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

Dome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Dome”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共12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

[作文教学论文]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三、不知怎么去写;四、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针对这些情况,我试行了下列一些相应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我每接过初一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意接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有利于教学。

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初一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初二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初三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世事国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积蓄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1.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仔细观察,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组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例如在春暖花开的

[1] [2]

篇2: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

作文指导要“对症下药”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作文教学这一关,也就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主干”,指导好学生作文,尤为重要。而我们农村的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几种现象:一、没有写作兴趣;二、觉得没有东西可写;三、不知怎么去写;四、不求质量,为作文而作文。针对这些情况,我试行了下列一些相应的指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因,我每接过初一新班,第一节课就是说话训练,我首先作自我介绍,用知心话语唤起学生的热情,然后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心中理想的语文老师的形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这样,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乐意接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而有利于教学。

平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说写训练,获得系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例如,课前说话训练,初一阶段从简单的叙述练起,使学生“敢说”,初二进而练习说明和简单的议论,学会介绍事物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爱说”。初三综合练习且要求逐步提高,使学生“会说”。也可根据国情、校情和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演讲、辩论等,做到“风声雨声声声入耳,世事国事事事关心”。活动本身的兴趣性自然会带动学生写作积极性,从而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二、积蓄素材,变“无话可说”为“有话要说”。

学生无话可说的原因是缺乏写作素材,其实学生平时所接触的材料很多。关键是要注重积累,以便“厚积而薄发”,就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1.观察日记。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对平时遇见的.事,哪怕是蚂蚁搬家之类的小事,也要仔细观察,练习写作。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写观察日记的习惯,还可以同学生一起观察。并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组织实践活动,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亲身体验。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例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目的性的去郊游,自然中每一事物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

3、学完一篇课文都要谈谈感受体会,让学生从中挖掘出写作素材,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这样,做好了“积学以储宝”、“聚材而吸收”的工作,有了相应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和真切体验,就不怕“无话可说”了。

三、贯彻启发的原则,调动思维,引导方法,解决“不知怎样写”的问题。

聚材是基础,选材是关键。在作文训练时,教师布置的所写的内容应是学生平时所触及的、所观察的、所思考的,让学生学以至用,促进学生注意观察和积累。还可以确定作文范围,让学生准备几天,有意识地培养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然后当堂作文。当然,素材选好后,还要指导学生写作内容要健康,新颖,丰富;用词要生动、精彩;有真情实感等等。

四、由量变为质变,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错误观点。

每完成一篇习作,先指导自改完善,互相交流修改的收获。教师讲评后,要指导学生趁热打铁,把自己领悟到的认识写成后记,以便提高自己的写作、欣赏水平。为了促进学生自觉自改完善,可采取一些鼓励性质的活动,例如,选读佳作,或选登在板报上,定期作文比赛,组织向报社投稿等。学生自尊心、好胜心都很强,这些活动促进他们努力写好作文,改好作文。

总之,指导学生作文要有针对性,“对症下药”才有效。

篇3:作文指导三要

临泽县曹庄小学  朱多才

教小学生写作文,老师的指导很重要。在指导作文中,贴近学生的实际很重。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多鼓励学生去自己说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学生就会有较高的表达积极性,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下面将自己在作文教学的认识浅谈如下:

一 要:充分注意学生的生活实际

小学生写作文,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过程。有些语文老师为了帮助学生解决“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的问题,常常采用详细讲解和系统指导的办法。比如,每上作文课前就给他们一篇现成作品让他们模仿,或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文章范文读给学生听,让他们照着写下来。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学生文章“千篇 一律”,而且时间久了也会影响学生写作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与提高。

要解决学生作文难的问题,首先要研究如何指导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知识面和生活范围还有限,命题脱离了他们的生活,构思和语言要求超出了他们的基础,势必会给他们造成写作文时无话可说和无从下笔的困难。这对生活在信息比较封闭的农村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实际,灵活地指导。

二要:尽量发挥学生选材的主动性

文章来自于生活。作文要写什么内容,可多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老师最好少限制或不限制。

比如,要求记一件事,不一定要事先限定写哪一件事,而可以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接触和了解中选择。只要他们写的是事而不是别的,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几件事就可以。也许他们写的并不是重要事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这并不要紧,因为他们既然写了,就一定会反映自己的思想认识。只要他们写的作文写得具体清楚,有真情实感,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再如,要求写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要限定写的对象,写什么可由学生自己去选择确定。要允许学生凭自己的认识去写各种各样的人,先进的人可以写,普通的人也可以写,甚至有缺点有毛病的人也可以写。例如,有一次我让学生写一篇题为《一个我最***的人》的作文,结果班里其他同学都写的是《一个我最敬佩的人》或是《一个我最喜欢的人》,只有一位男同学写的是《一个我最讨厌的人》,他用简炼的语言,清楚地写出了自己同桌的缺点,希望他以后能改正。这样既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和真情实感,也达到了教学目的。

