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jiejie523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iejie523”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共16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I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篇2: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一、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二、文章大意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高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练习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说耳目者:⑥河海不择细流: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却宾客以业诸侯:⑩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

○1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1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4服太阿之剑:

○15树灵鼍之鼓:○1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17退弹筝而取韶虞:○18非秦者去: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21故能成其大:○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4今逐客以资敌国:

○25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篇3: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篇4:《谏吴王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谏吴王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在反复诵读中了解文章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培养文言文语感。

二、鉴赏本文反复设喻的表述手法,领会其言辞恳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劝谏风格,学习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艺术。

三、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把握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如:度、绝、恶等。

[教学设想]

一、由于本文骈句较多,句法灵动,有明显的辞赋特点,会给学生理解文意带来困难,所以一方面要利用课前预习,让学生参考书下注释,初步把握文意,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教给学生直译与意译的翻译方法后,适当点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二、大量设喻是本文一大特点,要鉴赏其妙处,先要弄懂这些比喻各自说明什么道理,这又成为本课的难点。教师宜用启发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在研讨中解决难点。

三、本文为略读课文,按进度安排应在一课时内完成教学,但由于本文的辞赋特点带来的理解困难,若想在一课时内面面俱到是免不了吃夹生饭的,所以,此课不必在逐词逐句翻译课文上作过多要求,只要求学生能把握重点词句,能理解文意,初步鉴赏反复设喻的妙处即可。宜带领学生多读课文,在阅读中加深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交际生活中免不了要劝说别人改变看法或主张,你也许有过劝说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历。今天我们要学的`汉代著名文学家枚乘的《上谏吴王书》就是一封劝谏的书信,虽然由于吴王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这次劝谏并没成功,但事后枚乘却因此信中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高超的劝谏技巧而名声大振。下面我们就在了解枚乘其人和他写这封劝谏信的由来之后,看看本文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劝谏的。

二、介绍作者和此文背景(可借助多媒体展示要点),引导学生看“相关链接一”,教师补充。

三、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后能大致复述,同时在书上勾画出生字等。

订正字音(可利用多媒体):

以王诸侯(wàng)恻怛(dá)系(xì)间不容发(jiān)(fà)累卵(lěi)敝(bì)万乘(shèng)乘累卵之危(chéng)上县无极之高(xuán)景灭迹绝(yǐng)(cāng)C(liù)单极之断郑ǎ绋В睿纾(hán)铢(zhū)至石必差(shí)寸寸而度之(duó)搔(sāo)擢(zhuó)砻(lóng)

四、自学自读课文第1段,思考以下问题:

1闭1段作者提出了什么主张?是如何加以论证的?

2敝氐憷斫庖韵麓视锖途渥樱

王诸侯不过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惟大王少加意念

上不绝三光之明,下不伤百姓之心者,有王术也。

父子之道,天性也。

惟大王少加意念恻怛之心于臣乘言。

参考答案:

1蔽恼驴宗明义提出主张“得全者昌,失全者亡”,接着用舜、禹、汤、武这些被当时奉为圣明的古圣先贤由小而大的事例,分析其成功的原因是“有王术”,从而论证“得全者昌”,告诫吴王要循先王之道,保国安民,最后言辞恳切地以父子类比君臣,表明自己对吴王的无限忠诚,恳请吴王采纳谏言。

2蓖酰好词活用作动词,称王过:超过上、下:名词作状语,对上、对下惟:希望少:读shāo,稍稍

三个句子,前两个为判断句,分别用“……者,……也”和“……,……也”表判断;后一个为介宾结构后置句,译时将状语“于臣乘言”提至谓语前。

五、自读第2段,思考以下问题:

1北径沃凶髡哂梅锤瓷栌鞯姆椒ㄍ闯吕害,以期说服吴王,都用了什么比喻?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2敝氐憷斫庖韵麓视锖途渥樱

以虽鼓惊间不容发极敝万乘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危于累卵易于反掌

参考答案:

