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教育教育论文

悟空与悟饭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悟空与悟饭”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浅谈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教育教育论文(共12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独生子女教育中要注意的事项

独生子女的教育,既是一个实际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独生儿童既有与其他儿童一样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独生子女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所选择的教育方法。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克服重养轻教的倾向。

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父母心理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在独生子女的培养上,存在转重养轻教的倾向。许多独生子女的家庭,只注意从生活等各方面给孩子以无限的关心和爱,而对孩子的德育却很少提出要求,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少加以限制,只注意取得孩子的欢喜,而对孩子的过失却不闻不问或听之任之。这是独生子女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必须坚决克服。

2、不可急于求成。

望子成龙,盼子成才,这是每个作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不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不顾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一味过高地要求,把小小的孩子成天关在家里,进行“私塾”或“棍棒”式的教育,规定每天要写多少个字,算多少道数学题,练几小时琴。这样做,得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使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对智力开发极为不利。这个急于求成的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

3、要大胆放手。

人们对独生子女议论和担心最多的,是缺乏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而独立性和社交能力,要靠孩子通过与其他小朋友交往、接触、游戏来逐渐培养。因此,不能总是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走出家门和同龄的小朋友们一道玩耍、学习,不要担心他们会和其他小朋友打架。来自不同父母、不同家庭中的同龄人,有不同的性格、志趣和爱好,各自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孩子们在一起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是独生于女在性格、智力、品德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4、要爱而不娇。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爱对每个儿童都是需要的,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爱有利于孩于的智力发育。但是,对独生子女来说,要防止过分溺爱。要爱而不娇,对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满足,不合理的要限制,既要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又要不失父母的权威性,对孩子要爱,但是一定要让孩子知道正确与错误、是与非的界限,尤其要防止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

篇2:如何把握独生子女教育中的有利条件

如何把握独生子女教育中的有利条件

由于独生子女是“独苗”,一般地说,父母都比较重视对他们的教育,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我国目前广大职工的生活条件下,独生子女也比较容易获得适宜的营养条件,促成其良好的发育;比较容易获得适量的玩具、书刊以及锻炼身体的物质条件(如冰鞋、球类等),这为孩子的教育与心理发展,特别是早期教育与发展智力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条件。如果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把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向智力活动,随着孩子的成长,将会结出丰硕的智力之果。

独生子女正因为处于“独生”的`地位。父母买来的一切物品,往往让其参与支配;因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独自活动的机会也比较多。如果利用这个“特点”,引导孩子善于正确地独立支配家庭用品(特别是文化用品),“代表”家里人去独立地处理周围发生的事件,加上一家成人的督促和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不仅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活动能力,而且也容易养成礼让谦恭的好作风。

独生子女的父母能集中精力来关心孩子,如果引导的方向正确,就为孩子良好品德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为了培养孩子成为“三好”学生,父母能有较多时间注意与幼儿园、学校的老师取得密切的联系,关心孩子在思想、学习和身体上的点滴变化,关心孩子遵守社会公德中细小的表现,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思想教育,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因为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会把全部的感情和爱抚都倾注在他身上。如果把这种充分的抚养与严格的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从衣、食、住、行到智力和品德的培养,都坚持这个原则,无疑地,独生子女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将有条件获得比较理想的发展。

独生子女,作为家庭中唯一的孩子,理应当好父母的助手。如果父母放手,让他承担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让他从劳动中学会关心别人,这不仅能使孩子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和乐趣,还能逐渐养成孩子爱劳动的习惯,以及为别人、为集体服务的观点,成为助人为乐的人。将来到了社会,也比较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和爱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独生子女教育中有不少有利条件;幼年独生子女良好而健康的心理特点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地决定于家庭教育。但如果教育不得力,富裕的物质条件也能变成孩子娇生惯养的基础;如果教育措施跟不上,而过分迁就、溺爱,就会助长孩子的“优越感”,甚至诱使孩子不良心理特点的产生。因此,教育独生子女,同样要注意“扬长避短”。

篇3:浅谈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教育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孩子的行为受到家庭最直接、最连续、最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数量大增,随之而来的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问题使得社会越来越关注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本文中笔者着重从独生子女的分享教育谈起,探讨了家长在对待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进而论述了家庭教育中应该具有的分享教育,最后就误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中国传统社会提倡多子多福,但是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很多父母秉承着“物以稀为贵”的理念,把独生子女放在了无比特殊的地位,以致于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无所适从。同时孩子也承受着周围太多的压力,而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下面提出几点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容易陷入的误区。

(一)甘当“孩奴”,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一方面,在日常的物质生活方面,一切以孩子的需要为中心,无条件无限度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日常生活中,“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在很多父母身上得到了真实的映射。很多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享用着家里最好的资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而父母就像奴隶一样为子女默默奉献一切。久而久之,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牺牲都是理所当然的。当孩子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各种问题就随之而来,懒惰、物质攀比、依赖性差、独立性差、霸道、占有欲强、个人中心主义等等。前一段在网上闹的沸沸扬扬的留日学生汪某刺母事件就真实的反映了父母甘当“孩奴”的恶果。据报道汪某在日本留学期间从来没有打过工,所有的费用仅靠母亲工资支付,最终因为学费问题和母亲发生争执,在机场连刺母亲九刀。

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一切以孩子的成绩为中心。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奥数班、英语辅导班等就成了孩子生活的重心。同时,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孩子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在这样一种理念的指引下,择校风、陪读风愈演愈烈,独生子女的压力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另外,独生子女每天奔波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就随之减少,这使得很多独生子女在步入社会后眼高手低、智商高情商低,甚至出现交往障碍。

(二)以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人生,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孩子

中国的文化传统使很多父母存在着“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一种误区。很多父母打着“为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苦口婆心地劝导孩子学习钢琴、学习美术等,而忽略了孩子真正的兴趣、忽略了孩子的内心需求。同时,很多父母甚至把自己未完成的职业理想强加给孩子,把孩子当做实现自己愿望的一种载体,而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主见的人。因此,很多父母会抱怨为什么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为什么孩子会厌学、逃学等,其实是父母非理性的要求造就了这样一种结果。

二、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分享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可以看出,父母过多的从自己的立场行事,没有很好的把分享教育应用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这造就了孩子自私自利、不懂分享的性格。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迫切需要分享教育。

