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kkkkkk201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kkkkk2013”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 《从军行》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从军行》课件

设计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

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 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

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

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情感。接下来我们就细细品味这两

首诗的情感。先来读第一首。

三、抓关键字,品思乡之“愁”

A、“愁”

1、出示其一,师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诗。

师:我们来合作读,怎么样?我读诗的前四句,你们读后三字;

我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合作的感觉真好!我读诗题,你们读诗句。

2、抓住“愁”字,体会情感。

师:浓浓的古诗味儿出来了!同学们,这首诗的情感,特别体现在哪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你知道这无奈的愁是什么愁吗?(思念家乡,还会思念家乡的――?哪些亲人?)身在边塞,心却在家乡啊!谁能读出这无奈的乡愁?

3、指两名读全诗,师评价、点拨。

4、回顾旧知,深入理解征人乡愁,引读全诗。

师: 李白有过这样的乡愁――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孟郊也有过这样的乡愁――慈母手中线,(生:游子身上衣)。在每个远离家乡的人心中,都装着一首写满乡愁的诗。在边塞这种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地方,乡愁更多了一份悲壮和苍凉!

因为对于战士来说,每一次思念都可能是最后一次。也许一上战场,就再也回不到这座(手势引读:烽火城西百尺楼),再也不能在黄昏(独坐海风秋),再也听不到这(更吹羌笛关山月),于是他忍不住深深叹息(无那金闺万里愁)。

B、“独”

1、回顾旧知,体味“独”字。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除了“愁”,还有一个字能表达情感。(独)古人写诗,最讲究一字传神,一字达意。我们学过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还有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细细品味“独”字,你一定能读得更好。男女生来合作读,男生读前三句的写景,女生读最后一句的抒情。

2、男女生合作读,调换顺序再合作读。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吟诵整首诗!

3、生齐读全诗。

四、入情入境,悟杀敌之“勇”

师:浓浓乡愁,让人动情。这一首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著名朗诵家方明老师特别喜欢这首诗,想听听方老师的诵读吗?咱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A、倾听录音,学习诵读

1、一听录音,想象画面。

师:方老师读得怎么样?不愧是朗诵家!再听一遍,这一次,可以跟着读。

2、再听录音,模仿跟读。

师:你们能像方老师这样,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读吗?先自己练练,练好了,我们也来当朗诵家。

3、学生自由练读。

师:小小朗诵家在哪呢?自信地站起来吧!

4、学生展示读。

师:很投入,读诗就要有这样的状态!

B、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这里有一句诗写景,哪句?(大漠风尘日色昏)

1、找出写景的诗句,体会环境恶劣、出征艰苦。

师:读完这句,你的感受是?(风沙很大,天气恶劣……)可风沙再大,也阻挡不了战士们杀敌的脚步!为了守住边疆,他们红旗――(生接读)谁来读前两句?

2、指两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哪是一支军在出发呀,简直就是一把利剑在朝敌军去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

3、生想象两军交战的画面。

C、捷报传来,振奋人心

师:是啊,紧接着该有一场恶战了吧?没想到的是,这支军才出发到半路,就收到了胜利的捷报。捷报里说了什么?你来读。

1、指名读后两句,了解捷报内容。

师:从这份捷报里,你知道了什么?(活捉了敌军首领……)

2、引入诗句,体会获胜心情。

师:王维有一句边塞诗“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活捉了首领,打赢了胜仗,怎能不振奋人心呢?谁能把这心情读出来?

3、指名读,师评价、指导。

师:这场战斗中,没看到两军交战时的刀光剑影,一个出发场面和一个捷报的场面,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豪情。这就是王昌龄写诗的高明。

谁来读整首诗?

D、通读全诗,读出豪情

1、指两名读全诗,师生评价。

2、男女生多种方式合作读,调换顺序再读。

师: 合作读还不过瘾,咱们来比赛读。

3、男女生比赛读,师评价。

师:接着比。咱不比读诗,来比发现。

五、小结诗情,背诵经典

师:现在,你发现两首诗情感的不同了吗?(第一首写战士的思乡之愁,第二首写战士的沙场豪情)如果用一个字形容其一中的战士,那就是(愁)其五中的呢?(勇)

1、引导学生小结诗情,师板书:愁、勇。

师:两首边塞诗,两种不同的.情感。你更喜欢哪一首?试着背一背。

2、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练习背诵。

3、配乐,学生展示背诗,师评价。

4、配乐集体背古诗。

师:用你们最精彩的诵读,把蕴藏在诗中的情感表现出来吧!

