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sunshineya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sunshineya”参与投稿,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共18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项目教学法是适合该课程的方法之一.在分析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依据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场营销调研”这一项目教学的过程进行设计,详细阐述了项目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与评价方案.

作 者:黄海珍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刊 名:现代商贸工业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4.1 关键词:实践教学   项目教学法   市场营销  

篇2:《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网页设计与制作》是当前热门课程,该课程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我们以一个学习任务为主线贯穿整个学习活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采取在机房上课、边讲边练的方式和案例教学法,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作 者:安颖莲 李秀 姚瑞霞 田荣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刊 名: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CSSCI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FO 年,卷(期): “”(9) 分类号:G434 关键词:网页制作   课程设计   实验教学  

篇3:化学课程网上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论文

摘要:针对当前在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实验实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以分析化学为例,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的结合,在实验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实验拓展设计等4大资源模块。并从网上平台设计、组织与实施、教学质量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索如何构建高效的分析化学网上实践教学课堂,以满足远程教育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为广大的自学者学习技能建立良好的学习的平台。

关键词:网上实践教学;分析化学;开放教育

1背景与动因

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在培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贯彻始终的地位和作用[1]。实践教学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确保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特别是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促进学生理解、巩固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才能,完善学生个性品质和综合索质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性教学,不但要注重传统教育所强调的专业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锻炼,注重培养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提高自己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不断学习的能力,即终身学习能力,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的结合[2]。如何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让在职学习者学习职业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是今后远程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践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分析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处理和误差分析。牢固树立化学分析中“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也让在职学习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来满足个人职业发展的需要。

2学情分析

由于观念、条件、环境、教学对象、管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性教学成为远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而制约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开展的'主要矛盾为:(1)个体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与实践教学统一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学生个体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不一,与实践教学统一要求不相适应;(2)办学规模大、学生数量多与实践教学相对具体、个性化的矛盾;(3)学生时空上分散与实践环节相对集中的矛盾,分散的学生无法跨越时空共享相对集中的实验仪器设备;(4)学生在岗工作限制与脱产实习安排相对集中的矛盾。以上这些问题给教师的教学组织造成了困难,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但同时,开放教育学生与全日制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优点。表现在:(1)在学习中更具主动性。远程教育的学生一般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职称评定、升职必须获得某个层次的学历,或者适应新的职业或岗位要求掌握某个专业的知识技能等。所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较强。(2)远程教育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这些丰富的经验是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最好的基础。另外,现代人的学习趋势是趋向于“多样化,碎片化,针对性”。多样化是现代人的学习媒介很多,比如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子图书等方式学习。在开放教育中,在职学习者是受教育的主体,其本身学习时间呈现碎片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出现时空分离、工学矛盾的特点[4]。碎片化学习更适合开放教育的学生。学习者可以在社会生活中随心、随时、随地地通过多种媒体对知识进行片段式学习,从而增进知识,提高技能[5]。

3分析化学网上实践教学的设计

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6]。针对远程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矛盾,结合现代人学习趋势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分析化学”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上,拟采取如下措施:与学生学习的4个层次(包括了解,熟悉,运用和掌握)相对应,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4大模块,包括多媒体、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验拓展设计。其中,通过多媒体PPT课件学习让学生达到了解层次,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达到熟悉层次,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和校外实践让学生达到运用层次,最后通过拓展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达到掌握层次,一一对应,完成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通过设计可以处理好实践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过程和考核、内容和方式、效果和评价、资源和活动、媒体和策略、知识与技能、共同要求和个性发展等关系,优化过程,保证质量。

篇4:化学课程网上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论文

4.1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网上实践教学组织与实施的保证,本课程的资源建设主要出发点是适合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特色。资源主要4大模块:多媒体课件、视频、和虚拟仿真实验和拓展实验。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多种感官,给予学生获取知识的良好环境,充分展示知识发展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将《分析化学》中的11个具体滴定分析的实验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进行实验视频录制,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注意事项,思考题。比如实验中用到的仪器托盘天平、分析天平、移液管、量筒、容量瓶等等图片,滴定过程中的flash动画,如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滴定时手的姿势。滴定颜色变化等。然后运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制作。虚拟仿真实验交互性强、教学时空分离、教学资源共享、可实现多元化学习的特点,是实现开放学习、灵活学习和终身学习教育理念的重要学习的平台。我们构建了一套功能强、沉浸感高、交互性好、网络功能完善的滴定分析虚拟实验系统。将分析化学仿真实验制作分为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和试剂、实验步骤、实验操作、数据记录与处理、思考与讨论6个模块。学生在学习时可以方便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模块进行学习。所构建的系统针对滴定分析实验的特殊性,对滴定分析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完整的模拟,并通过设置基准物类别与称取质量、指示剂、滴定剂浓度与滴定速度选择等功能,实现了虚拟实验过程的多参数,多变量及多过程实时数据传递。在设计时充分发挥仿真实验直观性强的优势,将一些学生平时观察不细致的操作步骤、实验无法演示的错误操作和由于错误操作产生的危险结果淋漓尽致地演示出来;例如一滴和半滴的操作、滴定终点颜色的变化、数据处理中有效数字保留等,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分析化学实验中“量”的要求。通过这些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创设一种愉悦的心理情绪,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此外,还建立了完整的滴定分析虚拟实验的实时跟踪评价系统,为实现实验的差异化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也为新形态虚拟实验室的开发进行了有效的探索[7]。此外,采用MimCapture屏幕录制软件,录制软件操作视频。鉴于某些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差,在使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时会遇到问题,无法进行教学实验,而由于时空限制,教师无法在线帮助学生操作计算机。由此,采用屏幕录制软件将计算机操作的具体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视频文件所演示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操作。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中开展设计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多次反复访取分析化学理论精髓的机会,融会贯通分析化学精华知识,树立正确的“量”的核心概念。同时,分析化学要注重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为此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改革进程中势必将引入设计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实验学生不仅可以融会贯通理论知识要点,而且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也大有裨益。

4.2网上平台设计

本课程已运行8个学期,具体组织和实施方式如下:(1)学生自主学习。主要是针对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每个视频时间3~5min,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特点。(2)网上平台引导学习。主要针对虚拟仿真实验。学生通过网上平台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学习,了解实验的整个流程和实验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3)地方组织。由地方学务导师和辅导老师共同组织学生学习和辅导,有条件的开展实验。(4)创建学习小组,采用小组竞争模式,促进学生学习兴趣。课程运行以来,2014秋划分学习小组,通过BBS方式对实验课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4.3实践课程实施与组织

以设计实验为例来介绍实验实施与组织过程。首先是确定实验选题,设计实验的选题应既高于“点对点”解读化学分析知识点的基础实验,体现知识融合综合应用的特点,又必须在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范畴内进行拓展。实验的选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国民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如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工业分析等[8]。实用性的选题可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大胆发问,极大地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为此,选取以下几个拓展实验:市售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混和碱成分的测定,矿泉水中Ca2+,Mg2+含量的测定,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然后根据远程教育学生的特点,将分散的学生尽量按地域进行划分,组成学习小组,从而通过学习小组共同合作来完成拓展实验设计。以市售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为例介绍具体实施过程。(1)教师引出设计实验话题,并提供充足的背景知识。如由于学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文献调研方法不熟知,因此在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方案前教师会告知学生获取文献和相关信息的方法,如数据库的使用,文献的检索方法等。另外可将市售食醋的大致含量范围告知学生,作为判断依据。(2)学生进行资料调研。学生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并总结归纳文献资料的相关背景知识。(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学习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可由2种模式完成设计:一是每个成员自己先设计一个方案,然后组长组织成员进行讨论,将每个成员的方案取其精华,形成小组的设计方案。二是由组长组织大家针对实验每个环节共同讨论,一起提出实验方案。整个设计实验过程,学生需要通过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学能力将理论和实验很好的关联起来,比如市售食醋测定过程采用哪些基准物质?所用的强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浓度该配多大?酸碱指示如何选择?这些理论课上的基本知识,通过设计实验将更加具体化,使学生更易掌握和理解分析化学“量”的核心概念。(4)学习小组提交设计方案。(5)教师进行点评。教师组织相应的集体讨论会,针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横向对比不同学生的设计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实验过程中的细节,融会贯通分析化学基本知识。下面是地方组织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案,以市售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为例。