(一)劳动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大包大揽,过分保护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活。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参加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劳动分享可以在很多方面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1、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首先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而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强对自己的责任;其次,让孩子帮助父母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主人公的意识,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劳动、家庭事务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最后,适当的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劳动分享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没有兄弟姐妹,这样的环境容易使独生子女不善于团结协作。父母创造条件让孩子在与自己或者同辈群体的协作中完成一些事情,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孩子意识到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条件。同时,在与父母或同辈群体合作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使孩子学会为人处事,学会适应社会。

3、劳动分享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独生子女的超前消费、浪费、盲目攀比等不良行为习惯都是在对“劳动不易”无知的基础上形成了,因此劳动分享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劳动的艰辛和赚钱的不易,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朴实、节俭的优良习惯。

(二)思想分享

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思想独立性,以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孩子的人生,这种错误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毫无主见,要么叛逆、执拗。因此,加强父母孩子间的思想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思想分享有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思维能力。现代社会需要有见解、有决策能力、有执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而思维的独立对于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异常重要。同时,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规划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孩子遇到选择做决定类的事情时,父母扮演的角色只是一个帮助者和引导着,而不是决定者。

2、思想分享有助于孩子独立行为习惯的形成。很多独生子女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可以归结于父母。因此,父母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不应该让孩子觉得自己处于一个特殊的地位,而应该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平等的决策权、参与权、话语权。这样在提升孩子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支配能力,使孩子养成独立的行为习惯。

三、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整个人生的后续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面对独生子女特有的家庭环境,家庭中的分享教育更是孩子整个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不管是社会还是家长自身,都要创造条件提升家庭的教育水平。

(一)就社会来说,目前虽然我国已经意识到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就如何提升家教水平,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国家可以集中教育资源,创办教育咨询机构,使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不至于无所适从。另外,完善家长学校。使家长定期地从家长学校接受最新的教育理念,摒弃自己那些不合时宜的教育方式,从理论上提升自己的教育修养,进而指导教育实践。

(二)就家长自身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条件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

1、有一种残忍叫呵护备至,有一种爱叫残忍。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吸取老子“无为”的理念,学会“消极教育”。不要大包大揽,适当的放手让孩子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父母在适当的时候要充当兄弟姐妹或同辈群体的角色,创造条件同孩子共同完成一件事情,让孩子学会合作、学会付出、学会感恩。

2、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孩子的方式,树立全面发展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树立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孩子学会成功并幸福的生活,而不是让孩子的成绩如何之高、钢琴弹奏如何出色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从孩子的立场出发,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关注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同时,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着手,引导孩子学会感受幸福,提升生活质量。

3、在科学发展观理念的指引下,创造平等、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首先,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隐私,而不能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种私有产品。比如有些父母为了了解孩子,就偷看孩子的日记或手机短信,这就犯了家庭教育的大忌。其次,父母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意见,而不应该时时刻刻以长者自居,以命令式的口吻与孩子交流。最后,对待家庭事务父母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感觉自己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提升孩子的责任意识。

总之,随着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提升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只有社会、家长通力合作,家教水平才会有跨越式的发展,独生子女才会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肖红梅.浅议幼儿期家庭劳动教育【J】.创新教育,(13)

[2]冯静.中美家庭教育比较及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J】.新西部,2010(8)

[3]王凤亚.家庭教育与孩子思维独立性的培养【J】.幼教天地

[4]徐梅.家庭教育与独生子女的性格形成【J】.科教文汇,2010(5)

篇4: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迎来了独生子女的第一代子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6+1家庭”。这就决定了幼儿的成长势必是在备受关注的环境中,家长过多地照顾孩子的生活、学习,淡化了其经历挫折和苦难的机会。孩子们不懂得什么是挫折,也更谈不上抗挫折能力。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的不正确,不仅不利于幼儿个人的成长,同时也不利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因此,本文着重阐述了什么是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并结合实际浅谈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应如何进行开展。

【论文关键词】幼儿挫折教育 抗挫折能力 心理素质 挫折教育方法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相应的职业;又要求具有一定的意志品质,能经受住工作和生活的波折。这就要求我们要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幼儿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进一步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 挫折及幼儿挫折教育

人的一生既有顺境也有逆境,挫折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我国近几年对挫折教育尤其是幼儿挫折教育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综合国内外有关理论和学说,本人认为所谓挫折就是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在追求达到特定目标的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反抗。所谓幼儿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事业发展和教育的要求,利用或创设某种情境,提出某种难题,启发和促使幼儿动脑、动手来解决问题,使他们养成乐于尝试,勇于克服困难,敢于经受挫折的习惯,从而引导幼儿逐步摆脱依赖,形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二 实施家庭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幼儿挫折教育的内容

第一,正确地认识挫折。挫折几乎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一个重要的伙伴。它伴随着我们起伏跌宕的一生。有的理论强调挫折会引起人的情绪恶化,但错并不在于挫折本身,而在于每个人对挫折的认知和态度。所以说形成对挫折正确的认知是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关键。而这就需要家长做到教会幼儿在克服困难中正确认识和理解挫折,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他们不怕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第二,真实体验挫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往往会采用说理教育法,这也是大多数家长的通病,他们恨不能将所有的经验和教训一股脑地教给孩子,以避免其将来走弯路。但是家长却忽略了充分感受和体验挫折才是挫折教育的基础。相对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更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当他们面临困难时,成人常常会代他们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可能会有对挫折的充分感受和深刻体会。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幼儿形成依赖心理。而挫折教育势必要破除幼儿的依赖性,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切身地感受困难。我想只有当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解决问题及克服困难的能力。

第三,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面对挫折我们不能盲目应对,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家长一定要做幼儿行为的导师。通过挫折教育,要使孩子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加强挫折认识,并积累经验、掌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相信只有掌握正确的对抗策略,幼儿应付挫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一般来说,幼儿战胜挫折的方法有:自我鼓励法、补偿法和适度宣泄法。

2.幼儿挫折教育的'途径

第一,利用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利用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挫折情境,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自然情境因为有自然性和真实性,能使孩子充分地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领悟会更成熟。如,孩子跌倒了,家长不要去扶,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这就是一种简单而实际的磨炼。生活中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要学会放手,给孩子学会独立的空间和接触挫折的机会。   第二,通过创设困境进行挫折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现代人的竞争能力,家长应舍得让孩子去吃苦,并有意识地去给孩子创设一些困境,使孩子的意志得到更好的磨炼。国外的幼儿教育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如日本有许多幼儿园,无论是春夏秋冬,都让孩子进行裸身锻炼;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尽管身价亿万,却要求子女去打工挣钱;印度已规定了小孩子的“饥饿日”。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3.幼儿挫折教育的方法