六、拓展学习,积累更多经典

师:再来看看《从军行》中的其他名句。

1、出示《从军行》其三、四中的名句,师引读,小结《从军行》特点。

(1)当看到无数将士战死边关,而得不到好好安葬时,王昌龄这样深切地表达同情,女生读――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2)当厚厚的战衣在千百次战斗中被黄沙磨破,战士们无所畏惧,依然发出这样的豪言壮语,男生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师: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表达了不同的情感,真不愧是边塞名诗。除了《从军行》,他的这首诗也很有名――《出塞》。请个小老师带同学们读一读。

2、出示《出塞》,小老师带读,学生齐读。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这首诗悲壮、慷慨,既写了战争的残酷,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后人给予它很高的评价,称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咱们一起读。

3、出示其他边塞名句,自由读,选背喜欢的诗句。

师:读读其他诗人的边塞名句,你喜欢哪句就背哪句。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句写的是边塞的(雪景)。边塞那满树的积雪,多像江南那满树的梨花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是多么渴望从军、以身报国啊!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战士们为国献身,不顾生死,何等洒脱!喜欢这句的一起背。

师:发现没有,这些诗人都是(唐朝的)。

4、师小结唐朝边塞诗特点。

师: 据统计,唐代以前的边塞诗,流传下来的不到二百首,而唐朝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唐朝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唐朝的边塞诗也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阳刚之美。

边塞是荒凉的寂寞的,战斗是艰苦的残酷的,可唐军将士们依然英勇无畏,精忠报国。此时此刻,这样一首歌最能表达我们的心情,一起来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5、出示《精忠报国》,欣赏现代歌曲中的沙场豪情。

师:同学们,今天的课结束了,可是,我们对古诗的热爱不会结束。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多多诵读经典,背诵经典。

篇2: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初步感受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戍边将士誓死杀敌、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透过《从军行》,了解盛唐边塞诗的基本特点。教学过程:

一、直接出示题目,简介边塞诗。

(一)我们今天要学一首古诗《从军行》。题目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这是一首边塞诗。

(二)边塞诗:描写边塞的军旅征战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歌。代表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李颀、岑参等。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从军行》是一首盛唐时期的边塞诗。

(三)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二、初读古诗,了解作者。

(一)听范读,初步感受古诗的情感和节奏。 学生跟着录音朗读古诗。

(二)了解作者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

(三)抽读《从军行》,要求读出古诗的节奏从军行【唐】王昌龄青 海 M 长 云 M 暗 雪 山,孤 城 M 遥 望 M 玉 门 关。黄 沙 M 百 战 M 穿 金 甲,不 破 M 楼 兰 M 终 不 还。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一)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1、理解地名

青海:指青海湖。

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2、理解其他关键词语意思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穿:磨破。

终不还:誓死不回家。

(二)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结合注释,说一说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青海湖上满天皆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玉门雄关)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诗人将玉门关外开阔荒凉的景象展示了出来。一个“孤”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对玉门关内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什么意思?(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盔甲,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敌人,他们将誓死不回家园!)从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从中体会到了守边将士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誓死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总结课文主旨。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五、拓展,加深学生对盛唐边塞诗特点的感受。

(一)《从军行》体现了盛唐边塞诗的特点:豪迈,勇敢,一往无前。

(二)拓展几首著名的盛唐边塞诗,让学生更深地体会盛唐边塞诗的特点。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凉州词 【唐】王 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六、布置作业

(一)练习背诵并默写《从军行》

(二)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共七首,搜集王昌龄所写的另外几首《从军行》,读一读。

篇3:《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4)抒情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雪山)的特点比较分析,环境描写与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篇4: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背诵古诗。

2、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3、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好吗?准备好了吗?白日依山尽,谁知盘中餐(),“泉眼无声惜细流,()。小荷才露尖尖角,()。”

2、看来大家对所学古诗已熟记于心了。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4、板书课题,读题,析题: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齐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行”属于乐府诗。)

二、引领学诗,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这节课,我们一同去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

师: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

(1)出示字词:长云雪山孤城遥望穿破金甲楼兰,指名认读

(2)小老师带读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2、师范读。

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老师也忍不住想试一试了,行吗?

