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教学中自动原则的应用探讨论文

㳀戚郁郁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㳀戚郁郁”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儿科护理教学中自动原则的应用探讨论文(共15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儿科护理教学中自动原则的应用探讨论文

儿科护理教学中自动原则的应用探讨论文

【摘要】科技进步,人才竞争,使护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护理人才是当今高等护理教育讨论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在儿科护理本科生教学中,如何运用自动原则为指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护理本科生的主体性,结合临床见习,引导、调动护理本科学生积极性,“由做中学”,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自动原则 护理本科生 儿科护理 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认为,教育必须围绕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develop)这四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来重新设计重新组织[1]。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护理本科教育中,护理本科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将来作好儿科临床护理的关键。因此,在儿科本科护理教学中如何引入自动原则,培养护理学生的以上四种能力,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要求。现探讨如下。

1 理论依据

早在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就提出“自觉性的教学原则”,继后美国实验主义教育者杜威也在他的著作中提到:“学生在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学生自己去发现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自动学习,倡导‘在做中学’,鼓励学生自动参与,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2]而真正提出“自动原则”的教育家是福禄贝(F.Frobel),在他的思想中,一方面体现出了客观的外形出发而形成主观意识的“直观原理”,以此鼓励学生自动的观察、自动的研究、自动的搜集,达到自动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生从这一过程中,体验到满足的快乐,以此表现他们的智慧,从而体现了“自我活动”的概念。在随后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教育家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以上原则进行,重新提出现代教学理论中的“自动原则”,并作了新的阐述,即:自动原则是指学生自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不必接受外人的督促和强制,就能自动自发地学习、自愿地去探究[3]。

自动原则是针对自动学习,相对被动学习而提出的。这种基于自发的意愿而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活动就是自动。在自愿学习的情景下,学习的效果大于被动学习,但这种主动学习,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个人学习”,它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过程。

2 自动原则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为了帮助护理本科学生由被动思维转为主动思维,培养学习主动性,促进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自动原则为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2.1 抓住护理本科学生心理特点,启发学习兴趣。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学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护理本科学生已是一个成熟的个体,有个人的独立要求,不像儿童那样处处依赖他人的指引。在学习过程中能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可塑性较大、接受新事物快的特点及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儿科教学过程中:①在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目的、意义和儿科病室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与儿童有关的实际现象,让同学自己去认识、体会。

例如参观幼儿园,观看、参与幼儿游戏,让天真的儿童激发起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也可以联系小学,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儿童保健知识的同时也可通过与小朋友的交谈中,对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②在儿科教学活动中,应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结合模型、录像或实际病例等,保持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

2.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发挥儿科护理教学教师的主导性,启迪学生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于自觉学习—动脑—体验。在前几年的学习中,护理本科生接触的课程多以成人为对象,刚接触到儿科时,难免会将儿童看成成人的缩影,所以,在初学儿科护理学时,以教师的指导为主,由导带学,将老师的主导性与护理本科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教师应竟讲,如儿科基础、各系统代表性疾病、疾病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等,启发学生主动将儿童与成人作比较,建立正确的关于儿科的认识。然后,紧紧抓住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注重护理内容,强调护理目标,将课堂讲授与小组讨论、个案分析相结合,引导护理本科学生学会识别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3 发挥护理本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在做中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护理本科学生对儿童护理已有一定的认识,这时教师就应该由导向学转化,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以学为主,先学后导。

①课堂上,以老师提问形式或将问题孕于讲解中,使学生积极展开思维和活,激发求知欲。如:佝偻病的学习中,可以由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等问题为索引,让学生先自学教材,结合参考资料,通过小组讨论解答问题,老师根据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引导和控制,并做总结。也可以用问题定向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即在讲课前向护理本科学生提供内容相符的典型病例,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如提出护理问题、病情观察要点、观察和预防药物副作用的方法等,让学生课后自学课本内容,以便完成讨论。授课时,先由老师带学生到儿科病房看选好的患儿,然后再回到教室,比较患儿资料与书本描述的差异,由护理本科学生讲解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然后由授课老师给与纠正、补充,并做最后总结,讲明此类疾病患儿的共性和该患儿的特殊性,强调重点难点,使学生生从个案学习中对同类患儿有全面的理解。

②见习时,可将同一系统几种疾病患儿同时带教,不告诉同学具体诊断,只告诉将要了解的患儿的床号和姓名,让学生主动去搜集资料,开动脑筋,自行与所学过的知识挂钩,避免他们先入为主的影响。然后对同学观察获得的信息,得出的结论进行讨论、分析。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判断力,也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组合,更加条理化,加深记忆。

③实习时,临床老师本着“放手不放眼”的思想,让学生在从接患儿入病房到送病人出院完整的护理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知识融汇,真正做到灵活、自主的护理患儿,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动手过程,认识临床护理工作,将知识条理化,逐步适应从理论到实践运用的转化。

2.4 尊重护理本科生的基础上严格要求护理本科生。在学习中一点要严格要求学生,毕竟仍有部分同学自律性较弱,制定严格的制度,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加强护理本科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职业态度,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学习态度是个人对学习抱有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对学习效率,特别是记忆效率有显著影响,它决定着个人使学还是不学、学习的行为方式。积极的态度不仅使学习速度快、学习质量高,还可以使人在学习中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独立思考、积极进取。如果在儿科教学中把这些良好的学习行为坚持下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儿科护理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以及以后事业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3 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儿科护理教学中患儿病例选择一定要紧扣教学内容,并具有代表性。患儿要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愿意参与教学。所选内容难易恰当,让护理本科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另为,为弥补见习中病种不足,该可以利用各种教具,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增强儿科护理学的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理本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2 在小组讨论时,应考虑学生能力的差异,强弱搭配,合理分组以强带弱,使小组间的能力相当,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竟争,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鼓励个人主动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真正的积极者。

3.3 尽量减少学生课余负担,在给学生预留课后作业时,应给出相应地参考资料,或建议同学分工合作,达到资源共享,避免占用大量课余时间。这样可从教学中分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查资料、找答案,而不要一开始就给他们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导致厌情绪。

总之,教学的本质就是学生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的发展自己的过程。主动学习是比被动学习更有效、更能提高学习者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自动原则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护理本科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他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所以,作为尔科高等护理教育者,教学过程不仅要给护理本科学生传授而可护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帮组学生建立学习的兴趣,促进他们住动学习,使其充分发挥主动性,在护理患儿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临床,达到儿科护理教学的预期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倪传荣.教育现代化的思考.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1-6.

[2]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

[3] 高广孚等.教育学原理.五南图书出版印行,,89.

