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chl0715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chl0715”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共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分析

纵观今年初一历史试题,就全卷内容来看,试卷的设计与题型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来考查学生。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材料题的第14、16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如综合探究题的第17题)。但是个别题目考察的知识点太深,覆盖面过于广泛,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如综合探究题的第17题),考查关于“和谐社会”的知识体系,大多数学生未能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导致失分现象严重。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参加考试的总人数为48人,最高分为98分,最低分为20分,平均分为71分,及格人数36人,及格率为75%,80分以上的有14人,优秀率为29%。全卷中做得最好的是第三大题材料解析题(分值为32分),绝大部分考生的'成绩在20―30分之间,满分的有2人;做得较差的是综合探究题,有几个考生得10分,满分的仅有1人。总体来看,考试情况不理想,成绩不高。

三、学生存在问题分析

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答题不注意规范性,粗心大意。部分学生书写太草,乱涂乱画,错别字多。有个别同学把“周厉王”写成了“周历王”,“孔子”写成了“孙子”。

2、相关历史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考生对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答题含糊不清。如第四大题的第18题,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和巩固统一措施的推行的历史作用区分不清楚,导致失分现象严重。

3、知识运用的灵活性差。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答题,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4、史实混淆。部分学生对桀、纣的暴政和秦始皇的暴政区分不清,张冠李戴。

5、审题能力不强。(如第二题归纳列举题中的13题),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很多同学都写成了封建社会的成语典故,导致答案出错。

6、历史思维能力、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差。如第16小题第1和3问,学生失分较多,失就失在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东西,对材料不加分析,只知找书或材料分析不透,实际上材料中有隐含的答案。

三、对今后历史教学的建议

针对此次评卷工作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改进:

1、加强书写基本功的训练。

2、多注意引导学生审清题,有的放矢地作答,注重解题方法的传授。

3、在教学中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训练,使学生能基本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因为基础知识是其他能力培养的基础。

4、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提高归纳、辨析判断的能力。

5、要进一步体现以教材为依据,大纲为纲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社会问题,并加强对答题技巧的训练。

6、教师应多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强化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校的老师重视知识讲解到位,但效果不佳,原因就是学生兴趣没上来。总之,此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分数不高,在以后的历史学习中,我将和学生一起努力,一起探究,分析原因,逐步提高成绩。

篇2: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选择理由:

七年级学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学习的头一年,他们在小学时没有接触过历史课,所以历史课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因而对于他们来说培养学科兴趣就尤显重要,而且七年级又是初中三年的基础一年,因此选择七年级做试卷分析就具有一定的基础性和典型性。

二、试卷说明:

1、命题意图:历史学业考试试题本着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的原则,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考试不仅能够喜欢历史课程,而且可以通过考试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改进学生学习历史课的方式,增强其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其学习质量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命题范围:七年级历史下册1――11课内容。

3、命题依据:版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中国历史》教科书

4、试题预期难度:0.70―0.80左右。

5、考试方式:闭卷

6、试卷结构: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7、试卷的价值取向: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套试题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本套试题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以大运河、赵州桥为例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例如第2、12、26题。

②列举“贞观之治”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以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例如第3、8、9、24题。

③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例如第18、25题。

④了解宋代的节庆活动,从而让学生从中汲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当代的社会生活。例如第23题。

三、试题结构:

1、试题数量及结构:

2、试题类型及分布:

从上表可以看出:

①预期难度与实际考试难度基本吻合。说明本次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是合适的。

②川原和西山大部分学校平均分都能及格,有利于增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历史学科地位的稳固。

③千渭初中的优秀率达到了将近45%,说明该校对历史学科教学重视,且该校教师基本上以区级以上教学能手或新秀为主,教师素质高也是重要原因。

2、试题优点

就7年级试题来说,优点是:

①出题人能紧扣课本,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察,能有效把握和指导平时的教学和学习;

②重难点突出,考查全面,准确,提问准确,并能联系现实,且题型多样;

③注重培养情感,试卷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④试卷呈现方式出现新变化,出现了辨析题。就整体而言这套试卷,有助于对学生今后学习的努力方向提供指导,有利于增进7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历史思维的发展。

3、存在问题

当然本套试题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①试题存在互相提示现象;

②专业味道太浓;

③地方史知识渗透不够;

④识图题图印得不够清楚等。这将在以后命题中加以改进。

五、学生答题分析及今后教学方向:

1、学生基本功较差。书写不工整、不规范,错别字较多。应加大对学生文字基本功的训练。

2、同类知识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现象较普遍。应利用图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记各种知识点,避免混淆。

3、时间类知识点的掌握不到位。应利用编歌谣等多种记忆方法,强化对这些重要时间知识点的记忆训练。

4、缺乏答题技巧,不能学以致用。这个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慢慢养成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

5、答题缺乏条理,知识点不明确。要引导学生培养条理清楚的答题习惯。

6、审题不明,归纳总结能力差,分析问题能力欠缺,导致答题不理想。还需在日常教学中,依照课程标准,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考试已经落下帷幕,为了更好地安排下半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在此特对期中历史试卷的考试情况进行分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共三道题,分别为单选题、材料分析题、问答题,共计100分。就试卷难易程度来说,这张卷子难易度适中。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核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基础知识点包括这些:课本上的图文如4题,考核唐朝都城长安的城市平面图;文本中每一课的具有总结性的小标题如3题,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是虚心纳谏、知人善任;还考查了相关的历史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与哪个有关?总的来说,选择题的难度并不大。尽管试卷难度不大,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学生根本不重视这么课程,作为这么课程的任课教师,我认为学生出现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本人认为,任课老师再兢兢业业,学生手头没有配套的练习,这都很难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这们课程。因此借这个机会我想跟领导说说我的心声:给七年级的政、史、地、生都配上相应的资料吧。其次就是任课教师教学任务没有落到实处即没有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二答题共两个小题:

第1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知识。知识点学生并不陌生,但材料是以图表的形式展现的,由于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分析图表的能力,加之学生根本没有识记这个知识点,因而这道题的答题情况非常的糟糕。

第2小题,考查的是隋朝大运河的知识。试题给出大运河的图片,结合图片来答题。这题考查的也是课本的基础知识,最后一个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因而这张卷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即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就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这道题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能够难道一半分数的同学不到一半的学生。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得调整自己的方法。

第三题为问答题即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唐朝经济繁荣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就题目来看,难度并不大,聪明的孩子能够从试卷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值得高兴的是,这道题大部分学生都动手写了,不再给老师留空白卷子。这道题12分,我认为这么大的分值,就单单一个问题,这不利于七年级的学生得分,希望以后七年级的最后一题能够分成几个小题来分析。

关于这次测验,学生的成绩分布主要有以下情况:

七年级三个班的历史科目及格率均不到百分之五十,每班的优秀率均不足百分之二十。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任课老师,我将采取一定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

篇4:七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卷概况

本套试卷分选择题(40分)与非选择题(60分)两大类,非选择题又有辨析题(18分)材料解析题(22分)与问答题(20分)。从题型、题量、与内容要求上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紧扣教材,把历史知识和历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考查,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综合性特点和情感教育功能,同时注意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无偏题怪题,难易程度恰当。

二、试卷特点

1、从试卷内容上看,符合新课标规定的知识点及能力层次要求,立足课本,注意考察学科的基础知识,尤其是重点知识与主干知识。如秦的统一,商鞅变法,汉武帝的大一统,三国鼎立,张骞出使西域,史记,孔子,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2、试题角度新颖,表现在选择题上,很多题都有一个题引,引导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进而考察学生再认历史,理解历史的能力。

3、试题体现了生活化色彩,从生活中的习俗或节日切入,引导学生感知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这种切入点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易于激起学生的兴趣。

4、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分析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延伸,要求谈认识,体会,启示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些润物无声,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的作用。

5、试题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回顾历史,联系今天,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重要特点,本次试题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6、试题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特点。注重学科内主干知识的交叉渗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如材料第24题:既以时间为经,考察了台湾的历史与现实,又以地域为纬,考察了四川地区的工程与三国时期的政权名称,为学生勾勒出一个纵横交错的历史网络,而且还与乡土历史相结合,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第29题以孔子文化节与奥运会开幕式切入,既考察了孔子的贡献又考察了儒家思想,同时还考察了文字与造纸术的知识点,涉及知识点多达数十个,综合性特点十分突出。

