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探索的论文

痴线的青蛙 分享 时间: 收藏本文

【简介】感谢网友“痴线的青蛙”参与投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探索的论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探索的论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02C-0155-03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使其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基础原理、工艺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基本技能。实践教学是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具有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普遍存在“四重四轻”的现象,即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标准答案轻求异创新、重习题训练轻潜能开发、重分数评价轻个性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构建生物工程专业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一、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内容结构不合理。首先,实验教学附属于课程理论教学,往往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实验课时较少。或者由于教学投入不足,实验内容上验证性的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实验设备台套数少,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少。其次,各门实验分属不同老师承担,实验指导书编写缺少统筹,因此造成教学内容重复,且大多为低水平重复。最后,实验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例如,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生物工程实验的核心,它的发展非常快,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实验教材更新的速度往往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实验联系实际不够紧密。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内容主要是传统发酵产品的验证实验,缺乏与现代生物工程产品的联系,学生无法掌握现代生物工程制品的生产工艺。或者使用商品化的基因工程菌株或细胞进行实验,学生没有经历生物工程上游技术的训练,不明了整个工艺流程上下游的关系,就很难达到工程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实验考核方法偏主观片面。传统的实验教学中,由实验指导教师准备好仪器设备和试剂,学生对照实验指导书完成指定的实验和操作步骤,这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运行机制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动手为辅,实验教学趋同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和主动性被扼杀。

因此,生物工程专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实验室体系、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和改革现有实验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生物工程专业发展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实验室体系建立

(一)实验室建设。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根据其教学功能,分为基础、专业和研究三级,包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析化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药物分析实验室、模拟实训室和大型精密仪器平台,总实验室面积约700平方米。

1.基础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120平方米,主要承担普通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2.分析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3.生物化学实验室。该实验室总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酶工程课程實验及相关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配备了低温等离子体诱变仪器、酶标仪、水浴锅、摇床、超净工作台、激光诱变仪、凝胶成像系统、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电泳仪、离心机、超低温冰箱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教学专用设备。

4.微生物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80平方米,主要承担微生物与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工程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该实验室目前仪器设备配置主要包括光照培养箱、超净台、震荡培养箱、发酵罐、超声波破碎仪、灭菌锅、生化培养箱、细胞融合仪等。

5.生物制药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160平方米,承担生物分离工程课程、药物制剂学实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凝胶层析系统、旋转蒸发仪、微纳滤系统、压滤机、制丸机、造粒机、烘箱、大容量离心机、水浴锅等。

6.药物分析实验室。该实验室面积约80平方米,主要承担药理学、药物分析课程实验教学及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已配备仪器设备包括溶出分析仪、薄层层析分析仪、熔点仪、崩解时限测定仪、脆碎度检查仪、电脑伺服剥离试验机等。

7.模拟实训室。该实验室面积约100平方米,为生物工程专业新建的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计算机40余台,安装药物制剂实训仿真系统和CAD机械制图软件,辅以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主要承担化工原理、制药设备工程、制药工艺学及多门理论课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实验室开放。通过完善实验中心管理制度,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实验中心运行体系。提升建设后的专业实验室实施多种形式的开放,实行开放式运行管理,完善资源共享机制,满足学生对生物技术领域开放实验的需求,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第二课堂的发展。在保障本专业本科实验教学基础上,力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专业学生的非课程实验实训,包括科技协会、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学校生物类专业学生实验受益率达到50%以上。

三、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一)实验内容创新。实验内容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践,加强设计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体系包含基础生物学实验、现代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实践、生产实践四个教学层次,每个层次开设相应的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要求开设基础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三种实验类型,比例上三者各占三分之一。如图1所示。

(二)实验教材建设。市场上虽然有大量相关的实验教材,但由于各个学校专业方向各异,设备条件不同,现成的实验教程往往使用不便,因此,需要编写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验条件及专业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首先,我们对现有的实验项目进行了分类、修订和优化,使之既适应于本院实验平台,又注重实验项目的衔接和关联性。在编写教材时,注重对实验原理的阐述,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及时对教材内容作出调整和补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针对性编写《实验教学指导书》《实习实训指导书》等教材。

(三)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如下:

1.通过基础型实验,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利用学生实验课时开展基础型实验,进行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达标合格后才允许进入综合设计和研究创新型实验,达标的采取先进带后进和课外补课的方式促使其务必达标。学生主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基本操作和养成良好实验习惯;教师偏重启发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和分析问题,并在提交的实验报告中去探讨和解决问题。

2.通过综合设计型实验,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创造性。将从原来若干个相互独立的实验升级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课外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学过的基础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实验课内按流程完成实验内容,实验结束时相当于完成了一个自命题的小课题。例如我们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和培养”实验中,将之前相互独立和分散安排的几个实验,按其内在科学联系重组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各个环节的基本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基本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能力。综合设计型实验的开设,培养了学生自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觉动手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进入研究创新型训练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

3.通过研究创新型实验训练,强化学生掌握生物学实验前沿技能。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选择一些优秀学生分期、分批进入研究室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研究生一起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研究课题,分解提出众多子课题,全院公開,让学生自愿组合选择,学生小组在出题老师指导下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和路线,并开展实验研究。研究创新型实验时间灵活安排,采用弹性制。实验室开放期间,安排教师和专门的实验员进行指导和管理。

4.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建立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管齐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实验成绩综合评定体系中,坚持过程评价,统筹考核实验前预习、实验中表现和实验报告结果,重点考查学生能力。教师实验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中,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同行互评,就实验大纲、实验项目、现场指导等内容进行评价,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职称评定等的`参考。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要求成立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委员会对任课教师进行的各实验教学内容实施情况作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作出评价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学生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课程讲授、辅导、作业批改等各项教学任务作出评价,并反馈到院级实验教学质量监督委员会。

