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天蝎精灵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天蝎精灵”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dna的复制教学设计(共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复制与粘贴》教学设计

《复制与粘贴》教学设计

《复制与粘贴》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手段。为体现这一教学目标,促进学科间的整合,我利用动物运动会来创设情境。以“运动会”为主线,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学习方式,学会移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长春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第四课《做一名出色的小编辑》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活化之后确立的。

2、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是在了解了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基础之上,进行本节课学习的。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根据在画图中的学得的.经验,学会移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举一反三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学习Word中的移动、复制与粘贴两个技能,在小组协作学习中,也能很快掌握。动物运动会这一主题,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和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学设计说明、教学分析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课程目标,结合小学四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和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移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善于与人交流合作。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孩子动脑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学习移动、复制与粘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端正学生小组合作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重要及快乐。

(2)通过“运动会”中对动物的帮助,激发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移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移动、复制与粘贴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为了迎接这美好的春天,动物们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春季运动会,同学们,你们想去参观吗?与生一起观看自制的Flash动画-运动会。

[发现问题,探究新知]

一、移动的学习。

引出主题:兔子获得了500米赛跑的冠军,迫不及待地跑到Word场地准备领奖,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自为它颁奖呀?好,现在我们就来来担当一次颁奖嘉宾,下面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看哪一个小组能又快又准的把奖杯颁到小兔子手中,让小兔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实际操作,培养技能]

小组合作,可以先讨论讨论,再动手操作;如果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自己动手做。(生做师巡视)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学习成果给全班同学展示一下?(找几名同学利用多媒体教学网演示学习成果),其它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师总结出移动的方法:(课件)

二、复制与粘贴的学习。

下面跳远比赛马就就要开始了,让我们到跳远场地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谁获得了跳远比赛的冠军?小猴子。它也兴奋的跑到Word场地准备接受奖杯,可是由于大会工作人员的疏忽,奖杯不够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帮动物们吗?从而引出复制与粘贴的方法。小组或自主合作学习来完成这个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汇报成果,面向全体]

考虑到学生间的基础及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为了面向全体同学,让部分同学演示、讲解复制与粘贴的操作方法,强化重点。

学习顺口溜,加强记忆。

手掌一拍拍,选定内容要先来;

手掌二拍拍,编辑点下复制来;

手掌三拍拍,光标移到空白来;

手掌四拍拍,编辑点下粘贴来。

过度: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我们学习的知识点,出示课题运动会结束了,很多小动物获得了冠军,我想这和同学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各个小组表现得非常出色。那么在这次学习活动中,老师也想评出一个冠军小组来。看,下面就是一个闯关的题,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游戏,巩固新知]

各个小组组长抽签决定闯哪一关。(一关比一关难)

游戏规则是:抽到哪一关就闯哪一关,如果闯关成功将获得“幸运星”。最后得出本堂课的小组冠军,教师给予奖品。(剪纸作品)

[课内预设,课外生成]

思考题:利用各种手段查一查复制与粘贴的来源。

总结。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大家过得非常愉快,我们不但一起探讨学会了新知,还建立了我们的友谊,40分钟很短,但你们可爱的笑脸,你们无邪的眼神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老师有一个请求,希望你们能把这道思考题做好,把结果用E-mial的形式发给我,作为我们友谊的见证,好吗?

MSN(中国大学网)

篇2:《复制与粘贴》教学设计

一、认识“选定”“任意形状裁剪”工具,学会移动图形。

实践园

1、画图程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同时也是我们的好帮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利用画图来做做游戏。

2、师演示七巧板拼图。

3、交流:刚才老师运用什么工具?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呢?

3、你们想动手试试么?生动手拼图。

二、认识“复制”“粘贴”命令。

草地增添蝴蝶

1、看来,画图程序给大家带来的乐趣还真不少,对了,就应该在这样,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2、冬天快要到了,同学们一定会怀念万紫千红的春天。瞧!(出示范图。)百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扑鼻的香味真是让人陶醉啊!咦?怎么只有一个蝴蝶?快,把其余的.小伙伴都请来呀!

