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论文

牵牵手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牵牵手”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论文(共16篇),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论文

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论文

一、引言

就定位而言,高校非学历教育是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补充,在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现阶段非学历教育模式主要为:讲座、专题研修班、企业委托内训和辅导培训等。面对社会发展新形势,高校在非学历教育定位和教育层次提高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必须针对办学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二、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定位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层次混乱,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现阶段,很多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并未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有的高校几个部门同时组织开展相关培训,并且各院系具有独立自主招生的权力,面向社会招收学生办班教学。同时很多院系选择与企业合作,成立校企合作平台,针对院系专业背景和教学需求开设培训班或者资格证书培训活动,规模虽小但是数量巨大,由于没有统一领导部门,且相关规章制度缺失,上述非学历教育形式层次混乱,质量参差不齐,在培训中专业教师资源和教学设备资源管理无序、出现浪费等现象。[1]第二,制度缺失,定位模糊不清。受经济利益和社会趋势影响,中国很多高校均开设了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项目,但是很多项目缺乏规范性指导,高校并未对非学历继续教育进行准确定位,导致实际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很多高校顺应时代发展,致力于成人学历教育向非学历继续教育的转型,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并未系统研究社会形势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具体情况,导致定位模糊不清,缺乏延续性和市场竞争力,致使非学历继续教育从属于学历教育。并且很多高校经验不足,缺乏创新的主动性,仅象征性地开班零散的培训班,毫无品牌性和收益性可言。[2]

三、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

第一,合理利用资源,创新管理方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具有目标任务明确和受训者存在导向性等特点,在发展过程中高校可引入项目管理方法,以此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教学质量,进而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达到效益最大化。例如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高校应建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充分了解市场的多元化培训需求,在综合分析自身的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创新性的培训项目,以此赢得市场先机。同时,在培训项目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采取项目管理方法,制定系统宣传方案,从产品优势、师资优势、教学环境优势、培训效果优势等方面做一个全面有效的宣传。在形成自身品牌效应的同时,刺激了受训者的学习欲望。[3]第二,合理定位,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当前,国家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趋势日渐明朗,但是相关政策制度还有待健全,受定位不清和制度不健全影响,很多高校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打破高校仅重视学历教育的格局,引导高校合理定位非学历继续教育,并根据各高校发展实际情况,加大经费支持力度,整合资源,重点发展。例如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中,高校充分意识到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整合内部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由上至下的层级管理体制,各学院原有的培训项目或者校企合作项目划入学校继续教育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体系之中,同时管理人员根据学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项目设定与管理规范,调整并完善整个继续教育体系。此外,该高校创新性地设置了二级办学实体,将其作为继续教育机构,代表学校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二级办学实体坚持“从严治教,科学办学”的宗旨,就具体培训项目开展系统化管理,以此保证培训质量。第三,把握市场,创建品牌培训项目。随着社会需求日趋多元化,非学历继续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到项目培训之中,相较于高校而言,社会办学机构市场机制较为灵活,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必须把握市场动向,拓展渠道,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创新培训项目。例如在中国西部某高校非学历继续教学发展过程中,该高校充分发挥自身公共管理和人文历史等学科的优势,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创建了“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和“应急管理培训基地”,着力培养该地区党政干部公共危机处理和舆论引导的能力,同时该高校定期开展“送培训下基层”的活动,在基层部门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依法行政能力培训”等专题报告,以此为政府培养众多应急管理人才。基于此,该高校在多年发展中形成了“行政领导能力与政治文化素养”品牌培训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提升了自身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水平。第四,更新观念,做大做强,非学历教育将成为主流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自停止招收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专科专业的规定即将出台,各本科院校必须实现从学历教育向非学历教育的转型发展。在“大职业教育观”的趋势下,学校继续教育要将发展职业技能培训(非学历教育)作为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在继续做好目前已有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意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终身教育思想日渐普及,单纯的学历教育很难满足人们对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给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在实际办学和培训中,很多高校仍存在定位不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非学历继续教学的整体实力,进而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学松.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1):54-55.

[2]李慧勇,陈莘,严虹,等.完善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校院二级管理模式之对策[J].当代继续教育,2014.32(4):18-20.

篇2: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分析论文

【文章摘要】网络课程作为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方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为成人,网络课程应用于非学历继续教育中大大提高了其教学的效率,这对于成人补充知识,提高文化水平十分有帮助,但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中存在许多问题,本文便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不足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就是专门针对成人的教育方式。随着现代人们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多的成人参与到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团队中来,因此人们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存在着许多缺点,其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究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十分重要,以帮助探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1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问题

1.1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不合理

非学历继续教育分为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两种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的网络资源的建设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由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构建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使得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没有系统性,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准确、科学,有的网络课程资源甚至是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此外,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与学术的支持从而使得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的体系较为杂乱,知识层次构建不合理,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从而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

1.2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成人,其继续学习是有明确目的的,成人学习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发展的需求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求比一般教育要求更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一般都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清晰、深入、明确的解释,但是其不能适应成人有目的性学习的要求。虽然一些继续教育知识设置了学习的目标,但制定的这些学习目标的时效性却不大,首先成人对于同一门知识不同的人学习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其次,不同的人的文化基础不一样,因此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根据其具体的文化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严重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严重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1.3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各种各样,其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互不一样。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却极低。虽然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根据专业知识的不同及学习人员的.职业或要求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制定的这些有所差异的内容不足以形成针对性强、特点鲜明的网络课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首先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目标组成十分复杂,且其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还十分之高,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设置的难度非常之大,很难设置出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网络课程内容,这就大大限制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效率。

1.4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述,通过实际事例来论证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创新的不重视。很多人认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这些人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成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更强,因此主要针对于成人的这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极为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但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有影响,而且影响还很大。虽然成人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其也更加理智,但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大大降低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其学习的积极性会随之降低,进而影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3: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分析论文

2.1网络的不稳定性影响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

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的,网络给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带来了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及资源共享平台,给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带来了许多好处,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得以连续、流畅的在网络上进行教学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否则就会造成网络课程的不流畅。经过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导致网络课程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受网络技术的限制网络同时在线学习的人数有一定的限制,如果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同时在线学习的人数过多便会影响网络课程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第二,学习者自身的网络环境较差也会影响网络课程的稳定性,例如学习者的电脑配置较低、网速较慢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稳定性降低。

2.2网络课程内容的更新增加了教学的成本

网络资源丰富,且网络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因此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更新速度会比正常的教育方法更新速度更快,而网络课程资源的更新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及人力物力。但如果不及时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则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就会落后于网络技术,从而影响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网络课程资源的更新大大增加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

3结束语

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存在许多不足,我们要积极研究这些问题,从而对其进行改进,进而提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志远.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存在的不足分析[J].科技视界,,(8):51-51,206.

[2]马定计,钱滨.论非学历远程教学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哈佛大学WIDEWORLD网络课程为例[J].继续教育,,23(6):38-40.