四、结语

我们在坚持“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的基础上,重点抓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改革。在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上,打破了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只强调基本技能训练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着力从培养学工程素质(包括研究素质、心理素质)、创造能力等诸多方面出发构筑实验教学新体系。新的实验项目分三种类型: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分别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实验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真正体现了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性。实现了实验教学从过去的知识技能型向能力培养型的转变,建立了以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本技能—工程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邱爱东,刘达玉,王跃华,等.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J].教育与教学研究,(9)

[2]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4)

[3]许晓革,王兴芬.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19)

[4]雷刚,杨雄,陈禅友,等.生命科学基础实验课程结构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1)

篇2:中职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中职检验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论文

摘要:针对中职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面临的新课题,从学科特点和专业要求出发进行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操作、运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开展实验考核等措施,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分析化学是检验专业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素质都可以从分析化学学习中获得。分析化学的特点是实验性强,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工作作风和团队协作精神,获得一定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后期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分析化学一般在第二学期开设,此时,经过一个学期的专业教育及相关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思想上确立了学好检验学科的目标。但是,中职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强,且多数来自农村和县城,由于当地学校教育水平有限,学生父母文化层次偏低,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及素质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改变现状。我们对、级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重新设计,合理安排,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适应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具体如下。

1构建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

1.1改革现有实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主要按照理论课程进度安排相关实验内容。全部实验课时中滴定分析实验占绝大部分(见表1)。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按循序渐进原则设置实验内容,侧重于基本技能训练,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素质。同时结合目前检验专业特点,将基本实验内容从原来的侧重滴定分析改为与专业要求比较密切的基本技能操作及分光光度法。

1.2改变学生实验操作方式

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TBL)是一种有助于促进学习者团队协作精神,注重人的创造性、灵活性与实践特点的新型成人教学模式[1]。根据目前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将实验操作环节进行了变动,以TBL教学模式来完成相关实验操作。这样,一方面小组成员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使实验操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另一方面,在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配合,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其更适应检验工作要求。

1.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通过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以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法取代传统实验教学方法。根据实验教学需要,通常运用的方法有PBL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1)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法。(2)教学做一体化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师生边教边学边做,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理中有实、实中有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1.4完善实验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与理论考试不同,是一个较为复杂和综合的考核过程。为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建立合理的考核方式。操作技能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些综合性操作技能,应注意量化考核细则,以科学、公正、准确的原则评定学生成绩。

2实验教学的实施

2.1实验分组

将学生两人分成一组,分组时参照上一学期成绩,按高低搭配同时兼顾自愿的原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TBL教学模式来完成相关实验操作。同时以团队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并进行组内和组间交流、讨论,进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TBL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增加团队合作经验,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2.2上好第一节实验课

在上第一节实验课时,对分析化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内容进行充分说明,同时对实验报告的具体内容与格式进行细致讲解。针对实验结果的处理(可疑值的取舍、误差的计算)及实验结论的得出,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量”的概念。对即将使用到的基本玻璃仪器清点和清洗进行讲解,使学生对分析化学实验产生兴趣,初步树立“质”的概念,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

在基础操作和基本训练两个模块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教师边进行相关理论知识讲解,边示范正确的操作手法,学生分组操作训练,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在用中学,学中教,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了理论知识,掌握了实验技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自在。

2.4开展PBL教学

针对基本实验内容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教师在实验前提出若干与实验相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边做边思考,增加师生互动;另一方面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实验[2]。例如,在配制盐酸标准溶液实验时,我们设计如下问题:(1)浓盐酸是具有挥发性的'液体,能否直接配制?配制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2)使用基准物质进行盐酸浓度标定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又如,在分光光度法测定高锰酸钾含量实验时,设计如下问题:(1)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在滴定分析中与分光光度法中是否一样?有何区别?(2)为什么用最大吸收波长测定含量?

2.5实验考核

2.5.1明确考核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目前检验专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分析化学技能考核制度,针对电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及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制定详细的考核及评分方案。首次教学时向学生公布考试内容、考核方式、考试时间及成绩评定标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习主动性。

2.5.2考前复习,强化训练考试前一周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复习。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考核内容的强化训练。

2.5.3成绩评定采用多层次、综合化的评定方式。同时将实验成绩与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挂钩,学生成绩评定为笔试成绩(60%)+操作技能考核成绩(40%),达到促使学生学好实验、掌握技能的目的。

2.5.4强化平时实验考核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做好记录。要求学生做好原始数据记录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成绩不能单纯以实验结果的好坏来评定,学生还需要仔细进行相关误差的计算并给出实验结论,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掌握科学的分析方法,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建立“量”的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2.5.5实验技能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现场操作,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现场打分。

3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技能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为评价教改效果,对2013级和2014级检验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1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为99.5%。结果显示,教改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肯定和认同,说明教改是成功的。总之,只有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检验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才可能有所突破,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较高的实验素质、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柳青,战明侨,吕怀刚.以团队为基础的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106-107.

[2]李容,黄锁义,陆海峰,等.改革高职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92-93.

篇3: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浅谈构建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论文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文章中的基础数据全部来自对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湖南建科园林等14家企业的咨询结果。咨询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咨询的目的主要是筛选出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构成所包含的三大核心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层所包含的核心因子;第二次咨询建立在第一次咨询的基础之上,利用第一次咨询的结果构建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将此层次模型再次向企业咨询,此次咨询的目的主要是确定层次模型中各指标及因子的相对重要性对比等级的定性结果。

2.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向企业咨询,筛选并确定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综合能力构成所包含的三大核心指标以及各个指标层所包含的核心因子;其次,建立层次分析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比较结果以1~9标度法表示:1表示同等重要,3表示稍微重要,5表示明显重要,7表示强烈重要,9表示极端重要;再次,计算最大特征根及相应的特征向量,完成一致性检验;最后,将结果与学校风景园林专业现行培养方案进行对比,适时修订培养方案。

