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

今天不睡觉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今天不睡觉”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共1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

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论文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要想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必须要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一提起家庭教育,大多数人认为是家长对儿童所实施的教育。那么,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家长,作为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否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呢?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家长,是否需要接受再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以及家庭教育中问题的个性化、多样化,都要求家长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教育子女的水平。本文以学前儿童家长教育为主题,阐述当前大陆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针对学前儿童的父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父母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这里所说的家长,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也包括对还在实际上履行父母职责的其他暂时监护人。

一、大陆地区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

自9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组织形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政策法规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0教育部颁布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组织老同志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协助举办家长学校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编写家庭与校外教育的读本和资料,开展“读书征文”、“科技扶贫”、“老园丁联系户”、“家教一条街”、“校外学习辅导站”、“双拥教育”、“文明共建”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还对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家长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家长学校的检查与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对家长教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2、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长自我学习。家长出于自觉自愿,或想找到相关幼儿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登陆站查阅资料、通过bbs交流育儿心得等方式,主动获取育儿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学堂等活动。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长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向家长传授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陆地区家长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专题讲座式。主要是聘请相关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及咨询。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学校的领导(校长或德育主任)、教师,也有家长本人、社会知名人士等。

②家长会议式。教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期1至2次的家长例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

③经验交流式。有些家长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们通过这种形式交流育子经验,一般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④授课教育式。通过编印教材和有关家长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组织家长接受教育。

⑤“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活动。目前社会上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形式有:

①传媒教育式。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优势,通过开辟栏目或发行资料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

②社区网点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等建有“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动。

③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校”代表学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电子信息(electronicinformation)、容易(easiness)三重含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邮件、博客和一线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联系。

3、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通过家长学校,还是自学或网络学习,学前儿童家长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理解,纠正家长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长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教育观,从而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另一类主要是向家长传达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对孩子的正面、负面行为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棘手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为学前儿童主体的80后家长来说,相比较以往的家长,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因此,目前对学前儿童家长所开展的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态度上。

二、问题

自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在家长学校的推广和努力下,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幼教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问题。

篇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作为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用于学前儿童教育之中,有利于学前儿童在愉快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锻炼积极思维能力,得到身心发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目前,学前教育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音乐教育仍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一、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对于目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可从学校、教师、家庭三方面来阐释。首先是学校方面。目前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开设了音乐课程,但是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音乐教育具有功利性。一些学校办音乐课就是为了赚取额外费用,增加幼儿园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幼儿的音乐素养的培养[1]。二是音乐课程教材不规范。由于学校选取音乐教材比较随意,导致教师达不到原设计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学设施配备不足。由于经济问题,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专用的音乐教室,更别说投入多媒体教学设施了。总之,学校在这些方面出现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孩子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教师方面。当前,幼儿园教师大都是职业技能学校毕业,掌握了一定的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但是该师资队伍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教师对音乐教育的.认识比较片面,没有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还是偏重于技能方面的训练[2]。第二,教师的音乐素养还有待提高。目前,河北省受过音乐专业训练的幼教并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基本的音乐素质方面都不合格。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传统。就现在发展形式来看,常规性音乐课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仍占有广大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幼儿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也还是遵循之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幼儿有视、听等方面的享受,也就不能很好的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最后是家庭方面。我们知道,幼儿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因此,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家长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其一是对家庭音乐教育认识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也开始注重对孩子音乐方面的培养,但是仅限于表面层次的弹、唱、跳、演等,而没有从基础的艺术修养来培养。其二是家庭音乐氛围不足。虽然有些家长有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的意愿,但是由于其音乐教育知识的缺乏,致使其不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音乐交流,因此没有形成良好的家庭音乐氛围。

二、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河北省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水平,让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音乐,本人针对我省学前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总结了以下几点对策。

1、明确音乐教育的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音乐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出来。音乐教育可以诱发幼儿的想象力,促进幼儿智慧的的开发,陶冶幼儿的艺术情操。因此,必须提高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快乐的成长。首先,教育部门要提高认识,制定并颁布相关的规划决定。其次,学校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规定。再次,教师要明确音乐教育目标,提高音乐教育水平。最后,家长要削减功利性思想,让孩子真正地享受音乐。

2、改善音乐教学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设施对教育教学的高效进行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大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资源投入,以改善音乐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改善学前儿童教育条件主要需要以下几方面的支持:一是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资金投入,创建有利于幼儿音乐教育发展的环境;二是需要社会各界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支持;三是需要家长的支持。只有积极争取一切力量,才能够保证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的质量。

3、加强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主体就是教师[3]。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利于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水平。首先,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要改善自己的世界观,要热爱幼儿音乐教育事业,关心并爱护每一位孩子,以此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学前儿童音乐教师要掌握好有关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学科知识,以此来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要加强教师组织队伍的管理。幼儿园应建立并完善教研管理制度,丰富教研形式,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以此来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幼儿音乐教师的业务素养。

4、营造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学习的启蒙地,也是孩子最早接受音乐艺术熏陶的地方。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氛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音乐教育理念,以丰富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其次,要掌握好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从其自身特点出发,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最后,要创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条件,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来丰富音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让孩子在音乐中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加强音乐教育是提高学前儿童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符合培养全面创造人才目标的,对孩子整体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虽然河北省现在的学前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通过各领域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将不成问题,音乐教育的未来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韩莉娟.石家庄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洪雅君.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现状及对策[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2:51-54+83.

[3]蔡岳建.重庆市学前儿童家庭音乐教育现状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04:56-58.

篇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之后对我国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于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

1引言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正是在这样的良好形势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我们正步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过渡期内,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快速适应并不容易,特别是心理尚不成熟的中小学生对此可能更加无所适从。而在中小学生中频繁发生的逆反心理、攻击行为或轻生现象便是很好的例证,一位小学生用红领巾上吊的事件仍令人记忆犹新,如花般的年纪,因为心理上的障碍无法消除而选择自杀这一最悲催的方式寻求解脱,当幼小生命陨落的时候,除了扼腕叹息,更发人深省。如何避免此类悲剧重演,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让中小学生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既是家庭、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而学校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最直接、最有力的地方,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显得刻不容缓。

篇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

诚如前文所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所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进一步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正是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引下,各地中小学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必须看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许多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解决。总的来说,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有:

首先,力度依然不够,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因为教育理念没有转变,仍然过分的看重学生的分数,过分强调升学率,而牺牲了学生本该重点予以加强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或者没有相关课程、缺乏专门针对健康教育的师资,或者仅仅流于形式,没有列为学校发展的重点。

其次,形式单一,课程化倾向严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自然十分重要而且必要,但是若简单的以为心理课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部,确是极其谬误的。可是这却是当前很多中小学所持的想法。他们认为单纯的通过课程就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很显然这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还必须用更多的专门师资,在课外对学生心理进行健康引导,要提供随时可以咨询的心理老师,多组织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最后,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够全面,目标不够科学。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分数作为教育目标,而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拥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很多中小学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如学习兴趣、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如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兴趣的了解与测试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进措施

正是因为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上述问题,所以,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其对策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要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对学校全体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每一个教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3]在此种情况下,学校的老师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很及时的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予以及时疏导、沟通,以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另外,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放松室,并且配备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场所和人员。

第二,积极开展各种有益的心理健康活动,充实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模式。要不单单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多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门心理辅导,并且积极提倡学生家长共同参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文艺演出、字画展览、发放传单等形式进行,学校还可以专门进行团体心理咨询,如中考或高考考前心理辅导等,还可以举办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会,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家长主动配合学校共同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应当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第三,转变观念,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一定要改变以往只重视学习的观念,改变分数至上的错误想法,真正意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老师要时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仅重点加强其适应能力、面对挫折的心理能力,还要加强其学习心理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7).