篇4: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分析论文

1.1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构建不合理

非学历继续教育分为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两种形式。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育的网络资源的建设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由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构建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而使得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没有系统性,网络课程资源的内容不准确、科学,有的网络课程资源甚至是滥竽充数,以次充好。此外,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由于缺乏相关专业技术与学术的支持从而使得网络课程资源内容的体系较为杂乱,知识层次构建不合理,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从而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

1.2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成人,其继续学习是有明确目的的,成人学习一般都是根据自己发展的需求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教学要求比一般教育要求更高。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一般都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对一个问题进行清晰、深入、明确的解释,但是其不能适应成人有目的性学习的要求。虽然一些继续教育知识设置了学习的目标,但制定的这些学习目标的时效性却不大,首先成人对于同一门知识不同的人学习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其次,不同的人的文化基础不一样,因此制定的学习目标应该根据其具体的文化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目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设置的教学目标严重不合理,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严重影响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1.3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参加非学历继续教育的人各种各样,其从事的职业也各不相同,因此其对所学知识的要求互不一样。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却极低。虽然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根据专业知识的'不同及学习人员的职业或要求不同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制定的这些有所差异的内容不足以形成针对性强、特点鲜明的网络课程。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的设置是一项较为困难的工作,首先非学历继续教育教学的目标组成十分复杂,且其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各不相同,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还十分之高,因此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内容设置的难度非常之大,很难设置出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网络课程内容,这就大大限制了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效率。

1.4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一般都是对问题进行科学的阐述,通过实际事例来论证理论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很多,通过对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原因是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教学形式创新的不重视。很多人认为非学历继续教育是针对成人的教育,这些人学习具有一定的目的,成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我约束能力更强,因此主要针对于成人的这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不大,但实际上这种观念是极为错误的。教学方式不但对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有影响,而且影响还很大。虽然成人主动学习的能力更强,其也更加理智,但单一的教学方式会大大降低其学习的热情,从而其学习的积极性会随之降低,进而影响非学历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

篇5: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破冰培训创新论文

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开放大学承担的使命亦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电大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涪陵广播电视大学在探索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大力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十年来已开展近百期培训,辐射涪陵区的多个社会阶层、多家企事业单位。近年来随着体验式培训的兴起,大量培训机构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引入诸如“破冰”的体验式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培训效果,但创新性严重不足。

1“破冰”的起源

“破冰”是拓展训练领域的专业术语,是一种新型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培训形式,也称为热身。现代培训认为,受训学员与培训教练互为陌生人,初次接触就立刻授课难以立即投入到培训中,从而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应该通过专门设计的游戏和活动,来消除“教”和“学”双方的隔阂,这种激发受训方学习激情的方式就是“破冰”。拓展培训在中国兴起仅有二十年左右,但把“破冰”应用于课堂之内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

2“破冰”对非学历教育培训的意义

2.1丰富培训内容,增加培训趣味性

“破冰”培训是体验式培训的基础模式和初步活动。它通过根据学员自身实际和培训目标来个性化设计趣味活动,让学员共同参与,以互动教学、游戏参与、经验共享、体会感悟、情绪渲染等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启发学员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培训内容在轻松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它打破了传统培训模式中培训方式单一、培训内容枯燥、受训态度被动的局面,从不同层面丰富了培训内容。尤其是参训学员中小组的创建,固化了学员刚刚建立的关系,同时也方便了后续培训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2.2帮助学员消除消极学习心理,提升培训效果

同一期的受训人员大多互不相识,有些即使来自同一单位,也可能会因平常工作难有交集而导致双方是“熟悉的陌生人”。学员在陌生的环境,又要跟陌生的培训老师交流与学习,如此种种会让学员怕出错,怕出风头,从而不愿意和他人沟通。实践表明,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培训效果有重要影响。学员积极的心理状态对培训有积极作用,消极的心理状态会从各方面阻碍培训推进的进程,对培训效果产生消极的影响。而破冰培训可以在培训初期就打破学员思想和关系上的“冰”,让他们彼此熟悉,营造利于沟通交流的学习气氛,为后续培训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3符合新时代的学习特点

时代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和“互联网+”模式逐渐融合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单一、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式教学难以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这就需要针对参训学员的个人特点和培训需求,改进教学方法。非学历教育的参训学员绝大部分都是有着较成熟的思维思想的成年人,他们坐着学枯燥,就让他们站起来参与;只用耳听目看的学习方式太被动,就让他们全身参与进来群策群力。“破冰”要求培训师精心设计了体验式、参与式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深入讨论并对过程和方法进行总结,达到开发学员工作和生活经验、提高学员从事工作与生活能力的目的。

2.4有助于学员得“鱼”又得“渔”

现代教育培训理念强调,教育培训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平衡,其中知识是基础,能力是核心,态度是关键。传统教育的目标是注重“鱼”的获得,即传道、授业、解惑,讲究内容的学习化,系统化,理论化。而新时代体验式培训的目标更注重“渔”的习得,即学习态度的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学习方法的获得,最终发挥自己的所有潜能,去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篇6:电大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破冰培训创新论文

3.1科学认知“破冰”培训

3.1.1体验式培训的培训理念

传统模式培训与体验式培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培训学习强调在课堂中学知识,体验式培训强调在做中学;传统培训认为学习的资源是教材资料和教师,体验式培训认为学习的资源是学习者自身(不仅仅指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培训学习注重技能习得和知识获得,体验式培训注重观念更新、态度改变和方法的多样性;传统培训学习侧重知识点的`记忆,体验式培训学习侧重于领悟和体会;传统培训要求学习者以个体求知,以接受程式化的知识为导向,体验式培训学习要求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互相学习,以分享总结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传统培训以教师为中心,体验式培训以学员为中心。

3.1.2重视启发引导和分享总结

在“破冰”教学过程中,培训师要注意引导启发学员。通过参与精心设计的游戏和活动,学员在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乐趣,更会在心灵上受到一些触动。培训师要善于捕捉学员闪现的灵感和触动,及时加以点拨,让学员讲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并分享。这个过程不可或缺,它可以穿插在单个活动的进行中,也可以被安排在单个活动结束时。整个活动结束前,培训师要以精辟语言,将学员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升华,让学员充分领会活动本质,并有所感悟,以免学员将活动单纯地理解为“放松一下”的娱乐活动。因为“游戏后的启示要比游戏本身更重要,这才是游戏活动的本来目的”。

3.2合理选择破冰资源

帮助学员交流与融合、分享与沟通、创新与进步是“破冰”的教学目标和根本目的。所以,单纯把“破冰”看成是趣味游戏的叠加是片面、肤浅的。因此,“破冰”资源的选择应:

3.2.1精心设计,严密组织

“破冰”的可用资源很多,可以使用现有的项目,也可以把拓展训练项目稍加改进拿来使用,亦可以自己创新开发,但关键是不可盲目抄袭、借用,一定要契合培训人员的工作实际、自身特点和培训需求。

3.2.2趣味性、实用性和安全性相统一

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参训对象一般都是成人,破冰活动的设置如果趣味性不足则不足以吸引人成人学员的参加,实用性欠缺则无法引起成人的思考,所以活动的设置切忌为了娱乐而游戏,使得活动设置过于简单幼稚或低俗趣味。另外,活动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安全性,确保学员的身心健康。

3.2.3时间长短基于培训实际

如果整体培训时间长,而且学员整体学习能力强,可设计安排较复杂的“破冰”活动,反之,“破冰”活动适当从简,以免打击学员最开始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培训总体进度。

3.3正确认知培训师的角色定位

在破冰活动中,学员和培训师是培训的主体,而“冰”是客体。培训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传道受业解惑”者,而应该是:

3.3.1设计师

一本教案一成不变讲多年在传统培训教学中普遍存在。而体验式培训讲究的是“量体裁衣”,即根据每一次培训对象身份和职业的不同、培训环境的改变和培训目标的不同设计个性化的方案。即使是同一个项目的多次运用,也要根据实际有不同的侧重点。

3.3.2主持人

“破冰”活动不是一个单一的游戏,而是多个游戏、项目的总和。如何把这一个个游戏有序地过渡、推进,而不让学员觉得突兀,就需要有一个角色去把这些环节进行合理地串联。这就是主持人的角色。

3.3.3导师

破冰活动,以精心的设计为支撑,以游戏活动为表达,以体验和感悟为输出,最终使学员把感悟到的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但学员的感悟可能是零散的、情感化的,甚至是不当的,如何将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取决于“导师”角色的培训师。导师如何做?首先要善于捕捉学员闪现的思想灵感和行为闪光点,及时加以点拨;其次在活动结束后,培训师通过提问引导学员思考并进行小范围讨论,推动学员向着科学、合理的方向进一步思考、总结和归纳,直至达到经验的抽象与提升。最后,培训师要以精辟的评析总结讨论。