二、风景园林专业核心培养体系的层次模型构建

本项研究所咨询的企业或部门仅限于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方向,并未涉及工程施工及项目综合管理方向。规划设计部门主管或项目负责人所反馈的信息中,大都认为集体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人力资源思想品德的重要构成部分,健康状况、耐挫力与自控力、合作精神及人际关系处理协调能力是人力资源身心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而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表达效果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业务能力。对于业务能力方面,工程技术与管理知识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园林工程、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植物学及栽培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园林建筑材料与构造等,设计基础理论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园林建筑设计、园林生态学、植物造景、环境行为心理学、园林美学、园林文学以及相关设计规范,设计表达所包含的核心课程主要有手绘表现技法、CAD制图、Photoshop制图、3dsMax三维制图或Sketchup三维制图。

三、各指标及因子权重分析结果

各层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风景园林设计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业务能力要求最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品德或身心素质不重要,在此可理解为人力资源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大,大都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标准,未能成为人力资源找工作或工作晋升的核心竞争力。故,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核心应该放在业务能力培养方面。

对于构成风景园林人力资源业务能力的核心课程,设计企业认为的重要性顺序依次为植物造景、手绘表现、CAD制图、园林工程、园林建筑设计、园林文学及美学、植物学及植物栽培技术、Photoshop制图、3dsMax或Sketchup三维制图、园林工程概预算、园林工程项目管理。但此结果并不意味着以上课程的地位重要性,可理解为风景园林人力资源在此方面最需提升的或重视的能力,是人力资源在此方面表现不足所造成的。

四、结果应用

将以上结果与《南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版)》对照分析,2013版培养方案已经历三次修订,合理性较高,建议对培养方案作以下调整:

第一,增设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课时可定为32~40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七或第八学期。

第二,增设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课程,列为选修课程。课时可定为16~24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三或第四学期;同时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与协调能力。

第三,增设园林美学及园林文学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课时可定为40~48学时,开课学期可定为第三或第四学期。

第四,增加植物造景课程课时。将原40课时调整为64课时,分为第五与第六学期两学期进行,每期安排32课时。

第五,增加园林工程课程课时。将原64课时调整为96课时,分为第五与第六学期两学期进行,每期安排48课时。

第六,合并道路景观设计、广场景观设计课程,更名为道路及广场景观设计,课时调整为72课时。

第七,将园林工程概预算课程调整为专业选修课,课时调整为24学时。

另外,风景园林专业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实践性较强,因此校方应主动联合用人单位共同负责师资建设,组建“双师型”师资力量。可聘用用人单位的管理层或一线技术人员来校开办讲座或参与教学,为学生指引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解决专业教师特别是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的难题。

五、讨论

第一,本研究构建的指标因子及因子赋值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文章中指标因子的选择主要依靠咨询风景园林设计企业,选择的企业数量有限,且企业实力相近,故仅能代表此实力水平段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意向。另外,单因子采用5个等级进行划分,分别用~9来表示,划分标准及各因子权重部分同样采用咨询方式产生,由于这种方式较为主观,因此各指标重要性权重的客观性有待进深入研究。

第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收集是本研究平台的关键。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或各学院内部成立“企业关系部”,专门负责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在有关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学校的企业关系部可获取毕业生相关录用信息,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采访调查、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网络问卷调查等多种采样方法获取详尽的信息。

篇4:推进创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配套改革构建论文

推进创新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配套改革构建论文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要求的提高,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应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其运用理论知识去进行分析、设计和开发的实践技能,适应工程教育的要求。

一、构建基础验证性实验、专业设计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探索研究性实验等较为完整的实践培养环节

(一)基础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

该部分实验主要针对环境工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性问题而进行的实验。目前,吉林师范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承担着“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所安排的实验内容应涉及理论教学的各个主要点、难点、亮点,要删除陈旧的实验内容,增加具有启发性、兴趣性、实用性、代表性,能反映当前最新科技成就的实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紧扣环境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特点,全面深入地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索和改革。在这个知识层面上,主要重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整理和归纳各种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巩固、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解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培养科学的意识和思维,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从而在知识、能力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二)专业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阶段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如果专业实验课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和变化,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实验方法,捕捉最新科技成果,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势,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如《环境监测实验》中的“校园生活污水综合分析”和“生活污水监测方案设计”实验,从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的获得和整理等均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对所监测污水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只是提出实验的目的和要求,介绍实验操作的要点和实验仪器使用方法,协助学生分析其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这类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学会并掌握了一项专业技术技能,增强了他们的毕业论文水平和工作的适应能力。

(三)综合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等工程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能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是重点培养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综合应用与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实际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综合的能力,因此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按照教学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想象力,突出学生实验能力、研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实验教学成为学生有效地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与研宄理论的方法和途径。教师主要是宏观把握和原则指导,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一系列综合性、自主设计性实验项目,有些可以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有些与相关的课程设计结合进行,形式多样,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讨论方案,自己组织实施。实验内容结合学科的发展,使学生能体会到学科发展的新动态;难度适中,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方法上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工程。如在“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条件研宄实验”中,涉及环境微生物及水污染控制工程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培养、絮凝条件的研宄等多个实验技能。在“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重金属含量”中,要求学生掌握从采样、样品处理、标准曲线配置到样品测定等监测的全过程,同时学会使用原子吸收仪。在“大学校园垃圾分类收集方案研宄实验”中,以校园垃圾为研宄对象,要求研宄出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类别适合校园特点,能真正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设计出的分类收集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具有可操作性。

这些实验给学生自我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实验课的热情和兴趣,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将来从事前沿的创新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加强专题研究实践,是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

