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论文

Louis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Louis”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论文(共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高职院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论文

一直以来关于高职院校的教风、学风建设一直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焦点,在各类高职院校激烈竞争的今天,怎样做好教风、学风建设更是尤为重要。一所高职院校要想在众多的高职院校中脱颖而出,成为标杆,只有在具有优良教风的同时更要有浓重的学风,并将其建设成为特有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否能够成为人才,教风、学风建设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影响,共同进步,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教风、学风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急剧扩招,管理力度不与之匹配,还有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的盛行,对我们的教风、学风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一)教风松散

当今的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缺乏职业道德,工作不敬业,经常不在状态,没有关心学生的意识,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具体表现在“上课经常性的迟到、早退、随意性的调停课或让其他老师代课,严重影响了教学次序。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些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这个职业,将其和一般职业相提并论,没有主动钻研的精神,更谈不上边教边学了。备课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了无新意,更有甚者经常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完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还有些老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不注重仪容仪表,奇装异服、言行粗俗,缺失了教师这个职业应有的教仪端庄的形象。

(二)学风松懈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从初级教育走进高等教育,对所学专业缺乏一个客观的认识,没有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目标,在校园环境中没有危机感,不再像原来的学习中预习、复习、做作业、阅读参考书籍、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仅仅满足于考试及格的一种状态。从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学习纪律松散,自由散漫,上课不准时,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等现象屡禁不止,在学习上自由散漫,没有学习之心,作业靠抄、考试靠猜、考试违纪现象严重,有些学生是没有掌握到学习的方法,只知道跟着教师的节奏走,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不知道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资料,没有主动学习,积极提问的学习技能。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风建设

(一)明确教学工作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优化教风建设

不管是哪所高职院校,教学工作都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多领导都是亲抓教学,合理增加教学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条件,尽量将教师待遇的提升、职称、工资等多方面问题落到实处,给广大老师提供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崇尚科学、严谨教学的工作环境,通过对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确保教学工作在学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证。与此同时,鼓励较之积极承担教学任务,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或者副教授,将学科的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在学习上富于激情,使得教师教学更有激情和责任心,真正的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在教风建设工作中重点工作应该为师德建设,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理想教育,使得教师树立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态度,坚持自身严格执教的道德底线,不管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辅导、考试、阅卷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兢兢业业,为学生服务。使得学生不管是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被教师所鞭策,高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最终教学相长,带动教风的发展。

(二)增强年轻教师队伍专业素养

高职院校要想形成良好的教风,需要教师拥有较好的专业素养。但是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要想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高职院校需要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年轻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培训,上岗前进行岗前培训,强调教师这个职业的职业理想,使得尽快的进入自己的角色,同时以教师为主体,竭力推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发展,整个学校才会发展和提升。高职院校要给年轻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老教师带新教师,将年轻教师的素养提高落到实处。

(三)不断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完善教学制度

要想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从严执教,科学的进行管理则是教风建设的充分条件。高职院校在对各项教学工作制度的完善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师从思想、道德、政治、品行等各方面行为进行统一的规范,以便于更好的发挥教学制度的作用,使得教风建设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

(一)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促进学风建设

要做好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首要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没有目标是非常可悲的。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智力的提升也是有限的。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学生,根本上还是确定于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学风建设来开展,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具体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和长远的发展目标,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成为一位有追求和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二)用制度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

高职院校良好学风建设的重要保障就是管理制度的切实落实,在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各种管理制度,达到推进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具体可以从门禁制度的严格落实、多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争取将教育效果提升到更高的高度。

(三)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良好学风的根本措施就是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从教师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多利用现代的科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科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性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孙仕萍,龚咏梅.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黑河学刊,.

[2]赵锋,邹忠.学生工作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3]袁卫华,徐蓉蓉.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篇2: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论文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论文

【摘要】在教育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成为一种潮流趋势,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大的意义,所以现代教育理念的运用在高职院校中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也在发生着变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我们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针对于学校的学风进行再创造,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下学习发展,学生只有在一个好的背景下,才能做到努力学习,让学生的文化水平得到提升。因此,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之下,如何将高职院校的学风得到提升是值得我们思考。本文就如何提升院校学风展开讨论。

【关键词】生源多样化;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践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的要求不断降低,人数上不断增加,但是却是缺少了对优秀学生的吸引力。这些改变都使得高等院校的生源结构发生着重大的改变,校园内的情况比较复杂,学生的基础也是参差不齐,这就使得这些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一定的问题,接下来就将具体讨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的学风存在哪些问题,对于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有哪些策略和建议。

二、高等院校的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生源多样化的特点

学风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高等职业院校需要长期进行的事情,因为,院校的学风,直接影响的是技术人才是否可以高效的进行培养。学校的学风也就是说学生的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学生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同学之间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配合着学习,这样一定可以让学生的技术突飞猛进,由此,可以看出来,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在学校人才的培养中占着及其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存在以下特点:一是如今高考制度的改革,招生规模也是逐渐增加,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相对来说很大,但是总体老说生源的总体质量相对减少;二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认可度很低;三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父母或者其他原因,随意选择的一个专业,学生的学习能力低,自制能力又差,同时对于学习缺少积极性,没有学习动力。多样化的生源学生也就会给学校的文化建设、学风建设造成一定的困难,不利于学生学习技术,不利于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习型态

专业技能的教学对于学生们来说是具有吸引力的,可以亲自去体验,可以说是值得大家重视和喜欢的。一直以来学生们都是从课本中学习知识的,难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不感兴趣,而专业技能教学的出现,则让学生们兴致满满,从而学习的热情高涨。但是学习中仅仅只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训练,所以教师就应该发挥好“主导”作用,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做出标记,方便学生的学与记。

