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层教学的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等教育模式实验论文

Julin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Julin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于分层教学的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等教育模式实验论文(共1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基于分层教学的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等教育模式实验论文

基于分层教学的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等教育模式实验论文

摘要:为检验以“安全涉水、求生自救”为教学目标的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水域安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的影响,选取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者,采取重复测量的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水域安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后实验班各维度显著高于对照班;延时(水域安全教育结束3个月后)测试,实验班各维度得分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班。结果表明: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水域安全知识,增强水域安全技能,改善水域安全态度,减少水域高危行为;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的效果有一定的保持性。

关键词:学校体育;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分层教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04-0088-06

溺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意外伤害致因中仅次于交通事故的第2大死因[1]。世卫组织11月发布《溺水问题全球报告:预防主要杀手》中强调:迄今为止,溺水问题受到严重忽视,它已成为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我国更是青少年溺水事故的重灾区;超过70%的大学生不会游泳,甚至普遍具有溺水经历[2]。教育部办公厅于紧急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防溺水安全教育、落实重点水域的防控措施、做好预防工作,特别强调切实提高学生在水中遇到紧急情况的自救自护能力,掌握恰当的救生方法[3]。

世界安全大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预防溺水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水域安全教育。水域安全教育(Education of Water Safety)是帮助个体在涉水活动中预测、分析、控制、消除危险所开展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4]。目前,水域安全教育模式已从游泳技能教育模式[5-6]逐渐发展为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混合教育模式[4,7],教学理念也从早期“学会游泳技能就能预防溺水”[8]逐渐发展到“水域安全知识和水域安全技能是水域安全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9],更关键的是水域安全技能已不再局限于游泳技能,还涵盖了自救技能和救溺技能[2]。夏文等[4]通过知信行理论模型提出小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模式,是国内首次将水域安全知识和水域安全技能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训练水域安全技能,提升水域安全知識,进而改善水域安全态度,减少水域高危行为。但该模式依旧延用了游泳技能教学模式,在水域安全技能中未融入自救技能和救溺技能的培养。

本研究针对大学生不会游泳的普遍现象及不会游泳的大学生水域安全知识严重缺乏、游泳技能几乎为零、水域高危行为多而面对危险无法自救等特点,构建以“安全涉水、求生自救”为教学目标的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通过借鉴“水域安全知信行教学模式”中水域安全知识和水域安全技能对水域安全态度和水域高危行为的影响机制,进一步细化水域安全技能为游泳技能和自救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旨在提升大学生水域安全教育效果,达到干预其态度和行为的目的,以期为现今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被试对象

依据前期研究成果《大学生水域安全技能等级标准》对某大学二年级游泳选项课学生进行施测,选取综合评分在40.0-59.9分之间的60名大学生做为被试者,随机确定实验班、对照班(各班均有男女生各15名),对两班学生开展历时1个月(因考虑天气气温、缺乏恒温泳池条件、以往教学集中时间段授课等诸多因素)的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的教学训练。

1.2 实验设计

采取重复测量一个因素的混合实验设计(见表1)。国内外研究一致表明,男性水域高危行为显著高于女性[10-12]。为获得较好的内部效度,本实验对性别这一干扰变量进行了控制,避免可能由于性别与实验处理产生交互作用而混淆了实验结果。采取2×2×2重复测量1个因素的3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其中:实验处理(2个水平,传统游泳教学模式、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和性别(2个水平,男、女)为被试者间变量;测量时间(2个水平,前测、后测),属于重复测量因素。利用被试者自己做控制,以最大程度控制由被试者的个体差异带来的误差。实验设计的因变量为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水域安全态度、水域高危行为。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态度、水域高危行为通过问卷进行测量,水域安全技能通过客观评价进行测量。

首先,运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水域安全态度和水域高危行为前后测的差异进行比较(O1-O2、O3-O4、O1-O3、O2-O4),为考察实验处理的有效性;其次,在实验处理有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水域安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延时测定结果(O5-O6),检验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训练效果的保持性。

1.3 实验材料

本研究采用《学生水域安全KSAP量表》[13],量表包括3个子量表,即水域安全知识9题、水域安全态度10题、高危行为12题。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其中水域安全知识属于正向陈述,条目得分越高,表示水域安全知识得分越高;水域安全态度采用反问句法,得分越高,说明水域安全态度越差;高危行为列举了12种水域高危行为,得分越高,表示高危行为发生率越高。3个子量表均为成熟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其Cronbachs α系数分别达到0.943、0.913、0.943。

由于《学生水域安全KSAP量表》技能量表采用主观评价,不利于量化分析,因此本研究运用客观量化的`《大学生水域安全技能等级标准》实施分层测量。该量表通过理论筛选、专家问卷筛选、专家论证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等过程,对测试486名大学生水域安全技能评价指标获得的6 480个数据结果进行统计与整理,构建了初级、中级、高级3个子系统的水域安全技能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其实际分层与预估分层相关系数达到r=0.82(P<0.01),能够应用于大学生水域安全技能的等级评价。其中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技能包括游泳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

1.4 实验程序

1)前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参加前测,测试内容为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游泳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水域安全態度、水域高危行为。

2)实验处理。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教学课程均由同一位游泳教师执教,学生不知道正在进行实验,以防止霍桑效应。教学地点、教学时数以及考核方式等均相同,所不同的是,对照班按照传统游泳教学(即游泳技能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班按照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

水域安全教育从第2学期第14周开始到17周结束,共4周,每周3次课,每次90 min,将水域安全知识和水域安全技能融入到游泳教学中。实验班的教学课程由一名研究者和游泳教师配合完成。实验前,研究者对游泳教师开展实验培训,帮助其明确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实验中,研究者和体育教师保持及时的交流与沟通,根据游泳课的教学进度联合制定教案,并根据学生训练效果的即时反馈合理调整教学的组织,以控制体育教师在实验过程中的实验偏向。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以“安全涉水、求生自救”作为教学目标落实到水域安全知识和水域安全技能2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见图1):

水域安全知识(10课时):根据初级水域安全知识构成,穿插在每一次课的理论讲解部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水域安全态度。其中包括自我体能、天气状况、水域环境判断知识(第1、2次课);游泳忌讳(第3、4次课);水域活动安全要点(第5、6次课);识别水域安全标志(第7、8次课);水域安全知识的复习与巩固(第11次课)。

水域安全技能(14课时):包括游泳技能(有节奏呼吸、交替打腿、俯卧漂浮、仰卧漂浮、俯卧游进)和自救技能(蘑菇头漂浮、水母漂、十字漂浮、仰漂、抽筋自解、浮具制作)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根据难易顺序和游泳学习的规律,组合成恰当的教学内容形成14课时。该部分基本顺序是有节奏呼吸、水母漂、交替打腿、俯卧漂浮、仰卧漂浮、十字漂浮、俯卧游进、蘑菇头漂浮、浮具制作、抽筋自解。

根据研究者与游泳教师对教学进度的安排,研究者与游泳教师实时保持沟通,提前1周提交教案,反复交流修订至确定最终教案。具体教学过程包括引导、课程目标和内容宣布、情景营造、探究学习、集体分享、教师点评示范、情景模拟(学生模仿练习)、情景感悟(学生反思联想)、教师引导总结、情景超越(实践与应用)、总结反馈等环节,各环节制定相应的时间长度,以保证活动有序、完整地进行。

3)后测。实验班与对照班均参与后测,测试内容与前测相同。

4)延时测定。延时测定考察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训练效果的保持性,在完成干预3个月后进行,为消除被试者的定向与期望效应,测试由被试者认识的测验者进行。实验班和对照班均参与延时测定,测试内容与前测和后测相同。

2 结果与分析

2.1 前后测比较

为检验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是否能够对实验班学生产生有效作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前后测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及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数据表明,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在各维度得分上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性别主效应在高危行为维度得分上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时间和性别的交互效应在高危行为维度得分上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

在高危行为维度得分上,表2数据表明,前测时,性别差异在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简单效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男生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说明在高危行为得分上,男女生差异显著。此外,两个班男生的简单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两个班女生的简单效应也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实验分组基本同质。后测时,性别差异在实验班的简单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经过干预后,男生水域高危行为的消失幅度大于女生。此外,男生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高危行为的简单效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女生实验班与对照班高危行为的简单效应也均达到了非常顯著性水平(P<0.01),说明教学实验干预,明显改善了实验班男女生高危行为,且效果优于对照班。

为明确实验处理的效应,进一步对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各维度得分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见表3。数据表明,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各维度得分被试者间变量(班别)在被试者内变量第1水平(前测)上的简单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在被试者内变量第2个水平(后测)上的简单效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说明,教学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基本同质,教学后,组别之间出现显著性差异,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被试者内变量(时间)在被试者间变量第1个水平(实验班)上的简单效应均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但是在被试者间变量第2个水平(对照班)上的简单效应(除了游泳技能维度P<0.01外)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即教学前后,实验班在水域安全教育各维度得分上出现显著差异,实验后得分明显高于实验前得分;对照班教学显著提高了游泳技能,而在其它方面无实质提高。可见,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2.2 延时测定检验结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各维度得分延时测定结果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组别差异在各维度得分上均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P<0.01),性别差异(除高危行为维度得分),组别与性别的交互效应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说明实验班较对照班仍然具有较高水域安全能力,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更为持久。

3 讨论

3.1 男女生水域高危行为前测差异显著的原因

男女生水域高危行为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中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对照班后测及其延测中性别差异依然显著。这一结论不仅验证了国外学者关于性别在高危行为差异上的观点[14-15],也佐证了国内学者开展的人口学调查[16]。究其原因,可能与男女先天生理、性格上的差异和后天教育、家庭保护上的差别有关。