开设有特色实验专题研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学院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鼓励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加入教师的科研开发工作,以教师的科研课题为纽带,学生参加横向课题相关的科研活动,以提交实验报告或工艺设计、工艺流程的形式完成。横向课题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必须以综合实验或工程实验为基础来撰写。学生的毕业论文应以自己亲手做的研宄性实验或亲身参与的工程项目为基础进行撰写。通过把实验与毕业(设计)论文挂钩,使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更投入、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可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得到提高。另外,学院可以开展“挑战杯”等课外科技活动,组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实验室,配备基本的仪器、设备,全天对学生开放。同时加强校外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安排学生在实习基地轮流开展相应的实验,如在城市污水处理厂,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水样和污泥样,在实验指导教师和污水厂工程师的指导下,分析水样的COD、SS等,观察污泥样的微生物。这样,以课本基础理论为指导,在污水处理现场充分了解污水厂构筑物、污水处理工艺,并进一步掌握污水处理过程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全面实现学生“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科学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科学的考核体系

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至关重要。改革以往考核模式,建立一种有利于创新人才发现、培养和提高的新的实验教学评价制度,使之能够综合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水平。以前,实验成绩主要以学生平时的实验报告作为主要考核依据,造成有的学生不注重实验的过程,只注重实验结果,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因此,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应建立一个以学生为本,公平、公正、合理的实验成绩考评体系,实施全程的、动态的、综合性的评分标准和考核办法。在考核时我们不再单纯地考查操作能力,而是要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课题的全过程,而且这种实验课题的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可以根据实验方案的优劣和有无创新点来评定成绩,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脱颖而出。

三、推进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配套改革构建

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它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是为了使实验室开放工作有效、持久和深入,我们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不断加强和完善教学管理,健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加大实验室经费的投入。

(一)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

高校实验队伍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主力军,又是管理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实验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实验室水平及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首先,应该稳定现有实验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其次,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实验室教学和管理队伍;再次,要下大力气培养青年优秀人才,加强综合素质训练采取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分期分批组织实验教师参加实验课程培训,鼓励和支持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职进修提高学历、晋升职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技术人员和管理队伍,这是实验室持续发展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二)健全完善实验室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监控机制

首先,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强化了实验教学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师的责任心,有效地保证实验教学质量。首先,建立和完善实验教学的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实施实验教学事故处理制度及实验教学的学生评教制度,规范操作程序,确保评估的可信度,按照严格、规范的评价程序去开展各项评价实验教学工作,避免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掺入过多的人为因素和随意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监控的准确、高效;其三,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考评档案,对实验教学工作完成好、成绩突出的人员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并予以表彰,在职称评定、评先评优、进人用人、津贴发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积极性。

(三)加大实验室经费投入,充分、合理利用实验经费

实验设备是实验教学的硬件,硬件设施的先进与否反映了一个学校实验室的现代化程度和实验水平。因此,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更新实验设备,完善实验教学硬件设施,加大实验经费的投入,设立实验室开放专项基金,全方位扶持实验室进行开放,尤其对一些学生受益面大的开放实验室应重点支持。使实验室的设备和相应配套设施与教学科研发展相协调,为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总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快速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当前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专业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九也为学生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拓展并提高了学院的学科水平。我院环境工程专业综合实验的进一步深化、探索和完善,也将带动其他实验课程的改革,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对实验教学的要求。

篇5: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论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的构建论文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过程的现存问题

1、教学计划注重理论、轻视实践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就决定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仅仅拥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拥有较强的实践和应用能力,这些都需要实践或者实习过程才能够实现。当前,一方面,大多数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偏重理论知识,确实实践知识和技能,这就会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知道学习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导致学生在实践或者实习的过程之中对自己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完成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实习的时间最好不多于三个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多进行一到两个月的实习,实习时间较短导致很多学生不容易找到实习单位,即使找到了实习单位,不能具备充足的时间去熟悉企业的情况,很难达到实习的效果。

2、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学生对实习环节不够重视,甚至把实习环节当作学校要求的任务去完成,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切身参与到实习环节中,甚至随便找个单位盖个章,应付过去;第二,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工作态度不端正,不能清晰了解自身实习的目的,工作不认真,白白浪费了实习机会,对学校和企业都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学生的实习环节不仅是学生提升自身实践和应用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维护学校和企业在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的过程。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习环节的重要性。

3、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大多是高校都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安排在酒店的一线经营部门进行实习,较少高校会将学生安排到旅行社、景区或者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实习。这就导致了实习的内容过于单一。而酒店为了保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要求学生的实习至少要达到6个月,而且在实习的过程中不允许更换岗位。长时间、单一性的实习内容导致学生随着实习时间的增长,工作的积极性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厌烦、抵触、消极怠工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效果。另外,学生仅仅进行酒店方向的实习,使学生缺少导游实习、旅行社实习、景区实习以及旅游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实习的经验,导致学生对旅游管理行业的认知模糊,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定位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4、学校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安排不到位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实习单位及实习生之间联结的纽带。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没有很好的起到纽带的作用。一方面,学校及教师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认为指导教师仅仅是负责将学生送往实习基地,实习后再负责将学生接回。指导教师与实习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不能及时将学生的身心现状反映给高校和企业,也没有将高校和企业的要求或信息及时的反馈给学生,他们仅仅是为了保证实习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高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毕业之后直接参与教学的,没有相关的企业工作的经验,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习过程中,都不能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二、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体系的方法

1、调整教学计划的重心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在教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实践知识和技能,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之后要多安排实践内容,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为实习环节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依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安排一些知名学者或者旅游行业企业家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实习或者工作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其次,教学计划可以将学生的实习时间增长,充足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对实习单位进行选择,充分熟悉企业的基本情况,并且可以深入的参与到企业的具体工作中,使自身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从而达到理想的实习效果。

2、丰富实习内容,为学生择业奠定基础

一方面,高校应该依据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特点以及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选择多元化的趋势,应广泛开辟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景点、会展公司等多种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供学生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保证实习的内容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另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将学生安排到两个单位进行实习,以期丰富实习的内容。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的和实习单位沟通交流,在尊重实习单位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实习期望,同时也可以达到使实习单位重视实习生的目的'。