2.学生的学习目的

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差,而且还缺乏学习目的,大多都是认为在为家长学习,大多数学生的专业也都是由家长决定的,学生缺乏一定的自主性,这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在课下多多复习,要不然不会的知识越来越多,不仅会造成学习负担,也会影响后面的学习效果,因为很多知识都是相连的,前面的大多数是为后面学习的知识打基础,如果基础都没有掌握好,那么拔高的那些知识便会一窍不通,对于学习成绩有大大的影响。

3.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招生方式较为复杂,方法多样化。高中学生没有参加高考,直接通过自主招生进入高职院校,这一类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对于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会存在对于知识的不理解,缺乏学习兴趣。这样的学生放在一起就会使得学校的学风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需要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的教育是一个既需要记忆又需要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做一些实际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教学上,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还要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试验,锻炼动手能力、总结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在生源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相关策略

1.加强榜样的作用

现在的时代,学生都比较喜欢追星,把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这就说明榜样的力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宠爱中成长,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白榜样的作用,不是一味的追捧,要看到榜样积极的一面,这样对于学生才是有帮助的。在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中,就可以应用榜样示范法,学生也更加乐于接受。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素养,要明白良好的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学生也可能模仿教师的种种行为,因此,教师要对自己严格要求。

2.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现代的教学中,越来越提倡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以前的高职教学模式中,都是老师备好课,完全由老师讲。然而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按照统一的教学步伐,那些接受知识较慢的学生会很痛苦,甚至会产生厌弃学习,厌弃自己的心理。这就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的好处。老师在进行讲课前,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课堂中的知识点,也会有很多疑问。然后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进行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学习的心得、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之后小组汇总他们的学习成果,将个别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由组长将自我学习的内容,产生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老师根据学生所说的内容,引导出这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3.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今的高职教育中,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时候会忽略学生文化课程的培养,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部分时,我们不能以应付的心态教导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出来,说出自己学到的知识。一名好的老师,要学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荣誉感和认同感。在应试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很难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勇敢表达自己观点的天分,甚至会让学生产生胆小懦弱的性格。只有让学生讲出来,才能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受益。因此在学习文化知识这门课程开始,老师就可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老师讲的过程中,可以鼓励他们勇于提问。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还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4.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补充,完善学生思考能力

在新课改的进程中,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班里的学习氛围,会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讲解。这样讲,可以很好的反馈学生学习的程度。可是学生毕竟知识面比较窄,在回答时也很容易产生紧张的心理。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是不全面存在缺陷的。俗话说的好“三个臭皮匠,订个诸葛亮”。学生在回答完问题时,可以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学生提出的意见会更加全面,与老师进行的教学思路会更接近,方便老师进行下一步的讲解。在学习完这节课时,老师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辩论,当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对上节课掌握不牢固的知识,他们就需要去翻书回忆老师讲课的过程,这样对学生来说又是一次很好的温习过程。

五、结束语

高职院校的学分建设是及其重要,一个优秀的学风可以为社会提高专业的技术力量,同时,高职院校的学风,是体现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准的。

参考文献:

[1]张丽,韩新宝.新时期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影响因素和对策[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

[2]章韵,黄显鸽.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李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徐晓刚.聚点成面_用浓郁学风浇灌高职之花_浅论当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0(9).

篇3:试析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与思想道德的体现。优良的学风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连年攀升,每年向社会输送一大批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实用人才。社会、企业也对高职教育寄予厚望,希望能从中获得较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企业发展引进、积蓄可靠的人力资本。但是,纵观近年来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高职院校中,学生的学习风气和学业状况却难如人意。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存在消极怠学现象,对学习缺乏热情,积极性不高,学习兴趣不大,缺乏学习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找不到学习的乐趣,抄袭作业、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等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的主观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30年来,新生事物不断出现,一些消极的、陈腐落后的东西也随着市场经济直接或间接渗透到学校中来,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此外,社会上普遍的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价值观或多或少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信念。高职学校普遍办学时间不长,发展速度过快,在人文底蕴积累和师资力量上有所欠缺,自身教学改革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些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内容老套,方式呆板,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理想和抱负、缺乏时代使命感、缺乏努力拼搏精神的现象。学生不能合理的自我定位、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的能力较差,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没有目标和计划等。加之当代许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带有盲目性,通常在家长的要求下或分数不够等原因,填报了或被调剂到自己并不了解或不适合自己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这些考生进入大学后由于没有基础,也缺少兴趣爱好,经常会有进错门或选错位的消极情绪,往往陷入一种被动、消极的的学习状态中。

二、高职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全员参与,需要在课堂、宿舍、各种活动场地全程参与,需要学校、专业教师、辅导员、学生四方的共同发挥作用。

(一)学校的作用。

学校在高职学风建设过程中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校园软硬件建设以及合理开展学生活动三个方面。

1、规范学生日常管理,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学风建设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奖学金条例》等学生激励机制和《学生纪律处分条例》等学生约束机制,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有针对性地选取学风状况观测点,对学风进行动态监控,重点考察到课率、作业上交率、考试不及格率、各种资格证书通过率等,对晚自习进行严格的考勤和管理,确保自习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美丽幽静的校园生活环境是优良学风建设的重要外部客体。它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拼搏进取。高职院校宣传栏内的内容要有教育意义,而且要经常更换。教学楼、图书馆悬挂科学家和伟人的画像、名言警句。此外,高职院校要保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到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增加图书藏量等方面上,为建设良好的学风提供物质保障。坚持全员育人,学院领导、各职能部门、系分工负责,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3、合理开展学生活动,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

学生活动要开展得好,要想与教学工作形成良性互动,必须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将学生活动场所纳入学院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努力建设一批条件完备、设施齐全、相对独立的'学生活动场所,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内在需求。

(2)开展各类有利于专业教学的学生活动,围绕思想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和身心素质教育三大主题,重点扶持开展以锻炼专业技能、服务专业教学为目的的学生活动。

