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发展关系论文

已经想好啦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已经想好啦”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发展关系论文(共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发展关系论文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教学发展关系论文

1 引言

输油管线课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管线设计和输送工艺是该课程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输油管线的设计方法,具备基本的设计能力;掌握管线运行的基本知识,具备判断并处置各种工况的能力。

输油管线课的内容包括固定管线和机动管线两部分,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所区别。对于机动输油管线来说,输油时临时地面铺设,输油任务完成后撤收。因此,它具有线路状况的不确定性、工艺设计的快速性、输送设备的通用性以及意外工况处置的特殊性等特点[1]。课程的理论课教学,精讲管线输油的基本原理、工艺设计计算、各种工况的分析判断方法等内容,通过课程设计、实验、实习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方法,并探讨研究尚无定论的问题。几年的实践表明,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相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 实践教学分析

输油管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针对管线工艺的课程设计、管线输送的各种实验(沿程摩阻实验、水击实验、输送工况实验、排空实验、不满流实验等)、输油设备的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等。

课程设计是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基础数据,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设计计算,提交设计图纸和计算说明书。各种实验的组织方式依实验本身的性质不同而异,有所不同,有些安排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有些则安排专门的实验课。设备操作实习、管线输送综合实验安排集中周实施。

本课程实践环节内容多,学时较少。之前,实验条件主要是实际设备和属于物理模拟的管线系统,实践教学的效果不够理想。属于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比如管线沿程摩阻、不满流实验),能够达到教学的要求;对于设计性、研究性实验,由于实验准备工作多、时间长,实验的效果难以完全达到要求;用实际管线设备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岗位,许多实验过程没有实际体会,能力的锻炼有局限性;创新性实验只是极少数学生有可能在课外进行。

分析实践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扮演主要角色;设计性、研究性实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创新实验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性实验更多的是形式,研究得不够。

3 实验教学平台建设[2-5]

按照“虚实结合、互为补充、综合运用、注重创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经过多年的建设,构建了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图1)。

一是采用物理模拟的手段,建设了一条长度为3.2 km的小口径管线系统,设置多个调速泵站,工艺流程与实际管线相同。既可用水代油进行实验,以节约实验经费、便于管理、确保安全,又能用实际油品实验,进行输油工况特别是不同油品的顺序输送研究。建设了一个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室,能够进行各种输油设备、器材、仪表的性能实验。

二是运用模拟仿真技术,构建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将管输动态分析运用于输油模拟实验,真实反映管线系统流动状态变化的全过程,开发了工艺设计、输油仿真、调度指挥、泵站监控等软件。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不同长度、不同起伏状况的虚拟管线,进行各种工况的模拟实验。建设了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室,构建了仿真实验平台,开发了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环境。

三是研制了以机动管线制式输油设备为原型的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半实物模拟器。模拟器仪表、指示灯、操作手柄的布局与实物相同,所有操作与实物一致,既能够进行输油泵机组、供油泵机组的使用操作训练,又能与模拟软件构成完整的模拟实验管线系统,进行输油调度、情况处置的实验。

四是配齐了能够铺设10 km管线,开设四个泵站、两个计量站的机动管线管子、器材和设备,为学生进行综合输油实践提供了物资基础。

4 教学实践

以来,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已建成的实验教学平台,对输油管线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取得较好的效果。

用虚拟管线对课程设计进行优化 课程设计阶段,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为一组,教师给学生提供课程设计的基础数据。先由学生独立完成一条机动管线的有关计算、流程设计、泵站布置、排空设计等,形成初步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再分组将每人所设计的机动管线系统按照设计参数构建虚拟管线,进行计算结果的验证和设计方案优化,讨论并找出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第三步是每位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此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管线设计内容的理解,熟练掌握设计方法,又学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输油管线设计的方法。

用物理模拟系统进行输油设备性能实验

一是结合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分别进行管线输油的有关单项实验。比如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沿程摩阻、开式和闭式输送方式等验证性实验,长陡下坡线路不满流、气顶液排空等演示性实验等。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进行阀门流通能力、流量计检测精度等实验。在进行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熟练掌握实验方法,能够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