3、加强对实习过程的指导

首先,高校要提高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要求,定期的为教师开展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训,使教师能够具备指导实习生的能力。其次,教师应该把对实习生的指导重心放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上,这是由实习地点距离高校较远,实习教师无法随时跟踪指导所决定的。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情绪的波动。实习前,学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会产生紧张甚至惧怕的心理;实习前期,学生面对角色转变、人际关系处理等多方面的压力,会感到不知所措;实习中期;学生面对长期单调的工作内容,会产生厌烦、抵抗的负面情绪;在实习的后期,学生面对即将结束的实习生活,会产生急切、躁动的情绪。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实习期的心理变化和个人特点,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在时期期间,指导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到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积极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体系。

4、学校要构建完善的实习评价体系

首先,高校可以依据企业针对员工建立的绩效评价方法,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校的考评、实习单位的评价、顾客调查、同学评价等评价内容都融入到实习评价系统中去,使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客观化和公正化。其次,实习评价体系的重心应该放在学生个体进步程度上,将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这就决定了实习的评价标准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对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归类评价,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实习评价体系主要针对的是学生实习的整个过程,因此高校可以在实习中期增加一次考评,这样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能够提升实习评价的反馈效果,确保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学到能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东西。

三、总结

综上所述,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对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其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习环节不仅仅关系到学校和企业的名誉和地位,更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良性实习体系的构建要同时从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入手。在实习的过程中,要将学校、企业以及实习生紧密的联结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及时发现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实习环节的顺利进行;学校才能逐渐完善实习环节,构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良好的实习体系;企业才能不断提升整个旅游管理行业的整体素质,保证旅游管理行业的服务质量。

篇6: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篇7: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探索与实践论文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7(8):92-96.

[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87.

[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4(4):103-104.

[4]李勇军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

[5]吴平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6-47

篇8:微电子封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论文

微电子封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论文

以微电子封装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经过3届本科生的实践,形成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微电子封装专业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在微电子封装、微电子和材料成型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根据专业特点,我们构筑了新的专业实验体系,积极开展校企协作,探索出了一条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新途径,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设置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与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高新技术认定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作,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构筑宽阔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充分利用学院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行业交叉协作的共享资源,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加大实践队伍培养的力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2.先进性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线,购入先进的教学仪器完善充实实验模块,引进高新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专业实习的平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专业性原则。突出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协作为社会服务和交流形成稳定有效的通道,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鉴于新专业建设的办学理念及新专业特色,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制定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系统完整的基础实验训练。综合实验独立设置课程大纲及要求,配备多名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验教学文件。理论学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动手,不断进行调整、充实、提高。综合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原始数据的能力,综合所学的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综合实验课程开设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后、毕业设计前进行,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二)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

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重点开展课程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形式创新活动,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微电子封装是一个集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知识的高新技术行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有创新超越意识能力,为此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开展行业科技讲座和技术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且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开放实验室也是开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师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和创新活动,一方面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申请项目。通过开放实践教学,端正了学生的科研道德观,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创新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三)产学研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

1.强化实习环节,衔接专业资质认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对专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秉承学院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集成电路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集成电路制造高级工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基础、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关键工艺原理及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安全操作条例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资质认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大有益处。

2.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利用本专业与上海凯虹电子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既能为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设计提供便利,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又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就业的联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人员培训等服务。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与成绩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纯粹地重复导师的实验过程或者完全依赖于教师完成毕业论文,学生会主动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主动与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讨论实验方案,积极交流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加强,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强、系统科学并紧密切合企业需求,3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业务基础扎实、工作踏实、适应性强,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科研攻关、重大决策时能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善于分析和思考,作风严谨,思想道德素质高,在工作岗位上责任心强,体现出了工科知识背景下较强的综合素质。

篇9:简谈车辆工程专业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简谈车辆工程专业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论文

近年来,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中国汽车销量一举突破1360万辆,跃升至世界榜首,成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就业形势最好的汽车大国。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和整个国家工业产业链条的顶端,我国的汽车工业仍然处于全球汽车工业水平的低端。如何保持我国汽车工业今后的持续快速发展,确保我国从汽车制造大国向汽车制造强国转变,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都十分关注的大问题。高等学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

1现有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车辆工程作为产品类专业,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就离不开实验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研究与教学的主要场所,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工科学生来说更是如此。目前国内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以下的问题:

(1)把人才培养的精力过多地投向了科研型人才的培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技能训练方面的培养;

(2)实验教学模式老化,不区分学生的差异以演示性实验为主,采用传统的课堂灌输教学方式;

(3)拘泥于教学大纲设定的实验教学课时和内容;

(4)本科生科研活动普及率较低,成效不显著,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

上述原因致使高校培养出的本科学生缺乏应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要脱节,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基本不能较快地胜任岗位工作。

2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在本科生实验教学中,探索可以发掘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通过足够的演示性—验证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采取循序渐进的培养方法,逐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本文对车辆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建立了多层次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从基础认识—实践技能—综合设计—科技创新4个层次建立系统化的培养体系;与培养体系相协调,搭建基础—创新的实验教学平台;发展“自主实验—团队合作—教师指导”三位一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相互作用,教学模式对二者进行有效的支撑,三者协调工作,保证了实验教学体系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2.1培养体系

传统的实验多以基础性实验为主,内容单一,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的重心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是为了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内容,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各实验项目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孤立的,缺乏系统性,忽略了实验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实验教为体系。

本文在实践中,将实验教学体系分成4个层次,在重视学生基础能力的基础上,扩大实验的广度和加大实验的深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

(1)基础认识层。基于传统车辆工程的基础课程,开设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重点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达到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深化的目的。

(2)实践技能层。以汽车拆装实验、汽车专业等综合训练为主,重点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汽车部件安装、调试、测试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综合设计层。以课程设计课题实验和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实验为主,通过教师拟定或学生自己设计的课题实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研究,进而完成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汽车设计水平。