3.4加强对培训师和工作人员的培训

破冰活动看似像游戏般简单,其实它需要培训师运用深厚的知识和广泛的能力去推动、主导。这些能力包括总结归纳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控场能力、精准流畅表达能力等,并具备现代教育基础理论和培训技术。这些能力并不是简简单单地组织几次游戏、搜集些资料就能掌握的。最好的培训是体验,对于学员是这样的,对于培训师的培训亦是如此。一项新的破冰活动的开发需要经历设计、体验、总结、改进、投入使用等多个环节。电大本身就是面对成人的高校,学校老师已经有了基本的管理成年学生的经验。学校可选择合适的教师参与社会培训机构的拓展训练或同类训练,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不断改进和总结,真正提升培训师资水平。成功有效的破冰活动不但需要培训师,还需要工作人员作为带队教练与培训师密切配合。带队教练要深刻体会破冰的意义、模式、流程,严格监管参训人员的参与度并遵守规则,时不时地给予鼓舞,带动受训人员的热情,积极引导受训人员全身投入并深刻体会、反思与分享。

3.5提高破冰活动支持服务

破冰活动的组织不仅仅在于人员的参加,还包括场地的支持、道具的使用、其他物质设备的提供等。各个环节应该有专人负责,在活动开始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场地的提供,在活动后做好清洁工作;道具的使用,在活动后及时收缴保管,确保每次破冰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能重复利用现有资源,降低培训成本。

参考文献

[1]王宏方,辛艳华.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心理学类课程与活动设计[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6):16.

[2]陈全英,徐宪斌.新形势下教师培训师的专业发展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6):78.

[3]赵建平.参与式培训与公务员能力建设[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1).

篇7:高职的定位问题与高职学历层次的相关性探讨论文

关于高职的定位问题与高职学历层次的相关性探讨论文

高职的定位问题决定着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未来。高职定位在“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关系着学校教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关系着高职院校教学办学层次的设立,更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将来。如果高职是指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历史由来已久,所以无论从办学规模、学术影响还是办学体系上都很完善,特别是在学历层次的设置上,分别有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阶段,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凸显出很多问题,如学科设置跟不上岗位设置、学科摘要。

19xx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当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建立如雨后春笋,发展模式开始多元化,如办学模式多元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相对改革开放初期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小论文,但与发达国家比起来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过程中的学历学位的层次设置及教育衔接问题上,即高等院校绝大部分学历起点为本科,高职院校属于第四批专科类院校,学历为大专,两者之间融合程度较低。而这一现状使得当前的高职教育存在如下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现实状况

1、“思想教育”与“技能培养”的矛盾

高职教育重在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而高等教育偏向于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塑造,总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好于高职院校学生。另外,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被视为差生,自制力不强,课堂纪律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处于“先抓思想教育还是先抓文化教育”的矛盾中。而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传统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的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教育,表现在:高职教育的学历定位为专科,低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历层次;高职学校社会地位低于普通本专科院校,地方政府或社会更多关注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学历考试及职称考试受到了诸多限制等。而社会地位的偏差导致了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远低于普通本科,教学对象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很多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科目总成绩只有200多分,底子薄;他们中绝大部分又都是独生子,有着“易丧失学习信心、自制能力较差”等特点。在课堂上表现为:少部分上课认真听讲;其他学生有看课外书的,有趴在桌上睡觉的,有玩游戏的。教师们在授课中也常常处于“到底是抓课堂管理还是抓教学?”的困惑中。

2、“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矛盾

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依赖于课堂讲授,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以“灌输”为主,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等职业培训又更多定位于纯技能性教育,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这种现象常常使高职学校学生在继续学业与工作的发展上受到诸多局限。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一部分教师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职业教育按普通本、专科教育层次进行讲授,忽视了实践教学;而一部分教师又对理论教学重视不足,从而将专业技能、技术的运用和掌握作为教学的唯一内容。高职教育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尴尬境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被看成是一对矛盾体。这种两极分化的教学,让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业中想“上”不能“上”,想“下”不能“下”。即学生因缺乏基础理论知识而在学习深造上存在困难,或者又因教师缺乏实践环节的教学,毕业生无法直接上岗。高职教育到底是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还是以“就业导向”为本位?如果仅以就业为目标,那么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刻意于某种专门技能的模练,学生将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果过分注重理论教学,那么又会与“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小论文,又会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另外,从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系统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之间的层次衔接不畅,高一层次在招生上并不以低一层次为基础进行,高职高专招生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至今未能够形成共识,中职和高职教育基本上都是“终结性教育”。

二、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德国和日本是二战后职业教育发展较为典型的两个国家。特别是德国,该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跟它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的确立是分不开的。德国教育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大类。在德国,职业教育跟普通教育一样设置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每个人即可以先选择一种职业就读职业学校,也可以先读普通大学然后就业。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人员,既可利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长期从事相应的职业,也可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3]德国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两个并行的教育体系,两者相互独立。同时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与普通教育之间,又可以相互交叉和沟通。

日本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分成普通教育系统和职业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又分为专科阶段、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系统专科阶段由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和短期大学组成,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短期大学招收高中毕业生;专修学校招收未能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学制根据需要分别设置为1-5年不等。日本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招收高等专门学校毕业生,并设立研究生阶段的职教研究所, 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日本不同教育系统之间,高职教育系统内部可以学分互认,同时也以学分互认的形式与普通教育沟通和衔接,使高职教育体系的学生可以进入普通教育体系学习,也可以使普通教育体系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形成一种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相互交叉的状态。[4]

三、关于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对策建议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迅猛加快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的高级技能性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高职教育活动即具有高等教育的特点,更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设置上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可以循序渐进地借鉴德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使高职教育与各个层次的教育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1、高职教育教学活动的定位

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的教学特色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选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或“项目实践教学法”等。如德国职业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一般先设立综合项目小论文,这些综合项目即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同时每个学期针对综合项目开设相关课程,并在相关的课程中由任课教师设计与综合项目密切相关的若干小项目加以实施,然后通过培训讲解及各课程若干小项目的实施,将学习到的技术、方法、技能、技巧、知识应用到综合项目的实施过程之中,进而完成学期综合项目。[5]

2、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实现有机融合。

很多高职院校都加强了学生双证制度取得的管理。这是一个好的开端。学生毕业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那么在理论课中要加强实践环节学习,在技能训练中要加强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的合作,追求理论与实践的更好结合。同时开设部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劳动力市场和劳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基础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的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3、构建完整的高职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可以逐渐上移,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分别设置专科阶段、本科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的高职教育,并像德国和日本一样给毕业生授予不同的学位(学士、硕士或博土);另一方面,注重中职和高职、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各层次的衔接性,增强各层次教育的连贯性。如普及学分互认,使高职高专毕业生在获得一定学分后能直接升入高职本科、研究生阶段学习,或直接升入普通教育体系本科高年级、研究生阶段就读;最后,注重发展高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

篇8: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再论论文

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再论论文

[摘要]我国高校现在看起来很重视发展定位,但在现实中,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大学要实现有效定位,把定位落到实处,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在坚持独立性、务实性、发展性和特色性原则的基础上,探索体现高校差异性发展的有效定位之路。

[关键词]大学;不同类型大学;差异性发展;定位

Abstract: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seem to take count of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at present. But in reality,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between different kinds of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ffective orientation and to develop healthly ,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ore the way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by insisting on the principles of independence, pragmatism, expansibility and characteristic .