二是进行管线输送的综合实验。综合实验分组进行,8~10人为一组,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岗位轮换进行实验。按照管线输送的程序,主要进行管线充油、输送、典型工况变化、停输、排空的实验,人为造成输送过程中管线水击、位置固定的线路泄漏等实验。每组学生实验前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用模拟器进行输油设备的操作训练 机动管线泵机组由发动机驱动,输油中采用改变泵转速的方法进行输油压力调节,泵机组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管线输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因此,学生应当熟练掌握泵机组的操作。实物操作练习的效果好,但准备时间长、油耗高、易损坏设备和仪表,且受天气、场地等条件限制,训练效益较低。泵机组模拟器(图2)研制成功后,在教学实施时,先让每个学生在模拟器上进行操作练习,操作熟练后再动用实物练习。这种虚实结合的操作训练,有效地增强了训练效果,节省了经费。

用管线模拟系统进行输送工况实验 利用小口径管线系统进行管线输送实验,虽然可以使学生掌握管线输送的基本情况,巩固理论课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该管线系统站距较短,远小于实际管线,所输送的液体不可压缩,压力波沿管线传播的时间与实际管线相差较大,因此,管线输送中的特殊工况(比如最常见的线路任意位置泄漏)在物理模拟系统中难以进行实验。

构建包括泵站监控、输油调度、系统仿真、训练考核等软件和泵机组模拟器的机动管线模拟训练系统(见图3),采用真实的数据构建虚拟管线,设置虚拟情况进行与实际相同的输送作业,进行各种输送工况的实验。学生8~10人为一组,其中两人担任输油调度,负责设置实验工况,其他人在不同岗位进行操作,学生岗位轮换。学生也可以利用软件,独立进行管线输送的`计算机模拟训练。学生可以应用管线模拟系统,探讨所感兴趣的问题,验证学过的输油工况变化规律、运行自己编写的有关计算机程序。

实物实验、模拟实验互为补充,克服了以短管线代替长管线实验所造成的数据失真问题,泵站操作和输油调度紧密结合,训练与实操无缝衔接,提高了实验的针对性、有效性。

用机动管线输油装备进行综合实验 实物综合实验单独安排,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重点练习管线各种地形的铺设、穿跨越障碍、泵站开设和输送中的配合作业;检验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习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探讨管线输送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习新研装备、新开发软件的使用。

用虚实结合的实验平台开展创新实验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理论教学中,把不同的学术观点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在完成必须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实验条件,进行探索实验、创新研究,并取得明显的成效。比如,利用供油装备性能检测实验系统,填补了多项国外引进油料器材的性能参数;进行了新研输油器材的探索实验,为确定其技术指标提供了数据支撑。利用油料器材、设备仿真实验系统,针对阀门的现场维修,提出了改进方案;对水底裸管铺设穿越河流进行模拟仿真,提出了新的稳管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管线模拟仿真系统,提出了不同口径机动管线配合使用的技术方案。

创新实验除了在课内安排一些学时外,更多的是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单个学生独立实验或兴趣小组专题实验,课外实验要提前预约。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实践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探索的欲望,提升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培养严肃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创新能力有显著的作用。

5 结语

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平台,将流体机械、检测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实物实验、虚拟实验各自的特点和优长,互为补充,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手段,克服了传统实验存在的问题,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年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点。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进一步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规律,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伟明,雍歧卫,蒋明,等.输油管线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119-121.

[2]李兵,邢立民,等.运用模拟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6):114-116.

[3]张伟明,蒋明,等.输油管线模拟实验系统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4):60-61.

[4]蒋明,张伟明,周绪杨.装配式输油管道模拟训练系统的开发[C]//2009中国国际石油与天然气管道会议论文集.2009:542-545.