第一,客观地评价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由于每个孩子的家庭环境及成长背景不同,所以也会各有长处和不足。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优点,而无视他的缺点,孩子也就会对自身的不足缺乏认识而变得骄傲自满并且不能接受失败。如果家长对孩子教育期望过高,不符合实际,就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不敢面对失败。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谓知己,就是说家长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未来的人生道路可能会在哪方面受到挫折。而知彼就是要帮助孩子认识环境、了解社会,如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现实生活中又存在哪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等。必须让孩子懂得做事要向高目标努力,但同时也要做好承受最坏结果的思想准备。

第二,给孩子树立榜样,培养孩子克服、战胜困难的信心。家长在幼儿的眼里是非常高大、无所不能的,家长的言行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幼儿,对幼儿来说家长的行为是最具说服力的榜样。因此,作为家长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常常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并教育孩子要把名人作为榜样,激励幼儿勇敢地面对挫折。要让孩子知道:只有在挫折中不断进取的人,才有可能摘取成功的桂冠。

第三,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培养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家长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在闲暇时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活动或到亲戚朋友家做客,鼓励孩子不断适应新环境,多与人交往,从中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并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力,培养互助精神,增强团结友爱的意识,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引导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一是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首先应纠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从孩子自己吃饭、穿衣服开始,大胆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到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一定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三是培养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家长应注意创造机会,在家中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予孩子决策的权利,培养孩子选择和作决定的能力。

第五,加强艰苦磨炼,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家长应创设一些特定的情况,加强对孩子艰苦磨炼,让孩子获得适应能力。一是让幼儿体验“累”的滋味;二是让幼儿体验“饿”的感觉;三是让幼儿体验“冷热”刺激。

第六,增强孩子心理防卫机制,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我们知道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甚至心理健康被看做是更为重要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的指导,提高其对挫折的忍耐力,消除负面影响,增强幼儿的心理防卫机制。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教会孩子在失败中总结教训,鼓励孩子在挫折中百折不挠,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所以说,学前时期承受一些挫折是一生的宝贵财富。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显得尤为必要。家庭是人生启蒙教育的第一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幼儿实施挫折教育,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幼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循序渐进,并掌握好挫折“度”,避免负面效果的产生。家庭这一个体社会单位具有教育的随机性、长期性和影响性。所以,幼儿在学前期实施家庭挫折教育是实施幼儿启蒙性挫折教育的最佳途径,对幼儿的一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丽菊、姚向君.家庭教育中幼儿挫折教育新探(之二)[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5)

篇5:小学语文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价值论文

小学语文教育中家庭教育的价值论文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语文是所有学科当中最重要的一门基础教学学科,是集人文、实践及道德修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标准。新课改实施后,对小学语文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学校方面要进行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良好培养。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将详细探讨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综合性教育;学习习惯;家庭教育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较大挑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良好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成为学校教育良好的辅助力量。由于家长没有经验,很多方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学校,多少有些盲目,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献计献策,为提升小学生语文教学水平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人文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几乎全部都是关于我国五千年文明传承下来的人文知识以及文化素养,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传递,一代代相传下去,影响着我们每一代人,也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衡量标准。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仅仅通过简短的课堂时间根本无法很好地传达,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再加上有很多知识看上去是比较抽象化的,需要学生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过程,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其重要知识。为了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家庭教育为此成为重要载体,为学生还原更真实的课堂知识内容,使生活与实践教学达到有效的结合。同时,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比如,家庭的家风、家规,父母以及长辈们的为人处世、勤俭持家、道德情操都会成为小学生效仿的对象,对小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尤其是社会各界组织全民阅读活动,唤醒了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开始逐渐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全民阅读不仅使家长成为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榜样力量,影响小学生认识阅读学习存在于生活中的时时刻刻、点点滴滴中,要养成合理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小学生热爱读书、热爱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同时,家长通过全民阅读活动,自身的文化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正所谓读书使人明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家长要以身作则,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小学生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使学习成为一个家庭的良好风气,指引着每个家庭世世代代相传下去。

2.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拓展

与其他小学课堂教学不同,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的面相当广泛,比如,语言、历史、文学、建筑、美学、音乐、科学等各种领域应有尽有。新课改标准实施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衡量标准,单靠教师的一臂之力显得微不足道,所以要结合各方力量,共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作出贡献。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受到年龄的限制,可能思想和行为不太容易受到自己的控制,可能容易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状况。而且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比如,周末、寒暑假等。在这段时间内,家长完全可以培养学生某种特殊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世界,使小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例如,家长可以带领小学生参观博物馆、游乐园、看电影等活动,然后针对一天的活动进行感受的描述,这就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写作素材,避免了小学生出现无从说起的情况。同时,也使得小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学到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小学生在课堂上就会全神贯注地倾听教师讲解,进而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

1.语文求知欲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就是培养小学生的求知欲望,类似于十万个为什么。要培养的就是小学生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及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针对以上家庭教育的培养内容,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详细的探究。其实培养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结合小学生年龄小的情况、思想尚未成熟,可以以故事手段作为一个良好的开门砖,将知识融入小学生特别熟悉的自然现象等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望。但是,家长还要考虑小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引入不宜太过科学性、复杂性,最好是简单、易懂的。比如,一些简单的科学技术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飞机如何飞起来的、火车是如何发动跑起来的等。

2.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小学生是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多小学生通过家庭教育的熏陶,养成了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好素养。家庭教育重点是对小学生学习态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家长要从四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学习态度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一心不可二用等教育观念,写字要工整、简洁明了,今日事今日毕的行为习惯,也要有不怕困难,遇到困难想办法解决的决心和勇气。其次,要培养学生放学自觉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题型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任不会的问题。再次,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在保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时间的利用率。最后,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能力。比如,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思考能力、写作能力及预习水平、复习能力等。

3.家庭作文的辅导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也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管理的一部分知识内容。家庭辅助教育中对辅导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要结合小学生年龄,太小的小学生写作能力主要靠口述,家长要引导小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透彻,然后再帮助小学生积累写作案例。大一点的小学生可以对写作的学习更加细化,对字、词的积累更多,将写作的内容一点点涉猎到文字中。再高一点的小学生家长是引导小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从书籍中找到重点思想,学会分析文章脉络,不断拓展文章内容。通过分段管理、培养,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指导提供了可能性。综上所述,为了更好提高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家庭式教育是典型的案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一定的提升和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娜.浅议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J].教育管理,.

