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kely198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kely1986”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雨巷》教学设计(共14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一、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参考: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1、第一节 “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2、第二节、第三节 “丁香一样的。”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3、第四节、第五节 “她静默地走近。”“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二、默读,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得美不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明确:美,是一种凄凉的美、哀伤的美、朦胧的美。

2、这首诗的意境怎样? 明确:朦胧、含蓄、空蒙。

3、诗中都有哪些意象? 明确: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沾染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诗中的意象有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

第二课时

三、品味语言、鉴赏姑娘形象。

1、姑娘是怎样的一个姑娘?从诗中找出一句来概括。 明确:“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2、为什么说“结”着愁怨?“结”字有何意蕴? 明确:“结”字是用来写“丁香”的。古典诗中有这样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雨中愁”“结愁干绪”,“结”字写出丁香花的特点。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花片单薄,花蕾丛生如结,不绽放,象征情结或心结。“结”,有凝固、阴郁的特质,写出了姑娘忧郁的气质,从骨子里散发出淡淡的哀愁,弥漫周身。

3、从诗中找出姑娘的动作、神态描写。

明确:①动作:“彷徨”“彳亍”。这两个词写出姑娘的迷茫、困惑、无助。

②神态:“冷漠、凄清又惆怅”。“冷漠”一词写姑娘孤独、忧伤中却透着高贵、傲气,很不容易接近。

③神态还有一个特写,就是姑娘的眼神,用“太息”“凄婉迷茫”来写的。“太息”,即叹息,写出了姑娘的神韵。姑娘眼神会说话,会传情,很有内涵。“凄婉”的“婉”字写出了姑娘性格的`另一面,“婉”即“温柔”,姑娘虽然忧伤冷漠,但眼神中却有一丝温柔。

总结:可见这是一个美丽高贵的姑娘,是一个温柔忧郁的姑娘,是一个很有内涵很有气质的姑娘。

4、诗人与姑娘以怎样的方式相逢?有感情交流吗?从文中找出语言来回答。

明确: ①相逢方式:“飘过”(概括)

“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具体)

“静默地远了,远了”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

点拨:我和姑娘仅仅是擦肩而过,缘分很浅。我没有递上手中的伞,也没有缔结一段千古奇缘。 ②感情交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点拨: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是姑娘与我进行的感情交流,是唯一的交流。尽管我和姑娘各有各的方向,但毕竟有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个眼神,诉说的是一种理解、一种友爱、一种关怀。

四、探究诗人的情感和意象的象征意义。

1、为什么和姑娘以这种方式相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思?姑娘有什么象征意义?

点拨: ①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姑娘是诗人追求的那位可望不可即的伊人,“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句子。 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寻。姑娘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理想还很朦胧,希望还很渺茫,但毕竟透出一点点星光。③表达了诗人对心灵慰藉的寻求。姑娘就是理解、关怀、支持自己的人。人从本质上来说是孤独的,萨特说“他人就是地狱”,人与人之间总是疏离、隔膜。对于一个在痛苦孤寂中挣扎的人来说,多希望有一个人能和自己互吐心曲。哪怕来自路人的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关切的月光,都将成为生命的支撑。“茫茫人海心无岸”,我们需要一种心灵的依托。

总结:古人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这首诗,或许,就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泻。这是一个人在梦中流露自己的潜意识,像梦一般朦胧。

2、雨巷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戴望舒是江南人,杭州人,他少年时期就穿行于江南的这些小巷中。雨巷阴暗、狭窄、潮湿、幽深、空蒙,墙角长满了青苔,墙面已经剥落了。走在雨巷,心情很寂寥,很惆怅,也会像天气一样变得湿漉漉的。身不在雨巷,但心却可能在雨巷,我们的人生有时置于一个逼仄狭窄的境地,你会感觉路越走越窄,一片风雨凄迷,这便是我们人生的雨巷。

课后练习写一篇随笔,化入为出,把自己的收获用文字记录下来。下面两题目中任选其一,写一段300字以上的随笔。(1)《雨巷》读后感 (2)《雨巷》中“姑娘”形象赏析

教案评价 《雨巷》这首现代诗歌,意境朦胧迷离,一位丁香般惆怅的姑娘彷徨在雨巷中,也彷徨在我们的心中。诗人想表达怎样的情感,我们很困惑。针对这种情形,本教案采用叠印剥离教学法,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探究诗歌的深层意蕴。 本教案分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就是对姑娘形象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语言切入,从诗中找出姑娘的神态、动作描写;然后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解读姑娘的形象。其中“冷漠”、“凄婉”这两个词很关键,要探究这两个词的深层意蕴,从而对姑娘形象有一个全面的把握。特别是“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中“太息”这个词,表达了姑娘怎样的情感呢?这一细节描写,也是诗中“姑娘”与“我”唯一的一次情感交流,一定要深入探究。 为什么要鉴赏姑娘形象呢?是为了进入教学的下一层次。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诗人希望在雨巷邂逅这样一位姑娘呢?为什么仅仅是“走近,走近”“远了,远了”“消了,散了,消散了”这样的相逢方法呢?这实际上已进入了教学的最深层次,即对诗歌深层意蕴的探究。本教案是分层解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典范。“披文以人情”,层层剥离,不是对诗歌的拆卸和作贱,而是把诗歌的蕴味、情感、灵性融入了我们的心灵