4.4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课程教学已制定相关标准以及工作流程,期初、期中、期末均安排相关教学检查,课程档案较为完整,课程教研活动较为活跃,信息沟通流畅,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反映良好。(1)开学初针对本学期的实践性教学专门组织学务导师和辅导老师培训,提前使其理解实践环节教学的要求,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2)通过QQ群,充分利用网络,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3)定期召开课程团队会议,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5教学效果评价

对分析化学网上资源使用情况做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90%以上的学生对的资源建设和运行比较满意。另外,还对无锡教学点进行实地调研,该教学点选课学生较多,为方便管理,将此教学点学生调整到一个班通过实地调研,无锡教学点实验条件优良,能够为教学点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对次教学点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实践教学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对开放大学实践教学过程严格的程序及要求高度赞扬,这也是教师愿意长期坚持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5总结

针对开放大学学生自身特点,在进行实践教学资源设计与建设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视频,虚拟仿真实验室和实验拓展设计4大模块。既保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规定,又给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能力和爱好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通过4年多的摸索与实践,分析化学网上实践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提高学习者自身的职业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为开放大学实践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燕华.大学教育,2013,34(7):102-121

[2]赵永虹.大学教育,2013,34(4):57-58

[3]韦寿莲,刘永,严子军.化学教育,2016,37(8):21-24

[4]柳琦,涂郑禹,李文彬.天津电大学报,2016(60):37-40

[5]王竹立.远程教育杂志,2016(4):9-16

[6]洪显利.教育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45-145

[7]刘志广,张明旭,张永策,等.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6,33(4):485-490

[8]关磊,王莹.化学教育,2015,36(2):57-59

篇5: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模式设计、课堂教学采取的`具体措施、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3个方面,阐述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 者:王晓岩 Wang Xiaoyan  作者单位:四平职业大学,吉林四平,136002 刊 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AL TECHNIQUE & EQUIPMENT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2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篇6:《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报告

《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报告

课题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确定为省级青年专项课题,课题批准号为:。

课题《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经过充分准备,认真研讨,规范开题,力求以科学和创新精神,高质量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现将课题实施方案报告如下:

(一)课题名称:《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婴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基金会在公布《世界儿童状况》时指出,保障儿童权利应该尽早入手,因为通过健康投资以及提供社会服务等措施,在儿童的健康、教育和营养方面进行早期投入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来必然会产生丰厚的回报。这表明,儿童的早期教育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共识。20《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要重视和发展婴幼儿早期教育。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10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强调发展幼儿教育,提出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为每个0—6岁的婴幼儿及其家长提供科学育儿的早期教育服务。”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促进了早期教育的发展,为推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依据。

亲子园课程,是专门为0—3岁婴幼儿设计的教育摸式。它能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大脑潜能的开发,促进其在身体、生理、心理、行为诸方面得到健康平衡的发育和发展,使其获得多种早期经验,为今后身心全面发展、成为高素质人才打好基础。

所以,我们力求创设一套科学、全面、系统、有效的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以提高教师组织亲子活动和进行亲子教育技能为重点,帮助0—3岁婴幼儿家长完成教育理念和行为上的改变,从实质上改善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水平。

我们认为,《亲子园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这一课题,旨在填补0—3岁婴幼儿教育的空白,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平得以提高,使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方式日趋科学,使宝宝的潜能开发更为充分,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助于推进我国亲子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0—3岁婴幼儿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对宝宝学习和发展的关怀、支持和熏陶,为宝宝创造直接安全的、具有激发性的环境,鼓励他们操作、探索、尝试,使他们在挫折和经验中进行学习。

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科学的证实。如婴幼儿心理学的理论证实,婴幼儿时期是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年龄越小,发展越快。早在20世纪代,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r)经过研究认为,儿童从初生到5岁是智力发展最快时期。1925年美国儿科医生格塞尔(A.Gesell)指出,在学龄前阶段,大脑发育的速度快,儿童6岁前大脑的大部分几乎都成熟了。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5岁以前奠定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怀特(White)认为,如果一个3岁的幼儿,在与学术上有关的各方面,如语言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上,迟开发6个月或更多一些时间,那么,就不可能在以后的学业经历中获得成功。1964年,根据对近千名儿童多年的观察研究,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如果把17岁青少年所测得的普通智力水平作为100%的话,那么,大约50%的智力发展是在出生到4岁内完成的,30%是在4—8岁完成的,大约20%是在8—17岁完成的。这就是说,学龄前这个阶段的智力发展几乎占80%,而出生后的头4年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几乎等于随后的的总和。布鲁姆的这项研究成果已经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公认。据美国1975年的调查,这项研究成果被列为来“最有意义的”一项教育研究。众多教育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为0—3岁婴幼儿提供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如何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发展,将对他们未来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

婴幼儿早期教育较系统的理论出现在19世纪初,早期教育的实践记录散见于古代的许多著作中,但详细的、系统的、有意识的早期教育尝试首推19世纪初威特对儿子卡尔.威特的成功的教育。他在当时遗传论占优势的德国,用自己的实践宣布“1—5岁期间的教育会产生惊人的成果”。

亲子园教育是20世纪末期在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之前,美国没有亲子园,0—3岁的婴幼儿教育在家庭或社区中进行;瑞士有很多婴幼儿的教育,但一般都是保健医生从事;香港有一些儿童活动中心,有类似亲子园的教育方式;而台湾特别开放,私立亲子园居多,最早关注到0—3岁孩子的教育市场,于是有了第一家亲子园,名叫“工体翻斗乐启智中心”。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婴幼儿早期教育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有关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如庞丽娟/李辉合著的《婴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徐云主编的《儿童早期教育与训练》(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鲍秀兰主编的《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楼必生著的《科学教育:先学前期儿童潜能开发——03岁儿童潜能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武汉大学的“零岁教育方案”等。这些研究都从某一个层面对0—3岁婴幼儿发展与教育进行了论述,既有理论的,也有实践的,可谓成绩卓越。

从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很多亲子园。那时开亲子园的,并不都是从事幼教工作的,而是看中了这个市场和商机,因此在办园理念和课程设计等方面有很多偏颇。对于什么是亲子教育,什么是亲子园课程,并没有一个很规范、很统一的定义。研究中还存在以下问题:1、理论研究比较薄弱,许多做法缺乏理论的支撑;2、实践研究的时间不长,还没有显出预期的效果;3、商业炒作成分较多,研究成分较少,影响方案的科学性和生命力;4、这些研究大都各自为政,所研究的只是侧重于该领域的某一方面,显得零星而不全面。在这种状况下,开发和研究一种适合0—3岁婴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亲子园课程,就显得尤为迫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课题将从婴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发展敏感期出发,以多元智能为理论支撑,运用蒙台梭利、奥尔夫音乐和感觉统合等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婴幼儿的早期潜能开发。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研究内容:

1、亲子园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2、亲子园课程对家庭亲子教育实施的辅导。

3、亲子教育活动中构建“三方互动”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4、亲子游戏中的生活教育和快乐体验。

5、构建“亲子教育课程案例信息库”。

研究重点:

1、亲子园课程的特点、设置与开发。

2、亲子活动的案例设计与课后反思。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研究对象: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4~2011.6):

(1)制定研究方案,成立课题组及分工,收集专题情报并进行分析。

(2)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亲子园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现状及家长对亲子园课程的需求。

调查我市其他亲子园的课程设置及有关情况,以便参考借鉴。

2、实施阶段(2011.6~2011.2):

(1)对亲子园教师和家长进行0—3岁婴幼儿的教育教学指导。

(2)以亲子游戏为载体,组织开展0—3岁婴幼儿亲子游戏活动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3)为0—3岁婴幼儿家长和亲子教师开设讲座,增强科学育儿常识,建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师行为方式。