3、师演示“复制”“粘贴”命令的使用。

4、你的花园里还是冷冷清清的呢!赶快动手吧!生实践“复制”“粘贴”命令。

5、作品展示。

6、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选定”“任意形状的裁减”“复制”“粘贴”等画图技巧有了更深的了解。下面老师要再请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动手又动脑。

三、巩固练习

蜜蜂跳舞、五环图

1.生自由选择练习,师巡视指导。

2.作品展示。

3.总结:今天的信息技术课堂上你有收获么?下次我们再继续学习。

篇3:《复制、剪切、粘贴文件》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在农村,还没有普及计算机,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计算机,而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也是最近才在农村小学中出现。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计算机”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名词,对他们有着极强的诱惑力。由此,对于在农村小学里,如何正确把握一节普通的信息技术课,对于一个年轻老师都来讲,同样极具挑战。

教学思路: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探索中增强他们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信息技术不同于其他课程,在课堂中往往是单调地教授与练习。如何突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本节课我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第七课:复制、剪切、粘贴文件。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发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寻求答案,在实践中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寻求创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拿出一张大纸,纸上有一段文字)你们有办法把这段文字贴在老师右手边的小册子上吗?

课堂马上热闹起来。有的说,把这段话剪下来,贴在小册上。也有的说,可以复印机再复印份在小张纸上,然后贴在小册子上。

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剪切”与“复制”的区别。

师:那么,剪下来粘贴,和复印了粘贴,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吗?(让学生通过动手试试,发现复印原来的那份还在,而剪下来后,原来那份就已经移位了。)

二、引导观察,发现问题

师:同样,在电脑上,我们也可以把一个文件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可以用什么方法呢?怎么操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复制、剪切、粘贴文件。

师:首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老师的以下操作,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师把桌面的

文件“校园图片”剪切到c盘。)

生1:桌上的“校园图片”文件不见了。

生2:在以盘上多了“校园图片”的文件。也就是说老师把这个文件从桌面移到了c盘上。

师:观察真仔细,有同学眼睛更亮一些的,发现老师是怎么操作的吗?

生3:用鼠标右击桌面文件“校园图片”,选择“剪切”,左击下。然后打开c盘,在空白处右击,选择粘贴。

师:说得真完整,说得好,做得是不是也一样好呢?大家一起动手试试,把你们桌面上的“校园图片”也移到c盘去吧。

生动手操作,兴致颇高。

师:我们刚才用剪切的方法,把文件从桌面移到了c盘,可是这样在桌面上也就没有这个文件了。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转移文件,而在原来的地方还是可以找得到这个文件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47页的内容,同桌二人通过讨论,自己动手试试。

(请同学上台演示并说明用复制与粘贴)

三、提出问题,通过实践自主解决问题。

师:同学已经掌握了复制的方法。那么能否在不同位置复制同一个文件呢?怎样更方便些?动手试试,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只要复制了一个文件,就可以在不同的地方粘贴此文件。没有粘贴次数限制。)

四、小组比赛,巩固练习,学会合作

1、比一比谁能更快把c盘的文件“日记”“校园图片”“音乐”备份到d盘。再把它们从d盘中剪切到桌面。

2、五人一小组,比一比,在小组里谁更快,谁是“鼠标高手”。

教学结果:

在比赛中,我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复制,剪切,粘贴的方法,有的同学更是懂得结合先前所学,把三个文件一起选中,然后一起复制,一起粘贴,懂得在实践中边学边思考。

篇4: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一、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在高中生物基因的本质这一章中是最基础的内容,对学生以后学习DNA的复制及遗传规律有很大促学作用。DNA模型的制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发展为抽象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学生物的心态是普遍认为生物是理科中的文科,生物知识是死记硬背,通过此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改变对生物学知识的认识。由于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较强的做实验的欲望,因此通过制作DNA模型,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习的动机。

三、设计理念:

利用模拟模型的制作,调动学生全身活动、认真观察。把体验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体验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思维。高效率的课堂应是现代先进思想和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完美结合。为达到这一理念,在这一节课中,还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本节教学内容,借以加大本节教学内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明确4种脱氧核糖的根本区别在于含氮碱基的不同。

2.让学生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二)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能对模型进行修改和纠正。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在沃森与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中体会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结合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善于利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和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一)、展示目标导入

(学习目标)

1、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样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

3、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灵活应用该原则吗?

(二)、目标达成

互动探究1 DNA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

学生阅读课本47-48页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并思考下列问题:1、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利用了他人的哪些经验和成果?2、沃森和克里克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出现过哪些错误?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互动探究2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分发实验材料和用具,学生分组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思考以下问题:

1、DNA分子的两条链方向如何?

2、DNA分子中外侧是什么,内侧是什么?

3、两条链上的碱基对有什么规律?两碱基之间靠什么连接?