可见,只要让学生主动选材,他们就可以放开思想,选材范围就宽了,困难就小了,写作的积极性也会随之得以保持和提高。

三要:保护学生的表达主动权

语言依傍思维。话该怎么说,文章该怎么写,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确定,老师最好少限制或不限制。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老师在语句内容上和表达方式上规定太多,不一定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文如其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和文风。报刊上的文章有不同的风格,课本上的文章有不同的写法,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因为文章出自于不同作者之手,他们的生活经历、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不同,构思技巧和语言习惯不同。所写的文章也不同。教学生作文,同样要从学生的不同实际出发。一篇文章,写人也好,记事也好,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分几段来记叙,重点放在第几段,怎样用词,怎样造句,应该是作者自己的认识能力和表达方式的自然表现。教学生作文,就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表现,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他们说不好不要紧,有缺点、有毛病可以指导修改。这更有针对性,更有助于学生进步。

[作文指导三要]

篇4:教师要抓住学法指导这一教学环节论文

教师要抓住学法指导这一教学环节论文

学法指导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笔者以为抓住学法指导这一教学环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里,我根据我教学的实践,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法指导这一环节。

一、要抓住学法指导,教师必须发挥引导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教书,还要育人。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教学,尽自己育人之责,科学的引导,重视学法指导,那么,对学生学习该科一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指导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本身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学贵有方”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要会学知识,学习方法应该是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讲究学法的重要意义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对学生渗透初步的教育学、心理学基本原理(如遗忘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始终处于最佳状态、高效状态。数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具体的指导。如:如何学好数学语言,如何预习数学课,掌握数学概念,如何灵活的掌握数学公式,掌握数学的基本技巧,以及如何进行数学复习,如何作错题纪录,试题的归类以及资料的积累等等。

2、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意志、性格、信心等,在许多的差生中,大多数都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教师要从思想品德、学习精神、人格力量等方面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师除了要从言谈举止等方面处处为人师表外,还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要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不畏艰难、永攀高峰的精神。这样就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二、抓学法指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与学密切相关,教师“善教”学生才能“善学”“乐学”“会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是学法指导的主要环节。

1、暴露思维过程,启示导学

数学教学实质是思维的过程教学“直截了当”往往掩盖了“思维的过程”,把知识和方法不是作为思维过程暴露在前面,而是作为结果抛给学生,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素质就有很大的提高。

例如:我在讲周期函数时,先列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最后老师再给出周期函数的概念,这样学生印象会更深。

2、引导归纳记忆,促进导学

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把机械记忆和意识记忆区别开来,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比较有序、完整的知识结构,学生往往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的实践中发展意识记忆的能力。比如,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总结在一个等边的六边形内,学生容易掌握而且乐于掌握。

再比如:有的同志在复习解析几何第一章(“直线”)时,归纳出全章的主要知识为“三个五、三个关系和一个思想”,“三个五”即(1)五个概念(2)五种形式的直线方程(3)五个公式。“三个关系”即(1)相交(2)平行(3)重合。“一个思想”即解析法

三、抓好学法指导,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至始至终要围绕着这个中心来组织教学,教师如果只是满堂灌,那就有些喧宾夺主了。在进行等差数列第一课时,笔者并没有给出等差数列这个概念,而是列举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先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然后我说,这样的数列就是等差数列。这样学生对这个概念掌握得就很牢固,也体现了本节课的重点,最后,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让学生思维、作答,我最后才给出结论并予以证明: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抓好学法指导,要发挥辅导作用

批改作业、课外辅导和开放第二课堂,是课外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课外辅导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法指导的后续性的重要环节。

1、细致批阅,指点学法

通过布置作业,批改学生作业,能得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特别地,要有针对性地指出错误所在,从解题思路的清晰性,步骤的完整性,运算的合理性,语言的简洁性,书写的规范性,图形的适当性提出合理的要求,要发现学法中的独到之处,要肯定闪光点。问题较严重的就必须“面批”,以弥补学生学法中的不足。

2、热情辅导,分析学法

学生之间的学法有差异,光靠课堂上还不够,还须在课外辅导时进一步因人因情作好学法指导,包括传道解惑,帮助理解,树立信心,方法矫正,学法反省等。激励学生思考,逐渐加强学习。

3、重视拓宽,发展学法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展学法水平,教师应适当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法,数学史讲座,开展竞赛、调查活动,成立数学研究,模型制作等,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做好学法素材与实践的预备。

综上所述,教师在备课,授课,课外辅导时,既要考虑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让学生如何去掌握,怎样去掌握等学习方法问题。学生一旦掌握了各个部分的学习方法,学生就具备了自学能力,发现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所以,教师要抓住学法指导这一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王少华《论数学学法指导》