篇2:儿科优质护理的应用论文

儿科优质护理的应用论文

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我们实行APN连续性排班制,并采用激励机制.细化各班次服务流程,严格按照基础护理服务项目标准为患儿提供身心的护理,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需求。每位护士分管7—9张床,8小时在岗,24小时负责,每班实行新老护士搭配,有效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

实行护士责任包干制护理:实行护理程序的护士责任包干制后,重新制定护士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对护士实行扁平式合理使用,整个病区为1大组,3小组6个责任护士,每位护士管7—9张床,高年资护士和低年资护士一起对所管病人实行连续的、全程的护理服务,即从入院时护士的入院宣教、病区环境和制度的介绍,疾病健康教育、治疗、护理问题、护理措施、护理文书书写、健康需求进行全面评估并负责,使其真正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护士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确保病人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1]。

加强护理礼仪、专科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至元月起,我院为深化优质护理工作,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即:服务好、质量好、医得好、群众满意。医院进行护理礼仪培训,规范护士行为和服务用语,护理部组织护士进行十七项基础护理操作和二十项操作技能培训,本科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每月进行,因为过硬的护理技术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前提,并实行人人考核过关,不合格者与绩效挂钩。

树立榜样,激发热情,每月由患儿及家属评选出最好医师和最好护士,均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同时在医院月刊上进行公布,科务会上交流优质护理服务体会,激发了护理人员争创先进的热情,通过以上学习评比有效地提高了护士的学习兴趣和争创先进的热情。

儿科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儿科护理人员工作主动性增强,入院时热情接待,巡视病房及时,加强了对危重、特殊患儿的.观察和护理,主动与病人进行沟通,积极主动落实患儿的基础护理,患儿家属表扬信和感谢信明显增多,本年度实现了零投诉,患儿家属满意度提高,规范了服务行为,改善服务流程,对患儿及家属实行全程化、无缝隙的护理,各环节热情接待、耐心讲解、细心观察、诚心帮助、温馨送出、爱心回访等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链,从而我科的满意度在98%以上。

同时护理人员有了理性的认识,提高护士沟通能力和业务技能,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提高了社会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我科将以夯实基础护理,不断努力、改进、完善、总结经验,把优质护理工作在儿科更好的应用。

篇3: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论文

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的体会论文

摘 要:目的:更好地发挥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方法: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总结出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教学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优势: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果;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转变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满意度。不足:重视课件,轻视教法;师生交流减少;学生易产生视疲劳;课件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结论:正确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能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推动教学改革。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儿科护理学;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学校硬件设施的发展,护理教育模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护理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能使课堂冲破时空的限制,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个性、素质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对改革教师教学方法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已成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并在儿科护理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比以黑板加粉笔为主的传统教学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存在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课件在儿科护理学课堂中的优势

1.1丰富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兴趣。多媒体技术能综合、及时地处理多种形式的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可以根据授课内容及授课要求,事先将授课过程设计编排好,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将板书、挂图、录像等集中到课件里,使内容丰富而详实,节省了板书、幻灯、挂图的时间,缓解了学时少、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加快了知识传递速度,加大了课堂信息量。同时多媒体课件在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的同时,随时更新,穿插本学科新技术、新知识,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1]。

1.2图文声像并茂,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学习效果。人的学习过程是通过自身的眼、耳、手、鼻、舌身等感官把外界信息传递到大脑,再经过分析、综合,从而获得知识与经验的过程。有研究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70%[2]。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学生得到视觉、听觉的联合刺激,使一些难点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这样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人们喜欢看电视画面而不宁愿听电台广播就是这个道理。如法洛四联症患儿出现的青紫、生长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儿,杵状指(趾),喜蹲踞等临床表现,经下载相关图片插在课件上,学生就很轻松地理解和掌握,而且印象深刻。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相关教学电影在课后集中放映比较,多媒体课件展示得更及时更有效。

1.3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若没有感性认识为基础,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临床的实际标本图片、患者的典型症状、体征直观地展现在同学面前,提供了大量具体的临床信息;对教学中机制复杂、难度大、实验成本高、罕见和难以实体操作的内容,都可以通过教学课件中逼真的实物图像、三维动画模拟演示等,使学生很快地将理论联系实际,获得感性经验[3]。如在小儿静脉输液的教学中,将小儿静脉输液的操作录像导入计算机,分解动作讲解,使课堂上难以表达的重点内容真实、直观地再现出来。

1.4转变了教学模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学习进度,按需所取,灵活选择,同时可以加强教学中对“重点”、“难点”问题的辅导。如在讲授“蓝光疗法”的操作时,教师先进行集体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对蓝光疗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对蓝光疗法中的重点、难点部分进行反复播放,强化记忆,直至掌握,学生不再为跟不上教学进度而担心,也不用死记硬背,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为临床见习、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提高了教学满意度。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受到了学生的一致欢迎。我们曾用不署名问卷调查向学生搜集反馈信息,结果表明,学生对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达98%。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应注意的问题

2.1重视课件,轻视教法。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不再注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导致课堂应变能力差,一旦电脑异常,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师过分依赖课件授课,完全放弃了直观的形态教学模具、板书,使得课堂教学缺少新意,接触久了,学生新鲜感少了,收效就减弱了;少数教师把以前做好的课件拿来使用,课前不再注重教学内容的演练,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学错误;有的教师为了把课件做得漂亮,在课件的制作上付出高倍的时间和精力,相反忽略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对教学模式的选择,本末倒置,以至于取得的效果并不与其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成正比,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2.2师生交流减少。课堂上的师生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的基础,是教师把握课堂授课节奏、临场授课效果的基础。使用计算机后需要教师操纵演示进度,教师被局限于电脑前控制鼠标,过多地注视显示器,与学生眼神交流相对减少。这样,一方面不易及时了解学生的反应,另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力因缺少与教师的交流,降低了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是事先做好的,在课堂上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往课件的模式中拽,让课件“统治”课堂,限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因材施教。教师应铭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不应只注视显示器,而应根据课堂情况适时离开电脑,适当采用教鞭提示,穿插提问,调节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教师这一主导作用,防止忽视学生这一学习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交流,不致于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

2.3学生易产生视疲劳。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多数时间里学生得注视着电脑显示器或大屏蔽,易产生视疲劳。为了减轻疲劳,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除了插入必要的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文件外,文字内容应少而精,简明扼要,待上课时教师离开电脑展开讲解,并用形体语言吸引学生视线,穿插提问等让学生的视线得以调节。另外,课件的文字与背景色对比应鲜明。