[2]殷剑平.中小学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篇5:中职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中职计算机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近几年我国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中职学校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计算机教育方式进行改革,在信息化背景下,结合中职计算机课程的实际特点以及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需求,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分析了中职教学人才今后的发展需求,了解需求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最终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信息化背景下,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今后的健康发展起到帮助。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职院校无论是从招生人数还是从经费投入上来看都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中职在校生人数达到了563万人,而中职技术型专业在校生人数则达到了612万人,增长幅度达到了5.5%。而从就业的角度上来说,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就业超过了90%,说明目前我国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采取更为良好的措施加快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如今信息化背景下,应当采取怎样的方式对计算机教育进行有效的改革成为了很多学校管理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但是很多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计算机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针对性的对策。

1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国际化趋势。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各个行业也呈现出了十分明显的国际化趋势,而这变化也使得对于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变得更加国际化。首先我国为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加快了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和经营的步伐。其次随着一些比较大型盛会例如奥运会、世博会等等,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企业来到我国投资,这些现象都将会促使今后对于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朝着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发展。

(2)专业化趋势。随着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也朝着逐渐专业化方向进步。在目前的各个行业当中,技术型工作不仅涉及到了多样化的各个领域,还涉及到了各个领域当中的各个环节,而这些工作想要顺利展开都必须要专业化的技术型人才参与到其中。

(3)实操化趋势。开展技术型和服务的实操化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技术型自身的质量,最为显著的一个现象就是在开展各个活动的过程当中,相关管理以及服务人员自身水平的高低对于最终服务水平的好坏也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因此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也是今后中职院校开展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4)复合化趋势。在提供各个服务的过程中将会涉及到方方面面,例如文化、精神领域等多方面的服务,尤其是在各个服务的过程当中,有效的营销良好的文化氛围、品味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并将其应用到各个细节当中去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都需要相关管理人员要具备对应的素质,而各个活动开展的综合性、复杂性等多方面的特征也都要求技术型人才必须要具备相关的复合型人才的素质。

2我国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校企合作较少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以下结合实际情况展开论述。

(1)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模糊。目前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了以下倾向。从整体行业的角度上来说,中职院校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在人才市场当中的受欢迎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目前整体就业率相对来说在众多专业当中还是比较高的,但是一些院校在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将重点放在了各个理论知识的讲解上,这显然是与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悖的。从目前我国整个教学体系上来看,本科院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知识性人才,而中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的主要还是希望培养实践性人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很多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目标定位方面就存在问题。

(2)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在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教育的课堂当中仍然采用的是较为传统的以教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模式。而我国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的理论基础涉及到了计算机硬件、软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在选拔教师的过程中也主要以这几个专业的教师为主,而以教师为中心就意味着在课程设计、课程安排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主观倾向,并没有真正的将市场需求作为自身的导向,没有良好的对专业进行有效的建设,没有真正的塑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中心为目标。

(3)校企合作较少。目前国内的很多中职院校采用的主要方式还是停留在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当中,没有与各个行业以及各个企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虽然一些中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也尝试了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但是仍然是仅仅停留在联合建设实习基地的层面上,而这些实习基地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也只是停留在纸面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培训,很少能够让学生们进行亲身的实践。产生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中职院校是将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作为自身目标的,而各个企业则是将经营效率作为自身目标的,因此两者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很难能够最终达成共识。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目前我国中职技术型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都是硕士学历,从理论知识的角度上来说,完全能够满足中职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这些教师在硕士毕业之后并没有亲身的技术型实践经验,这也导致了他们在进行计算机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从理论的角度上出发,这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学生教学培养目标也存在着相悖的情况,显然对于学生们今后能力的发展也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我国中职院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

(1)准确定位,创新各个学科管理品牌。首先就是要进行准确的定位,结合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目前计算机教育目标进行不断的创新。在进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中要力图将学生们培养成具有良好实践性,通过塑造专业品牌吸引报考志愿率的提高,吸引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关注,推动就业率的提升。一般院校应更多地关注市场需求,在专业方向特色方面与市场需求接轨。这样通过分层次办学实现学生从自身意愿到人才培养,再到不同层次技术型专业人才转化的过程。

(2)转变教学方式。中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们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质量是首要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中职院校进行的教学方式的创新要兼顾思想和形式两个方面。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学校不是以传授定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不断进步并适应社会。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种理念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中立足。第一,老师要明确学生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考虑其特性,开展个性化教学;第二,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其进行团队学习;第三,老师要丰富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其创造灵活的学习模式和平台,使教学质量大幅度地提高。

(3)加深校企合作意识。现在很多企业还并没有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校企合作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流于形式。在企业的.观念里培养学生计算机能力仍然是学校自己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关系。他们是经济实体并没有与学校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责任和义务。鉴于此即使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也是不深入的。企业必须要重新认识校企合作对于本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树立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校企合作就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众所周知,人力资本投资是投资收益率最高的一项投资,他虽然具有投资高收益慢的特点,但是企业要具有长远眼光,21世纪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面对技术人才的短缺,企业与中职院校合作是一本万利。

(4)引进高水平教师。中职技术型教育领域,院校林立,确定自身计算机教育的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也是其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保障,计算机教学特色突出是学校发展应重视的问题。在寻求定位的过程中,将自身计算机优势资源和市场趋势融合,结合企业的要求,在课程安排、实践训练等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是有效手段。学校要加大宣传,充分利用政策支持和资源优势,正视自己的短板。在计算机教学内容方面,学校要充分考虑当地特色和市场导向,对于不符合市场要求的计算机教育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充分利用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的市场调研信息,融合企业专业意见,调整计算机教育的设置和课程的内容。老师在教学环节扮演者主导角色,中职技术型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经验丰富、思维开阔、学术水平强的老中青骨干计算机教育教师,并可为学生同时配备企业导师,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其教学水平的提高。中职院校重视专业教学,其老师也应该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经验。为此,可发展具有大量实际经验的工作者为学生传授经验,这样既能够填补教师队伍的空白,又能够为学生和企业建立沟通渠道,也能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同时,学校可以每年选拔优秀教师去企业学习,并组织交流会,让老师们互通有无。这样可以使老师在温故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掌握技术发展趋势,了解市场,提高动手能力,为其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保障。

(5)合理创新教学方法。最后一个方面就是要对目前的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例如在学生Photoshop、Flash等图像视频软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采用“展业基础+专业技能课+实践课”的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开展,另外需要着重注意的一点就是可以适当的开展发现式的学习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们能够自主的发现其中教学内容当中的一些问题,将课堂重新的交到学生们的手中,让学生们的自身的发现意识以及学习意识都能够得到十分明显提高。

4结语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对中职技术型人才培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从目前中职技术型专业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上来看主要包括国际化趋势、专业化趋势、实操化趋势以及复合化趋势。其次从我国中职院校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来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手段单一、校企合作较少以及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最后对我国中职院校技术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准确定位,创新各个学科管理品牌、转变教学方式、加深校企合作意识以及引进高水平教师。

参考文献:

[1]崔娅萍.浅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J].新校园(上旬),(01):8-9.