1闭舛巫髡哂帽扔鞯姆椒ㄎ吴王分析当时危急的形势,指出谋反的危险,力劝吴王改变谋反之心,确保自身安稳。大量比喻的运用,含蓄而又形象地将道理讲得透彻明白。悬绝将断喻形势危急;马骇而鼓惊和绳将断又坠重物喻不可再自加险情;绳断不可复结、落深渊难以复出,喻一旦采取谋反行动,将无法挽回必亡的结果;累卵之危喻谋反必败;反掌之易喻改变谋反之心非常容易。

2币裕航榇剩凭借虽:即使鼓:名词活用作动词,敲鼓惊:使动,使马受惊间不容发,见课本注释极、敝:均为“尽”义万乘:见课本注释

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这句应用意译的方法,在理解了“出”为避免“坠入深渊”的结局,“间不容发”是比喻句后翻译此句,可参见注释。

危于累卵易于反掌:均是介宾结构后置句,译为“比叠蛋还危险”、“比翻一下手掌还容易”。

六、自读第3段,思考以下问题:

1闭舛谓一步评事说理,委婉劝谏。说理时既有比喻,又有比较,请作简要分析。

2敝氐憷斫庖韵麓视铮

景迹就汤扬彼此去

参考答案:

1闭舛慰始先用庸人畏影恶迹背而走和饮火扬汤两个比喻,指说吴王谋反的举止不智,劝谏吴王应“就阴而出”自然“景灭迹绝”;“绝薪”是“止火”的最佳选择。接着又拿自己的见识远大和虽善射却只能在百步之内作比较,劝吴王看清形势,及早改变反叛的想法。

2本埃和假字,通“影”迹:足迹就:靠近汤:热水扬:见课本注释彼、此:要结合语境分别译为“谋反的错误作法”和“危险的形势”去:距离

七、自读第4段,思考以下问题:

1北径稳源罅可栌鳎恳请吴王三思,都用了哪些比喻?分别说明什么?

2敝氐憷斫庖韵麓视铮

渐靡径足可有时身

参考答案

1绷魉穿石、井绳断梁喻不及早明辨,易积成大祸。

十围大树初而易折喻诚能早辨,易于防灾。磨砻砥砺、种树畜养喻时间久了,背弃义理的危害就显现出了,忠告吴王早点放弃谋反的打算。

本段正反设喻,反复陈说,恳请吴王纳谏。

2苯ッ遥和ā澳Α保摩擦径:直接,简便足可:这是两个词,用脚、可以有时:“有”和“时”是两个词,“时”是“时间长了”的意思身:亲自,亲身

八、本文最大特点是观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大量设喻,首尾呼应,言辞恳切。请任选一点,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此题在于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初步鉴赏的能力,要求不必过高,言之成理即可。

九、齐读课文。

十、布置作业。

1蓖瓿煽魏罅废啊

2弊陨枨榫常设计一段劝说词,准备在“表达与交流”课上小组交流,并将评出“最佳劝词”。

篇5: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

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突出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引起同学强烈的阅读兴趣。前三句引用了臧克家《纳谏与止谤》中的原话。)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奢,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年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 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里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标题中“谏……疏”是古代大臣写给帝王的就某事进行劝说的奏章,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十思”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三.研习课文

方案为 “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以诵读为中心,通过诵读带动其他。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意。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较,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一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二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三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咏。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普通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谏太宗十思书》教学设计》。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本方案主要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讲解多、诵读少,理解多、积累少”的现状而设计。)

四. 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此题因人而异,不求统一)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中的字词练习。

(书上有,此略)

五.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六.课外作业

1.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 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2. 阅读李斯的《谏逐客书》(前三段),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昔穆公求土,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大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悦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juètí(这两字都是“马”字旁,右边分别是“决”的右一半、“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篇6:谏逐客书读后感