3.2 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的有效性

对照班在教学前后除了游泳技能的提高,水域安全教育其它维度均无显著提高,这暴露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即重游泳技能,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救技能的教学。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首先引入水域安全知识教育,然后进一步细化水域安全技能为游泳技能和自救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采用情景模拟等各种教学手段保障教学效果。实验班学生水域安全教育各维度得分均有显著性改善,表明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水域安全能力。能够取得如此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1)对水域安全知信行教育模式的有效借鉴:水域安全知识和技能是基础,即“知”;水域安全态度是动力,即“信”;水域高危行为是目标,即“行”。“知”的提高改变“信”从而干预“行”是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的案例中,采用不正确的入水方式、在危险区域游泳、酒后游泳、水中追逐打闹等等诸多水域高危行为都是引起溺水伤害的可能原因,这并不是游泳技能不足,而是安全知识的缺乏。因此,教学中不仅要提高游泳技能,也要普及安全知识。该模式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更加合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强调对学生态度和行为的干预。

(2)水域安全技能的进一步细化。有研究发现“游泳技能越佳者,越追求水的刺激和乐趣,越容易触发高危行为”[17]。因此,过于强调游泳技能的教学,并不能有效改善学生水域安全态度,反而容易滋生麻痹大意,遭遇险境,合理求生远比游泳技巧来得重要。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以“安全涉水、求生自救”为教学目标,将水域安全技能进一步细化为游泳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4个方面,改变了以往技能教学中单一的游泳技能教学,不仅强调提高水域生存能力,更强调模拟水域遇险情况下的自救演练。如此情景化的模拟教学一方面丰富了课堂内容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预防避险、自救求生的技能,更加深了学生对水域安全的切身体会。

3.3 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效果的保持

大学生水域安全初级教育模式教学结束3个月后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水域安全教育各维度得分仍显著高于对照班,说明初级教育模式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保持性。究其原因,大学生水域初级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水域安全知识、水域安全技能(游泳技能、浮具制作、抽筋自解、自救漂浮),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水域安全的重要性。这种观念的转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水域安全态度,其行为随之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改变,从而减少水域高危行为。

参考文献:

[1] 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 Innocenti Research Centre. A league table of child deaths by injury in rich nations[Z]. .

[2] 张辉,王斌,罗时,等. 湖北省大学生溺水高危行为调查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35(4):300-303.

[3] 国家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预防学生溺水事故切实做好学生安全工作的通知[EB/OL]. [2016-09-02].

http://www.gov.cn/zwgk/-05/11/content_2134722.htm,2012-05-11.

[4] 夏文,王斌,赵岚,等. 不同教育模式对小学生水域安全知信行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2):76-81.

[5] ASHER K N,RIVARA F P,FELIX D,et al. Water safety training as a potential means of reducing risk of young childrens drowning[J]. Injury Prevention,,1(4):228-33.

[6] LILLER K D,KENT E B,ARCARI C,et al. Risk factors for drowning and near-drowning among children in Hillsborough County,Florida[J]. Public Health Reports,1992,108(3):346-353.

[7] BRENNER R A,SALUJA G,SMITH G S. Swimming lessons,swimming ability,and the risk of drowning[J]. Injury Control & Safety Promotion,,10(4):211-215.

[8] ERBAUGH S J. Effects of aquatic training on swimming skill development of preschool children[J]. Perceptual & Motor Skills,1986,62(2):439-446.

[9] 夏文. 小學生水城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 HOWLAND J,HINGSON R,MANGIONE T W,et al. Why are most drowning victims men? sex differences in aquatic skills and behaviors[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1996,86(1):93-96.

[11] MORAN K. Aquatics education in New Zealand: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 practice(1987—1996)[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New Zealand,,31(3):583-590.

[12] FANG Y,DAI L,JAUNG M S,et al. Child drowning deaths in Xiamen city and suburbs,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1-5[J]. Injury Prevention,,13(5):339-343.

[13] 夏文,牟少华,王斌,等. 小学生水域安全教育知信行模型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4(4):136-141.

[14] IRWIN C C,IRWIN R L,RYAN T D,et al. Urban minority youth swimming (in)abi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sociat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toward a drowning prevention plan[J]. Injury Preventio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hild & Adolescent Injury Prevention,,15(4):234-239.

[15] MCCOOL J P,MORAN K,AMERATUNGA S,et al. New Zealand beachgoers swimming behaviors,swimming abilities,and perception of drowning ris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quatic Research & Education,,1(1):7-15.

[16] 杨功焕,黄正京,陈爱平. 中国人群的意外伤害水平和变化趋势[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142-145.

[17] 周嘉慧. 南投县大埔里地区居民水域活动参与情形与水域活动安全知能之研究[D]. 台北:台湾体育大学,2009.

篇2: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经过体育教学改革,目前,高校体育课程普遍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种模式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类,由教师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但在体育教学的实际运用中,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良好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正确认识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索这种模式的优化策略,真正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分层教学模式的分层方式有待完善。目前,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分层方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分层标准不够全面。大多数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标准包括体育成绩、身体状况、竞技水平等。这些因素过于片面,无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划分,导致最终的分层结果不够科学。另一方面,教师不能按照实际情况对分层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导致学生长时间处于一个层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2.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不合理。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教师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评价体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将其真正落实到体育教学中,即使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也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应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认知水平、参与意识、合作能力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二、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1.完善分层体育教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的分层结果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所以,在分层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教师要利用科学的分层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差异性,从心理和生理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其中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竞技水平、学习态度、努力程度等因素。例如,教师在进行羽毛球授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羽毛球水平、对羽毛球的感兴趣程度、羽毛球的竞技水平等因素进行综合评分,一到四分属于基础层次,五到八分属于提升层次,九到十分属于高等层次。基础层次的学生重点进行接球及发球的训练,提升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接球质量及发球质量的训练,高等层次的学生主要进行竞技过程中技巧的训练。通过将学生进行精准的分层,有针对性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教学计划,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体育水平,还能真正增强体育教学的效果。

2.建立科学的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在建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制订科学的评价标准,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学生的个性态度等。不要只对学生生理方面进行评价,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等其他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其次,在评价模式上,教师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篮球水平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运球、投篮等比赛,观察学生近阶段的篮球水平是否得到了提升。在运球比赛中,教师可以利用几名学生进行干扰,计算每个学生的运球时间;在投篮比赛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两人,一人投篮,另一人计时,并将投篮结果记录下来。综合比赛结果,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并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在完善分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不仅要完善教学方法,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例如,在练习排球时,许多学生害怕排球传递过程中造成的冲击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排球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发球的距离,使学生逐渐适应排球的接球方式,克服害怕的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问题,全面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使学生在每次训练中都有所提升。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分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如何将其有效运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高校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将高校体育分层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提高了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由此可以看出,优化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能够为分层教学模式在今后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谭军辉,黄正喜,柳华清.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分层升降”教学模式的实施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6):49-50.

[2]魏强.高校体育教学优化组合模式的大体育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7):69-70.

篇3: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分类分层次教学是针对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的教学。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施分类分层次教学,将层次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组织教学,并能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协调教学内容,这能使各级各类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分类分层次教学;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公共基础课

随着西藏地区高校的发展,西藏大学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生源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各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均衡,导致来自各个地方的学生基础能力和教育背景等呈现不均衡性。由此,西藏大学开始在大学物理公共基础课进行探索,实行新型分类分层次教学模式。

一、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背景存在地区性差异

西藏地区地处高原,空气稀薄,地形复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这是高校招生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地区性差异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不同地区应使用不同的考核方式,绝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应综合考虑、逐步推进。[1]

(二)物理的学习过程无法有效监控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学校都无法对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实时有效监控,故无法做到及时评估,即便教师做出评估,往往也由于评价指标过于单一,无法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相应的指导。

(三)专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我校是一所综合性大学,设有十多个院系,几十种学科门类,上千门课程,而公共基础课的学生大多来自不同的专业,在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物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物理课程门槛相对较低,而对于非物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则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进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二、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概况

(一)内容

大学物理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科学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以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大学物理基础课程的学习中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实施过程

通过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法,掌握学生的学情,教师将全体学生初步划分为A班、B班、C班三种班级授课,分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分类分层次教学的实际需要,逐步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B班、C班的学生采用精细讲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B班、C班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仍需要教师的具体指导。因此,教师有必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精讲活动,对内容进行概括与提炼,详细讲授基本定义内容、原理及相关应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认真听讲,随时发问,并适时归纳总结,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考核方式

1.作业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紧密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的相关情况,设计出有趣味性且难度适中的.作业;从学生完成的作业中获得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就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进而促进学生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C班的学生应以当前课程为起点,有序地完成课堂任务,掌握基础的知识点,具备初步的物理技能;B班的学生应以作业为基础目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A班的学生应将作业作为提高目标,拓宽视野,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命题方式在考核与评价中,对三类学生进行分类分级命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班级需求,进行分班命题,使命题标准化、自然化、实际化。教师在评价时,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学习情况、作业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做出综合性质的评价,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效果。(四)分类分层次教学的优点分类分层次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物理理论知识水平,而且在教学内容上较好地解决了基础、水平不同的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也使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课堂的监控者和学生活动的合作者,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

1.课程学习压力大平时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考试后心理压力加重。考试这种考查形式具有双面性,它一方面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原本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考试中一旦失败,自信心就会受到挫败,甚至陷入考试焦虑之中。2.对学生的情绪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分类分层教学是由高到低划分的,这种方式无形中给不同基础的学生以一种心理暗示:被分到A班生容易产生骄傲的情绪,被分到C班生则会产生不良的情绪,觉得自己比别人差,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长此以往,C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可能会持续下降,C班学生情绪低落,缺乏上进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3.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分类分层次教学是把学习水平相当的学生集中在了一起,这使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都有明显的区别。A班学习氛围较好,其学生知识基础比较扎实、学习兴趣比较浓厚;教师在教学时,为A班学生设置的教学内容也比较难、教学目标相对较高。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水平比较容易提升。相反,C班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甚至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两个层次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两极分化。

(二)解决方法

第一,合理分类分层。教师要了解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科学、公平地对学生进行分类分层。首先要初步拟订方案,根据相关情况划分班级;结合学生的其他科目成绩,对学生的班级划分进行相应调整。第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在教学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中,要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本,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第三,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因材施教,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要秉持“主体多元教育理念”,避免一概而论,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满足不同学生在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同时,教学不能只关注能力、过程和方法,也应关注情感交流和价值观形成,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第四,选择合适方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C班的学生应以积累性学习为主,提高自身的学习情况,加深印象,巩固基础内容;A班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领域,提高自身能力,完成整堂课的教学。在相关内容的指导中,由于C班的学生以积累性学习为主,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以及相关的拓展学习,使自己的能力水平有所提升;而A班的学生以创造性学习为主,故教师在指导中,应注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潜能。大学物理公共课合理的分类分层,有效地解决了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问题:让教师能够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模式适应学生的基本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做到均衡发展;使教师积极与学生互动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真正融入教学过程中;让教学过程充满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然而,这种方式目前处于试点阶段,其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莉,郭长江.大学物理实验分层教学模式探索[J].江西科学,(4):479-482.