(4)科技创新层。设置创新学分,为学生创造机会参加校级及校级以上的各种大赛,并对获奖成果给予更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进一步的创新研究;同时,吸纳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和合作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接触实际应用,提高创新能力。

2.2课程体系

近几年来,依靠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硬软件的支持,引进了多种先进实验设备,逐渐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这些为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设施、紧跟汽车技术前沿提供了有利条件。围绕实验教学体系的4个层次,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规划,将基础实验项目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整合和系统化成“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并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搭建“创新技术实验平台”。2个平台互相支撑,统一协调。

2.3基础实验教学平台

立足于基础,覆盖传统汽车的三大总成(发动机、变速器、车身),该平台分成以下4个课程体系,按“认识—实践—专业—拓展”的顺序,逐级递进地实施。

(1)认识实验。面对低年级学生,目的是“认识”。通过演示性实验,采用分体的各汽车总成或教学实验台架、看板,来使学生直观地认识车辆各总成组成,并分析其作用,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

(2)结构拆装实验。面对二年级学生,目的是“实践”。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并与汽车企业合作,将最先进的整车及零部件用于结构拆装实验,使学生能第一时间接触到前沿的汽车知识。拆装在有经验的实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拆装前后要在实验台架上进行测试,保证拆装前后,设备均能正常运转。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到所学专业的乐趣。

(3)汽车专业实验。面向三年级学生,目的是“专业”。与汽车专业课的课堂讲授结合,开设专业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测试标准,了解过程及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团队精神。

(4)生产实习。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目的是“拓展”。搞好每学年的生产实习,是基础实验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紧紧抓住校企合作的契机,建立了一批运营良好、长期双赢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其中包括签署了校级协议的大众、一汽、奇瑞等大型汽车集团。定期组织学生到厂实习,通过真实感受生产过程,拓展知识面,并将已学到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工厂生产过程相对比,了解工厂的工艺和需求。一方面为将要参与科研工作的学生积累知识,另一方面,使即将就业的学生提前熟悉工作情况和环境。

2.4创新技术实验平台

当前的国际竞争往往体现在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和高素质的人才竞争上,作为承担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上进行改革就尤为重要。

对于高年级学生或学有余力学生,开设创新实验教学班,以创新学分为杠杆,围绕新能源、先进材料、轻量化制造、车身造型与设计等先进的研究方向,设置课题大类。每个大类由该研究方向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进行实验的总体规划和管理,保证创新实验方向正确、创新实验手段合理。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课题,开展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研究,进而完成设计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创新技术实验平台有以下特点:

(1)实验内容覆盖面广。创新技术实验平台覆盖的实验项目,涉及汽车电子、先进制造、汽车材料、汽车设计、新能源等多个方向,可完全满足车辆工程本科学生的兴趣要求。

(2)“双导师”制。按研究生的培养方法实行“导师制”,并在各方向上配以“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双导师。专业导师和实验导师分阶段合作指导,采用启发式、问题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综合能力考评体系。实施激励制度,对大学生科技成果突出的优秀人才,可以优先推荐就业及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采取免试录取等政策。突破“唯成绩论”的束缚,构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能力考核办法,引领学生走全面协调发展之路。

2.5教学模式

实验中心要想成为真正发挥作用的实体教学基地,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模式作保障。实验室开放对于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切实展开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上述培养体系的基础上,构建“自主实验—团队合作—教师指导”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1)自主实验。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实验项目,并自主设计实验计划、实施实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不再受原有实验课时限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实践,集中时间进行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实验研究。在实验室配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实验的同时能够借助网络和多媒体课件与课上讲授知识充分结合,查阅文献。

(2)团队合作。学生自由组合,组内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协调担当的工作,对于知识难点和重点,组内成员讨论,为了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精神。

(3)教师指导。教师在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负有重要使命,其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和任务的落实程度。拥有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是建设一流实验室的关键。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从理论的角度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熟练、规范地运用理论知识。但我国高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鉴于此,本项目从整车及零部件企业招聘了富有丰富产品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充实实验教学队伍,或聘请这类技术人员担当兼职指导教师,与理论性教师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同时,支持实验教师出国交流和学习,用国际化的视野和方法来实施实验教学。

3结束语

本文根据车辆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法,并从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划分培养体系为基础认识层、实践技能层、综合设计层和科技创新层。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覆盖。

(2)改革了现有的课程内容,规划合理的课程体系,搭建基础教学实验平台和创新技术实验平台,互相支撑,统一协调。

(3)在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构建自主实验、师资完善、时间自由、空间延伸的全新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创新性实验教学平台的构建,营造了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施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仅一年,获得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项,校级经费支持的大学生创新项目27项。这种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独有的开放、自由和创新理念,重基础,讲创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实施这些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对提高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篇10: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摘 要] PBL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文在介绍PBL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本文介绍了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工程实验课程体系中的组织实施方法,阐述了PBL教学模式对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指出了生物工程实验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生物工程;实验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 04-0110-03

生物工程是以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工、机械和信息等工程技术对遗传物质进行操纵,改变生物的性状,使生物产生对人类有益的代谢产物的一门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发酵工程以及细胞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本校生物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大学四年培养后,具有扎实的生物学与工程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从事生物工程产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依据生物工程学科的特点及其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是各高等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立足之本。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生物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师事先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试剂和材料,然后学生依据相应的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操作,且实验内容设置大都属于验证性、演示性或综合性实验,这阻碍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生物工程的专业实验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教学的现状,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引入到生物工程实验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当中,以江苏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院为例,探索了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工程专业部分实验课程(包括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反应工程和生物分离工程)教学实践中的组织方式、效果评价和教学意义,并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PBL教学模式简介

PBL教学是由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提出的教学方法,最初在加拿大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PBL教学提倡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完成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学习内容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主动学习,通过查资料、讨论、归纳、论证等学习过程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理解和掌握课程学习的内容。PBL教学的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与传统教学相比,PBL教学具有问题基础性、团队协作性、时空开放性、知识探索性、师生互动性等特征。