[2]成常贵.新课改语境下小学语文家庭辅助教育内容浅探[J].新课程导学,.

篇6: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探讨论文

家庭教育的教育方法探讨论文

摘要: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它浓浓的亲情,它是无与伦比的,是任何教育都不可替代的,孩子的学习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所以我们应该尽可能抽时间陪孩子,家长与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引导、鼓励孩子们热爱学习,学会学习。

关键词:家庭教育;引导;鼓励;奖励;

说到孩子的教育,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完的牢骚,虽然家庭背景不同,各家的教育方式不同,但家长们都有同一个目标,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的成长。作为父母,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都会翻阅很多育儿图书,向许多过来人请教育儿经验,目的很明确,就是期盼自己的孩子不走弯路和错路,特别是在学习的道路上能一帆风顺。

一、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需要家长细细的引导

从孩子刚踏入校门,我就和孩子一起商量制订每学期的放学作息时间表,涵盖了从她放学到晚间睡觉这段时间。孩子从小喜欢看动画片《大耳朵图图》,里面有一集是用收集星星的形式实现愿望,我就效仿动画片里的内容,在每日时间表的下方留下空格让孩子对自己今日作息时间遵守情况用敲五角星的形式进行自我评价,红星表示好,绿星表示一般,蓝星表示未完成。每周末准备几张心愿卡,让孩子填写认真的写下自己的希望达成的心愿,并在每张心愿卡的背面敲上实现心愿需要的红星数目,作为下一周周末活动的安排。到了周五晚上,做完作业,我们就一起清点本周获得的红星数,孩子根据星数再挑选可以实现的心愿卡。有时候,孩子的心愿很简单,如一次晚间护城河边的散步,一次超市逛一圈,去游乐场玩一次等。用这个集星星实现愿望的方法来督促她完成每天必须的学习任务,让孩子参与到活动的安排中,明白了放学后哪些事情做了可以加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换得愿望的实现。此活动一周一轮换,注重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增加了亲子间的亲密度。

二、好的学习态度的养成重在日常家长的陪伴

孩子在低年级时,我始终坚持陪同完成家庭作业,当然陪同并不等于看着,盯着,而是适当地监督和提示,并在适当时候纠正姿势、检查书写质量。陪同孩子完成,虽然要花费时间,但同时也可以用这个机会了解孩子一天的所学内容,便于沟通;并且掌握孩子的弱项,通过询问、提醒和联想启发等互动方式促进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并及时消除疑问。我们发现同孩子经常讨论问题,还会给大家带来些乐趣和兴趣。如今孩子的学习进入一个稳定阶段,学习的陪伴随着孩子的成长需要进行适当,当孩子按照作息时间点,准时坐到写字台边准备开始做作业时,我先问她三句话:第一句,今天有哪几门课有回家作业?第二句,今天的作业那些是口头的,那些是笔头的?第三句,你觉得今天哪项作业是需要我支援的?问这三个问题,其实,就在和孩子分析今日作业的要点,给她理顺作业的先后关系。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都想快快的高质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得到100分和优秀,回家能获得家长的夸奖和表扬,这时候,家长在做作业前的三句话,让孩子在明确作业内容后,满怀信心的开始完成每日作业。

现在孩子每天写作业,还有安排复习都是很自觉,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各科的作业任务。所以,必要的陪伴是为了让孩子慢慢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把握时间,提高效率。

三、好的学习能力的养成需要家长的鼓励和信任

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不断的鼓励、称赞和支持。有时笑脸说的一句话远比大声的呵斥来的有效多。这点我相信每位家长都深有体会。估计没有一个孩子不调皮,不惹得家长生气的。在多次和孩子的斗智斗勇中,我逐渐体会到要学会缓和语气,克制冲动,要时刻想到现在我想解决问题,而不是让换来孩子的抵触和痛哭。在学习货币单位时,孩子对钱没概念,做课外题错误百出,当反复讲解她仍旧搞不清时,家长往往会心中怒火熊熊燃烧,讲话声调变高,语气生硬,孩子经常是呆呆的或是眼泪汪汪,一点都学不进,听不进。这时候家长就需及时总结问题,着手想想纸上谈兵这招行不通,能不能有什么贴近生活的方法让孩子将书本的知识点理解到位。为此,家长可以带她去孩子去超市,让她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先从买一样东西开始,提醒她一定要拿好收据,回家后,和她一起回忆买东西的过程,在草稿纸上算买卖东西的金额。孩子性格内向,在陌生人面前腼腆拘束,锻炼她到小超市买东西,不但弄清楚了数学问题,而且发现渐渐的孩子变得开朗了。最近学习新知识分米毫米时,孩子会主动拿着各式各样的尺,把家里的大小物件测量个变。可见,有时,家长适当的转变,往往能得到超预期的回报,孩子的学习就会从被动变成了主动。

四、好的`学习成绩来源于家长的鼓励

多数孩子都惧怕考试,问其原因责任不在孩子,关键在于家长。不管是月考、中考、末考,甚至是孩子的每次默写成绩如何,家长都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让分数给孩子造成学习上的压力,要帮助孩子养成客观分析试卷的习惯。例如每次考试结束,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错误的原因。事先准备一本错题本,让孩子自己把试卷上错题抄下来,自己再重新做一遍。做之前,可以先让孩子说说自己错误的原因,到底是审题错误,还是计算错误,然后家长再帮孩子总结一下,这时家长的首要任务是把孩子的分析再深入一点,肯定孩子的进步和所做的努力,家长要意识到,不管是老师布置的回家作业,还是考试,只有一个目的:掌握知识。考试是检查一下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是否合适等,然后再来改进。做作业,也是一样的,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复习,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旧知识,同时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当然,在辛苦的学习时,家长可以实时的注意激励机制的使用,提前给孩子的学习定了一个目标分,当孩子通过努力达到了目标,就可以有一定的精神或物质奖励。适当的奖励,使孩子对学习更充满了兴趣。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孩子的成长过程也不可复制,每位家长在孩子的培育中要一定要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用平常心看孩子,用耐心等待孩子,用真爱赏识孩子,用智慧引导孩子。

篇7:学前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论文

摘 要:儿童早期潜力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需要好好把握,孩子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种育人艺术,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把握好学前教育方向,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为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学前教育 家庭教育 早期潜力教育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这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教育问题时说过的一句话。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内养成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将对幼儿日后健康成长和身心发育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幼儿学前教育将直接影响幼儿一生的品格与行为。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在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有社会其他群体不具备的优势,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得很好,对幼儿早期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良好的第一教育,则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