4、写出你们组制作的模型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强调注意的事项:两条链中的脱氧核苷酸数要相等,两条链要反向平行,碱基要互补配对,

先制作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 ,再制作立体结构模型 。

互动探究3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用

规律1在双链DNA分子中,A=T, G=C A +G=T+C(嘌呤数=嘧啶数)

规律 2 A1=T2 T1 = A2 G1= C2 C1 = G2

1、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35%的腺嘌呤,它所含的胞嘧啶应该是

A.15% B.30% C.35% D.70%

2、某DNA分子中有腺嘌呤300个,占全部碱基的30%,该DAN分子中有胞嘧啶 个。

3、若DNA分子一条单链中(A+T)/(G+C)=0.4,则其互补链中该比值为(A+T)/(G+C)= ,该双链中(A+T)/(G+C)=

4、若DNA分子一条单链中(A+G)/(T+C)=0.4,则其互补链中(A+G)/(T+C)= ,该双链中(A+G)/(T+C)=

5、若DNA分子一条单链中(A1+T1)/(A1+T1+G1+C1)=0.4,则其互补链中(A2+T2)/(A2+T2+G2+C2)=  ,该双链中(A+T)/(A+T+G+C)=

6、某一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二者共占碱基总量的46%,其中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28%,则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此链碱基量的百分比为

A.46% B.26% C.54% D.24%

(三)课堂小结

展示DNA结构图,引导学生总结DNA分子的特点

(1) 螺旋反向平行;

(2) 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

(3) 内侧为氢键连接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六、自我测评

1.下列哪一组物质是DNA的组成成分( )

A.核糖、嘧啶、嘌呤、磷酸 B.脱氧核糖、磷酸、碱基

C.核糖、碱基、磷酸 D脱氧核糖、核酸、磷酸

2.脱氧核苷酸的正确组成图示应为图中的 ( )

3. 某同学制作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在一条链中所用碱基模块A∶C∶T∶G为1∶2∶3∶4,则该模型另一条链中上述碱基模块的比应为 ( )

A.3∶4∶1∶2 B.1∶2∶3∶4 C.1∶1∶1∶1 D.2∶3∶2∶3

4已知1个DNA分子中有1800个碱基对,其中胞嘧啶有1000个,这个DNA分子中应含有的脱氧核苷酸的数目和腺嘌呤的数目分别是 ( )

A.1800个和800个 B.1800个和l800个

C.3600个和800个 D.3600个和3600个

5.在一个标准的双链DNA分子中,含有23%的鸟嘌呤,它所含的腺嘌呤应该是( )

A.23% B.27% C.46% D. 32%

6.某双链DNA分子中,A与T之和占整个DNA碱基总数的54%,其中一条链上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2%,求另一条链上G占其所在链碱基总数的百分含量、( )

A.76% B.24% C.22% D.32%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 DNA分子的结构

一、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磷酸

脱氧核糖

含氮碱基

二、DNA分子结构特点

(1) 螺旋反向平行;

(2) 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基本骨架;

(3) 内侧为氢键连接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篇5: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一、教材的简要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必修模块Ⅱ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它由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DNA分子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三部分内容构成。

与原教材相比,本节教材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以科学家沃森和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并通过学生动手尝试建构模型,加深对DNA分子结构特点的理解。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基因和染色体上的关系”以后,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遗传的本质。关于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又是学习“DNA分子的复制”以及“基因表达”等内容的重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的确立

1.知识目标

简述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四种脱氧核苷酸

概述四种脱氧核苷酸构成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方式

阐明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尝试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初步知晓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模型建构法,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家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教学重难点的处理

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拟采用:①设计问题串的形式:如“DNA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

“碱基排列在螺旋内侧还是外侧?”──“碱基对如何连接起来?”,进行不断地质疑和解疑;②在“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活动中,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

如何有效地组织开展模型建构的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突破该难点的方法拟采用课件动态的分步演示、教师恰当的示范、启发和引导、并注意直观教具(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该活动的基本内容。

本节内容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是另一个教学难点,也是高考中的重要知识考点,可考虑安排在下一节课种,以习题的变式求解和讨论逐步解决。

四、教与学的方法拟定

DNA分子是抽象的立体空间结构,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弱,但对新知识有较强的的探究欲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适时地、不断地启迪、指导和帮助学生;在“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去体验“发现”的乐趣;学会将模型建构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汇总,通过讨论和交流,初步得出结论;养成在学习活动中友好合作,资源共享的科学探究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过程”的科学史料的阅读和理解中,以严密的逻辑推理步步追踪、层层深入,不断地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参与“DNA分子结构”的学习过程。