(3)通过就业竞争教育,让学生了解目前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严峻形势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使学生在竞争中学习,从而深入推动学风建设。

(二)专业教师的作用。

1、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理想。

专业教师要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对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地认真做好专业前景与发展的教育工作。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来校举办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人文讲坛等,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企业和单位,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让学生看到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复杂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外界需求之间的差异的存在,促使其产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专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只有现在努力学习,掌握过硬的本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施展才华,发挥作用。

2、严格教风促学风。

教师的思想行为、学识水平等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在教学互动过程中,严谨的教风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必然对学风直接产生深刻的内化感染作用。教风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教师应善于掌握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规律,认真备课,教学内容紧扣行业现实,不断更新教学组织形式及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教务处、系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关于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活动。

(三)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通过深入课堂、寝室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学业动态,同时了解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意见和建议,并与任课教师交流,使他们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的互帮活动,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动力不足和学习自制力较差的学生,辅导员在发现情况后,要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通过单独谈话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敦促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同时辅导员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学习研讨等活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形式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加强学风建设的宣传;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典型等措施带动学风建设的发展,逐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种稳定的健康的学习状态。

(四)学生的作用。

1、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问题,是良好学风建设的基础,要通过建立健全教育机制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高职阶段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遵守纪律、自觉学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要尊重学生的自我与独立意识,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和毅力,形成积极自主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不断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主管理能力,将“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行为习惯逐渐走上奋发向上、积极自主的良性发展轨道上。

2、重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

高职院校要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必须以抓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在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大多数学生形成符合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学习、生活习惯,从而对个别学生产生影响力和感染力,使之逐渐同化。一旦某种行为表现为习惯,成为一件愉快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就会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联系制度,每一名学生党员或学生干部联系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进行辅导,潜移默化地对周围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加强学风建设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涵。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的艰巨性与长期性,要锲而不舍,长抓不懈。一个学校的优良学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学院一切工作都要以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学风建设为出发点,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学风建设,使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篇4: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分析论文

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分析论文

学风建设是学校的灵魂,好的学风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谋求生存发展的基础。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分析

1.高职学生特征

第一,文化基础较差,入学成绩较低。由于高职教育处于高等教育的末端,录取分数自然偏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尽管文化基础课成绩高低不是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唯一条件,但高职学生文化课成绩较差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人生目标模糊,学习习惯较差。很多高职学生由于过去一些学习习惯较差以及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本身知识积累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使其在接受知识方面和对一些知识的认知上有别于本科学生。在生涯规划上,部分高职学生也表现出缺乏人生目标及在拼搏和进取方面缺乏自信等。

2.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足。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自我感觉低人一等,自信心不足。部分学生尚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成才的关系,在学习上缺乏足够的动力。第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浓。部分学生缺乏理想和目标,加之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成绩的好坏不够重视,常出现逃课、沉迷网络游戏等现象。部分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平时靠抄袭应付老师检查,在学期末考试中,为了过关,甚至不惜冒险作弊。第三,纪律松懈,班风、学风不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风气总体上看不及本科院校学习风气浓厚,如课堂出勤率不高、违反校规校纪人次多、学生沉迷网络现象严重和学生科技学术社团建设氛围不浓等。

二、学风建设措施

近年来,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效果。

1.抓辅导员对学生成长目标的引导工作

要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就必须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白大学期间需要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及将来毕业后从事职业是什么和需要什么样的技能。在学生成长目标引导上,辅导员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学校从起,在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成长目标引导上重点抓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多数学生在报考学校和选专业时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个初步规划,但这个规划只是一个职业概念,并不证明他们具有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此,在学生入学时,辅导员就要着重培育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时,他们才会认真分析目标与现实的关系,才会为之努力并采取积极行动。第二,确定发展目标。在学生对所学专业与自身职业目标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学生需要在辅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开展一次自我认知活动,这种自我认识活动一是需要指导学生了解职业信息;二是需要学生认清自己的长处,寻找实现职业目标的有利因素并发现不利因素;同时,要帮助每一名学生提高自信,通过高职的三年学习,在理论方面与技能训练中逐步完善自我,为今后的职业目标积累职业素养。

2.抓课堂出勤监控工作

学生上课出勤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为及时掌握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学校建立了“班级日报表”制度,由任课教师填写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和教学效果情况。各班级将报表次日交院系,院系指定专人分类汇总,对迟到和旷课的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纪律处分警示。此外,学校还建立辅导员听课制度,要求辅导员每周至少听2次课,以及时督促学生按时上课。近两年数据统计显示,通过齐抓共管,学生上课出勤率都保持在95%以上.

3.抓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改革工作

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有三个方面:一是日常操行表现,主要考核学生遵纪守纪、社会活动、表彰奖励情况,这部分占20%;二是学业成绩表现,主要考核教学计划内必修、选修课的成绩,这部分占60%;三是人文素质综合能力测评,主要考核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各种专业技能证考试情况,这部分占20%。

4.抓“三困”学生帮扶工作

每一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困难、守纪困难和思想困惑的“三困”学生。“三困”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风的良性发展,所以,帮扶“三困”学生摆脱困境的困扰,对营造良好学风至关重要。我们的主要做法有:一是建立“三困”学生档案。做好迷恋上网玩游戏、谈恋爱荒废学业、学习习惯差、自律意识差等四类学生档案登记,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计划。二是实施“一对一”帮扶。建立党员教师、专业骨干教师对口联系一名“三困”学生制度,帮助他们找原因,找差距,及时记录学生转变情况,肯定其成绩,促进其转变。三是建立“三困”学生特殊评价体系,帮助“三困”学生重塑自信。