7、试题体现了乡土特色。注意在乡土历史与中国历史之间寻求结合点,引导学生将爱国与爱家结合起来,这也是近几年来,各地中考的一个趋势。

8、试题图文并茂,涉及文物、图表、地图、新闻图片,且形象直观,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注意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图文结合学习历史的方法与习惯。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我校实行的是开卷考试,从考试结果上看来,整体情况正常,单选题及格率较高,反映出最基本的知识点还是能够掌握,但由于知识面大且容量多,学生对各课知识点掌握不牢靠,相近知识点易混淆。

2、材料题失分较为严重,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阅读材料不仔细,丢三落四。

2)在审题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3)历史基础知识欠缺,学科基本素养不够。

4)阅读面狭窄,相关知识太少。

3、材料题与问答题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语言运用、组织不过关,书写潦草,语文素养较差。从卷面上看,东拉西扯、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字迹潦草、文不对题、前言不搭后语、错别字连篇等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非历史素养问题所反映出的是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差,基本素养欠缺。

四、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

1、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校现在的学生大多数综合素质相当差,有的孩子的智力还在混沌状态,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些孩子普遍基础知识差,还不具备相应的学科能力。不谈生源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生源,我们只能放平心态,降低教学难度,重视基础知识的过手。

2、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有一种倾向,即认为只要强调基础知识就是守旧,就是没有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于是一些课堂过于求新,过于追求学生的所谓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显得花哨热闹,而学生的收获甚少。其实,教学的内涵依然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与能力是一个不能割裂的统一体,能力的获得总是伴随着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到一定程度也必然带来能力的飞跃。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其他的培养目标只能是空谈。

3、关注现实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近年来,各种考试总也免不了用现实问题切入,考察学生学过的历史知识,注重公民教育,所以教师要多学习、多交流、关注现实,引导学生分析现实问题,关注国家统一与发展,关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做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需要什么精神品质。

4、扩大学生阅读面,拓展学生视野,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潜移默化。

5、创建知识网络,给学生整体化的历史。近来的考试越来越综合化,专题化。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强调微观的知识点,而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

6、继续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本次期末考试中及格的人数相对其他学科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因此这学期要更加重视培优辅差工作,关注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的加大。

篇5: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答案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在答题表中相对应题号下的空格内。)

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

A.王莽 B.杨坚 C.李渊 D.杨广

2.6,一商人经水路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通过的几段人工运河是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江南河 ④邗沟

A.②③④ B.③④① C.③④② D.②④③

3.“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

A.隋亡之鉴 B.知人善任 C.居安思危 D.虚心纳谏

4.地方官人选直接影响着一方社会的盛衰。开元年间,重视地方吏治,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的皇帝是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6.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进士”“状元”称号应与历史上哪项政治制度有密切联系

A.分封制 B.推举制 C.科举制 D.禅让制

7.藏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祖先在唐朝时被称为

A.突厥 B.回纥 C.靺鞨 D.吐蕃

8.隋唐时期,中日交往的著名人物是

A.鉴真 B.戒贤 C.玄奘 D.戒日王

9.“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这是人们对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的赞美。它的设计者是

A.鲁班 B.李春 C.沈括 D.张衡

10.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出现在隋唐时期的是

A.指南针、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火药、造纸术 D.印刷术、造纸术

11.下列人物被称为“画圣”,并开后世写意画先河的画家是

A.王羲之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

12.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13.“交子”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反映出的最实质问题应是

A.农业生产出现新气象 B.手工业生产蓬勃兴旺

C.商品贸易空前繁荣 D.印刷技术世界领先

14.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在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政府专门设立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坊 B.市 C.瓦肆 D.市舶司

15.唐朝时与x藏地区进行友好交往的第一个使者是

A.蔡文姬 B.金城公主 C.文成公主 D.唐太宗

16.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向前发展 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7.下列少数民族及其首领搭配不正确的是

A.党项—元昊 B.契丹—松赞干布

C.女真—阿骨打 D.蒙古—铁木真

18.我国现在通行的省级行政制度最早出现在

A.元朝 B.北宋 C.唐朝 D.隋朝

19.一个生活在唐朝长安的商人,他不可能有的经历是

A.购买精美的艺术品—唐三彩 B.随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旅游

C.经常听到人们吟诵诗歌 D.能见到宏伟富丽的大明宫含元殿

20.我国文学史上,下列艺术形式形成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诗 ②词 ③曲

A.③②①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①②③

21.小明是个对联迷,有关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帝王,他写了许多对联,下列哪一对联是描写宋太祖的