前不久我们学习了谏逐客书这篇文章,学完之后,我的内心有一些疑惑,秦王为什么会收回逐客之令,都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更何况是一代君王,经过思考之后,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李斯所写的《谏逐客书》中将纳客之利和逐客之弊展现的淋漓尽致。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秦王的角度出发,不管是秦成帝业,还是说秦王所喜欢的一些物品,都紧紧的围绕着秦王展开,让秦王身临其境,感受得到那些物品的美好和失去那些物品的痛苦,思路很清晰,有理有据,很具有说服力,所以是秦王真正感受到租客后的结果和损失,经过内心的斟酌,他才会选择信服。

第二,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想要一统天下的人,当他看到李斯写的《谏逐客书》,一定会感叹他的机智和能言善辩。有此才能的人,为何不为己所用,怎么能让他离开秦国,让他为别国效力,来对付秦国呢,既然那刻有那么多的利处,那便顺水推舟,收回逐客之令,反正对秦国来说意义非凡。

第三,秦王或许能够想到贵族大臣是因为客卿损害到他们的权利而提出逐客,但是秦王不能够直接的去拒绝他们,所以只好采纳,想着,客卿定会为了自己的前途和利益而争辩,所以当看到李斯写的《谏逐客书》后,想到事情都按自己所想的发展,所以按照自己的计划,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这样一举两得,既不能引起贵族大臣的不满,又能让客卿为他所用,让客厅感受到他的恩惠,对他更加的忠诚,使贵族大臣有口难言。

所以,秦王收回了逐客之令。

篇7:《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

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篇8:谏逐客书赏析

谏逐客书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泰山 一作:太山)

赏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赢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作者先谈历史,以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等,都是来自诸侯各国。

实效性

首先是《谏逐客书》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实效,就是要讲求实用,注重效果,这就涉及到公文的目的及功能。公文不像艺文那样,优游浸渍,潜移默化,以美感人,公文乃是“政事之先务”,它的目的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公务,它的功能是可以解决实际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公文是一种实用性程式性的文书,以此区别于一般的文章或文学作品。公文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是衡量公文实用性大小的一个重要尺度。所以公文撰制时必须事先预计效果,办理时讲究效率,客观上注重功效。徐望之《公牍通论》指出:“事前体察周详,令出务求实效。”这说的是下行公文。上行公文也要做到“下情不壅于上闻,谋事惟期其必达”。一篇公文,如果实用性不大,效果不显著,就很难说是上乘之作。因此,实效性显著,应是好公文的重要条件。以此看来《,谏逐客书》正是具有实效性显著的特点。这篇公文最成功之处就在于,该文一上秦王,就达到预期的目的,收到满意的效果。司马迁在《李斯列传》中曾这样叙述过李斯上书的前因后果:“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当时秦王的逐客令已下,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而凭此上书,竟能使秦王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这就不能不承认《谏逐客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公文的实效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论断典范

其次,《谏逐客书》在“对事的论断”方面堪称典范。笔者以为“对事的论断”应视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特征。事是公文的内容,论断是对公文内容的表达方式。“对事的论断”体现了公文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显然,公文须有事,刘勰所说“言事于主”、“指事造实”,徐望之所说“谋事惟期其必达”、“尚实事不尚虚文”,都指出公文的内容就是事,因为公文就是办实事的。但是公文在表达事时,不必对其来龙去脉进行具体的叙述,往往是高度概括,或者点到为止。公文对于事,主要是用“论断”的方法。正如《公牍通论》所述,“陈言论事”、“公文本质,重论断”。论断是个合成词,包含论和断两个方面。断,判断、决断之谓,对事的是非、得失、功过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对事的实施提出一定的办法。论是论事理,要受文者承办事务,必须把事理论说明白。简言之,断就是要办什么事,论就是办这事的理由。论是断的前提,如果不把事理论清说透,断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说服力。在古代公文中,由于文种不同,对事论断的情况也有差别,如下行的君命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针对性

再者《,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上奏文种是专门给君主的,对象最明确。公文写作时都视受文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斟酌,有的放矢。《谏逐客书》的针对性,从内容上来说,是对着逐客这事而发,全文紧紧扣住逐客以论说其错误。文章这样处理很高明,因这逐客的起因是韩国人郑国劝秦王修筑一条灌溉渠,其目的是企图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财力,使之不能对外用兵,如果就此事进行辩解,显然是没有道理的。李斯避开这个起因不谈,只抓住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这就容易使秦王接受。另外,李斯当时也无辜受牵连,但他在上书中片言不涉及自己,这样完全符合公文的本质要求,徐望之说:“公文本质之可贵,贵在一字一句皆从民生国计上着想。”针对逐客对秦不利来论说,正是从国计民生着想的体现。