(2)《名师授课录》

(3)《数学教参》及数学教科书

篇5:怎么作文教学指导

怎么作文教学指导

(一)引导学生观察,积累素材《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训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就是全方位的“看”,要从学生的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观进行入手。

第一,从生活中发现素材。

小学生写作时,往往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这就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关,毕竟不可能每天都有大事,好事,令人震憾的事可写,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教师可适当的帮助选取素材。比如,今冬的雪比较大,可以在第一场雪时,让学生去外面感受一下,观察一下,然后用心的记录下来,写成小文章。然后教师要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同学评点,交流。取长补短。

第二,要坚持定向与随机相结合。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坚持每天一练。

学生观察所得,积累的素材,在于应用,也就是要多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教师可根据每天班级的实际情况,突发事件,拟定统一的作文题目大家共同写,让学生有事可写。也可让学生自由命题写,将一天的感受,心得,所见的事件写下来,教师可选择写的较好的,比较典型的文章与同学交流。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语言材料。

有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班级中写作好的同学都是喜欢读书的学生。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矗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总而言之,好作文不是教师一句一句教出来的,那样只会千篇 一律,没有创新,局限了学生写作思路。只有教给方法,只要学生掌握方法就会在慢慢的积累实践中逐步成长,进步。

[怎么作文教学指导]

篇6:作文教学指导

以六年级作文为例谈作文教学,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为了顺应变革,近年来,我们参加了许多教育培训活动:理论培训让我们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观摩名师教学让我们感悟教学艺术;观课评课让我们正视常态教学。每次活动我都被激励着,并不断思考着──我要教什么,怎么教?

现在我以六年级作文为例谈谈自己体会。

一、教什么

听XXX老师讲座,她多次提到了“依标据本”,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平时都是以此指导自己把握每一课教什么,怎么教。

要对自己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就少不了读《语文课程标准》、课本及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

1.读课程标准,明确本阶段习作目标。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也就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课标中“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讲的是学生习作时的情感与态度,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写作是自己的一种需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讲的是知识与能力,要学生懂得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对身边的事物,了解越清楚,认识越深刻,掌握越全面,语言表达能力就越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的需要,分段表述。”“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这是谈学生习作的过程与方法,我们要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学会表达,明白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

2.读教材、教参,揣摩本册习作要求。

本册习作需要学生练习的写作方法,主要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因此语文书上习作的编排注意兼顾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也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应用文。记实作文:主要安排在第三组、第五组、第八组,分别是“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用一两件事介绍小伙伴”“学习艺术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和感受”或写“一件艺术品”、“一次艺术欣赏活动”。想象作文:第一组,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或听音响讲想象到的、感受到的;第四组,借助漫画写感受或编故事;第五组,根据材料扩写;第七组,根据图片报道写故事。应用文分别安排了写演讲稿或读后感,写建议书以及写简单的活动总结。”透过这些编排,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本期习作训练重点就是练写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二、怎样教

1.调动习作愿望和激情,激发习作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对学生在学习上情感与态度的认识。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感受,一个人爱好做某件事,乐于做一件事,不管事情有多艰难,他都不会感到累,而且不怕困难,坚持不懈,想尽各种办法克服困难,使自己获得成功。如果我们在作文中能够让学生愿意写作文,爱上写作文,就不愁他们写不好作文。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无论是进行练笔还是习作完毕后,我都会迅速把全班的作品,通览一遍,选出好的篇章或片段,常常采用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朗读给同学听的方式,还激情洋溢地赞赏他作文的优点,让学生获得令人愉悦的的成就感。并让学生对同学的习作进行点评,让他们体会到同学习作的妙处,感到我也可以这样写,产生我也要写好文章的欲望。而且我每次都让不同的学生展示优点或闪光点,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习作中有愉悦的、成功的心理体验。采取这种方法后,发现我们班的学生现在都很乐意写作文、改作文。其实这就是落实课标中所说的作文教学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每单元教学前,我都养成了先让学生读单元导语的习惯。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个单元我要学什么,又该怎么学,提示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因为课文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如:一和八单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学习作者在叙事时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和五单元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方法。

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体会了作者表达的方法,在习作时,就能恰当的运用这些表达方法。

3.在课文教学、生活中挖掘作文素材,有目的地进行练笔。

本册课后出现了三次小练笔,这些练笔都是针对本学期习作训练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安排的。通过阅读各单元的课文,我觉得虽然都是训练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表达方法,但是每次侧重都不一样。

练笔一,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侧重引导学生能表达独特的感受。

练笔二,展开联想和想象续写《穷人》,侧重指导学生做到想象丰富、合理。这就需要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脱离故事发生的年代、社会、环境等背景,还有把握文中桑娜和渔夫人物性格,来讲述故事的发展。