A.开明君主吸隋训,贞观之治创唐荣 B.武周政治得发展,无字之碑任后评

C.调整政策呈开元,沉淫酒色误王国 D.陈桥兵变成君主,限制武功向文治

22.两宋之交的文学作品反映出的时代最强音是

A.歌颂祖国壮美的山河 B.揭露统治者的腐朽

C.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 D.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23.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24.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书中写道:“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这里说得“此城”是指

A.临安 B.大都 C.泉州 D.东京

25.宋朝时期都市文化生活蓬勃发展的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倡导 B.广大农民的需求

C.达官显贵的需求 D.城镇规模扩大和市民人口的增加

26.香港艺人汪明荃在唐人街留下了自己的手印,这是第三位在洛杉矶唐人街中山广场打手印的影视明星。“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此名字的由来说明了

A.在外国的中国人很多 B.唐朝文化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

C.唐朝这个大帝国永不衰落 D.唐朝与欧洲的关系永世友好

27.在“5.12”大地震中,川蜀大地上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包括被损毁的李白故居,11月30日国家推出打造北川国家纪念地旅游景区计划,其中包括李白文化。你认为下列对李白的评价错误的是

A.他的诗雄奇飘逸,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想象丰富,激昂奔放

B.人们称他为“诗仙”,称他的诗为“诗史”

C.他的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蜀道难》等

D.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

28.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句话体现了唐太宗的

A.文化政策 B.外交政策 C.宗教政策 D.民族政策

29.从960年到1279年,中国社会政治的突出特点是

A.经济上高度繁荣 B.对外交往频繁

C.文化上有了很大发展 D.政治上分裂,政权并立

30.《资治通鉴》的主持编写人是

A.司马迁 B.司马光 C.司马睿 D.司马炎

二、非选择题(40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国家财政收入的80%左右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太湖流域农业生产技术先进,精耕细作,苏湖一带成为农业高产区,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什么现象?(2分)宋朝经济发展的表现除材料反映的农业成就之外,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并各举一例说明。(6分)

材料二 月10日,浙江杭州西湖区投入多万元对城西的西湖广场进行改造,改造后的新广场将融于宋朝“花朝节”的历史内涵,届时宋朝花朝节热闹景象将重现杭州。

(2)宋朝的传统节日除材料二中的“花朝节”以外,还有哪些?试举三例。(3分)你认为杭州实施此项活动有什么积极意义?(3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12分)

材料一 “历史上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是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也就是说,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列宁

材料二 每年清明节前后召开的汕头谷饶镇民间文化节上,该镇的村民便以祭祀方式纪念宋朝大元帅文天祥及在小北山麓阵亡的南宋将士。

——新华网

上述两则材料涉及到两个争论的话题,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针对这两个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1)你同意列宁的看法吗?如若同意,请结合某战争事例来说明其正确性,如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2)在纪念文天祥的活动中,有人称文天祥为民族英雄,这种说法对不对?请说明你的理由。(4分)

(3)在这两个争论的话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4分)

篇6:七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5 BBADB 6-10 CDABB 11-15 DCCDC 16-20 ABABD

21-25 DDCBD 26-30 BBDDB

二、非选择题(40分)32.(1)经济重心南移(2分)还表现在丝织业,如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制瓷业发达,景德镇发展为著名的瓷都;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商业繁荣,出现了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繁荣,政府设置市舶司进行管理等(任选三例,表现的方面1分,举例1分,共6分,不局限上述说法,意思符合,酌情赋分)

(2)还有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任选三个,每个1分;例:意义:此次融于花朝节内涵,呼吁市民不要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防止民族文化流失,增强爱国意识等。(不局限上述说法,只要观点正确,叙述符合题意,即可赋分,满分3分)

33.(1)我认为列宁的观点是正确的,比如元朝发动的对南宋的战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这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史上时应该加以肯定的。(判断正确即可得2分,能举例说明,观点正确,即可得满分4分)

(2)例:文天祥不能成为民族英雄。因为在我国民族英雄是指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涌现出的众多英雄人物,文天祥反抗的则是我国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具有积极意义上的忠君思想,所以从今天角度看来,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不局限上述说法,观点与理由能自圆其说,答可以称为民族英雄的,可酌情得1-2分)

(3)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答全面的观点也可,满分4分)

篇7: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卷表格内。)

1. 香港歌星刘德华唱的《中国人》,有一句歌词说:“五千年的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可见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你能告诉我,目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叫什么吗?(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我国原始人类中开始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北京人 B元谋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3.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先后顺序是( )