五、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重新组合,可设计成两大活动板块。

1. 以新课程教学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以DNA分子结构的探索史为主线,将“制作DNA分子的结构模型”的活动有机地穿插其中。

在构建模型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我创造”中获取DNA分子结构的知识。

2.  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结构的组成要点,带领学生通过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含义的深入认识和问题的变式讨论,在课本相关习题的解答中,达成知识目标的落实。

六、教学方案及实施过程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演示图片并简介】美国冷泉港DNA的雕塑

这是矗立在“世界生命科学圣地”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的独特雕塑──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证明,我们已经知道DNA是遗传物质。那么DNA分子是怎样储存遗传信息的呢?这就需要从认识DNA的结构开始。

学生学习热情开始高涨,并表现强烈求知欲

探究一:

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探究二:

4种脱氧核苷酸如何形成DNA分子?

【引导学生有序回忆】

1、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脱氧核苷酸)

2、每个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组成是什么?

【简要说明】 用圆形硬纸片代表磷酸基团,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分别代表A、T、G、C  4种碱基。

【示范操作】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示意图(先展示一个脱氧核苷的分子结构,再连接一个磷酸分子)

3、组成DNA的碱基有哪几种?

(A-腺嘌呤,T-胸腺嘧啶,

C-胞嘧啶,G-鸟嘌呤)

【构建模型1】

4种碱基的结构示意图,比较嘌呤(双环)和嘧

啶(单环)分子结构的差异。(略长些的代表嘌呤,短的代表嘧啶;可以用双面胶模拟化学键。)

安排学生4人一组每人完成1种脱氧核苷酸模型(2个)的制作。

【演示引导】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链接方法。(重点讲解碱

基、磷酸与脱氧核糖的碳原子的位置关系)

【提出问题、指导阅读】

4种脱氧核苷酸又是怎样构成DNA分子呢?(和学生一起阅读课本P.48第2-7行)

【构建模型2】

多媒体演示:由4种脱氧核苷酸连接成长链的方

法;要求学生两人合作完成4个脱氧核苷酸组成长链的模型制作。

组织学生比较各自制作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浅议长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有什么差异?

学生思考,同桌简单交流,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并从已准备的实验材料中,找出对应的纸板模型。

学生分组制作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模型。

学生相互交流和自我评价

学生阅读课文中黑体字的内容

学生动手连接脱氧核苷酸长链,并注意和教师演示的课件比较

探究三

脱氧核苷酸长链怎样构成双螺旋结构

【提问】那么脱氧核苷酸长链是如何构成具有独特双螺旋结构的DNA分子的呢?

(当时很多科学家都积极参与了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只有沃森和克里克以锲而不舍的追求和分工合作的科学探索,最终提出了DNA分子的结构模型。)

【简述】沃森和克里克首先借用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中反映出的有关数据,推算出了DNA分子呈螺旋结构。

【安排阅读、提出问题】

1、DNA分子是双螺旋还是三螺旋?

2、碱基排在螺旋外侧,还是螺旋内侧?

【资料分析】

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对碱基对组成的研究对沃森和克里克的启迪:

腺嘌呤(A)的量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等于胞嘧啶(C)的量。

【构建模型3】

引发学生思考:“两条长链中的碱基是怎样连接起来的?”,指导学生继续构建模型。

【同步演示动态课件】

从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到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学生阅读教科书 P.48第二自然段,了解科学探索的历史;独立思考再通过同桌交流,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完成DNA分子平面结构模型(4个碱基对)的制作。

探究四:

观察、交流,总结出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思考问题】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的要点有哪些?

【模型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示模型

师生共同回顾整理知识要点,

板书出DNA分子结构的知识链

【引导讨论】

初步认识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含义及意义:

A与T配对;C与G配对

学生讨论并交流,初步形成DNA分子结构的知识链

简要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出DNA分子的结构要点,并小结出DNA分子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多样性和特异性。

巩固练习

【布置习题】

教科书(P.51)基础题1、3。

辅导与讨论,交流与评价

学生解答、相互评价

注:本课案的教学设计是在作者参加成都市高中教师新课程教学基本功展示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课案形成和实施中,得到学校专门聘请的特级教师冯永康先生的悉心指导,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