按照PBL教学实践,通常PBL教学环节大致可以包括:划分学习小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归纳所需解决的问题;学生收集资料;教师与学生讨论;提供反馈信息;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重复上述教学过程,直到完全掌握教学内容,其教学流程如图所示。

篇11:生物工程专业实验体系中PBL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

(一)立足本课程内容,设立综合性问题情景

针对教学内容设立综合性问题情景是PBL教学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因此,在设立问题情景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問题的层次性

问题设计一定要有层次,难易结合,要有一定的梯度性,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成就感,也能感受到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

2 问题的真实性

问题设计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不能虚拟,应与生活实际相关,培养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问题答案的多样性

问题的解决方法应具有多种形式,无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这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问题答案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会涉及到诸多知识内容,促使学生牢固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例如,在“分离纯化一种蛋白酶”的设计性实验中,教师对几种常用蛋白酶进行简单介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种蛋白酶为目标物质并以此进行相应分组,然后教师针对每组分别进行实验设计引导。以木瓜蛋白酶为例,提出系列问题:“木瓜蛋白酶有何用途?”,“木瓜蛋白酶有何特征?”,“蛋白酶粗提的方法有那些?”,“为什么要在分离过程中实时测定比活力?”,“蛋白酶纯化有哪些方法?”。学生通过解决上述系列问题,可以顺利制定出适宜木瓜蛋白酶的分离与纯化方法,最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方案进行验证和调整。这些问题中,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生物分离工程、酶工程和生物统计学。学生需要掌握蛋白酶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分辨出各分离纯化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同时掌握相关实验设计及数据处理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制定出适宜的木瓜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方法。通过此问题式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分组及收集资料

学生自愿分组,每组5至6人,然后依据教师给出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理解和掌握教材上的相关章节内容,并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寻找涉及到问题的相关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用于解决问题。通过这一阶段训练,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表达信息的能力。

(三)问题的推理与讨论

问题的推理与讨论是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将所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在交流讨论中产生的新问题经进一步查找资料、交流与讨论,归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下一步实验验证和调整作准备。

以上述“木瓜蛋白酶的分离与纯化实验”为例,通过讨论问题“木瓜蛋白酶有何用途?”,可以使学生了解木瓜蛋白酶在食品、医药、饲料、日化、皮革及纺织等行业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背景,可激发学生对木瓜蛋白酶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问题“木瓜蛋白酶有何特征?”的`信息量非常大,如:木瓜蛋白酶的适宜pH决定了缓冲液的种类,木瓜蛋白酶的适宜温度决定了提取过程中环境温度,木瓜蛋白酶的分子量决定了纯化时采用的分子筛类型;问题“蛋白酶粗提的方法有那些?”可以给出木瓜蛋白酶提取的基本流程;问题“为什么要在分离过程中实时测定比活力?”可以给出评价木瓜蛋白酶分离纯化时所用方法的优劣;问题“蛋白酶纯化有哪些方法?”可以给出适宜木瓜蛋白酶分离纯化的方法。总之,通过上述问题的推理与讨论,基本上可以制定出木瓜蛋白酶的分离与纯化的实验方案。

(四)实验环节

根据各学习小组在教师引导下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实验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小组间可以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引导解决。实验结束后,小组成员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讨论结果汇总整理,并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应在实验结束后对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若实验结果存在偏差时,应引导学生分析其原因。并对采用不同分离纯化手段分离同一种酶的不同组间进行分析、比较,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课程和实验内容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

与传统教学不同,PBL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PBL教学评价应有自身独特的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 PBL 学习的优势。在生物工程实验PBL教学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其中权重比例分配为15%、25%和60%。根据刘银萍等报道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本课题组建立了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PBL教学的实验成绩评价体系,如下表所示。

三 生物工程实验课程PBL教学的意义

生物工程是一门强调应用性的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实施PBL教学对生物工程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成绩评价统计结果表明,生物工程实验课程中采用PBL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可以自主选题并设计实验方案,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而且通过围绕问题收集资料,可以提高学生检索文献和归纳资料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二) 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和讨论,共同完成整个实验。学生依据自己的分工,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看法,然后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质询和辩证,最终小组内部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上述教学互动过程,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将学习内容置于一个问题场景中,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利用各类知识资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生物工程实验课程PBL教学面临的问题

第一,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更多的時间。PBL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讨论与归纳、论证等学习过程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时间的预设应具有弹性,而传统的学时制授课过于僵化,无法满足PBL教学需要。因此,需要实施灵活的学时教学,为生物工程实验PBL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时间保障。

第二,PBL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指导技能。当前大部分高校中,一门生物工程专业实验课程通常仅由1至2位教师指导,若实施PBL教学时,往往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压力,同时也降低了PBL教学效果。因此,建立实验课程教学团队很有必要,实验内容由教学团队成员依据教学大纲共同制定,共同授课,课程内容的分工可由教师依据自身优势选定,通过教学团队的协作能够发挥各教师自身的优势,互相补充、取长补短,以提高PBL教学效果。

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生物工程实验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学生经历了情景问题的引入、资料的收集、讨论与归纳、论证等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且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PBL教学能够有效提高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生物学科的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姜加良.中国生物工程技术新进展[J]. 黑龙江科学, (7).

[2]张丽靖,靳挺,雷引林,等.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性实验的实践探索[J]. 实验科学与技术, (4).

[3]杨桂兰,陈双慧,刘瑞,等. PBL教学模式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4).

[4]刘春城. PBL教学模式在工程训练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4).

[5]周忠信,陈庆,林艺雄,等. PBL教学模式的研究进展和现实意义[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8).

[6]粟立丹,杨 芳,戢得蓉,等. PBL教学法在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广州化工, 2016(11).