[2]杨晓璐,袁慧,武元元.大学分级教学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才智,(36):314-315.

篇4: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职业技术学院英语分层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分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分析分层教学在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该教育模式的有效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模式;职业技术学院;英语

一、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现状

1.沿袭传统英语教学模式。职业学院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提升难度大,尽管学校已经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英语,掌握基本的应用知识,强化对英语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不过部分学生并不能够配合老师的要求完成学习内容,且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对老师、教材的依赖程度过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能够自主思考,导致英语教学效果无法提升。

2.缺乏完善的教学计划。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校最重视的是对学生专业技术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部分学校甚至沿袭中专教学方案,在英语教学中的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不强,且缺乏深刻的理论探讨与研究。

3.学校教学基础设施落后。职业技术学院在基础设施上投入资金有限,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基础设施与教学新理念不符,对英语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影响较大。学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加,办学规模也逐渐扩大,不过职业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也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难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学生英语技能学习被忽略。我国受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在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中,英语学习目标很难在课堂上45min内完成,他们的英语学习技能往往被忽略,在长期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只能够单纯依靠死记硬背,或者单纯重视单词听写,部分学生虽然在英语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但是英语口语能力非常差。

2.学校英语教育宣传受到一定限制。职业技术学院对英语分层教学没有采用合理的宣传手段,导致部分学生、家长对分层教学的理解产生了误差,认为分层教学就是所谓的等级教学,将这种教学模式视为一种歧视、差别对待的教育方式,致使分层教学模式无法在英语课堂中开展。

3.分层教学、等级教学两者概念混淆。就分层教学模式而言,我国引入这种模式的时间相对较晚,且因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导致部分人对该教育理念不够了解。在英语课程的分层教学中,部分学校将这一教学模式与等级教学混淆,在教学态度上无法做到一视同仁,导致学生心理情感上会受伤。4.教育资源严重缺乏。从教育总体情况上看,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方面的投入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教育资源非常缺乏,出现了一个老师带领多个班级的情况,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老师也会有较大的`工作压力,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三、分层教学模式在职业技术学院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学生分层。在学生分层中,要确保分层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新生进入学校后,需统一参加英语考试,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所有考试题目抽取于题库,因学生刚入学,英语题目可适度将难度降低。除此之外,学校还需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内容有意志、情感、兴趣、学习动机等,分值在0~100分间。根据英语考试与测试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学生分为A层面学生、B层面学生两种类型,A层面学生英语基础中等偏上、B层面学生英语基础中等偏下。

2.教育内容分层。教育内容分层主要是合理选用教材,教材选用包含两种不同的方式,其一,为所有学生均使用相同教材,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选取侧重内容。其二,为按照学生分层,选用不同的教材。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若选择不合理,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学生会对英语学习感到反感。为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与分层选择教材。

3.教育目标分层。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且英语基础差异性大,针对学生英语学习情况,需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在英语教学中,学生需经历180~220学时,经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要将英语技能、英语知识掌握,拥有听说读写能力,在借助工具书的条件下,可对英语业务资料进行翻译,能够与他人用英语交流。不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英语基础不够力量,部分学生完成上述目标难度较大,因此,可将教育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为标准要求,第二层为过渡要求,对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达到第一层标准,如果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则需达到第二层标准。

4.作业布置分层。对于A层面的学生,要求其对教材内容彻底熟悉,可允许学生阅读课外外文书籍,学习到更多英语知识,对他们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对于B层面的学生,除布置基础性作业之外,也可鼓励其阅读课外外文书籍,可鼓励学生做中等难度的作业。

四、强化师资力量建设工作,为分层教学提供条件

1.英语老师要争取更多深造机会。职业技术学院领导者要注重引入高素质人才,使师资队伍得以充实,并制定管理条例,遵循奖罚分明原则,针对表现良好的老师,要给予奖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为老师提供深造机会,对英语教学人才进行培养,从而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学质量。

2.英语老师要充分发挥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进行培养,而非单纯要求学生积累学习知识,老师要综合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对他们综合素养进行培养,从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便于取得更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提高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课程学习质量。

五、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育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职业技术学院则需要采取措施,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规范英语教育,推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篇5:初中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模式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演示教学模式论文

一、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在初中化学实验演示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采用自己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很少让学生参与到化学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其结果往往是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单纯观看,无法理解进行实验演示的意义和实验的实际操作感受,对于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也无法进行深刻的记忆,这就导致了初中化学的实验演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和突破.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教学时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演示而学生观看的不正确教学方式,教师应当在进行课堂设计和准备时预先准备课堂所需的实验器材,并且精心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问题的准备.在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热情,在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并且进行主动思考,在探究的过程中总结化学实验的规律,进而提高其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真正发挥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作用,避免实验演示教学作用难以发挥的情况出现,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对于教学环节的衔接有积极作用,并且能够尽可能的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在观察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调动思维,明确规范性操作的.步骤,并且对化学实验和化学知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中有关白磷自燃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使之能够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实验演示.例如物体的着火点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每一种物质的着火温度是否相同?白磷在低于40摄氏度时能否发生自燃?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大量实验演示可以得出结论,即固体燃料的着火点与颗粒粗细、物体表面积等因素有关.

二、为学生创造实验演示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实验是十分必要并且十分重要的教学方式.然而,总是由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而学生观看的方式是不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的,学生没有参与实际的演示实验操作的机会会限制其思维的发展,也不能够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结论,还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总结实验技能,明确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和具体规则.学生被要求在独立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收获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态度并且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然而相当数量的初中化学教师处于安全性和其他因素的考虑往往忽视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初中化学教师能够按照实验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条件,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演示的条件和机会.教师可以在进行规范性演示实验的操作时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具体内容与规范的实验操作,对实验器材和实验的目的进行详细的讲解,最后给学生提供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进行实验的机会,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沪教版九年级上册有关氢气制取的有关实验演示教学时,可以要求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氧气制取实验原理与装置,并且要求个别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教师在旁边适时的给予指导,在学生出现步骤错误和操作失误时给出及时的提醒和纠正.

三、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演示,提高教学有效性

尽管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实验水平,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实验室中或者课堂上进行实验演示,也并不是所有化学实验都能够在学校的现有条件下进行.对于这些实验,教师往往采取仅仅讲解或者简单带过的方式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具有危险性的实验并不适合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因此教师也只是口头讲解.出于这些原因,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进行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充分进行学校教学资源的利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部分化学实验的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化学实验过程,避免由于教师的简单讲解而造成的实验困惑.例如沪教版初中化学教学中浓硫酸的稀释实验演示以及工业炼铁等过程,以及其错误操作后会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微观物质的认识等,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有关的实验演示,相关实验视频的播放不仅能够消除实验的危险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这些实验的了解,弥补了实验室无法进行演示实验的不足.同时,多媒体技术进行实验演示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简单地把握实验内容的重点与难点部分,多媒体能够通过声音、视频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多个感官,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教师可以在进行实验演示之前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与注意事项,使学生在掌握了实验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动手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其完成实验的准确性,还能够使学生掌握教学重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的演示实验教学应当充分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保证学生能够在观察实验演示和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积累扎实的化学实验知识,巩固其化学基本知识.进而使学生能够具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和学习化学,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初中化学教师应当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供给学生进行演示实验的机会,而不是单纯地进行观察和学习,应当实现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促进思维发展,在化学实验演示的学习过程中拓宽知识面,学习并发扬严谨认真的科学实验态度,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化学素养的发展.

篇6: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论文

1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大学物理实验课程面临着很多困难,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普通物理实验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过于陈旧,缺少和现代科学技术相关联的内容和方法.但要把现代高科技的内容引进到实验中,购买相关器材的费用就是一大难题,这也是各大高校普通物理实验都面临的困境.二.灌输式教学方法.实验老师花费大量时间详细的讲解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使用,数据记录及处理等,导致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机会少之又少,只能按部就班的去完成实验.这样就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产生了懒惰情绪[1].三.普通物理的实验数据处理花费时间太多,这些实验数据处理一般是通过笔算,或是计算器来完成,这样处理数据不仅速度慢,而且很容易出错,实验误差太大.极大降低了学生对物理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篇7:大学物理实验开放式教学模式论文

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灌输式教学,过分注重教师对实验基础知识和方法的传授,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准备实验过程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也适应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学生的要求.

2.1学生由“被动”到“主动”成为物理实验的主体

教学方法的变革,开放式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引导作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实现“教”向“学”的全面转变.实验是有目的的去尝试,因而学生更多地从实验的过程和数据结果的分析中获取知识,验证或总结规律,悟出道理[2].开放式实验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能力去自主的选择实验内容,确定实验仪器,设计安排实验步骤等.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应变能力,自己独立完成实验的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撰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教师则是提供实验相关资料,探讨实验方案的可实施性,解答疑难问题,维修实验器材等,以确保实验得以顺利完成.这样的新型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提高了实验器材的使用效率.