篇2: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预习要求: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来细细品味本文

2.通过细节进一步体验感知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感受。

(二)听录音,再谈谈你的感觉。

(三)放背景音乐,共同朗读体会。

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三)由意象体验意境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意象)

意象: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由这些意象,结合本诗说一段话)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

在诗中,这些形象形式上各自独立,但却使我们觉得形象之间有着某种联系,共同具有某些东西。形象构成了一种特殊关系。 在这朦胧的意象中,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有人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间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

有人说,这诗如中国的水墨写意,只尽情地渲染情感,发散着自己忧愁与迷惘,“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我铭骨你遗憾时的忧伤”。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对意境的解析,自己体会本文的意境

2.象征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步骤

(一)读课文

(二)意象的解析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对江南雨巷有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寂静、幽深、湿润,小巷两边是寂寞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背景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像空间。

2.油纸伞。这是件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这一方面避免喧宾夺主,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油纸伞本身具有复古、怀旧的特点,和幽深寂静的江南小巷相遇,飘着寂寥的雨,整个情景平添一份冷静、凄清氛围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丁香花开在暮春时节,花的形状象结,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 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篇3: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上册《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

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行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篇4:高中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语文《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

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

→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

→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

→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

→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

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 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雨 巷》前置作业

一、走近作者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人。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很大。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最终走向咏唱现实之路,几经寻觅和创新,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色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色。

三、整体感知

概括此词的主要内容:

四、请你描绘一下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不少于100字)

你心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她美吗?长的什么模样?又带着怎样的神情?性格、气质……

五、任意选取一个章节,尝试从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情感美的角度对诗歌进行简单全面的赏析。大胆说出你的感受……

篇5:《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体验能力

2、训练学生对诗歌词语的认识能力

3、掌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

4、掌握诗歌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1感悟法

2问题法;

3演绎法。

多媒体手段:

1、录音机;

2、投影仪。

教学过程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导语设计:我们在前阶段学习了闻一多的《发现》、郭沫若的《太阳礼赞》。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感情激烈奔放的爱国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诗歌——戴望舒的《雨巷》。

二、介绍作者:(投影作者照片,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感知)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初步感知诗歌《雨巷》(朗读此首诗,读完后谈谈对这首的初步印象)

1、放录音(第一遍)。学生合上书本。静听。放完。

2、放录音(第二遍)。学生同时看书。

3、教师提问:课文读完了,我们感觉到什么了吗这首持美吗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归纳: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们被这种感觉控制住了。心里难受吗想去安慰一下诗人吗

对。有难受感我们就基本上理解了这首诗,而且我们品质良好,有同情心。

这首诗很美。为什么让人难受的诗也美呢我们还能举出曾让我们难受过,但又深深地被它打动过的人、事和作品吗对。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感伤、感悟的东西有时更具美的力量。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

4、刚才,我们谈了我们对这首诗的感觉和体验。

我们体验到了这首诗的低沉、哀怨和无奈。我们也认定了这首诗是美的。那么,我们的感觉和体验是如何获得的我们为什么认为它很美呢

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下面我们来放录音。大家一边听一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是形象的内容。(放录音第三遍)。

5、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朦胧。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结合第1-4号张投影片)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景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摊破沙浣溪沙》)]

(附全诗)全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

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

《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此诗中诗人遵循的原则是语音,强调语音的节奏和音调,节奏有长短停顿,诗歌更注重语音的结构。

2.《雨巷》的音节特色

可以说《雨巷》在音韵,节奏方面所达到的神奇效果是这首诗最为突出的成就。

总体节奏:舒缓悠扬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韵律诗停顿时值需基本一致,而诗行间停顿稍长,节与节之间停顿更长,《雨巷》单字顿放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以第三节为例“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艺术运用的最好的是戴望舒的第二本诗集《望舒草》中的代表作《寻梦者》如“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妍的花来的”“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旱雪吧”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又是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的。

2.诗歌的押韵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3.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3.诗歌的用词。

《雨巷》在用词上也别具特色,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彷徨、芬芳、惆怅这些双声叠韵词本身就代表着音韵和节奏,把它们巧妙地放在诗行中,形成了精巧优美,舒缓涌动而又迷蒙空灵的意境。

篇6:《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

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

1、诵读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惆怅(chóu chàng)

颓圮(tuí pǐ)

2、美吗?什么样的美?