3、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师:是的,读古诗不仅要字正腔圆,而且要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味道来。大家学着老师的样再读读。

4、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老师想了解一下我们班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理解古诗就用哪种,然后把你读懂的词句说给同桌同学听。(你是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过渡:理解了诗意我们不防来细细品味,看看边赛风光,感受将士们的生活。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景物?(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师板画)

2、CAI课件(出示雪山图):知道这雪山在哪儿吗?这觉得这雪山怎么样?(出示雪山图)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读读古诗看能从哪儿找到答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师: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战士们的心情也随之暗淡了。该怎么读诗的前两行呢?(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战士们的心啊!)

4除了心情暗淡,你还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心情?(孤独)你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师:一个个背井离乡的战士来到硝烟弥漫的边塞,心情是暗淡、孤独的,大家一同走进战士们的心田,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诗的.前两二行。

5、过渡语: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6、齐读后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1)师:“穿”是“穿上金甲”吗?(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金属制作的盔甲会磨破!不可思议呀!你认为可能吗?

边塞将士是怎样把金甲磨破的?(磨破的金甲让我们体会到了征战时间的漫长,战争十分激烈频繁)。但磨不破的是什么呢?(战士们坚强的斗志)

师:战士们有什么样的决心?既然是决心该怎么读?(铿锵有力)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2)指导感情朗读:金甲易损,生命可抛,边疆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磨灭,所有的豪情、气势都融在了这两句诗里______。

刀光剑影、生死拼搏,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的豪情是____。

7、感悟诗情

师:“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受到了将士们的万丈豪情,难道他们就不思念家乡的亲人,真的不想回家吗?

师:家乡的亲人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他们啊!会有谁在牵挂着他们呢?(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一双年幼的儿女在一次次的呼唤父亲回家;也许留守家园的妻子因思念而过早的让黑发染霜。你能替将士们告诉他们的亲人为什么誓死不回家吗?板书:精忠报国)

8、练习背诵

(1)过渡: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边疆将士的豪迈情怀,谁又能像战士们那样不记住古诗善不罢休呢。

(2)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师: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塞外风沙肆虐的恶劣环境,感受到了守边战士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这凄美、悲壮,向上的画卷就是唐朝的边塞诗。

2、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共七首,七首诗七幅不同的画面,我们今天学的是其四,还有另外几首大家课后选自己喜欢的读一读,感受盛唐边塞诗的悲壮,豪放。

篇5:《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

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

篇6: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豪迈的英雄气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王昌龄的《从军行》一共有七首。均是表现戍边战士的愁苦。诗歌显得悲中有壮,而且是相当悲壮,相当雄浑,为何我们单单挑第四首呢?请大家仔细揣摩。

二、细细咀嚼,体味意境。

第一、二句写出了形势的危急。“青海”地区,是唐代经常与吐蕃作战的地方;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及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战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一方面,背景是昏暗的。长云,指横在天际的云,把雪山都遮敝,因而天色就比较昏暗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战士所在的地方,又是孤城,又是被围困的,不但远离中原,而且远离玉门关,可见其形势是如何凶险了。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纵观全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三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觉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本诗在抒写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使得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这首诗歌最突出之处。

三、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

篇7: 《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重点词语,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以读促悟,体会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乡之请和誓死杀敌的精神。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解释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歌中常表现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等主题。)实际上我们之前就已经接触过边塞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哪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今天我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歌同样是边塞诗,一起来看看王昌龄笔下的边塞是什么样子的。

(二)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播放名家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标注读音和停顿。

3、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描绘了怎样一个画面。

明确:诗歌描写了在边塞艰苦的环境,战士们英勇杀敌的场面。

(三)深入研读

1、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说一说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是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特点:迷蒙暗淡、苍凉壮阔。

2、你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什么?

明确:通过这些景物,看到了边塞境界壮阔、环境恶劣。反衬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3、读一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两句诗,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小组交流)

明确:

预设一:更喜欢前一句。“黄沙”形象地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写出了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预设二:更喜欢后一句。直接抒发了戍边将士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豪情壮志。

4、齐读课文。在整首诗中,诗人用到了很多艺术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你能说出几个吗?