5.构建学风建设机制

(1)竞争激励机制

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既有专业理论、又有专业技能实践是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竞争优势。学校在激励机制的建立上,应注重在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并逐步在校园里形成学生个体和班级团队的竞争氛围。与此同时,学校要完善各项评优评奖激励机制,发挥奖励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方面的作用。可以在学校设置技术能手、科技发明、技术创新、综合素养、道德模范等标兵称号,举办隆重的颁奖仪式,大力宣扬学生优秀事迹,引导学生在竞争中学习,在学习中竞争。

(2)监督约束机制

学校要建立学风建设监督约束机制,以制度保障学风建设。保障学风建设应完善四种机制:一是完善学生规章制度,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结合学校教育管理实际,制定严格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要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制度,都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二是要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建立学工人员和教学人员听课制度,尽可能深入教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三是应建立与迟到和旷课学生谈话的制度,及时对违纪学生进行专项教育,并对其进行纪律处分约束。四是要建立成长目标引导制度,引导学生每学期建立学习目标,监督学生按时实现目标。

(3)评价考核机制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评价高职学生不能只看学习成绩,对其评价应强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各种“行为变化”。基于此,对高职学生的评价应更注重用工作场景考核代替传统考场考试,用学生的岗位实际操作能力代替传统的试卷考试。对高职学生的评价不能只重结果而不重过程。

(4)警示帮扶机制

“育人”始终是高校功能中的核心和根本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高职院校应始终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采取积极帮教措施。为此,我们尝试以下做法:一是先进带后进,帮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上的问题;二是对一些学习习惯不好、自觉性较差、家长教育无效的学生,辅导员要重点进行督促,防范这部分学生对学风建设的“副作用”;三是专业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学生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以缩短他们与优秀学生间的差距;四是进行纪律处分警示,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坚持逐级纪律处分,以加强警示作用。

(5)全员育人机制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目标观和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始终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应该要求全校教职工从学生出发,在各个岗位上都能够真正地做到“爱生如己、待生如子、教生如友”,从而在全校建立起全员育人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6.处理好学风建设的几个关系

(1)学风与校风的关系

优良的校风具有强烈昭示、感染、同化、激励和规范的作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校风的基本构成包括学生的学风、教师的教风及校园的气氛和容貌。没有好的学风就谈不上好的校风,高职院校要建设优良校风,就必须从学风抓起,努力培养和形成优良的学风。

(2)学风与教风的关系

教风与学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良好的教师群体形象有利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课堂管理力度对学生出勤率和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学校应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了,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学风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学风建设的关键是解决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等问题,它涉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要结合实际分析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地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及学习和生活的关系.

篇5:高职院校“三四三”学风建设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三四三”学风建设探索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状况。培养高职学生优良的学习风气,被视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及教育工作者们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三四三”学风建设,从树立“三目标”、加强“四联系”及严格“三考察”三个方面加强学风建设,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证实了该项目实施的延续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学风建设;“三四三”体系

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被视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难点问题。[1]为改善学生学习风气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提出“三四三”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从加强学校制度建设、严格班级管理体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作用等方面出发,不断完善学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和体制。该体系通过学生个人目标的树立、加强学生小团体目标,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和严格的管理促进学风建设;通过树立优秀学习典范,利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通过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和“三自管理”建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笔者以“三四三”学风建设项目在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实施情况为例,对开展过程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三四三”学风建设项目的具体内容

(一)树立“三目标”

1.个人目标。要求每个学生积极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目标,包括短期和长期目标,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明确方向,有的放矢。学校成熟的评奖评优制度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目标的设立,各级奖学金、助学金严格周密的评审环节和科学的名额配比激励着学生不断努力,树立学习的方向,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学校开展的各类大赛充实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充实的学习生活中实现目标与价值,有利于学生自身成长和学校的学风建设。

2.宿舍目标。宿舍环境和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决定了学风建设的成败。“星级宿舍”评选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从不同方面明确了宿舍建设目标,宿舍评优从一星级到五星级,宿舍星级直接和宿舍成员的评奖评优挂钩,关系到每个宿舍成员的切身利益。同时,学院还经常对学生公寓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评比,此举不仅推动了宿舍的安全和卫生工作,也加强了宿舍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比学赶帮”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习成绩。3.班级目标。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后,“班级”这一集体概念相对于高中时期显得松散化、抽象化,由于缺少固定的教室,同班学生的交流仅限于课堂之上,课余时间较少聚集在一起,加上选课的多样性,学生间的沟通大大减少。课后的交流、发布通知主要依靠网络进行,这给班级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建设。[2]经贸管理学院利用学校完善的班级评优制度,对班级管理有着明确的考核标准和测评体系,以优秀班级、优秀团支部等荣誉激励学生,辅之以主题班会、主题讲座、志愿活动等方式增加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提升了班级凝聚力,有助于营造浓厚的学风。

(二)加强“四联系”

1.任课教师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经贸管理学院创新性地制定了“班主任联系教研室”制度,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联系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在每周固定两次的联系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就所带班级学生的考勤、纪律、作业、学风等情况进行深入交流,互相反馈,力求更清晰更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情况,引导学生树立目标,努力学习。经统计,在实施“班主任联系教研室”制度以来,学生的考勤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仅从旷课统计情况对比来看,旷课总课时降低了23.01%,旷课总人数减少了14.48%,学风有了极大的改观。

2.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在进入高校学习后,学生发现大学教师上完课就离开教室,很少与他们交流,极少在学习方面督促学生,明显有别于高中教师,这样的现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3]经贸管理学院为改善这一普遍状况,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学习成效,要求任课老师以一个学期为单位,有计划地联系到所带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每次谈话时间不得少于十分钟,以此了解每位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对学习方法或学习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加入班级QQ群中,随时在网上与学生交流,帮助其答疑解惑,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班主任负责班级学生的常规管理工作,对本班学生情况非常了解。经贸管理学院要求班主任每周至少去一次学生宿舍、每月至少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和联系一次学生。在这样的要求下,班主任可以利用自身优势,从宏观和微观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指导,帮助他们确立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对违纪学生批评教育,全面促进班级学风的建设。

