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解析几何试题赏析

jina886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ina886”参与投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考解析几何试题赏析(共9篇),希望您能喜欢!

篇1:高考解析几何试题赏析

高考解析几何试题赏析

题目:已知动圆过定点A(4,0),且在y轴上截得的弦MN的长为8.

(Ⅰ)求动圆圆心的轨迹C的方程;

(Ⅱ)已知点B(-1,0),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轨迹C交于不同的两点P,Q,若x轴是∠PBQ的角平分线, 证明直线l过定点.

答案:

(Ⅰ)轨迹C的方程为:y2=8x;

(Ⅱ)直线l过定点(1,0).

一、初步推广

图1证明:如图1,易知t与p异号,不妨设p >0. 由PQ不垂直于两坐标轴得直线TP与直线TQ都不是抛物线C的切线,即直线TP与抛物线有另一交点Q′,直线TQ与抛物线有另一交点P′.由于x轴是∠PTQ的角平分线,结合抛物线C的对称性得:P′与P关于x轴对称,Q′与Q关于x轴对称.故PQ,P′Q′和x轴三线共点D.

代入①得,x0=-t.即直线l过定点D(-t,0).

类似地,可以证明结论2和结论3.

结论2已知点T(t,0),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椭圆C:x2[]m+y2[]n=1(m >0,n >0)交于不同的两点P,Q,若x轴是∠PTQ的角平分线, 则直线l过定点m[]t,0.

结论3已知点(T,t,0), 设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l与双曲线C:x2[]m+y2[]n=1(mn < 0)交于不同的两点P,Q,若x轴是∠PTQ的角平分线, 则直线l过定点m[]t,0.

二、追根溯源

1. 广阔的背景

笛卡尔(1596-1650)认为欧氏几何“使人在想象力大大疲乏的情况下,去练习理解力”,代数则是“用来阻碍思想的艺术,不像一门改进思想的科学”,于是他“寻求另外一种包括这两门科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的方法”,并最终获得了建立解析几何的线索.平面解析几何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点与实数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以及曲线与方程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了几何方法与代数方法的结合,她的研究对象之一就是圆锥曲线的性质.

十五六世纪,由于作画、作图的需要而产生了透视法,笛沙格(1591―1661)首先对图形及其影像的几何性质进行研究,引入了无穷远点和无穷远直线、调和点列等概念,给出了著名的'笛沙格定理,逐步创立了射影几何.射影几何的内容之一是从极点和极线的视角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

今天,几何学已经有了十余个分支,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这时,我们无法用简短的文字述说几何学的灿烂历史,却能以一道高考试题为窗,探视数与形共舞出的奇妙世界.

2.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

关于圆锥曲线的极点与极线,已经证得下列定理:

定理2如图2,P为不在圆锥曲线C上的点,过点P引两条割线依次交曲线C于四点E,F,G,H,连接EH,FG交于N(当EH与FG平行时,N为无穷远点),连接EG,FH交于M,则MN为点P对应的极线.则PA、PB为曲线C的切线若P为圆锥曲线上的点,过点P的切线即为极线.

由定理1,在图中,PN为点M对应的极线,PM为点N对应的极线,故MNP为自极三点形.

定理3若过点P可作圆锥曲线C的两条切线,A,B为切点, 则直线AB为点P对应的极线;

定理4(配极原则)如果P点的极线通过点Q,则Q点的极线也通过点P.

图2图3

3.结论再探

设直线x=-t交抛物线于A,B,由每个点对应的极线唯一和定理3得,直线TA、TB为抛物线的切线.

三、试题之美

1.结构对称

正是依题设所作图形的“不完整”,使得我们产生“补美”的心理趋向,进而作出图1,获得解题突破口.在图3中,抛物线关于x轴对称,直线PQ与直线P′Q′、直线TA与直线TB分别关于x轴对称,且点T与点D关于y轴对称.而根据定理4得:点T与点D分别在对方的极线上.这些对称关系通过极点和极线的性质相互联系,形成整体.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指出“美和对称性紧密相连”,数学中的对称,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和谐,更是一种解题方法,常常使得我们追求整体的秩序井然,进而预见数学结论.

2.结论统一

四、解题断想

视野.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来审视中学数学内容,有利于教师“高屋建瓴”,把握知识模块之间的深层联系;从高等数学的观点探析试题的背景,有利于教师拓广视角,增强问题探究能力;以高等数学的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跳出题海,提升学习效益.

意境. 数学美在哪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通过一道高考试题,我们看到图形结构的对称,曲线性质的统一,还有数学方法的异曲同工. 做数学,就是欣赏美,就是在实证探究的基础上,在悠远的意境中感悟深邃的数学之美.

篇2: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备考方法

高考古诗赏析试题备考方法

例题 阅读宋人刘克庄的《北来人》,赏析画线的句子。(3分)

试说东都①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②。

【注】①东都:北宋都城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暗含两层意思:一是答题的开放性,由于题干未作具体要求,答题空间广阔,开放性特征明显;一是答案的唯一性,将主观题客观化,好像可以天马行空,但答案却是唯一的。

这首五言律诗,颔联中的“残”“泣”,是说石马残废和铜驼哭泣,使用的是拟人修辞。这两句所写皇家陵园的破败,寄寓国破的哀痛。

示例 运用对仗、拟人的手法,情景交融,以“残”“泣”写王朝的衰落,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

归纳 例题给我们的备考一个重要启示:答题角度要选,展开赏析要透。角度要选,即赏析时要选取最适合文本的角度,要符合古诗的写作特点;赏析要透,即赏析时要依据角度的内涵展开,透过外在的手法探究古诗的情感和表达效果。

[备考指南]