明确:直接抒情、用典。教师补充:衬托(反衬)、情景交融。

(四)拓展延伸

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用笔把它画出来,并进行评比。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有感情朗读,并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课外阅读《从军行》其它六首,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边塞诗歌。在课标当中,诗歌要求反复阅读,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当中利用多种阅读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通过以读促悟的方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本篇诗歌通过诗人对边塞风光的描写,感受边塞的恶劣。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诗歌理解可能有些困难,因此需要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完成教学目标。

篇8:《从军行》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直属第五小学 冯占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

2、理解“从军” 板书:从军

3、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军队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 板书:行。

二、解诗题,知诗人。

4、《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5、想去唐朝的边塞,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作战的情况吗?现在,我们来学习------

6、说说你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4、教师范读,青--海长--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5、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画图出示以上地方。

6、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7、过渡语: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

8、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9、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11、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是----

为了让我们的子孙不再遭受战争伤痛,我们发誓----

为了祖国的威严,我们发誓----

12、“战地记者”采访戍边将士。

四、体会意境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想到的、见到的、听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学习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吧。

音乐起。师生齐读(注重平仄。)

五、品悟诗情

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指名说。

3、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3、从哪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卫边疆的将士们呀,我--------

2、搜集有关赞美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的古诗。

作者邮箱: fengzhanxian@163.com

[《从军行》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9:从军行王昌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

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

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 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t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现征人思想活动方面,诗人运笔也十分委婉曲折。环境氛围已经造成,为抒情铺平垫稳,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写边人的心理――“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刻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

5,重难点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场景,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

注: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深秋时节,一个守着边境的士兵独自在城市的忧伤中吹着悠扬的竹笛,思念着竹笛的笛声。

2)这首诗写相思相思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风景,抒情的音乐,

3)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边城,遥远)黄昏(黄昏思乡是苍白和悲伤)

秋天的海风(秋风萧瑟的情节)(不是留恋和怨恨羌笛)

关山月(堡山距离)

摘要:环境描写在人物心理活动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内心的感受。

4)抒情诗与《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雪山)的特点比较分析,环境描写与心理学的区别是什么?

提示:抒情(“其一”曲笔抒情,虚写征人家乡的妻子的无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发戍边将士为国杀敌、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环境与心理描写(“其一”侧重环境的凄凉孤独,通过写羌笛的声音,从听觉上抒写思乡之情,心理描写采用虚写方式,以想象写情;“其四”侧重写边塞环境条件的艰苦,心理描写上采用实写方式,直接写戍边将士为国尽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较分析同一个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

《闺怨》(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阔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以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比较两首诗同样写“愁”,但两者在表达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从军行》(其一)愁中带有苦的意味,因为戍守边疆的环境凄凉,带给主人公内心的凄凉。情感更深一层。

《闺怨》只是单纯的闺中少妇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书

烽火城 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秋 伤春悲秋(衬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愁 点明主题

7,教学后记

在这节课中学生朗读诗歌流畅,咬准了字“羌”的音,在复述学过诗歌的时候,古诗再次复述的能力较好。学生在掌握“借景抒情”时,能较快分析出诗歌中景物描写对于主人公内心的烘托作用。学生在比较《从军行》(其一)和(其四)时,比较两首诗表达主题,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都回答反应较好。

1.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课教学设计

3.《长城》教学设计

4.《示儿》教学设计

5.《院子》教学设计

6.《师说》教学设计

7.aoe教学设计

8.白杨教学设计

9.教学设计的心得

10.试飞教学设计

篇10: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理解本诗的技巧和特点以及勇于报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诗眼和意象及技巧。

教学难点:以少胜多的构思。

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分析意象,把握诗的主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华阴人,排行七。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五年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补校书郎,天授元年(690)与宋之问同直习艺馆。后为婺州盈川令,世称杨盈川。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律,语言精丽严整,风格警劲弘放。有《盈川集》,《全唐诗》存诗一卷。

二.诗的背景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三.注释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 “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四.赏析全诗:

㈠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分别用两个字概括。

来犯,出征,围城,苦战。(最后抒怀)

㈡首联:

1.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古代边塞要地设有烽火台。边境一有军事警报,就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白天烧狼粪,青烟直上;晚上点燃柴火,烽火高照,看到了狼烟或烽火,便知军情紧急。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2.赏析关键词“照”的表达作用。

一个“照”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烽火之猛烈,战势之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3.赏析关键词“自”。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4.发端警竦

㈢颈联:

1.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为什么用典雅、庄重的词语?

