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

气死我了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气死我了”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定**》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共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 苏轼《定**》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板书:定**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O。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O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篇2:苏轼《定**》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课题见《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东坡词”第71页)

【设计思路】

1、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所至他豪放的词风。想念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3、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计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及其思想的根源。

2、学习苏轼开阔旷达的胸襟,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教学重点】

1、从词中理解苏轼豁达的心胸:

2、了解苏轼,明了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起伏,我们应有的心态。

【教学难点】

苏轼豁达的思想根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这首词

1、导语:站在讲台前,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类推一下: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一场雨,躲一场雨。有什么寓意呢?板书:雨

明确: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躲”字,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2、苏轼是怎么看的?一起来学习《定**》。

二、整体感知

1、示范读,配背景音乐,结合导入进提出的问题。问:东坡会怎么回答?(明确:他没躲雨;他说风雨皆无;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问:听这首词,苏轼给你们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

三、背景穿插

(结全以前所学及查资料获知)

明确: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疲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四、朗读指导

生再读这首词,指生一一品读并评价。

(点拨:──有点苏子行吟的味道。“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包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应读出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结全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

问: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明确:上片重点:“谁怕?──蓑烟雨任平生”。“任”这个字最关键。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笑傲江湖的味道。板书:任(“徐行”)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晴”。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板书:无(“回首”)

师小结:联想到五祖的两个北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佑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穿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问:如果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生讨论)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孔洞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这让你们想到谁?(生各抒已见)

明确:──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4、问: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生探究)

明确: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业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5、苏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多次。他要往哪归?

点拨:看他另外几首词。(师投影)

定**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跳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夜工经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过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之的态度。)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言发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例子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一个身处逆境仍能作出事来的豁达者。)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通透。)

6、问:词人想归哪儿?

明确: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师小结:提到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穿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问: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生思考讨论)

师投影: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鼻郞。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身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妖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以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乱石穿穿,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师小结:“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

七、个性阅读

1、问: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归纳持否定态度的学生的观点: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羽“出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2、师推荐网上一篇文章,类比一下。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是“罪莫大焉”。

问: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同学们各抒已见)

师总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1、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先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2、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出题训练

点拨: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隐喻义,双关。这很可能成为考点。)

1、最后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投影学生出的题目)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

(重点强调: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点评:聪明,把上课内容变成题了)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强调: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本单元标题语说东坡词“新天下耳目”,怎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点评:题目大,可作专题写成随笔了。我干脆也加一个大题:课后练习三。)

2、布置作业,就选其中两小题:

全文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教学反思】

学会理性思辨、笑对人生挑战。

篇3:苏轼《定**》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诗词朗读

二、明晰诗词阅读的思路和技巧

三、提高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读出东坡的节奏旋律,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1、单个学生朗读,大家自由评议。

点拨:

(1)节拍:不疏不密,不急不缓。如“何妨……平生”,可以读得更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读出苏子行吟的味道。

(2)调子:不扬不抑,不温不火,如“也无风雨也无晴”,读出一份淡定和超脱。

(3)重音:抓住能体现作者情绪、情感的词,如“莫听”“何妨”“归去”(学生提出来能言之有理就行)

2、全班诵读,围绕感情处理来进行评议。

点拨:如“竹杖芒鞋轻胜马”里有喜悦和豪迈;“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随意、朴拙里有不经意的豪放,和“大江东去”不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里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3、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跟读、背诵。

说明: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来初步感知词意、词境。

二、读出本词的词眼题眼,进一步把握词的内涵与手法。

1、出题训练:要求每个学生给本词拟2-3个问题,并说说出此题的用意、目的,即推敲出题的有效性。

如“词中的‘雨’是什么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出题用意:因为它是创作本词的缘起,也是本词的一个背景,它和词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理解全词起着关键的作用,并且它运用了一定的手法。

参考答案: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用了隐喻和双关。交代了创作本词的缘由,也是本词核心问题的关键:即人该如何对待生命中的“雨”,为“归”的主题伏笔。

2、以组为单位,每组选择1-2道综合性题进行讨论探究。如:

l 词中哪句话最能代表苏轼形象以及苏轼的人生态度?

l“归去”,你认为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及苏轼其他作品谈谈你对苏轼精神世界的理解。

l“一蓑烟雨任平生”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给了你什么样的人生启迪?

提示:学生选择开放性的大题进行分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发言。教师点拨与点评,把握词的基本方向和内容要点。

3、小组内交换出题,每人选择2题书面作答。如:

l“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雨”和“晴”如何理解?

l“轻”在词中是什么意思?由此可见词人着竹杖芒鞋行于泥地时的心态是如何的?

l“迎”在词中起什么作用?

……

说明:引导学生寻找出题点,学会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品味关键字词句,由具体到抽象地赏析全诗。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三、读出自己的评价,加深对词及词人的独特理解

1、请学生用一句话评点这首词。

角度自选,语言简洁。

2、说说你心目中的苏轼。

鼓励个性,各抒己见,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

3、推荐他人的评价片段,以扩展学生的见识和思维。

l“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l“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l“遭受磨难最多最深重的文人。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充盈着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帅气,千姿百态,光彩照人。(陈友康)

l “自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元好问)

l“人生采取一种达观的态度,代表人物是苏轼,他把人生视为长久的延续,视为冷静的挑战过程。像这样从容不迫的人生观,也许只有博大的人格如苏轼者,才能水到渠成,化为巨流。”(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

l“在烟中腾云过了,在雨中行走过了,生命的事情一经过了,却是枉然。然而苏轼的一生并不‘枉然’,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到他笑对苍茫的人生态度,对后世文人有着莫大的影响,而苏轼更以其多姿的艺术形象和深刻的人文精神永远占据着中国文学史辉煌的一页。”(林清玄)

l“苏轼的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在于他文学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及其弟子所作传记)

l“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王灼云(《碧鸡漫志》)

说明:1、2两个小环节,请尽量多的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概括以及方向性上的导引;3引导学生不但看评价内容,也看评价方式,评价语言,以加强积累与理解。

四、读出语言的涵蕴与灵动,学习化用。

1、请学生化用本首词,写一句标题式的话,并与我们的人生观照。将学生的化用句子用投影方式部分展示出来,稍作评点。

2、教师提供自己的化用例句。如:

l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

l 化千般风雨为万般晴明

l 我有竹杖芒鞋,何惧风霜雨雪

l 莫听风雨,我且徐行

l 空漠人生无雨晴

l 若无雨晴,我们将如何书写人生跌宕的剧情?

l 一蓑烟雨几许人生

……

说明:在化用练习中进一步感受词的美,以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况味,并在这样的练习中提高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

结语:我们化用的不但是句子,也是东坡的人生智慧。愿我们人生的风风雨雨中,有东坡这样的大家相伴,以使我们的精神不苍白,灵魂不枯竭。

作者|卷子

公众号|卷子路上

相关专题 语文课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