篇2:论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论文

论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 要:体育教学活动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同时还有塑造学生个性、陶冶情操等诸多作用,本文就体育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作用做重点阐述,并对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和有何深远意义做出回答,二者相辅相成,紧密联系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个性发展

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活动中大力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并使其逐渐完善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发展个性的必要性

个性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先天的遗传因素,是个性发展的自然前提。而后天因素分别由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组成。其中,教育因素在人的个性发展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良好个性的最佳特征之一就是创造性的发展,因此个性的日益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需要。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阶段,需要各种不同个性的人们去共同协作,充分发挥所有人的创造才能,这是历史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从个性的形成过程看,马斯洛认为:人的个性发展的最完善、最高级的形式,就是健康的个性。所谓健康的个性,从内部的心理机制来说,是一种与生理和谐发展的个性;从外部活动的效能来说,则是一种富有高度效能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因此,发展健康的个性十分必要。

二、体育教学活动对发展学生个性的作用

1、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固定在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竞赛,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2、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运动施加给机体感受器的刺激会在大脑中引起主观意识感受,即心理感受。如果在一段时间里,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3、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从而相信并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最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合群与孤僻、好动与好静、善斗与怕事、粗暴与文静……都可以一览无遗。对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认识学生的基础上,才能施加引导和教育。

2、承认个性差异的存在。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在体育运动中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运动能力以及运动量的负荷也不一样。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强求一致,而应该做到分类施教。

3、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支配学生身体运动的自我意识,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用高尚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4、在体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训练。有意识、有目的对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以满足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增进身心健康的需要。

5、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他们独立进行活动,并提供更多的自由,改变学生从事体育活动时的被动驱使为主动追求。

6、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教与学的环境。首先应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其次,授课过程中组织形式的选用也要生动有趣,适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性格。以体育活动为媒介培养学生道德感、理智感和集体荣誉感等诸多积极向上的情感。

四、个性特征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1、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多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教材,同一教学内容,有的学生练习的很认真,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活动,就可能会出现意外伤害事故,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从性格特点可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属于外倾型性格的人,活泼开朗,反应较快,运动能力较强;而属于内倾型性格的人则性格孤僻,反应较慢,运动能力也较弱。如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饱”后者“吃不消”的情况,结果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五、高质量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的统一

为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个性充分发展得到统一,应按学生的个性分组进行教学(可以兴趣或性格分组)。

1、兴趣分组法即按学生兴趣选择,组成各教学小组。由于整体成员都是因为喜爱某一项运动才自愿参加学习的,所以,他们的学习动机无疑是积极的。这样,教师在课上的组织与安排,就能得到学生们的积极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尽情运动、享受,身心都会得到有益发展。

2、性格分组法即按照性格类型(内、外向型),结合他们的运动能力,分组教学。由于该法是从学生的性格特点出发,进行因材施教,这就使教师能较容易地控制课的密度和运动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而且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环境,从而使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得到统一。

篇3: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困境与对策论文

近几年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我国高校中陆续成立,并取得一定的发展。这主要是基于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的推动与鼓励,例如《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出“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承担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实践研究”。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目的,在于拓宽教师发展渠道,系统规划教师成长路径,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中心在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概况

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普遍设立时间不长。在基本建制上,中心多为挂靠在某一行政职能部门或独立设置;在人员配备上,中心主要由专、兼职人员构成,各高校中心人员数量有较大差异;在资源配置上,主要是学校内部拥有资源与外部调用资源两种构成方式。目前我国已建立首批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大多数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设,在合作、交流、探索中取得了较大发展。[1]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探索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设立的初衷是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载体。在中心活动开展上,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规划教师发展蓝图。教师的成长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在开展工作时,应根据教师自身情况和发展需要,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计划。第二,合理制定活动项目。教师的发展生涯中,不同的时期会面临不同的困难,需求也会不同,因此中心需要针对不同阶段教师的需求与特点,设计合理的发展项目,对于青年教师着重其尽快适应教师角色、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中年教师着重其突破事业发展瓶颈,各个侧重,不可一刀切。第三,开展专题教育培训。中心开展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因此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必不可少。在培训项目上,应根据时下教育教学热点与趋势,以及当地教育资源优势,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不同的活动。第四,提供咨询、评估等服务。除了以上基本职能,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应发挥组织协调功能,为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与帮助的平台;并建立专家团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另外,通过制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对各类教育活动进行评价并进行指导帮助,也是中心应具备的重要职能。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主要问题