[2]黄学冬.试论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J].职业,(25):43-44.

[3]梁娜.信息化背景下探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途径[J].现代职业教育,(34):130.

[4]王淑兵.信息化背景下的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留学生,2016(09):28.

[5]张晓莉.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关于中职计算机教育改革的分析[J].新课程(中旬),(10):188.

篇6: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

我国法学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论文

曾几何时,只要一提起我国大学文科建设现状,耳边就老是回荡着这样一句口头禅:“贫困的哲学、幼稚的法学、混乱的经济学”。中国的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怎么会用一个“幼稚”来概括呢?让我们先从它的现状来分析一下吧!

一)我国传统法学教育的现状

1.课堂讲义。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各种法律的社会功能、体系、基本概念、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学生听课,很少发问,通常也很少有课外作业。只要你的笔记做好了,考试一般没问题。因为考前教师会点题的,都在笔记上。

2.教科书。为配合课堂讲义式教学的需要,教科书成为了法学著作的主流。虽然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宣称他不会照教科书上讲的,但是就连他自己讲的内容,也是从一本本教科书上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且他一般会推荐一本教科书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听不懂他的课,可以看教材。

3.考试题目仅包括概念分析、简答、论述、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这几种老套路题型,没有案例。

4.考卷评阅。任课教师在考试后不解释试题上出的题目,有的甚至不管你考得怎么样,只要你去听他的课,考勤分够了,卷面不及格也会给你打成及格。所以学生及格,也没有惊喜之状。

二)传统法学教育暴露许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发展。

1.法学教研理论脱离实际。一些教师讲的内容,法条都已修改了四五次。可他还只知道修改前的最初内容。教师应密切关注立法动向,不必拘泥于旧教材,对每次讲课前的一两天的政策法规的变动,应该予以关注。为师者,不能误人子弟。讲课不能只讲法律的历史发展,更应讲现行制度是怎样规定的。学生手中最好有一册册最新法条的单行本。

2.重视考勤,尊重师长,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难有独创精神。因为教师重视听课率,愿意在白天到图书馆去的学生就少了,晚上去谈朋友的情侣就多了。只要听课笔记做得好,就能通过平时的考试,甚至有的会考试的人还能凭此考上研究生,从而继续深造。但学历再高,搞起研究也只能模仿英美,兼抄大陆。台湾学者因使用汉字,故成为他们争相抄袭和剽窃的对象。这样一种法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可想而知。如据法制日报载,学完国际私法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都不会办涉外民商事案件。

3.学生在毕业时无法找到理想工作,就业率低。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不少大学校园里都是排倒数一二位。所以考公务员、考研、考司法考试的特别多。但这些考试难度都很高。如果想进入企业或律师事务所从事法务工作,供需交流会上通常是僧多粥少。所以改行去从事保险、行政文员、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文化传播的特别多。据焦点访谈介绍,有的甚至自欺欺人,与人才市场商量,让人才市场搞一个用人单位的公章盖在就业协议上,学校也美曰其名“他就业了!”而这样的学生则继续“北漂”。

三)传统法学教育的改进办法。

1.应提高法学院的准入门槛。朱苏力在《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一书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进入美国法学院的学员以前一般都从事过其他行业甚至是理工行业工作。这样一群有过社会经验的人学习法律,自然很容易培养成法学界的精英之才。因为法学是狭隘的,只有与其他学科交融才能进一步壮大发展。据法制日报载,今年上海地区司考总成绩前三名的考生都不是法律专业出身,真是“游击队战胜正规军”。

2.应将司法考试通过率与法学院业绩考评联系起来。现在办法学院的.大学太多,应当将应届毕业生司考通过率作为法学院业绩考评的一项内容。司考通过率过低的大学应当停办法学院。法学院也应将司考培训作为对学员的一项免费义务。

3.应让英语过级与学位挂钩的校规有所松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占去了法学院学员三分之二的学习时间,有的名牌大学甚至规定,不通过四级就拿不到本科学士学位证,不通过六级就拿不到硕士学位证,不通过八级就拿不到博士学位证。目前,武汉理工大学的毕业生已就此向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母校。虽然四六级改革为不影响学生找工作,已将其成绩只打入在校的成绩单,不再发什么四级证、六级证。但为了方便法学院学生能有更多时间花在本专业的学习上,我们还是希望这种苛刻的校规有所松动。

4.学院应多请专家讲学、多开研讨会、多分析案例、多关心学生的实习,多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一味只想着收钱。一些不知名的学校尚且知道毕业前的社会实践要由教师带队联系单位,可有的名牌大学连模拟法庭都懒得开,更不要提为学生社会实践和就业推荐分忧了。

5.教师的教学艺术上也应有所改进。前面提到了传统法学教育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都在讲,学生只是听,这种方法不好。于是,有的教师就标新立异,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己根本就不讲什么具体内容。这也不好。讲授法和发现法都是两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应视情况灵活运用,不应走极端。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己之见,如有不周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法律思维与民法实例》 王泽鉴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7月第一版

2.《教育心理学》(修订本) 邵瑞珍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6月第2版

作者简介:宋飞,1980年12月11日生, 现在湖北黄冈市黄州区政府法制办工作.曾在法律图书馆网发表论文《人治与法治的较量-兼论德治》、《从一案看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试论国有资产流失与法律规制》、《周枏与<罗马法原论>》、《盖尤斯与<法学阶梯>》、《制定法、成文法概念比较研究》;译作《中国传统哲学与争端解决》、《美国诉微软案》、《屠宰场案的负面影响》。

篇7:水文勘探技术现状问题改进对策治理研究论文

水文勘探技术现状问题改进对策治理研究论文

我国水资源工作正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变革,这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同时也要求学校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院校来说,面向行业发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关系到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面向的行业及发展趋势

按照我国当前的专业、行业划分方法,水文水资源专业主要针对地表水,兼顾地下水,从事水文水资源工作的行业主要是水利行业。地矿、国土、环保、城建等行业也涉及到水资源工作。另外,工业项目和建设项目都需要进行水资源论证、环境评价等先期工作,因此水文水资源专业是以面向水利行业为主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传统上,水利行业中的水文水资源工作主要是为防汛减灾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提供水文信息服务和决策依据,其特点是以水利工程为中心。但是,随着水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水利事业也在发生转变,主要体现在:(1)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强调水的资源属性;(2)遵循流域“三水转化”的规律,推行水务一体化管理;(3)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4)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些转变促使水文水资源工作由单纯为工程服务的从属地位上升到核心地位,水利与环保、国土等部门的业务相互交叉融合加强,社会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并且要求专业人才具备更高的能力和素质。

二、专业能力的需求特征

1.行业的发展要求学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能处理不同类型的实际问题。新时期水资源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多样化,除了工程问题,还会涉及到大量的人文及环境问题。比如水权配置,除了涉及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涉及分水历史、风俗习惯以及环境等问题。所以学生除了具备工程能力,还要有系统观念和人文关怀。

2.行业的发展要求学生深入并灵活地掌握知识。水文水资源工作的对象不是受控的人工物体,而是降雨、河流等大尺度的非受控自然对象。由于水资源规律的复杂性,专业知识在原理部分涉及到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复杂的数学工具,在工程应用部分却要相对灵活,有时要用精确的、复杂的方法,而有时却要用经验性的方法。比如,降雨径流模型有很多种,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学生首先应当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掌握它们的基本步骤,了解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能在实际工作中对一般性问题选择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对复杂问题能有较合理的解决思路。