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孩子健康、愉快地成长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六方面入手。

一、树立“德智并举”的学前儿童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及各种行为习惯,在日常养成教育中教给幼儿对待人生的基本准则,培养幼儿对人生的良好心态和积极态度,这些最为重要,家长对儿童的学前教育必须与儿童独特的学习方法相适应,让儿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

只有把孩子教育成一个懂礼貌、讲文明、尊敬长辈、有爱同辈的好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比较完美的人。

二、坚持理智施爱、严而有格的学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孩子时除关心和热爱孩子外,需要理智地严格要求孩子。

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首先,家长在教育实践中要做到理性施爱。

家长通过无私的爱感化孩子,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与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既不拔苗助长,又不放任自流,既不一味溺爱,又不过分限制、压迫孩子,而是一种受理性支配的爱。

其次,家长要做到要求适度。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但严格要求不等于过度苛刻、不合理的要求,而是从教育目标出发,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

再次,家长要做到严爱结合。

严要出于爱,严要合理,爱要适当。

三、培养学前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

劳动教育为大多数家长所忽视,幼儿不仅参加劳动的机会少、劳动技能差、自理能力不足,而且劳动观念淡漠,表现为不爱护公共财物、浪费粮食、怕吃苦、不能勇敢面对困难等。

应从小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劳动习惯,在教给孩子安全知识的情况下,先让幼儿做自己的事,然后教育孩子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幼儿的意志力和优良的劳动品德,从小教育幼儿形成自尊、自重、自强的性格。

这样幼儿成人后才能正确对待挫折,适应能力强。

四、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利用一些困难情境训练学前儿童。

幼儿的活动范围有限,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

家长利用自然情景进行挫折教育时,还要注意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景和机会,让幼儿得到各方面锻炼。

为了提高幼儿的挫折承受能力,家长可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幼儿逐步经受磨炼,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耐挫力。

如远足、劳动、竞赛、批评、延迟满足等活动和手段,可以锻炼幼儿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待失败、打击的能力。

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活动中容易让幼儿接受和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

游戏时可设置一些人为障碍,让幼儿自己解决……如让幼儿到暗房子里取东西;和小朋友闹矛盾怎么办;户外游戏时引导幼儿走“独木桥”,爬障碍物;角色游戏中安排幼儿分别扮演人际关系冲突中排斥和被排斥的角色,让他们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冲突的原因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五、为学前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与同伴交往可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自我中心。

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样他必然要在不断磨炼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而这种磨炼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耐挫力。

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六、家长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做好表率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是大量需求高尖端人才的时代,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尤其加强幼儿教育,因为它是人生中的启蒙教育。

那么幼儿教育中最初的教育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最先的教育者是老师还是父母?一些专家认为幼儿最基本的教育是在家庭,显而易见,最先的教育者应该是家长而非老师。

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参与子女教育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

现代幼儿教育不仅包括幼儿园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为人们共识。

父母要做好幼儿的表率,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幼儿,幼儿对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想学,父母的语言、行为、待人接物的方式等都会对幼儿起到很大的作用。

儿童的早期潜力发展是一个稍纵即逝的时期,需要好好把握,孩子的发展是一维的、不可逆的,因此,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一种育人艺术。

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

只有这样,家长才能把握好学前教育的`方向,走出学前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从而为孩子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华.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误区.

[2]李红.走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误区.

[3]龚小河.浅谈幼儿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4]李连英.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修正策略.

篇8:学前教育中的家庭教育论文

摘 要: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应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结合、互补,为幼儿教育保驾护航。

关键词:家庭;幼儿园;教育;影响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篇9:在班级管理中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策略初探论文

在班级管理中外来民工子女教育策略初探论文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外来民工这一群体的队伍也随之不断壮大。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中村,由于当地拥有不少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和工厂,也由于地处城郊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成为不少外来民工的居住地。因此,外来民工的子女也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这些孩子们不同于一般的插班学生,他们在语言、生活和学习习惯上与其他学生有着诸多的差异,简言之,就是文化的差异性容易导致其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

如何帮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如何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如何使他们融入新的集体,使这个集体健康而和谐,成为老师们十分关切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现在谈谈我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大处着眼,营造博爱的集体文化氛围

1.用博爱营造一个温馨的“家”的氛围,使其有一种归属感。

利用班会课开展《我们都是一家人》主题班会,学唱刘德华唱的歌曲《中国人》,让大家认识到我们都是一家人,我们这一家人都有着炎黄子孙的血脉,我们是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我们的祖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有着广袤的疆土,处处是我们的家,新来插班的同学就像我们的兄弟姐妹一样,我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2.增进了解,摒弃偏见和歧视,学会关爱,学会尊重。

利用班会课开展《外来民工对潮贡献知多少》的主题班会,唱一唱《劳动最光荣》之歌。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到外来民工在潮州工作涉及了诸多工作领域:饮食、货运,我们居住的房子等等都和他们的'劳动有关。他们质朴、勤劳,他们在潮州工作,对潮州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是非常值得我们尊敬的。现在我们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个关爱外来民工的大氛围,他们的子女在我们学校读书,甚至我们有缘就读于同一个班级,这是我们的光荣,我们也要形成一个关爱外来民工子女的、博爱的班集体,而最大的关爱就是尊重。

二、小处入手,培育身心健康的孩子

1.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其一,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外来民工的子女由于在原来就读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不同,师资不同等原因,刚转入新的学校,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特别是中高年级,由于学习的知识量的增多,其差距更加明显,像英语这一科有的原来根本就没有开设,其难度可想而知。这样,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巨大的难题使他们容易或多或少地产生自卑情绪。这些自卑感是他们对环境消极的对抗。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心理正常的发育。

对此,我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转来了五名学生,都是外来民工的子女。已经是五年级了,但他们都从未接触过英语。我担任他们的英语科教学。上课的时候,我看他们几个人的眼神十分茫然、无助。那一刻,我能读懂他们的意思。我们都知道教师设置问题就是要“跳一跳,让学生能摘得到”,这样有成就感,也能培养求知欲望。然而现在,对他们来说这个坎儿太高了,怎么跳也够不着,可其他同学却够得着,看着别人兴高采烈的样子,心里很不是滋味。其实,作为教师,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看着他们的眼睛对大家说:“新来的这几位同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学得好。我们班里有个别同学英语基础不好,你们就和他们来做个竞赛,现在假设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跑得快。”我给他们提供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为参照物,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了,压力也稍微减轻了。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辅导。他们从茫然到能一点点地听懂,到跟得上进度,能作笔记,慢慢地他们的单词听写测验从“0”分、“20”分……进步到及格,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在班里进行表扬和鼓励。从他们欣慰的、略带羞涩的脸上,我读到了幸福。而我也知道他们的自信心也在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其二、克服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困扰。