3、总结阶段(2011.2~2011.6)

(1)对研究资料进行整理,构建“亲子教育课程案例信息库”。

(2)撰写研究报告。

我们将通过两年的时间,对实践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我们期望:总结出一套改善0—3岁婴幼儿家庭实施亲子教育的经验,编撰一套亲子活动设计,在本亲子园中进行实践,并向外推广,努力促进本亲子园及我市0—3岁婴幼儿早教水平的提高。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课题人员组成情况:

组长:徐剑媚

副组长:乔迪

组员:王影、秦娜、秦绪静、房雪华、闫环、刘凌、彭静、曹颖、吴伟、徐倩

以上课题组成员长期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说谈唱跳画等专业技能丰富扎

实,对亲子教育的理论有所研究,且承担本亲子园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八)现有基础

1、我市和我校、我园领导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对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都

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支持。

2、完善课题组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亲子园园长、执教教师与既是家长又是

老师的教师,共同组成题组,由专家指导,统一思想,形成合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便于研究资料的获得。

3、为充分利用,人尽其材,课题组进行自我调整,分为四大组:调查实验

组、执教组、家教延伸指导、案例设计组,进行统筹协调。

4、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核心人员均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

省、市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在专业幼教杂志上,他们长期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对亲子园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进行研究的实验基地。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将不断学习,丰富和充实教科研理论水平,提高教科研能力,保证整个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5、研究成员现已开始定时、定制度,规范地进行课题研究。

(九)经费估算

包括上机费、材料费、调查费、印刷费、教师学习费用等,预计研究经费需10000元。

篇7: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

PLC课程的项目教学设计与实践

通过探讨PLC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理念、教学方案与教学组织,文章提出了项目教学要围绕专业需求,注重企业应用实例,关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推行综合性评价方法,同步建设课程资源并进行教学单元设计等观点.

作 者:姚庆文 丁辉  作者单位: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PLC课程   项目教学   设计   实践  

篇8:高职院校《动物药理学》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高职院校《动物药理学》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

<动物药理学>是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主要对药物的分类、药理、药性以及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学习动物药理学课程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通过学习动物药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学会正确选择药物,合理用药;第二层次,为进行临床药理实验研究,寻找为进一步开发新药及新制剂创造条件;第三个层次,对机体生理生化过程,乃至对生命的本质有所阐明.

作 者:马建民 关文怡 王振铃 于风芝 向双云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房山,102442 刊 名:畜牧兽医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IMAL SCIA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8(2) 分类号:S853.7 关键词: 

篇9: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者的学科,和别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相比较,更注重于软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的一般性的、规律性的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它是大量软件工程实践的经验与教训的归纳和总结.通过先修课程的学习,如操作系统、底层语言、软件工程技术、硬件技术、编程语言,网络技术,数据库等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来拓展强化学生对实际项目的操作能力.

作 者:梁静  作者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科技资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2 关键词:软件工程   计算机专业课程   软件开发  

篇10: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面临着许多阻碍.如何使双语教学不再流于形式,使专业课双语教学实现专业和语言的双目标,成为双语教学工作者们一心想要解决的`论题.本文以高校管理类双语课程为例,通过从分析目前该类课程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障碍,引入案例教学,阐述了其对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建立了双语案例教学的语言理论基础,从而提出双语案例教学实践的关键要素,以期提高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效果.

作 者:张春霞 Zhang Chunxia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刊 名: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年,卷(期):2009 29(12)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案例教学   双语教学   不完全沉浸法   课堂互动  

篇1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以培养广播影视艺术人才为目标的高校本科专业。在艺术教育视域下,广播影视艺术属于经验艺术的范畴,经验又源于在大量实践创作过程中的不断积累,好的实践既是验证和完善理论的重要标尺,又是创新创造的智慧源泉。因此,实践环节对广编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课程编排、内容设计和课程评价构成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全部流程。

一、实践环节的课程编排

广播影视艺术创作,既讲求分工明确,也需要合作互补,且节目形态多种多样、不断翻新,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实践课程的编排上,既要按照创作工种设置实践内容,又要有团队合作的项目;既要有专业课程内的实践环节,又要有课程外的实践项目。

1. 课内实践课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大致分为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类型片分析课、类型片创作课四大类。这其中,以文学、美学、广播影视史论等为内容的专业理论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主、案例分析为辅;而以各种节目形态为内容的类型片分析课程,其教学以理论介绍为辅、案例分析为主。这两类课程,均以培养学生的影视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小目标,基本不涉及实践操作环节。以影视创作所需的策划、采訪、写作、摄影、编辑、播报、推广等专项业务的讲授为内容的专业技能课程,其教学以分析示范为辅、实际操作为主,因而在课程内设置有较多的实践环节,以契合通过专业教学,让学生具备影视创作基本技能的培养目标。

2. 校内实践课

课程内的实践环节,主要针对的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的一些示范性、验证性单项技能,可通过一门课程内若干个单元的实践课时来实现,而综合多项技能进行整体设计和交汇运用的教学目标,则需要通过综合型的节目形态课程来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影视节目形态包括新闻片、广告片、剧情片、纪录片等,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这些类型片的学习被分作类型片分析课程和类型片创作课程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先导课程。基于教学便利及教学管理的考虑,类型片创作课程都会安排在校园内完成,因此,这部分课程也称作校内实践课。

3. 项目实践课

在广编专业教学中,除了基础性的实践教学外,还应拓展更多的专业实践渠道,来弥补这一不足。项目实践课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其常见的路径有以下几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该项目是为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研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而设立,包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三大类。这种类别设置,极有利于与广编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再加上有经费支持,且项目数量多,仅华南农业大学一个高校,就支持了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级别500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的二级学院还设立院级创新创业项目,这就为项目实践课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各类竞赛项目。以赛带练,是技能训练中的常用做法,在广编专业教学中也同样适用。以往广编专业学生参加的专业创作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广告大赛之微电影、微视频专项、大学生电影节、广州纪录片大会大学生专项、广东大学生艺术展演之微电影专项,以及各类媒体、各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影视赛事。

指导老师项目。像其他传媒类专业一样,广编专业因其实践性强的原因,一般的高校办学点都会配备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即使没有双师型教师的办学点,也大多会采取“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将现有部分专业实操课教师送到业务单位锻炼,从业务单位引进专业骨干或兼职或专职地充实到教师队伍。这既是各高校办学点出于教学需求的通行做法,也是高校专业评估的硬性要求,特别是近年来在不少地方,媒体单位与高校互派业务骨干进行挂职锻炼,成为了一项制度。这些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不仅自身业务精湛,还保留有一定的业务资源,具备直接从事社会服务的能力。他们出于更新教学案例、保持专业前沿的考虑,往往会通过承接项目的方式为教学和社会服务。参与其中的学生,可以获得指导老师的全程悉心指导自是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可以此为窗口,直接面对社会需求、掌握专业发展前沿。

4. 校外实践课

安排在专业实践基地的校外实践课是一种常规性的专业实践教学方式,学生必须在教学进程安排的时间段在指定区域完成规定的实践内容。

根据功能的不同,广编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采风型实践基地,如安徽宏村影视基地、云南元阳梯田影视基地、河南太行山影视基地、浙江横店影视基地等,这些基地的共同特点是有美景。艺术以审美为前提,在美的环境中艺术实践,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艺术审美的镜头化表现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在采风型实践基地,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音乐电视、电视散文、风光片、短剧情片等自命题作品的艺术创作。

另一类是依托影视视媒体、传媒公司或各类影视制作机构的创作型实践基地,如各级广播电视台、影业公司、媒体公司和以创作为主的广告公司等,这些机构的共同特点是有连续不断的影视创作项目以及成熟的影视创作的流程和机制,高年级学生在此可以参与到完全市场化、职业化的专业操作,为将来从业积累资历。