①元谋人 ②北京人 ③河姆渡人 ④半坡人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④①②

4.下列农作物中是我国最早种植的是( )

①水稻 ②棉花 ③花生 ④甘薯 ⑤粟 ⑥蔬菜

A②④ B①③⑥ C①⑤⑥ D②⑥

5.决定了河姆渡居民采用干栏式房屋结构的主要因素是( )

A 河姆渡居民的聪明才智

B 种植水稻的需求

C 所处的江南地区河湖密布、潮湿炎热

D 为了同其它地区的居民有效地区别开来

6.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生活在( )

A黄河上游 B长江上游 C黄河中下游 D长江中下游

7. 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 华人是黄皮肤黄种人

B 海外华人是从中国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 炎帝和黄帝联合战胜了蚩尤

8. 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蚩尤 D尧帝

9. 传说下列人物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 )

A舜 B禹 C尧 D启

10.一个同学在新班级自我介绍时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是相同的。这位同学应该姓( )

A商 B周 C夏 D秦

11.下列内容中,标志着我国由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

A舜传位给禹 B启继承父亲禹的位置

C禹建立夏朝 D禹帝代替舜帝

12.下列哪个朝代又叫殷朝( )

A秦 B夏 C商 D西周

13.西周的第一位国王是( )

A、周文王 B、周厉王 C、周平王 D、周武王

14.西周规定天子、诸侯、卿大夫等职务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能继承,这就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禅让制

15.公元前2070年正确的称谓是( )

A公元前20世纪前期 B公元前21世纪前期

C公元前20世纪后期 D公元前21世纪后期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

1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

A宋襄公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

19.下列诸侯国中,地理位置最北的是( )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燕国

20.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是在(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1.在商鞅变法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奖赏

C去当兵建立军功 D大力垦荒而得到政府奖赏

22.我国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民俗,是为了纪念( )

A扁鹊 B屈原 C鲁班 D李冰

23.孔子的言行,由他的弟子整理编写成( )

A《春秋》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24.我国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 )

A夏商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25.我国最古老的帛画是( )

①《妇女凤鸟图》 ②《女史箴图》③《御龙图》④《洛神赋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50分)

1.朝代接龙(将下列朝代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6分)

春秋 西周 东周 夏 战国 商

2. 寻根溯源(请写出和下列历史故事或成语相关的人物)(4分)

烽火戏诸侯------- 徙木立信-------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蜀野千里,好为陆海。旱则引水侵润,雨则堵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请回答:

(1) 引文所说的是哪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该工程是何时由何人主持修建的?(6分)

(2) 该工程的作用如何?(3分)

(3)该工程建成后使成都平原获得怎样的美誉? (3分)

4.《史记-周本纪》记载:“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始由方伯。”

(1)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4分)

(2)春秋争霸出现了哪些主要霸主?(5分)你认为这些霸主能够称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至少写出两点)(4分)

5、时空隧道:

我们来到秦国,大改革家商鞅正在接受记者采访……如果你现在就是商鞅,你会怎样回答记者们的问题呢?请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回答

(1)记者问:秦国要想富裕,怎样才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3分)

商鞅答:

(2)记者问:国家富了,还要使国家兵强,那么怎样才能使秦国军队有战斗力?(3分)

商鞅答:

(3)记者问:作为国君,怎样做才能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呢?

(3分)

商鞅答:

(4)采访完毕后,有些记者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有些记者认为商鞅变法失败了。同学们,你们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6分)

篇8: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历史期中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本次考试做如分析: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4.九年级试卷分析概况:

选择题题型特点:1、覆盖面广:20道选择题涉及16课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题。

原因分析: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

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

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

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玻利瓦尔”的“利”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5、工作建议及构思:

1教师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

2教师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3在学习中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4加大阅读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平时注意纠正错别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当前教师亟应克服的问题: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只重知识传授,满堂灌;严重忽视能力的培养或缺乏培养能力的方法和手段;思想教育空洞落后,脱离实际,没有针对性。讲课枯燥没有激发(或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忽视地图、插图等的运用。

篇9: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八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

八年级历史试卷共五大题,由以下几个题型构成。第一题选择题,共计40分,第二题材料分析题,共计15分,第三题是联系实践题,共计16分,第四题是读图题,共计15分,第五题是实践题,共计14分。本套试卷没有偏题、怪题,整个试卷难易适中。