《谏逐客书》的针对性,还表现在针对特定的受文者来采取谏说的策略。李斯上书是给秦王政这个具体的人看的,如果不熟悉这个人,不揣摩这个人的愿望、想法,不去迎合他的心理需求,那就很容易碰壁。对这个问题,刘勰有中肯的评价:“烦(顺) 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出之喜说者也。”顺着秦王的感情、心理,引到统一六国的关键问题,符合主要任务的需要。当时秦王的最大欲望是兼并天下,凡是违反这一欲望,就难以立足,凡是利于达到这一欲望,就容易被接受。李斯紧紧抓住秦王的这一心理,把秦国的霸业作为整篇谏书的灵魂,贯串始终。在论说的首层以秦王政的祖先重用客卿造成“霸西戎”、“治强”、“散六国之从”、“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等成就去耸动秦王;在论说的次层则把用客卿提到“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高度;再接着以古代五帝三王“不却众庶”无敌天下去打动秦王。总之,每个层次都反复论述这样一个根本的利害关系:纳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有亡国危险。以利劝之,以害怵之,这就紧紧抓住了秦王的心,深深击中其要害,使秦王顺理成章地接纳其意见,并收回逐客令,达到了上书的目的。

以上论述了《谏逐客书》是如何有针对性地、成功地对逐客之事加以论断,使该公文收到了显著的实效。实效性、针对性、对事加以论断,这三个特征在文中体现最为突出。当然,该文还有个别其他的公文特征,像当时李斯已在被逐之中,写这篇上书必须十分注意时效,除了“道上上谏书”急就此文之外,在写法上开头单刀直入,指出逐客之错,使秦王为之震动。可见首句发意、开门见山,既为当时紧急情势决定,也是公文时效性的要求。

篇9:谏逐客书读后感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

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

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

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10: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读完文章,我在为李斯严密的逻辑和精炼的语言拍案叫绝的同时,也有了更深层的思考。我想:李斯上书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不被赶走,更是希望帮助秦国统一天下,制服诸侯。如果此时,李斯保持沉默,傻等着秦始皇下令把自己赶走,那么后果有三:一是自己丢了官职,不能继续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在投奔秦始皇之前,就已经仔细地思考过,正是觉得其他诸侯国太弱小,而秦国比较强大,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才最后投奔了秦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李斯是很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二是对秦国今后的发展极为不利;三是如果驱逐了客卿,不仅对秦国不利,还对敌国十分有利。我认为,李斯考虑地更多的是后两点。因为李斯是真心希望秦国一统天下的,而“驱逐客卿”的决策无疑是秦国发展壮大的一块“绊脚石”。

李斯为了让秦始皇收回成命,洋洋洒洒数千言,文思横溢、辞采丰富、思想可贵,以至于把一向固执的秦始皇都打动了,最终使秦始皇收回了驱逐客卿的命令,并且恢复了自己的官职。我个人认为,李斯这个人很会写文章。就拿第一部分来说,他没有讲什么大道理,而是举了几位贤明的君主,并说明他们的成功都与客卿的献计献策分不开。试想,如果李斯不举例,谁又相信客卿是劳苦功高而不是辜负了秦国呢?