二、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为实践课程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是将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前提。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之所以要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是由于教学中传授和学习的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所有影视作品的创作,都分镜头→镜头组→片段→成片四个层次,以影视创作为内容的广编专业实践教学,也应据此来分阶段为实践环节设计内容。

1. 验证型简单镜头

镜头是组成影视作品的最基本单元,它通过画面来交代情节、表达情绪、营造意境、形成节奏。根据功能和手法的不同,镜头又分为景别镜头、角度镜头、运动镜头、构图镜头、景深镜头、焦距镜头、光线镜头、主观镜头、情绪镜头、长镜头等。在影视作品的制作中,对镜头的选择、把控和运用能力,即称为镜头感。验证型简单镜头训练,即是为培养学生的镜头感而设立的。

在教师对各类镜头进行课堂讲解、样片分析、亲手示范后,需要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来验证镜头的功能,巩固对镜头认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有三点经验可以分享:一是镜头感是广编学生的基本功之一,需要人人过关,需要让每类镜头都进入实践环节,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二是并非男生的镜头感就一定好过女生,而事实上很多男生在单一镜头训练时对于基础操作较为轻视和马虎,相反,部分女生相对踏实,认真执行老师布置的相关项目和步骤,记录的画面也因此更加贴切。三是对于那些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此环节的镜头拍摄可用镜头分析来代替,毕竟广编专业主要培养的主要是策划和编导人才,而非摄像师,通过这一实践环节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摄像水平固然好,但提高学生辨析、把控和运用各类镜头的能力,才是最终的目的。

2. 设计型镜头组合

在专业的影像表达中,镜头是成组拍摄和使用的,一个动作、一场对白、一种情绪乃至一个场景都需要若干个相互匹配的镜头来组合式表达,这一点是影视创作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特征,需要通过专门的实践环节训练,反复向学生们强化“镜头组”的概念。

构成镜头组的各个镜头之间在景别和长度方面并没有固定的范式,需要根据表现对象来灵活设计,组合的方式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在做镜头组合的实践训练时,需要学生精心设计,反复比较。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提醒学生在前期采集画面时多拍摄一些分镜头,这样就为后期剪辑时能够有多种画面组合反复比较提供了可能。此外,镜头组合虽然没有固定的范式,但动作组合、对话组合、情绪组合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而这些规律也恰恰就是导演风格和创作潮流的体现之一。学生在镜头组合的实践环节中掌握规律越多,其创作经验也就越丰富,未来创作的效率也就越高。

3. 创意型主题短片

在完成镜头组的实践训练后,就可以安排更高层级的'成片创作训练了,出于循序渐进地考虑,这一阶段可以从难度相对较低的创意型主题短片开始。主题短片在创作上有几个基本特征:一是有集中的主题内容,意思表达非常明确;二是时长虽然短,但涵盖发生、演进、高潮、结束的全流程;三是场景跨度不大,一般涉及1-2个场景。围绕这些特征,在设计安排实践内容时,可重点包括以下科目:

声画关系训练,包括声画对位、声画错位、音效运用、音乐介入等。

节奏训练,包括画面及声音节奏的形成、音画节奏的转换等。

色彩训练,包括冷暖色调的运用、色彩与时间的表达、调色训练等。

4. 综合型影视作品

影视长片在创作上与短片相较,同样存在着声画关系、节奏、色彩处理等细节问题,但随着表现内容和作品时长的增加,还带来了结构、转场、字幕等新知识点需要逾越。因此,这一阶段是影视创作实践的高级阶段,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完成影片创作。

具備影视作品的创作能力,是广编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由于影视节目形态众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主要的节目形态都安排有相应的综合实践环节,再加上一些项目实践和毕业作品,每位学生都将经历密集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要合理编排各个综合实践环节的顺序、时长与进度,避免出现忙时忙死、闲时闲死的状况;另一方面是经过一系列综合实践环节后,学生的能力表现将发生分化,有的专注于前期拍摄,有的对后期剪辑更有感觉,有的钟情于纪录片等纪实类作品,有的就沉醉于剧情片创作,这些都是正常的,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找准各自的发展方向。

三、实践环节的评价方式

对很多艺术类专业来说,期末没有卷面考试,而以课程作业取代是常见的做法,广编专业教学也是如此。一般的,在每门专业课结束时,实践课程老师都会布置期末作业,然后老师根据作业情况给出分数,学生在假期查到自己的课程成绩,这门课程就完全结束了。这种课程的评价方式有两大弊端:一是学生对主观评价而得出的成绩易生不解和不满,在缺乏老师的解释与沟通的情况下,非常看重成绩的学生进行投诉的几率容易大幅增加。另外一个更大的缺陷是学生只知道老师的评价结果,却不知道评价的原因,也就是没有获得评价反馈。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成绩是给予学生阶段性能力的评价,并不是最终目的,对经验性学科来说,评价反馈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因此,有必要对原有的单一课程评价模式进行变革,转而倡导注重作业反馈的多种课程评价方式并举。

1. 教师评价

教师作为课程作业的评价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评价的方式只有课后批改作业一种形式,对广编专业实践教学来说,还可以尝试“点评+评分”的课程评价方式,它有如下特征:

及时点评。对于课内和校内实践课等基础性实践教学环节的学生作业,老师应该及时点评,这样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教师对作业的意见反馈,在以后的作业中扬优避劣。

匿名评分。具体做法是由学习委员事先收齐作业并重新编号,再交老师点评并评分,学委记录分数。其核心是老师在点评时,不知道具体是哪位学生的作业,也就是说老师对匿名作业的评价是对事不对人,以做到老师在主观评价学生作业时尽量客观公正。

集中评议。对班级所有作业集中点评,可使学生们在实践性作业中的优点和缺点都能够及时得到分享,大大缩短了学生获取创作得失经历的时间。不仅如此,点评后公开评分,还可让学生感知作业在班级的排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压力,促使他们认真完成课程作业。

2. 学生互评

对于一些设计型、综合型的实践作业,学生们在创作初期往往会表现得有些自我,认为只要是自己原创的,总不会太差,自己满意就行,不太会关注到受众的感受,久而久之,创作出的作品个人色彩浓厚,很可能曲高和寡,偏离主流的审美标准,难以完成职业作品的创作任务。针对这点,可通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述互评来解决。

在作业展示完毕后,首先由主创的同学或团队阐述创作理念和得失,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的专业训练,要求学生能够习惯于在展映场合体面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也逼迫他们为了应对这个发言而不断地总结自己创作中的得与失,而不是作业做完就了事。然后在任课教师主持下由其他同学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正面和反面的评价,如有必要,还可以再次要求主创作出解释说明。这个环节要求看片的同学边认真看边思考如何评价,久而久之,可在同学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专业评片习惯和氛围,相互点评作品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最后由同学在总作业数量一半的额度内投票评选优秀作品,任课教师再根据每个作业得票的高低分别当场给出成绩。

这种课程作业的评价方式虽然略显耗时和复杂,但是值得的,不仅可以解决主观评价影视作业不够客观公正的难题,还可以锻炼学生阐述和评析作品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真真切切分享到作品创作的得与失,达到通过实践环节有效积累创作经验的教学目标。

3. 展示评价

通过多轮的实践环节,每位同学都可以积累一定数量的视频短片或完整作品,他们既是课程教学成果的体现,也是学生阶段性专业心血的结晶,如果仅仅是在课堂展映讨论,不能发挥这些作品的全部教学功能,还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深挖学生课程作业的效能,在一个更高层面对作品进行评价:

汇编作品集。在每轮实践环节结束后,都可以遴选出部分作品,制作成课程作品集、主题作品集或个人作品集等。这些作品集可用于校外同行交流,也可以用于校内各年级同专业交流,有入选作品的同學,也因此能够获得一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无疑是一种更高的评价。