Key word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different development; orientationお

高等学校的发展定位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规格的制定,是一所高校制定发展战略、实行有效管理、实现自身特色的基础和先导,是高校全体成员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更是高校不断前进和努力的方向。相反,如果高校忽视发展定位,或者只做定位而忽视定位的落实,在办学过程中盲目追求那些不适合自身特点的目标,或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完全拘泥于现实,那么它将会在高校激烈的竞争中多走弯路,错失发展的良机,影响发展的速度,最终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危险。近些年来,我国高校纷纷顺应潮流提出自身的定位,但实质上大多没有实现定位应有的价值,是无效定位。主要表现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学模式趋同,不能很好地体现自身特色;培养的人才类型单一,不适应社会多样性的需要等。认真分析当前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落实中的问题,思索如何实现差异性发展的定位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一、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问题

从现在我国各高校的发展定位表述来看,在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上有办学类型之分、办学层次之别、办学特色之异、价值取向之差、功能之区等,高校的发展定位似乎都很到位了,但在表述的背后所体现的实质上,我国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的问题却是非常雷同。这具体表现在:

1痹谂嘌目标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趋同

一般来说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目标,而应用型大学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目标。但在近几年高等学校扩招、加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环境下,一方面,一些作为国家重点投入和政策倾斜的研究型大学没有明确地实践培养精英的目标定位,反而与其他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类似,也进行大规模扩招,且招收各种层次的学生,有的仍以本科教育为重心,甚至紧紧攥着大专、专升本教育以及成教、自考不放,这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又挤占了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资源,降低了办学效益[1];另一方面,应用型大学又与研究型大学盲目攀比,贪大求全,专业设置重复、生师比偏高、重复投资,试图把应用型大学办成压缩型、低质量的“研究型大学”。

2痹谘术研究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相似

研究型大学没有认清研究型大学真正的“研究性”,存在短期功利取向,在科学研究方面,仅仅强调研究课题、经费和成果等方面的数量增长,这种数量化下的功利取向造就的研究型大学,常常是只具备了研究型大学的某些外在特征,而没有实现研究型大学被赋予的特有的精神内涵。从应用型大学来看,虽然在学生入学与选拔上采取非学术标准,在课程设置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块化课程,但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的职称评价体系却完全采用的是研究院里“研究员”的学术研究评价标准,以论文的数量辅之以所发刊物的等级为标准,而完全与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这一社会职能没有任何关系[2]。

3痹诎煅特色方面,不同类型的高校无异

经过近些年扩招和合并,我国研究型大学大多在向巨型化发展,办学方向趋向单一化,几乎包揽一切。而同时,绝大部分应用型大学也在努力“升格”、“合并”,追求高层次、综合化,希望无所不能。这样就出现了我们看到的高校间差别不大,特色不明显,个性不鲜明,“千校一面”的现象。而且,还有些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把特色等同于特长,把办学规模与办学特色联系起来,认为规模小就不好,“大规模、综合性”就有特色。

这种状况下只能是培养出同一种类型的人才,因此势必与社会的多层次发展和多样性需求相悖,从而使高校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既影响高校自己的健康发展,又严重影响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就拿现在频见媒体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的`问题来说,真正的就业压力有多大呢?或者其中的压力源究竟是什么呢?除去学生对区域选择本身的偏差导致局部地区的就业压力异常外,更主要的问题还是在于岗位对人才需要的多层次、多类型与高校单一类型的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单一的人才结构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人才的需求和供给出现了错位,不能很好地协调,造成大量的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同时,大量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思索如何实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差异性发展的定位措施是目前迫切需要关注的课题。

二、体现高校差异性发展的定位原则

面对目前我国高校发展定位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大学在定位中应切实遵循独立性、务实性、发展性和特色性原则,这样才有助于实现定位的作用,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健康发展。

1倍懒⑿栽则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新时期不同类型大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政府通过引导,甚至通过立法努力为大学发展提供科学、公平和发展的环境。但是政府的立法和引导仅仅是宏观的指导,不同类型大学具体的定位和目标的制定都应是各大学从自身条件出发,独立思考的结果。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只有实现这种定位和目标,才能体现大学的独立性,而不是政府的意志。不同类型的大学也只有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独立思考,才能保证国家宏观政策能科学地被认知,保证大学发展定位和长期规划的稳定性和科学性,为大学健康、持续的发展提供可能。这是实现不同类型的高校差异性发展定位的前提。

2蔽袷敌栽则

务实性原则,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就是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高校的定位,首先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社会经济发展是多层次的,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层次的,因而学校也一定是多层次的。每一所高校一定要根据社会要求、自身发展的状况,把自己放在更广大的系统中理性地思考和比较,明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同时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无论研究型大学还是应用型大学,既不能好高骛远地选择不可实现的高定位,也不能低估自身的实力,不切实际地选择低目标。

3狈⒄剐栽则

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大学定位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大学定位一定要符合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符合教育的国际化、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态势。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要进行有效的定位,就要回顾各自过去发展的历程,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要把握现在发展的机遇,发挥自己的优势,注意扬长避短;同时也要展望未来,从学校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科学、可行的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并在未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予以发展和完善。

4碧厣性原则

在大学发展中,大学特色是大学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特色的有与无,直接决定着大学的兴衰。大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竞争中立足。目标有特色可产生导向力,专业有特色可产生发展力,环境有特色可产生吸引力,校长有特色可产生感召力,教师有特色可产生影响力,学生有特色可产生竞争力[3]。世界一流大学均有其享誉全球的办学特色。没有特色的大学,“千校一面”的大学,很难称之为高质量的大学。大学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渐的过程,并非大学里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成为办学特色,首先要有鲜明的个性,其次要有一定的稳定性。办学特色是在大学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要能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状况,不断挖掘、发展和突出自身的特色。

三、体现高校差异性发展的定位措施

从我国高校发展定位的现实看,体现高校差异性发展的定位原则,促进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在定位措施上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政府方面,应为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提供有效的宏观指导。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大学的战略定位和规划需求,对今后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目标、大学分类和建设层次、大学改革的方向和主要内容、大学评价标准和体系等关键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判断,提出大学长期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南,为不同类型大学的定位与战略规划提供有效的帮助。同时,政府又要注意给不同类型的高校以充分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其次,要改革现有的大学评价标准和体系。现在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各类评估基本上还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统一划线。为实现不同类型高校的差异性发展定位,应按大学类型进行评估,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要形成同类大学竞争、不同类型大学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格局,使每一类型、每一层次都有一流学校,从而创造出大学科学定位的外部环境;可以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分别评估,按评估的等级向大学下拨经费,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重视按学科评估排名的方法,鼓励不同类型大学突出和重视自身优势学科的培育和发展,以增强它们学科定位和战略规划的差异性[4]。

第三,从大学自身而言,不同类型的高校要在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发展的状况,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既要努力找准自身优势和特色,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更多地从提高竞争力、挖掘发展潜力、寻找学科交叉等方面来思考大学定位落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比如,研究型大学定位从自身因素出发,既要重视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大学内涵的培养,否则即使能在短时间内把研究型大学搞得轰轰烈烈,但在长期发展中它也会表现出潜力不足,后劲不够的弱点;而应用型大学在学术氛围、学科水平、专业门类、教师资源、科研成果、学术声誉、科研经费、办学设施等方面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存在差距,不过,有的学科专业虽然在世界或全国范围内并非是某所应用型大学的优势,但在一定的区域内则可能体现其优势,这种优势的取得对应用型大学发展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不同类型的高校在落实其定位过程中要把握不同的参照标准,把自己放在更广大的系统中思考和比较,在各个维度上应有不同的定位参照标准。如在办学理念、学术标准、入学与选拔、教学形式和师生关系,以及学校规模等方面,研究型大学与应用型大学应有明显的差别。

第五,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重视实践性,把自身的定位提升和转化为大学全体人员的行为规范。不同类型大学定位的落实实质上是一个传承和连续的过程,是一个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的历史、基础、方向、目标的广泛讨论、认可、统一、升华的过程,是一个全校上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努力奋斗的过程。同时,不同类型高校定位与发展目标的本质要求,应在大学的重要决策中得到明确体现,尤其是在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行政管理资源的配置中得到有效体现,从而发挥出大学定位对人们行为模式的引导作用,有利于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4]。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不能忽视各方面因素给高等学校带来的深刻变化。各个高校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就应该不同,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服务也要有差别。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在已做出自身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一定要在实质上,真正落实和体现大学定位的价值。历史为每一所大学所提供的机遇都是相同的,只有那些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及时调整并能从实质上真正落实发展定位的大学,才可能与时俱进,成功地实现大学的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次、更广的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5]。

[参考文献]

[1]沈红. 研究型大学发展战略的三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3):44-45.