二、试卷评析:

1、整套试卷对教材各单元知识点的考查分配较均匀,涵盖较全面。

2、部分选择题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学生做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审题不清。

2、错别字较多。对一些常见常用的名词写错,如重返写成“重反”等。

3、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较差。随着能力考查的不断加强,取自于课外的史料也不断增多,阅读理解史料是解题的关键。但在本次结业考试的材料分析题中发现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4、对历史史实联系和分析概括能力还很缺乏。例如材料分析题,很多学生知识掌握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弱,对不够关心。

四、教学建议

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基本内容,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改变落后的教学手段,多尝试用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5、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对今后的教学建议

1.教师要认真学习《历史课程标准》,把握考试基本内容和要求。继续加强对《课程标准》、、考题的研究。《课程标准》是命题的范围和依据,是我们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备课组要重视对它们的研究,把握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复习要求,用教师在研究考试,把握命题方向上的多投入,换取在指导学生复习过程中的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复习时尤其是对一些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帮助的内容,对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扎实,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细致、到位。不能留有漏洞。

3、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加强集体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习题、备教法、备学法,分工协作。积集体的智慧为大家拥有、共用,取长补短,最后达成共识。

针对我们复习课,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

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

第二步,考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考试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

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的作用,学生是思维的主体。

第四步:巩固练习。题型、题量多少不限,主要是选好有针对性的题目,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练”的功能,起巩固本单元知识的作用。这样通过上面几个环节,“导”“学‘”练“三环节基本完成。第五步是课后记,类似于课后反思。对老师来说,本单元有什么不足和遗憾及补救措施可总结一下,对学生来说,本单元有什么缺憾的地方,或者有什么补充,甚至是对教师讲课的建议都可以记在上面。

(2)上课我们必须要从”细讲“过渡到”精讲“,讲要讲出新东西、新意境;从”演员“过渡到”导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们要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要”授之以渔“,而不要”授之以鱼“,重点、难点问题要讲深讲透,把大量的剩余时间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的提高自习效率,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布置作业和训练

要精选习题,强化训练。为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选题过程中,要坚持适量性原则。教师要下大力气,精选习题,把学生救出题海。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篇10: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 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

2.唐朝出现的下列社会现象,其中与大运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是( )

A.南北商船云集洛阳 B.少数民族聚居长安

C.农民用曲辕犁耕作 D.文成公主人藏

3.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4.南宋时期, 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A.隋炀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5.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7.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

A.文 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统一 C.繁荣与开放 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9.“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10.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 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的回答是(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苏轼

11.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

A.副宰相 B.通判 C.节度使 D.转运使

12.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 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南宋与金对峙 C.宋夏和议 D.北宋与金对峙

14.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

A.岳飞是北宋的抗金名将

B.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被投降派杀害

15.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南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6.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要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

A.铁钱 B.铜钱 C.交子 D.银票

17.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

A.主持变法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执行削藩政策

18.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

A.岳飞 B.辛弃疾 C.文天祥 D.杨家将

19.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

A.推行重农政策 B.下令合并州县 C.重用汉族官吏 D.设立驻藏大臣

20.下列省份在元代不属于“腹里”的是( )

A.河南 B.山东 C.山西 D.河北

二、材料分析题(21题22分,22题18分,23题20分,共60分)

2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在位时期什么样的社会状况?这一局面的出现与他采取的哪一革新措施有关?

材料二

(2)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二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是?分 别有何用途?

材料三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2分)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6分)

材料四 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2分)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显德七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后周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帅诸军北上抵御。初三夜晚,大军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他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擅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2)材料一中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达成此目的,他在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 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 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

材料二: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2)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在继承汗位后,接受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了哪些发展举措?

(3)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4)材料三中的印章体现了对哪一地区的管辖?并举出元朝对东南地区进行管辖的史实。这有何历史意义?