整体说来,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已初步显示出其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影响力。但由于不同高校在教学资源、资金投入、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中心理想的功效发挥与内涵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1.机构不完善。相当一部分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挂靠在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行政部门,中心人员数量较少并基本以兼职人员为主,机构不够健全,在资源获取、培养措施等方面都有待完善。中心建设的目标、性质、发展方向等问题如何界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学术性不强。大多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都定位为咨询服务性与学术研究性的机构,但实际上学术性普遍有待加强。很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主要活动多集中为专题讲座、教师培训、教学竞赛几方面,多为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并没有有效建立专家团开展评估、指导等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多为行政人员兼职或专职,专业研究人员很少,中心工作方式也多是行政化的`。由此,中心工作更多地表现为行政性而缺少学术性。

3.教师参与被动。多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缺乏长期的、稳定性的工作规划,工作方式也不够丰富,这样中心活动项目虽也能给教师带来一定的技能提升和理论指导,但在全方位发展教师综合素质上还有所欠缺。另外,高校教师都要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工作繁忙,对于中心提出的学习要求往往疲于完成任务,更难保质量。因此,如何调动教师参与中心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中心的吸引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4.活动覆盖面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是近几年设立与发展,其理想职能难以全部发挥,中心关注重点并没有覆盖到全体教师,往往只集中在新进教师、青年教师上,没有对各个阶层的教师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实际情况来看,不少教职工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这一机构并不熟悉,甚至不了解本校中心的设立情况。除了校内活动不全面,中心的对外交流服务意识也不高,部分中心没有开展过对外活动。[2]

四、对策建议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建立与完善是我国高等教育加大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面对中心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心的有序、稳步发展,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

1.借鉴国外有益建设经验。国外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成立时间较早,第一家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于1962年成立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我们可从中借鉴很多有益经验。在工作理念上,中心开展活动要具备服务意识,并重视教师的参与度与满意度,例如美国的华盛顿大学就借鉴商业市场中的公司服务理念来促进该中心完成教师教学发展的目标,这样会有效提高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改被动参与为积极响应。在组织建设上,中心除了专职专业人员,还应吸纳不同学科的教师、专家加入,完善团队建设,把中心构建成一个能够开展各种类型活动的平台。[3]在表彰激励上,应在合理的范围内加大对教师参与中心活动以及取得成绩的鼓励,激发教师强化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动力。

2.明确中心职能界定。职能界定对于中心的立足与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没有获得独立建制、挂靠在行政职能部门的中心。这首先需要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全体教职工对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存在意义的正确认识,明确其绝非是文件、政策之下的权宜机构。应对中心的发展规划进行合理设计,明确中心的职责范围。3.丰富活动内容与方式。虽然中心的职责有限,但活动方式是丰富多样、灵活新颖的。中心应当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用专业性和多样性,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别敦荣,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运行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03.

[2]步雅芸,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经验借鉴与实践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5.03.

[3]金雁,等.抓关键环节,建设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J].中国高等教育,.20.

篇4:高中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的探究教学论文

有关高中体育教学中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的探究教学论文

摘 要:现在的教师越来越提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而不是千篇 一律地追求“高分”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由于人的不相同,从而导致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个性的不同,从而维护学生个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体育;个性发展;教学质量

一、体育课的教学对学生个性形成的影响

1.由于高考的压力,所以使得学生在上很多课的时候都是局限于教室和课桌之间,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很好的释放。然而,体育课是在户外进行教学的,这就使得学生摆脱了教室和课桌的束缚,可以很好地释放自我的个性,能够让个性在这个时候得到最大的展现。

2.学生上体育课必然会进行体育锻炼,而体育锻炼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还能够磨炼学生的意志,这样周而复始能够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稳定的心态。

3.体育教师在教学体育项目的比赛等,不仅仅使得学生之间存在较强烈的竞争压力,有些项目还使得学生有合作关系,所以,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可以多和他人进行交流,这样也能够让学生在体育竞赛中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形成,并且在无形中丰富了学生的个性色彩。