篇12: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论文

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实践性教学对培养应用型环境科学专业的人才来说十分重要,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实践性教学方面仍存在不足,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师应不断创新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系统化实践性教学体系。通过分析当前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探索提出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5-0134-02

一、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系统

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因师资力量薄弱、资金经费不足、建校时间短、专业培养计划制订不合理、实验设备落后、教学硬件设备不足等原因导致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欠合理、实验内容不科学。比如,公共基础实验课程只有化学类实验,缺乏了生物类实验,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过于重视机房模拟软件课程,大型实验仪器操作使用未开设等。

(二)文、理、工各学科联系程度不足

理工科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以及合作精神薄弱等问题,通过对各学科的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安排中的学科融合性还是相对较低。当下,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其影响因素也逐渐复杂化,其中涉及经济、社会以及工业等众多因素,环境类专业也已成为一门文、理、工综合学科,因此,要想实现对污染问题的全面解决,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更应该熟悉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这都会成为影响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条件,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毕业生就业起到支撑作用。

(三)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足

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社会环境以及生产模式等都在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导致相关的环境污染源、污染条件以及影响规模等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要求环境工程师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污染问题。所以,教师应该针对该情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而通过专业技能的创新性应用有效解决不断更新的污染问题,并利用管理模式与技术体系的完善与改进,实现对污染问题的全面处理。在实践教学上还无法脱离传统模式的弊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足且方法不科学,这使学生无法较好地应对社会环境日新月異的变化,从而对岗位的适应力大大降低。

(四)实践教学方式、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改革创新

在环境科学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但是,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方式还存在无法适应实际需要的情况。例如,目前常见的环境科学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是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地参观与实践实习的形式。但是,出于安全与理论教学课程合理安排的考虑,往往存在参观活动与实践实习时间较短且不够深入的情况。这就导致学生往往没有办法对实际情况中的生产流程、各类生产设备与技术的具体使用以及生产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产生具体且深入的认识,而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学也就成为形式化的教学活动。

二、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索

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与实践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其既相对分离,又相辅相成,因此,要想培育出高素质的社会型人才,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较强可行性、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环境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该专业的毕业生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从业于污水处理厂、绿色企业以及其他与环保相关的企事业等,若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就无法快速上任。如何提升该专业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是专业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完善集中性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学生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水平对其创新思维与工作能力的培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实践课程学习兴趣普遍较高,尤其对部分创新实验课,其乐于动手实践,因此,可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学目标的设定,制订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从而进一步保证实践型教学方案的良好实施。目前,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实验操作、课程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职业规划等。专业实践一般以实习为重点,主要分为军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众多阶段,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了解该专业并逐渐适应社会,从而为就业后快速适应岗位奠定基础。另外要重视基础实践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实验,要系统化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及相应的教学内容,做到实践理论与实验设计的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为学生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二)综合设计类实验比重增加,提高学生的自主设计能力

在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工作中,需要教师打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改变原先的重复性实验与验证性实验方式,通过建立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合理性。在综合性实验中,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保证各组成员之间能实现高效的合作,教师在实验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教师在实验过程只是起到引导者的作用,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其次,要做好实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在综合性实验中,教师要结合多门专业课程进行综合性课程的设计,通过综合性实验的设计能帮助学生在实验中应用不同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实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相互验证,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最后,教师在综合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中,要坚持实验内容不重复的原则,要避免重复性的实验,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体验不同的实验内容。例如,教师可将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专业课程的相关实验整合起来,设计综合实验。实验教学的计划课时加大,通过多个学期的连续实验尽可能地模拟实际环境。在具体的做法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将原先的实验室配制废液测定改变为现场取样后进行测定,将实验室模拟实验转变为外部真实环境的质量调查实验等。

(三)促进层级深入、多学科融合的专业课程建设

在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专业课程开设数量过多、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的情况。因此,通过多学科的融合能有效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例如,将环境管理学与环境规划学内容整合为环境管理与规划,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该课程的针对性,通过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保证实践教学中不同专业知识的有效融合,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合理的多学科融合减少课程教学科目的数量,从而起到减轻教学压力、节约教学时间的效果。此外,在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课程内容的安排中还需要注意对学科知识的层级深入。从专业导论开始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启发,然后开始逐渐深入,从专业所需的相关工具学科到具体的、深入的专业知识教学,坚持从浅至深的原则,逐渐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四)因材施教,多元发展,完善专业选修课

对高校教学活动而言,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需要保证专业的教学活动能实现因材施教,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完善的专业选修课体系,是实现因材施教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丰富的选修课课程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根据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开设更具备针对性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身不足从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中环境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与相关要求,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五)推动二加二办学模式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门对实踐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对实验室硬件条件要求高,但地方应用型高校由于自身实验设施和师资力量的不足,难以实现创新性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发挥自我特长,善于运用兄弟院校资源共享,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数量,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展开“二加二”模式合作办学。跟国外优秀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这样学生在本校学习两年,然后由国外高校派遣优秀的环境类专业教师,学习进修授课教学,并根据双方指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外语等方面的培养,当学生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后,可以办理出国留学相关手续,到国外优秀高校再深造两年环境类专业,学习国外优秀的理念,最后当学生都顺利完成整体教学计划后,合作双方学校可以向学生颁发相关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六)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毕业后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到企业中进行工作。因此,在高校环境类专业的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的安排应注重校企合作。首先,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内容安排要听取企业的建议,教学管理人员要与企业深入交流,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根据需要安排课程教学。其次,建立起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在环境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中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到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从而帮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环境中不断锻炼自身实践能力,认识自身在理论与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校企合作中,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三、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作为培养我国环境保护人才的重要基地,对我国未来环境保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关系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应用型高校环境科学专业来说,必须加大对传统教学理念的改革力度,创新实践性教学,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校企合作,创新“二加二”合作办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伟琪,张珞平.关于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福建环境,2003(2).

[2]王书敏,曹优明,启红,等.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