练笔三,展开联想和想象,侧重训练学生揣摩人物内心感受,选择嘎唆告别村庄的场面,伫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中的一个感人场景写下来。

每次练笔要指导学生按要求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练习才能收到实效。除了书中编排的小练笔,我还根据课文设计了几处练笔。《山中访友》第四段,创设来到海边的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仿写句子;《中华少年》第一小节,展开联想抓住祖国各地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仿写诗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想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老师平时就要做有心人,关心学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

比如: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制作陶艺,布置学生准确运用动词描述做鞋子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练习动作描写的好机会。学校秋季运动会,让学生描述运动会竞争激烈的场面,表现运动员那种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精神,就可以训练学生场面描写和通过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

4.习作指导。

(1)读题、审题、拟题

习作要求与提示告诉我们写什么,以及怎么写。读要求,老师要教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确定自己该写什么的问题,做到不跑题;读提示,要引导学生想想怎么写,做到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准确表达。

“题好文一半”,题目好能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表明你的语言表达能力强,立意新颖。命题是对自己将要写的文章进行立意和选材方面的思索、辨析、筛选和凝聚的过程。为此在三单元作文教学时,我教给学生拟题的主要的方法:一是以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为题;二是以能表现你习作中心的词语或短语为题;三是文中的能表明中心的一句话;四是命题时在习作中的人物或事情旁加上能表现人物、事情特点的词语。并带着学生具体感受、用心揣摩作者是怎样给文章命题的,如:《詹天佑》《争吵》《全神贯注》《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用心灵去倾听》《索溪峪的’野”》。这样学生命题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想,做到准确、新颖。如三单元习作题目有:《一本沉甸甸的字典》《一双有力的手》《门》《请跟我来》《好邻居──李奶奶》。

(2)构思、选材、表达

我们批改学生作文时,发现一些学生东拉西扯,看不懂写了什么。这是学生思路混乱,条理不清造成的。我们要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教学生构思,帮他们理清表达的顺序,要求写作文要一段一个意思。平时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也是一段一个意思,明白这样写才能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如何选材,首先要使学生懂得:选材要为中心服务。写作前训练学生围绕中心选择习作素材,让学生简单地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然后和同学一起想想、评评所选的素材,是否能表明中心。学生就能比较好地取舍习作材料。

习作指导时进行口头表达,能使学生头脑里的内容清晰化、条理化。发现作文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适时点拨,指导学生流利地表达,有内容地表达,起到一点带面的作用。从而引发共鸣,启迪思维,开阔思路。学生感到有话要说时,我手写我心也就水到渠成。

5.习作讲评与修改。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认真修改也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教材没有在每一组中对习作修改给予提示,并不意味着某次习作可以忽视修改。讲评中要重视修改,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修改习作的好习惯。

就我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我更偏好在作文讲评与修改这一环节下功夫。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习作指导过多,造成学生立意一致、选材雷同的局面。讲评之前,老师一定要围绕习作目标全面分析本次习作,大部分学生作文优点是什么,存在什么共性的问题,有优点全体表扬,有问题要指出;优秀习作能在哪个方面给全班同学提供帮助;或哪些学生本次习作有进步,要给予展示、表扬。这些情况了然于心,我们讲评才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本册第五单元习作,写自己的伙伴。习作前我以《少年闰土》为例,谈如何选材来表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但是很多学生所选材料不能表现人物特点,表达详略不得当,描写人物不形象生动。前两个问题,我认为是由于没有重视让他们学习《少年闰土》的板书,给作文列提纲,导致那些表达方法在他们脑海里只是浮光掠影。解决办法就是指导他们列提纲。描写人物不形象生动,可以学习顾铮昊的《我的好朋友任翰祥》和颜b洵的《搞怪的书迷苏浩宇》。如:顾铮昊在作文中抓住了任翰祥容易哭和爱踢足球两个特点来写,把他只要受一点委屈就会眼睛一红,眼泪就流出来,脸也立刻急红了,刻画的形象传神。他爱踢足球则通过具体写一次足球比赛,他采用使诈这一招,让我方虽处劣势却取得胜利,表现他聪明智慧,善于踢球;写他只要有空就会在不适宜踢足球的小区踢球玩,表现他对足球的热爱。

提纲示范:

佳作赏评在赏读、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小作者如何准确运用语言、怎样贴切地表达,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小作者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角度,得到一种学习和借鉴。再加之教师有针对性地点评,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又是一个启迪的过程,会促使他急于再读和修改自己的习作,良好的修改习惯也随之逐步养成。

欣赏佳作后,要鼓励学生不仅学习,更要创新,从而防止千篇 一律。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新的高度,去思考、去修改自己的作文。