2.2开放式教学模式拓展了物理实验的内涵

普通物理实验给人一种“老”、“陈”、旧”的印象.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在实验内涵上下功夫.目前各大高校的物理实验都面临着资金投入的短缺问题,购买新的设备不太现实.针对这种现状,可以自己动手将一些实验项目内容加以引申扩展.例如RLC电路的暂态过程实验,在学生完成规定的的RLC实验项目后,要求学生用RLC实验仪测量其他常用小电器的电容,学生既可以用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电容在电路中的性能及其在暂态过程中的作用对比确定,又可以用RLC电路谐振频率法进行测量[3].例如光的等厚干涉实验在检测物体表面粗糙程度和细丝直径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其在精确测量微小位移方面做一些其它的应用性的实验等.像这样对实验内容的扩展,让学生领会实验知识的灵活应用,使物理实验更具有了知识性、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兴趣.2.3开放式实验教学有利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展开,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实验室,进行科研实验.为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竞赛以及课外实践竞赛等提供了平台,鼓励他们创造出有实用价值的专利,产品,并发表学术论文等等.为今后的科研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后备人才.

3开放式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3.1硬件条件

首先要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和场地供学生使用.我校的物理实验中心承担全校的物理实验课程.面向全校10余个学院,40多个专业开设物理实验课.新旧仪器资源数量充足,但目前面向全校开放实验室还存在难度,可以对部分学院开放进行实验教学.其次计算机辅助功能的完善.我校已基于互联网的校园网络建立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实验教学引入了计算机管理,这样就减轻了实验教师的工作负担,学生可以在线选课并提交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方案审核通过后合理安排学生的实验时间段,节约了时间成本,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和服务水平.实验教学网络以校园网为平台,将实验教学的各环节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包括物理实验课的选课、预约、成绩的录入、成绩查询等均可在计算机上完成,从而实现了实验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使实验教学管理更具有现代性和科学性.实验教学平台的网络化管理既实现了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又对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为实验开放式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2软件条件

3.2.1解放思想、调整观念,认识到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大学物理实验是对理工科类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首先要从实验教师本身做起,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摒弃陈腐落后的思想.充分认识到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重要性.并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够从思想上认识到物理实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的影响.物理实验课与基础理论课相比,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实验教师应该不断给自身充电,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安排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拓宽和更新自己的知识构架.努力做好实验教学的指导.3.2.2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的展开提供有力保障.第一,加强实验室的规范管理.为保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要配套措施.例如建立起对学生的有效监督体系.可以提高实验过程中设备的完好率.例如实验过程中严格要求使用本组的仪器设备,不得在不同组间进行随意调换,如仪器存在问题,可以向老师申请更换仪器.实验过程中如有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报告,实验完毕,先让教师检查数据和实验仪器,才能整理好仪器设备,经教师同意才能离开实验室等.同时加强设备的维修.维修人员尽量及时解决仪器出现的故障,确保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第二,客观公正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成绩的评定既要体现出每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又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督导作用.教师不仅要看实验结果的正确性,更应重视实验的过程,考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对于能够自主完成探究性、创新性实验和器材改进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改革以前只考量实验结果正确性的成绩评价体系.真正把物理实验考核转变为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能力的考核包括:动手能力,设计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当然实验报告也是考核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数据和书面表达能力.最后的综合成绩还要有适当的加分机制,鼓励那些参加科研竞赛并取得成绩的同学.

4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各工科院校要在普物实验中体现出学校的特色和独创性,对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改革.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会大大提升,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篇8: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论文

摘要:近年来,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教学过程要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化学基础性实践课,教学内容多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不符合对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根据目前教学情况,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改革探索,提高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及创新型思维,促进转型发展。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转型;改革;多层次化

在近几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地方本科高校逐渐向培养适用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稳步发展服务[1]。,在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化学实验是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生物、食品、医学、土木等专业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认真学习,学生逐步具备了扎实的化学素养,为后续学习其他化学实验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充分发挥无机化学实验的作用,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启迪学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传统,大都是验证型的实验项目,还停留在巩固并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基本实验操作、及常用仪器的使用等,且授课过程为教师清晰地讲解实验过程,包括注意事项以及最后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等,随后学生按部就班进行实验,不用深入思考和查阅相关实验资料。这种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使学生很快直接掌握尽可能多的实验信息,但学生易于养成惰性,甚至养成抄袭的坏习惯,缺乏实践意识,影响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是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较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3]。因此,改革传统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在高校转型背景下,面对本科层次技术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我们无机化学教研组对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多层次化整合,将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建设成为培养学生专业基础实验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操作技能,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能动性,努力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素养[4-5]。

1验证型实验项目及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验证型实验主要是规范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加深对理论知识的验证。我们安排了4个验证型实验项目,包括“粗盐的提纯”、“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配合物的生成和性质”,这些都为无机实验教材常年选用的经典案例,易于操作且具有启发性,对培养学生正确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有重要作用。我们严格要求学生课前必须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如果没有预习报告,就不可以做实验。上课时可以顺利回答任课教师提出有关内容的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就会影响实验的平时成绩。这样可以督促学生积极预习实验,而不是一味地抄袭教材内容。实验讲解过程中,老师会给学生做好演示,一些内容还做成了微课,如:“结晶”、“常压过滤”、“减压过滤”、及“分析天平的使用”等,作为资料让学生在预习时观看。目前,微课和翻转课堂被引入教学平台后取得了显著的良好效果,它们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结果表明,学生观看微课内容后,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更迅速地学会理解实验原理及步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2综合型实验项目

综合型实验项目目的是选取综合型实验,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定制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提高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实验技能和素养。我们初步准备了二个综合型实验,分别为“聚碱式氧化铝的制备及净水实验”、“三草酸合铁(Ⅲ)酸钾的制备、组成测定及表征”,它们涉及到的单元操作,如:加热、溶解、过滤、沉淀、结晶等,这些都是前面4个验证型实验学习的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做其中一个,老师提前将实验任务交给学生,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后设计出全套的实验方案,其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所需仪器和试剂,及操作注意事项等,方案经教师审阅批准后各自独立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求他们认真操作,如实记录现象和处理数据,遇到问题积极主动讨论解决,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体验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3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

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的是加强学生合理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知识点的交叉融合,完善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素养。教师们的科研课题更接近科学研究的前沿,将无机化学实验内容与现代技术相融合,会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我们同时开发了若干个科研创新型实验项目,如:多孔材料的合成及其对气体吸附性能的研究,稀土金属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研究、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催化降解研究等,这些课题是将教师的课题研究融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实验过程包含制备和性能分析,除常规实验操作外,同时利用热重分析仪、熔点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分析仪、荧光光谱仪等对产物进行表征。这些综合型实验操作步骤多,同时利用大型的仪器设备,体现了实验内容的先进性,培养了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大家可以任意选做其中一个实验项目,根据前期的探索性实践,学生对这些实验项目兴趣和积极性都很高。开展科研型实验项目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个升级体现,同时提高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营造了课研氛围,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都有较大帮助。为了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我们生化学院不断完善实验教学的硬件条件,同时开展了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多方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新设备、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实验内容不断更新,综合型和科技创新型等高层次实验所占的比重也会越来越大。通过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进行多层次探索性改革,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持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为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供一个好的平台,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健,姜洪武,卢生,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东化工,,45(22):148-151.

[2]周权锁,李辉信.突出内容融合和项目创新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112(2):16-17.

[3]孙腊珍,张增明.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实验课程体系和多元化教学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1-2.

[4]孙伟,赵文舒,张伟丽,等.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以无机化学实验为例[J].山东化工,,46(17):129-130.

[5]蔡金华.无机化学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16):40-41.

[6]王英磊,葛中巧,李欣玲,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形势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与探讨[J].安徽化工,2017,43(1):98-100.

篇9:分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的运用论文

分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的运用论文

在现代教学理念下,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成长和发展。初中阶段篮球课是体育教学课程中的重要一部分内容,同时也是广受学生们所欢迎的一项课程内容。在相关篮球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并落实,更好地让不同情况的学生都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和提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与差异性发展的关系,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并且让不同能力水平和学生都能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所收获。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实现了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全方位保证,并且因材施教的思想理念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1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阶段篮球课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更好地让整个教学过程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实际分层教学应用上,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面向学生群体,并且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展现自己。分层教学模式下,对于教学目标进行了分层式的设定,配合篮球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地进行锻炼,并且努力克服困难。分层教学在实际应用中,学生能够自主地通过合作,完成学习目标,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更好的激发。在篮球课教学的过程当中,虽然学生本身处于不同层次,自身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但是实际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可以更好地进行合作与沟通,在通过合作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和进步。在这样一个教学环境下,学生本身能够更好地融入到集体,同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另外,分层教学在实际应用上让教学活动的开展具备了不同的教学目标,每一个教学目标在设定上都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循序渐进地提升难度。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情况,避免采取统一化的目标,影响学生的篮球学习心情和学习状态。在整体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难度,提升学生对于教学目标的完成效果。

2初中篮球教学中分层教学模式应用的思路

2.1对学生实际篮球基础的情况

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对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来说,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实际篮球的掌握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学生自身篮球技术性的差异进行充分的研究。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满足后续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的推进需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分组,让处于一个层次的学生在一个小组中进行学习。这种分组方式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平衡,并且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与相近水平的学生进行互相合作,可以提升整个学习队伍的团结。在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解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体能情况、运动基础情况、技术水平、接受能力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复习性练习、巩固性练习、运用性练习的应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来说,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规范性的练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的上进心进行激发,让学生在现有的技术上更好地发展自己。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自身,通过拔高训练,取得更优秀的成绩。前期合理的分组,可以让整个分层教学些理念更好地落实,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要求。另外,对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也有一定的好胜心理和意识。分层次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以竞赛性的特点,让相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更加积极的氛围中进行学习,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