[2]吴文新.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DB/OL]. www.xinwen.wh.sdu.edu.cn//news.aspid=051230080923702389, 2005-12-29.

[3]程天权. 关于特色立校的思考[DB/OL]. news.ruc.edu.cn/040107/article/05-05/13588.htm,-11-11.

[4]龙超云,曲福田. 英国大学的战略地位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7(1):105-109.

[5]别敦荣. 美国大学定位与个性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1):104.

篇9:刍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定位论文

刍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定位论文

,国家教育部对林业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科技信息学以及经济信息管理5大专业,成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就是所谓的信息管理专业。当前该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对于我国培养计算机、管理及经济等多方面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定位

1.1探索时期

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一直到60年代后期经济管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最先的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直是主要的脉络,由于这一时期内有关信息技术对信息管理的支持并没有一个完善的系统作为支撑,所以“管理信息系统”的思维理念并没有出现。[1]在这一时期内有关信息系统指导方法、思想及理论等方面的工具缺乏,数据库管理技术并不十分完善,研究与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人员通常都是计算机技术专家。由于信息技术水平的限制,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处于最初的萌芽及酝酿时期。

1.2发展时期

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都是发展时期。1967年,美国一大学会计学教授Davis率先创建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到了80年代初期,该系统已经获得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与完善,我国在80年代也成立了管理信息系统专业。[2]Davis教授认为,开设信息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组织或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决策提供出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或组织的发展。

1974年,全球首个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被开发出来。在这个时期,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主要是在一些大型的金融领域中,并且使用的多数都是小型计算机。随着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与应用范围在不断的扩大,但其却面临着“软件危机”等问题。此外,由于专业化的计算机人才较为缺乏,导致开发与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于文字处理软件方面,至于企业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则需要由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完成。

在这一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任务就是着力解决信息技术人员缺乏及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重点解决经济管理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大型的金融行业中,信息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体现在开发信息系统工资管理模块、财务模块及计费模块等,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实现了金融管理与服务效率的大大提升,并且其稳定性与定位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传统而落后的财务管理收单及工作模式逐渐被取代。[3]

1.3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跨越了上世纪9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微型机的应用层面正在进一步扩张,并且数据库技术的获得了十分迅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逐渐推广与普及,开发软件的各种工具与方法也逐渐变得完善,信息技术人才的比例处于逐年壮大的趋势,并且其应用的深度及广度也大大提高。在此过程中,研究人员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理念也有了更加科学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并且更多的开发人员意识到,要想开发出一款成功的信息系统,并不仅仅要在软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要以实际战略目标作为首要研发方向,并且还能够有效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

随着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的不断增长,当前计算机专业人员很容易就取代了信息系统开发工作,信息系统开发已不再像以前那样是信息管理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4]如何选择科学的方式进行变革,通过信息技术将组织的核心能力全面提上去,从而切实做好信息系统的选型与规划是这一时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重要任务。

1.4深化时期

深化时期是从21实际一直到今天,这一时期信息技术的成本大大降低,信息系统逐渐成为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定位更高。云计算等全新的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组织能脱离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而在此阶段如何对未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定位已成为主要问题。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发展定位分析

第一,规划咨询。规划咨询是对以往的信息管理的价值定位的传承与弘扬,也就是通过合理科学的信息系统方案的制定,利用信息技术充分满足社会经济管理的各方面需求,这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相区分的关键所在。

第二,信息系统审计。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并不必参与到日常信息系统开发、设计工作中,但其能够作为开发与设计工作的第三方监督管理人员,对工作中存在的地方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有效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效率、质量及定位。[5]信息系统审计岗位不仅可以面向大型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或IT部门,同样也可以面向社会审计部门。

第三,情报分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及深入,任何一个组织都会积累丰富的业务数据及历史信息资料,而对于这些信息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对于支持决策、提升工作质量意义重大。

第四,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工作职能类似于情报分析,都是通过分析数据而得到相应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然而计算机审计是在数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数据理解则又是建立在业务逻辑之上进行的,是对系统设计工作的一项逆向性工程。

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对社会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当今信息时代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变得深远而持久,而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最终将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蒋玲,杨溢,刁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04:41-43+50.

[2]姜小奇,徐雨明,唐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策略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3:93-95.

[3]魏瑞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与课程体系的完善——以财经类高校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20:169-171.

[4]秦丽萍,唐静,腾玉姣,王恒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研究[J].甘肃科技纵横,,01:50-54.

[5]李雪.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14:449.

篇10:河北卫视的频道定位与发展论文

河北卫视的频道定位与发展论文

摘要:纵观当代中国媒体格局,竞争日益激烈,节目日趋同质化。河北卫视作为一家“上星”较晚、一直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的卫视频道,在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收视和网络影响力迅速提升。本文纵观《河北卫视》的发展和崛起,从定位、节目编排和内容设计等方面分析其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河北卫视》;内容定位;发展

一、特色定位:家庭频道是河北卫视的媒体定位

如今频道定位已经成为了关乎省级卫视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若把频道定位看作频道发展的起点,那么特色化频道定位就是频道发展的策略。省级卫视要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要以特色定位来取胜。

205月,河北卫视锐意改版,确立了“快乐家+家”的频道品牌诉求,并把“快乐家+家”作为频道形象标识大力宣传推介,定位于“以新闻节目为龙头,以影视剧为支持,以文艺娱乐栏目为主打,以故事类节目为辅助”的综合性频道。

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发展,,河北卫视果断地对频道的定位进行了升级,把“快乐家+家”的频道定位提升到“快乐家庭频道”。2010月份固定为“中国家庭频道”。小小微调和更名,其内涵更为明确,围绕的核心词——“家庭”更为突出。转变的背后是河北卫视对于频道定位的深度理解。

由于紧邻我国文化政治中心的地理优势,河北卫视树立了:“走出河北、面向全国,开放办台”的核心理念,积极参与全国卫视竞争,强化频道品牌建设。同时,频道设立了驻京办事处,借助北京人力智力资源,加快与现代电视理念接轨进程,保证了频道及节目包装、策划、研发处于业内前沿位置。

二、频道内容的设计与编排

根据定位,河北卫视旨在建立一个全方位服务中国家庭的大卖场,是服务中国家庭的“百科全书”,此后,节目的内容设计和编排上,也以家庭的主题,尽量满足不同家庭、家庭中不同成员的需求,努力传播家庭文化、娱乐家庭成员、为家庭生活提供服务。而这些是通过综艺节目的制作、新闻节目的编排和电视剧的选择几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在节目设计上实现了线性编排,新闻节目重点打造早、中、晚三大新闻节目板块。

影视剧按不同受众群细分为五大剧场《快乐剧场》《开心剧场》《童乐剧场》《合家欢剧场》和《温馨剧场》;周六、周日安排经典电视剧、特色类型剧的.浓缩剪辑版,两天一部剧。剧目的选择力求贴近中国家庭频道定位,以现当代室内剧、家庭剧、情感剧、儿童剧等为主。以最大限度的满足观众的情感诉求——引导情绪,制造快乐。