病文诊断

病文诊断,不要点明是谁的习作,这会让学生羞愧,有一种挫败感。要说明这是大家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只是以这篇作文为例,而且修改过后,要找病文的习作者进行面批,让他们感到有进步,有信心写好作文。

6.给学生充足的习作和修改时间。

六年级教学任务重,相当一部分老师基本上是习作指导或讲评后,让学生回家写。我以前也是这样做的,觉得这样可以节约一两节课的时间,虽然收上来的作文大部分尚能过关,但一到考试就觉得学生习作能力不强。我想可能是有导没有及时练的缘故;也可能是学生觉得反正回家写,听不听没关系的缘故。所以这学期,我都是让学生当堂写,当堂改。这样做后,我体会到:当学生心有所动,有写作欲望,感到不吐不快的时候,抓住时机,留出时间让学生动笔表达。他们的文思就会如同欢快的泉水流淌出来,写出来的作文,就不愁文不从字不顺,情不真意不切了。因为占据在他们心中的人物是鲜活的,笔下的人物也就个性鲜明、传神;浮现在他们脑海里的情景是清晰的,笔下的情景也就形象,生动。

[作文教学指导]

篇7:作文指导教学

作文指导教学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上对学校作文教学颇多指责,而教师自己也抱怨作文教学投入多、产出少。教师的烦恼是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益不高。学生的烦恼是越写越写不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学生厌写导致教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当然学生就厌写了。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曾在一些中学生和部分初中教师中作过一些口头调查,事实表明,以下三项因素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影响学生作文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其一、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感动引导学生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饶有趣味的值得一写的东西。这种做法,恰好把作文的正确过程颠倒了过来: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悬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其了无趣味是可想而知的,了无趣味的写作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其二,过分强调作文的思想性。

既然要概括出主题和中心来,对这个中心和主题又有什么样的要求呢?教师又引导学生,主题必须是健康的,中心必须是向上的,表面上看,这些似乎都不错。问题是,什么样的中心和主题才算是“健康”“向上”呢?这实际上又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主题先行。,湖南省的中考题目是《礼物》,一位阅卷的老师告诉我,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里述说了自己的经历,写她父母早逝,只好与奶奶相伴。有一天,她到一亲戚家玩,发现亲戚家有一条似狗似猫的东西,初次见面,他们就异常亲热。一段时间的一来一往,简直形影不离了。后来亲戚就说,这只小东西你这么喜欢就送给你吧!这真是一件珍贵的礼物,从这以后,小女孩有了自己的心灵伴侣,放学回来,小东西老远就跳出来欢迎。有一天,小女孩竟跟小东西说

起话来了,她说,小狗啊小狗,我俩多么相似啊,你没有了爸爸妈妈,我也没有了爸爸妈妈。女孩子的话说得感伤而又忧郁,把自己平日里的孤独和寂寞都诉说出来了,读来非常感人。给我讲这篇作文故事的老师要求打高分,但最后却被大部分老师以及阅卷组长给否定了,理由是思想不健康,内容不向上。就这样,一篇生动感人的故事受到漠视。难道写自己真实的经历,说了自己内心真实的话就思想“不健康”“不向上”了吗?可见平时学生为了一味地写所谓“健康向上”的东西,是如何脱离自我实际去编造虚假的东西,或者去写千篇 一律的东西。

其三、过分强调作文的操作性。

这集中表现在教师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这法那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样画葫芦。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但那毕竟是末的方面。据说现在很多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迎考早已把各种文体的作法都归纳出来了。学生只管用就是了,现在的新华书店相当一部分学生用书就是作文选之类的。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学生作文与作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纠正目前作文教学中重术轻道、舍本逐末的现象。

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指的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出发,不脱离自我、尽情地抒发自我情感、叙述自我经历,描绘自我内心、或者,在写人叙事绘景议论中融化自我的感受和体验。一般说来,这样的作文,学生既写得真实贴切,又写得生动感人。从我指导过的“表现自我”的学生作文看,学生表现自我的内容大多是写自己过去熟悉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比如写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人,写因为父母不和、家庭的阴影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创伤及其对自己人生看法的影响,或写父母早逝给自己带来痛苦的人生遭遇和对已逝亲情的眷恋,或写自己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或写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断,或写自己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

在这些作文中,“表现自我”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包含有或生动的叙事,或生动的描写,或恰当的评析……

作文中表现的“自我”是真实的自我,“自我”在作文中成了学生一个写作的基点,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再写到作文中来。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这里的“自我”完全有别于时尚写作中的矫糅造作无病呻吟的虚假自我表现。

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学校读书时,都有写日记、写书信的习惯。有的学生经常写日记甚至于天天写日记,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写日记、写书信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这种写作往往给写作者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写作时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因而,倡导和激励学生在作文中表现“自我”,正是要把学生写日记写书信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作文教学中激励学生表现自我,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培养学生作文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也是作文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篇8:作文教学要融入真情论文

作文教学要融入真情论文

作文教学要融入真情

展晓丽

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叶圣陶早就指出:“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等问题。”那么如何让作文充满真情呢?