2.4课件容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节奏加快,知识容量增多,过多的知识点以及多媒体图片播放较板书速度快,使学生应接不暇,学生难以深入思考。这样,学生无法把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更不能由传递知识向培养能力转变;也造成课堂教学主次不明,学生学习不知该掌握什么,从而降低学习兴趣。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制作课件应根据课时定量,在讲课时应把握好节奏,多作讲解,适当板书,留给学生记录的时间和思维的空间,多做一些交流和讨论。

2.5课件制作质量有待提高。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包含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等内容,这需要制作者掌握足够的计算机知识技能方可完成。有些教师制作课件的资料来源局限,把从网上下载的相关资料或课件进行简单的修改,造成课件重复混乱,不伦不类。在课件中加入一些不必要的声音等,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却忽视其内在的知识性,教学内容被淡化,致使课件质量偏低、制作水平不高。所以教师都应该参加培训,掌握制作技术后方能制作出自己满意的课件。而高质量的课件,并非因参加了培训就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来,而是要在常年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和收集素材,加以分析和选择,才能使课件越做越好。

3 结论。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起到了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正确的把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儿科护理学教学中,才能真正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计算机多媒体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整合,才有可能让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服务于教学,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参考文献

[1]薛桂蛾.多媒体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7(20):89.

[2]兰芳芩,胡双九.现代教育技术与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17-18.

[3]谢虹,徐淑秀,孙雪芹.探讨护理多媒体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上海护理,2005,3(21):65-66.

篇4:优质护理的儿科临床护理应用的论文

优质护理的儿科临床护理应用的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优质护理在儿科临床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了~我院儿科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了常规护理,研究组进行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过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分析,对比两组患儿与家属满意度,其中对照组满意度为63.3%,研究组满意度为90%,明显研究组患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儿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以及患者后期并发症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科;优质护理;常规护理;满意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就医治疗病情的同时,逐渐对于护理的服务越来越重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以患者满意度为中心的医疗制度下,对于医师来说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水平的高低,更是对整个医疗服务系统有了更高的要求[1]。所以本次研究针对于不同的服务在儿科护理中效果进行分析,观察其服务满意度,现将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我院20~20儿科患者60例,按照随机分配法分为了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年龄2~10岁,平均年龄6.8岁,男13例,女17例,病程2d~3个月。研究组患儿男14例,女16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7.2岁,病程3d~3.5个月,对比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包括吃药提醒以及患儿的饮食起居等。研究组采取了优质护理,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儿科相比起其他科室,由于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心智尚不成熟,医院环境对于儿童往往会产生抵触,所以为了患儿的情绪和内心感受,减轻儿童的紧张感,医院可以给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2],比如在病房内用暖色系的墙漆进行布置,同时装饰一些儿童喜欢的卡通人物,减轻患儿的紧张和恐惧的不良情绪。对于走廊和其他地方可以布置一些有趣的图画,来转移患儿就诊时的注意力。另外对于护理来说优质的护理制度可有效的提升护理质量[3],所以医院要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对于儿科来说,年龄较小,不宜管理,突发时间也较多,所以对于工作来说更是要求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为了更好的提升服务质量,应加强护理人员技术培训,组织定期的院内和院外培训,不断更新理念,完善自我,来达到提升综合自身素质的目的。对于医院来说,可定期的举行一两次的护理技术比赛,促进护理人员对于工作的热情和提升护理服务技巧[4]。另外对于儿科病房的患儿来说,护理人员更要求有爱心、责任心,除了单独的日常服务来帮助患儿进行身体的康复,更重要的.就是患儿的心理护理,所以护理人员要掌握好与患儿的沟通技巧,安抚患儿不良情绪。对患儿每天进行身体和心理情况的了解,了解患儿喜欢的音乐、故事等以便与患儿进行更好的沟通,使其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最后加强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工作时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患儿在就诊过程中享受到温暖、细致满意的护理服务。在治疗过程中有任何情况要及时的与家属进行沟通,同时吸取家属和患儿意见进行工作的改善,减少不良事故的发生。1.3疗效判定:对比两组患者对于护理满意程度,评价标准以我院患者满意调查表为准,其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形式表示,采用2进行检验,以P<0.05表示两组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满意度,其中对照组组患者中12例满意,7例较满意,1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63.3%。对照组中其中19例满意,8例较满意,3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0%,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患者相对来说往往病情较为复杂,变化较大,所以在护理工作中任务较重且承担着较多风险,对于优质护理,应从患儿心理上给与安慰。首先对于就医环境来说,尽量使患儿不产生恐惧心理,同时通过细致的耐心的沟通,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初步信任,缓解了不良情绪,促进了患者病情的恢复。另外优质护理多从患者出发,与患者本人和家属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感,可有效的提高了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配合,提高了治疗效果[5]。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儿科护理相对其他科室来说由于患儿年龄小,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在治疗病情的同时,安抚其不良情绪十分重要,所以在整个护理中不仅护理人员技能过关,而且有更多的责任心和爱心,按照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进行细致的服务。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看出对于两组患者满意度的调查,研究组患者均优于对照组,说明了优质护理在儿科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篇5:儿科临床护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儿科临床护理应用效果分析论文

1护理方法

1.1对照组

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主要有遵循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观测生命体征,按时合理用药,细心照料患儿的饮食起居。

1.2治疗组

不仅遵医嘱进行常规护理,还在护理过程中加入优质护理的方法。其内容如下:

(1)营造舒适温馨的住院环境

儿科病房的多数患儿年龄较小,心理脆弱,对于医院环境是恐惧和抵触的,因此为了是儿童能够更好的接受医院环境,医院环境应是温馨的、舒适的、符合儿童心理认知的,在儿童病房的设计中要根据实际条件最大化的接近居家氛围,努力营造儿童容易接受的就医环境。

(2)护理操作时的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很多护理操作是痛苦和有创的,如静脉穿刺、插胃管等,这些痛苦在成人是可以忍受的,而在儿童身上却是难以接受的,操作中的痛苦会让孩子哭闹、恐惧,从而抵触治疗和医院。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一方面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积极优化护理操作,减轻患者的痛苦。另一方面要在进行有创操作时和患儿取得有效的沟通,用儿童能听懂的方式告诉他治疗的时候可能有点痛,但是对于病情是有好处的,相对于疾病的痛苦治疗时小疼痛不算什么。

(3)沟通技巧的护理

儿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技术,还要懂得儿童的心理,有护理的耐心和爱心。儿科病房中多是年龄较低的患儿,护士的护理工作包含患儿的医学治疗、康复训练、饮食起居、心理护理等,护理人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患儿及其家属的感觉和信任,因此在儿科临床护理中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懂得良好的沟通技巧。护士在与患儿接触时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态度,对待患儿家属要做到端庄、大方、礼貌,对待患儿要多拥抱、抚摸、夸奖和鼓励,有时间的时候多陪患儿玩游戏、讲故事,关心患儿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在仪表上要做到笑容甜美、眼神温柔,让患儿感受到温暖和真诚,从而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