4.学生与学生的联系。经贸管理学院主要通过小团体目标学习组来促进师生之间的联系,以此促进学风建设,如具有学院特色的兴趣小组、特长生工作室。此类学生组织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由任课老师指导,有具体的活动时间和地点,在学习过程中能增强合作能力与学习能力,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因而,很多团队在省赛、国赛中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还有学长辅导课、结对小组等学生组织,这类学生团体活动针对性强、学习效率高、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了学院学风建设,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个人目标。

(三)严格“三考察”

“三考察”包括:对旷课率的考察、课程合格率的考察,以及外语、计算机、专业技能证通过率的考察,由此,形成严格的数据比对模式,可清晰地看出班级及学生个体的情况走势,便于任课老师及班主任从历时与共时的角度、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变化,对学生整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在实践中,“三考察”基本实现了两升一降,即课程合格率升高,外语、计算机及专业技能证书通过率提升,旷课率下降,反映出学院学风建设的成效。

二、“三四三”学风建设的工作成效

(一)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通过实施“三四三”学风建设项目,学生的学习氛围明显浓厚。(1)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晚自习、跑操、公寓滞留与夜不归宿这“四类考勤”已经基本达标,无故缺勤率近乎为零。学生能自觉遵守校纪校规,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对学习热情明显增强,个人的目标体系也更加完善;(2)优秀学习典范起到带头作用。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学生团体活动,优秀学生的表率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不仅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奖学金评定中脱颖而出,在辅助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上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对激励和帮助其他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3)小团体目标学习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与任课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及考试通过率、各类证书考核通过率的提升意义重大。学生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明确职业目标,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4)减少了学生沉迷电脑游戏及手机的时间。电脑游戏是侵蚀大学生活的主要因素,自从学院开展“三四三”学风建设创新活动以来,班主任定期下宿舍巡查,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后时间,辅导员也轮班巡视教室及实训室,对于上课迟到早退、看手机等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及处理。多数学生已通过各种途径认识到大学生活的宝贵,树立了各自的目标,产生了学习的紧迫感。通过班主任走访宿舍、辅导员巡视教室和实训室,发现玩电脑游戏、看手机学生的较以前有着明显减少。

(二)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1.明确了自身定位。为避免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产生茫然、颓废的心态,任课教师、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鼓励其树立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准确的自身定位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在学习中逐渐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2.集体活动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学院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开展了丰富的集体活动,包括任课教师、班主任组织的活动,也包括很多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这些活动提供了更多师生交流、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互相促进、共同学习,激发了学习动力。综上,“三四三”学风建设创新活动可从一定程度上拓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的内容,丰富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理论研究。同时,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促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反思,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开展。除此之外,该项目还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侯振鞠.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探索和认知[J].科教文汇(上旬刊),(5):153-154.

[2]顾艳霞,蒋丽芬,王林.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2):1-4.

[3]赵峰,邹忠.学生工作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问题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118-120.

篇6:高职院校学风改善之思考

关于高职院校学风改善之思考

从制作学风问卷、实际调查入手.针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提出从专业咨询开始,搭建专业学习的平台,严肃考风考纪,改革评价体系,以教风促学风等建议措施.

作 者:易建芝  作者单位: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1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风改善   思考  

篇7: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考论文

一、前言

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实际上发挥的是一种历史记录功能,将高职院校在招生、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等多种活动形态以文字、图表或者图片的方式保存下来,从而为后续信息的使用提供有效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本质则是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转变档案管理工作形态,让档案信息的利用更加快捷、高效。

二、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高职院校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时代已经十分落后,信息化技术为信息的优化处理提供可能。可见,新时代背景下要求信息的高度流通,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作用显著,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并展开实践:

1.有效提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过程较为烦琐,大量的纸质材料无论是在存储还是在查阅过程中所耗费大量的人力与时间,效率低下。而在信息化大趋势的推动下,高职院校档案管理逐渐实现信息化建设,传统的纸质档案被电子档案所替代,查阅方式从人工查阅转变为自动查阅,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2.档案管理水平明显提高。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关键构成环节,在具体运营与发展过程中涉及招生、教学与就业全过程,这一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内容都需要档案管理工作来具体执行与管理,各个环节都依赖于信息的交互作用。而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则能够有效保证信息的交互与共享,满足各环节的使用需求,并能够将各环节产生的信息进行整理与管理;

3.确保档案信息得到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在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档案信息,实质上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微观缩影。这些档案当中所涉及的各项信息对整个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能够有效提供一个发展框架。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较为依赖于多元化信息的整合,在重组与分析之中挖掘信息中的内在因素,保证档案信息得到充分利用。

三、信息化大趋势下谈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

(一)转变档案管理基本理念。传统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基本理念则是保证资料的健全性、记录的完整性、保存的完善性。而档案管理工作并非仅仅是对档案信息的存储,其价值更直接表现在信息的运用与应用环节。而现代信息化大趋势下要求转变档案管理基本理念,将侧重点表现在对信息的高效利用层面,挖掘信息中的.潜在价值。理念的转变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高职院校的管理者从思想上对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明确的认知,进而在制定决策与制度的过程中有所倾斜,带动全校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做到管理理念的转变。可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增强认知并转变理念,如在高职院校内部开展“档案信息化之我见”活动,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全员参加,在活动中各抒己见,发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看法与相关意见,做到建议的综合处理之后认清建设方向;另一方面,信息化大趋势下高职院校应该从工作目标、任务落实上加强统筹规划,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指标与规章制度,确保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完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成效的核心要素。有关于当前信息化管理体系在高职院校的建设途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建立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性工作之一,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以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为基础,意识到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传统档案管理之间的差异性,建立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机构,以健全的管理机制为前提条件,指导该机构的各项工作,在规范化的基础之上发挥出档案管理机构的价值;其二,高职院校扩大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云计算与大数据视角下,虽然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便捷途径,但对于现代化设备的需求明显增加,扩大经费投入既是为了采购现代化设备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也需要预留后期维护所需成本。