因为这篇极具说服力的文章,李斯最终打动了秦始皇,不仅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为秦国之后的发展扫清了障碍。这不仅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和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更体现了他过人的才华和文采。直到今天,这篇文章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篇11: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关于《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一个较为普遍的说法就是韩派水利专家郑国说秦修渠,以消耗秦的国力来减缓对韩的威胁,后被察觉。秦国贵族欲借此机会排挤他国政客来巩固自己的地位,遂向秦王建议驱逐客卿。秦王采纳此议,下令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李斯撰《谏逐客书》一文,上书秦王。最后,秦王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究竟这寥寥数百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能让千古一帝回心转意?当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更加明白了李斯为何有如此能耐,从蔡上一名贫民攀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智慧。在《谏逐客书》中,我可以看到他惊人的政治智慧。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表明自己反对逐客的观点,但措辞并不尖锐。他没有说逐客是“陛下之过”,而是委婉地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既表示自己不认同,又没有让君主难堪。

然后,李斯引用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用贤士而强国的例子。引例实在,具有代表性。在引例后,他适时地写道“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李斯由所引之例得出的结论便是秦若要强国,不能不纳客卿。而强国,称霸天下正是秦王所追求的,这一开始的话便已说在秦王的心坎上了。

再往下,李斯大篇幅地描述了秦王喜爱他国珍宝,运用反证说明秦王并没有完全抵制他国之物,由此过渡到如今逐客之况。文笔顺畅,合乎情理。李斯指出若是只重声色珠乐,轻视人民,这就不是驾驭诸侯,使四方臣服的方法了。虽然是指出秦王不当之处,但语调平和。虽然没有锋利的话语,却又一针见血。此段最后的焦点又集中到了称霸天下这一点上。

往下一段,李斯更说得巧妙。一句“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就能有效地勾起秦王的忧虑。逐客就等于让别国壮大力量啊,这是一心要称霸的秦王绝不容许的。即使秦王开始时有多么坚决,此刻也不得不动摇了吧。

最后,李斯写道“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表明逐客会令秦国处于危境。在说明的逐客的结果同时,又间接表明了自己的忠心:我反对逐客不是为了私利,而是因为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这就引导秦王从李斯所希望的角度去看这篇文章。

文章多处运用排比来增强语势,所写词句也是行云流水,富有文采。重要的是,纵观全文,李斯的攻心术在此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引用各种史实,描述了现状,但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逐客不利于秦的一统大业。抓住秦王要统一天下的心理,从各个方面论证了逐客是不利于秦国的,句句在理,让人难以反驳。而李斯也时刻不忘自己臣子的身份,说话尺度拿捏得当,又能明确表达自己观点。毫不夸张地说,这篇文章可谓是政治文章中的典范,此中流露出的政治智慧值得千年后的我们细细研究。

篇12: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诚如斯言,李斯贵为一朝宰相,素有雅量,无嫉妒贤才的小肚鸡肠,反倒是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实在是令人钦佩。

文章开篇“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一语中的,接着又旁征博引,谈到秦穆公遍求贤士而称霸西戎,秦孝公采用商鞅新法而实现国富民安的愿景,秦惠王采纳张仪计策席卷九夷各部,让其它六国对秦国俯首称臣……这一系列接纳客卿的事例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危害,反倒是亲近贤臣让秦国更加强大。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虽非本国人,但愿效忠该国皇帝,也该得到重用。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尚无国别之分,何况是贤才呢?在该文中,我真心地感受到了李斯对秦朝的深谋远虑,他诚恳地劝谏皇帝应该广纳贤才,亲近贤才,远离小人,方可久远。

在文章结尾,他还深刻地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这样做势必会危害到国家。他的文章情真意切,利害分析得淋漓尽致,一篇《谏逐客书》至今让人受益匪浅。

法国著名诗人雨果曾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读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不仅读懂了他为人豁达的胸襟,更读出了他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关心与责任担当。不计前嫌遍求各方贤才,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他关心的并非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国家的利益,这难道不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实写照吗?还有他不惧怕强权,即便遇到重重阻力,仍旧坚守自己正确的立场,深明大义地写下《谏逐客书》,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触怒圣颜,可是犯下死罪的啊!但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一般,坚持己见,没有如墙头草般倒下。

“读史使人明智”,短短数百字的《谏逐客书》至今熠熠生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后辈当勉励。

篇13: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客”,一是指来访客人,二是指的当时在秦国参政议政的外来官员。《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驱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述文,其中心论点是“谏逐客”,即说服秦王不驱逐客人,或者是说驱逐客人是错误的。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通过叙述四大历史时期的秦国各位君王对于来客的态度,以及来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明问题。