努力帮助其改掉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比如不少刚转来的孩子随地吐痰,不勤剪指甲,甚至不勤洗澡,不勤换洗衣服。我曾带过一个班,班里一名学生是五年级才来插班的,也是一名外来民工子女。学习上跟不上大家不说,卫生行为习惯上更有不少毛病,不讲究卫生,身上总是有一股异味,甚至随地吐痰,组织纪律性较差。总之,跟班集体很不协调,不能融入班集体的学习、生活氛围,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对此,我除了做同学们的工作之外,还单独和他谈心,我告诉他讲究卫生是一个好习惯,有益健康,要求他每天都要洗澡,要剪指甲,不能随意吐痰,并经常询问和检查他的卫生情况。因为经常督导,他也发现讲卫生之后同学更愿意和他交往,体会到了讲究卫生的好处。现在比较讲卫生了,身上没有那股异味了,勤换衣服,穿上崭新的校服,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2.利用各种活动促进学生间的交流。

学生融合是一个大问题,为此我充分利用每学期一次的红山劳动基地和枫溪陶研所劳动基地的学工学农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文艺汇演”、校园广播以及学校的“‘小心意’爱心活动小组”“雏鹰服务队”等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在班里开展“手拉手”“帮教”活动,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建立友谊,在友谊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健康竞争、共同进步,促进双方的健康成长。

3.寻求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开展,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因为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流动性很强,因此,我积极做好档案备案工作,做好住址、电话号码的登记,并及时做好资料追踪更新工作。不少家长因为成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几乎都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是拿几块钱让小孩随便买个饭盒吃,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已经睡着了,更甚者有的连小孩有没有来上学他们都不知道。因此,我非常重视考勤的登记,发现有谁缺勤了就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碰到问题了,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进步了,表现出色了,同样及时告知并表扬鼓励。这样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存在对电访和家访的担忧。

每一名学生都是班级里的一个跳动的、可爱的音符,只有用心灵去对话,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才能让这些音符奏出谐美之音。

篇10:家庭教育中母亲教育要先行

现在的新一代母亲都有教育子女的愿望,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这种愿望的增多,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去教育子女,升华自己的精神感召生命成了母亲们最大的困惑。因此,对于母亲教育势在必行。

孩子的大多数问题是母亲造成的,母亲的大多数问题是父亲造成的,父亲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造成的。

母亲教育应该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层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质提高,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层意思是教育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母亲,是全社会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人问题的真正解决。

母亲教育同家庭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亲教育则是全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亲教育要先行。

我们同西方整整相差一个时代:西方是在母性没有受到压抑而呈现出过剩,我们则是在母性被盘剥而几乎为零;西方是全职母亲里的呼唤,中国则是连母亲都离开了孩子后的呼唤(“留守儿童”)――这样的呼唤只会更加隐盖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

数千万的留守儿童是当代中**亲教育缺失的最大表现,这已经或将要成为比环境问题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不仅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牺牲农民为代价,更是以牺牲孩子、牺牲家庭为代价,这种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向我们暴露出它的恶果。

卡尔维特有一句话打动我: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她的母亲。母亲是孩子从出生开始所接触到的第一位女人。这个女人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会被海绵一样的孩子完完全全地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如果这位女人是温暖的,体贴的,温柔的,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有主见的,会做决定的,有爱的,自信的,易感受的,负责任的,大方的,爱自己的。那么这个孩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这个小苗苗长大的过程中,它的枝叶甚至树根里面都会生长出这样的特性。想象一下,如果叶片里面包含这么多滋养的气息,它的周围会是怎样的一个宇宙?

如果这位女人是焦虑的,紧张的,易怒的,消极的,受害的,迷惑的,迷茫的,束缚的,犹豫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自信的,唯唯诺诺的.。那么这棵树所生长出来的样子你可以想象的到的,那是一棵柔弱的,弱不经风的,恐惧的,束缚的,连叶片都泛黄的。它在这个环境中会是如何成长的呢?它怎样与他人互动,它会吸引来怎样的能量呢?

因此,我们说,一个女人要首先成长好自己,同时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土壤需要怎样的元素,二者结合起来,她的孩子必然会成长的好,成为一个独立的树,向四周伸展的树,浑身透着绿的树,充满能量的树,能够给他人遮风避雨的一棵树,能够向着阳光歌唱的树。

所以,教育一个母亲,或者说让我们自己成长是多么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因为我们迟了,孩子的树正在窜出太多的枝杈,偏离了“向上”的轨迹。

《三字经》上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但几千年来,中国大多数家庭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教养子女的责任,其实主要还是由母亲来承担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母亲教育”的新主张。“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即凭着感觉、本能来教育孩子。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母亲,完全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

中国家长目前所执行的教育大都是‘显教育’,就是‘言传’,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怎么做,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就会犯错误,我就要惩罚你。但是这种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做法,孩子不一定乐意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中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曾经抱怨过父母尤其是妈妈太唠叨。其实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最经常跟孩子在一起的,他们应该学会‘身教’,就是直接做给孩子看,这是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妈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人提醒过她们,作为教育者的她们自己也要再受教育。

王开敏是国内少数“自觉妈妈”的典范,当儿子艾天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就定了一个教子计划: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灵、开朗性格的阳光男孩。当其他家长在节假日里带着孩子去参加课外培训班、补习班时,王开敏却坚持“我的孩子不培优”,坚持对儿子进行个性化教育。,艾天不仅如愿以偿地叩开了美国威里斯安大学的大门,而且在高手云集的竞争中,以617分的托福成绩战胜了几位托福满分的对手,获得了18万美金的全球最高的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学金。

王开敏的思路给了很多妈妈启示:“倡导女性将母亲当作事业来经营。在儿子0-6岁时,我的母亲天职最为重要,我是导师,孩子的习惯、思维模式要建立;孩子6岁以后,娃娃教育要从母亲抓起我就是助教,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儿子上大学,我就是学生,儿子教我很多新生事物和技能,比如电脑,我和儿子经常互动学习;再以后,我就要做回到小孩,被孩子呵护了。”