长廊展示。挑选部分作品在教学单位的楼宇长廊进行循环播放,对外展示了专业的教学成果,对内褒奖了入选作品及背后团队,客观上还增加了教学单位浓浓的专业氛围

网络展播。随着视频网站和移动视频客户端的快速增加,对内容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将课程作品上传网络对网络运营者和学校师生来说,是一种双赢的做法。这使得学生的课程实践作品,将在网络上直接面对社会公众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加快完成由学生作品向社会作品质素的转变。

参考文献:

[1][美]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1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摘要:随着跨文化商务交流重要性的凸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开展也得到高校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然而在教学设计与实践中,许多隐性问题显现出来。本文从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理念和双语教学的内涵出发,在分析双语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从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式、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国家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国际贸实务;教学设计与实践

“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利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旨在从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双语教学的内涵,通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探讨该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的路径。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理据分析

1、双语教学的内涵

“双语教学”主要是指用汉语与英语两种语言进行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其本质是在提高汉语水平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水平,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培养能够熟练运用两种语言交际、学习与生活的双元文化人才。

2、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国内外有较多专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探索,如20世纪代,芝加哥大学的约翰杜威提出要关注学生的需要;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AS尼尔利用该理论进行教学改革,充分重视学生天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西奥多R塞瑟提出了“要素学校”理念,认为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这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运用极大提升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意识。我国学术界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专家大多认为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而且大多数实证研究成果被用于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领域,对双语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目标定位不准

首先,就双语教师而言,存在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有些教师在厘清“教学语言”和“语言教学”的把握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英语的重要性胜过实务的学习,片面理解双语教学是全过程的英语授课,把贸易实务课上成了英语的专业词汇课。其次没有分清英语和贸易实务的主次地位。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国际贸易实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掌握才是主要目的。就学生而言,在分清双语教学专业目标和语言目标的主次地位上也存在困惑,认为上贸易实务双语课的主要目的是全方位提高英语水平,忽略了课程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致于把双语课当作提升英语水平的拓展课。

2、课程实施过程缺乏灵活性

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采用以下三种双语教学授课方式:(1)维持型双语教学:教师本身国际贸易实务掌握较好,英语水平不高,仅仅用英语作为点缀实施教学,学生还是使用熟悉的语言进行课堂学习,学生语言学习环境没有创设。(2)过渡型双语教学:部分教师英语和母语掌握都很好,在授课过程中,先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再过渡到使用英语进行授课,逐步创设能够适应双语进行教学的全过程。(3)浸没型双语教学:部分教师英语素养很高,课程教学中全过程都使用英语,让学生浸没在双语的学习氛围中,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要求都很高。以上三种授课方式普遍被应用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双语教学中,由于教师在贸易实务的掌握和英语水平有差异,学生的课程基础和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授课过程缺乏灵活性,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课程教学难以满足学生需求

就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看,虽然大部分教师采用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由于学生既要掌握专业课程知识,又要将英语运用和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故很难满足学生对于课堂的要求;而且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中,知识为单向传授,学生的知识内化是在课后作业完成的同时形成,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不够及时、充分,对学生知识要点的掌握情况不能及时跟踪,学生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4、课程评价方式不全面

对于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评价,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缺乏一套系统且符合该课程特点的评价方式,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的教学情况。即对于教师而言:主要以学生的课堂教学满意度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而言,除课堂参与表现外,至少80%的成绩来源于期末考试成绩,缺乏形成性评估。

三、基于学生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实践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的教师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发现真理”,倡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实现“知识论”向“主体教育论”的转变。在双语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以生为本”,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根据学生专业知识和语言水平进行分类指导,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在“外部刺激”与内化“形成品质”之间架起桥梁,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体念,形成正反馈。换言之,要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方面来落实教学过程,处理好激励和考核的关系。

1、提高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课程双语教学目标

加强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根据学生专业课程的掌握和英语水平的高低来因材施教,从专业术语的简单渗透到中英文交叉讲解再过渡到全英文授课,循序渐进实现教学目标。

2、引入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除借助多媒体技术支持进行教学外,还可以将传统课堂与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网络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可以开发网络课程、录制教学视频、跟踪学生学习等,在更大程度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

3、课程内容具有丰富性和“沟通性”

教师在教材选取上,注意使用先进的原版教材为主,汉语版本教材为辅,并注意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前修后续关系,使知识成为系统。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从涉外贸易开展较为丰富的公司取材,使学生身临其境,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在教学手段上,尽量辅助于多媒体等先进技术,使教学内容信息更充分,有利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学习。在课堂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在对专业词汇、教学重难点进行讲解之后,然后按订单完成所需的步骤,采用目标导向法,对学生按国际贸易流程所涉及的部门如:开证行、付款行、进口商、出口商等分组完成任务,全程引导学生用英语沟通完成订单易交易。

4、课程评价具有多元性

首先对授课教师的课程评价可通过双语教学的效果、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手段运用、教学模式创新等方式分析教师授课质量;其次通过专家、督导、教研室同课程教师进行听课评价,再与学生满意度调查相结合,全方位掌握教师课程实施动态与效果,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而对于学生而言,要避免使用单一的期末考试试卷考核来定成绩,应关注整个学期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教师在形成性评估时应记录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以及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如模拟谈判、模拟开证、审核与修改信用证、物流安排、缮制单证等环节对订单完成情况等。再结合国际贸易英语的口语考试成绩,尽可能与实际运用接近的方法进行,学生所得成绩不仅可以真实地反映教学效果,更能明确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促进课程教学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双语教学。

篇13:中职德育课程单元综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中职德育课程单元综合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考

摘 要:中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是从课程的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开始的。课程单元综合教学设计就是以课程的单元(项目、单元、模块、任务等)为单位进行优化,是要对一次课做出具体的筹划和安排。本文以德育课教学为例,谈谈在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实践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倡导的课程单元设计“6+2”原则。 关键词:中职 德育课 单元教学设计 职业能力 著名的职教专家戴士弘教授在倡导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时强调指出,教师教学必须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目标,对课程的内容、教法进行整体教学设计与单元教学设计,必须按照当代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原则来做,实施要点简称“6+2”。其中“6”指的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突出能力目标;项目载体;能力实训;学生主体;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2”指的是:(1)某些课程教学内容(如德育、外语等)必须更注重采取“渗透”到所有课程中去的方式,而不仅仅以集中上课的方式。(2)把职业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渗透到教学中。笔者参与了学校于上半年启动的《中职学校课程单元综合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在近一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对德育课在课程单元教学综合设计中如何实践“6+2”原则,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要体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点 单元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可操作的设计将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能。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德育课教学,要实现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就要设计体现教学内容与能力训练组合成相关任务,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必须把“实践”落到实处,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比如,在《职业支点――职业道德》教学中,教师运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每4人一组,分组进行“我心中的职业道德”调查访谈活动,访谈身边的以及顶岗实习的同学、已经就业的师兄师姐、老师、家长、商场里的营业员、车间里的操作工等,经过一个月的调查, 每个学生都良好地完成了调查任务,每个同学及小组都协作完成了本组的调研报告并进行了展示。在总结分享发言中,每个组发言都很精彩,明白了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精神是企业所需要的、具体体现在哪一些方面、对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忠诚、主动和合作思想观念的'理解、我们学生将如何做等。这次调查活动把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 同时学生在语言沟通、交际、空间、观察等多种能力得到了锻炼。 二、要重点突出德育课教学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有知识、能力、情感等多层次多方面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能力目标即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做事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必须重视和突出的。教师要学会准确、具体地领会并描述本课程的能力目标,认真设计教学过程与考核方式。比如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根据这个目标,我们设计相应的学习单元,采用多元智能评价手段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实习实践、体验、感悟、分享,最后每位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在班上交流作为期末考核。这些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同时使他们的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要以项目和任务作为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要实现德育课突出能力,渗透素质的要求,必须是教师设计的项目和任务。学生只有在完成典型的、综合的、创造性的、有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的过程中,才能真正训练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如《职业生涯规划》的单元教学综合设计,我们根据中职学生实际情况,如他们对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前景缺乏了解,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自己缺乏合理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与前途缺乏必要的信心,对获取职业生涯成功的看法认识不够,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从而呈现出对发展方向不明确、上进动力不足等局面,设计出本课程的几个学习单元:“职业访问”“职场探秘”“发展条件分析”“职业目标的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 四、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中职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单元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各个项目的训练中去,通过操作训练来实现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熟练使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引导分组合作学习。在每一个学习项目中,教师给出各小组明确的任务、给出引导问题,明确组内工作时间、组内角色和分工、小组在班上展示要求和时间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定位好自己的角色,紧紧围绕项目任务,主动应用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得到职业或情感的体验,并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五、面向未来职业岗位的工作是德育课教学需依托的内容 为使德育课教学更具职业教育特点,面向职业岗位的工作,我们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分模块(或项目)进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开发事业有成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和先进人物等德育资源,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组织学生调研、考察、访问等德育实践活动,营造尽量多的职业工作情境开展教学,把理论知识的传授融入职业能力训练的过程之中。 六、注重在德育课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等重要内容 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从多种角度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来教”,即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应以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学习项目或单元,并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来评价;要求对同一教学内容用多种智能方式展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用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方式来学习,从而达到对某一教学内容的掌握。我们在训练学生职业道德技能的同时,也能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自学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渗透到教学中。