一、教师引导,启发兴趣

作文话题往往比较深刻,有的材料作文立意还要独到、准确,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常常仅将题目要求说完便让学生开始写作,学生更是觉得难上加难,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每次作文都很痛苦的局面。虽然考试作文教师不可能现场引导,但如果学生平时的写作就一直处于这样僵化死板的局面,从来没有开启真情,没有让思绪自由翱翔,又怎能指望他会在考试的时候有所突破呢。

高一高二学生一般会写周记、心情日记、读后感或其他文章。其实,不必单调地重复使用一种方法,可以交叉进行。这一周放开让学生自己写,下一周提供几个话题任选写作。很多时候,在周记中会见到很多惊喜的短文和语句,甚至诗歌和小说。所以说不是学生写作不行,而是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如抗震救灾的时候,笔者给学生留下了“大灾有大爱”的话题,学生写的内容很让人感动,可见有真情才会有好文章。

二、展现真情,发掘个性

写作应该是情感的自由释放。对学生的写作自由,教师应该加以必要的保护;对他们的独特体验和个性化的表述,教师应该给予充分尊重。卢梭告诫我们:“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热情和感情的;如果用我们的看法、热情和感情去取代,那简直是愚蠢的`。”对于初涉文墨的孩子,要首先告诉他们作文应讲求率真,崇尚真诚,同时我们也要以一个孩子所能达到的精神感悟为标准。

文章并不都要铿锵论道,有唯美的散文,有哲理性的小文,也有叙事感人的文章。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逃不掉一个情字。有的文章,哪怕是非常平淡的文字,最简单的笔法,但因它融入了真情,就会有人为它喝彩,被它感动。

三、教师试水,动之以情

母亲节时笔者布置学生写关于母亲的文章,哪怕是一封信。母爱亘古不变,经典即是永恒。写完后,学生的文章都展示在宣传栏里,有的只是几句话,却也饱含深情。每天,学生们在此停留一分钟,欣赏评价,一点一滴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笔者也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分享,里面有这样的语段:

她走到现在走得并不轻松。走过穷,走过苦,走过累,走过悲,走过一切的一切。那些过去的日子布满艰辛,也弥漫着幸福。她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也倾尽了所有的青春。

思绪把我带回到从前,零零散散的片断浮现在心底。疼痛的感觉是永远难以抹去的,那是母亲留在我身上的烙印。母亲只打过我一次,为什么已经记不清楚,只是在往事中看到她拿着绳子,一下一下抽在我的身上,我疼,我哭,可是我看到她也在哭……

我疼在身上,她疼在心里。

母亲,你还好吗?这么长时间了我还让你伤心吗?儿时,妈妈背我上学,越背越重,把满腔的爱铺满脊背;现在,我背妈妈回家,越背越老,把拳拳的爱溢满心底。我只知道,这种爱,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会晚,你呢?

学生听完,也非常激动,不自觉地回忆母亲感动自己的瞬间,后来整理出很多精彩的 篇章。

四、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没有什么比鼓励赞扬的力量更大了。讲评作文的时候,除了整体表扬,对那些某个段落写得很好的,哪怕一个细枝末节写得好的学生都要加以表扬,这样的鼓励对学生的促进是不可小视的。

笔者所教班级有一名学生文笔不错。学中国古代小说的时候,笔者鼓励他写小说,并给予积极评价。在课堂上讲评该学生创作的诗歌和小说,并加以鼓励。通过周记向学生传递祝福,构建起供师生交流的写作空间。

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方式有很多,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古诗词欣赏等。锻炼学生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的作文写作有足够的素材,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写作的积极性。最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融入真情,进行真情写作。这才是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摒弃那种只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训练而忽视真情实感的作文训练方式,给作文教学来一个“真情告白”。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266300)

篇9:作文教学要过三关论文

作文教学要过三关论文

学以致用是语文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在语文学习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关于作文指导的经验交流虽然很多,可是,我以为,其中绝大多数讨论的都是关于写作技巧层面的问题,真正关注到学生如何从素材的选择上打好基础的经验文章却很少。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注意到技巧的培养仅只是一种表象的东西,而素材的选择相对要深刻得多。它来源于广阔的生活,需要深入的观察和独到的思索,是一种深刻而广泛的,具有深厚基础和无限空间的内容。所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素材的选择,注重培养、提示、引导学生发掘、发现、提炼、思索素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创作当中,把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一些经验认识,转变为写作素材。

