多的价值呢。

篇13:《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来、不”两个生字。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会正确书写汉字“来、不”。

2.正确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诗的语境来认读生字。

教学准备:

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运用“摘果子”游戏,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远方、没有、色彩、近郊、听见、无论、声音、还是、流水、离去、未来、不是。

2.反义词我知道。

远→近有→无去→来

二、朗读诗句,领会诗意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停顿和重音。

2.全班齐读古诗,学生之间指名读古诗。

同学们再读这首古诗时,要注意重音和停顿,这样才能读出诗的韵味。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吧!注意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3.配合动作表演,感悟诗意。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边朗读边想象,根据个人对诗句的感受配上动作进行表演。

如读到“近听水无声”时,做出侧耳倾听的样子,当读到“人来鸟不惊”时,要做出摆手的样子。

三、理解课文

1.你从哪些地方知道这是一幅画呢?说一说原因。

2.在画中,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远处看画上的山,山的颜色很清楚,站在近处听,却听不见流水的声音。虽然春天过去了,可画上的花依然开着。尽管人走近了,画上的鸟一点儿也不害怕,也不飞走。

3.在现实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鸟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找出现实生活中“山、水、花、鸟”景象的特点。)

教师总结:在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有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也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会惊吓得飞走。

同学们,结合生活中见到的情景,我们能改一改这首诗吗?(教师适时板书)

预设: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

4.根据交流情况,与《画》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感悟画的特点。(教师适时板书)

四、教师示范,学生练写

1.学生观察范字“来、不”,仔细观察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注意横

中线、竖中线上的笔画。

2.教师逐笔范写“来、不”,让学生观察字的笔顺、笔画特点,提示书写要领,学生书空。

①“来”的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距离适中,撇、捺要舒

展。

②注意“不”的竖从撇的上部起笔,要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笔是长点。

3.学生在本上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每写完一个字教师反馈点评,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再书写。

4.学生在书上描红,对比描红与独立书写不同之处。

(写字指导不仅要看教师的范写,还要看看是如何对学生写的字进行反馈的。

要引导学生对照自己写的字,找到改进的方向,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5.学生在本上再书写,班级展示。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

“水”的第一笔是,“不”的第二笔是()。

2.请你说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来--()大--()多--()

远--()有--()上--()

3.背诵古诗

六、板书设计

6、画

山有色

水无声

花还在

鸟不惊

篇14:《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配画的特点,并运用不同的绘画形式为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配画。

能力:

2、在为古诗配画中,让学生把文学与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对配画作品的审美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

情感:

3、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创作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不同的绘画形式,表现一首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及内容。

2、教学难点:画面内容的选择,事物的组织及构图安排。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准备学生画画用作业纸。黑色水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2、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两个与众不同的谜语,谜面是两幅画,大家看,请说出符合画面意思的诗名。(出示咏鹅和画)

3、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配画》。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老师还搜集了几幅古诗配画作品,请大家看一下(点击课件,逐一介绍)

2、你认为这几幅配画与古诗所描写的内容相符吗?

生:相符。因此,图文相符就是古诗配画的第一个特点。(板书:图文相符)

3、每首诗一般都有四句。那么,这几幅配画是选择一两句作为画面还是把全部诗句都表现在了画面上?生:选择一两句表现画面。

师小结:以诗中的名句表现画面是古诗配画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究总结

1、出示《春晓》诗句。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为古诗配画的方法、步骤:

(1)选择古诗,理解诗意。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逐句分析:春眠不觉晓――春天夜晚睡得很熟,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处处闻啼鸟――一觉醒来,到处可以听到鸟的叫声。夜来风雨声――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花落知多少――,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2)根据名句构思、构图。

①确定画面的主题。想一想该画什么?②思考画面内容与诗句是否吻合。

(3)绘画、涂色。

(4)选择合适的位置署名、写诗。

四、创作实践

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线描、彩铅画、水彩笔画、油画棒画),为喜欢的古诗画一幅配画。

五、巡视辅导

指导要点:

1、先画主题,后画背景。

2、图画要符合诗句描写的情景。

3、涂色分层次,对比要突出。

六、展示评价

1、

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

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看应该评给谁。

七、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古诗配画。

篇15:《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绘画及其工具材料的多样性,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游戏――发现――表现――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培养集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线条和线条造型的基本知识。

2:学习洒水作画的基本方法。

三、学法指导

1、室外洒水活动。体味造型趣味。

2、室内创作绘画。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准备

课件;水壶或小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洒水游戏(5分)

1、带好洒水工具来到室外空地。(操场)

2、游戏激趣。

①教师示范表演。

②学生代表演示。

③分组活动。思考:从中尼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探讨(10分)

1、刚才在洒水过程中你发现什么没有?地上留下了什么?