第三,通过对秦王最喜爱的珍品,美女,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陈述,用对比说法说明唯独用人上排斥外来是错误的。

第四,利用隐喻的手法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纳客能够无往而不胜,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敌人。

第五,总结全文,得出“逐客必将灭亡”的结论。

篇14: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俗话说得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古代,人才都有可能会改变现在的战况,而在现在人才竞争的21世纪,是更需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参加,而秦王呢,他竟然要将自己的客卿给驱逐,这些都是人才呀!为什么秦王不留着他们来为不时之需做准备呢?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于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之间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将自己的分数高高挂起,让别人触之不及。

我认为英语对我来说就是短板,但是我相信,过了这个暑假,英语就是我的手下败将我打败它就是松松的,那么什么时候我就是没有任何的艰难险阻能够难倒我了,我也就离成功接了一大步。

只要是坚持和找到自己的短板并为之不断努力,总有一天,胜利就是属于我的!

篇15:谏逐客书读书笔记

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

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曾看过一篇文章《我奋斗了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再者应给予一定的奖扶政策。

这一点不是说没有金钱的诱惑就没有人才的献策,这只是对有功人士的奖励而已。我们且看美国,美国从建国到发展成世界头号强国,只花了二百年不到时间,这和美国的人才政策时息息相关,美国是移民国家,有这些人才所追求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和吸纳人才的政策。正是美国的移民政策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人才的包容和优越的待遇,让源源不断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人才的聚集荟萃于此。从改革开放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截至1995年底,中国共派出各类留学生共25万人,回国的有8万人,有16万留在国外,60%的在美国拿了绿卡。那么可以想象,从1995年后到现在,中国又有多少赴美留学学成后留在了美国。古时尚有“赏罚分明”,我们现在也应该接力这种美德。

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个人脱离群体都无法生活下去,况一企业,况一国家!

当然,不同的阶级层流对人才的定义各不相同,各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也就不同,各取所需,共同进步。虽要广纳,但切勿盲目,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

篇16:谏逐客书作文

我听说官员们在商议驱逐客卿的事,认为这不该是驾驭天下的办法。

秦穆公之所以能使秦国称霸西戎,是因为他寻求贤土,在西边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在东边从宛地那里得到了百里奚。即使不生长在秦国,却仍然重用他们,最终吞并了二十个小国。也正是因为孝公采用商鞅的变法,才改变了秦国落后的风俗,使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国家依靠商鞅的功劳,至今还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由此看来,任用客卿是有利于驾驭天下的。

如果这两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那么国家便没有丰厚的实力,秦国也不会有至今如此强大的威名。

正如藉寇兵而赍盗粮,拒绝宾客就是在壮大别国,长此以往,天下的能人智士便会退出秦园,为敌军所用。

泰山不拒绝土壤,才能成为高太,河海不遗弃细流,才能变得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彰显出他的明德。五华、三王正因为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所以一年四季才会富裕美好,天地鬼神才会降赐福运。因此,统治者选用客卿,不仅有利于国家强盛,而且可以彰显自己的明德。

执意地驱逐客卿只会百害而无一利,甚至会因此使国家衰败。

用人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眼前的心意快乐、适于观赏,而是个长期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过程。《郑》、《卫》这类新调都是别国的音乐,现在您抛弃属于秦国的特色,却去听郑国卫国的音乐。这是为了心情的愉悦。但用人的原则不该是这样的,应该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

自身优秀的应当继续,那么别国突出的部分也可以去合理利用。

正如装饰在朝廷上的璧、用犀角做的器具、充满马棚的高大马匹,这些都不是秦国生产的,但陛下却很喜欢它们。那是因为别国生产的东西精美,是秦国不得不去称赞的一部分。

倘若拒绝他国的产物,那么秦国便会失去使人高兴的`部分。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封闭更多创造性的想法。

这样看来,善用客卿确实是驾驭天下的好办法。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