1.3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

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其中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最满意护士来进行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两组患儿临床护理的对比,治疗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科患儿机体防御力低,病情变化快,在治疗中存在的风险较大,作好细节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优质护理是符合儿科疾病和护理特点的必然走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服务也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向更高层次发展。儿科病房是医疗纠纷、护患矛盾较为突出的科室,优质护理服务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理念,以患者为中心,从就医环境、护理操作、沟通技巧、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努力提供满意护理服务。

篇6: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的应用的论文

关于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的应用的论文

【摘要】目的分析情景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校学习的120名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分别为93.33%与81.67%,P<0.05;实验组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儿科;护理教学;情景教学法

儿科护理学属于临床护理专业中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于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学科内容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健康儿童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儿童的护理等[1]。其中儿科护理学是针对儿童提供的医学服务,有利于将疾病防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使得儿童免疫力增强,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考虑到儿童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患病具有突发性特征,反应较为迅速等,因此需要采取临床操作经验十分丰富的医护人员对其提供医疗服务[3]。为了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我校引用了情景教学方式,该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带教过程中建立一类突出主体的环境,并吸引学生投入环境中,切身体会临床护理过程的一类教学方式,可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的技能。对该类教学模式进行更加系统的研究分析,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选取20在我校学习的120例护理专业学生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采取计算机随机分组方案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60例。常规组男3例,女57例,年龄19~24岁,平均(22.03±0.52)岁;实验组男2例,女58例,年龄20~24岁,平均(22.12±0.48)岁。对比两组学生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教学方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具体步骤为:采取5~6人为一小组的分组方式,为学生进行儿科护理教学培训,总共培训2个月的时间,模拟时间为1个月,其中采取专项一对一练习的时间设置为1个月。选择教学能力出众、沟通能力良好、教学经验充足、临床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较佳的老师作为一对一的带教老师。其中第一阶段应制定教学目标,为了有效保证教学质量,应选择临床教学经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总带教教师,依据实习生大纲的要求编写出符合本次教学方式的《实习手册》,要求教师详细了解与掌握实习手册中的相关内容。第二阶段由带教老师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授课。严格依照实习手册上的内容,根据儿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能知识进行授课。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现场提问、模拟演练的方式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组织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利于督促学生严格掌握儿科护理学的相关知识。第三阶段采取一对一的学习方式,由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指导学习。

1.3评价指标

1.3.1考核成绩

采取师生双向考核的方式进行考评,并在总带教老师的组织下不定期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操作考核,将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内容。并在实习结束前对学生理论与操作技能进行检测,将考核成绩与平时成绩进行结合得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

1.3.2教学满意度

采用互联网评教的方式由学生对教学老师的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采取不记名的方式进行打分,其中不满意为1~2分,基本满意为3~4分,满意为5~6分,将教师的评教成绩作为优秀教师的一项评选依据,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较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中锻炼实践操作能力,调动带教老师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4]。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的统计学软件记录本次研究涉及的相关资料,计数资料用百分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核成绩

实验组的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均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教学满意度

实验组学生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比较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儿科护理学对护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要求均较高,特别是实习生首次面对科室患儿常会出现紧张、焦虑、惊慌[5]等多种不良情绪,进而影响教学实践效果。在临床儿科中对于团队的整体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应急反应能力、专业性均较强,使得实习生在临床练习的机会不多,易导致学生出现学习上的挫败感。且现今多数教学是采取理论授课,导致带教老师过多专注于讲课,学生则花费较多的时间在记笔记,使得课堂缺乏一定的活跃度,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日常实践操作的技能训练不足等,加大了教学任务的难度[6]。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与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十分重要。我校在一对一教学的基础上选择情景教学法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进行授课,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必一味的照本宣科,且课堂上需要消化较多的知识,使得课业压力减轻,课后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巩固知识也可以掌握相关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带教老师的授课激情,活跃课堂氛围[7-9]。本次研究对实验组学生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效果,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考核成绩均优于常规组,且该组学生对于带教老师的教学满意度优于常规组,进一步说明了该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张晓梅 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

参考文献

[1]吴淑君.中职升高职学生儿科护理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4(5):2466.

[2]李小毳,杨晓雪,鞠贺.浅议儿科护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4):96-97.

[3]艾素梅,须玉红,贺伟.多元化教学法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7(7):641-642.

[4]杨小青,贾莅彦,殷梅,等.“角色扮演法”、“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80-83.

[5]徐文兰.儿科护理教学中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4):94-95.

[6]徐文丽.儿科护理教学中培养护生非语言沟通能力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2,10(13):1238-1239.

[7]陈丽君.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1(22):255-256.

[8]吴娟,奉文菊.情景教学在儿科护理临床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s1):173-174.

[9]宋丽.儿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8(13):24-25.

篇7:接触点教学护理儿科临床论文

接触点教学护理儿科临床论文

1.材料与方法

1.1对照组实习生

对照组实习生采用传统的儿科护理带教模式,即带教老师向实习生传授儿科疾病的基本概念、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式和护理方式等。

1.2研究组实习生

研究组实习生在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应用接触点教学模式,即带教老师在带教的过程中,每天对实习生进行专科疾病的一般知识讲解和儿科临床护理技能讲解,然后提出1至2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以书面形式把答案表达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习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教材等方式进行查询。得出答案由带教老师进行审批和纠正,以激发实习生的求职热情,增加实习生获得儿科护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果

2.1理论考核

4-8周实习结束后,研究组实习生理论考核成绩为优(90-95分)的有37名,理论考核成绩为良(80-89分)的有18名,理论考核成绩为合格(60-79分)的有5名,对照组实习生分别为19名、21名、20名,两组实习生的理论考核成绩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调查问卷

最后在实习生实习结束后对120名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儿科临床护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技能操作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组实习生的得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实习生,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实习是护理教育中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最终阶段,是实习生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强化,又能提高实习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是实习生获得实际护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激发实习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实习生热爱护理专业的情感与职业道德,培养出优秀的护理人才的目的。在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不仅要保证实习生学习护理知识的全面性,还要注重培养实习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新能力。传统的儿科护理带教方式是以带教医师给实习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牢牢记住,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接触点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是以培养实习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发挥问题对实习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实习生学习护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实习生的临床护理能力,增加实习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实习生在儿科临床护理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实践证明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过程中单纯的应用接触点教学模式,不能使实习生有效地获得系统的儿科临床护理知识,该种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不具备传统教学模式理论知识完整性的优点,漏掉了一些基础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学习层面。