“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个角色肯定是很重要的,肯定不能只是“自然母亲”。人的后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又先于另外两者。有资料表明,孩子的智力,甚至道德水平,都是和母亲的水平最接近的。之所以说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妇女的素质,是因为教育好一个女人有时就拯救了一个家庭,教育好母亲就拯救了一代人。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

其实很多好孩子是被父母教坏的,我觉得中国很多母亲还是停留在做“自然母亲”这个水平,就是不学习,其实母亲应该刻苦学习,掌握教育学的理论、教育方法,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花时间和孩子沟通,这个很重要。孩子是可教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其实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就是要教他们心智健康,要教孩子“爱学习”,能发自内心地去学习,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和生活一样是必须的。

许多双职工家庭,家长以工作忙作为没时间和孩子接触的理由,我认为这种妈妈是最糊涂的妈妈,她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心灵教育和沟通就是在小学以前效果最好,包括品质上、人际关系上的教育,以后你再想这样教育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的心里已经装了其他东西。任何事情都没有教育好孩子重要!不要在孩子的早期,忙碌于工作,耽误了孩子教育的关键期!

只有当“要教育孩子先教育母亲”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民意识时,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这是因为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在早期教育方面,母亲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首先,母亲的素养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母亲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保育员;在家里与孩子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因而,母亲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最大,孩子与母亲的感情更深。因此,母亲的教育也最具权威性。

其次,有教养的母亲往往感情细腻,对孩子的行为观察比较细致,比父亲更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且更具有耐性,母子感情更为融洽。这就使得母亲对游子更具有权威性,容易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第三,有教养、素质高的母亲大多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话看起来似乎有些绝对,但却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少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其成才和一生的发展。而有早期教育目光的母亲则在少儿早期教育上会有所作为,她们十分注意孩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刻意地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进行塑造,从而使孩子受益终生。

难怪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曾语重心长地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这句话极为中肯,也很有见地,可谓真知灼见。此外,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教育孩子要从改造母亲做起,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父母教育尤其是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母亲教育。第一个层面是要让母亲认识到其对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要让她学会调动起父亲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地培养出好孩子。第二个层面是要让父母,尤其是母亲认识到,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个层面是教育社会,全社会都应该为母亲的成长提供条件,让母亲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重的人。

家庭教育的宗旨就要在育子的过程中,重视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智力只是其中的一项。现在整个社会在这方面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倾向于偏重未成年人的智力的培养。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除了智力以外,德育等的评价缺乏一个量化的指标。一般来说,只能到孩子成年以后,甚至四五十岁才能看出当初母亲的教育是否成功。

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也无法为孩子预约未来,但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赢得未来。

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重视教育并不等于懂得教育,懂得今天的教育并不等于明天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没有超前的眼光,永远是被动的父母,让我们开始学习吧,为了我们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篇11: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理念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后的事

有些家长认为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也不懂,教育为时过早,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识。

其实孩子一出生,就有了最初的认知能力,0~3岁是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印度狼孩的启示说明了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如果这个时候不给他适当的刺激,不提供良好的环境,孩子的智力将得不到充分的、有效的发展。

树大自然直

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许多父母往往对孩子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任其发展,放任自流,结果等小树苗长歪时,要纠正也难了,那时父母再怎么反省都迟了,教育是没有回头路可走的。

因为,孩子需要父母一定的约束和管教,父母需要用心去塑造孩子的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康情感。许多孩子长大后日渐暴露出的许多不良品行,如意志不坚,害怕失败,经不起挫折以及自私、霸道等等都是这种思想造成的恶果。

教育孩子,无师自通

不少父母认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无师自通的事,投资和花精力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的父母”是十分荒唐和没必要的`,加之多少从父辈那儿传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上遇到困惑和烦恼时,既不虚心向别人咨询,也不通过书本或媒体去寻找答案,更不主动寻找学习方式去接受家庭教育课的“培训”,结果由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没有及时进行亡羊补牢或正确地疏导,阻碍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剧。

教育是学校的事

这是在推卸责任。美国教育家M.S.斯特娜说:“教育不应该在学校由教师开始,而应该在家庭里由母亲开始。”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大本营,学校不是培养孩子的唯一场地,学校是学习书本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能开发,培养兴趣点、引发求知欲,培养良好行为道德习惯、健康人格等的场所,具有开启鸿蒙的功能。

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托给学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家庭教育的紧迫感,是极不明智的做法,也为时太晚。

我不是老师,我不懂教育

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秘了,把智力等同于知识,以为教育就是教知识,而知识只有老师才能教好。殊不知,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小到一个话题的交谈,大到意志力的培养,攘括了智商和情商两大方面。

其次,不管你有无意识到,你都在当合格或不合格的老师,你随时随地都在给孩子提供着榜样,你的一言一行都成了孩子模仿的范本,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与你朝夕相处的时间最多,你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土壤,就将有什么样的苗苗在生长,与其推卸责任说不懂教,不如拿起书本来多学点家庭教育知识,多去家长学校听听课,多给自己灌输点正确的现代的、科学的家教观。

让老人带孩子,省心又省力

借口自己工作忙,把养育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既放心又安全,既省心又省力。

然而老人的教育观念多陈旧、传统、固步自封,他们大都无法承担早期智力开发的任务。而且,从非智力方面来说,由于祖辈容易娇惯、溺爱孙儿,易使孩子养成许多不健康诸如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的性格和品行。

同时,祖辈抚养的孩子,他的情感需求由于得不到满足,易产生情感和人格的偏差,导致产生诸如心理和行为障碍、对人对物缺乏爱心、易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等问题,这样既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和关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

篇12: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

所谓教育,是指一切能积极影响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活动。而与此相反的,或者说抵御、消解积极教育力量和效果的行为,概为反教育。此其一。这里我要说的“反教育”是指与过去传统教育——(过去总是成人影响、教育孩子的社会化模式)发生变化的教育。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和摇篮,它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和生活化的方式熏陶着孩子的心灵,且伴随着他们走向独立谋生的全过程。任何一个孩子的人格发展都深深地打上了家庭教育的烙印,而且这种自幼接受的教育“印染”将深刻恒稳地影响他们一生发展的全过程。

如今各种报刊杂志迅猛充斥街头巷尾,只要信手翻一翻《家教指导》、《家教周刊》诸如此类的刊物,不难发现,“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孩子们多一些做人的道理”、“家教不可有‘官’念”……的醒目标题满眼挤来。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向孩子们传经授道时,你们是否留心过听取过孩子们的一声声被你们认为的所谓“小孩子,懂什么?”,甚至从不曾引起你们注意的幼嫩语言,但它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深思一番,是否会给我们为人父母者带来一些反教育呢?