3.学生必须具备严谨、全面的工作作风。水文水资源工作有时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比如洪水A报、防洪调度等。因此,水文水资源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能规范、熟练、准确地完成工作。另外,还应具备风险意识和风险分析能力,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的不确定性有所估计,充分做好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的利益。

三、专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本文认为以下三个方面是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1.建设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保证,它应当与三个层次的需求相适应:行业需求、地域需求和个体需求。行业需求是基本的需求,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和修订的过程中应集思广益。除了一线教师,还要邀请行业资深工程师、技术主管和往届的毕业生参与进来,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学生情况、学校办学条件共同研讨。根据岗位工作需要确定能力需求要素提出具体的规格和要求,然后落实到各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满足地域需求是指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要考虑区域水资源工作的特点,积极融入地方工作,为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培养人才。比如黄河下游地区基本没有水能资源,黄河水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灌溉,因此就应当减少水能方面的内容而增加给排水和农田水利方面的内容。学生能力、兴趣、职业规划等因素的不同,其对专业的需求也有差异。当前高校普遍采用“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满足行业需求和地域需求的任务应当主要由通识课、基础课和必修课模块承担,而选修课模块应当用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选修课应当涉及面广,并且以3―4门课构成一个小方向,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满足学生的需求。

2.完善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课内部分是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课外部分是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它是对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除了经费、仪器、基地等基本要素外,完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1)教师要有计划地积累实习资料,包括水文地质数据、影像、工程图纸、运行记录等。不断丰富实习指导书的内容,细化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持续改进实习效果。(2)要多开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数据,鼓励学生提出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加实验难度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愿望。(3)开展多种实习方式,既可以走出去,也可以引进来。目前,各生产单位都不太愿意接收实习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让生产单位的教师到学校来,带着实际生产问题指导学生的实习和论文。校内教师配合校外指导教师工作,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提高其积极性和学习的效果。(4)开展专业性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学生科创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科创应当与专业相结合,与课内实践教学相互促进。水资源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济南市的保泉问题、引黄水库的水质安全问题等。学生只要用心思考,总能在本专业内找到合适的题目。专业性的科创活动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要激励教师更多地投身其中,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索,这对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科研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3.建立多踊的`考核方式。为适应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应当改变过去单一的、以书面答题为依据的考核方式,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1)丰富考试的形式。对于实践教学课程不能只通过实习、设计报告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而是应当建立一个覆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对于专业课程,不能只依赖结业考试,应当增加阶段性考核,随着课程的深入分次进行。考核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讨论式的,可以让学生推选自己的“专家”当场打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2)改革评分方式。无论是什么样的考核形式,教师都应当规范评分,但是又不能机械地按照标准答案考评能力。教师应当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逐层分解的方法将难以量化的问题化为容易量化的问题。比如,对分析论述题,教师按学生答题的完整性、专业水平以及创新性给分,其中完整性可以细化为论述是否有针对性、材料是否充分;专业水平可以细化为专业词汇的掌握、专业方法的应用;等等。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有所发挥,也能发挥教师的专业判断力。

新时期的水资源工作对水文水资源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有了新的需求,学校应当与时俱进,面向行业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建设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完善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篇8: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问题。但是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开展来看,虽然青少年心理学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因此,我们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认真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实效,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动。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来看,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确

虽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但是由于开展过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导,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够明确,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导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难以有效确定,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弄清楚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展等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进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务。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

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来看,具体的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响较大。但是结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经验,现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体开展中未达到预期目标,既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现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对青少年心理教育关注度不够,导致了研究方法针对性不强,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过程中,由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够多,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导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不够理想,不但影响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时也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因此,增加对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问题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应对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们应立足问题实际,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明确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点,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结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应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实际,重视青少年心理教育经验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则,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务,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制定明确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开展的关键,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

对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关系到研究质量的关键,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才能满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实际,进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应对研究方法进行优化,可以采取针对性较强的理论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实效,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因此,合理选择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应加强对研究方法的了解,重点做好研究方法的选择。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对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为了强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应合理选择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从多个角度入手,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够建立在多个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体效果,满足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应加强对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证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务。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关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满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开展实际来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还存在一定的问(下转64页)

(上接26页)题,制约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开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从明确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

篇9:小学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关于小学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作为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基础,对社会发展、人才培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与过去相比,我国现有的小学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不可否认,还有诸多教育问题亟待解决。随着小学教育新课改的深入进行,对于现有的小学教育的教学、管理模式和制度都提出了更高更深的要求。笔者作为小学教育一线工作者,围绕工作实际,分析小学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工作经验,提出一些现实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育教学现状和问题

教育的基础是基础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特指九年义务教育,而小学教育则是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小学教育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革变化。例如,小学教学设施有了较大的提高,校舍也进行了修缮改造;小学师资也受到重视,给予一定学习机会,师资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教学器材的质量和数量得到提高,教风学风得到相应改善。但是由于小学教育存在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依然存在着一定问题,一些顽疾人就存在,需要逐渐去努力改变。

1.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评判

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一直是以应是教育为主,虽然近年来强调素质教育,但是应是教育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教育者还是以成绩为核心来评判学生的优良好坏。在填鸭式的应试教育的成绩评判系统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造力都受到了压制,从而形成了许多“书呆子”,只会读书,其他能力较弱,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均较弱,与社会当下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综合人才的要求相悖。

2.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小学教育新课改进行过程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与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小学教师队伍有部分人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无法与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相匹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部分:其一,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与时代要求相悖。有部分教师始终以传统应试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较为落后。有个别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通过体罚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都会造成学生身心不健康发展。其二,现代专业知识不够完备。小学教师常年工作在一线岗位,虽然有一定学习机会,但是由于工作性质较忙,相对来说,培训机会还是较少,小学教师利用现代化先进教学设备、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及对小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引导方式都亟待改进。

3.家校联合亟待完善

小学生的教育教学不仅仅只是学校的一方面责任,应该是家庭和学校共同的责任。而大部分学校往往只注重校园内的教育教学,认为校园之外的生活和教育是与学校不相干的,因此导致了家校二者信息沟通的不对称。学校和家庭的沟通仅限于小学生出现重大问题,而平时二者的沟通很少,这也间接导致了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无法充分全面了解学生的动态和心理,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无法真正体现出来,对于新课改的充分实施有一定阻碍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传统应试观念的转变

针对部分教师单纯以学习成绩好坏定论学生,对学生进行评判评价的弊端,作为教育者应当及时对此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进行转变。针对现行的新课改的要求,小学教育者应该制定更为适合现代社会的评价体系,应把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标准,培养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小学时期,因学生年龄较小,无法拥有完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此时作为教育者,更多的应该是帮助小学生形成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简单的社会经验。因此,学习成绩虽然可以作为其中一个指标,但是更多应该是注重学生的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小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2.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部分小学教育者综合素质较低、缺乏教育责任感这一问题的解决,小学一线教育者应该随时更新现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多提供给一线教育者培训学习的机会,并提供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和手段,让教育者能够通过现代先进的理念和手段培养小学生优良的思维模式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在快乐的教育中获得学习的满足感和愉悦感。在广西部分地区,当地生活水平较低,教育条件有所制约,小学生所接触到的社会新鲜事物较少,其思想也较为落后,对于未来没有较大的理想,对于生活也缺乏较高的追求,而且留守儿童也较多,因此,小学教育者面对这一问题,更应该去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先进的教育手段和理念能迅速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业上的难题。