因此我们本次研究过程中,研究组采用了传统教学模式和接触点教学模式的结合使用,该组实习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照组实习生则单纯的使用了传统的护理教模式进行教学,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与研究组相比存较大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接触点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医院护理带教的质量,值得医院在今后护理带教工作中广泛应用。

篇8:儿科护理实习教学的论文

儿科护理实习教学的论文

实习为医学专业学生从学生至医生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1]。在实习过程中,教学质量的优劣对实习生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技能均具有重要影响意义。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并不断加强护理实习有效教学方式的深入研究。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的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3月~8月在我院儿科实习的68名护生作为对象。入选护生均为女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护生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4名。对照组年龄19~24岁,平均(21.5±1.4)岁;专科21例,本科13例。观察组年龄18~23岁,平均(21.1±1.3)岁;专科22例,本科14例。2组护生、带教护师、护理服务患者在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实习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选用一对一传统带教方法。由科室带教老师专人负责护生实习教学,以实习大纲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实习教学结束后进行理论、实际操作考核。观察组在实习教学期间选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具体实习教学方法如下:在护理部指导下,儿科护士长、总带教教师以医院实际情况、专科特点以及实习大纲作为根据编制儿科临床带教路径表。由儿科带教老师专人负责实习教学工作。见表1。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护生专业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护理实际操作技能考试成绩以及护生对实习带教的满意程度。

1.4效果评估

实习结束时,进行专业理论知识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分为专科知识、护理基础知识,同时进行实际护理操作考核。考核内容主要为基础护理操作及专科护理操作,考核成绩均为百分制,综合成绩低于70分为不合格,80~89分为良好,高于90分为优秀。应用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分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评估护生对带教工作的满意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凭借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实习教学效果比较观察组护生专业理论知识考核、实际护理操作考核综合成绩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可提高教学流程的规范性,增强带教的系统性[2]。在实习教学中应用临床教学路径时,是以时间作为纵轴,带教内容作为横轴,规定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执行方式,使教学计划各个环节均可得到规范,可提高带教工作的流程化和标准化。同时,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可促进护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增强,进而提高其对教学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教学路径将实习目标明确,教师可直接按照教学路径表开展带教工作,大大降低了带教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进而可促进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增强护生专业知识和技能[3]。此外,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护理实习教学,还可提高实习教学管理水平,提升教学质量。临床教学路径的实施注重对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不断提出改进措施,使教学工作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进而促进护理实习教学质量实现全面提升。在本次研究中,在观察组实习教学过程中应用临床路径教学法后,该组教学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护生对实习带教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将临床路径教学法应用于儿科护理实习教学中,可促进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毛福荣,周艳丽.临床路径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循环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14(02):470-471.

[2]陈红宇,张凤琴,汪国珍,等.护理专科教学改革对护生自我导向学习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09(01):106-107.

[3]莫江萍.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任务引领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6,15(13):384-385.

篇9: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

优质护理服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论文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科室为小儿消化内科,实际开放床位45张,注册护士15名,包括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护士3名,配备护理员2名。

1.2方法

由护理部专职人员用方便抽样方法对住院≥3天患儿每月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30份。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10条项目组成,内容包括入院介绍和接待、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护士是否经常到病房巡视、对责任护士总体工作满意度、健康教育等。每个条目分5个选项:满意10分,较满意7分,一般5分,较不满意3分,不满意0分,满分100分。发放问卷时要求科里的护理人员回避,有认知能力的家长填写,当场回收,统计每月满意度得分,然后与开展优质护理前进行比较。

1.3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举措

(1)转变思想观念。护理部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过程”高度重视,召开全院护士会议,详细解读加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精神,住院病人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强调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质是改革临床护理模式,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供全程、全面、连续、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让每一位护士深刻领会,充分认识到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2)实行责任小组包干式管理。开展“我的病人我负责”的小组责任包干制,将病区分成2组,每组设责任组长1名,组员2名。责任组长由主管护师担任,每天根据本组病人病情轻重及组员年资高低来分配所管病人数量,组长负责病情较重的患儿,并检查整组患儿的护理质量,指导下级护士工作。每名责任护士包干患儿的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实施治疗,交流沟通,健康指导等。出院后进行电话回访,收集反馈信息,改进工作中的不足。责任小组要求组内互助,组间调配,确保护理安全。

(3)夯实基础护理。我院对护理员先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录用,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护理员每天协助护士做好晨晚间护理,主动为患儿修剪指甲,发现床单位有污渍随时更换,保持清洁、舒适。协助家长私人物品整理,归位放置。一日三餐送饭到床旁,提供开水到床头,出院时护送至电梯口。护理员工作时间要求不断巡视病房,保持病房整洁,同时为家长提供生活上的帮助。

(4)提供全面易懂的健康教育。我科重新装订了常见疾病健康宣教手册,悬挂于每个病房内,以便家长随时取阅。全科医务人员通过网上查阅资料、积累的书本知识和临床经验,制作成PPT课件,每周2次在示教室集中宣教,耐心解答家长的疑问。责任护士为每一位入院患儿建立健康教育评估单,内容包括:入院指导、安全告知、疾病指导、用药指导、检查指导、饮食指导、出院指导等。根据病人病情转归、家长需求、陪护更换情况随时进行宣教,每隔2~3天复评宣教内容,对未掌握内容强化宣教。出院时做好出院后的复诊、活动及喂养指导,让病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5)营造温馨氛围。我科采用了许多温馨的细节管理。如制作了温馨园地,供患儿张贴心愿纸,画画等。举行护患联谊活动,拉近彼此距离,融洽护患关系。放置便民箱,提供吸管、一次性杯子、笔、纸,万能充电器等物品,为患儿家长提供方便。病房内张贴患儿喜欢的卡通图画,护士主动购买儿童书籍、玩具,减少陌生感,使患儿有家的温馨感。

(6)节约非护理时间。加强医院后勤系统的支持,如供应室消毒物品的下放下收;总务科每月有专职人员来病房对公共设施进行检查维修,确保使用安全;药房送药至病房,对长期口服药用透明塑封袋包装,并贴上标签,注明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方便了护士的核对。简化护理文件书写,根据儿科病人特点设计表格式护理文书,以电子版形式书写,时间不超过半小时。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留在病房为患儿提供服务。

(7)每月召开一次科务会议。讨论近期工作情况,听取大家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问题及时商讨,提出整改措施,共同改进,提高护理质量。对工作出色与受到家长提名表扬的护士,护士长在科务会上及时提出表扬,提高工作积极性。

1.4统计学处理使用

SPSS15.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开展优质护理后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开展优质护理前与开展优质护理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三、体会