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

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

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②押韵规则(全诗从头至尾都用“ang”韵,没有换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③另外,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复,语言上用反复和排比,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四、合作探究

我心目中的丁香姑娘

五、意象分析

全诗中有哪些意象?请找出来。

明确:有6个。

客观物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篱墙;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1、丁香

明确:丁香未开花时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见研讨练习四)

特点:美丽、高洁和愁怨。

2、丁香姑娘

找出词句: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走近、太息一般的眼光、飘过、凄婉、迷茫、远了、走尽、消散了……

特点:美丽高洁、忧郁迷茫、飘然易逝。

3、油纸伞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

4、雨巷

找出词语:悠长、寂寥。

特点:阴暗、狭长、幽深、朦胧。

5、篱墙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的超然意境。

6、我

找出词语: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特点:孤独、迷惘、忧愁、有所追求。

多组意象意境美(迷离飘渺)

六、探究本诗的感情基调

1、感伤、忧愁的感情基调。

2、诗歌为什么会有忧愁的情感色彩?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作者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充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知人:双鱼座,敏感脆弱。

七、探究本诗的象征意义。

象征,借用隐喻或暗示,通过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或哀悼,红色象征喜庆或革命、喜鹊象征吉祥、乌鸦象征厄运、鸽子象征和平,鸳鸯象征爱情,康乃馨象征慈祥、温馨、真挚,玫瑰象征爱情,毋忘我象征友谊和思念等。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蕴、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理解的多样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1、“雨巷”

①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2、“我”

我的感情起伏:希望——失望——再希望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追求者、失落者、执著追求者。

①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②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

③执著追求者。

3、丁香般的姑娘

①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②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③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④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总结: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也可以理解为对爱情的追求;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八、把握诗歌特色

1、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

九、总结课文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雨巷”,都曾经有过希望,有过失落,也曾经寻找过,跌倒之后也希望爬起来,继续前行。诗人说出了我们每一个人想说的话,引进了我们的强烈共鸣,这样的诗就是经典。

篇7:《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熟读,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握全诗的情感基调

了解作家作品

理解全诗的意象,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投影几首现代诗

《天上的街市》 《偶然》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讲述】这些诗有的是大家以前学过的,有的是我们没听说过的,还有我们听说过但还没真正接触的。提起中国的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起这些诗作的作者,郭沫若徐志摩 海子

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作者,作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戴望舒的《雨巷》,说起戴望舒,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 《望舒草》 《我底记忆》。

【引入】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音韵之美

结构之美

意象之美

意境之美

(讲述戴望舒的《雨巷》发表的故事)简单介绍诗歌鉴赏的几个方面:

二、课文

这篇课文大家应该很充分地预习了,那么请大家来说说看,这首诗说了个怎样的故事?

【思考并回答】

【总结回答】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但是大家也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一首诗我们要说出它的内容总是显得比较困难,但是如果我们要想说出诗的感情就比较容易了。的确,我们学诗,读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住诗的情感基调。

【再说】那么请大家再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感情?

【思考回答】

【参考答案】朦胧 愁怨 凄清的等等(答案不限)

引导学生具体地说出这些情感,比如本诗写了怎样的人和事。

【听歌】《雨巷》(江涛)

注意结合自己的理解,体会诗的感情特征

【学生自读 划分节奏】可以选择一个小节划分节奏

准备下节课表演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作者、作品、鉴赏的方法、诗歌的音乐美、结构美)

检查朗读以及背诵(每一小组推荐一个人上台表演)教师给予点评,富有情感,声情并茂

三、【理解诗歌的意象】

所谓的三分文章七分读,在诵读中我们能够不断地与作者进行对话,体会作品的情感意味,常读常新,不断获得新的,全面的体验。(学习方法:本单元的诗歌学习也是以诵读为主。)(补充诗歌的音节美,结构美)

诗歌除了情感以外,它带给我们的还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主要的意象?

[学生回答,点评]

[参考答案]雨巷 丁香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阴沉潮湿,两边是寂寞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形象有很强的视觉冲突,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虚化为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的追求在哪里?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投影图片)丁香花白色或紫色,一直以来就是纯洁、高贵的象征,丁香花颜色淡雅但不轻佻,姣好可惜花期比较短,容易凋谢。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丁香花倾注了许多情感,但是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看课后的练习四,齐读课后诗与词,明确丁香与愁的关系。在诗歌当中,固定的景物或者事物都有其比较固定的含义,比如梅花象征高洁真情像梅花开遍,冷冷冰雪不能掩没;松柏竹菊象征坚强;云象征游子;)

[问]丁香与姑娘联系,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将姑娘与丁香联系起来呢?丁香般的姑娘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呢?