一、感受生活,累积经验,捕捉写作素材

生活是深刻的,博大精深而又无处不在的生活是每个学生每一天都要经历的。农村的学生具有广阔的生活天地,这是他们每一天都在面对、直视、经历、感觉着的。所以,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田地,它无处不在,但学生却熟视无睹。面对这样的现状,作为教师,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忽视、漠视的地方加以点拨,让学生忽然顿悟到:原来这里有生活,那里也有生活,生活是这么具体而真实。

著名诗人何其芳曾经在作品中热情地赞颂:“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又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面对这样真实而广阔的生活,教师的工作不是创造生活,而是在学生混沌的头脑中加以提醒、暗示、引导,告诉他们,这就是生活,这里面的.点点滴滴都是生命的赋予,都是生命里最珍贵的宝藏。

可是,如何把这种琐碎嘈杂的生活表现概括出来,演变成文学题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要学会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呵护学生情感,发现学生思想的火花,适当启迪引导,提炼写作素材。比如,在描写母爱的文章中,因为学生的家境不同,生活环境各异,所以,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区别对待。首先,在作文题目的设置上要宽泛,能不命题的就别命题,能半命题的就不全命题,能随意抒发的就别拘束。其次,在题材的选择上要真实,如表现母爱:凌晨时母亲冒着严寒抱柴生火是慈爱;病痛时母亲送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而是慈爱;上山劳作时母亲严肃的呵斥是负责;寒冬腊月时能穿上厚实的棉衣是幸福。如果上面的提示还不能让学生发现这些细小而真实的素材,不能叫学生领悟到这些都是他们拥有的可以表达的材料,那么,问一问:风雨夜你不用担心头顶没有片瓦为你阻挡风暴,放学时你不用担心回家时面对的是冰冷的锅灶,这是为什么?

其实,生活的素材很多,所以,在作文的创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本身的幸福和美,才是激活他们创作欲望的根源。

二、发现生活,体验美好,激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热爱

新月派诗人代表徐志摩在剑桥大学学习的时候,曾因为对周围环境美的震撼而泪流满面,以不可遏止的热情投入到对诗歌的创作中。这是生活的美在诗人灵魂中的震撼和折射,是激励人类不断探索和创作的源泉。诗人泰戈尔也说:“世界用图画和我们说话,我们的灵魂答之以歌声。”这就是对生活美最好的阐释。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引导、帮助、启发学生在思想深处意识到:世界是美的,它的美从来都在,从不缺乏,我们之所以没有认识到世界的美,不是因为美丢失了,而是我们缺少了发现的眼光。

正是因为有了发现,才会有“孔乙己”的高度概括,祥林嫂的细腻描写;正是由于有了发现,才会有《儿子的采访》中语重心长的人生感悟,《鸟是树的花朵》中生动烂漫的表象。发现,是我们的灵魂对大自然的反应,是生活在我们心灵中的投影,是源自于生活,而又超越了生活,是对美的提炼和概括。

在作文的指导中,生活本身并不能代表文学的表现。可是,把生活中的表象发掘出来,用全新的,发现的眼光去评价、接受、揭示、阐述,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需要完成的,这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加以培养的,一种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三、表达生活,倾诉心声,迈向文学里程

“我以我手写我心。”这是作文最基本的原则。写我心,是一种倾诉、一种热望,只有有了倾诉的热望,学生才会渴望表达,主动创作。同样,也只有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全心投入的表达,才是恒久的,具有生命力的表达。

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多维发展的过程,技术的层面灵活小巧,基础层面的深厚独到,都是负责任的教师需要注意到的。可是,在有潜力的作文教学中,对那些底蕴东西的发掘、探索、培育、表达,才是更加深厚坚实的,对学生能力具有持久作用的层面。所以,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住生活这个宽广而坚实的基础平台,发掘具有潜力、生命力的创作底蕴,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会新颖别致,具有潜力,充满希望。

篇10:小学作文指导论文

小学作文指导论文

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作文则往往空洞无物,这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观察,没有得到正确的指点,缺少发现,小学作文指导论文。因此,教师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习惯。

(一)观察要有顺序

小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如果观察有顺序,能为今后习作有条理打下良好的基矗如,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基本的观察顺序还可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上到下、由远及近、从局部到整体……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作时才能做到有顺序。

(二)观察要抓特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捕捉它们的特点。这样,才会使写出来的文章鲜活、生动,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话千人一面、万人一腔。例如,写人物神态,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神态。场合不同,同一种神态表现出的意义就不同。笑,有微笑,有开心的笑,有冷笑,有假笑等,它们表达的意思都有不同,在不同的环境中每个笑都表露出它特有的意思。比如,你把一件事做得很好的时候,别人的一个笑,可能就表示称赞;当你把一件事做错了,这时,别人的一个笑那就是鄙视的笑,虽说是同一个笑,可它在这样的环境下表达的意思就不同了。这样去观察事物,不仅提高了学生辨析事物、区别异同的能力,还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写出事物的'个性来。