二、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如何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

1.教师在授课时要想发展培育学生的个性,首先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安静,喜欢体育课时安静地坐在墙边看书,有的学生好动,喜欢积极地参加体育项目的锻炼等,教师要在课上注重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从而因材施教。

2.教师在上课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自我意识。无论学生的个性有多鲜明,学生都要有自我意识,这样才能够不再步入社会后随波逐流,也才能够始终保持自我个性的鲜明特点。

3.教师在上课时注重多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能无拘无束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也会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不管是在学生与人交往中,还是在学生步入社会后发展都有着良好的影响,拥有好的个性也会为人生之路提供一些帮助。个性的形成除了先天性的个性外,后天环境的影响也会重要,尤其是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处在校园里,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形成与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张剑。论个性发展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青春岁月,(20)。

篇5:北京农学院林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思路论文

北京农学院林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思路论文

摘要:北京农学院林场结合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建设和科技园“服务、孵化、效益”职能,在以教学实习和科研服务为中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林场的资源优势,建成了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示范、生态游憩为一体的新型基地,使林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形成了服务教学科研、推动山区新农村建设、辐射带动天河川沟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林场;职能;发展思路

北京农学院林场占地10044亩,是北京农学院结合实践教学与山区沟域经济建设,自主设计建设的集教学科研、技术孵化、科普示范、观光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林场建设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建设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北京农学院林场从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借鉴国内现有成型的沟域经济和林下经济的成功经验,尊重客观规律,以生态环境为导向,对林场进行运作管理。

一、北京农学院林场的现状分析

(一)林场建设的现状

自2012年动工,历经5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会议室、多功能餐厅、教职工办公室2640平米,以及球场、电视、通信、网络等配套服务设施和水、电、暖、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目前北农林场教学实践基地已具备同时接待80名师生实践实习和50人规模会议的保障能力。

1.自然条件。林场位于北京市怀柔区宝山镇四道河村,在宝山镇政府东北部(北纬40°49′,东经116°28′),距北京农学院主校区单程160公里,与丰宁县杨木栅子接壤,是北京市的东北大门,所在村60户,205口人,耕地354.4亩;林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13℃,无霜期170—220天,年平均降水600—700毫米,主要集中在6—8月份。夏季平均温度为28度,全年符合二级以上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指数的天数不少于360天;林场属于燕山山脉天河川沟域带的一个分支,区域整体上为一个山谷。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山体绵亘成脉,谷脊相间分布。林场整体地势较高,中部有一条海拔较平缓的山谷。主峰海拔高度1520米,位于场地东北端,山脚海拔高度740米,位于场地最东端;沟域进深5公里,沟宽1400米。林场坡度整体较为平缓。山体陡峭,气候冷凉,人为破坏较小,植被覆盖率高,水土保持好。区内以石质山为显著特点,岩性的实际分布非常复杂;林场所在范围内水资源十分丰富,该山地下水位大约100米,山泉水丰富,夏季流量较大。

2.森林资源。林场林区植被覆盖率高达82%,具有各类动、植物资源1200余种,主要有禾本科油松、侧柏、毛白杨、新疆杨、小叶杨、绦柳、旱柳、蒙古栎、槲栎、辽东栎、榆等,灌木类沙地柏、铺地柏、金叶女贞、黄杨、冬青卫矛、榛等,木本藤本类五叶地锦、爬山虎、扶芳藤、凌霄等。依据海拔,林场的植被群落比较明显的为杏树群落、山地灌丛群落、山杨群落、五角枫—紫椴—大果榆群落以及辽东栎群落等5个植被群落类型。北部山区野生动物资源目前分布有豹猫、果子狸、狍、野猪、斑羚、原麝、野兔、刺猬(食虫目)、岩松鼠、花鼠、复齿鼯鼠等哺乳动物,还有几种啮齿类和翼手目动物。鸟类方面该地区主要有雉鸡、勺鸡。猛禽有灰脸鵟鹰、红爪隼、灰林鸮等。