[思考,讨论]

[参考答案]联系姑娘和丁香,是因为我心目中的姑娘具有丁香般的气质,有丁香般的忧郁、高贵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姑娘的象征意义可以有很多理解,可以指现实中的姑娘,她是我邂逅的女子;也可以是我的理想,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1927年张作霖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我的追求。甚至也可以是我自己。

[板书]

雨巷:悠长、寂寥、雨的哀曲

丁香:愁怨、(颜色、芬芳、忧愁)、惆怅

姑娘:(颜色、芬芳、忧愁)、哀怨 彷徨、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静默、凄婉、迷茫

我:独自、彷徨

四、[总结全文]五、[布置作业]

仔细阅读课后练习四,思考并回答问题,这几首关于丁香的诗词有哪些共同及不同之处。预习《再别康桥》

篇8:《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吟诵,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体味诗歌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探究戴望舒的真实心境。

3、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培养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并描摹画面的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中心意象(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使学生初步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式

读、品、悟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理念:

诗歌教学中,讲得越多收效就越小。应着眼于“吟诵”,让学生先读,然后想象,再细细品味,最后有所感悟。语文教学应触及学生的灵魂,而不是花絮,让语文回归课堂,让课堂回归心灵。

教 学 过 程:

一、引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曾学过一首诗《我用残缺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戴望舒)

这首诗是戴望舒后期的代表作,体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憎恨,诗风显得非常明朗。而他前期的作品,在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究竟不同在哪个地方呢?带着疑问我们走进他前期的代表作品——《雨巷》。(课本23页)

二、作者介绍

注释①,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地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而忧郁的灵魂。1927年,年仅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在诗坛一举成名,并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同学们,你们想想,为什么单单一首诗就能让一个人“一夜成名”呢?这首诗有什么独到之处呢?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学完后你们自然明了。

三、初读体验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更多地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完成这首诗的学习。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两遍。第一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第二遍揣摩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轻重音,用笔标注出来,并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诗句。(5分钟)

1、请两个同学轮流读诗。(一人一节)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读给大家听,再谈谈你读这一节的感受或者读这一节的时候,在朗读上应注意某些技巧,比如停顿、轻重音、读的时候头脑中想到什么画面。教师做诵读指导。

3、师:读诗要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把自己变成抒情主人公,才能融入诗的意境。也就是说要用自己的心去触摸诗人的灵魂。

四、品读揣摩

(一) 师:刚才同学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把握到诗歌的感情基调是忧伤。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意象传达出这种忧伤的呢?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

(江南是雨的故乡,雨是江南的衣。江南的雨有了咸味,也就有了泪,泪水便汇集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巷中仅有的,是一池雨打芭蕉的寂寞,一地风吹落叶的惆怅,一种寻香回眸的凄凉。丁香花在枯萎中留下紫陌纤尘的回忆。)

明确: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丁香一样的姑娘

(二)为什么这些意象能表现忧伤的心情呢?

1、寂寥的雨巷:

营造出江南梅雨季节小巷深处的阴沉气氛。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雨,给人以迷茫、潮湿、阴冷之感。巷,阴暗,狭窄,悠长。

“雨巷”这一典型的抒情意象,又加了“寂寥”二字修饰,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2、颓圮的篱墙 颓圮,坍塌、破败。颓圮的篱墙,显得荒凉冷落。

3、丁香一样的姑娘:

(1)你心目中的丁香姑娘是什么样子的?

师:(多愁善感,凄婉动人,纯洁美丽,而又冷漠高傲。外表美、气质美、古典美、忧郁美)她就像不经意间降落凡尘的仙子!

(2)惆怅的姑娘为什么要用“丁香花”来形容呢?为什么不用“荷花”、“兰花”呢?

师:(展示丁香花图片)丁香花多为淡紫色或白色,娇小玲珑,淡雅芬芳,因为花形像结,所以又名“百结”。 有“百结”之称的丁香花放在心上叫什么结?(心结)

心里有解不开的疙瘩,所以才苦闷、忧愁。丁香开在暮春时间,而且极容易凋谢,诗人往往对着丁香伤春,因此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展示丁香的两句名句)

A 唐朝诗人李商隐有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

(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就像丁香的花蕾一样含苞不放,芭蕉喻情人,丁香喻女子,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B 南唐中主李景词中“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

师:从以上的诗句可以看出,丁香历来都被当作什么的象征?(愁)戴望舒将这一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的美发挥到极致,丁香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丁香的淡淡忧愁摄人魂魄。

五、研读感悟

1、师:丁香美,丁香愁,但它只是一个陪衬,它陪衬谁呢?