篇14: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论文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论文

摘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高等院校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则是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从论述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和主要特点入手,分析了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方法及其效果评价,从而对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索。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的历史性跨越式发展之后,目前已经从量的扩展转向质的提升,由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通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验,要实现上述转变,其基础工作是抓好本科教学,其核心工作是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各地本科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质量提升工程,而在本科教学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加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渠道,尤其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更是其中的一大难点。本文即通过将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并对其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新的全面提升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

一、项目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主要特点

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学生开展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直接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地进行体验、感悟与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多种教育思想和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学生不应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该通过不断的积极实践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和经验。它注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标指引性、任务真实性、不断反思性和互动合作性,努力帮助学生投身到与他们将来需要有关的、各种有一定难度的真实任务或解决难题的社会活动中去。基于这种建构主义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即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具有多元智力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强项和优势,要给不同智力类型的学生相同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运用自身的智力优势完成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学生可以采取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且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基于多元智力理论的项目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创造学习环境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多元智力,使学生各自的智力潜能都能够得到开发和互补。

以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包括:一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各种能力为目的,而不是把获得知识作为学习唯一重要目标,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三是学生主要通过参与项目来获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中教师传授的系统知识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反而是通过项目的参与实现的。四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动合作探究,注重师生间、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与团队合作,鼓励学生相互扬长补短,全面提升各种能力。五是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是唯一评估学生学习的标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参与程度、进步等方面都成为评估的项目。

二、项目式教学引入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科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在过去精英教育阶段,人们所重视的是研究性人才,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社会需求主要是应用性人才,特别是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凸现,不少本科院校也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的口号,凡是能够提高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实验,实习和实践等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必须指出,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学校相比,其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毕竟是不一样的,即便同样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来说,高职高专学校培养的是技能型的应用性人才,而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综合型的应用性人才。所以,对于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学生不仅要增强其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还必须具备“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思维和创新研究的能力,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正因为如此,专业理论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来说,只要了解够用就可以了,但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专业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必需的,而且是重要的。

在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往往都是比较偏重的,其学分和学时、师生教学精力的投入和教学资源的占用都占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在适应于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不断推进的本科教学模式改革中,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在绝大多数本科院校中,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中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以传授现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知识点的传授进行的。三是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四是以标准化测验为主要评估手段,并以这种标准化测验的成绩作为学生各种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固然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其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则相对较差,这与目前本科院校要培养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引入项目式教学模式正是为了适应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这一需要。所以,项目式教学的应用与实施就成为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合理选择和有效途径。

项目式教学最初被广泛应用的主要是儿童教育和中学教育领域,后来逐渐在高等教育中得到推广。在我国的高职高专学校和本科院校中的一些工科、医科和商科等应用性专业都有程度不同的应用,但在本科院校的很多学科专业教学特别是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则很少。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也许与人们对项目含义的理解有关。在很多人看来,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就是指借助各种相关资源,在一定时限内成功地制作某种有形的作品或者将某种作品推销给客户的努力过程。但实际上项目式教学中的项目也是管理学科中项目在教学领域中的延伸发展和具体运用,指的是学生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它可以是有形的物体作品,也可以是无形的看法或方案。这种教学模式的真正内核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一定成果解决实际问题。鉴于这种理解,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项目式教学这种模式推广应用于本科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理论课程教学之中。因为在理论课程教学中,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对现实世界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理论并有效运用理论,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三、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项目式教学可以有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完全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全部教学内容重新整合,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项目教学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另一种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即对课程的原有教学内容按照其自身特性和教学需要进行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部分内容仍由教师讲授为主,部分内容则通过项目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来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相比之下,后一种方式更运用于大多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因为有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内容比较抽象深奥,单靠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易完全理解掌握,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不同层次的本科院校其教学资源和学生能力等方面也会有程度不同的局限,也将对项目式教学实施的广度和深度产生制约和影响。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与应用性专业课程的项目式教学相比,在实施流程上大同小异,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即明确研究范围、组建项目团队、确定项目选题、拟订实施计划、利用相关资源、分工合作研讨、完成项目成果、展示汇报成果、全面考核评价。但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成果一般都是研究性报告或论文。由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要保证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质量,关键是如何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上:

第一,项目选题。这是本科专业理论课程项目式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一般来说,项目选题需要两方面因素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来划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题目和自由发挥思想的大致范围,并依据课程教学的目的提出项目教学实施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教师所划定的大致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进行自主选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些具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料又具有学科交叉性、前沿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作为教学项目,便于学生更加深刻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项目教学的内容。但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不宜把某个项目选题强加给学生进行“命题作文”,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项目教学中展示其智力强项,增强其智力弱项,全面提升其多元智力。在项目选题这一环节,教师担当的是指导者角色,要确保学生的项目选题能够符合课程的教学目的,并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学生担当的是实施者角色,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特点,以适合自己能力发展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从而保证项目学习的可持续性和项目成果的质量。

第二,合作研究。项目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但它应该与项目教学的内容相适应,能够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项目式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教学模式,这种特性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项目往往都是需要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现实中的某些问题,通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实例,运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最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这就需要学生认真制订项目研究计划,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信息资源,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而且,这种研究通常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而,项目式教学一大特点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开展合作研究。学生在确定项目选题同时就要组建项目团队,拟订研究计划,分工合作研讨。项目团队的组建一般以4—5人为宜,应注重团队成员在知识、能力、个性乃至性别等方面的搭配,强调学生在项目团队中的参与热情。正是通过项目团队内部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其在学科知识方面的融会贯通和在智力才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才能创新思维,建构起自己新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综合性的多元智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十分重要。既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同时又要讲求教师的主导性,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适度地加以引导和指导。

第三,考核评价。项目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如何保证在项目式教学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切实达到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这就需要在项目式教学中有一种新的考核评价机制。这种机制可以概括为纵向性的过程管理和横向性的全面评价两个方面。所谓过程管理,就是不仅仅要关注最终的研究成果,也要考察项目团队的研究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团队成员的分工任务及其完成情况,每个项目教学中实施步骤都要求有文字记录并赋予一定的考核分值。所谓全面评估,就是在考核内容上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项目选题的创新程度、查阅利用相关信息资源的能力、掌握运用专业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展示成果的课件制作能力、团队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等多个项目。在考核方式上包括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成员互评以及团队整体与成员个人表现评价等多种视角。当然,在项目式教学过程管理和全面评估中要避免学生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不劳而获的现象。教师充当的管理者角色十分重要,教师要及时了解动态,发现问题,调控纠偏,最后在全面综合各方面情况基础上对学生项目式教学的成绩作出结论,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全新和重大的挑战,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