3.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视

小学教育教学,并非是学校单方面能够完成的,可以这样说,校园是第一战场,家庭则是第二战场,两个战场相互支持配合,才能获得胜利。学校应该形成一个畅通的与家庭沟通的桥梁,转变传统的被动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联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座谈、家访等传统的沟通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和生活动态,为小学生制定合乎其个人个体发展的具体教学计划。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的网络社区,让学生家长与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同时教育者还可利用朋友圈、微博等网络阵地,开发教育者个人的公众号,及时发布相关的教學信息,让家校两个战场真正联合,为学生学业保驾护航。

教育的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在教育中身心获得健康全面发展,应当充分发挥小学教育教学的力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只管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解决当前小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有必要。小学教育者需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家校联合的作用,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中问题解决的主要对策。

参考文献:

[1]吴久安.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与探索.小学教育.(10).

[2]周焕新.浅谈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中国校外教育.(04).

[3]赵娜.浅析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08).

篇10: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在阐述体育健身市场的涵义及构成的前提下,对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对策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加快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健身市场 体育 全民健身计划

一、体育健身市场

体育健身市场即为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服务的部门”。是体育产业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以非实物的形式向社会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单位和个人的结合。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状看。目前以商品形式向广大消费者提供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多,一个以体育运动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资,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能基本满足消费者不同档次需求的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形成。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是现阶段中国体育事业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推进这项工作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由“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创收模式向“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健身作为体育的本体价值。是体育最重要的经济功能。开发这种经济功能,使健身的效用(使用价值)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促进全民健身市场运作。既是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需要。也是实现体育产业”本体推进。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二是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全民健身计划的资金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它能促使全民健身计划按照产业化的方式进行运作。从而使整个计划实施的力度和效度得以提高。

从健身市场的内涵及现状看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1)体育健身娱乐的经营实体。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健身健美俱乐部等。

(2)体育健身娱乐技能的培训、辅导和咨询。

(3)群众性体育竞赛表演。

(4)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运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和科学合理的检测手段。为社会大众提供体质测试和健康评估的有偿服务。

(5)体育康复:为患有某些慢性疾病或身体局部组织损伤的病人。提供运动处方。医疗保健及传统体育医疗康复方法,使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或痊愈。

(6)体育健身娱乐的科技开发,为提高大众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趣味性而开展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

二、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逐步面向社会。一些消费层次较高的体育项目也开始进入生活领域。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投资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和个人。以及外资开始投资易于盈利的体育经营项目。举办诸如健康城。高尔夫球场。保龄球馆以及各种经营性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领域开始出现了私营。集体。个体、外资。中外合资等多种所有制结构的经济实体。形成了一个向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的体育健身市场。

但是体育健身市场也还处在发展之中。从各种文献资料查询结果看目前我国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健身市场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区域上的不平衡。沿海沿江的省份在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上远远高于内陆省份;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农村处于空白:

(2)主业和副业发展不平衡。体育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主业的经营收入远远低于副业经营收入。

(3)市场结构和布局不平衡。突出表现在提供高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服务的经营单位则发展缓慢。另外。目前大多数体育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都集中在市的商贸中心。而在城乡集合部,尤其是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则缺乏配套的健身设施和服务经营单位。这也使得体育健身市场在布局上表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

2、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亟待加强。各级体委是各级政府主管体育事业的行政机构。也是体育健身产业行业管理的职能部门。目前各级体委只考虑下属事业单位如何来进行健身产业的经营。而在如何对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经营活动实施行业管理方面缺乏应有的考虑。这一状况有两方面负影响:一是体育部门办的一些体字号的经营活动要到文化部门去登记。并要交纳一定的管理费。限制了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阻碍了服务领域的拓宽。二是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是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缺少对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将使我们不能有效地利用市场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就是把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办的体育健身服务经营单位也纳入全民健身计划服务网络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强化这项职能意义重大。

3、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目前各级体委在体育健身

经营开发中的合作经营、合作开发项目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中外合资的一些大型项目。合作期限过长:二是合作中对有形资产有低估现象。无形资产不在评估之列。因此。加强体育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资产评估科学化。对防止在经营开发中体育部门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意义。

三、体育健身市场发展对策

现阶段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的总体策略是: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主体在培育体育健身市场主体、拓展体育健身市场领域、加强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三个方面整体推进探索新路子。形成一个以体育健身、娱乐为主的社会化体育服务体系和一个由体育行政部门依法管理的多样化的。多层次的体育健身市场。实现体育健身市场主体多元化和管理规范化。这一策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全民健身计划相配套的依托社会、面向市场的体育健身市场运行机制。体育健身市场是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的一项产业。也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

2、群众性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站)。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应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开展健身、健美。康复、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积极引导群众的体育消费,不断拓宽群众体育消费领域。

3、体育场馆和各种体育设施应继续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扩大对外开放,加速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同时要注处理好场馆经营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系。

4、体育院校科研单位,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增加社会服务、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有偿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科技开发和成果转让。有条件的`院校和科研单位应配合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健康评估等有偿服务。

5、培育和开发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为全民健身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创造必备的基础和条件。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应提供各种健康、科学、文明的体育服务。要考虑人民群众实际的消费水平,重点开发中低档体育健身娱乐项目,适度发展高档健身娱乐项目。要在积极引进国外趣味性的健身娱乐项目和设施的同时。做好挖掘和整理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娱乐项目。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为更多的人提供高质量规范化的有偿服务。

6、切实抓好体育健身市场的行业管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应本着保障广大体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促进体育健身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宗旨。重点抓好体育经营实体的开业标准和从业条件的制订工作,尽快实施体育健身经营许可证制度。

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的政策建议

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关系到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换。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推进方式的选择。搞好这项工作尚须必要的政策支持。建议应重点抓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制定和完善体育健身市场的投入和投资政策。发展体育健身市场主要应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要积极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和试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地增加对体育健身产业的投入。

2、加快体育健身市场的立法进程,健全法规体系。当前应根据体育健身市场管理不顺。政出多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体育健身市场管理办法》。地方体育行政部门也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制定地方性体育健身市场的管理法规。

3、争取适度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体育健身产业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对公益事业提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各级地方体育管理部门在积极争取享受文化和教育部门现有的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根据体育自身的特点。力争一些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健身产业的发展。

4、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确定通用性健身产业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产业发展规划。要尽可能使发展体育健身产业的投资、信贷、就业、用地等列入城乡整体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产业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要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产业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产业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5、加强体育健身产业规划和管理。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体育健身市场的实际需求,确定健身市场发展重点制定体育健身市场发展规划。使本地区的体育健身市场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加强对体育健身产业的科学研究工作建立体育健身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准确把握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动态、变化趋势和未来走向。提高对体育健身市场宏观调控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喻小红: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8

[2]喻 坚: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山东体育学院学报,.04

篇11: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高校实验室设备管理中现存问题与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实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产生原因,相应从优化购置程序、健全管理制度、重视人力资源建设、加强设备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和优化资源配置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实现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实验室;设备;管理;问题与对策