其他节目融合多种现代流行节目样式,以娱乐、故事类节目为主打方向,以家庭收视单元为对象,借助明星、主持人的影响力,全方位打造频道特色节目。其中特色综艺节目《真情旋律》,由潘长江父女二人主持,其身份的选择也容易让人联系到家庭。《综艺传奇》也是河北卫视一档原创的金牌娱乐节目,全新改版的《综艺传奇》——《明星童乐会》以“童年”为主题,以“感情”为主轴,以“回忆”为主线。希望经由明星艺人一步步寻找并确认那些令他怀念却久未谋面的同窗好友的过程中,让观众在感受明星艺人对寻回童年时期的过程中,唤起大家对那份纯真友谊真挚而热烈的渴望。

在精神侧面上,原有的自办栏目《读书》,-2009年分别举办了“家庭养生知识系列”,也是围绕“家庭频道”理念的转变逐步转型。同时,将《天下故事会》转变为《家庭故事会》,变化意味着内容系列化的调整,使“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理念更契合节目的内容。

2009年又打造了一档对频道定位有支撑的节目《家政女皇》,它采用内外景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娱乐元素,志在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长生活之见识。在目前频道改版新上的节目中独领风骚,受到好评。

配合线上推出的优秀栏目,河北卫视还将推出一系列大型活动:“十大好家庭”系列评选活动,其中包括十大好儿媳、十大好公婆评选、家庭卡拉OK大赛等;此外,宝宝选秀,引爆全国。通过宝宝选秀这一栏目让全国的家长带着孩子参与,体现了河北卫视的理念,也找到了进入市场的契合点、贴近观众。

河北卫视的频道包装围绕“快乐家+家”这个核心理念,全力推出频道整体形象概念。鲜明的频道识别系统和主持人形象是频道包装的重头戏,和频道定位紧密相扣。频道识别系统由宣传片、片花、片头、片尾、节目预告、广告宣传格式等组成,它们在色彩、风格、音乐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以反映频道定位,体现频道传播理念。

三、对未来栏目发展的探索

(一)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塑造品牌特色

品牌化是未来卫视频道运营的核心竞争力。卫视品牌的确立,意味着它在观众眼中具有不可替代性,享有极高的忠诚度;意味着它在广告商眼里,是产品形象的最佳载体。在过去的几年,“快乐家+家”的形象为河北卫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收效不错,未来,河北卫视要进一步把自己定位品牌化、专业化。除了要激发了本土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收视热情,又要在全国观众中树立起自己独特的形象,在全国卫视市场上显得别具一格。

(二)创新节目类型,紧扣时代脉搏

中国电视特别是省级电视创新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从综艺节目一拥而上到娱乐节目克隆成风,再到荧屏电视剧泛滥,各省级卫视面目雷同,能在全国市场上叫得出名字的精品栏目少之又少。河北卫视现已有几档原创的综艺节目,但有的节目特色不够,还不能够在观众中留下深刻印象。在未来的发展中,河北卫视除了要在内容上紧扣“快乐家+家”的口号,继续发展原创节目,更要随着市场和时代的要求不断。

(三)提升运营能力,注重整合营销

作为一项传媒产业,单一的赢利模式或许会使省级卫视在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冲击下生存地越发艰难。提升自身的运营能力,全面整合全频道、全台资源,成为省级卫视的必要手段。比如安徽卫视在频道和电视剧的推广、创新运作方面下功夫,把电视剧看作一个贯穿频道特点和风格的中心产品,围绕它去整合其他相关节目资源、推广活动。

参考文献:

[1]舒兰.中国省级卫视频道定位探析[J].传媒观察,,(12).

[2]童曼丝.同质化竞争环境下省级卫视的发展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7).

篇1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不断的深入,因此许多高等院校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但是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为了更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高校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意义,下面我们就对此展开深入的探究。

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所在

就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背景来看,由于近几年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了破坏,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另外,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因此说,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在新时代的发展条件下,进行科学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人才,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需要的研究者和管理者;同时加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减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和侵害;另外一点就是高校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传承中华文化的意识,支持和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高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投入到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可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培育和践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的凝聚。

二、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性研究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工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相关的理论研究工作在不断的增加,有效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工作和实际保护工作。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起步相对较晚,这样就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性研究存在不足的现象,有关遗产的知识体系、遗产的价值体系、遗产学科的体系以及遗产的保护体系也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是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需要一个系统的文化遗产研究体系。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不足,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上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难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化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不专业

近几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在不断地增多,其中不乏一些高等院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中,设置一些相关的课程,对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但是高校在这项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不专业的的`现象。比如为了给学生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将原本的设计艺术学专业设置为“传统工艺美术”,将原本的戏曲文学专业设置为“传统戏曲”等,这些课程看起来是专业性的,但其实其涉及的内容五花八门,专业性并不强。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深入的进展,高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亟待解决。

三、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创新方法

以上我们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下面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创新方法进行探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但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理论方面出现的问题,加强对其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一个具有独立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其次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当中,使之成为高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化建设与政府决策和人才培养等相结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工作和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二)构建一个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教育体系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课程是一个交叉性的学科,所包含的内容复杂多样,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并且构建一个系统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体系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要将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情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借鉴他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先进经验,努力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课程的系统化。

(三)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机制

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加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增强对其的重视程度;其次高校要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到底,有利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语

本文围绕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立项课题重点项目“智慧非遗传承教育平台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的应用与实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工作延伸到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凝聚民族精神。

篇12:浅谈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论文

在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是自主创新、科研发展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壮大科研实力、储备攻克高新技术难题等重要无形资产的有力方面。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制度仍存在很多问题,这对高校师生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的积极性,以及高校的科研发展构成不利因素。因此,如何规范和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及管理制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亦是目前高校应当关注的重要方面。

1、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现状

近年来,与我国知识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然而从整体上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仍不完善,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很不足,因为知识产权而产生的利益纠纷还比较多。众多高校中都有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在产学研合作中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甚至有部分高校还设立了专项基金用于鼓励师生的发明创造和文化创作,但总的来说,高校知识产权的质量和运用价值仍有待提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观念有待转变,在知识产权相应投入方面也有待于加大。

2、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 部分高校师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很是淡薄,虽然会申报一些专利,但都是为了奖学金、毕业等,对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是否有实用价值、如何实施运用漠不关心。有部分知识产权确实通过签订合同转让/许可给了企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无形资产流失风险,因为没有完善的技术评价体系或者办法,一些很好的发明创造低价“卖”给了受让方,甚至有教师离职带着自己的职务发明下海经商,无形中变公有资产为私有资产,这对高校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

2.2 知识产权投入不足 大部分高校在知识产权投入方面还很不足,并不是不想投入,实在是力不存心,尤其在西部一些地方院校,其一年科研经费总额还不及部署院校的零头,尤其是与沿海城市的部署院校相比,自然环境也成为了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和科研发展工作的障碍。财政拨款有计划,因校因地而异的局面对一些西部地方院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不利的,高校领导层也会权衡在有限的财政预算里到底该划拨多少给科研创新发展,如果重科研,就会有所倾向地多划拨一些,但是大部分的地方院校在这点上还是有所取舍的,尤其针对知识产权方面,因为一个高校的发展不单单是只靠科研创新发展,教学的任务也很重要,缺乏了财力投入,自然而然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就不能有所保障。

2.3 知识产权转化重视不够 知识产权的运用是其创新的核心,其中转化运用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教师愿意将自己的成果申请了知识产权,然后再进行转化运用,高校对转化了的成果所签订的合同按照横向项目来管理,然而并没有出台针对专门从事成果转化教师的职称晋升政策,这对他们来说是打击其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从学校层面到教师个人,对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方面的重视度不够。