(三)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信息化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得以实现的关键性要素,为实践过程提供可能。从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特征来看,具有知识性、专业性与系统性特点,正是凭借其特点,才需要依赖于高质量的管理人员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挖掘与开发工作。因此,提高信息化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显得十分必要,具体途径如下:其一,充分发挥出“引进来”策略。这里所提到的“引进来”则是高职院校从外部引进人才,为充分适应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做好对人才的储备工作。以激励机制为核心吸引高质量人才,在市场竞争中持续的发挥优势,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其二,执行“走出去”策略。“走出去”策略是将高职院校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培训机会的提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高职院校提供平台,工作人员接受培训,最终目的是将先进的档案管理信息化理念与知识带回来,从而优化高职院校本身的档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宋晓玲.新阶段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浅析[J].陕西档案,(01):45.

[2]刘蓓蕾.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分析[J].经营管理者,(23):258.

[3]吉顺霞.高职院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13):74.

篇8:普通高等院校教风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普通高等院校教风学风建设探讨论文

随着教育部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高校招生人数从的108万增加到的近700万。一方面,高校扩招为广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了高校师生素质普遍下降,从而引发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等一系列问题。我国教育模式的转变,给各普通高校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机遇,同时也使得高校的教风、学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1]

一、普通高校教风、学风的现状分析

(一)教风不够严厉,师德不够崇高

第一,责任意识不强。有些教师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较弱,主观上不努力,总是在客观方面找借口,不思进取,所做的一些事情逐渐偏离教师的职业道德。第二,集体观念较为淡薄。部分教师不注重个人思想修养和理论学习,不关注时事政治,不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教学,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敷衍应付,对课内辅导、答疑,走过场,不注重实质。第三,基本功有待加强。有些教师备课内容死板老套,跟不上新时代的步伐,导致学生不爱听,或者是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学风不浓郁,考风不正派

近年来,大学生考试违纪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和破坏了校园风气。学校自习室、图书馆利用率不高,学生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部分学生上课听课不认真,考试总是抱着“六十分万岁”的心态,把考前最后的几天当做救命稻草,平时较为散漫。

二、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误区

有人认为教风就是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结果在实际展开工作中常常把教风建设的责任归于党政管理部门,却不从教师本身下手,把教风看成务虚的工作;有人认为教风建设没有硬性指标,没有明确目标,结果“教风建设会上,口头提得多,落到实处少”;有人认为学风建设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与管理者无关,导致出现思想教育与业务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还有人认为学风是学生自己学习方法的问题,跟教师无关。[2][3][4]

(二)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堂利用率低。教师由于个人问题未能利用好上课时间来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二是授课的方式方法有待加强。气氛沉闷、缺乏活力与创新的课堂氛围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听课率和出勤率。三是课堂管理松懈,与学生交流少。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顾着讲授知识,对于课堂纪律和效率以及出勤率不管不顾。

(三)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学习动力不足。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开始松懈,放弃了高中坚持的勤奋学习的习惯,以为到了大学就等于到了天堂,就可以吃喝玩乐不用学习。其次是学习和社会活动之间的摆位失衡。很多学生认为应该尽快增长书本以外的知识,多参加社会活动,因而对于学习并不是那么重视。

(四)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管理部门对教风建设的理论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对教风建设的具体实施缺乏有远见的方案,教风建设制度化有待加强。另外,管理部门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缺乏,也使得教风建设进程缓慢。

(五)社会环境对教风的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教师沉迷于物质化的世界不能自拔,学校外部环境的冲击严重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教风的质量。现在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不能将精力全部放在教学任务上,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不高。

三、加强普通高校教风、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改善教风、学风的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小环境

无论是教风还是学风,都处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校园的.小环境中,只有这两个环境的风气有所改善,教风、学风建设效果才能得到提升。对于社会这个外部大环境来说,应给予高校教风、学风建设以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具体如解决一些教师的工资和待遇问题,使教师能安心投身于三尺讲台;社会应多关注一些优秀励志的贫困大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同时对高校多一些支持,投资改善校园的硬件设施,从而改善校园环境,从侧翼支持高校教风、学风建设。对于校园小环境来说,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加强校园的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善教师的各种待遇,使教师无后顾之忧;加强对教师课堂质量的考核与监督,改善课堂质量;加紧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考核,如增加期中考试、平时测验、关于课程的论文等作为最后的成绩;合理分配自习室和图书馆等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同时改变学生只在期末进图书馆的习惯。[5][6]

(二)提高教师各项素质指标

首先,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端正教学风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让广大教师能够认识到教风的重要性,意识到自身在教风、学风建设中的地位,用制度使教师注重提高自身的师德。其次,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养,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实行青年教师上课准入制度。每年各学院可以组织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的讲课比赛,给教师们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给青年教师指定导师,让青年教师为其做助教,以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组织教学、驾驭课堂的能力。已经培训合格的教师也要进行定期培训,不断强化自身技能,更新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理念,跟上时代的步伐。最后,加强对教师各项素质指标的考核。定期考核教师的业务素质、学生的出勤率、课堂气氛、教师的科研成果、教师的教案及备课情况、学生的成绩,这些都可以有效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各项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重视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新生刚到学校,对自己的专业大多知之甚少。学校应该加强引导,请相关专业的教师结合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教学计划、本专业学术实践情况以及未来前景对学生进行指导,激励学生在一开始便树立目标,好在以后的大学生活里有的放矢。其次,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提高学习效率。不少学生学习意识有待加强,缺少主观能动性,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改善自己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意去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健全奖学金激励机制和助学金制度。各高校都根据国家的文件精神拟定了各自的奖助学金实施细则。通过更为细化的实施方法,可以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风建设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科技竞赛,这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四)在教风、学风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无论是教师党员还是学生党员,都是教风、学风建设主体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能够直接联系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最直接的呼声,能够最直接的反映出现在的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的进步思想也可以直接影响到广大教师和学生,对高校教风、学风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7][8]高等教育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整体教育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需要素质更为全面的综合性人才,教风、学风建设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而教风、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细致的工作才能完成。总之,教风、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气氛,从根本上提高教风和学风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涛.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对高等教育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

[2]李标.高校教师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大学,2014.