2、讨论:如此美丽的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A、恋人 1929 年出版的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的扉页上有两行诗句:

“愿我在最后的时间将来的时候/见你,愿我在垂死的时候/用我的虚弱的手把握着你。”

在与《雨巷》同期发表的诗作中出现这样的诗句:

“怀着热望来相见,希冀从头细说,偏你冷冷无言;我只合踏着残叶/ 远去了,自家伤感。”

也可能因为感情的不顺利,才有飘渺愁怅的情愫,才有《雨巷》的情感基调。

B、知己 诗人在那狭巷中之所以徘徊彷徨, 实际上是在寻觅其生命的知音, 希冀能与她沟通交流, 并结伴走出令人绝望、无奈的境地, 摆脱孤独的羁绊, 重获新生。也就是说,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的诗人, 其实正怀着一颗愁苦孤单的心, 热切地期盼能偶遇知己。

C、诗人热切追求而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诗中那个“我”,一腔愁绪,满腹哀怨,正是当时诗人心理现实的写照。

师总结:其实,恋人知己也好,理想也罢,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诗人为我们创造的一种朦胧的意境美。

六、结课

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戴望舒的雨巷,想起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20xx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雨巷被搬上了荧屏,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篇9:《雨巷》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注重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鉴赏,培养会学。把握意象,感悟情感,鼓励善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修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2、教学目标

本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同时巧妙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3、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本手诗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在诵读和对意象的把握中体味出诗歌内涵的多义性并力求个性化理解就成为重难点。

三、说教法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四、说学法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五、教学过程(结合课件)

1、激趣导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感受诗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采用学生耳闻能熟的网络歌曲《丁香花》导入并附以介绍有关知识及其“美丽”“孤高”“忧愁”的个性。学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觉,兴趣也就被激发出来。

2、作者介绍

《雨巷》是诗人的成名作,相关的情况介绍是必要的。

3、赏析全诗

①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获得初始体验。在这个环节,学生只要读出这是一首什么诗,并对诗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再读全诗,体会意境

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展示)配乐朗诵音像作品,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创设情境,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而教师提示学生方法即抓住几个主要意象展开联想,学生头脑里自然会勾勒出“雨巷”画面,就能体会出诗的意境。

③、三读全诗,感悟情感

学生在上一环节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励学生大胆揣测诗人创作情况及情感,引导其积极思维。

教师此时再做必要的创作背景的补充可谓补学生之所需,学生对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追求自然会容易得多也丰富的得多。通过合作交流,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把握诗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④四读全诗,体会创作美

再次指导学生把情感融入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阅读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学生更充分的了解其情感及创作风格,通过比较联想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总之,在设计教学中我力求依照新课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导学生去阅读和鉴赏,然能力有限,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

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

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

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

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

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

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

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

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

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

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

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

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

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

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

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篇10: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优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

⑵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3、能力目标: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南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不同于北国,也不同于南疆的独具特色的风韵。在你的心目中,江南有哪些典型的意象呢?请说说你心中的江南意象。

学生自由发言。

这些意象为什么能代表江南?你能从这些意象中体会出江南的总体风格或者意韵吗?

今天我们要领略的,就是江南的雨巷。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时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四、听课文音画录音

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让我们随着音乐,来听听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听的时候,体验这首诗的整体情绪。

五、朗读本诗,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1、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2、同桌交流,找出本诗的意象。

3、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6个,主要是三个意象(景物)。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第三个是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

4、为什么作者要选用丁香这个意象呢?

明确: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古诗李璟词“丁香空结雨中愁(《浣溪沙》)全词是: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5、诗中另外的物象还有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另外的意象就是“我”和姑娘。除了6个意象外,其他都是表情绪、动作、物态的词。这些意象一起构成了全诗迷离飘渺的超然意境。

“我”: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独行者,也是一个追求者。

6、“我”苦苦追求的是什么呢?明确:“丁香一样的姑娘”。

六、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1、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2、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 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 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七、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

拓展训练:

请两位同学分别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诗的语言简单的为我们复述一下“我和丁香姑娘”之间的故事梗概:(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准备2分钟)

“我”: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的心在期待着,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也撑着一把油纸伞,穿着紫色的长裙,轻轻而来,如同一个紫丁香般的梦。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我”似乎忽然抓住了希望。然而,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一个照面间,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又静静地隐去。消了颜色,散了芬芳,眼光也没留住。我感到冷漠、凄清、又惆怅。

“丁香姑娘”:我在一个阴雨天,撑一把油纸伞,彳亍着,巷子阴暗而悠长,我的心情也被淋得湿漉漉的。我心里想着,或许会遇到一个着青色长衫的男子,戴着细黑边眼镜,高挑而又清俊。行在清冷的巷子里,渐渐有一种孤寂从心底升起,我望着巷子的另一头,他竟然来了,正是我想象的样子,看上去他是那样的忧愁,也许他只是想遇着一位宁静、美丽、多愁的女子,在相错的刹那,读她哀怨的眼神;相错之后,读她轻甩的发梢。然后,以他多情的心灵作一篇淡紫色的诗章,登在某一报刊的某一个角落给那个不知名的女子,也送给自己一份凄美的灵感。如果不是这样,我走过他的身边的时候,他怎么沉静得如同一粒水滴。

八、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篇11: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情感目标: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文件)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望舒先生80年前《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幻灯片)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播放影音文件)