3、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设想

3.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应当在入职或者入校的时候就进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系统培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教育。高校也应该相应出台一些政策,使师生意识到知识产权工作是保障自己创新创作的有利武器,是避免不必要的利益纠纷和无形资产流失的最佳渠道。申请知识产权的本质是通过一种正规渠道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保护起来,通过转化为能够实际运用的技术,解决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进而促进经济市场的繁荣发展。当然,这需要规范从申请到授权,和从过程管理到最终转让的整个流程。

3.2 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高校应该意识到搞好知识产权工作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推动科研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制定学校阶段性发展思路时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工作列到重要位置,搞好知识产权工作。要加强对相关专职人员的培养,以及对师生的业务培训,加强相应鼓励政策,可以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一些实际运用好的发明创造给予鼓励,加大知识产权创新管理投入。

3.3 转变知识产权转化传统观念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具体实施措施也多种多样,因此必须完善高校相应的有关政策和制度。高校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不能认为技术成果的转化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毫不相干,学校也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政策,让从事成果转化的教师能够有动力将自己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调动其积极性,例如教师非常关心的职称晋升和奖励等方面,应该意识到,知识产权的转化并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应该在政策制定上有所引导。

总的来说,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与科研发展息息相关,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协同创新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目前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科研发展的制约,进而研究对策避免这种副作用的增长。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知识的密集地,理所应当首当其冲,为知识产权与科研发展的协同创新有所作为,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迎接新的知识经济的挑战。

篇13: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论文

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论文

[摘要]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是素质教育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期的形成到现今的普及,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着改革,使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模式及功能更趋向国际化。

[关键词]形成;发展;改革;多功能;多元化;研究型

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开设音乐课,进行音乐教育是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没有任何根据。之所以这样认为是他们没有对这门学科去更多的了解,更多的关注。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去学习这门学科。

一、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形成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早在五四时期就在北大由蔡元培校长发起了。当时成立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并强调应把美育教育列为国民教育的宗旨之一,规划了一幅全民艺术教育的蓝图。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天华、肖友梅都曾先后在北大执教。而清华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建校初期也开始了音乐教育,成立了中乐部、西乐部,逐渐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普通音乐教育,1946年还成立了音乐室。这一方面为音乐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也带动了音乐教育的国民普及。

二、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发展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早期只有极少一部分在学校开设,发展比较缓慢。确切地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发展起来。这时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有两种功能:首先,面向全校的本科生开设普及性艺术类课程,使他们具有较丰富的艺术知识,同时具有较高的趣味、格调和鉴赏力,从而成为有相当艺术修养的人才;开设课程王要是音乐赏析及音乐基础知识。另外与学校艺术团挂钩,为学校艺术团进行专业性指导与教学;面向全校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指导和服务。

三、普通高校中音乐教育的改革

到了90年代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又有一大批普通高等院校大力度地发展音乐教育。这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及教法、硬件设施等全面发展。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又一次成为了改革的领跑者。经历了一次次的.变革、发展。北京大学重新成立了艺术系。这次改革增加了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学术研究功能。学校除了音乐普及和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又积极培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艺术实践和艺术研究的专门人才(包括一批艺术研究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在理论基础、专业训练、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都要达到较高要求;并使他们最终通过对社会的艺术教育、艺术评论、以及在艺术产业、艺术科技、广告产业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一种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它具有多元化,多功能;它是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艺术教育的办学模式,结合我国现时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改革。这是通过研究进行改革,通过改革进行再研究,使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的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起到更好的效果。改革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在很多大学都有开展。他们把学生音乐教育的普及与学校的艺术团相结台,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一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样走在了前面,清华的学生艺术团非常丰富,有军乐队、交响乐队、民族管弦乐队、键盘队、合唱队、舞蹈队、话剧队、京剧队、曲艺队、国际标准舞队、美术队共11支队伍,吸引了数百名本科生和硕士生参加艺术团活动,现规模为800余人,为学校营造了浓郁的、高雅的艺术氛围。而北大学生艺术团包括学生合唱团、学生管弦乐团、学生舞蹈团、学生民乐团等,他们多次应邀出访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并在国际比赛中获奖。使北京大学艺术具有迈向具有世界声誉的大学生艺术团体.也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这些改革证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从高校音乐普及渐渐过渡到多种功能相结合的研究型教育。这与我国要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同时也适应当代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多维化发展。他们不仅仅满足于普及性音乐教育,通过音乐的实践和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研究来拓宽知识面,更好地把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结合起来。让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丰富,使其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帮助。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在模式及功能的转化上吸引学生,更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硬件配备。这一方面很多学校都很重视。他们建立艺术教育专用教学楼。在北京大学、在东北大学都有专门的艺术大楼。尤其北京大学还设有苹果电脑实验室和图书音像资料室。募集国内外各门类艺术和艺术学的图书音像资料。现今我国很多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都在大力的发展音乐教育;他们的发展必将带动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更广泛的普及。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的发展为学生带来新鲜的血液。据统计,学生每年选修各类音乐课达到学生总数的50%以上。与课余社团活动相结合,参与的学生能够达到90%。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当然,在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上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各高校的普及应更快;实现音乐教育的教学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研究国际化;真真正正地做到音乐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滕青.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J].艺术百家,(03):170-172.

[2]吕屹.突出师范性,加快高师钢琴教学改革步伐―――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在长春召开[J].人民音乐,(12):56-57.

篇14: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论文

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呈现出对文化的多层次追求,世界各国掀起多元文化的高潮,在这场风暴的冲击下,音乐文化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人类文化和文明的发展程度。众所周知,音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的传承,高校音乐教育对未来的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传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把国外的音乐文化融入本土,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具有吸引力,在传承和推广的基础上,培养出大量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提升对民族音乐的情感,加强民族的团结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音乐教育;民族音乐;传承发展

杜威是美国的哲学家和教育学家,他在20世纪初提出提出“多元文化”。随着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局势下,人们把视线转向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势不可挡的成为当前新的发展对象。在多元化和民族化并存的新形势下,基于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在这里提出的看法是民族音乐的传承与未来和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一、增强民族音乐的人才教育观念

我们大家都知道,民族音乐教育的开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力量的影响,结合目前我国各部分区域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情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然而各个民族发展的进度和方向是不同的,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必须要构建起原生态音乐文化,所有高校都应该加大对这个目标任务的重视力度,所培养出来的音乐人才也应该是建立在当地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的,结合本地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需要进行人才培养工作,保证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再进行知识的充实。高校应当把我国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的支点,单纯的单科改革已适应不了现状,让传统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得到彻底的转变,从源头上改进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项目,是民族音乐文化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得到充分提高。

二、有效的统一民族音乐教育和音乐教育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文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基于这样的`大环境,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更新和延续成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它能够持续高效地传承下来。在以多元化属为背景的社会音乐教育形势下,人们看高校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受到条件的限制,衡量高校音乐教育的尺度也受到影响。高校的音乐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本、以人文作为主题、把音乐作为教育的重点内容、从头开始以不同的层次,多个方面,在各地高校大范围开展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促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音乐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评判,从而激发出学生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每个地区的传统民族音乐都是不一样的,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呈现方式,表达感情的音乐方式也不尽相同,喜怒哀乐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是,有了多元化的音乐情形大不一样,世界民族音乐的融合,不但丰富性了音乐本身,而且形成多样化的世界民族音乐,例如,《梁祝》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一协奏曲的核心题材是我国的越剧文化,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是其所采用的主要方法,然后由世界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俞丽娜进行演奏,音乐效果更上一层楼,他在这首曲子的演奏中,利用小提琴和二胡的演奏技巧,融合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所具备的音乐语言,是这首曲子更加圆满动听。这就是说,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不仅能够驾驭我国传统乐器,外国的乐器也十分容易契合。由于现在传媒普遍化程度,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都有着传统音乐文化的渗透,逐渐消融化解,得到良性的发展,得以“润物细无声”,提升大众的欣品味,提高了中华传统民族音乐的品质,这对于我国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激发出我国人民潜在的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使得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得以传承。