2.2充分分析教学内容

针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篮球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地调整,并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分层次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方向性。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础学习内容。对于技术较好的学生,则应该对教学目标进行拓展,制定出更高的学习目标。目标的制定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征进行合理的调整,循序渐进地提升技能的难度。例如,在进行运球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教学训练目标的制定上应该让学生在跑动的过程中正确地运球,争取达到不丢球。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应该要求他们在跑动的过程中能灵活地运球,能抬头观察前方的状况,不丢球。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学目标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提升,要求在跑动的过程中双手灵活地变动运球,不丢球。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并且从实际出发,对于学生个性发展进行充分地考虑,这样分层教学在实际推进落实的过程才能具备更好的成效,学生们本身在参与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也可以得到良好的受益。

2.3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初中阶段篮球课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应该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进行合理的分配,并且做好多方面的联动,紧密地进行结合,这对于教师本身教学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验。例如,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只需要让他们完成基本的动作就可以了,同时应该给他们一定的'鼓励和关注。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让他们更多的得到技术方面的指导和规范的了解。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增加技术突破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更好的提升。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要对教学的时长把握好,合理地分配,避免应用时间不平衡,导致其他层次的学生都难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支持。在当前分层教学模式不断深入应用的情况下,学生本身的适应性会不断地提升。教师在教学上应该对于学生实际能力水平进行适时分析和跟踪,合理地对于学生的层次进行调整,让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具备更强的有效性。

2.4采取分层次的评价方式

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每个层次学生所掌握的技能水平是存在很大差异性的。在具体教学评价上,应该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对于评价标准进行合理的制定与选择。例如,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同时也会很容易遇到一定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适当放宽评价标准,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一些进步进行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他们看到学习中的希望,并且逐步消除他们一些不良和负面的学习心理和态度情绪。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当中应该及时指出学生本身的不足,分析他们应该改进和努力的方向,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具备良好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也很强,在对他们评价的过程当中,应该适当地提升一些标准,并且利用竞争性评价的方式,给予他们更加良好的激励。不同层次的评价上,应该设置合理的评价梯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都能够感受到自己进步和发展所带来的乐趣。评价的开展不仅为了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弊病,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得到更好的成长。分层次教学模式应用下,其教学评价的方式要与之同步进行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分层教学的需求,并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结语

总的来说,初中篮球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当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是否在实际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分层教学本身是因材施教理念推进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其可以更好地解决以往体育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抓中间、丢两边”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让学生参与篮球运动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本文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思路,以期更好地为初中阶段篮球教学活动有效性的提升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孔敏亚.普通高中篮球模块教学中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J].运动,2012(1).

[2]刘海平.分层教学法在普通高等院校篮球选项教学中应用的实验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陈正清.分层教学模式在篮球教学中作用及优化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1).

[4]朱洪林.篮球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

[5]曹汉湖.“分层递进动态分组”教学法在篮球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1(2).

篇10: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初探论文

中学地理实验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实验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给理论教学增添了生动性,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新模式。

当前,很多地理教师都在研究地理教学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上都较为稳定,属于中学地理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学地理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情怀,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完善地理教学策略。

一、中学地理实验研究的重要性

1.教学发展的需要。地理学科不断地发展,地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对地理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理实验是实现地理科学的重要手段,不同的实验给地理科学的研究会带来不同的成果。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就要在地理实验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地理实验,让学生更清楚、直白地掌握地理知识,并从地理实验中抽象出本质的地理规律。地理实验的发展是地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新一代教学模式发展的结果。

2.教学模式的创新成果。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做主导,对课本进行机械地讲解,学生对教师所表达的知识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学生往往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而新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中学地理实验中去,并熟悉和了解实验中所能运用到的一切工具、资料的收集和实验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结构分析。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开始的。首先,教师要设计实验的类型、材料和流程。对流程的把握很重要,很多教师在制作流程方面没有足够的设计,忽视了环节的转换,往往会出现此项实验活动过后不知道下一项活动是什么的情况。在准备上要对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进行充分准备,来引导、演示、模拟验证、集体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对所实验的主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地理实验的四个部分表现为学生要设计实验类型、材料和流程,准备自己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到的资料和学习工具。在实验的过程中,主要工作是观察、制作模拟、演示观测和调查考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并分析,可以使用分小组的探讨模式,然后完成对此次实验的报告和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教师和学生在地理实验中的任务分配,这些过程是对地理实验教学过程的主要概括。

2.演示类教学模式。中学的地理实验教学有很多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它是地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分为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两大种。演示类教学实验主要分为两个方面进行:教师和学生;四个步骤:实验设计、实验准备、演示展现和总结评价。

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师要设计实验工具和实验流程,并准备实验的工具、仪器,等等。教师要对实验进行预先演示,准备实验资料并发放给学生。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所用到的工具和仪器的名称、实验的原理进行详细讲解,对实验的步骤、难点和实验的全过程进行演示,还要通过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此实验。

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要参与到教师对实验的设计当中,以了解实验。对实验所能够使用到的方法,实验的目的和实验的要点、内容和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和了解。在实验的演示、展现过程中,学生要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并且要做详细的记录,去学习和理解实验的原理,把实验的内容和地理环境中的表现进行对应分析。在实验的`评价、总结阶段,学生要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总结,归纳和分析实验中的成功与不足。

中学地理实验的必做项目有演示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演示地球的公转;暖锋和冷锋的天气;大气层的循环运动;褶皱的演示;断层和演示的类别演示;气旋的产生;反气旋的运动;流水的侵蚀作用,等等。对于人文地理,学生也同样要加以重视,例如,家乡的水文情况;生活污染调查;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和气象灾害的产生和预防,等等。如图1是中学地理中初中地理部分的比例分析图,图2是高中部分的比例分析图。

从上图能够看出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知识重点分布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有侧重点地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有效实验,并教授学生知识。

三、中学地理实验案例分析

1.气旋的演示实验设计方案。

第一步:实验的设计阶段。

实验项目名称:气旋演示实验。

实验类型:师生共同实验。

实验目的:①对气旋中心和气旋的周围高低气压的分布情况进行详细了解;②对气旋中气压梯度力的指向进行分析;③对气旋中气流的运动状况进行分析;④对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进行了解。

第二步:实验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气旋演示仪,对气旋这一章节的知识点和重点知识进行充分备课。

学生:对气旋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对此次实验的目的和气旋在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

第三步:演示展现阶段。

教师:对气旋仪的使用和作用进行全面介绍。通过气旋仪指示灯的作用来讲解气旋的运动规律和气旋在课本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知识观察气旋仪。

学生:通过观察融合自己的预习知识,理解课本的知识点。

第四步:总结阶段。

教师:教师要对此次实验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和成功的地方,进行教学反思。

学生:对此次实验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讨论和总结,可以分小组进行,最后各抒己见,总结小组发言,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

2.气旋实验演示的成果。演示类地理实验教学模式完成了气旋演示实验的教学任务,此次气旋实验充分发挥了演示实验的优势,这充分表明了实验教学是新教学模式的使用和创新。

四、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的特点

1.地理性。地理实验的教学模式充分展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实验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教师的地理教学效果,把教学的目标、教学难点和重点都运用到地理实验当中,按照地理的学科特点,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性。地理实验集合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挑战,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主角的教学现象。在地理实验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经验,从地理实验的设计到地理实验的结果展示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对于培养学生

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多样性。地理教学实验具有多样性,学生的参与方式也是多样性的,不同的实验使用不同的模式,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互相开放,每一种实验都从学生实际出发,使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主流模式。

中学地理实验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师教学手段的升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本的预习、复习中都能通过实验来掌握,对于地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能在实验中展现出来。中学地理实验体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有序性、科学性和开放性。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被多个省市的学校所运用,是一种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使教学和学习能够相互促进、成长。

篇11: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论文

化学实验不仅是对化学理论知识的一种有效解释方式,更是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重要实践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提出的要求,化学实验作为化学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其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教师要加快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形成形式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调动起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化学知识的探究意识,最终实现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高中化学课程中常见的教学现状有:(1)由于化学知识不断地加深,学生的逻辑思维得不到相应的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失去了兴趣,没有学习的积极性。(2)从教师方面进行分析,教师总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总是按部就班地进行讲解,没有新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3)学校在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没有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使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草草了之,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并没有深刻地掌握和理解化学知识的内涵。

二、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构建条件

1.教师深刻领会课改理念

新课改中对于高中生的试验探究能力都明确的阐述,提高高中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裴炎高中生的良好思维习惯、探究意识是新课改对于高中化学教学的要求。因此从教师的角度上来看,教师必须能够领会新课改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在此基础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同时明确自身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评价,对于学生的探究过程及时的指导,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

2.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思考习惯

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是学生有探究的欲望,这又取决于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好奇心。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断适应、改变的过程。3.学校的大力支持从上文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需要长期的实验和改变,因此在探究式教学的操作中可能存在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这就需要学校给高中化学教师更多的支持和理解,学校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能仅仅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更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维习惯的'训练。如果学校不能够教师更多的机会和时间,那么探究式教学实施的可能性很小。

三、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中化学试验教学中探究式教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努力,才能有构建的基础,可见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具体实施探究式教学。结合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步骤,笔者从创设合适情境,注重过程性评价,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个角度提出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样也是情感思维独立的个体,在学习生活中都有着优于成人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塑性极强。因此,在高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就特别要注重与学生的共创共生,热情地对每个学生给予关心、帮助、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创新“共同体”。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共同的价值和目标时,两者在化学实验学习上也就越发趋近于朋友关系,整个课堂的氛围也就由紧张逐渐转向平等、和谐、民主。学生在获得尊重和理解的同时,其对知识获取的渴望性也就越高,对化学实验知识的掌握、理解也就越牢靠。除了师生之间良好的关系能对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产生影响外,科学合理的教学环境也是促进探究式教学方式的一个必要的运用实施条件。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如化学实验仪器、化学实验教学视频、图书馆资料等等,或者将学生呢过进行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的同时,提升合作探究性教学中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评价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也要多加肯定和赞扬,促进学生学习和实验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所思、自己所想,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课堂实验氛围。

2、通过学生实践进行探究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通过学生亲身进行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与其教师和同学共同探究学习,更好地找到学习的技巧。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首先教师给学生讲解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并给学生分发了相关的化学实验的用品与仪器,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探究式学习,找到解题的技巧。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表面有水,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金属容易生锈,铜得到碱式碳酸铜,铁得到的是铁锈,并对这一想象进行分析和探究。有的学生说:“之所以金属会生锈,是因为金属中含有特殊的成分C元素”;有的学生说:“这是一种原电池反应”。最后,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和校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现象,掌握化学反应的条件与其变化规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任课教师驾驭和开发新课程的能力不断增强,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将会越来越成熟,它必将会成为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作者:慈宗理 单位: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林头中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74-186.