大家一定等得不耐烦了,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

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

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声音和感情的回

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意象是构成诗歌艺术的基本部件——余光中)

何为意象?(生明确: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

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曰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其特征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相结合。)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走走停停、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幻灯片):丁香花图片

(幻灯片):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璟 《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1.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 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讨论在纸上写,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出示幻灯片)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尚不可(幻灯片)(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幻灯片)(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幻灯片)

答:朦胧、含蓄 (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想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讨论写纸上等待提问)

例:1、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原名《妻妾成群》,改后的名称作用:一株生命的花朵在红墙深院中逐渐枯萎,主题得到突出。

2、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

3、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4、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对比《回娘家》歌)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木兰花》中“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一句就用得巧妙,以三月下个不停的雨水来比喻绵绵不绝的离愁,两句叠加,形象深切地表现出心中的悲伤之情,以雨写愁,也很巧妙。)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

板书:

象 情

与 由

情 境

合 生

(六)归纳小结(幻灯片)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幻灯片)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同学们发挥想象,学写一首小诗《思念》。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播放影音文件)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各种各样的感受盈满于胸:对诗歌的热爱、与学生分享诗情的期待、对讲解清晰一首现代诗歌焦虑、初次尝试的紧张、身边热情同事提醒的茅塞顿开、课堂上学生精彩回答的感动、少年锋利语言的赞赏……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篇12: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分析和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增强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象与情合”“情由境生”。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唐磊的歌《丁香花》导入戴望舒先生的《雨巷》。

师:……唐磊歌中反复提到一个名叫丁香花的女子,实际上,歌曲最初的创作灵感应该来源于现代名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并欣赏戴望舒先生《雨巷》中的“丁香情结”(板书课题)。

二、教学步骤

(一)作家介绍

师:为什么一首小诗竟引得后人纷纷模仿……大家肯定好奇,想了解作者,戴望舒是何许人呢?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教师归纳)(幻灯片)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出生于杭州。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二)创作背景(幻灯片)

有人说,文学是时代的镜子,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影子,譬如李白《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石壕吏》、譬如鲁迅《药》,《雨巷》成诗的时代背景又是怎样呢?再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

(三)朗读指导《雨巷》(课件播放朗诵)

下面就让我们踩着美妙的音乐,一起走进戴望舒先生笔下的雨巷吧……

生划分节奏,找韵脚,学生仿读,师范读,感受作品音乐美。(提问:音乐美是如何造成的?)

生:反复、复沓、叠词、押韵,7段,每段6行,不同文字只有几处,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

师:既冲破新格律的束缚,又在音乐美上有所体现,难怪叶圣陶说,此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四)课文分析

1.意象理解(幻灯片)

何为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是客观存在的,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就成了意象。意象的显著特点即意在物先。就是说,诗人先有某种情意,而后将它移注于外物之中,这一过程,我们称之为“移情”;移情的结果就是意象的产生。)

如:粉笔(写教师)/白开水(写生活的平淡无味)

师:我们再回到课文,画面里的内容?

生:描绘了一个姑娘。

师:请大家讨论一下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怎样的姑娘?请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

(学生的想象各种各样,但都会提到表现“姑娘”迷茫打扮和衣着以及环境的特点:下雨、潮湿等)

师:同学们所说的这些情绪(迷茫、彷徨、愁怨等)在我们的诗人那里是用一种怎样的意象来概括的?

生:丁香

问:为什么作者用丁香来形容这位姑娘?可不可以用玫瑰、牡丹、梅花、菊花等意象?

生:丁香是愁怨的象征。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古诗中用丁香来描写愁的句子:(幻灯片)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景《浣溪沙》

讲解:古诗中诗人也用丁香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诗中丁香这一意象都指向了同一个字(学生回答:愁)。

师:可见,选择意象一定要做到“象与情合”,能不能多举几例?

生:回答如下

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

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再展开了……

2.主旨理解

师:“诗言志,歌咏声”,本诗到底传递了怎样一种“声音”?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和老师的总结。)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巧用象征,诗意朦胧、含蓄(音乐美刚说)

除了丁香外,还采用哪些意象达到朦胧、含蓄?

A.油纸伞

B.雨巷

(C.丁香)

意境:伤感、惆怅、无奈

(五)想象·探究

1.提问:为什么要用“雨巷”为题,而不是“丁香花”或“丁香姑娘”为题?

(生交流讨论,等待提问)

例: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改成大白天环境如何?);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改成西子湖畔如何?)