(以瓶为笔,滴水连线,洒水可以作画。很奇妙)

2、怎样洒水作画呢?

课件出示方法:

①拎壶随意洒水

②洒水应连成线

注意事宜:

①水壶离地面不能太高,以免水溅到身上。

②移动速度慢,线条就粗;移动速度快,线条就细。

三、学生创作(15分)

1、学生在地面上作洒水练习。

2、学生准备纸张,颜色水,在室内完成作品。

3、学生表现,教师点拨。

四、交流总结(5分)

1、学生评价作品。

2、教师课堂总结。

五、当堂作业

洒水成画练习。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以瓶为笔,滴水成线,洒水作画,愉快体验。学生在户外活动中玩得开心,做得专一。同时体验其劳动的快乐以及良好的卫生习惯。

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洒水过程中,总结出其方法如下:水瓶不可离地面太高;移动过慢,线条就粗;移动过快,线条就细。

设计“玩中学”这个主要过程,不仅改变了美术课程学习方式,而且使学生在儿童天性需要的满足中引发学习欲望,自主参与学习。

篇16:《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学习在WORD中编辑图文并茂的文档,本课是十九课重点学习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由于插入文本框比较枯燥,故我将语文课中祖国山河的古诗与之整合,设计了古诗配画教学网,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让插入文本框成为一种工具方法,学生在信息技术课读古诗、写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美,进一步理解古诗,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情感。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前面的课时里学生已经学会编辑文字、插入图片、设置图片格式的操作,因此,这节课学生插入图片及对图片进行操作都是旧知识,对窗口也非常熟悉,新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探索掌握简单的操作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的操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还能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语文学科知识,创作出具有诗情画意的作品。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教学内容:

1、在word中插入文本框。

2、在文本框中输入信息并对文字效果进行修饰。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

教学准备:网络教室、古诗配画教学网、教学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吟诗,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古诗了,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看图吟诗的游戏好吗?生:好!师出示图片;

生涌跃举手,一生快速背诵《望天门山》古诗。

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老师再给你配上音乐能不能有感情的为大家朗读一遍?生有感情的为大家吟诵。师:看着这么美的画面,听着动人的古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如果我们能把这美丽的画面与动人的古诗组合在一起,那就更能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了,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古诗配画课好吗?

生:好!

二、作品欣赏,引学新知:

1、欣赏古诗配画作品

师:现在请同学们登陆我们的古诗配画教学网站,进入赏心园,来欣赏一些古诗配画作品。

生欣赏。

师:同学们欣赏完这些作品感觉如何?生1:美!生2:太美了!生3:好!生4:美极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用WORD也做一幅这样艺术型的古诗配画作品呢?生:想!

师:那你知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这些不同效果的作品吗?生:不知道!

生1:老师我知道望庐山瀑布那幅诗配画是怎么做出来的!师:太好了,能不能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把望庐山瀑布这首诗输入到WORD中,然后插入一幅这样的图片,再把图片的版式设成衬于文字下方就可以了。

师:真是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知道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都是一排排横着显示的,这种文字竖排的效果怎么处理呢?

生:不知道。

师:同学们别着急,其实WORD里就藏着一个工具能帮我们做出各种效果的古诗配画来,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它呢?

生:想!