三、对外来音乐加以借鉴

对于音乐教育来说,与其他的文化课程教育并没有多大的不同,都是人类社会文明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彼此相互支撑,相互通融。高校的音乐教育应当把人生价值观和思想观念跟音乐教育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和教学过程相结合,使传统民族文化、音乐教育文化都渗透到音乐教育理念中。这些都说明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最基本的策略,在传播民族音乐文化中起着垫脚石的作用。高校音乐教育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选择最有利于促进音乐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上保证民族音乐能够得以发扬光大,这只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方面是,为了保证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纯度,和民族音乐教育相结合,是他人的音乐文化在这里得以改正,同时得到一些回馈信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创新,它是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首脑部分,从根本上来说,多元文化的背景给了创新民族音乐的契机,借鉴的外来音乐丰富了民族音乐的内涵。教师在民族音乐创新过程中,借助多元文化的背景,这样能够促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不断发扬广大和源远流长,在自身内涵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传统音乐文化更加符合现代世界的发展潮流,得到感化人的效果,实现教育人的目标,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激励和鼓舞人精神,提供文化建设,给予精神支撑,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说到这里,大家可以看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对各民族音乐之间的贯通和相互借鉴有着积极的正面影响,对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音乐人才有独到的作用,对加深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有不可多得的益处。以上可见,传承和发展是多元文化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明显的民族特点可以是生活充满乐趣,特具情趣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昂扬的斗志激励他们向艺术的最高峰前进。受日益开放的大环境影响,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占有相对的地位,根本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和持续发展,目前,以我国的文化为特征,建立民族音乐教育的系统,对民族音乐的发扬光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晓静.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教育,(7):86-86.

[2]任占忠.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10):212-212.

[3]李光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S2):269-270.

篇15:高校体育发展探索与前景论文

摘要:在21世纪发展的今天,学校课程的学习已经不以必修科目为主,体育课程已经被很多高校列为重点的科目,目的是解决课程设置方面的弊端、教具设施的不足以及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等问题,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来说,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本文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课程设计结构、完善日常办公和教具设施和加强师资培训等措施。我们应该逐步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学生和老师的配合是其根本,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特长。

关键词: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前景分析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擅长所有的科目,有的学生可能身体协调性就不如脑力运动好,这是基因选择的必然,我们只需考虑后天的因素即可。研究表明,后天的训练可以改善肢体协调力,可以提高人们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不仅仅是为体育好的人设置的,更多的是为那些体弱多病的身体不健康的学生们设置的,希望他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篇16:高校体育发展探索与前景论文

1.1课程设置的弊端。在高校体育课的课程设置环节,游戏或者自由活动占主导,究其原因是体育老师们认为体育课就是放松的、不需要学习的,以及老师们本身对教育的不负责、不主动。“备课很麻烦”是其主要的想法,因此会尽量不给自己设置障碍,减少球类及与健身相关课程的学习,这是完完全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行为。其次,自身课堂结构及其不合理。学生们的体育课不仅仅只有跳大绳、做游戏等低端的课程,球类运动的讲授都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会全方位多角度地去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体育课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真正做到课堂效率的大大提高很难,需要老师们前期做好课上准备工作,要反反复复去备同一堂课,与孩子们和家长形成良好的配合,长此以往再培养出默契,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

1.2教具设施的严重匮乏。在很多高校里,教学道具、电子设备还有老师的办公设施都严重匮乏。这种匮乏不仅仅源于经费的不足,还因为很多高校都是私立的学校,是以营利性质为主要目的的,它们不会全身心地为学生教育水平考虑,多数用能否营利为标准衡量,甚至很多教师都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班、小班共用一间教室,十分嘈杂吵闹。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上课的情感交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教学就发挥不出应有的特色。其次对教学用具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今电子信息时代自然应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上课不单单只是一块黑板,投影仪等已经成了必备的教学辅助用具,日常教学里,时常为学生们展示动画加以阐释会有利于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体育课对教学设备的要求十分严格,不但形式要多种多样,满足学生们的需求;而且质量还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安全对体育课来说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1.3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以往的体育老师会被人们认为是“只有学习不好的人才会去当”,这一传统观念对我们影响深远。尤其在高校的课堂中,会对体育老师的要求标准超过普通教师。在综合式教学的课堂上,对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视,整个过程既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良好的传授时间,也是师生情感心理诉求的时间。这需要自身水平非常高超的教师,即方方面面都会去了解、去学习的老师,他们能够及时为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发展传道授业解惑。有时候我们会误认为体育课堂的问题都很好解答,实则是因为我们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弊端、孤陋思想根源的问题,是他们对教育的不负责引起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测评,整个体系都称之为新式教学法,缺一不可。在进行试验与钻研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需要用心完成,对他们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很多高校在招聘教师时甚至会对体育老师的招聘“放宽标准”,这其实是埋下了隐患。体育老师在学校里还会扮演着发掘有身体素质潜力的运动型人才的角色,这需要他们自身具备良好的知识和品格。

2高校体育良好发展的措施

2.1提升体育教师各方面素质。体育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教学的关键。作为祖国花朵心灵成长的领路人,教师首先应充实自己的基本知识,可以做到为孩子们解惑。不同学科的老师要求标准也不尽相同。体育教师有时是其他科目老师的演变,这万万不利于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和日常体育运动的练习。资金充足的高校都会聘请专业的体育教练来指导体育课,显然与其他学校形成鲜明对比,这样长此以往,也会优胜劣汰,留下精英。因此,提高整体教师的各方面素质也有利于整个学校的发展,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文道德素质的提高更为必要。身为教师不但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一视同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2.2完善日常教学办公的基础设施。多媒体网络应在大学校园范围内实现普及。在科技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如果还像传统的课堂一样,只有老师和黑板,那么学生们新兴的课堂的学习将无法完成。教学应主要注重孩子们的情感,希望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投入感情的学习,而不是像机器一样记笔记。尤其是体育课堂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理论知识,主要应该应用于实践,多进行户外运动的锻炼。另外,很多教师并没有自己的办公场所,整体给学生们上课的地方就是所有体育老师的办公地,这并不利于老师的发展,也不利于课前准备工作。我们说若想让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受益,那么首先要让老师的每节课都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还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研,而不是上完课就完事大吉。

2.3优化课程的设计框架。体育课的教学存在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第一,就是科目与科目之间设置不合理。我们要摒弃以往的“只需要休息的课堂”的错误思想,也并不是解散休息就是体育课应有的常态,而是让学生们在玩中学到知识,这是新式教学的真谛,也是最难付诸行动的部分。第二,就是科目本身课堂设置不合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教授全部的知识,也不可能学会所有的知识,而且每个学生的素质是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老师进行充足的备课,因材施教,掌握绝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做好前期调查和准备工作。同时要与学生的家长做良好的沟通,掌握学生在家的学习动态,这样才会使课堂上的效率大大提高。高校可以适当开设选修课堂,每个学生可以充分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然后加以学习。很多高难度的体育训练并不适合高校开设,一是因为缺少必需的场地;二是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三是没有专业的教练进行指导,同学们都很容易受伤,这样一来就违背了体育课开设的初衷,得不偿失。因此,学校要在安全的大前提下,充分合理地设置体育课程,发展一些正常又合理的、大众的体育项目,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加强和沟通了学生之间的感情,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

3结语

学校应该认识到体育课设置的重要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体育课的必要性。学生以往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足,因为不考试,所以认为体育课只需要玩耍,这是最本质的思想弊端。其实体育课的体育锻炼正是为其他学科强大的脑力活动和身体能力做支撑,为其他科目的学习提供健康的身体。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一定不要忽视自己的健康,要加强锻炼,成为国家可以依靠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8):89-92.

[2]薛玉喜.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风,2010(19):43.

相关专题 继续教育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