古诗赏析题的解决之道无非两点:一是角度问题,即赏析的切入点;二是赏析的深度,即赏析要透彻。

先说角度问题。要选择好的角度切入。这个角度是我们自己设定的。一般来说,可供选择的赏析角度有以下几种:(1)语言特色,主要涉及炼字析句、品析风格等。(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排比、比拟、借代等。(3)描写手法,主要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4)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等。(5)结构手法,主要有抑扬、照应、铺垫、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等。

以上5个角度,每个角度都可以写很多,因为篇幅原因,这里从略。

赏析角度要根据古诗突出的特点灵活选择,不可按照自己熟悉的角度削足适履。有时只有一个角度,如上例;有时也会有多个角度。不管怎样,都要根据赏析实际来定夺。

再说赏析深度。角度选定只完成了赏析的第一步,接着就要结合文本对这个角度运用所达到的效果或作用进行分析,要做到解读到位、赏析透辟。在平时的备考中,我们一般都要求同学们掌握必备的答题模式,做到有规可循。这些模式为:

(1)语言特色赏析:关键字句+描述情景+表达情感;语言风格+具体体现+表达效果。

(2)修辞手法赏析:修辞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感情。

(3)描写手法赏析:描写手法+再现内容+表达感情。

(4)抒情手法赏析:抒情手法+再现内容+表达感情。

(5)结构手法赏析:结构手法+再现内容+分析效果。

下面,我们以(2)“修辞手法赏析”为例进行“慢镜头”展示。看前面的例题和示例。

第1句“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指出了“修辞手法”;第2句“以‘残’‘泣’写王朝的衰落,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进行“具体分析”;第3句“抒亡国之痛”表达了情感。

坚持这样训练,就能对这些赏析模式渐渐熟练,就可消除因茫无头绪而无从下笔的困惑。随着训练量的增加,做赏析题时就能够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就能克服畏难情绪,取得良好的备考效果。

角度要选,赏析要透。只要我们仔细阅读,把握古诗思想倾向,研究诗句的写作特色,准确选择赏析的角度,熟练掌握必备的赏析方法,就能析透诗意,答好试题。

[练习]

1. 赏析李商隐①《桂林道中作》中划线的句子。

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

空余蝉嘒嘒②,犹向客依依。

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

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注】①李商隐:晚唐诗人,河南沁阳人。受牛李党争牵累,一生不得志。写作本诗时,作者为广西桂林观察使郑亚的幕僚。②嘒嘒:蝉鸣声。

2. 赏析宋人晁冲之的《感梅忆王立之》中划线的句子。

王子已仙去,梅花空自新。

江山余此物,海岱失斯人。

宾客他乡老,园林几度春。

城南载酒地,生死一沾巾。

【注】王立之与晁冲之是好朋友。王家住京城之南,园中以梅花闻名,诸名士常去其园赏梅赋诗。晁冲之写这首诗时,王立之已经去世。

3. 赏析赵鼎①《浪淘沙·九日会饮分得雁字②》的上阕。

霜露日凄凉。北雁南翔。惊风吹起不成行。吊影苍波何限恨,日暮天长。 为尔惜流光。还是重阳。故人何处舣③危樯。寄我相思千点泪,直过潇湘。

【注】①赵鼎(1085~1147):字元镇,南宋中兴贤相。这首词是作者南渡后所作。②九日会饮分得雁字:指在重阳节宴饮时写诗分到了“雁”的题目。古人常以酒作乐,其时必吟诗,常将诗题备好,如抓到了什么,就以什么为题吟诗。③舣:停船靠岸。

[示 例]

1. 运用了寓情于物的手法。作者将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在秋蝉身上赋予人的情感;在作者听来,秋蝉的鸣叫声好像在安慰、挽留客居之人,表达对来客的依依不舍。

2. ①照应标题“感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对故友的哀悼与怀念之情;②运用衬托手法,梅花不管人的情感而独自开放,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突出对故友的怀念。

3. ①直接描写动作和神态,写了大雁的“南翔”“不成行”“吊影苍波”的动作、形态,形象而有韵味;②烘托手法,用“霜露”“惊风”“日暮天长”等烘托大雁的孤寂、凄凉、零落;③拟人修辞,说雁“何限恨”,把雁人格化,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篇3: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12.(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篇4: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金陵(其二) 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答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宿甘露寺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答案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答案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篇5: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 “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 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17.(湖南省常德市届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8.(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                            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 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 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 丈夫的思念之切。 19.(河北省邢台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女叹 叶茵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陈文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答案  (1)①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之气(或“表达了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④表达了诗人对织女深深的同情 (或“表达了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意思对即可)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产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 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两句将“厌罗彀”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与同情。   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答案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 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篇6: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答案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   公元6,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答案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果突出。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宫  词(其八十三) 王  建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答案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答案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篇7: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答案  (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O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g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v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v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g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杜苟鹤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答案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②弃官归隐的思想。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点出了愁怀所在。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篇8: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讲解

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讲解

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

综观近三年高考的古代诗歌赏析试题,有两个特点非常明显:

一是试题切入角度小,但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命题时往往是选择诗句中的一两个关键意象切入,从形象、语言、技巧或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鉴赏,容易触发联想。

如全国卷考查“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及其在诗歌中的地位;全国卷从诗眼的角度切入,考查炼字的妙处;全国卷要求指出“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的好处;20广东卷要求考生从意象入手,分析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20全国卷)、山水情(20全国卷)、别离情(年全国卷)等。

考场上我们的考生一般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答题结果却是失分严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

就古诗赏析题而言,大体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请大家参考。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表现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老师笔记《古代诗歌赏析题问答模式例析》。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应答分析: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提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产生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应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一般可表述为: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第二步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指出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提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回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应答分析: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 居 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提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其所有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分析关键词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第一步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提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篇9: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1)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橘诗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相关专题 解析几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