师:它的名字就叫文本框,不仅能输入文字、添加图片,还可以将其放置于页面上的任意位置,使用起来灵活方便。

2、讲解示范文本框的操作

师:执行“插入”→“文本框”,根据需要选择“横排”或“竖排”;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文本框”或“竖排文本框”按钮,移至工作区,鼠标指针将变为十字形,可用鼠标左键拖动绘制文本框;在文本框中单击,其周围将出现斜线边框,内部出现插入点,可进行文字的输入和格式设置,这是文本框的编辑状态;将鼠标指针移至文本框边框处,形状变为十字形箭头时单击,其周围出现网状边框,这是文本框的选中状态,此时可删除文本框,也可以设置其格式。执行“格式”→“文本框”,或利用快捷菜单中的“设置文本框格式”命令,也可以直接在其边框上双击,打开“设置文本框格式”对话框。前三个选项卡可分别设置文本框的颜色与线条、大小、版式。在“文本框”选项卡中,可以设置文字距离边界的距离。操作时同学们可自己体验其不同效果。

3、介绍网站结构:

师:现在我们有了文本框的帮助,在古诗配画教学网上还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古诗配画的资源,如:古诗园中有很多同学们熟悉的古诗,图片库中存有大量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图片供同学们选择,老师相信有了这些同学们一定可以完成任务区中的五项任务,做出优秀的古诗配画作品来,如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还可以点击帮助按钮,获取帮助信息。最后还可以进入高手加油站接受新的挑战。好,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出一幅漂亮的古诗配画作品呢?

生:有!

师:好,现在同学们万事俱备,就快点开始自己的创作吧!

三、学生探究,教师辅导:教师强调:

1、选择的画要与诗的意境相辅相称。

2、提示注意字体、字号和字的颜色的选择,要和画面和谐统一,符合诗的意境。

四、交流作品,资源共享:

1、学生自告奋勇展示并介绍自己的作品。

2、学生针对其作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作品给予鼓励性评价

篇17:《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玲、详”等生字,通过做动作、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端详、啪的一声”等词语的意思,书写“评、奖、拿、及”等字。

2、借助图画理清课文顺序,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3、研读关键句,感受人物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

2、难点: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识字导入,认识人物

1、学校里要举行书画大赛了,有位小姑娘要去参加,谁能叫出她的名字?(玲玲)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

2、引导识字:“玲”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王字旁,通常用来表示非常珍贵、美好的东西。“玲玲”用来形容玉器碰击的时候发出的清脆的声音。

3、齐读课题。指导书写“画”。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

(2)边读边画出生字,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词语

端详这幅画评奖啪的一声弄脏报纸

来不及懒洋洋并不像那么糟肯动脑筋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读好长句,体会心情

玲玲得意地端详着自己画的《我家的一角》。这幅画明天就要就要参加评奖了。(理解“端详”)

就在这时候,水彩笔啪的一声掉到了地上,把画弄脏了。玲玲伤心地哭了起来。

玲玲想了想,拿起笔,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眯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整张画看上去更好了。玲玲满意地笑了。(得意D伤心D满意)

(三)图文对照,试讲故事

1、出示图片,引导排序:要是把这三幅图当做是课文的插图,应该谁在前,谁在后呢?

2、请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3、小组合作:借助图画顺序,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讲故事。

(四)练写生字,学习小结

1、指导书写“幅、评、奖”。

2、玲玲能把一幅弄脏的画变得更好,是怎样做到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接着学习。

篇18:《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对装饰化的教学,学习整体观察方法,对实物的外形和色彩进行概括、提炼,学会夸张的表现方法。

2、学习装饰画的基础知识和处理色彩关系的基本方法。

3、提高学生的概括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外形和色彩的概括和提炼。

装饰画的特点。

教学难点:

掌握装饰画概括、提炼、夸张的方法。

作业要求:

通过勾出、欣赏(或临摹),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再加以变化,画成一幅有趣的装饰画。

教学用具:

装饰画范画、颜料、画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两张作品,一幅写生景物画,一幅装饰景物画。

谈谈两者画面不同的风格。

导入课题:《变写生画为装饰画》

二、欣赏・感受:

1、《有圆礼帽的静物》-米尔顿・艾弗里

他的作品舍弃了物体形体、明暗、色彩的细部变化,只是概括地勾勒出物体的外形,色彩多作平涂,显得简洁、明快,富于装饰性。

2、作品《打开的窗子》有哪些地方与现实生活不一样?体现了装饰画的什么特点?给了你什么联想和感受?

三、示例:

教师对照写生画进行概括提炼,首先是外形的概括变形,再是色彩的提炼夸张。

四、动手作:

通过勾出、欣赏(或临摹),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再加以变化,画成一幅有趣的装饰画。

五、展示评价。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