[2]柴庆孚.落实课标:关键在于生成新的教学模式[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2):36-37.

[3]王春.探究式实验课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学化学参考,(5):85-86.

篇12:数学双语教学分层递进式模式探究论文

数学双语教学分层递进式模式探究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内涵以及新升本科院校开展数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学生生源基础薄弱和双语教材缺乏等,并从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材、教学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新升本科院校数学 双语教学 分层递进式模式

一、引言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即分层递进式进行,并且教育部发布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合格的标准要求双语教学比例要占所开课的5%以上。在重点大学,双语教学在很多专业都开展了起来。然而,由于生源、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因素,对于新兴院校开展双语教学还存在一定的约束。如何推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成为新升本科院校重要的课堂。本文从分层递进式模式对高等数学双语教学进行了探究。

二、分层递进教学的含义

分层次教学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和必要的全新的学习机会,形成一种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是适应扩招和大众教育后生源现状的一种有效对策。分层次教学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学生分层次教学:通过入学成绩或摸底考试,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将学生分为两类,一部分学生采用双语教学,其他的学生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二是对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分层次:对全体学生实行双语教学,按不同的层次目标进行。这种对学生、授课内容与授课方式的分层次教学,可以因材施教,使个体差异不等的学生都能得到逐渐的提高,而且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学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递进式进行。

三、新升本科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数学双语教学应采取分层递进式模式

新升本科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决定其不可能采用重点大学开展双语教学的模式。面临的困难主要有:

1.学生生源素质偏低,英语基础较差。有调查表明,“在一些发达地区的新升本科院校,其学生毕业前的四级通过率仅达到30%”,主要原因是高校扩招后,新升本科的学校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听说能力不高,给数学双语教学带来的难度很大。

2.数学双语教学教师缺乏。作为新升本科院校,在师资方面与一本、二本其他院校有相当大的差距。数学双语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数学专业教师和英语专业教师。数学专业教师虽然在数学领域方面非常擅长,但由于缺乏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及自身在英语语言方面的欠缺,还无法用地道的英语组织教学,教学模式也就是通常的翻译法。而英语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很高,但对数学专业知识却一知半解,无法有效地将数学专业知识准确地传递给学生。

3.教材建设滞后。双语教材是进行双语教学所必需的物质前提。由于版权、超出学生承受能力的偏高的价格、国外教材与国内教材的对接不良等因素的制约,新升本科的学校在获取双语教材及其建设方面困难重重。很多院校使用国外原版教材,结果是数学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存在很多困难,而学生在理解上更存在困难。一是学生在英语理解上会产生一些歧义,二是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及逻辑性强等特点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与输入。

4.教学手段与方法落后。数学双语教学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沿用并占有主导地位,学生没有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而且内容多,学生不能及时消化和理解,从而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了枯燥的公理、定理、公式等。只有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由于教学设备设施等条件的限制,数学双语课堂教学的'手段仍然是“书本+粉笔”,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得不到充分利用。

四、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双语教学分层递进模式的实施方案

1.加强双语师资建设。(1)培养一支具备数学与英语复合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建立相关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如将数学专业任课教师组织起来进行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2)聘请经验丰富的双语教学专家,尽快地开展双语教学。(3)有计划地引进数学高学历层次人才,先培养这些学历层次高的青年教师的数学教学经验,同时可以通过选派高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分期分批到外语系、重点大学或国外进修、培训、学习。

2.分层次设计教学形式。新升本科的学校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听说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偏低,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一般说来,数学双语教学有以下三种形式:(1)翻译式:适用于学生英语水平较差,用英汉对照来学习。(2)主辅式:适用于学生英语不太好,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同时辅之以本族语言。(3)直接式:英语单语教学,适用于学生英语水平较高,教师直接用英语讲授数学内容。基于数学知识学习的特殊性,数学知识学习需要紧扣定义、定理等的叙述,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让学生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3.改善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的有效载体,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材建设可分三步走。最初,可选用影印版教材;之后,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聘请专家编写教材;最后,双语教学若干年后,随着经验的积累,双语任课教师根据讲稿自己编写切实符合本校实际的数学双语教材。

4.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评价者”。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学内容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多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教学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有条件的院校在数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与媒介。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

5.完善教学目标。在双语教学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科知识的获得。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自由地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如果不顾自己的情况,生搬硬套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方式,一开始就是全英语的双语,学生不但英语水平没有提高,专业课也没听懂,结果真的就会“舍本求末”。

6.强化教学实践。实践是提高学生的双语教学能力的唯一有效途径,除开始阶段外,课堂上、课外、解答习题、考试答卷、课外参考书、词典要求全用英语,并让学生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等。想尽一切办法一点一滴地抓好双语教学实践。

7.完善教学评价。积极改革双语教学考试方势,改变传统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平时可增加几次测试,减少期末考试所占的比例,对出现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改进,了解双语掌握情况与教学效果,分层递进完善。

五、结语

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双语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英语应用能力强,训练学生阅读外文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造就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分层递进地培养,效果才能更佳。对新升本科院校数学双语教学分层递进式模式的探究任重而道远,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分层次递进式进行。这里只是对它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有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Z].2004-08-12.

[2]李士明.简谈高等院校分层教学[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5).

[3]樊仲光.广西新升本科院校高等数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

[4]龚小兵,周琼.地方院校数学专业课双语教学实践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26).

[5]叶立军,陈晓玮.也谈高师数学专业的双语教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8(17).

[6]张杨,罗非.双语者大脑结构的可塑性[J].生理科学进展,2005(36).

[7]孙凤芝,刘荣辉,刘国清,等.地方院校数学专业课双语教学分层递进式模式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7).

篇13:高中数学教育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论文

高中数学教育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论文

一、分层教学模式的原理

分层教学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多年前我国的教育学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理论,即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但因材施教的理论与分层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差别,后者的应用模式是在现代教学体系之中的,即在学生学习课堂上进行运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学领域的专家不断对分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的学术观点。但本质上说,分层教学模式是为了将教师的精力进行合理支配,最终实现整个集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简单的分层教学模式为:通过新知识的讲解并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例如,划分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代表掌握程度最好的学生,第二等级代表掌握程度一般的学生,第三等级代表掌握程度差的学生。分层教学开展的模式是,针对第二等级的学生进行再次辅导,掌握程度依然无法提升的编入第三等级,已经进入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的学生自行安排学习任务,教师重点扶辅导第三等级的学生等到第三等级的学生掌握之后,再开始新的教学课程。

分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在教育工作逐渐形成体制化之后,人才的培养是第一需求,分层教育就是为了解决整体人才两极分化的问题,这是节约人才的一种表现;否则放任第三等级类的学生不闻不问,甚至采取冷漠对待的方式,必然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出现。从这个角度说,分层教学模式也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

二、高中数学教育中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以学生主体为对象应用

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应用手段。高中期间的数学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数学理论与义务教育阶段完全不同,甚至有一些颠覆的性质。例如,在中小学期间所学习的质数、素数、分数等概念,都有唯一确定的计算结论,而在高中之后接触象限、区间、排列组合等内容,不仅要从数学基本计算考虑,还要融入数学研究理论。

可以说,高中数学的特殊性质导致学生在接触之后,就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表现。能够快速掌握的在日后的学习中必然不断前进,而无法掌握的学生会越来越吃力,因此,需要教师拿出经历及时解决。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方式就比较固定,会有一批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末端。因此,在进行分层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不能够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让其感觉到自己是落后,需要老师的特殊照顾。

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分层过程中进行的划分方式也不同,通常可以按照1:6:3的形式划分三层,由好到差进行处理;很显然,中等部分是变化较大的学生群体。

(二)以教学目标为对象应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的学习结果标准,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能够将两方面都掌握的是优等生,而只掌握“知其然”的为中等生,而两种都不具备的是差等生。这种分层方式较为粗犷,也可以通过细化教学目标方式实现。

例如,对于优等生层级的学生要求理解新知识点内容,了解概念,自己能够归纳所学知识并举一反三;对于中等层级的学生要求立即教学内容,记住概念并会计算习题;对于差等生层级的.要求能够了解内容,记住概念。

(三)以课堂教学为对象应用

课堂教学是高中阶段数学教育的主要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分层教学对象,实际上是对教学任务的不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在进行课程讲解之前,先要要求学生进行知识预习,对于优等生层级要有的放矢,鼓励他们预习之后主动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对于中等层级的学生而言,要他们与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点与本节课做对比,找出不同,尝试提出问题。而对于差等生层级让他们熟悉了解新知识的要点,带着问题听课,对不懂的内容及时发问。

(四)以课后作业为对象应用

以课后作业作为分层教学的对象是最容易实施的方式,教师首先要针对课后作业的内容进行筛选,一般情况下涉及多种题型,有难有易。如选择题、计算题、应用题和提高能力题。选择题、计算题对于中等层级的学生而言问题不大,差生层级也可以完成,而应用题需要的知识点角度,应该孤立中等阶层的学生大胆尝试;对于优等层级的学生而言,如果有余力可以尝试做提高能力题。