面对种种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现象,作为家长,我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从今天的家庭教育现状中,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拈来种种反教育行为事例。

1、一个周日的晚上,教师例会后,我手牵5岁的儿子有说有唱。这时学校一位老教师从身边走过,摸着儿子的头很是亲切地叫了声“中中”。儿子居然翁声翁气,似乎不加理会的应了声:“干什么?”我听后极不舒服,随即纠正道:“中中,怎么能这样回答爷爷呢?,你应该笑着回答‘嗳,爷爷好!’”没想到儿子马上振振有词的回击:“那,怎么平时我叫‘妈妈’时,你还不是回答‘干什么?’”我一下子哑然失笑,无言以对。简短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多少父母认为是家常便饭似的,经常脱口而出的类似的话语,竟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烙下如此深刻的印痕,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从此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千万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时。

2、一个周六的晚上,我正陪着儿子做作业,看他那副认真的样子,我随口说了声:“中中,好好写,妈妈去阿姨家借点东西,很快就会回来的,等会儿我回来会检查你的作业。”这当然是一句谎话,因为我已被邻居家传来的麻将声吸引了,一看就是个把钟头,猛然间想起儿子还在写作业等着我去检查呢。心想肯定是已经睡着了,可是推开门的一刹那,我感动了,儿子居然还那么诚心诚意地坐在沙发里等着,桌子上平平整整地摊放着作业本。我抚摸着儿子,心里不知是啥滋味,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对我随口说的一句话竟成了圣旨一般,我们作父母的该作何感想呢?没想到,此事还没完,几天后,我又对正在写作业的儿子说了一句同样的话(这回可是真的)。没想到,儿子竟然向我抛出这样一句话:“妈妈,你不要又去看人家打麻将了?”我一下子愣住了,很快回过神来,对着孩子十分肯定地说:“不会的!”几分钟后,当我三步并作两步跨进门时,儿子脸上露出了可爱的笑容。

3、夏天到了,市场上各种儿童饮料琳琅满目。这一年我买了一箱“乐百氏”AD钙奶,放了一些在冰箱里。我想,这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肯定不消三两天准喝个精光。可还没等我下个规定,儿子先说话了:“妈妈,我一天只喝两瓶,上午一瓶,下午一瓶,可以吗?”我十分怀疑:“真的吗?能做得到吗?”儿子很有把握,信心十足的样子仍然让我认为这只是幼儿戏言,没有把它放在心上。整日里忙于工作,也没有去留心儿子是否按他的诺言在做。当有一天我拿出一瓶来尝尝味道并递给儿子一瓶时(并不是有心考验他),儿子却回答说:“我不喝,今天我已经喝过两瓶了。”虽然话听起来有点勉强,眼神中也流露出渴望,可他终究没喝。

我再一次震动了,感动了。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能如此克制自己去遵守诺言,作为家长,父母,我们又曾遵守过多少诺言?又曾有多少给孩子许下的诺言没有实现?我们知道,做一个说话算话,说到做到的'人的确相当困难,当你答应带孩子去玩玩,带孩子去买玩具、讲故事、逛公园之类的事,却又被你的工作、你的生意冲掉了时,你是否只是敷衍一句“爸爸妈妈工作忙,下一次一定带你去?”有多少个“下一次?”又有多少个“下一回?”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们一次次、一回回的希望化为泡影后的心理呢?

4、平时我爱看球赛,儿子调频道时,一旦有球赛,马上就会蹦蹦跳跳大嚷大叫:“妈妈,打球啦!打球啦!”可难办的是,下午17:30——19:00的动画世界时间,倘若有球赛,我跟儿子争抢频道时,儿子冷不防地说了声:“你看球赛,我都不打扰你,现在不准我看动画片,这样的妈妈!”噘起那个小嘴的委屈样让我觉得很是过意不去。

想想,也是的。尊重是双向的,孩子尚且知道尊重大人,何况我们为人之父母呢?其实,成人之间是懂得相互尊重的,可为啥对待小孩就未曾想到过尊重呢?大人们之所以随意撕扯孩子的本子擦东西,随意阻止、中断孩子的说话,随意否定孩子的想法,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等等,还不是把他们看成是“小孩子懂什么”的观念在作崇吗?孩子也有自己的自由、权利、观点,同样应该得到大人们的尊重。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家长们叫其孩子做作业,孩子就是不愿意,再三吓唬呵斥下,小孩满脸不屑的神情顶嘴道:“你自己还不是就知道打麻将,打扑克!”听了这些话,很多的家长仍是我行我素,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孩子不去玩闹?

这些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反教育行为,仅仅是随手拈来的例子。应当看到的是,更多的教育行为存在于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年轻的父母们,当你们疲命于工作,奔波于赚钱,劳碌于生意的闲暇之余,对孩子大加“命令”,严格“要求”这样那样的时候,是否该静心地留意一下,倾听一下孩子们的言语来反省自己,注意自己,探讨一下该让孩子要求我们一些什么呢?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试一试,做一做:

一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处处做好样子。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模仿性,可塑性极强,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家长行得正,不令则行;家长行不正,有禁不止。家长应长期地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来影响孩子,以人格塑造人格,以品行影响品行。

二是家长要恪守诺言,让孩子有健康心理。在某种程度上讲,孩子长大成人是其家长形象的折射,是家长身影的延长。作为家长,不要轻意许诺孩子,否则一旦失信,孩子的话语也会随口而出,慢慢地可能就谎话连篇了。家长的一次次“下一回”的搪塞,无形中就带来了孩子的一次次“下一回一定不敢了。”

三是要注重正面教育孩子,在照料孩子的同时,在心理上要把孩子当大人看待,一样地给予他们尊重,学会倾听,让孩子说心里话,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生活中多一些“你说说看”,少一些“小孩子懂什么”。

四是要美化家庭环境,以求整齐、舒适、清洁。确立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抵制在家中孩子面前开展那些无休止、无节制的麻将扑克和赌博等低级趣味的活动,让那袅袅“吹”烟,声声争输赢远离孩子,让那充满童稚的“你还不是天天打麻将”的不满声永远消失。

家庭教育中的这种种反教育现象当引起我们的深思,但愿所有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在呕心沥血地教导孩子的同时,能静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共同提高,共同成长,拥有一个快乐健康平等的幸福家庭。

相关专题 独生子女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