生明确:环境与情感抒发关系密切。“雨巷”是一种基础,提供了一种环境。

提问:(分析环境特征)“雨巷”是由两个字组成:雨和巷,这两个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回答:雨:迷茫、潮湿、冷;巷:阴暗、狭窄、悠长等

2.“雨巷”是一种意境,这种意境有利于作者的抒情:“情由境生”。

板书:

象 与 情 合

情 由 境 生

(六)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初读课文,了解了它是一首有象征意义的抒情诗;进一步品味精读,理清了作者的思路,品味了诗歌的内容,把握了诗歌的主旨和特色。

(七)布置作业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艾青)

如: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乡愁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选取生活中的一景或一物,写一首表达某种情感或感悟的现代诗。

最后:男女生分组背诵《雨巷》,再次感受。

三、退出:

(课件播放歌曲)在江涛的歌声《雨巷》中下课。

【教学后记】

本节课通过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现代诗歌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初步尝试诗歌写作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将这三个目的贯穿于课文学习的全过程,有意识地加进相关的学习内容。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教学是语言与理性的艺术,如何在二者之间架构一座桥梁,这节课做了一些尝试:营造环境让学生体会、启发学生去想象、学会与人分享这种情感、把课堂还给他们,放手让他们讨论和感受。文学的学习不是截然分开的,古诗与现代诗有许多相通的东西,其中的继承和超越需要仔细了解和分析……

篇13:雨巷教学设计

一、指导诵读

1、要给学生示范,无论如何教师自己首先要敢于张开嘴,无论能否做到最好,但自己一定要“躬亲”,偶尔的使用名家录音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时间要自己来,和学生一起成长。

我要求自己90%以上的课文由自己范读。

2、要给学生时间,特别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因为是高一,再加上大多数同学来自农村,我在课堂上要花去二十分钟的时间给诵读,我称之为铺垫,上来就让他们谈感受,分析意象,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

3、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给予指导。

在朗诵《雨巷》前,要让学生先理解它的感情基调,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江涛有一首改编自戴望舒诗歌的歌曲《雨巷》,我找来放给学生听,他们一下子全明白了,歌曲比较欢快,而原诗是忧伤而低沉的。

二、内容赏析:

在问题设计上,我采用一竿子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直接触及诗歌最本质的问题。

1、作者所要传达的他自己的心愿就是作品中的一句诗:

――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2、作者为何希望――逢着一个姑娘?也就是说诗人的希望为什么与“姑娘”意象组合?

明确:从《诗经》开始,相思、求索主题就与“伊人”意象联系在一起了。“在河之洲”的“窈窕淑女”,“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都是用来表现爱而生思,思而不得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的。

一般的诗人,在理想和抱负都破灭的情况下,总要追问一些原因,向社会,向祖先,向苍天。追问不到答案时,最后向女性求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离骚》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李白《长相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水龙吟》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徐志摩《再别康桥》

诗词中的姑娘从抽象的“窈窕淑女”“伊人”到具体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了很大的发展。

3、为何“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姑娘”是《雨巷》的核心意象,为什么是丁香呢,而不是其它呢?

国色天香的牡丹不好吗?不胜凉风的娇羞的水莲花不好吗?一支春带雨梨花不好吗?春雨江南的杏花也很美呀,为什么非得丁香呢?

丁香,夏季开花,枝顶着花,细小的十字小白花或紫花或黄花,一簇一簇的。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似衣襟上的盘花扣,这就是“丁香结”。

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丁香”与“愁”相结,在古典诗词中频繁出现。

绣领任垂蓬髻,丁香开结春梢。

――杜牧《代人寄远》

相思只在,丁香枝上,豆蔻梢头。

――王雱《秋波媚》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贺铸《石州慢》

丁香露泣残枝,算未比,愁肠寸结。

――蔡伸《柳梢春》

每个人都有许多烦心的事、忧愁的事和感伤的事,一件完了又有一件,人生的问题是解不完的,愁更是永远解不完的。丁香年年结,结是解不完的,结是解不开的。“丁香结”负载着解不完、解不开的愁,已经很久远了!

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4、如何理解诗中我的形象?

诗中有一个反复的句子,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可以看出诗中的“我”如姑娘一样苦闷、彷徨、惆怅。

波德莱尔《恶之花》第四章“一个世纪病的新患者”中有这样一段论述:

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欧洲资产阶级文学中出现了一群面目各异却声气相通的著名主人公,他们是歌德的维特、拜伦的曼弗雷德,等等……他们都是顽强的个人主义者,都深深地患上了世纪病:忧郁,孤独,无聊,高傲,悲观,叛逆。这些著名的主人公提供了不同的疗治心病的办法,或自杀,或浪游,或离群索居,或躲进象牙塔,或栖息温柔乡。

诗人翁加雷蒂的《怀旧》对此作了详尽的描写:

那时

天色即将破晓

春天将临

路上行人稀少

巴黎

笼罩着

惨雾愁云

在桥的

一个角落里

我对一位

苗条的姑娘的

无止境的沉默

陷入沉思

我们

同病相怜

我们失魂落魄

呆在一起

5、诗中还有另外三个意象――油纸伞、篱墙和雨巷,其中最重要的意象是为雨巷。

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这里的雨不是暴风雨,也不是雷阵雨吗。这是江南梅雨天的小雨,连绵不绝的,无穷无尽的,丝丝缕缕的,迷迷蒙蒙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无限伤感。

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在这里雨巷和篱墙、油纸伞一起为丁香姑娘的出场营造了一个非常朦胧而凄美的背景。

诗歌《蒹葭》中苍苍的蒹葭,结霜的白露为在水一方的伊人的出现营造了一个朦胧迷离的氛围,这里衬托的背景和“雨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丁香姑娘是真实还是虚幻的?