3.1开展优质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开展优质护理后,保证了基础护理落实到位,床单位保持更清洁、舒适,病房的环境更整洁、安静、温馨。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与患儿及家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患儿有什么变化,护士能及时地反馈给医生;家长有什么需求,护士能有效地解决。彼此的距离拉近了,患儿及家长也更依赖、信任护士,关系更融洽。反复、强化的健康教育,减轻了患儿尤其是家长的心里压力,增加了她们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掌握了正确的育儿方法,更能积极配合治疗。

3.2开展优质护理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责任制护理使每一位护士认识到质量控制不是护理部、护士长个人的事,而是要落实到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工作中,护士自觉地将质量标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个个尽心尽职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护理质量的不断提高。责任制护理要求每位护士更重视专科知识的`学习,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是护理专业发展的双翼,其中的任何一支不够丰满,腾飞的速度、高度就会受到影响。只有夯实基础护理,发展专科护理,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3.3开展优质护理促进年轻护士快速成长

实行责任小组包干式管理后,责任组长对自身价值有更多认识,对本组护理质量的提高能发挥一定作用。而年轻护士也由以往功能制护理转变成责任制整体护理,要为患儿解决每一件事情,根据病情的不同时期进行循序渐进的健康宣教,迫使她们不断地去学习。在护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得到责任组长的指导,不断累积工作经验。同时这种护理模式也提高了年轻护士的沟通技巧,当工作成绩赢得家长、同事、医生的认可时,增强了她们的责任感,工作积极性更高,形成了护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3.4开展优质护理护士职业认同感提升

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护士本人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决定自己职业行为倾向的心里状态,开展优质护理后,护士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患儿及家长的认可和尊重,融洽的护患关系使护士工作更加主动。同时也认识到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了责任心和竞争意识,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业务知识学习有了原动力,更能积极主动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学习,能自信地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四、结语

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推进,使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优化护理服务流程,增加了护士在患儿身边的时间,对患儿情况掌握更全面,更具连续性,保证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在实践工作中,人性化的服务缩短了护患距离,融洽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使护士更有职业成就感。

篇10:巴林特小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

通过对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使护理人员在处理护患关系时形成新的视角和更具分析性的思考方式,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自身对于患者的影响,提高换位思考的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帮助患者;同时还能促进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和减少其工作中存在的护患矛盾。

关键词:

篇11:巴林特小组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论文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院护理部联合医院医患矛盾管理委员会及院精神科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国际知名的培训方法,即巴林特小组。巴林特小组活动的核心意义是处理医患关系,而护患关系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尝试着将巴林特小组活动应用到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巴林特小组简介

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最初是一种训练全科医师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1],由巴林特医师于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伦敦创建,世界各地都有巴林特联盟。巴林特小组的建立体现了“医师本身就是治疗药物”这一特点,也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是综合医院开展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有效方法之一。

2、应用实践

2.1人员组成、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由10~12人参加,1名内训师(在医院选拔一批优秀护理管理人才,有多年管理经验,对她们进行系统培训,掌握了巴林特小组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具体流程,并自学心理学课程,经考核具备了主持巴林特小组活动的能力),担任组长,2名医生,邀请案例科室的科主任及管床医生参加,案例报告者为当班护士,其余均为知晓相应案例的临床N3级以上专科护士。活动时间一般控制在60~90分钟。活动地点选择在安静、不会被打扰的会议室等。

2.2活动过程

2.2.1活动步骤首先,小组成员围坐一圈,组长阐述保密、安全的原则。提供案例的护士描述与该患者的见面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该护士提出的问题。

2.2.2案例举例

2.2.2.1组长:感谢大家来参加巴林特小组活动,我院一名护士这两天情绪低落,工作没有激情,并有辞职的想法。活动约定:离开这里不能讨论,有人发言时其他人都是旁观者。

2.2.2.2介绍案例:一名6个月中度肥胖患儿,因“肺炎”收入院,患儿起初为感冒后咳嗽,在门诊已经过2周的治疗,从口服药物到输液,但治疗效果却不理想,曾要求住院,却没有床位。入院后医嘱给予输液治疗。

2.2.2.3小组成员讨论并给出建议:①患儿年幼,治疗时间长,家属紧张、敏感,焦虑不安,无助,难免情绪暴躁,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关心患儿,急家属之所急。②患儿入院后我们应该给予全面的沟通,了解患儿的治疗经过,家属的情绪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宣教,以期获得家属的支持、信任和配合。③患儿年龄小,中度肥胖,在门诊已反复穿刺,血管条件不是很好,护士在穿刺前应充分评估患儿的血管条件,并向家属告知,如感觉没有很大把握,就应该请求高年资护士的帮助。④护士不仅要做好与患儿及家属之间的沟通,还要做好与其他医护人员的沟通,相互理解、沟通和互补不足,是护理安全的重要保证。⑤为了减轻患儿痛苦,护士应通过不同方式的训练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知识水平,提高一针见血率。

2.2.2.4报告者感受:听了小组成员的讨论与建议,报告者由气愤、郁闷转为平静、理智,对整个事件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换位思考”,也明白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2.3活动效果

通过巴林特小组活动,提高了报告者识别自身和患者情绪反应的能力,情绪得到调整,心理压力得到释放,对整个事件有了新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护理工作中,与此同时,该活动也为所有其他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分享经验、拓展视野的机会。

3、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注重护理的作用。特别在儿科,由于患儿的特殊性,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4、小结

在目前的儿科护理队伍中,仍以年轻护士居多,对于她们在理论教育、临床技能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其职业素养的提高仍需不断强化。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以培养良好的临床护理意识及护理态度为主导,与护理技能紧密结合,不仅获得了高水平临床培养模式,而且对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华.巴林特小组在继续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30(3):457~458

篇12: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对策论文

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及对策论文

1一般资料

调出20xx年1月~20xx年4月123例儿童患者家属关于护理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结果、问题反馈及投诉结果,对儿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选择8月~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8例儿童患者,男童76例,女童82例,平均年龄(7±2.25)岁。

2不安全因素分析

2.1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技术不到位,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讲求与患者沟通,法律意识薄弱等都是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的表现。通过纠纷原因统计发现,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严重违背护理人员工作观念的现象:用药种类和数量不准确,护理患者时出现不耐烦情绪,不懂克制忍耐与患者争吵,自身合法权益被侵害时不懂用法律保护自己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护理工作质量,给医院和患者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2.2医院制度不够精简全面:医院看病程序繁杂,既耽误了孩子病情,还影响了孩子陪护家属的日常工作,严重消耗了患者和陪护家属的看病耐心。