四、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效果评价

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被证明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近年来,笔者所在的湖州师范学院在诸如《世界通史》、《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社会学概论》、《国际关系学》、《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广告学》、《管理学》等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程度不同地实施过项目式教学模式。通过对上述这些课程的学生的问卷调查和任课教师的了解反映,师生普遍认为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的成效是主要的,也是明显的,其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令人困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少学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对于专业理论的学习缺乏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项目式教学则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能力、学习风格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等个性特点自主选定项目,而且将抽象枯燥的理论与鲜活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运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切实解决现实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前目标明确,学习中动力充足,学习后成就感较强。相对来说,项目式教学在有效激发并持续保持学生学习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成效比较明显。

其次,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目前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也都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是普遍存在教师单独自导自演的状况,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而项目式教学则突出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项目的实施者,项目的完成主要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结果,教师只是扮演了引导、指导和管理的角色,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其三,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实践的综合素质。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缺乏独立思考进行创新思维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较少学生能够把书本上和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真正“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项目式教学中学生要完成项目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学生需要广泛查阅和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的信息资料,依据相关的专业理论,运用专业的研究方法,通过分工合作,反复研讨,形成最终成果,并用课堂演讲等形式加以展示。在此整个过程中,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训练的确凸现了实践性、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其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目前,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在评价标准和考核机制上强调学生间个体的竞争性,忽视学生间团队的合作性,这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不相吻合。而项目式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这不仅是由于学生各自的多元智力存在差异,在完成项目教学任务时需要优势互补、协同合作,而且更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取长补短、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这对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学生培养和教育来说,其意义尤为重要。

虽然项目式教学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的实施成效明显,但其广泛推行仍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认真对待加以克服,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项目选题与学生兴趣的问题。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大多适用的是部分项目式教学,可以在教师集中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后再开展项目式教学,也可以在教师部分讲授的同时选取若干个比较重要又比较适合的章节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但无论如何,当学生在划定范围内自主地进行项目选题时,教师必须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既要保证项目选题符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项目教学的可持续推进。

其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项目式教学是一种耗费时间较长,投入精力较多,完成难度较大的任务,一般不宜在大一或大四学生中实施,前者缺乏学习的基础,后者缺乏学习的耐性,要保证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既要控制项目实施的数量,更要注意项目实施的质量。要加强教师的指导和管理,由于项目团队数量较多,其项目选题又各不相同,这对于指导教师的力量和能力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有更多的指导教师的人力和精力的投入。如果任凭学生顺其自然,没有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则项目教学的成效会大打折扣。

其三,实施条件与考核评价的问题。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需要师生教学双方都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一般适于在小班规模中实施,而且课时量要有一定的保证。教室座位可以移动便于分组讨论,多媒体设备可供学生进行演讲展示、论辩讨论,项目团队的活动都要有文字记录,每个项目团队及其成员的项目成绩最终是通过对过程的全面考核和综合评价得出的,但这些实施条件未必都能充分具备,这种考核评价又显得比较繁杂。所以,在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有效实施项目式教学也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

总而言之,本科专业理论课程中实施项目式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其尝试结果表明,成效是明显的,但难度也是存在的。要提升这种项目式教学的质量,改善其教学效果,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美)sallybetman著,夏惠贤等译.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个性化教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3]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国际视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

[6]王林发.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8):105—109.

[7]刘育东.我国项目学习研究:问题与趋势[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7):182—187.

[8]王应解.在本科教学中引入项目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9):47—50.

[9]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9—11.

[10]刘景福,钟志贤.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11):105—109.

篇15:浅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浅析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文章针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条主线,对这一重要环节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措施。

毕业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戈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程设计的实际训练,是评价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抓住这个阶段的教与学将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增长新的才干,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对工程设计缺乏整体性概念,面对一个实际工程不知如何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毕业设计前,由于教学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的学习比较分散、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问题多以点状形态记忆,对其全貌缺乏整体性认识。比如:对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的要求多是单独地计算一块板、一根梁、一根柱、一个基础的内力及配筋,而荷载、截面、受力形式等前提条件都是已知的,学生只需根据已知求答案就行了。而实际工程的结构设计却远不是这样。首先要根据结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并考虑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涉及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荷载传力途径、计算简图、内力分析、内力组合、截面设计、构造要求及施工条件、经济效益等诸多问题,其解往往是多元的,计算可能要反复修正迭代,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才能做出合理选择。因此,怎样把学生点状的知识连成线、形成面,进而有机地把点、线、面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工程设计建立较为完整的概念,是毕业设计阶段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

(二)指导教师对学生综合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训练不足目前,毕业设计在内容上通常是学生按规定的结构形式和要求完成结构计算、构件设计、图纸绘制等,这占了训练过程的主要时间。对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从方案比较的前期工作到施工可行性分析、实际经济指标考核等后期环节等都重视不够,对于相关工程的配合了解甚少。故必须在毕业设计中加大运用已学的知识处理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融结构、施工、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的知识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个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系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结构计算电算与手算比例失调针对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来说,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到设计院做毕业设计的大部分学生只作电算;二是在学校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只作手算。前者会导致部分学生忽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结构概念不清,盲目相信电算结果;然而电脑不是万能的,电脑是听人脑指挥的。

后者一来使得毕业设计工作覆盖面过小、内容不完整、深度不足,设计水平不高,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未得到培养和掌握;二来导致学生毕业后到设计院先从零学PKPM系列或TBSA等结构电算软件,一些学生虽然毕业成绩较好,但实际动手能力欠缺,到了用人单位,面对许多具体工作不能马上进入角色,需花费较长时间才能胜任。

二、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目标

方向毕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主。故提出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体的教学改革目标:应注重加强对学生方案能力、评价能力、建模能力、工程运算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表达能力的培养。

(1)方案能力是针对不同建筑形式要求,作出合理的结构承重骨架方案的能力。结构方案必须传力明确,计算简图明晰,且应严格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确定结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建筑功能、经济适用、便于施工等因素。结构方案的合理与否对结构的安全性、经济性和实用性都非常重要。方案阶段,是一个创造过程,要求学生构思可能达到预期设计目标的各种方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评价能力是根据建筑方案,进行结构方案设计、比较,确定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分析各自的优劣,调整完善整个建筑、结构方案;能从经济、技术、开发、施工等方面对工程项目设计进行评价。

(3)建模能力是能根据结构的型式、受力特点或试验现象,建立合理的力学分析模型或计算模型,确定结构计算单元、计算简图。

(4)工程运算能力是在结构方案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计算模型或计算简图,计算荷载、求解内力、以及进行内力组合,对结构构件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

(5)工程设计能力即在结构计算的基础上,满足结构构造要求,对结构构件进行经济合理设计的能力。

(6)工程表达能力即绘制标准的结构施工图和规范的结构计算书的能力。

三、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途径

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应围绕着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这一主题,从选题、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着手。

(一)科学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设计题目是设计的关键,题目决定了设计的内容,但应注意以下问题:

1.设计题目力求工程化。毕业设计的题目应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以面向工程实际、促进社会需要与毕业设计的有机结合为指导方针,尽可能结合实际工程项目来选题,最好采用真题真作的设计方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际。若条件受限,起码也应采用真题假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实际工程。

2.设计题目应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多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应注意到,土木工程专业在毕业设计中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越来越普遍,但毕业设计的总学时并未减少,故在选题的空间上及难度上要远大于原来的毕业设计,强调对结构概念和原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必须提出与选题一致的设计内容和要求(如方案优化、复杂平面的处理、手算与电算的对比计算等),使学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设计题目应有较大的自由度,具有用多种方案实现的可能性,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通过方案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对楼盖的设计,则不要限定采用现浇楼盖(不要限定采用单向楼板或双向楼板),还是装配式楼盖或装配整体式楼盖,也不要限制楼面面层的做法,以及梁板所采用的混凝土等级和钢筋等级等,应让学生自己运用土木工程概预算知识,通过方案经济性比较后确定。

3.设计题目既要有一定的约束性,又要有一定的弹性,便于开展分层次教学。设计题目应受基本计算原理、规范、资源、环境、经济指标、技术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约束,对一些实际工程遇到而课本未能述及的问题不回避,锻炼学生在具体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的能力。同时,除基本要求外,应加入一些选做内容,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给予不同层次、深度的指导,给优秀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条件,为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留有余地。

篇16: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对策,旨在抛砖引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探讨如何使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作 者:李鹏飞  作者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宁波,31517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23) 分类号:G642 关键词:园林规划设计   教学改革   研究与实践  

篇17: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

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实践

本文就如何克服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所存在着的课程定位不够明确、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关系不够清晰、学习情境设计与职业岗位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和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思路及做法.