3.教学科研。自2014年5月开园以来,林场累计接待学生开展进行群落样地调查、土壤类型及根系调查、林场规划林分调查、森林植物识别、森林植物群落垂直分布观察、植苗造林、人工林标准地调查等内容的实践实习10000余人次。目前承担市农委—北京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主要在林下经济示范区进行林下养殖,野生植物进行欧李、山核桃、文玩核桃等嫁接方面的研究。

(二)总体定位

林场建成以前,北京农学院缺乏有效的林学专业实习基地,主要依靠校内和农场的资源进行,林学及园林专业实习效果不显著,因此林场的建设尤为重要。北京农学院结合沟域经济发展和学校各教学科研发展的实际需要,将林场规划总体定位为:(1)大学科技园区:体现教学科研、科普教育职能;(2)生态示范林场:体现保护生态环境、科技示范职能。

1.建设目标。通过科学规划,将北京农学院林场建设成为都市型农林人才的培养基地及沟域经济示范区。

2.功能定位。深入分析区位、现状资源、场地条件、政策、发展环境等基础条件,挖掘资源特色,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为导向,将其打造成为集教学科研、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和林业生产五大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林场。

3.规划布局。结合功能定位,依据林场条件,充分体现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主要职能,整个林场形成“一带四区多点”的空间格局。

“一带”是以一期建设的主要道路为一条主线,连接各个功能区,在主线上形成多个节点。

“四区”是项目空间布局定为四大功能区: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林下经济示范区、综合服务区。

“多点”是沿着主线两侧分布在各个功能区的`多个景观节点,既反映区域内功能特征,又具有优美的景觀性,充分体现教育教学、农业科技示范、生态保护、休闲游憩功能。

二、北京农学院林场的职能和功效

(一)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的需要

依托林学、资源环境、园林学、生物等相关学科,培养适应和面向都市型山区林业及沟域经济建设方面的专业应用人才,建设既具有实践教学功能,又能体现我校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的综合教学林场,是首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为我校未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林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突出我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科研和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继续沿袭以前“寄人篱下”或“游击队”式的实践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都市型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林学、生态、资源环境等相关涉林专业需要有自己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而基地的稳定性、规模性、试验示范性是农林大学办学的必备条件。endprint

林场能够满足园林学院植物识别、生态调查、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生态旅游等教学实习活动;满足植科学院果树教学试验、植物多样性调查、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教学实习活动;满足动科学院林下养殖教学实习活动;满足经管学院农业项目评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沟域经济发展等教学实习活动。

(三)沟域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林场建设将形成集教学实习、林业生产、科学研究、科普示范、生态游憩为一体的新型沟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学科资源,独立设计、建设、管理,探索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切实推进我校沟域经济理论研究与驻地山区经济发展实践的具体结合,服务山区新农村建设,同时辐射带动天河川沟域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四)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需要

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现有百亩市场与千亩农场,万亩林场的建设将成为科技园产业门类的有益补充,使园区除了精品农业、设施农业外又增加了山区沟域经济为特色的林业产业门类,孵化转化项目空间更大,涉及领域更多。在规模上万亩林场极大地丰富了科技园的产业规模,能够为我校大学科技园由市级晋级到国家级创造有利条件。

三、北京农学院林场的发展思路

(一)服务教学科研,作为北农林场首要功能

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则是解决实践教学场所、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从北京的农业资源分布看63%在山区、37%在平原。没有山区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首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北农林场则是适应北京农业的重点发展需要,增加和丰富了服务首都农业的实践教学基地类型,为北京农学院“3+1”教学改革提供新的实践教学基地支持。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对地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二)开展公众科普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学校课堂教育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但仅靠课堂教育提升公众科学知识水平是远远不够的,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也是全国公众科普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面向社会开放实验林场,增加实验林场的科普教育功能,加深公众对林业及相关领域的理解,使实验林场资源优势进一步得到发挥,社会效益更加突显。