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2.第四句“铁骑绕龙城”,“铁骑”与“龙城”相对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3.赏析“绕”字。

一个“绕”字,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和冒死赴敌的勇气。

4.“牙璋”才“辞凤阙”,“铁骑”已“绕龙城”,词采壮丽,对偶精整,而一气直贯,将反侵略的军事行动写得迅猛凌历,声势逼人。

㈣颔联:

1.作者是怎样做到“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的?

第三联描写了两军交锋的战斗场面。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的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这里写的只是眼中看到的雪和旗的景色,耳中听到的'风和鼓角的声音,但我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地的壮烈战斗声面。那么大的一个激战声面,只用了十个字,就非常生动地勾画出来,的确收到了“言少意多”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人描写战争的手法?

绘声绘色,以战地风雪烘托战斗之激烈。

㈤尾联:

颔联反跌尾联:尽管风雪苦寒,战斗激烈,仍然“宁为百夫长”,为保卫祖国效力。首尾呼应,完美地表现了“从军”的主题。

五.总结: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这首诗情调慷慨激昂,可以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声。

篇11: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  代诗人  字  这是一首  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  暗  雪山  穿  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汇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篇12: 王昌龄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从军行》会读并能背诵。

2、通过学习,正确理解古诗意思。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学习目标,并给一分钟时间背诵。

二、预习检测

1、运用四声法读古诗。

2、填空

《从军行》是代诗人字这是一首诗。

3、请背诵一首你学习过的边塞诗。

4、解释词语

青海暗雪山穿金甲

5、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还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翻译古诗

请运用我们学习过的翻译五字法翻译古诗

1、小组合作翻译,组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请交流合作讨论“暗”和“孤”有什么作用?

3、小组合作翻译,组员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战地记者连线

师生表演,战地记者采访边关战士。体会边关战士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

5、翻译完整首古诗,你能体会到作者是什么样的情怀么?

指生回答。

四、积累训练

1、观看《唐之韵》短片,让学生了解王昌龄及边塞诗特点,并且出师《从军行》七首组诗。

2、习题巩固

《从军行》共有几首

A、5首

B、6首

C、7首

D、8首

王昌龄被世人称为

A、天家诗子王江宁

B、诗仙

C、七绝圣手

D、诗圣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悲观厌世害怕战争

B、不畏艰险建功立业

C、抱怨艰苦不愿出力

D、得过且过不思进取

五、小练笔

出示关于战争的图片,同学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你想对边关战士所些什么,动手写一写。

篇13:《短歌行》设计一等奖教学设计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解》

海纳百川,诚心纳英才,希望接纳的人才越多越好

⑵比喻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人生美好的时光何其短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两句喻得不到贤才的忧思不可断绝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喻贤才尚在徘徊并急于寻找可依托的明主,流露出诗人惟恐贤士不来的焦急心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博大胸怀,用以虚心待贤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厚遇贤士,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3、慷慨激昂之气此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时忧时喜,忽徐忽急,展示着诗人博大坦荡的胸怀

六、总结:

《短歌行》抒写的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兼诗人的曹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苦短和时光易逝的苦闷和感叹,同时也以真诚和迫切的心情抒发了自己招揽贤才的良苦用心、建功立业的宏图大志在诗歌的最后也坦诚的向世人展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全诗前面部分写的沉郁悲凉,后面部分写得慷慨激昂,作者的情感有低沉也有起伏更有高亢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品,也是曹操传世的千古名篇对于我们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来说,曹操的那种珍惜时间、积极上上的精神,真诚坦荡的胸怀以及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不懈追求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

七、布置作业:

1、预习《归园田居(其一)》

2、完成课后练习一3

3、课后练习三填在书上

篇14:《瀑布》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学习领会作者多层次、多角度、多种修辞手法的生动细腻的描写。

2.学习领会作者蕴含在描写叙述中的情感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3.从与第一课的比较中领会本文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目标1为重点,目标2为难点。

2.拟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范读课文,理清结构,讲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练习指导。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联系第一课引入课文,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导入

我们通过第一课的《短文两篇》的学习,认识了生命的美好本质和对待生命的正确态度。今天学习的散文《紫藤萝瀑布》仍是赞美生命的顽强和美好的,但文章的特点与第一课有所不同。

2.作者和背景简介

宗璞,当代女作家。

宗璞一家,在“_”中深受迫害,“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作者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作者的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二、范读课文。

三、正音释词。(让学生课内作在作业簿上,让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以便评讲。)

解释词语并为加点字注音:

迸溅:繁密:

稀落:伶仃:

忍俊不禁: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酒酿:

四、理清文章结构。(指导学生按写作内容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1赏花的感受2忆花的劫难3颂花的生机)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五、赏析第一部分。

1.叫学生先读第一部分,注意体会文中的写作顺序、角度、方法及作用。

2.提问讨论:

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和层次描写的?