作 者:李勤道 Li Qindao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济南,250002 刊 名: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ELECTRIC POWER COLLEGE 年,卷(期):2009 12(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工作过程   行动导向   课程教学设计  

篇18:浅谈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浅谈面向艺术类本科生的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与实践论文

从2010年开始,我校为艺术类本科生开设了《网页设计》课程作为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的主选课程。作为新开设的课程,教学内容单一,无法覆盖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以知识点堆砌为主,缺乏在设计方法上的提炼和升华,无法满足艺术类本科生计算机创意能力培养的需要;除了一些配合知识点的小型课堂练习外,没有为学生提供以创意为核心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无法为学生的未来专业学习和职业成长提供帮助;没有对学习效果和能力做出全面和客观评价的有效方式。这些问题亟待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加以解决。

为此,本课程以“面向艺术类学科,面向艺术类本科生”为理念,以“引导创意,面向应用,促进融合”为教改原则,利用综合技术和手段,引导艺术类学生进行计算机艺术创意;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面向应用的理念;加强对艺术类学生的工程概念和流程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到工程与艺术融合的魅力。

一、课程内容与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教学内容。教学以课堂案例为载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软件操作完成。课程案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案例对应重要的知识点。在案例讲解后,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课堂案例导入与讲解阶段。首先,教师展示案例最终结果,并进行简单分析,指出案例所用的知识点。然后,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逐步展开,推演出案例最终结果。教师可根据案例难易程度和知识点重要性,在案例推演过程中,对相应部分进行深入剖析和阐述。第二,知识点的深入和扩展分析阶段。针对案例中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小型辅助案例进行分析和扩展。要求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学习中,根据各自的想象去拓展该案例,为后续自主命题设计与实践打下良好基础。第三,课堂练习实施阶段。教师给出实现练习案例的具体要求,让学生结合课堂案例的实现方式,独立完成一个或几个课堂练习。针对本章节所涉及的案例和课堂练习,以及相关知识点,设计与制作方法,创意效果进行总结,完成教学任务。第四,目标设定及发展阶段。在课程的最后阶段,也是教学实践阶段,要求每位学生独立完成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教师为网站设定技术框架和规模,学生自主选题,收集与整理素材,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从创意、设计和制作的全部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设定自己的目标,支配自己的时间,主导自己的创作过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技术问题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对内容设定,创意设计给予点评,引导学生达到最终目标。

2.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第一,案例驱动教学。在教学中,将案例与教学主题紧密结合,穿插教学的全过程。根据教学主题和案例特点,将案例分成了课堂精讲型、课堂演示型和课后练习型等,三种类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形成了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和良好教学效果。第二,目标驱动教学。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目标驱动教学采用学生自主选题、独立设计制作来实现。教师设定技术框架,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学生根据选题,进行创意、设计和制作。教师担当技术支持和评价任务,学生是主导者和实践者。学生完成了从知识学习者向作品创意者、设计者和制作者的转变。第三,多媒体教学。丰富的多媒体素材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课件中内容全面准确、教学素材丰富;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系统操作,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第四,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案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案例素材和效果等资料放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供学生们下载和浏览。通过网络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扩充了学生学习空间和互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活动旨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营造自由创作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灵感,发掘学生的创意潜能。本课程教学实践由“设定要求,自主选题,自由创意,开发制作”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设定要求。设定要求包括创意要求和技术框架。创意要求主要体现在创意原则上,作品必须是原创设计。技术框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本课程知识体系,提出设计制作网站的技术方法,给出可替代的技术方法,给学生提供多项选择。二是规定网站的规模。对于学习过更多相关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局限于这个技术框架,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方法和手段。第二,自主选题。在自主选择网站主题时,提倡学生面向学科应用,面向实际需要进行选题。如服装服饰类,或者艺术设计类、媒体传播类等为网站主题。选题时,要考虑对网站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对相关文本、图形图像和媒体信息的收集、归纳和整理的水平。第三,自由创意。艺术类本科生具有自主创意的优势,要发掘学生的专业潜能,利用所学计算机技术把创意效果展现出来。做到主题鲜明,内容完整,色彩搭配美观,页面构图简洁合理等。同时,考虑要创意与网站主题的密切关系,将创意和内容统一起来。第四,开发制作。按照网站工程设计制作的流程开展工作。首先,对各种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确定网站栏目和网页的数量。其次,进行网站页面创意,把创意通过计算机网页设计技术表现出来。最后,通过技术方法和手段,完成网站的设计和制作。通过开展教学实践环节,学生更全面系统地掌握了课程内容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焕发了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计算机素养和综合应用能力。

4.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归纳为主观与客观的结合,过程与结果综合。对课堂教学评价更多依赖于过程评价和客观评价,如通过查阅日常作业,可以了解对案例中知识的理解;通过结业考试客观试题的评价,确定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对教学实践环节评价由教师主观判断实现,考查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应用水平。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制定了“网页设计与制作—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规范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保证真实性和客观性。每个学生一个选题,一个网站,一个评价考核结果,避免出现学生“搭便车”现象。

二、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为贯彻本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原则,确定“完善知识体系,引导艺术创意,面向实际应用,促进艺工融合”为写作原则,体现集创意、应用和工程为一体,技能、知识与平台相融合的教学和实践模式。在教材案例选取上,案例都具有良好的创意和应用背景,创意风格多样化,色彩、图案和布局的多种组合;案例取材于多种行业和领域,覆盖面广。在讲解知识点时,着重提炼页面艺术创意方法和技巧,做到方法多样,手段实用,效果良好。在教材内容选取上,向网页设计与制作的最新技术看齐,全面引入CSS技术和CSS+Div布局技术,归纳出“上中下”和“左中右”两种基本方式,并提供一个CSS+Div布局的商业网站设计和制作过程。在教材内容表现上,采用新颖、直观和多样化方法,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入“布局图”,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页面布局,将表格布局、CSS+Div布局、框架布局和AP Div布局等多种方式反复向学生讲授,实现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布局技术的教学目标。在教材框架安排上,以知识演进为目标,以应用案例为载体,采用可视化操作为主导,代码实现为从属的方式,既形象直观,又深入剖析技术原理。以网站客户端技术为主体,以网站服务器技术为辅助,为学生全面理解网站设计与制作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2.多媒体资源与网站。为配合教师课堂授课,提供了每个章节的电子教案,全部教学案例素材和效果,练习案例素材和效果;为满足学生课下学习需要,录制了全部课堂教学案例的教学视频,形成了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本课程还开发了网页设计精品课网站,向学生提供全天候的互动式学习的平台。网站提供了全部多媒体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各种资源,如技术专栏、参考资料、在线测试、在线问答、电子书下载、优秀网站赏析和软件下载等;搭建了学生网站作品的展示栏目,将综合教学实践环节中学生制作的全优作品进行实景演示。

三、结论

本课程采用全新的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改原则,在教学模式与实践环节中,在教材写作、多媒体和网站建设中加以贯彻和落实,突破了《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固有模式,取得了全方位的教学成果。经过多年教学与实践,形成了完善和系统的网页设计教学体系和模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创意技能和技巧;借助于综合性教学实践环节,极大提高了艺术类本科生的计算机创意和应用能力;以良好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评价的有效性。在教材编写中,进一步完善和固化教学和模式,教材不仅知识体系完整、内容翔实,而且创意技能实用、面向实战,与多媒体素材和精品课网站构成了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