林场自建设以来就非常注重生态文化建设和科普建设,在全面调查分析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综合保障区内设有林场发展历程图片展,可通过形象的视觉效果来实现通俗易懂的森林生态文化宣传;建立了完备的人性化指路牌,指路牌上不只标注了景点名,还有距离元素,这能够让人们清楚地了解现在所处的位置;丰富林业科普宣传牌示,上山路上每隔一段间距就建立了多样的林业环保科普宣传牌;林场还积极开展科普讲座、举行森林体验、培训等科普活动,如开展生态林场一日游、一元登山、夏令营、森林与人系列科普活动,增加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热情,让学生在参观中学习生态文化。同时深度挖掘生态文化,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这不但利于林业科学研究,而且成为中小学生林业实践教育的场所,提升了普通群众林业知识水平。

(三)发展林下种植与养殖的产业模式,增加林场经济效益

林场按照“深挖资源,示范推广,辐射天河川”的思路,秉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的原则,因势利导,因地施策,在维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广阔的林地空间,通过示范带动加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立体经营的林下生态经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真正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1.因地制宜,复合经营。根据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确定了6种林下经济主要发展模式,形成立体复合经营。

一是“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森林樹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的特点,在林下种植榛蘑、肉蘑等山菌。

二是“林药”模式。在林间空地种植五味子、金银花、柴胡、党参、蕨根等中药材,形成立体种植模式。

三是“林禽”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良好生态环境,对湘西凤凰鸡、苏禽鸡、芦花鸡、北京油鸡、山鸡、农大3号、乌鸡等实施放养、舍饲,对林地开展种养结合立体开发。

四是“林粮”模式。农作物种植一般以红豆、黑豆、绿豆、小米等为主。随着对杂粮的需求不断增加,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五是“林果”模式,引导林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核桃、枣、仁用杏等林果产业。

六是“森林生态旅游”模式,以森林生态、森林景观、森林文化为依托,开发森林旅游的模式。目前,林场已经纳入北京市龙门店森林公园。林场特有的丰富植物资源形成了天然氧吧,形态各异的山石处处是故事,秀美曲折的山路形成了景致变化万千的森林游憩景观。

2.技术攻关,典型示范。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宜林间种植、养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建立林下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确保林下经济产品质量。目前承担市农委—北京山区生态资源保护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主要在林下经济示范区进行林下养殖,野生植物进行欧李、山核桃、文玩核桃等嫁接方面的研究,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林业生态旅游

林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林场规划建有综合保障区24亩、生态修复区2000亩、原始林区7200亩。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为综合服务区,已于2013年底全部竣工;二期工程根据学校各学科教学专业规划的需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期为2014—2020年。目前,林场景区内峰峦叠嶂,怪石嶙峋,清泉长流,珍奇野果和草药随处可见,自然景观十分宜人,华北高海拔山区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支撑学校学科建设的同时,也为游人和观光客提供了可贵的生态旅游场所。

林场日后结合现有条件,从以下几点开展林业生态旅游。一是延伸现有的游览观光景点发展森林旅游,如开展各种野外拓展、野外生存训练、军事游戏等。以军事化训练及趣味性情景教育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培养训练,聘请资深的心理教育专家全程辅导,体验军营快乐;二是结合区域美化环境,增加森林生态旅游内容,比如建立素质拓展训练中心。利用森林等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建设专业训练场地,配备专业训练设施,聘请专业培训师,开展各种团队组合课程及攀岩、跳越、远足露营、攀岩速降、野外定向、户外生存等训练活动;三是结合地方民俗文化,加大宣传力度;四是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五是积极争取增加财政投入,加大对林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和生态项目建设、生态林业建设向生态旅游发展倾斜,综合运用多种形式支持生态旅游发展。

北京农学院林场的建设和发展满足了高等农业院校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坚持以林场的建设和北京农学院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为基础,多学科融合、教研协同、校企联合,特别是充分利用山区林地资源、对林场发展的改革和创新建设,为满足新型农林人才的成长环境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和思路,为今后林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田万慧,石志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搭建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8):147-149.

[2]林立群.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64-65.

[3]宋日钦,潘建,陈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林业卓越人才[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4):8-9.

[4]赵云杰,教学实验林场创新发展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3,(1):88-90.

[5]马晓燕.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林场发展规划(2015-2020)[R].

相关专题 虚实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