0引言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试验的场所,是科技的产出地,大学的实验室是老师与研究生日常工作研究的重要场所。高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体现,然而从目前许多高校实验室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文通过分析实验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和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1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深化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条件下,高校实验设备资源作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资源已上升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2]。然而,我国高校实验仪器购置经费绝大部分为财政拨款,加上我国大量高校合并重组中资源整合不甚科学规范等原因,许多高校实验室都存在实验仪器设备的无计划购置和重复购置问题。此外,在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的现阶段,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设备购置和使用缺乏长期整体规划,实验队伍和设备管理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都日益凸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1.1实验室设置缺乏整体规划,设备购置缺少论证根据世界银行调查,我国部分高校实验室使用率仅为60%;另据教育管理部门统计,我国高等院校的仪器设备有20%闲置在实验室中;尤其是大型精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仅为15%[3]。究其缘由,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各高校实验室在设置和管理上多数是按学科专业布局的,各部门在购置前对所需仪器设备缺乏充分了解,不能站在学校整体资源分布的高度去组织调研和论证,或者只考虑本单位甚至个人课题组的需要,甚至仅凭经销商的推荐和宣传资料,只急于把下拨到手的经费花掉等,造成无用购置或重复购置。所购的设备最终不好用、不通用或基本上用不上而闲置。加上分别管理、各自为政,形成了“单位或个人所有制”的封闭形式,阻碍了设备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

1.2管理制度不健全实验仪器设备是高校的重要资产,只有在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保护下才能发挥它本身的作用,切切实实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中却存在设备的使用单位和管理单位分离。缺少必要的.制度去约束使用单位去爱护仪器设备,更谈不上培养仪器设备的使用者有意识地自觉维护设备的安全。设备的使用人和使用单位无压力,往往仅凭个人需要便用,责任心不强。导致一些实验设备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设备谁能用谁用、谁想用谁用、学生教师混用,甚至不甚了解仪器设备操作规范的人也去摸索使用,对于挂在墙上的设备管理制度视而不见,最终导致设备损坏现象时有发生。

此外,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单位不能自主安排和使用维修费用,也是导致了对仪器设备维护维修不及时、设备使用效益不高的原因。

1.3实验人员队伍不稳定,技术水平相对偏低实验技术人员既要负责正常的实验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试验指导工作、科研课题试验工作以及外协试验工作,又要负责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使用和维护,还要应付来人参观、领导检查等。但是,受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以来不能给予实验教学环节应有的重视,实验室的人力资源建设也时常被忽视。据了解,多数高校的实验人员在人力资源建设中被划为教学辅助人员甚至行政管理人员,收入分配上都不同程度的低于同职级的教师,导致高学历、高职称人员不愿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整体水平偏低和队伍不稳定的事实。部分高校在师资培养经费的使用中也时常忽略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很少能有机会外出学习或参加技能培训,致使使用和管理水平落后,不能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功能。虽然随着技术的进步,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愈来愈智能化,甚至有种说法“就是按电钮出数据――傻瓜都会”,其实,这只是看到了局部。

1.4实验设备的资源共享存在障碍由于高校各院系实验室各自为政、相对独立的使用和管理模式,实验仪器设备资源紧缺和闲置并存的情况在我国相当普遍。一方面,从学校的层面上看,现存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贵重精密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使用需求;另一方面,却是部分院系的仪器设备使用率很低、未能发挥其效益,不能完全发挥其自身使用功能。因此,优化资源配置,使实验仪器设备尽可能的投入使用也是高校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必须解决的问题。

2解决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现存问题的对策

早在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仪器设备要实行专管共用、资源共享。“专管共享”不仅仅只适合于大型仪器设备,事实上,它是使有限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的重要手段。根据上述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实际问题,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

2.1从学校总体需要出发,强化仪器设备购置的调研和论证制度购置设备时,从学校全局出发,设备主管部门组织成立由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有关教授、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全局考虑学校各院系的使用需求,了解设备的分布和使用效益情况,确定购买仪器设备的种类和数量,尽可能地减少设备的重复购置;认真调研,充分考虑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与经济性的关系,制订出合理的设备购置计划,消除仪器设备无用购置的可能。

2.2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组织专家教授建立仪器设备(包括其易耗材料化学物品等)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使用制度、维护维修制度等。各高校有必要组织人力督促检查各院系执行各项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的情况,不断加大对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仪器设备的调控力度,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现有资产。还可以利用机时定额、成本核算等手段,将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与使用单位的经济利益联系来,用经济手段促进现有设备的有效利用,彻底激活实验室仪器的运行状态[4]。更重要的是,需要推行仪器设备使用预约登记制度,做到管理者心中有数、教学科研人员使用有序,从而合理安排实验时间,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3加强仪器设备的技术资料档案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仪器设备档案是关于大型仪器具有保存价值的信息及其载体,充分发挥仪器设备档案资源的作用,可以使实验仪器设备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并能及时有效地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和维修工作。做好仪器设备在申购、论证、审批、购买验收、维护、改造、使用各阶段资料的收集和归档工作,建立健全实验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各环节完备的运行数据和技术资料,是保证实验设备有效运行和发挥功能必不可少的工作。

校园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宣传平台,实验室管理者可以利用它介绍大型贵重仪器设备的性能、用途及使用方法;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开放利用设备档案资源,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2.4重视实验人员队伍建设,保证实验设备全面投入使用人力资源建设是提高工作成效必备的前提和基础,实验人员队伍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进步,因此各高校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案中应该适当考虑实验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要改善工作条件,在收入分配等方面给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师相同或相近的政策,以吸引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进入到学校的实验教学工作来。

鉴于实验队伍不稳定的现状,需要通过实验人员定岗定编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职责,完善技术考核指标体系,制定激励政策、提高管理能力。设置不同等级的人员上岗证,允许取得资格的教师和学生自行操作仪器设备,保障其第一手资料的获得。另外,还应该定期组织实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送出去进修或请专家进来为他们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强化管理能力和使用技能。

2.5机构重组,建立实验测试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有限的资源投入要想产生无限的效益,实现资源共享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共建、联合、调整、合并的措施,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有限资源最大效益”。这为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效率指明了方向。一方面,高校内部可以对相似、相近或关联度较大的学科,采用合并、共建的方法,整合分散的、小规模的实验室,建立规模较大、资源相对集中的实验中心,既可以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又能减少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而且有利于实验人员的统筹和协调。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后的高校实验室规模相对较大,设备种类和数量有效集聚,为面向社会开放以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发挥有效资源最大效益”便多出一种途径。

3结语

实验仪器设备是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必须的物质条件。尤其是自然科学专业和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更是离不开实验仪器设备的支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实验教学必将愈来愈受重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也将愈来愈复杂和繁重、面临的问题也会不断增加。只要始终抓住“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这一关键问题,针对不断变化的情况,不断研究和深入分析,定能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有效服务于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实现高校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3(1):94-95.

[2]林婷,范哲意.高校科研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问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8(6):62-64.

[3]姜守哲.提高高校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10):70-72.