甲方:丁香一样的姑娘并不是真的存在于现实社会,她只存在于作者的心里,因为作者在诗中写道:“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因此,丁香姑娘只是一个虚构的角色,她被用来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她是一个线索,是诗中的灵魂人物,是一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所以作者说“希望”。

乙方:丁香姑娘是存在的,是因为本诗包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没有这个人是不会有那么细腻的描写和那么深的感情的!

总之诗歌反映的是“我”在孤寂中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现时这种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希望破灭后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四、拓展深化

人都有这样一种体验,最孤独苦痛的时候,你的倾诉对象也许只是一个和你一样的完全陌生的姑娘,那一瞬间的相遇与想像开启了你情感的闸门。

与一位陌生人在街头在雨巷在……擦肩而过。这种迷惘这种渴望在他们的心中灼烧,在他们的笔下结晶着,千百年来无限地囤积着。与波德莱尔《给一位过路的女子》一诗比较阅读,看看二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喧闹的街巷在我的周围叫喊。

颀长苗条,一身丧服,庄重忧愁,

一个女人走过,她那奢华的手

提起又摆动衣衫的彩色花边。

轻盈而高贵,一双腿宛若雕刻。

我紧张如迷途的人,在她眼中,

那暗淡的、孕育着风暴的天空

啜饮迷人的温情,销魂的快乐。

电光一闪……复归于黑暗!——美人已去,

你的目光一瞥突然使我复活,

难道我从此只能会你于来世?

远远地走了!晚了!也许是永诀!

我不知你何往,你不知我何去,

啊我可能爱上你,啊你该知悉!

篇14: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2、分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味,初步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理解全诗的意象。

【教学设想】

以朗读为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全诗,在讨论与交流中,结合教师的分析解说,学生能够把握诗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象。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男生1):你说你曾一度迷失在无边的诗海,寂寞地被困在冷冷的雨季,只因在雨中相遇的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女孩,只因伞下那双透明闪亮的双眸,嘴角轻含的淡淡忧郁,呵!结着丁香一样幽怨的女子,竟使你许久不曾开启的心房,如花般静静地绽放。

(男生2):哦,女孩,你难道真是从中翩然而至,在这寂寞的雨季来唤醒我沉睡已久的心灵。要我怎么形容你的清纯与美丽,如果你瞬间消失,我也不会惊奇,因为你的出现已是奇迹。如果你真的就此消失,我会于古朝的画中寻你,于幽幽的池边画你,尽管我色彩的笔天边勾勒你丁香花一样的心事。

(女生1):轻轻的,我穿过雨巷,穿过绵绵的情诗,就这样来到飘浮着丁香花淡香的雨季,你不必惊讶,也不要多问,我只想跳出发黄的诗页,我只想在丁香花盛开的雨季,重温在深巷中徘徊的忧郁。尽管它只会存在于这个雨季。

(集体):是谁,曾经用美妙的文字,叙我成温柔忧郁的佳人;是谁,用甜甜的木萧,奏我出丁香一样的芬芳;是谁,用流音的古筝,弹我成千年的红颜知音。

(师):呵,丁香般的女孩,那是你转身离去时的那一声幽幽的叹息和你明亮的眼眸中那一层淡淡的忧郁,它们已经幻化成永不消失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每一位爱诗人的心里!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一起走近那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婉约诗风的遗韵,又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诗作呈现出孤独抑郁、消沉的特点。

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

〓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

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

⑴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⑵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探讨诗歌主题:(此诗的内涵可从多角度分析)

爱情诗哲理诗政治诗

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

(可从探求“理想是什么”这一角度来发掘诗歌的无限张力:这是一首爱情诗、政治诗、哲理诗等角度探究。但无论哪一种,其凄婉迷茫的意境和那哀怨的眼神、太息一般的目光,还有那彷徨的声音,让我们无限惆怅,一代一代永远也走不出这悠长悠长的“雨巷”。)

八、《雨巷》──象征手法的运用

1、根据前面对意象的分析,进一步思考:“丁香一样”的姑娘有何象征意义?

《雨巷》刻画了阴冷的绵绵细雨,刻画了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里,“雨巷”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象征。诗人还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正是诗人理想的象征。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

2、“雨巷”又有何象征意义?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悠长狭窄而寂寥的江南“雨巷”的阴沉图景,这正是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写照。

相关专题 教学设计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