[3]谭焱良,毛祥成,罗薇.高等农业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369-372.

[4]叶美艳.独立学院学风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王冉.试论新时期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研究[J].赤子(中旬),2014(18):42.

[6]刘文洁.高等院校教风建设的现状研究及对策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9):207-208.

[7]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8]余生明.普通高等工科院校学风建设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102-105.

篇9:高职院校建设软件技术论文

高职院校建设软件技术论文

一、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对策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

和普通院校的学术教育对比。高职院校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高职院校教学需要结合社会和市场需求,保证培养出能够创造实际价值的人才,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学校应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宗旨,深入了解目前社会就业的趋势,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岗位群设置人才教育宗旨。

(二)改变专业教学模式,完善设计课程

高职院校需要在现实的基础上将学术性教育向实践性、就业性教育转化,将原有的教育方式摒弃,丰富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培养的重视程度。且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具备创新意识,冲破传统模式的束缚。第一,以岗位为核心建设课程。高职院校应树立岗位的核心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保证课程中存在技术主线(一般为一门技术课程),如可以将自身学校的核心课程设置为“JAVA程序设计”“、C语言”、“UML建模”等;第二,化散为整,改革基础课程[3]。因为高职和中职教育存在一定差异,高职需要在夯实中职教育基础上提高教学层次,进行内容和能力的拔高,将内容相近的课程整合,将其中重复无意义的文字去掉,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强化校企合作,优化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应意识到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目标,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培养高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实践性动手性强的人才。学校应和中小软件企业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自身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依照学生自身的喜好参与到企业部门工作中,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定期向企业输送教师及学生入职,学生可以在实地学习,教师可以带新入职,感受现实环境的需要,负责相关软件业务,学习实践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合作创新意识。对教学内容,应将课程之间的繁冗复杂部分删除。如讲授“C语言课程设计”时,还会涉及到一些数据结构和操作体系问题,其他内容教育意义不大,则可以删除。

(四)专业教学创新

教学成果很大程度受到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具备实践操作能力的特征,需要保证高职院校在软件技术教学中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首先,采用启发教学。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解疑答惑;其次,讨论教学。教师应对企业现实的环境进行真实模拟,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组别,分组讨论。授课完成后,应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统计总结经验;最后,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结合自身的实际企业经历和社会经验,结合案例为学生传授软件专业知识。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和技术能力,以提高专业建设效率。

二、结语

信息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如今计算机市场对软件人才需求增多,高职院校对此领域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加深。软件行业作为前景良好的行业,对社会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有了一定增长。通过树立教学宗旨、加强校企合租、改善教学模式、创新专业教学等方面,更好地进行软件专业建设,使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计算机人才。

篇10: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应重点推进就业创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就业创业能力。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解读除了分析其“职业性”、“实践性”,还需看到“社会性”、“高等性”、“创业性”等特点,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精神,富有批判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只有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充分发挥出不可替代的导向和育人功能,这是教学和制度管理难以达到的独特魅力。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装,以及把各类文体活动、比赛、社团活动、班会、思想政治工作频繁和重复的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园文化的潜在引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此时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仅是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为了让学生“忙起来”的举措,高职校园文化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观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虽然花费了时间但是能够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匮乏。深究其因,很多时候校园文化在外化于形的同时并没有内化于师生的心,未能有效传递和渗透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念,未能达到凝聚师生情谊和形成强烈的群体意识的效果。

(二)“重显轻隐”通常以课堂“教和授”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和行为教化的思政教育,我们常常称之为显性课程。而高校校园文化是可以借鉴多种载体来进行学生的心灵沟通和思想教育,它属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课程。在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参差不齐,老师们往往乐于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接受某种思想和行为规范,结果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也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巧妙的利用“潜在的教育磁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它具有无形、稳定的特点,其影响更具持久性,能长期规范学生行为、提升素养、激发认同感和使命感,形成凝聚力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根据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他们更愿意在氛围轻松、自主性强的校园活动中接受道德规范教育,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提高自身素综合素质。但由于隐形课程的操作难度较显性课程大,许多学校往往都是“重显轻隐”,以至于难以合理利用校园文化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三)围绕“职业性”,偏离“高等性”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上脱离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过分提倡科学精神,弱化人文精神,培养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职业人”,而忽略培养具备相应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常以学生就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术的培养为中心,偏离较为长远的个人信仰、精神追求的构建,从而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功利化。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都受到社会的影响,多数师生认为学好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是为了找到好工作,是目前最实用、最有利的,而责任感、人际交往技能、团队精神等综合素养在就业中虽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并不能立马带来物资方面的利益,则被大家所忽略,常被认为等有了时间再去“填补”。“急功近利”思想和物质主义色彩的蔓延,使得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四)特色不突出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不突出,举办的活动内容单调、缺乏创新和独特魅力,和其他院校的活动大同小异,对学生不构成吸引。于是,学生的校园生活逐渐脱离校园文化的引导,转移到网络游戏和校外实践打工等活动。如果放任学生活动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缺少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回避和排斥,因此,必须改变这种“清一色”的校园文化局面。高职院校是职业化教育,三百六十行,各行都有其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不妨将行业文化引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来,避免在校园文化建设时平平淡淡,但也不应照搬照抄同类职校的现有成果,而应高度凝练和融入行业特色、校本特色。有针对性的对校园文化活动进行设计,将活动与专业特色、成果、教学相结合,使它们共存互补,相互促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以此来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服从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即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更应着眼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周密的设计和规划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多处于无序状态,无分管领导;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建设和发展的轨道;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日常事项等割裂开来,忽视了校园文化与校园其他活动的相互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形式大于内容等。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整体性设计和规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不断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反思,对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学生成才都具有指导意义。校园文化建设不在于举办多少活动、空喊几句口号,贵在不断的进行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不断对其主旨、内涵进行深入细致的推敲和研究,扩充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设置分管领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整合力量、共同创造,努力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着有序、预设的方向进行。