2.3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差: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容易错过发现突发病情的第一时间和错失过敏等突发病情的最佳治疗时间,不仅损害了孩子的健康,给予孩子更多的疾病痛苦,还容易引发医护人员和陪护家属的纠纷。

3关于政策的实施

3.1规范医院制度

好制度成就好管理,好管理造就好关系。一个好的护理管理制度不仅可以规范护理人员日常行为,细化护理人员工作流程,还可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效率,缓和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完善护理工作制度表现形式有:严格践行对护理人员“三查八对”举措的检查制度,争取简化患者治疗程序,制定护理人员工作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以鼓励护理工作人员规范工作,提升工作能力,给予患者更多的便利为主要原则。

3.2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3.2.1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技术素质:护理人员护理技术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技术两方面内容,医院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对护理人员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如定期开展护理技术讲座,鼓励护理人员跟踪时代护理信息,时刻吸收最新护理知识。培养护理人员自学能力,制定按期考核制度,并根据护理人员自学成绩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定期开展突发事件演练,增强护理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可在业余时间或者是节目排演时增加些表现应对突发事件的话剧等,培养护理人员以积极乐观负责的态度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2.2护理人员形成良好服务态度:良好的服务态度是缓解矛盾,加强沟通,提升工作效率的前提。其主要包括工作细致,服务耐心和主动替家长承担安抚孩子任务等三方面内容。儿科患者因为年龄幼小,不懂克制自身不适行为,面对药物治疗、穿刺治疗等造成身体不适的治疗方式有抗拒心理,经常会在治疗期间出现哭闹、撒泼、拒不配合的情况,护理人员在此时一定要以充足的耐心哄好孩子,尽量以细致快速的动作完成治疗,争取给孩子造成最小的疼痛。在孩子打点滴期间需要不时注意是否出现因为孩子多动引发滚针现象,一旦发生,及时处理。此外,因为孩子容易哭闹,陪护家长的情绪往往也不稳定,极易引发烦躁情绪,护理人员要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并向家长讲解治疗期间疼痛的必要性,配合家长安抚孩子,争取最大限度减少冲突。

4结果

满意度≧95%患者家属为147例,满意度≥85%的`患者家属为11例,平均满意度为93.21%。

5讨论

改善护理人员服务理念主要是迎合了现代服务管理理念中的“以人为本”观念,是体现人性化管理,增强人与人了解的有效方式。在医院护理服务中增加“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有效减少摩擦和纠纷。

6小结

护患纠纷大多是由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和服务态度不满意,护理人员和患者之间沟通不良造成的。从根本上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技术水平,改善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是有效缓解护患纠纷的干预措施。在护理技术中表现专业,在护理服务中表现人文关怀是我院护理工作者以后的发展和培训方向,期待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细致的护理态度和纯熟专业的护理技巧,为更多的患者提供早日恢复健康的机会。

篇13:儿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分析论文

儿科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分析论文

儿童患病与大人患病不同,随时具有很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因此,对儿科进行有效的护理非常重要,是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1],随着近年来,人性化护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患儿进行研究,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于我院209月至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中选取9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肺炎患儿18例,呼吸道感染28例,发热22例,胃肠道疾病24例。这些患儿中男性48例,女性44例,年龄在3~13岁,平均年龄为(7.5±1.9)岁,随机将这些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为4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方面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儿常规护理:①住院环境。给患儿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定时进行通风,注意保持病房空气的新鲜,给患儿合理的安排床位,防止造成交叉感染的问题。②生命体征监测。对入院的患儿定时进行体温和脉搏等的检测,根据患儿的具体状况,确定检测的次数,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师,并进行处理。③频繁对病房进行巡视,密切注意患儿的'状况,必要时可以加床栏,避免患儿坠床,注意患儿的安全。④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作好护理记录。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采用人性化护理:①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增加对患儿具体情况的了解,解决患儿家属的疑惑,多站在家属的立场为家属考虑,耐心讲解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消除家属的焦虑情绪。②对患儿进行护理时,应积极配合患儿的好奇心,面带微笑,说话要有耐心,多与患儿进行沟通,跟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多与患儿进行互动,转移患儿的注意力,使其能够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③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做好三查七对工作,能够熟练的对患儿进行各项护理,增加患者家属对护理人员工作的信任度。④出院前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告知患儿家属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包括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的知识,教会患儿家属必要的护理措施和保健措施。

1.3疗效评定标准: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两组患儿及其家属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根据评分情况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3个层次,总满意度等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的和。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和处理本组研究数据,使用百分代表一般资料,通过卡方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以P<0.05表示,意味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中对护理满意有25例,基本满意19例,不满意2例,护理总满意度为95.65%,而对照组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的有17例,23例基本满意,6例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仅为86.96%,观察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经过统计学计算得出,χ2=9.68,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儿童本来就是弱势群体,语言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有限,无法及时的发现病情,就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给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增加护理的风险和发生纠纷的概率[2-3]。所以对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现代护理模式,是一种以患者为核心的护理方式,对患儿采用人性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和道德素养,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强烈的责任感[4],能够与患儿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关心和爱护患儿,使患儿能够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效率,同时还可以减少医患之间护理纠纷的发生,提升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在本研究中,选取了我院收治的92例患儿进行研究,给观察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分别采用人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两种不同的护理方式,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人性化护理的观察组患儿护理的总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8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在儿科护理中,采用人性化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提升对医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提高医院的声誉和知名度,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虹宇.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华民族民间医药,,22(1):110+112.

[2]何敏.人性化护理模式在脑外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6):52+54.

[3]徐爱侠.探析人性化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1(11):1876+1880.

[4]武如葵.新生儿肺炎护理中人性化护理模式的综合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4):337.

篇14:医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医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医患沟通,防止护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策略 在护理部的指导下,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沟通,包括预防性的沟通、集体沟通、书面沟通、统一沟通以及学习沟通的注意事项。结果 增加了护士的知识,满足了病人家属的需要,医疗纠纷明显下降,医院的经济效益有所提高。结论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护士通过换位深思,提供优质的服务,可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证。然而要真正持久的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医、护、患的共同努力。 ?

关键词:医患沟通 策略 儿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也随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一个要求人们广泛沟通的时代。沟通既可清除误解与冲突,也可推动和谐与亲密。近年来,医患关系较为紧张,特别是儿科病房,孩子是家中的小宝贝,医患矛盾较成人更为突出,为此,我院于在全院推行了争创护理示范病房活动,通过半年多的实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医患沟通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 、在儿科护理中实施医患沟通的必要性?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宝贝,当其生病住院时,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和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多个家属的情感需求,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因此,儿科护理工作较成人护理更复杂,医疗纠纷也较多见,加强医患沟通可使医患双方互相理解和配合,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加强医患沟通可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护士在与病人沟通时,需涉及许多专业知识,如果护士没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就无法取得病人的信任,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因此,加强医患沟通可督促护士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完善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和护理质量。?