[4]尹立苹,刘雁红.大型仪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计量与测试技术[J].2007,34(12):63-64

篇12:梅州市部分职业学校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摘要:篮球运动是在我国普及度较高的一项体育项目,也是各个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课程,篮球教学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篮球教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否掌握这种运动项目,所以,很有必要在职业院校里开设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和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的体育运动在逐渐的向“终身体育”转变,因此,各个职业院校的篮球教学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对目前的职业院校的篮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通过研究发现在职业院校中篮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篇13:梅州市部分职业学校篮球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教育论文

0引言

对梅州市部分职业学校学生选择篮球课的学习态度和教师工作态度以及篮球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揭示了职业学校学生对篮球的兴趣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除加强技术教学外,应致力于传授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篮球运动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篮球实践的综合能力。并提出了篮球课改革的初步设想。本人就梅州部分职业学校篮球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现有问题的一些建议。

1研究的现状与意义

目前职业学校篮球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的教学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教学技巧缺乏,不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现代教学技术在篮球教学与训练中运用不够。②传统的篮球教学方法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转变传统的教法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教学的发展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进教学技术,在教学中大胆应用新的教学方法,但也要吸收传统教学的优点,达到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统一,教师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③“以健康第一”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安全问题也是一大隐患,尤其在场地设施比较薄弱的学校,在学生自主创新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这对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很大的压力。④在职业学校篮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中普遍存在对基础动作教得不细、练得不精、要求不严的现象。特别是对基本动作的规范性上要求不够,致使基本动作质量下降。技术动作不到位,容易诱发运动性创伤,在比赛对抗情况下暴露出明显问题,使篮球运动向更高技术水平发展时受到阻挡。⑤职业院校的篮球教学要将目标定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来,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投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根据教材去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篮球在各学校的体育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篮球教学的好坏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能影响学生的一生。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是如果老师一直运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不根据时代的进步去改进教学方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并且使得教学变的枯燥无味,最终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率。篮球体育教学必须符合时代的要求,不断优化教法,在将来教法优点的基础上,积极吸取其他好的教法,使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相统一,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教而有道,学而不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根据实验设计要求,抽取梅州市三所职业学校(城西职中、梅州职业学校、梅州财贸学校)的二年级的学生共300人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体育的文件和资料,阅读社会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相关的论着,参考有关或相近的其他文章和作品多篇,为本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2.2专家咨询法走访了梅州市的几位特级教师,20多位不同职称的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咨询了嘉应学院体育教师,与他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听取了意见。

2.2.3问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对篮球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中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4份,回收率94.7%;其中有效问卷279份,有效率为93.2%。

2.2.4逻辑分析法对调查内容进行比较整理和逻辑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梅州市部分城区职业学校学生对篮球课感兴趣的调查情况

通过调查,我认为目前职业院校的篮球教学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课堂任务都能够完成的较好。通过对《篮球教学情况调查表》对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来看,学生们对篮球都有很浓厚的兴趣,有很高的篮球教学的学习兴趣,他们都人为篮球是一项很普遍的集体性运动,对自身的身体健康和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其中76%的学生对篮球特别喜爱,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认真学习要领,并积极的练习;88.3%的学生感兴趣,这些人对篮球教学很有热情,能够认真的听讲。84.6%的学生认识到篮球教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有健康的身体,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只有5.1%和2.1%的学生对篮球表现出一般兴趣和无兴趣,学习动机是玩耍和无所谓的也只占2.4%和1.0%。这说明篮球课的确是学生最喜爱的运动之一,篮球课在职业学校中得到了很好的开展。由于中职学生对篮球运动感兴趣,所以对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较满意,因此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调查中75.6%的学生上课注意听讲,84.5%学习认真,自觉性强,积极性高。71.6%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课外篮球运动,参加比赛或通过篮球运动来锻炼身体。而24.4%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说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没有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方面,教师应该多组织游戏、比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还有15.5%的学生不认真听讲,这说明教师没有很好地组织好课堂纪律,往往后面的学生在小声讲话或扰乱课堂秩序。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该罚他们带操,起杀一儆百的效果。

3.2梅州市部分城区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情况篮球课侧重技术教学,缺乏理论知识传授和专项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出现考核成绩与学生篮球实际水平有较大差距的问题。

有67%的学生和72%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好篮球技术动作。而战术掌握情况表明59.5%的学生和86%的教师认为没有掌握好篮球战术问题,一旦打起比赛来,学生因为没有经验和战术指导,往往会在关键的时候输掉比赛。从学生对篮球理论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价来看,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所学的理论掌握好和较好,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并不好,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好。这些评价与学生的考核成绩有较大差距。

3.3对调查内容的分析本次调查表明,有94.6%的学生学习动机是正确的,积极的,这为上好课打下基础。但从调查结果分析,84.1%的学生不会打篮球更缺乏理论知识,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授课对象。15.9%的稍会打篮球,但技术较差,教学中应注意改进他们不规范的动作,教学方法多采用针对性强,简单易学,步骤细致,要求具体明确的内容。但是由于过多的安排技术教学,使技术并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问卷的调查来看,教学中只重视技术教学而忽视篮球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这与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重点任务和教学指导思想不相符。职业学校体育应致力于传授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在使中职学生掌握篮球运动技能与锻炼方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教学生学习与创新方法,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指导学生获得体育知识与技能的方法,终身受益。

以上的学生通过篮球课并不能很好掌握运用技术,这种矛盾暴露出当前篮球课考核存在着一定弊病,一是教学周期长,考试内容与方法变化不大,相当一部分教师过早或过多地练习考试规定动作,学生为了拿高分,对考核的几项技术认真对待反复练习,忽略了课堂学习内容,因此出现了高分低能,分数贬值的现象。另外,职业学校篮球课应加强竞赛规则和裁判方法的学习,使职业学校学生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能发挥职业学校体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和陶冶功能,使职业学校学生具备欣赏比赛的能力,对改善社会风气,推动赛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3.4结论篮球课一直是大、中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76%的学生认为最喜爱的运动是篮球,普及率很高。所以在上课时应按技术水平高低区别对待,开设篮球基础班,提高班,训练课、俱乐部等形式。67%学生和72%的教师认为,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好篮球技术动作说明篮球课侧重技术教学。而59.5%的学生和86%的教师认为没有掌握好篮球战术问题说明缺乏理论知识传授和裁判实际工作力的培养,存在考试成绩与实际水平较大差距,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锻炼习惯是体育兴趣和意识作用下长期练习而形成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更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意识的因素之一。篮球课教学中教师少讲、精讲,不能做“讲师”而应做“导师”,增加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重点激励学生自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学习活动主体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最终形成锻炼习惯。

4对策与建议

4.1建议一抓好篮球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拓宽教师执教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的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篮球教学水平的高低,这是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之一。但新形势发展的迅猛势头,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发展中等职业体育教育,必须改变篮球教师目前较为单一的知识结构,必须增加、补充高学历,复合型的人才。既对篮球一般性的知识要了解,如多掌握一些篮坛名人明星的故事与轶事,作为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自觉性和养成良好的打球行为规范,同时,教师主动吸收当代体育科学理论和篮球运动科学研究的新成果,充实篮球运动某些新概念、新观点、新技术、新战术以及教学与训练的新方法,从而使篮球教学进一步体现先进性、科学性的特点。

4.2建议二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培养学生篮球技术水平的具体规定和发展一般能力的具体要求。每次课安排学生自己带领做准备活动,内容要求结合一般性与专项身体素质活动;课堂中有意地安排技术较好的学生作示范演练动作,以点带面,提高动作质量,培养骨干、锻炼尝试;课堂安排的教学比赛让学生担任裁判、教练员工作,培养学生的裁判组织和临场指挥的能力。改革传统篮球课考核方式,考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一个措施。现在的篮球课考试是考技术,测达标的“应试教育”的考核形式,其实质是考结果,轻过程,重视外表,忽视整体,考试内容指标中不能反映学生机能的提高,体育习惯是否养成,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篮球基本知识技能掌握,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全面而合理的考核应做到结果与过程,理论与实践,记忆与运用并重的整体考试法,这必将一改过去只注重成绩而忽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李广英.对学校篮球教学法的探讨[N].甘肃高师学报,,(2).