(三)观察要“五官参与”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中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西红柿,通过视觉,了解西红柿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西红柿外表的光滑;通过味觉,品尝西红柿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西红柿的芳香。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作文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让学生多读课外书,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我常常让学生多读一些优美的文章,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学习他人的写作方法,从中获得想象的源泉,获得想象的翅膀,以解决学生写作没有内容、没有材料的问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象的愿望、创造的愿望,培养“想写”的意识,激发“乐写”的兴趣,培养“会写”的能力,从而达到“快乐作文”的境界。

2、浅谈小学作文的观察指导

——四川简阳市东溪镇明德小学黄瑛

学生作文质量的好坏通常是人们衡量其语文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因为从一篇文章中可以反映出他们文字表达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观察能力等各方面的状况,怎样写好作文《小学作文指导论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标准特别是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三学段的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许多语文老师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其实,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指导学生作文是需要一定技巧和方法的。而且,指导学生作文的技巧在于培养其观察能力。要想让学生写出较生动具体的作文,教给基本的观察方法是必要的。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一切事物的方法。

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语言、思想等方面的积累。”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和习惯。从小学生作文来看,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在学生作文指导中要树立大语文观,带领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注重学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多读书、读好书,获取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段话充分说明了社会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只有留心观察社会生活,才能获取写作的素材。在学生课外观察指导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注意日月星辰的变化,留心山川河流的形态,观察风霜雨雪的景象,了解鸟兽虫鱼的习性,注意花草树木的生长……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了解家长日新月异的变化,参观工厂,访问农家。为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应坚持从看到说,从说到写,这就要结合课文的教学,注重教给学生观察周围一切事物的方法。下面讲几种观察的方法:

1痹督观察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是先近后远,也可以由远及近地进行观察。例如课文《赵州桥》的作者,就是先从远处观察,写了赵州桥的总体样子非常雄伟,然后写它的长、宽、桥面布局,桥身的结构及桥洞的作用来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再从近处观察,具体描写栏板上精美的图案,用三个“有的”相连,把桥栏上雕刻着的龙写得栩栩如生,一句“所有的龙似乎都是在活动,真像活了一样”,看似平淡,但平常中见真情,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远景的描写显示了赵州桥的雄伟壮观,近景突出了赵州桥的无与伦比的精美设计,给读者留下了完整深刻的印象。

2敝鞔喂鄄旆

这是分清主要的或主体的事物,以及次要的或陪衬的事物的一种方法,一般是从主到次、从大到小进行有次序的观察。例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作中,对大榕树的描写就选用了此法。从整体上先观察榕树的大,从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再到描写有茂盛树叶的树冠上叶子的美丽,无不显示出作者的描写功底。这种从主到次,从小到大的有次序的观察方法把大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展示给读者,点面的结合更突出树的特征,令人难以忘记。

3笔毙蚬鄄旆

这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一般按时间先后次序对事物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例如《观潮》一文的作者,为了描写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按时间分别观察了涨潮前、涨潮时及潮退后三个时间段的不同景象,并着重写了潮来时“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到“再近些,白浪翻滚形成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的壮丽景象。调动了读者的感、观、视、听的各方面的神经,也得到了最大的如亲临现场的那种酣畅淋漓的痛快,对事物按时间先后次序进行有目的的观察,这样的描写让人有了一种过程的完整感。

4狈轿(或空间)观察法

这是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一种方法。对于要观察的事物,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以及从左到右,从外到里地进行观察。例如《雨》这篇习作例文,对下雨过程的观察和描写,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雨前,用的是从外到里的观察法;雨中,用的却是从里到外的观察法;由于观察细致得法,整个下雨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篇11:[作文教学论文]“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论文]“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

[1] [2]

篇12:“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改革应用于中学作文教学,笔者的做法是: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第四是“因材施评”原则

在作文评价时,不要使用统一标准(正规考试除外),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指导;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评价指标只求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只求反映水平。教师首先应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批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等重要。评价时要恰当评分,分数有“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只要是好文章,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文章都可给高分,甚至满分。而60—80分的分数,既无鼓励作用,又难以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评语要具体,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例如:传统评语中“写得欠具体”、“层次不清楚”、不如改为“对××我们都想知道得更多,对其再作一些描写好吗?”、“你写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如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我们一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你可否试着改改?”等。另外,要与学生共同评赏,对学生作文,每次可选出进步较快的1—2篇让全班学生找其中的优点。学生仔细阅读,发表意见,教师尽可能多吸收学生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