(二)灵活引入行业特色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围绕学校历史、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节日、社会重大、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事件以外,还应当更多地体现行业特色,引入行业文化,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里感受本行业的气息,从而帮助他们更多的了解行业动态、接触前沿理论、完善知识体系,开阔眼界。在环境布置方面,校园里可放置行业标志性人物的塑像或是行业文化、职业特色的标识,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实验室和实训设备,图书馆配齐行业前沿书籍和有关行业领域、企业的报刊;在活动开展方面,邀请本行业领域的名人名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演讲,可以是企业的老总也可以是学术上有威望的学者,此外还可定期组织学生社团深入一线企业参观和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在校园文化、行业文化的熏陶下,明确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三)由“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活动本位”过渡到“学生本位”是现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校园文化建设不能一味追求各类活动开展的规模和数量,更要看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能够得到体现。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和直接受益者,在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时,学生只有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其主体地位才得以体现,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渐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选择与吸收接纳校园文化传递的各种信息。同时学生也在积极、主动地促进和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通过师生积极互动建构起来的,教师恰当的引导是关键,其调整和更正学生在文化内容选择中出现的失误和偏离,帮助他们自主地对校园文化内容进行选择,不断调整、不断丰富、逐渐完善自我。教师引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帮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满足兴趣爱好,促使学生文化素质和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四)注重学生社团的引导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有关部门或社团的指导老师应定期组织社团干部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培训活动。有意识传达社团理念、明确社团目的,开发、培养社团干部的沟通协助、策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激发集体凝聚力和团结力。有计划的帮助社团成员在业余生活得到丰富、兴趣爱好得到培养的同时,协调和平衡好学业与社团工作的关系,合理分配时间,从而为日后顺利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校园活动奠定长远的基础。

作者:莫玉婵 单位: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篇1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建设论文

论文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管理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

高等学校扩招以后,教学管理中存在职责不明确、行为不规范、制度不完善、队伍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制定规范化管理制度和流程,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的扩招,学校规模、教学环境方面出现新变化进一步加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加困难。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解放思想,推进教学管理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高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较普遍的问题,不适应学校发展,影响了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不规范,职责不明确

教学部门管理范围较广,很容易与其他部门冲突,也容易造成部门内部职权不清。这就可能会导致了工作上互相推诿,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与此同时,由于管理不规范,各部门工作各行其道,教学运行调度的手续十分繁琐,这不仅使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不断处理重复的工作,而且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不便。

1.2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收集、整理、存储和更新有关学生、教师、教学运行环节和各专业的相关信息。然而,当前往往存在信息渠道过于狭窄,信息处理不及时、更新慢等问题。信息化管理还要求工作人员掌握相关的现代信息技术,譬如计算机操作,但是部分人员仍不愿意学习先进的技术,从而造成了大量的、低效的重复机械劳动。特别针对某一特定应用而编制的单机系统之间没有集成,数据不能共享,在不同系统中资源重复冗余的现象极为普遍,造成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

1.3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

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欠缺人性化,已然成为阻碍教学改革前行的绊脚石。例如高校规定教师教学工作量,并将此作为津贴发放的标准。其实,教师在从事教学改革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在现行工作量计算方法中,很多隐性的工作是无法量化的。因此,只将课时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果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的。此外,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加上管理人员地位不高,许多人不愿干教学管理这种工作。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就会影响教学秩序正常有序的进行。

2、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对策

如何克服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优化高校教学管理,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要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有助于实现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首先应该“以人为本”,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等制度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再次,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2.2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的管理主要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首先,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其次,在专业课程的安排上,突出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第三,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组织教学,根据课表等进行教学活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管理最优控制,使信息反馈及时、准确、有效,必须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以保证反馈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院系主管教学领导、教研室主任等要经常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召开部门教学工作会议,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教学进度按计划进行,提升教学质量。

2.3加强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调度

要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确保教学运行秩序正常。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要不定期地对照课表实地检查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还要检查是否有私自调课、停课、提前下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班主任、学生辅导员要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和课堂学习的表现,要经常与教师沟通、与学生交谈,听取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为教师修正教学、学生端正学风架起沟通的桥梁。

2.4重视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教学管理人员应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努力学习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适应高校多学科、多专业、多培养规格的管理现状。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为教务教学管理信息化和科学化建设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指导。

2.5强化教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教学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学校全局的服务性工作。从修订、执行教学计划到教室分配、课表编排,从新生入学到学籍管理、教材供应、学生实习、考试安排等等均是围绕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服务性工作。因此教学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核心是要把学生置于学校的中心地位。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就是服务,服务的最终目的就是育人。同时,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采用更加有效的奖惩机制,强化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总之,为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适应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需要,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整个高校管理活动中,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务管理队伍,从而提高整个教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高校的发展壮大提供管理动力和源泉。

参考文献:

[1]史敏.创新教育下的教学管理[j].理工高教研究,2004.

[2]安宝生.樊秀萍.我国高校信息化体系的四大支柱[j].教育研究,2004.

[3]洪茹燕.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

[4]王宏.高校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刍议[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6.

[5]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

相关专题 学风教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