[2]刘沁.学校体育中篮球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M].教学与理论,,(5).

[3]胡余兆.浅析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3).

[4]周登篙,刘海元.重构体育教学原则[N].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

[5]胡安义,李小敏.对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普修课教学现状的思考[N].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6]宋和平.篮球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渭南师范学院党报,2000,(5).

[7]解长福.体育院校篮球教学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3).

[8]于江.多媒体技术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N].辽宁师专学报,2005,(2).

[9]陈志山.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3).

[10]管水法.对中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的分析[D].福建体育科技,2002,(2).

篇14: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

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流动儿童 教育 城市

论文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在学龄教育问题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入手,分析了导致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方面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通过xx、社会、学校及家长各方面配合,解决好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和国家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乡二元格局趋势愈加明显,随着农民外出务

工进入城市生活的人员逐渐增多,出现了大量的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指跟随在父母身边一同到城市务工地生活的18岁以下儿童。这些儿童在接受学校教育和对待社会态度等方面表现出与其他儿童较大的差异,已成为我国在教育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农民工是伴随着中国城乡二元格局的产生而出现的新名词,他们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沦落为城市里的“二等公民”。流动儿童也是近些年在大中城市中不断涌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伴随中国社会迈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产物,他们大多是因为跟随父母打工进入城市,同时也是游离于城市的主流生活之外,边缘化现象十分严重。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接受教育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完整和幸福,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心理问题易发生

由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一直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同城市居民生活在同样的社会环境里,却由于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经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进城务工人员与城市居民几乎处在隔绝的状态。流动儿童,大多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遭遇跟其父母基本相似。流动儿童虽身处城市,却完全享受不了城市的生活待遇。城市生活的富足、现代与农村生活的贫乏、落后在流动儿童的眼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加上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歧视、不理睬,极易使流动儿童在早期就埋下不平衡的反社会心理。

(二)家庭学习环境差

由于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是来自农村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他们的工资普遍不高,也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稳定的居所,大多居住在简陋的租金较低的偏远或房屋比较简陋的地方。因而,流动儿童的家庭学习环境很差,很少有专门的学习房间及专门的学习课桌。

流动儿童的父母做生意的较多,工作比较忙碌,留在家中做家务的时间较少,因此,很多流动儿童很小就承担起了家中的事务。并且出现很多前店后屋的情况,流动儿童总是被喊来店里打杂,与城市儿童相比,极大地耽误了学习的时间,也容易使孩子缺失玩耍的天性。

(三)接受学校教育情况不平等

流动儿童都是未满18周岁的学龄儿童,在进入学校学习的各个环节上都存在着与城市儿童不同的待遇。首先,入学机会不均等,由于城市中学校班级的人数限制,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儿童大多出现没有班级接收的现象或可能留级学习。因此,就会出现大量的超龄学童,即流动儿童的年龄大于同班同学的普遍年龄。其次,虽然目前大多城市中已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许多城市家长认为农民工的孩子顽劣、差等生等偏见,不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且由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使流动儿童并不能享受到跟城市儿童一样的学习待遇。再次,现在的教育面向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余,城市的家长还把孩子送去上学科辅导班和艺术特长班,这相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流动儿童家庭却大多负担不起。最后,学校对流动儿童的收费项目纷繁众多,乱收费现象严重。根据调查资料,流动儿童平均每年比所在城市当地学生多交856。4元(最多的多交27020元),其中,借读费平均多交603。3元(最多的为1000元)、赞助费平均多交213。9元(最多的为20000元)、管理费平均多交39。2元(最多的为1300元)。

二、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jenkins和astington的研究发现,家庭规模可以预测儿童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水平。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亲戚关系较少,因此与其他人交往的机会不多,而父母又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因此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除此之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社会对这些儿童关注的缺失

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但流动儿童的增加却未引起xx和社会的关注。流动儿童转入城市后,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子女生活在城市由于与当地孩子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的.差异,也会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受到当地人民的歧视。因此,使得流动儿童进入学校后,很难和同学相处,并可能由此产生一些异常行为。

xx虽然出台了一些关于农村儿童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儿童进入城市学校学习的问题。“两为主”政策强调以流入地为主,而当地学校的变相收费使流动儿童父母微薄的工资难以承受。

(二)家长缺乏对孩子及时、正确的教育

流动儿童的父母在城市中一般从事的是技术含量小,并且收入比较低又比较累的工作。因此,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学习,并且由于他们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调查研究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中,只有26%的父母经常检查子女的作业,57。2%的父母有时检查子女的作业,16。8%的父母从不检查子女的作业。

(三)同辈群体中的负面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初级群体。流动儿童进入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与城市儿童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导致他们同同辈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同辈群体是流动儿童交往的重要群体,与同学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slaughter等人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比受拒绝的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状况。流动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不太受同学的欢迎,相对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较少。特别是流动儿童与其同辈群体交往中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三、改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xx政策层面保护

我国xx需要建构一个全面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政策来保证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例如,制定流动儿童教育法,明令禁止学校的乱收费项目,并推出一些有利于该群体入学的优惠政策,给予接收流动儿童的学校一些特殊优待,评选培养流动儿童优秀单位等。还应该向条件较差的家庭和接收流动儿童相对较多的学校提供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

(二)倡导社会关注、关怀流动儿童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应给予流动儿童更多的关怀,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流动儿童有更好地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这样可以帮助他们结交朋友、提升自信心、促进精神健康,并组织流动儿童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活动,使其获得更多的社会认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爱应该传递到每个孩子的身上。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注这些流动儿童,对流动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并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想。教师还要用更多的爱来关怀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爱。教师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并建立家长联系薄等形式了解流动儿童的生活情况,并给予他们的父母正确的培养孩子的方法,使孩子在适龄阶段得到最好的成长教育。

(三)改善农民工自身教育问题

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使其给予子女正确的教育。城市流动人口大多属于知识较少的阶层,没有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普遍缺乏对孩子正确的教育。因此,应当成立专门针对城市流动人口的育儿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培养孩子的重要性。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作为儿童的父母应该多关心孩子经常交往的对象,意识到儿童的同辈群体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并多与儿童交流,给予他们正确的思想指导,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信任父母,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为了把孩子教育好,还应该多与老师和其他家长联系,共同商讨对孩子的教育策略,使孩子从小生活在温暖的家庭中,愉快地度过童年时光。

对流动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社会工程,他们需要学校、家庭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xx出台的优惠政策、学校的正确培养、家庭浓浓的亲情、以及全社会都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浓厚氛围,定能筑成流动儿童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朱拥军,严俊俊。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问题探讨――全纳教育的视角[j]。煤炭高等教育,2009(5)。

2、赵俊峰,史冰洁。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比较[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3、马多秀。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生活方式的质性研究[j]。教育研究,2009(10)。

4、陆继霞,叶敬忠。我国农村地区同辈群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研究[j]。农村经济,2009(12)。

相关专题 学前大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