〖按花瀑──花穗──花朵,从大到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个体的顺序和层次来写的。〗

问:作者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的?

〖主要抓住色彩、形象、情态几个方面来写的。〗(可让学生举例。)

问:作者主要用了些什么方法?

(让学生分别举出比喻、拟人的具体例子,体会作者语言的美。)

问:作者生动形象的给我们描绘出紫藤萝花的一些什么特点?

〖写花瀑,突出其繁盛;写花穗,表现其活泼热闹;写花朵,描绘出它们的美丽娇媚的特征。总的让人感到这一树紫藤花,是那么繁茂,那么热烈,那么欢乐,那么活泼,那么妩媚,那么充满了无限生机。〗

3.再让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体味文中那美妙的语言、绚丽的画面和无限的生机。(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在各自试读的基础上展开朗读比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刚才做过的注音和词语解释一遍。

2.做“一颗一练”中第二课的全部作业。

附板书设计: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在简单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的基础上,讲读第二部分。

1.先让学生朗读第7段,然后提问讨论。

问: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这句话?

〖作者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感动,紫藤萝花那繁茂的气势,灿烂的色彩,欢乐的情态,和蓬勃的无限生机,震撼了作者的心灵,所以作者觉得这流动着的花瀑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这时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看花前,作者因小弟身患绝症,心上压着“焦虑和悲痛”;看花后,“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再请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这7、8、9段。然后归纳各段的段意。

〖1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忆花的劫难。

3颂花的生机。〗

4.提问讨论,理解8、9段文章内容。

问:作者是怎样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对往事的回忆的?

〖第8段开头一句就是过渡句:“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就从眼前的喜悦过渡到了梦幻的境界,进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问:过去紫藤萝为什么会遭劫难呢?从哪些词语可以反映出来的?

〖因为_遭的劫难。从“十多年前”说明正好是哪个年代,从“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思想烙印。〗

问: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作者从紫藤萝的劫难和眼前的勃勃生机的变化中,对花瀑有了新的感受,对人生有了新的感受,所以说用“流向心底”来表达这种感受,表达这种认识的升华。这种升华在第三段中表达了出来。〗

二、讲读第三部分,理解主旨。

1.让学生读课文后,找出表现认识升华和全文主旨的句子。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引导学生领会这部分新奇美妙的比喻和丰富的内涵。

问: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呢?

〖“花舱”的比喻引出其中装的是“生命的酒酿”比喻,正是这“生命的酒酿”让花儿张满了帆,航行在这花的河流上,组成“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多么壮丽辉煌!人生如花,航行在这时代的洪流中,个人的不幸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在这儿正用得上我们才学过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于是作者“加快了脚步”,融入了这永无止境的生命长河之中,去创造更加灿烂的人生。〗

3.可让学生齐读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领会)

问:第一、二课的三篇文章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第一、二课的这三篇文章,主旨都是写对人的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体验,对生命的领悟。都是散文。但前两篇的题目都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敬畏生命》重在抒情,揭示人洞察到的生命本质;《热爱生命》重在说理,告诉人们怎样对待生命;《紫藤萝瀑布》是托物喻理,通过描写紫藤萝的勃勃生机来歌颂生命,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追求,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长河永无止境的感慨。《敬畏生命》和《紫藤萝瀑布》都是从观察描写一种植物的壮美的生命现象入手,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敬畏生命》是直接的感悟,《紫藤萝瀑布》运用了对比联想、托物喻理的写法,在描写方面特别细腻生动,值得同学们好好学习。(在讲的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的参与,让学生有个初步的了解,不必讲得太多。)〗

四、课内指导学生做练习一、二、三题。课外做《文段阅读》。

(如果时间不够的话,可以改为课内做“一课一练”,另外增加时间作课后练习,及作业讲评。)

附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宗璞

第一部分:(1—6段)看花(1花瀑2花穗3花朵).

第二部分:(7—9段)忆花

1赏花的感受──花瀑带走了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忆花的劫难。

3颂花的生机。(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第三部分:(10—11段)悟花──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从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