除此之外,分层教学模式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评价分层、学习态度分层等多种形式。由于近年来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众多的理论,不一一列举。在尚书的四种主要分层教学模式中,既可以采取单独一种发挥的形式,也可以综合使用,但要注意的是以人为本,照顾学生的情绪和自尊心。

三、高中数学教育中分层教学模式注意事项

首先,分层教学不能形式化。高中数学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方式,必然会造成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这种教学方法能否顺利执行还存在问题。一些院校对分层教学的方式存在误解,只追求形式上的改进,例如,将优等生集中在一起,相对应的形成了“优等班”,很显然这其中存在智力歧视的成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除了不断优化对高中数学的教育方法之外,还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付出,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分层教学模式体现。

其次,从高中数学的教育特点来看,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因为其较高的难度导致学生无法从其他资源获得指导。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不能因为个人情绪对某一类学生产生偏见。

再次,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念,杜绝升学率怪圈。所谓的升学率,在高中阶段有另外的含义,并不是单纯地指考入高校的学生,而是指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这必然是优等生中的精华部分;分层教学模式重点体现的是公平,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如先古丽·依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8)。

[2]邓燕,王引观,刘静。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3)。

[3]阿米娜·依明。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理论与实践[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3)。

[4]朱红燕。浅谈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4)。

[5]杨帆。高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9)。

[6]陈鑫。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应用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3)。

篇14: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在高中理科的学习中,化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作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且深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自主学习,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引言

化学,是高中理科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质量的好坏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实验又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直观且深入的学习化学知识,同时能够将动手和动脑相结合,并锻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而学校如何保证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就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学生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在新型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模式中,还应该保证学生拥有自己建立知识体系的能力。这样,以任务驱动为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在之前的教学研究中,任务驱动型教学也有一定的实践,主要被应用在英语教学和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而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则是新的尝试。

一、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简介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的是老师讲和学生听的模式。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没有主动去问为什么和怎么做。长此以往,不仅学习的效果会大大折扣,学生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学生也将会逐渐失去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不仅会对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有不利影响,也会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不利。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由构建理论演变发展而来的。从具体上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将学生所将要学到的知识融汇于问题当中,以问题问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任务的构建,使得学生围绕着知识点,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最初是被应用于英语教学和计算机相关科目中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则属于新的尝试。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和思路讲,学生则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维持,同时也会压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而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学生将会转变自身的角色,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主人公,他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习的任务。教师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学生的引导者。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完成中,学生们能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深入了解所学知识,并能够有很高的自豪感,因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有自己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够发现问题,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学生在有机化学部分的学习中,在学习醛类知识时,他们可以通过课本上的知识了解到醛类物质的各种性质,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家庭装修带来的甲醛污染,那么有哪些措施能够针对甲醛的性质来解决这一关乎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呢?学生们还可以联想到在市场上有一些除甲醛的产品,那么哪些是有效的呢?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可以经过查阅资料进行学习,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而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还锻炼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在其未来的发展当中,不仅仅需要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为需要的是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型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在学生进行任务驱动型学习的过程中,从任务的选择和制定到任务的进行过程再到最终的完成,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很大的灵活度和自由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喜好进行发挥。在任务进行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保证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都存在着差异。有些学生只能保证听懂老师所讲的知识,有些学生只能完成老师硬性布置的任务,但是有一些学生则不仅能够做到以上两点,还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完成更高层次的任务。考虑到同学们的差异性,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这样能够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最大程度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五)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过程中,活动主体往往不是个人,而是将同学们进行分组,进行小组学习。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通过团队合作完成共同的目标,达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会进行不断的磨合,有可能成员之间意见会发生分歧,这就需要同学们具有团队精神,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学会思考与接纳。在任务驱动型教学的任务完成后,同学们都会拥有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在高中理科的学习中,化学学科十分重要。化学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十分丰富,不仅繁杂抽象,而且较为琐碎,学生理解起来有不小的难度。而在目前的化学教学中,大多学校课堂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的授课方式。在目前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教学占了一定得比重。教师通过化学实验,能够直观的传达化学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化学实验的教学要么是教师演示,要么按照教材或讲义的安排进行实验。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更会给学生留下照本宣科的不良影响,长此以往会扼杀同学们的创新能力。那么任务驱动型教学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再好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特点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则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

(一)学习任务的提出

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了解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化学实验的进行以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与探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学习的任务在提出时,要紧紧围绕学生需要学到的知识,在学习任务提出之前,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这是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基础。教师应该从课本知识出发,帮助学生在紧扣主题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发挥,提出相关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很多优势,其中一点就是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因材施教。而教师在任务的布置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到这点。对化学学习基础较好以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要给他们更高的自由度,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学习,完成更高层次的学习任务。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则应该注意给他们布置一些难度较小且趣味性更强的学习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学习成绩,并掌握学习的方法。

(二)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是学习的引导者。而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教师要完成观念的转变,认清自己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所处的位置已经不再是主导,而更多的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给他们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在以所学知识为主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到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任务的分析过程

当学生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帮助,提出学习任务后,就要由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在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实验的最终结论往往是固定的,但是验证这一结论的实验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在食盐是否加碘这一实验中,学生既可以将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化学学习联系起来,还可以向家里的长辈请教生活中是否有相关的“小妙招”来验证食盐是否加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来设计实验。相类似的学习任务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更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而同学们之间也可以就不同的实验设想进行交流与探讨,选出最佳方案。而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可以向老师求助,但是这时老师不能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播,让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解决问题。

(四)学习任务的执行

当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进行实验了。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保证实验始终在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同时教师首先要向同学们讲解进行试验的有关注意事项,保证实验安全进行。然后教师要对实验仪器进行讲解,让同学们尽快熟悉实验仪器的用途和特性,尽快开始试验。教师还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方案是否存在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指导。在学生完成试验后,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并和预先准备好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答案,完成学习的任务。

四、总结

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它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的兴趣,另外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以及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对于老师来说,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因材施教”,让基础好的学生能够达到更高水平,也能够激发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要转变现有的思维方式,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保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张义建,郝瑞锋,赵铭燕,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5):108-111.

[2]海自祥.高中化学“任务驱动”实验教学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4):158-159.

[3]林欢.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科学中国人,(26):213.

[4]董自红.高中化学实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5(12):33.

[5]邓艾梅.基于“任务驱动”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以“原电池”的教学设计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168-171.

作者:吴君磊 单位:台州一中

篇15: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论文

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论文

由于我国教育一直受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因此,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加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积极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导学生在实验探究式教学中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亲自实践的能力。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有必要的。

一、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

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加深学生对化学书本中相关化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经由各种实际操作的化学实验,加深学生对试验中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由此使学生更加喜爱化学,对化学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1]。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是最好的导师。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亲身的操作实验,在学生面前呈现实验的过程,使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充满好奇,由此可以提高学生对相关化学反应原理的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课堂上的实验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力[2]。

3.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

对于高中化学课的课堂而言,实验是一项科学、神秘而严谨的操作。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中所展现出来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以及严谨的实验态度,会深深的影响和感染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态度,使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保持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有效的培养学生严谨的情感态度。

二、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基础

1.加强新课标理念,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为加强对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在高中教学中,要积极深化对教育的体制改革,严格遵循新课标改革的内容,加强新课标改革的理念,并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无论是写教案时还是教授学生知识时,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的出发,探究如何能使学生有效的接受复杂难懂的化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所学化学知识,并能够自主的运用和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教师要逐步将课堂引入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将过去保守的严肃的课堂转化为学生可以自主学习探究的课堂学习,改变课堂上的沉闷气氛,进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2.积极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其主动性

在高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做到公正民主,不断的与学生进行化学问题的探讨与探究,在课堂上要利用化学实验积极调动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营造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促进学生对化学问题的分析能力[3]。

3.强化高中化学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许多高校在教学硬件设施上存在问题,为了有效的构建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有必要改善高中教学硬件设施问题,如果化学教师只是单纯的用语言表达,学生受到的触动或是感觉会大幅度降低,而如果有好的教学条件,可以在学生面前实际操作实验,得到的效果则明显增强,有助于学生对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因此,学校要积极将强高中化学实验室的硬件设施,确保有足够的实验器材支持日常的化学实验探究式模式教学。

三、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1.化学实验主题的提出

在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中,化学实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而化学实验的探究必须要首先提出实验主题才能继续进行,化学实验主题的提出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导。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所需实验的内容,查找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并附上注意事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计各种实验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实验的方法,达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的目的,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认知能力和感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2.实验探究的历程

高中化学教师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通过化学书本了解实验内容,并且查找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从实验的了解准备工作到实验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透彻的了解化学物品的各项特征,对学生认识化学物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将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详细的记录下来,由此让学生对高中化学体系有个更透彻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以此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

3.实验探究后的归纳总结

教师必须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的记录,对实验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为所观察到的现象给出自己的解释,由此让学生加强对化学知识的了解。

4.实验结论的思考与看法

在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培养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教师需要学生做出总结归纳后,通过教师的提问,认真的思考问题,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而教师会对学生的看法给出点评,以便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将逐渐受到欢迎。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综合能力和情感态度,更重要的是此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践能力。虽然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已经处于构建和实施中,但其路途还非常遥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篇16:分层教学与RSEFC阅读教学“1+X”模式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四川省大邑中学英语组 董兵(611330)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三个方面阐述一种新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关键词:分层教学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1+X”

RSEFC教材(即现行的修订版高中英语教材)是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和《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在93版SEFC教材基础上改编而成。与之相比较,RSEFC教材有许多新的变化和特点,尤其注重加大对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强化和优化。

一、 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

RSEFC教材与93版教材一样,高中三年,共有六册,单元式编排,除第一册12个单元外,其余每册各设10个单元。与93版相比较,其对阅读内容的设置具有以下特点:

1. 量的扩大。每个单元的学生用书(The Student’s Book)包含至少2篇篇幅从高一的300-400词到高三的700-800词的阅读文章以及同步练习册里1篇篇幅更长的阅读文章。每个单元的总的阅读量可以与一套高考试题的阅读量相当。

2. 质的加深。阅读文章涉及的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生活,自然科学,心理思想,古今中外等方方面面,力求在世界各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外文化交织在一起,充满了跨文化交际的信息。

3. 形式的更多样化。阅读文章的体裁有人物传记,文学作品节选,新闻,影评,广告,议论文,说明文等等;有完整篇幅的文章,也有开放型的阅读类型。

4. 阅读任务强烈的渗透性及延伸性。RSEFC教材阅读文章,不再像93版教材那样以单独的课呈现,不仅仅承载了该单元有关主题的重要信息,还呈现了其中大部分的词汇与语法结构。教学任务渗透于整个单元,包括学生用书和同步练习册的听、说、写其它三方面,即不再是孤立或单纯的“读”。同时还将阅读教学延伸向课堂之外,以“任务型”模式要求学生学会从网上“阅读”,从其它书、报、刊上阅读等等。

可是,RSEFC教材对阅读的设置以上特点,在传统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和应试要求的双重夹击下,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甚至引起了许多“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具体表现为:

首先,大容量的阅读,要求学生通过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有足够量的词汇积累为前提或保障。而事实上,通过中考的检验,并非每位合格的初中毕业生都储备了这足够量的词汇。尤其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层次的原毕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或重视程度,都会造成这个词汇量储备的巨大差异。由此产生对教材阅读“吃不饱”或“吃不消”的差异,而绝大多数中学教育又是以半为单位的“批量教育”,从而造成学生个体差异越拉越大。

其次,泛内容的阅读,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面必须尽可能的广泛。而在中考指挥棒下的偏“应试”教学,以及学生自己兴趣差异和范围大小,都会导致具体的阅读内容可能只适合非全体学生甚至少部分学生“口味”。这种“口味”的不同,也同样严重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好坏。

第三,阅读体裁的多样也可能成为影响学生阅读的障碍。类似地,学了两三年英语的学生阅读水平,就像小学二三年级的语文阅读水平,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阅读多是记叙文体裁方面的故事性强的,比较幽默的文章。当涉及到议论文,科普说明文等文章体裁时,当前的学生们大多不愿主动去阅读,这也造成很大差异。

最后,每个单元阅读的“渗透性”很强,界限比较模糊,学生不容易清楚把握。阅读任务“延伸性”大,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如上网需要的网络设备,查资料需要的博大规范的图书馆等等)。即使条件具备,要顺利完成阅读的各项任务,耗时较多。高中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不可能将所有或者绝大多数课外时间只用于英语这一个科目的学习,其它科目也同等重要。因此,有条件或基础者“顺理成章”,无条件或基础者只能“囫囵吞枣”,学生个体差异也就产生,而且越拉越大。

那么,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如何开展,才能既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又确保学生个体能“吃饱”“吃好”呢?通过实践,在分层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笔者尝试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教学效益有明显提高。

第二、分层教学是高中英语“1+X”阅读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一个班,一个年级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为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其理论依据有: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主张的“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伟大教育思想;前苏联教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等。

因此,分层教学的理论对于解决上述关于RSEFC教材阅读教学的现实情况中的“供--求”上的矛盾和差异是“对症下药”。笔者在分层教学理论指导下提出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通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和教学高效益的。

第三、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

那么,什么是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这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具体操作情况:

1.“1”指的是现行的RSEFC教材。从上文总结的特点来看,它是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础和线索。

首先,它阅读量大,任务型阅读活动多,可供不同层次的学习对象根据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取舍;如学习BOOK1A的Unit 5 The Silver Screen这一单元的阅读包括人物传记关于著名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创作生涯和一些作品,和在综合技能的一篇关于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剧情介绍以及在同步练习册了的一篇关于著名影星成龙的奋斗历程三篇不同体裁的阅读文章。很明显,第一篇和第三篇在体裁上雷同。笔者认为,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则可以将两篇文章中的一篇进行简略的处理,即泛读;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则三篇都可以作为精读处理。

其次,它阅读内容覆盖面广,可作为知识范围小或片面的学生进行知识补足的参照,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及时的补充。涉及到学生比较陌生题材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醒他们至少通过精读教材文章来弥补相关知识。如学生很可能对古今中外的一些节日知道不多,通过对教材BOOKIB 的Unit 14 Festivals的学习,帮助学生们更多了解世界各国的传统节日。

第三,每个单元的阅读文章,总有一篇承载了该单元的主要词汇或语法现象,一篇在结构上是该体裁文章写作的标准范文,一段或几段文字优美值得背诵的段落,这些都有助于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对其说,写等能力的培训。如BOOK1A的Unit 1中文章Chuck’s Friend中的最后两段文字优美,既可作为背诵的佳句,又可灵活应用于学生自身的写作中,还能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现在完成进行时,虚拟语气等一些英语重难点知识。

所以,“1”即教材,是伴随学生高中英语学习的“纲”运用好了教材,就可以“纲举目张”,为学生能够更好学习英语作好铺垫。

2.“X”则是比较灵活的,也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关键所在。

首先,“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而进行“额外量”补充的阅读材料。对于,对于“吃不饱”的或感兴趣学生而言,“X”可以是老师补充的,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其它渠道,自主补充的一篇或多篇相关阅读材料,有助于他们对这一块知识进行深入、广泛的探求和学习,使优生更优;对于“吃不消”的部分学生而言,“X”指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回归到相对应的初中部分阅读(据笔者了解,高中教材中的阅读内容,绝大部分在初中教材里都有涉及,只不过初中的知识内容更为浅显)找出所欠缺的那一块,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必须的补充,扎实基础,帮助他们至少不落后别人太多,甚至有机会赶上别人。

其次,“X” 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对日常阅读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对于A层次学生(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而言,对教材阅读放低起点和要求,主抓对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即Read for fun。对于B层次学生(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成绩中等)而言,则要注重对教材“1”的运用,即帮助学生对教材文章的阅读,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养成并规范日常阅读习惯,初步形成语篇阅读能力,也就是Read for knowledge。对于C层次学生(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学生而言,则在掌握甚至超前完成教材阅读任务的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通过其它渠道扩大或加深对相关内容的阅读,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技能,即Read for soul。

第三,“X”可以指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群的实际情况在日常阅读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对于A

层次学生,采用“问题带读法”,即Problem-solving,通过老师事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问题去展开阅读,获取问题的答案即获取了文章信息。对于B层次学生,则通过“结构整理-主旨归纳-意图推理”三结合的教学方法,即Structure rebuilt-Main idea concluded-Intention inferred,训练学生对语篇阅读的把握。对于C层次学生,以开放式的阅读教学形式,通过讨论,深思等方式对阅读文章细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走近作者的内心。

第四,“X”还可以指对学生阅读水平进行评估的多样化方式。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取词汇、翻译、复述、改(续)写、听力等诸多方式进行水平和能力的测验,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群爱读,会读和善读。

总之,高中英语阅读“1+X”教学模式是笔者将分层教学理论与现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实际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尝试。它与其它的阅读教学法并不互相冲突。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

参考文献:

1. 王松美 林继玲《中学英语典型课事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月;

2.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7月;

3. 成都市教育学院《英语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6月;

4. 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7月;

5. 《英语教案(从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延边教育出版社 6月

篇17: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论文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立足于实践操作,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起点、个性以及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具有针对性。文章结合这一问题,设计分层教学模式,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以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进行分层教学。根据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具体需要,自主选择和设计,形成合适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有效解决了高中生信息技术起点水平差异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经验,让分层教学模式更为完善。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层次划分

层次划分是分层教学模式设计的核心内容,需要做到科学合理,满足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分层教学需要同时面向整体和个人,具有统一性和区别性,让学生站在同一起点进行学习,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考虑到教师的工作量,划分为三到四层为最佳。在教师的能力范围之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信息技术的学习情况进行层次化分组,并根据分组情况合理安排座位。让学习基础稍差的小组安排在高层次的小组周围,促进小组之间的交流,相互学习和促进,实现共同进步。同时满足同质交流和异质交流,以提升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整体水平,达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的目标[1]。

(二)目标设定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当中,需要根据层次划分情况而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为其提供最适合的教学资源。目标设定不宜过高,需要在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之内。高层次的学生需要设定较高的目标,主要面向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而低层次的学生着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而目标的设定还会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作出适应性调整,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和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有效得以提升。从基础知识抓起,扎实巩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并从中锻炼实践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水平,真正参与到应用实践当中,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每个层次的学生正是在不断挑战更高目标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才能得以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作用也充分得以体现。

二、分层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

(一)层次化分班

分层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信息技术基础进行层次划分,并根据层次划分情况来进行教学分班,不再以常规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分为初、中、高三个教学班级。初级教学班着重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等教学班则是难度较低的实践应用操作,解决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问题。高级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难度则相对较高,比如编程等具有难度的教学任务,重点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层次化分班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而适时的做出调整。学生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可以进入到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教学班当中进行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有效提升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2]。

(二)教学实践

在分层教学模式下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当中,以教材为基础,适当的进行拓展和延伸,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初级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包括网页浏览、信息检索、资源下载等内容。另外,文本信息和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同样也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要内容,需要学生熟练的掌握,为更高层次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中级教学班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利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和处理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网页制作、图像处理以及动画制作等内容,有效掌握多媒体技术,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高级教学班的教学内容通常以简单编程为主,其中包括VB语言基础知识、程序结构以及常用算法等内容,能够应用于实践当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高中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会得到有效的提升[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应用,其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教学理念,围绕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需要,开展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需求。科学合理的进行分层教学模式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信息技术应用实践当中,从中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并在该过程中不断的成长和进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有效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薛志坚.浅谈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20:30-32.

[2]兰光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分层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8:41-43.

[3]王建国,张立颖.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20:90-92.

相关专题 初等教育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