2 、实施策略?

2.1 具体策略?

2.1.1 预防性的沟通 在护理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理由的苗头,并把这类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针对具体理由进行沟通,如对医疗费用有疑问的家属,可将医疗费用清单上的项目向其作详细解释,并与物价局制定的收费标准作比较,让家长相信收费是合理的。经了解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患儿,帮助申请李嘉诚基金,解决部份医疗费用,减轻患儿家庭经济负担。?

2.1.2 集体沟通 采用公休座谈会的形式,对某一季节发病率高的疾病对患儿家长进行集体沟通、宣教,如今年夏季患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较多,由责任护士和护士长一起召集病房的家属统一沟通,讲解呼吸道感染的病因、治疗、预防、护理措施以及家属如何护理患儿等。?

2.1.3 书面沟通 将本科室的专科疾病和常见疾病的病因、主要治疗、预防措施、护理措施等制成健康教育单,护士与家属进行口头沟通后,将宣教单发给他们,让当时不在场的家属阅读,知道如何配合治疗和护理患儿。?

2.1.4 统一沟通 对新入院的患儿,患儿入院10分钟内,护士根据患儿和家属的情况选择具体的沟通内容和沟通策略,注明沟通对象与患儿的关系,护士无法将病情解释清楚的,由主治医生、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等一起与家属沟通,护士长在30分钟内跟患儿和家属进行关怀交流,护理部随时进行检查指导。?

2.2 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沟通时应耐心倾听家属的叙述,不要中途打断话题,对病人家属的提问要耐心解释,不要搪塞应付,不懂的应请求医生或护士长解释;在穿刺过程中尽量不要讲与穿刺无关的内容,以免穿刺不成功时家属认为是心不在焉而产生矛盾;避开强求家属接受自己的意见;避开使用刺激性语言和对方听不懂的专业语言;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应与医生的意见一致,避开医护意见不统一,让家属产生不信任和疑虑。?

3 、效果评价?

通过护患沟通,护士不仅学到了许多交流的基本知识,而且儿科护理的专业知识都有提高,使护士从被动执行医嘱、完成护理操作转变为主动与病儿及家长沟通,评价病家需求,为病人提供个体化的护理。通过沟通满足了病人家属的合理需要,提高了家属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医患纠纷也明显下降。自创建护理示范病房加强医患沟通以来,我科的医患纠纷明显下降,床位使用率也增高了,医院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4 、小结?

护士是医疗活动中的主要成员,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是患儿的照顾者和代言人,患儿每天接触时间最多的也是护士。实施医患沟通离不开护士,护士要站在家属的立场考虑理由,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孩子,通过换位深思,为患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这样才能融洽护患关系,使医患沟通得到保障。当然要真正持久地改善医患关系,还需要社会诸多方面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还需要医患间的真诚相待,我们坚信,通过医、护、患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卢仲毅.从医患关系目前状况看医患沟通在医学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重庆医学,,32(4):385-386.?

[2] 王肇.儿科护理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3.?

[3] 郑显兰,李平,卢仲毅.护理部在实施医患沟通制中的作用探讨.重庆医学,2003,32(4):453-454.?

[4] 卢仲毅,唐时奎.实施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8(12):726-728

篇15: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的应用论文

儿科护理是在对患儿进行临床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患儿的身体恢复有着重要意义,而在目前有较多的研究可以显示,常规护理方法是无法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多患儿在临床护理中意外伤害的几率往往比较高,这也对临床护理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本次研究中,分析了在儿科中使用风险管理护理能够起到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儿科患儿200例作为研究对象,男110例,女90例,年龄1~11岁,平均(6.32±1.42)岁。将所有患儿使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10岁,平均(6.11±1.28)岁。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11岁,平均(6.65±1.75)岁。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在临床护理时,对所有患儿均需实施常规方法的护理,即进行常规的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需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在临床护理时的方法如下:

1.2.1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在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时,首先需对我院儿科以往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显示,当前我院儿科的常见风险事件为院内意外伤害、留置针导致的并发症和用药错误以及院内感染。这些情况的出现均会导致患儿在治疗和护理中出现较为严重的风险,也会导致治疗和护理效果不佳。针对这些事件的发生原因,可找出如何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1.2.2风险教育

在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后,可对护士进行相应的风险教育。我院将患儿的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编入到了护士的岗前培训中,让所有护士上岗前可全面性的了解到儿科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件类型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与方法的方法,增强对风险事件的认识,更好的规避这些风险事件。而针对已经在岗的护士,可在工作中找出时间,定期的为其进行风险事件的培训,尤其是可找出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风险事件,让这些护士更加全面的了解到风险事件,并不断对护理流程进行规范,从而不断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情况。

1.2.3强化护理监控

在对儿科护理风险事件进行更好的了解,并对护士进行风险教育后,需要将护理工作不断的`改进,并实施三级护理管理制度[2]。本次研究中使用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病房护士长的三级监控方法,全面对儿科护理的情况进行了监控,随时了解到护士在实际护理中出现的不良操作,一旦发生了安全隐患等问题,需要及时的召集所有护士进行开会,并对这些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保证到护理操作的规范性。

1.2.4加强风险处置

即使再为全面和有效的护理监控和预防方法也无法将所有护理风险事件进行避免,因此在实际的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中,采取何种方法对护理风险事件进行处理也非常重要[3]。本次研究中在对护理风险时间进行处理时,需要严格按照卫生局针对治疗风险的方法进行处理。在流程上,护理部首先可和患儿家长进行交流,若无法达成相关协议,需要按照国家有效关规定进行解决。

1.3研究标准

本次研究中需对两组患儿的用药错误率、意外伤害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用药错误率3%明显低于对照组用药错误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意外伤害率1%明显低于对照组意外伤害率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儿科的护理中,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由于患儿的身体抵抗力和各项机能的发育均不高,因此极易出现院内感染或是其他并发症等情况,这对患儿的正常治疗和护理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中找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4]。但有较多研究显示,常规的护理方法已经无法取得相应的护理要求,因此对患儿实施更加安全有效的护理开始得到了较多关注。本次研究中显示,对儿科患儿实施风险管理的护理,可明显提升护理效果,并可降低护理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金华.风险管理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2016,15(6):74-76.

[2]卢佑英,曾培元,熊安芳,等.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23):19-20.

[3]吴祎君,薛莹莹,王玲玲,等.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9):333.

[4]温毅芸.儿科静脉输液小组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与影响[J].今日健康,2016,15(12):215-215.

相关专题 儿科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