(5)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5 DACCA 6-10 CCCBA

11-15 BCBBC 16-20 CCCCA

二、材料题(21题22分,22题18分,23题20分)

21.(1)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2分)

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分)

(2)曲辕犁,筒车;耕作;灌溉。(共6分)

(3)科举制度;(2分)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分)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2分)

(4)玄奘 ,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6分)

22.(1)960年 , 陈桥驿( 4分)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分)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分)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2分)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2分)

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3分)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分)

23.(1)北魏、辽、金因推行汉法统治时间较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快相继败亡。(2分)

(2)元世祖忽必烈(2分)

措施:“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分)

(3)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4)x藏 (2分) 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4分)

(5)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2分)

篇11: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隋朝历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 B.国力强盛,“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开凿了大运河 D.因存在时间很短,对后世没有多大影响

2.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前期共同注意的问题是 ( )

A.轻徭薄赋 B.重用人才 C.善于纳谏 D.减轻刑罚

3.“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 的领导。 (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下列与武则天有关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代唐高宗视政,初显管理才能。 B.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

C.“武周政治”时期,社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极盛时期。

D.以残酷诛杀的手段对付李唐宗室

5.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 ( )

A.郡县制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羁縻州”制度

6.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主要表现在

A.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B.考试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C.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可凭才学参政 D.考试科目增多,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重要

7.“开元盛世”是在 ( )

A.唐高祖前期 B.唐高祖后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8. 唐朝时发明的农具有: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翻车 ④筒车 (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吐蕃的最高首领称

A.赞普 B.可汗 C.藏王 D.渤海郡王

10.上书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 的是 ( )

A.皮罗阁 B.怀仁可汗 C.松赞干布 D.尺带珠丹

11.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12.下列内容中,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 ( )

①都是唐朝僧人 ②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 ④都在唐朝对日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13.以下关于赵州桥的描述错误的是 ( )

A.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 B.这座桥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C.由隋朝的李春设计 D.七百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

14.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 ( )

A.李白 B.杜甫C.白居易 D.李杜

15.我国省级行政单位出现与 ( )

A.宋朝 B.元朝 C.战国 D.秦朝

16. 下列哪一项关联是错误的 ( )

A.吴道子——画圣 B.李白——诗仙

C.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 D.阎立本——《送子天王图》

17.下列有关宋辽议和的表述不确切的是 ( )

A.议和的背景是北宋军队在澶州之战中遭到失败

B.宋辽议和的内容是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

C.宋辽议和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澶渊之盟

D.宋辽议和后,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

18.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 ( )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C.宋王朝都要向三方称臣D.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19.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 ( )

A.丝绸之乡 B.鱼米之乡 C.瓷都 D.产茶中心

20.“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反映的是 ( )

A.唐朝时,劳动人民创造了大量财富 B.北宋时,占城稻的推广

C.五代十国时,南方经济取得的成就 D.南宋时,稻米产量的增加

21. 北宋前期,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是在 ( )

A.山东 B.东京 C.杭州 D.四川

22.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 (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23.在宋代,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 ( )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山东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是 ( )

A.秦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25.元朝时,我国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

A.回鹘 B.藏族 C.蒙古 D.回族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 13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员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各自的侧重点又是什么?(6分)

(2)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在哪里?(4分)

(3)请写出隋唐时期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4分,列举两例即可)

(4)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分析一下隋唐时期科技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吗?(6分)

27.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长期以来一直居于北方,但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南方的经济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2分)

(2)为什么从唐朝中晚期起南方的农业发展较快,并逐渐超过了北方?(4分)

(3)试述宋代南方商业繁荣的表现(4分)

(4)试述宋代南方手工业兴旺的表现?(4分)

28.什么是“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样出现的?(16分)

篇12: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10 DBBCC DCDAD

11-20 ABABB DCADC

21-25 CBCCD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 (1)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2分)

侧重点:前者从民族文化的自身加以发掘和发扬,(2分)后者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2分)

(2)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4分)

(3)唐朝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⑵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⑶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4分)

(4)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吸收外来文化;民族间文化交流加强;前代文化的积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等。(6分)

27.(1)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至南宋时最后完成。(2分)

(2) 原因:.①战乱较少,社会稳定 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动人手 ③是南迁的北方人和南方人辛勤劳动的结果。

④当时中国南北方自然条件发生变化,南方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宜农业发展;⑤优良品种占城稻的引进及推广(4分)(答对任意4点即得4分)

(3)表现:商业都市很多如东京和临安,有上百万人口;城市周围的集市逐步发展为市镇;海外贸易发达,广州、泉州和明州是主要港口;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4分)

(4)表现:宋代丝织业在民间出现了经营专业户,官营织锦院有工匠几千人,棉纺织业在南方逐渐普及;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采煤技术领先世界;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海船上装有指南针。(4分)

28.见书

相关专题 期中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